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素黎9
-
2 # 雲布衣A
夷,負弓者也。弓為遠端殺傷性武器,當時屬尖端科學發明,一人負弓誅百獸,御強敵,何等威風。東夷乃舜之後,與南蠻,北狄,西戎同華夏民族的四大體系。華人皆炎黃子孫,蚩尤即炎帝,並無存疑。華人正廳安神,必有天地君親師位六個大字。敬天敬地敬君敬先祖敬師尊,此君為誰?遍查典籍,稱君見於正史者,僅蚩尤一人。《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孔安國語:九黎君,號蚩尤!又據《尚書.呂邢》注:九黎之君,蚩尤!此君永受香火,意義在哪?此君當為君王,亦稱天子。上古誰為天子?據《史記五帝本紀》載:蚩尤,古天子!正史最早稱天子者,蚩尤也!蚩尤為正統,有白紙黑字為證!
-
3 # 羽真彤
據個人瞭解回答,不是歷史,可能是有所出入。華夏民族早期是處於部落時代,在部落時代,為了好辨別不同地域之間的人群區別,總共分解為五大地域。即是現在大家瞭解到的,東夷,南蠻,西狄,北戎。華這個字是在黃帝實現了統一部落權以後才出現的。這地域劃分是之前就有的。早期的一統實際上還是鬆散的部落之間,是對於一個人的認同。那個部落強盛,那個就是中央部落,實行的是禪讓制。
至於蚩尤和黃帝的戰爭,一個說法是兩個部落之間爭奪控制權。是有熊部落與九黎部落之間的征戰。另有一個說法是,兩個部落分別代表著母系氏族與父系氏族之間的權利的更換。這個戰爭涉及的範圍廣,雙方的支持者都展開了戰鬥,東夷部落也有參戰。最終戰場還是由蚩尤代表母系統治的九黎部落和黃帝代表父系的有熊部落展開鉅野戰。(可能是吧,不記得了。)
這場戰爭還有一些陰謀論的成分,再次宣告,不是歷史,早期的母系氏族掌握者生產資料,所以一開始蚩尤部落佔據上峰,無論是兵器盔甲還是人員配置。之後母系氏族之中出現認同父系氏族的掌權者(背叛者)。並且把掌握的技術,交給黃帝部落。其中就有醫術,兵書,武器製造,器物製作等等技術。這才有了有熊部落的發展壯大。最終打敗了九黎部落,稱雄天下。
之後有熊部落佔據黃河流域,開始了農牧結合的快速發展。這期間還陸續發生過一些叛亂,比如炎帝部落的征戰。這也可以看成是領地擴張戰,因為炎帝部落佔據了肥沃得黃河中游地域 。引起了炎帝部落的不滿。這其中就有我們熟知的神話故事,刑天戰舞,當然還是失敗的,之後戰敗部落南遷,退出黃河流域。
九黎部落頹敗南遷,現在的南方還有一些古老的部落仍然是母系傳承製度。還有一個根據就是,九黎部落的盔甲製造很誇張,比如說蚩尤的樣子,牛角,噴火,身高等等,我們完全可以看成一個人穿成盔甲之後的樣子。畢竟那樣的人沒有過。一些雲南的部落首飾還有這些特點,比如說牛角,噴火,高冠等。這個的可能性比起神話創說當然更為可靠點。
而炎帝部落的也同樣遭遇到這個問題,退到了巴蜀地域,就是現在的四川地帶。這個當然也不是隨便胡說。綜合歷史來看,這個時間,正是巴蜀古文明的繁盛時期。大量青銅製品的出土,神話時代的物品出現足以證明這個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青銅神樹,黃金權杖,太陽神鳥,還有保留了古巫特徵的青銅面具。祭祀神明的祭龍壁圖。巴蜀文明在之前是沒有找到更早的。金沙文明和三星堆可能會有其他解說。遷移說,也算是這些學說的一種。還有就是蠶叢,魚鳧,這些明顯帶有神話色彩的名字和樣子,和山海經可以算是一脈相承。
最後,再次宣告,這是一個回答,一個不屬於歷史的答案。不喜歡的可以保留你的意見,要說也可以但是要給出足夠理由。畢竟神話時代的歷史線到底誰先誰後,只能靠現有的推,太專業學術文章的我也不可能去查到。
-
4 # 有魔氣歷史
東夷族群,主要盤踞在今天山東丘陵一帶的高地(洪荒時期,周圍洪水氾濫,高地易於生存,此地崇尚鳥雀為圖騰),此地深受河北平原-黃土高原地區仰韶文明的影響和南方的馬家浜文化影響,大汶口文化是他們的代表時期。
同時他們也有非常酷似仰韶文化的陶器,如下圖:
以上是東夷族群上古時期(至少是商周之前)的基本形態。至於華夏族群,也就是前面提及的仰韶文化和它的繼承者龍山文化 。
目前考古歷史領域有一個不成熟的推斷(實際上就是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河北北部的幽燕地區紅山文化和太行山以東的黃土高原仰韶文化(注意這兩處都是高地和平原的分界線,當時的黃土高原分佈還沒今天這麼靠東,並且兩處均靠近400毫米等降水線)都是華夏族的發祥地。
簡而言之,人們認為,黃土高原龍山文化收容或征服了東夷族群,形成了一個新的龍山文化圈,而北方的紅山文化與仰韶文化一樣,其建立者同屬於古羌人東遷的部落分支。
上圖是仰韶文化陶器作品,是不是和大汶口的色彩很像。
或許是地勢較低,紅山文化比較崇拜的圖騰是蛇。比如下圖這樣的,後來圖騰演化為以玉龍為主,其餘圖騰為輔的陶器紋路。
從大汶口文化和紅山文化的陶器製品身上,我們看到了龍鳳圖騰的原始印記。
後來逐鹿之戰,龍山文化面對南方的三苗族群北侵(主要是滲透東夷族群),被迫與北方同族紅山文化聯手,在河北逐鹿(此地基本處於燕幽紅山文化以南、東夷族群西北和黃土高原以東的中央區域,可見當時三苗勢力伸展之遠)展開大戰。此戰之後,東夷族群再度迴歸華夏體系。後紅山文化黃帝和龍山文化炎帝之間又爆發了阪泉之戰(此戰在部分古代史籍,被放置在逐鹿之戰前,然而筆者採納另一種說法),最終姬姓軒轅氏成為華夏共主。
諸夏集團,是在阪泉之戰後,再度確立的。與之前的龍山體系相比,多了紅山文化的加入。也就是說,東夷部落和華夏部落雖不屬於同族,卻在逐鹿之戰前就已經長期同屬一個體系,只不過兩者相互獨立,且隨著三苗崛起,東夷部落出現部分兩屬情形。
提及炎黃(炎帝就是仰韶-龍山歷代首領的稱呼,至於黃帝很可能是紅山文化或整合後的華夏族群給予的尊號),就不得不提及逐鹿之戰的另一位角色——蚩尤。
然而事實上,關於蚩尤是誰,史書上和考古界都沒有定論。有三種說法:
①蚩尤與炎帝同屬神農氏,是華夏集團的一員;
②蚩尤屬於東夷族群一員,因反抗和擴張勢力,與炎帝和紅山文化發生衝突;
