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圖文繪歷史

    涇原兵變,也叫朱泚之亂,發生在唐朝中期783年,唐德宗因削藩引起節度使不滿而發生兵變,各地大亂,其中涇原兵變後攻破長安,擁立朱泚為王,唐德宗出逃,784年戰亂平息,唐德宗回朝。

    唐德宗李適像。

    唐德宗李適(742-805年)是唐肅宗李亨長孫,唐長宗李豫長子,根正苗紅,即位唐朝第9位皇帝,在位26年。因為唐德宗李適成長於安史之亂,小時候飽受戰爭之苦,在他即位後一直試圖削奪擁兵自重的地方藩鎮節度使。781年河北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病死,按慣例該他兒子李惟嶽繼承父位,德宗想借此機會削藩,就是不給,看到這種情況,李惟嶽和幾個節度使聯手抗拒朝廷,其中就包括朱泚的弟弟朱滔,時任幽州節度使。

    朱泚不僅是個叛臣,在舉兵期間還公然盜掘了關中多個唐墓,圖為定陵遺址。

    朱滔的哥哥朱泚本是鳳翔節度使,因弟弟造反自己受連累被解除官職,關押在長安。783年唐德宗調駐守關東的兵馬前往平叛,涇原兵馬走到長安時,唐德宗下令犒賞軍隊,可等來的是粗茶淡飯,什麼賞賜都沒有,士兵發生譁變,當天唐德宗倉皇出逃。

    李懷光本來舉兵勤王,平息了涇原兵變,被加官進侯賜丹書鐵劵,僅隔一年李懷光也反叛朝廷,於785年兵敗被殺。

    佔領長安的叛軍不可一日無主,於是擁立關押在長安的朱泚為主,唐德宗在削藩的過程中,利用藩鎮打藩鎮,朱泚早以看不慣,這次又因弟弟之事被革職冤枉,於是朱泚登基稱帝,國號大秦,並號召各路節度使與唐軍武力作戰。隨後唐德宗下罪已詔,唐軍以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為首,舉兵勤王,784年大軍壓進下的朱泚被孤立,5月兵敗被殺,7月唐德宗回到長安。

  • 2 # 風光藝境

    朱泚之亂髮生於中唐唐德宗初期。東援襄城的涇原士兵因不滿唐德宗的薄待,憤而譁變於京師,驚跑大唐天子;涇原軍節度使姚令言於長安擁立賦閒在家的朱泚為帝,作亂九個月,故又稱涇原京師兵變。

    朱泚原為幽州鎮(治今北京市西南隅)經略副使,藉助幽州兵變,於772年秋被亂兵擁為主帥。朝廷無力控制邊鎮,只得作順水人情,任命朱泚為幽州盧龍節度使。774年九月,朱泚在弟弟朱滔的鼓動下,西入京師朝覲,受到唐代宗的高規格接待。朱滔騙走哥哥,隨即搶班奪權;朱泚得知自己遭了弟弟的算計,不敢再回幽州,只好留居京師。唐代宗沒有虧待這個無家可歸者,讓朱泚仍以盧龍節度使的身份統領汴宋、淄青軍,命其率軍駐防於奉天(今陝西乾縣)。不久,代宗又讓朱泚兼任鳳翔隴右節度使,封遂寧郡王;同時任命朱滔為幽州盧龍節度留後,不久又正式授為節度使。

    779年五月,唐代宗駕崩,太子李適即位,是為唐德宗。780年二月,涇原鎮(治涇州,今甘肅涇川縣西北)將士因不滿朝廷更換的節度使而發生叛亂。唐德宗詔令朱泚會同邠寧節度使李懷光等軍討伐亂軍。官軍平定了亂軍,朱泚本著“脅從不問”的原則,採取寬撫政策,未殺一個叛軍將士,反而厚加優撫,因此,涇原士兵都很感念朱泚的恩德。

    782年二月,幽州盧龍節度使朱滔因朝廷未能滿足其兼轄德、棣二州的慾望,遂串通魏博節度使田悅、恆冀觀察使王武俊舉兵叛反,三方聯手對抗朝廷。為了形成東西呼應之勢,朱滔差人將蠟書藏於髮髻中,潛往鳳翔,欲約會哥哥同反。半路上使者被查獲,押送至京師。唐德宗當即派人飛馬將朱泚從鳳翔駐地召回,以蠟書示之,朱泚惶懼得一個勁地叩頭謝罪。唐德宗雖知朱泚並未參與叛亂,但兄弟畢竟是手足,也怕各自手握重兵的兩兄弟東西呼應聯手,鬧出大動靜,於是便削去朱泚兵權,讓他留居在長安市南晉昌裡的私人府邸。德宗仍保留朱泚原官職,並賞賜名園、肥田、錦綵金銀,實封千戶,用優厚的待遇將其養了起來,實則是將這個危險分子變相軟禁了。

    朱泚在京師賦閒一年有餘,不曾想,從天而降的“CROWN”一下子砸到他的腦袋上,讓他著實“風光”了一把。

    朱滔聯手田悅、王武俊作亂,後來又拉淄青節度使李納、淮寧節度使李希烈加入反唐聯盟,“五反王”攪鬧得東方不得安寧。783年八月初,李希烈的叛軍圍攻襄城(今河南襄城縣),唐德宗趕緊詔令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領本鎮兵馬五千東進,解襄城之圍。九月底,姚令言奉詔率領軍兵冒著悽風苦雨趕赴前線。出征時,多數將士皆認為此次東進是在替國家、替天子分憂解難,朝廷肯定不會虧待出征將士,必有重賞,故此還把家屬也帶上了,以便將賞賜帶回家中。

