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山耕夫569
-
2 # 偉大光榮正義
日本海陸之爭由來已久,明治時期長洲藩和薩摩藩兩邊火拼留下的光榮傳統,到了二二六事件裡,陸軍愣頭青幹翻了海軍大佬,這把火越燒越烈。
更有甚者,還出現了同一島上的陸軍捏著金雞納霜,看著海軍兄dei被瘧疾搞的死去活來還不肯給藥的荒唐事。
陸軍:海軍馬鹿
海軍:陸軍馬鹿
嗯,就這樣。
-
3 #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日本海陸軍的矛盾由來已久,往遠了說,幕府時代就形成了。互相瞧不上眼的本州島的長洲藩(陸軍)和九州島的薩摩藩(海軍),紛紛爭爭多少年了;往近了說,一戰後,日本幾代內閣首相統御力皆不足,加上日本天生資源的匱乏,造成了海陸軍對資源爭奪後的橫眉冷對、互相拆臺。有時甚至置大局而不顧,而內閣首相對此又無能為力。
下面說幾件日本海陸軍爭鬥拆臺的事,都發生在抗日戰爭中的中國戰場上,嚴格的說,這幾個是二戰之前的事。二戰的中國戰場,早在1931年就開闢了,到了二戰開始的39年一直在延續。對中國來說,抗日戰爭實際上是無法割裂的。而抗日戰爭無疑又是二戰極為重要的一部份。發生這些事件的時期,正是日本裕仁天皇的近衛文麿內閣執政階段。
日本海軍由於退出了華盛頓海軍條約,在沒有了條約制約的情況下,又得到了天皇的垂青,於是開始野蠻生長。傳統以來的陸強海弱的關係,漸漸變得有點平起平坐的意思了。日本海軍再也不肯屈居日本陸軍之下了,開始在內閣、軍部、樞密院等各重大部門施加自己的影響,與陸軍分庭抗禮。日本陸軍為此充滿了對海軍的不滿和嫉妒。
37年底,日本軍部發起了對青島的登陸戰,命令日本海陸軍合力攻佔青島。爭功心切的日本海軍第4艦隊,在航母、巡洋艦、驅逐艦的掩護下,未等陸軍的到來。憑藉海軍運動快、火力兇猛,便自顧自的在石老人一帶登陸。隨即佔領了青島。彼時,日本陸軍渡過黃河不久,正向青島靠近,陸軍一見到海軍要撇開它,單獨行動,大叫不好,急調陸軍運兵艦從海上緊急進入青島。
但海軍已完成了攻佔青島的任務,並紛紛在重要建築物、設施、碼頭等處,四處張貼“海軍管理”的封條,還設立港灣管理部。陸軍見此,毫不理會海軍的封條,只管將封條撕毀,重新以陸軍的名義封存。由此陸海軍之間互不相讓、大動干戈。雙方竟在同一重要建築物的門口,各派出衛兵前往警衛,並阻止對方軍人的進入。
搞到最後,日本海軍泊港的巡洋艦用主炮瞄住了,過來搶佔碼頭的日本陸軍坦克,面對著遠比坦克炮口徑大的海軍艦炮口,在口徑即正義,火力即真理的無聲威懾之下,一向在中國戰場上,橫衝直撞、孤芳自賞的日本陸軍老大,不得不灰頭土臉地退出了碼頭,承認了海軍老二的崛起。最後此事雖經軍部出面調停,但最終掌握著青島實權的,還是日本海軍。
報仇的機會很快就來了,38年初,徐州會戰,海軍奉命登陸連雲港,軍部命令陸軍協助海軍,在陸地上相機攻擊中國軍隊的後方,當日本陸軍透過偵察,得知在連雲港方向,有國軍主力部隊在防禦時,便故意慢吞吞的行軍,意欲站在遠處,看海軍老二的笑話。雖然在艦炮和海軍航空兵的掩護下,僅有輕武器的海軍陸戰隊,最終勉強攻佔了連雲港地區。
但在中日雙方近戰的膠著中,不屈不饒、機警善戰的中國陸軍,比較專業地給不擅大規模陸戰的日本海軍陸戰隊以重大的殺傷。面對著極為金貴的海軍陸戰隊的巨大傷亡,東京的海軍部在弄清此戰的原委之後,海相米內光政大發雷霆,在內閣會議上,指著陸相杉山元的鼻子,大罵陸軍公報私仇、以鄰為壑、變相資敵助戰。
不久,陸軍東京近衛師團的幾個少壯軍官,在市區“菊町”酒吧裡飲酒,聽到不遠之處,有幾個海軍少壯軍官在痛罵陸軍在連雲港之役中貪生怕死,便按捺不住敵對情緒,衝上去毆打了說話的海軍軍官,引起酒吧內海陸軍軍官大互毆,當場打死了一名海軍大尉。直到憲兵趕到彈壓,事態方無進一步的擴大。
由此可見,日本海陸軍,無論是在軍種之間、還是在軍人之間一向積怨頗深,常因一言不合,或大打出手、或互相拆臺、或坐看笑話。尤其是在例常的內閣會議上,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海陸軍種的本位主義尤為嚴重。對比一下解放戰爭中的國軍,不獨僅國軍內部在戰時見死不救、互相挖坑之一景。估計,這與東方文化也有千絲萬縷的淵源。
-
4 # 迷彩派軍事
你好我是迷彩派,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你說二戰期間日本海軍陸軍有啥矛盾?在這裡實話實說告訴你,那時候日本海陸軍在哪個方面都不對付!
舊日本的海軍和陸軍兩家幾乎算得上世仇,雙方積怨仇恨也不是攢了了一兩天。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開始建立現代化軍隊,從那時起陸海軍兩家就不和。因為明治維新的主力是薩摩藩和長州藩,其中薩摩藩發展為海軍,長州藩發展為陸軍。而海陸軍之間的矛盾,除了老一代人之間的陣營仇恨以外,最重要的還是對資源的爭奪。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陸軍和海軍的矛盾已經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曾經有這樣一個例子:當時日軍伙食上面海軍比陸軍好得多,西餐牛排黃油麵包,陸軍基本是飯糰子就個鹽巴。不僅如此,海軍每個海軍港口的軍部餐廳都會立一個牌子“陸軍和狗不得入內”。據說當時日本海軍部長為了罵陸軍馬鹿,專門收集詞彙並編寫了一部陸軍馬鹿詞典,並且還批次印刷,還在宴會上挨個發放給海軍高階官員。
日本海軍和陸軍的內鬥還有這樣一個例子:當時德國BF-109Z戰鬥機由於效能優良所以日本軍方開始引進。而這款發動機最開始由陸軍引進並仿製,並在三式戰鬥機上採用。然而海軍也想要來試試,結果拉不下臉找陸軍要。所以海軍於是自己引進,結果讓德華人賺了雙份的錢。希特勒知道這件事後很納悶的說了一句:“日本海軍和陸軍是敵人麼?”
據悉日本海軍在中途島吃了前所未有的敗仗之後封鎖了訊息,主要原因是為了不讓陸軍知道。所以等到訊息傳達出來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好幾個禮拜了,而當時陸軍高層收到訊息的第一反應是竟然是擺酒慶祝!
這樣事情就不一一贅述了,而也正是日本海軍和陸軍的內鬥才導致了日本的加速滅亡。
-
5 # 葛大小姐
對二戰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件比較奇葩的事情,那就是日本的陸軍和海軍自始至終矛盾重重,無法調和,甚至天皇出面都搞不定。
矛盾究竟激發到什麼程度呢?陸軍造軍艦,海軍造坦克,誰也不跟誰玩!這還是輕的!戰場上互相傾軋才是重點!
