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兵鑑閣

    最鼎盛時期也沒保持幾年,而且只是在噸位上體現,世界第八,亞洲第一,最大的軍艦是排水量7000多噸“鎮遠”和“定遠”號,在當時的世界上只有北洋艦隊和英國、德國擁有這個級別的戰艦。

  • 2 # 第一排的馬小跳

    首先我們得明確一下這個評選是怎麼出來的,這是西方人根據艦艇的排水量評選出來的,在1888年之前,北洋水師的確可以稱得上亞洲第一。

    鴉片戰爭過後,李鴻章主張建立現代海軍,1875年北洋水師正式成立。當時擺在中國面前的難題就是造不了鐵甲戰艦,既然造不了,那就向西方國家進口。

    從1879年開始清政府開始大量進口艦艇,並在旅順和威海兩地修建海軍基地。從中可以看出,清政府起初還是願意花錢的,但是這個情況在1888年以後就發生了改變。

    其實這要從兩場戰爭說起,1882 年 7 月北韓發生“壬午之變”,李鴻章派丁汝昌率“威遠”、“超勇”、“揚威”編隊與廣東水師戰船運兵赴朝,與日本兵船形成對峙,平息了事變。

    1884 年北韓發生“甲申政變”,北洋艦隊快速反應開赴北韓,再次平息政變,一舉粉碎了日本顛覆北韓的圖謀。

    這兩場戰爭讓慈禧太后認為,北洋水師已經亞洲第一,日本根本不足為懼。所以停止進口軍艦,經費也從以前的400萬兩白銀縮減到100萬兩,而且逐年減少。

    但是反觀日本方面,因為吃了兩次敗仗,日本開始大力發展海軍,由於經費不足,明治天皇下令縮減皇室開銷,一頓飯只吃一個菜。

    而且日本的海軍政策完全是在針對中國,當時中國買什麼戰艦,日本肯定也要買同等級的戰艦。但是1888年以後,雖然中國不進口戰艦了,但是日本還是一直在更新換代。

    6年過去了,慈禧太后問李鴻章:“聽說北洋水師是遠東第一、世界第四的海軍,此事可是真的?”

    李鴻章直截了當地說道:“我曾參觀過英法俄的戰艦,發現洋人的戰艦規格精緻。尤其是日本明治天皇把擴充水師視作第一大事,大量購置鉅艦,乃我大清的心腹大患!”

    慈禧笑道:“日本乃小邦,不足為懼!”

    李鴻章:“北洋水師已經6年沒有更新換代,好多戰艦已經鏽跡斑斑,根本不適合作戰,如若中日兩國開戰,恐怕難以為繼!”

    但是這個建議慈禧太后並沒有採納,最後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亞洲第一水師的稱號看來是浪得虛名。

    其實我想李鴻章早已看到了北洋水師的短板,他也知道亞洲第一的稱號是洋人在吹捧中國,從實力上來看還落後日本一大截,所以他請求購置新艦,如果慈禧太后答應了的話,北洋水師也不至於敗給日本人。

