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塵埃

    拿破崙折損在俄羅斯的冬天,雖然老毛子疆域遼闊,人口眾多,說到底也只是一個農奴帝國。工業化程度不高,加上沙皇政府的腐敗,一旦開戰,無論是組織力還是後勤還有錢,完全沒法和英法比,只能欺負一下腐朽的奧斯曼。

  • 2 # 歷史系旅法師

    俄羅斯,戰鬥民族。

    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善戰,只能說他們敢戰好戰,有著天生的侵略性。

    俄羅斯,是一個自誕生起從未停止擴張的國家,這才是歐洲一直警惕俄羅斯,孤立俄羅斯的原因。

    你說的大敗拿破崙不是俄羅斯一國之功,而且也是用了疲兵戰術和大撤退以空間換時間的戰法,可以說贏的並不漂亮,莫斯科都快成了焦土。

    其實也不光是這一場戰役,仔細想想,俄華人沒有哪一次戰爭是打的漂亮的。

    先是莫斯科大公國和帝國初期進攻那些對蒙古帝國後裔汗國的進攻,再到對波羅的海霸主瑞典的進攻,都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最後硬是殺出了一片天。

    南邊和土耳其撕逼幾百年,克里米亞被英法圍毆,拿破崙時期天天加入反法同盟,流的血比得到的利益多的多,日俄戰爭和日本打的有來有回,到了一戰的時候,龐大且臃腫的沙俄軍隊在德華人甚至盟友法華人眼裡就是灰色牲口,二戰的戰損比也不咋樣,更別說在阿富汗的戰果……

    所以說到克里米亞戰爭,天時地利人和俄羅斯一樣不佔,國際形勢是沙俄人口暴增且在遠東中亞大肆掠奪土地的時候諸強都看不順眼這個“歐洲憲兵”,打土耳其想要地中海出海口並威脅中東,讓沙俄勢力輻射到耶路撒冷和伊斯坦布林這倆地方觸動了整個歐洲的神經,軍隊龐大當時作戰思想武器裝備和後勤制度完全比不上英法,拿頭去贏?

  • 3 # 蘑菇雅說

    當初贏,天氣嚴寒是一大因素

    今天我們認為拿破崙和希特勒為什麼會失敗呢?其實在現在看來大家都普遍認為都因嚴寒主擋了進攻步伐和計劃,導致大量武器不能使用,後勤跟不上部隊需要,大量隊伍因嚴寒失去戰鬥力,甚至被凍死,最終失敗。而克里米亞的情況環境則是不一樣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俄國又是怎樣失敗的?

    俄華人樹敵太多,多國組建聯軍

    克里米亞戰爭又稱第九次俄土戰爭,戰爭的起因是俄國入侵土耳其的附屬國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由於土耳其戰略位置又極為重要,所以英國和法國鑑於自身利益考量而捲入了戰爭,後來撒丁王國也加入了戰爭,給了沙俄很大的壓力,而普魯士和英國是同盟,更是在背後支援英法。所以這場戰爭實際上更像是俄國對抗了多個國家,在多國制裁下,俄國慘敗似乎就在意料之中了。

    俄國國力不足

    落後的農奴制度嚴重製約著俄國的經濟,俄國農業單位產量還沒有英國和荷蘭等西歐國家的一半高。不管是經濟水平還是工業水平,俄華人都遠遠比不上歐洲其他強國。在作戰中,俄華人的補給不僅供給不上,甚至還引發了國內矛盾。俄國財政匱乏,把家底全都打空了,戰後國內債臺高築、民不聊生,導致了國內人民不滿。最終俄國接受苛刻的停戰條件,其實主要原因就是國家不堪重負。

    俄軍軍隊落後,裝備不足

    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出動了70萬兵力,但英法等國家集結了上百萬兵力對抗俄國。俄軍使用的制式裝備滑膛槍射程只有300碼,而英法裝備的來復槍射程達到1200碼。

    此外,俄華人呆板落後的戰術大大降低了俄華人的軍事靈活性和軍事力量。所以英法參戰後,很快出現了一邊倒的局勢,俄華人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 4 # 東方評史

    拿破崙並敗莫斯科是在一八一二年,而克里米亞戰爭是發生在一八五三年到一八五六年。

    就戰爭過程而言,兩次戰爭俄羅斯都沒有贏。

    拿破崙的確是兵敗莫斯科不假,但那其實不是被俄羅斯軍隊打敗的,而是自行潰敗。

    一個國家被外來的敵人攻佔了首府並不是一件值得誇耀的事情,一開始是俄羅斯的軍隊根本就抵擋不住法軍的進攻,一路潰敗退出了莫斯科城。

    大家都知道,俄羅斯幅員遼闊、但大多為礦無人煙的不毛之地,不似人口稠密而肥沃中歐和西歐地區,法軍在攻佔了莫斯科城之後沒有後勤補給,房屋盡被俄軍燒燬,冰天雪地無處禦寒、無處藏身,而俄軍又早做好了長期打消耗戰的準備,這種情況之下的法蘭西帝國的大軍哪裡耗得下去?