日俄戰爭的時候,日軍攻打旅順,說好的陸軍海軍一起上,但是海軍把沙俄的海軍打跑之後就撤了,當陸軍在岸上拼命的時候,海軍找各種藉口就是一炮不發,導致陸軍在沒有炮火支援的情況下開展進攻,直接陣亡4萬多人。
還有更狠的!
日本海軍航空母艦上的飛機起飛後,航母讓美軍給擊沉了,海軍航空兵找不到家了,只有請求降落陸軍機場,沒有想到的是竟然被陸軍機場指揮官當場拒絕,還放話說,如果敢飛到陸軍的頭頂就開火。
陸軍和海軍的炮火還延伸到國防預算上。
由於日本海軍在日俄戰爭和甲午戰爭中擊敗了沙俄的太平洋艦隊和大清的北洋艦隊,將陸軍的氣勢給壓了下來,深受天皇的寵幸,為此,日本海軍的裝備和訓練水平都遠遠高於陸軍。德國的閃電戰之父古德里安這樣評價日軍,他認為日本陸軍的水平相當於一戰時期的德國,而日本的海軍相當於1940年的英國海軍,當日軍各類戰艦層出不窮的時候,陸軍還在使用薄皮大餡的坦克和三八大蓋。
還有更奇葩的!
日本二二六事變爆發後,海軍堅決要求鎮壓,但是陸軍將領不願意,甚至偷偷派人給叛軍送錢送物資,最後是天皇逼著陸軍才把叛軍鎮壓下去。
海軍藉著裝備優勢搶先佔領青島,四處張貼“海軍所有”的封條,陸軍趕到後,就把海軍的封條死掉,貼上“陸軍所有”的封條,甚至出現一個門口站著陸軍和海軍兩個哨兵的現象。
陸軍覺得海軍不可靠,關鍵時候會出賣自己,於是就成了一個“曉部隊”,專門搞運輸,居然還造航母,“神州丸”、“秋津丸”、“熊野丸”、“山汐丸”,誰能想到這些航母居然是陸軍搞出來的。甚至還造出了自己的潛艇。
海軍毫不示弱,先後開發了海軍專用的特二式兩棲坦克、短十二自走炮、九三式裝甲自動車。
陸軍從德國採購了德國的DB 601水冷活塞發動機,海軍一看挺好,就又一次和德國談判、籤合同,把德華人都給搞蒙了。
海軍搞出來九六式艦載戰鬥機,陸軍就搞出來九七式戰鬥機,海軍搞出來零式戰鬥機,陸軍就搞出來三式戰鬥機和五式戰鬥機,二戰期間,陸軍搞出來37款、52個品種的飛機,海軍搞出來53款,112個品種的飛機,而且相互之間不能通用,連螺絲的旋轉方向都是相反的,好像兩國之間搞軍備競賽一樣。
陸軍佔領新加坡後,繳獲了英國非常先進的雷達,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共享,而是嚴格封鎖訊息,自己拿回去研究去了。
雙方之間的矛盾差點搞到刺刀見紅的地步,在全球也是很少見的。
陸軍和海軍雖然是不同的軍種,但都屬於一個國家,都向天皇效忠,怎麼會有這麼大的仇恨呢?一、歷史原因:陸軍和海軍的爭鬥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幕府時代,為了推翻幕府的統治,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主要由薩摩和長州兩大強藩領導,推翻幕府後,兩大強藩的領導人入駐中央,輪流執政,爭權奪利中不斷爆發衝突,樑子越接越大,最後勢同水火,日本陸軍脫胎於長州藩,海軍脫胎於薩摩藩,其實,兩個軍種的衝突就是兩大藩鎮的衝突。
二、階層原因:日本海軍多出身於貴族和富商,而陸軍多出身於中下階層,他們將階層之間的矛盾帶入軍隊,都認為自身才是日本的中堅力量,相互之間瞧不起。生活中互相不通婚,戰爭中互相不配合,日俄戰爭中,陸軍寧可冒著俄國的強大炮火開展玉碎衝鋒,也不願向海軍求救。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損失巨大,尤其是飛機非常奇缺,而陸軍不僅不支援,還用大批的飛機搞轟轟烈烈的大閱兵。
三、資源之爭:作為島國,日本資源緊缺,以日本的國力,陸軍和海軍不可能齊頭並進,只能有一個重點發展物件,哪一派得勢哪一派就能獲得更多的資源,所以,就出現了海軍主張南下、陸軍主張北上的戰略,因為北上進攻蘇聯就必須以陸軍為主,南下對英美開戰海軍就是主力,最終,海軍佔據優勢,偷襲美國珍珠港,將美國拖入戰爭,成為了日本的夢魘,雖然陸軍在中國東北經營多年,陳兵百萬,卻一動不動,蘇聯才沒有遭受兩面夾擊,全力對付德國,贏取了戰爭的最後勝利。
最後的結局就是日本海軍損失慘重,日本陸軍被遣送回國,誰都沒有成為最後的贏家!參考文獻:《清日戰爭》《明治維新的國度》《日俄戰爭全史》
-
6 # 區域拒止
日本陸軍與海軍的矛盾愈多各方面的因素有關,其中不乏歷史因素。就日本陸軍源頭來自於長州藩,而舊日本海軍來自薩摩藩。在倒幕運動期間,長州藩推崇尊王攘夷的策略,主張武力對抗外國勢力,透過激進手段奪取幕府的政權。而薩摩藩則偏向於工業強國,立場在前中期是倒想幕府那一邊的,雙方立場對立。更重要的是,薩摩藩參與了鎮壓長州藩的行動,雙方結下了較大的仇恨。
圖為薩摩藩參與鎮壓長州藩的戰鬥
階層方面,日本陸軍當時大多出身於中下等階層,而海軍更多是中產家庭、富豪甚至貴族出身。雙方階層上的天然對立,也造成了兩個軍種之間的相互對立。它們互相貶低,都認為只有自己是日本軍隊的中流砥柱,拒絕互相配合互相幫助。因此,在戰爭中經常能看到日本陸軍與海軍合不來的奇怪例子。
圖為舊日本陸軍
在經費方面,陸軍與還海軍也是天然的大敵。由於當時日本政府的財政收入一直有限,就算是壓榨經費到了極致也難以拿出足夠兩個軍種使用的費用,因此雙方為了經費問題經常爭鬥不休。由於海軍艦船裝備大多耗資巨大,日本陸軍只能使用老舊過時的裝備。與大部分西方國家相比,日本陸軍能夠拿的出手的只有作戰意志和單兵素養。因為這個,日本陸海兩軍接下了更深的怨恨。
圖為舊日本海軍
最後一個原因,可能是待遇上的問題。日本陸軍當時一般吃的比較差,只能保證基本滿足人體對營養的需求,無論是食物量還是食物的口味大都只能將就。而日本海軍吃得非常好,就算是普通的列兵吃得也比陸軍的尉官甚至佐官豐盛。待遇上的不平等自然會讓陸軍更加看不慣海軍。
-
7 # 紫禁的sphere
答:是不共戴天的矛盾。
在華人的觀念中,日本人都是兇殘而團結的,其實並非如此。
師從中國文化,日本的內鬥很是激烈。而海、陸軍的矛盾,就是日軍內鬥的典型產物。
這是一個漫長的故事:要從明治、大正、昭和三代說起;日本最講究血統。比如日本漫畫講了半天,最後都會回到血統論(詳見三大民工漫畫)。我們先來說說日本陸軍和海軍的血統:
海軍—薩摩藩;陸軍—長州藩
日本近代史起於明治維新,日本完成農業國度向工業國度的過渡。 但舊有的藩主鬥爭傳統,也隨之進入了新生的日本體系。
長州藩早在明治維新之前,當時日本有一個狠人叫做高杉晉作。
他起于軍事,親手組建新軍,並且依靠它奪取了長州藩的政權,又以長州藩為基地和幕府對著幹。高杉晉作在長州藩練兵、起兵。如果沒有高杉晉作的驚人之舉,也許明治維新最後也會到來,但至少要推遲一段時間。(可惜此人早死,否則成就可能更高)
薩摩藩而另外兩個狠人,分別叫做大久保和西鄉隆盛,他同樣起于軍事,薩摩藩武士是他們的籌碼。長州藩和薩摩藩是幕府的兩個主要對手。明治維新人傑基本上全部來自那兩個藩,長州藩和薩摩藩的人傑信仰新世界,去推翻幕府。
這兩方和當時的日本幕府是死敵,後來長州藩和薩摩藩武士共同起兵推翻幕府,世稱倒幕運動。
