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zz170405233
-
2 # UU49298428
1.南方數省已苦兵久矣,人心思定。再起戰端,不僅財稅難籌後勤不繼,且由南征北、以逆討順,必陷困境。
2.曾國藩本人其實並不太善於打仗,邊戰邊學,總體戰略以“穩”為主。其本人讀經讀史、作風傳統,雖開洋務之先河,實難集富國禦侮之韜略於一身。
3.洋人勢力漸強,內鬥只能兩敗俱傷。
-
3 # 使用者61512180465
阿蒙:這是曾國藩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安排,當時他完全有能力取而代之,成為漢人帝王,但他一方面沒有這個勇氣,另一方面,他忠君保職的思想決定他到此為止的命運。
-
4 # 不及閣大學士
湘軍的勢力範圍就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滿清實力還很強大……當然了,最主要的還是愚忠思想,當時北京政府畢竟是正統地位,代表中國。
-
5 # 東海150781009
做了賊的主人,當了奴才,把當奴才發揚了極至又尋出了樂趣。學會了借刀殺人,著家書教育後人怎麼混世,這就是他,一個實屬心術不正,明睿不通,劫掩其理的人。他扶持一個腐朽無恥的清政府多延續了50年就等於讓中國倒退了50年,功虧於過大家看。 他推不推翻清朝是要看他做人的樣子。做奴才做出了樂趣來了,還有推翻清朝的意向嗎?至我說,扶偌不成不如赫,可他沒能那樣做。
-
6 # 白河愁的世界
實力不夠,左宗棠李鴻章等已經有獨立的勢力,同朝為臣,多少給點面子(該翻臉還是翻臉了),一旦稱帝,這一關他就過不去。曾國藩雖然號稱儒家,實際上心狠手黑,他才不傻,真能取而代之他肯定會上
-
7 # 刺蝟歷史
1864年,曾國藩帶領三十萬湘軍進攻南京,將太平軍打得措手不及,燒殺搶掠,很快就佔領了南京城。這個時候,曾手握重兵,相比孱弱的清朝來說,是足夠有實力傭兵自立的,可直到曾國藩死他也沒有這麼做,在許多人看來他應該這麼做的,至少可以挽救之後清朝帶給中國的災難!
其實,曾國藩不傭兵自立為王有幾個原因。首先,曾國藩出身於封建地主階級家庭,這就決定了他必定是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的。並且,曾國藩從小受儒家文化的薰陶,儒家文化講究的核心就是維護君王的統治,作為臣子首先應該將帝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須要有忠君報國的思想。
放在當時的社會,就應該保衛清朝,維護清朝利益。這是作為曾國藩的人生目標,並以此達到光宗耀祖的目的,所以曾國藩不會想到推翻他所維護的王朝。這就是他的人生信念,信念不可能改變的!
第二,當初清王朝組建湘軍的根本目的在於打擊太平軍,所以湘軍所宣傳的口號就是“保衛清朝”,如果這個時候,曾國藩來透過湘軍來推翻清王朝,估計是難以服眾的,這與開始的初衷截然相反。曾國藩就會被作為亂臣賊子處理了!
第三,曾國藩有一定的愛民思想,雖然在攻打南京時,湘軍的所作所為對整個南京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後果。但是曾國藩是希望國家統一的,如果自己在趁機推翻清王朝,必定是會生靈塗炭的,所以他沒有造反!
第四,清王朝在組建這支隊伍時,就有相應的抵抗措施,人家不傻,防禦懷疑之心在最開始就是有的,雖然當時清王朝確實衰敗了不少,但是李鴻章、左宗棠這些人都是不容小覷的,各個地方勢力限制,清王朝有慈禧坐鎮,慈禧的手腕那是相當可以的,只怕曾國藩一開始反動,就被壓制了。所以在剿殺太平軍之後,很快就裁掉了大部分的湘軍。這也是讓朝廷放心的一種方式!
所以綜上所述,曾國藩必定是不會傭兵自立為王的。
-
8 # 達o芬奇密碼
101
太平軍已經讓大清減少一億人口,如果再打仗。國家將永無寧日。曾國藩深受儒家教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鄰居家佔他家的宅基地,他也只是說讓他三尺又何妨。如此道德,是不會禍國殃民。只會去改革拯救國家。這就是清朝中興名臣該做的。清朝中興,GDP世界第一,四大名臣有錯嗎?
