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忠肝義膽嶽老三

    上期聊了少年張三丰的來歷以及拜師覺遠,本期聊聊張三丰武功如何修煉!

    在離開華山以後,張三丰念念不忘的是小姐姐郭襄憂傷的面龐,他多麼想去安慰一下小姐姐。而覺遠卻心知丟失經書,難以逃脫少林寺責罰。

    回到少林,果然對覺遠的責罰很是嚴厲,他被大鐵鏈子拴住手腳,不允許他與外人有任何的交流,每天得用大鐵桶從山下挑水。

    張君寶很是不平,但是他卻不能說。幸虧覺遠大師本身的內功極為高深,每天負荷雖重,但他也欣然接受。於是,少林寺到山下的道上,每天都可以見到一個大和尚用大鐵桶挑水,而且渾身鐵鏈,乒乒乓乓的甚是響亮。

    而十三四歲的張君寶,每天就在師父的禪院,一讀經書,二整理屋子,等著師父晚上歸來,一同參悟佛經。

    覺遠大師本身武功招式就有限,偶然學會的“九陽神功”他也說不出道理,故而他把“九陽神功”傳了一部分給張君寶,也把所學的粗淺武功傳給張君寶。

    這樣的生活不知不覺過了兩年,張君寶的內力已然不弱,但是他的武功招式著實有限。師徒二人相互照顧,也算是樂在其中。然而,這種平靜的生活,卻被張君寶朝思暮想的那個人所打破!

    沒錯,正是郭襄,偶然來到少林。

    郭襄的到來看似偶然,實際必然,因為這兩年她一直尋找楊過,走訪大江南北,突然來到少室山,怎能不去少林看看。而她還沒有到少林,卻在山下見到一個熟人,就是覺遠大師!

    覺遠大師帶著鐵鏈,挑著大鐵桶,郭襄大老遠喊著他,他明明聽到卻毫不迴應,這引發郭襄好奇,就為他打抱不平。

    不經意此時卻有一人挑戰少林寺,正是來自西域的崑崙三聖。

    在此之前,敢於挑戰少林還是北宋時期吐蕃大輪明王鳩摩智,若非靈鷲宮主虛竹子救主,可能大輪明王已然把少林給單挑了,這大約是在一百五六十前的事情。若非當初虛竹子,可能少林的牌匾已然被鳩摩智給摘了,也不至於傳承到現在。

    沒想到,百年之後,又有一大高手來少林挑戰,此時的少林已經沉寂了七十多年,自從火工頭陀之事,少林一直未有高手出現。但少林最可怕的在於他的底蘊,可能一個不經意的人物就可能成為絕世高手,像當初的掃地僧,簡直深不可測。

    崑崙三聖本名何足道,他在西域闖出名頭,他的琴棋劍三樣都在西域無人能比故而一人霸佔“棋聖”“琴聖”“劍聖”,號稱“崑崙三聖”。本來他無意於挑戰少林寺,只是在西域碰到奄奄一息的尹克西,讓他捎信給少林覺遠大師,告訴他“經在猴中”,但是他沒有聽清,聽成了“經在油中”,導致傳的資訊也沒有任何的作用。隨後,他想既然來到少林,就驗證一下自己的實力,於是就想挑戰一下少林的武功。

    沒想到,他遇到一個武功低微的大和尚覺遠大師,隨後覺遠大師功力遠超於他,而少年張君寶施展所學,竟然也不輸於他,最終讓崑崙三聖深受打擊,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從此離開中原,從此絕不履足中土。可見,崑崙三聖太過高看自己,自視甚高,他贏得起卻輸不起。

    而張君寶為少林出手,卻把自己陷入被動,因為他的武功是覺遠大師私自傳授,故而要受到少林的懲罰,最終覺遠大師用大鐵桶挑著郭襄和張君寶,最終力竭而亡,在圓寂之時背誦《九陽真經》,當時少林無色禪師,郭襄和張君寶在場,每人得到其中一部分,最終也成就了三大門派。

    隨後,張君寶與郭襄分別,因為郭襄依舊想著楊過,她在尋找,只為滿足內心的痴念。張君寶也不知道何去何從,郭襄送他一對鐵羅漢,讓他去襄陽為國出力,張君寶也就決意去襄陽看看。

    在經過武當山之時,他受到別人的啟發,明白自己不應該投靠別人,應該獨立自強。

    隨後,他在武當山潛心修煉,一方面主要修煉自己的部分“九陽神功”,功力也得到突飛猛進的進展,隨後,他覺得自己不應該再去修煉佛門武功,畢竟自己成為了少林的“叛徒”,於是他一個人決心去終南山看看。

    此時,兵荒馬亂,他一人來到終南山,他就想看看重陽宮舊址,體會一下當初王重陽創立全真道的風采。此時,重陽宮已然不復存在,這卻給張君寶極大的啟發,自己既然與佛門無緣,那麼自己何不像王重陽一樣獨創一門,在道家獨闢蹊徑!

    於是,張君寶決心去找全真道的蹤跡,最終他在華山尋訪到全真教曾經的掌教李志常,李志常見到張君寶對其悟性也是讚賞有加,二人在華山絕頂論道三天三夜。雖然張君寶對道家的認識淺薄,但是他對道家很多的觀點有自己獨特的認識,甚至有些觀點讓李志常都刮目相看。李志常認定張君寶此時對道家典藏瞭解甚少,他未來絕對會將道家發揚光大。

    李志常也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大的本事收他為徒,故而臨走之際,送給他三本書,一本是老子的《道德經》,一本是莊周的《莊子》,一本是自己抄錄的王重陽的《全真道精義》!看到張君寶下山而去,李志常長笑三聲!

