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灣區大佬

    始於90年代初的網際網路技術長週期已進入末端,縱觀幾千年經濟史,每次生產力的提高背後都有技術革命的影子,而被樂道的大國改開經濟奇蹟,同樣是因為開啟國門吸收了西方技術革命的成果,享受了技術紅利,而非人口紅利。

    沒有技術進步和創新驅動,搞刺激能獲得短暫的快速增長速度,但木有中長期的增長空間。

    技術長週期到了末端就像人得了糖尿病,本身沒什麼直接危害,但會帶來很多併發症,技術沒有進步,勞動生產率得不到提高,居民收入停止增長,最終嗝屁於貧富分化+需求不足+產能過剩。

    全球技術長週期結束,會導致全球精濟危雞,甚至大笑條,傳染模式是這樣的順序,主要精濟體總需求一收縮,依靠出口的郭嘉先嗝屁,接著外債多的郭嘉嗝屁,然後內需弱的嗝屁,再接著內債多的嗝屁,最終一起嗝屁,然後有個活不下去的愣頭青發動站針,打帳去產能。

    打完了,誰先恢復並領先呢?一般來說,誰先掌控下一個技術格命誰領先

  • 2 # 招財老汪

    康波週期是1926年俄國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在分析了英、法、美、德以及世界經濟的大量統計資料後,發現發達商品經濟中存在的一個為期50-60年的長週期。在康波週期中,前15年是衰退期;接著20年是大量再投資期,並在此期間新技術不斷採用,經濟快速發展,迎來繁榮期;後10年是過度建設期,過度建設的結果是5~10年的混亂期,從而導致下一次大衰退的出現。國內對康波週期最為推崇的莫過於周天王,人稱“週期之王”。他與絕大多數的分析師不同,篤信週期與宿命,這也為他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他以康德拉季耶夫週期理論為基礎,建立了四周期巢狀策略分析框架。2007年,周金濤判斷2008年將發生康德拉季耶夫週期衰退一次衝擊,成功預測次貸危機,周金濤從此聲名大噪。2013年他提出房地產週期拐點,2015年之後,成功預測了全球資產價格動盪,在2015年11月預言中國經濟將於2016年一季度觸底。他的一生也像一場宿命傳奇,外界曾猜測,“也許是洩露了太多天機”,2016年,周金濤身故,年僅44歲。2017年12月27日,周金濤辭世一週年之際,其生前著作《濤動週期論》釋出,對於喜愛市場週期研究的朋友來說,是一部不可錯過的投資寶典。

    一個人的一生中所能夠獲得的機會,理論上來講只有三次,如果每一個機會都沒抓到,你肯定一生的財富就沒有了,如果抓住其中一個機會,你就能夠至少是個中產階級。這句話的意思是:個人財富的積累完全來源於經濟週期運動的時間所給的機會,只看你能不能抓住。按照經濟學的經典分類,經濟週期大致有基欽週期、朱格拉週期、庫茲涅茨週期和康德拉季耶夫週期。基欽週期:又稱”短波理論”,廠商生產過多時,就會形成存貨,減少生產,這種2到4年的短期調整也稱為“存貨”週期。朱格拉週期:市場經濟存在著9~10年的週期波動。這種中等長度的經濟週期也稱“朱格拉”中週期。從2005年往後9年,2014年下半年起的那一波大牛市,正好也是一個朱格拉週期。庫茲涅茨週期:1930年美國經濟學家庫涅茨提出的一種為期15-25年,平均長度為20年左右的經濟週期。因為即房地產週期。康德拉季耶夫週期:1926年俄國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種為期50-60年的經濟週期,故稱“康德拉季耶夫”週期,也稱長週期。3個基欽週期構成一個朱格拉週期。2個朱格拉週期構成一個庫茲涅茨週期,3個庫茲涅茨週期構成一個康德拉季耶夫週期。

    在一個人60歲的人生中,其中30年參與經濟生活,30年中康波給予你的財富機會只有三次,不以你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所以,人生就是一次康波,包括三次房地產週期,九次固定資產投資週期和十八次庫存週期。我們在做人生財富規劃的時候,一定知道每個人都是在社會的大系統中執行,社會大系統給你時間機會,你就有時間機會。這個大系統沒給你機會,你在這方面再努力也是沒用。周金濤在生前做出預測:2018年到2019年是康波週期的萬劫不復之年,60年當中的最差階段,所以一定要控制2018、2019年的風險。第一做好保值,第二保證流動性。保值和流動性是未來五年最核心問題。1/.康波週期是一個50-60年的長期理論,對於短期投資來說並不適合,比如股票、證券等。2/.康波週期僅勾勒出大的週期趨勢,但在區域性時間、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下,趨勢會出現尖刺變形。3/.經濟週期、市場週期的走勢是客觀的,每個人出生時間、周圍環境不同。認清當下經濟形勢,適應自身情況,不可一概而論。4/.如今既是全球化市場,又存在大量區域性經濟體,相互影響,單個康波週期可能被外來因素打破,尤其一些中小國家。5/.作為一個技術分析理論,康波週期更像一個大資料分析的結果,可以作為觀察市場經濟的一個角度,但並非唯一角度。康波週期是否有效,當然有效,在當下情況下,分析中美歐等經濟體時,還是十分有參考意義。人類文明史可追溯的有幾萬年,每一次新技術的出現,都大大縮短了經濟週期,使得社會發展加速前進。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再到資訊時代,唯有不斷適應當前新技術形式,才能準確把握未來趨勢。在技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們在避免前人錯誤的同時犯下新的錯誤,這是無法避免的市場悖論。如何看待未來的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時刻注意哪些突破性的新技術出現。在市場形勢不變的情況下,市場規律依然有效。但當新技術不斷成熟,形成顛覆式趨勢時,就要重新考量原有的市場理論。

