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霍大勝

    “時間”的概念講法,可以分為兩種:一個是哲學上的時間,一個是物理學的時間。兩個“時間”說法不同,但本質卻是完全一樣。

    佛學有句名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就是對時間概念的描述,理論是你想著過去的時候,過去的早已過去;你想著現在的時候,現在也正在成為過去;想著未來的時候,未來還沒有到來。

    《道德經》開篇一段“無名天地之始,”按照老子的說法,無名就是“道,”道生萬物,才有了天地之始,才有了“時間。”所以這個時間是和“萬物”一起出現的,在“太極”之前,在萬物混沌之前,什麼都沒有,自然也就沒有時間。

    海德格爾有一本《存在與時間》,說法和老子的差不多,“存在”是產生萬物的本體,是“道,”有了萬物,就有了時間。

    霍金的《時間簡史》,出發點是物理學,但講到時間這個概念時,就已經到了哲學的形而上學層面。所以霍金講的時間,是大爆炸之後,有了宇宙,就有了時間。時間簡史,也就是宇宙產生的歷史。

    呂克貝松導演的一部科幻電影《超體》,講的也是“時間”。“當時間無限快進時,一切都靜止不動了”!這個“時間”無論是在這部電影裡,還是在霍金的書裡面,都是萬物的“本源”,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是“第一推動力”。

    時間是相對的,真正的時間,萬年一念,一念萬年,沒有古今,沒有去來。 當時間靜止了,一切就都不存在了!

  • 2 # 快樂剪影

    時間從何而來?這顯然有些問的蒼白無力。人們很早就給出了這樣一個概念:宇宙。它包含了所有一切的由來,自然包括時間在內。宇,指的是空間,宙代表時間。 時間是人類給宇宙定義的特有的一個屬性。

    時間自從人類產生意識開始的那一刻便開始了。當第一個意識開始對世間的一切開始認識時,時間的雛形就在慢慢的形成,當意識正式提出宇宙的概念時,時間就正式的從過去的一片混亂中真正脫影而出。 時間是虛的,是意識處理外界資訊時的一個資訊變化,如果意識檢測接收到的外部資訊沒有變化,就意味著時間靜止了,或者說意識停止了。意識和時間是捆綁在一起的。能感覺到變化的資訊在意識中流動,就說明意識是活的,同時,也說明外界是變化的,是有時間的。

    意識中的時間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等同性。同樣的資訊變化源會聯動,造成所有意識接受到的資訊都是同步的,每個人意識中的時間定位是同步的。如果你看到了8點,我看到的也一定是8點。 我的時間的開始和你的時間的開始一定是統一的,所有人的時間都是從同一刻開始,到同一刻結束,從同一處而來,而且和所有意識會達成共識。如果我們還相信有外星智慧,時間從何而來的解答可能還要容納他們的意識對此的理解。

  • 3 # 劉捷民31

    時間的概念是從何而耒的?如何定義時間?

    V認證,劉捷民,回答,

    時間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一種客觀事物,是一種物質的東西。

    人是有認識能力的,人可以認識客觀事物,人可以認識時間。

    時間的概念是從何而耒的?

    時間,這個概念是人透過意識給它起的名子叫做時間。從這個角度上看,時間這個概念是人的意識的產物。

    人類只有幾百萬年的歷史,太陽己有120億年的歷史了。人是一種高階生物,人有意識能力。人透過意識,給天上具有巨大熱能的星球起名叫做太陽。我們不能認為,太陽是意識的產物。同理,我們也不能認為,時間是意識的產物。

    如何定義時間?

    什麼是時間?時間的定義是什麼?時間的定義應當包括哪三層含義?

    這個問題不僅是中國的空白點,也是世界上的空白點。

    愛因斯坦,牛頓等科學家都說不清楚時間的定義應當包括哪三層含義?

    要想說請楚這個問題,就應當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進行科學創新和理論創新。只有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上創立新的科學理論,才能從根夲上說清楚時間的定義應當包括哪三層含義?