    張君寶隨後回到武當山,結廬而住,從此鑽研道家經典。短短五千字《道德經》,張君寶鑽研了十年,他的視野不僅開闊,他的功力竟然不知不覺中突飛猛進,原來《道德經》竟然也有增強功力之效用。又用了十年,把全真道精義理解透徹,他的武功已然不輸於王重陽。

    的當得知郭襄在峨眉山出家為尼,並且開山立派之時,張君寶內心是痛苦的。這二十年,他再沒有見過郭襄,思念時時湧上心頭。得知郭襄出家,此時張君寶內心再也不牽掛任何事情,於是他修起髮髻,自己創立武當派,看到門口三座高峰,於是他給自己取道號“三峰”,隨後改為“三豐”,於是,空前絕後的張三丰張真人的大名開始傳入江湖。

    隨後,張三丰不斷修煉《九陽神功》,自己又不斷領悟王重陽的全真道精義,他的武功也是進步很多,他自己結合鐵羅漢又領悟到招式該如何活用,最後把所見到所學到的武功全部融會貫通,並且舉一反三,最終武功竟然也獨成一派。

    張三丰大名開始傳出江湖!

  • 2 # 雷襌

    有嶽三哥寫過的答案,一般我都不答的,除非是抬槓!嘿嘿!我回答這個話題就以三哥的基礎上再答吧,前因後果做個省略,只談張三丰的武功受的誰的啟發!

    金庸小說中的張三丰,一生真正指點教過他功夫的只有兩人,一個是覺遠大師,一個是楊過。如果硬要算的話,郭襄送的羅漢銅人也可以算教了他一套羅漢拳。在此三人接觸以外的,都只是經書,秘籍之類的了!書中再無可以稱為師傅的角色出現……

    小說中的張三丰初次登場就展現出來極高的天賦,眾人皆知張君寶對陣瀟湘子時,楊過曾教了他三招,卻少有人注意是如何教的!瀟湘子還道楊過太過瞧不起自己,當著自己的面教一個孩子,豈能奏效!但楊過早看出這孩子慧根不淺,教的時候是自己的動作跟招式是常規演示,但要求張君寶上陣時第一招左右互調出其不意,第二招對方以為還是左右互調時正常打出,第三招前後互調對方若有半分猶豫必敗!要知道張君寶只有內功基礎,沒有半點招式基礎,能看一遍學會就已經是不易了,還要一會左右顛倒,一下前後互轉,臨陣對敵依然冷靜不亂。

    武功離普通人比較遙遠,那麼如果說有人在你面前跳了一段舞,看一遍你就能照著做出來,而且是沒有跳舞基礎的人,試問算不算天才……那麼再增加難度讓你一會正著跳,一會反著跳呢……

    張君寶不辱使命,順利完成任務!而且楊過點撥之前,覺遠也曾點撥過張君寶“用意不用勁,意隨人動,隨屈就伸!我勁接彼勁,曲中求直,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甚至還點撥過敵人“要後發制人,先發制於人”只是所說之境界太高,現學現賣並不實用,所以未能奏效,但楊過在一邊暗歎,這大師自己不會武功,口中說出的卻是上層武學的境界!別說以瀟湘子的功力回去得個三五年才能初悟,就是自己也只是模模糊糊有個概念!

    覺遠大師口中所說的上層武功的精要,大家是不是眼熟呢?這不正是張三丰後來所創太極的中心思想,核心理論嗎……所以在下認為,覺遠大師對後世武林的影響,絕不僅僅是留下“少林”“峨眉”“武當”三家殘缺的九陽神功而已!他還創出了太極的雛形,透過徒弟張三丰完善併發揚光大了!

    張三丰和郭襄火化了覺遠的法身之後,分道揚鑣,從此再也沒有見過。張三丰途徑武當山一處洞穴,於深山幽谷之中潛心鑽研九陽神功和道家經典十餘載!每日仰看浮雲,俯聽流水,終悟出武學之中以柔克剛的至理!某日遊至寶鳴,見三峰挺秀,於是改名張三丰!而後更是以九陽為基,自創的拳法結合道家沖虛圓通之道,自成一派,終成一代宗師!

    研究道家經典可能是因為自身經歷,既然已出佛門,不願再多叨擾糾纏不清。也可能因為那百年前的《九陰真經》是黃裳從道家經典《萬壽道藏》中所悟。那麼武學天賦奇高,悟性又好的張三丰,自然也有機會發現其中奧妙,深入研究!而最終在武當山出家當道士,則可能因為郭襄,都知道張三丰對郭襄有情,兩人皆是終身未婚配,若說他倆先後出家,都入道家,沒有一點關係,我不太相信……

  • 3 # 斌比冰水冰

    謝漁場邀。

    不說歷史和傳說中的張三丰,就說倚天屠龍記中的張君寶。本來只是一個監管藏書沒有職分的覺遠座下小弟子,日常灑掃庭除,佛門弟子是算不上的,又沒有剃光頭,更不曾受戒。童工出身,也就覺遠傳了些九陽真經成為立身之本,而後成為了金書中和達摩祖師並駕齊驅的大宗師。只因書中介紹張三丰創立武當前的事蹟較少,於是又只好編故事了。

