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鷹航空

    二戰時期的騎兵和一戰時代之前的騎兵雖然都是一人+一馬,但是在實際戰場上承擔的作用完全不同。

    二戰時代,面對這各種機槍、半自動步槍或者一些栓動步槍,傳統的冷兵器騎兵就是最好的射擊靶標,各個國家都不會腦殘到還要組織騎兵兵團進行正面突擊。實際上,在二戰時期,由於步兵的機動性還是普遍較差,機械化尚未全部普及,少數大國也只是在精銳裝甲部隊中普及機械化,因此,大多數步兵很多的時候還是要靠腿來走路的。

    那麼,在這種背景之下,騎兵還是有作用的,不過這種作用是輔助型的。比如,擔當通訊兵、聯絡員、後勤輜重部隊等,說白了,就是發揮一下馬匹野外條件下跑得快,拉的多的優勢。

    畢竟,對於二戰時期很多國家來說,養一匹馬,比造出一臺吉普車或者履帶式裝甲車要容易的多。

    這個問題呢就回答到這裡吧。

  • 2 # 青年維也納

    火槍其實並不能真正讓騎兵退出戰場,讓騎兵退出戰場的是機槍的發明。機槍這種發明宣告了騎兵這個兵種的滅亡,但是騎兵真正退出戰場相比機槍的發明卻有著巨大的滯後性。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機槍才真正是騎兵的剋星,但從機槍的發明到騎兵退出歷史舞臺卻要等上幾十年)

    第一是機槍本身普及的速度和各國對應對機槍的效能以及應對機槍的戰術存在著一個認識的過程。馬克沁機槍絕對是近代歷史上最重要的幾個發明之一,但是各國對這種武器的認識卻各有不同,比如德意志帝國就覺得這個東西簡直太棒了,威廉二世從第一次觀賞馬克沁機槍的演示就毫不猶豫的下單購買了很多機槍,但是主要用來裝備近衛團作為德意志帝國軍隊技術上不斷追求進步的象徵,對於它的實戰價值並沒有作太深入的研究。而英國也認識到機槍的價值,但是英華人主要從實用的角度來考慮它的應用,所以主要用來裝備殖民地部隊,以便讓英國那些經常陷入土著圍攻的殖民地軍隊擁有更有效的連發武器。

    向全世界證明機槍在近代戰爭裡的可怕效果的是日俄戰爭,旅順口圍攻戰裡俄國和日本都大量裝備機槍,讓觀戰的各國軍官對這種武器的瘋狂殺傷力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日俄戰爭留給觀察的各國軍事代表團的另一個深刻印象是旅順和奉天兩次戰役裡日本莫名其妙的勝利。這兩次戰鬥日本的勝利讓歐洲各國負責研究機槍的驚人效能的參謀中間瀰漫著一種後來被叫做“攻勢邪教”的思想。旅順、奉天兩次會戰日本在兵力上都不佔優勢,但日本不斷的進攻居然就取得了勝利。讓這些人開始迷信精神的力量。於是他們在研究機槍效能和步兵對機槍的應對戰術的時候,也就把這種攻勢邪教帶進了研究過程中。其結果是1914年之前的法國參謀部認為機槍的殺傷距離並不遠,最多隻有幾百米,而步兵只要能以最快的速度跑過這幾百米就能戰勝機槍。照這個邏輯步兵快速進攻可以戰勝機槍,那麼騎兵當然也可以,騎兵跑起來的速度比步兵可快多了。所以雖然1905年的日俄戰爭當中機槍已經證明了自己的效能,而且在此後的幾年間機槍的射速還得到更大的提升但是一戰所有的交戰國都保持著騎兵。

    (奉天會戰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西方參謀部當中的攻勢邪教)

    除此之外騎兵之所以能夠被保留,攻勢邪教和對機槍殺傷力認識不足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騎兵本身得以存在並不單單因為騎兵在實戰中有良好的表現。相反騎兵是老歐洲社會體制的一部分。我們知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交戰國當中,英、法、俄、德、奧、土這六強裡只有法國一家是共和國其他五強都是君主國。而君主國的存在就意味著這些國家裡的貴族都保持著相當強大的影響和社會威望,而軍人是君主和貴族的天然職業。德意志帝國的前幾任帝國宰相都以軍人的形象示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威廉二世也總是穿著軍服。在20世紀初,德意志帝國的宰相貝特曼-霍爾維格穿著後備軍騎兵軍官制服騎著馬從皇帝的看臺下經過接受檢閱。威廉二世站在看臺上為他的帝國宰相高聲喝彩,這個場面就顯示了君主國和軍隊的緊密聯絡。再比如1913年萊比錫戰役紀念柱揭幕儀式,這次儀式當中第一次應用了近代的攝影機留下了影片資料,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當時圍繞在威廉二世身邊的幾十位德意志各邦的君主和王室成員當中只有薩克森-阿爾滕堡的公爵一個人沒有穿軍服。

