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雷科技
-
2 # 灌木叢裡的蜈蚣
高階卡不說了,na都很優秀,問誰更優秀看價格。中端卡n卡流處理器頻率較高,但是數量較少,特點畫面不是很好但是幀數刷得挺高,適合fps遊戲,中端a卡流處理器很多,但是頻率略低,畫面很漂亮但是幀數刷不上去,他開高效和低效對幀數變化沒有n卡那麼大。低端都不讓cpu繼承的破爛就不說了。演算法就是流媒體個數乘以頻率就是他顯示卡大概的處理能力。還受到顯示卡頻寬影響,不過n卡說他有個高壓縮演算法,a不知道有沒有,如果沒有的話中端a又落了一籌。反正這東西基本是一分錢一分貨,不是高階卡打死不買公版。
-
3 # 史蒂文24
A卡戰未來。戰地5(英偉達贊助)的基準測試 1080p高畫質 Vega 56> 1070ti Vega 64>1080 Rx588>1066
-
4 # 七夜_幽月
簡單,關鍵是你的需求是什麼,是玩的好還是用的長,N繫有各個廠商最佳化,屬於玩的好,A系同能力主流便宜1000多元(不算太便宜那種),也就是說同價位能多支援主流遊戲一年左右,也就是用的長,關鍵是看你的選擇,別聽人家瞎吹好多是五毛黨。
-
5 # 挨踢俠客
AMD顯示卡到底好不好?
客觀來講,因為我的電腦配置一般,所以就不拿,吃雞遊戲來講
就拿我自己玩的完美國際,來舉例
CPU 使用的是 至強 x5690
記憶體使用的是32gb,E CC 記憶體,1333
主機板使用的是,華碩玩家國度 x58
固態硬碟使用的是256g,東芝固態硬碟
同樣的平臺,先使用 GTX770
進入遊戲後,將遊戲效果調至最高,FPS 只保持在八十九十,在幫戰的時候,有於玩家比較集中,FPS 值會有一定的落差,基本是在70,畫質方面來講,解析度是在1920×1680,感覺比較鮮豔,遊戲人物包括周圍的建築物,拉進之後,質感還算是可以
然後再使用迪蘭恆進7970,3gb 視訊記憶體
同樣將畫質調至最高,GTX770名人堂娛樂大師得分基本在12萬,迪蘭恆進7970娛樂大師得分11萬到12萬之間
所以畫面也可以做出對比
因為79七零的流處理器,要比 GTX770的流處理器更多,所以在畫質方面處理的,就像在看高畫質電影,同樣的解析度1920×1680,將人物以及周邊的建築物垃圾對比,要比 GTX770的畫質更加細膩,所以個人覺得,如果對畫質要有一定的要求,AMD顯示卡是不錯的選擇,如果要對單機效能,尤其一些高階遊戲,n卡,遊戲效能需要比AMD顯示卡好一些,但對於現在的AMD顯示卡,除非你使用的是高階的 n 卡,如果是同級別的,效能相差並不是很明顯
-
6 # 上古人皇伏羲
ATI 在歷史的積累和傳呈上 造就了色彩至上 色彩呈現度豐富
Radeon RX Vega64挑戰GTX1080 NVIDIA表示毫無壓力
Radeon™ RX Vega 64
GPU
計算單元
64
基礎頻率
高達1247 MHz
加速頻率
高達1546 MHz
峰值畫素填充速度
高達 98.9 GP/s
峰值紋理填充速度
高達 395.8 GT/s
峰值效能
高達 12.7 TFLOPs
Peak Half Precision Compute Performance
25.3 TFLOPs
Peak Single Precision Compute Performance
12.7 TFLOPs
光柵單元
64
流處理器
4096
紋理單元
256
電晶體數
12.5 億
-
7 # 艾拜偵探社
A卡戰未來,不是白說的。
DIY玩家們都不看好AMD顯示卡,並不是硬體效能和堆料不足,主要原因有五點:AMD的驅動,高階A卡打不過N卡,網遊A卡最佳化不足,長得醜,便宜。
驅動問題首先,A卡驅動問題還是早年間留下的固有印象。現在早已得到解決,並且時不常的還能來一個“雞血驅動”大幅提高顯示卡效能。
所以在新卡上市初期,可以明顯可以感覺到A卡表現不如N卡,但是架不住人家持續最佳化驅動。當驅動技術成熟以後,A卡的效能表現甚至可以碾壓對標的N卡。不客氣的說,現在的A卡驅動已經可以和N卡相媲美了。
A卡戰未來,說的就是這麼一回事。
高階A卡不夠高階當然,這些說的是中端顯示卡。旗艦級的A卡效能表現還是不如N卡,但是架不住人家價格便宜啊。N卡現在最高階的2080Ti售價在一萬元左右,而A卡的Radeon VII也就不到6000元。
選擇效能,還是價格,這是一個問題。
遊戲最佳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了解過主機平臺的架構。PS4所採用的GPU就是AMD的!