在明治維新之初,原本是雙方共同掌控陸軍。一八七七年,薩摩藩武士忍受不了大久保的無情,發生叛亂。他們請求西鄉隆盛領導,並且和大久保之間發生戰鬥。最終戰鬥失敗,西鄉隆盛在失敗之夕選擇自殺,至此薩摩藩勢力在陸軍逐漸衰落。(電影《最後的武士》,講述的便是這段故事)
西鄉隆盛的弟弟西鄉從道,由陸軍轉行海軍。為了更好的控制海軍,西鄉從道便大力培養薩摩藩勢力。後來薩摩藩逐漸在日本的海軍佔牢地位。薩摩藩和長州藩之間,也因為西鄉隆盛之死,而結下了樑子。再到後期你來我往,雙方的矛盾越結越深。
長州藩陸軍和薩摩藩海軍,已成為解不開的死結。舊怨難解,新仇更強烈。日本當時若非正向外擴張,很可能在國內發生內戰。而到了法西斯時期的日本,陸軍原本實力更強些,但分裂為統制派和皇道派。226兵變后皇道派被打壓,海軍出身的首相米內光政因此下臺。陸軍東條英機出任首相。
在海陸軍的矛盾中,二戰全面爆發 。
陸軍從骨子裡親德國,海軍則親英美。陸軍要加入軸心國,海軍反對軸心國,要與英美妥協。最後陸軍占上峰,打壓海軍。至此海陸軍的關係更加惡劣,甚至到了拔刀相向的地步。
陸軍負責中國和南洋戰線,海軍負責太平洋及其島嶼戰線。二戰日本海軍損失最大,全軍覆滅,海軍指責陸軍偷懶,陸軍指責海軍不打勝仗浪費資源,雙方一直扯皮不斷。
直到最後日本帝國滅亡,帝國海軍和帝國陸軍雙雙殉葬,雙方的矛盾才算徹底解決。
(圖片源於網路。)
-
8 # 溫讀
日本海軍陸軍不和是公開的事實,即便是二戰中,日本海軍和陸軍也多次發生摩擦和爭執。羅馬建成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海陸軍不和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爭執的根源要從明治維新開始,明治維新後,當時的明治政府主力軍分成了兩大派系,第一派系是以薩摩藩為首的海軍,第二派系是以長州藩為首的陸軍。當時明治政府的重要人物比如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幾乎都是出自薩摩藩和長州藩。明治政府新軍的基礎是源於長州藩和薩摩藩。薩摩藩控制的海軍主要學習當時的海軍強國英國,而陸軍則學習法國,在普法戰爭以後,又開始效仿德國。海軍和陸軍的發展,需要龐大資源去支撐,而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有限的資源(比如鋼鐵石油等戰略資源)必然會引起相互爭奪,這是矛盾產生的根源。具體來說,海軍和陸軍的矛盾有以下幾個:
政治矛盾。軍隊是為政治服務的,軍事衝突是政治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作為海陸新軍的基礎,薩摩藩和長州藩的新軍成了當時倒幕運動的主力大軍,在幕府統治結束後,薩摩藩和長州藩一躍成為左右日本政壇的新勢力,二者都進了中央,開始了輪流執政時期。當初倒幕運動時期,兩派就相互不和,到了執政時期,矛盾更加尖銳。說到底,表面上海軍與陸軍之爭,實際上是日本的地方藩閥之爭。社會階層的矛盾。幾乎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都有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海軍成員大多數是“土豪貴族”,而陸軍則顯得很土很窮了。從軍隊成員分佈來看,日本的海軍成員大多數出自富裕貴族和商人家庭,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有的還有西方教育背景。相比之下,陸軍成員多來自於普通中下層階級。貧富矛盾是軍隊矛盾產生的又一原因,陸軍和海軍彼此互不相讓,都認為自己是日本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在矛盾鬧得嚴重的時候,二者甚至不通婚,打仗也不配合。資源之爭。前文有說,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匱乏,雖然明治維新增強了國家實力,但是資源短缺這個短板始終困擾著日本的長足發展。誰掌握了資源,誰就掌握了政治話語權。二戰中,海軍主張南下對美英開戰,而陸軍則主張北上對抗蘇聯。雙方各有各的如意算盤,只不過最後誰也沒能如願,以失敗告終。
-
9 # 折緣
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的矛盾,貫穿了整個日本從明治維新到二戰結束80年間。
縱觀世界軍事史,陸軍與海軍之間的競爭幾乎每一個國家都存在,往往也十分之激烈,但日本陸海軍之間的已經不算是競爭了,而是已經到了互相仇恨的地步,簡直就是世界史上的一道奇特風景線。而日本海陸軍之間的矛盾,就要追溯到明治維新時期。
日本的明治維新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政治變革,而其中的主力軍雖然是下層武士和平民,但主導這場轟轟烈烈變革的卻是幕府時代的兩個強藩,薩摩藩和長洲藩。日本很多著名的明治維新時期的代表人物,比如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伊藤博文,山縣有朋等都是出自薩摩藩和長洲藩,因為出身不同,所以形成了明治政府的兩大政治派系。
而日本維新後的新式軍隊,是以薩摩和長洲為基礎建立的,所以日軍雖然是一種現代化軍隊,但其實還具有封建性,他們的前身保留著自戰國時代以來強烈的地緣屬性。當時,薩摩藩的子弟成為海軍、長洲藩的子弟成為陸軍。新生的明治政府,最初是沒有議會的,完全就是兩大藩閥左右日本政局,陸軍和海軍成為了其政治鬥爭的籌碼和工具。
所以從一開始,日本海軍和陸軍就並不是純粹的國家軍隊,他們的代表著其背後兩派藩閥的利益。
而日本軍隊在組建之後,海軍主要學習的是英國、陸軍學習的是法國,普法戰爭後改為學習德國,從這個時候開始就代表著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各自不同的發展路線。兩派之間各自為政,因為海軍的發展更加依賴資源,所以在爭奪資源上,雙方之間的鬥爭相當激烈,畢竟實質上他們背後還有藩閥,存在著巨大的利益衝突。
日本海陸軍之間,不僅在資源上矛盾重重,在政治上也依然分歧極大,到了20世紀30年代時,日本陸軍內部分裂為皇道派和統治派,226兵變后皇道派被打壓,以東條英機為首的統治派上臺,此時開始陸軍親德國義大利,而海軍親英美,陸軍想要加入軸心國,而海軍反對軸心國,要與英美妥協。最後是陸軍佔據上風,打壓海軍,海軍出身的首相米內光政下臺,陸軍出身的東條英機成為首相,由此日本加入軸心國。
