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鏟史官

    在巨星璀璨的現代作家群落中,老舍可能屬於學歷背景很不起眼的那一撥,他是北平高等師範學校畢業的,從私塾和小學讀完之後,他最初考入的是京師祖家街公立第三中學,和羅常培先生是同學,但由於家境貧寒,入讀半年之後,他考入了免收學費和膳食費,還供給制服和書籍的北京師範學校。1918年6月,老舍以優異成績從北京師範學校本科第一部第四班畢業,從此開始了作為小學校長的職業生涯。除去1923年9月到1924年夏天,老舍在燕京大學易文斯教授的推薦下得以進入燕京大學修習英語之外,老舍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並不多。但這些並不影響他具有國際視野的知識結構的形成,更不妨礙他成為最受西方讀者青睞的少數幾位中國現代作家之一。不僅如此,老舍的作品也是被譯介的量最多、譯介的國家最多、被研究得最多的現代作家之一。在我看來,老舍的受教育經歷和其中西融合的知識結構、廣泛的國際影響力之間又是相輔相成,互相作用的。

    /壹/

    從受教育的經歷來看,老舍既接受過傳統儒家典籍的教育,也接受過辛亥革命之後的新式的小學和中學教育。尤其是在他當時就讀的北京師範學校,一方面在課程設定上效仿西方和日本的師範學校的模式,引入社會學、心理學和自然科學等新的知識門類,另一方面又非常重視學生在國學造詣上的培養。校長方還(字惟一)先生,是當時著名的國學大家,他對青年老舍非常看重,指點甚頻。老舍回憶說,方先生的字和文造詣都極為深厚,他從十六七歲開始練習古文詩詞,皆得益於方先生的指導。可以說,除卻家境貧寒等外在因素,老舍的受教育之路走得還是頗為平順,尤其是在北京師範學校中他就表現出突出的教書育人的才能。如果不是1924年的夏末,他由上海踏上德萬哈號客輪,遠赴英倫,可能他的人生軌跡就定格在了一輩子當老師、做教育的道路上了。在英國的老舍,最初讀英文小說,只是為了學好英語,但讀著讀著,他就按捺不住筆頭,開始寫小說了。最早一本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就直接得益於他剛剛閱讀的狄更斯的《尼考拉斯•尼柯爾貝》和《匹克威克外傳》。

    狄更斯出身於英國的平民階層,家境艱難,自幼為了謀生遍嘗人間酸辛,這些都為他日後以英國社會底層人物作為主要描寫物件的創作特點積累了諸多素材。而這也恰恰是最為打動老舍的地方。除了對底層人物的關注和書寫,狄更斯還善於用一種漫畫式的筆法來凸顯人物的喜劇性特徵,他筆下的小人物們往往都具備了畫龍點睛式的特徵,比如《匹克威克外傳》中寫匹克威克社中的幾位紳士出門遠行考察,一路見識了諸多光怪陸離的社會世相、各色人等。他的筆觸在這些人物身上也留下了眾多神來之筆,比如寫審判官史太勒先生“是一個極其出奇的矮人,卻又那麼胖所以彷彿他只有面孔和背心似的”,寫瘦紳士“機伶的小黑眼睛不斷地在好事的小鼻子兩邊溜著眨著,像是跟鼻子在玩著永久的‘捉迷藏’的遊戲”。這種戲謔的筆法在老舍的小說《老張的哲學》中也是屢見不鮮,他寫老張的形象,是:“兩道粗眉連成一線,黑叢叢地遮著兩隻小豬眼睛。一隻短而粗的鼻子微微向上掀著,好似柳條上倒掛的鳴蟬。一張薄嘴,由下嘴唇往上翻著,以便包著許久失修漸形垂落的大門牙,因此不留神看,最容易錯認成一個夾餡的燒餅。”

    此外,狄更斯早期流浪漢小說式的敘事結構,即由主人公遊歷的所見所聞作為敘事線索,也被尚處在小說創作操練期的老舍效仿,《老張的哲學》就是“人擠著人,事挨著事”,以老張的活動作為貫穿其中的情節脈絡。除了狄更斯,英國作家康拉德也是老舍頗為欣賞的作家,他曾經稱康拉德是“一個近代最偉大境界與人格的創造者”。作為現代航海小說的傑出代表,康拉德有一套非同尋常的說故事的本領。他經常採用倒敘手法,打破時間順序或者前因後果的慣常思路,“把故事看成一個球,從任何地方起始它總會滾動”。老舍的小說《二馬》正是汲取了這種技巧,在小說的開頭就交代了故事的結局,馬威因無法說服父親老馬導致父子關係惡化,加之和瑪麗姑娘的戀愛失敗最終離家出走,然後再接著寫故事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這樣的結局。這種安排使得老舍此前信馬由韁的寫作思路有了更充分的規劃,在故事創作之初就有了全盤的設計。這種說故事的方式使得情節發展曲折有致,小說讀來也更加興味盎然。老舍同時還涉獵了大量的不同時期、不同國別的西方文學作品,他讀過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悲劇,但更欣賞的是阿里斯多芬的喜劇。