所以一些跨平臺的3A遊戲,A卡的表現延續了PS4的最佳化處理,遊戲體驗上是好過N卡的。
這對A卡肯定是一個加分項,對吧?
注意!敲黑板了!
仍然有一些遊戲廠商是不給A卡做最佳化的,網遊公司尤甚!其中之一就是騰訊!
騰訊的LOL,其實遊戲本身並不需要多少效能,但是使用A卡就會發現,遊戲幀數明顯不如同等級N卡。這哪裡是沒做A卡最佳化,簡直是A卡的負最佳化。
造成這樣的差距,主要還是市場份額決定的。2018年,N卡的市場份額佔69.7%,而A卡則不到三成。
所以在一些預算不足的遊戲廠商,還是以服務人數眾多的N卡使用者為主,網遊公司因為需要照顧到大多數玩家,所以對A卡的最佳化也不重視。
不是A卡效能不好,而是使用A卡的使用者太少了。
這樣的差距造成了一個事實,N卡幾乎可以滿足100%的遊戲,雖然在一些遊戲的表現上是不如A卡的。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A卡可以滿足80%~90%的遊戲,因為有些遊戲對A卡的最佳化不足。
這種現象直到大範圍的跨平臺遊戲出現,才得到了改善。遊戲廠商也開始重視A卡的最佳化,但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A卡戰未來,那就戰個痛快吧!
顏值過低A卡雖然長得醜,可是人家效能很厲害。雖然N卡公版的煤氣灶造型不敢恭維,但架不住第三方廠商的魔改。
這是N卡的2080TI。
這是A卡的Radeon VII。
在高階的DIY玩家眼裡,顏值低是一種原罪。在精心設計好的機箱裡,你想想放上這麼個東西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效能不如N卡,長得還醜!我要你何用?
還有一點就是“生產廠商的顏值”。
N卡的一線廠商有哪些?技嘉、微星、索泰、華碩等等
反觀,A卡的一線廠商呢?藍寶石,迪蘭,訊景、華碩等等。除了華碩,其他牌子你可能都沒聽過,還透露出一股濃濃的山寨感,你要是不瞭解的話,你敢買嗎?
消費電子產品,賣的便宜也是一種罪N卡價格高是眾所周知的。
但在同等效能下,A卡價格要比N卡便宜500元開外。
記住一點,電腦配件沒有什麼價效比可言,就是花多少錢辦多少事。
只可能花較少的錢,買到較好的產品。沒有對比,價效比永遠是相對的。
那麼售價低出那麼多的A卡,難免會對其具體效能產生懷疑。
只買貴的,不買對的,很形象的形容了一類人的消費觀念。
“價格便宜?便宜沒好貨!話說,A卡是啥?”
價格低便意味著品牌溢價缺失,這也是A卡不受人待見的原因。
-
8 # 三易生活
對於AMD來說,2019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這可不僅僅是因為這家老牌晶片企業剛剛迎來自己的50週歲生日。更源自於其近年來在產品力上的巨大升級,令無數消費者重新迎來了高性價比、高效能的計算與遊戲體驗,更促進了市場良性競爭環境的重新形成、加速了新技術的更新換代。也正因為如此,大量的電腦愛好者近年來都對AMD“路轉粉”,甚至忍不住要贊上一聲:
AMD,Yes!
