-
1 # 千山511
-
2 # 大飛熊騎士
元末政權當時正在走下坡路,政權內部分裂了成了兩派,一派是孛羅帖木兒的“保皇派”,一派是擴廓帖木兒(即王保保)的“太子黨”。而且蒙元視劉福通,韓林兒的“紅巾軍”為大敵,因為劉福林的軍隊曾經“聲勢浩大”的三路進攻北方蒙元政權,毛貴還一度進攻大都。正是在這兩個背景下,使朱元璋和陳友諒的大決戰,並沒有受到元軍干擾。
(紅巾軍進攻路線)
當時,朱元璋和陳友諒在潘陽湖決戰時,已經是至正二十三年了。當時聲勢浩大的劉福通被元軍的孛羅帖木兒和察罕帖木兒打敗,又被投靠元廷的張士誠進攻,朱元璋於是派大軍增援,救出小明王,劉福通戰死。雖然,在紅巾軍里名義上還是小明王領導,其實他已經失去軍事資本了。此時,陳友諒趁機攻打朱元璋,於是釀成了一場“大決戰”。其實,早在之前,朱元璋的發展中,已經和陳友諒,張士誠發生了幾場戰爭,當時元朝政權在平北方劉福通“紅巾軍”叛亂,無暇顧及。
(韓山童,劉福通的“紅巾起義”)
那麼劉福通死後,元朝政權又在做什麼呢?這時,元廷因為壓力較為緩解,內部的矛盾開始“大爆發”。內亂的根源在於元順帝殺了脫脫丞相後,寵信哈麻,修煉什麼“男女雙修術”,把朝政扔給皇太子愛酋識理達臘。結果皇后和太子的野心開始大了起來,想讓元順帝讓位。元順帝知道後,一萬個不願意,於是有了矛盾。在元軍前線的兩位大將,一個孛羅帖木兒,支援元順帝,另外一個王保保,支援皇太子。還有陝西的軍閥張良弼和李思齊也因為內亂不和,於是,元軍開始了互相攻伐,自我消耗。元廷甚至一度分裂為兩個朝廷,直到至正二十八年閏月,元順帝刺殺孛羅帖木兒,才和太子,王保保和解。而此時,潘陽湖之戰也差不多打完了。
(元末割據圖)
那麼元軍在內鬥,投靠元廷的張士誠呢?朱元璋在潘陽湖之戰中,派徐達回到應天,就是為了看住張士誠的,以免被偷襲,結果張士誠一動也不敢動。
-
3 # 論史
這個問題提的不錯。在明太祖朱元璋崛起過程中,元政府在幹嘛呢?元政府表示自己沒有時間,忙於內鬥,根本就已經管不著江南的事了。從至正十九年開始到至正二十八年,元統治集團陷入了一場十分激烈內訌,這既是一場擁兵自重軍閥之間的鬥爭,也是宮廷內部鬥爭白熱化的表現,而兩者互相交織在一起,愈發不死不休,幾乎直到元朝滅亡。
元末軍閥的權勢鬥爭一開始起於兩個人,答失八都魯和察罕帖木兒,前者是蒙古功臣世家出身;後者是內遷的畏兀兒家庭出身。
無疑察罕帖木兒地位本在答失八都魯之下,經過幾年的東征西討,察罕帖木兒兵力大增,先後擊敗北方的幾支紅巾軍,被元廷任命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知河南行樞密院事和陝西行臺御史中丞,在鎮壓劉福通部起義軍後,其又佔領河南大部分地區,軍勢到達了頂點。
以兵分鎮關陝、荊襄、河洛、江淮,而重兵屯太行,營壘旌旗相望數千裡。而答失八都魯雖然也積極參與對農民起義軍的戰爭,但是其在戰爭中多有失敗,其戰果遠沒有察罕帖木兒輝煌,尤其是至正十七年被劉福通起義軍擊敗後,引起了元廷的猜忌,“朝廷頗疑其玩寇失機”,同年十二月,以憂憤而死,“一夕憂憤死”。其子孛羅帖木兒代父掌軍之後,內訌就一觸即發了。
在至正二十年,元廷已經察覺到了兩股勢力的矛盾將要爆發,命孛羅帖木兒守石嶺關以北,察罕帖木兒守衛石嶺關以南。但是,孛羅帖木兒並不奉詔,越過石嶺關準備從察罕帖木兒手裡奪取晉、冀地區,原本正準備在山東地區擴大戰果的察罕帖木兒不得不起兵迎戰,雙方至此開始惡鬥。於是,元廷乃於十月下詔要求察罕帖木兒讓步,將冀寧地區交給孛羅帖木兒,察罕帖木兒也拒絕執行詔命,繼續與孛羅帖木兒死鬥。
察罕帖木兒以用兵數年,惟恃晉、冀兩路供軍餉,乃屯兵澤、潞以拒之,與孛羅帖木兒戰於東勝州,又戰於汾州。最後,還是兩不相下,奉詔各還本鎮。
