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良人一品
-
2 # 歷史怪誕說
三十萬大軍,只活著回來2700人!
隋煬帝楊廣除了是暴君外,還有學霸和文藝青年的身份。
他編寫有三十卷著作,內容涵蓋各個方面,此外隋煬帝還一度很囂張地對手下的文官大佬們邀戰,稱就算是以文章選天子自己也能勝任。
隋煬帝在政治制度和地緣政治上確實有超前的眼光,遠征高句麗就是他眼光超前的最好證明。
不過也正是因為隋煬帝的天賦太高,他總是認為天下事按照他的指示辦就沒錯,下屬理解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悍然開動了隋朝人破家動員遠征的模式。
隋朝當年戶口總數890萬戶,他一口氣就動員了1133800人,然後還把上百萬青壯年變成民工,僅僅被徵的運糧民夫就超過60萬,此外還有數十萬人運送軍器,隋朝的動員能力達到了四戶一丁的極限狀態。
這次動員為期四年,而把兵力投放到遼東的時間也達到了近一年。
隋煬帝在611年四月十五到達涿郡,到612年正月初二才開始進攻遼東,三月十四才來到遼河西岸。
進攻高句麗前,合水令庾質與兵部尚書段文振,就建議隋煬帝速戰速決,而隋煬帝卻選擇了場面越大越好。
問題是他動員了上百萬人,從參戰兵力和周邊國家的記錄上看,到達戰場的也只有三十多萬人,高句麗就認定自己的敵人是三十萬隋軍,緊密關注北韓半島的日本也有類似的看法。
因此這種聲勢浩大的遠征其實毫無意義,隋軍完全可以透過精銳部隊用野戰優勢快速突入高句麗境內,做到速戰速決,最次也能在幾年時間內,反覆出擊毀掉高句麗的生產備戰。
這種傾家蕩產式的備戰,反而讓高句麗連續五年都把城池周邊的莊稼都“打包”儲存。
隋煬帝動用如此眾多的部隊也有他的理由,那就是他自認為的“攻心為上”戰略,這可是符合儒家經典的戰略。
如果有將軍問起隋煬帝,估計他會拿出荀子的理論為自己辯解,因為荀子說過攻心為上的仁義之師最NB,可以幹掉暴秦,但問題是他這樣折騰才是暴秦翻版。
隋煬帝再三強調,敵人投降要向他報告,進軍路線也要向他請示。
在遼東戰場,隋軍的數量和野戰優勢完全被抵消,只能陷入殘酷的攻城戰,而高句麗人無論炮灰還是糧食都不缺乏,隋軍啃的極為艱難。
隋煬帝強調令行禁止,但在戰場紀律上做得很差。
來護兒率四萬江淮水軍玩兩棲登陸,打到平壤後軍紀放鬆,被高句麗人伏擊打敗。
而宇文護也帶著九軍30萬人在度過薩水時遭遇了高句麗大軍的偷襲,全軍爭著逃跑,在敵人追殺中損失大半,有一小部分被俘,成了高句麗軍隊的一部分,他們甚至活到了李世民遠征時。
隋煬帝是文科學霸,不是表侄李世民這樣的軍事學霸,但他偏偏自命不凡,以儒家普世精神指導戰爭,自然取得了大敗的結果。
最終,深入遼東戰場的30萬隋軍,只有2700人撤回。
-
3 # 高傲公子
高句麗是中國古代東北民族扶余族所建國家,到隋朝時已經建國六百年,整個北韓半島,是當時中國東北的大威脅。所以無論是隋文帝楊堅還是隋煬帝楊廣,以至於後來的唐朝諸帝,都想除之而後快。
隋煬帝楊廣,無論從史書記載還是從野史軼文科普故事中都是一個昏君的形象。窮奢極欲,好大喜功,最終葬送了隋朝大好的江山。隋煬帝曾經三次親征高句麗,卻又失敗了三次。三徵高句麗的失敗,也成了葬送隋朝江山的導火索。一徵高句麗,隋煬帝派出二十四路大軍超過百萬人,從陸路水路分別進軍征討。但是由於隋煬帝胡亂指揮,過於輕視高句麗國小民貧,再加上沒有考慮環境因素,爆發了瘟疫,導致渡過鴨綠江的三十萬大軍,活著回來的只有兩千七百人。第一次徵高句麗,以慘敗告終。
第二次攻打高句麗,隋煬帝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訓,善用大將驍果,確實取得了可觀的戰果,然而在即將勝利的時候,在涿郡負責押運糧草的楊玄感造反了。楊廣不得不火速撤軍。第二次徵高句麗就這樣失敗了。
等到隋煬帝第三次徵高句麗的時候,因為前兩次的失敗,造成國內困頓,民生凋敝,已經到了水深火熱的時候。各路起義軍已經開始準備造反了。徵高句麗的途中,逃兵無數,拖慢了進攻速度。不過這次高句麗卻在策略上投降了。或許是高句麗也看到了隋朝的江山已經快要不保了,投降意思意思,剩下的仗讓他們自己打。第三次雖然把高句麗逼得投降,但是也相當於失敗了。高句麗連隋朝要求覲見的召令都沒理會。