也就是說,如若屬於前兩種,逐鹿之戰和阪泉之戰後,蚩尤部眾就已經融入華夏(或者說本身就是華夏),因此可以稱得上是華夏共祖之一。
如若是第三種,那麼他將不僅是華夏族群的共祖之一,並且也是三苗集團其餘後嗣的先祖。
後來進入大禹時期,大禹將自己的部落更名為夏后氏,華夏之名開始逐步確立了。
那麼可以最後回答題主的問題了,東夷族群不屬於仰韶文化,但到龍山文化時期就已經開始逐漸融入華夏,並且在至少夏朝之前就已經成為諸夏體系的一員。
至於蚩尤,很可能是、或者部分是華夏族群的共祖之一。但不論如何也稱不上是華夏族最為正統的繼承者。姑且不說炎黃二帝所代表的諸多先羌文化族群,就說夏朝和蚩尤出現的先後順序,也至少相差600年啊。
-
5 # 折緣
“東夷”是一個很廣泛的代稱,現存的古代文獻典籍中關於“夷”的記載很多,《禮記》中說“東方曰夷”,《大戴禮記》言:“東闢之民曰夷”。《說文》講:“夷,東方之人也。”
由此可見,“夷”最初指代的是古代東方的民族,大概是東周以前的時代裡,中原部族的勢力範圍還沒有延伸到東邊,也就是齊魯之地,對這一地區民族的稱呼。
《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天子失官,官學在四夷”。到了這裡“夷”的意思又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指代的是生活在以黃河中游為中心的中原地區以外的區域以及民族,這麼算下來的話,大概河南以外的地區都是“夷”了。
“東夷”一詞在商代還沒有出現,但在西周銅器銘文中已有所見,據相關學者的考證,“東夷”一詞在周代早期的銘文中出現的頻率很高,但到了中晚期之後卻沒有了總要,這一時期仍用“夷”字作為族名。
先秦時期的典籍記載中才開始廣泛使用“東夷”作為部族名稱,這大抵是與古代部族間的戰爭相關。“黃帝既為黃河流域而驅逐炎裔,炎裔原在黃河流域東方者愈驅而東,為日後之東夷。”
根據這段記載,最初的“夷”在於華夏族群的戰爭中被驅趕得離黃河流域越來越遠,分散到四方,所以後來華夏族便在各族前加上表示防偽的東夷、西戎、北狄、南蠻來稱呼他們,並且一直沿用。
那麼東夷的發源地在哪裡呢?很遺憾,至今學術界都沒有一個定論。一部分認為發源自河北易水流域,後來才沿著渤海灣南下,或向東遷徙。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古夷人並不是從東北遷來的,而是從江淮向北發展過去的,還有的說,東夷是居住在今天山東地區為主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土著居民,山東地區就是其發源地。
但是東夷部族的分佈及其部族都在不斷變化,確定東夷部族正式形成於哪個歷史時期才是搞清楚這個問題的關鍵。從這個角度而言,在山東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表明,這一時期,整個族群處於穩定和獨立的狀態,從遺址中出土的大量文物也表明,這一時期的東夷部族的生產和生活是穩定的。
東夷部族的分佈範圍也在不斷變化,最盛時期也許或者達到山東的北部全境,西至河南的東部,西南至河南的極南部,南至安徽的中部;東至海。
東夷族有著古老的歷史,也出現了很多族團,但是因為其支系繁多龐雜,文獻記載卻不多,所以很難弄清楚東夷部族各族團的發展狀況。傳說中的太昊、少昊集團應該是古夷人最早的部族,這是學術界公認的,但蚩尤集團到底歸屬東夷還是苗蠻集團卻一直存在異議。
不過就當時的環境而言,黃帝的族團,大抵上只有東夷這麼一個敵人,所以蚩尤集團屬於東夷更有可能性一些,而苗蠻集團此刻根本不太可能北上中原地區。
綜上,倘若以黃河中游流域的族團為華夏鼻祖,那麼蚩尤在當時屬於東夷集團,是敵對關係,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華夏部族的的一步步形成,也就是不斷擴大勢力範圍,吸納更多的族團加入,逐漸形成了西周這樣的國家體制後,東夷顯然也已經融入到了華夏族之中來,民族這個概念是隨著歷史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黃帝時期,談不上什麼民族,大家都是一樣的部落,至多形成了個部落聯盟,從文化角度而言,隨著歷史的演進,部族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少,互相影響互相融入,這才形成了今天的華夏,或許若千年以後,華夏族又會有新的面貌呢。
-
6 # 鶴林雨露3
十多年前我就發貼否認中華文明在中原的說法,肯定良渚文明才是中華文明發源正統,結果被各大網站封了十幾個號。地域利益把民族文明發源作為一個自己符號,一直在歪曲左右我們對自己民族的認知。
中華黃河,北方文明證據在那呢?歷史是要以考古證據說確定的,那些專家們沒證據整天瞎扯,胡吹抬高中原倭化江南諸省,典型的自卑意淫。也怪不了世界學術界會認為;中國華文明是外來西方人傳入的誤解。
石器時代文化與文明起源並不是同一個概念,非洲黑人,澳洲等地方土著人也有自己幾千年的自己文化傳承,但從沒有他們文明發源這說法。就算是中華土著文化最早也不是中原北方,南方浙江,湖南,廣西等地發現的古人種植水稻有一萬二千多年,但這隻能是古人部落文化,能算文明發源嗎?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北方產玉,但只是生活用品,裝飾品,玩具類,這與江南良渚同時代把玉作為精神信仰,及身份,祭祀文化高度,這是同一個概念嗎?國內一些專家們連這常識也不懂嗎,一直刻意混淆只能說明是個人情感目的主導嚴肅的文化研究方向。
談文明發源,首先要尊重考古與文明傳承證據,用事實說話。 世界學術界承認的”中華文明發源地”是”浙江的馬家浜文明”,是”世界二大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其後的”良渚文明”有完整的考古證據鏈證明這種文明的傳承!”