  • 3 # 51逆流而上

    有一句話說得好:人生髮財靠康波。

    人生就是一場康波,週期論雖然不一定百分百正確,但必有其一定道理。

    康波週期是1926年俄國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在分析了英、法、美、德以及世界經濟的大量統計資料後,發現發達商品經濟中存在的一個為期50-60年的長週期。在康波週期中,前15年是衰退期;接著20年是大量再投資期,並在此期間新技術不斷採用,經濟快速發展,迎來繁榮期;後10年是過度建設期,過度建設的結果是5~10年的混亂期,從而導致下一次大衰退的出現。

    國內對康波週期最為推崇的莫過於周天王,人稱“週期之王”。他與絕大多數的分析師不同,篤信週期與宿命,這也為他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他以康德拉季耶夫週期理論為基礎,建立了四周期巢狀策略分析框架。

    2007年,周金濤判斷2008年將發生康德拉季耶夫週期衰退一次衝擊,成功預測次貸危機,周金濤從此聲名大噪。

    2013年他提出房地產週期拐點,2015年之後,成功預測了全球資產價格動盪,在2015年11月預言中國經濟將於2016年一季度觸底。

    他的一生也像一場宿命傳奇,外界曾猜測,“也許是洩露了太多天機”,2016年,周金濤身故,年僅44歲。

    2017年12月27日,周金濤辭世一週年之際,其生前著作《濤動週期論》釋出,對於喜愛市場週期研究的朋友來說,是一部不可錯過的投資寶典。

    一個人的一生中所能夠獲得的機會,理論上來講只有三次,如果每一個機會都沒抓到,你肯定一生的財富就沒有了,如果抓住其中一個機會,你就能夠至少是個中產階級。

    按照經濟學的經典分類,經濟週期大致有基欽週期、朱格拉週期、庫茲涅茨週期和康德拉季耶夫週期。

    基欽週期:又稱”短波理論”,廠商生產過多時,就會形成存貨,減少生產,這種2到4年的短期調整也稱為“存貨”週期。

    朱格拉週期:市場經濟存在著9~10年的週期波動。這種中等長度的經濟週期也稱“朱格拉”中週期。從2005年往後9年,2014年下半年起的那一波大牛市,正好也是一個朱格拉週期。

    庫茲涅茨週期:1930年美國經濟學家庫涅茨提出的一種為期15-25年,平均長度為20年左右的經濟週期。因為即房地產週期。

    康德拉季耶夫週期:1926年俄國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種為期50-60年的經濟週期,故稱“康德拉季耶夫”週期

    “ 人生的財富不是靠工資,而是靠你對於資產價格的投資。人生髮財靠康波”!這是本書的一個定論,初看這個定論還是有些震撼的,但是閱讀完本書,仔細想想,這其中又飽含著“宿命論”的意味在裡面。這裡的“康波”也就是康德拉季耶夫週期理論,也稱為“康波週期”,它是一個描述宏觀經濟發展現象的理論。本書的作者尼古拉斯·金濤先生,在“康波週期”和三週期巢狀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四周期巢狀理論,也就是“濤動週期論”。

    所謂康波週期,可以分為繁榮、衰退、蕭條和回升四個階段,一個週期大約為50-60年,這其中又有9-10年左右的中週期,40個月左右的短週期。促進經濟繁榮的主要因素是主導產業的創新,從書中得出的結論,1991年至2004年(2002年)是第五輪康波繁榮期,第五輪康波的主要主導創新產業是資訊科技行業,而後步入衰退,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是本輪康波由繁榮轉向衰退的拐點,這樣看來當前時間(2019年)應該是處於第五輪康波的蕭條期。全書共分為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康波理論的闡述,從中國、美國、日本等國經濟不同時期發展的對比,和國際產業分工等視角,詳細闡述了不同時期下所處的康波階段,及其經濟和歷史原因;第二部分主要透過具體的資產配置,例如美元、黃金、大宗商品市場等,結合詳細的歷史資料,用於佐證康波的歷史階段;第三部分主要是周金濤先生的訪談記錄。

    讀完本書,不能說就擁有了高超的投資手段和方法,可能最大的收穫就是獲得了一個新的視角,也就是提高了對資產配置和資產價格的敏感程度吧。也許是本身知識儲備的不足,經濟理論的欠缺,書中的許多關鍵詞還是非常模糊的,很多都是第一次聽說,例如庫存週期等等,對於閱讀還是有很大的障礙的。其中也引用了大量的資料,基於這些資料的推導過程和結論也需以後慢慢學習和消化了。