至正二十二年六月,察罕帖木兒遇刺身亡,其養子擴廓帖木兒為帥,孛羅帖木兒趁擴廓帖木兒在山東鏖戰之機,發兵侵入真定。至正二十三年,擴廓帖木兒攻佔山東全境後,還兵汴、洛,與孛羅帖木兒展開較量。最後在至正二十三年十月兩軍在冀寧交戰,孛羅帖木兒戰敗。至此,其實力在擴廓帖木兒之下。(注:本年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創業關鍵期,在洪都血戰中勝出,擊敗陳友諒)
此時元朝的宮廷鬥爭也在急劇升溫,當時的太子生母奇氏和太子愛猷識裡達臘密謀逼元順帝禪讓帝位,加緊壓迫帝黨,皇太子和皇帝的關係緊張起來,皇太子利用中書右丞相搠思監誣告御史大夫老的沙、知樞密院事禿堅帖木兒造反,但是在元順帝的幫助下,兩人逃匿於孛羅帖木兒軍中。而早在至正二十一年,皇太子與擴廓帖木兒就有勾結,相互黨援。在宮廷鬥爭的滲透下,原本單純的地方軍閥鬥爭又上升到了新高度。
至正二十四年三月,在太子和丞相搠思監的逼迫下,順帝下詔解除孛羅帖木兒的兵權,孛羅帖木兒拒不受命,派禿堅帖木兒以“清君側”為名,發兵京師捉拿搠思監和支援太子的宦官樸不花,順帝將兩人交出後,禿堅帖木兒率兵退走,太子重返京城,命令擴廓帖木兒率諸路軍討伐孛羅帖木兒。
至正二十四年五月率兵進攻大同,而孛羅帖木兒則留軍鎮守大同,自率兵馬攻打大都城,太子率兵抵抗,不敵後,逃亡冀寧。孛羅帖木兒入京,被封為中書左丞相,值得一提的是元順帝也知道這樣內耗不對,下詔調停。
詔諭:“孛羅帖木兒、擴廓帖木兒俱朕股肱,視同心膂自今各棄宿忿,弼成大勳。”但是雙方矛盾已深,已經無法調和了。
(注:至正二十四年陳理投降朱元璋,正式消滅陳友諒勢力)
至正二十五年三月,皇太子調集嶺北、遼陽、甘肅、陝西四省軍隊與擴廓帖木兒會合,攻擊孛羅帖木兒,孛羅帖木兒在屢戰屢敗之下,飲酒昏暴,心智失常,使元順帝倍感威脅。於七月結勇士將孛羅帖木兒刺殺,擴廓帖木兒護衛太子返回大都,太子黨獲得全面勝利。(注:至正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下令討伐張士誠)
至正二十六年二月,擴廓帖木兒返回河南,準備出征義軍,攻佔江淮和川蜀。
擴廓帖木兒知南軍強,未可輕進,乃駐軍河南,檄關中李思齊、張良弼、脫列伯、孔興四將會師大舉。然而張良弼原本依附孛羅帖木兒,不甘心在擴廓帖木兒之下,率先抗命。隨後李思齊由於羽翼豐滿,也不願再依附於擴廓帖木兒,兩人遂互相結盟,起兵對抗擴廓,新一輪內鬥開始。(注: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消滅張士誠勢力)
至正二十七年正月,反擴廓帖木兒同盟擴大,李思齊、張良弼、脫列伯、孔興會盟,推李思齊為盟主,同拒擴廓帖木兒。殺得難分難解,天昏地暗。直到至正二十八年七月,終於兩派軍閥認識到大敵當前,才停止內鬥,但是“大明兵已定山東、河洛,中原俱不守”,大勢已去,土崩瓦解。
事實上,明太祖朱元璋對北方形勢是一清二楚的,否則也不會有下問了。正所謂“山東則王宣反側,河南則擴廓跋扈,關隴則李思齊、張思道梟張猜忌,元祚將亡,中原塗炭。今將北伐,拯生民於水火,何以決勝?”
參考文獻:《元史》《新元史》《元史紀事本末》《明史》
-
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朱元璋和陳友諒展開鄱陽湖大戰的時候,對於元朝來說,算得上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因為這正是江南各農民起義勢力的一次大火拼的時候。如果元朝能夠抓住這有利的機會,巧思妙計,各個擊破,元朝肯定還會往下延續。但是,元朝為什麼沒有抓住這大好機會呢?
