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淡然恭儉
-
2 # BM大嘴
宋太宗趙光義的“文治與武功”!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知道和了解一個道理“一個國家能否完成統一,其實和這個國家的統治者有一定關係,但統治者的原因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是與這個國家的文化、經濟、政治、軍事等綜合國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趙光義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宋太宗,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本名其實是叫趙匡義,後來因為要避諱他的兄長宋太祖的名字所以改名趙光義,宋太宗即位後又改名叫趙炅。
其實在宋太宗的心裡一直有一個統一天下的夢,趙光義在穩固帝位後,就開始繼續自己的統一事業。在太平興國三年的時候,在宋朝的政治、武力的雙重壓力下,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以及割據兩浙的吳越錢氏相繼向宋廷交出領土,向宋朝政府歸降。在太平興國四年的時候,宋太宗趙光義率軍北伐親征,宋軍擊退了遼國援兵,滅亡北漢,結束了自唐末以來近百年的藩鎮割據混戰的局面,其實這時的宋朝政府已經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
之後宋朝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但都遭到了失敗,從此宋朝對遼採取守勢。那麼宋朝攻遼為什麼會失敗呢?大致有以下四點原因:
1、宋朝的大臣在宋太宗決定伐遼時,朝臣們認為時機不成熟,所以朝臣們反對宋太宗伐遼。
2、宋朝初期接連戰爭,這在一定程度上損耗了宋朝的國力。
3、在地理位置上遼其實是佔有很大的優勢。
4、在軍事力量對比上,宋朝還是略微低於遼的,處於弱勢地位。
透過以上的講述,我們知道了宋朝之所以沒有完成統一天下,並不能全怪宋太宗趙光義。宋朝之所以沒有完成天下統一,是由自己的經濟、文化、軍事等綜合國力所決定的。
-
3 # 鬼影問道化真身
宋朝立國後,崇文抑武!文人受教育程度高是優點,但也容易被先賢先聖的思想與學識給套住,成為循規蹈矩的學者,反而天性被壓制,喪失了跳躍性思維,至使視野受限,不能開創性的去解決問題,這也是古今中外的發達成熟做國家的通病。
宋朝抑武,不僅表現在對武將權力和地位的限制與防範,採取以文制武,用文官節制武將。還表現在對戰爭行為的謹慎,文人政府對戰爭得失看得重,對戰爭的耗費與收益進行仔細的計算,然後才會決定戰爭與否。然而文官政府的這種對戰爭得失的計算,多數立足當下,而不會著眼長遠,也就是說在格局上做得不夠,缺乏戰略眼光,沒有叱吒風雲的氣魄,沒有要萬邦臣服的大國雄心。
縱觀宋朝初立之時,北方的遼國異常強大,但是遼國也沒有南下鯨吞中原的想法,所以才讓宋朝有一統中原的機會。因此宋朝為了幽雲十六州,冒然進攻遼國就是戰略決策失誤,結果偷雞不成反撒了一把米,虧大了。假若當年,主動交好遼國,擴大兩國貿易往來,將軍力用於對南方擴張,與遼國攜手攻打西部各部族,可能歷史要重寫了。
祖地被佔,固然令人心痛,但面對現實更重要,有些問題的解決,必須要有歷史機遇的出現,正所謂謀事在人,但成事還是在天!
遼國不同於以前的草原帝國,而是一個農牧業兼顧,文武並重的國家,從遼國沒趁中原內亂,強行難下這一點來看,遼國顯然明白自身的優缺點,這是一個有節制有分寸的王國,顯然是處於政通人和時期,且國力強盛。去攻伐這樣一個實力強大的國家,是不明智的。
所以抗遼奪失地,無論宋朝誰為帝,誰為帥,都不現實,這與宋太宗趙光義的賢愚關係不大!可以說是天不允宋朝威加四海,一統天下!