    十月初二,涇原軍路經京師,天子並沒有任何表示。將士們都甚感失望,原本熱乎乎的心頓時涼了下來,一個個牢騷滿腹,怨氣沖天。過了長安城,部隊便停留下來,屯紮於城東十五里的滻水。次日清晨,京兆尹王翃奉旨犒師。看來王翃這個人挺吝嗇,也不大會辦事,更沒拿這些即將開赴前線的將士們當回事兒,送到軍營的都是些粗食淡菜,數量不多的肉食也盡是些腐肉。早就窩了一肚子火氣的涇原軍士兵頓時大怒,立馬踢翻了飯桶菜盆,鬧起了兵變,亂哄哄地殺向京城。當時節度使姚令言正在宮中向皇帝辭行並請示用兵方略,聞知部下變亂,立即飛馬出城制止。他剛剛趕至城東十里、滻水西岸的長樂坂,迎面碰上了他手下那幫怒氣沖天的亂兵。姚令言當即勒馬喝止勸阻,可此時他這位大帥已然控制不住了局面,反遭亂兵箭射,最後竟被亂軍裹挾著進入京城。

    唐德宗聞報涇原士兵因未得賞賜而譁變,大為惶恐,趕忙採取補救措施,命中使(宮廷派出的使者,多由宦官充任)出面安撫,並賞賜涇原將士每人兩匹絹帛。亂軍見賞賜太薄,益發憤激,怒殺中使。德宗見事態鬧大了,趕忙又命人拉來二十車金帛,加厚賞賜,以期平息譁變。然為時已晚,亂軍在大明宮正南門丹鳳闕前排開了陣勢,叛亂已然無法遏制了。急切間唐德宗又得不到那些虛有其名的御林軍的護駕,只好揣上傳國玉璽,領著宮眷從宮苑的北便門跑出京城,在數百騎衛護駕下,匆匆西奔奉天縣避難。

    見皇帝出宮逃命去了,亂兵膽氣益壯,闖入皇宮,砸開府庫,大肆擄掠宮中的奇珍異寶。姚令言見事態鬧大,已然無法收場,自己雖說是被迫上的“賊船”,可如今即便是跳下去則洗刷不了清白,看來也只得跟著鬧下去了。他同眾部將一商量,決定擁立對涇原軍有恩且賦閒在家的朱泚為帝。商議妥當,姚令言遂領著百餘騎前往晉昌裡府邸迎請朱泚。

    朱泚被“養”起來已經一年多了,怨恨日深,於是便“蓄奸伺隙,久懷非望”,滋生了不臣之心。他在確定姚令言等人是真心擁戴後,便即刻動身同姚令言進了皇宮,住進大明宮含元殿。十月初八,朱泚登上宣政殿,自稱“大秦皇帝”,定國號“大秦”。朱泚稱帝的第三天,便親率數萬大軍攻打奉天城,打算一舉除掉唐德宗。

    唐德宗匆匆避難奉天城,身邊只有數百騎衛護駕,形勢實在危急。幸虧及時趕來兩支勤王的軍隊,再加上現招募的五千新兵,好歹湊了九千多士兵,只是缺少一位智勇兼備、能夠力挽狂瀾的領軍大將。關鍵時刻,左金吾衛大將軍渾瑊率領家僕及子弟數十騎自京師及時趕來護駕,唐德宗這才有了靠山和主心骨,當即任命渾瑊為行在都虞侯、京畿渭北節度使,全權負責禦敵護駕重任。

    朱泚數萬大軍圍困奉天城近五十天,晝夜不息連番猛攻城池。幸虧渾瑊忠勇善戰,督率守軍擊退叛軍一輪又一輪的瘋狂進攻。城中被圍四十餘日,糧食早已斷頓,君臣全靠採挖野菜艱難度日;士兵缺少鎧甲護身,戰鬥減員嚴重,眼看就要支撐不下去了。面對叛軍有增無減的凌厲攻勢,飢寒交迫、兵疲將憊的奉天城真的是岌岌乎殆哉了。

    就在奉天城生死存亡的關頭,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率領五萬大軍自河北前線千里奔命趕來救駕。十月下旬,李懷光大破叛軍,朱泚嚇得連夜引軍東撤。奉天城君臣這才長出一口氣,慶幸道:援軍若是再晚到三天,城池必破,大唐天子就沒命了。

    三十日夜,朱泚逃回長安,士氣低落,實力大損,只能是固守城池了。來年正月初,朱泚更改國號為“漢”,自號漢元皇帝。五月下旬,唐軍收復長安城,朱泚倉皇棄京西逃。六月上旬,朱泚逃亡至彭原縣(今甘肅慶陽市西南)西城,手下將士見其日暮途窮,遂於夜間發動變亂,殺死朱泚;為期九個月的朱泚之亂平。

    幽州兵變,朱泚當上了節度使,成為藩鎮;涇原兵變,朱泚被推上皇位,當上了“皇帝”;彭原兵變,他死於部眾刀下。真是成也兵變,亡也兵變。

  • 3 # 直江信綱

    自從安史亂後,朝廷封賞大批安史降將和平叛功臣為節度使,各自擁兵割據,不聽中央號令,史稱“藩鎮”。唐德宗繼位後,決心削平藩鎮。

    781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其子李維嶽要求繼承(當時的藩鎮大多數都是父子兄弟相繼承,朝廷無可奈何),被唐德宗拒絕。於是李維嶽聯合魏博、淄青、山南東道等鎮起兵謀反。