中華文明靈魂核心的代表,絲調,茶葉,文字,磁器,青銅器,玉文化,龍文化等等,那個發源在黃河流域了?全圍繞在江南杭州周邊地區,這絕對不是什麼巧合。谷歌,百度等搜尋上找,”大英百科”唯一有記錄的是浙江的馬家浜文明。2013年在浙江平湖發現的”良渚文字”距今5000多年。
7000多年前浙江”馬家浜人”就大規模人工種植水稻了,4500多年前的”炎帝”是如何教比他早3000年的祖先農耕的?先入為主的“北方中原發源說"更多的是主觀先定位,然後再找證據,近代中國找了百年,有的只是否認北方中原這一說法不可信的證據。
我說的這些全是有據可查的,中原文明說的磚家們卻視而不見。中原人炎帝圖騰是牛,黃帝圖騰是熊,蚩尤的圖騰是牛鳥,只有百越的圖騰崇拜的是龍!龍居大海。中原小池塘也是海的概念?連龍的發源也會睜眼說瞎,太可笑了。
有的專家們是為了利益,把一塊普通紅山的玉豬蟲,非要說成是玉豬龍就是有利益關係。紅山人崇拜過龍的證據有嗎?這麼簡單的常識會不知道?用一個孤證歪曲事實就是為了利益,把紅山玉抄成天價才是不良專家們的目的,現在的專家道德缺失太多了!
-
7 # baby小課堂
東夷族是不是中華正統?
這個問題問的就有點說不通。
東夷是一個族群,而不是一個族,是夏商時期中原人對黃河下游居民的總稱,所以題主需要改問題了。
很多人對東夷族群感興趣,但是在聊起這個族群的時候,又帶有很多偏差,因為這個族群與中原地區原住民關係很複雜,炎帝黃帝聯盟,構成華夏族的主體,後來黃帝打敗東夷部落首領蚩尤,部分東夷部落併入炎黃聯盟,華夏族源就此穩定。所以,東夷部落是華夏族源的一支,但是是被打敗後才與炎黃部落結盟的。而漢族自稱炎黃子孫,這讓東夷部落的位置很尷尬,明明是華夏族源的一部分,卻總是被當作未開化族群。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想需要把東夷部落與東夷文化全說明白。
——————分割線——————————————-
東夷文化的空間分佈與時間分佈:
東夷並不單指山東境內原住民,東夷文化的分佈範圍十分廣泛,北可達遼東,南可至淮河以北,西至河南一帶。教科書上說大江大河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無論是仰韶龍山還是大汶口,都是黃河流域起源的文化,日後走向統一,也是很正常的。
東夷文化的時間範圍可從距今8500年前的後李文化算起,中間歷經北辛——大汶口——龍山文化,到嶽石文化為止,中間歷經4900年的歷史,這是在新石器時代而言。如果算到齊國滅萊國(東夷大國)整個膠東半島為齊國所有為止,那麼東夷族的歷史大概有近6000年。
——————分割線——————————
單純地列舉考古學上的文化層可能不夠形象,下面將文化層與中國古代的史料、神話、傳說做一個大概的對應,雖然神話傳說不甚靠譜,但是它們也有一些可信度的,這樣也有助於瞭解東夷部落與炎黃部落的關係。
《竹書紀年》《後漢書-東夷傳》都記載“夷有九種”,這裡“九”當為多數之稱。東夷是一個由眾多氏族部落組成的極其龐大的部落集團,各部落各有自己崇拜的圖騰,如龍,蛇,鳳,鳥,太陽,其中以各種鳥的崇拜最多,這就是鳥夷部落,接下來介紹鳥夷部落中較為出名的部落。
第一個是太昊部落,《帝王本紀》說:太昊帝,庖犧氏,鳳姓也。太昊部落處於母系氏族公社(太昊之母踩了大腳印就懷上了太昊,太昊只知其母,,,吐槽:每次讀到這種懷孕方式,我腦子裡浮現的都是大話西遊裡吳孟達在妖精身上打了個顫然後妖精懷孕了)階段,處在後李北辛和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這時中原地區還是炎黃時代。太昊在後來的傳說中與伏羲(伏犧,庖犧)氏合為一人,但是有關伏羲的記載中有“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和“民始開悟,知有父子之親”的說法,這說明伏羲時代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的階段。
第二個是少昊部落,少昊,黃帝之裔,以鳥名官,孔子問官於郯子,郯子便是少昊的後裔。少昊大概處於龍山文化時期。
第三個大家更熟悉,有虞氏舜,上古賢王,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做什器於壽丘。但是舜明明是東夷人,卻又是中原地區部落聯盟的大酋長,這個問題稍後解決。這時處於嶽石文化時期。
第四個是蚩尤,蚩尤與黃帝之戰可看做是中原文化與東夷文化交流碰撞的一個反應,依據蚩尤以銅作兵器的記載,可大致推斷蚩尤處在大汶口到龍山時期。考古學上也發現這個時期河南地區與山東一帶相似交錯的文化,說明蚩尤戰敗後東夷部分部落加入聯盟的說法應該是真的。
——————分割線————————————
說完了這些後,在聊東夷與中原的關係就好說了。
第一,東夷確實是獨立發展出的文化,而且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根據出土的文物來看,東夷文化並不是遠遠落後於中原,而是各有所長。
第二,東夷並不是一個很緊密的部落集團,半島東部與中原文化交流密切,而且最後融入了炎黃聯盟,百度百科:
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併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後來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後又以黃帝部和炎帝部為主體,與山東境內的部分東夷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聯盟,華夏族源基本固定。所以,東夷部落確實是華夏族源的一部分,雖然是戰敗了,但是考慮到炎帝也是戰敗的,所以沒啥不好意思的,不用覺得當時東夷是被“殖民”了。因為三皇五帝裡有幾位東夷人的,這說明當時中原與半島以東的東夷人已經融合一體了,就算是首領也不用考慮是哪一方的(另有一說認為是兩方輪值)。
第三,半島以西也就是膠州半島的東夷人與中原地區的交流還是很少的,不過這裡的東夷人並不是原始部落,而是以國的形式存在,有齊國莒國這樣的異性諸侯國,也有萊國譚國這樣的未被分封的不得姓之國,還有介、根牟這樣的夷狄之國。因為民族逐漸融合,到春秋時,很多異性諸侯國也被稱為華夏國,只有介這樣的才被稱為夷。
齊國滅掉萊國後,可以看做是東夷文化失去了最後一位代言人,東夷人最終全部融入了華夏族。
所以華夏族源並不是起於一處,而是起於多處最後走向統一,至於說正統,這又不是朝代更替帝王禪讓,何來正統不正統的說法。
-
8 # 長門文軒題主的問題有兩個,①東夷和華夏族什麼關係?②為何有人說蚩尤是華夏族最正統的繼承者?
第一個問題從四個方面來回答(概念、文獻、考古、分子人類學)
先理清下概念東夷、華夏、苗蠻這三個遠古部族的概念徐旭生先生在五十年前已經提出來了。逐漸被業界所認可。
這裡我要說明的一點是,三大部族的“華夏”不等同於東周以後的“華夏”,我們今天的華夏指的是東周以後形成的“華夏”。所以我們在三大部族的名稱前都加上一個“古”字。古東夷、古華夏、古苗蠻。至於為什麼,後面會有答案。
“古東夷”指的是8000-4000年前生活在今天冀東、魯、蘇北、皖北的古人類聚落群。
“古華夏”指的是8000-4000年前生活在今天隴東、關中、晉南一代的古人類聚落群。
“古苗蠻”指的是8000-4000年前生活在今天漢中平原和荊漢盆地一代的古人類聚落群。
我們從地域分佈不難看出來,這三個原始社會新石器時期的聚落群匯聚的交叉點就是今天的河南及其周邊各個省組成的中原。我們後面要闡述的就是有關三個聚落群“逐鹿中原”的故事。
從文獻的角度來解讀前面我們說了,“古東夷”不等同於商周以後的”東夷”,我們看下文獻中“古東夷”的記載。
1、《山海經》中的“帝俊”是東夷先民公認的最高神,也是東夷各個部落公認的祖先神,帝俊後來被演化成五帝中的“帝嚳”,這個牽扯到古帝王形成的問題,我們這裡不做詳談。據徐旭生先生統計,《山海經》中記載帝俊的事蹟多至十六處,他子孫後裔眾多,許多重要的發明製作也出自其子孫之手,如農業方面的播百穀、始作耕,交通工具方面的始為舟、始以木為車,手工業方面的始為巧倕、始作下民百巧,文藝方面的始為琴瑟、始為歌舞等。說明古東夷文明的發達。
2、下一個人物就是“少昊”,少昊是現在學者們公認的東夷的先祖部落,文獻的記載自然也是五花八門。我們挑幾個看下。
“又西二百里,曰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山海經·西山經》 “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是為玄囂,降居江水,有聖德,邑於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謂之窮桑帝……號金天氏。”——《帝王世紀》“青陽即是少皞,黃帝之子,代黃帝而有天下,號曰金天氏。”——《世本》“西方,金也,其帝少昊。”——《淮南子》 “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史記 封禪書》由於後來的黃帝譜系的建立,以及五行學說的出現,把少昊安成黃帝一脈,併成為掌管西方的神,是不足信的,少昊是古東夷聯盟的一個重要部落是可以肯定的。
3、第三個人物就是顓頊了,我們都知道的五帝之一。
《山海經·海內經》
“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帝顓頊”。其他文獻也都大抵如此,只是少了“韓流”這個人物,顓頊被劃分進黃帝的譜系中自然也是後世的附會,我們看下顓頊在哪裡的考證。
《呂氏春秋·古樂》
“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路史·後紀八》引《尚書大傳》中說
“窮桑,顓頊所居。”可見若水、空桑(窮桑)就是是顓頊部落活動範圍的中心地帶。。窮桑的考證很麻煩,我們說下我們認可的結果吧,窮桑在今天山東曲阜一代,山東曲阜就是古東夷主要部落的活動區域。
《左傳·定公四年》“命以伯禽,而封於少皞之虛。”杜預注:“少皞虛,曲阜也,在魯城內。”《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杜預注云:“窮桑,地在魯北。” 《史記·魯世家》亦云:“封周公旦於少昊之虛曲阜。” 《帝王世紀》雲:“(少昊)邑於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謂之窮桑帝。”可證窮桑位於魯地,本是少皞之墟曲阜一帶的說法不誤。顓頊出生地及活動範圍為少皞氏之墟曲阜一帶,這是其與少皞同屬一系證據之一。
《尚書》中有專門一篇《堯典》記載了堯制定曆法、鯀禹治水、選舉賢能和堯舜禪讓的傳說以及任命“官員”的事蹟。