  • 4 # 上市公司趨勢

    康波週期是理論,也是幻覺,表述的是大機率事件,類似於預言,可以指導投資方向,但不能指導具體實踐。

    首先,康波週期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康波週期考察資本主義經濟中歷時50-60年的週期性波動的理論。依據是把科學技術體系劃分為科學原理、技術原理和應用技術三個層次。康波週期認為,從科學到技術,再到應用端爆發,大概是50年到60年左右,其依據是三次技術革命,工業革命、鋼鐵時代、電氣化時代,三次革命推動了新生產力發展。因此,康波週期有肉眼可見的根據。

    其次,康波週期只是經驗。康波週期是事後諸葛亮,理論的侷限性相當大,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麼資本主義之前的幾千年為什麼不是這個發展邏輯,從而也沒有辦法解釋下一個60年的發展邏輯。實際上根據每個人的生活體驗就可以體會的,技術的發展週期是越來越短的。為什麼大家相信康博的60年週期?因為時間太久了,沒有人能完整經歷兩個他所謂的週期。

    再次,康波週期的經驗當然是有用的,但只是宏觀性的,很難落實到具體行業和個例。國內引進康波週期的是已故周金濤老師,比如他對房地產市場的預測“中美兩國的房地產週期或在2017-2019年共振下行”。實際上,最新的資料表明,中國百大城市房產漲幅創10年新高,為11.2%。之所以出現這麼大的偏差,是因為康波週期理論是幾個有效條件下的理論,而不是真正的生活本身,很多重要的因素,比如觀念、市場、結構等沒有被考慮。

    那學習康波週期有什麼用?學習康波週期不能讓你暴富,但是可以掌握一種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如果想致富,還必須學習相應的特定領域知識,來修正自己的判斷。人生髮財不靠康波,靠你自己。

  • 5 # 比特幣永遠

    康波週期即康德拉季耶夫週期理論。康德拉季耶夫週期理論:是考察資本主義經濟中歷時50-60年的週期性波動的理論。

    康德拉季耶夫週期理論這裡把科學技術體系劃分為科學原理、技術原理和應用技術三個層次。在這三個層次的關係上,科學原理的發展決定技術原理的發展,技術原理的發展不可能超越科學原理決定的限度。

  • 6 # MBA3點0何校長well

    經濟的結構性、週期性、趨勢性是經濟發展的基本邏輯和基本面。

    作為康波週期是俄國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在1922年出版的巜戰時及戰後時期全球經濟及波動》、及之後的巜經濟生活中的長波》、巜大經濟週期》等著作,對過往經濟發展的規律性、週期性的研究後,提出的基本觀點。認為經濟發展中從上升到衰退存在週期性波動的特徵,大概55年左右為一個長週期,叫長波理論,也叫康波週期。

    我記得好像列寧也有相關的論述,資本主義經濟存在成長、成熟、衰退、蕭條等週期性。

    我個人認為:

    一是經濟的週期性是客觀存在的。

    從產品的生命週期,匯入、成長、成熟到衰退,勢必影響產業發展的週期性。

    經濟發展的自身,從投資到產出到高潮到新的投資也存在一定的韻律和節奏。

    通常來說,產品或服務是經濟的基本細胞,產品結構的改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會影響與改變產業結構,最終勢必影響新的經濟結構,形成新的經濟週期。

    而康波週期,又是實證研究的結果。

    因此,經濟的週期性毋用置疑。

    二是瞭解經濟週期背後的意義與經濟邏輯非常重要。為了避免經濟下行或者衰退帶來不必要的傷害,資源浪費,甚至影響社會的穩定,在宏觀經濟把握上,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例如,推動創新,根據經濟的節奏,推動新經濟、新產業的發展並創造更好的條件 。讓新舊產品、產業、動能、模式有更好的銜接;調結構,穩增長;甚至在宏觀政策上更精細、精準及必要的逆週期調節。

    三是不能僵化地認識康波週期。因為現在的環境,特別是政治、科技、經濟及全球化、網路化、高科技、大資料等等,與之前也己經大不相同,因此,出現很多變化,也是非常正常的,不能一本書讀到老。

    四是康波週期雖然是宏觀的經濟現象,但是由於經濟的系統性和聯絡性等特點,對於我們創業、創新、投資,把握趨勢與節奏,順勢而為,意義非常重大。

    請根據自己行業、產品、工作的不同特點,細細的品味和揣摩。也許還很有趣。

  • 7 # 實業人的圈子

    康波是經過多個發達國家驗證的一個經濟理論,值得拿來做決策參考。

    康波主要是用來描述宏觀經濟變化的,與宏觀經濟相關的可用,它大過產業週期、企業週期,於我們普通人關聯較小。不管是做產業還是買股票,我們更多的還是關注細分領域的小趨勢。所謂風來了豬都會飛,也指的是小趨勢。