    (元和方鎮圖,大概體會一下。淄青在山東,山南東道在湖北、重慶一帶)

    淄青正對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大軍,很快被圍;山南東道孤懸,也被朝廷平定;李維嶽被部下王武俊殺死投降。不到一年,四鎮只剩下了淄青、魏博兩鎮。

    但是唐德宗對成德所屬八州一分為三,導致白跑空趟的幽州留後朱滔和意圖完全繼承成德的王武俊不滿,於是二人勾結淄青、成德反水,四人分別稱王。次年秋,南線主力李希烈又造反,自稱興王(後稱楚帝)。

    唐德宗發涇原軍東征,但是因為賞賜菲薄,涇原軍造反,唐德宗出逃。涇原軍群龍無首,於是擁立了“恩養”在京的檢校太尉朱泚(朱泚當初是幽州節度使,但是為了表示忠誠,親自入朝,將軍務交給朱滔,而朱滔反手清洗了朱泚的親信,使他想回幽州也回不去)為秦帝。一時間中華大地上除了一個大唐皇帝,還有四個王、兩個皇帝,可謂熱鬧非凡。這就是所謂的“涇原兵變”。

    涇原兵變後,唐德宗只能致力於收復長安,赦免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朱滔之罪,不復有經略河北之意。

  • 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安史之亂雖然被平,但卻留下了很大的後遺症,尤以河朔三鎮半獨立地位作為條件允許了史思明部將投誠才算完結,這給大亂之後的唐帝國的重建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困難。為了控制這些藩鎮,唐王朝不斷在藩鎮的外圍設定新的藩鎮,用以制衡。這些藩鎮的節度使的繼任不由朝廷委派,而是自傳子侄,或由部下悍將奪位。在唐代宗時期,盧龍節度使李懷仙被其部下朱希彩、朱泚、朱滔等所殺,三朱相繼為節度使。

    在唐代宗時期,唐朝中央實力闕如,唐代宗的女兒昇平公主嫁給了郭子儀的公子郭曖,在吵架的時候,郭曖就說:“你道是我們家做不得皇帝嗎?只是我們家不稀罕!”唐代宗聽說後,竟然說:“他說的不錯啊!郭令公要是想當皇帝的話,天下就不是我們家的了。”

    後來,吐蕃幾次三番入寇,唐代宗還不得不東逃避難。吐蕃勢力擴充套件到陝西地界,整個河西走廊都被吐蕃佔據了,吐蕃士兵還出現在京師長安附近的涇陽。後來被唐朝郭子儀擊破遁去。

    唐德宗李適在779年登上皇位時,已經是38歲了。他在少年時經歷過天寶年間的盛世,也經歷過安史之亂的唐朝公室的流離慘禍,也更是見識過他的父親唐代宗時宦官專權的危害,因此這樣一個思想成熟、履歷豐富的皇帝,登基伊始,就著手準備中興唐王朝,因此他決意重振朝綱掃清藩鎮。

    李適要掃清藩鎮,須先發展經濟。由於安史之亂的影響,唐朝初年的“均田制”、“租傭調製”為基礎的稅收難以統計人員丁口,難以收稅,中央財政難以為繼。於是,公元780年,皇帝聽從宰相楊炎的建議,改革“均田制”與“租庸調”制度,開始實行兩稅法。兩稅法在本質上是要簡化稅收,所有稅種都併入其中,統一按每戶的實有田畝和資產徵稅。

    這本來是一箇中興唐王朝的契機,原本指望著“兩稅法”能夠積聚起大量的錢財,用於整訓軍隊,進而削平藩鎮。然而,一場不期而至的叛亂打亂了皇帝的計劃,而起因也是出於皇帝急於求成,惹翻了河朔三鎮造成的。

    781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病死,其子李惟嶽要求德宗任他為新任成德節度使。按照唐王朝與藩鎮達成的默契及協議,這個要求不過分。但是李適沒有很好的評估自己的實力,認為這是一次很好的將藩鎮權力收歸中央的機會,因此斷然拒絕了李惟嶽的要求。本來只是一個走過場的認證形勢,結果被皇帝推翻了。這下,惹惱了李惟嶽,於是河北戰火重燃。

    這些節度使都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因此李惟嶽還拉上了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及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一同舉兵謀反,此即唐德宗時期的“四王二帝之亂”的起始階段。

    (唐德宗時代的二帝四王之亂)

    李適也不得不調兵遣將,派遣幽州留守朱滔、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等平亂。平叛戰爭比較順利,可是在最後關頭出了岔子。李適在封賞時,沒有顧及到平叛將領的需求,以至於使得前線將領認為封賞不公,立刻就撂挑子,轉而夥同叛軍進攻唐軍,形勢急轉直下。所以,李適以藩鎮軍平叛藩鎮軍的做法,在本質上就不可取。他們本是同氣連枝的,怎麼可能會為了皇帝中央集權自相殘殺呢?