    卻說張三丰自和郭襄分別後,決意在武當自立,潛修武功。在武當修煉武功百無聊奈的日子裡,生活過的是一年如一日,全無半點變化。雖然武功如日見長,只因自幼貧困,身無長物,雖不以為意,但是日常的生活又沒有高手切磋(打怪練級),也沒有四書五經可漲見識,好在武當山多有道觀,藏書無數,好歹借來並不花費銀兩,閒來無事之時,也只好遍閱道藏(殺時間)。(說明還是要多讀書啊,雖然讀書了不一定娶得上媳婦,卻好歹對事業的發展有幫助。玩笑)

    塵世光陰疾,山中日月長。這時間真是過的飛快,經過武當這些年的潛修,自覺武功大進,決意闖蕩江湖一番。待下得山,卻打聽得襄陽早破,郭靖黃蓉戰死,武林中一派蕭瑟,便文丞相文大人也被抓取大都關押。因為決意前往營救。

    經過多番查探,和守衛的高手惡戰數場,其中一個道人一身陰寒武功十分棘手,便運起得自本師覺遠九陽神功的內力和道人對得一掌,雖然道人內功深湛,可怎是功力綿密厚實的君寶之敵,道人對此一掌後,跳出場外,一揖到底,道:貧道百損,不知大俠何方神聖,前來窺探。張君寶哈哈大笑,縱身出外,竟然便似上天梯一般,越來越高,只似入雲端,原來使出梯雲縱。

    這日晚間,因對看守的衛士有了瞭解,暗想當能對付。當下掩過值班衛隊,雖被幾位高手圍攻,拳掌爪極盡變換,大是揮灑如意,不數招或點或拍,便一一擊傷,不得不退,卻不見前面百損之面。眼見快到關押文大人的監牢,心下正喜,前面道路卻轉出一個番僧,當下一掌,番僧拼力一接,居然內功也是十分深湛,為人更是十分悍勇,一陣步履慌亂後,十八位番僧堵住路口,居然魚貫相接。張君寶眼見如此,只能硬拼方能過去,當下運起全身九陽內力,一掌拍去,卻不料對面番僧一人出掌來接,其餘人等一個接一個抵於背上,原來這群人內功能夠傳送。張君寶以一人而抵十八人只好全力施為。此時突聽一人大聲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之下,哪有我立身之地。料來應是文丞相,文道:驅除韃奴,恢復中華。xx尚未成功,英雄還須努力。請勿以老朽為念。張君寶心頭一震,卻在此時,背後一掌無影無息拍來,正中後背,一時陰寒入體。看時卻是百損道人偷襲,此時張君寶全力抵抗番僧,背上藩籬盡失,這下受傷著實不清。當下心念電轉,拼起餘力,在間不容髮之間突然滑倒,從百損身旁滑過。百損第二掌正擬迎面擊去,只見張君寶百忙中一掌還來,一時陽氣炙熱,不禁大驚,慌忙撤掌。各番僧本全力運功,卻不料對手忽然不見。盡數向前撲倒,百損一看番僧掌力擊向自己,就地一滾,牢道里一下滾翻了一十九人。君寶趁機提氣急奔,眼見百損一掌避無可避,自己內力大損,只使得一掌空具其形的掌法,卻不料對手居然撤回,暗叫僥倖。

    此後張君寶回武當養傷,自覺此次救人居然連文丞相面都未見,歸罪於自己練功未成,向不敢以救人自居,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卻深印心底。又見蒙古勢大,實難相抗,內心難平,至有一日三次憤懣難抑之舉,時人稱之為一日三瘋。只因前多讀道藏,深通其間以弱勝強之道,此後,竟在得自覺遠陽剛熾熱的內功上,以道藏所得更修出一份陰柔內功,自此便思將二者融而為一,最後終創出太極。。。。

    百損自和君寶對得一掌後,深覺自己玄冥神掌對內功高於自己之人施展,實對己十分不利,因此墩墩告誡弟子門人。

    不管是牛叉的學校還是牛叉的師父,最多能保證一個人的下限,一個人既能成為千年唯二的大宗師,豈是隻由其師父高度決定的呢,還是脫不開自己的努力鑽研和悟性。故事編的不好之處,敬請指出,先謝過。

  • 4 # 靜話詩詞

    在話題開始之前,一諾蒐集了一些張三丰的簡介,未知是否準確。不足處請指正。

    張三丰本命張君寶。正史不見其傳。多出現於民間傳說與雜體小說中,創立太極拳,太極劍等運動。後被引入武俠小說中成為武林第一人,自此打破了少林獨大的武林局面。還有一些民間記載,曾經考過狀元,做過官吏。與出身少林之說格格不入,未知孰是。

    今天咱們的藍本是以金庸的倚天屠龍記展開來說,所以不去考慮張三丰的出身問題。但是我們在說張三丰之前先得了解一下金庸,為什麼如此刻畫張三丰這個人物,為什麼讓他出身少林名成武當。這與我們的儒家文化有莫大關係,金庸作為一個大儒,當然與明清時期的黃九煙,張潮,王國維等人來比的話顯得略差一點,但是就當下而言,說他是個大儒絕不為過。

    中國的儒家文化講究,殊途同歸,無論是以本土的道家文化還是外來的佛家文化在儒家看來不過是,信仰不同,供奉不同,終究要歸於本源。所以二者都講究返璞歸真。金庸借用張三丰這個傳奇人物,最終也要說明的是這一點。