    在黨的十九大精神鼓舞下,我創立了一門新的科學一哲學物質科學。

    從哲學物質科學的角度上看,時間的定義應當包括哪三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

    時間是物質運動的間隔性和連續性。

    第二層含義,

    時間是無始無終的,是一種客觀存在,是宇宙中永恆存在的東西。

    第三層含義,

    時間是一種陰性物質。

    這個時間定義,能否填補世界上的空白點,有待於曰後的實踐去檢驗。

    哲學物質科學創始人,劉捷民。

    2019年7月4日。

  • 4 # 馬丁林2

    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將時間分為“記憶時間”和“資訊時間”,這對應於通常意義之“心理時間”與“物理時間”,又可理解為“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

    就時間的主觀性即心理時間而言,每個人(包括動物)對時間流逝的感受非常不一。愛因斯坦曾形象比喻:“把你的手放在滾熱的爐子上一分鐘,感覺起來像一小時。坐在一個漂亮姑娘身邊整整一小時,感覺起來像一分鐘。這就是相對論。” 又或像大詩人歌德借浮士德之口說出的這句經典對白:“時間你真美,請你停留一下。” 音樂的快慢節奏分別對應於歡樂與悲傷情緒流也是一種證明,因為音樂本身就是一種情緒流和意識流。我之所以將維特根斯坦的“資訊時間”等同於“物理時間”,在於系統的熵與時間有關——封閉系統的熵在時間箭頭方向趨於增加或抵達最大的混亂度。而現代資訊學,資訊與熵又密切關聯,這就是夏農提出描述系統資訊之不確定度的“資訊熵”概念——“資訊是用來消除隨機不定性的東西”,亦即資訊是確定性的增加(熵減或有序度)。夏農定義這一資訊概念時,並沒有指出確定資訊者是誰。顯然,系統的資訊不可能由系統自身給出或確定,確定資訊者恰恰是意識主體之觀測者,所以,我們基本可以得出結論:系統的資訊與觀測者密切關聯,即資訊與意識介入和判斷相關——獲取混沌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之差異變化的因果序列或系統熵。

    又回到前述,由於時間與系統熵即確定性之資訊有關,所以,時間與意識判斷有關。無論“心理時間”(維特根斯坦的“記憶時間”)與“物理時間”(維特根斯坦的“資訊時間”),本質而言,都是“意識時間”或意識流——系統的熵流→資訊流→時間或事件之因果序列→意識流。牛頓說過:“時間只是人們記憶功能所產生的一種錯覺”。而愛因斯坦由於創立了相對論,對相對性之時空認識更為深刻,所以他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

    由此證明,包含“記憶時間”與“資訊時間”的“意識時間”即意識流也是一種錯覺。

  • 5 # 使用者3590913377814

    時間。也代表人在這個世界活了多大 。 人在探索宇宙作息就從陰陽開始推算時間。有了時間概念,人們才能有規律生活。

  • 6 # 夢中晴雨

    時間是人的一種外觀感覺,日出而作,日夕而息。久而久之,形成一種習慣思維,就有了時間,就有了在不同時段分攤不同的勞作和事務。這樣就形成了時間概念。按照日升的方位確定時間的順序,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即就是現在每兩個小時一個時辰,23點到第二天凌晨1點為子時,依次類推,到11時至13時為午時。按照時間規律制定一日的用餐,勞作,餵養,休息等的分工安排。也透過時段的細緻觀察,早晨天氣舒爽,中午悶熱,下午空混濁。早晨天人餐,午時百姓餐,傍晚畜生餐(放羊放牲口的人知道家畜這時最急吃東西),老人說夜裡是餓鬼餐。所以時間本來就是一個天天一個樣,一白一黑,一晝一夜,週而復始,人們跟上太陽跑,就有了記時的辦法和工具。同時,人、動物都有植物鍾,到時候直接鍾就感覺到時間的遲早該起床了,該幹什麼了,等等。一個積極進取的人會抓住時間,利用時間去做該做的事情。偉人毛主席曾說過: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人生的價值就是搶時間創造價值。謝謝!