    本來,達成停戰的協議是應該由戰敗方俄國提出才符合道理,但事情卻恰恰相反的是拿破崙在期待早日達成停戰協定。

    但是一八五三年的克里米亞戰爭性質就不同了。

    英法兩國的軍隊是乘著軍艦去打的,而且也不是以佔領土地為目的。

    這樣一來事情簡單得多,本來英法兩國就以海上作戰為他的長處,就當時的海軍力量而言,英法兩國的海軍可以吊打全世界。

    而且,沙俄的特長在陸地,陸上不敵法蘭西軍隊,到了海戰更是白給。

    即便是撇開英法兩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暫且不談,俄羅斯軍隊就算是與中等國家或者是 弱勢的國家開戰,它的表現也是令人大跌眼鏡。

    這個民族雖說擴張成性,但戰鬥力卻是十分的低下。

    它是一個帝國,但是直到十月革命成立之後的蘇聯成立之前,它在世界上就從來就不是一個強大的帝國。

    雖說十九世紀的大清帝國被英法聯軍打的一敗塗地,但即便是這種情況之下的大清帝國依然不是俄羅斯可以戰勝的。

    它既不能與當時世界上的英法兩國同日而語,同時在戰爭中也不能戰勝剛剛崛起的二流國家日本。

    如果不是它乘當時的大清帝國境內發生了太平天國事件和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之際,它在當時是無力侵吞大清帝國的海參崴、伯力和烏蘇里江東岸這些地區的。

    說它打贏了拿破崙,那即算不上慘勝、也無任何榮耀可言。

    在戰鬥開始之後,當時的俄軍根本就無法和法軍進行正面的對抗,而且當時的俄羅斯原野十分的原始落後和礦無人煙,法軍在此地既無法生存下去,更不能就地補給,這仗俄羅斯贏得實在是不怎麼樣!

    至於在克里米亞的海戰中被英法兩國一頓暴打也是活該,沙俄面對的英法兩國是有敢於言戰的勇氣卻沒有打贏的實力。

    不要說它此時對戰的是當時世界上最頂尖的兩個帝國,在彼得大帝時期的同瑞典王國的戰爭和南方土耳其的國的戰爭,那一次它不是付出屍山血海的巨大代價?

    蘇聯是其它夠強大吧?

    大家看一下蘇芬戰爭就知道俄羅斯人的戰鬥素質有多高了,還有隨後不久的蘇德戰爭,大家看一下它的損失有多慘重?

    每一個民族都有一段輝煌的歷史,特別是軍事上的。

    比如希臘的馬拉松戰役,英國的1588年戰勝了西班牙強大的無敵艦隊,法國的拿破崙時代擊敗反法同盟的數次聯合、中國歷史上的淝水之戰等。

    但是你在俄國的歷史上卻找不出任何一場這樣的戰役,儘管它好戰、卻一次像樣的風光戰役也沒有。

    像這樣的一個民族的軍事素養,在克里米亞不被英法兩國一頓暴揍才怪呢,不揍它還揍誰?

  • 5 # 沉140769451

    亞歷山大打敗拿破崙靠的是天氣、堅壁清野和敵後游擊隊。在土耳其地盤上,俄軍不能堅壁清野、也沒辦法派游擊隊,天氣也不會幫忙,而且戰爭的樣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英法聯軍新式線膛步槍的出現,排隊槍斃的戰術己經過時了。

    克里米亞戰爭實際上是一場戰場上的勝利並不等於真正勝利的戰爭,戰爭的勝利要以政治為標準。英法聯軍並沒有達到阻止沙俄侵佔克里米亞、高加索的目的,最終沙俄仍然侵吞了克里米亞、高加索,在南方獲得了黑海出海口。

  • 6 # 歷史社

    拿破崙一世60萬大軍遠征沙皇俄國最終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主要原因不是俄軍的強大,不是俄軍的勇敢善戰打敗了法軍。

    稱帝后的拿破崙一世很快全面掌控法國政權,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把法國大革命變成了一場浩大的征服戰爭,這引起了歐洲的恐慌和仇恨,英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等國組成了反法聯盟。雖然法國陸軍很強,但英國海軍實力是世界第一,普魯士陸軍也很有戰鬥力,而沙皇俄國則領土遼闊,縱深極大,反法聯盟的實力強於法國。

    莫斯科距離巴黎足有2850公里,僅僅是給60萬大軍提供補給就是一個非常艱鉅的任務,幾乎要耗盡法國全國之力。而拿破崙遠征沙皇俄國時反法聯盟尚在,遠征途中的法軍艱難突破了奧地利、普魯士、波蘭等國的防線進入俄國,但是此時的法軍已經初現疲態,似乎有點力不從心,但未能給予反法聯軍殲滅性打擊,反法聯盟實力還在,各地的游擊隊不時襲擾、打擊法軍,遠征的法軍時刻面臨著來自後方的嚴重威脅。

    俄軍正面難以與法軍抗衡,俄軍統帥庫茲涅佐夫主動撤退,實行堅壁的政策,法軍無法就地獲得給養。等到拿破崙一世到達莫斯科時已經是一支疲憊之師,缺衣少食,俄軍避而不戰,游擊隊時不時給予襲擊。雪上加霜的是,數十年不遇的極端嚴寒天氣突然降臨莫斯科,法軍凍死凍傷大半,疾病也開始蔓延,士氣低落,無心戀戰。這時,庫茲涅佐夫發動反攻,60萬法軍戰鬥力剩下不到一兩成,很快全線崩潰。拿破崙一世收拾殘軍,帶領法軍撤退,一路上不斷遭到反法聯軍的打擊,回到法國的只有兩萬人,拿破崙一世遠征俄國以慘敗告終。

    40年後沙皇俄軍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慘敗,角色發生根本性轉變——克里米亞戰爭的沙皇俄國就是遠征莫斯科的法國,名稱不同,其處境和結局相同,作為失敗一方飽嘗苦痛。

    沙皇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慘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者說劣勢是全方位的。幾乎可以說,開戰之前就註定了其失敗的結局,但是克里米亞。這絕不是事後諸葛亮,而是各種客觀因素(綜合國力)決定的。