  • 3 # 河南佰之特醫療科技有

    北洋水師,又稱北洋海軍、北洋艦隊,是清朝建立的近代海軍艦隊,於1888年12月17日在山東威海衛劉公島正式成立。北洋水師是清朝新式海軍四支艦隊中規模最大、投資最巨者,規模一度為世界第八、亞洲第一[1]。然而軍事預算遭清宮廷擠壓,至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時除噸位外,炮裝、艦速等指標已經全面落後於舉國進行建設全新海軍的日本。戰後,清政府重新組建北洋水師。1909年北洋水師殘部與其他三艦隊合併,重新劃分為“巡洋艦隊”和“巡江艦隊”。北洋海軍軍旗鎮遠號鐵甲艦是當時北洋水師主力艦,也是亞洲少見的鐵甲鉅艦,曾引起日本國民極大恐慌,從此日軍便以北洋艦隊為假想敵,展開十年軍事擴張,最終成功擊敗北洋水師。 定遠號鐵甲艦是當時北洋主力艦,也是北洋水師的旗艦。 平遠是北洋水師首次自行設計建造之全鋼甲軍艦,也是19世紀末中國造船工業的登峰之作。(圖為黃海海戰後之平遠艦,艦身彈痕累累,被擊毀的主炮炮罩未來得及修復,只以帆布暫時遮護)1860年代,中國洋務運動展開。1874年,日本以“保衛當地僑民”為藉口派兵登陸臺灣,清兵以僅有之戰船赴臺將其驅逐。此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引發海防大籌議。李鴻章以“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強敵”的論據上書。清政府於是決定每年撥出白銀四百萬兩作為經費(實際用在購置軍艦款項只為每年一百萬兩),加快建設海軍。江蘇巡撫丁日昌擬出“海洋水師章程”六條,建議沿海建立水師。大清海軍計劃分為三支海軍艦隊:北洋水師負責山東、直隸及以北之黃海,南洋負責山東以南及長江以外之東海,粵洋負責福建及南海。[2]後來時任之南洋大臣沈葆楨,以四百萬年費同建南、北兩洋艦隊經費分散力量不足。而北洋艦隊負責守衛京師,奏準優先集全力建造。1875年5月30日,慈禧太后諭令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李鴻章透過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在英國訂造4艦鐵甲艦。 1879年,向英國訂造撞擊巡洋艦揚威、超勇。 1880年,李鴻章派李鳳苞出使德國,以三百萬兩白銀,向伏爾鏗船廠訂造鐵甲艦定遠、鎮遠。 1881年,先後選定在旅順和威海衛兩地修建海軍基地。超勇、揚威由中國海軍軍官駕駛下回國。李鴻章又在大沽建造船塢一所,並派陸軍提督丁汝昌統領北洋水師。 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後總理海軍事務衙門成立,醇親王奕為總理海軍大臣,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為會辦,著力建設海軍。李鴻章委託駐外公使許景澄、曾紀澤“幫同辦理”分別向英國、德國訂造巡洋艦致遠、靖遠與經遠、來遠。定遠、鎮遠二艦回國,被日本視為威脅。 1888年1月29日,平遠在中國(清朝)福州船政局下水。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軍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佈施行《北洋海軍章程》。 1891年,戶部大臣翁同龢上奏光緒皇帝《請停購船械裁減勇營折》,停止購買海軍軍械兩年。至此以後,北洋海軍未能新增一炮一艦。時為海軍技術突飛猛進之時,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已多年未置新艦,不少舊艦又過量使用,部分應進行之改造工程如更換新式火炮亦未能施行。原有的戰艦已開始落伍,無論航速、射速皆落後於日本。 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北洋水師被日本海軍重創,沒有沉沒的軍艦全體投降。 1895年4月,《馬關條約》簽訂。緊接著,光緒皇帝下旨,撤銷海軍衙門,撤銷北洋海軍的編制,撤銷各地海軍學堂,解散戰後倖存的海軍人員。 1896年,清廷從英國購買“海天”、“海圻”號巡洋艦,向德國訂購三艘穹甲巡洋艦。福州船政大臣裕祿奏請選派第四批海軍留學生,清政府批准了這一計劃,中斷多年的向海外派遣海軍留學生的工作得以恢復。 1899年4月17日,慈禧太后召見前北洋海軍副將葉祖珪、參將薩鎮冰,開復他們的革職處分,命他們統領和幫統新購各艦。 1907年夏,清政府在陸軍部內增設海軍處。 1909年,籌辦海軍事務處設立,載洵、薩鎮冰被任命為籌辦海軍大臣,北洋水師與南洋水師、福建水師、廣東水師合併為巡洋艦隊和巡江艦隊。而從日本訂購的14艘艦艇也全數到華,構成了中國長江艦隊的主力。 1909年8月,攝政王載灃派遣載洵、薩鎮冰率團出國考察海軍,洽談購買外艦事宜。 1909年9月2日,載洵、薩鎮冰到達浙江象山。一番實地考察後,象山被敲定為未來的海軍基地。 1909年10月,載洵、薩鎮冰出訪歐洲,先後訪問了義大利、奧地利、德國和英國的海軍學校和船廠,並向義大利訂購炮艦1艘,向奧地利訂購驅逐艦1艘,向德國訂購驅逐艦3艘、江防炮艦2艘,向英國訂購巡洋艦2艘。 1910年7月,攝政王載灃再次派遣載洵、薩鎮冰率團出國考察海軍,洽談購買外艦事宜。載洵一行遂又訪問了美國和日本。並向日本購買了兩艘炮艦,分別命名為“永豐”、“永翔(日語:永翔級砲艦)”。 1910年12月,清廷改籌辦海軍處為海軍部,各項機構設定、制度編列都參照英國。 1911年,墨西哥、古巴發生排斥驅趕華僑事件,清政府調派赴英參加英皇喬治五世加冕典禮的海軍將領程璧光,率“海圻”艦轉往北美撫慰、接運難僑。 1911年8月10日,“海圻”號抵達美國紐約港,隨即前往華盛頓、波士頓一帶展開外交活動。 官制 提督──從一品 總兵──正二品 副將──從二品 參將──正三品 遊擊──從三品 都司──正四品 守備──正五品 千總──從六品 把總──正七品 甲午戰爭後,清末海軍軍銜等級 正都統、副都統、協都統、正參領、副參領、協參領、正軍校、副軍校、協軍校。 艦長稱為管帶。丁汝昌北洋水師提督旗北洋水師株將旗北洋艦隊各主要戰艦艦長(管帶)及高階軍官幾乎全為福州船政學堂畢業,多位曾前往英國留學或實習,甚至有方伯謙、林永昇及薩鎮冰等人畢業於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70%以上的艦長曾赴英、法、德等國深造或訓練。中層軍官內不少為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國後到福建水師學堂學習海軍後服役。艦隊內一直亦有外華人擔任軍官作技術專家及指導。成軍初期的總監督(或作總教習、總查)為英華人琅威理,至甲午戰爭時則為德華人漢納根。甲午黃海之戰時,十二艦共有艦長(管帶)十四人(鎮遠、濟遠二艦均一死一繼)。這十四位管帶多出身自福州船政學堂。十四人中,至少有十人是“第一期”(1867年入學/1871年班)的同班同學。向抗倭犧牲的英雄至上最崇高致敬!!!北洋水師主要將領有: 丁汝昌──水師提督(自盡) 林泰曾──左翼總兵,鎮遠號管帶(自盡),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期 劉步蟾──右翼總兵,定遠號管帶(自盡),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期 方伯謙──中軍左副將,濟遠號管帶(臨陣脫逃處死),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期,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 鄧世昌──中軍中副將,致遠號管帶(戰死),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期 葉祖珪──中軍右副將,靖遠號管帶,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期,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 林永昇──左翼左營副將,經遠號管帶(戰死),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期,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 邱寶仁──右翼左營副將,來遠號管帶,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期 黃建勳──左翼右營參將,超勇號管帶(戰死),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期 林履中──右翼右營參將,揚威號管帶(戰死),福州船政學堂第三期 楊用霖──左翼中營遊擊,原鎮遠號幫帶大副,林泰曾自盡後接任管帶(自盡) 李鼎新──右翼中營遊擊,定遠號副管駕,福州船政學堂第四期,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 林穎啟──精練前營遊擊,威遠號管帶,福州船政學堂第二期,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 薩鎮冰──精練左營遊擊,康濟號管帶,福州船政學堂第二期,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 戴伯康──精練右營遊擊,敏捷號管帶,福州船政學堂第三期 陳恩燾──提標遊擊,充全軍軍械總管,福州船政學堂第五期 李和──後軍前營都司,平遠號管帶,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期 吳應科──提標都司,充督隊船大副,瑞薩勒工學院,福州船政學堂第八期 陳金揆──中營中營都司,致遠艦幫帶大副(戰死),第四批留美幼童赴美國學習,天津水師學堂 沈壽昌──中營左營都司,濟遠艦幫帶大副(戰死),第四批留美幼童赴美國學習,後入挪威大學學習 蔡廷幹──魚雷左一營都司,福龍艇管帶,第二批留美幼童赴美國學習,麻省羅沃爾機械廠,大沽水雷學堂 黃鳴球──後軍前營都司,鎮邊艦管帶,福州船政學堂第六期 藍建樞──後軍右營都司,鎮南艦管帶,福州船政學堂第三期 鄭汝成──精練左營守備,威海水師學堂總教習,天津水師學堂 吳敬榮──精練右營守備(1892年加都司銜),廣甲號管帶,第三批留美幼童赴美國學習 陳京瑩──左翼左營守備,經遠號駕駛二副(戰死),天津水師學堂第一期 翁守瑜──左翼右營守備,超勇號幫帶大副(戰死),福州船政學堂第六期 鄭文恆──中軍中營守備,致遠號管輪(戰死),福州船政學堂第三期 黃祖蓮──中軍左營守備,廣丙艦幫帶大副(戰死),上海方言館,美國海軍學校官費生 謝葆璋──右翼左營守備,來遠號駕駛二副,天津水師學堂第一期 沈壽堃──右翼中營守備,定遠號槍炮大副,天津水師學堂第一期,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 鄭文超──右翼右營守備,揚威號幫帶大副,福州船政學堂第六期。