縱觀楊廣一生,給世人留下的最大的遺產,大概只有科舉和京杭大運河了。
-
4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因為他是文藝和政治學霸,不是軍事學霸。隋煬帝有三十卷著作,是隋朝儒家學說研究和政治制度創新上的大拿,但在軍事戰略上卻很差勁,
隋朝當年戶口總數890萬戶,他一口氣就動員了1133800人,然後還把上百萬青壯年變成民工(僅僅被徵的運糧民夫就超過60萬,此外還有數十萬人運送軍器),隋朝的動員能力達到了四戶一丁的極限狀態。這次動員為期四年,而把兵力投放到遼東的時間也達到了近一年。隋煬帝在611年四月十五到達涿郡,到612年正月初二才開始進攻遼東,三月十四才來到遼河西岸。這種動員浪費了時間,卻沒有真的把上百萬大軍送到遼東戰場,根據周邊國家和隋軍具體的出兵記錄,隋煬帝在遼東動員的兵力只有三十多萬。
隋軍完全可以透過精銳部隊用野戰優勢快速突入高句麗境內,做到速戰速決,最次也能在幾年時間內反覆出擊毀掉高句麗的生產備戰。這種傾家蕩產式的備戰,反而讓高句麗連續五年都把城池周邊的莊稼都“打包”儲存。因此在遼東戰場隋軍的數量和野戰優勢完全被抵消,只能陷入殘酷的攻城戰,而高句麗人無論炮灰還是糧食都不缺乏,隋軍啃的極為艱難。更要命的是由於隋煬帝的指示,高句麗人每到堅持不住時就主動“投降”,而“受降”要經過隋煬帝的批准,那時沒有微信,等隋煬帝做好批示時,高句麗人早就修好了城防,繼續當縮頭烏龜。由於曠日持久,遠征高句麗弄得全國動盪,學霸隋煬帝的遠征只能以失敗告終。
-
5 # 小高讀史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均以失敗告終,加劇了國內階級矛盾和國家之間的民族矛盾,加劇了隋朝的滅亡危機。究其失敗原因,可以總結為一下幾點:
戰略呆板,指揮不靈這一點,在第一次徵高句麗就充分體現了。第一次出兵共113萬,來自全國各地,有不同的語言和習慣,在渡江戰役的時候,水陸兩軍無法協調,各自為戰,導致一下子損失了30萬的兵力。作為最高統帥的隋煬帝無法對戰事做一個統一的調配,反而下了一些束手束腳的命令。比如在圍攻遼東城之時,隋煬帝下令所有的軍事行動必須先向他彙報再行動,如果有人來投降,需要立馬進行安撫,不得縱兵。軍隊在隋煬帝的嚴密控制之下,束手束腳,無法發揮主觀能動性,錯失戰爭的有利時機。
後勤補給不足軍隊遠征,後勤補給很難得到充分的保障,加上來自全國各地計程車兵不能立馬適應遼東的自然環境,因水土不服而導致大規模的疾病,大大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內亂第一次徵高句麗,鎩羽而歸,隋煬帝自然不甘心,第二次做了充分的準備。然而,就在勝利的關鍵時刻,楊玄感在國內發動叛亂,訊息傳到遼東,隋煬帝立馬從高句麗撤兵,南下平定楊玄感之亂。第三次,國內各種農民起義已經紛至沓來,已經不具備遠征的基本條件了。然而,隋煬帝依然一意孤行,攻佔了卑奢城之後,隋軍再也無法向前,只能和高句麗議和。
高句麗的強烈抵抗遼東作為高句麗的主戰場,高句麗軍隊佔據了天時和地利,高句麗熟悉環境,採取靈活的作戰方式,有時誘敵深入,有時以逸待勞,有時堅守城池,隋軍應對不暇。
這幾次戰爭,雖然都失敗了,但高句麗也遭受了嚴重的創傷,為唐代打下高句麗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
6 # 經典守望者
這當然還是當時的歷史條件所侷限的。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這對錶叔侄都先後遠征高句麗而不勝,隋煬帝更倒黴,三次遠征直接導致國內矛盾嚴重爆發,更因此而失去政權。李世民遠征高句麗而不勝,成為這位千古明君至死也無法釋懷的遺憾。然而,連續挫敗兩位天子進攻的高句麗,最後卻滅亡在了有“稚奴”之稱的唐高宗李治手上,說來也是天意。而隋唐兩代天子失敗的原因,筆者認為大致如下:
1.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雖然隋唐軍隊人數浩大,但是對於後勤給養的要求太高,特別是硬體方面對於東北惡劣天氣的抵抗非常有限。以至於隋代有“勿向遼東浪死歌”,也就是說前往遼東很多時候不是戰死而是白白死去。