    一、宏觀方面

    1、沙皇俄國樹敵過多且都是歐洲強國

    沙皇俄國素來熱衷於侵略擴張,有著無止境的領土慾望,透過一系列戰爭從奧特曼土耳其手中獲得黑海,從瑞典手中獲得波羅的海,支援芬蘭,牽制瑞典,佔領了高加索、中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等地。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沙皇俄國自恃功勞大、武力強,氣焰囂張得不可一世,野心俞發膨脹,不久夥同普魯士瓜分了波蘭,極力鎮壓歐洲1848年的革命中,被稱為“歐洲憲兵”,逐漸引起各國強烈不滿。

    沙皇俄國透過八次與奧特曼土耳其的戰爭獲得了黑海出海口,處於絕對優勢地位,老邁無能的土耳其失去了大片領土和大量權益,被稱為“西亞病夫”。但沙皇俄國還不滿足,希望佔領土耳其的戰略要地伊士坦布林,控制歐亞交匯處的交通樞紐和東西方商品貿易十字點,從黑海進入地中海,以此進入大洋,參與世界競爭,這無疑觸犯了英法等國的蛋糕。

    1853年沙皇俄國與奧特曼土耳其的第九次戰爭爆發,土軍明顯不是俄軍的對手,一開戰就遭受大敗,俄軍開局良好,準備大幹一場。英法不願沙皇俄國坐大,決定支援土耳其對抗沙皇俄國。1854年,第一批6萬名英法聯軍(主要是海軍)到達黑海,圍攻克裡米亞俄國重要軍港塞瓦斯托波爾聯,撒丁王國也加入聯軍。戰爭就此全面爆發,規模不斷擴大,沙皇俄國投入兵力約70萬人,英法土撒投入兵法約100萬人,其中主要是土耳其軍隊,但英法聯軍是對俄作戰的主力,戰場包括巴爾幹、高加索、黑海、克里米亞等地,可謂一場小型世界大戰。克里米亞是主戰場,因此稱這場大範圍的區域性戰爭為克里米亞戰爭。

    當時,英法早已成了工業革命,即將開展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國是世界第一強國,以機器大生產取代了手工工場,效率很高,生產力得到幾何式釋放,特別是海軍處於絕對霸主地位,殖民地遍佈全球三千萬平方公里,號稱“日不落帝國”,能夠呼叫全世界範圍內的資源用於戰爭,這是沙皇俄國不可能無法比擬的,單是英國就能全面碾壓沙皇俄國,甚至單憑英國海就能擊敗沙皇俄國,更不用說還有法國、撒丁王國和土耳其了。法國是第二強國,其陸軍為歐洲第一。撒丁王國雖然兵力不多,但其貿易發達,經濟實力很強,戰鬥力也很可觀。歐洲主要的強國(也是世界頂級強國)聯合起來,不僅軍隊數量超過沙皇俄軍,且聯軍為近現代軍隊,組織合理,紀律嚴明,意志堅定,軍種齊全,整體質量(戰鬥力),特別是英法聯軍的實力就超過了沙皇俄軍,牢牢控制了戰略主動權。可以說,英法一參戰,沙皇俄國必敗。

    2、沙皇俄國專制統治腐敗,政局不穩

    列寧說:“克里米亞戰爭的慘敗顯示出農奴制沙皇俄國的腐敗和無能。”沙皇俄國表面領土廣闊,人口眾多,到處抖威風,似乎強大得不可一世,但其光鮮的背後是農奴制專權統治的落後、殘酷和虛弱,生產效率極其低下,生產技術還停留在兩百年前,一份種子播種耕作後平均只能收穫3.5份糧食,還不到西歐英法的二三成。沙皇俄國不允許農奴流動,商品經濟停滯不前,市場缺乏活力和自由勞動力,民眾生活貧困,國家財政收入稀少,資源利用率低。40年前沙皇俄國還是一個生鐵出口國、布料能夠自給自足,現在變成了一個鋼鐵和布料淨進口國,每年在不對等的國際貿易中流失了大量金銀,經濟形勢日益惡化。

    儘管嚴峻的形勢,沙皇尼古拉一世是個冷酷、自私、獨裁的人,除了加強皇權,他中止了與西歐的學術交流,建立嚴格的審想制度,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言行。作為君主,他在其他方面毫無政績,沙皇俄國與西歐差距越來越大。

    相比之下,英國是典型的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沙皇俄國是落後腐朽的封建農奴制國家,社會活力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

    不僅如此,工業革命的浪潮席捲西各國,新的思潮不還解放人住思想的同時也解放了人們的創造力,工人運動在工人階級的推動下正風起雲湧。長期處於非人壓迫下的農奴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他們對於自己的貧困生活和惡劣生存條件不滿情緒高漲,對權貴的驕奢淫逸的生活的仇恨日益憤怒,他們迫切希望改變自己的悲慘命運。統治階級與底層人民的矛盾衝突越發尖銳和對立,隨時可能爆發社會革命,沙皇俄國的統治秩序不夠穩固,隱患重重。

    3、沙皇俄國常年戰爭,國力過度消耗

    沙皇尼古拉一世在政變中上臺,獨斷而好戰,緊緊抓緊軍權不放,在位期間夥同普魯士瓜分波蘭並自封為波蘭國王,殘酷鎮壓波蘭民族大起義。重新組建“四國神聖同盟”,不遺餘力地鎮壓歐洲革命,被稱為歐洲“憲兵”。兩次發動對奧特曼土耳其的戰爭,雖然取得勝利,但也耗費了無數的人力、物力、財力,過度透支了國力,造成經濟發展後勁不足。最為嚴重的是,常年的戰爭,除了宿敵奧特曼土耳其,沙皇俄國又將歐洲強國英國、法國、奧地利等推向自己的對立面,可謂自斷臂膀,失去了可以依靠的有力外援,導致克里米亞戰爭時沒有任何國家願意救助,坐觀沙皇俄軍失敗。