    (1913年萊比錫大會戰紀念碑揭幕式上威廉皇帝被他的軍服同僚們簇擁)

    雖然君主和貴族都天然是軍人,但軍人和軍人也不一樣,最簡單的是兵種,陸海空三軍裡當時還沒有空軍。而海軍這玩意需要開船需要懂技術,還可能常年不能上岸,這對貴族來說要求太高了。所以你們可以發現德意志帝國的海軍雖然也有很多軍官是貴族,但像提爾皮茨這樣的人的貴族身份就是賜封的,因為真正的貴族並不願意當海軍軍官。

    而在陸軍裡基本的三個兵種步兵、騎兵和炮兵裡,炮兵需要算彈道得懂數學和幾何這對貴族來說也太麻煩了。而且炮兵這兵種唯一的好處就是有輛彈藥車可以存點小酒兒,行軍的時候可以坐在跑車上省點力氣。但是缺點卻很多,首先是大炮的聲音太大,耳朵容易震壞,所以炮兵之間說話基本靠喊,其次在舊式大炮的年代大炮一開硝煙瀰漫不分士兵和軍官人人都弄的黑頭土臉。這對貴族來說也太過分。所以你們觀察以下十九世紀的名人如果是炮兵軍官出身,像拿破崙這樣的十有八九是窮人家的孩子。

    (拿破崙作為炮兵軍官也是苦出身)

    騎兵就不一樣了,騎兵的軍服好看,而且是真好看不是一般的好看。托爾斯泰有一次看見對驃騎兵走過都不由得稱讚“真TM帥啊!”他的朋友問他“你這樣的自由主義者怎麼誇沙皇的鷹犬帥呢?”他的回答是“就是tm帥啊!”騎兵是君主國武裝力量的象徵,從軍服到武器到馬靴到踢馬刺都是經過兩三百年的精心設計的。男人穿上騎兵制服本身就魅力暴漲,這一點從十九世紀的小說裡也能看得出來《傲慢與偏見》裡女主的妹妹跟誰跑了?一個騎兵軍官!《葉普蓋尼-奧涅金》裡連斯基死後他的女朋友跟誰跑了?還是一個騎兵軍官!

    (騎兵軍服不但男人穿了好看,其實女士穿起來也不含糊)

    但是騎兵軍官也不能讓你白當,國家知道騎兵的好處自然就得讓你給點補償,比如英國的騎兵軍官是要花錢買的,英國那個在克里米亞搞無腦衝鋒的卡迪根伯爵的騎兵旅長就是花錢買的。而其他國家不好意思這麼直白的賣官,英國後來自己也不好意思了。於是就從制度上要錢,比如說你老兄當了騎兵軍官,好啊你總得給自己買幾匹馬吧。你的馬總不能讓國王出錢吧?你得馬要刷要遛還要喂總不能也讓國王給你出錢吧?所以就得你自己來!而這其實就不是普通人家能負擔的起的。所以到1900年前後,即使是貴族家庭也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去當騎兵軍官。第一是花費大第二是大家都知道騎兵是敗家子乾的,晉升也不容易。到這個時期學習好的貴族子弟也原因考炮兵科了,其次是步兵,只有實在不行的才去當騎兵。比如說威廉二世皇帝的那個好哥們奧伊倫堡侯爵就是騎兵軍官,他夏天進騎兵學校,第二年就已經通過了軍官考試成了體面的騎兵軍官了。而未來的首相溫斯頓-丘吉爾靠步兵沒考上才進了騎兵科,為這個他爸爸財政大臣倫道夫-丘吉爾還衝他大發雷霆。

    (威廉皇儲和他的馬)

    騎兵真正退出歷史舞臺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這次戰爭裡尤其是在西線,運動戰已經不存在了,雙方的幾百萬軍隊就在西線漫長的戰壕裡為了幾百米的陣地反覆爭奪,這樣的戰場上騎兵根本起不了作用。所以到戰爭中期騎兵已經大部分被廢除,剩下的少數騎兵只是作為榮譽性部隊,負責給德皇開路這種工作了。而奧匈帝國是在1916年徹底廢除了帝國的騎兵部隊,所有的騎兵都編入步兵部隊,騎兵軍官在接受幾個月的培訓之後成為步兵軍官。