2. 指揮不當,安排不周,目的不明。這是隋唐兩代的通病。到底東征高句麗是為了討伐高句麗還是吞併高句麗,兩代人都沒有明確。所以,兵力的進攻不能確定固有的攻擊目標。戰略上的不明確必然造成戰術上的混亂。尤其是唐代,唐代攻打突厥時,戰時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直指敵人的心臟——頡利可汗所在地,而這一目標也被出色地完成了。但是,在攻打高句麗時,唐太宗將過多的兵力放在剪除羽翼的工作上,從而陷入了泥潭。
3. 高句麗國內同仇敵愾,唐高宗能夠擊敗高句麗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高句麗內亂,泉男生,泉獻誠父子投降充任嚮導,唐朝才可以一鼓作氣攻下高句麗。從歷史上看來,北韓半島之地確實屬於易守難攻的地方,山多複雜,道路艱難,所以只要是外來勢力硬拼很難不造成損傷。這也是為什麼李世民收復遼東地區就不在前進的一個原因。
4. 隋煬帝時期的國家內部耗損已經很大,老百姓為了避免前赴遼東,甚至不惜砸斷手腳充殘疾來躲避兵役。一些有才華的軍官更是逃離中央依附地方勢力,長孫無忌的叔叔長孫順德就是一例。
所以,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失敗可以說是內外交困的緣故,也是由於他本人對於國內外的具體實情缺乏清晰而準確的判斷導致的。
-
7 # 面朝大海X春暖花開
他在出徵高句麗前曾說過:“勿遺子孫憂”從這兒我們就可以看出楊廣此次出征的目的和歷史上大部分的開國之君一樣,他們都想為後世子孫剪除威脅,掃平障礙。可惜他的操作有點太急了,第一次出征楊廣下令隋將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關作戰決定,必須先向他報告後再聽從命令,這樣死板的戰術戰法能贏才怪。隋軍第二次北上行至半路後院起火了,大貴族楊玄感舉兵造反,仗沒打成。平定了楊玄感還沒怎麼休整,楊廣再次揮兵北上,而此時的國內早已千瘡百孔、百姓不安、門閥不穩了,流民四起、起義不斷,所以也沒實質性的打下去,只是最後迫降要了個名頭。
-
8 # 暗夜思考
隋煬帝先後有過三次遠征高句麗。
但是,真正以全盛姿態進攻的也就只有第一次而已,後面兩次由於國內反隋運動的爆發,其對高句麗的遠征實際已是強弩之末了!
隋煬帝第一次征戰高句麗失敗。公元611年,重新定都洛陽的隋煬帝楊廣以高句麗嬰陽王拒絕前往洛陽見駕為由,向高句麗正式宣戰!
對於此次征戰,隋煬帝可謂是做足了準備。他一方面在出徵之前大量購置馬匹;另一方面利用剛剛完工的大運河方便而快速的將戰略物資運抵到距大運河北端不遠的涿郡,而涿郡正是進攻高句麗國的天然跳板;同時,隋煬帝吸取了先前隋文帝於遼東雨季的8月分開戰的教訓,他將出戰時間定在了612年年初,想要在8月份雨季來臨之前結束這場遠征!
公元612年2月,楊廣率軍新徵高句麗!隨隋煬帝親征的“天子六軍”,再加上隋朝府兵、農民募徵兵等等,以及其他後勤、攻城渡河的工匠等非前線部隊,總共號稱是百萬雄師!!
戰敗原因之一:楊廣過於集權的政策!
隋軍與高句麗的戰鬥邊打邊向平壤方向推進!612年4月,隋朝大軍跨過遼河幷包圍了高句麗國的重要門戶——遼東城!
經過慘烈的攻守戰之後,遼東守軍提出投降的請求!
由於隋煬帝出兵前曾下令:“沒有得到皇帝的應充,所有將帥都不得擅自行動”。因此,攻城的隋軍無法決定是否接受遼東城的投降,只得上報之後等待隋煬帝的指示!
然而,正是這一上報等待指示的耽誤,使得遼東守軍又重新得以休整並加強防禦!
之後,隋軍的這一弱點被高句麗方發現,在後面的城池防守中,他們多次佯裝投降,而後利用隋軍上報的時間來休整與加防!!
戰敗原因之二:楊廣急中出錯!
高句麗利用隋軍因過於集權而決策緩慢的弱點,邊戰邊退、邊守邊休!這使得隋軍雖然擁有絕對優勢,但戰場的推進卻異常緩慢!
時間轉眼來到了612年的6月份,此時遼東地區的雨季已經快要來臨!
深感時間緊迫的楊廣只得做出一個決定:從大部隊中分出30萬大軍以作為突擊部隊,速度逼進平壤目標直指嬰陽王!由於這30萬突擊部隊的行軍速度會與大部隊的補給完全脫離,所以給他們每人配發了百日糧秣!