  • 8 # 易勝投機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如果政策制定缺乏獨立性或是缺乏權威性都會產生巨大的問題。做一個成功的經濟政策制定者實際上並非易事。政策制定者需要知道如何在艱難困苦中做正確的抉擇以突出重圍,這不僅需要智慧、還需要鬥志以及政治頭腦。

    很多人會覺得,宏觀是多宏大的東西啊,跟我們個體有什麼關係呢?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在宏觀經濟規律中度過一生。對於個體而言,如果我們可以正確地預判宏觀形勢,就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比如到底該選擇學哪個專業?選擇哪個行業就業?何時買房,何時買股票?對於投資機構而言,如果可以正確地對宏觀形勢有前瞻性認識,就可以在不同資產類別中進行動態配置,也可以適時並及時地調整業務佈局。宏觀分析的大局觀樹立,可以幫助我們高看低維:正如螞蟻在地面上爬行,看不到前面的坑坑窪窪還是會往前爬。而作為直立行走的人類,在看到前面的坑坑窪窪時就可以選擇跨過去或是繞過去。

    偉大的周天王曾說過,人生就是一場康波。康波週期是經濟成長過程中上升與衰退交替出現的一種週期性波動。它不僅客觀存在,還會對每個人的人生產生深遠影響,因為每個人的一生基本上會經歷一次或兩次康波機會,這種機會使我們得以分享技術革新的紅利。而實際上,人生不僅是一場康波,還是一場超級債務週期。在“人生髮財靠康波”的同時,如何在把握康波機會的基礎上擇機加槓桿實現個人財富增值,又如何擇機去槓桿守住財富或許就需要依靠對債務週期的理解與把握了。達里奧在其新書A Template For Understanding Big Debt Crises中就詳細闡述了債務週期的分析框架。

    著名對沖基金經理達里奧在1975年創立了橋水基金,幾十年的風雨洗禮使橋水基金躍居對沖基金界前列。在對沖基金哀鴻遍野的2008年,橋水基金旗下的Pure Alpha對沖基金收益仍達9.5%,2010年收益率躍升至45%!2016年橋水錄得年收益49億美元,超越索羅斯、保爾森。作為一家宏觀策略的對沖基金,橋水背後有一套很嚴密的宏觀模型,掌舵人達里奧也將其對宏觀經濟週期的理解模型化。有了經濟週期模型,就可以根據不同經濟階段動態調整資產組合,並透過資產相關性分散系統性風險,以實現純阿爾法策略。因此,對於資產管理機構而言,研究宏觀經濟週期的意義不言而喻。在風靡一時的《原則》之後,這位對沖基金大佬再出新書A Template For Understanding Big Debt Crises,達里奧在這本書中探討了什麼問題?我們又可以從達里奧的人生與著作中得到哪些啟發?很多人覺得,這書中沒有提怎麼炒股怎麼賺錢啊。老子說過,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若有術無道,則止於術。債務週期分析框架的建立,更多的是道的層面,微觀個體如何運用實際上是存乎一心的事。

    一、專注宏觀與歷史的投資人

    達里奧於1975年創立橋水,在他掌舵期間,橋水基金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基金管理規模達到1600億美元。達里奧和他的橋水在投資市場堪稱傳奇:1980年代末的經濟衰退使對沖基金界哀鴻遍野,而達里奧領導的橋水基金卻獲得了高達22 %的利潤,達里奧因此也被譽為“十月英雄”。1995年,橋水基金的42個精英僱員管理資金高達41億美元。在整個華爾街都分崩離析的2008年,橋水基金的整體收益率仍達14%。到了2010年橋水的收益率已躍升至45%。2016年橋水錄得年收益49億美元,超越索羅斯、保爾森,成為對沖基金界的神話,被市場公認為“最能賺錢的對沖基金”,達里奧也自然而然被拜為對沖基金界的教父級人物。

    實際上,達里奧是一個專注於宏觀的投資者,他關注經濟趨勢,關注GDP、通脹、匯率和利率的變化。他也是個有情懷的投資者:預測到2007年次貸危機的他,曾一腔熱血上訪財政部,告知美國可能會面臨一場嚴重的信貸危機,但是沒有人在意他的預測。他為此又走訪白宮,告訴政策制定者銀行系統面臨的潛在風險,但是依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直到次貸危機發生,雷曼倒閉,政府高層才想起達里奧的預測和分析。很多人會覺得,宏觀是多宏大的東西啊,跟我們個體有什麼關係呢?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在宏觀經濟規律中度過一生。對於個體而言,如果我們可以正確地預判宏觀形勢,就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比如到底該選擇學哪個專業,選擇哪個行業就業,何時買房,何時買股票?這一切選擇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或是一時起意,那無異於將人生交給別人或是命運。而宏觀分析的大局觀樹立,就可以幫助我們高看低維。

    達里奧是一個實踐者,而非一名理論家。與傳統經濟學家不同的是,除了分析宏觀指標,達里奧會觀察市場買賣雙方對供需的影響,再判斷自己的結論是否已經反映在資產價格上。與經濟學理論相比,達里奧更熱衷於對經濟史的深入分析。在經濟史的研究中,達里奧不斷總結債務危機背後的因果關係,建立了基於債務週期、經濟週期、商業週期的研究框架。達里奧也會尋找不同債務危機的異同,並思考產生這些異同的原因。最終他將各種案例的總結整合為投研框架,再據此對新發生的經濟問題進行判斷並將結論運用在投資實踐中。

    在風靡一時的Principles(《原則》)之後,值2008年金融危機十週年之際,達里奧再出新書A Template For Understanding Big Debt Crises,希望透過系統性的債務危機分析框架,使公眾能瞭解債務形成的機理並減少未來債務危機發生的可能。

    二、達里奧的新書說了些什麼?