(鄱陽湖大戰)
第一,鄱陽湖大戰之前,元朝主力軍已遭受重創,無力組織大型南下戰役。在朱元璋、陳友諒發動鄱陽湖大戰之前,北方以劉福通、韓林兒為首的為數眾多的紅巾軍,曾給予了元朝以沉重的打擊。劉福通、韓林兒甚至還組織了三次北伐的戰爭。雖然這三次北伐戰爭最後都失敗了,但是給予了元朝軍隊以重創,讓元朝的主力部隊銳減。
後來,張士誠又崛起,一度聲勢浩大。元順帝派丞相脫脫組織百萬大軍圍攻張士誠。張士誠孤掌難鳴,走入絕境。但這時候,元朝發生了奇怪的事情,由於朝廷內部的爭鬥,致使元順帝在這時候解除了脫脫的兵權。而元朝百萬大軍也因此如鳥獸散。張士誠因而起死回生,同時北方各地紅巾軍也死灰復燃。
這樣,元朝幾乎沒有了主力部隊,只能依靠地主武裝來對付農民起義。
(元將擴廓帖木兒)
第二,鄱陽湖大戰之時,元朝倚仗的地主武裝忙於爭奪地盤,互相攻擊。在元朝基本上沒有朝廷主力軍的情況下,對付農民起義軍,主要倚仗察罕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兩大地主武裝。但是這兩大地主武裝並沒有用心對付農民起義軍,而是在互相攻擊,爭奪地盤。
後來,察罕帖木兒遇刺,其軍隊由養子擴廓帖木兒(王保保)繼承。但這時候,察罕帖木兒舊部,以李思齊為首的漢人地主武裝,又和擴廓帖木兒發生摩擦,打了起來。他們對北方農民起義軍尚且無暇打擊,怎麼還會管南方的農民起義軍呢?
(發動政變的奇皇后)
第三,鄱陽湖大戰時,整個元朝宮廷權力爭鬥也剛好進入白熱化。元朝朝廷的這個權力爭鬥,不僅僅是大臣之間的爭鬥,還是皇位的爭奪。
由於元順帝不理朝政,沉溺於修煉“男女雙修之術”,因此造成奇皇后與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想讓元順帝退位,讓皇太子上臺。但是元順帝說:“朕頭未白,齒未落,遽謂我為老耶!”不願意退位,因此,奇皇后與皇太子在朝中掀起了一場風暴,他們趕走了那些依附元順帝的大臣,把順從自己這一派的大臣提拔起來。
後來,奇皇后與皇太子在陷害元順帝的母舅老的沙的時候,老的沙跑到地方武裝孛羅帖木兒那兒躲了起來。奇皇后與皇太子向孛羅帖木兒索要老的沙,而孛羅帖木兒反而要求朝廷交出親附太子黨的大臣樸不花與搠思監。太子不從,於是孛羅帖木兒提兵攻打京城,結果皇太子跑到擴廓帖木兒那裡。
這樣一來,整個元朝就有了兩個朝廷。
孛羅帖木兒打回京城後,他又想專權,因此,又引起了元順帝和孛羅帖木兒的戰爭,最後元順帝誅殺孛羅帖木兒及其黨羽。
也就在這個時間段裡,朱元璋與陳友諒發動了鄱陽湖大戰,最後朱元璋以少勝多,打敗陳友諒,基本上控制了南方。
朱元璋控制了南方以後,便發動了北伐元朝的行動。元朝就這樣,很快被攆回漠北去了。
(參考資料:《明史》)
-
5 # 世界歷史唯物觀
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時,蒙元政府正在發生內部動亂自顧不暇,根本沒有精力抽調兵力去對付朱元璋與陳友諒。
一:中央內部政變,權力爭鬥。元朝建國之後經常發生對皇位的爭鬥,而且持續時間長,對政治局面危害大,影響元朝的持續性發展。
元順帝不許並回答說自己頭髮還沒發白、牙齒也沒脫落、這怎麼能說我已經老了呢?於是,奇皇后聯手太子發動宮廷政變。
豎立提拔一批依附自己的大臣,將順帝一派的大臣貶黜。於是雙方分別集結自己的勢力進行攻伐,雖然最終元順帝平定了叛亂,但是也錯過了進攻朱元璋最好的時機。
二:元軍疲弱。在朱元璋鄱陽湖大戰陳友諒之前,同樣屬於起義軍的劉福通等人發動了紅巾北伐,組織了三次針對元朝的大型戰爭。在這個過程中,元朝軍隊雖然將北伐軍擊敗,但是,元朝軍隊自身也遭受了極大的損失,大量的精銳士兵戰死。