然而,正是這每人配給的百日糧秣,卻加重了這支突擊部隊計程車兵負擔!這樣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在行軍前期,為了減輕負擔,很多士兵都選擇將隨身所帶的糧秣偷偷掩埋!以至於後面到達鴨綠江之時就開始出現了嚴重的饑荒!!
這樣,導致這支突擊部隊在後來的作戰中,戰鬥力直線下降!!
戰敗原因之三:將帥好大喜功與輕敵!
在突擊部隊行軍的同時,由大將來護兒所率的隋朝水軍先行抵達大同江。按原計劃,來護兒所率領的水軍與由宇文述和於仲文所率領的突擊部隊應於大同江會師之後再一同進攻平壤。
然而,先到的來護兒由於擊退了幾次高句麗軍而開始膨脹起來!居然想在會師之前就直接攻佔平壤!於是,來護兒親率4萬名水師獨自出擊了!
高句麗利用來護兒的驕兵輕敵之心,佯裝敗退而誘敵深入!就在來護兒大軍因四處劫掠而隊伍大亂且毫無防備時,大量的高句麗守軍衝殺了出來!來護兒大敗,四萬精銳只逃出了一萬餘人!!
後來,雖說宇文述與於仲文所率領的突擊部隊趕了過來,但是由於糧食短缺且疲於趕路等因素而戰力大損。
此時,高句麗的抗隋領袖乙支文德使出了詐降之計:乙支文德借投降之機對隋軍大營進行了偵查!
乙支文德回去之後,便一邊命人在薩水築壩攔河,一邊反悔投降之事與隋軍繼續作戰!在作戰過程中,高句麗軍多次佯敗!為此,隋軍將士再一次因驕兵而中了高句麗的誘敵之計!
最後,就在隋軍放鬆警惕之時,卻中了高句麗大軍的埋伏,受到了奇襲!同時,高句麗先前於薩水上的水壩被扒開,大水對著隋軍沖流而下!三十萬突擊部隊幾乎全軍覆沒!
此時,由於時間已至8月雨季,所以,因戰敗而大怒的隋煬帝楊廣也只得班師回朝!!
隋煬帝第二次與第三次征戰高句麗失敗第二次征戰因國內叛亂而返
吃下敗仗的隋煬帝楊廣並沒有就此罷休!第二年,也就是613年楊廣再次宣佈討伐高句麗!
雖說第二次出征,軍隊數量大大減少,但是這次的隋煬帝卻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楊廣一方面放權給了將帥,另一方面也注重物資與後勤補給的準備。
然而,就在遼東城久攻不下之時,隋煬帝卻得到了一個非常不好的訊息:朝臣楊素之子楊玄感發動了叛亂!!
隋煬帝只得當機立斷,全軍返回,平定叛亂!!
第三次征戰已是強弩之末
又是第二年,也就是614年,隋煬帝宣佈了第三次討伐高句麗!!
然而,此時的國內早已亂成一鍋粥!所以,面對朝廷的徵召,大部分府兵與農民都沒有如期而至!因此,此次征戰的陸軍基本可以忽略!
好在由來護兒所率的水軍直接從水路直抵平壤,並在擊敗了一支高句麗軍隊後,嬰陽王遞交了降書!
可是隨後,面對隋煬帝要求嬰陽王入朝見駕的命令,高句麗又再一次的拒絕了!萬分震怒的隋煬帝楊廣正欲於615年發動第四次對高句麗的征討,卻奈何國內形式已經沒有了再次出兵的條件!!
到此,隋煬帝與高句麗的征伐糾葛才算劃上了一個句號!