  • 7 # 品山103510031901

    日月在持續的自然流失,就是時問。它是宇宙間的自然現向。有人就有時間,沒人時間為O。比如人死後。對死者本身時間就歸於O。

  • 8 # 使用者勿忘初心

    “時間”的出現是必然趨勢。

    在漫長的歲月裡,如果沒有“時間”去衡量去計算諾大的宇宙,那麼每個人都會在無知覺、無目的、無觀念的空間像流浪者一樣遊蕩。

    古代時期沒有鐘錶,但當時人們就有了時間概念,一般都是用一炷香、兩炷香來計時。後來用沙漏來計算時間,也是風靡一時。

    可見時間的出現也是人類進化的一種成就,也是必不可少的計算方法。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時候沒有鐘錶,但是祖先們用大自然中的日月來衡量時間,說明時間的出現是必然的。也是遵循了一代代人的心之所向,隨著人類智慧的增長,慢慢精確的時間浮出水面………

    讓後輩們受益匪淺。

    朋友嫌“時間”過得好快,特不喜歡過年,我對她說:沒有這個“年”來分段計算“時間”,那麼大多人都會感覺,日子更漫長,生活更枯燥。沒日沒夜的工作,什麼時候是個頭兒啊?

    可見用“時間”來記載我們所走過的路,經過的事,是非常正確的……

  • 9 # 彪哥不飆車

    定義:(物理學定義)時間是事件發生到結束的時刻間隔. 時間的基本概念 一切宏觀物質狀態的變化過程都具有持續性和不可逆性,此性質是它們共同的屬性,而此連續事件的度量稱為時間. 目前最廣泛被接受關於時間的物理理論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一起組成四維時空,構成宇宙的基本結構.時間與空間都不是 愛因斯坦絕對的,觀察者在不同的相對速度或不同時空結構的測量點,所測量到時間的流逝是不同的.狹義相對論預測一個具有相對運動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比另一個靜止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慢.另外,廣義相對論預測質量產生的重力場將造成扭曲的時空結構,並且在大質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比在距離大質量較遠的地方的時鐘之時間流逝要慢.現有的儀器已經證實了這些相對論關於時間所做精確的預測,並且其成果已經應用於全球定位系統. 就今天的物理理論來說時間是連續的,不間斷的,也沒有量子特性.但一些至今還沒有被證實的,試圖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結合起來的理論,如量子重力理論,弦理論,M理論,預言時間是間斷的,有量子特性的.一些理論猜測普朗克時間可能是時間的最小單位. 根據史提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所解出廣義相對論中的愛因斯坦方程式,顯示宇宙的時間是有一個起始點,由大霹靂(或稱大爆炸)開始的,在此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而物質與時空必須一起並存,沒有物質存在,時間也無意義. 從人類的開始人們就知道時間是不可逆的,人出生,成長,衰老,死亡,沒有反過來的.玻璃瓶掉到地上摔破,沒有破瓶子從地上跳起來合整的.從經典力學的角度上來看,時間的不可逆性是無法解釋的.兩個粒子彈性相撞的過程順過來反過去沒有實質上的區別.時間的不可逆性只有在統計力學和熱力學的觀點下才可被理論地解釋.熱力學第二定律說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我們可以將宇宙看成是最大的可能的封閉系統)熵只能增大,不能減小.宇宙中的熵增大後不能減小,因此時間是不可逆的. 時間定義:人類在生活中總結出時間的觀念,其根源來自於日常生活中事件的發生次序.當然人們在生活中得到的絕不僅僅是事件發生次序的概念,同時也有時間間隔長短的概念,這個概念來源於對兩個過程的比較——比如兩件事同時開始,但一件事結束了另一件事還在進行,我們就說另一件事所需的時間更長.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人們運用可以測量的過程來測量抽象的時間. 在物理學中也是類似,時間是透過物理過程來定義的,首先在一個參考系(要求是慣性系,或者是非慣性系,但過程發生的空間範圍無窮小)中,取定一個物理過程,設其為時間單位,然後用這個過程和其他過程比較,以測定時間. 但測量時間(即上述比較過程)必須有同時性概念.過程開始有一個同時性問題,過程結束也有一個同時性問題——最簡單的例子:我們要求運動員在發令槍開槍同時起跑,同時計時員開始計時,並在運動員抵達終點線時計時員必須同時停止計時. 這個問題具體見各類相對論書籍.同時性問題,使得古典牛頓力學、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有著不同的“時間”.直觀概念告訴我們:任何人在事件是否同時上是可以達成一致意見的(也許某些人會欺騙別人,造成類似偵探小說或政治小說中的情形,不過這是人類“高智商”的表現,我們完全可以用測量用的儀器來代替:),所以我們之後不說人,而說觀察者)在相對論中,觀察者的運動狀態引起同時性的變化,或者說觀察者1以v1運動,認為同時的兩件事,以v2運動的觀察者2可能會認為不同時——這導致時間測量的相對性. 從數學上說,古典牛頓力學中時間引數只有一個,所有參考系共享此時間引數.這其實就是假設所有參考系,所有空間位置可以共享同一個同時性定義. 而狹義相對論認為不同參考系就不同時了,即不同參考系有各自的時間引數t,其間關係由洛倫茲變換決定.廣義相對論認為不同地點也會不同時,廣義相對論中關於時間有比較複雜的內容,參見廣義相對論書籍. 當然請注意:嚴格說這不是簡簡單單的“認為”,而是基於兩個假設:狹義相對論是光速不變原理.廣義相對論是引力本質為時空彎曲等.而這兩個假設得到了實驗的廣泛驗證. 上面我們說完了時間間隔測量的問題.