    逸聞和辨偽(實話實說)

    主炮晾衣服說 :北洋海軍軍艦“主炮晾衣”的說法是取自日本作家小笠原長生的小說《聖將東鄉全傳》的記載。1940年,中國劇作家田漢在《整建月刊》上發表《關於中國海軍的幾個問題》﹕“……當北洋艦隊回航關西時濟遠艦略有損壞,於橫須賀軍港入塢。當時任橫須賀鎮守府參謀長的東鄉平八郎曾經微服視察我濟遠一週,歸來與其海部建議‘中國海軍可以擊滅’。……人家問他怎樣成立那樣的觀察呢?他說:‘當他視察濟遠時,對於該艦威力雖亦頗低首,可是細看艦上各處殊不清潔,甚至主炮上曬著水兵的短褲。主炮者軍艦之靈魂。對於軍艦靈魂如此褻瀆,況在訪問鄰國之時,可以窺見全軍之紀律與士氣……’。”由於田漢對於海軍並不熟悉,因此錯誤地把小說《聖將東鄉平八郎》做為歷史書翻譯介紹到中國,“主炮晾衣服”的謠言也隨之流傳。

    唐德剛的《晚清七十年》書中稱﹕“一八九一年(光緒十七年)七月九日,循日本政府之邀請,李鴻章特派丁汝昌率定遠、鎮遠等六艦駛往東京灣正式報聘。一時軍容之盛,國際側目……那時恭迎恭送,敬陪末座的日本海軍司令伊東祐亨和東京灣防衛司令東鄉平八郎,就顯得灰溜溜了。東鄉原為劉步蟾的留英同學,但是當東鄉應約上中國旗艦定遠號上參觀時,他便覺得中國艦隊軍容雖盛,卻不堪一擊,他發現中國水兵在兩尊主炮炮管上晾曬衣服。主力艦上的主炮是何等莊嚴神聖的武器,而中國水兵竟在炮上晾曬褲子,其藐視武裝若此;東鄉歸語同僚,謂中國海軍終不堪一擊也。”

    2008年,海軍史學者陳悅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館刊撰文《北洋海軍軍艦主炮晾衣說考辨》,透過辨析史料,認為關於北洋海軍在火炮上晾曬衣物的說法應為子虛烏有的訛傳。

    鄧世昌養狗說 :有說法認為北洋水師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軍艦上養狗是破壞軍紀,並以此作為北洋水師軍紀廢弛的證明。然而軍艦上豢養寵物是19世紀各國海軍的傳統,例如德國軍艦上養過 狗熊和小豬,以及日軍旗艦松島號上養的動物是一隻大黃牛,並且在海戰中被北洋水師擊斃,此事在日本史料中也找到相關記載。日軍的記錄亦顯示,當時在艦上飼養大黃牛不僅是當成吉祥物,還有“一旦斷糧可以吃牛肉”的考慮。

    慈禧挪用海軍軍費說 :近現代史學家認為慈禧挪用海軍經費修築頤和園,結果導致清朝政府缺乏資金提升軍備水平。例如北洋水師1889-1890年預算一百三十萬兩,只能維持日常開支,無錢更新艦艇武器。1890年建成的旅順海軍基地花了三百萬兩。海軍衙門是清朝一個新設的中央級洋務機構,雖冠以海軍之名,但設立的目的是為了分散總理衙門的權力。光緒皇帝的親父也就是海軍衙門大臣醇親王在接收頤和園的新修工程後,就從海軍衙門的經費裡向工程挪款(因頤和園修完,意味著慈禧已遠離紫禁城,光緒皇帝就可以漸漸獨立)。陳悅認為頤和園工程所挪用的“海軍”經費,和北洋海軍軍費並無關係,而是出自海軍衙門的經費。同一時期北洋海軍的軍費並沒有受到任何的侵佔,海軍衙門經費與北洋海軍軍費並不能混為一談。

    另一筆挪至頤和園的海軍經費,被稱為“海軍鉅款”,是醇親王和一些沿江海省份的總督、巡撫授意,讓他們籌資報效頤和園工程,但為頤和園而籌資無法推上臺面,於是想出了海軍的名義,後來共集得260萬兩,即“海軍鉅款”。然而,當各地的資金陸續認繳後,並沒有撥入頤和園工程,而是全部存在天津的外國銀行和洋務企業,以所得的利息貼補頤和園,而本金則號稱用於將來的海軍建設。甲午戰爭爆發後,慈禧頒懿旨命令將“海軍鉅款”本金全數提出,用以購買軍火,但因為存期未滿等原因,先期並提出一百五十八萬兩。陳悅指出,頤和園工程實際上是以海軍名義斂財,卻並非直接挪用了海軍的經費,在頤和園工程修建期間,翁同龢領銜的戶部上奏禁止海軍外購軍火,致使海軍失去了申請專項資金用於艦和、武備更新的途徑,才是海軍發展徹底停滯的真正原因。

    本文中立!不喜勿噴!

  • 4 # 王祖蔭1

    能。靠買來的炫耀一下。但日本後來居上。不但買,而且會造。北洋水師只夠給人家當口糧。教訓深刻,作為大國,軍備要靠自已能造。

  • 5 # 王道丁

    表面看來,應該是這樣的。

    首先,這是國際社會的共識。據當時的權威排名(《美國海軍年鑑》),北洋水師實力居世界第九,亞洲第一,艦隊總噸位擺在那裡,且洋務運動歷經多年,近代化程序加快,整體配套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因此並非浪得虛名。

    其次,這還是對手心目中的常識。作為對手,日本海軍始終把北洋水師作為目標,處心積慮想取而代之,但又不敢輕舉妄功,即便甲午海戰前夕,雖然以國運作賭注,傾一國之力,但在戰術上絲毫不敢大意,如黔之虎對付黔之驢的辦法,也是慢慢找到破綻,慢慢打出感覺來的。

    最後,這也是大清王朝的自我認識。已經領教過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大清王朝,已經沒有了號稱“老子天下第一”的底氣了,但對做亞洲第一的信心還是有的。因此明知日本虎視耽耽,依然並不把對方放在眼裡,但知畏懾,不知道細心研究對手。北韓事變初起,應付起來也漫不經心,直至被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猶不知自省,反群情激昂,上至皇帝,下至百姓,以必勝之心,戰必勝之戰,結果卻品嚐到了慘敗的苦果,這反差之大,不是普通的大,恐怕連當事人李鴻章都沒想到的吧?