    (今天的騎兵已經變成cosplay了)

    但是為什麼到二戰很多國家還保持著騎兵呢?比如很多人提到的波蘭,事實上德國自己也保持著騎兵部隊。甚至連武裝黨衛軍裡也有騎兵師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是東線和西線的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整條展現就是從阿爾薩斯洛林到北海之間的這條戰線,在這條戰線上的兵力已經嚴重超標,雙方根本沒有迂迴和包抄的機會只能機械的對抗。而東線的戰場從波羅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相比西線的兵力這裡的人要少得多,而空間卻寬廣的多。所以一戰最有史詩色彩的攻勢“布魯西洛夫攻勢”就是在這裡爆發的。在東線雙方都打出了十九世紀式的運動戰。騎兵自然就有自己舞臺和市場。而當戰爭結束新建立的國家在組織自己的軍隊的時候自然也要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所以波蘭人肯定要組織自己的騎兵。

    而且東線的地理環境和西歐不同,《俄國史教程》第一卷在綜述俄國西部的地理環境的時候有一句非常棒的話說“整個俄國西部其實就是一片平坦的海床,因為海水退去露出了地面,這就形成了東歐大平原。”在這樣的環境裡騎兵永遠都有自己施展的舞臺。

    (兩戰之間很多中歐和東歐國家都保留了自己的騎兵部隊)

    而騎兵被保留的另一個意義在於,機械化其實到1939年依然只是停留在紙面上,1941年的德國軍隊最重要的牽引力依然是畜力。既然無法提供足夠的汽車坦克和裝甲車,那麼相比徒步或者坐馬車前進的步兵,騎兵在開放式空間裡就始終有更大的戰鬥力。而且汽車燒油和保養是有案可查的,而馬吃了多少草或者馬病了怎麼治卻全憑良心和經驗。所以各級軍官從馬身上撈錢比從裝甲車上撈錢來的容易。這也是為什麼包括德國在內的很多國家到二戰都保持著自己的騎兵的原因。

  • 3 # 雲中史記

    先看看澳洲、北美國家經常亮眼的騎警部隊,這張圖是澳洲的騎警出來驅散示威學生的照片。

    一群高頭大馬,定定心心地朝人群碾壓過來,幾百個學生瞬間就被十幾匹馬衝的七零八落,示威也宣告結束。

    騎兵的存在,不僅僅是中世紀和近代的衝鋒打仗,更是代表了一種機動能力和戰略優勢以及運輸能力,騎兵的存在是多方面需求的綜合。

    簡言之,騎兵並非僅限於戰術上的衝鋒陷陣,而是其極高機動性所帶來的戰略優勢。

    一戰時期,騎兵依然是各國配備的主力,即使到了二戰,雖然德國摩托化部隊的閃電戰很牛,但限於當時條件,能完全裝甲化的軍隊所佔德軍比例也不多,大多數的作戰單位還是大量配備戰馬和騎兵,以彌補物質運輸和戰術投送、快速反應等的不足。

    相對於機械化、裝甲化的部隊,騎兵在反應速度、使用成本等方面有著天然的巨大優勢。

    戰馬只要有水草就能保持戰力,而坦克、汽車等沒油就跑不了,地形一旦複雜,機械化部隊的行進速度就會大大下降,而騎兵受影響不大。

    二戰後,因為工業製造力的快速發展,包括中C-130、安-124等中大型運輸機的不斷湧現和配備,主要工業國家的軍隊和裝備的戰略投送能力得到極大的加強,機械化部隊面對騎兵的不足被工業所彌補。

    即使在複雜的戰場條件下,一線的機械化作戰部隊也能得到儘快的後勤補給,而且機械化部隊由於各種裝備的不斷升級換代,在行軍速度和快速反應上也大大加強,受地形影響也小了很多。