-
9 # 半瓢清酒
大頭症,是一句民間俗語,形容一個極端虛榮心的人所發作的膚淺而強烈的炫耀狂。柏楊先生說楊廣就是名“大頭症”患者,我姑且引用下。他三徵高句麗均以失敗告終,充分顯露出了“大頭症”的病狀。
想一出是一出,不顧後果隋煬帝做事一般都挺任性、很著急,修大運河是個利於千秋的好事,結果弄得民怨沸騰,成了他的幾大罪之一了。攻打高句麗也是這樣,說打恨不得當天就去,準備工作做的很急,既造成不少非戰鬥性減員,又惹得上下有怨氣。
大業六年,隋煬帝表露出打高麗這個想法的。到了七年二月(611年),他從江都來到涿郡,開始著手戰爭事宜,這近一年的功夫沒見他有啥動靜。到了涿郡,皇帝楊廣金口一開,準備打仗。先是讓人趕製三萬戰船,催的非常急,造船的工人都不敢休息,天天泡在水裡,以至於腰以下都長了蛆蟲,十人之中得死三四個人,真可以說“苛政猛於虎”了。四月,又下詔天下的兵馬到涿郡集結。七月,開始發動江淮以南的民夫和船運兵馬、糧草和各類攻城器具。十幾萬人真可以說投鞭斷流了,擠在江淮兩岸好不熱鬧,你推我搡結果發生不少踩踏事故,死了不少人,史稱:“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到了八年正月,所有的軍隊終於慌慌張張、快馬加鞭地集合於涿郡,當然期間死了幾匹馬就不得而知了。歷史記載,各路隋軍加起來已經超過了一百一十三萬,而為大軍運輸物資的民夫是隋軍的兩倍,隋直接、間接的參戰人員已經超過了五百萬。
再來看看小小的高句麗,可謂是準備充分。早在隋文帝滅掉陳國後,當時的高句麗王湯就有點兔死狐悲,驚慌之餘開始操練兵馬、積累糧草了。後來文帝恩威並施,高句麗王湯和他繼位的兒子元認輸稱臣,緊張的關係有所緩解。但從高元攻打我遼西來看,高句麗一直沒放鬆軍事準備。到了隋煬帝大業六年露出要攻打高句麗的意圖後,高元更是抓緊時間招兵買馬早作準備了,買的馬貴的達到十萬錢一匹,買武器也是容不得一點次品,誰要是買武器以次充好,湯直接斬殺。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隋煬帝是視戰爭為兒戲,計劃隨意、準備倉促,超負荷運轉國家機器,未戰已有損傷。
假仁假義,愣充仁義之君楊廣有一個標籤,那就是弒父殺兄。雖說皇家無情,可敢這麼幹的也不多。就是這麼個人,卻學起了春秋時期宋襄公,宋襄公是不據險殺敵、不擊半渡之兵,結果弄了個大敗仗。楊廣這招學的不錯。戰前對他的將領們說,我們是來“弔民伐罪,非為功名”,不搞襲擊,如果高句麗要投降,就應該安撫接納,不要再縱兵進攻。“緊箍咒”一念,下面的將領們打仗就有點畏手畏腳了。
大業八年(612年)三月底,隋朝大軍抵達了遼河。隋煬帝命令宇文愷修築浮橋,浮橋修成後,隋軍從西岸進攻。高句麗沒學會宋襄公的仁義,來了個半渡而擊,在隋軍浮橋延伸到距離對岸還差數米的位置時趁機攻擊,隋軍無法登岸,死亡甚眾,隋朝左屯衛大將軍麥鐵杖與虎賁郎將錢士雄、孟叉等皆戰死。於是隋軍斂兵,少府監何稠接橋,諸軍接連前進,大戰於東安,擊敗高句麗軍,死亡上萬人。隋軍死了不少人,終於渡過遼河包圍了遼東城。
接下來一場有趣的話劇上演了?隋軍圍攻遼東城,將被攻陷的時候,城中的高句麗軍隊就聲稱請降,隋朝諸將奉隋煬帝的旨而不敢繼續進攻,而是先上奏隋煬帝,等回覆命令到達,城裡的高句麗軍已經準備好了防禦,再次開始抵抗。這樣的情況反覆了好幾次,隋煬帝仍然不醒悟。如此再三,即使之後煬帝親自到前線指揮,但士氣已經衰落的隋軍在遼東守軍的頑抗下又僵持了一個月也沒能拿下這個城池。高句麗的其他城市也堅守,隋軍沒有攻下。再說另外兩邊,來護兒水軍也以戰敗而終,宇文述等領著30萬5千軍人渡過遼河,只帶回2700人,第一次征討高句麗以失敗告終。
剛愎自用,一切為了面子有一則伊索寓言:一農夫牽著一頭驢子走過懸崖,怕驢子跌下去,牽它靠裡面走,驢子堅決不肯,越牽它,它越向外掙扎,最後驢子跌下深谷,粉身碎骨。農夫探頭說,你勝利了!楊廣也是勝利的。他曾對大臣宣稱:“我天性不喜歡聽相反的意見,對所謂敢言直諫的人,都說他們忠誠,但我最不能忍耐。你們如果想升官晉爵,一定要聽話。”但他的剛愎自用不是因為不懂得興亡之道,恰好相反他非常聰明,文學歷史學的都不錯,後來遍地起義軍蜂擁而起時,楊廣常對鏡子說:“大好頭顱,由誰來砍!”你看,他的剛愎自用不是無知的,我認為是愛面子愛場面的“大頭症”嚴重病狀。
一徵高句麗的失禮,讓楊廣充滿了憤怒和不甘。明年(613年),二徵高麗的檄文又傳遍神州,此時隋朝境內的叛亂還沒有完全平定,楊廣不顧內患,一心只想攻克高句麗,結果因楊玄感叛亂不得不回來。614年,全國已經民怨沸騰,叛亂風起雲湧,可楊廣仍做第三次東征,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決心著實令人欽佩,這次高句麗扛不住了,認輸求和了,楊廣終於找回了面子,滿足的回到了洛陽。瞧,前後近200萬將士跨越半個中國去打生打死,對方認輸了,自己皇帝虛榮心得到滿足了。其實,隋煬帝還想第四次東征,因為他徵召高元入朝,高元不來。於是大隋皇帝怒火沖天,下令第四次東征,只不過實在是組織不起來了。
當然,三徵高句麗的失敗也不能全怪在楊廣一人身上,畢竟英明的唐太宗也是屢徵高句麗不果。但楊廣這個大頭症皇帝做事的確出格,大部分的責任應該由他來背。
-