還有《論語》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其他如《左傳》《國語》等先秦典籍都有對堯舜的記載。
《竹書紀年》所載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后稷放帝子于丹水”更是直接顛覆了《史記》中堯舜禪讓的記載。
前面的論證比較枯燥,但對於問題的解答非常關鍵,我們都知道中華文明的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的版本有好幾個,我們這裡選取少昊、顓頊、帝嚳、堯、舜這五位先祖的考證,其實想說明的觀點就是一個,從我們這五位先祖的來源地望可以看出來,少昊、顓頊、帝嚳三位來源於古東夷部落,堯舜來源於古華夏部落。到這裡已經很清楚了,我們的先祖是由古東夷部落和古華夏部落共同組成的,而且古東夷部落開始是領先於古華夏部落的,少昊、顓頊、帝嚳排在堯舜的前面就反映了這點。
5、那麼古苗蠻部落呢?我們還是先看下文獻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
“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西戎,延鯨於羽山,以變東夷。”《淮南子·修務訓》載舜:
“南征三苗,遂死蒼梧,葬死蒼梧”《尚書·舜典》
“竄三苗於三危,謂舜居攝之時,投竄之也。”,“庶績成熙,分北三苗,謂舜即位之後,往徙三苗也,今復不率命,命禹祖徵,是三苗之民往於王諫之事,禹率眾徵之,猶尚逆命。”
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舜竄三苗於三危”顯示了舜與苗蠻部族之間的關係,史學界通常認為這是華夏部族與苗蠻部族之間一次大的混戰。
在往前看下文獻的記載
《大荒北經》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顓頊生歡頭,歡頭生苗民,苗民釐姓食肉。”從目前考證的結果來看,古東夷與古苗蠻淵源很深,無論蛇鳥的崇拜,還有太陽的崇拜,說明古東夷和古苗蠻是最早進行了交流和融合。
《史記 五帝本紀》
“軒轅之時,……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貴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皇帝乃徵師諸侯,與貴尤戰於琢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我們之前沒有談黃帝,因為黃帝這個人物是很複雜的,但從周人認黃帝為先祖來看,黃帝應該是來自西邊的古華夏部落,這段描寫了黃帝與蚩尤在涿鹿大戰,將蚩尤打敗,並殺了蚩尤。
我們可以分析下那時候發生了什麼?
以黃帝為代表的古華夏部落從關中往東進入中原,碰上了以蚩尤為代表的古苗蠻部落,這裡可以看到,中原最早的聚落是古苗蠻部落哦,黃帝在涿鹿這個地方戰勝了蚩尤,涿鹿據說在今天河北省張家口涿鹿附近。這裡清晰的表明,最早進入中原的古苗蠻部落是先與古東夷部落接壤的,並有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古華夏部落將古苗蠻部落趕出中原後與古東夷部落接上了。在當時強大的古華夏部落武力征服面前,古東夷部落臣服於黃帝的古華夏部落並組成的夏夷聯盟,但由於古東夷部落的文化要強於古華夏部落,很快後來的部落聯盟首領落在了古東夷部落手裡,就是前面說的少昊、顓頊、帝嚳。在堯舜的時代,古華夏部落再次崛起,並透過南征三苗,重新掌握了夏夷聯盟的話語權,成為了夏夷聯盟的盟主(堯舜)。這就是五帝傳說的由來。
三、從考古結合文獻的角度來解讀。
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 , 徐旭生先生就提出中國上古時候不但有過三大集團的存在 , 而且它們之間從很早就相互發生關係。時至今日 , 隨著考古發現與研究的進展 , 三集團的真面目開始自歷史傳說的迷霧中漸漸顯露出來。 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 , 大汶口—— 龍山文化可能屬東夷文化,屈家嶺——石家河文化可能屬苗蠻文化3,仰韶——中原龍山文化可能屬華夏文化(指的是文化,不代表華夏民族,這時候還沒有形成華夏族),
三大文化集團之前的交融我們這裡不談,看下最後階段的變化。
進入銅石並用時代晚期 (即龍山時代 )開始 , 情況又發生很大變化。 突出表現在中原龍山文化的影響明顯增強。 石家河文化中直領甕、 盆形擂缽等器物的產生 ,籃紋的不斷增多 ;龍山文化城子崖型別中大量拍印紋夾砂罐、 覆盆式器蓋、 蒝等的出現 , 都與中原龍山文化對它們的強烈影響有關。 另外,文化的分佈地域也有所變動。 此時,豫中地區基本不見石家河文化的影響。說明古苗蠻集團已經在往南遷徙,石家河文化最北只分布到豫南的上蔡、西平一線。原分佈著大汶口文化的豫東地區也已成為中原龍山文化造律臺型別的地盤。大汶口文化中心在魯中南泰山附近, 而龍山文化中心則東移至膠萊平原地區。由於石家河文化和龍山文化在地理上不再相連 , 它們之間的交流就很少了。早一個時期的“亞相互作用圈”已不復存在。