隨後,元順帝又組織軍隊剿滅張士誠,這一戰因為政策性失誤,臨陣易帥,使元朝軍隊鬥志渙散,一觸即潰。
所以,在朱元璋大戰陳友諒之時,元軍沒有拿的出手的部隊對朱元璋發動進攻,只能放任其互相兼併。
三:元朝政府組織鬆散,地方勢力散漫。元朝的地方行政以行省製為主,而後期元朝政治局面失控,中央逐步散失對地方政權的控制,使行省主官成為割據獨立勢力,影響中央政策的落實。
當朱元璋大戰時,元朝中央政府無法及時調動地方武裝對起義軍進行圍剿,因為失去了對地方的強大控制力,所以元朝無力對大戰作出反應。
四:元朝政府希望起義軍互相爭鬥藉以削弱起義軍實力。朱元璋與陳友諒同屬於起義軍陣營,在元朝政府沒有滅亡依舊佔據北方時,發生內鬥,消耗了起義軍的實力。
對元朝政府維持統治來說,的確算是一件好事。所以,根據這些原因,當朱元璋在大戰陳友諒時,元朝政府不能及時地調動軍隊展開行動。
-
6 # Mer86
元朝當時也在打內戰。
元朝末年和漢末三國的形勢很像。紅巾軍類似於黃巾軍;鎮壓紅巾軍的諸路元軍類似於鎮壓黃巾軍的漢末群雄;元順帝類似於漢獻帝;大元朝廷類似於東漢朝廷。就連軍閥之間相互攻殺,擁兵自重要挾朝廷的模式也是一摸一樣。
當時的北方諸路擁護元朝的軍閥,大致分為兩個集團:一是佔據今河南大部、山西南部的軍閥擴廓帖木兒(也就是王保保);二是佔據河北、山西北部的軍閥孛羅帖木兒。
這兩派人馬都擁護元朝,都鎮壓紅巾軍,但是兩派人馬擁護的物件不同。王保保擁護高麗人奇皇后和太子愛猷識理答臘,他就是所謂的後黨;孛羅帖木兒擁護元順帝妥懽帖睦爾,他就是所謂的帝黨。
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當陳友諒親率大軍六十萬,船載家屬百官,盡發精銳與朱元璋會戰於鄱陽湖時。王保保和孛羅帖木兒也爆發了大混戰。
混戰的起因是這樣的。當時以奇皇后為首的後黨逼順帝退位,擁護元順帝的軍閥孛羅帖木兒表示反對。於是後黨聯絡支援自己的王保保討伐,由此引發了元廷的內訌。
值得一提的是,元廷內訌的時候,朱元璋和陳友諒還沒有正式開戰。不管是朱元璋還是陳友諒,都是在確定元廷內訌後,才放下心來跟對方開戰的。
等到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後,元廷方面的內訌也基本快結束了。結果是王保保擊敗了孛羅帖木兒,元順帝認為孛羅帖木兒成了眾矢之地,沒有利用價值了,便派刺客殺了他。然後封王保保為右丞相,瓦解他和奇皇后的同盟關係。(孛羅帖木兒也不是啥好鳥,順帝對他恨之入骨。就跟漢獻帝恨曹操的心情一樣。他兵敗沒利用價值了,元順帝便派人宰了他)
王保保收了元順帝的好處,就沒有按奇皇后意思逼順帝退位。之後,他帶著元順帝的旨意回到河南,以河南王的身份坐鎮開封,預備肅清江淮一帶的紅巾軍。
此時,朱元璋正在與張士誠對峙。要是王保保趁機插上一腳,不說滅了朱元璋吧,最起碼也能讓朱元璋很難受,讓他不可能那麼毫無顧忌的滅了張士誠。
但是,任憑別人怎麼勸他,王保保就是故意不出兵。因為當時王保保有自己的打算,他想趁機把陝西給吞併了。
當時的陝西是漢人擁元軍閥李思齊、張良弼等人的地盤,王保保一直想吞併他們,就以順帝的名義調他們南征朱元璋,然後等他們被調離後,趁機攻佔陝甘。
李思齊、張良弼等人也不傻,王保保這一招調虎離山之計,目的性太明顯。於是關中那幫軍閥也不甘示弱,他們在西安會盟,共推李思齊為關中諸路元軍盟主,打算彙集陝甘元軍東出潼關跟王保保開戰。
眼瞅元軍內部又要火拼,當時圍攻張士誠的朱元璋都要笑死了。天賜良機,他要是不能問鼎中原,都對不起老天爺啊!
