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吃魚的貓啊
-
2 # 食品包裝
秦國為戰國時期一個諸侯國。歷經周國的附庸國到諸侯國。為周附庸國到秦襄王被封為諸侯,共經歷5代君主(非子、秦侯、秦公伯、秦仲、秦莊公)。自秦襄公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中國建立秦朝,共經歷31位君主(秦襄公、秦文公、秦靜公、秦憲公、秦出子、秦武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秦景公、秦哀公、秦夷公、秦惠公、秦悼公、秦厲共公、秦躁公、秦懷公、秦靈公、秦簡公、秦惠公、秦出公、秦獻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
秦諸侯國初建
傳聞周孝公因秦的祖先善養馬,因此將他分封在秦,作為周國的附庸。前770年秦襄公互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從667年開始,秦在雍建都近300年。當時秦國是一個比較弱的諸侯國,因其所在的屬地在今中國邊緣地區,所以少有戰事。
秦國的鞏固與崛起
秦穆公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闢國土千里並穩定大後方。奠定了秦國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
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秦國國力因此與日俱增,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滅蜀國,使秦國正是成為戰國七雄中版圖最強大的國家。秦昭襄王在長平之戰中大破趙軍,滅西周公國奠定了秦統一戰爭勝利的基礎。237年秦王政繼位。於公元前230年至221年,十年間滅六國,建立秦國。
-
3 # 暖風醉友人
戰國時期秦國的歷代君主:
戰國時期秦國的君主每一位都是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君主,這也是秦國能夠一統天下的重要原因。
秦孝公
秦孝公,姓嬴,名渠梁,在位24年,他在期間,招攬人才,重用商鞅,變法圖強,獎勵耕種,軍功授爵,使秦國迅速強大起來。軍事上,擊敗魏國奪回河西之地。之後,連續擊敗魏國徹底改變了之前魏國欺凌秦國的局面。
秦孝公是戰國前期最有作為的君主,是繼魏文侯、楚悼王后的又一位偉大的變法支持者。也是他堅定不移的支援商鞅變法,可以說沒有秦孝公就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後來一掃六合的大秦帝國。
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姓嬴,名駟,在位26年。秦惠文王是秦國第一位王,秦王的這個稱號就是從秦惠文王開始的。他即位之初,先以雷霆手段剷除了商鞅和老士族的勢力,鞏固了軍權。
在位期間重用樗裡疾、張儀、司馬錯等賢臣名將,北掃義渠徹底解決了秦國背後的隱患、西平巴蜀秦國自此得到天下最重要的糧倉自此數不盡的糧食從巴蜀之地運來、東出函谷讓秦國的邊防固若金湯、南定商於開疆拓土。為秦國創下豐功偉績、大大加快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
秦武王
秦武王,姓嬴,名蕩,在位4年。秦武王是個大力士,喜歡打架鬥毆,結交大力士比拼力氣,23歲時舉鼎而死。他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攻拔宜陽,設定三川,平定蜀亂。在秦國的歷史上算是作為較少的一位君主。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姓嬴,名稷,在位56年,是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宣太后執政,穰侯魏冉當權,以白起為將,先後戰勝三晉,齊國、楚國。進一步拓展秦國的疆土。之後,任用範睢為相,奪取宣太后、魏冉權柄,施行“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發動長平之戰,徹底摧毀趙國精銳。攻陷東周王都洛邑,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統治。
秦昭襄王在位時進一步增強了秦國國力,山東六國再也沒有能力和秦國抗衡,秦國統一六國只剩下時間問題了。
秦孝文王,姓嬴,名柱。由於老爸在位56年之久,他即位時已經是個老頭了,給老爸服喪一年後,即位三天就去世了。
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姓嬴,名異人,在位3年。秦莊襄王早年在趙國做人質,之後在呂不韋幫助下成為秦王。即位3年後病死。由於命太短沒有給秦國做出什麼貢獻,唯一的舉措是呂不韋消滅了東周殘餘勢力。周王朝的勢力被徹底的清除。
秦始皇
秦始皇,姓嬴,名政,在位36年。13歲即位,22歲開始親政。之後便除掉嫪毐、呂不韋等權臣,重用李斯、王翦、蒙恬等人。從公元前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他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被稱為“千古第一帝”。
-
4 # 暖圓平安
秦國為戰國時期一個諸侯國。從秦孝公商鞅變法後,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期,歷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由秦始皇最終統一六國,在中國建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主義國家。
回覆列表
秦國是周朝時華夏族(漢族古稱)在中國西北建立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商朝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國,從此秦國正式成為戰國七雄中版圖最大的國家。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於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間滅掉六國,建立秦朝。