從文化發展水平看 , 一方面 , 中原龍山文化從廟底溝二期的低谷中走出 , 呈現出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 例如 ,山西襄汾陶寺(據說是堯的都城)墓地不僅規模極大 , 隨葬品多而精美 , 而且是按墓葬規模和墓主身份不同而分割槽埋葬的。 西北部為隨葬蟠龍紋盤、 鼉鼓、 特磬的大墓區 , 東南部為有木棺、 彩繪木、 陶器的中型墓區 , 中部則為多無隨葬品的小墓區。這些墓區可能屬於地位不同的家族所有,表明階級分化十分嚴重。又如,河南偃城郝家臺發現夯土城垣 ,是聚落進一步分化的產物。 另一方面 , 屈家嶺文化在過渡到石家河文化後 , 僅保持了一段時間的輝煌 , 接著就開始走下坡路。 石家河文化只是延用原屈家嶺文化城垣而未再新築。 龍山文化勢力也相對減弱。
龍山前、 後期之交 , 三大集團文化在互動關係上終於發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鉅變。 此時 , 石家河文化消亡 , 龍山文化有所發展 , 中原龍山文化則勢力大盛。(堯舜時期徵三苗)
石家河文化是屈家嶺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 兩者的許多文化特徵一脈相承 , 如均流行土坑豎穴墓 , 都有壺形器、 斜腹杯、 高領罐等。 石家河文化本身極具特色的是一組富有宗教色彩的紅陶小器物 , 包括紅陶杯、 壺形器、 缽、 大口圈足杯、 陶塑小動物等。 但到龍山後期 , 以上典型特徵在原石家河文化分佈區消失殆盡; 土坑豎穴墓基本不見而流行甕棺葬; 石家河城等廢棄 , 在原建築區上遍佈灰坑、 甕棺。代石家河文化而出現的是基本與中原龍山文化大同小異的一些遺存: 流行籃紋等拍印紋飾 , 主要有直領甕、 罐形鼎、 細高柄豆、 圈足盤等陶器種類。 這表明石家河文化的消亡與中原龍山文化的介入可能存在因果關係。(堯舜禹遠征三苗)
龍山文化繼續發展。 例如 , 山東臨朐朱封大墓無論從棺槨墓室大小、 隨葬品等級、 禮制性器物的多少等幾方面都比大汶口文化晚期大墓更高了一個層次。山東章丘城子崖、 鄒平丁公、 壽光邊線王等夯土城垣的出現 , 是其實力增強的又一證據。(古東夷與古華夏已經合二為一了)
發展最快、影響最大的當屬中原龍山文化 (後期)。西至陝西西部,北達河北南部,東到魯西南、 豫東 , 南跨江、 淮 , 其分佈地域遠遠超過了二里頭文化的範圍。 河南輝縣孟莊、 登封王城崗、 淮陽平糧臺等城址的出現 , 與中原龍山文化 (後期 ) 的興盛是分不開的。(堯舜時代)
總之 , 經過龍山前、 後期之交這場鉅變 , 三集團文化分庭抗禮的局面已不復存在。(古東夷臣服於古華夏,古苗蠻進一步南移)
文獻中記載三集團互動關係 , 主要是關於它們之間戰爭的傳說。徐旭生先生將其主要歸納為兩大階段 , 即五帝前期華夏集團與東夷集團的戰爭 , 五帝后期 (堯舜時期 ) 華夏集團與苗蠻集團的戰爭。
古華夏與古苗蠻的戰爭最著名者莫過於 “涿鹿之戰”。 上文已經提到過的《逸周書· 嘗麥篇》 記載:
“蚩尤乃逐帝 , 爭於涿鹿之阿 , 九隅無遺。 赤帝大攝 , 乃說於黃帝 , 執蚩尤 , 殺之於中冀 , 以甲兵釋怒。”是說古苗蠻集團在蚩尤率領下 , 攻擊華夏集團的炎帝一方 , 使其疆土全失 , 只好求救於黃帝。黃帝與蚩尤經過戰爭 , 才挫敗古苗蠻的進攻。但華夏集團的勝利只是暫時的 , 並無一勞永逸之功。 《史記正義》 引 《龍魚河圖》 又說: “伏蚩尤後 , 天下復擾亂......鹹謂蚩尤不死 , 八方皆為殄滅” , 表明隨著勢力的增大 , 古苗蠻集團又進行挑釁 , 致使戰爭持續了相當長的時期。(導致堯舜禹徵三苗)。
五帝前期古華夏對古苗蠻戰爭上的勝利 , 古華夏與古東夷控制範圍有了接觸,是與新石器時代晚期廟底溝期仰韶文化對大汶口文化產生強烈影響的實際相符的。 而此後古東夷文化的強盛, 也正和銅石並用時代早期大汶口文化蓬勃發展 , 反過來對仰韶文化施加巨大影響的情況不悖。 當然這兩個集團間的爭奪只是互有勝負 , 不存在一個集團對另一個集團的征服 , 所以在考古學上的表現也是隻有文化的強弱 進退而無替代現象。(反映的現實就是少昊、顓頊、帝嚳、堯、舜輪流成為聯盟的首領)
到堯舜時期, 古華夏集團已走出低谷, 生產力發展, 實力大增; 而古東夷與古苗蠻集團的力量則相對削弱。
古東夷實力的暫時削弱可能與部分東夷其窮兵黷武有關。 侵擾古華夏聯盟不說 , 對與自己關係一度密切的集團可能也開始發動戰爭。 比如和良渚文化(古越人,三大集團在中原混戰的時候,古越人旁觀獨立發展,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玉文化) , 早期大半處於和平交往的狀態。 但到晚期 , 卻有證據表明它們之間發生過戰爭。 江蘇新沂花廳墓地殉人現象就被認為是良渚對大汶口的遠征所致; 而有的良渚玉琮上刻有大汶口文化的符號, 又可能是大汶口征服良渚的紀念品。當古東夷集團在實力大耗而自顧不暇的情況下 , 古華夏集團重振旗鼓 , “箭頭” 開始對準曾猖獗一時的苗蠻集團。 這時 , 石家河文化漸趨衰落 , 它與龍山文化的聯絡也被中原龍山文化從中切斷。 《戰國策· 魏策》 中 “禹攻三苗而東夷之民不起” 的記載大概指的就是這種狀況。(這裡應該是東夷和苗蠻混淆)
關於華夏與苗蠻戰爭的記述很多。 《呂氏春秋· 召類》 說: “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 , “舜卻苗民 , 更易其俗” ; 《淮南子· 修務訓》 言: “舜南征三苗 , 道死蒼梧” , 說明從堯到舜在 一步步向南推進。 至禹時時機成熟 , 終於趁三苗發生內亂和天災之機 , 大舉入侵 , 對三苗進 行了一次毀滅性的打擊。 《墨子· 非攻下》 記載:
昔者三苗大亂 , 天命亟之。 日妖宵出 , 雨血三朝 ; 龍生於廟 , 犬哭乎市; 夏冰 ; 地坼及泉; 五穀變化。 民乃大振。 高陽乃命玄宮。 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徵有苗。 四電誘祗。 有神人面鳥身 , 若謹以侍。蝨矢有苗之祥 , 苗師大亂 , 後乃遂幾。高陽就是顓頊帝、帝嚳是高辛氏
經過這場慘敗 , 三苗衰微。 石家河文化被中原龍山文化替代。 中國由三大集團 “三足鼎立” 演變為夷與夏東西爭雄。
綜合起來看 , 三大集團在中國文明形成中都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 , 只不過在不同階段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有所分別而已。銅石並用時代早期 , 東夷和苗蠻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最高。在距今 5000年前後 , 大約已初步進入中國早期文明時代。銅石並用時代晚期 , 苗蠻漸趨衰落 , 東夷繼續發展 , 華夏則盛極一時。 此時 , 以華夏為首的三大集團共同把中國的早期文明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 奠定了向中國成熟文明時代— — 夏代邁進的基礎。 最後在距今 4200年左右的龍山前、 後期之交 , 由於華夏集團的向南擴張 , 苗蠻集團遠遁 , 夏王朝隨之誕生。華夏族群的雛形在這個時候形成。
結語:華夏族群誕生的區域在西至陝西西部,北達河北南部,東到魯西南、 豫東 , 南跨江、 淮這個地區,如果非要說在哪,應該按照堯都的位置,就是襄汾的陶寺遺址來算政治中心。而華夏族群是融合了古華夏人、古東夷人、古苗人的一個群體。
四、從分子人類學來解讀。
這裡不做詳細闡述,說下結論
漢族的祖先主體就是由古華夏人(古羌)、古東夷人、古苗人、古越人組成的,從北方漢人基因組成的主體來看,華夏族群是以古華夏人和古東夷人以及部分古苗人組成的,根據對龍山文化遺骨的分析,全部為O3-m122,而O3e爆發的時間段恰好是龍山文化的時間,可以得出結論,O3-m122這個古老的基因分化出來的O3e-m134為古華夏人(古羌)的主體基因,古羌人沿著西線向北遷移,經過1萬多年後其中的一支與從東邊來的遠親古夷人(O3-m122)碰撞出龍山文化,形成了O3-m122為主體的華夏族群。這中間融入了古苗人(O2、O3),以及在後來又融進了古越人的(O1),形成了現在漢族的主體O系的來源。
第一個問題基本已經很清晰了,第二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蚩尤是古苗人的祖先,古苗人南遷後的九黎族就是現在苗族和侗族的祖先。迄今為止,苗學界出版的三本最重要的苗族歷史書,都把“蛋尤”作為苗族最早的祖先。"正如這三本專著所歸納的,苗族民間的“蛋尤傳說”,分別來自口口相傳的傳說和節日習俗。
和漢語典籍記載的殘暴蚩尤集團不同的是,苗族傳說中的祖先英勇無敵,帶領苗人在富饒的平原建立了美好的家園,後來帶領族人反抗夏人的侵略,被敵人欺騙後壯烈犧牲,苗人不得不悲痛的往南遷徙。
苗族史詩中唱到:
“我們苗人的天完了,那些夏鬼搶光我們的財物,燒光了我們苗家的房屋,我們苗家伸不起腰,我們苗家抬不起頭啊”。反映的就是古華夏人將古苗蠻人從中原趕到漢中到荊漢,又透過堯舜禹幾代將古苗人又趕上雲貴湘西的高山中的歷史。
所以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就是蚩尤不是華夏族群的祖先,而是苗族人的祖先。
結語:上古歷史比較遙遠,司馬遷尚且說:“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還好我們現在透過考古與分子人類學再結合文獻的記載,能在大的框架上還原出來上古時代的輪廓。對於題主的問題,我最後再總結下我的答案,古東夷與古華夏共同形成了現在概念中的華夏族,從文化來說,兩者做出的貢獻古東夷人或許會更多些。蚩尤不是華夏族的祖先,是現在苗族和侗族的祖先,當然也有部分融入現在的漢族中。 -
9 # 去古代找歷史
東夷和華夏族關係?如下圖解:
華夏民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河南一帶)的原住居民的自稱,其文明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華夏先民分為許多部落,活躍於黃河中下游,自黃帝時統一為華夏部落聯盟。其中比較著名的首領有太昊(伏羲)、少昊(白帝)、顓頊(黑帝)、軒轅(黃帝)、神農(炎帝)、帝嚳(高辛氏)、堯、夏禹。其中伏羲、軒轅、夏禹為主。
東夷,是先秦時代中原王朝對中原以東包羲太昊伏羲氏後裔各部落的稱呼,從這裡我們知道東夷裡面有華夏族。
但東夷就全部是華夏族嗎?不是的。東夷在考古上是指約公元前6300多年的後李文化起,歷經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的承載者。稱呼上是對黃河流域下游居民的總稱或是對東方各部落的泛稱。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東夷文明可能還早於華夏文明。