平心而論,在我們為Zen架構、為銳龍處理器、為Radeon VII的效能飛躍和良心定價而歡呼的時候,大部分人其實都已經忘記了AMD研發團隊曾經遭受的誤解和批評,更鮮有人知道他們是如何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默默地積攢著力量,只為了那有朝一日的揚眉吐氣。
E3大展前,當AMD在洛杉磯舉行的 “NEXT HORIZON GAMING”大型活動上,正式披露了第三代銳龍桌面處理器的技術細節,更釋出了七年來全新RDNA架構的Radeon RX5700系列顯示卡之後。一切的隱忍、長達十年甚至更久的技術積澱、以及那個關於融合計算與遊戲、融合CPU與GPU的偉大規劃,終於全部迎來了它們應有的回報。,現在AMD人終於可以昂著頭說“我們終於拿回了屬於自己的東西”
對於現代圖形處理器(GPU)而言,單純的多邊形生成能力早已不再是唯一的效能指標。一方面來說,內容創作者與遊戲玩家在“計算”與“顯示”需求上的不同側重,迫使GPU設計方向需要同時兼顧兩種不同運算模式的效能表現;而另一方面來說,隨著半導體制造成本的提高和消費者效能需求的持續增長,單純依靠“堆料”實現效能進步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
而這也就意味著,對於曾在ATi/AMD工作了十四年,領導研發出了從R300到HD7970在內的歷代經典顯示卡架構的業界大神Daivid Wang和他現在的團隊來說,擺在他們面前的課題,便是要設計一款既具備在計算和圖形兩方面效能彈性的GPU架構,同時還要保證其具備高能效和和較低的製造成本。
好在,作為受人尊敬的資深從業者,David和他的同事們即便是面臨著極大的壓力,也依然做到了對於使用者戶需求的深刻洞悉和對當今業界前沿技術的再度突破。在緊迫的時間和巨大的市場壓力下,最終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全新的、令人感到融合了AMD 過往技術精髓、同時又充分面向未來需求的RDNA顯示卡架構,以及我們當前所看到的,首批運用這一新架構的Radeon RX5700系列顯示卡。
又一個經典的“小核心大能量”
回顧AMD顯示卡的歷史不難發現,高能效、定位精準的小核心設計曾經數次幫助Radeon GPU名利雙收:從最初的HD3870、HD4860到後來的HD6970乃至近年來的RX400、RX500系列,莫不是小核心高效能的優秀代表。
就在不久之前,AMD推出了全球首款採用7nm製程的桌面顯示卡Radeon VII,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是旗艦Vega大核心在新制程下的“重製增強版”。而相比之下,全新的RX5700系列才是真正繼GCN之後的新架構,同時也是AMD又一次以中小規模的核心作為新技術首發的例項。
RX5700系列的核心有多小?根據AMD公佈的官方資料顯示,採用7nm製程的它核心面積僅為251平方毫米,相比之下此前的14nm旗艦RX Vega64核心面積高達495平方毫米,幾乎是前者的兩倍。然而,與老旗艦相比,RX5700XT的絕對效能提高了15%,同時功耗下降了23%。這就意味著它的能效達到了Vega64的150%,而單位面積上的效能更是Vega64的2.3倍之多。