    他還讀中世紀文學,尤其對但丁的《神曲》激賞不已,他曾經多次提到《神曲》對他以及中國文學的重要意義。1945年,他在《寫與讀》這篇文章中說:我要寫出像《神曲》那樣完整的東西;另一方面,我又想信筆寫來,像阿比累那樣要笑就笑個痛快,要說什麼就說什麼。細膩是文藝者必須有的努力,而粗壯又似乎足以使人們能聽見巨人的狂笑與嚎啕。我認識了細膩,而又不忍放棄粗壯。我不知道站在哪一邊好。這正反映出老舍在接受但丁《神曲》過程中對自我創作思維的除錯。同時,但丁用佛羅倫薩方言和俗語進行《神曲》創作的方法,用字講究精美的態度,也深深地塑成了老舍用通俗易懂、熟白精煉的北京方言俗語進行創作的語言文字觀。當然在我看來,《神曲》帶給老舍更重要的是關於“靈的文學”的創作觀。

    老舍認為《神曲》不僅有懲惡揚善的道德勸誡意味,還有更深一層是對人的靈魂世界的關切,對人性深處的審視,它也成為老舍以後創作中一直追求的重要目標。1928到1929年間,老舍開始較為集中地閱讀近代的法國小說,以福樓拜、莫泊桑等為代表的法國現實主義小說,注重細節的真實性和獨特的心理刻畫技巧,讓老舍印象深刻。莫泊桑寫羊脂球的外貌:她的臉蛋像一隻紅蘋果,又像一隻含苞欲放的牡丹花,臉蛋上部,兩隻美麗而烏黑的眼睛閃閃發亮,四周圍著一圈又長又濃的睫毛,而睫毛又倒映在眼波里;她的臉蛋下部則是一張媚人的小嘴,兩排細牙潔白明亮,嘴唇柔軟溼潤,簡直就是專為接吻而造設的。筆觸細膩而有質感,讀起來頓生對羊脂球這樣一個身份低微但卻天真無邪的女性的喜愛之情。

    老舍在小說《微神》中,對女主人公的外貌同樣進行了細膩生動的刻畫,她“喜歡得像清早的Sunny,腮上的兩片蘋果比往常紅著許多倍,似乎有兩顆香紅的心在臉上開了兩個小井,溢著紅潤的胭脂泉”。這種青春純美的形象和後來女主人公因生活所迫淪為妓女的狀態形成了鮮明對照:她變了,“臉上的粉很厚,腦門和眼角都有些褶子”,“她點著一支香菸,煙很靈通地從鼻孔出來,她就把左膝放在右膝上,仰著頭看煙的升降變化,極無聊而又顯著剛強”,從女主人公面部形象和神情的前後變化,即可看出女主人公悲慘的生活境遇對其靈魂的扭曲和戕害。這種透過細節來塑造人物心理和命運的手法,在老舍的作品中有諸多體現。可以看到,老舍在英國雖然是一箇中文教育者的身份,但對他個人而言,卻是融匯中西的知識結構形塑過程的開始。應該說,英倫五年是促成他知識結構自我更新的重要契機,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輪番登場,老舍各取所需,博採眾長,明確了什麼是好的文學的樣本和標準。

    1929年6月,老舍結束了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五年的中文講師生涯,從歐洲返回中國。海外遊學經歷顛沛流離,異常艱苦,但也讓老舍身臨其境地感知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優劣所在,同時也為他中西交融的知識結構,提供了一種跨文化、跨語際的批判性眼光,即可以拋卻國別、階級、種族的偏見,直視人性和人類社會中共通的問題和困境,這些都讓他和他的作品能夠在異域文化語境中擁有更多的知音和擁躉。

    /貳/

    2015年10月19日,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受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邀請發表了主題演講。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用了相當多的篇幅特別說到了中國作家老舍對他的“啟迪”,他認為老舍“寫的是京城裡平民百姓的生活,頗有莫泊桑短篇小說中的現實主義的神韻”,並且將老舍和莎士比亞、普魯斯特、喬伊斯這些世界級大師等量齊觀。勒克萊奇奧對老舍的這種情有獨鍾由來已久。上世紀80年代,他開始讀到英譯本和法譯本的老舍作品,這也是他閱讀的第一位中國現代作家的小說,讀完之後便難以忘懷。上世紀90年代之後,他開始頻繁地來到中國,他去了老舍故居,拜訪了老舍的夫人,甚至還在老舍自沉的湖邊走過,2000年他應邀為法國著名漢學家保爾•巴迪翻譯的《四世同堂》作序,序言的標題就命名為《老舍,老師》,在文中他用了一種非常誠摯懇切的語氣表達了對這位中國作家的深情追懷,這種追懷不僅僅源於老舍正當壯年的非正常死亡,更來自於他對這樣一位世界級作家的衷心敬仰。