-
4 # 文軒春秋
978年6月當趙光義決定對遼軍作戰時,十天時間就把軍隊打到了幽州城。氣還沒喘就把那些以逸待勞的遼軍殺得屍橫遍野。並且俘獲了五百多遼軍士兵。
當宋軍把幽州城圍起來後,跟隨宋軍御駕親征的趙光義,在攻城時戰術兩天就更換一套,各部隊走馬燈一樣往上攻。在趙光義的指揮下,軍隊鐵拳變長了亂錘的王八拳。不僅沒有錘動幽州城,反而遼國戰將耶律休哥搞了一個突襲。結果是三十萬的疲憊大軍是將近全線崩盤,眼看到手的勝利就被宋太宗親手摺騰掉。還搞得自己很狼狽的騎驢車跑路。
986年宋軍再次發起收復燕雲的北伐戰爭。當時遼國皇帝新喪,朝局不穩定。經過上次失敗經驗,長點心的宋太宗也搬出三路主力齊發,穩紮穩打的合理戰術。
強大的攻勢,打得遼國一開戰就完全招架不住,西路軍田重進一路狠打,遼國精銳部隊一路潰敗,接連拿下了靈丘和蔚州。西路軍楊業潘美更是以強大的騎兵快刀亂斬,一舉拿下了大同。遼軍接連潰敗,眼看就要崩潰了。
可就在關鍵時刻,趙光義用人的毛病卻像定時炸彈一樣爆炸了。被趙光義無比信任的東路軍精銳主帥是毫無北方作戰經驗的曹彬。關鍵時刻更是私心作祟,為了搶攻擅自更改作戰計劃,一頭扎進遼國名將耶律休哥的埋伏圈裡面。等於是遼軍最艱難時刻,送上了肉。結果被遼軍一頓追打,數萬精銳浴血奮戰以身殉國。大好戰局瞬間反轉,只得含恨全線撤軍。
楊業
生怕武將有二心的趙光義,監控軍隊做到極致。主帥身邊配備監軍,結果監軍瞎指揮害死了抗遼名將楊業。人強馬壯的宋軍,也在瞎指揮中傷亡慘重。從此宋軍對遼軍由攻擊轉為防守。統治者缺乏戰略規劃能力,近在咫尺的燕雲十六州,變得可望而不可及。自宋太宗北伐失敗後,以後的北伐也都是草草收場。
-
5 # 李哥講史
宋太祖登基後,繼續趙匡胤未完成的統一事業。後來,割據福建一帶的陳洪進,割據吳越一帶的錢氏相繼歸降。宋太宗派大將潘美揮師北上圍攻北漢都城太原,擊退遼國援兵,滅亡北漢,結束了“安史之亂”後近200年藩鎮割據的局面。
宋太宗不顧群臣反對,趁伐取北漢之機,從太原出發繼續北伐。宋太宗很是得意,下令圍攻燕京,後來宋軍與遼人在高粱河畔展開激戰。宋太宗御駕親征,結果中箭受傷,乘車倉惶撤離,北伐失敗。
公元980年,宋朝群臣上奏宋太宗,請求趁交趾(越南)丁朝內亂之機南下討伐,恢復漢唐故疆,統一交趾(越南)。但在981年白藤江之戰中宋軍先勝後敗,統一交趾(越南)的計劃最終成為了泡影,交趾(越南)得以保持獨立地位。
公元986年,宋太宗派潘美、楊業、田重、曹彬、崔彥五位大將分東中西三路,以東路為主再次北伐。西路、中路軍進軍順利,而主力東路軍屢遭遼軍挫敗,糧道被切斷,終未能與中西二路匯合,於岐溝關大敗而潰。中、西二路亦只得南撤。西路主將楊業因掩護軍民南撤被遼軍俘虜,在獄中絕食三日而死。之後,北宋在對西夏党項族的戰役中也是屢次失敗,但因西夏厭戰,所以與宋廷議和。
