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歸來如松123
-
2 # 鄉戀WJP
這個問題不復雜,我分家庭和學校兩方面來說:一個各方面正常的孩子,最嚮往的家庭是:全家人團結和睦;家中有較濃厚的文化氛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特別是父母,有文化、懂事理,孩子有疑問,可隨時請教任何長輩,並得到明確答覆;家中經濟寬裕,孩子在家中有獨立的生活和學習空間;可以得到高水平教師的拓寬、拔高輔導;有自已的文化娛樂生活……。這孩子最渴望的學校是:學校在當地有高的名望;校領導和藹
可親、認真負責、平易近人,治理學校有方,家長和學生評價很高;教師要有水平、有能力,基本功踏實。學科內有較高知名度。既會教學,又懂組織教學。既會管理學生,教學又出成績。要懂學生、懂家長,瞭解並熟悉社會。要滿腔熱忱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說了,這要求盡乎完人了,怕是極難達到,只能當奮鬥目標。
-
3 # 心中綠蔭
孩子應該渴望的是知識,而不是好的家庭與好的教育,教育環境決定不了孩子的求知育,象獲得諾貝爾獎的文學家莫言從小有好家庭好教育嗎?而那些有過好教育好家庭的中國孩子又有幾人獲得過諾貝爾獎?所以說現在人吃飽了,腰包也鼓起來了,都不知道怎麼去寵孩子了,不去讓孩子從小鍛鍊好應有的本領,而是一味的用吃不了用不盡的錢去解決孩的的知識問題,直是可笑...!
-
4 # 白沙踏歌隊
孩子最渴望當然是玩了,學校不要有考試壓力,家裡不要有成績要求。
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這樣的:
1、父母懂得愛孩子,給予穩定愛和安全感;
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很難。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和虐待往往一步之遙。
2、父母以身作則,培養孩子優秀的品質。
比如勇敢,自信,善良,真誠,樂於奉獻,懂得給予等。
3、父母養育方式民主開明,給孩子一定選擇自主權,營造良好的家庭養育氛圍。
…
好的學校教育,應該是重視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
-
5 # 中國龍
孩子的渴望是能遇到一個知識淵博和開明的老師,不一定要到名校,農村學校也有這樣的老師,這樣的老師可遇不可求,當然名校會比較多這樣的老師。家庭教育要有寬鬆的環境,既講道理又不失家長的威嚴,批評了小孩又要想辦法把他哄過來,讓他明白其中的道理。
-
6 # 侯媽家庭教育
孩子渴望的家庭教育包括:1.家庭關係和睦、父母關係融洽恩愛,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能夠身心健康,性格Sunny開朗;2.父母的陪伴,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特別是父親的陪伴,讓孩子更有力量;3.渴望獲得父母的肯定、尊重與幫助,希望父母能像一個有經驗、有智慧的朋友,和他們並肩戰勝困難,同時尊重他們的獨立性;4.希望父母能帶他們出去旅遊,開闊眼界,參加實踐活動,培養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
孩子渴望的學校教育包括:1.自己最喜歡幽默快樂、親切平和、善解人意、臉上總是帶著微笑、關注每個學生、能夠和學生們像朋友一樣交流的老師。2.最讓他們感到自豪和滿足的並不是成績,而是能否在集體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渴望成為集體中有用的人。3.他們渴望成為課堂的主人,孩子對世界有著天然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可很多孩子卻不能真心愛上學習這件事,因為孩子們缺少的並不是求知的熱情,而是發揮主動性的機會。長久以來,大多數課堂時間都由老師主導,孩子們成了課堂上的“旁觀者”,這是造成孩子們學習被動的重要原因之一。4.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心中的夢想。
唯有學校的教育,家庭教育作為輔助和基礎,加上孩子發自內心的努力,教育才能實現真正的價值,創造真正的成功。家長一急功近利,急於求成,讓家長孩子都身心俱疲。
-
7 # 天天陪伴
這個提問分兩部分:
1、孩子最渴望的學校教育是怎樣的?學校教育離不開成績排名,但其實孩子們最渴望的不是一個好成績。
有一項針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地20多所中小學校的問卷調查,其中的資料能讓我們一目瞭然孩子在學校裡最渴望擁有的事情是什麼。
有46.19%的孩子表示,最自豪的是能夠有一群好夥伴,並且可以幫助到別人。他們渴望幫助別人。而只有21.07%的孩子認為,好成績是值得自豪的事。
不用調查,就以曾經是學生的經歷可以知道,孩子最渴望的學校老師是有感情的,是幽默溫和平易近人,臉上總是帶著微笑的,是平等地看待每一個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的,並且不高高在上,能像朋友一樣和自己交流。
而孩子更渴望的是能夠啟發自己思考的互動式的課堂,可以分小組討論,有分享和提問的機會,而不是老師一味地站在講臺侃侃而談,填鴨式地將知識點灌給自己。如今的課堂上都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作為課堂的主導,孩子被動坐在下面,一不小心就走神了,也難參與其中,自然也調動不起學習的主動性。
2、孩子最渴望的家庭教育是怎樣的?父母不拿自己與別人家的優秀孩子比較。