    二、中觀層面

    1、沙皇俄國凝聚力差,動員能力薄弱

    沙皇俄國為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專制國家,統治階級獨斷專行,生產關係原始,生產力低下,有限的資源不能最大化發揮作用。思想禁錮,社會缺乏活力,地方各自為戰,凝聚力很差,中央政府的政令執行效率低,動員能力薄弱,即使國家戰爭潛水很大,但是無法在短時候內組織軍民為前線戰爭服務,也很難取勝

    2、戰術陳舊呆板,指揮不當

    儘管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沙皇俄國陸軍步兵還在運用古老的排槍輪射、密集陣列的戰術,英法是散兵坑加工事掩體,防護力成倍提高,射擊的穩定性和準確率顯著增強,殺傷效率遠遠超過沙皇俄軍。面對英法的新式軍隊的新式戰術,沙皇俄軍的軍官墨守陳規,在長達三年的時間裡不知道根據戰場實際情況靈活變通,勇敢有餘而智謀不足,徒增無謂的傷亡。

    需要指出的是,戰爭進行到第三年即1855年,沙皇俄國的皇帝尼古拉一世病去,給沙皇俄軍特別是前線俄軍造成不小的心理壓力。亞歷山大二世即位,新的沙皇依然堅持繼續戰爭。

    三、微觀層面

    1、裝備落後,通迅不暢,行動遲緩

    英法海軍裝備最先進的蒸汽機械動力鐵甲艦,行進速度、防護力、自持力、耐用性、靈活性、抗沉性、攻擊力等全面碾壓沙皇俄國海軍的傳統風帆動力木製些船。英法陸軍裝備新式後裝線膛槍(來復槍),能快速、大批次地由工廠提供統一標準的成品,有效射程1200碼,是沙皇俄軍前裝燧發滑膛槍的四倍,準確率、殺傷力、通用性等指標都是沙皇俄軍望塵莫及的。英法聯軍的大炮是後裝線膛炮,開花彈,沙皇俄軍的大炮是前裝滑膛炮,射速、射程、威力和準確率都遠遠不及英法聯軍。

    不僅如此,英法聯軍採用了無線電即時通迅,獲取和釋出命令高效、快捷,軍隊調動靈活、準確,戰場感知能力和控制能力強,有無線電的英法聯軍如虎添翼。沙皇俄軍還是原始用人的兩條腿加馬匹傳遞資訊,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兵貴神速,這樣才能創造和利用戰機,出奇制勝。英法聯軍的運輸方式是鐵路和火車,速度快、運量多、受天氣影響小,而沙皇俄軍運輸還停留在千百年前的人挑馬馱,效率極低,還要佔用大量的後勤人員,影響前線軍隊的戰鬥力。

    沙皇俄軍與英法聯軍在裝備方面的差距,差的不是一點兩點,差的是整整一個時代。

    2、沙皇俄軍醫療體系不全,致死率高

    工業革命後的西歐,醫療技術飛速發展,科研成果日新月異,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醫療體系。克里米亞戰爭中,英法等國隨軍帶來了大量醫務人員、藥品和配套設施,南丁格爾就是一名隨軍護士,良好的護理極大降低了聯軍受傷士兵的死亡率。沙皇俄軍的醫療體系較為落後,很多受傷計程車兵由於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和護理而死亡,有生力量的減少導致沙皇俄軍戰鬥力大幅削弱,形勢更加不利。

    綜合以上因素,沙皇俄軍在克里米亞戰爭失敗也就成為一個必然的結果。

    克里米亞戰爭失敗,沙皇俄國幾近破產,不得不於1861年實行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走上半資本主義道路。不久,為籌集資金,以720萬美元的價格將阿拉斯加賣給了美國。

  • 7 # 戲曲紅歌

    俄國在亞歷山大一世時大敗拿破崙法蘭西帝國,為什麼三四十年後在克里米亞被英法聯軍暴打?

    一、俄國在亞歷山大一世時大敗拿破崙軍,這絕不是偶然的

    1.沙皇俄國自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女皇到亞歷山大一世,經過不斷學習西方,上層和軍隊已經實現了半西方化,這為俄國大敗拿破崙法國侵略軍奠定了思想和物質基礎。

    曾長期受蒙古族統治的俄羅斯,在擺脫蒙古族統治之後,也繼承了蒙古族擴張與專制的傳統,重新開始了領土擴張 ,很快成為與取代東羅馬帝國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中華大清帝國齊名的強大封建專制帝國。此時,西歐分裂,神聖羅馬帝國早就煙消雲散,信奉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也早已經於1453年滅亡了,俄國沙皇看到,英法爭霸,不相上下,英國雖然成為海上霸主和海外殖民地老大,但是作為西歐島國並沒有能力統一西歐大陸,法國在奮起直追,有統一西歐的抱負。沙皇俄國以第三羅馬帝國自居,加快了東征西討、大肆擴張並與英法爭霸的歷史程序。