中國有兩位聖人的言行直接被後人編輯成書。論語和曾國藩家書。那些罵曾國藩的人,先掂量掂量自己有夠不夠格。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於清19世紀中葉。該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儘管曾氏留傳下來的著作太少,但僅就一部家書中可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曾國藩作為清代著名的理學家、文學家,對書信格式極為講究,顯示了他恭肅、嚴謹的作風
-
9 # 德厚致遠
曾國藩攻破南京後,手握重兵,威鎮天下,雄居江南,功高蓋主,此時此境,也是他舉湘軍起事,自立為王的最佳時機。否則兔死狗烹,輕則會被罷免軍權,重則暗遭毒手。因而這個時候也是曾國藩對稱帝一事感到最猶豫最彷徨的時候,此時部將王闓運、曾國荃等屢次勸進,再度向他提出此事,他也陷入沉思,而考慮的結果就是他寫下那句著名的詩句:倚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說的就是:身居高處就會發現比我出色的人更多,我雖想當皇帝,但面對亂世,想取而代之沒有十足的把握,必然沒有好的結局,事情如此只要我們心照不宣就好。過後曾國藩還主動解散湘軍,並強迫九弟曾國荃解職回家。
曾國藩為什麼要這麼做?
一是稱帝條件不成熟,不具備十足的把握,南有曾國藩,北有僧格林沁,這兩人被清王朝倚為股肱之臣,當時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最受器重,擁有一支強大的以騎兵為主的龐大部隊,不同於腐朽沒落的八旗兵,戰鬥力很強,而且部暑在中原腹地,虎視東南,也使曾國藩不敢輕舉妄動,而且清廷對曾國藩早有防範之心。派馮子材等人緊緊扼守住長江上游,對曾形成巨大威脅。
二是曾國藩起兵是以忠君保國相號召,一旦稱帝,實屬不忠不義,大逆不道則人心必失,更添多重多方壓力,就湘軍內部而言,左宗棠名下者為楚軍,李鴻章名下者為淮軍,湘、楚、淮雖有關聯,但實己分裂。而外國在華勢力已決定扶持清政府,各地方武裝也勢必反對,多重因素,曾國藩不會不加以考慮。
三是曾國藩是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的典型知識分子,忠君思想根深蒂固,他也認為: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篤誠則神欽,能夠建功立業、封候拜相已經光宗耀祖,人生有窮達,知命而無憂,想以抱道守真當能力,不願投機取巧毀人生。
曾國藩死後,左宗棠曾寫了副輓聯: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
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是對曾國藩的讚譽吧。
-
10 # 古鎮的墨客
1864年,湘軍攻破南京,太平天國覆滅。此時曾國藩指揮的軍隊(包括其弟曾國荃的五萬嫡系)高達十二萬,裝備精良,作戰經驗豐富,且當時同治帝年幼,慈禧擅權,可謂起兵的絕佳時機。
傳聞曾國藩的部將水師統帥彭玉麟給他的一封密信中寫道:“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曾國藩嚇得直接將字條吞進了肚子裡;也有傳聞天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投降後,也勸曾國藩稱帝,還甘願做前鋒攻打北京。
但曾國藩最後也沒有自立為王,他又是為什麼不反?
第一、湘軍的性質。
曾國藩雖然手握精銳,但湘軍計程車兵只能叫“勇”,“兵”和“勇”一字之差卻有本質區別。
“兵”是清朝的正規軍,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 。八旗軍為滿兵,綠營兵則是漢人組成的漢兵,他們都歸大清,統一拿朝廷的俸祿,效忠於皇帝。
但後期清朝軍隊腐敗,這些八旗兵和綠營兵戰鬥力都不行。所以戰時只能就地取材,臨時招募鄉勇組成軍隊,仗打完了就解散。所以“勇”就是當地官用國家糧餉私募的武裝,即“兵為將有”,士兵和軍官只忠於自己的長官,不直接效忠皇帝,湘軍就是曾國藩私募團練出來的。
打仗首先靠的是什麼?錢啊!但仗一打起來,朝廷補貼的那點兒軍餉根本不夠。軍費得自己找,怎麼弄呢?大地主們捐點,還有守住路口設稅卡,收商稅,這些錢叫作“厘金”。這個也可以看《曾國藩家書》,他寫給弟弟的信中經常提到厘金。
所以弄明白了湘軍的性質後再對比,錢和軍隊補給上曾國藩和朝廷根本沒法比。雖然曾國藩當時是兩江總督,聽著管轄的地方挺富裕,但當時那一帶打了十幾年仗,靠商稅能收多少厘金。先不說內部朝廷總督一共設有八個,當時清朝已建立起一整套新式海關,由於採取西方式的管理制度,海關竟成為晚晴官場難得的清廉機構,海關稅也成為清政府最可靠的財政來源。
另外湘軍的組織核心是湖南計程車紳階層,各家族勢力盤根錯節,原先農民軍來了士紳會先被殺,加上曾國藩“忠君愛國”的口號,那就加入跟著幹吧。但現在天平天國滅了,還搶了那麼多寶貝,老家良田土地啥都有,回家和老婆平平安安過日子多好,幹嘛還跟你一起幹造反這個成功率一直很低的事兒,況且輸了還可能滅九族。
第二、朝廷的防範
先不說朝廷在天京周圍布有重兵,如官文、富明阿、僧格林沁等,以防有變。光左宗棠和李鴻章這兩人,就不好處理,畢竟大家都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的,誰比誰能差多少。
1863年也就是攻破南京頭一年,左宗棠被破格提拔為閩浙總督,與曾國藩地位相等,並且不讓曾國藩節制浙江的軍事。按說左爺原是曾公的人,但大家都位極人臣了,你要是反,那就得重新考慮了。跟你一起反,先不說勝的機率低,即使僥倖勝了,我現在官已經這麼大了,你能給我進多少,而且最後會不會來個飛鳥盡,良弓藏。另外左爺的性格也很是自負,會跟著你反嗎?