父母不要總是在耳邊催促寫作業寫作業,顯得特別焦慮。
他們希望父母多帶自己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而不僅僅是奔走於各種補習班、輔導課之間。
希望父母不僅是榜樣,更是人生導師,是一個有經驗有智慧的朋友,能幫助自己解決困難,是自己的依靠。
希望父母能夠尊重自己,把自己當成一個獨立的人,凡事有商有量,而不是以大人的作派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
-
8 # 程小Yao
1 孩子渴望平等
當你嘗試去了解孩子,你會發現,他們喜歡善於溝通的父母,他們的內心渴望得到平等。
父母喜歡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居高臨下的方式去指導孩子說話,做事,甚至不允許孩子反駁,很多家庭的管教方式是“一言堂”的方式,這樣的家庭環境成長的孩子,會自卑,膽小,沒有積極主動。
作為父母,想要被孩子接受,就要選擇合適的未知,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而不是動不動就呵斥孩子,讓孩子心生反感,要壓抑著心情去聽父母的“滔滔不絕”。
這樣的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根本等於零。首先父母沒有給孩子一個平等的未知,也沒有給孩子傳達交流的訊息,需要的只是孩子聽從指令。這樣根本做不到有效溝通,做父母的永遠不知道孩子的想法,更達不到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
因此,要想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就要處處留心,善於發現孩子的想法。有一位成功教育孩子的父親說:要想和孩子達到理想的情感溝通,就要學會和孩子交朋友,建立一種完全平等的親子關係。
當我們和孩子可以像知心朋友一樣交談,學會向孩子請教問題,經常和孩子商量一些重要事情,孩子一定能從中感受到他的重要,品嚐到平等相處的快樂,從而變得自信,樂觀,積極。把孩子當做平等夥伴,交心的朋友,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孩子渴望傾聽
調查顯示,七成以上的孩子除了想要等到尊重和平等,還希望父母能夠認真傾聽。
而現實情況是,很多的父母都儘可能的給予孩子知識和物質,這些是他們認為非常重要的東西,而恰恰忽略了傾聽孩子的心聲。
在調查中,很多孩子表示希望得到老師公平對待,希望家長不要總是窺探自己的小秘密,希望可以自主結交同齡玩伴,希望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等等,透過這些孩子的心聲,可以看到孩子其實很希望得到尊重,渴望被傾聽。
面對孩子精神上的需求,父母應當多換位思考,做出反思,給予孩子個性發展創造多的機會和條件。在孩子的純真年代,我們不必去為他們操心規劃他們的人生,劃定那麼多的禁區,更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其實,家庭教育的真正主體是孩子,恰恰很多家長都忽略了這點。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是孩子時時刻刻按照家長的意志來行事,而是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孩子的選擇。很多討喜的孩子,往往是對待父母採取順從的態度,按照父母意願學習和生活,他們沒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想辦法去換父母的歡心,從而得到父母的承認,換得自己願望的實現。但是這種方式潛移默化,慢慢喪失自我。
那麼請父母每天多留出一點時間給孩子,學會傾聽孩子,信任孩子,讓他們的成長空間可以再寬闊一些,這才是孩子想要的愛。
回覆列表
教育是孩子和家長的共同成長
教育是孩子的成長,更是家長的一種成長。好的教育不僅是學習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人的一生總會碰到不少挫折和失敗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家長應該注意培養孩子堅韌的性格。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中長輩都非常疼愛,這種疼愛又有各種各樣的方式。當然,最終的目的都是要自己的孩子成才。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的責任上應該比其他人要重得多。
要成才,先成人。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只是各父母所執行的標準不一樣而已。我對孩子的標準是:心理上健康、善良、有同情心;生活中識大體,知謙讓,懂得理解他人和勤儉節約;學習上勤奮,知道努力,尊重老師;與人交往中要真誠豁達,不可以有市井小人般的精明,僅此而已。
相信與我同齡的人大多看過《成長的煩惱》這部美國電視劇,其中西沃醫生的形象在我當時還是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的我是多麼希望自己的父親就象他那樣是一個很會講道理,而且又很會理解自己兒子的人。而現在回想起來,他做了些什麼呢?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和邁克那麼多次的交流吧。
