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小趙在來的路上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英雄崇拜的優良傳統,三國名將關羽一生以忠義、勇猛、信義卓著、體貼關愛士卒民眾而被當時及後世之人所推崇愛戴。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關羽:“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 《三國演義》中魏國謀臣程昱評說關羽:“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

    清代史學家趙翼稱“漢以後稱勇者必推關張”,並言道“二公之名不惟同時之人望而畏之,身後數百年,亦無人不震而驚之。威聲所垂,至今不朽,天生神勇,固不虛也。”

    故兵家、軍警、武術界人士對關羽都很推崇。統帥領兵治軍,將校英勇作戰,警察維護治安,武師增進武藝,都以關羽的精神品格為效仿膜拜的偶像,關羽也以其自身的人格素養、武藝高強、忠義信勇、俠骨丹心而被後世人尊為軍神、戰神、中華武聖人。

    關羽不僅作戰勇猛,勇而有義,經營荊州獨當一面,水淹七軍威震華夏,而且也是古今儒將的典型代表。史書記載,關羽熟讀春秋,獨得《春秋》真諦,深明義理,並以之為建樹人格品德的準則。正應了“身教重於言教”的格言,關羽身體力行踐行了儒家道德文化精髓。關羽對儒家道德思想的切實的行為實踐,增強和加深了中華民族各階層、各信仰、各行業對儒家道德精神的體悟和理解。儒家將其尊為“武聖”,與“文聖”孔子並肩而列,共享殊榮。

    分析歷史上真實的三國名將關羽的精神品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個大體的概況:

    一、忠

    忠是正直之德,是關羽身上所體現特別明顯的首要特徵。《三國志·關羽傳》雖然篇幅很短,但字裡行間無不顯露出關羽對於劉備、對於蜀漢政權、對於復興漢室的忠誠和堅決。早年間,關羽“亡命奔涿郡”,恰逢“先主(劉備)於鄉里合徒眾”,關羽與張飛成為劉備手下重要將領。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關張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劉備,“備走奔紹,獲其妻子。備將關羽屯下邳,復進攻之,羽降。”(《三國志·武帝紀》)關羽為保護劉備妻子兒女周全,寧願自辱清白,不得已折節投降曹操。這也是《三國演義》“土山約三事”典故的由來。曹操“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但關羽對劉備的忠誠矢志不渝,超出曹操的想象。關羽對曹操大將張遼說道:“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曹操為之嘆服,說“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三國志·關羽傳》)

    赤壁之戰前,劉備不斷被曹操攻敗,關羽對劉備不離不棄,忠貞不二。赤壁之戰後,關羽鎮守荊州,勵精圖治,為劉備、諸葛亮制定的《隆中對》戰略積聚物資準備和人員儲備。荊州治理有方,連一直覬覦荊州的吳軍都督呂蒙都不得不由衷稱讚道“羽素勇猛,既難為敵,且已據荊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膽勢益盛,未易圖也。”(《三國志·陸遜傳》)後,孫權、呂蒙背盟失信,襲取荊州,“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三國志·關羽傳》)縱觀關羽一生,忠於劉備,忠於漢室,艱苦備嚐,出生入死,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耿耿精忠,堪為萬世楷模。

    二、義

    義是天下合宜之理,是傳統文化思想體系中內涵極深,外延極廣,又極具特質性的道德標準及規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聖哲都對“義”的精神做出過許多“君子喻於義”、“君子義以為上”、“君子義以為質”的表述,其中儒家最為擊節讚賞,大志所存的,在中華歷史人文中佔據一席之地的《左氏春秋》,就是“微言大義”,“集義而成”的重要典籍。

    “義”是關羽精神品格的核心所在。史書記載,關羽熟讀《左氏春秋》,為時人所熟知。《三國志》裴松之注本稱“羽好《左氏傳》,諷誦略上口”,《江表傳》寫呂蒙曾向魯肅說:“斯人(羽)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春秋大義精神是關羽一生的道德追求,和孜孜以求的人格規範。劉關張涿郡聚義,誓以共死;身陷曹營,事君不忘其本,得知劉備下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被曹操稱為“天下義士”。《三國志·先主傳》注引《傅子》稱關羽“勇而有義”。直至孫權呂蒙襲取荊州,盡虜羽士眾妻子,關羽在麥城解散眾軍士,令他們與家人團聚,自己卻與長子關平、趙累等十數騎突圍,大義歸天於臨沮,關羽大義精神達到頂點。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頌揚關羽:“徹膽長存義,終身思報恩”,毛宗崗在其修改本中也稱讚道:“拼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義名”。《三國演義》將關羽稱為“義絕”,並稱關羽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

    三、勇

    勇,從甬從力。力及所至,生命勃發甬甬然也。許慎《說文》說:“勇者,氣也。”氣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氣乃至焉。故古文勇從心,恿。