李鴻章雖然是曾國藩的學生,但也不是省油的燈,20歲就寫下了“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覓封侯”的詩句,可謂志向宏大,不甘久居曾國藩之下。何況當初南京被圍的差不多時,朝廷也是讓李鴻章一起攻擊南京的,但曾國荃不想讓他插手,李鴻章也不想搶這個頭功。但關鍵時刻,誰保證不會反戈一擊?
第三、曾國藩個人
曾國藩這個人是典型的儒生,忠君愛國、匡扶社稷的思想根深蒂固,本性上也不是很想造反,何況現在已經功勳卓著,一不小心卻是功敗垂成。
曾國藩1811年生,1872年去世。攻破南京時已經53了,身體也不是很好。他兒子也都不是領兵的料,但曾國荃這個弟弟很是能打仗。曾國藩也不得不思考,將來即便黃袍加身,會不會再來個斧聲燭影。
所以最後曾國藩以一副對聯表明了自己的心志——“ 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
11 # 張清義聊家教
曾國藩的守成智慧
(張清義談國學智慧)
曾國藩作為晚清四大重臣之一,文至武英大學士,武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他平定叛亂,力挽狂瀾,中興大清,位極人臣,流芳百世。他的成功業績史上罕見,他的修身至圓融善終更是令人推崇之至。
同治11年3月12日,午後,62歲的曾國藩與兒子曾紀澤散步暑西花園,突發腳麻,曾紀澤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聞訃,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文正。6月25日,靈柩運抵長沙。7月19日葬於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我們看曾國藩一個是走得從容,一個是逝世後流芳後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善終。眾所周知,清朝是滿族建立的,曾國藩是漢臣,清朝的政策是“滿漢相防”,這自然增加了曾國藩從政的難度。再加上當時晚清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種局勢錯綜複雜,國力衰敗,內憂是太平天國起義,外患是帝國列強想瓜分中國。在這種危局中曾國藩能做到遊刃有餘,最後善終,在他從政的人生軌跡中不難發現,經常運用守成智慧,是他成就人生、完善人生的重要法寶。下面我們從四個方面談談曾國藩的守成智慧:
1、曾國藩認為:為官執政的秘訣是守窮。
我們知道,清朝官員的俸祿是不低的,特別是曾國藩最後已經升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收入可觀,因此曾國藩雖然不至於過多麼奢侈的生活,應該不至於過得很清苦,可是曾國藩和他的家人過得生活異常清苦,而且他還告誡他的弟弟和子女們:“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在曾國藩看來,勤儉節約是興旺的根本,驕奢懶惰是失敗的溫床。守得住清苦,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在官場上守窮,是保身之道,因為能做到守窮,就會遏制貪念,外人看來自己沒有什麼野心。在修身方面能做到守窮是善身之道。這符合儒家窮則獨善其身的理念。曾國藩不僅身體力行,對子女管教也是非常嚴厲。他的兒子曾紀鴻在北京做官,生活的非常清苦,一次曾紀鴻得病買藥的錢都不夠,起初左宗棠不信,後來核實情況屬實,左宗棠立即慷慨解囊。對守窮的意義曾國藩是從修身的高度來詮釋的,他告誡家人:“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2、曾國藩裁軍不辭官,功成身退得善終。
曾國藩的湘軍由很少的一千人,最後發展到五十萬人,和清朝的正規軍人數相差無幾。並且湘軍有個明顯特點“兵為將有”,湘軍所有人都服從曾國藩,不認皇上。這樣大的勢力使曾國藩無疑成了清朝所有漢臣中權力最大的一位。咸豐皇帝說了一句:“沒想到一個書生,竟有這麼大的本事。”這句話使曾國藩“時時警惕,居安思危,審時韜晦”。曾國藩知道,打敗太平軍後,湘軍成了皇帝的一個大包袱。咸豐擔心一旦曾國藩和朝廷權貴結盟,朝廷政權會受到很大威脅。所以曾國藩忍痛遣散了大部湘軍,但沒有辭官,因為曾國藩明白咸豐非常害怕他的影響力,如果他辭官回鄉,皇上為了避免後患,很有可能起殺心除掉他。