的確,交流既可以融洽關係,還可以使做父母的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透過交流來掌握孩子心中的想法,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具體到如何同孩子交流,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應該是要把握機會,最好是有著外界的誘因之時,例如在孩子主動向我提問,問我對某件事情的看法時,可以先讓孩子自己說一下她的看法,然後對她的看法進行評價,再說出自己的看法,最後問她聽了評價之後是否有什麼新的想法。這樣,既可以使我瞭解她的想法,又可以讓她知道大人對這件事情的看法,一來一去,就有了一個自然溝通的過程。
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我覺得要儘量避免非常正式的、猶如談判一般的“來,坐下,我們談談”之類的交流形式,因為這樣會使孩子感覺像自己做錯了事情,要受到批評一般,使孩子心情緊張。
不可把大人的良好願望強加於孩子
不可把大人的良好願望強加於孩子。現在大多數人都知道不應該強迫孩子做其不願意做的事情,但是仍有很多大人都喜歡把自己的孩子按自己的願望進行培養,希望孩子長大以後成為音樂家、律師、 醫生等等。其理由也很充分,例如說孩子小,不懂得該往什麼方向發展,或者說讓孩子懂得學某種東西的重要性之後她就會努力的之類的理由。
我認為這樣做是利少弊多。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做好一件事情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動力應當是對從事這一活動的直接興趣,也就是你的孩子喜歡這一活動的本身時,她自然會努力,而且其效果將會非常好,反之則差。
強迫孩子做她不願做的事情,較容易使其體會到過多的挫折感,而且遭受挫折時,她往往不能積極地應對,長此以往,會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影響其自信心。因此,我在對孩子進行某一方面的技能培養時,會先讓她對此進行接觸,看她對此是否感興趣,在正式開始學習之前,會告訴她學任何東西都 需要付出努力,並告訴她在開始之後,就能因為怕苦而半途而廢,然後才開始學。這樣,在學東西之前,就先讓她懂得了做事情要有恆心的道理,而且在學的過程 中,由於她認為是自己選的,出於對自己的責任心,她也是努力地在學的。 有很多家長喜歡在孩子放學回來的時候監督並輔導其做作業,對此,我是極力反對的,理由很簡單:1.她的身份是個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家庭作業是分內的事,如果她自己不做,家長沒有義務提醒,如果她沒有能力完成,說明上課不認真,學習不努力,家長沒有義務代勞。2.學生不懂,可以問老師,家長積極的輔導,往往會同老師所教的方法不同,結果會使孩子無所適從。這樣,一方面會使孩子在學習上走彎路,另一方面會增加老師的麻煩。3.輔導會使其養成一種依賴,而孩子學的東西,或早或晚,多數家長會無力輔導。因此,與其辛辛苦苦地和孩子共讀,倒不如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少加責備,多經些支援鼓勵,讓孩子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讓孩子儘早懂得自己的事情必須得由自己完成來得好。
兒童的教育中,批評與獎勵的作用同樣重要
兒童的教育中,批評與獎勵的作用同樣重要,都是塑造兒童良好行為的手段。但是,對兒童的批評,要講究一定的藝術。 要注意批評的時間和場合。批評孩子不要在自己和孩子都生氣的時候,應該在雙方都心平氣和的時候進行。當孩子大發脾氣的時候,對於父母的批評往往會頂嘴,至少在心裡大唱反調。即使是對的,他也聽不進去。不要把飯桌作為批評的場所,在飯桌上批評孩子很可能會造成兒童的厭食,而且也得不到教育的效果。 批評孩子不要當著別人的面,尤其要避開客人和小朋友。在客人和小朋友面前批評孩子,會大大的損傷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往往引起孩子的強烈反感,讓孩子覺得以後沒臉面對這些人。這是個慘痛的經驗,希望你不要讓自己的孩子經歷。可以把孩子單獨喚到自己面前,心平氣和但是鄭重的指出他需要改進的地方。 批評要及時。孩子犯了錯誤之後,要及時的給予批評,不然,你說什麼,他卻已經忘到腦後了,不記得自己曾經做過這樣的事情了,那麼還有什麼批評的意義呢? 我記得在過去有一句話叫棒下出孝子,而後來又有許多人透過各種方式證明了打罵孩子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對這兩種說法,我覺得都有失偏頗。就我本人來講, 我認為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以打代教當然是萬萬不可的,但一下不打似乎也太過教條。
有很多次我聽人說過這樣的話:我那孩子怎樣怎樣,太不聽話了,氣死我了。我認為這種話說說便罷,但若是真的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發了火,那便是如何都不可能教好孩子的。因為我認為孩子之所以會聽大人的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對大人的崇拜,而一個人在動怒的時候,其行為和言語往往不能很好地受到控制,很容易說出或者做出一些衝動的言語和動作,這種情形被孩子看在眼裡,便會使你的形象在她的心目中大打折扣,今後你說出來的話就很難讓她信服。而且孩子的心理較為簡單,容易對事物形成較為固定的看法,一旦認為你也不過如此,要重新建立威信就會很難。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切忌動怒。總之,現在的孩子接觸的事物較多,資訊渠道廣泛,由此帶來的是,孩子的進步往往非常的快,而孩子懂得也往往出乎大人意料的多,跟孩子打交道,切不可一種方法用到底,說實話,還真是該多多用心,隨機應變才是。