    達里奧對債務問題一直有一個隱憂:“債務問題就像是一種病,而且是週而復始的發生”。透過計算,達里奧發現有許多美國公司已經難以償還債務。債務的不可持續,終究會帶來償付的壓力繼而引發巨大的問題。

    在新書中,達里奧先系統介紹了債務週期的分析框架,並對歷史上的三個債務問題進行具體研究(1918-1924年的德國債務危機、1928-1937年的美國債務危機以及2007-2011年的美國債務危機),最後他整理了48個歷史經濟案例的研究概要。在達里奧看來,對歷史上的經濟劇變進行深入分析,可以總結出經濟事件演化的因果規律。當面對新發生的經濟問題時,就可以運用事先習得的經驗去應對。而當下一次經濟危機出現的時候,我們也能更好地去應對。

    那麼,達里奧的債務週期分析框架到底是怎樣的呢?

    1、從信用與債務講起

    當信用增速下滑時,社會總支出減緩就有可能會引發較多的債務問題。這也往往是債務週期見頂的標誌。而央行收緊貨幣政策則會加速經濟衰退。一旦債務成本超過融資額,經濟向上週期即發生反轉。屆時新的貸款增速會下滑,存量貸款的還款壓力也會增大。支出和投資的減少導致收入與資產價格的進一步下降。

    當借款人無法償還貸款時,銀行、保險等借款機構就會面臨巨大信用風險,政策制定者就只能對借款機構進行救援(這正是2008年的情景再現)。而影子銀行的出現(包括信託、經紀商、SPV)又增加了信用風險在整個經濟體的連鎖反應。

    2、長期債務週期研究框架

    當債務增長超過收入增長時就會出現債務危機。對於債務危機,雖然央行可以透過降息應對,但當利率已經接近0的時候,降息的方式就不管用了。長期債務週期由若干短期債務週期(商業週期)彙總而成,在短期債務週期中,支出只受制於借貸意願,當信用易得時,就會出現經濟繁榮;反之則會出現衰退。而信用主要由央行進行調控:央行會透過降息使經濟走出衰退。但是由於人性的問題,人們更傾向於借錢而不是還錢,因此每輪週期的頂部和底部會比上一個週期產生更多的經濟活動和債務。長期來看,債務就會超過收入增速,長期債務危機也就形成了。在長期債務週期的上升階段,即使人們已經負債累累,債權人也仍提供大量信貸,這是因為債務週期上升程序是在自我強化的--支出增加使收入增加,收入增加使資本淨值增加,資本增加又增強了借款人的借款能力並進一步推動支出的增加。影子銀行的出現又進一步增加了信用的多樣性,借款人在虛假繁榮的景象中舉債支出。而債權人也自鳴得意地欣然享受著虛浮的盛宴。終究,債務攀升達到盡頭引發債務問題。

    債務相對收入增長達到極限時,債務週期便開始拐頭向下。資產價格下降,債務人無法償還債務,投資者因恐慌與謹慎而出售資產,債權人不再對債務人續貸。這一切最終將導致流動性問題,人們也會消減支出。由於一個人的支出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支出的消減就使收入開始出現下滑,這進一步使人們的借款資信下降。資產價格下降,也進一步緊縮了銀行信貸。緊接著股市崩盤,伴隨著失業及商業行為減少,社會的緊張情緒與日俱增。這種演化會自我強化甚至成為一種惡性迴圈。不同於經濟衰退可以透過降息增加流動性促進借貸增加,在經濟蕭條時降息可能就不起作用了:當利率已經接近0的時候,傳統貨幣政策工具無法增加流動性。

    上述分析就是長期債務週期的動態演化過程。債務週期可以追溯到羅馬時代,實際上哪裡有借貸哪裡就會存在債務週期。

    3、債務危機能否得到控制從而避免出現大問題呢?

    在達里奧看來,只要債務是以本幣標價,債務危機就有得到控制的可能。根據他對歷史的研究,債務危機未能得到控制主要源於2個原因:1)政策制定者沒有做正確的事;2)做出政策調整會損害到一些人。處理債務危機關鍵在於政策制定者能夠知道如何有效運用槓桿,以何種速度釋放風險,誰將會在政策調整中受益受損,同時還應確保政策制定者具備制定政策的獨立性。