    漸漸地,騎兵面對不斷強化的國家軍隊,唯一的優勢就剩下成本,而騎兵那微不足道的火力,讓它的成本優勢顯得微不足道。

    漸漸地,騎兵就淡出了主要工業國家的歷史舞臺,僅僅作為一種觀賞性和儀式性的軍種。

  • 4 # 前沿陣地

    火槍等熱兵器其實依然不能算是騎兵的天敵,後來出現的機槍等自動武器才徹底革了騎兵的命。

    縱觀19世紀的多場戰爭,比如拿破崙侵俄戰爭等,雖然當時各國軍隊都已裝備火槍,並且已經成為步兵的制式武器,但是騎兵依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其和步兵、炮兵一起協同作戰。騎兵的優勢在於機動速度快,能夠衝擊對方戰線,或者迂迴穿插攻擊敵軍薄弱點。而火槍由於火力較為薄弱,實際上對於大量的騎兵構成不了多大的傷害。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騎兵依然得到了各國的發展,雖然後來內燃機等技術不斷髮展,車輛已經出現,但是步兵的機動能力和火力還是不足。在一戰中,包括法軍、英軍、德軍在內的主要軍事力量中,依然編有大量的騎兵部隊。但是此時自動武器、重炮等兵器,以及塹壕戰的作戰樣式,導致騎兵價值大減。戰後各國都開始發展裝甲兵,開始捨棄騎兵。

    二戰中騎兵也依然存在,不過主要是用於通訊、巡邏等這些任務,不再承擔主力作戰任務。但是也有特例,比如蘇軍的騎兵部隊,就是機械化騎兵部隊,此時的騎兵其實更像是騎馬步兵,協同坦克等裝甲部隊作戰,到達指定地域後下馬以步兵作戰。抗戰中,由於雙方技術裝備不足,所以騎兵依然有很大的價值。

  • 5 # 冷兵器研究所

    誰說火槍是騎兵的天敵了?

    相反,當火槍出現之後,騎兵很快就裝備起火槍。

    早期的有德國的火門槍騎兵,大明的神機營騎兵,之後有各種裝備火繩槍的騎兵,比如歐洲的龍騎兵,戚繼光在北方練兵時,也給騎兵裝備火繩槍。

    卡賓槍這個詞就源自近代早期騎兵所使用的、相對步兵用版本相對較輕與較短的騎兵版本火繩槍。

    在地域廣闊的東歐地區,使用火繩槍的輕騎兵還大放異彩。尤其是俄羅斯,在16世紀末,以哥薩克火槍輕騎兵為主力的“探險隊”滅亡了西伯利亞汗國。

    16世紀後期到17世紀中期,當時的歐洲重灌騎兵——四分之三甲騎兵,依託輪簧槍,大多使用著名的“半迴旋戰術”(caracole)。這種戰術是騎兵排成多列橫隊,衝到一定距離時,第一排騎兵用火槍射擊,打完1發後,馬頭向右或向左轉,奔跑到最後進行再裝填,接著是第二排馬隊,繼之第三排等等。

    要說火槍是誰的剋星,那就是鎧甲了。

    面對火槍的發展,早期鎧甲還想抵抗一下,16世紀的歐洲優良板甲出場時是要拿火槍進行試射,以檢驗其精良程度的,但之後,隨著火槍的進一步發展,鎧甲就開始被淘汰了。

    比如17到18世紀,騎兵輕裝化幾乎在整個歐洲盛行。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正規騎兵” 都幾乎是無甲騎兵。普魯士腓特烈大帝麾下的“重騎兵”中,唯一還擁有盔甲的“胸甲騎兵”,也僅僅是有一塊塗飾成黑色的護胸甲,背部甲板也趨於消失了,頭盔之類的防護裝備更是完全替換成為軍帽。

    雖然拿破崙戰爭時代,胸甲騎兵復興了一下,但那些胸甲主要針對的是敵人的刀劍,而不是火槍了。

    1871年普法戰爭時期,一個團的法國胸甲騎兵,在法國地區的勒宗維爾向普魯士的步兵與炮兵發起衝鋒,在密集的火力射擊下傷亡慘重而戰果甚微。這是歷史記載裡,身穿傳統盔甲“重騎兵”的最後一次“有價值的”衝鋒。

    那麼騎兵的剋星是誰呢?汽車和坦克!

    以為騎兵最大的優勢在於機動力,槍炮這類武器無法剋制騎兵的機動力,怎麼可能成為騎兵的剋星?