不要居高臨下的要求孩子,而是要循序漸進的幫助孩子。在大人眼中很簡單的問題,在孩子的面前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屏障,家長不要一味的指責孩子的不行,而是應該想辦法慢慢的引導,慢慢的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跨越這道屏障。
不要總拿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
不要總拿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要比就拿孩子自己比,這次和上次比,今天和明天比。總是和別人比,沒有效果不說,反而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激化了他的負面情緒,讓孩子做得越來越差。
要正確的欣賞孩子。不要總是隻看到孩子的錯處加以批評指責,而忽略了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忽略了他們付出的努力和汗水,不表揚,不鼓勵。要多看到孩子的優點,真誠的讚揚,欣賞他們。
不要總要求孩子做什麼,而是要想辦法幫助孩子。在孩子做得好時,家長應鼓勵孩子再接再厲,並對他的努力表示肯定和讚賞。孩子做得不好時,家長更應該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給予孩子信任和支援。對於孩子的錯誤,我們可以化批評為評價,批評會讓孩子有逆反心理,客觀的評價加上建議只會讓孩子更加配合你。
不要總是嘴上說要孩子認真幹這個那個。而是應該教會孩子怎樣做才是認真,怎樣做才能做好。要讓他們明確目標,分清楚步驟,然後達到理想的結果。
坐車的時候教孩子交通規則。交通規則關乎每一個人,孩子們也不例外。從孩子處於幼兒時期開始,父母可以開始多多少少地向孩子傳授一些交通規則。比如,坐車的時候系安全帶、不準往車外扔垃圾、不闖紅燈等,孩子這樣從生活中獲取的知識比在課堂上學習這些知識其實更有體會,記憶的更加牢固。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洗衣服。讓孩子和你一起洗衣服,孩子可能從小就樹立照顧自我的意識,乾淨的意識等等。可能等他稍微大一些,都會自我洗衣服,儘快成長和獨立。
吃飯時教孩子飯桌上禮儀。在吃飯的時候,父母可以不用很刻意地教授孩子一些飯桌上的禮儀,比如,請長輩們先上坐,請長輩們先吃菜、喝飲料或酒要敬長輩等等。在這種合適的環境,父母經常和孩子說一說,他會記住並實踐的。
帶孩子買東西教孩子技能。買東西要講價、看物品、試試嚐嚐等等,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父母若不能傳授給孩子,孩子以後長大買東西可能就會吃虧。所以帶孩子買東西,可以告訴他要講價、怎麼挑選物品等等。
使用電器時告誡孩子不能做什麼。電器使用不當可能會危害生命,父母們可以告誡孩子什麼時候可以觸碰,什麼時候不可以觸碰電器,不要隨意開啟燃氣,手不能隨意伸入插座孔中等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及早告訴孩子可以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傳授待人接物禮儀。父母在生活中待人接物時,可以告訴孩子要做哪些事情.比如見人要問好、送人要客氣、雙手給長輩物品、不隨意拿別人物品等等。
鍛鍊身體時帶上孩子。鍛鍊身體時可以帶上孩子,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跑步,在鍛鍊過程中,可以讓孩子體會到鍛鍊身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還可以讓孩子體會到你們之間的賽跑,第一個到達終點是什麼意義等等。
生活的課堂中有許多知識和技能
生活的課堂中有許多知識和技能,父母們可以或多或少地向孩子傳授,孩子們會在此過程中學會很多。
孩子小的時候都把父母看作是巨人,什麼都會,什麼都能,常常說“我爸爸如何如何……”或者“我媽媽怎樣怎樣……”。 一個在外留學的女孩子在自己的廚房裡煮開水,一不小心燙傷了手,她不知道做任何處理,卻抓起電話打給遠隔重洋的媽媽。而在幾年後,當她自己成為一個小女孩的母親的時候,她的小女兒受傷的時候,她卻迅速的作出了反應,進行了一系列安全而恰當的處理。事後她回憶到,她自然的知道怎麼做,雖然沒有受過訓練。 是的,父母不是完美的。在我們逐漸長大的時候,我們確實可以認識到父母並不是知識和真理的唯一來源,甚至很多人會推翻父母的權威性。但是,父母一直給了兒童無條件的關注與支援。從父母那裡,兒童首先知道世界上有人愛自己,有人支援自己,在瞭解世界的同時也接納自己。對自己的接納與熱愛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想一想,如果一個人自己都不愛自己,那麼他還會努力。 人們對自己的接納源於父母對其的接納。父母之愛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之一,它不僅會樹立孩子的信心、自尊心、面對生活的勇氣與決心,而且它本身也使父母具有強大的力量。尤其是在面對危險的時候。所以,請珍惜你成為父母的機會,並且努力的愛你的孩子。
家長應培養孩子堅韌的性格