10 # 嘿嘿嘿小鼬
北韓半島在歷史上一直就是一個四面征伐之地,古代北韓與不少中國中原王朝也發生過戰爭,這其中規模最大的就要數隋煬帝三徵高句麗了。
首先登場的就是我們的男主角隋煬帝楊廣(公元569年—公元618年4月11日),他本名楊英,小字阿摐,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公元604年—公元618年在位),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嫡次子。史書記載他美姿儀,少聰慧,也就是現在我們說的智慧與美貌並重。開皇元年(公元581年),被冊立為晉王,作為名義上的最高統帥參與南下滅陳,正可謂少年得志,隨後他又奪取太子繼位皇帝等等經歷在這裡也就不在贅述了。
今天主要講一講隋煬帝楊廣在位期間一件讓他久久不能釋懷的事情,那就是對隋帝國東北部鄰居的高句(gou)麗的征伐。說到這我必須要先了解高句麗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高句麗(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古國,發源於今日中國吉林省一帶。為古代北韓三國之一(還有百濟、新羅),也是古代北韓三國中面積最大實力最強的國家。它的都城也就是現在人們熟知的北韓首都平壤。跟據《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記載,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餘國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麗,但是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高句麗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成立。“高句麗”作為一個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詞就出現在《漢書》中。所以在隋煬帝公元612年第一次征伐高句麗時,高句麗已經立國六百多年。
從隋朝建立之初,高句麗作為隋朝東北部最強大的存在,就斷斷續續與隋朝發生了好幾次戰爭。例如在公元590年,高句麗平原王以“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多次小規模襲擊隋朝邊境。開皇十年(公元598年),高句麗王率靺鞨騎兵萬餘進攻遼西,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隋文帝楊堅派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後因道路和天氣的原因,糧草供應不上,又遭遇疾病,隋軍死了十分之八九。同時高句麗王懾於隋軍威,亦遣使謝罪,隋文帝方才罷兵。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高句麗一直與隋帝國存在著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
經過“開皇之治”的發展隋朝的國力達到鼎盛,隋煬帝楊廣即位後採取對外進攻戰略,擊敗了契丹、土谷渾等周邊勢力,在這一系列勝利後,位於遼東的高句麗也進入到了楊廣徵伐的名單之中。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黃門侍郎裴矩就以高句麗本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為由,勸說隋煬帝脅使高句麗王入朝。高句麗嬰陽王高元不遵籓禮,隋煬帝就決定征討高句麗。這就拉開了隋煬帝楊廣三徵高句麗的序幕。從大業八年(公元612年)到大業十年(公元614年)隋煬帝連續對高句麗進行的三次戰爭,而且這三次均為煬帝御駕親征。
第一次征伐高句麗
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起,剛巡遊完江都的煬帝便開始為第一次征伐高句麗進行準備,隋煬帝下詔集結天下的軍隊,無論南北遠近,都要匯合於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集結了天下軍隊之後,隋煬帝又另外徵發了江淮以南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南排鑹手三萬人,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到高陽,用來裝載衣甲幔幕,還徵發民夫提供軍需。當年七月,隋煬帝徵發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到涿郡,史書記載當時船隻相次千餘里,載兵甲及攻取之具,長期來往在路上的有數十萬人,擠滿了道路,晝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