    關羽是武將出身,勇在《三國志·關羽傳》中得到了更多的體現。《三國志·魏書》中,魏謀臣程昱、郭嘉等鹹稱關羽、張飛“勇而有義、萬人之敵也”,“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三國志·吳書》也稱“關羽、張飛熊虎之將。”陸遜稱“羽素勇猛,既難為敵。”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其所著《廿二史札記》卷七關張之勇的部份,詳細整理了古人以關羽、或關張用作皆為勇將代名詞的資料,並且認為“漢以後稱勇者必推關張”。

    《三國志·關羽傳》描寫白馬一役中,寫“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極力贊其武勇;在刮骨療毒一節中,寫“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極力贊其神勇;在水淹七軍一節中,寫“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極力贊其智勇。關羽如天神般凜然威武之狀,英雄義勇之概,雖千百年後,依然讓人敬畏膽顫,景慕肅然。

    四、信

    信,從人,從言,意思是人的言行應當一致,坦蕩真誠,誠實不欺。《說文》解釋:“信,誠也。”《墨子經》雲:“信,言合於意也。”《賈子道術》雲:“期果言當謂之信。”坦蕩真誠、重諾守信既是關羽的做人和處事的原則,也是關羽一生堅守的行為操守和品行。

    《三國志·關羽傳》中記載,關羽身陷曹營後,曹操察覺到關羽心神無久留之意,於是派張遼去試探關羽去留之志。關羽則開誠佈公,坦蕩直言:“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白馬之役中,“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關羽在對曹操完成許諾後,沒有受到名利爵位的羈絆,掛印封金,拜書告辭。

    關羽重諾守信,知恩圖報的品格受到後人一致的讚揚,並在《三國演義》中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三國演義》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中寫道:“赤壁之戰後,曹操敗走華容道,正遇關羽截住去路。程昱即勸曹操:“某素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丞相舊日有恩於彼,今只親自告之,可脫此難。”曹操哭告關羽,關羽是個義重如山之人,想起當日曹操許多恩義,一發心中不忍。於是把馬頭勒回,放了曹操。

    五、俠

    俠,是關羽為將之前及為將之後都一直秉承的個人信念。《史記·遊俠傳》中說:“所謂俠者,言必行,行必果,己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阨困,千里誦義者也。”

    因為歷朝歷代,一直以來都存在的階級壓迫,中國的草根民眾對於行俠仗義、濟人困厄的俠義之道一直抱有著很強烈摯誠的敬意和崇拜。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懲奸除惡”,“相與信為任,同是非為俠。所謂權行州里,力折公侯者也”。俠客既可以為了毫不相干的人而赴湯蹈火,也可以為了國家存亡、民族復興而勞苦奔波。李白《俠客行》:“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元稹《俠客行》:“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都具有著同樣的俠客情節。

    關羽年輕時,曾立志匡扶正義,鋤強扶弱,精忠報國,復興漢室。據《關帝全書》載:“聖帝(關羽)二十歲,告父母曰,兒已有後,足奉祖禰,今漢室將盡,宵小盈庭,誰為扶紅日照人心者?遂詣郡陳時事。”《關聖帝君聖蹟圖志全集》等文獻皆有記載:“聖帝至旅舍,聞鄰人哭甚哀,叩之乃韓守義也。遭郡豪呂熊荼毒。呂黨連七姓,黠猾事,蔑職紀。聖帝眥裂發豎,命守義至七所,悉斬殺之。”這便是《三國志》中所記“亡命奔涿郡”的緣由。

    關羽為將後,俠義之心不減,仁德之心更盛。關羽在北伐襄樊一役中,藉助天降大雨,熟知地形,遣兵調將佈局得當等有利因素,水淹七軍,擒獲于禁等兵將三萬人。關羽沒有濫殺降卒,反而特加優待,將降卒解送到江陵。因人數陡漲,糧食不足,關羽“擅取湘關米”,成了日後孫權、呂蒙企圖為背信棄盟行徑辯解的藉口之一。如《三國志·呂蒙傳》所說:“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關羽雖然最終身首異處,但其寬厚仁慈,俠義為懷的精神品格卻在光耀千古。

    關羽之俠義起於民間,為民除害,獲得正義正氣的力量,又入于軍伍,建功立業,為國立功,同時對整個社會又有張揚正氣的作用。關羽的俠義精神,也就由民間英雄而成為歷史英雄,成為朝廷民間共同膜拜的偶像了。 收起內容

  • 2 # 靜逸堂堂主

    關羽是以忠貞、守義、勇猛和武藝高強稱著於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需要這樣的典型人物來作為維護其統治的守護神,因而無比地誇張、渲染其忠、義、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象關羽那樣盡忠義於君王,獻勇武於社稷。