要教會孩子正確看待造成自己失敗的原因,父母親可以經常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問題。教孩子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身邊的事物,抓住問題的關鍵。 使孩子瞭解併發揮自己的長處。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而正在成長的孩子們就更需要時間來體驗挫折,享受成功,進而認識自己。 家長們除了教孩子正確分析和理解造成挫折的原因外,也要幫孩子做應付困境的心理準備。 只要父母注意從小培養孩子以積極的心態來應付自己周圍的一切,孩子的生活就會時時充滿了Sunny。當他遇到困難時,就不會總是感到自卑和畏縮了。
美國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注重培養孩子快樂的性格,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快樂性格呢?
密切同孩子之間的感情 密切同孩子之間的感情。在培養快樂性格的過程中,友誼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與一起玩耍,讓他們學會愉快融洽的。 給孩子提供決策的機會和權力。快樂性格的養成與指導和控制孩子的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絡。父母要設法給孩子提供機會,使孩子從小就知道怎樣使用自己的決策權。 教孩子調整心理狀態。應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樂,其秘訣在於有適應力很強的心理狀態,這使他們能很快地從失望中振作起來。在孩子受到某種挫折時,要讓他知道前途總是光明的,並教孩子注意調整心理狀態,使他恢復快樂的心情。 限制孩子的物質佔有慾。因為給孩子東西太多會使其產生“獲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這樣一種錯覺,所以應結合事例教育他們,人生的快樂不能僅與的佔有劃等號。 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平時注意孩子的愛好。為孩子提供各種興趣的選擇,並給予孩子必要的引導,孩子的業餘愛好廣泛,自然容易擁有快樂的性格。 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滿和諧。家庭和睦,也是培養孩子快樂性格的一個主要因素。有資料表明,在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成年後能幸福生活的比在不幸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要多得多。 過去常說“一張白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其實,孩子生下來之後心理狀況也如一張白紙一樣,家長的心理素質、教養方式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方向。有些家長帶孩子來諮詢時總是訴說孩子這不好那不好,殊不知許多問題都是由於家長的病態心理造成的。 家長的過分要強、虛榮心過高會給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讓孩子的身心承受的壓力,最終導致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出現疾病。例如,有位家長把一個七歲孩子所有的課餘時間都安排了各種各樣的訓練課程,鋼琴、繪畫、英語、書法、下棋、作文等等,結果孩子由於過於緊張造成抽動性穢語 家長的過分挑剔,會造成孩子許多問題。例如,家長對孩子寫作業要求甚多,孩子寫一筆要反覆描,擦了寫,寫了擦,結果動作拖拉。有時考試都寫不完,嚴重的還會造成強迫行為。 家長的緊張會傳給孩子。有的孩子從小體弱多病,家長非常擔憂,經常抱怨、煩躁不安。對孩子過分關注,結果孩子變得敏感多疑、自卑、退縮。 家長對孩子總是否定,讓孩子失去自信心。家長總希望孩子要表現得和自己小時候一樣好,甚至更好,稍有一點缺點就橫加指責,把打罵當成家常便飯。有個5歲的孩子經常發脾氣,做事沒有長性,問他為什麼會這樣,他說老做不好,挨媽媽說,一天要說三次,沒有表揚,所以想發脾氣。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要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家長要容忍孩子有缺點,耐心等待孩子成長。當發現孩子的問題時,先反省自己的問題,放鬆一點,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孩子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自己解決不了,可以找其他人幫助分析和矯正。 孩子逐漸長大之後,隨著各種需要的出現,對環境的探索會不斷的深入,慢慢的就會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表現出任性的行為?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對待兒童的任性呢? 這種時候,父母只有兩種辦法。首先是絕對不能滿足兒童的不合理要求,第二是轉移兒童的注意力。 拒絕兒童的要求,可能會引發兒童的一系列行為,如哭鬧、打滾,以不做某某應當做的事情相威脅等等,這時候有些父母面對這些招數往往無計可施,可能堅持一會兒就妥協了,最後以孩子的勝利而告終,這是萬萬不可的。這樣通常滋長了孩子的氣焰,降低了父母的威信,使孩子學會了下次還要這樣,結果往往後患無窮。孩子會越來越任性。所以呢,父母從一開始其就要堅持住,絕對不向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妥協,要把握好自己的立場,千萬不能認為,只有這一個孩子,讓著它吧!