    當彼得大帝看到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實行了君主立憲制後,他敏銳地認識到東方封建等級、專制已經落後於西方英、法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自由、民主、平等”政治體制,所以在維護封建農奴制的同時,極力引進西方思想、文化和教育與科技,改造了沙俄統治階層的落後、守舊思想,強化了工業化軍隊建設,把冷兵器軍隊改造為熱兵器軍隊。這支軍隊在征服東方、蠶食中華大清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領土的過程中,具有明顯的優勢,雖然清帝國也曾進行了有效阻遏,透過與俄國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暫時穩定了中華東北方邊界,但是沙俄最終還是把擴張的步伐跨進了遙遠的太平洋和北美洲阿拉斯加。沙俄在南部方向奪取了克里米亞和黑海出海口,在西部奪取了大西洋出海口。沙皇俄國成為當時地域最遼闊的世界強國和封建專制堡壘之一。中華滿清帝國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在東方人看來也算是有作為的皇帝,但是與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女皇、尼古拉一世(和嘉慶皇帝同時代)相比,他們在開疆拓土並實現地主階級繼續革命方面相差甚遠,與同時代英國女王和首相、與新生的美國總統和法國皇帝拿破崙相比,更是有差距太大。沙皇俄國既學習西方軍工、科技,又發揮封建專制特長,形成了混合、綜合優勢,這是拿破崙帝國無法征服和吞併俄國的客觀原因,也是沙皇俄國能夠戰勝拿破崙法國的主觀因素。

    2.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促進了歐洲革命的發展,拿破崙1804年稱帝后,雖然對外輸出資產階級革命,具有資產階級繼續革命以推翻歐洲封建專制、解放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正義性、進步性,為此,當時神勇無雙的拿破崙領導法國聯軍打敗了英、俄、普、奧等反法聯盟的“五次圍剿”,基本徵服了西歐、南歐、中歐及北非、東歐部分國家,繼羅馬帝國之後,再次實現了歐洲大陸的初步統一。

    在此有利形勢下,資產階級理想過於高漲的拿破崙皇帝,稱霸歐洲和世界的野心迅速膨脹,在大英帝國虎視眈眈的情況下,貿然發動對頑固反法的沙俄帝國的進攻,親率六十萬大軍,於1812年攻入莫斯科,由於無法速戰速決消滅俄軍主力,又遇奇寒天氣,法軍凍死無數,俄軍在相簿涅佐夫指揮下大舉反攻,法軍慘敗,法軍僅剩二三萬殘兵敗將逃回法國。這就是亞歷山大一世時代俄軍大敗拿破崙法軍。俄軍戰勝法軍,總體上是反侵略正義戰爭的勝利。可見,資產階級革命應該主要由各華人民自發進行,拿破崙用征服和稱霸、稱帝的方式輸出資產階級革命,是具有侵略性和非正義性的,他的失敗是必然的,這在客觀上有利於俄國的反侵略戰爭。

    3.沙俄帝國陸軍與拿破崙法國陸軍在武器裝備、戰法謀略和後勤保障等方面都旗鼓相當,俄軍以逸待勞,俄國戰爭資源更加雄厚,法軍長途奔襲四五千裡,連克普魯士、奧地利等封建強國,再想一舉消滅俄軍、征服俄國,是不現實的。拿破崙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急功冒進給相對落後的亞歷山大一世沙皇俄國大敗法國提供了客觀機遇。

    二、英法聯軍在克里米亞暴打俄軍的主、客觀原因

    1.沙皇俄國的肆意擴張和落後野蠻的封建農奴制造成階級矛盾激化是被英法聯軍在克里米亞暴打的主觀原因

    俄國贏得反法戰爭後,留部分部隊駐軍法國區域性地區,法國一蹶不振,從歐洲霸主地位跌落下來,沙俄、英國繼續爭霸、稱霸亞歐大陸,美國也已經稱霸美洲和亞太。歐洲大陸的統一和復興大業被德意志普魯士王國接續,這是20世紀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深層原因。

    雖然同為世界性帝國,沙俄帝國與大清帝國在政治體制、工業化水平、海洋霸權方面,存在質的不同和明顯優勢。中華帝國在嘉慶帝、道光帝、咸豐帝、慈禧太后統治期間,面對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的沙皇俄國的擴張毫無招架之力,喪失了數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和上千萬平方公里的戰略空間(含水域)。但是,在西方,沙俄想越過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及法國,逐鹿歐洲平原、進佔西歐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它在中亞和東亞只能一如既往地蠶食滿清帝國領土海域。但是即便如此,俄國逐鹿中原、吞併擁有四億民眾和五千多年連續文明歷史的中華帝國的可能性也是不存在的。

    沙俄認為比較可行的繼續擴張路徑是在西亞俄國南部方向,繼續碾壓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黑海,佔領巴爾幹半島,進而佔據地中海幷包抄西歐,與大英帝國爭奪海上霸權從而稱霸世界。

    俄國沙皇稱霸歐洲和世界的野心與落後的封建專制體制之間形成了結構性矛盾,殘酷的封建農奴制引發了劇烈的國內階級矛盾和此起彼伏的農奴起義,在統治階級中層和上層,西化派和斯拉夫派也開始了激烈爭鬥。亞歷山大一世去世後,繼任者尼古拉一世專制統治很不穩固。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間,全面繼承亞歷山大一世後期的專制主義與擴張政策,在繼承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女皇學習西方、改革封建專制方面無所作為,卻痴迷於農奴制對內盤剝和對東方的擴張掠奪所帶來的巨大紅利,透支國力,綁架民意,不斷髮動對外戰爭。1853年,一意孤行的尼古拉一世發動了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第九次戰爭。土耳其岌岌可危,英法組建聯軍迅速開赴戰場,與俄軍對壘,戰場在俄國的克里米亞,這就是克里米亞戰爭。1856年,俄國戰敗,被迫簽到《巴黎條約》。

    對外無限度地擴張侵略、體制落後卻與先進的歐洲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過度爭霸,是沙皇俄國遭英、法聯軍暴打的主觀原因。