下面是秦國曆代國君,秦國曆代君王,秦國曆代皇帝的名稱在位時間和簡介
秦非子,在位時間:約公元前900年―公元前858年
秦非子(不詳―公元前858年),嬴姓,趙氏,名非子,號秦嬴,伯益之後,商朝重臣惡來五世孫,周朝諸侯國秦國開國君主,約公元前900年―公元前858年在位。秦非子因善於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獲封秦地,成為秦國始封君,號稱秦嬴。公元前858年,非子去世,其子秦侯繼任君位。
秦侯,在位時間:公元前857年―前848年
秦侯,嬴姓趙氏,其名失傳,秦非子之子,秦國第二位國君,前857年―前848年在位。
秦公伯,在位時間:公元前847年—前845年
秦公伯(不詳-前845年),西周時期秦國君主。秦侯之子。僅在位三年,史書上很少關於秦公伯的記載,大略知道他是秦侯與秦非子之後,其子為秦仲。
秦仲,在位時間:公元前844年—前822年
秦仲(不詳―公元前822年),嬴姓,趙氏,名不詳,秦公伯之子,西周時期諸侯國秦國國君,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在位。公元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為大夫,令其率軍進攻西戎。公元前822年,秦仲在與西戎交戰中,戰敗陣亡。秦仲死後,由其長子秦莊公即位。
秦莊公,在位時間: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
秦莊公(不詳―公元前778年),嬴姓,趙氏,名其(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雖為嬴姓,卻不叫嬴其),秦仲長子,西周時期諸侯國秦國國君,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在位。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秦仲被西戎攻殺,太子其即位,是為秦莊公。
秦襄公,在位時間: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
秦襄公(不詳—公元前766年),嬴姓,趙氏,名開,秦莊公次子,是春秋時期秦國被正式列為諸侯的第一任國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
公元前778年,秦莊公去世,秦襄公即位。當時秦國力弱,狄戎為近患。秦襄公即位初,將其妹繆嬴嫁給戎人豐王為妻,以分化戎人。公元前776年,秦襄公遷都汧邑(今陝西隴縣),向東進逼。
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進攻鎬京,襲殺周幽王於驪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東遷後,周平王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秦國,自此秦國開始成為西周的諸侯國,為日後秦國強大打下基礎。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戰爭中陣亡,葬於故地西垂(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其子秦文公繼位。
秦文公,在位時間: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16年
秦文公(不詳―公元前716年),嬴姓,趙氏,名不詳,秦襄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16年在位。
秦文公在位時期,設史官以紀事;擊敗西戎,收編周朝遺民,擴地至岐(今陝西省寶雞市東)以西;制定罪誅三族的刑法。當時秦人已完全定居、從事農業。
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諡號文公,葬於西山(在今陝西省寶雞市)。秦文公死後,其孫秦寧公(秦憲公)繼位。
秦靖公,在位時間:未繼位便去世
秦靖公(不詳―公元前718年),又稱秦靜公,《史記·秦本紀》作秦竫公,嬴姓趙氏,名已失傳。春秋時期秦國太子。秦文公之子,未繼位便去世。
秦憲公,在位時間:公元前715年—公元前704年
秦憲公(公元前724年—公元前704年),嬴姓,趙氏,名立,秦文公之孫,秦靜公(一作秦竫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715年—公元前704年在位。
秦憲公因其父秦靜公早逝,故被其祖父秦文公立為繼承人。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秦憲公繼位,居於西新邑,後遷居平陽。公元前713年,派兵奪取亳戎(西戎一支)的蕩社(一作湯杜)。公元前708年,俘虜芮國國君芮伯萬。
公元前704年,派兵消滅西戎小國蕩氏。同年,秦憲公去世,終年二十一歲,葬於西山大麓(今陝西省寶雞市北陵園)。
秦出子,在位時間:公元前703年—公元前698年
秦出子(前708年―前698年),嬴姓,趙氏。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憲公的幼子,前703年―前698年在位,共在位6年。
秦武公,在位時間: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78年
秦武公(不詳―前678年),嬴姓,趙氏,名不詳,秦憲公(秦寧公)長子,母魯姬子,秦出子和秦德公的哥哥,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697年—前678年在位。
秦武公初立太子。秦憲公死後,弗忌等三庶長另立秦出子為秦國國君。後秦出子被弗忌等殺,他才得以即位。誅弗忌等三族,集大權於王室。秦武公在位時,先後征服、併吞了綿諸、邶戎、冀戎、義渠戎、翟和貘等戎族,初設縣制以管理所得之地,次年使秦國勢力達到關中渭水流域。秦武公死後葬於平陽,首開活人殉葬制度之風,陪葬的人多達六十六人。傳位於同母弟秦德公。
秦德公,在位時間: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
秦德公(公元前709年―公元前676年),嬴姓,趙氏,名不詳,秦憲公之子,秦武公弟,母魯姬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在位。