在進一步對比中,RX5700XT能在1440P解析度下達到相當於此前Vega56顯示卡在1080P設定下的幀率,甚至還略有領先。正因為如此,AMD驕傲地將全新的Navi10(也就是RX5700系列)稱之為當前最好的1440P解析度遊戲顯示卡。
全新RDNA架構:訣竅在於給“工頭”減負
RX5700系列的“能量”從何而來?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7nm的製程紅利。但實際上根據官方資料顯示,在此次新顯示卡的效能提升中,來自制程的直接好處只佔了不到30%,來自頻率提升的因素只有10%多一點,而高達60%的效能增長幅度都源自全新的架構設計。而這,自然也就讓人對AMD圖形部門此次隆重推出的全新架構——RDNA,有了更多的好奇心。
RDNA是AMD的第五代Radeon顯示卡架構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按照AMD方面的代際劃分,RDNA架構屬於AMD顯示卡自誕生以來的第五個大世代。和此前的GCN架構相比,RDNA這一次最大的改變就是它更加註重計算效能,甚至可以說是首次將一塊顯示卡的計算能力和圖形顯示能力放到了完全對等的地位上。之所以這麼說,秘密就在於RDNA架構執行單元的大幅改動和它首創的“雙計算單元(Dual Compute Unit)”設計上。
CU內部結構:GCN對比RDNA
七年前,AMD在初代GCN(HD7970)中設計了由一組標量(Scalar)單元和四組向量(Vector)單元組成的計算單元(Compute Unit)作為架構的“模組化”構成單位。其中,每一個CU內含一個標量單元和四組向量單元,每組向量單元由16個算術邏輯單元(ALU)構成。當然,ALU在我們的俗稱中,就是所謂的“流處理器(SP)”,GCN架構的每個CU含64個SP,就是這麼來的。
這樣的架構有什麼好處呢?通俗地說,理論上GCN架構每個時鐘週期應該能夠同步進行4個執行緒的16寬度算術邏輯運算。這看起來效率很高,但問題就在於,對於當前的主流通用計算程式設計而言,很多時候計算寬度需要的是64寬度的運算。一旦遇到這種情況,GCN架構需要將其拆分成4個16寬度(這其實沒有問題)運算來進行指派。但是由於GCN架構的標量單元數量不足(一個標量單元需要對應四組向量單元),這就可能導致CU內部需要花費四個時鐘週期分別進行任務指派和運算,如此一來,不僅運算耗時變成了四倍,而且每個時鐘週期都有75%的向量單元處於閒置狀態,效率就相對較低。
相比GCN,RDNA在部分場景下有著四倍的效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RDNA架構最大的改進之處,就在於將每個CU內部的標量與向量單元組數量對應關係從原來的1:4改成了2:2——現在,RDNA架構的每個CU還是包含64個流處理器,但是它不再被分為四組,而是被分成了兩組,每組32寬度。與此同時,RDNA架構加倍了每組CU內部的標量單元數量,現在每一個32流處理器構成的向量單元組都擁有了自己的標量單元。當再次遇到64寬度的運算需求時,兩個標量單元能夠同時將其拆分為兩個32寬度運算,同時交由各自的向量單元組執行。如此一來,在執行64寬度指令時,RDNA的每一個CU只需要一個時鐘週期就能完成,效率提升了三倍。
打一個通俗的比方的話,以前GCN架構內部的每一個“車間(CU,計算單元)”只有一個工頭(標量單元)指揮四隊共64名工人,而現在的RDNA架構改成了兩個工頭指揮兩隊共64名工人——是不是效率就高很多了呢?