    一戰西線雖然沒有了騎兵衝鋒,但在東線,雙方的騎兵戰依然很興盛。到了二戰前,波蘭更是以騎兵眾多而著名。

    就連德國都有大量的騎兵部隊。1936年,德國義務兵法案重新上臺,德軍至少武裝了10多個獨立的騎兵團。在二戰中,德軍正式的騎兵單位有3個:1個國防軍騎兵師和2個黨衛軍騎兵師。

    直到二戰爆發後,依託著坦克裝甲車輛的機械化部隊,以及依託汽車和摩托車的摩托化部隊,才真讓騎兵開始退出戰爭舞臺。而那些歐美騎兵部隊最後也都轉為了裝甲部隊。

  • 6 # 遊蕩騎士浪蕩子

    騎兵的天敵:

    在沒有火器的時代,騎兵可謂是各國的殺手鐧,基本上騎兵的一次衝擊就可以導致步兵的大潰敗,那種騎兵大集團衝鋒的場景即使沒有真正經歷過,但隔著螢幕都能讓人望而生畏,別說是在戰場上了,心理素質差計程車兵,直接就開溜了呀!

    但到了火器時代,騎兵的殺傷力就被削弱了一半,沒有被完全削弱起初的火繩槍,王公貴族們還能夠想到全身罩板甲,來削弱火繩槍的威脅。(但還是會被殺傷)火繩槍精度低,裝彈複雜,近戰弱。

    但到了燧發槍時代燧發槍可裝刺刀,因此淘汰了長矛兵。火槍兵近戰能力增強,加上燧石點火擊發,換彈速率提高,簡化。再說,隨著線列,方陣的大規模推廣,騎兵的噩夢到來了。

    西方國家的領主也開始從容面對火槍穿甲的事實,重騎兵被淘汰。輕騎兵,火槍騎兵正式登場,這暫時挽救了騎兵的價值。

    但到了19世紀後期,隨著馬克沁重機槍的出現不僅騎兵沒了用武之地,步兵戰陣也需改革。線列和方陣只會成為機槍的活靶子。散兵衝鋒取代了集團衝鋒。(當機槍出現,騎兵唯一的作用就是給步兵做飯)。輕機槍的研發,使得步兵有了及時有效的火力支援,小規模突襲出現在戰場上。坦克的出現,騎兵徹底被逃汰。當第二次世界大戰被打響,當波蘭騎士們的馬刀砍在了坦克厚重的裝甲上,他們被淘汰的命運已無可避免。上帝輕輕的抹掉了他們留在歷史上的輝煌。也就在亞洲戰場上,還在使用騎兵,不過他們後期的工作都是一樣的,或用來偵察,或者用來送信,或者是馬拉火炮。

    當今資訊化時代,騎兵的作用更多是被用於儀丈隊,或是“下馬騎兵”。不過當今中國仍保留著一支具有馬上作戰能力的騎兵部隊。

    他們依舊英姿薩爽,依舊可以懲奸除惡,具統計,無論是打擊毒品犯罪,還是抓捕非法越境者, 中國騎兵都是機動化的支援力,他們的戰績不比步兵差。

  • 7 # 火器工坊

    首先說明,火槍不是騎兵的剋星,而是盔甲的剋星,火器時代到來之後,被逐步淘汰的是厚重的盔甲,騎兵依舊是戰場上的大殺器。

    所謂火器時代到來後,能夠剋制騎兵的是整齊的步兵方陣,其實這也不是文藝復興後的專利,早在中世紀,騎兵裝備成熟之後,步兵就已經開始結陣對抗騎兵了。之所以文藝復興之後步兵對騎兵的勝率增高是因為軍制的改革,軍隊的組成由原來的傭兵為主轉向了募兵為主,軍隊更著重於訓練士兵的戰鬥意志,使得他們不會在來勢洶洶的騎兵面前因為膽寒而潰逃。

    最早的近代方陣戰術就是大名鼎鼎的西班牙方陣,有關這個陣型的作戰方式,大夥可以去看一個電影,叫《傭兵傳奇》,裡面有很形象的戰鬥演繹。在西班牙方陣中,火槍只佔2成,8成都是長矛手。後來又經歷了拿騷的莫里斯方陣和古斯塔夫二世方陣,火槍的比例才有所上升,但是佔據主流的依舊是冷兵器部隊。1680s,套索刺刀發明以後,火槍手有了極強的自衛能力,這才逐步取代冷兵器的防禦地位,一直到1700s,長矛才在英國軍隊中被剔除,而其他國家的軍隊依舊有少部分的冷兵器存在。

    1740s之後,線列戰術逐步成熟,冷兵器正式退出歐洲戰場的一線位置,火槍的時代正式到來,但是在平原上,只能給予正面強火力的線列陣很容易被機動性強且正面衝擊力大的近代騎兵從兩翼和後面擊破,因此步兵又改編出了環形方陣,來有效的抵擋騎兵。不過步兵面對騎兵依然是隻能防禦,沒有前進進攻的可能。這也是1810s拿破崙的胸甲騎兵得以橫掃歐洲的原因之一。