    總結來說,歷史上主要有兩類債務危機,分別是通縮型衰退與通脹型衰退。

    4、通縮型衰退

    在通縮型衰退情況下,政策制定者會將利率下調到0。因為無法再進一步降息,債務重組和財政緊縮政策就會登臺。通縮型衰退通常發生在向國內舉債的國家。

    1)週期早期

    在債務週期早期,債務被用於商業擴張促進營收,債務增長並沒有超過收入增長。此時的債務壓力較低,資產負債表也健康,因此有充足的空間供私人部門、政府以及銀行加槓桿。債務增長、經濟增長以及通貨膨脹也均適度。此時的經濟體也相對健康,也是投資確定性比較高的時候。

    2)泡沫階段

    泡沫階段,一切資產價格都在上漲,投資者、商業組織、金融機構等所有經濟主體都對經濟前景充滿信心,除了傳統借貸機構以外還湧現了影子銀行,共同促進債務和資產價格的進一步增長,人們越來越覺得透過低息融資投機“賺快錢”會很容易,大多數人都認為應該持有資產而非現金。正如前文所述,由於收入、資本淨值以及資產價值增加,泡沫又會實現自我強化。此時借款人會自覺富裕,繼續依靠槓桿進行入不敷出的支出。因為對於整個經濟體來說,借款與支出的增加可以促使收入增長,股票和其他資產價值的增加又使抵押品的價值增加,虛假的繁榮開始上演。這種上升波還會受到中央銀行鬆緊信貸政策的強化:由於央行的貨幣政策以通脹和經濟增長為錨,在通脹和經濟增長資料不佳時,央行就會動用貨幣政策提振經濟,典型例子就是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最終央行透過漸進降息的方式使本不可持續的債務週期得以苟延殘喘,但這無異於是嗑藥止痛。泡沫預示著債務在不斷接近極限,經濟體的脆弱性與日俱增,可偏偏在這個時候人們沉溺於非理性的樂觀難以自拔。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僅僅用債務與收入的比重去衡量是否將發生債務危機時不準確的:還要考慮到單個經濟體的償債能力,如果債務分佈均衡會就比債務集中的危害性小一些。實際上,泡沫階段是有預兆的:當社會群體都在躺著賺錢,當股票配資日趨增加,當人人討論股票要創新高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自我警示了。

    3)頂部

    物極必反,基於債務的資產價格上漲在達到一定程度之後終將發生反轉。很多因素會導致市場見頂,但央行加息是最常見的影響因素。有時候,是泡沫本身引發了通脹和經濟增長,進而引發央行緊縮政策。有時候,緊縮政策是由外部驅動:對於那些對外債依存度較高的國家,一旦外資撤離就會引發流動性緊縮。當資產價格下跌時就會引發負的“財富效應”,放款人會擔心收不回錢,而借款人會借新還舊或是無法展期債務。這一切都源於人們將資產繁榮建立在債務之上。一般來說,債務問題會在經濟見頂前半年出現。風險最大的那些借款人開始違約,放款人開始擔憂,信用利差開始擴大,借貸增速下滑。此時市場風險偏好下降,人們從高風險資產轉向低風險資產。

    當收益率曲線變得平坦以及反轉(長期利率相對於短期利率處於最低水平),貸款增速放緩,人們也更傾向於持有現金。但在頂部階段的早期,信用系統中有些部分會受到影響,另一些部分仍然穩健,因此無法判斷經濟是否正在趨弱。不過央行加息和縮減信貸卻在播下經濟衰退的種子。一般而言,信貸收緊最快會出現在股市見頂約5個月之前。在泡沫後期,財富效應會產生深遠影響:資產價格下降引起財富下降,財富下降引起收入下降,收入下降使借款資信下降導致借貸活動收縮。經濟不景氣也導致了公司盈利銳減,人們出售資產的行為又進一步磋商資產價格,資產價格、收入和財富最終都受到加速下滑的影響。

    1)蕭條

    在普通衰退中(貨幣政策依然有效時),透過貨幣政策降息使財富效應逐漸轉正,經濟得到刺激後債務問題也得到緩解。但是在大蕭條中,由於利率已經接近0使進一步降息空間非常有限,且匯率貶值壓力也會制約貨幣政策。這也正是美國1930-1932年,2008-2009年間所發生的:2007-2008年美聯儲一直降低,但收效甚微。當大蕭條出現時,債務違約和重組將重挫許多人,而對於借款機構而言就猶入災難。大蕭條階段,會發生債務違約以及經濟緊縮。回溯歷史,在大蕭條階段可以透過銀行存款保險制度、最後貸款人制度、以及政府給關鍵金融機構注資的方式解決,但這都遠遠不夠。如何對待影子銀行以及創新金融工具將非常考驗決策者的決策水平。誠然,在蕭條階段難以避免出現經濟萎靡,就業難度也會加大,但是實際上在蕭條階段也是個體休養生息的好時候。此時投資策略可以適當保守,在保持樂觀心態的同時去研究是否新的產業和行業機會正在孕育。

    2)去槓桿

    抵消通縮型衰退的最佳方法是由央行提供充足的流動性及信貸支援。具體措施包括央行擴大借款的抵押品範圍以及購買低質量或長期債務(債務貨幣化),直至名義經濟增速高於名義利率。央行可以採用印錢的方式彌補信貸不足,而印錢的方式通常為央行購買資產(包括政府債券、公司債等)。有些人會質疑印錢將產生通脹,實際上只要信貸收縮和印錢的效果可以達到平衡,就不會存在通脹問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貨幣政策刺激被濫用的話就會產生嚴重的通脹型衰退(如20世紀20年代魏瑪共和國的惡性通貨膨脹)。對於固定匯率制度的國家,由於要保證本幣比值穩定,採取印錢和資產購買的方式會困難一些。