秦德公即位後,發展生產,並將國都遷至今天的陝西省鳳翔縣,自此後數百年秦國穩定並以此為都。此時,秦人祭祀的規模也越來越大,開始用牛、羊、豬各三百頭在今陝西境內的鄜縣祭祀天地。秦德公命人占卜遷都雍城是否吉利,結果是後代子孫可以以此地為依託向東發展,直至飲馬黃河。秦國遷都後,大臣梁伯、芮伯迫於壓力而前來朝見秦君。同年,秦國開始確定有三伏的節氣,用在城門殺狗的方法來祛除熱毒邪氣。秦德公在位兩年便去世,其長子秦宣公即位。秦國的各項制度在秦武公、秦德公在位時期大體有了雛形,其國力也開始迅猛發展。這為秦穆公時期秦國的興盛並進而與中原各國爭霸奠定堅實基礎。
秦宣公,在位時間:公元前675年—公元前664年
秦宣公(不詳—前664年),秦國國君,秦德公之長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長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於平陽墓區(陝西省寶雞縣東陽平鎮)。有子九人,未立,傳位於其弟秦成公。
秦成公,在位時間: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60年
秦成公(不詳―前660年),嬴姓,名載。秦德公次子,秦宣公之弟,前663年― 前660年在位,《史記》載成公元年,梁、芮國兩個西周舊國的王來朝見。在位三年而卒。有子七人,皆未立,其弟任好繼位,是為秦穆公。
秦穆公,在位時間: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
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一作秦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在《史記》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還是繆氏祖宗。
秦穆公繼位後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芮兩國。扶持晉文公,實現秦晉聯盟。晉文公死後,聯盟瓦解,秦晉對抗。後分別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戰(今河南三門峽東南)和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戰(今陝西白水東北)中兩次被晉軍大敗,秦東進的路被晉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百里奚、蹇叔、由余、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賢臣良將的輔佐。還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秦康公,在位時間:公元前620年—公元前609年
秦康公(不詳—公元前609年),嬴姓,趙氏,名罃,秦穆公之子,母夫人穆姬是晉文公的姐妹,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康公送晉公子重耳回國,送到渭陽,作詩:“我送舅氏,曰到渭陽”,後人以渭陽喻甥舅關係。
秦共公,在位時間:公元前608年—公元前604年
秦共公(不詳—前605年),漢族,嬴姓,《史記索隱》記載名貑,《左傳》名稻,秦康公之子,前608年即位,在位四年(《史記》誤作五年),前605年卒。《呂氏春秋》中所謂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秦桓公,在位時間:公元前604年—公元前577年
秦桓公(不詳-公元前577年),漢族,嬴姓,名榮,秦共公之子。據《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魏武子魏犨有一嬖妾無子,武子剛病時,命其子魏顆將嬖妾嫁之。武子病危時又命魏顆將嬖妾殉葬。武子死後,魏顆嫁掉嬖妾,並說:“這是從父親頭腦清醒時的吩咐。”公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兩軍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惡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交手,突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杜回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俘,魏顆大勝。
秦景公,在位時間: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
秦景公(不詳―公元前537年),嬴姓,趙氏,秦桓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在位。
秦景公治理秦國長達39年,將秦國勢力不斷推向中原。他的墓地秦公一號大墓公然採用天子葬儀,面積達5334平方米,1976年在陝西鳳翔縣南指揮村被發現,是迄今為止中國發掘的最大古墓。
秦哀公,在位時間:公元前536年—公元前501年
秦哀公,嬴姓,趙氏,名籍,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景公之子,公元前536-前501年在位。前 505年,吳國攻陷楚國國都,申包胥向秦國求救,哀公不理;包胥在秦國宮門外賴著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動容道:“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 於是發兵救楚,擊敗了吳軍,吳王闔閭收兵回國。
秦夷公,未及即位就死了
秦夷公,中國春秋時代秦華人,秦哀公之子,嬴姓,名不詳,被立為秦公爵位繼承人,未及即位就死了。
秦惠公,在位時間: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91年
秦惠公,秦夷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前500年-前491年在位。
秦悼公,在位時間:公元前490年—公元前477年
秦悼公(不詳-前477年),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惠公之子,在位15年,《史記·秦本紀》和《十二諸侯年表》誤作為14年。