而上述戰爭的失敗,直接導致了宋太宗統一 天下的夢想泡湯。我認為宋太宗急於統一天下,要知道宋朝剛建立沒多久,正是需要休養生息,韜光養晦的時候,但是宋太宗卻接連發起戰事。 另一個方面,趙光義一意孤行,只與樞密院密議,行政系統並不知情的情況下,在短時間未準備充分的情況下調集三十餘萬大軍收復燕雲十六州。而最終的結果是東路主力軍大敗,最終導致大將楊在陳戰死。宋太宗趙光義對於手下大將限制兵權,派遣監軍予以制衡,從不賦予領兵統帥便宜行事之權,沉穩睿智的曹彬面對驕兵悍將也無能為力。
宋太宗之所以沒能統一天下,主要原因還是北伐失敗導致的。而我認為北伐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 倉促決定,準備不充分;第二,多路出擊,導致兵力分散;第三,領兵將帥受到各方牽制制約,導致錯失戰機;第四, 各路兵馬各自為戰,協調太差,沒有統一的指揮系統。
-
6 # 坐看雨收雲散
謝邀,宋太宗兩次伐遼都以失敗告終,遼對宋的戰略優勢更加拉大。一些史學家對太宗的伐遼戰爭批評甚狠,其實是片面的看法。戰爭的勝負原因是多方面的,太宗的雄心壯志是值得肯定的。國與國的戰爭是靠實力來決定的,宋太宗期間,國家初建,國力尚處於恢復階段,而遼國建國早於宋國,國力強於宋。且又有燕雲十六州的地利條件,宋朝的失敗也屬正常。
宋與遼的軍事力量對比,宋朝兵員來源是幕兵制,宋朝需長期維持幾十萬軍隊的規模和遼對峙,軍費的支出是國家歲入的大部。而遼是遊牧民族,契丹族從十五歲到五十歲的男子全部是兵,而遼皇帝還有五十萬的衛隊武裝,遼國的軍隊是不用軍響的。從戰馬上分析,古代戰爭的馬匹是重要戰略物資,宋朝傾國中所有馬匹也不及遼軍的一半。遼國本是遊牧民族,幅原遼闊,適合養活大量的馬匹,馬匹的供應是宋朝的幾倍。馬匹的缺少,也是造成宋軍戰爭失利的主要因素。
宋和遼的戰爭不同於,漢唐和匈奴的戰爭。漢唐的版圖是宋的一倍,匈奴也只是沒有固定統冶的遊牧部落。而遼是正式的國家建制,有雙都制,有遊牧和農耕的雙重管理機制,有幅原遼闊的領土,有連片的城池。而宋沒有了燕雲十六州的天然屏障的保護,又有西夏和遼兩大強鄰的威脅。自保尚可,進取甚難。
不要拿宋朝的制度說事,崇文抑武啦,皇帝軟弱啦!這都不是客觀的評價。宋朝雖然是漢族統冶的國家,但是就當時的整個領域來看,宋只是偏邦國家,黃河以北皆是遼國的領土。遼是當時那個時期,無論國力,還是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宋朝能與遼抗衡已屬不易。有些人對待歷史都是盲目的漢族自大心理作怪。輕視其他民族的智商程度。不客觀的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用想當然的臆想說事。笑話是吧!