    他說:老舍是一位現代作家,是那些用最大的力量和真誠表達出中國改革的必要性和中西方衝突——幻想與中國傳統小說的細膩之間的衝突,現實主義與歐洲19世紀小說中由狄更斯、薩克雷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發明的心理描寫之間的衝突——的作家之一。這句話,顯然點出了老舍能夠躋身於世界文壇的重要原因,即一方面有著中西方文學的雙重滋養,另一方面有著立足本民族,同時跨文化、跨語際書寫的批判性意識。其實說來,老舍作品產生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當時老舍的小說就陸續被美國、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等譯者翻譯為本國語言。

    以美國為例,1939年翻譯家高克毅首次把老舍介紹到美國文學界,1944年美籍華裔學者王際真首次把老舍小說翻譯到美國,此後老舍作品在美國的譯本有近 60篇之多 (包括重譯),如《駱駝祥子》《離婚》等小說還有多個重譯本。當然在這其中,譯本的質量也是良莠不齊的,存在對老舍作品的諸多“誤譯”現象。代表性的事件就是1945年曾經在中國做過外交官的伊文•金(Evan King)翻譯的《駱駝祥子》(Rickshaw Boy),對小說的結尾做了較大修改,將最後的悲劇結局改成了大團圓的結尾,雖然這種結局對於當時面臨著二戰後經濟衰退和家庭破裂等問題的美國民眾而言,是極為應景,頗受歡迎的,甚至讓《駱駝祥子》在美國成為暢銷書,發行量一度達到百萬冊,但這種誤譯和篡改仍然引起了老舍的異常憤怒。這裡面的原因頗值得深思。老舍在寫《駱駝祥子》時,顯然就是為了呈現一個善良的人如何一步步墮落進靈魂的地獄的,進而去揭示人性之所以如此的廣度、縱深以及複雜性,討論的其實是一個形而上的人性問題,而大團圓的結局將故事改編成了一個庸俗的勵志小說,明顯違逆了老舍的創作初衷。1946年,老舍和曹禺應美國國務院的邀請赴美講學,在美期間在著名作家賽珍珠的協助下,老舍將《鼓書藝人》和《四世同堂》譯成了英文的縮寫本,希望藉此向美國民眾推廣宣傳中國文化,他還和出生在中國的艾達•普魯伊特(中文名浦愛德)女士合作將100萬字的《四世同堂》翻譯成了英文,這就是大家都較為認可的英譯本《黃色風暴》。

    和翻譯界相類似的是,美國學界對老舍的認知也經歷了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1961年,美籍華裔學者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出版,其在書中對老舍評價頗高,不但闢單章出來以相當的篇幅來寫他,在評價其藝術成就時更突出強調的是他“驚人的道德眼光和心理深度”,“俯視赤裸裸的人生經驗的狂暴可怖”,這種評價顯然看取的是老舍寫作時對人性縱深和複雜處的開掘。夏氏之後,哈佛大學東亞系的王德威教授可以算是美國漢學界老舍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博士論文就以老舍作為主要的研究個案,討論現實主義敘述的多種可能性。相比較乃師夏志清,王德威雖然也時常落入歐洲中心主義以及主觀臆斷的窠臼,但他對老舍創作個性、愛國主義以及一些不被看好的作品的重讀以及大膽新異的判斷,讓解讀老舍的維度變得更加多元和豐富,也讓我們看到了作為一個真實的“人”的老舍的複雜性。老舍的域外之旅在法國也有很多故事。

    1947年法國阿爾托出版社就翻譯出版了老舍的《駱駝祥子》,但這個譯本的譯者讓•普馬哈是根據伊文•金的美國譯本翻譯來的,伊文•金的譯本本身就存在刪改情節,篡改故事結局等問題,因此這個法譯本並不是一個完全忠於老舍原著的翻譯。值得注意的是,讓•普馬哈在譯本的引言部分,並沒有圍繞作品本身展開,而更多討論的是中國作為一個遙遠的東方國度,它的相對陌生的風土習俗、異國情調等,類似於一個西方人的中國旅遊導覽的說明。作為老舍作品法文版的第一位譯者,普馬哈的這種“科普”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旨在打破當時的法華人對華人的一種普遍迷思,從而為理解老舍的作品做好鋪墊。相比較讓•普馬哈大而化之的翻譯,另一位法國的老舍譯者同時也是卓有成績的研究者保爾•巴迪,則更能從細部深入到老舍作品的特質和精髓。巴迪先生是法國第七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的教授,還曾擔任法國駐華使館文化參贊,他翻譯過老舍的《老牛破車》《正紅旗下》《四世同堂》等作品。他對老舍的激賞不僅包括其對北平口語遊刃有餘的運用,讓作品充滿了美妙的音樂性,以及對北平這座古老都城的真切描繪讓這座城市具有了鮮活的生命力,他還看重的是老舍身處時代變革期的“懷古疑今”的複雜心態,以及對於滿族文化的深在眷戀。