    為了應對步兵戰術的進步,騎兵也開始了戰術改革,近代的騎兵方陣要求騎兵衝鋒時必須整齊劃一,持馬槍或馬刀反覆衝擊敵人,直到踏破敵人的陣型。比較典型的就是波蘭的翼騎兵和英國的皇家驃騎。

    那真正讓騎兵退出戰場的騎兵剋星是什麼呢?那就是機槍。1850s,在美國南北戰爭中,世界上第一種機槍-手搖加特林機槍發明後,人類的戰爭史走向了新的路徑。在1900s之後,機槍加碉堡/地堡的戰術在世界流行起來,機槍的連射和地堡的龜殼防禦使得騎兵在作戰時毫無用武之地。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西歐各國的騎兵比例開始下降,騎兵進入二流戰鬥隊伍。

    如果說機槍讓騎兵退出了一線,那坦克的發明直接讓騎兵進入了博物館。一戰後期,英華人發明了坦克,騎兵在面對這些鐵皮車時毫無招架之力,除了個別國家,騎兵已經退出了戰鬥隊伍,軍馬成了拉送輜重的勞力。特別典型的案例就是二戰初期德國閃擊波蘭時,波蘭騎兵衝向了德國的裝甲部隊一頓亂砍,德軍長官慢慢的抽了口煙之後下令進攻,直接全滅波蘭騎兵。

  • 8 # 星空下的凱旋歌

    最終,大概在15—16世紀的一系列戰爭中,逐漸職業化的常備軍和僱傭軍開始取代老式徵召兵,並發展出了(大方陣戰術)即長槍手抗線,火槍手設計,兩者共同組成大規模,大縱深的複合方陣(大方陣有時也會在前方或者中部加入適當的雙手劍士,加入射石炮作為支援武器,或者和其他騎兵配合)

    這樣,(列陣和射擊)的時代到來了,步入巔峰的西歐重騎兵也無法衝破由多兵種組成的複合型方陣,法國擁有著全西歐最強大的重騎兵——敕令騎士,身披堅甲,大殺四方,但是,在己方步兵潰退後,敕令騎兵也無力正面進攻大方陣,帕維亞戰役中瑞士槍兵的過早敗退,導致進展順利的法軍騎兵被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志國土僕從軍方陣堵在森林裡有條不紊地屠殺,就是騎兵不再主導戰場的證明之一

    但是,我們可否說騎兵沒用呢?在中世紀重騎兵七進七出步兵方陣的時候,我們也沒說過步兵沒用吧?

    騎兵,還是有用的,有著巨大的作用!這一時期的騎兵作用,更類似於馬蹬普及前的騎兵作用,偵查,滲透,襲擊,當雙方的步兵大方陣膠著時,誰的騎兵能成功衝擊敵人,誰就掌握了先機,(騎兵預備隊)戰術無數次發揮了作用,這也是亞歷山大大帝最喜愛的戰術

    騎兵的機動優勢十分明顯,相比步兵,騎兵更容易填補戰線,更容易機動部署,有了騎兵的配合,一些驚為天人的戰術才得以施展

    雖然,淪為輔助地位,但騎兵依舊是勝利的關鍵,例如法軍的敕令騎士,也憑藉著良好的技戰術和協調性組成的牆式衝鋒,多次奇蹟般地衝垮大方陣,甚至出現了逼迫德意志國土僕從軍集體當場放下武器投降的情況

    敕令騎士儘管無力對抗(列陣和射擊),但是騎兵也有它的朋友,射石炮!敕令騎士透過佯攻,逼迫強大的瑞士方陣步兵(此時瑞士與法國敵對)變鬆散衝鋒隊形為嚴密防禦隊形,這時騎兵撤離,射石炮猛轟步兵方陣,大敗瑞士軍,並讓瑞士軍長期臣服於其

    而且,騎兵的生還率也是其生存的重要指標,同樣是失敗,逃走的騎兵就比步兵多得多,步兵失敗就常常會被全殲,而且騎兵在追擊戰的殺傷力也極其誘人,在中世紀和近代前期較低烈度的戰爭中,失敗方的大多數傷亡都是追擊戰階段造成的

  • 9 # WarOH協虎

    電影《戰馬》中有一個畫面讓協虎印象非常深:英軍的騎兵部隊橫掃德軍在曠野上的軍營,一開始排山倒海,讓人看了十分振奮。然而,這些騎兵最終的結果,卻是在森林邊的馬克沁機槍陣地前被一掃而光……

    那麼,當重武器主宰戰場之後,為何騎兵還是沒有退出歷史的舞臺呢?