    朱滔、田悅、王武俊、李納、李希烈五節度使先後稱王,黃河下游一帶不遵唐王朝號令,叛亂越演越烈。783年,李希烈率2萬兵馬圍攻河南襄城。到了9月,唐德宗為解襄城之圍,從各地調兵遣將,其中,涇原道兵馬5000人被徵發前往援救襄城。唐朝的涇原,相當今甘肅、寧夏的六盤山以東,浦河以西地區,屬古涼州地界,其民狡悍難制。10月,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5000士卒抵達長安。

    如今的唐朝沒有錢,每月高達一百多萬貫的維穩經費,已經榨乾了李適的家底,他天天為錢發愁,因此在行為做派上就顯得很小家子氣。但是他也知道哪頭輕哪頭重,當下平叛是最重要的,如果打輸了,天下都沒了。所以,他就在長安城規定財產高於一萬貫的商人,只准留一萬貫作為經營產業之用,其餘的一律借給朝廷充作軍費,待朝廷討賊成功後歸還。這種強奪之策,實是害民之法,結果長安城內的公務人員,紛紛藉此中飽私囊,惹得長安城怨聲載道,結果卻只湊到了88萬貫。不夠怎麼辦?繼續徵稅,李適加徵了房產稅和交易印花(稅間架、算除陌),結果釀成了商人罷市的群體性事件。在涇原兵到達長安城時,遇到的就是這樣的雞飛狗跳的局面。

    (唐德宗改革稅制引發京城騷亂)

    李適下詔,命令京兆尹犒賞軍隊,卻只賞賜了粗茶淡飯。士兵們十分憤怒,說道:“我們離開父母,妻子,兒女。要與敵人死戰,但是卻吃不飽,怎麼能以草命對抗白刃呢!國家的瓊林、大盈兩座倉庫,寶貨堆積無數,不取此以自活,又去哪呢。”

    士兵們說的瓊林、大盈是李適的私庫。李適愛財,常常向臣下索要賄賂,收上來的財物都藏在這兩個私庫中。為了讓大臣們中飽私囊,李適還允許臣下貪汙。要做一個工程,需價50萬貫,報到李適那裡一批100萬貫。審計員報告給皇帝,皇帝說我知道50萬貫就能把工程做好,可是這些辦事的人就沒有了油水,工程也不會堅固。如今我撥款100萬貫,即使他們貪掉50萬貫,剩下的經費也足以建造一個質量可靠的工程了。

    李適寬容臣下,卻如此薄待士兵,最終釀成了“涇原兵變”。原來涇原軍在行軍途中,越想越不對勁兒,自己賣命,竟然皇帝連肉都不捨得賞賜,於是一合計也不上前線了,直接進攻長安城,要去找皇帝算賬。結果,唐德宗帶著皇妃、太子、諸王等倉皇出逃,由咸陽到奉天,護駕的只有宦官。皇帝平時信任有加的御林軍,竟然召集不起來一支護駕的隊伍。

    涇原軍只有5000人,卻譁變成功,是因為他們看到了長安城雞飛狗跳的局面,認為百姓不會對唐朝皇室忠誠。5000涇原軍在衝入長安城時,一邊“爭入府庫,運金帛,極力而止”,一邊在大街上高喊:“不奪汝商戶僦質矣!不稅汝間架除陌矣!”意思就是說,大家不要慌,不要亂,我們只找皇帝要錢,不會加徵你們的稅的。結果,偌大的長安城果然沒有人反抗。

    (涇原兵變御林軍居然還不如宦官靠譜)

    涇原兵變,長安城被攻下,可是選誰當頭領呢?叛軍一合計,原來被軟禁在長安的太尉朱泚被擁立為帝,這也就是為什麼涇原兵變又被稱為朱泚之亂的原因。這個朱泚是哪路神仙呢?

    朱泚原本是幽州經略副使,是李懷仙的部將。後來盧龍節度使李懷仙、朱希彩分別都被部下殺死,朱泚因為平時不吝錢財,喜好施捨,每次打仗得到獎賞都分給手下將士,因此部下們擁戴為盧龍節度使。

    朱泚當上了盧龍節度使後,頻頻向朝廷表示忠心。當時的吐蕃勢大,朱泚就讓他的弟弟朱滔帶兵去涇原協助防守。

    這樣的舉動,深得唐代宗的歡心,因此對朱泚大加籠絡,短短几年間加官進爵,直做到太尉、太子太師。在780年,涇州守將劉文喜起兵叛亂,朱泚被李適任命為四鎮北庭行軍、涇原節度使,討伐劉文喜。因此,在涇原兵變3年前,朱泚曾經在涇原做過節度使,他的籠絡人心的法子很多,在涇原軍裡有很多舊部。

    朱泚被擁立後,登基稱帝,定國號為大秦,改元應天,大封百官,並立侄子朱遂為皇太子,遙封弟弟朱滔為冀王、太尉、尚書令、皇太弟。為了斷絕人們的期望,朱泚殺死郡王、王子、王孫七十七人,誅滅留在長安的宗室。隨後,朱泚帶領大軍北上進攻奉天城的唐德宗。當時的皇帝,悽惶不已,身邊兵微將寡,幸好還有一些將領忠心唐室,帶兵勤王,才在奉天城穩定了下來。

    (唐德宗下《罪己詔》挽回局勢)

    朱泚圍城,唐德宗下《罪己詔》,言辭懇切,否定了自己之前為加強中央集權所做的一切努力,“長於深宮之中,暗於經國之務。積習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穡之艱難,不察征戍之勞苦……天譴於上而朕不悟,人怨於下而朕不知…”別的皇帝下《罪己詔》基本都是走走形式,唐德宗下的《罪己詔》是走心了。據記載,當時的叛亂士兵聽到皇帝這麼自責,甚至都嚎啕大哭起來。

    這份罪己詔,還赦免了在黃河一帶為亂的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之罪。田悅、王武俊、李納去王號歸順朝廷,李希烈自恃兵強 , 反稱帝 , 建國號楚。