拒絕兒童的不合理要求的方式要儘量委婉
拒絕兒童的不合理要求的方式要儘量委婉,儘量給兒童擺事實、講道理,用兒童可以理解的方式來表達;有的家長知道不能答應兒童的不合理要求,但卻採用了直接的方式來加以拒絕,甚至對兒童粗暴,這樣也是不合適的。在兒童哭鬧不休的時候,父母可以避開,沒有了觀眾,小孩子哭哭也就累了,這時候要真的避開,可不要躲在門後偷聽,一旦兒童發現你在窺視它說不定哭個更起勁了,小孩子還是滿聰明的。 在兒童的不合理要求被拒絕而哭鬧的時候,可以採取某些方法來轉移它的注意力。比如說些別的事情啊,但是這種轉移注意的方式應該是中性的,不應該是一種強行的方式。
適度的壓力可以激勵人奮進向上,完全沒有壓力會使人疲乏、懶散,但壓力太大又會使人因無法承受而出現心理問題。目前,不僅是成年人有心理壓力,孩子也不例外。作為父母,有責任幫助孩子克服壓力,因為對孩子來說,父母應該是他們最重要、最信任的人。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心理壓力呢? 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 要想幫助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瞭解他們的心理壓力是什麼、壓力來自何處。所以,父母首先要聆聽孩子的傾訴,要抽出時間和孩子認真地交談,要專心認真地聽孩子說話。只有父母肯把自己的心交給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給父母。這樣,你才能瞭解孩子的真實情況,也才能針對問題給孩子以實際的幫助。
幫助孩子克服恐懼。有時候,孩子會因為自己和有些同學做得不一樣而被孤立,比如有的男孩子不願跟著別人一起逃學、不願在考試時跟同學一起作弊、不願偷著學抽菸等等。他們會因此而受到嘲笑,甚至被孤立,也會由此感到恐懼、不知所措。這時,父母應當教育孩子堅持原則,不對的事就一定不能做;要讓孩子知道,能夠做到這些是很不容易的,這正是一個人成熟勇敢的表現,也是有主見、有頭腦的表現。
讓孩子分享自己的經驗 讓孩子分享自己的經驗。要孩子知道,壓力人人都會有,父母也常常會有煩惱的時候。這樣,可以避免說教之嫌,孩子對父母的話也就比較容易聽進去了。同時,父母也應該告訴孩子自己是怎樣應對困難、克服壓力的,給孩子樹立一個實際的榜樣,以增強孩子的勇氣和信心。培養孩子的自尊,這樣可以加強孩子抗拒各種不良誘惑,也有助於他們勇敢地面對逆境與挫折。
在遇到一些具體事情時,多讓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把一些適合孩子做的事交給他們,鼓勵他們自己動手去做;尊重孩子的想法,在對一些是非問題的討論中多讓孩子發表意見等等;這些都是培養孩子自尊的好辦法。孩子有自尊就會有勇氣、有膽量,就會有較強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關心孩子的成長。鼓勵孩子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平時多參加一些學校組織的活動或社會實踐活動,這對疏導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是大有好處的。有些父母希望孩子成才心切,總是強迫孩子在課後去學這個、學那個,結果往往不好。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根據他的興趣及所長理性地進行選擇和培養。 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要父母能夠及早發現孩子的問題並加以適當的引導,便會有效地緩解或消除孩子的心理壓力,使他們愉快地健康成長。 當孩子有過錯時,不宜在吃飯的時候責備或打罵他,這樣會影響孩子的食慾和消化。 現在的很多父母都提倡科學育兒,盡力的改掉打罵教育。於是賞識教育遍地開花。何謂賞識教育?太多的家長就憑著單純的字面意思對孩子開始了賞識教育。“你真棒、你真聰明”這些不走心不真誠不細緻的誇獎很快成了一些家長的口頭禪。毋庸置疑,沒有人能在脆弱中成長,成長需要力量和堅強。這些力量和堅強都是要我們用愛去澆灌的。