    佛家的武功,可以悟出道家至上武功,道家的道法,也可以悟出佛理。二者相符相乘。才是大道昭然。好了閒話扯完,開始切入正題。按神鵰結尾與倚天屠龍記開頭所言,張君寶拜覺遠為師,當時覺遠與張三丰都不知道自己已經有一身上乘內功,後來覺遠大師圓寂,張三丰下山離開了少林。此時張三丰不過十三四歲。離開少林的張三丰去了哪裡又有怎麼樣傳奇,這一段很關鍵。說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另外一個人,郭襄。郭襄開創峨眉派,我們來看郭襄的武功,他父親郭靖受馬玉指點練習內功,無疑他父親修煉的內功屬於道家功法。而他的外公黃藥師,奇門八卦,也屬於道家功法,無疑郭襄自幼練習的法門屬於道家一派。而在去少林,遇到覺遠大師,臨死之前背誦的九陽神功郭襄也記得了一部分,以郭襄的聰明,要參透九陽神功自然不會太難,但是要把自身道家功法與九陽神功融為一體,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一參透就是二十幾年,待郭襄參透佛道兩家功法之後,郭襄已經年過四十,峨眉派也就是在他參透之後才開創的。所以峨眉派的功夫似佛非道,二者兼可用之。

    回過頭來再說張三丰,他受覺遠親傳,楊過點播。這是他武功初成的記載。而後他離開少林後,曾經四處尋找過楊過,但是都沒結果,一次偶然遇到郭襄,二人相處數日,郭襄又把自己的家傳武功自己自己領悟的東西,交了張三丰。這也是張三丰到了百歲依然對郭襄恭敬有加的真實原因。從此張三丰才恍然大悟,佛家道家武功原來如此。繼而對佛法與道法深然領會,發現宇宙萬物生生不息,佛法輪迴,本是一家。在河書洛圖中悟出太極。始與終之間存在一個回還,一式終一式起,一陽止而一陰生,一陰止而一陽生,週而復始無窮無盡。這才是太極的玄妙之處,既符合佛家輪迴之理,又複合道家玄之又玄,天地之門的說法。

  • 5 # 摩雲山客棧大掌櫃

    話說張君寶與郭襄分別後並沒有前往襄陽,而是逶迤來到武當山,見有農婦斥責丈夫沒志氣,不能自立門戶,小張就受刺激啦,這才立志開宗立派,於是就有了武當派。原著就是這樣寫的啊,很明白。

    我覺得提問者可能想問張君寶為啥要棄佛向道。其實這也很好理解,看看他的師父覺遠在少林寺的遭遇就明白了。

    所以張君寶做為出家人是不可能再回少林寺的。好在佛道其實殊途同歸,做不了和尚就當道士,當時的張君寶想法可能就是這麼簡單。

    《倚天屠龍記》中少林和武當的關係其實並不融洽,甚至略顯緊張。因為少林面對武當的崛起心裡很難平衡,那些和尚總是認為武當的功夫都是張君寶從少林寺偷去的。對於少林寺和尚話裡話外譏諷嘲笑,武當也沒有多麼有力的證據反擊,《九陽真經》確實是鑄就了張三丰武功的根基,這是不爭的事實。這件事武當派憋屈了很久 ,直到張三丰創出太極拳來才開始有改觀,此門武功一看就是源自道家思想,和佛教沒有半毛錢關係。所以到了後世《笑傲江湖》中,武當沖虛和少林方正就平起平坐了。

    這裡提一提“張三丰”這個名字。古代修道之人叫“”三豐”的有很多,不是隻有張君寶一個。而且這個道號有特殊的意義,根本就不是像金庸所寫的那樣“看見三座山峰就叫三豐”。在道家文化中,“三”代表的是陽,是乾卦,“豐”則是三中間被一豎打斷了,是坤卦,代表的就是陰,因此“三豐”代表乾坤合一、陰陽變化。金庸對張三丰的名字解釋的相當草率,誤導了讀者。

    那麼問題中張三丰受了什麼啟發?當然是道教文化的啟發。而且我覺得張三丰的成功與他獨特的個性有關。只舉一個例子,宋青書被抓住後抬到武當山,被張三丰當著宋遠橋的面一把就捏死了。沒有一句廢話,乾淨利索。讀到這裡,我真的被這位百歲老人的霹靂手段震撼到了。

    犯了錯就要付出代價。放下屠刀?沒用的。懺悔?下輩子吧!

    張三丰的處世原則與佛門有明顯的不同。設若當初的張君寶沒有選擇自立門戶,而是重回少林寺,我無法預測他最後會怎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世間會失去很多顏色。

    這其實就像打工與創業,張三丰用實際行動充分印證了一句話: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打工…”……

    咦?說跑偏了哈!重說:

    “打工永遠不如創業,因為你有可能一不留神就成為大宗師或精神領袖”。

  • 6 # 古梁鏞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首先需要表明的是,歷史上真正的張三丰真人,在其修道有成,雲遊四海的時候,曾經在嵩山一個道觀住過一段時間,而金庸先生是一個佛教徒,把張三丰寫成一個少林小和尚出身,實屬虛構!

    既然提出以小說《倚天屠龍記》作為推理依據,那我們就按這個小說的思路分析分析!

    首先,童年張三丰雖然是少林弟子,但是並沒有學過太多佛教的功課!