    這就湊齊了唐德宗年間二帝四王的叛亂。半年後,官軍逐漸扭轉劣勢,擊敗了朱泚。朱泚在逃亡的路上被部將殺死,關中被平定。

    朱泚封的皇太弟朱滔被李抱真、王武俊所敗 , 退保幽州。在785年,朱滔病死。

    786年,偽楚帝李希烈被部將毒死。

    四王二帝之亂始平。

    前後蔓延4年的叛亂,起因只是唐德宗拒絕承認李惟嶽繼承父職。假使李適能寬緩一段時間再發難,經濟恢復了,新軍編練成型了,再行討伐未遲啊。如今,整個北方再遭一遍戰火洗禮,好不容易恢復起來一點氣力又被折騰完了。

    從此,唐朝放任藩鎮割據,採取了姑息政策。唐德宗此前排斥宦官,結果發現到後來只有宦官才值得信任,因此又對宦官委以重任,這使得唐朝政治中勢力被削奪的宦官,再次成為了軍隊監軍和神策軍首領。唐朝宦官為禍日重,始於唐德宗。

    (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宋氏五姐妹)

    值得一提的是,唐德宗喜好文學,《全唐詩》中收錄了不少他的詩作。他還喜歡才女,曾經一次納了宋氏5個姐妹花,不稱后妃,稱為“學士先生”,其風流如此,卻使唐代中期後的文學更繁榮了,白居易能夠成名,與唐德宗開啟的文學繁榮的社會就有很大關係。

  • 5 # 賀灝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的秋天,唐帝國的首都長安安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武裝搶劫事件,匪徒們搶劫的目標是帝國的皇帝李適。劫匪們沒找到皇帝,就在攻進城門前的間隙皇帝李適帶著部份家人跑路了。對劫匪而言,這不重要,他們找到了大唐的國庫,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財富。

    這夥匪徒其是唐政府的官軍他們稱為涇原軍。他們都是職業軍人,他們進攻京師的理由~皇帝李適沒有發慰勞金。

    他們從甘肅到襄陽途中會經過長安,他們長途跋涉,路遠不好走,要克服雨天泥濘的道路,還有軍糧的不足,吃的差,還不足量。他們都盼著早日到長安,因為可以看到傳說中的大老闆~唐天子。還有大量的賞賜,和吃不盡的肉饃。仗是幫皇帝打的,路過天下門前總有所表示吧,但伸長脖子等來的僅是一紙詔書,和一個太監,沒賞賜。士卒們怒了, 跟皇帝談判。李適也為難,到處打仗,國庫裡的那點家當是留著給所有人發軍餉的,額外的錢真沒了。

    實在沒辦長安府尹王翃提出做頓大餐以軍功的方式犒勞這些兵哥哥。大兵也接受了。可是做的飯也太素了,沒有一絲葷腥,這一下子,大兵們徹底瘋狂了,開始進攻城門,帶頭大哥~姚令言。

    城破後涇原軍找到了朱泚,請他來做叛軍老大。朱泚原就是涇原節度使,因家屬對抗中央被削職於長安養老。朱泚不願在平凡中逝去,兵變為他提供了機會。

    佔領長安後,朱泚開啟國厙將糧食分以士卒, 並大力招撫周邊散卒壯丁, 朱泚準備玩把大的。

    783年10月,朱泚入大明宮宣政殿,稱帝。國號大秦,年號應天。做了皇帝朱泚也就和大唐徹底翻臉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為了表絕心朱泚將來不及逃跑的王子,公主七十多人拉到菜市口祭旗,出兵攻打奉天,活捉唐德宗。以十月打到十一月硬是打不進去,此時,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率領的勤王軍到了。至此,朱泚的奪位大戰至此失敗。

    784年朱泚逃往甘肅,被部下朱惟孝、梁廷芬乾死,傳首京師。朱泚死了李適還是回不了家,而且跑的更遠了~入蜀了。原因是李懷光也反了。

  • 6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唐朝是個很有意思的王朝,它強盛時四夷賓服,皇帝號為“天可汗”;它衰落時內憂外患,“天子九逃、都城六陷”。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涇師之變”和它爆發的歷史背景。一、唐德宗的中興氣象

    唐德宗李適,為唐肅宗李亨長孫、唐代宗李豫長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在位26年,在位時間為唐朝皇帝第三,僅次於高宗李治和玄宗李隆基。

    他天寶元年(742)出生於長安大內宮中,少年時代恰逢唐朝最輝煌、最昌盛的歲月。

    但好景不長,14歲時(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適的人生際遇隨著徹底扭轉。

    756年,安史叛軍攻破潼關,玄宗倉皇出逃四川,李適和其他皇室成員一起,飽嘗了戰亂和顛沛流離之痛。

    代宗初期,李適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與郭子儀、李光弼一起肩負起平息叛亂、拯救國家的重任。

    763年(寶應二年),安史之亂平定,李適和平叛名將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等八人,一起繪像凌煙閣。

    779年(大曆十四年)五月,代宗病逝於長安宮中,李適即位,時年三十八歲。

    少年時代,長安的入目繁華;青少年時代,變亂的動盪生活;兵馬大元帥時期的戰火洗禮,讓李適深感安定的可貴。

    他登基以後,懷著一顆復興大唐的雄心,厲行節儉、取消上貢、疏斥宦官、收斂兵權、任用能臣,唐朝確實有了一絲中興之望。

    在經濟上,他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梳理漕運、廢除庸調製,頒佈“兩稅法”,著力提高唐朝財政的收入。