二戰全面爆發後,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的戰略也涇渭分明,幾乎從不相互配合。陸軍蛀牙負責中國大陸和南洋戰線,而海軍負責太平洋及其島嶼戰線。中途島之戰後,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損失慘重,到了後期幾乎全軍覆沒,於是海軍把失敗歸罪了陸軍,指責陸軍偷懶,而陸軍則指責海軍不打勝仗浪費資源。
總而言之,日本陸海軍之間的矛盾,導致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略從未能夠統一協調過,加上當時的首相是陸軍出身的東條英機,所以海軍在政府支援上要比海軍更有優勢。
-
10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日本是一個曾給中華民族帶來過巨大災難的國家,每當華人反思我們如此偌大一個國家被東洋彈丸島國欺凌之時總會有一種說法就是:日本人團結,而當時的舊中國處於內亂之中。那麼日本人果真團結嗎?事實上日本是一個極其複雜矛盾的國家:他們黷武而愛美、尚禮而好鬥、喜新而保守、忠貞而善變,前一秒還彬彬有禮的日本人可以在下一秒化身為殺人不眨眼的惡魔。在國民的團結性這個問題上日本依然給我們呈現的是極其矛盾的一種狀態:一方面日本人的團結協作精神在全世界都聞名的,也正是憑藉這一精神使這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得以崛起;然而另一方面日本人其實也是一個內鬥嚴重的民族——日本海陸軍之間的矛盾正是日本這種內鬥的典型。
事實上日本海陸軍之間的矛盾並非只存在於二戰時期:事實上自從明治維新後日本近代新式海陸軍成立以來二者之間的矛盾就一直存在。甚至就連2016年5月位於日本橫須賀軍港的餐廳“海上料亭小松”發生的火災也一度被懷疑是陸上自衛隊所為,由此可見日本海陸軍之間的矛盾真是由來已久。二戰時期日本陸軍與海軍之間圍繞侵略路線方針分化為北進與南進兩種主張:陸軍主張北進同蘇聯爭奪蒙古和西伯利亞,以確保他們所謂的“滿蒙生命線”;海軍則主張南進控制太平洋地區的石油、橡膠等資源。當日本陸軍在諾門坎戰役中敗於蘇軍之手時日本海軍竟幸災樂禍,陸軍則針鋒相對地諷刺海軍遲遲不敢在南進路線上有所實際行動,儘管南進是海軍的一貫主張,但海軍方面的山本五十六等人一直主張緩進,因為他不希望過分刺激美國,事實上這是代表當時海軍中一種普遍意見。當時的日本海軍將領普遍有在歐美留學的經歷,對美國的實力和日本的處境看得較為清晰,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普遍不大瞧得上陸軍。陸海軍成員之間社會階層的差異使雙方都打心眼裡看不慣對方,不過這並不是導致日本陸海軍矛盾的全部原因所在,因為一般來說海軍由於所涉及的技術性操作相對較多,以致於世界各國的海軍官兵學歷、資歷一般都相對高於陸軍,可也沒見其他國家的陸海軍之間有如此深刻的矛盾。
事實上日本陸海軍結怨從明治維新後近代新式陸海軍建立的第一天起就已開始了: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表面上看結束了諸侯大名割據的狀態,以廢藩置縣的形式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然而實際上原來各藩的領主貴族們搖身一變成為明治新政府的華族,然而原來各藩之間積累的矛盾並未消失。在日本建設近代化的陸海軍過程中陸軍主要出自長州藩,而海軍主要出自薩摩藩。這兩個藩僅僅只是在倒幕維新的過程中結成了暫時的同盟,而在此之前雙方的關係相當糟糕:1863年長州藩派兵進入京都試圖控制天皇朝廷,這時薩摩藩站在幕府一方對長州進行了打擊,此後長州方面直接稱薩摩為“薩賊”。儘管後來兩藩攜手顛覆了德川幕府,建立了明治新政府,但這一結盟是建立在有德川幕府這個共同的敵人之上的,當這一巨大的外部壓力消失後薩長聯盟也就走到了盡頭。此後薩摩和長州兩藩圍繞在明治新政府內的權力分配問題展開了長期的鬥爭,形成了日本近代史上獨特的藩閥政治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分別出自長州和薩摩的陸軍和海軍的關係自然不會融洽。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日本的陸海軍之爭並非單純的軍種之爭,而是日本近代藩閥政治體系在軍隊中的反映。
日本的近代化陸軍和海軍建設始於1872年——這一年日本頒佈了徵兵令:凡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由此確立起普遍義務兵役制度並模仿西洋列強進行兵制改革。在此之前日本是沒有一支統一的軍隊的,那時當兵打仗是武士階級的專利,農民、商人子弟是不能當兵的,而武士其實並不是國家的正規軍,而是分屬於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據諸侯大名。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其實一直存在相當強烈的生存競爭,事實上正是這種生存競爭使日本在近代走上了一條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那麼在日本還不具備挑戰大陸國家的實力的古代又是如何解決這一生存競爭問題呢?答案就是內戰——本就是彈丸之地的日本曾一度分裂出66個割據一方的諸侯大名,諸侯混戰中的勝出者往往沒收戰敗方的封地用以恩賞自家武士,也就是說用戰爭的方式緩解自家面臨的生存競爭問題。整個日本古代史幾乎就是一部戰爭史,在漫長的戰爭過程中日本人逐漸形成了這種既團結又對立的民族性:他們可以迅速凝聚起來對外擴張,而當外部矛盾相對緩和時他們就會展開內鬥,因為在這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每個人都要爭奪自己生存所需的資源。明治維新後日本的整體國家實力盡管有所增強,但資源短缺這個短板始終困擾著日本的長足發展。陸軍和海軍兩大軍種之間都必須為自己的發展爭取更多的資源:二戰中海軍主張南下就是為獲得東南亞地區的石油、橡膠等資源,而陸軍主張北上則是為確保對中國東北的糧食、森林、煤炭等資源的壟斷。
-
11 # 歷山耕夫569
其實,日本在侵華之前,海軍和陸軍之間就有分歧。但是,侵華策略是裕仁天皇批准的。所以第一批佔領中國東北三省的將領中就有東條英機。隨後,日本國內右翼分子以武力威脅政府官員。可以說,主張侵略中國和對美宣戰都是右翼極端分子控制軍隊的結果。但是日本海軍,對於向美國開戰是有顧慮的,主要是因為艦船和飛機都需要大量的石油,鋼鋁和銅等戰略資源。而日本一直是靠進口。
美國對日本的制裁,也恰恰是停止這些軍工資源供應。
陸軍要打,需要艦船運兵。海軍要打,燃料不夠。所以,無論是對中國還是針對美國開展,日本海軍都表現得不是很積極。這就讓陸軍抓住了話柄說海軍不關心國民。是對天皇的不忠誠。