    大家都知道,按照小說的描述,張三丰的師傅是覺遠禪師,而覺遠禪師不過是個負責少林藏經閣日常衛生的普通和尚,其悟性一般,並且沒有學過少林名揚天下的功夫(七十二絕技,易筋經,洗髓經等等)!

    而張三丰跟著覺遠和尚,也不過是跑腿,跟著打掃衛生罷了!至於唸經參禪,書中沒有寫到,但是覺遠禪師肯定是念經的,而張三丰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張三丰是被少林寺逐出門牆的人員!

    按照《倚天屠龍記》和《神鵰俠侶》的描述,覺遠禪師追拿偷經的伊克西,一直追到華山山頂,後來經書丟失(伊克西求何足道傳訊息,告訴覺遠經書在哪裡,可惜伊克西生命垂危,氣若游絲,何足道聽差了),覺遠和尚受罰!

    後來,郭襄拜訪少林寺,恰巧碰到前來傳話的何足道,何足道為了在郭襄面前秀一把,單挑少林寺,這個時候張三丰站了出來,以深厚內力險勝何足道,讓何足道心驚不已!少林一個小和尚尚且如此厲害,那些大和尚老和尚豈不更加厲害?

    何足道覺得自己顏面掃地,發誓不再踏入中原!

    而少林寺這邊怒了,少林法規嚴厲,等級森嚴,張三丰一個沒有資格學習少林功夫的小子居然身負少林絕學,少林寺高層豈能不怒?所以開始追殺張三丰,覺遠禪師為了救張三丰,倚仗深厚的內力,帶著郭襄和張三丰一路狂奔,最終力竭而亡,坐化前詠誦《九陽神功》內容,郭襄和張三丰聆聽!

    所以對於少林寺而言,張三丰是少林的罪人!

    後來《倚天屠龍記》,張三丰真人雖然貴為武當派祖師爺,但是為了救中了玄冥神掌的張無忌,拉下面子去少林寺求見空聞大師,想大師以《九陽神功》化解張無忌的寒毒,但是最後連少林寺的大門都沒進去,就被少林寺給拒絕了!

    張三丰因何入道?

    第一:創立武當派!

    張三丰和郭襄分別後,雖然愛慕郭襄,感激郭襄女俠的照顧同情,但是分別後的張三丰,就是孤零零的一個人,郭襄推薦張三丰去襄陽投靠郭靖大俠,而張三丰在武當山下受一對農夫的啟發,毅然決然要自己創立一番大業,所以選擇了再武當山開宗立派!

    在真實的歷史中,張三丰真人帶著弟子們雲遊,經過武當山的時候,觀山望氣,張真人告訴徒弟們,“此山以後必大興”,所以就在武當山一個破敗的道觀住了下來,隨後和徒弟們修繕興建,創立了武當派,果然過了幾十年,朱元璋做了皇帝,武當派大興,武當山大興!(明代有多位皇帝曾經尋找張三丰,請教養身修道之法門)!

    第二:道者無形,無為,為大道!

    歷史上的張三丰真人,不修邊幅,被大家稱為“張邋遢”!並且張三丰真人悟道有成,為內丹大家,著有多部道家修身著作!

    張三丰從小在少林寺,清規戒律他可以接受,但是少林寺法規森嚴,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而法規森嚴的背後,是這些人思維固執木訥的表現,並且少年張三丰對少林寺應該是有怨氣的,這個可以理解,所以對應少林和尚,他創立了武當派,無慾無求,隨心隨性,所以在武當派,師傅和徒弟親如家人,這在少林寺是萬萬做不到的!

    所以說,張三丰在道教有那麼大的成就,一是其武功基礎是少林寺《九陽神功》和郭襄送的鐵羅漢,後來入道,學習道法,感悟於道,創出《太極拳》《太極劍》《太極功》《兩儀劍法》《真武七截陣》等等~這和他的悟性有很大的關係!

  • 7 # 桃子偷猴

    在《倚天屠龍記》中張三丰師從少林寺覺遠大師,但他並不算少林弟子,自然也不能算作是佛門弟子。不過他的師父覺遠卻是佛門弟子,張三丰又為何成了道士,而且取得了可以比肩達摩的成就呢?

    與少林的恩怨糾葛

    張三丰從小就在少林寺長大,他的師父覺遠是少林寺看守藏經閣的僧人,身份卑微。覺遠一心念佛,不肯學武,整日就在藏經閣讀書唸經。誰知陰差陽錯之下,覺遠竟然練成了《九陽真經》上的武功,內力震古爍今。他以為這只是強身健體的法門,便挑了一些簡單的教給了徒弟張三丰。不知不覺間,張三丰也練成了高深的內功。

    16歲那年,崑崙三聖何足道挑戰少林寺。張三丰憑藉羅漢拳擊敗了何足道,維護了少林的顏面。然而,張三丰的羅漢拳是學自於郭襄所送的鐵羅漢。少林寺經過了火工頭陀事件後對私學武功的事情十分敏感,要嚴懲張三丰。覺遠帶著張三丰逃走,在半路上力盡圓寂了。可以說,覺遠的死跟少林寺脫不開關係。覺遠跟張三丰情同父子,張三丰因為這件事自然對佛家有所芥蒂。

    《九陽真經》的來源

    《九陽真經》乃是少林寺一個僧人所寫,也就是很多人所說的“斗酒僧”。斗酒僧曾經遇到過全真教祖師王重陽,並且看到了《九陰真經》。斗酒僧看過《九陰真經》後覺得這門功夫太過陰柔,便回去寫了一部剛柔相濟的《九陽真經》。