    在對外政策上,李適奉行“拉攏吐蕃,疏遠回紇”的政策。於建中四年(783年)與吐蕃在清水會盟,重新劃定兩國邊界,暫時穩住了吐蕃的進攻。

    在對待藩鎮割據問題上,他銳意削藩,甚至不惜兵戎相見。

    建中元年(780)4月,涇原守將劉文喜不服詔命,公然索要節度使旌節。

    德宗即刻下命朱泚、李懷光聯合出兵討伐,還命令張巨濟帶領二千禁軍前往協助。

    朱泚等將劉文喜包圍在涇州,但長時間不能攻克。當時正值天旱,收成不好,徵發糧草,輸送給養,使得朝野內外騷動不安,朝中諸臣上書請求赦免劉文喜。

    但李適一改代宗時姑息妥協的作法,變得非常強硬。

    當劉文喜叛亂被平定後,淄青節度使李正己的部下正好在京城,德宗便讓李正己的部下欣賞了劉文喜的人頭,警示威懾意味不言而喻。

    不久,李適過生日。淄青節度使李正己、魏博節度使(河北三鎮之一)田悅各獻細絹三萬匹,如果德宗接受這種貢獻,代表兩鎮“賄賂”皇帝成功。

    德宗卻把他們的貢獻,悉數撥歸戶部度支,以此當作兩鎮應納賦稅的一部分,以示“兩稅法”必須在兩鎮推行。

    以軍事手段平滅劉文喜,讓李適堅定了削藩的決心,但也給了他一個錯覺,以為面對實力更勝的河北藩鎮,也可照此處置。

    建中二年(781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其子李惟嶽要求任他為新任成德節度使,繼承父親,被德宗斷然拒絕。

    李惟嶽聯合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對抗中央。

    德宗調神策軍討伐,並令河東節度使馬燧、昭義軍節度使李抱真、河陽節度副使李芃、盧龍節度使朱滔等出兵助戰。

    781年7月,平盧節度使李正己病死,其子李納秘不發喪,擅領軍務,奏請襲其父位,又被李適拒絕。

    10月,李納舉兵反叛,攻宋州。其屬下徐州刺史李淆率州歸附中央,李納即派兵襲徐州,德宗遣兵救之,大破李軍,江淮漕運得以疏通。

    781年8月,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也舉兵反叛,德宗調淮寧節度使李希烈討伐,李希烈大敗梁軍,破襄陽城,梁崇義投井而死。

    平定叛亂後,李希烈想據襄陽為已有,德宗不許。

    於是,李希烈在襄陽城大掠而去,從此與中央結怨。

    782年1月,唐軍大破成德叛軍於束鹿,成德兵馬使王武俊倒戈,生擒並縊殺李惟嶽,傳首京師。

    德宗將成德鎮一分為三:

    張孝忠為義武節度使,領易、定、滄三州;

    王武俊為恆、冀觀察使;康日知為深、趙觀察使。

    德、棣二州飛地劃歸朱滔,朱滔求領已佔的深州,德宗不許。而則王武俊認為自己誅殺李惟嶽,功勞甚大,卻沒能授封節度使與趙、定二州,都心中十分不滿。

    此時,成德、淄青、山南東道三鎮皆平,只剩魏博節度使田悅還在苦苦支撐。而唐軍已將魏博鎮首府魏州團團圍住,田悅已是甕中之鱉,削平河北藩鎮似乎盡在反掌之間。

    二、變起肘腋

    表面上看,唐軍節節勝利,只剩對田悅雷霆一擊了。

    但在李適目力所不及處,卻是暗流湧動。

    此時,德宗執政剛兩年多,兩稅法推行不久,“稅法既行,民力未及寬”。

    不但百姓生活遠未恢復,中央財政的積累,也尚不足以支撐大規模用兵。

    但為了籌錢,李適在著名奸相盧杞的建議下,將原來的商稅由三十稅一,遽然提高到了十稅一的地步。

    隨後,又開始推行專賣政策,以便斂財。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除長安外在全國重新實行酒酤專賣,官方壟斷酒水行業。

    即便如此,財政依舊不能支撐戰爭消耗。

    李適開始把手伸向了長安市場中,自發形成的商業信用體系,將富商存在市場的貨款、抵押金、預付款(“僦櫃納質錢”,“積錢貨”、“貯粟麥”)全部收走了1/4,並直接封了市場中的錢櫃。

    此事引發了整個長安商人的集體罷市,成千上萬的人衝上街頭,攔住宰相盧杞的坐騎訴苦。這是史書上第一次,關於商人罷市併成功的記載。

    而在參與平叛的將領中,對中央的不滿也正在蓄積。

    范陽節度使(河北三鎮之一)朱滔自持平叛有功,向朝廷請求統轄深州,並給其收取七個州賦稅的權利以供軍需,兩稅法使得中央好不容易收回藩鎮稅收權,德宗當然沒有同意。

    王武俊殺掉德節度使李惟嶽後,德宗命王武俊給朱滔撥糧三千石,給馬燧撥馬五百匹,王武俊覺得自己利益受損拒不服從。

    魏博節度使田悅,趁機二人與中央的關係,劃分地盤勢力。達成一致後,王武俊、朱滔二人率兵救援魏州。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十一月,朱韜、田悅、王武俊、李納同時稱王。更加需上加霜的是,深受德宗信任的淮寧節度使李希烈,禁不住田悅的誘惑。於十二月,自封天下都元帥、太尉、建興王。

    手握重兵的平叛將領,在一瞬間成了叛軍。這種轉變,徹底打破了德宗削平河北藩鎮的夢想。

    建中四年八月,李希烈率軍三萬圍攻襄城(河南許昌襄城縣)。

    九月,唐德宗為解襄城之圍,令涇原諸道兵馬援救襄城。十月,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長安。