具化到生活細節中,其中一個方面就是我們要看見他且讚揚他。讚揚是親子關係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技巧。那麼讚揚的目的是什麼?是鼓勵,鼓勵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更有力量。但是讚揚則需謹慎使用,因凡事過猶不及。
當孩子習慣了讚揚,如果某些事情上少了讚揚,孩子就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會變得止步不前,只去做自己能做好的事,而不再去挑戰,那麼永遠呆在舒適區裡的孩子怎麼成長。也可能會進入另外一個極端便是孩子聽不得批評和指導,他會認為凡事只有得到讚揚才是有價值的,如果沒有讚揚就會感到挫敗和氣餒。
這麼說的意思不是要對孩子憋著不讚揚。你是愛孩子的,他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怕是看上去都是完美的,真要憋也憋不住啊。那就要去改變自己的誇獎方式。要客觀、要細化、要具體、要真誠、要有你自己的真切感受。
要像對待成人一樣誇獎孩子
要像對待成人一樣誇獎孩子,這樣的誇獎讓孩子摸得著頭腦。他知道哪裡做得好,因為你讚揚的具體而細緻,坦誠而認真。相應的她也會看重這些細節,下次會更加的注重這個過程。其實這樣對於過程細緻而認真的誇獎,引導孩子關注過程,而不是隻關注事情固定的結果。
這也是幫助孩子實現其他思維方式的辦法,其實就是讓他相信可以得到不斷的成長,成功都是經過自己的努力、堅持等可以控制的因素來達成的。比如讚揚孩子“做事細緻靠譜且善始善終”、“費盡心思的去嘗試並直到找到了最恰當的方法”。
久而久之,他便也學會了用這種思維模式來評價自己。這樣的讚揚往往是著重於某些固定的特點,把成功認為是運氣比較好。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稱讚孩子的方式就是非常重要的了。
和朋友發生爭執時,要勸阻小朋友之間的友誼還是挺牢固的,即便是吵架過一天又和好如初了。但是一些行為必須要糾正的,能讓孩子知道他的這些行為是不對的。搶東西或者打小朋友的行為你是不支援的,並且告知他,總是和小朋友搶或者是打架是很容易失去小朋友的,並鼓勵孩子去道歉,認識自己的錯誤。
耐心不足,罰他分豆子。一般在孩子玩不好一樣東西時,或者做不好一件事時就會不高興,一不高興了就會亂髮脾氣。這表現為孩子的耐心不足,在孩子的耐心不足的情況下,讓他去分豆子。把兩種豆子混合在一起,能鍛鍊他的耐性,還能輕微的處罰到孩子。
看電視沒完沒了,就讓他跑步有些孩子看電視,坐在沙發上一整天都不帶動一下的,這對他的身體發育很不利的。那就給孩子劃分出一塊區域來來回的跑上幾圈才可以,同時閉上眼睛休息一段時間,一般鍛鍊半個小時為最好的時間,然後再讓他看一會兒電視,鍛鍊了身體,還能讓雙眼休息,又制止了一直看電視的行為,一舉三得。
亂扔垃圾罰做家務這裡的家務只限簡單的掃地工作,孩子總是亂扔垃圾,吃完的果皮或玩具和紙屑到處亂扔,那就讓他自己把弄髒的地方打掃乾淨,這樣以後他再次想扔東西時,就會走動的放垃圾桶裡了。
孩子亂扔玩具,就沒收他最喜歡的有了孩子以後,你會發現所有的角落或者地面都能發現玩具的身影,玩玩具能開發智力,但要教會她如何整理玩具,玩完後應放在什麼地方?養成愛整潔的習慣,他不收拾你就把他最喜歡的給沒收掉,並講明不好好收拾乾淨以後就見不到這個玩具了,玩可以但不可以隨便亂扔亂放。
總是蹦跳不停就罰坐蹦蹦跳跳是孩子的天性,活潑好動才能長身體,但過度的話就要管,出現了這件事情,你就罰他坐這裡不動,讓他自己想跳了多長時間,爸媽又提醒了幾次以後,還會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如果你打她了,那以後不蹦不跳了,你又得乾著急了
日常生活中,要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更加有禮貌,和別人相處也更加愉快;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會感激別人替他所做的,珍惜他得到的一切,更容易感覺到快樂和幸福。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呢?
