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風123天長地久
-
2 # 親近和緣
無為是指“無”在為,是眼耳鼻舌身意感知不到的一種存在稱為“無”,有點像具有高階智慧意識而又無形無相的暗物質或暗能量,“無以為”:既然“無”在為,小小的個人自我就沒有什麼可居功以為你做了什麼,“無不為”:天上天下沒有什麼不是“無”所做的,所以兩句話都有其道理。
-
3 # 布衣閒人10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裡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還說:“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這兩段話的大意是:有道的人不認為自己有德,卻是真正有德的人;無道的人以為自己有德,卻是沒有德的人。有德的人不想有為卻有所作為;無德的人竭力想有所作為卻一事無成。有仁德的人作善事並不是為了使人們知道他的仁善;義者的作為是為了讓人們知道他的行為;講究禮儀的人按一定標準行事,人們不理解、不知道或不響應,便會大肆渲染而迫使人們理解、知道和響應。
老子在這裡提出的“無為而無以為”,是以“上德”、“上仁”,即有“道”為前提的。只有“上德”、“上仁”,即有“道”之人,才能做到無以為。不能離開“上德”、“上仁”,即“道”來理解和闡釋老子這句話。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理解老子這句話的原意。
至於“無為而無不為”,與老子的“無為而無以為”是有所不同的。這主要是體現在“前提”上。老子的“無為而無以為”的前提是“上德”、“上仁”。而“無為而無不為”的前提則是“有為”,無為是為了“有為”,即有所做為,這不符合老子的一貫思想。當然,老子的“無以為”,並不是消極的,而是強調: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守住“上德”、“上仁”,尊從“道”的要求。
僅供參考。
-
4 # 大國記憶
這兩句話在道德經都有提及,分別出自“道德經”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個人譯為:道講無為而治,是一切以遵循自然的方式無所作為,然一切事物又皆為自然所為。不為不代表什麼都不做,而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而為。如果王侯能採取“道”的方式主政治民,時間萬物就會自我教育,自我發展。如果產生貪慾,就用“道”來教化,貪慾自然消除。如此世間萬事萬物都沒有了貪慾,天下自然安定。
具備上德之人,因其遵循自然,並不拘於外在形式。實為真德。下德的人因為恪守形式上的德,雖形式上不離德,卻已無德。上德的人順應自然而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任自然而有心作為。想要作為卻沒有迴應,於是就伸出胳膊強引別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有了德,失去了德而後有了仁,失去了仁而後有了義,失去義而後有了禮,而此時之“禮”卻忠信不足,是禍亂之首。所為先知不過是道的浮華,愚昧開始。大丈夫立身敦厚,內心樸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舍虛華而樸實。
老子的“無為”和“無以為”是指不脫離自然規律,施政者無功利意圖,不主觀臆斷,結果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經年代久遠,版本眾多,不能確定哪一版本為本尊所著,但大意皆近,大道皆同。
道法自然,無為實為大為。
-
5 # 天行健185735037
聖人曰:不知生,焉知死。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如是:
不知無為,焉知無不為,無以為。
什麼是無為?