      關羽性格上也有優秀的一面。

      關羽重然諾,守信用,對劉備及其集團的利益無限忠誠。他與劉備同甘共苦許多年,恪守信義,始終不渝。即使白馬被擒,身在曹營,也仍不忘舊恩,終於復歸劉備,忠義一時無兩。

      關羽勇武異常,冠於全軍。後世小說,寫他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斬車胄、斬顏良、誅文丑、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雖有違背史實之處,但卻也突出表現了他的武勇和神韻。至於刮骨療毒,更是盡人皆知。

      關羽曾被亂箭射中,箭穿透其他左臂。後傷口雖然,但一到陰雨天氣,骨頭就常常疼痛。醫生說:“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關羽便伸臂讓醫生切開傷口。時關羽正在宴請諸將,“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三國志·蜀書·關羽》)。

      小說《三國演義》中描寫這段時,更是精彩:“佗乃下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

      關公從“當時義勇傾三國”的蜀漢名將,到“萬古祠堂遍九州”的神化、聖化偶像,是中國封建社會進入後期以來,社會各界對關公不斷美化、聖化和神化的結果。從宋元至明清的這一歷史過程中,上至高居廟堂的帝王將相,下至終生勞作的庶民百姓,從揮文弄墨的文人學子、舞槍弄劍的草莽義士,到勾欄瓦舍中的說書藝人、梨園演場中的戲子優伶,乃至遠避塵世的僧侶道士,幾乎都陸陸續續匯入了美化、聖化和神化關公的潮流。在這一浪高於一浪的關公崇拜浪潮中,從關公身上發掘出來的和被追加到關公身上的美德與美譽,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真實的關公,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幾乎達到了無人可及而又無以復加的地步。於是,生活於三國時代的關公,在宋元明清之際,便漸漸地超凡脫俗,青雲直上,由一個充滿悲壯色彩的人間英雄,變成了萬民禮拜的神聖偶像。

      中國進入近、現代社會之後,對關公的敬重乃至崇拜,並未在海內外華人中大幅度降溫。尤其在港、澳、臺同胞和旅居海外的華人那裡,對於關公的祭祀、崇拜,依然熱潮未退,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維護和承繼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促進和增強海內外華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是關公精神和關公文化在當代社會中所具有的新價值和新作用。

  • 3 # 小白T

    三國名將關羽是中華民族極為尊崇敬仰的英雄的楷模,是忠義神勇的化身,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歷來為民間所稱頌效仿。史書《三國志》稱讚關羽:“熊虎之將”,“萬人之敵”,“威震華夏”,“國士之風”。清初《三國志演義》的評語中,關公被毛宗崗崇譽為集儒雅、英靈、神威、義重於一身,“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霽月光風”的“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

    這是關羽以鋼鐵意志和忠烈之氣寫就的一代名將風采,文天祥詩云:“天荒地老英雄喪,國破家亡事業休。惟有一腔忠烈氣,碧空常共暮雲愁。”

    中華民族自古有崇拜英雄的傳統,但凡一個人的思想信念、人格品質、道德品行與社會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趨向一致,就會成為史學家關注的物件,被記錄史書、載入典籍,就會成為後人效法、崇拜的物件。既有萬世師表、才德全盡如孔孟老莊這樣的古聖先賢,也有盡忠報國、忠肝義膽如關羽岳飛這樣的忠臣良將,也有懸壺濟世、扶危濟困如孫思邈魯仲連這樣的良醫俠客,莫不被民間百姓尊崇敬仰,奉為神靈,頂禮膜拜。

    在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中,總有大量篇章以細緻傳神的筆法記載著古今名將的鐵骨錚錚、豐功偉業,以慷慨激昂的筆調謳歌著千古英雄人物的忠義神勇、壯志豪情,成為中華民族五千年世代傳頌、歷久不衰、浩氣永存的堅強脊樑。

    屈原《國殤》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關羽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那種捨身取義、殺身成仁的英雄氣概和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精神品格將傳統社會的英雄特性體現得淋漓盡致。至今仍對後世之人帶來無盡的精神激勵和不朽的信念傳承。

    初唐著名書法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禮部尚書虞世南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唐太宗李世民敬重。唐太宗曾稱虞世南有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詞,五曰書翰。”

    虞世南對關羽的君子人格和英雄氣概極為欣賞和折服,曾作三言詩稱頌關羽:“利不動,爵不縶。威不屈,害不折。心耿耿,義烈烈。偉丈夫,真豪傑。綱常備,古今絕。”

    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詩聖杜甫心懷社稷、憂國憂民,渴望濟世揚名,建功立業,對後世詩文創作和民族精神帶來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文天祥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文天祥在獄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詩,自序裡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