    前面提到的諾獎獲得者勒克萊齊奧,在對老舍的評價中明顯接續了巴迪的這一思路,他在中國的幾次訪談中都提到了老舍特有的傷懷之感,這種傷懷,與老舍作為一個滿族作家以及遭遇歷史的車輪碾軋已經黯然失色的滿族文化密不可分,而這一點和普魯斯特、喬伊斯、福克納這些作家在寫作時面對那些已不復存在的“世界”的憂愁並無二致,這也恰恰說明了老舍的憂患懷抱關切到的是人類社會在時代發展浪潮中所普遍面臨的困境。可以看到,老舍作品在歐美國家的這些翻譯和研究的行旅豐富而曲折,其間遭逢的誤譯和誤讀等問題,既有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緣故,也有西方世界的譯者和研究者自身的價值立場、意識形態等因素的影響。但無論如何,老舍作品中的那些恆久性的元素,比如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執著於人性縱深處的複雜性開掘和反思,對新舊時代更迭轉型的矛盾和憂患等,仍舊成為吸引和打動大部分西方學者和讀者的重要原因。老舍創作的一生,極大地受惠於他在西方世界的遊學經歷,一種中西交融的知識結構的形塑,以及文學創作的目標、方式和方法的確立。“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老舍作品恰恰實現了地域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完美融合,我們有理由期待老舍作品熱在西方世界不斷延續下去。

  • 2 # 百邦的詩

    中國近代有許多著名的作家,他們的作品都影響了幾代人,老舍可能屬於學歷背景很不起眼的那一撥,但是在群星璀璨的近代作家中,老舍為何能享譽世界文壇呢?

    老舍是北平高等師範學校畢業的,從私塾和小學讀完之後,他最初考入的是京師祖家街公立第三中學,和羅常培先生是同學,但由於家境貧寒,入讀半年之後,他考入了免收學費和膳食費,還供給制服和書籍的北京師範學校。1918年6月,老舍以優異成績從北京師範學校本科第一部第四班畢業,從此開始了作為小學校長的職業生涯。除去1923年9月到1924年夏天,老舍在燕京大學易文斯教授的推薦下得以進入燕京大學修習英語之外,老舍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並不多。

    但這些並不影響他具有國際視野的知識結構的形成,更不妨礙他成為最受西方讀者青睞的少數幾位中國現代作家之一。不僅如此,老舍的作品也是被譯介的量最多、譯介的國家最多、被研究得最多的現代作家之一。在我看來,老舍的受教育經歷和其中西融合的知識結構、廣泛的國際影響力之間又是相輔相成,互相作用的。

    從受教育的經歷來看,老舍既接受過傳統儒家典籍的教育,也接受過辛亥革命之後的新式的小學和中學教育。尤其是在他當時就讀的北京師範學校,一方面在課程設定上效仿西方和日本的師範學校的模式,引入社會學、心理學和自然科學等新的知識門類,另一方面又非常重視學生在國學造詣上的培養。校長方還(字唯一)先生,是當時著名的國學大家,他對青年老舍非常看重,指點甚頻。

    老舍回憶說,方先生的字和文造詣都極為深厚,他從十六七歲開始練習古文詩詞,皆得益於方先生的指導。可以說,除卻家境貧寒等外在因素,老舍的受教育之路走得還是頗為平順,尤其是在北京師範學校中他就表現出突出的教書育人的才能。如果不是1924年的夏末,他由上海踏上德萬哈號客輪,遠赴英倫,可能他的人生軌跡就定格在了一輩子當老師、做教育的道路上了。

    在英國的老舍,最初讀英文小說,只是為了學好英語,但讀著讀著,他就按捺不住筆頭,開始寫小說了。最早一本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就直接得益於他剛剛閱讀的狄更斯的《尼考拉斯·尼柯爾貝》和《匹克威克外傳》。狄更斯出身於英國的平民階層,家境艱難,自幼為了謀生遍嘗人間酸辛,這些都為他日後以英國社會底層人物作為主要描寫物件的創作特點積累了諸多素材。而這也恰恰是最為打動老舍的地方。