隋軍總共上百萬的主戰兵馬,分三路,左右兩路軍再分十二路,每路軍馬各有各自軍事目的,加上大量的輔兵及運糧部隊分走二十四條進兵路線,計劃完成各自任務之後最終會在平壤會師。另外還有來護兒率領水軍從海上進攻,突襲平壤。各路隋軍加起來已經超過了一百一十三萬,而為大軍運輸物資的民夫是隋軍的兩倍,讓這次直接、間接的參戰人員已經超過了五百萬
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煬帝正式進軍,第一次東征,因隋煬帝指揮錯誤,導致多路大軍都沒有一個統一的統帥,各路人馬互不統籌,各不聽從對方的號令,這一切的後果就是隋軍先後發生了來護兒的水軍之敗,宇文述九軍之敗等重大失敗,據記載,當時宇文述等軍隊渡過遼河進軍時,有30萬5千人,等到返回時,只剩下2700人,物資儲備兵器軍械巨以萬計,也丟失殆盡。最終導致導致一百三十萬精銳幾乎全軍覆沒,高句麗人將隋軍士兵的屍體堆積得猶如小山一般,稱作“屍觀”,以此向隋王朝示威。
與此同時,在第一次征伐高句麗時隋煬帝就因為太過消耗民力導致國內形勢不穩,王薄、豆子頏、竇建德等百姓農民起義蜂起,不可勝數,攻陷城邑。隋煬帝命令都尉、鷹揚(官署名)與郡縣相知追捕,抓獲就斬殺,但是仍然禁止不了農民起義。
第二次征伐高句麗
第二年也就是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正月,不甘心失敗的隋煬帝就開始籌劃第二次東征,隋煬帝再次下詔徵集天下兵馬集於涿郡,三月,隋煬帝至遼東(今遼寧遼陽北),四月二十七日,煬帝渡過遼水,二十九日派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與上大將軍楊義臣率軍前往平壤。隋煬帝命令諸將攻打遼東城,這次他允許諸將“便宜從事”。隋軍架設飛樓、撞車、雲梯於遼東城下,並挖掘地道配合,晝夜不停地連續攻城20餘日卻沒有攻下遼東城,隋朝與高句麗都傷亡慘重。前線遼東城久攻不下,後院負責督運糧草的楚國公楊玄感突然發動叛亂直逼東都洛陽。收到訊息的隋煬帝決定退兵對付楊玄感。隋軍放棄了所有軍資、器械匆忙離去,最後高句麗跟隨追擊,導致數千人被高句麗殺死。這一系列突如其來的變故導致隋煬帝第二次遠征高句麗也是無功而返。
第三次征伐高句麗
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煬帝下詔再次徵發天下兵,攻打高句麗。三月,隋煬帝到達涿郡,當時國內形勢已經一片混亂隋軍士卒在路上逃亡不斷。隋煬帝還斬殺叛軍者以立威,但是仍然無法阻止人們逃亡。七月,隋煬帝車駕到達懷遠鎮。這時隋朝國內已經大亂,所徵之兵多數未能按期到達,高句麗也連續被征討國內不穩,隋朝來護兒在畢奢城(今遼寧大連金州區)擊破一支高句麗軍,趁機要向平壤進軍,高句麗王高元害怕,於是遣使準備投降,囚禁並送回參與楊玄感叛亂的隋將斛斯政。隋煬帝非常高興,遣使召來護兒率軍返回。但是來護兒卻認為此時正是攻破高句麗的天賜良機,不肯奉詔,但是他營下諸將都聽從隋煬帝的命令,來護兒才奉詔退軍返回。八月,楊廣從懷遠鎮班師回朝,居然在半路上被邯鄲的義軍襲擊,由此可以得知,那個時候隋朝國內的農民起義已經發展到了何種地步。十月,楊廣到達長安,召高句麗王高元入朝,但高句麗請降其實就是個幌子,所以高元壓根就沒來,還不放回其俘獲的大批隋朝軍民。隋煬帝直到上當了,隨即再次命將帥整裝,準備再徵高句麗,最後因為國內形勢已經失控未能成行。
淺談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失敗原因
首先隋煬帝發動對高句麗戰爭的主觀原因就是由於他個人的好大喜功,高句麗雖然是遼東地區最強大的最存在,但是對隋朝中央政權的實則威脅有限,僅限於對邊境地區的騷擾,對待這種情況應當採取征討與招撫並用的政策,方不失為一種較為划算的選擇。
第二從戰爭的整個程序來說,為了顯示隋朝的實力隋煬帝每次都要徵集上百萬的軍隊,根據史書記載隋煬帝大軍光出發就用去了四十日,整個軍隊綿延九百多里,這麼龐大的軍隊其後勤糧草的補給所需就成為了一個致命的問題,在進入遼東後糧草也經常受到高句麗等遊牧民族的劫掠,導致經常不能按時補給,糧草不濟也就成為動搖軍心的一大重要因素。
第三高句麗所處的遼東和北韓半島屬於高緯度寒冷地區,來自中原特別是南方士兵無法適應這裡的氣候環境,也大大削弱了隋軍的戰鬥力。
第四隋煬帝瞎指揮,在戰爭進行期間隋煬帝雖是御駕親征但位於大軍後部,訊息相對滯後,但是他卻命令前線將領不得擅自決定軍事部署所有的行動必須由他本人親自指揮,過於綿長的戰線導致戰場資訊傳遞極為不暢,使得前線大軍幾乎處於一種無人指揮的失控狀態。例如在第一次征伐中,遼東城就多次險被被隋軍攻破,但是每到關鍵時刻均是停滯不前等待隋煬帝命令,導致軍情延誤。隋煬帝還幻想透過海陸兩路大軍合圍高句麗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由於水陸兩路大軍無法相互聯絡,導致這種戰略構想根本無法實現。