    斗酒僧雖是佛家弟子,但他所寫的《九陽真經》卻更像是道家典籍,他不敢告訴別人,偷偷寫在了《楞伽經》上。張三丰從小練習偏向道家理論的《九陽真經》,後來轉而當道士也就說得通了。

    歷史上的張三丰

    《倚天屠龍記》裡的張三丰是以歷史上的張三丰為原型的。歷史上的張三丰生於1247年。在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裡明確提到過,元順帝至元二年的時候張三丰90歲。元順帝至元二年就是公元1336年,如果算虛歲的話,張三丰正好生於1247年,跟歷史上正好吻合。

    在歷史上,張三丰名君寶,又叫全一,三豐乃是道號。張三丰不僅是武當山武術的始祖,也是道家祖師,師從火龍先生。張三丰一直從南宋活到了明朝,誰也不知道他到底活了多少歲。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歷代皇帝都曾尋找過張三丰。永樂年間,朱棣多次派人前往武當求見張三丰,終於見到了張三丰。傳說張三丰本來準備應太上老君之邀前去赴群仙會,被朱棣派去的臣子誠心感動,前往金殿見了朱棣,傳授他長壽之道。

    有人說張三丰並沒有活那麼久,只是“三豐”這個名字太好,導致人們產生了張三丰一直活著的錯覺。桃子個人覺得這個說法經不起推敲。首先,張三丰在道家是擁有極高地位的,後人不可能毫無忌諱地使用“三豐”這個道號。就像老子名叫李耳,後人就不會輕易叫“李耳”這個名字。其次,要充當張三丰也得有一些本事吧,不然也太容易被拆穿了。再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想查清一個人的底細太簡單了。綜合上面這幾點來看,張三丰其人不管最後有沒有得道成仙,至少是活了很久很久的。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雖然有些細節跟歷史有異,但涉及到歷史事件和人物大體上是差不多的。張三丰作為在道教有著極高名望的高人,金庸先生自然也不能胡編亂造,否則可是要遭受口誅筆伐的。

  • 8 # 一覽眾河小

    儘管在金庸的武俠小說裡,少林寺一直像是個打醬油的存在,除了掃地僧那種老神仙驚豔了一下子,就再也沒有驚人表現,似乎與他武林泰山北斗的位子不符。但是如果細細看一下,作者對少林寺還是很優待的,比如《天龍八部》裡面,主角喬峰、虛竹都可以說是師出少林。特別是虛竹,儘管在少林寺沒學到什麼高深武學,但是對少林寺的感情很深,即使無意中獲得絕世神功,心心念的還是去做一個吃齋唸佛的小和尚。後面張三丰也是少林出身,不過在少林連個正式身份都沒有,因為他的師父覺遠就不是在編的,如果不是後來覺遠無意中發現了九陽神功並且習練,還傳授給了張三丰,那麼估計張三丰可能一輩子就當個普通和尚了,運氣好的話也許可以混成少林正式弟子,混的不好可能只當一個編外的雜役和尚了。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盡管張三丰從小在少林寺長大,也是日夜誦讀經書,但是這些就好像一般人讀四書五經一樣,實際上只是一些識字手段罷了。當然了,張三丰肯定可以受一些佛家思想影響,但是這些也僅僅是影響。大家所最為津津樂道的張三丰的武功,跟少林寺武功關係真不大,因為張三丰本身的武學基礎《九陽神功》,實際上都是道家功夫。

    當然了,張三丰是武學奇才,他的天資之高在所有金庸小說裡也可以說是數得著的存在。他自創武功,是佛是道其實都可以,他選擇道家一路,除了九陽神功的根基外,主要還是跟他性格有關係。

    這其實可以對比來看,比如張三丰前輩,虛竹子,也是少林出身,最後成就也是道家功夫,不過他的道家武功都是別人硬生生塞給他的。他為人死板固執,不知變通,食古不化,得到無崖子的高深內力,想的不是大展宏圖,而是考慮如何把武功化掉,他好回去繼續做和尚,如果不是遇到天山童姥,很可能他那一身修為就浪費了。即使他最後集齊三大高手武功,當了靈鷲宮主人,都到了這一步了,想的還是回少林寺當個小和尚,可謂窩囊至極,也看出他的思想有多麼僵化固執。這樣一個人肯定當不好掌門人了,儘管虛竹自身武功達到了亙古絕今的地步,可是逍遙派在他手裡卻是後繼無人,走向衰亡。

    而張三丰呢,性格就隨性豁達的多,他性格自由開放,不拘泥古法,跟佛家講究各種清規戒律大大不符,反而跟道家的無為自在很貼合。他的自由天性表現是多方面的:年輕時候不重外表,被人稱為邋遢道人;自己是道士,徒弟可以結婚有孩子;自己徒弟結交魔教妖女並結婚生孩子,不以為意;為了救治徒孫,不惜前輩高人身份,可以跑少林寺找後輩討教武功……種種表現都說明張三丰是一個特別豁達開通之人,到了後期已經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簡直就是天生修道的人啊。

    正是由於張三丰的性子如此,他選擇了道藏作為自己參悟武功參悟生命的典籍,事實上也證明他這條路選擇的無比正確。他創立武當派,短短几十年,就把武當派發展成跟少林齊名的名門大派,各路武功更是層出不窮,全都是他一人創造,而且都是上乘武功。他個人的武學成就已經成為了一個無法超越的武林神話,也許正是因為他豁達自然的個性,他才能成為活得最久的武林高手,很多人都認為他最後羽化登仙了。