秦厲共公,在位時間: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43年
秦厲共公(不詳—前443年),嬴姓趙氏。名剌,《史記·秦本紀》作秦剌龔公,《史記正義》作秦利龔公,秦悼公之子。前476年-前443年在位。前476年派兵攻魏城。秦厲共公十年(周貞定王二年,前467年),天空出現哈雷彗星,明亮易見。前461年沿黃河修築防禦濠溝,以兵2萬伐西戎大荔(今陝西大荔朝邑一帶)。
秦躁公,在位時間:公元前442年—公元前429年
秦躁公(前499—前429),秦厲共公之子。公元前443年即位為秦公,秦躁公十三年(前430年),西戎民族義渠向秦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軍擊退。次年,躁公卒,其弟從晉歸來即位,是為懷公。
秦懷公,在位時間:公元前428年—公元前425年
秦懷公(前499年—前425年),嬴姓,趙氏,名封,秦厲共公之子、秦躁公之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前428年—前425年在位。秦躁公卒,其弟由庶長從晉國迎入,是為懷公。當時國政被舊貴族所操縱,秦懷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長鼂聯合其它貴族逼秦懷公自殺。由於昭太子早卒,次年大臣立懷公之孫為君,是為秦靈公。
秦靈公,在位時間: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15年
秦靈公(不詳—前415年),又稱秦肅靈公,嬴姓,趙氏,未知其名,一說名肅。前424年—前415年在位,秦懷公之孫。秦靈公逝世時,嫡子師隰(即其後的秦獻公)年幼,只有五歲。靈公的叔父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奪位自立為國君,即秦簡公。師隰被放逐到隴西河谷。
前422年,在吳陽(今陝西省寶雞市吳山)建上畤,祭祀黃帝;建下畤,祭祀炎帝。
秦簡公,在位時間:公元前414年—公元前400年
戰國時期秦國君主。秦簡公在政治、經濟上有一定改革,他允許官吏、百姓帶劍,打破了只有貴族才能帶劍的特權;實行按土地畝數徵收租稅的政策,則是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表明秦國開始向封建制度轉化。
秦出公,在位時間: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5年
秦出公(前388年—前385年),戰國初期秦國君主。秦惠公之子。《世本》作秦少主,《呂氏春秋》作秦小主,嬴姓趙氏。在位2年。史上又名出子,前387年,惠公死,出公即位,時方二歲,由母親主持朝政,重用宦官與外戚,“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鬱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長嬴改發動政變,殺出子及其母,迎靈公太子公子贏連回國。自秦厲共公(前477—前443年在位)之後,到秦出公在位時,大臣專權,數易君主,國政不穩,秦國日衰。
秦獻公,在位時間: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62年
秦獻公(前424年—前362年),《世本》作秦元獻公,《越絕書》作秦元王。嬴姓趙氏。《史記索隱》記載名師隰(xí),《呂氏春秋》記載公子連。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84-前362年在位),秦靈公之子,在位23年。
秦獻公早年流亡魏國,回國繼位後在秦國國內進行改革,其中包括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並且數次發動收復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失地的戰爭。他為了終止秦國繼續淪落的腳步,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是秦國實現再度崛起的奠基人。
秦孝公,在位時間: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越絕書》作秦平王,嬴姓趙氏。《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戰國時秦國國君,秦獻公之子,在位24年,諡號為孝。
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秦惠文王,在位時間: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稱秦惠王,嬴姓,趙氏,名駟,秦孝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秦武王,在位時間: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
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嬴姓,秦氏,名蕩,亦稱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記》),秦惠文王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在位。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即位。秦武王生而有神力,自幼身高體壯,勇武好戰,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賁等人都因此受到重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出巡周都洛邑時與烏獲、孟賁比賽舉鼎,結果兩目出血,折斷脛骨。當天晚上,秦武王因流血過多,氣絕而亡,時年二十三歲,周赧王聞報大驚,親往哭吊。