快取與色彩壓縮改進:不止於2K解析度
在重新優化了計算單元之後,RDNA架構理論上已經擁有了比GCN高得多的計算效率。但是,至少在當前的RX5700系列顯示卡中,RDNA架構又面臨著一個新的掣肘:視訊記憶體頻寬。
是的,這一次RX5700全系標配了位寬256bit的GDDR6視訊記憶體,這讓它在面對潛在對手RTX2070時一點也不虛。但大家都知道,今年年初的Radeon VII可是有著4096bit的HBM2超高頻寬視訊記憶體技術加持。就算目前的RDNA新架構顯示卡定位並非旗艦,但可想而知的是,AMD顯然還引入了新技術,來讓全新架構在內部快取頻寬上不至於輸給“前旗艦”。
這個新技術,就是本次RX5700系列全新設計的多級快取結構。首先,AMD的圖形團隊為RDNA架構增加了一個獨特的L1快取。不同於傳統多級快取中L1只能充當L0(0級快取)的備份和緩衝作用,RDNA架構的L1快取既可以被L0快取讀取和寫入,也能同時直接被ALU(算術邏輯單元)讀取和寫入。這樣一來,就相當於在ALU和L0直接額外多了一個容量更大的緩衝池,變相增加了L0快取的等效頻寬。
華碩為AMD推出的世界首款支援DSC壓縮技術的大尺寸4K遊戲顯示器
其次,雖然AMD聲稱如今的RX5700系列是為2K解析度遊戲設計,但他們還是在新架構的多級快取、視訊記憶體、顯示引擎和光柵化單元間大量運用了DCC色彩壓縮演算法。這意味著RX5700系列表面上看起來“只有”256bit位寬的GDDR6視訊記憶體,在實際使用中卻能發揮出超常規的吞吐量,從而輕鬆支撐起4K、高幀率、HDR遊戲所需的顯示頻寬。
硬體也得軟體配:這次AMD又良心了
有了全新設計的第五代圖形計算架構作為支撐,AMD這次可不僅僅只是推出了全新的中高階“小鋼炮”這麼簡單。要知道,與新硬體伴生的,當然還有全新的軟體和功能體驗。
頗為有趣的是,儘管AMD用了很大篇幅在數天的釋出會裡強調RDNA新架構的計算效能,但畢竟這是在E3展前,AMD自然懂得遊戲玩家們希望看到的是什麼。因此,與Radeon RX5700共同宣佈的,還有AMD全新的三大遊戲黑科技:AMD Fidelity FX開源影象質量工具包、Radeon Image Sharpening遊戲後處理銳化演算法以及Radeon Anti-Lag遊戲抗延遲技術。
Image Sharpening的對比效果
其中,Fidelity FX和Image Sharpening都旨在改善遊戲畫面對比度和清晰度,只不過一個是供開發者使用的特效,而另一個則屬於後期著色技術,將會直接整合在未來的Radeon ADRENALIN 19.7.1驅動中,讓廣大玩家們體驗不會降低幀率,只需一鍵開啟,遊戲立刻“高畫質化”的神奇效果。
相比之下,Radeon Anti-Lag遊戲抗延遲技術想必會讓電競選手們歡呼雀躍:從原理上來說,它有點像是CPU和GPU之間的“垂直同步”——透過調整CPU對於鍵鼠點選操作的相應節奏使其與顯示卡的渲染同步, Anti-Lag技術能將鍵鼠輸入到螢幕顯示的延遲降低30%以上。這是什麼概念呢 ?它其實就有點類似我們手機、平板上的“觸控跟手度”—那種即點即開、指哪打哪的感覺,說不定甚至比換一套更好的鍵鼠帶來的改變都還要更加明顯。當然,如果說有了Radeon Anti-Lag,玩遊戲還是感覺不跟手,那或許就真的意味著你該換一套鍵鼠,或者換一顆更好的CPU了~
第三代銳龍處理器,新架構更勝新制程
說到CPU,就不得不提到AMD如今備受關注的第三代銳龍桌面處理器了。在此前的臺北電腦展上,我們已經見識到了全新銳龍處理器大為進步的多核心規格、真正追平甚至反超競爭對手的單核心效能。不過,在這次的NEXT HORIZON GAMING活動期間,我們還是首次得以一窺全新Zen2架構的諸多技術細節。
一個CCD Die,也就是八核心型號
兩個,自然就是最大十六核心了