    杜甫對關羽的為人質量和歷史功績也極為稱讚。杜甫曾作詩云:“孰與關張並,功臨耿鄧親”。將關羽、張飛與東漢初年名將耿弇、鄧禹並稱,抒發了君臣相契,一展抱負的渴望和感嘆。

    宋代是關羽信仰和英雄崇拜得到全面發展的重要時期。宋代統治者“重文輕武”,在軍事上處於弱勢,時時處於遼、金和西夏的威脅之中,尤其南宋偏安一隅,國情與蜀漢有相似之處,使得民間和力主抗戰的忠臣良將對忠心耿耿而又威震華夏的關羽的英雄品質更加尊崇、敬慕。

    早在北宋年間,一些文人和說書藝人就對關羽的“忠義精神”進行了挖掘和再創造,宋儒褒揚《春秋》,關羽喜讀《左傳》的特徵贏得了士人與守邊將士的的好感。經歷靖康之變,關羽身上的忠義勇武與日益高揚的民族氣節相契合,成為宋以後捨身取義、精忠報國的國家和民族英雄的化身及縮影。

    《宋史·儒林二·何涉傳》載:“(涉)所至多建學館,勸誨諸生,從之遊者甚眾。雖在軍中,亦嘗為諸將講《左氏春秋》,狄青之徒皆橫經以聽。”

    狄青出身貧寒,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他每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卓越的戰功。狄青征伐儂智高時,就曾拜禱關廟,鼓舞士氣。皇佑五年(1053年),廣西邕州曾有碑刻記述:“皇佑中,儂賊陷邕州,禱是廟,妄求福助,擲杯不應,怒而焚之。狄丞相破智高,乞再完。仁宗賜額,以旌靈貺。”

    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金兵攻破汴梁,蹂躪京畿,包圍長安,“先是有撰《勸勇文》者,揭於關羽廟中,論敵兵有五事易殺:‘連年戰辛苦,易殺;馬倒便不起,易殺;深入重地力孤,易殺;多帶金銀,易殺;作虛聲嚇人,易殺。各宜齊心協力,共保今歲無虞。’貺得而上之,詔兵部鏤版散示諸路。”

    此年高宗頒詔加封關羽為六字之“壯繆義勇武安王”,誥詞雲:“肆摧奸宄之鋒,大救黎元之溺。”肯定了基於英雄崇拜而產生的關羽信仰在抗金中護國安民的功用。

    南宋愛國將領,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的岳飛,自年少時就自負氣節,志向遠大,敬崇關羽,喜讀《左氏春秋》。在其孫岳珂所著的《金佗續編》中曾記載,岳飛尚未成為大將時,常與左右幕僚談及心事:“一死焉足靳哉!要使後世書策中知有岳飛之名,與關(羽),張(飛)輩功烈相彷彿耳。”並以關羽忠義精神為期許,主張“事君以能致其身為忠,居官以知止不殆為義”,“我輩荷國厚恩,當以忠義報國。立功名,書竹帛,死且不朽!”,強調要做到忠義,必須具備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犧牲精神:“好生惡死,天下常情。若臨大難而不變,視死如歸。則非忠義之土有所不能。”

    明清時期,關羽被尊為武聖、軍神、戰神、關聖帝君,廟祀遍天下,歷代忠臣義士更是將關羽奉為英雄的典範,忠義的楷模。

    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戚繼光在其所著的《練兵實紀》中關羽的英雄事蹟當作軍人教育題材。並在其所著的《紀效新書》中記載,明代軍隊的軍旗上就有關羽持刀、英姿颯爽的繡像。

    明代思想家李贄在《關王告文》中說:“蓋至於今日,雖男婦老少,有識無識,無不拜公像,畏公之靈,而知公之為正直,儼然如在宇宙之間也。”

    清代雍正皇帝描述關羽的全民崇拜盛況時說:“自古聖賢名臣,各以功德食於其土。其載在祀典,由京師達於天下,郡邑有司歲時以禮致祭者,社稷山川而外唯先師孔子及關聖大帝為然。孔子祀天下學官,而關帝廟食徧薄海內外,其地自通都大邑下至山陬海隅村墟窮僻之壤,其人自貞臣賢士仰德崇義之徒,下至愚夫愚婦兒童走卒之微賤,所在崇飾廟貌,奔走祈禳,敬畏瞻依,凜然若有所見。蓋孔子以聖,關帝以神。”

    元末明初成書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不僅將關羽忠義神勇的英雄形象推向了民間的各個角落,更將關羽的英雄崇拜推向了新的高度。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揮動如椽之筆,揮寫出了關羽英雄蓋世,忠義無雙的偉岸雄姿。

    論外貌,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論稱謂,尊稱關羽為“關公”共出現521次。而曹操,三國最叱吒風雲最有權勢的人物,被稱為“曹公”的次數僅僅有30次。其他人物,被尊稱為“公”的次數更是屈指可數。