秦昭襄王,在位時間: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稱秦昭王,嬴姓,趙氏,名則,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早年在燕國做人質。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與其弟爭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位時,秦國繼續擴張。最著名的、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發生的。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當權,外戚魏冉為宰相,史稱“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推薦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國的河東和南陽、楚國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聽從魏華人范雎的話,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宰相,改為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公元前256年又滅亡西周國(此西周不是作為朝代的“西周”,而是戰國末期的西周公國),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昭襄王去世,終年有75歲。
秦孝文王,在位時間:正式在位僅3天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嬴姓,趙氏,名柱(一作式),亦稱安國君,秦昭襄王次子,戰國時期秦國君主。正式在位僅3天。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下令大赦罪人,按功表彰先王功臣,優待宗族親屬,拆除王家園囿。秦孝文王於前250年11月12日行改元繼位之禮,三日後為其父除喪期間去世,葬於壽陵(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北),其子秦莊襄王繼位。
秦莊襄王,在位時間:公元前250年—公元前247年
秦莊襄王(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亦稱秦莊王,嬴姓,趙氏,本名異人,後改名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嬴柱之子,秦始皇嬴政之父,戰國末期秦國國君。
子楚早年曾在趙國邯鄲作質子,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後,追封秦莊襄王為太上皇。
秦始皇,在位時間: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還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秦二世胡亥,在位時間: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
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即秦二世,亦稱二世皇帝,嬴姓,趙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蘇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前210年―前207年在位。
胡亥少從中車府令趙高學習獄法。秦始皇出遊南方病死沙丘宮平臺,秘不發喪,在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殺死兄弟姐妹二十餘人,並逼死扶蘇而當上秦朝的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後,趙高掌實權,實行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舊貴族復國運動。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趙高的心腹閻樂逼迫自殺於望夷宮,時年二十四歲。
秦三世子嬰,在位時間:在位46天
嬴子嬰(不詳―公元前206年),即秦三世,嬴姓,名子嬰或嬰,秦朝最後一位統治者,在位46天。初稱皇帝,後改稱秦王,史稱秦王子嬰。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九月,丞相趙高逼殺秦二世,去秦帝號,立子嬰為秦王。五天後,子嬰誅殺趙高。同年十月,劉邦率兵入關,在位僅四十六天的子嬰投降劉邦,秦朝滅亡。
一個多月後,項羽率軍進入咸陽,屠城縱火,殺害子嬰。
秦國哪些國君為滅六國統一天下起了作用?
嬴政從公元前 230年發動統一戰爭,歷時十年兼併了六國。其實,在戰國後期七雄之中,任何一國都有統一天下的可能與機會,然而最終卻由秦始皇以氣吞萬里之勢,橫掃六合。所有的歷史課本談到秦滅六國,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統一天下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但是,人們似乎都忽略了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由秦國統一天下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呢?這是歷史的必然,還是一時的偶然?
奮六世之餘烈 亡六國之諸侯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先講清楚什麼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就是指歷史發展的基本動向。這個基本動向是由兩個層面共同作用的:一是歷史的必然性,一是歷史的偶然性。
有人認為,秦始皇兼併六國是歷史使然,即歷史把統一的重任交給了秦國。這是因為秦始皇繼承了祖輩的基業,所以才最終完成了統一的使命。
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讓我們先追溯一下秦國的歷史,秦國從立國到嬴政執政,歷經六百多年,一共有三十多位君王。而與兼併六國關係最密切的是秦國後期的七代國君,他們分別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王嬴政。
秦國統一天下的必然性首先表現為秦國七代國君無一庸主,個個都為秦國統一天下完成了自己應該承擔的歷史使命。那麼這七位國君對兼併六國各自發揮了什麼作用呢?