為何有人說蚩尤是華夏族最正統的繼承者?這麼說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蚩尤所做貢獻:
上古時期,河南、山東、河北交界處地區被稱為“九黎之都”,蚩尤即為部落首領。蚩尤帶領九黎氏民藉助當地的地理、氣候、水源等優越條件,發明了穀物種植,為農業文明作出重要貢獻。
蚩尤發明了金屬冶煉和金屬兵器的製造,冶煉業的出現具有劃時代意義,從此,人類進入了使用金屬工具的時代,它標誌著原始社會生產力的一次新的飛躍。
蚩尤是建立法規、實行法制的最早創造者和施行者。
不過,個人看來,說蚩尤是華夏族最正統的繼承者是有失偏頗的。畢竟,炎黃二人所做的貢獻也不是蓋的。
-
10 # 周乙探史
蚩尤就是末代炎帝。驚!本人破解了太皞(昊)、少皞(昊)身世之謎:《山海經•海內經》記載:“(濰坊)西南有巴(九、鳩、勾)國(在臨朐縣九山鎮);大(太)皞生鹹鳥(鵘 jùn、帝俊),鹹鳥生乘釐(帝鴻、帝江,釐xǐ姓),乘釐生後照(后土),後照是始為巴(九、勾龍)人”。《山海經•海內經》記載:“炎帝(神農、石年)之妻、赤(沭)水之子聽訞生炎居(帝魁),炎居生節並(莖,越南之祖涇陽王),節並生戲器(勖xù其、帝明、太皞),戲器生姬駓(黃帝之祖)和祝融(縉雲、鵘 jùn、帝俊、帝直、帝鄑zī、涿鹿、濁龍、朱壤),祝融降處江(沂)水生共工(帝鴻、帝江,釐xǐ姓),共工生術器(“一目民”、白民、白帝、少皞金/刑天氏、重、勾芒、木神、玄囂)和后土(勾龍、帝休,客家話後和休都發hiu音);術器首方顛(方臉),是復土壤以處江(沂)水;后土生噎鳴(榆罔),噎鳴生歲十有二(蚩尤)。綜上所述,太皞、少皞都是炎帝族,太皞也是黃帝之祖,太皞與伏羲並非一人,伏羲和女媧在首位炎帝之前。
-
11 # 慄廣野鶴
著名學者,中國上古史研究專家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中,將中國上古氏族族團分為華夏集團,東夷集團和苗蠻集團。所以華夏和東夷是並立的兩大集團。華夏集團由生活在黃河中上游及渭河流域的華胥氏及其衍生的伏羲女媧族團,與以夏禹為代表的夏族團組成。東夷由生活在山東安徽及沿海地區的太昊少昊族團組成。苗蠻由地處長江中游兩岸的兩湖及江西地區的族團組成,以蚩尤為代表。所以它們是不同地域、不同族氏的氏族集團。三大族團経過長期鬥爭融合,血統與文化逐漸互動錯雜,最終形成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徐旭生將三代前的歷史時期稱為傳說時代,是因為這段歷史尚處文字產生之前,無確切的典籍記載,無考古發掘佐證,得以利用的只是神話及傳說,所以說蚩尤是華夏最正統的繼承者的說法是無法確定的。
-
12 # 水電工程師線上討論
東夷,歷史上也稱為“東夷民族”,是周朝以前僅次於中原華夏民族的第二大民族。東夷的本意為東方之人,是中原華夏民族對當時東方各民族的統稱。主要分佈在今山東、江蘇一帶和長江、淮河流域。東夷歷史上曾經非常強大,是勢力僅次於中原華夏民族的第二大民族,是當時中原民族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回覆列表
東夷,歷史上也稱為“東夷民族集團”,是周朝以前僅次於中原華夏民族的第二大民族。東夷的本意為東方之人,是中原華夏民族對當時東方各民族的統稱。主要分佈在今山東、江蘇一帶和長江、淮河流域。東夷歷史上曾經非常強大,是勢力僅次於中原華夏民族的第二大民族,是當時中原民族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曾經多次和東夷爆發大規模戰爭,如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炎黃同蚩尤之間的戰爭就是華夏部落與東夷最早的大規模衝突。東夷與中原民族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既有戰爭,也存在合作與融合,例如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舜就是東夷部落首領,雙方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早期壯麗的文明。但總體來說,雙方的衝突更多些。歷史上,當中原地區的力量強於東夷時,東夷就臣服於中原王朝。而當中原地區的力量衰落時,東夷就立即轉入進攻。中原地區的民族和國家與東夷始終是處於“時戰時和“的拉鋸形式。東夷也成為始終威脅中央王朝最大的力量。
華夏族是由以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為主體,與山東境內的部分東夷部落組成的龐大的華夏部落聯盟。在這以前,炎帝部落在中原大地上是處於天下共主的地位,而相傳蚩尤為炎帝之後。二者屬於同一部族,均為部族或其首領的稱號。則黃帝先在阪泉之野擊敗炎帝部族,蚩尤部族作為炎帝后代,為報仇而與黃帝大戰於涿鹿,戰敗之後,首領擒殺,部分族人則歸順黃帝為臣。所以從炎帝天下共主的地位來講,蚩尤為其後裔,說他是華夏族的正統繼承人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