    論勇武,關羽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三通鼓斬蔡陽,單刀赴會,刮骨療毒,水淹七軍,擒殺龐德。如魯迅所言:“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

    論忠義,關羽對劉備忠心耿耿,不離不棄,即便“土山約三事”,進了曹營,曹操薦舉他為“漢壽亭侯”,曹操上馬金下馬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倍加禮遇,關羽依然掛印封金,作書辭曹,忠貞不二。如北宋丞相張商英《詠辭曹事》所稱:“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鋩。月缺白易滿,劍折尚帶霜。勢利尋常事,難屈志士腸。男兒有死節,可殺不可量。”

    論氣質。關羽夜讀春秋,儒雅非凡,狀若天人。華容道義釋曹操,感恩圖報,有春秋國士之風。被困麥城,諸葛瑾勸降,關公正色而言曰:“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殞,名可垂於竹帛也。”氣節感人。

    《三國演義》有詩稱頌:“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群: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昭然垂萬古,不止冠三分。”又有詩曰:“人傑惟追古解良,士民爭拜漢雲長。桃園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與王。氣挾風雷無匹敵,志垂日月有光芒。至今廟貌盈天下,古木寒鴉幾夕陽。”

    胡適在談到《三國演義》對國民的人格教化作用時說:“《三國演義》究竟是一部絕好的通俗歷史。在幾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沒有一部書比得上它的魔力。五百年來,無數的失學國民從這部書裡得著了無數的常識與智慧,從這部書裡學會了看書寫信作文的技能,從這部書裡學得了做人與應世的本領。”

    民間的英雄崇拜需求是關公形象不斷深入人心,忠義思想不斷教化人心,匡正驅邪的根本動力。關公已經成為英雄崇拜的符號,成為忠義精神的化身。

    什麼是英雄?英雄就是在重要歷史關頭時期,勇敢地站在國家和民族大義之前,或報國捐軀,或救亡圖存,或開疆闢土,或肇始文明,或扶危濟困,或濟世利民,發揮引領時代忠義風尚、扭轉人心澆漓自私麻木的巨大精神力量。他們是國之棟樑,中流砥柱,鋼鐵長城,只有他們,才能得到全民族的高度認可,才有巨大的感召力。

    習近平說,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包括抗戰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關羽身上所獨具的英雄氣質,涵蓋了中華民族歷史以來對英雄的基本定義。以關羽為原型發展成熟起來的關公文化、關公信仰,是中華民族英雄崇拜的集中體現,是培育民族精神浩氣永存的精神搖籃,是守護中華文明歷久不衰薪火相傳的力量源泉。

    以關公文化為典型的英雄崇拜為我們提供了源源不絕的精神財富,諸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人生理想;崇德重義、兼濟天下的胸懷抱負;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奮鬥精神;厚德載物、淡泊明志的人格情操;精忠報國、公而忘私的忠義思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責任擔當;腳踏實地、實幹興邦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憂患意識;都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現代華人的行為方式,人格操守、價值理念,對弘揚傳統文化、復興民族精神,增強中華兒女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再創中華文明新輝煌,將產生著積極而正面的影響。

  • 4 # 中級珠寶鑑定師

    關羽是以忠貞、守義、勇猛和武藝高強稱著於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需要這樣的典型人物來作為維護其統治的守護神,因而無比地誇張、渲染其忠、義、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象關羽那樣盡忠義於君王,獻勇武於社稷。

      關羽性格上也有優秀的一面。

      關羽重然諾,守信用,對劉備及其集團的利益無限忠誠。他與劉備同甘共苦許多年,恪守信義,始終不渝。即使白馬被擒,身在曹營,也仍不忘舊恩,終於復歸劉備,忠義一時無兩。

      關羽勇武異常,冠於全軍。後世小說,寫他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斬車胄、斬顏良、誅文丑、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雖有違背史實之處,但卻也突出表現了他的武勇和神韻。至於刮骨療毒,更是盡人皆知。

      關羽曾被亂箭射中,箭穿透其他左臂。後傷口雖然,但一到陰雨天氣,骨頭就常常疼痛。醫生說:“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關羽便伸臂讓醫生切開傷口。時關羽正在宴請諸將,“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三國志·蜀書·關羽》)。