第一位,秦孝公。
秦國的崛起可追溯到秦孝公變法。秦國立國較晚,又偏處關中一隅,在戰國中後期仍然是綜合國力較弱的一個諸侯國。如果不能變法圖強,秦國兼併六國無異痴人說夢。秦孝公看到了這一關鍵點,起用並重用商鞅,施行變法。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發展,國富兵強,由此奠定了秦滅六國的經濟基礎與軍事基礎。秦孝公出色地完成了歷史賦予他的重任,變法圖強為秦國以後的快速持續發展夯實了根基。
第二位,秦惠文王。
秦孝公下世,繼位的秦惠文王雖然車裂了商鞅,但商鞅的法令卻沒被廢止。因此,秦國的崛起並未因秦孝公和商鞅之死而中斷。秦惠文王不因人廢法,實為過人之舉。
秦惠文王即位後,隨著商鞅變法後秦國的迅速崛起,六國有識之士意識到秦國的強大對他們構成了潛在的威脅,於是積極尋找對策,開始用聯合(合縱)的辦法對付秦國。這是秦國崛起之後面臨的新的重大課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六國聯軍將會重創秦國,秦國的強盛也會因此夭折。雖然,此時東方六國中的任何一國都不足以對強秦構成重大威脅,但是,若六國聯合成功,以六國之力攻打一秦,即使秦國已經很強大,仍然是無法承受的。在這種情況下,秦惠文王審時度勢,重用縱橫家張儀。張儀根據新的形勢與發展勢態,針鋒相對地提出了連橫策略,對六國一一瓦解,逐個擊破,最終化解了六國的合縱之謀與軍事行動。秦惠文王也為秦國統一大業的繼續發展做出了自己的傑出貢獻。
第三位,秦武王。
在秦國的崛起史上,秦武王似乎並不重要,原因是他在位時間極短,只有三年。但是,即使是這麼一位如流星般的國君,他對秦始皇最後統一中國也功不可沒。
秦武王有一句名言:“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史記·秦本紀》)。”“三川”原指黃河、洛河、伊河三條河,這裡指含有這三條河的地區,轄境是今天河南靈寶縣以東至洛陽的這片土地。在位僅僅三年的秦武王一心向往的是能夠坐車到達洛陽,看看周天子的王城。秦武王的“窺周室”並不是他喜歡旅遊觀光,想參觀一下週天子的都城而已,他實際上是想取周而代之,一統天下。一句“死不恨矣”,可以看出他是多麼渴望實現由秦統一天下的遠大目標。
秦武王為什麼會說出這樣的話呢?因為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迅速強大起來,加之六國的合縱之謀被瓦解,此時擺在秦國國君面前的歷史使命是不失時機地東進中原。秦武王的“通三川,窺周室”,正是他作為秦國國君所要承擔的歷史使命。此時的秦國已經具備了東進中原的實力,敢不敢適時東進是擺在秦武王面前的歷史性課題。秦武王與前面幾位君王一樣,對秦國統一的大業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公元前311年,秦武王派左丞相甘茂親自率重兵攻打南韓的宜陽(今河南宜陽)。宜陽是陝西通往河南的重要通道,兩邊重巒疊嶂,中間一線通往洛陽,西距洛陽四十公里。它是南韓的西大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拿不下宜陽,秦國就無法兵出函谷關,也就無法東進中原。但是若想攻下宜陽,就必定要和南韓有一場大仗、惡戰。南韓一旦失守宜陽,秦國就可以長驅直入,直達南韓的腹地。所以,南韓必然死守宜陽。
甘茂說,要攻南韓,必須聯合魏國。甘茂與另一位副使向壽一塊兒來到魏國遊說魏王。到達之後,甘茂卻對向壽說,你回去,就說魏君已經同意聯合攻韓了,但是,一定要告訴秦武王攻韓之事行不通。只要你這樣說了,將來事成了,功勞全歸你。這位副使欣然同意,按照甘茂的交代向秦武王彙報。秦武王覺得很納悶,既然魏國允諾聯合攻韓,為什麼還不能攻呢?
甘茂一回國,秦武王馬上召見了他。甘茂回答,宜陽是一個大縣,戰略儲備非常充足,名義上是縣,其實相當於韓 國的一個郡。如果現在我們去進攻,很難得手。
接著甘茂就給秦武王講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曾參殺人。當年,曾參在費地居住,費地有一個和曾參同名的人殺了人。於是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紋絲不動地在織布機上織布。一會兒,又來了一個人告訴曾參的母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還是鎮定自若地織布。一會兒,第三個人來了,告訴曾參的母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立即扔下手中的布,翻牆而逃。曾參是歷史上有名的賢人,曾參的母親又是那麼瞭解自己的兒子,聽了三個人的傳話,就誤認為曾參真的殺人了。甘茂對秦武王說,我沒有曾參那樣的賢能,大王您也不能像曾參的母親信任自己的兒子一樣信任我。我只怕率兵攻打宜陽,大王最終也會像曾參的母親一樣不信任我。