    決定一個軍隊實力的不光是武器,還有人及人後面的制度,檢驗軍隊實力的最佳場所在戰場,因此對“能打仗,打勝仗”,我深以為然。

  • 6 # 北洋水兵

    北洋海軍所謂的亞洲第一,不過是外國壓制根據總噸位的排行,其實不能說明問題。就海軍官兵軍事素質來說,可以用優秀作為評語。因為北洋海軍軍官團經過了專業的海軍技術培訓,透過考核才可以上艦工作。而北洋海軍水兵得招募也可以用嚴格來形容,水兵必須是白身,沒有不良嗜好,粗通文墨(最起碼會寫自己的名字),而且還必須要有保人作保才可以成為練勇。

    成為練勇之後要現在陸地上接受軍事訓練,透過考核才能上訓練艦,這個環節就要淘汰不少人下去。而上訓練艦訓練的練勇也不能說就萬無一失了,練勇要在訓練艦上學習船藝以及英語,透過嚴格的考核,才能成為水兵。這其中又要刷掉一批人,可以說成為北洋海軍的水兵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北洋海軍練勇,拍攝於訓練艦威遠。

    當然,被刷掉的人未必就從海軍掃地出門,會有一批軍事素質比較過硬的練勇成為陸戰隊隊員。陸戰隊隊員穿著紅色的軍服,在甲午戰爭時期發起了決死反擊,一度攻入日軍指揮部。除少數人泅水逃回劉公島之外,大部分壯烈殉國,少數傷者不願被俘苟生,毅然拔出刺刀切腹自盡。日軍稱讚這些軍人為開戰以來最囂張的中國軍人。

    而且,大東溝海戰的時候北洋海軍官兵面對優勢敵軍,死扛了五個小時沒有崩潰,粉碎了日軍攻擊正在鴨綠江口登陸的陸軍這一企圖。而且北洋海軍大口徑主炮命中率在5%,這個命中率除了北洋海軍之外只有英國海軍能打出來。而北洋海軍艦炮命中率根據馬吉芬的描述,為15%,遠高於日本海軍。而且,北洋海軍官兵戰鬥意志也非常高,尤其是軍官團,可以用此戰必死的心態來形容。經遠艦二副陳京瀅在戰前給老父寫信,信中跟老父做了訣別,並叮囑老父勿以兒為念,最後陳京瀅在海戰中壯烈殉國。平遠艦頂著密集的炮火向敵軍旗艦松島發起了衝鋒,單挑松島,先後打廢了松島的魚雷室以及主炮,並用小口徑速射炮掃射松島。這是日本人畫的致遠衝鋒的畫面,從畫中可以看出致遠艦是要去拼命了,而且致遠艦當時應該還用了強壓通風提高航速。

    所以,北洋海軍軍事素質和戰鬥意志都可以用旺盛來形容,那麼北洋海軍最後為何會失敗?這跟人沒有關係,但是同時也是人的問題。看似矛盾,但是很好理解。

    第一、北洋海軍裝備嚴重落後。19世紀後半段時海軍發展快速的時期,一艘軍艦在船臺上可能還是先進的,等到下了船臺就可能落後了。北洋海軍的致遠級兩艘巡洋艦就是這麼尷尬的境地。而北洋海軍所謂的亞洲第一僅僅是在1888年成軍的時候,而且還僅僅是噸位,並不是質量,尤其是在進入19世紀90年代之後,北洋海軍這個亞洲第一就迅速被日本超越。而且北洋海軍受Lisa海戰的影響,戰艦設計採取艦艏對敵的思路。因此北洋海軍戰艦普遍在船艏佈置大口徑主炮,戰艦缺乏炮位,航速較慢。但是在19世紀90年代之後,隨著中口徑速射炮的出現海戰思路重回縱隊,海戰追求以兩舷密集火力輸出來打垮敵軍。因此海軍強國紛紛在戰艦兩舷佈置大量的中口徑速射炮,提高火力密度。日本海軍走的就是這個路子,主力戰艦都是兩舷密佈速射炮,再搭配日軍大量裝備的苦味酸開花彈,可謂是火刺蝟,戰時給北洋海軍造成了大量的傷亡。另外日本戰前就從英國訂購了兩艘富士級前無畏戰列艦,北洋海軍早就被超越了。

    第二、人禍。人禍和海軍官兵沒什麼關係,這是清政府高層缺乏戰略眼光以及政治鬥爭的問題。清政府在中法戰爭船政水師滅亡之後,透過第二次海防大籌議之後達成了大建水師的共識。除了之前從英德訂購的超勇級、定遠級和濟遠五艘戰艦之外,還分別從英德兩國訂購了致遠級、經遠級四艦以及多艘魚雷艇。所以在1888年致遠級等艦艇到位之後,北洋海軍正式宣佈成軍。

    但是當時的政治高層缺乏戰略眼光,僅僅是停留在有就可以的程度上。因為當時的北洋海軍仿照英國海軍,除了條令制度之外,艦艇構成上也模仿英國海軍,鐵甲艦、裝甲巡洋艦、穹甲巡洋艦、蚊炮船、魚雷艇都有了,所以當時除了海軍官兵之外,當時人的思維都停留在有就可以這一層次。當時人普遍都認為,花了這麼多錢,買了這麼多軍艦,就可以高枕無憂了,絲毫沒有意識到海軍是一個需要持續投入的軍種,是一個吞金獸。所以,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提出的《停購船械案》立即獲得透過。

    翁同龢雖然是清流領袖,但是他沒有任何私德可言,他和李鴻章有點恩怨,所以他不放過任何一個打擊李鴻章的機會,而北洋海軍就成了絕佳的攻擊目標。而且甲午戰爭北洋海軍最危險的時候,他帶領的清流不是想辦法救援岌岌可危的劉公島,而是落井下石,編造了大量汙衊、抹黑北洋海軍的惡毒的謊言,而且竭力奮戰的海軍官兵在戰後也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所以,拜翁同龢《停購船械案》所賜,北洋海軍無法從國外購買軍艦,對於嚴重依賴外購的北洋海軍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使中國海軍完美的錯過了19世紀90年代海軍發展的快車道。而且,海軍連維護保養戰艦的工作都無法展開,艦上水密門破損都無法更換,很多戰艦的鍋爐甚至都快到了報廢的地步。而且,致遠艦就是因為水密門橡膠圈破損,使得海水湧入鍋爐導致鍋爐爆炸,致遠艦含恨沉沒。