      小說《三國演義》中描寫這段時,更是精彩:“佗乃下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

      關公從“當時義勇傾三國”的蜀漢名將,到“萬古祠堂遍九州”的神化、聖化偶像,是中國封建社會進入後期以來,社會各界對關公不斷美化、聖化和神化的結果。從宋元至明清的這一歷史過程中,上至高居廟堂的帝王將相,下至終生勞作的庶民百姓,從揮文弄墨的文人學子、舞槍弄劍的草莽義士,到勾欄瓦舍中的說書藝人、梨園演場中的戲子優伶,乃至遠避塵世的僧侶道士,幾乎都陸陸續續匯入了美化、聖化和神化關公的潮流。在這一浪高於一浪的關公崇拜浪潮中,從關公身上發掘出來的和被追加到關公身上的美德與美譽,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真實的關公,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幾乎達到了無人可及而又無以復加的地步。於是,生活於三國時代的關公,在宋元明清之際,便漸漸地超凡脫俗,青雲直上,由一個充滿悲壯色彩的人間英雄,變成了萬民禮拜的神聖偶像。

      中國進入近、現代社會之後,對關公的敬重乃至崇拜,並未在海內外華人中大幅度降溫。尤其在港、澳、臺同胞和旅居海外的華人那裡,對於關公的祭祀、崇拜,依然熱潮未退,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 5 # BIO追蹤者

    關公文化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文化之一,蘊含著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精髓。

    從這一方面來看,本文透過梳理關公文化的具體內容、特徵以及實際發展過程,有助於更加全面地對關公文化進行研究,有利於對“三國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闡釋與開發。

    20 世紀 90 年代,對關公文化的研究揭示了關公文化的內涵,並與諸葛亮文化、《三國演義》文化共同構建了對“三國文化”的認知。

    沈伯俊先生認為:“三國文化主要以三國時期的歷史文化作為源,以三國故事的傳播轉化為流,並且以《三國演義》與相關的衍生現象作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文化”。可以看出,“三國文化”是一種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內的“大文化”,關公文化則是其中具有物質屬性和精神屬性的分支之一。

    關公形象

    清初資深文學評論家毛宗崗認為,三國有“三絕”,其中的“義絕”則是關公,關公可以說是“義”的典範。毛宗崗在《讀三國志法》中說道:“歷稽載籍,名將如雲,然而絕倫超群者,只有雲長。青史對青燈,則極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則極其英靈。

    秉燭達旦,人傳其大節;單刀赴會,世服其神威。獨行千里,報主之志堅;義釋華容,酬恩之誼重。做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霽月光風。心則趙汴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過之;意則阮藉白眼傲物之意,而嚴正過之,是古往今來名將第一奇人。”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對毛宗崗來說,關羽勇敢好戰,具有精煉高超的武藝,優雅的英雄靈魂,且重情重義,富有同情心,是歷代人崇拜的楷模。關公的形象在不同歷史時期不斷演變並且有著不同的人物形象。

    田福生所撰寫的《關羽傳》,從歷史的角度,作者解讀關公以最大的程度還原歷史事實。這本書具體涉及到關羽的出生、成長所處於的家庭背景,突出闡述了關羽“桃園三結義”後的英雄事蹟。劉海燕所撰寫的《從民間到經典——關羽形象與關羽崇拜的生成演變史論》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從時間的發展角度論述關公,分別從三國時期到隋唐、宋元以及元明時期進行對關公形象的分析,對關公形象的演變軌跡進行了描述,與此同時,對於研究關公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數被翻拍成著名電視劇的《三國演義》,其原著作者為元末明初山西籍作家羅貫中,在書中關羽成為最具藝術性的人物之一,是報效國家、以禮待人、處世以仁、英勇善戰、誠實守信的典型代表。

    特別是 1995 年 8 月國際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關帝文獻彙編》,該書一共分為 10 卷,篇幅大約有 120 萬字,其中涵蓋了關公的不同方面,我們把它稱作是關公文獻的集大成者。

    關公信仰

    在眾多研究之中,鄭土有創作的《關公信仰》,蔡東洲創作的《關羽崇拜研究》,是研究關公信仰的經典作品。其中鄭土有認為,之所以人們信仰關公,歸結於是人們崇拜關公的精神,是因為關公英勇作戰、重情重義、保護民眾、儒雅英勇的精神氣質,這種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的“忠義”不謀而合,切合儒家的道德思想。

    在朱海濱創作的《祭祀政策與民間信仰變遷——近世浙江民間信仰研究中,基本上是從相關的祭祀政策以及民間信仰變化的角度,對關公精神進行闡述。

    其中,曹瑾創作的《關公精神 春秋大義》具有很大的價值,它比較深入地研究了關公精神。書中寫到,從小關羽在其祖父和父親的教導下對《春秋》有著濃厚的興趣,並且從理論到實踐,時刻在行為上以儒家的忠義、禮儀和勤勞嚴格要求自己,並且言傳身教,以此來教育後代

    。在包詩卿創作的《明代關羽信仰及其地域分佈研究》中,對於明代關羽信仰的社會基礎,以及關公寺廟的大量分佈作出了詳細地闡釋。胡小偉的第五卷本《關公信仰研究系列》對關公信仰做了更加詳細的解讀。