比如說,相比於此前的Zen與Zen+架構,Zen2最大的特徵在於其將CPU的計算模組與包含記憶體控制器、PCIE通道控制器、CPU模組間互聯控制器等在內的IO模組進行了物理上的分割。其中計算模組以最新的7nm工藝製造,換來雙倍的密度和相同效能下大降50%的功耗水準(當然這也就意味著更高的主頻成為了可能)。而IO模組則採用12nm打造,從而使這些原本就不需要高頻率的功能元件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自然也就使得新款CPU的價效比更上一層樓了。
當然,對PC技術敏銳的朋友們可能看出來了——把包含記憶體控制器的IO模組從CPU裡“拿”出來,這不就是許多年前的北橋晶片嗎?事實上,早在臺北電腦展之後,就曾有媒體好奇Zen2架構的外接記憶體控制器設計是否會對CPU的延遲效能造成影響。針對這一點,AMD此次也終於做出了明確的解答:事實上,得益於大大增加的匯流排頻寬和翻倍的三級快取,如今的三代銳龍處理器不僅記憶體延遲大為減少,甚至就連此前一直表現欠佳的記憶體超頻潛力也實現了大翻身。據官方資料顯示,三代銳龍的記憶體控制器可以輕鬆支援到DDR4 5100MHz以上的超高頻率,而如果是對延遲敏感的使用者,AMD則建議搭配DDR4 3200 C14或者DDR4 3600 C16的記憶體來使用。這在過去都是隻有少數旗艦主機板才能勉強達到的高頻率,如今隨著三代銳龍桌上型電腦處理器的推出,也有望成為一般消費者都能享受到的效能表現了。
除了外接IO模組之外,本次的三代銳龍處理器在計算核心本身的架構上也同樣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動。其中,最顯著的便是引入了近年來學術界熱門的TAGE(TAgged GEometric history length)分支預測器,作為CPU設計領域的前沿技術,TAGE預測器僅需要少量增加芯片面積,便能換來大幅度的效能和功耗改善。而三代銳龍處理器本身有著7nm的新制程“撐腰”,用起這一技術自然是毫無顧忌。再加上新增對AVX256浮點指令的支援,使得這一次的銳龍處理器在專業多媒體處理效能上也有極大幅度的提升,配合改進的超執行緒能力(算術邏輯單元與地址生成單元的比例從4:2增加到了4:3),最終令Zen2架構的三代銳龍處理器收穫了高達15%的每時鐘週期性能提升。
事實上,AMD對於這一次的CPU架構革新也十分滿意,以至於他們認為在本次Zen 2架構的效能提升中,新制程所作出的貢獻,還遠遠比不上新架構帶來的改變。換句話說,無論是理論分析還是實際效能,都再一次批駁了那些認為AMD的新產品僅僅只是得益於“製程紅利”的觀點。
50週年的AMD,正在全方位地“放大招”
在本次AMD NEXT HORIZON GAMING活動的伊始,被中國網民們暱稱“蘇媽”的AMD CEO蘇姿豐博士便驕傲地宣稱,AMD是當前唯一一家能同時在PC、主機、雲端和移動市場領導遊戲技術發展方向的企業。
事實上,關注AMD的朋友們可能都知道,就在前不久,AMD接連收穫了包括索尼次世代主機PS5、谷歌雲遊戲服務、三星未來移動GPU專案在內的多個大單,充分證明了其技術的先進性與產品的高性價比。
就在本次活動上,作為50週年大慶的“獻禮”,AMD一口氣拿出了多款意料之外的重磅產品,包括限定的Radeon RX5700XT 50週年紀念版顯示卡,此前一直深藏不露的16核32執行緒銳龍9 3950X旗艦處理器,換用金屬導熱材質、支援全新自動超頻技術的銳龍5 3400G APU等硬體新品,以及給消費者帶來進一步免費福利的Radeon Image Sharpening遊戲畫質提升技術、Radeon Anti-Lag遊戲抗延遲技術、帶有更多專業超頻功能、且不限定主機板品牌的全新BIOS等等軟體功能和應用。
除此之外,伴隨著AMD銳龍處理器、Radeon GPU如今在個人電腦與資料中心市場的高速成長,它們也收穫了比過去更多的合作伙伴。就在前不久,微軟剛剛全面推送了Windows 10 的2019年五月版更新,它其中的一個隱藏屬性,便是針對AMD銳龍處理器進行了大量最佳化工作:包括更快速精準的主頻控制、更智慧的CCX核心排程策略等。單此一次系統更新,便可以讓銳龍處理器在部分遊戲中的幀率提高15%,多個應用開啟的速度加快6%……而這一切,都反映出了當前AMD產品競爭力越來越強,大有逐漸掌控主流市場技術方向的趨勢。