    這也是為什麼北洋海軍裝備上嚴重落後於時代的原因,因為說到底,北洋海軍亡於人禍。

    全文完

  • 7 # 黎塞留的野望

    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系列屈辱後,到1870年代實在是忍受不了屈辱的清廷,終於看到海洋重要性。並決定打造新式的南洋與北洋水師,以拱衛海疆。而當時清廷共有四支水師(分別為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福建船政水師、廣東水師),其中北洋水師,倒可以算得上名副其實的海軍。作為較晚成立的北洋水師最終在1886年正式成立(一說1888年年底正式成立),剛成立的北洋水師便已進入到他的輝煌時刻。

    至1888年,北洋水師的綜合實力已達到了巔峰。此時北洋水師有從英華人手上購買了兩艘排水量皆在2300噸的“致遠”號和“靖遠”號等軍艦,也有從德華人手上訂購的兩艘排水量達到7000噸的“定遠”號和“鎮遠”號裝甲艦、兩艘排水量皆在2900噸的“經遠”號、“來遠”號等軍艦,加上清廷自造的“威遠”號、“康濟”號等等。至甲午海戰爆發前夕,北洋水師共擁有大型軍艦13艘、其中擁有較為強大的鐵甲艦“定遠”號和“鎮遠”號。排水量也接近3.5萬噸。這樣的艦隊陣容在亞洲地區確實有爭當第一的潛力。

    而在訓練方面,北洋水師前期訓練水平還是不錯的,可以稱得上訓練有素。但自從1890年北洋水師發生琅威理的升旗事件後,艦隊中服役的許多外華人被趕走了,進而導致北洋水師的訓練水平大幅下降。北洋水師在訓練方面開始懈怠下來,也使北洋水師的戰力出現下滑。

    而在火力上,自從普法戰爭後,德國的克虜伯大炮便使清朝著了迷。在後來成立北洋水師時,北洋艦隊的一些艦船上也裝備著克虜伯炮,諸如“致遠”號裝備3門210mm口徑的克虜伯後膛炮,另外還有兩門6英寸的阿姆斯特朗後膛炮以及8門57mm的哈奇開斯機關炮。而北洋艦隊的整體火力水平直至甲午戰爭爆發時依然比鄰國日本要高。只是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利用速射炮的射速彌補了火力上的不足。

    而北洋水師的一個較大的缺陷可能就是艦船不能實現全中國產化,還有艦隊中服役的艦船由於出廠方不一,有從英國訂購的,有從德國訂購的也有自己造的。導致航速不一,也影響著北洋艦隊的戰力。而後來北洋水師裝備又得不到及時改善,也影響著艦隊的戰力。

    而在北洋水師成立以來,對於北洋水師的排名可以說各不相同。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北洋水師至少在1890年之前,其綜合實力居於東亞第一毫無問題。但對於北洋水師能否位居亞洲第一,爭議性依然不小,而爭議者主要是和奧斯曼帝國做比較。

    儘管在1888年時,奧斯曼帝國的海軍艦船噸位整體要高於清廷的水師。但奧斯曼帝國海軍整體戰力是否也能像艦船噸位一樣高於清廷就有待商議了。雖然奧斯曼帝國在軍事上一直都在向西方吸取技術,而在海軍建設上,奧斯曼帝國海軍的艦船效能放眼世界也是不俗。但是唯一詬病的就是實際戰力。奧斯曼帝國海軍的戰績自18世紀中葉以來就與紙面資料不對稱。當然,清廷的水師自1683年澎湖海戰以來也嚴重缺乏戰績支撐。此時無論誰高於誰,都不會有明顯的差距。

    另外北洋水師又只是清廷海上力量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儘管北洋水師時清朝海上力量的精華,但單拿北洋水師巔峰時期和日本或奧斯曼帝國整支國家海上力量相比誰是亞洲第一確實有點勉強。

  • 8 # 關河南望

    “北洋水師世界第九、亞洲第一”。 

    這句話從小就聽到幾乎人人這麼說,這句話的真實性究竟如何?讓我們回首當時的情況,僅從武器角度,負責任的來看看當時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究竟誰的實力更強。 

    甲午海戰爆發前,中國海軍由北洋、南洋、福建、廣東4支艦隊組成,共擁有大小艦船78艘,魚雷艇24艘,總噸位83,900噸。日本海軍編成常備艦隊和西海艦隊(甲午海戰時合編為聯合艦隊),共擁有艦船31艘,魚雷艇24艘,總噸位61,373噸。  

    論噸位和艦艇數量,當時的中國海軍強於日本,位居當時世界第9位,日本位居第11位。但從主戰艦艇的質量來說,日本則明顯優於中國。北洋水師只是從噸位和艦艇數量上看,強過了日本,而不是效能上。噸位大、數量多就意味著實力強嗎?

    黃海海戰是大家最為熟悉的,那場戰役雙方主力傾巢而出,其實就是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的大決戰。長久以來,人們對這次海戰中北洋的0:5戰敗,心有不甘,在這裡我就對此戰中雙方艦船效能做個比較。   

    1、噸位  

    黃海海戰參戰主力艦艇北洋水師12艘,日本聯合艦隊12艘,雙方數量相同。北洋水師參戰艦艇噸位合計32,396。日本聯合艦隊參戰艦艇噸位合計40,849 。很明顯,從噸位看,黃海海戰日本艦船總噸位佔優。

    2、動力與航速  

    北洋水師艦船速度慢,機動力不如日本聯合艦隊,已是公認的。機動性差對於海戰中排列陣型、搶佔有利攻擊位至關重要。同時,在戰鬥中欲追則可追之,欲退則可速退。日本聯合艦隊在航速和動力上佔優。

    3、主要武器與參戰兵力  

    當時的海戰,艦船裝備的主要武器為火炮和魚雷發射管,其中最主要的是大口徑火炮。而這也是北洋水師最致命的差距。

    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所攜帶的彈藥只有半個基數,(丁汝昌曾經百般催迫,無奈就是沒有)其餘用毫無殺傷力的教練彈代替。

    對日本人最有威懾力的“定遠”305mm主炮,當時居然只有3發榴彈,前後主炮各1發,剩下的1發靠猜拳決定歸誰。這是北洋官兵的過錯嗎?炮彈正中日艦,但就是沒爆炸,這是北洋官兵的過錯嗎?魚雷正中日艦,但居然從艦底而過,這是北洋官兵的過錯嗎?