    2.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的相對徹底性和初次工業革命的勝利,是英法聯軍以工業文明碾壓俄國半工業半農耕遊牧文明的主要原因。

    早在1644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和資產階級議會政治的發展,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最終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國王退出國家行政中心,僅保留國家元首象徵性存在。應該資產階級革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隨後,英國完成了以蒸汽動力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手工業迅速演變為現代工業,航海業、軍工業、採礦業紡織業等也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英國在較短的時間內成為世界第一工業文明強國、海軍強國和海洋霸主,擁有印度、中東、澳洲、北美等大片海外殖民地和東亞、西亞等大片半殖民地,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

    法國不甘落後。法國在英法百年戰爭中雖然慘勝,但是並沒有重新統一英國,反而在隨後的殖民地爭奪戰中,遠遠落後於英國。法國支援了美國獨立,側面削弱了應該,但是與英國差距仍然巨大。法華人民痛定思痛,1789年爆發了資產階級領導的、針對法蘭西封建王朝的大革命,最後,法國相繼頒佈了《權利法案》、《民法典》等,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絕對統治。法國革命是繼英國憲章運動、美國獨立戰爭之後世界上最為激烈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自此之後,法國政體、和工業文明及軍隊現代化和英國一道成為西方世界的佼佼者,這也為拿破崙法國短暫稱霸歐洲創造了條件。

    3.俄國在克里米亞被暴打,直接原因是英法聯軍軍事實力遠遠強於俄軍。英法聯軍加上撒丁王國、奧斯曼帝國軍隊數量遠遠多於俄軍;英法聯軍海軍控制了地中海、大西洋,後勤保障十分有力;英法聯軍槍炮射程、爆炸威力優於俄軍;英法戰時救護更加先進;英法撒奧反侵略、反擴張、反霸統一戰線穩固,軍民保家衛國打擊侵略者的戰鬥意志頑強。與之相反,俄國沙皇發動的不義戰爭遭到士兵和人民的普遍抵制,俄軍遭暴打失敗實屬必然。

    三、克里米亞戰爭打疼了、警醒了沙俄,卻使中華滿清帝國遭受了重大損失。1856年戰爭結束,沙俄被迫暫停了在歐洲方向擴張爭霸的步伐,卻迫使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即英法聯軍侵華戰爭中被打懵了的晚清王朝,主動與沙俄簽訂《璦琿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奪取中華帝國上百萬平方公里故土。英、法也透過《天津條約》在中國攫取了鉅額利益。

    沙俄為了平衡財政,以700萬美元的白菜價格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又為了調和國內階級矛盾,加快資本主義工業化程序,維護沙皇統治,繼任者亞歷山大二世於1861年頒佈了廢除農奴制法案。這是和美國南北戰爭、日本明治維新齊名的重大改革。從那之後,發源於西方的特別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革命的中心逐步轉移到俄國大地上了。

    總之,俄國1812年衛國戰爭勝利、1856年擴張爭霸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正義必勝、非正義必敗;先進政體必勝、落後政體必敗;工業文明必勝、農牧文明必敗。其中中華滿清帝國的衰敗,更是單純儒教農耕文明在沙俄混合文明和英法先進文明面前長期處處被動挨打的反面典型。

  • 8 # 雄鷹展翅長空

    俄國能夠 在1812年的衛國戰爭中挫敗入侵的法國,但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當中卻失敗了。原因無非有以下點:

    第一,1812年法軍侵入俄國。俄國進行的是自衛反擊戰,是正義的一方,佔了天時、地利、人口。法國侵入俄國腹地以後,俄國軍民在亞歷山大一世的率領之下對法軍進行堅壁清野,利用遼闊的國土作為迴旋與法軍對抗到底。對方的法軍由於侵入俄國腹地,補給線漫長,而在俄華人堅壁清野的作戰方針、加上利用比較合理的游擊戰術騷擾襲擊法軍的後勤補給線,使得法軍的後勤補給尤為困難,另外法俄戰爭是在緯度較高的俄國東歐腹地進行的,天氣嚴寒對長期生存於此的俄華人有利卻對法軍猶為不利。

    反觀在克里米亞戰爭當中,俄軍已經失去了戰爭中天時、地利、人口的優勢:克里米亞位於俄國南部,冬季的天氣比當時的俄國莫斯附近要暖和地多;由於克里米亞戰爭中主要戰爭位於克里米亞半島,英法聯軍擁有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海軍並控制著當時世界上的海洋,在後勤補給方面可以利用海運支援前線,這比1812年拿破崙大軍深入俄國腹地的補給有利得多。加上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也不是正義的一方,在民眾支援戰爭的態度上遠不如1812年的衛國戰爭。

    第二,克里米亞戰爭中俄華人所面對的敵人也比1812年面對的敵人要強大。1812年時的拿破崙雖然稱雄於歐洲大陸,當時的法軍是歐洲第一陸軍強國。但到了1853年10月在歐洲大陸爆發的一克裡米亞爭,是拿破崙帝國崩潰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爭,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羅斯帝國宣戰。英、法、奧、撒等國的聯合力量大大地強於1812年的法國。