  • 9 # 田獲三狐

    “天下武功,盡出少林”。少林寺就像一個熱源,不但佛光普照四方,它派生的武功也可以流傳在各個角落,生根,發芽,然後結出香甜的果實來。

    張君寶註定不是一個佛系少年,即使在少室山的時候,他也沒有剃度,只是一名俗家弟子,在一名犯了錯誤的和尚覺遠手下打雜。如果不是後來他無奈出走,機緣巧合下他成了武當派的開山鼻祖,也許他一輩子就是一個退居幕後的雜役,繽彩紛呈的江湖根本就不會有他露臉的份。

    張君寶離開少林(佛門)後開宗立派,成為武當派(道家)的開山鼻祖,更像是一個人創業成功的範例。郭德綱說:一個人創業成功,靠的是六分運氣,三分能耐,一分貴人扶持。

    仔細琢磨琢磨,古往今來的人,確實概莫如是。

    一、張君寶的運氣。

    張君寶的運氣確實不錯,一個少林寺的普通雜役,在一個犯了錯誤的和尚手下打雜,按說不會有出頭之日。誰知這個犯了錯誤的和尚竟然身負絕世武功,而自己卻渾然不知。稀裡糊塗的把這身武功不自覺的傳授給了張君寶,使其有了強大的根基,最後彌留之際還口述《九陽真經》內容,這些可都是很多武林中人天天打著燈籠都難找的好事啊。這還不算,斗酒僧寫就的這部經書還是偏道教的,這就給張君寶以後建立武當派(道教)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基礎。就這運氣,用好到爆形容也不為過。

    二、張君寶的能耐。

    能耐拆解開來分為“能力”和“耐性”或者說“忍耐力”。

    不可否認的是,張君寶的悟性極高,也就是郭德綱老師常說的一句話:祖師爺賞飯吃。這就是天賦,能力。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一個男人如果你進入了一個不適合你的領域,即使你比行業內的高手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到不了他們的水平,只能說,你不是幹這個的。

    比如科比著名的那句話:你知道洛杉磯凌晨四點鐘的樣子嗎?

    說明科比非常勤奮刻苦,但是,如果我們普通的球迷即使凌晨兩點鐘起床訓練,也達不到科比在籃球領域的高度。

    無疑,張君寶在武學方面的天賦和悟性以及融會貫通的能力是極高的,這是能力。

    他有耐性嗎?當然有,能夠跟著一個看起來沒有任何發展前途的覺遠和尚這麼久,不沮喪,發牢騷,說明他是耐得住寂寞的。

    三、張君寶命中的貴人。

    張君寶開山立派前得到過三個貴人的扶持。

    一個是覺遠和尚,這個不用多說,雖然兩人都是在不知不覺當中完成了武功的傳承和接納,但是客觀上覺遠起到了助攻的作用。

    二是郭襄,很難說清張君寶對郭襄是什麼感情,但毫無疑問的是,郭襄的存在對於張君寶在起到了積極向上的作用,他時刻把郭二姑娘送給自己的鐵羅漢帶在身邊說明了這一點。在當時的江湖,能認識她,攀附上郭襄這層關係會使自己底氣更足。

    三是武當山下的那個農婦,農婦指摘丈夫的一席話深深刺激了張君寶,她說:你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立門戶,卻去依傍姐姐和姐夫,沒來由的自己討這場羞辱。咱們又不是少了手腳,自己幹活自己吃飯,青菜蘿蔔,粗茶淡飯,何等逍遙自在?偏是你全身沒有根硬骨頭,當真枉為生於世間了。

    當時的張君寶本想按郭襄的指點去襄陽投奔郭家,聽了農婦的一席話後如醍醐灌頂,轉而直奔武當山,結廬而居,潛心研究武學心法,最終建立了武當派,張君寶也成為了張三丰。

    創業之初有的時候就需要一股狠勁,把自己置之於死地而後生,當然,這是在這三個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一將功成萬骨枯,創業有風險,且行且珍惜。

  • 10 # 驛城異客憶鄉人

    無根樹,花正幽,貪戀榮華誰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蕩去漂來不自由。無邊無岸難泊系,常在魚龍險處遊。肯回首,是岸頭,莫待風波壞了舟。《無根樹》——張三丰

    我不明白,為什麼少林寺容不下我們師徒兩人,是因為我與人動手惹惱了心禪堂長老嗎?還是我的羅漢拳使得不對?或是我不該練習鐵羅漢上的武功呢?可那是郭姑娘送給我的啊。張君寶想來想去也沒想明白。

    想到郭姑娘,張君寶心頭立刻浮現出一個身影,淡黃色衣衫,身形纖細,眼若繁星,齒如珍珠,俏生生站立著,面帶微笑瞧向自己,似乎在說“張君寶,好久不見呀”。只是她眉頭為何皺著呢?她有什麼煩心事嗎?聽說她是來找楊過大俠的,也不知道找到了沒。好似每件事都沒有頭緒,張君寶呆呆的望著遠處的群山。

    師父已經圓寂,郭襄也已離開,張君寶拿著郭襄走前留給自己的金絲鐲,低頭把玩著。這鐲子真漂亮啊,像郭姑娘一樣好看。張君寶自言自語道。郭姑娘說她父母人很好,就是姐姐脾氣很壞,要我順著她姐姐,我才不願這樣呢,多不自在。想到這裡,張君寶搖了搖頭。