也就在,海陸軍之間斗的不可開交時,作為陸軍將領任職首相的東條英機,主動提出兩個方案,即北進,還是南下。利用關東軍北進,一舉佔領蘇聯的西伯利亞油田。隨後加強蘇聯遠東的日軍軍事力量。而南下,就是進攻馬來亞的石油和橡膠資源。其實就是從美英手裡搶奪資源產地。
-
12 # 偉大光榮正義
日本海陸之爭由來已久,明治時期長洲藩和薩摩藩兩邊火拼留下的光榮傳統,到了二二六事件裡,陸軍愣頭青幹翻了海軍大佬,這把火越燒越烈。
更有甚者,還出現了同一島上的陸軍捏著金雞納霜,看著海軍兄dei被瘧疾搞的死去活來還不肯給藥的荒唐事。
陸軍:海軍馬鹿
海軍:陸軍馬鹿
嗯,就這樣。
-
13 #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日本海陸軍的矛盾由來已久,往遠了說,幕府時代就形成了。互相瞧不上眼的本州島的長洲藩(陸軍)和九州島的薩摩藩(海軍),紛紛爭爭多少年了;往近了說,一戰後,日本幾代內閣首相統御力皆不足,加上日本天生資源的匱乏,造成了海陸軍對資源爭奪後的橫眉冷對、互相拆臺。有時甚至置大局而不顧,而內閣首相對此又無能為力。
下面說幾件日本海陸軍爭鬥拆臺的事,都發生在抗日戰爭中的中國戰場上,嚴格的說,這幾個是二戰之前的事。二戰的中國戰場,早在1931年就開闢了,到了二戰開始的39年一直在延續。對中國來說,抗日戰爭實際上是無法割裂的。而抗日戰爭無疑又是二戰極為重要的一部份。發生這些事件的時期,正是日本裕仁天皇的近衛文麿內閣執政階段。
日本海軍由於退出了華盛頓海軍條約,在沒有了條約制約的情況下,又得到了天皇的垂青,於是開始野蠻生長。傳統以來的陸強海弱的關係,漸漸變得有點平起平坐的意思了。日本海軍再也不肯屈居日本陸軍之下了,開始在內閣、軍部、樞密院等各重大部門施加自己的影響,與陸軍分庭抗禮。日本陸軍為此充滿了對海軍的不滿和嫉妒。
37年底,日本軍部發起了對青島的登陸戰,命令日本海陸軍合力攻佔青島。爭功心切的日本海軍第4艦隊,在航母、巡洋艦、驅逐艦的掩護下,未等陸軍的到來。憑藉海軍運動快、火力兇猛,便自顧自的在石老人一帶登陸。隨即佔領了青島。彼時,日本陸軍渡過黃河不久,正向青島靠近,陸軍一見到海軍要撇開它,單獨行動,大叫不好,急調陸軍運兵艦從海上緊急進入青島。
但海軍已完成了攻佔青島的任務,並紛紛在重要建築物、設施、碼頭等處,四處張貼“海軍管理”的封條,還設立港灣管理部。陸軍見此,毫不理會海軍的封條,只管將封條撕毀,重新以陸軍的名義封存。由此陸海軍之間互不相讓、大動干戈。雙方竟在同一重要建築物的門口,各派出衛兵前往警衛,並阻止對方軍人的進入。
搞到最後,日本海軍泊港的巡洋艦用主炮瞄住了,過來搶佔碼頭的日本陸軍坦克,面對著遠比坦克炮口徑大的海軍艦炮口,在口徑即正義,火力即真理的無聲威懾之下,一向在中國戰場上,橫衝直撞、孤芳自賞的日本陸軍老大,不得不灰頭土臉地退出了碼頭,承認了海軍老二的崛起。最後此事雖經軍部出面調停,但最終掌握著青島實權的,還是日本海軍。
報仇的機會很快就來了,38年初,徐州會戰,海軍奉命登陸連雲港,軍部命令陸軍協助海軍,在陸地上相機攻擊中國軍隊的後方,當日本陸軍透過偵察,得知在連雲港方向,有國軍主力部隊在防禦時,便故意慢吞吞的行軍,意欲站在遠處,看海軍老二的笑話。雖然在艦炮和海軍航空兵的掩護下,僅有輕武器的海軍陸戰隊,最終勉強攻佔了連雲港地區。
但在中日雙方近戰的膠著中,不屈不饒、機警善戰的中國陸軍,比較專業地給不擅大規模陸戰的日本海軍陸戰隊以重大的殺傷。面對著極為金貴的海軍陸戰隊的巨大傷亡,東京的海軍部在弄清此戰的原委之後,海相米內光政大發雷霆,在內閣會議上,指著陸相杉山元的鼻子,大罵陸軍公報私仇、以鄰為壑、變相資敵助戰。
不久,陸軍東京近衛師團的幾個少壯軍官,在市區“菊町”酒吧裡飲酒,聽到不遠之處,有幾個海軍少壯軍官在痛罵陸軍在連雲港之役中貪生怕死,便按捺不住敵對情緒,衝上去毆打了說話的海軍軍官,引起酒吧內海陸軍軍官大互毆,當場打死了一名海軍大尉。直到憲兵趕到彈壓,事態方無進一步的擴大。
由此可見,日本海陸軍,無論是在軍種之間、還是在軍人之間一向積怨頗深,常因一言不合,或大打出手、或互相拆臺、或坐看笑話。尤其是在例常的內閣會議上,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海陸軍種的本位主義尤為嚴重。對比一下解放戰爭中的國軍,不獨僅國軍內部在戰時見死不救、互相挖坑之一景。估計,這與東方文化也有千絲萬縷的淵源。
-
14 # 迷彩派軍事
你好我是迷彩派,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你說二戰期間日本海軍陸軍有啥矛盾?在這裡實話實說告訴你,那時候日本海陸軍在哪個方面都不對付!
舊日本的海軍和陸軍兩家幾乎算得上世仇,雙方積怨仇恨也不是攢了了一兩天。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開始建立現代化軍隊,從那時起陸海軍兩家就不和。因為明治維新的主力是薩摩藩和長州藩,其中薩摩藩發展為海軍,長州藩發展為陸軍。而海陸軍之間的矛盾,除了老一代人之間的陣營仇恨以外,最重要的還是對資源的爭奪。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陸軍和海軍的矛盾已經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曾經有這樣一個例子:當時日軍伙食上面海軍比陸軍好得多,西餐牛排黃油麵包,陸軍基本是飯糰子就個鹽巴。不僅如此,海軍每個海軍港口的軍部餐廳都會立一個牌子“陸軍和狗不得入內”。據說當時日本海軍部長為了罵陸軍馬鹿,專門收集詞彙並編寫了一部陸軍馬鹿詞典,並且還批次印刷,還在宴會上挨個發放給海軍高階官員。
日本海軍和陸軍的內鬥還有這樣一個例子:當時德國BF-109Z戰鬥機由於效能優良所以日本軍方開始引進。而這款發動機最開始由陸軍引進並仿製,並在三式戰鬥機上採用。然而海軍也想要來試試,結果拉不下臉找陸軍要。所以海軍於是自己引進,結果讓德華人賺了雙份的錢。希特勒知道這件事後很納悶的說了一句:“日本海軍和陸軍是敵人麼?”
據悉日本海軍在中途島吃了前所未有的敗仗之後封鎖了訊息,主要原因是為了不讓陸軍知道。所以等到訊息傳達出來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好幾個禮拜了,而當時陸軍高層收到訊息的第一反應是竟然是擺酒慶祝!
這樣事情就不一一贅述了,而也正是日本海軍和陸軍的內鬥才導致了日本的加速滅亡。
-
15 # 葛大小姐
對二戰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件比較奇葩的事情,那就是日本的陸軍和海軍自始至終矛盾重重,無法調和,甚至天皇出面都搞不定。
矛盾究竟激發到什麼程度呢?陸軍造軍艦,海軍造坦克,誰也不跟誰玩!這還是輕的!戰場上互相傾軋才是重點!