第二件事是張儀無功。張儀為秦國立了大功,西並巴蜀,北開西河,南取上庸,但是,天下人都認為是先王賢能,而並不將主要功勞歸於張儀。
第三件事是文侯燒信。魏文侯當年派樂羊攻打中山國,打了三年才把中山國給滅了。樂羊回師的時候高興得很,以為自己立了大功。面見魏文侯之時,魏文侯拿出整整一筐針對樂羊的告狀信讓他看。樂羊嚇得拜倒在地,連連說,這不是我的功勞,全是大王的功勞(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任何成功都不是一個人的成功,而是一個團隊的成功。其中,領導的支援與信任最為重要。不要總以為自己立下了多少功勞,而是應當看看當你拼搏之時領導對你的支援有多大。
說完這三件事後,甘茂接著說,我甘茂是個外來之臣,如果率兵去攻打宜陽,最擔心有人告我的狀,而且大王一定會聽信這些話。這樣,大王便會揹著一個欺騙魏王的名聲,而我也會落得一身誹謗。所以,雖然魏國同意和咱們聯合攻韓,但是,這一仗我不能打。秦武王聽完後,對甘茂說,我和你先訂一個君子協定,你就放心去攻打南韓吧。
直到這時,甘茂才率兵攻打南韓宜陽,打了五個月,還沒有攻下宜陽。秦武王果然收到很多告狀信,於是他下令甘茂退兵。甘茂說,協定還算數嗎?秦武王這才又派重兵增援甘茂,最終甘茂殺了六萬南韓士兵,攻下了軍事重鎮宜陽,洞開了南韓的西大門,秦兵從此可以暢通無阻地直插南韓的腹地。
秦武王這樣一位在位僅僅三年的青年君王,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大業中也鐫刻下自己的名字,留下自己的一份業績,為秦國兼併六國圓滿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第四位,秦昭襄王。
秦昭 襄王時代,秦國對六國已經佔有壓倒性優勢。此時的秦國國君應當繼續東進,打垮六國的軍事力量,為最終兼併六國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是秦昭襄王所應當承擔的歷史使命。秦昭襄王不負歷史重託,他多次任用魏冉為相,提拔白起為將,持續攻打三晉。白起伊闕一仗,打敗韓、魏聯軍,殺死二十四萬人。秦趙長平之戰,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兵,趙國一戰就損失了四十五萬精銳,實際上已被打垮。此時的天下只有趙國是秦滅六國的最大障礙,秦昭襄王基本摧毀了趙國的有生力量,使六國之中再沒有一國能夠和秦國單獨過招,這進一步造就了秦滅六國的歷史大趨勢。
此外,秦昭襄王又任用范雎為相,採納了范雎著名的“遠交近攻”策略,制定了秦滅六國的大政方針。正是“遠交近攻”四個字改寫了中國的歷史,使秦國兼併六國統一天下有了一個總體戰略方針,也使秦滅六國的大趨勢日趨明朗。
第五位,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是秦王嬴政的祖父安國君,正式在位時間僅有三天,因此未有政績,也未有敗績,其實可以忽略不計,姑且一併稱之為明君吧。
第六位,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即異人,是被呂不韋成功包裝並推上王位的一代秦君。雖然他的在位時間和秦武王一樣短暫,但是,他也絕非尋常之輩。秦莊襄王面臨的任務也是繼續秦國的擴張大業,鞏固秦國統一天下的大趨勢。
他重用呂不韋為相國,攻取南韓的軍事重鎮成皋、滎陽,建立了三川郡。南韓西邊有兩處戰略要地,一是宜陽,二是成皋、滎陽。秦武王拿下了宜陽,如此一來,秦軍就能夠直達洛陽。而後,秦莊襄王又拿下了成皋、滎陽,這樣,秦軍便可以直達大梁(今河南開封)。三川郡成為插在韓、魏兩國腹地的一把尖刀。攻下宜陽、成皋、滎陽,秦軍就可以隨時馬踏中原。
不僅如此,秦莊襄王還利用趙、燕之戰,攻取了趙國榆次等三十七城,進一步削弱了趙國的國力。趙國土地銳減,其中就有秦莊襄王的一份功勞。
第七位,秦王嬴政。
嬴政在舉行加冠禮之後,首先解決的問題是鞏固自己的權力,所以,除掉嫪毐集團、呂不韋集團成為刻不容緩的壓倒一切的任務。公元前237年,嬴政罷免了呂不韋的相國之職,標誌著他鞏固政權的任務已經告一段落。
此時,擺在嬴政面前的歷史任務就是適時發動統一戰爭。
嬴政面對歷史賦予他的使命,毫不猶豫地發動了統一戰爭。統一戰爭的序曲就是繼續大規模地削弱趙國。此時,韓非入秦勸嬴政首先攻趙,因為趙國的力量還比較強大,只有先打垮了趙國,秦國才可能最終完成統 一大業。所以,在從罷免呂不韋到發動滅韓戰爭期間,嬴政連續對趙國用兵,其間兩次被李牧打敗。儘管如此,滅趙已是嬴政完成統一大業的既定方針。