43年前(1976年),AMD與Intel達成專利相互授權,從此打下了“雙強鼎立”的基礎;38年前(1981年),AMD製造的晶片進入太空梭,創業不過12年的企業得到了最高級別的質量認可;20年前,初代速龍處理器釋出,效能逆襲的神話由此展開;13年前,AMD收購ATi,艱難的融合之道自此開啟;2年前,初代Ryzen(銳龍)處理器釋出,AMD吹響了技術與市場雙重反攻的號角……而現在,當曾經的矽谷叛逆者們已然成長為一家有著50年輝煌歷史,產品線覆蓋幾乎所有電子娛樂領域的技術巨頭時,AMD卻依然沒有放鬆進取的步伐。
-
9 # 好好喝水的杯子
價錢相比N卡便宜一些,價效比好一些. 功耗稍微大一些(真的不是很明顯,沒有那麼誇張) 色彩表現優於N卡,驅動給力些,後期驅動上來對同級別N卡會有大於等於N卡的狀況。 總結價效比高,整體不錯,香
-
10 # 董小膽聊主機
AMD的顯示卡對於我們來說主要是Radeon,說他好不好就要對比一下Nvida的GeForce。
自從ATI和AMD合併以來,Nvidia和AMD一直是PC遊戲市場上最後剩下的獨立顯示卡製造商。與他們在CPU市場上與英特爾的地位相似,AMD佔據了整體市場的一小部分,並且通常被認為是二者戰鬥中的弱者。Nvidia的資金允許更頻繁地建立新的GPU架構,並在自動駕駛汽車和AI等領域實現多樣化。隨著SHIELD硬體的首次亮相,Nvidia甚至在移動技術方面做出了重大舉措,而AMD尚未反映這一點。
遊戲方面,兩家公司在遊戲主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Xbox 360和任天堂Wii都採用了ATI(AMD)GPU,而PlayStation 3則採用了改良的Nvidia GPU。在當前一代遊戲機中,AMD已經為PS4和Xbox One製造了定製的APU / SoC,而Nvidia已經將其SHIELD技術用於Nintendo Switch。
AMD與Nvidia:同步技術和軟體支援Nvidia的G-Sync與AMD的FreeSync相比:從根本上說,這兩個廠商正在嘗試做同樣的事情:消除鋸齒,保持穩定的FPS,並提供整體更流暢的遊戲體驗。他們透過稱為“自適應同步”的技術實現這一目標,該技術可動態調整顯示器的重新整理率,以匹配正在播放的當前幀速率。這使得較低的平均幀速率更平滑,並且有助於緩解通常伴隨更高幀速率的螢幕鋸齒,而不會出現V-Sync帶來的輸入延遲。但是Nvidia的技術更加昂貴,因為它需要顯示器內部的專用硬體才能執行。相比之下,FreeSync只需要一個最新的DisplayPort埠,並支援AMD GPU正常執行。
就整體軟體產品而言,Nvidia過去在這方面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如今,如果有一個Nvidia功能 - 比如Share / Shadowplay--那麼AMD有一些東西要匹配。仍有遊戲為兩家制造商中的一家提供特定的最佳化和圖形效果。
AMD與Nvidia - 高階顯示卡Nvidia Titan VGTX 1080 TiRX Vega 64在高階顯示卡層面,在效能方面,Titan V非常輕鬆地擊敗了這個名單上的其他品牌。與1080 Ti相比,效能勝出了24%!在對比RX Vega 64,效能整整勝出67%!所以它應該完勝對吧?但是答案並不是。1080 Ti和Titan V之間的價格差異為好幾千,效能差異僅為24%!這個價格完全不值,特別是如果你只是一個遊戲玩家。