日俄戰爭的時候,日軍攻打旅順,說好的陸軍海軍一起上,但是海軍把沙俄的海軍打跑之後就撤了,當陸軍在岸上拼命的時候,海軍找各種藉口就是一炮不發,導致陸軍在沒有炮火支援的情況下開展進攻,直接陣亡4萬多人。
還有更狠的!
日本海軍航空母艦上的飛機起飛後,航母讓美軍給擊沉了,海軍航空兵找不到家了,只有請求降落陸軍機場,沒有想到的是竟然被陸軍機場指揮官當場拒絕,還放話說,如果敢飛到陸軍的頭頂就開火。
陸軍和海軍的炮火還延伸到國防預算上。
由於日本海軍在日俄戰爭和甲午戰爭中擊敗了沙俄的太平洋艦隊和大清的北洋艦隊,將陸軍的氣勢給壓了下來,深受天皇的寵幸,為此,日本海軍的裝備和訓練水平都遠遠高於陸軍。德國的閃電戰之父古德里安這樣評價日軍,他認為日本陸軍的水平相當於一戰時期的德國,而日本的海軍相當於1940年的英國海軍,當日軍各類戰艦層出不窮的時候,陸軍還在使用薄皮大餡的坦克和三八大蓋。
還有更奇葩的!
日本二二六事變爆發後,海軍堅決要求鎮壓,但是陸軍將領不願意,甚至偷偷派人給叛軍送錢送物資,最後是天皇逼著陸軍才把叛軍鎮壓下去。
海軍藉著裝備優勢搶先佔領青島,四處張貼“海軍所有”的封條,陸軍趕到後,就把海軍的封條死掉,貼上“陸軍所有”的封條,甚至出現一個門口站著陸軍和海軍兩個哨兵的現象。
陸軍覺得海軍不可靠,關鍵時候會出賣自己,於是就成了一個“曉部隊”,專門搞運輸,居然還造航母,“神州丸”、“秋津丸”、“熊野丸”、“山汐丸”,誰能想到這些航母居然是陸軍搞出來的。甚至還造出了自己的潛艇。
海軍毫不示弱,先後開發了海軍專用的特二式兩棲坦克、短十二自走炮、九三式裝甲自動車。
陸軍從德國採購了德國的DB 601水冷活塞發動機,海軍一看挺好,就又一次和德國談判、籤合同,把德華人都給搞蒙了。
海軍搞出來九六式艦載戰鬥機,陸軍就搞出來九七式戰鬥機,海軍搞出來零式戰鬥機,陸軍就搞出來三式戰鬥機和五式戰鬥機,二戰期間,陸軍搞出來37款、52個品種的飛機,海軍搞出來53款,112個品種的飛機,而且相互之間不能通用,連螺絲的旋轉方向都是相反的,好像兩國之間搞軍備競賽一樣。
陸軍佔領新加坡後,繳獲了英國非常先進的雷達,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共享,而是嚴格封鎖訊息,自己拿回去研究去了。
雙方之間的矛盾差點搞到刺刀見紅的地步,在全球也是很少見的。
陸軍和海軍雖然是不同的軍種,但都屬於一個國家,都向天皇效忠,怎麼會有這麼大的仇恨呢?一、歷史原因:陸軍和海軍的爭鬥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幕府時代,為了推翻幕府的統治,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主要由薩摩和長州兩大強藩領導,推翻幕府後,兩大強藩的領導人入駐中央,輪流執政,爭權奪利中不斷爆發衝突,樑子越接越大,最後勢同水火,日本陸軍脫胎於長州藩,海軍脫胎於薩摩藩,其實,兩個軍種的衝突就是兩大藩鎮的衝突。
二、階層原因:日本海軍多出身於貴族和富商,而陸軍多出身於中下階層,他們將階層之間的矛盾帶入軍隊,都認為自身才是日本的中堅力量,相互之間瞧不起。生活中互相不通婚,戰爭中互相不配合,日俄戰爭中,陸軍寧可冒著俄國的強大炮火開展玉碎衝鋒,也不願向海軍求救。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損失巨大,尤其是飛機非常奇缺,而陸軍不僅不支援,還用大批的飛機搞轟轟烈烈的大閱兵。
三、資源之爭:作為島國,日本資源緊缺,以日本的國力,陸軍和海軍不可能齊頭並進,只能有一個重點發展物件,哪一派得勢哪一派就能獲得更多的資源,所以,就出現了海軍主張南下、陸軍主張北上的戰略,因為北上進攻蘇聯就必須以陸軍為主,南下對英美開戰海軍就是主力,最終,海軍佔據優勢,偷襲美國珍珠港,將美國拖入戰爭,成為了日本的夢魘,雖然陸軍在中國東北經營多年,陳兵百萬,卻一動不動,蘇聯才沒有遭受兩面夾擊,全力對付德國,贏取了戰爭的最後勝利。
最後的結局就是日本海軍損失慘重,日本陸軍被遣送回國,誰都沒有成為最後的贏家!參考文獻:《清日戰爭》《明治維新的國度》《日俄戰爭全史》
-
16 # 區域拒止
日本陸軍與海軍的矛盾愈多各方面的因素有關,其中不乏歷史因素。就日本陸軍源頭來自於長州藩,而舊日本海軍來自薩摩藩。在倒幕運動期間,長州藩推崇尊王攘夷的策略,主張武力對抗外國勢力,透過激進手段奪取幕府的政權。而薩摩藩則偏向於工業強國,立場在前中期是倒想幕府那一邊的,雙方立場對立。更重要的是,薩摩藩參與了鎮壓長州藩的行動,雙方結下了較大的仇恨。
圖為薩摩藩參與鎮壓長州藩的戰鬥
階層方面,日本陸軍當時大多出身於中下等階層,而海軍更多是中產家庭、富豪甚至貴族出身。雙方階層上的天然對立,也造成了兩個軍種之間的相互對立。它們互相貶低,都認為只有自己是日本軍隊的中流砥柱,拒絕互相配合互相幫助。因此,在戰爭中經常能看到日本陸軍與海軍合不來的奇怪例子。
圖為舊日本陸軍
在經費方面,陸軍與還海軍也是天然的大敵。由於當時日本政府的財政收入一直有限,就算是壓榨經費到了極致也難以拿出足夠兩個軍種使用的費用,因此雙方為了經費問題經常爭鬥不休。由於海軍艦船裝備大多耗資巨大,日本陸軍只能使用老舊過時的裝備。與大部分西方國家相比,日本陸軍能夠拿的出手的只有作戰意志和單兵素養。因為這個,日本陸海兩軍接下了更深的怨恨。
圖為舊日本海軍
最後一個原因,可能是待遇上的問題。日本陸軍當時一般吃的比較差,只能保證基本滿足人體對營養的需求,無論是食物量還是食物的口味大都只能將就。而日本海軍吃得非常好,就算是普通的列兵吃得也比陸軍的尉官甚至佐官豐盛。待遇上的不平等自然會讓陸軍更加看不慣海軍。
-
17 # 紫禁的sphere
答:是不共戴天的矛盾。
在華人的觀念中,日本人都是兇殘而團結的,其實並非如此。
師從中國文化,日本的內鬥很是激烈。而海、陸軍的矛盾,就是日軍內鬥的典型產物。
這是一個漫長的故事:要從明治、大正、昭和三代說起;日本最講究血統。比如日本漫畫講了半天,最後都會回到血統論(詳見三大民工漫畫)。我們先來說說日本陸軍和海軍的血統:
海軍—薩摩藩;陸軍—長州藩
日本近代史起於明治維新,日本完成農業國度向工業國度的過渡。 但舊有的藩主鬥爭傳統,也隨之進入了新生的日本體系。
長州藩早在明治維新之前,當時日本有一個狠人叫做高杉晉作。
他起于軍事,親手組建新軍,並且依靠它奪取了長州藩的政權,又以長州藩為基地和幕府對著幹。高杉晉作在長州藩練兵、起兵。如果沒有高杉晉作的驚人之舉,也許明治維新最後也會到來,但至少要推遲一段時間。(可惜此人早死,否則成就可能更高)
薩摩藩而另外兩個狠人,分別叫做大久保和西鄉隆盛,他同樣起于軍事,薩摩藩武士是他們的籌碼。長州藩和薩摩藩是幕府的兩個主要對手。明治維新人傑基本上全部來自那兩個藩,長州藩和薩摩藩的人傑信仰新世界,去推翻幕府。
這兩方和當時的日本幕府是死敵,後來長州藩和薩摩藩武士共同起兵推翻幕府,世稱倒幕運動。