嬴政制訂的先滅韓,繼而滅趙、魏的順序是完全正確的。在統一天下的整個程序中,除了在滅楚問題上,嬴政基本上沒有犯什麼錯誤。在嬴政滅了韓、趙、魏三國,擊潰燕軍主力並基本滅燕之後,天下只剩下齊、楚兩國。嬴政此時有些自滿,他聽信了李信二十萬軍隊就能滅楚的話,對老將王翦所持的滅楚非六十萬軍隊不可的建議不以為然,反而認為王翦因年老而怯戰。結果,李信大敗而歸。事實證明,王翦有先見之明。嬴政此時完全不顧及個人的尊嚴、臉面,立即登門向王翦道歉,起用王翦率六十萬大軍滅楚,並且答應了王翦所有的財產要求。最後,王翦順利滅楚。
縱觀秦國自秦孝公以來的七位國君,沒有一位昏君、庸主。這是非常不容易的。秦國基本上實施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偶爾也有兄終弟及。在這種繼承製之下,君王的繼任完全不是擇優、選賢,而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比如說安國君的繼位,是因為安國君的長兄因病去世,他作為次子而成為王位繼承人。如此繼承王位的君王能夠優秀嗎?能夠完成歷史使命嗎?能保證個個都是明君賢君嗎?本來,這應當是充滿諸多變數的問題,但是,在秦國卻毫無懸念。秦孝公以來的七位國君無一昏庸,這似乎是冥冥之中有天意在庇護秦國。
秦始皇的前六代先祖都完成了他們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因此,到秦始皇時期,一切都似乎水到渠成。西漢的賈誼在他的長篇政論文《過秦論》中極為準確地概括了這一點,認為秦始皇是“奮六世之餘烈”。歷史有時候就是這樣曲折前進的。在戰國前期,六國也曾經風光佔盡,但他們的發展勢頭沒有持續下去。到了戰國中期,當秦孝公開始重用商鞅實行變法時,六國的發展勢頭與秦國已經相形見絀,國力與秦國差距越來越大。秦國最終統一天下的歷史趨勢是自秦孝公以來六位國君再加上秦王嬴政不斷努力的結果。這就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歷史必然性。而且,難能可貴的是,在秦國的這七代國君身上,還保持了一個其他六國國君所不具備的特點,這便是秦國的人才戰略,它為秦國的發展帶來了人才優勢與智力支援。
選賢不拘一格 統一併吞八荒
秦國自孝公以來的七位國君都能夠完成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決非偶然,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是這七位國君都非常重視發現和重用人才。戰國七雄之中唯獨秦國在重用人才方面成就最為突出。秦國重用人才有三個明顯的特點。
第一,唯才是用。選才不以國別為界,換句話說,秦國的這七位國君都重用了秦國以外的人才。比如秦孝公重用衛華人商鞅,秦惠文王重用魏華人張儀,秦武王重用的是楚華人甘茂,秦昭襄王重用的是魏華人范雎。秦孝文王正式在位僅三天,無所謂用人。秦莊襄王重用了衛華人呂不韋,秦王嬴政重用了楚華人李斯、魏華人尉繚,而且,嬴政手下的名臣將相還有許多六華人。這些人才都與秦國統治者毫無血緣關係,但卻備受重用,可見秦君任人唯賢,而不是任人唯親。
第二,用人不疑。比如秦孝公不顧舊貴族的極力反對,堅定不移地信任商鞅,始終如一地支援商鞅推行變法改革,這就是用人不疑的顯例。秦武王面對大量狀告甘茂的上書,最終還是信任甘茂,繼續增兵,終於攻下軍事重鎮宜陽,洞開了南韓的西大門。到秦王嬴政時,韓人鄭國入秦做間諜被發現,宗室大臣趁機建議逐客,李斯上《諫逐客書》,透闢地闡明瞭重用人才與秦國強大的利害關係。嬴政大為稱賞,立刻廢除逐客令,提拔李斯為廷尉,信任倚重李斯幾十年。這種用人不疑的做法,對國家治理與強盛來說,是必須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禮賢下士。比如秦孝公接見商鞅與他談話,不知不覺就挪動身體靠近商鞅並與其面對面,零距離地聽取商鞅的治國之策,而且連續好幾天都不知疲倦(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史記·商君列傳》)。尉繚堅持見嬴政不行禮,嬴政依然接見,並且給了很高的禮遇,衣服飲食皆與嬴政同等規格。這種謙恭、禮賢下士的態度,怎能不讓人竭盡所能地助秦一臂之力?這說明,秦國統治者至少在事業未竟之時,是很重視禮賢之道的。
這些事例也一再證明,秦國七代國君始終如一地把重用人才當作實現統一天下目標的重要手段。他們都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將兼併六國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在沒有重大失誤的前提下,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應當承擔的歷史重任,最終促成了秦統一天下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