    三年前,涇原士卒就曾因為原州故城,地貧民敝,難以養家為由,抗拒朝廷復建原州城的召令,最終釀成士卒譁變。

    雖然譁變在朝廷的招撫下平息,但涇原士卒心中的怨氣卻並未消弭。

    這次離開涇州東去河南平叛,多數將士都帶著家眷,希望離開涇州邊境,在長安得了朝廷賞賜,好在中原安家。

    結果直到兵過長安,朝廷沒有一點反應,士卒怨憤之氣再度瀰漫。

    京兆尹王翃奉命犒賞軍隊,卻只准備了粗茶淡飯。

    涇原軍士大怒,具言:“我們將戰死沙場,食且不飽,怎能拒敵!聽說京城中瓊林、大盈二庫(天子私庫),金帛盈溢,不如入內取之。”

    於是披甲張旗,鼓譟返回長安,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彈壓不住,被士卒用長戈架了出去。

    德宗聽說涇原軍再次譁變,急忙命宦官前去傳旨,允諾每人賞賜兩匹帛。

    士卒聞之益怒,明明朝廷有財物,不鬧就不給賞賜。乾脆直接射殺了傳旨的宦官,擁兵衝入京城。

    德宗又命出金帛二十車賜之,時亂軍已入城,喧聲浩浩,不可遏止。

    這些鬧事的涇原士卒,入城後對百姓喊出:“不搶你們的‘僦櫃納質’了,不稅你們的‘間架(房產稅)、除陌稅(商業附加稅)’了!”

    瞬間,長安城內出現了奇景,亂軍鼓譟前行,長安小民夾道而觀,圍觀者數以萬計,涇原軍變幾乎演變成了一場市民狂歡的花車遊行。

    德宗在皇宮中彷徨無計,傳令禁軍前來護衛,結果“上召禁兵以御賊,竟無一人至者”。

    原來德宗即位後,深恨代宗時,魚朝恩、程元振等的宦官執掌禁軍兵權,於是罷了宦官手中的兵權,可是他信任有加、言聽計從的神策軍軍使白志貞,卻是個瀆職貪腐之輩。

    他到任禁軍後,欺上瞞下、廣造名冊,中飽私囊,不幾年功夫,就將禁軍的實力徹底掏空。

    兩年前,司農卿段秀實就曾向德宗皇帝上奏,揭發禁軍兵源不足,訓練無備,但德宗對白志貞依舊信任有加,不聽段秀實的進諫。

    這次需要禁軍御賊之時,才嚐到了所託非人的苦果。

    見勢不妙的德宗只得帶著,太子、貴妃和一百多太監倉皇逃出長安,直奔奉天(今陝西乾縣),這也是唐朝歷史上第三位倉皇出逃的皇帝。

    奉天與長安的位置關係

    三、朱泚稱帝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初四,德宗逃至奉天,左金吾大將軍渾瑊率軍趕到奉天救駕。渾瑊久經沙場,在軍中素有威望,德宗見之心中稍安。

    渾瑊到達奉天后,立刻開始佈置奉天防禦。

    涇原兵馬使馮河清、判官姚況聽聞涇師譁變,立刻集合將士,發甲兵、器械百餘車,晝夜兼程送至奉天。恰好奉天城中正苦無甲兵,得到這些輜重,軍卒士氣大振。

    奉天這座在吐蕃進攻中,從未被攻克的堅城,暫時成了德宗的落腳之地。

    德宗倉皇出逃後,涇原亂軍,衝上含元殿,在皇宮中大肆劫掠,將長安的府庫洗劫一空。

    等到搶劫完畢,一個嚴重的問題擺在了譁變士兵的面前,搶了皇帝老兒,以後可怎麼辦呢?

    皇帝老兒必定不會善罷甘休,如果就此散去,無異於自尋死路,既然已經作亂,那就只能在作亂這條路上,“一往無前”的走下去了。

    但想要擁兵作亂總得有一個領頭的,於是曾經的老首長,前隴右、鳳翔節度使朱泚(cǐ)就成了最佳人選。

    這時,涇原節度使姚令言也想開了,事已至此,乾脆就幹到底吧。

    當夜,他帶著手下士卒,將朱泚接進含元殿。

    到了皇宮大內的朱泚,如在夢中。

    他本以為兄弟朱滔造反,自己被罷黜兵權閒居長安,這輩子就算是交代了,指不定哪天,德宗不高興腦袋就搬家了。

    哪成想,還會有面南背北、稱孤道寡的機會?!

    他馬上就開始召集願意從龍的唐臣,建立自己的小朝廷。

    建中四年(783)十月八日,朱泚從白華殿入宣政殿,自稱大秦皇帝,改元應天。

    次年正月,又改國號為漢,改元天皇。

    朱泚以姚令嚴為侍中、關內元師,李忠臣為司空,源休為同平章事、中書侍郎,遙立割據河北稱王朱滔為皇太弟。

    源休又勸朱泚盡殺,在京城未及逃脫的郡王、王子、王孫共七十七人,以絕眾人歸唐之望。

    就在朱泚登基的前一天,也就是十月初七日,逃到奉天部分大臣上奏朱泚欲反。

    這時,德宗最信任的宰相盧杞還信口雌黃,聲言:“朱泚忠貞,群臣莫及,我以全家百口性命,保其不反”,“待收攏亂軍之後,必來迎天子歸朝”,李適居然“亦以為然”。

    可是沒想到,臉打的這麼快。十月十日,也就是三天後,朱泚果然來奉天了。

    不過,他不是來迎請德宗歸朝的,而是駕著天子車仗,揮舞著雪亮的片刀,來要李適小命的。

    在之後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兩軍在奉天城下,展開了血腥的城垣攻防戰,史稱“奉天之難”。