AMD與Nvidia - 旗艦級顯示卡RX Vega 64GTX 1080讓我們來對比一下GTX 1080和RX Vega 64,他們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雖然在測試中明確表明Nvidia的效能更加強悍,但是在價格中,AMD更勝一籌,價效比完勝,效能在差異不大的情況下,我更傾向於AMD。
AMD與Nvidia - 中端顯示卡RX Vega 56GTX 1070 TiGTX 1070最初,這一類別中的兩個競爭對手是GTX 1070和RX Vega 56。憑藉微薄的優勢,RX Vega 56 在Radeon vs Nvidia的戰鬥中成功超越GTX 1070。但這並不是Nvidia的性格。僅僅幾個月後,1070 Ti釋出並消除了AMD的領先優勢。
AMD與Nvidia - 平民級顯示卡RX 580GTX 1060 6GBGTX 1060 3GBRX 570GTX 1060長期以來一直佔據著這一類別領頭羊位置,但隨後RX 580在2017年中期出現打破了這個局面。雖然N卡在技術和效能上一直處於領先的位置,但是供貨不足造成N卡在這個競爭中處於劣勢。而且RX 580在遊戲效能(特別是在更高解析度下)和價格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這實際上是目前顯示卡市場上的最優選擇。
AMD與Nvidia - 入門級顯示卡GTX 1050 TiGTX 1050RX 560GTX 1050和RX 560價格大致相同。而1050在VR的基準測試中表現更好。然而1050 Ti要高出1050整整10%的效能,這一類別的獲勝者和1080p遊戲的入門級顯示卡的冠軍是GTX 1050 Ti。但是Ti的價格必然會更高一些。
總結就效能而言,NVIDIA在各個層面其實都是完全壓制AMD的存在,但是價格過高,供貨不足一直都是遭人病垢的地方。
從價效比來說,AMD在這裡會勝出一些。RX 580或RX Vega 64對於部分玩家來說都是最優選擇。在購買顯示卡時,如果預算有限,RX 580應該是你最好的選擇。
回覆列表
-----------------------------------
最近AMD迅猛的勢頭已經很大的衝擊了Intel,但是它們並不想就此罷休,還要更進一步。近日,AMD宣佈,“Raven Ridge 2018”首款移動平臺APU——Ryzen 7 2800H釋出,據悉它能將會有十分出色的能效表現。
我們來看一看這塊Ryzen 7 2800H APU,它採用了4核心8執行緒,基本頻率為3.35GHz,並且可加速到3.8GHz,並且集成了Vega 11核芯顯示卡,整體功耗為35W。
可以看到這款移動平臺的APU字尾從之前的“U”變成了“H”,據悉,“H”字尾將代表高效能的移動平臺產品,而且它可能將採用12nm架構,全方面效能都將比此前產品有不小提升。
在PC端處理器市場上,現在基本上就是AMD和Intel的二人轉市場,目前AMD有很好的機會在更進一步,因為他們將要在年底推出全新的7nm工藝,而老對手Intel的10nm工藝卻不斷延期,最新訊息稱他們也許無法在2019年都無法大規模量產,這樣也給了AMD很大的緩衝機會。
我們都知道Intel的14nm工藝已經從6代用到了9代,並且他們還宣稱14nm還有很多潛力可挖,但是大家都很不忿這種擠牙膏的策略了。所以,當AMD宣佈將他們7nm工藝將會發佈會時,很多人是期待的,以為這樣處理器市場才能更平衡。
AMD前幾天宣佈本年度將有7nm產品釋出,他們將採用臺積電的技術,並且在年底AMD將率先在面向專業級別的第二代EPYC霄龍處理器上應用7nm晶片,但是真正消費級產品將會在2019年正式面世。
可以看出來,AMD已經在移動端APU、桌面PC處理器以及專業處理器等方面像Intel發起了進攻,而且卓有成效,大家現在肯定都很好奇Intel的迴應是什麼呢?就是希望他們不要在消費我們的耐心了,給大家帶來點更拿得出手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