遠在大都的元順帝見到朱元璋基本上要平滅張士誠,大有統一江南之勢,心裡對王保保非常痛恨。他下詔給王保保,讓他趕緊停止和李思齊的內鬥。儘快率軍南下,絕不能讓朱元璋起勢。但王保保不鳥順帝,就是想要滅了關中諸路不服他的元軍。
1367年10月9日,張士誠兵敗被殺,江南富庶之地盡歸朱元璋所有。
同年同月,元順帝下詔,免王保保太傅,左丞相之職,讓他滾蛋。王保保接詔後,辭職不幹了,率軍退居山西,把山西境內不服他的元朝官吏殺了個精光。開始明目張膽的在山西搞割據,擁兵自重。
元順帝聽聞王保保反抗朝廷,便給李思齊等人下旨,讓他們會同各路元軍共同調討伐王保保這個亂臣賊子。
過了兩個月,就是1368年了。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大明在這一年建立。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繼位,釋出了討元檄文,命徐達、常遇春北伐大都,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明軍20萬精銳悉數北上,按道理來說,元朝方面應該摒棄前嫌,共同抗明才是。但元朝命中該絕,徐達大軍都殺到了黃河邊上,元廷內部依然在內訌。
1368年閏七月,明軍渡過黃河,兵峰直指元大都。元順帝驚恐萬分,急忙下詔恢復王保保的一切官爵職務,命其統領天下兵馬,火速到大都勤王。但是王保保接旨後,卻依然憤恨元順帝,故意不救,坐觀成敗。
當時就連李思齊那幫人都看不下去了,主動派人跟王保保講和,希望共同抗明。但是王保保依然不理會。直到當時八月二日徐達大軍攻入大都,元順帝北逃上都,元朝滅亡之後,他才慢吞吞的發兵救援。
某種意義上講,元朝之亡,其實就亡在了軍閥內鬥上面。
總的來說。
朱元璋與陳友諒決戰於鄱陽湖時,蒙元政府當時在打內戰。
朱元璋與張士誠激戰於蘇州城時,蒙元政府當時在打內戰。
朱元璋派遣湯和逼方國珍歸順時,蒙元政府當時在打內戰。
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北伐時,蒙元政府當時在打內戰。
當大明的北伐大軍拿下大都城後,蒙元政府當時倒是沒打內戰了。但元軍各派勢力依然相互敵視,互不相救。我個人覺得,如果明軍再推遲一兩年北伐,元廷那幫軍閥鬥著鬥著,都不用等明朝打,軍閥們自己就能把元朝鬥沒了。
-
7 # 滄海拾遺錄
元末之際,南方群雄並起,既互相攻伐又對抗元朝軍隊。公元1363年,江南兩大割據勢力朱元璋與陳友諒展開決戰,雙方交戰時間持續大半年,最終在持續37天的鄱陽湖大戰中,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奠定了統一江南的根基。正當朱元璋和陳友諒兩方拼盡全力一搏後方空虛之際,一直致力於剿滅江南地區農民起義的元朝朝廷卻沒有發兵攻擊。那麼,元朝方面這個時候因何故沒有趁機出兵?原因也很簡單,元朝方面也不是鐵板一塊,擁護元順帝和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各有一派,分別是佔據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的孛羅帖木兒和佔據山西南部和河南地區的察罕帖木兒,這個時候元朝方面正在內訌,因此無暇顧及江南地區的起義軍。
察罕帖木兒(漢名王保保)的父親是王姓漢人,母親是元朝潁川王察罕帖木兒的姐姐,后王保保過繼與舅舅察罕帖木兒,被收為養子。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察罕帖木兒在圍攻益都紅巾軍時被降將田豐刺殺,王保保接管了其養父的部隊,拜為太尉知樞密院事、中書省平章政事、銀青榮祿大夫。 王保保和孛羅帖木兒均捲入了元朝末年宮廷的黨爭,孛羅帖木兒得到了皇帝的支援,王保保得到了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後來的元昭宗)和高麗籍奇皇后的支援。在朱元璋和陳友諒展開大決戰的時候,王保保和孛羅帖木兒也沒有閒著,雙方正打著皇帝和太子的旗號在山西河北一帶爭奪地盤,沒有心思南下剿滅起義軍。