    老舍同時還涉獵了大量的不同時期、不同國別的西方文學作品。1928到1929年間,老舍開始較為集中地閱讀近代的法國小說,以福樓拜、莫泊桑等為代表的法國現實主義小說,注重細節的真實性和獨特的心理刻畫技巧。

    1929年6月,老舍結束了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五年的中文講師生涯,從歐洲返回中國。海外遊學經歷顛沛流離,異常艱苦,但也讓老舍身臨其境地感知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優劣所在,同時也為他中西交融的知識結構,提供了一種跨文化、跨語際的批判性眼光,即可以拋卻國別、階級、種族的偏見,直視人性和人類社會中共通的問題和困境,這些都讓他和他的作品能夠在異域文化語境中擁有更多的知音和擁躉。 2000年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應邀為法國著名漢學家保爾·巴迪翻譯的《四世同堂》作序,序言的標題就命名為《老舍,老師》,在文中他用了一種非常誠摯懇切的語氣表達了對這位中國作家的深情追懷,這種追懷不僅僅源於老舍正當壯年的非正常死亡,更來自於他對這樣一位世界級作家的衷心敬仰。他說:“老舍是一位現代作家,是那些用最大的力量和真誠表達出中國改革的必要性和中西方衝突——幻想與中國傳統小說的細膩之間的衝突,現實主義與歐洲19世紀小說中由狄更斯、薩克雷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發明的心理描寫之間的衝突——的作家之一。”  

    這句話,顯然點出了老舍能夠躋身於世界文壇的重要原因,即一方面有著中西方文學的雙重滋養,另一方面有著立足本民族,同時跨文化、跨語際書寫的批判性意識。

    老舍作品中的那些恆久性的元素,比如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執著於人性縱深處的複雜性開掘和反思,對新舊時代更迭轉型的矛盾和憂患等,成為吸引和打動大部分西方學者和讀者的重要原因。

    老舍創作的一生,極大地受惠於他在西方世界的遊學經歷,一種中西交融的知識結構的形塑,以及文學創作的目標、方式和方法的確立。“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老舍作品恰恰實現了地域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完美融合,我們有理由期待老舍作品熱在西方世界不斷延續下去。

  • 3 # 雞毛蒜皮的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因為老舍生於陰曆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捨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1]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1966年,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2] 2017年9月,中國現代文學長篇小說經典《四世同堂》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這是該作自發表以來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3]

  • 4 # 使用者68199716755

    有關老舍之所以能夠從浩瀚的中國作家之林中數枝獨秀地高標於世界著名作家之列,能夠與莎士比亞、普魯斯特、喬伊斯這樣作家中的作家一較高下蔚成經典一一注意這不是我的杜撰而是頗有根據的,讀者諸君可以隨著我的闡述往下閱讀,自會了然於胸的。

    說到老舍,他一直都是我喜歡的中國作家中為數不多的作家。其實他以他標準北京方言的寫作早就是中國文壇的一塊豐碑,比如中國文壇最著名的魯迅先生他對人是比較挑剔的,是一個在文字上有潔癖的人要他推薦幾個作家,無疑是難有幾個能入他的法眼的,但是我記得美國作家史沫特來當時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有過這麼一曲,她請魯迅提供一些作家名單,魯迅就提出了十多位作家以及作品其中居前五名的就有沈從文和老舍。

    老舍除了有北京方言寫作的特色以及國內文壇無可爭議的實力派名字家的頭銜(比如建國後作家的排名就是巴魯郭茅老曹)之外,他還有一個腳踩中西文化的特色。

    眾所周知老舍先生曾經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有到英國大學任教的經歷,也是在那時他正好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比如老張的人生哲學,離婚、駱駝祥子之類的,雖然當時是用中文寫的但是因緣巧合先發在國內文壇但是人在英國,許多喜歡他作品的人就將其作品翻譯成英文,而且引起了一些反響。

    老舍的作品的確是很好,他筆下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一個拉車的祥子幾乎就是成了開車車伕的代名詞,一部話劇茶館北京人藝就演了上萬埸六十年下來從來不愁沒有觀眾。

    但是作品再好得有人識賀,猶如一匹千里馬還️有伯樂才行,沈從文國外的伯樂是諾貝爾文學獎斯得格爾摩的終身評委馬悅然博士,而老舍先生的伯樂則是法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勒克來齊奧。