-
7 # 德厚致遠
宋太宗趙光義是宋太祖的弟弟,太祖駕崩後,根據"金匱之盟",兄終弟及,趙光義登基為帝,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福建割據漳、泉兩州的陳洪進納土歸降。次年,率兵親征太原滅北漢,北漢主劉繼元投降,大將楊繼業歸順。結束了唐未五代十國的藩鎮割據局面。
宋太宗滅北漢後,大顧群臣反對,意欲順道伐遼,奪回後晉石敬塘割地求援契丹,反唐自立而割讓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
公元979年六月,宋太宗親帥大軍北進,先後攻佔河北易縣、涿州等地。七月上旬,宋軍15萬兵圍幽州城,其後宋軍與遼軍6萬在北京東南的高粱河決戰。決戰過程中,宋軍處於優勢地位,但就在勝利在望之際,遼軍援軍突然從左有耶律斜軫、右有耶律休哥兩翼對宋軍發動猛攻。宋軍大敗。 宋軍大敗後,宋太宗的衛隊也逃散,太宗匆忙逃跑中馬陷泥灘,幸遇楊繼業搬運糧草至此得救,宋太宗坐驢車垂頭喪氣逃回。 第一次北伐失敗,從軍事對陣上,主要是宋太宗在軍事上不知兵。第一次北伐失敗後,遼國三次南征作為報復,被楊繼業父子殺退。
.後來遼景宗駕崩。宋太宗準備藉此機會,再次北伐。986年,宋太宗兵分三路大軍,以曹彬、崔彥進為東路,以米信、田重進為中路,潘美、楊業為西路,以東路軍為主進行北伐。趙光義畫圖佈陣,紙上談兵,遠方遙控,太監監軍。而遼國耶律休哥面對曹彬採用了:騎兵夜間騷擾、遊擊擊殺和斷其糧草的策略。曹彬沒有辦法下令後撤到雄州(保定)。其後,曹彬率隊攜帶50天的糧草北上再攻涿州,此時,蕭太后、遼聖宗則在涿州東50裡處坐鎮指揮。兩軍在拒馬河大戰,經過長時間廝殺,涿州兩易其手,宋軍糧草即將耗盡,曹彬只好下令撤軍,撤到岐溝關(河北淶水)北時,耶律休哥率遼軍主力趕到,雙方大戰後宋軍大敗。曹彬、米信想趁夜色南渡巨馬河再遭伏擊,宋軍東路大軍慘敗而回。西路軍監軍王侁瞎指揮,潘美隨便撤兵,致使令公楊繼業戰敗被俘,自己絕食而盡忠。 第二次北伐又慘遭失敗。
趙光義(炅)兩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且損兵折將,將趙匡胤所積存的雄兵勁旅損失殆盡。失去往日銳氣雄風。轉而又輕武重文。
另外,趙光義對皇室之人也不放心,在第一次北伐高梁河之戰中,太宗與宋軍失散,將士們以為皇帝遇難,覺得國不可一日無君,準備擁立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為帝,後來太宗知曉,逼迫德昭自殺,另一太祖之子趙德芳也死得蹊蹺,太宗弟弟趙光美害怕猜忌也憂鬱悶死,太宗太子元佐受到刺激也瘋了。
-
8 # 戴你看歷史
宋太宗曾兩次攻打幽雲十六州,想一統天下,但是都失敗了。
第一次,979年,宋太祖領兵滅掉北漢政權後,乘勝進軍幽州。北宋軍隊起初一路勢如破竹,遼各州縣長官紛紛投降。但宋軍因連續作戰疲乏,最後攻打幽州城時,十五日不能攻下,遼名將耶律休哥帶領騎兵來援,在高粱河打敗宋軍,宋太宗負傷乘驢車倉皇逃走,軍用物資損失不可勝數。
第二次,986年,宋太宗再度分兵三路北伐。東路軍以曹彬為統帥,出瓦橋關,進軍幽州;中路軍以田重為統帥,出狐口,攻打蔚州;西路軍以潘美為統帥,楊業為副,出雁門,進取雲中。開始,中西兩路軍進軍順利,收復不少失地。但是東路軍再度攻抵涿州時,遭遇契丹主力部隊,因軍困糧缺,倉皇撤退。退到岐溝關時,被契丹大將耶律休哥率領的騎兵打得大敗。宋太宗急令中西兩路軍縮短戰線,退回原防,並命潘美、楊業護送雲、應、寰、朔四州人民內遷。楊業主動斷後,臨行前與潘美約定,設伏兵與陳家谷口,待楊業轉戰至此,雙方夾擊遼軍。可是當楊業來到陳家谷口時,潘美等人早已率領軍隊離開,楊業孤軍奮戰,傷亡慘重,最後壯烈犧牲。
高粱河和岐溝關兩次戰役失敗後,北宋放棄了收復幽雲十六州的計劃,對遼採取消極防禦的政策。
宋朝不能統一天下確實和趙光義有很大關係。趙光義打仗,比他哥哥差遠了。戰前不會審時度勢,誤信讒言,認為,遼國現在有可乘之機。戰爭中準備不準,戰略指揮失誤,軍中統帥不能相互很好配合,宋朝缺少騎兵部隊,以步兵對抗遼朝強大的騎兵,必然失敗。
-
9 # 不要相信傳言