應該說,朱元璋消滅江南割據軍閥,進而北伐收復大都,有一部分功勞要歸結於元朝內部持久的爭鬥。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羅帖木兒打著“清君側”的名義,攻入大都,太子流亡到王保保的屬地太原,王保保出兵擊敗孛羅帖木兒,元順帝一看自己支援的人兵敗,索性派人刺殺了孛羅帖木兒,並派人向王保保示好。王保保帶兵保護太子還燕京。因護衛太子有功,王保保被封為太傅、左丞相,同時元順帝賜蒙古名擴廓帖木爾給王保保。
鑑於北方的內訌告一段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元順帝下詔封王保保為河南王,總領天下兵馬,命令他迅速南下進攻朱元璋。王保保本身按兵不動,要求割據關中的李思齊等四位漢人將領聽從調遣,共同討伐朱元璋。但由於李思齊等人均比王保保年長,拒不聽從調遣,反而在西安會盟,推選李思齊為盟主,準備對抗王保保。 為消滅李思齊等人,王保保派遣其弟脫因帖木兒把守山東防備朱元璋,自己親率大軍攻打李思齊,雙方連年混戰,元政府的態度則搖擺不定,先支援王保保,然後又支援李思齊,最後元順帝於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下詔削去王保保所有官職,命令眾將合攻王保保。
同年,朱元璋派遣徐達率軍北伐,在徐達大軍即將渡過黃河之際,元順帝下詔恢復王保保的一切官職,命令他全力到大都勤王。王保保沒有聽從命令勤王,元順帝眼看大都保不住,就提前撤出大都返回大本營和林,徐達大軍順利收復大都。
-
8 # 沂藍書院趙月光
1363年,陳友諒和朱元璋在鄱陽湖集中兵力惡鬥時,元朝軍隊正忙著內訌和剿滅劉福通在河南山東的殘部,沒工夫搭理陳友諒和朱元璋。
元朝末年大起義後,一片混亂,元朝內部軍閥內鬥,各路起義軍之間也相互混戰,差一點發展成三國演義:
王保保(擴廓帖木兒),類似曹操;
陳友諒,類似劉備;
朱元璋,類似孫權。
這是當時實力最強的三大軍閥。只是陳友諒沒有劉備的素質,未能成新三國演義。
1,1359年時,陳友諒和朱元璋就開始火併。此前元朝正忙著對付劉福通和張士誠。元末造反的勢力分為三股:
1)北方紅巾軍,以劉福通為首,相繼扶持韓山童和韓林兒為皇帝,朱元璋早期也屬於劉福通的部下。
2)南方紅巾軍,以彭瑩玉為首,扶持徐壽輝為皇帝,陳友諒、明玉珍都是其部下。
3)沿海的私鹽販子,如張士誠、方國珍等。
劉福通在河南,張士誠在淮北,首先受到元朝主力軍隊的打擊。
1354年,元朝宰相脫脫,一度擊敗劉福通,號稱率百萬大軍將張士誠的高郵團團圍住。
脫脫的目的,是消滅張士誠,保障元朝在東南的糧食基地。有了足夠的糧食,就不愁招募不到軍隊。脫脫的眼光是很毒辣的。
元順帝自己作死,聽信奸臣陷害之言,將正在前線指揮作戰的脫脫免職並賜死,元朝百萬大軍潰散。
從此元朝的主力軍隊崩了。
劉福通緩過勁來,不斷髮展壯大。
1356年開始,劉福通組織了三路北伐,西路軍攻打潼關和陝西,中路軍北上攻打山西和蒙古草原,東路軍從山東直接攻打大都。
此時元朝只能依靠各路軍閥。
一個是察罕帖木兒,一個是答失八都魯。
兩個人相互不服氣,一邊鎮壓紅巾軍,一邊相互搶地盤。
察罕帖木兒後來被山東紅巾軍所殺,其軍隊由養子王保保帶領,剿殺山東紅巾軍。
答失八都魯病死後,其軍隊由兒子孛羅帖木兒率領。
王保保和孛羅帖木兒也相互仇殺。
2,元朝臨死前還在做最後的宮鬥。一派是帝黨元順帝,一派是太子黨愛猷識理答臘和奇皇后。
太子黨和王保保一夥。
帝黨和孛羅帖木兒一夥。
孛羅帖木兒入駐大都,把持朝政,受到各地元朝軍閥的攻擊,卻只顧飲酒作樂,威逼元順帝,眾叛親離。
元順帝忍無可忍,將孛羅帖木兒刺死。
元順帝又重用王保保,結果王保保也跋扈起來。元順帝又派其他幾個軍閥聯合起來打王保保,結果打不動。
元朝就在自相殘殺中喪失了最後的機會。
-
9 # 小約翰
朱元璋和陳友諒在廝殺的時候,元朝這邊也沒閒著。
在朱元璋陳友諒以死相拼的關鍵時刻,元朝在打內戰!1360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大戰的前後,元朝都發生了什麼呢?