    一、騎兵有時無可替代

    自古代開始,從戰略層面來看,騎兵就已經具有長途戰略機動性。騎兵在戰場上對戰步兵的時候,除了相對的機動性優勢之外,還能牽制住步兵的動向,甚至可以迂迴截斷步兵的補給線。

    ▲鐵浮屠影視形象

    而在古代,騎兵的作戰陣型更是讓步兵難以抵擋。如宋朝時,金軍的鐵浮屠。

    鐵浮屠利用騎兵自身的精銳裝備優勢,將重騎兵用繩索連線起來,形成連環馬隊,這樣一來即使是頂尖素質的步兵部隊,也很難抵擋住鐵浮屠重兵方陣的集體衝鋒。在空曠的平原之上,這種重騎兵可對步兵形成大規模殺傷。

    當然,到了近代,騎兵不再集結成這樣的集團陣型,而是多以散兵迂迴或突襲。

    二、蒙古騎兵開始落幕

    儘管重騎兵佔據了一定的優勢,但是要發揮出重騎兵的威力,必須對騎手進行長期的訓練,並且配置合身的裝備、戰馬,這樣需要大量的資金以及人員補給,也不失為一種缺陷。

    不過,雖然騎兵在人類文明史中主宰著戰場數千年,但當歷史進入到明朝時期時,世界上最早的獨立火器部隊——神機營的成立,則開始讓騎兵顯得黯然失色。

    ▲遊戲中的明朝神機營形象

    明朝京師保衛戰時,神機營力克十萬瓦剌鐵騎。在戰鬥中,神機營以神機銃先進行一輪火力覆蓋,而後由騎兵衝鋒,最後由步兵收拾殘局,其作戰方式也頗有現代機械化戰爭的特徵。如此的作戰方式,讓在平原上近乎無敵的蒙古鐵騎難以招架。

    蒙古騎兵的時代,也由此開始落幕。

    三、騎兵和火槍並存的時代

    看完明代神機營的戰鬥力之後,也讓我想起了明代曾經有個火器研究家,製作了燧發槍。而這種槍在後來縱橫歐洲戰場,還差點讓美國的歷史改寫。

    ▲燧發槍

    16世紀初,在歐洲的德國有一名鐘錶大師叫約翰·基弗斯,他把火繩槍改良之後,成功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把轉輪打火槍,並且這把槍還引起了德國軍方的關注。

    很快,這把槍成為德國騎兵和步兵的裝備之一。而後在德法交戰之時,配置輪轉打火槍的德國騎兵實力碾壓了裝備火繩槍的法軍。屢次戰敗的法軍總結經驗之後,也配置上了這種槍,火槍逐漸在歐洲戰場成為騎兵的主要武器。

    四、二戰時的騎兵

    隨著機槍和坦克的誕生,騎兵已逐漸落後於時代。在德國入侵波蘭之時,歐洲第一騎兵也慘敗在德國機械化部隊之下。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在二戰的戰場上看到騎兵的身影。

    畢竟騎兵的優勢並不能完全將其抹滅掉,騎兵的快速機動性轉移,還是在戰場上有所延用。比如二戰德國騎兵部隊,“閃電戰”除了大批裝甲部隊,其實後方和側翼也活躍著騎兵部隊,其利用機動性掩護裝甲部隊,同時還有用於運輸武器和供給的馬隊。

    ▲影視劇中的中國騎兵與日本騎兵交戰場面

    除此之外,還有二戰時期東方戰場上的中國騎兵、日本騎兵,遊牧在東歐大草原的哥薩克騎兵,在摩托化部隊並沒有完全普及的情況下,這也是騎兵存在的價值之一。

  • 10 # 史論縱橫

    火槍是騎兵的天敵?我看恰恰相反,騎兵是火槍的天敵才對。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八里橋之戰騎兵吊打火槍

    前幾天去瀋陽故宮參觀了一下,裡面正好有明清時期的火槍和弓箭,說實話明清的火槍真的太low,明清時期的火槍大部分都是火繩槍,又被稱為鳥銃,明朝人範景文撰的《師律》中提到:"後手不用棄把點火,則不搖動,故十發有八九中,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