但前面也提到:時間的先後次序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時間的第一印象.古典牛頓力學中,這一點很容易理我們有唯一的時間引數t,所以任意兩事件(一個發生在t1,另一個發生在t2)也就有確定的先後次序.那麼相對論中呢?相對論中同地兩事件先後順序的確定的,這可以從洛倫茲變換直接看出.但可以肯定,相對論中不同地兩事件的先後次序也是隨參考系(我很願意這麼說:儀器的運動狀態不同,這樣能夠把事情的本質說出來)不同而不同的.但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會不會有可能在參考系1中事件a先於事件b發生,且事件a的發生影響了事件b的發生(最極端的情況,使得b無法發生,譬如一個孩子殺死了他年輕的祖父),而在參考系2中正好反過來?如果是這樣,物理學乃至一切原理中最重要的一個基本原理——因果律將轟然倒塌.所以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讓我們嚴格敘述這個問題:事件a發生,併發出訊號(廣義的訊號,涵蓋一切可以影響到b的方式,但由於a,b不同地,這個訊號就需要一定時間的傳播),影響b.另一個參考系中正好相反.值得慶幸的是:可以用洛倫茲變換證明,只要訊號速度不超過光速(最多使用光,光速),訊號就不可能先於b的發生傳遞到b所在位置. 另外說一句:狹義的另一個假設:任何物理系中物理定律有著相同形式,也是廣義相對論所服從的.換句話說,參考系1中對一個物理過程加以測量,得到l1=v1t1.參考系2中加以測量同樣也會得到l2=v2t2,儘管可能l1,v1,t1和l2,v2,t2都不相等.當然嚴格說這個例子不合適,因為v的定義位置向量導數.但是對一些複雜的物理學定律,如麥克斯韋方程組,這個假設就很重要了. 時間箭頭 下面說說時間箭頭.在以上的討論中,我們從時間間隔和先後次序兩方面討論了時間,卻忽略了時間很重要的一個特性:時間箭頭.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人生百年,逝去就沒有重生的餘地.但覆水難收的又何嘗僅僅是人生!物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凡是與熱現象相關的物理過程,都是不可逆的.這裡的不可逆,不是絕對意義上的不可恢復,而是說:這些物理過程產生的結果不可能在不造成其他影響的情況下完全恢復.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熱力學第二定律. 下面給出兩個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表述: 1.低溫熱源不可能將熱量自發傳遞給高溫熱源(或不可能從低溫熱源將熱量傳遞給高溫熱源,並不產生其他變化) 時間的表現2.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吸熱完全轉化為機械功,並不引起其他任何變化. 可以證明兩表述等價.後一個表述有明顯的工程痕跡——這來源於對蒸汽機一類將熱轉化為功的工程機械的研究.這些研究大都與當時那個工業革命的時代相聯絡,在今天已經沒有太多純理論的價值,但卻有一種東西,雖然主流研究已經基本絕跡,還是有非專業學者前仆後繼地加以研究,那就是第二類永動機.第二類永動機是這樣一種機器——給它一定能量,讓它開始執行,接下來它可以將由於摩擦等耗散因素耗散掉的能量全部吸收,接著再將這些能量投入回機械的能量迴圈.這樣的一個永動機如果造出,就意味著我們有辦法用今天開採出的能源維持機械的永恆運動(因為一切耗散掉的能量都可以重新利用),使得世界以現今的能耗速度執行到世界末日!但熱力學第二定律很明確地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耗散掉的能量(內能)絕不能完全轉化為耗散前的形式(機械功),這破壞了無論古典牛頓力學還是相對論中的,基本原理的無時間方向性.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熵 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引入熵的概念.由於在經典熱力學中,引入熵的概念需要很多技術性內容,這裡不加贅述,可以參見任何熱學教本.這裡只給出熵的一個性質:任何絕熱(也就是孤立,不被外界所影響)熱力學過程,只要初始狀態和末態是平衡態(經典熱力學中熵對平衡態才能定義,對於這一點的誤解,曾導致了熱寂說),末態的熵一定大於初態的熵.簡單說,孤立體系向著熵增加的方向發展.注意,一般熱學書中會說:不可逆絕熱過程熵増,可逆絕熱過程熵是不變的.但其實可逆過程不是真實存在的過程——真實存在的宏觀過程,只要其中分子有熱運動,過程就是不可逆的.(在超流等現象中,存在可逆宏觀過程,但這時超流部分沒有熱運動) 但熵究竟是什麼?玻爾茲曼用一個公式告訴了我們S=klnw,其中k為常數,w為熱力學機率(關於物質的分子、原子運動的量,在經典熱力學的情況表徵體系混亂程度的量).他用統計方法證明了,平衡態下這個公式給出了前面所說的熵.也就是說,在經典熱力學的意義下,熵意味著事物朝混亂的方向發展.當然需要指出的是,並非所有情況下,這種發展都可以稱之為“混亂”.比如宇宙從遠古的濃湯狀態演化到現今的星系結構.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熵並是否意味著絕對的時間箭頭還並不清楚,因為越來越多的實驗告訴我們:熵並非恆增.其實這並非新論,玻爾茲曼當時就前段時間一個實驗實現了10^(-1)s數量級的熵減,也就是說在零點幾秒的時間內,測量到了系統的熵減.這是怎麼回事呢?第一點,統計方法得到的熵增加只是平均意義上的增加,也就是說存在熵減小的機率,只是機率非常之小,以至於我們基本觀察不到熵減的情形.第二,也是更有爭議的一點是實際上,玻爾茲曼用統計方法證明S必定增加時,採用了分子為剛性球體的假設,並用到了近似.這並不是很能讓人信服.現代系綜理論(其創始人為著名物理學家、化學家吉布斯)研究表明,必須對時間引數t或空間引數取取某些“粗化”,或者說,將我們對時間或空間觀察的精度降低,才能得到熵增加的結論.