    第三,1812年時與1853年時的兩個時期俄國與西歐的強國英國與法國之間的差距在拉大。在19世紀中期以前,法國真正的實現了資本主義政治與經濟體制,18世紀末期法國進行了資產階級大革命,雖然拿破崙倒臺後封建君主制一度復辟,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才徹底結束。政變中建立了以熱月黨人為代表的政權。法國曆史進入維護大革命成果時期。而英國在更早的時期內就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當時西歐的經濟與政治領先於世界。19世紀40年代英國、法國、美國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反觀當時的俄國:至19世紀中期以前俄國一直在實行落後的農奴制,俄國的農奴不僅受地主沉重的地租和勞役剝削,而且人身、子女、財產等都是屬於地主的。地主可以隨意打罵農奴,也可以任意把他們出賣或饋贈親友,如果農奴逃跑和窩藏逃跑農奴者要受法律制裁,當時的俄國大多數農民淪為農奴,民眾素質低下,這種落後的生產方式也嚴重地制約了俄國經濟的發展:農奴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係,也嚴重地限制了工業勞動力的來源。農奴制改革前的俄國工業,大部分建立在農奴勞動的基礎上;農奴到工廠做工,必須向地主繳付代役租,農忙季節,地主隨時可把他們叫回農村去幹活,工廠主很難維持正常生產;另外農奴主寧願一直奴役農奴也不太願意花錢去買機器從事效率更高的生產活動。俄國落後的政治與經濟體制在克里米亞戰爭當中嚴重地反映出來:在戰爭打響後,俄國軍隊連一張克里木的軍用地圖都沒有;用牛車從俄國中部運兵和物資到克里木,比英、法從西歐運兵至克里木還要慢;在武器裝備方面,英、法士兵使用的是新式線膛步槍——米尼步槍,艦隊由汽船組成,而俄國士兵還在使用老式滑膛槍,艦隊仍是由帆船組成的;加之俄國軍官和姦商勾結,對軍需品貪汙倒賣,而使士兵受凍捱餓。在戰場上俄軍的軍事技術裝備方面遠遠落後於英法。腐敗的政治制度,落後的軍事裝備和匱缺的經濟後備,決定俄軍必敗。

    在工業技術方面:一直到1880年代俄國才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於英法在1840年代以前就完成的工業革命要晚了40多年。

    俄國在1812年時與英法之間的差距遠比1850年代的差距要大。

    第四,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時與1853年的國際環境截然不同:1812年拿破崙稱霸歐洲大陸,四面樹敵。雖然拿破崙在1812年時入侵俄國,但法國的潛在敵人卻很多:英國與歐洲大陸的主要國家都是法國的潛在敵人。特別是拿破崙遠征俄羅斯的失敗使法軍元氣大傷,1813年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大英帝國、奧地利帝國等國結成第六次反法同盟一同來針對法國。1814年聯軍向法國進軍。3月30日,巴黎淪陷;4月4日,拿破崙退位,4月11日,法國與聯軍各國簽署《楓丹白露條約》,要求拿破崙放棄皇帝稱號,並放逐到義大利的厄爾巴島;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繼而復辟。然而,拿破崙卻從戒備森嚴的厄爾巴島上逃了出來,並在1815年3月20日進佔巴黎,重新登上皇位,建立了“百日王朝”。1815年拿破崙建立了“百日王朝”之後,歐洲各君主國重新調集重兵,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法軍在滑鐵盧戰役中覆沒,拿破崙第二次退位;10月,他被流放至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病逝。

    但是在克里米亞戰爭當中由於俄國侵略擴張領土的胃口過大,導致英法等國的寒心,英法糾集奧、撒等國一同對俄國宣戰,此時的俄國卻成了孤家寡人而單槍匹馬地面對群毆。

    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俄羅斯看到了農奴組成的軍隊與英國、法國自由民組成的軍隊之間的差異,俄羅斯軍隊的訓練與武器與英法也有很大差距,這促使俄羅斯進行農奴制與軍事改革。

    因為此次戰爭的失敗,俄羅斯擔心在北美的阿拉斯加屬地可能會遭到英國的報復而被搶走,因此迫切希望剛立國不久的美國能出價接手,一來免遭白白損失,二來可讓美國牽制英國在北美的勢力。美國最終以七百二十萬美元的微薄代價獲得了後來被認為史上最划算的不動產交易。

    俄國在西方的領土擴張受阻以後,將眼光轉向東方,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趁火打劫以武力強迫清政府割讓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給俄國。

  • 9 # 彼得堡的肥天鵝

    因為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了眾矢之的,正如幾十年前自己的對手拿破崙一般。奧斯曼帝國、法蘭西第二帝國、大英帝國、撒丁王國一擁而上胖揍俄國。對付其中一兩個已然費力,何況英國已經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法國也成為了工業國家,一個農業大國對抗兩個工業化的西歐強國,可不是一觸即潰麼?

    拿破崙侵俄時,拿破崙自己才是眾矢之的,他的帝國雖然曾橫掃整個歐洲,但是由於大陸封鎖政策,他得不到海外的物資支援,而僕從國又都是三心二意(除了瞎蹦躂的波蘭)、兩面三刀的貨色。俄羅斯採取誘敵深入的策略,用漫長的補給線和嚴冬耗盡了拿破崙的力量。

    而克里米亞戰爭時,主戰場在黑海沿岸和巴爾幹半島,英國和法國不需要擔心補給線過長的問題,反而是俄國運輸嚴重匱乏。況且,俄羅斯當時拿下了大半多瑙河流域,將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攥入掌中,伊斯坦布林(君士坦丁堡)似乎唾手可得,抱著“歐洲大陸均勢”政策的英國和要星辰大海且報拿破崙戰爭之仇的法國(當時的法皇是拿破崙一世的侄子——拿破崙三世)是不可能不出手阻止的。

    俄羅斯的皇俄一直有個夢想,那就是完成伊凡雷帝的遺願,統一所有信奉東正教的斯拉夫人的土地。有一個俄國詩人在克里米亞戰爭之前獻給沙皇一首詩,詩中有一句是這樣的話:俄羅斯的沙皇在光復後的君士坦丁堡十字架前跪下來,當他站起來的時候,就成了所有斯拉夫人的帝王。

    雖然拜占庭的繼承人伊凡雷帝陛下星辰大海未遂,早就無嗣而終了,雖然沙皇從18世紀起已經是德華人了……

    如有疏漏,還請多多斧正。

    我是肥鵝,一個熱愛歷史的碼字鵝,請切莫吝嗇您的贊,它將是俺不斷前行的動力!