1354年,元順帝聽信奸臣讒言,下令剝奪宰相脫脫的兵權,脫脫手下百萬大軍頃刻消散。
脫脫是元朝有名的賢臣,一心想要匡扶元朝。他真的實打實的帶領了百萬大軍去圍剿張士誠,眼看著要消滅張士誠了,元順帝接觸了脫脫的兵權,配合之默契簡直像是張士誠的臥底。
脫脫帶領的軍隊都是直接歸屬元朝朝廷的正規軍,他們崩潰之後,元順帝失去了元朝的中流砥柱,義軍趁機發展壯大。
1356年,元朝內部出現帝黨、後黨之爭,元順帝的皇后叫奇皇后,是高麗(北韓)人。她趁元順帝不理朝政時大權獨攬,逼元順帝讓位於太子。
(南韓電視劇《奇皇后》)
當然元順帝身邊也有一幫大臣支援堅決不讓位。當時元朝內部的兩支最大的軍閥各自支援一派——山西軍閥孛羅帖木兒支援元順帝,河南軍閥王保保支援奇皇后。雙方劍拔弩張,隨時準備開打。
就在元朝人內鬥正酣的時候,紅巾軍正在對元朝接連猛烈攻勢,元朝幾乎丟掉半壁江山。
由於元朝內部宮廷鬥爭不止,根本無暇顧及南方局勢,讓原本被脫脫逼的瀕臨絕境的紅巾軍獲得喘息機會。他們重整旗鼓,迅速發張壯大。
元朝內憂外患,禍不單行。因為局勢不穩,各級元朝政權陷入癱瘓,河道疏於治理,農作物得不到灌溉又久無降雨,導致許多地方糧食歉收甚至絕收。元朝首都大都也發生了大饑荒,城內百姓剝樹皮,吃觀音土充飢,宮裡也無隔夜之糧。
這場大饑荒持續很久,僅僅大都就有幾十萬人被餓死。如果不是暫時投降元朝的張士誠和另一路義軍首領方國珍聯手向大都運糧,元朝那時候就崩潰了。
當1363年陳友諒和朱元璋打的最激烈的時候,元朝的內鬥也進入了白熱化狀態。
1363年,接著擁護元順帝的大將孛羅帖木兒進攻大都獨攬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而皇后和太子倉皇出逃,跑到了王保保的地盤,也宣佈稱帝。
這時候元朝同時出現兩個朝廷。皇太子那邊站穩腳跟後立刻發兵攻打大都。而孛羅帖木兒野心勃勃,圖謀不軌,架空元順帝,想挾天子以令諸侯。
元順帝不甘心當傀儡,伺機除掉了孛羅帖木兒,並將其人頭送到王保保那裡,想和太子重歸於好。
1365年秋天,王保保保護太子回到大都,元朝宮廷爭鬥才告一段落。不料沒多久,被任命河南王的王保保又和朝廷鬧翻,元順帝遂命太子前去征討。此時正式朱元璋和張士誠鬥爭的關鍵時期……
這場元朝的窩裡鬥又持續很久,一直鬥到元朝快滅亡才結束。太子和擴廓帖木兒打疲倦了,終於在1368年和解,決心聯手對付朱元璋,可為時已晚。
此刻朱元璋在已經在滅了張士誠,收服方國珍之後宣佈稱帝,開始向奄奄一息的元朝政權發起總攻了。可是此時的朱元璋已經平滅了張士誠、陳友諒和方國珍,天下已經沒有什麼人能夠阻止他,就算此時元朝終於知道了團結對外,也沒有什麼意義了。
-
10 # 煮酒君
十四世紀中葉,黃河氾濫,大量百姓無家可歸淪為災民,當時吏治腐敗,稅賦繁雜,災民不但要受黃河之災,還要被貪官汙吏剝削,於是一句歌謠便流傳開了"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帝國覆滅,就只等一個導火索。
至正十一年(1351),導火索出現了,元朝徵發壯丁十五萬人治理黃河,但管理的官吏卻大肆剋扣民工的伙食錢,就在這時,歌謠預言的事情發生了,一個獨眼石人被挖了出來,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起義爆發了。
元末最大的幾隻起義軍,便是割據南方的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朱元璋在北伐之前擊敗了陳友諒,接著轉身滅了張士誠,最後統一南方後才開始揮師北伐,其中朱元璋和陳友諒的決戰可以說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戰,陳友諒死,南方形勢可以說大局已定。而在南方起義軍內戰之時,蒙元政府卻毫無動作,坐視朱元璋擊敗陳友諒統一南方,這是為何?
我們先來理清朱元璋與陳友諒爭霸的時間線。至正二十年(1360),陳友諒稱帝,他的水師順著長江而下,攻破太平、採石兩座重鎮,兵鋒直指應天,但卻在龍灣被朱元璋擊潰。之後兩年朱元璋轉守為攻,佔領陳友諒大片地盤,至正二十三年(1363),陳友諒與朱元璋在鄱陽湖決戰,陳友諒戰死,次年,武昌被朱元璋攻陷,陳友諒勢力滅亡,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滅張士誠。也就是說,陳友諒與朱元璋死磕的時間是五年,加上攻破張士誠的時間,共有從至正二十年(1360)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的八年時間,而這八年裡蒙元政府在幹什麼呢?