3、自立立人,自達達人。
我們談的是曾國藩的守成智慧,自立或自達就是自己事業有成,運氣通達,就是一定程度上有了“成”,得了勢。曾國藩在自己“自立”或“自達”後,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在他看來:一個人的輝煌,不是真正的輝煌。一個家族的輝煌才是真正的輝煌。並且持續輝煌才會有意義、有價值、有生命力。做事業,靠單打獨鬥是不行的,一個人做出的輝煌事業不是有價值的事業,要培養出人才梯隊,把事業持續發展下去才是大智慧。所以在家訓上他傾注了大量心血,在社會上他一生愛才,培養人才。家庭教育中他培養出著名外交家:他的兒子曾紀澤。在社會上他培養了以李鴻章為代表的一批柱國大臣,當時社會上有一種說法:天下督撫,半出曾幕。全國各省的督撫一半是曾國藩培養出來的,由此可見曾國藩立人、達人之一斑。他經常說:我知道自己想立起來,首先要把別人立起來。他經常向朝廷推薦人才,和他關係不好的左宗棠、沈葆楨都是因為他的推薦才做了一方諸侯。
4、四次拒絕皇袍加身,遏制了君臨天下的貪念。
曾國藩在萬事具備,不欠東風的情況下,在無數人殷切期望中毅然決然地拒絕謀反,其中原因史學家眾說紛紜。在爭論中我們應有這樣的共識:曾國藩一生在修身,他修到了大儒的境界,“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的思想在他內心已是根深蒂固。他得大勢後用守成的大智慧確保了自身和家族的安康。
1864年7月,湘軍攻克天京(南京)。左宗棠派胡林翼送交曾國藩一封信,上寫到: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國藩立即把“似”字改成“未”字,左宗棠的意思是讓曾國藩起兵問鼎中原,推翻清政府。曾國藩把信改成“未可問焉”,就是斷然拒絕造反。胡林翼給曾國藩留了字條寫到:東南半壁無主,我公豈有意乎?曾國藩對此置之不理。清朝大才子王闓運親自到曾國藩處勸造反起兵。王闓運精通王霸之學,勸起曾國藩滔滔不絕,可謂舌燦蓮花,曾國藩邊聽邊在書桌上蘸水寫字,等到手下有事把曾國藩叫出去,王闓運發現書桌上水跡未乾,曾國藩寫了很多“妄”字,意思是說王闓運狂妄之極。王闓運最後仰天長嘆,飄然而去。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領著30多位將軍力勸曾國藩皇袍加身,大有陳橋兵變之勢。曾國藩閉門不出,最後讓人給各位將軍讀了一副對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眾將軍聽後,有的搖頭嘆息,大失所望。有的淚流滿面,激動不已。曾國藩最後出來說:“今天這事以後千萬不可再提,任何枝節,我曾國藩一人擔當。”
我們之所以說曾國藩萬事具備,不欠東風,有幾個事實很能說明這一切。如果曾國藩不做皇上是因為他感到時機不成熟,那麼在這裡我們就無需大談他的守成智慧。我們看他有四大條件可謂得天獨厚:
1、湘軍是虎狼之師,八旗綠營戰鬥力之弱無法可比。
2、東南錢糧富庶。
3、湘軍內部造反情緒盛行。
4、天下英才盡歸曾幕。曾國藩擁有大批人才。
當時有這樣說法:天下督撫,半出曾幕。所以稱曾國藩的幕府是:神州第一幕府。現在看來曾國藩不做皇上是守成的大智慧,用他給將軍的對聯就是對這一大智慧最好的註解:倚天照海花無數,背倚青天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向下看滄海中花團錦簇,代表著人生的很多誘惑,也暗示了人生很多虛幻之境我們看不清楚,裡面的兇險很多人更是不得而知。流水高山心自知,用平靜如水的心態修好自己的品性,不要因貪念影響了自己的心智。
曾國藩的守成智慧這只是冰山一角,他的家訓和家書當中關於人生的守成智慧隨處可見。這也是人生的持盈保泰之道。
-
12 # 東北農人七斤
湘軍根本沒那個能力。太平天國如果不起內訌,哪有他曾國藩什麼事?他只不過是清庭的走狗,依付朝庭還可苟延殘喘,如若造反,定會遭各方勢力圍攻,不僅身敗名裂,還會被誅連九族,以他的膽量敢反朝庭?借他十個膽。
回覆列表
俺說,小百姓,衣食緊,家老小,繫著心。近期裡,老父逝,理難清,這等事,太高遠,欠才學,答不對,多見諒,謝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