  • 10 # 黎塞留的野望

    首先簡單看看亞歷山大一世的俄國為何能擊敗拿破崙

    1812年的法俄戰爭,俄國充分利用主場優勢吸引法軍深入,並不斷消耗法軍的有生力量和後勤補給。加上法軍盟友出工不出力最終導致了法軍的慘敗。而一年後俄軍的反攻能取得勝利,也主要是因為拿破崙之前的盟友紛紛反水,各國重新組成反法聯盟,導致還沒有從遠征俄國失利中緩過來的拿破崙加上精銳又陷入半島戰爭,在中歐地區無力抽出足夠的兵力與聯軍對抗。最終拿破崙雙拳難敵四手在進行了一系列戰術性勝利後,卻在萊比錫戰役慘敗給聯軍。

    接著我們看看克里米亞戰爭俄軍為何慘敗給聯軍吧。

    首先工業的巨大代差所帶來的一系列差距,是俄軍失敗的主要因素。

    早在拿破崙時代,工業革命其實就已經悄然展開,而當時的沙俄工業發展極其緩慢,不過卻並不影響。因為當時各國工業發展還只是處於初步階段。但進入到1820年代後,工業發展開始不斷提速。工業也影響了戰爭科技。槍械、火炮、彈藥、軍艦、後勤等等。至克里米亞戰爭時,英國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而法國、普魯士等國也完成了大半。世界已經正式步入到工業時代。此時的世界已經比四十年前的拿破崙時代有著天翻地覆的改變。

    工業上的巨大差距,已經開始有能力左右戰爭程序。

    首先在海上,當時海軍發展正在從風帆戰艦時代向鐵甲艦時代時期進行快速過渡中。傳統的木質帆船已經不足以適應新時代的海戰模式。

    雖然俄國艦隊仍在1853年錫諾普海戰大敗奧斯曼帝國艦隊。但隨著英國、法國的介入,面對各種金屬、木頭、蒸汽相結合的新式軍艦,俄華人沒有在海上與英法兩個工業強國硬拼。而是選擇鑿沉船隻阻礙英、法艦隊的進軍,並把艦炮搬運至岸上。不過俄國這樣做,也等於是把制海權拱手相讓,也影響了俄國的後勤補給效率。而隨後英、法聯合艦隊不費吹灰之力便控制了黑海制海權。

    此後英、法聯合艦隊對俄國各處的炮臺進行猛烈炮擊。俄國炮臺憑藉地勢優勢與英法艦隊雙方互有勝負,各有損傷。

    在陸上,雖然克里米亞戰爭整體而言俄國佔有主場優勢,但面對工業強國的英國與法國,俄國的主場優勢就派不上用場了,戰爭中,英法兩國在後勤保障的效率要大於俄國。由於擁有制海權,英法兩個利用新式艦船高效的把士兵從本土投入到戰場。俄國由於鐵路發展才處於初步的狀態,只有及各大城市之間有鐵路網。在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依然採用步行與馬車的運輸。而英法兩國火炮、槍械、彈藥在1820年代後的大幅改良,讓俄國多次在火力上吃虧。

    使用尼米彈的撞針雷帽來復槍的英法聯軍在射程與精度上也要超過俄軍所普遍裝備的擊發滑膛槍。不過聯軍的成分較雜,且英軍和法軍並不是全面的裝備米尼線膛槍,這也使聯軍在輕火器上並沒有形成代差。

    由於英法一方武器技術的改良,戰鬥方式也小有改進,早期塹壕戰也被應用其中。另外在軍隊訓練上俄軍也遜於英軍和法軍。由於俄國看到大量農奴組成的俄軍與自由民組成的聯軍之間的水平差距。也促使俄國在戰後進行農奴改革。

    而工業科技的進步也帶來了醫療技術的進步,也因此英法的戰地醫療在當時非常先進,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士兵的損失。

    克里米亞戰爭成了兩個不同時代的對抗。英法及其他盟國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也都強於俄國。戰爭的結局已經被註定。

    最後的因素便是俄國雙拳難敵四手與俄國外部形勢的不利。

    其實即便考慮到工業上所帶來的一系列差距,單看戰爭中雙方的歷次戰鬥過程,沙俄打的也不算難看。戰爭中,雙方互有勝負。而且很多戰役,雙方的戰損比差距也談不上很難看。俄軍的裝備比英軍和法軍差了至少一代,但整場戰爭的戰損比,聯軍是典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慘勝。

    典型的決定克里米亞戰爭勝負關鍵的塞瓦斯托波爾戰役,雙方傷亡相差也並不大。聯軍去除疾病導致的傷亡,戰鬥中也損失七萬多人,若加上非戰鬥減員聯軍損失超過十二萬。而俄軍損失加上非戰鬥減員也在十萬以上。

    而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幾乎是以一對多。克里米亞戰爭中,與俄國開戰的國家有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薩丁尼亞王國(現代統一的義大利國家的前身)。而作為當時工業最發達的兩個國家——英國與法國少見的聯手。縱觀當時世界,也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取勝。

    另外作為神聖同盟的成員國,普魯士、奧地利在戰爭中相互組成防禦同盟,並坐看俄國在戰爭中失利,而奧地利更是不惜和俄國翻臉,也讓俄國在外部環境中處於窘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鮮都有哪些常見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