    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日本確實佔據很大優勢。海戰中的機動力、火力北洋水師都處於劣勢,而且就連彈藥也是嚴重不足,這種戰鬥,換了是誰去都是難以取勝的。甲午海戰失利,敗在整個國家的弊病,不能簡單的責怪北洋水師的官兵,不能簡單的以一、兩個將領承擔全部責任。這是整個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導致的。

  • 9 # 科羅廖夫

    北洋水師最鼎盛時期,真的能在亞洲排第一,但只是短暫的10年時間,隨後就被日本趕超過去了。甲午戰爭中清朝北洋艦隊戰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關於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原因,有很多論述,一個最令人耳熟能詳的事例,就是“大炮晾曬衣服”的傳說,有很多歷史學家認為鐵甲艦定遠艦的大炮晾衣服這件事表明北洋海軍紀律鬆懈,軍紀敗壞,毫無戰鬥力。然而,這其實是虛構謠傳的段子。

    北洋艦隊鐵甲艦炮管晾衣服的段子,最早出自於日本海軍中將小笠原長生的著作《聖將東鄉平八郎全傳》,書中列舉了東鄉平八郎的許多原話:在1891年,清朝北洋海軍訪問日本,其中清朝自造的全鋼甲軍艦平遠艦遇到故障,進入了日本船廠進行塢修,此時東鄉平八郎看到平遠艦的一門主炮上晾曬著衣物,很不整潔,認為北洋海軍軍紀鬆弛、條令寬泛,毫無備戰精神。

    後來這個段子傳到國內,被中國國內廣泛引用和演繹。最早改編段子的是《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田漢,他同時又是中國海軍史研究學者,田漢在1940年發表的《中國海軍幾個問題》系列連載文章中,將小笠原的這個段子裡的全鋼甲軍艦平遠艦,換成了穹甲防護巡洋艦濟遠艦。

    再後來,著名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用英文寫成的《晚清七十年》一書中,又將田漢所文章裡的濟遠艦,換成了亞洲第一裝甲艦定遠艦。

    《晚清七十年》這本書裡說東鄉平八郎在1891年看到北洋海軍排水量7600噸的亞洲第一裝甲鉅艦定遠艦,主炮的炮管上晾曬著衣物,斷定北洋海軍軍紀鬆弛,如有戰事,北洋必敗。於是定遠艦炮管晾衣服的這個段子被國內很多文學作品屢屢傳播,媒體也跟進演繹,街頭巷議樂此不疲,添油加醋,越說越奇。

    其實,定遠號鐵甲艦的排水量高達7600噸,其兩座主炮的炮塔位於舷側,非常高大,而且主炮的口徑達到305毫米,炮管的外徑近500毫米,而且炮管表面是塗油的,根本不適合晾衣服。

    按照海軍條令規定,軍艦可以在後部甲板上晾曬衣物,是那時候各國海軍的慣例,連歐洲列強海軍也不例外,北約海軍在軍艦上晾曬衣物,實屬正常。

    簡單的考證一下史料,就會發現問題。1891年訪日的北洋艦隊,編隊序列裡並沒有平遠艦,所以小笠原《聖將東鄉平八郎全傳》一書裡的描述是胡扯瞎編的。

    真實的歷史是這樣的,在1891年6月26日,清朝北洋艦隊訪問日本,由丁汝昌親率“定遠”、“鎮遠”、“致遠”、“靖遠”、“經遠”和“來遠”等艦,當時日本報紙曾這樣報道:“由大清國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主持,在定遠鐵甲旗艦上舉辦了盛大招待宴會。

    實際上,北洋海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完全近代化的海軍艦隊,花巨資購置了當時世界最先進鐵甲艦和巡洋艦,在軍隊制度上也完全襲承西方,採用了西式海軍訓練方式和作戰條令,聘用了洋教習,甚至以英式口令操練水手,作戰方式完全照搬了英國皇家海軍。

    而且,清朝北洋艦隊的各艦艦長均是留洋學生和福建水師學堂畢業的,掌握著先進的戰術理念。這支軍隊在表面看是世界一流的。

    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一個是戰略上的錯誤,還是以陸上戰爭的思路去打海戰,沒有制海權的意識。二是當時整個國家很爛,清廷毫無作戰意志,內耗極大,朝廷擔心李鴻章勢力的膨脹,李鴻章擔心自己實力受損。

    第三個原因很少有人提起,那就是海軍建設的中斷,北洋水師的艦隊是一個典型的海軍建設虎頭蛇尾的失敗案例,這是一支在短期內,依靠高投入,花錢燒出來的海軍。

    1885年,大清朝的北洋海軍建設達到了巔峰,擁有了兩艘亞洲最強大的裝甲艦——定遠艦和鎮遠艦,這是19世紀工業文明的產物,由德國的伏爾鏗船廠建造,安裝兩部水平式三汽缸往復式蒸汽機、有8座圓式燃煤鍋爐,最高航速達15節,水線的裝甲厚度高達365毫米,主炮是4門305毫米克虜伯後膛炮。因為武備強大、防護完善,曾一度被譽為“亞洲第一鉅艦”、“遍地球一等之鐵甲艦”。

    這兩艘鉅艦象徵了中國海洋上一段輝煌的往事。但是,北洋的幾艘主力艦打造完畢以後,北洋海軍就停止了持續的高投入。當時正值海軍裝備技術進步一日千里的時期,稍有放鬆就會落後於時代。在隨後的十年裡,日本海軍在高速巡洋艦和速射炮領域超過了中國,這才是1895年中國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百年海軍,不光是指海軍官兵精神的養成,也不光是有錢任性就行,需要持續的有錢和任性,非常需要長時間的高強度的投入,包括軍艦、武器、人力資源的大規模保障,才能打造一支能夠與本國海權要求相適應的海軍。北洋那種玩票式的,表面風光的海軍,是必然失敗的。

    炮管晾衣服的段子,主要原因是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戰敗了,於是就有日本人的各種貶低。失敗者被勝利者的各種蔑視是很正常的,哪怕是誇大瞎編的。

    (這是當年日本海軍戰艦上晾曬的衣物)

    其實,如果按照這種說法去挖掘老照片,那麼舊日本海軍也是必敗的。這是榛名號戰列艦,是金剛級戰列艦的三號艦,金剛級的同級艦有4艘,分別是金剛號、比睿號、榛名號、霧島號。榛名號在1915年正式服役,排水量為32000噸,配備了8門356毫米主炮,航速30.5節。