    師父常說,苦海無涯,回頭是岸,我回頭了,可我的岸在哪裡?張君寶望著少林寺的方向心想,我還能回寺裡嗎?不,我絕不回去,師父就是因為被他們追趕才累死的,我再也不會回去了。張君寶露出堅定的神色。

    轉過頭,望著遠方,只見荒山野嶺,石崖縱橫,樹影搖曳。忽然間,一股強烈的孤獨感湧入胸膛,張君寶頓感天地間沒了容身之所。

    一個清清瘦瘦的少年,踉踉蹌蹌,踽踽獨行,任憑山川深林湮沒了自己的身影。

    無根樹,花正孤,借問陰陽得類無。雌雞卵,難抱雛,背了陰陽造化爐。女子無夫為怨女,男子無妻是曠夫。嘆迷途,太模糊;靜坐孤修氣轉枯。《無根樹》——張三丰

    時年,張君寶三十三歲,縱橫江湖,懲惡揚善,多少江湖大惡巨賊,望風而逃。人生至此,好不快活。只是沒人看見,在寂靜的深夜,張君寶常常會從懷中拿出一個鐵羅漢,細細拂拭,眼神中柔情無限。彷彿這眼前的不是鐵羅漢,而是一個身著淡黃衣衫的少女,舉手投足間英姿颯爽。彷彿這鐵羅漢也不是面無表情,而是明眸皓齒的少女在向自己微笑,邊笑邊說,張君寶,好久不見啊。握著手中已經溫熱的鐵羅漢,張君寶安心的睡去。

    元兵殘虐,宋朝百姓多受其害,每每被張君寶遇見,必會出手懲治。時間久了,元人也知道了中原有這麼一號人物,專門和元兵作對,而且此人武功極高,對其多次圍捕從未得手。這一日,元人重金收買中原高手,埋伏張君寶。張君寶見是漢人,未多加提防,被偷襲後,身受重傷,勉力憑藉九陽神功的深厚內力闖了出去。一路踉蹌,拖著重傷的身體來到斷崖邊,見前無去路,後有追兵,張君寶暗叫不好,莫非老天讓我絕命於此。

    哎,罷了罷了,與其死於元狗手中,不如我跳崖自盡。想到這裡,張君寶縱身一躍,耳畔風聲呼呼作響,手不自覺的摸向懷中鐵羅漢,郭姑娘,我們來生再見。張君寶閉上了雙眼。

    誰知道這一墜竟然無休無止,恍惚中,耳邊的風聲消失不見,雲霧繚繞間走來一人。張君寶重傷後渾身無力,弱聲問道,你是誰?

    那人道,你可還有什麼未了的心願嗎?

    我的心願嗎?張君寶想了下,想重回少林?不。想見郭姑娘?當然想,可是我馬上就要死了,見與不見還有什麼區別,再說了,郭姑娘心心念唸的是楊過大俠,我不過是痴心妄想罷了。想到這裡,張君寶答道,我沒有什麼願望了。

    真的沒有?難道你不想活著?雲霧中那人問道。

    活著?當然想啊,世間還有什麼比活著更好?張君寶苦笑道。

    霧中人說,我欲在世間覓一傳人,觀你身具道骨,他日必成一派宗師,只是現在你放不下男女之愛,迷途而不自知,特來點醒你,若你願意放下過往種種,我便傳道於你。

    張君寶在臨死前一瞬間,就已明白,自己與郭襄終是沒有緣分,想通那一刻就已經放下了。雖然看不清霧中人的眼神,但張君寶仍覺自己被看了個通透。

    能不能放下也是你的機緣,去吧。霧中人把手一揮,張君寶頓覺身子一輕,猛然驚醒。

    只見身旁除了鐵羅漢,還有幾冊書籍,上書,“真經贈與有緣人,緣盡書消。”落款,“火龍真人”。有詩為證:

    天降火龍師,玄音參一一,知我內丹成,不講築基業,賜我外丹功,可憐諄告切,煉己忘世情,採藥按時節......《上天梯》——張三丰

    經此一事,張君寶鋒芒漸消,再不為江湖事掛懷,因其心性豁達,為人又不拘小節,行跡放浪,不修邊幅,江湖人送了他一個外號——張邋遢。

    無根樹,花正紅,摘盡紅花一樹空。空即色,色即空,識破真空在色中。了了真空色相滅,法相長存不落空。號圓通,稱大雄,九祖超升上九重。《無根樹》——張三丰

    多年後,張君寶北遊寶鳴,見三峰挺秀,卓立雲海,心想,好秀麗挺拔的山峰啊,三座山峰豎直排列豈不是“乾”?正欲走近一觀,前方有一樹木側生於大石縫隙中,從張君寶這裡看去,恰好擋在了三座三峰中間。張君寶正想繞過樹木,忽然心頭大震,心想,這樹橫在三座山峰中間,豈不是把“乾”攔腰斬斷,變做了“坤”。

    沒料到,在這地方竟然看見大自然的神來之筆,遠觀為“乾”,走近變“坤”,一天一地,造化神奇。張君寶霍然開悟,明白“乾坤”無處不在,“道”也無處不在。至此,張君寶得悟天地大道,自號“三豐”,這“三豐”二字便是從這三座山峰與橫臥的樹木中得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喀斯特地貌發育的壯年期有何地貌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