只有搞清楚了無為才有可能更進一步的去理解後面無以為或無不為。
無為是人的一個認知狀態,是需要證悟的。人對無為這種認知狀態不是意識所想象出來的,是要經歷修行親自見證過的。
打個比方:一位盲人從來都沒見過光是什麼,但他聽過別人講過光是如何亮麗,如何赤橙黃綠青藍紫。不管別人再怎麼說光對於這個盲人來說他對光終究是無知的。雖然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來幻想出所謂的光的樣子來,但那畢竟不是光的真實樣子,唯有治好這個盲人的眼睛讓他親自見證到光明,此時才真正滅卻了這個曾經的盲人對光的幻想。
如理。今天的人們對無為是一個什麼樣子可以說從來沒有見過,僅憑自已的的想象幻想出一個無的樣子來。這個無為根本就不是真實的無為。
要想見到無為真實的樣子,唯有依聖人所教去踐行之。虛以心,至靜篤,無為自現。
-
6 # 亢悔亨貞
《道德經》的道,指的是萬物的規律性,即記錄在易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的規得性,而德即是嚴格遵循這些規律處事的行為,不去違背這些規律,這就是貫串《道德經》始終的“無為”。老子此段文字中“上德”“下德”所說的上下,是動詞而不是判斷詞,“上”表示採用,“下”表示放棄採用,即不採用,在上德後面才是題主的問題,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就是說遵循著事物的規律來辦事,就不會枉做許多無用的無實際意義的事情,就能獲得事半功倍的結果。不遵循事物規律來辦事,就可能平添許多無用的工作,令人不勝其煩,就會事倍功半,甚至多勞無功,所以說“下德有為而有以為”。
對“無為而無不為”這句,《道德經》中的三十七章和四十八章都有出現,在三十七章開篇即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是已經深得“道”的真諦而依規行事,無往不利的狀況。在四十八章中則這樣寫“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段的意思是對於知識的積累,是越多越好,因為知識越豐富,就越能看透並掌握事物的規律性,那麼在處理事情時就越有把握,不走彎路,當知識豐富到能夠掌握全部事物規律時(實際上是全部讀懂易經的狀態),就明白了“道”,就可以在不違背規律的前提下處理任何事情了。這一段說的是如何到達“道”的境界的過程。
至此,我們不難發現,老子在《道德經》中的“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和“常道無為而無不為”,兩種說法之間並無矛盾,也無所謂那句對那句錯,而是所描述的情形有所區別。
-
7 # 居安虛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和“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兩個都正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大意是:“道”是無形的,看不到的,摸不到的,柔弱的,默默地無處不在的,我們雖看不到“道”的運作,但宇宙萬物都遵循著“道”的執行規律,沒有一個事物脫離“道”而執行。
“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大意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什麼也不做,是因為沒有什麼可以做的,因為在他們看來沒有世上美醜善惡之分,只有“有”和“無”之分。
-
8 # 上善若水266899
無為而無以為,全句是:“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意思是: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能按大道的自然規律,去順其自然。不去有心表現自已。根本沒有德與無德這一概念。而有意去追求形式上德的人,才有心作為。
“道長無為,而無不為。
這是《老子》”第三十七篇一句。
道是按宇宙的自然法則,自然而為的。
在這裡老子是要人類,遵重大道、瞭解大道。客觀的按自然規律去做事。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大自然寬廣的胸懷。容入自然,有所作為。
“道長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蘊含諸多哲學思想,意義深遠。
-
9 # 易經文化密碼
在《道德經》第七十章中,老子曾寫下這樣的話提醒世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啥意思?簡單的說就是:我所說的話,看似簡單明瞭,但我表達的思想,全天下沒有幾人能真正理解、搞懂!老子在此暗示了其思想的宏大性和超越性!“老子天下第一”,最初並不是一句戲言!
老子《道德經》不僅奠定了道家哲學的基石,也決定了道家哲學的高度,甚至可以說決定了目前世界哲學的高度!原因在於,老子哲學的核心是宇宙哲學,其次旁及政治哲學、生命哲學和人生哲學等!老子的辯證法是宇宙辯證法,遠高於目前西方人建立的自然辯證法!老子的宇宙辯證思維適合解釋無窮態的宇宙,而目前的自然辯證法思維只適合解釋有限態的星際系統!如果你還沒理解物質為什麼不滅?能量為什麼守恆?那麼請認真研讀道德經吧!如果你仍在為宇宙的第一推動力從何而來感到困惑,那麼也請你認真研讀道德經吧!
下面我把自己給學生授課時的相關內容作了扼要整理,供學習者研究者參考:
我認為,老子的原文應該是“無為而無不為,”而不是“無為而無以為”!
為什麼?