    研究關公文化

    在秦建華創作的《信義炳世——關公文化概略》中,上篇主要分析關公的歷史形象,以及流傳的關公故事。下篇主要闡釋關公文化的具體內涵、特徵和現代意義。專著《關公文化概說》和《關公文化大透視》的研究視角也是以關公文化為主,分別從理論的視角對關公文化進行闡釋,並且提出系統的觀點。

    關公文化的物質載體——關帝廟

    物質載體促進文化的多元傳承,文化的形成常常伴隨著祭祀的出現,而祭祀之地就是關帝廟,因此,關帝廟的建設過程就是關公信仰的傳承過程。在遍佈各地的關帝廟中,名望出眾的當數解州關帝廟、洛陽關林以及當陽關陵。

    另外,還有很多重要的紀念廟宇或者遺址、分佈廣泛的大小關廟、莊嚴的皇家關廟、邊關要塞關廟以及港澳臺關廟,在海外華人聚集地也有關廟,各種各樣的關廟建築很好地反映了關公文化。

    比如說,在王大奇創作的《解州關帝廟崇寧殿蟠龍石柱補考》中,整篇文章圍繞關公文化現象而展開,對於關公廟宇的形成與發展進行了深入分析,而且對於山西省關帝廟的建築風格,進行了具體闡述,此外,還對關廟結構的平面功能、構造技術以及裝飾藝術等,展開了深入地探究。

    關公文化的歷史影響

    第一,利於封建專制制度的穩定構建。關羽是一個自出生以來就充滿傳奇色彩的神明,在關羽的一生中,他忠君報國、主持正義、英勇善戰、鋤暴安良,為世人所敬仰,是一位由人到王再到神的保護神,保護眾生髮財致富,保佑人平安的鎮宅神。自關羽戰死沙場後,關羽的傳說便深深地紮根於老百姓心中,關公信仰在民間及其廣泛,因此關公文化的傳播有著堅實的群眾基礎。與此同時,封建帝王的封祀則進一步突顯出關公文化的核心理念,並透過封建社會最高級別的祭典對關羽不斷地封冠加冕,完成了關羽由侯升公、由公進王、再由王稱帝的跳躍式升級。由此可以看出,關羽有其獨特之處,這種出眾的魅力得到了官方的確認,這種地位上的確立對關公文化的盛行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為關公文化的深遠傳播提供了強大的政治動力。

    第二,利於維護社會生活的長期穩定。公文化豐富的文化內涵“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即使放置於今天仍是一種難能可貴的人文品質。關公文化的精髓是“忠”“義”二字。今天我們弘揚關公文化,“忠”就是忠於祖國,“義”,顧名思義,為中華民族之大義,基於此,關公文化成為了愛國主義的民族象徵。在歷史中,關公對劉備的“忠”有三種成分:關公視劉備為兄,敬重兄長;關公身為劉備的將領,報效主人;關公視劉備為君主,效忠君主。關公的“忠”不僅僅止於此,他的“忠”還升化為對漢朝、對社稷的忠,表現為:“降漢不降曹”、忠於劉皇叔,視其為漢朝的延續和象徵等均可體現出來。與關公文化相關的成語“忠義節烈”、“仁智義勇”等,大家都非常熟悉,透過相關的歷史故事,就能夠喚醒人們忠於國家,忠於自己,是使中華民族更加團結的精神紐帶。

    公文化中的“信”是儒家所倡導的重要道德規範之一,孔子將“信”視為“仁”的重要體現,“信”不但是賢者不可偏離的行為準則,而且是治國不可違背的執政原則。正所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關羽可謂是“信義”的極大弘揚者,即使身陷曹營,也決不被官爵、金錢、美色所誘惑,始終不渝地恪守“桃園三結義”許下的誓言,關公真正做到了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真正實現了“信”的精神。在關羽的一生中,“信”是其思想行為的重要準則。關羽自身就是“忠信”的楷模、“誠信”的榜樣以及“智信”的典範,在受到世人普遍讚譽的同時又讓世人深省。

    第三,助於社會家庭之間的和諧構建

    關公文化的核心“仁”內涵非常豐富,包括恕、寬、恭、敏、惠等諸多內容,其內涵是指人與人的相親相愛,以仁待人。孔子視“仁”為最高的道德標準。關公文化的“勇”,即勇敢、勇武、勇毅。在關羽的精神品德內容中,其神威勇武表現的最為直觀,也極大程度的被人們所接受和頌揚。想當年董卓專權,鴆殺少帝,文武百官均面面相覷,束手無策。在這麼一種困境之下,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挺匹夫之勇投身反董的隊伍,與此同時,關羽自告奮勇,主動請纓去討伐董卓,憑藉其勇猛之士氣,成就了“關雲長溫酒斬華雄”這一佳話。關羽地位卑微而不畏惡敵,身處窘境而不畏懼強權,將他嫉惡如仇的性格特徵表現的淋漓盡致。關公文化不僅在思想上教育人們牢記自己的身份,恪守本責;也在情感上教育人們關愛他人,孝敬長輩,愛護晚輩,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制定科學合理的行為規範,並且建立一個能夠高效發展的管理模式,對於不同事務的處理原則作出明確規定,可以避免或者解決矛盾,緩和社會成員之間的關係。對於關公文化而言,它不屬於小眾文化,也不是侷限在某一方面,它有著非常雄厚的群眾基礎,是一種傳播範圍很廣而且影響深遠的優秀文化。