    3)推繩子

    如凱恩斯的名言:“你不能推一根繩子”——貨幣量化寬鬆政策更像是在產生資產泡沫和貨幣亂局而非就業崗位。達里奧認為最佳方式是綜合運用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以避免單純的“直升機撒錢”,此外還可配合運用宏觀審慎政策。

    4)正常化

    綜合運用各種去槓桿舉措之後,經濟系統又會迴歸常態。一般來說,經濟恢復正常化差不多需要5-10年的時間。而對股票市場而言,可能要10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回到前期高位(因為投資者風險偏好的恢復需要時間)。

    5、通脹型衰退

    主要發生在外債依存度較高的國家,當海外資本流入放緩信用創造受到抑制。在通脹型去槓桿中,資本流出會抽乾流動性,造成本幣貶值以及通脹上升。近期發生的土耳其危機就是一個典型。

    1)債務早期

    當一國經濟狀況良好且具備投資發展潛力時,就會吸引國際資本流入。一開始,債務水平還比較低,該國資產負債表也比較健康。隨著出口創匯的增加,央行需要創造更多的錢來購買外匯(外匯儲備增加),這樣一來就會增加本幣供應,而本幣的增加將引起資產購買或者借貸行為的增加。

    2)泡沫階段

    經濟向好以及資產價格上升就會吸引更多的資金流入,而資金流入又將進一步推升該國內資產價格。長此以往,該國成為“熱錢天堂”,資產的過度購買創造了債務和股市泡沫。在該國的投資告訴增長並導致了收入整體提升,這使得該國的借款人的資信變得更好,借貸行為不斷自我強化。發生通脹型衰退的國家往往高度依賴對外融資,他們需要持續的外資流入確保支出的不斷增長。但是本幣的持續升值會使這些國家的出口競爭力下滑,而不斷高企的資產價格也使整個國家的經濟體系搖搖欲墜。

    3)頂部

    當熱錢流入無法持續的時候,週期頂部及匯率保衛戰就將上演。當經濟預期反轉時,將導致外資淨流出從而對資產價格及本國匯率形成拖累。實際上,頂部也往往有許多突發因素產生,包括:1)出口收入下滑;2)進口成本上升;3)資本流入減少;4)本國居民想將資產轉移到國外。當資本淨流出時,將影響國內投資及消費,國內借款人的資信也會下降,這就更進一步加速了外資流出。

    4)衰退期

    在採取了支撐匯率的各種方式之後(包括動用外匯儲備、緊縮貨幣政策、預期管理以及採取外匯管制),政策制定者一般會放棄保衛匯率而讓本幣貶值。央行不應該為了單純保衛匯率就犧牲外儲或者是過度提高利率,因為這會對經濟產生更大的危害。實際上,本幣貶值也會對經濟有刺激作用。本幣貶值會刺激出口,有助於國際收支的平衡,同時會降低進口助益國內生產商。但是匯率貶值也是雙刃劍,在所有被研究的通脹型衰退案例中,匯率貶值將使進口商品價格升高,從而引發輸入型通脹。同時匯率貶值也會形成該國貨幣將持續貶值的預期,這進一步加劇了資本流出並影響國際收支平衡。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持續貶值不如一次性大幅貶值。當資本流入不再時,國內支出就會受到影響。而由於一個人的支出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支出的下滑又會引起收入的下滑,進而繼續引發失業以及支出的進一步下滑。隨著經濟環境的惡化,放款人會出現債務問題,外資機構就會更不願意向本國放貸和投資,本國資產價格也會不斷的縮水,所有這一切又會自我強化形成一個惡性迴圈。

    5)正常化

    只有當本幣的供求達到平衡時,上述問題才會得到解決。如前所述,本幣一次性快速貶值要優於持續性貶值,因為一次性貶值之後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在通脹型衰退中,即使整個國家沒有達到債務上限,政策制定者也應該對重要金融機構的不良債務進行管理,具體措施包括進行資產重組以及提供流動性。透過定向提供流動性(主要透過印錢的方式),政策制定者們就可以有效防範債務危機,前提是需要審慎平衡印錢所引發的潛在通脹問題。一般而言該國可能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能恢復經濟穩定,在經歷了國內資產價格及勞動力成本的大幅下降後,該國又會重新成為一個具備吸引力的投資基地。關鍵在於,政策制定者需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確保關鍵金融機構的穩定。