第五對於國內的民力壓榨太盛,徵集人數太多就如之前寫到的隋煬帝徵發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到涿郡,船隻相次千餘里,載兵甲及攻取之具,長期來往在路上的有數十萬人,擠滿了道路,晝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隋煬帝之前所發動的多場戰爭,包括修造大運河,巡遊江都(揚州)都已經讓人民身上負擔到達了極限,所以再加上這三次征伐高句麗更是使得普通百姓無法生存,繼而導致民怨四起,內部發生眾多農民起義,同時軍心也逐漸渙散士氣低落,軍隊也喪失了戰鬥力也導致征伐高句麗必定無功而返。
總之三徵高句麗給隋朝的統治帶來了十分負面的影響。三次大規模的征戰,不僅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嚴重激發了社會矛盾,可以說這三次對高句麗的戰爭直接導致了隋朝最終的滅亡。
回覆列表
眾所周知,中國有著5千年的悠久歷史,在這段歷史裡,中華民族的傳承一直沒有斷絕,生生不息得延續到了如今。其實,在古代歷史中,也有著很多外族入侵的事件,也曾一度遭遇滅頂之災,但這些磨難都沒能擊敗我們,反而使我們變得更加強大。
所以,中國的古代歷史,也能看作是一部充滿不屈和頑強的抗爭史。歷朝歷代的王朝,也都曾面臨著外族的威脅,例如秦漢時期的匈奴,宋朝時期的女真族,以及黑暗的“五胡十六國”時期等等,都是外族入侵中國的典型例子。
不過,大家在觀看隋唐歷史時,就能發現一個現象。隋朝的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以及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4個皇帝,似乎對於高句麗都非常敵視,拼了命都要攻打高句麗。特別是隋煬帝楊廣,寧可冒著亡國的危險,
如果說,隋朝的楊堅、楊廣父子倆攻打高句麗,是為了要削弱關隴地區的軍事集團,那倒是可以理解。但是,唐朝的李世民、李治父子倆也拼了命去攻打高句麗,所為的是什麼呢?這樣不僅勞民傷財,還費心費力,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完全是得不償失的。
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古代高句麗給人的印象並不好,屬於那種深山老林中的“野蠻政權”,不僅疆域狹窄,制度、文化落後,在經濟、人口上也發展得不怎麼好。
其實不然,事實卻恰恰相反,高句麗當初的疆域面積還是非常遼闊的,包含了如今的遼寧省、半個吉林省、半個北韓和半個南韓。高句麗發展巔峰時,擁有的總人口數量達到了300萬左右,而當時唐朝開國時期的人口不過才1000萬。
並且,高句麗還有著與中原王朝相近的農耕、經濟制度,只是在文化和思想上,稍遜於中原王朝。此外,高句麗還掌握著關乎華夏經濟命脈的兩大“走廊”之一的“河西走廊”,靠近蒙古和日本,畜牧業和漁業都十分發達。所以,這樣來看,高句麗是一個“潛力”極大的國家。
如果把中原王朝看作是一隻飛鷹的話,那麼關隴地區與河北地區,就是飛鷹的2只翅膀。自古以來,得關中者得天下,得河北者得中原,只要控制住這2個地區,不過天下有多亂,中原王朝的地位都不會動搖。而要穩固關中,就必須要控制隴右與河西地區;要穩固河北,就必須控制遼東地區。所以,高句麗的存在,還是一個非常大的隱患。
而隋文帝正是因為看清楚了這個天下大勢,才會一直將剛剛崛起的高句麗視為心腹大患。隨著高句麗發展得如火如荼,行事也愈發囂張,隋文帝便堅定了要攻打高句麗的決心,派了30萬大軍攻打高句麗。但是,由於“天公不作美”,大軍遇上暴雨時節,糧草供應不上,軍隊中又爆發了疾病,大軍只好撤退。
到了隋煬帝楊廣繼位時期,楊廣先是收復了河湟地區,鞏固了廣州地區的穩定,而後,將矛頭指向高句麗。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後,高句麗已經展露出了野心勃勃的一面,在加上楊廣本著削弱世家實力的目的,決定“死磕”高句麗的決心就更加大了。
而楊廣在出徵高句麗前曾說:“勿遺子孫憂”,可見楊廣和歷代的開國皇帝都一樣,想著為後世子孫掃除威脅。只不過,楊廣的出兵太過急躁,2次出兵北上,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失敗了。之後,軍隊中還爆發了造反時間,楊廣派兵鎮壓之後,隨即又出兵高句麗。就是在這樣的“惡迴圈”中,隋朝也在各地起義軍的造反下滅亡了。
到了唐太宗時期,李世民也深知高句麗是一個隱患,於是在穩固江山之後,李世民便派兵出征高句麗了。而在出徵之前,李世民曾說過“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並且,唐太宗在出兵高句麗的時候,一直強調“遼東四郡本舊中國之有”的理由。說明在李世民的眼裡,只有平定了高句麗,才能稱為真正的天下一統。不過,李世民最後也沒能成功,還是他的兒子李治接過擔子,才消滅了高句麗,替後世子孫掃除了憂患。
所以,從隋朝2位皇帝的初衷,以及唐太宗的話來看,高句麗無論如何都必須要打,否則必將威脅到中原王朝,甚至對中華民族構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