    勒先生在前五年受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的邀請發表了文章,他將老舍先生列入世界名家之中。他認為老舍寫的人物是京城裡最普通的百姓生活,那些小人物頗有世界短篇小說大師莫泊桑的神韻,並將老舍與莎士比亞,普魯斯特,喬伊斯等量齊觀。顯然是將老舍放在世界文豪的位置,他的理由是他對老舍作品的鐘情由來己久,老舍是他最先閱讀的第一個也是他心中的第一個作家,的確早在九十年代初他就從法國不遠萬里多次來到中國,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對老舍的敬慕和不捨之情,出於這一心理他不僅是到了老舍沉湖的未明湖憑弔還多次看望老舍夫人。他說老舍的作品是那些用最大力量和最大忠誠表達出中國改革的必要性和中西文化的衝突,現實主義與歐洲十九世紀小說家中的狄更斯,薩克雷或者陀斯妥也夫斯基發明的心理描寫⋯

    這一席話便點出了老舍作品之所以能夠躋身於世界作家前列的一個主要原因。也就是說老舍不但有中西文化的雙重滋潤,另外一個方面是還有立足於本民族同時跨文化跨語際書寫的批判意識。

    而我們回顧一下也不難看出老舍絕對不是一夜成名,而是看似平淡實奇崛,成於容易卻艱辛的奮鬥歷程,說白了老舍先生生前的作品許多都被譯成了數十種不同的語言,在他謝世後這四十年裡被翻譯的作品以及語言更是芝麻開花節節攀升,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他的作品被國內外譯成的作品至少有六十多種不同的語言。

  • 5 # 張繼勞

    在巨星璀璨的現代作家群落中,老舍可能屬於學歷背景很不起眼的那一撥,他是北平高等師範學校畢業的,從私塾和小學讀完之後,他最初考入的是京師祖家街公立第三中學,和羅常培先生是同學,但由於家境貧寒,入讀半年之後,他考入了免收學費和膳食費,還供給制服和書籍的北京師範學校。1918年6月,老舍以優異成績從北京師範學校本科第一部第四班畢業,從此開始了作為小學校長的職業生涯。除去1923年9月到1924年夏天,老舍在燕京大學易文斯教授的推薦下得以進入燕京大學修習英語之外,老舍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並不多。

    但這些並不影響他具有國際視野的知識結構的形成,更不妨礙他成為最受西方讀者青睞的少數幾位中國現代作家之一。不僅如此,老舍的作品也是被譯介的量最多、譯介的國家最多、被研究得最多的現代作家之一。在我看來,老舍的受教育經歷和其中西融合的知識結構、廣泛的國際影響力之間又是相輔相成,互相作用的。

    從受教育的經歷來看,老舍既接受過傳統儒家典籍的教育,也接受過辛亥革命之後的新式的小學和中學教育。尤其是在他當時就讀的北京師範學校,一方面在課程設定上效仿西方和日本的師範學校的模式,引入社會學、心理學和自然科學等新的知識門類,另一方面又非常重視學生在國學造詣上的培養。校長方還(字唯一)先生,是當時著名的國學大家,他對青年老舍非常看重,指點甚頻。

    老舍回憶說,方先生的字和文造詣都極為深厚,他從十六七歲開始練習古文詩詞,皆得益於方先生的指導。可以說,除卻家境貧寒等外在因素,老舍的受教育之路走得還是頗為平順,尤其是在北京師範學校中他就表現出突出的教書育人的才能。如果不是1924年的夏末,他由上海踏上德萬哈號客輪,遠赴英倫,可能他的人生軌跡就定格在了一輩子當老師、做教育的道路上了。

    在英國的老舍,最初讀英文小說,只是為了學好英語,但讀著讀著,他就按捺不住筆頭,開始寫小說了。最早一本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就直接得益於他剛剛閱讀的狄更斯的《尼考拉斯·尼柯爾貝》和《匹克威克外傳》。狄更斯出身於英國的平民階層,家境艱難,自幼為了謀生遍嘗人間酸辛,這些都為他日後以英國社會底層人物作為主要描寫物件的創作特點積累了諸多素材。而這也恰恰是最為打動老舍的地方。

    老舍同時還涉獵了大量的不同時期、不同國別的西方文學作品。1928到1929年間,老舍開始較為集中地閱讀近代的法國小說,以福樓拜、莫泊桑等為代表的法國現實主義小說,注重細節的真實性和獨特的心理刻畫技巧。

    1929年6月,老舍結束了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五年的中文講師生涯,從歐洲返回中國。海外遊學經歷顛沛流離,異常艱苦,但也讓老舍身臨其境地感知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優劣所在,同時也為他中西交融的知識結構,提供了一種跨文化、跨語際的批判性眼光,即可以拋卻國別、階級、種族的偏見,直視人性和人類社會中共通的問題和困境,這些都讓他和他的作品能夠在異域文化語境中擁有更多的知音和擁躉。