    三、關於去槓桿的經驗和啟示

    需要注意的是,政策制定者最初可能會錯誤運用財政緊縮、印鈔、及再分配政策。債務危機本身是由過度舉債的債務人及忽視風控的金融機構造成,所以納稅人肯定會不滿於政府用納稅人的錢進行救助。而政策制定者本身也認為政府對債務危機的兜底可能會產生道德風險,從而使過度舉債的行為無法得到遏制。因此,政策制定者會對是否採取政府救助表示遲疑,而拖延救助可能會使情況更加惡化。當政府最終決定運用擔保、印錢的救助措施時,將使經濟步入再通脹。實際上,如果政府一開始可以積極迅速應對,蕭條的時間可能就會大幅縮短(如2008年次貸危機美國的短暫蕭條);否則,蕭條的時間就往往會變長(如1929年大蕭條以及日本失去的10年)。

    知道如何應對蕭條以及政策制定的權威性是有效化解債務危機的關鍵。換言之,如果政策制定缺乏獨立性或是缺乏權威性都會產生巨大的問題。做一個成功的經濟政策制定者實際上並非易事。政策制定者需要知道如何在艱難困苦中做正確的抉擇以突出重圍,這不僅需要智慧、還需要鬥志以及政治頭腦。

    在週期的各個階段,管理層的管理將對經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好的管理和不好的管理差別很大。在泡沫階段,好的管理將債務增長作為目標,政策制定者會透過緊縮的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管理債務泡沫。而不好的管理僅以通脹和經濟增長為目標,導致流動性長期氾濫助長債務泡沫。在債務週期頂部階段,好的管理會透過貨幣政策微調緩和泡沫,而不好的管理就是不斷收緊流動性直至刺破泡沫。在經濟蕭條階段,好的管理是反映迅速,透過提供流動性抵消經濟蕭條的負面影響。而糟糕的管理是猶豫再三,直到經濟形勢不容不採取措施。在去槓桿階段,好的管理會透過各種政策組合使名義增速高於利率水平之上。而不好的管理則是無所作為或者無法正視問題乾脆繼續寅吃卯糧。

    當重要的金融機構出現問題的時候,政策制定者需要採取措施確保這些機構可以恢復正常運營。相關政策措施包括:1)減輕恐慌以及提供債務擔保。政府可以增加存款和債務保險的擔保。中央銀行可以為重要的金融機構注資。2)提供流動性。當流動性收縮時,中央銀行可以向金融系統提供流動性。具體措施可採用擴大擔保品和再貸款的範圍。3)為重要金融機構的償付提供支援。相關措施包括鼓勵私人部門進行兼併以及調整會計制度。4)對重要金融機構進行國有化。政府可以對面臨破產的重要金融機構進行接管,再貸款以及注資。

    主要有三種貨幣政策應對經濟衰退。1)利率驅動型貨幣政策。這種政策對於經濟的影響最大。央行透過降息刺激經濟產生財富效應,增加支出和收入驅動經濟增長。但利率下降的幅度是有限的,當利率接近0時降息就無法進行。於是政策制定者就會尋求第二種政策;2)量化寬鬆政策。央行會購買金融資產,主要是購買對投資者和存款人有影響的債務資產。但是,量化寬鬆會使人們將錢投入金融資產而非實體。只有在金融資產價格上行到一定程度併產生財富效應時,量化寬鬆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才會顯現,因此這種政策的有效性不如利率政策。此外在資產風險溢價至低位時,投資者購買資產的動力也會下滑;3)直接將錢交給存款人和投資者手裡,讓他們來消費支出。由於有錢人花錢動力沒有窮人那麼強,因此可以將錢交給沒有錢的群體,促進他們支出以刺激經濟

    運用資產管理公司(AMC)可以有助於債務問題的化解。對於無法償付的貸款,可以打包賣給AMC,如此銀行變可恢復正常借貸。AMC可以是單獨成立的公司,也可以由國有放款機構承擔AMC職責。對於後者而言,無法償付的貸款仍然會在其資產負債表上體現。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9 # 北北方的雨

    康波週期

    康德拉吉季耶夫長波週期理論的縮寫。

    1926年俄國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在分析了英、法、美、德以及世界經濟的大量統計資料後,發現發達商品經濟會按照60年為週期進行波動,在康波週期中,前15年是衰退期;接著20年是大量再投資期,並在此期間新技術不斷採用,經濟快速發展,迎來繁榮期;後10年是過度建設期,過度建設的結果是5~10年的混亂期,從而導致下一次大衰退的出現。每一個康波是指一個相當長時期的總的價格的上升或總的價格的下降。

    康波週期的長度 是一個甲子,即60年。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來講,他的財富可以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首先是看他處在一個什麼歷史節點上,其次才看他在整個資產價格波動的週期中對機會把握能力。

    康波的形成,是人的集體行為的結果,而這種集體行為決定於人類社會知識的積累。當知識積累到一定階段,新技術的突破和廣泛應用會帶來社會的極大變革。康波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也帶來了價格的巨大變動,將不同行業公司的利潤結構進行重新分配,給投資者帶來了資產增值的機會。

    康波週期說到底,是一個週期,既然是週期就總會有走向衰退的時候,但即便衰退,我們仍將經歷一次康波。

    面對康波週期所帶來的巨大價格波動,我們每個人都是渺小的,但這並不是我們放棄努力實現財富增值的藉口。我們仍然要堅持精選行業、優選個股,才能在弱勢震盪的市場中獲取超額收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誇自己優秀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