至正二十年(1360),就在陳友諒稱帝的這一年,元朝漠北陽翟王阿魯輝帖木兒起兵叛亂,阿魯輝遣派使者對元順帝說:"以國璽授我,我當自為之!"次年,阿魯輝被平定,之後元朝宮廷內部,皇太子和元順帝也因皇位爆發了激烈的政治鬥爭,此時元政府的軍事被察罕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兩大軍閥把控,兩者雖都為元臣卻常年敵對,經常互相征伐。
至正二十三年(1363)順帝引孛羅帖木兒入京,皇太子被迫出逃,孛羅帖木兒乘機把持朝政。而此時察罕帖木兒已死,其子擴廓帖木兒(王保保)繼承了他的軍隊和與孛羅帖木兒的仇恨。至正二十五年(1365)皇太子與王保保聯合並大敗孛羅帖木兒,太子回到了宮中,王保保被封左丞相,宮廷內鬥告一段落。之後王保保又被封為河南王,這也直接導致其與李思齊、張良弼等人在山東、河南、陝西混戰,元順帝此時還懷疑王保保有異心,命皇太子率天下兵馬討伐王保保,蒙元這一場內鬥直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七月才宣告中止,但此時朱元璋不僅統一了南方,還在同年正月建立了大明王朝,發動了北伐。
梳理一下時間線,我們可以發現,蒙元政府並非是想坐視起義軍做大而不南下討伐,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從朱元璋與陳友諒爭霸一直到朱元璋北伐,這段期間蒙元政府都一直處於內亂之中,而且還北方紅巾軍也給蒙元政府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在這種情況下,蒙元政府尚且不能平定北方,又如何南下討伐朱元璋等人呢?
-
11 # 大秦銳士天下無敵
在朱元璋掃平陳友諒、張士誠的戰爭中,為了麻痺元朝,朱元璋不稱王,不稱帝,並暗中表示不與元朝為敵。他還給當時的元朝大將察罕貼木兒送去了厚禮。
這麼看來,他確實是個搞關係的能手。
在元朝看來,這是一個只想在戰爭中撈點好處的鄉巴佬,給點好處就行了。
如果他們去調查一下朱元璋童年時候的悲慘經歷,再思考一下是誰造成了朱元璋的痛苦,就會發現自己的這個想法是多麼的荒謬。
朱元璋的策略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他解決了陳友諒,即將掃平江南的時候,元朝政府連忙派戶部尚書張昶來封他為官,他們總是覺得這個人是可以為他們所利用的,給點錢就是了。
朱元璋的反應卻大大出乎他們的意料,他把官辭了,卻把張昶留下了。朱元璋挖了元的牆腳,還對劉基說:元朝送了個賢人給我,你們沒事可以和他多談談。
如果這一行為還不能讓元朝明白朱元璋的真正用意,那他們就太蠢了。
在朱元璋與陳友諒、張士誠作戰,打得你死我活的時候。元朝政府曾經非常高興的做了一回拳擊比賽的旁觀者,對於他們來說,最好的結果是三個人都倒下,然後自己上去宣佈勝利。
元朝政府最愚蠢之處就在於,他不知道這場比賽是一場淘汰賽,而最後勝利的獎品是與自己決戰的資格!
當朱元璋歷盡艱難,從屍山血河中走出,從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屍體上爬起來時,元朝政府才畏懼的發現,這個勝利者比以往任何一個對手都可怕。
他有著精良的軍隊,善斷的謀臣,勇猛的武將,他率領的不再是那種一攻即破的農民起義軍,而是一支戰鬥力絕不遜於自己的強悍之師。
元朝政府為了挽救自己的命運,想盡了各種辦法,他們送了大量的金銀財寶給朱元璋,希望他能接受招撫,繼續做他們的奴隸。
可是他們慢慢發現,眼前的這個朱元璋不但想要自己的錢,更想要自己的命。
回覆列表
1360年五月,陳友諒殺其主徐壽輝,自立為帝,建國號曰“大漢”,朱元璋大戰陳友涼是指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在應天府的龍灣鎮一帶展開的大戰,正史叫龍灣戰役,陳友諒東討朱元璋,兵敗龍灣(今南京西北)場戰役中,朱元璋終於勝了陳友諒,並在此戰之後一舉收復了被陳友諒佔領的許多城池,是陳、朱兩大政權對抗的轉折點,朱元璋的勢力逐漸趕上乃至超過陳友諒,改變了朱元璋被動挨打的局面為以後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打敗並殺死陳友諒,消滅陳友諒建立的陳漢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最終建立了大明王朝。
當朱元璋大戰陳友涼時,元朝末年最有能力的兩位將領中書平章政事孛羅帖木兒與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察罕帖木兒在與號稱、“百萬紅巾軍”韓林兒、劉福通在山西等地爭戰不息,此後,兩軍衝突不休,紅巾軍號稱百萬,幾乎掀翻當時的元朝。朱、陳大戰在南方今江蘇一帶;元朝主力在北方山西等地與紅巾軍大戰,根本無力顧及朱元璋與陳友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