    這種槍類似於前些年農村打獵的土槍,命中率並非很高,但是攻擊範圍很廣,有點類似我們玩遊戲裡面的噴子,打鳥的確好用,也不用瞄的特別準,大概那個範圍那個鳥會被打爛。

    可能明清時候的火繩槍還不如我說的農村這種土槍。

    但是清朝的弓絕對不是一般的牛叉,清弓的特點是特別特別大,我看的那把弓立起來好不人高了,拉力並不大,在射程上並不比火槍差多少,殺傷力上可能不如當時的火槍,發射頻率上應該是高過高於火槍。

    在實際作戰中,騎兵能夠搭配弓箭,大清能夠立國又叫作以騎射得天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相對來說,弓箭的成本比火槍的成本要高很多,從明清時期的軍費來看,儘管兩者在體制上存在巨大的差異,但是明天在維持火槍和火炮的成本上是十分巨大的。

    而在實戰當中,往往也是清軍吊打明軍,從薩爾滸之戰開始,一直到松錦大戰,明軍很少獲得勝利,唯一有點優勢的就是在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中,明軍依託堅固城牆,藉助先進的火器打退了清軍的進攻。

    在野戰當中,明軍基本沒有取得任何一次像樣的勝利,尤其是清兵五次迂道山海關以騎兵入關掠奪,明軍竟然不敢與之交戰。

    八里橋之戰中,因為火槍的進步,逐步打敗了騎兵

    在最具代表性的冷熱兵器過渡時代,騎射還是完爆火槍的。

    很多人說清朝時期不注重火器的研發,致使在近代鴉片戰爭後被西方遠遠甩在後面,這是一種愚見,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注重武器研發的政權,沒有之一。

    當然,沒有工業基礎支撐下的任何武器探索都是在明清之際引進外來武器基礎上的小設計,根本不會有大的突破,所以,清朝時期也很注重“騎射”,清朝皇帝經常領著皇子去獵場打獵,皇子的騎射本領甚至也被看作是繼承皇位的加分項。

    然而在,1860年的八里橋之戰中,則是東亞騎兵與火槍的一次激烈對抗,我們看到的結局是火槍碾壓了騎兵,也標誌著騎兵退出了歷史舞臺。

    實際上,這次英法聯軍的火槍跟明清易代時期的火槍發生了很大的技術革新,在八里橋之戰中,英法聯軍使用的是最新發明的線膛步槍,這種槍相對於以前的火槍,在射速和射擊距離上有著很大的提升。

    在八里橋之戰時,清軍做的並非是無謂的衝鋒,無論在戰法和戰陣上都遠超以前時代的騎兵,只不過當時清軍的主帥森格林沁並沒有估計到當時火槍的發射密度已經到了這個水平。

    在這次戰爭中,清軍也充分意識到先進的火槍已經能夠碾壓騎兵。

    在此後,火槍又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機槍的問世,更是對騎兵的屠殺。

    二戰中騎兵打不過機槍,為何各國還存在騎兵

    對於二戰時期的騎兵,人們產生了兩極分化的理解,一種是認為騎兵是必要存在的,在平原地帶騎兵可以衝過步兵防線,對步兵展開屠殺;

    一種是認為騎兵一無是處,配備大量騎兵本身就是愚蠢的表現,最愚蠢的並且配備大量騎兵的國家是二戰中的波蘭,當時波蘭擁有大量騎兵,然而卻被德軍閃電戰擊敗,後來更是有了騎兵砍坦克的虛假歷史。

    實際上,騎兵在二戰中最大的意義並非是衝鋒,而是機動性。

    這個問題在以前的很多問題中,我都闡述過,以前的交通水平不發達,軍隊機械化水平更低,根本就沒有卡車來運輸士兵,在這樣的情況下,馬作為畜力是很好的工具,能夠很大程度上介紹士兵的體力,並且更加快速的到達戰場,機動性是很好的。

    二戰之前,日本曾經提出一個打造150萬匹馬的飼養計劃,在侵華戰爭中,日本也存在大量的馬匹,但是真正用於騎兵的馬並不多,主要還是牽引火炮和物資的工具,騎兵最主要的作用也並非衝鋒,而是加強部隊的機動性。

    當然,在少部分的白刃戰中騎兵的優勢肯定是高於步兵的,問題的關鍵中,日本人雖然重視白刃戰,但是並不喜歡跟中國士兵進行白刃戰,明明飛機坦克大炮三位一體的事情,誰跟你倆玩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跑車輪胎引數詳細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