曹彬喜歡上下打點,號稱當時第一名將。結果在進攻遼朝的時候,全軍覆沒。宋太宗中箭南逃。真正有本事的將領,都以送禮為恥。
-
10 # 龍支子
帝制時代,一個王朝的政治走向往往取決於開國皇帝對治國方略的規劃,並由此形成所謂的祖訓或祖制,其構成內容有文字性的,如《太祖祖訓》等,也有後人整理出的開國皇帝語錄或具體做法,其地位相當於現在的立國憲法,這對以後的繼任者具有很強的約束力。
這種約束力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不僅僅是來自於法律制度層面的有形約束,還有更深層次的精神上的無形箝固,儒家文化對祖宗祭祀禮儀的高規格設定,使立於祖廟顯赫位置上的祖制在精神性約束上更強於制度性約束,尊重祖制基本上成為皇帝行使皇權的自覺行動,違反者一般都不會有好下場。因為其內容牽扯到整個皇室家族以及開國元勳們的政治利益,並非只針對皇帝個人,因此想要完全改變這一祖制,幾乎形同於再造一個帝國,一旦有皇帝不遵守祖制契約,有可能引發政變而被推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題目所涉及到的問題是不成立的。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靠和平兵變取得政權的朝代,開國皇帝趙匡胤以相當溫和的“黃袍加身”手段成功立國,沒有歷朝歷代獲取政權經歷的血腥暴力,避免了立國核心區域因血仇而相互報復的激烈對抗,立國之初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和平建國的現實問題,因此與各方政治勢力達成的第一項契約就是優待前朝皇室及其支援力量,從而獲得政權的穩定過渡。
這一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政治而非軍事,所以之後趙匡胤就以政治和平手段解決一系列建國的問題,“杯酒釋兵權”就是各方力量在和平局面下達成的理想結局,其前因是唐末以來屢屢因軍閥割據造成政局動盪,職業軍人出身的趙匡胤對此有深刻感觸,削弱軍權才能更好地實施和平建國,他曾對核心幕僚程普說:“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選文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因此,宋朝立國重文輕武,是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現實基礎的,趙匡胤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完全沒有意識到核心政治制度的設計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關鍵,只簡單地看到了武臣造反的危害,卻未能意識到文臣的貪濁照樣會危害政權覆滅,這是由其時代侷限性造成的。
由於趙匡胤本身久經沙場歷練,削弱軍權對國家用兵影響還不是太大,以職業經驗設計出來的指揮體系和作戰排陣佈局也能發揮作用,但在後任者手裡,他的那些職業經驗就會完全成為“紙上談兵”,所以才會出現他之後繼位的趙光義《御製平戎萬全陣圖》那樣的笑話,趙光義也是完全投身於立國政治制度的設計者之一,所以對和平建國深得箇中三昧,登上皇位的第一要務就是改年號為“太平興國”,雖然也有南征北伐的軍事行動,但基本上屬於對軍權節制的制度性摸索,企圖將“紙上談兵”轉化成標準化操作規程,以便後任者在國防方面有所依賴,並非一定要實現一統天下的偉業。所以說,題目涉及到的宋朝未能一統天下全怪趙光義的說法,不過是今人的遺憾,對宋朝而言,從上演“杯酒釋兵權”的那一刻起,就意味著不可能實現一統天下的夢想,歷史上沒有一個王朝在軍隊建設完全退居二線後,還能一統天下的,在那個完全靠實力說話的年代,以和平手段實現一統天下更是痴人說夢了!
回覆列表
南北宋不是帝國,只是屬國。統一天下沒那心,民族國家只想民粹,說白了那時代表中國是大遼,大金。南北宋只是附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