  • 10 # 李太元391

    從某種意義上講,提主對此議題的前提闡述很有道理!畢竟直面自然生物界的任何動物均不受“時間”的影響,而唯獨人類總是受“時間”觀念爭分奪秒的約束和強調呢?……

    其實,中國古人主體上是沒有“時間”這麼個定義性概念,而通用的則是“時辰”,將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以十二地支來劃分。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人對一維時的認知和運用,歷時幾千年而延伸。

    至於“時間”這一概念顯然是從西方的引進,且不論始於何時代的引進,但也是很晚近的事,因為鐘錶在世界的出現,始於十四世紀荷蘭人發明了第一個鐘錶,於是才有了“時間”概念的衍生!

    關於“為什麼會出現時間?”很顯然後來的鐘表普及,並且在人類社會中的廣泛運用,自然而然引起整個世界統治階層的高度關注,於是到了20世紀的1972年才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世界性的“協調時”!其以格林威治天文臺為世界協調時為參照基數,畢竟地球自轉導致的時差在區域間均存在甚或巨大,同時以基督教曆法定為公元紀年,而時間觀念的形成,有助於國際社會的交往以及議事等等,也正因為如此的相適應,時代人也便有了很強烈的時間意識和時間觀念並不奇怪!

    事實上,鐘錶原理來自中國時辰的具體體現,它只不過把一晝夜的十二個時辰用二十四個小時(迴圈兩週)取代而已。“時間”比“時辰”更為鉅細,以致使一晝夜分為二十四小時的同時,更將小時分解為“分”到“秒”,均以60進計算之。一句話,時間的出現是時代發展到一定文明程度的必然現象,似乎很正常!

    當然,這隻代表個人的粗淺看法,僅此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壤肥料如何有效利用和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