其一,“無不為”與老子宇宙哲學思想及相關主張相一致!因為“無不為”正好與“無為”意思相反,是“無為”的對立面。“無為”簡言之,即清靜不受任何干擾!“無不為”即無一不處在被影響的狀態!也即無一能置於其影響力之外的狀態!換言之,“無不為”表達的思想是:在宇宙中,沒有任何事物、任何物質物件不被空間所貫穿!它強調了宇宙存在一種恆有貫通性!很好的體現了老子博大精深的宇宙哲學思想!
二、我們不能因為“無為而無以為”是出自西漢馬王堆古墓,就認為它是正確的!
《道德經》傳世版本很多,歷史上主要有西漢嚴遵的《老子指歸》,東漢託名河上公(又稱河上丈人)的《河上公道德經章句》,還有三國時王弼的《老子指略》。其後有70年代出土的西漢馬王堆帛書道德經,有90年代出土的戰國郭店楚墓竹簡本道德經!
就其抄寫時間而言,馬王堆帛書本並不比嚴遵本、河上公本和王弼本早多少!單從時間而言,比它更早的還有戰國郭店古墓竹簡本!更重要的是,那時所有版本都是抄寫本!憑什麼說別人抄錯了,而你抄對了呢?
因此,我們判斷文句的主要標準,不應該是時間早晚,也不該以官方本、文人本或民間本為準,而應該以最符合、能體現老子宏大的宇宙哲學思想為準!以能貫通整個老子思想為準!
與此相類似的是《道德經》的斷句問題,比如,一些學者就錯誤的斷句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看到這類磚家硬將“無名”“有名”斷在一起,我就實在不明白了,他們難道對老子道德經中相關論述的文句視而不見嗎?老子明明說:“有無相生”,而不是“有名無名相生”!老子文中的“有”與“無”很顯然是相對應的,是獨立表意的!所以正確的斷句應該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在20世紀70年代初――請注意是尚未改革開放的70年代初,曾預言,唯一能拯救這個世界的是東方的中國!然而,是中國的麻辣燙生活方式嗎?不是!是中國的街道社群模式嗎?不是!是中國的稀土資源嗎?不是!是中國的競爭體制或新四大運用嗎?也不是!能拯救未來世界的,只可能是中國文化,但不是中國的現代文化,而是中國傳統的經典文化!
隨著傳統經典文化的日益復興,我堅信:《道德經》《易經》《黃帝內經》等經典的超越性將避步被人們所認識理解!
-
10 # 手機使用者70174962639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如:無中求知,王陽明主張,向心,悟(上德);孔子主張,向物,學(下德)。
顯然,無為而無以為,相對比,
無為而無不為,要客觀些。
-
11 # 自然法則是真理
無為而無不為就是說只要你順應“道”,不亂作為,你就什麼事情都會順當,水到自然成。無為不是不為,而是不要逆反“道”。
-
12 # 白佳燁
無為而無以為的前邊還有兩個字,上德兩字,你這麼斷章取義的拿出來意思就全變了,而且還是錯誤的意思,所以讀書要求甚解的。
-
13 # 殘陽無限美
透過學習,修練,減少自己缺點錯誤,不良習慣習氣。同時增加增強自己的品德和才幹。這叫無為。當減少及增加到一定時,就達到無不為。即什麼都能做且做得更好。
-
14 # 現實的完美
當然是無為而無不為正確了!無為即無私!無私之人幹什麼都不會汙染大家!處處坦然自在!比如當官不會貪!一心為他人|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沒有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而是無為而無以為。
兩者有何區別,誰是老子的原義?
回覆列表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一、所以聖人無為以觀其復,玄德深矣遠矣,與物返矣,乃至大順…老子言無為是相對而言,是對應妄作,妄動,妄念的無為而不是純粹意義的無為,無為的終極是無不為,因此無為而無不為才是老子的宗旨與落腳點!無不為是目的,無為是手段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