    1945年7月,在榛名號吳港被美軍轟炸機擊沉。這張照片放大以後,顯示出日軍在軍艦上大炮旁邊晾曬的衣服,由此也可見日本海軍的軍紀鬆懈。如果在軍艦上晾曬衣物是失敗的證據,那麼這張照片就是日本海軍必敗的鐵證,果然在1945年,日本海軍全軍覆沒了。

    後來,大家發現各國海軍都在甲板上晾曬衣物。事實上在軍艦的甲板上晾衣是海軍的通用做法,畢竟當時還沒有烘乾機,衣服換洗之後只能自然晾乾,如果洗好衣服放船艙裡陰乾,在海上潮溼環境下,衣服很快就爛掉了。至今,有了烘乾機,現代化的軍艦才無需晾曬衣物,但一些老式軍艦也是允許晾曬衣物的,例如中國海軍規定在艦尾甲板上可以晾曬衣服和物品。

    這是1980年,冷戰的最激烈時刻,蘇聯紅海軍的伊萬羅戈夫號大型登陸艦的集體日光浴,這可比大清朝的北洋水師的鐵甲艦炮管晾衣服惡劣多了。

    美國在坦克炮管上都晾曬衣服,必敗系列。。。

    參照日本人瞎編段子的方式,我們也可以編一段配圖說明:晚美末年,中國軍事專家訪問美國,回來說:“如果有大戰爆發,美軍必敗”。我軍首長問他,美軍是當今世界最強軍隊,你為何這麼肯定美軍一定失敗,他出示了這樣一張照片。

  • 10 # 國平軍史

    北洋水師,負責山東及以北之黃海的防禦範圍,主要基地在威海衛、旅順、大沽口等,是當時清廷耗費大量真金白銀,從西洋買買買地搞來了一支貌似強大的艦隊。

    其艦隊實力僅次於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西班牙、奧匈、義大利、美國,位居全球海軍第9強,碾壓日本海軍成為亞洲海軍頭號艦隊。

    “定遠”號(旗艦)、“鎮遠”號,是從德國訂購的兩艘7000噸級的鐵甲艦,擁有水線以上355mm裝甲防護帶,4門305mm的克虜伯巨炮,是北洋水師“鎮國重器”,亞洲一等一的鉅艦,在全球範圍內都是非常罕見的大型海戰平臺。

    此外,擁有“平遠”號岸防鐵甲艦,“來遠”號、“經遠”號裝甲巡洋艦,“濟遠”號、“致遠”號、“靖遠”號穹甲巡洋艦、“揚威”號、“超勇”號撞擊巡洋艦等主戰艦艇,以及炮艦、佈雷艦、魚雷艇、輔助船,包括甲午海戰以後補充的驅逐艦等大小艦船68艘。

    1891 年6 月26 日,在北洋大臣李鴻章親自安排部署下,由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親率由“定遠”號“鎮遠”號鐵甲艦、“致遠”號、“靖遠”號、“經遠”號和“來遠”號巡洋艦組成的龐大編隊,正式訪問日本的馬關、橫濱、長崎。

    北洋水師訪日的40 余天時間裡,受到了非常隆重的禮遇,日本《東京朝日新聞》對北洋艦隊的訪問做了詳細報道,天皇特地在東京接見了丁汝昌和北洋各艦管帶,外相夏本武揚在東京小石川后花園舉辦遊園會招待北洋艦隊將領,海軍大臣樺山資紀在“紅葉館”專門舉行了歡迎宴會招待北洋官兵。

    當時,僅丁汝昌率領的這6艘鐵甲艦、巡洋艦的實力,就已經超過了整個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實力,特別是其中的兩艘滿載排水量7670噸的鐵甲艦“定遠”號、“鎮遠”號,更是讓日本海軍以及朝野人士非常震驚,無不驚歎北洋水師的強大,感到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實力遠在北洋水師之下。

    長崎事件,北洋艦隊水兵上岸,在當地妓院酗酒鬧事,與日方警察發生衝突,雙方互有人員死傷,並演繹成雙方大規模互毆。

    最終,在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強烈敦促下,懾於北洋水師的“堅船利炮”,基本上以日方妥協讓步,清廷難得在外交和軍事上壓了日本一頭。

    但長崎事件,卻極大地刺激了日本朝野,認識到了與清廷在海軍實力上的差距,天皇開始每天少食一餐,皇室其他成員主動節衣縮食,帶動了整個日本朝野紛紛捐款捐物,籌集了大量海軍建設費用。

    從西方採購鐵甲艦、巡洋艦,在甲午海戰前,日本海軍以40840噸的艦艇總噸位,超過了北洋水師的34325噸,特別是在戰艦航速和射速炮上,全面超越了北洋艦隊的艦艇,是導致甲午海戰整體上北洋水師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1894 年,號稱“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的正面較量中,首敗於豐島海戰,再敗於黃海海戰,三敗於威海衛而全軍覆沒,全球曾經的第9強海軍最終灰飛煙滅。

  • 11 # 不沉的經遠

    如果不算部署在亞洲的列強海軍,那麼北洋水師一度確實能排亞洲第一。不過北洋水師在這個位子上最多也就是坐了五年的樣子,大部分時間裡,亞洲第一的是日本海軍。

    “定遠”艦彩色線圖

    十九世紀中期以後,西方列強先後以武力侵略中日兩國,迫使兩國開國。面對海上而來的西方列強,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起,中日兩國都決定開始加強海防。

    不過清政府的第一次從西方購買軍艦加強海防的嘗試,因為阿斯本事件而以失敗告終。相反,日本因為幕府和倒幕勢力之間關係緊張,因此接連購買了多艘軍艦,其中還包括了從法國購買的鐵甲艦“甲鐵”號,海軍實力大增。

    日本海軍的“甲鐵”號鐵甲艦(後改名“東”號),排水量1390噸,這是亞洲國家第一艘鐵甲艦

    到了1874年,日本藉著琉球漁民遇害一事入侵臺灣。此時已經改名“東”號的“甲鐵”號鐵甲艦是兩國當時唯一一艘鐵甲艦。只有一些舊式炮艦的福建船政水師根本不敢正面和其交鋒,負責此事的沈葆楨倍感壓力。

    受到刺激的清政府終於決定再次把籌建海防之事提上議程。

    福建船政水師的“伏波”號舊式炮艦

    但是因為這一時期中俄關系緊張,西北用兵不斷。清政府財政困難,海防建設止步不前。日本卻再次從西方國家購買了“龍驤”、“比睿”、“金剛”、“扶桑”4艘鐵甲艦,優勢進一步擴大,是當時亞洲第一海軍強國。