    關公文化的當代價值

    第一,增強文化軟實力,提升綜合國力。 一個國家整體的思想特徵和行事準則都透過這個國家的文化體現出來。中國古代傳統社會是關公文化產生髮展的豐厚土壤,其思想內容自然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並且與儒教相融合,涵蓋了儒家所提倡的價值內涵,充分地反映了古代傳統社會的具體特徵,而且透過關公文化的內涵,很好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統治需求。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中,以當下的時代特徵為主導,借鑑關公文化的思想內涵,透過理性的角度,提出符合當前社會發展需求的價值訴求,提出符合當今人們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利益需求。

    第二,肯定自身文化,辯證接納外來文化。首先,提倡關公文化對於弘揚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主要是因為,關公文化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其中蘊含了多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內涵,通過幾千年的不斷傳承,目前仍然具有適應時代發展的可塑性。也正是憑藉這一特性,關公文化才能夠有著千年的發展歷史,就算是在現代社會,關公文化仍然有很大的實際價值。透過這一角度來看,對關公文化合理內涵的弘揚促使人們肯定自身文化,有利於我們繼承併發揚本民族的文化。

    第三,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祖國統一大業

  • 6 # 油根說事

    《三國演義》自元末明初出現後,至明代中葉流傳已十分廣泛,對社會各階層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關羽的忠義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

      早在明代,《演義》就對社會產生廣泛影響。明人胡應鱗《少室山房筆叢》卷四十一“莊嶽委談下”條即雲:“古今傳聞訛謬,率不足欺有識。惟關壯繆明燭一端則大可笑。乃讀書之士,亦什九信之,何也?蓋溢勝國末,村學究編魏、吳、蜀演義,因傳有羽守邱見執曹氏之文,撰為斯說,而埋儒潘氏,又不考而贊其大節,遂至談者紛紛。”《演義》對清初統治者的影響尤深。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都是透過它瞭解到關羽的形象。早在太宗崇德四年(1639),即命大學士達海譯是書。順治七年(1650),《演義》告成,“大學士範文肅公文程等,蒙賞鞍馬銀幣有差”,據清人陳康棋《燕下鄉腔錄》卷十記載,清初滿洲武將不識漢文者,“類多得力於此”。時人尚有清初統治者以《演義》中“桃園結義”故事蹋糜蒙古之說。《演義》對士大夫階層的影響俯抬皆是。文人作詩用典忌用小說家言,而清人作對賦詩引用《演義》者比比皆是。袁枚即舉數例:一是崔念陵賦五古責關公華容道上放曹操一事;二是何肥瞻作札用“生瑜生亮”一語;三是某孝廉作關廟對聯有秉燭達旦語者。其實,清人作對用《演義》語者殊不足怪,梁章矩就指出:“關帝廟聯最多,世人皆習用《三國演義》語,殊不雅馴。”

      正因為《三國演義》塑造的關羽形象如此深入民心,明清時代的人,無論是士大夫還是庶民百姓,在崇拜關羽時就很容易將這一形象附加於關羽崇拜之中,使關羽神格中的忠義因素更為突出。嘉靖十九年(1540),都御史楊守禮重修寧夏總鎮漢壽亭侯舊廟,他在記文中即稱:“侯平生雅好《春秋左傳》。蓋《春秋》以尊王室,攘夷狄,誅亂討賊,孰典庸禮為義。侯之所以拳拳於昭烈(劉備)者,良有以夫!萬曆年間(1573—1619)寧德知縣高愈謙建立該縣武廟記文中則有“秉燭一節,可對天地,耿耿射人,照耀幹載,誰不欽其風而傾其義也”等語。⑥至一般平民,據美國學者周錫瑞(Joseph W.Esherick)教授考察,清代以三國故事編成的武戲在魯西極為流行,關羽等人成為當地民眾心目中的主要神抵,清末義和拳對此即多有借鑑,許多拳民在降神附體的儀式中都自稱關公。

      隨著《演義》及其塑造的關羽形象在社會上產生的廣泛影響,關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的地位在明中葉以後發生了較大變化。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明太祖即效建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青梅竹馬的楊不悔,為何會成為張無忌唯一的“漏網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