在明治維新之初,原本是雙方共同掌控陸軍。一八七七年,薩摩藩武士忍受不了大久保的無情,發生叛亂。他們請求西鄉隆盛領導,並且和大久保之間發生戰鬥。最終戰鬥失敗,西鄉隆盛在失敗之夕選擇自殺,至此薩摩藩勢力在陸軍逐漸衰落。(電影《最後的武士》,講述的便是這段故事)
西鄉隆盛的弟弟西鄉從道,由陸軍轉行海軍。為了更好的控制海軍,西鄉從道便大力培養薩摩藩勢力。後來薩摩藩逐漸在日本的海軍佔牢地位。薩摩藩和長州藩之間,也因為西鄉隆盛之死,而結下了樑子。再到後期你來我往,雙方的矛盾越結越深。
長州藩陸軍和薩摩藩海軍,已成為解不開的死結。舊怨難解,新仇更強烈。日本當時若非正向外擴張,很可能在國內發生內戰。而到了法西斯時期的日本,陸軍原本實力更強些,但分裂為統制派和皇道派。226兵變后皇道派被打壓,海軍出身的首相米內光政因此下臺。陸軍東條英機出任首相。
在海陸軍的矛盾中,二戰全面爆發 。
陸軍從骨子裡親德國,海軍則親英美。陸軍要加入軸心國,海軍反對軸心國,要與英美妥協。最後陸軍占上峰,打壓海軍。至此海陸軍的關係更加惡劣,甚至到了拔刀相向的地步。
陸軍負責中國和南洋戰線,海軍負責太平洋及其島嶼戰線。二戰日本海軍損失最大,全軍覆滅,海軍指責陸軍偷懶,陸軍指責海軍不打勝仗浪費資源,雙方一直扯皮不斷。
直到最後日本帝國滅亡,帝國海軍和帝國陸軍雙雙殉葬,雙方的矛盾才算徹底解決。
(圖片源於網路。)
-
18 # 溫讀
日本海軍陸軍不和是公開的事實,即便是二戰中,日本海軍和陸軍也多次發生摩擦和爭執。羅馬建成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海陸軍不和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爭執的根源要從明治維新開始,明治維新後,當時的明治政府主力軍分成了兩大派系,第一派系是以薩摩藩為首的海軍,第二派系是以長州藩為首的陸軍。當時明治政府的重要人物比如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幾乎都是出自薩摩藩和長州藩。明治政府新軍的基礎是源於長州藩和薩摩藩。薩摩藩控制的海軍主要學習當時的海軍強國英國,而陸軍則學習法國,在普法戰爭以後,又開始效仿德國。海軍和陸軍的發展,需要龐大資源去支撐,而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有限的資源(比如鋼鐵石油等戰略資源)必然會引起相互爭奪,這是矛盾產生的根源。具體來說,海軍和陸軍的矛盾有以下幾個:
政治矛盾。軍隊是為政治服務的,軍事衝突是政治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作為海陸新軍的基礎,薩摩藩和長州藩的新軍成了當時倒幕運動的主力大軍,在幕府統治結束後,薩摩藩和長州藩一躍成為左右日本政壇的新勢力,二者都進了中央,開始了輪流執政時期。當初倒幕運動時期,兩派就相互不和,到了執政時期,矛盾更加尖銳。說到底,表面上海軍與陸軍之爭,實際上是日本的地方藩閥之爭。社會階層的矛盾。幾乎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都有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海軍成員大多數是“土豪貴族”,而陸軍則顯得很土很窮了。從軍隊成員分佈來看,日本的海軍成員大多數出自富裕貴族和商人家庭,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有的還有西方教育背景。相比之下,陸軍成員多來自於普通中下層階級。貧富矛盾是軍隊矛盾產生的又一原因,陸軍和海軍彼此互不相讓,都認為自己是日本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在矛盾鬧得嚴重的時候,二者甚至不通婚,打仗也不配合。資源之爭。前文有說,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匱乏,雖然明治維新增強了國家實力,但是資源短缺這個短板始終困擾著日本的長足發展。誰掌握了資源,誰就掌握了政治話語權。二戰中,海軍主張南下對美英開戰,而陸軍則主張北上對抗蘇聯。雙方各有各的如意算盤,只不過最後誰也沒能如願,以失敗告終。
-
19 # 折緣
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的矛盾,貫穿了整個日本從明治維新到二戰結束80年間。
縱觀世界軍事史,陸軍與海軍之間的競爭幾乎每一個國家都存在,往往也十分之激烈,但日本陸海軍之間的已經不算是競爭了,而是已經到了互相仇恨的地步,簡直就是世界史上的一道奇特風景線。而日本海陸軍之間的矛盾,就要追溯到明治維新時期。
日本的明治維新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政治變革,而其中的主力軍雖然是下層武士和平民,但主導這場轟轟烈烈變革的卻是幕府時代的兩個強藩,薩摩藩和長洲藩。日本很多著名的明治維新時期的代表人物,比如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伊藤博文,山縣有朋等都是出自薩摩藩和長洲藩,因為出身不同,所以形成了明治政府的兩大政治派系。
而日本維新後的新式軍隊,是以薩摩和長洲為基礎建立的,所以日軍雖然是一種現代化軍隊,但其實還具有封建性,他們的前身保留著自戰國時代以來強烈的地緣屬性。當時,薩摩藩的子弟成為海軍、長洲藩的子弟成為陸軍。新生的明治政府,最初是沒有議會的,完全就是兩大藩閥左右日本政局,陸軍和海軍成為了其政治鬥爭的籌碼和工具。
所以從一開始,日本海軍和陸軍就並不是純粹的國家軍隊,他們的代表著其背後兩派藩閥的利益。
而日本軍隊在組建之後,海軍主要學習的是英國、陸軍學習的是法國,普法戰爭後改為學習德國,從這個時候開始就代表著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各自不同的發展路線。兩派之間各自為政,因為海軍的發展更加依賴資源,所以在爭奪資源上,雙方之間的鬥爭相當激烈,畢竟實質上他們背後還有藩閥,存在著巨大的利益衝突。
日本海陸軍之間,不僅在資源上矛盾重重,在政治上也依然分歧極大,到了20世紀30年代時,日本陸軍內部分裂為皇道派和統治派,226兵變后皇道派被打壓,以東條英機為首的統治派上臺,此時開始陸軍親德國義大利,而海軍親英美,陸軍想要加入軸心國,而海軍反對軸心國,要與英美妥協。最後是陸軍佔據上風,打壓海軍,海軍出身的首相米內光政下臺,陸軍出身的東條英機成為首相,由此日本加入軸心國。
二戰全面爆發後,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的戰略也涇渭分明,幾乎從不相互配合。陸軍蛀牙負責中國大陸和南洋戰線,而海軍負責太平洋及其島嶼戰線。中途島之戰後,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損失慘重,到了後期幾乎全軍覆沒,於是海軍把失敗歸罪了陸軍,指責陸軍偷懶,而陸軍則指責海軍不打勝仗浪費資源。