    2000年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應邀為法國著名漢學家保爾·巴迪翻譯的《四世同堂》作序,序言的標題就命名為《老舍,老師》,在文中他用了一種非常誠摯懇切的語氣表達了對這位中國作家的深情追懷,這種追懷不僅僅源於老舍正當壯年的非正常死亡,更來自於他對這樣一位世界級作家的衷心敬仰。他說:“老舍是一位現代作家,是那些用最大的力量和真誠表達出中國改革的必要性和中西方衝突——幻想與中國傳統小說的細膩之間的衝突,現實主義與歐洲19世紀小說中由狄更斯、薩克雷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發明的心理描寫之間的衝突——的作家之一。”  

    這句話,顯然點出了老舍能夠躋身於世界文壇的重要原因,即一方面有著中西方文學的雙重滋養,另一方面有著立足本民族,同時跨文化、跨語際書寫的批判性意識。

    老舍作品中的那些恆久性的元素,比如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執著於人性縱深處的複雜性開掘和反思,對新舊時代更迭轉型的矛盾和憂患等,成為吸引和打動大部分西方學者和讀者的重要原因。

    老舍創作的一生,極大地受惠於他在西方世界的遊學經歷,一種中西交融的知識結構的形塑,以及文學創作的目標、方式和方法的確立。“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老舍作品恰恰實現了地域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完美融合,我們有理由期待老舍作品熱在西方世界不斷延續下去。

  • 6 # 海南晉商文化促進會

    老舍文學創作歷時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為題材,愛憎分明,有強烈的正義感。人物性格鮮明,細節刻畫真實。能純熟地駕馭語言,善於準確地運用北京話表現人物、描寫事件,使作品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強烈的生活氣息。老舍以諷刺幽默和詼諧輕鬆的風格,贏得了人民的喜愛。老舍旅居英國5年。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國。1946年3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一年。老舍是中外文學都喜歡的一位學者。

  • 7 # 另類文史

    另類君答題^_^

    老舍的才情和文字駕馭能力,無論是話劇還是長篇小說,在同時代的文學大師之中,罕有能與之比肩者(說的是長篇,不涉及迅哥兒)。

    建國後,受意識形態掌控,一直有“魯郭茅巴老曹”的座次排名。這六位被文宣系統認可的大師中,除去魯迅在建國前13年就駕鶴西去外,郭沫若就是個渣渣輝,茅盾嘛,文筆實在不咋地,什麼《林家鋪子》、《子夜》,還有曾強迫莘莘學子們背誦的《白楊禮讚》,一想起這些所謂的彪炳千古的文字,另類君忍不住呵呵一笑百媚生(不是我不笑,一笑粉就掉,你能看出我擦了粉嗎O(∩_∩)O~)

    最後說曹禺,如果曹禺在寫完《雷雨》後就掛了的話,那曹禺絕對稱得上是冠絕古今的話劇大宗師,幾乎可以與老舍並列,然而曹禺在那幾年忍氣吞聲,苟且偷生,寫了一些應景之作,幾乎成了御用文人,儘管在活動結束後他又重整旗槍,想要在新時期有所作為,然而惜乎廉頗老矣,新時期是王蒙、劉心武,梁曉聲們的天下,所以曹禺也只能鬱鬱而終,無法再度輝煌,拾遺?夢遺?這都是命啊!

    最後,一招切題:老舍有幾個招牌菜是別的作家做不出來的《駱駝祥子》《茶館》《月牙兒》《四世同堂》,無論哪一部都足以讓任何一個作家躋身於文學大家之列,但老舍一人創作出這許多經典鉅著,讓國內外同行為之驚豔,所以說,在所謂的“群星璀璨”的時代,唯有老舍被提名為諾獎候選人,據說他當時已經憑《茶館》被授予諾獎,當諾獎委員會試圖聯絡老舍的時候,老舍已經在太平湖底隕落一個多星期了。

    可悲可嘆的是,現在的孩子們已經很少有人願意看老舍的書了。

    另類君言盡於此,告辭!