  • 7 # 歷史哨聲

    涇原兵變用風雲詭譎來形容絲毫並不為過 平定叛軍的官兵三次叛變 唐德宗2次逃難 歷史上絕無僅見

    本來是平定藩鎮叛亂的,竟然搞到連首都長安都丟了。唐德宗在經此一戰後,更加不信任丞相和武將,更為信任宦官。

    第一次叛變

    781年,決心要整治藩鎮的唐德宗,在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後,拒絕任命旗子李惟嶽偉成德節度使。惱羞成怒的李惟嶽於是聯合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節度使粱崇義舉兵反叛,史稱四鎮之亂。

    唐德宗採取以藩鎮對付藩鎮的辦法,下令幽州留守朱滔、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前去平亂。唐軍進剿很順利:李正己不久病死,其子李納被圍困;粱崇義被李希烈所殺;李惟嶽被部下王武俊所殺,王武俊向唐朝中央投降;只剩下一個魏博節度使田悅孤掌難鳴。

    第二次叛變

    有功不賞是第二次叛變的原因。唐德宗本意是削弱藩鎮,因此拒絕封賞有功的節度使:拒絕任命王俊武為成德節度使、拒絕朱滔、李希烈要求增加轄地要求。

    於是王武俊和朱滔在田悅的勸說下,反叛唐朝;李希烈則是自行反叛。王武俊、朱滔派兵解救了被唐兵圍困的田悅和李納,四人相互稱王,推舉朱滔為盟主。

    第三次叛變

    783年8月,李希烈派遣3萬兵馬攻打河南襄城。9月唐德宗為了解襄城之圍,下令涇原節度使等援助襄城。10月,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領5000涇原士兵到達長安。

    “吾輩將死於敵,而食且不飽,安能以微命拒白刃!聞瓊林、大盈二庫,金帛盈溢,不如相與取之。”

    涇原叛軍於是殺向長安。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勸說無效。唐德宗下令每人賞賜布帛兩匹,反而讓叛軍更為憤怒。叛軍射殺前來封賞的太監。涇原兵和李忠臣、張光晟等擁立前涇原節度使、叛亂的幽州節度使朱滔的哥哥朱沘為主帥,攻入長安。

    5000人竟然能夠攻破唐朝都城長安,這足以證實長安城是易攻難守之地。

    奉天之難

    唐德宗帶著皇妃、太子、諸王等出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涇原兵大肆洗劫皇宮府庫,搶奪金銀珠寶。朱沘自立為大秦皇帝,改元為應天,併為在亂兵中死去的彭王李僅、蜀王李溯禮葬。

    唐德宗本來想繼續西去鳳翔的,但偏偏風險發生兵亂,節度使張鎰被殺,只能留在奉天。前來勤王的渾瑊、邠寧節度使韓遊瓌與蕃將論惟明等奮力擊退攻城的叛軍。叛軍選擇圍困奉天。

    即位後的朱沘寫信給弟弟朱滔,要求弟弟率兵西進:

    “三秦之地,指日克平,大河之北,委卿除珍,當與卿會於洛陽”

    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率軍來救,並擊敗朱沘的騎兵;神策軍的李晟也從定州趕到奉天。朱沘只能撤軍回長安。

    第四次叛變

    李懷光認為自己在解救奉天上功高,但唐德宗竟然連見不都召見他一下,只是讓李懷光快點收復長安城。李懷光按兵不前,逼迫唐德宗誅殺宦官翟文秀、貶丞相盧杞,又在784年2月加封李懷光為太尉,賜予三次免死鐵卷,表示信任。

    但李懷光更加懷疑,說:

    “聖人疑懷光邪?人臣反,賜鐵券,懷光不反,今賜鐵券,是使之反也!”

    李懷光和在奉天掌控兵權的部將韓遊瓌約定叛變,結果被韓遊瓌上報唐德宗,事情暴露。李懷光於是決定和朱沘結盟,共同進攻唐德宗。

    和李懷光同時駐守在咸陽的神策軍李晟聽說後,移動到東渭橋,遠離李懷光軍。李懷光奪取了奉天行營都團練使陽惠元、李建徽的兵馬,迫使唐德宗出逃到漢中。到了漢中的唐德宗發出了《罪己詔》,即陸贄《奉天改元大赦制》:

    “然以長於深宮之中,暗於經國之務。積習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穡之艱難,不察征戍之勞苦……天譴於上而朕不悟,人怨於下而朕不知……罪實在予,永言愧悼。”平定叛亂

    提前移動避免被李懷光吞併的神策軍李晟大肆徵兵徵糧,準備進攻李懷光軍。李懷光也聯絡長安的朱沘,意圖共同攻打李晟。

    但李懷光部下大多數不願意成為叛軍,加上週圍又沒有什麼可以擄掠的,於是對李懷光非常不滿意。李懷光不得已,只得分軍三路擄掠,逃去河中;

    784年5月,李抱真、王武俊擊敗朱滔,斬首3萬,朱滔逃歸幽州;

    李晟和駱元光、尚可孤等各路唐軍進攻長安,和叛軍在光泰門外激戰一夜收復長安,朱沘和姚令言率領一萬多人西逃,意圖投靠吐蕃。姚令言在涇州被田希鑑所殺,朱沘在去彭原的路上被部下所殺。

    綜述

    涇原兵變,讓原本雄心勃勃、一心想要削弱藩鎮的唐德宗經歷4次叛變、2次出逃,更是下了《罪己詔》,自認無能,讓唐朝中央朝廷的權威喪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讓顏冠英老師主持節目或者當主播,效果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