總而言之,日本陸海軍之間的矛盾,導致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略從未能夠統一協調過,加上當時的首相是陸軍出身的東條英機,所以海軍在政府支援上要比海軍更有優勢。
-
20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日本是一個曾給中華民族帶來過巨大災難的國家,每當華人反思我們如此偌大一個國家被東洋彈丸島國欺凌之時總會有一種說法就是:日本人團結,而當時的舊中國處於內亂之中。那麼日本人果真團結嗎?事實上日本是一個極其複雜矛盾的國家:他們黷武而愛美、尚禮而好鬥、喜新而保守、忠貞而善變,前一秒還彬彬有禮的日本人可以在下一秒化身為殺人不眨眼的惡魔。在國民的團結性這個問題上日本依然給我們呈現的是極其矛盾的一種狀態:一方面日本人的團結協作精神在全世界都聞名的,也正是憑藉這一精神使這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得以崛起;然而另一方面日本人其實也是一個內鬥嚴重的民族——日本海陸軍之間的矛盾正是日本這種內鬥的典型。
事實上日本海陸軍之間的矛盾並非只存在於二戰時期:事實上自從明治維新後日本近代新式海陸軍成立以來二者之間的矛盾就一直存在。甚至就連2016年5月位於日本橫須賀軍港的餐廳“海上料亭小松”發生的火災也一度被懷疑是陸上自衛隊所為,由此可見日本海陸軍之間的矛盾真是由來已久。二戰時期日本陸軍與海軍之間圍繞侵略路線方針分化為北進與南進兩種主張:陸軍主張北進同蘇聯爭奪蒙古和西伯利亞,以確保他們所謂的“滿蒙生命線”;海軍則主張南進控制太平洋地區的石油、橡膠等資源。當日本陸軍在諾門坎戰役中敗於蘇軍之手時日本海軍竟幸災樂禍,陸軍則針鋒相對地諷刺海軍遲遲不敢在南進路線上有所實際行動,儘管南進是海軍的一貫主張,但海軍方面的山本五十六等人一直主張緩進,因為他不希望過分刺激美國,事實上這是代表當時海軍中一種普遍意見。當時的日本海軍將領普遍有在歐美留學的經歷,對美國的實力和日本的處境看得較為清晰,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普遍不大瞧得上陸軍。陸海軍成員之間社會階層的差異使雙方都打心眼裡看不慣對方,不過這並不是導致日本陸海軍矛盾的全部原因所在,因為一般來說海軍由於所涉及的技術性操作相對較多,以致於世界各國的海軍官兵學歷、資歷一般都相對高於陸軍,可也沒見其他國家的陸海軍之間有如此深刻的矛盾。
事實上日本陸海軍結怨從明治維新後近代新式陸海軍建立的第一天起就已開始了: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表面上看結束了諸侯大名割據的狀態,以廢藩置縣的形式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然而實際上原來各藩的領主貴族們搖身一變成為明治新政府的華族,然而原來各藩之間積累的矛盾並未消失。在日本建設近代化的陸海軍過程中陸軍主要出自長州藩,而海軍主要出自薩摩藩。這兩個藩僅僅只是在倒幕維新的過程中結成了暫時的同盟,而在此之前雙方的關係相當糟糕:1863年長州藩派兵進入京都試圖控制天皇朝廷,這時薩摩藩站在幕府一方對長州進行了打擊,此後長州方面直接稱薩摩為“薩賊”。儘管後來兩藩攜手顛覆了德川幕府,建立了明治新政府,但這一結盟是建立在有德川幕府這個共同的敵人之上的,當這一巨大的外部壓力消失後薩長聯盟也就走到了盡頭。此後薩摩和長州兩藩圍繞在明治新政府內的權力分配問題展開了長期的鬥爭,形成了日本近代史上獨特的藩閥政治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分別出自長州和薩摩的陸軍和海軍的關係自然不會融洽。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日本的陸海軍之爭並非單純的軍種之爭,而是日本近代藩閥政治體系在軍隊中的反映。
日本的近代化陸軍和海軍建設始於1872年——這一年日本頒佈了徵兵令:凡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由此確立起普遍義務兵役制度並模仿西洋列強進行兵制改革。在此之前日本是沒有一支統一的軍隊的,那時當兵打仗是武士階級的專利,農民、商人子弟是不能當兵的,而武士其實並不是國家的正規軍,而是分屬於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據諸侯大名。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其實一直存在相當強烈的生存競爭,事實上正是這種生存競爭使日本在近代走上了一條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那麼在日本還不具備挑戰大陸國家的實力的古代又是如何解決這一生存競爭問題呢?答案就是內戰——本就是彈丸之地的日本曾一度分裂出66個割據一方的諸侯大名,諸侯混戰中的勝出者往往沒收戰敗方的封地用以恩賞自家武士,也就是說用戰爭的方式緩解自家面臨的生存競爭問題。整個日本古代史幾乎就是一部戰爭史,在漫長的戰爭過程中日本人逐漸形成了這種既團結又對立的民族性:他們可以迅速凝聚起來對外擴張,而當外部矛盾相對緩和時他們就會展開內鬥,因為在這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每個人都要爭奪自己生存所需的資源。明治維新後日本的整體國家實力盡管有所增強,但資源短缺這個短板始終困擾著日本的長足發展。陸軍和海軍兩大軍種之間都必須為自己的發展爭取更多的資源:二戰中海軍主張南下就是為獲得東南亞地區的石油、橡膠等資源,而陸軍主張北上則是為確保對中國東北的糧食、森林、煤炭等資源的壟斷。
回覆列表
其實,日本在侵華之前,海軍和陸軍之間就有分歧。但是,侵華策略是裕仁天皇批准的。所以第一批佔領中國東北三省的將領中就有東條英機。隨後,日本國內右翼分子以武力威脅政府官員。可以說,主張侵略中國和對美宣戰都是右翼極端分子控制軍隊的結果。但是日本海軍,對於向美國開戰是有顧慮的,主要是因為艦船和飛機都需要大量的石油,鋼鋁和銅等戰略資源。而日本一直是靠進口。
美國對日本的制裁,也恰恰是停止這些軍工資源供應。
陸軍要打,需要艦船運兵。海軍要打,燃料不夠。所以,無論是對中國還是針對美國開展,日本海軍都表現得不是很積極。這就讓陸軍抓住了話柄說海軍不關心國民。是對天皇的不忠誠。
也就在,海陸軍之間斗的不可開交時,作為陸軍將領任職首相的東條英機,主動提出兩個方案,即北進,還是南下。利用關東軍北進,一舉佔領蘇聯的西伯利亞油田。隨後加強蘇聯遠東的日軍軍事力量。而南下,就是進攻馬來亞的石油和橡膠資源。其實就是從美英手裡搶奪資源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