家長總是覺得孩子動作慢,或者擔心孩子把事情搞砸,所以家務一向包攬。之前我們發過一篇文章《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差的不只是未來!》,文中提到,愛幹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另有專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最重要的是,孩子不論年齡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員,所以告訴孩子他們在家庭中應該負起的責任是很重要的,而承擔家務則是最好的方式。當他對這個家有付出、有責任感的時候,愛和感恩會自然而然的產生。
在日常談話中表達感激之情。
做感謝卡
我有一個好朋友前陣子去出差,某一天突然給我打電話問我的地址。我問她要寄什麼,她還十分神秘的不肯透露。直到一個禮拜後,我收到了一張明信片。上面只有一句話“Sunny下,我們曾彼此溫暖”。一瞬間,所有關於我們的溫暖記憶呈現眼前,心中的激動久久不能平復。
所以,如果你有些話無法直接對孩子說,就寫一張感謝卡吧!這不僅是一種表達,也會成為一種紀念。
你也可以制定一個家庭感恩日,和孩子們一起,把當天發生的好事情說一遍。比如在飯桌上,或者在臨睡之前,互相分享讓彼此感動、感恩的時刻並寫感恩卡。相信孩子回覆給你的定會出乎你的意料。
參與愛心專案,學會慷慨與分享
獻愛心不是單純的捐款,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去幫助人。我們要去尋找一些孩子能夠親身參與的幫助他人的事情,比如去臨終關懷醫院、去流浪寵物中心,或者只是給生病的鄰居做一些餅乾。
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和孩子談一談,幫助別人是源自於愛,以及給被幫助人帶來的感受。
另外,可以冬天收集舊衣服、玩具和書,捐給有需要的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孩子和小朋友分享玩具、糖果也十分重要。
對孩子要有耐心
我們不能期望孩子一夜之間就學會感恩。感恩之心,是心靈成長的營養劑。透過感恩教育孩子們知道每個人都在享受著別人付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當孩子們感到他人的善行時,就想到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使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
榜樣是以別人的好思想好行為來影響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如同學、鄰居、教師、英雄模範人物、文藝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革命領袖的優秀品質,都是子女學習、模仿的物件。不管家長的言行是錯誤的還是正確的,對子女都有十分深刻的影響。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時時刻刻、處處檢點自己的言行。
家長要有意識地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薰陶。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場所,家長要組織好生活,處理好成員之間的關係,堅持正確的道德行為為準則,形成團結和睦的家庭氣氛,建立井井有條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子女的美好情操。
批評和懲罰都是對子女不良思想行為的否定,不過後者是對嚴重不良思想行為的一種教育手段。批評懲罰時,首先要全面瞭解情況,掌握不良思想行為的具體情節和嚴重程度,從錯誤的實際出發,批評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進而產生改正錯誤的動力。批評時不要諷刺,不要奚落,不要謾罵。懲罰主要是剝奪某種權利,而不是體罰,不是侮辱人格和摧殘身心。
良好的生活秩序是培養子女良好習慣的有效方法
良好的生活秩序是培養子女良好習慣的有效方法。指導子女安排生活起居,佈置好生活環境,教給子女學習安排和利用時間,使之有條不紊。要讓孩子自己安排,家長可以在旁指點。
說服教育的具體做法:一是談話,家長根據子女的思想實際,擺事實,講道理,使子女明白一定的道理,談話要有針對性、靈活性,態度要和氣,不要板著面孔,居高臨下地訓斥、挖苦。二是討論,家長與子女共同討論。討論時要尊重孩子,耐心傾聽其意見,有不正確的觀點,也要耐心地講道理,使子女明辨是非。家長觀點不正確要勇於承認。
實際鍛鍊的內容相當廣泛,如適應周圍環境,鍛鍊身體,生活自理,家務勞動,獨立作業,文明禮貌,社會交際等等。進行實際鍛鍊,首先要孩子明確目的意義(為什麼),提出具體要求怎樣做,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堅持到底。鍛鍊內容要適合孩子的年齡特徵和個性特徵,從他們的實際能力出發,交給的任務和提出的要求必須適當。要允許孩子在實踐中有失誤,不可過分苛求。家長不能因怕孩子吃苦而中途停止鍛鍊。
表揚獎勵是對子女的思想行為給予肯定和好評。透過肯定和好評,以加強子女進取心和榮譽感,爭取更大的進步。表揚獎勵要實事求是,要及時,要說明原因,並且應以精神獎賞為主,物質獎賞為輔。
帶領孩子到公園、風景區、商店、工廠、農村去,或者去訪問同學、親友,進行社會交往,使之開擴眼界,接觸社會,認識社會。
處於兒童期的孩子,教育好他們並讓他們學習好,成就一個全方位發展的自我,是許多父母的夢想。在生活中,其實有許多知識和技能可以去讓孩子親身體驗和學習的,父母們可以充分利用好生活的課堂,讓孩子從中快速獲取知識和技能。 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長應該多加註意,多加關心孩子。讓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得到很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