    18852110179

  • 8 # 於大爺617

    老舍先生從事教育和攵學創作凡四十年,其夂學著作等身,其作品樣式以小說為主,兼以戲劇、評論等。他的藝術成就最高的還是小說,其代表作四世同堂,駱駝祥子等被翻譯成十多種外夂在世界各國出版。他的作品在國內享有盛譽,在國際攵壇它獲取高度評價σ老舍能躋身國際夂壇,與他所受的教育背景及他在國外的遊學經歷密切相關。他小時候接受了中國傳統夂化的教育,受儒家攵化的影響很深,形成了他骨子裡的正直.、善良、愛憎分明、極具正義感的性格。這在他的作品裡都有所體現。在小學丶中學時期大量涉獵國內的白話夂小說和世界各國的夂學名著,為他的創造提供了豐富營養。他曾經在英國遊學五爭,美國遊學一年,還曾到過法、德、意等國,這不僅極大地開拓了視野′,也對中西文化的差異,優劣有了更深刻的認知理性思考,使他獲得了跨文化,跨語際,跨國別的批判眼光,來審視人性和人類社會中共通的問題和困境。另一方面,他生活在社會底層,對老北京的各色人等有密切接觸,使他的語言風格獨具地方特色′,自成高格。他的作品中人物個性鮮明,細節描寫生動入微,語言駕馭自如,形成了自己的諷刺幽默,詼諧輕鬆的藝術魅力。所有這些為他能跨越國界,躋身國際夂壇創造了條件。若非他過早離世,他在國際夂壇的影響力一定會更大!

  • 9 # 來自荒野的璞玉

    所謂大師,大概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一是文學層次,此層次很多人都能達到;

    二是對社會對人生的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力和感悟力的層次,此層次略高於前者;

    三是貼近生活貼近大地貼近底層百姓的態度和情懷的層次,此層次更高,少有人達到;

    四是貼近人性、堅守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一一真誠、善良和正直的層次,此層次極少有人抵達!

    老舍先生所處的前半世充滿了坷坎和動亂:國家積弱積貧,社會動盪不安,政權軟弱無能,人民多災多難。

    老舍先生的家庭背景也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家裡的頂樑柱、當兵的父親在抗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犧牲,是弱小而堅強的母親把一大家人養大,他的家世也由小康淪為赤貧。

    老舍人生的不幸讓他深切感受到民眾的疾苦,而母親遺傳給他的堅強、正直、誠實、善良的秉性也深深影響了他的人品!

    當他滿懷熱情日夜抒寫著人間悲劇和喜劇時,又一場現實的人間悲劇在神州大地重演!

    面對邪惡,他沒有同流合汙,沒有栽贓陷害,寧肯投湖自殺,也要像母親做個正直善良的人!

    所以,是老舍的人品成就了他卓越的文學地位!

  • 10 # 使用者龍馭天下

    老舍是我從小仰慕的最知名作家。是中國文壇群星最耀眼的一顆星。並享譽世界文壇,這是為什麼呢?

    一:老舍從小家境貧寒,但他克難好進、志在鴻天;硬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一步步從小學私塾到中學、師範學校、大學完成基礎學業;並擔任教員維繫讀書和生活。尤其是到英國留學,他抓住這一大好時機,涉獵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讓他開闊了視野,並正式開啟了創作生涯。他把中西文化隔為一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陸續發表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三部描寫人民生活的諷刺長篇小說。這一經歷是他成為躋身世界文壇大家的重要開端。

    二:謙虛好學,仰拜恩師。曾經在北京師範學校的校長方還,是當時著名的國學大家,他虛心向恩師學習,受到恩師的看重指點,讓他在國學方面頻頻受教;使他在國學造詣上有了重大提升。

    三:以本民族的文化為主體,中西結合。“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他把自己的作品在吸收西方不同文化差異、和民族文化完美融合;立足本民族精髓,跨越文化際語,開拓人性共同特點,體現人類共知共鳴的永恆元素,打破了世界文化的界限;從而吸引和打動了西方的讀者,他的作品在西方熱傳。這是他能夠躋身世界文壇的重要原因。

    老舍一生忘我的工作,他的名字就含有捨棄自我的意思;也被人們稱為“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他的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茶館》。他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 11 # 魏牧童

    一是老舍先生有一定的創作才能,二是對普通的華人有較深入的瞭解,三是熟悉普通人的生活,四是老舍先生曾任教於英國,對世界文學亦有一定的瞭解,五是瞭解中國的文學

  • 12 # 長弓衍73727801

    1.從教育經歷來看,老舍既接受過傳統的儒家典籍的教育,又接受過辛亥革命之後新式小學和中學的教育。

    2.老舍大量涉獵了不同國別的西方文學作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3.海外遊學經歷異常顛簸辛苦,深刻感知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優劣所在。其中西方融合的知識體系結構,提供了一種跨文化、跨語際、跨國別的批判眼光,直視人性和人類社會中共通的問題和困境

  • 13 # 十點鐘開始

    可能有以下幾點:

    1.老舍作品濃縮地域特色,《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老北京色彩強烈,很能體現語言的魅力。

    2.老舍作品紮根現實生活,讀來讓人感到真實,不像現在有些作品,臆想成分大,脫離實際。

    3.老舍作品關注時代變遷,《茶館》《龍鬚溝》等,是時代變遷的縮影,在作品中彷彿經歷了歷史。

    4.老舍作品隱含獨特情感,有時在繁雜的文字中,會感到一陣悲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敘事功底到底是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