    日本的“扶桑”號鐵甲艦,排水量3717噸。

    此後在李鴻章、沈葆楨的推動下,清政府的海防建設進度開始加快。北洋水師先是下英國訂購了“超勇”、“揚威”兩艘碰撞巡洋艦,接著在德國訂購了大型鐵甲艦“定遠”、“鎮遠”和防護巡洋艦“濟遠”、裝甲巡洋艦“經遠”、“來遠”,在英國訂購了防護巡洋艦“致遠”、“靖遠”,此外還購買了一批魚雷艇。

    試航中的“致遠”號防護巡洋艦

    到1888年的時候,北洋水師正式成軍,此時北洋水師共擁有2艘大型鐵甲艦、3艘防護巡洋艦、2艘裝甲巡洋艦、2艘碰撞巡洋艦、6艘蚊子船、3艘練船、2艘運輸艦、7艘魚雷艇,總噸位約4萬噸。

    相比之下,這一時期日本海軍因為經費有限,主要作戰艦隻只增加了從英國購買的“浪速”、“高千穗”兩艘防護巡洋艦,總噸位只有39682噸。加上其鐵甲艦購買時間較早,式樣老舊,無法和“定遠”、“鎮遠”抗衡。

    所以北洋水師終於全面超過了日本海軍,登上了亞洲第一的寶座。

    “浪速”級防護巡洋艦

    然而此後清政府卻滿足於現狀,停止了從海外購買軍艦。到甲午戰爭為止,北洋水師只增加了一艘中國產的近海防禦型鐵甲艦“平遠”號。

    而將清朝視為假想敵的日本政府卻在1888年後不斷增加海軍軍費,大量購買、自造軍艦,從1888年到1894年這6年時間裡,特別是1892年以後,日本海軍新增了海防艦“松島”、“嚴島”、“橋立”,防護巡洋艦“秋津洲”、“吉野”、“高雄”、裝甲巡洋艦“千代田”、通報艦“八重山”和9艘炮艦,海軍總噸位達到了61373噸,重新奪回了亞洲第一的寶座。

    “吉野”號防護巡洋艦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北洋水師只有在1887至1892年這5年時間裡是亞洲第一,此前和此後,包括甲午戰爭時都是日本海軍的實力佔優。

    “千代田”號裝甲巡洋艦

  • 12 # hc項羽

    最鼎盛時真的是亞洲第一,可是在甲午海戰時已經不亞洲第一了,亞洲第一已經被日本海軍搶走了

    而北洋艦隊它的軍艦設計都有設計上的錯誤

  • 13 # 薩沙

    確實有在亞洲排第一的時候,但只是短短的一瞬間。

    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在清末1890年前後排在亞洲第一,沒有什麼了不起。

    為啥?

    因為當時亞洲基本沒有海軍強國,甚至大部分國家都是殖民地或者傀儡國。

    東南亞除了泰國以外,已經全部淪為殖民地或者保護國。

    南亞印度和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都是英國的殖民地。

    中東也差不多,沙特還不存在、伊朗、伊拉克等國不是殖民地,就是保護國。

    以泰國海軍為例,在1892年購買了最強的一艘巡洋艦,“瑪哈.查克里”。

    然而,“瑪哈.查克里”排水量只有2500噸,最大航速15節,屬於英國製造的穹甲艦。

    這種軍艦在北洋水師和聯合艦隊都屬於非主力艦,在泰國海軍就是主力艦了。

    由此可見,泰國海軍是很弱的。

    說來說去,亞洲也只有中日海軍可以一爭高低。

    那麼,北洋水師在什麼時候可以說是亞洲第一呢?

    就是在1886年到1890年之前,大約四五年時間北洋水師是亞洲第一,僅此而已。

    在1886年,北洋水師擁有這幾艘軍艦:

    鐵甲艦定遠號、鎮遠號(1882年服役)

    穹甲巡洋艦致遠號、靖遠號、濟遠號(1886年前服役)

    撞擊巡洋艦超勇號、揚威號(1881年服役)

    上面一共是7艘軍艦。

    其中超勇揚威號比較弱,但其餘5艦尤其是2艘鐵甲艦都是很強的。

    1年後的1887年,又裝備了裝甲巡洋艦:經遠、來遠。

    在1886年,日本聯合艦隊實力有限,軍艦為:

    穹甲巡洋艦:浪速號高千穗號

    老舊鐵甲艦:扶桑號

    鐵木混合巡洋艦:比叡號

    另外還有一些其他非主力艦。

    現在,在1886年到1890年期間這三四年內,北洋水師實力佔優很大優勢。

    當時聯合艦隊的主力艦浪速號和高千穗號好,排水量都是3700噸。

    而定遠號、鎮遠號排水量則是7000噸,大了一倍有餘,顯然實力佔優絕對優勢。

    如果這一期間中日海戰,顯然是北洋水師佔上風。

    但是1890年以後就完全不同了。到了1888年,北洋水師才裝備了自產的平遠艦。

    相反,在1890年到1894年短短几年內,日本聯合艦隊開始下餃子,裝備了:吉野號、秋津洲、松島、嚴島、橋立、千代田,一共6艘主力艦。

    這6艘軍艦就厲害了,吉野號排水量4000多噸、三景艦的松島、嚴島、橋立等等也是4000多噸,超過北洋水師除了鐵甲艦以外所有軍艦,而且要大很多。

    除了鐵甲艦以外,北洋水師其他軍艦最大的的排水量不過2000多噸,大約是日軍軍艦一半。

    排水量直接決定了軍艦的大小,也就是防禦力、攻擊力和航速,相差2倍基本無法正面對抗。

    所以,除了兩艘鐵甲艦以外的北洋水師的8艘軍艦,根本就不是日本8艘主力艦的對手,雙方根本不是一個級別。

    如果不是因為北洋水師還有2艘鐵甲艦,日本艦隊最多一二個小時就可以將北洋水師殲滅。

    但就算這2艘鐵甲艦,在敵人8艘主力艦的圍攻下,也是絕對架不住的。

  • 14 # 星疏月明

    單論軍艦數量,噸位,可以在亞洲排第一。畢竟,鎮遠,定遠兩艘軍艦,達到了7千噸的噸位。但若考慮到軍事理念,軍事制度,軍事訓練,指揮水平,肯定是不行的。弱於同期的日本海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栽種優質高產糯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