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域名解析

    當然是李世民,一參加了國家的建立並且戰功赫赫第二內部經濟政策與法規的實施都是中國的高峰第三對政策剛柔並濟扭轉了自南北朝時期以來北方民族對中原的威脅!第四是文化上的開放包容使唐成為世界之都也是中國歷史上開放程度最高的。

  • 2 # 歷史逸事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樹的成長規律告訴我們,一些事件需要在較長時間後才能體現效益和價值。同理,一個治世的出現,同樣需要幾代帝王的努力。

    “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都是發生在唐朝,李世民的政績體現在開創上,李隆基的政績體現在沿用與革新上。兩者有緊密的聯絡,前者為後者的出現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我們先從他們在位時間來比較:

    李世民在位23年,李隆基在位44年,假設李世民多活20多年,那個大唐盛世的功勞都可以記在他名下了。當然歷史沒法假設。

    從他們制定的制度對後世朝代的影響力來比較的話,本人更推崇李世民。

    下面我們用他們政績來說話吧。

    對國外影響:

    日本古代社會的政治與經濟幾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當於中國的部)就是來源於唐朝中央的三省制。在亞洲,唐朝文化對北韓和日本的影響最深。在631年(貞觀五年)日本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了645年(貞觀十九年),日本開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幾乎是全面地學習唐朝文化,甚至是照搬過去直接來用。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和租用調製,使日本很快建立了封建的國家制度。這些制度一直延續到了十九世紀的明治維新。

    對國內後世影響:

    一、政治方面,總結經驗教訓,選官任賢,大度納諫。

    李世民重視人才,對於李建成手下有才能的,他能不計前嫌,大膽任用。並沒有像以往皇帝排斥甚至殺戮敵對勢力一方。 因為唐太宗採取了寬容的政策,使得新的中樞決策班子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來,人才的最大限度的保留是貞觀之治能夠出現的很重要的原因。

    太宗對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盡其才,用人所長,避其所短。歷史上有名的房玄齡杜如晦就是一個典型。

    在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唐太宗讓畫師在凌煙閣畫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畫像,這就是貞觀時期的傑出大臣,其中包括我們比較熟悉的長孫無忌、魏徵、房玄齡和杜如晦,還有尉遲敬德、柴紹、李靖、秦叔寶等,連一些有名的畫家和書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閻立本、歐陽詢。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貞觀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燦爛文化。

    治理國家很重要的一條便是官員的選拔和任用。李世民選官的標準定在了兩個重要方面,一是才幹,一是德行。這從根本上影響了唐朝的選官制度和考課制度,唐朝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和兵部選拔,以身(體貌豐偉)、言(言辭辨正)、書(楷法遒美)判(文理優長)為基本的四個標準,尤其是地方官吏的選拔更為嚴格,他認為地方官是代表國家直接管理百姓的,他們的素質高低關係到百姓對國家的態度。他下令,縣令由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吏推薦,而刺史則由他親手選派。另外,地方官還要在每年的年終進京述職,其政績則由吏部全權考核,最後根據平定的等級來決定升級或降級。

    唐太宗還利用了在隋朝便開始實行的科舉考試製度,這使選官的途徑增多了,選擇的範圍也擴大了,為一般的讀書之人提供了良好的機會,比原來的推薦制度更有它的合理性。

    同時,唐太宗又精簡了機構。提高了辦事的效率,也大量地節儉了政府的開支。

    為嚴肅地方吏治,唐太宗還依照地理形勢將全國分為十道,即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然後從京城的高官中選任觀風俗使,巡行四方,考核地方官,以定獎懲。

    唐太宗在中國歷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和他納諫的過人氣度是有直接關係的,納諫方面他也是最突出的。 為了鼓勵大臣進諫,唐太宗還有 一句名言:“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 為了充分納諫唐太宗進行了一些改革,他命令五品以上的官員要在中書省(為皇帝起草詔書的辦事機關)輪換值班,聽從隨時召見以便及時商議大事。他自己也不是獨斷專行的人,他將國家重要的軍政事務以及五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交給了宰相會議,以便充分聽從眾人的意見,集思廣益,委任最合適的人選。對於一般的政務,他要求負責起草詔書的中書省和負責複核詔書的門下省都要各負其責,認真做事,不許敷衍了事。

    唐太宗的御臣之術並不高明,但它的作用是非常好的,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數大臣的專權亂政,也充分發揮了大家的集體智慧,有了互相牽制的制度和措施,就使正確的方針政策得以順利產生,有了賢明的君主,則使得好的國策能夠得到徹底執行,君臣的共同努力,通力協作,這是貞觀之治產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唐太宗的行為給歷代帝王樹立了一個好的典範。

    二、經濟方面,節儉自律,厲行法制,發展國家經濟 。

    唐太宗即位之後,在提倡接見方面為群臣做出了表率,他最初住的宮殿還是隋朝時修建的,都很破舊。同時,他還禁止鋪張浪費的厚葬習俗,明確提出要求,即五品以上官員和皇親貴族都要嚴格遵守。至於官吏們的奢侈浪費唐太宗也明令禁止。所以,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節儉的風氣,出現了許多廉儉大臣。如戶部尚書戴胄,由於生前生活簡樸出了名,死後家裡連個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至於魏徵更是如此,一生也沒有個象樣的正屋。

    唐太宗主持制定了《貞觀律》,明確了賞罰制度,加強了法制建設,長孫無忌又和其他人為其作注,這就是後來所說的《唐律疏議》,成為封建社會成就最高的法典,而且一直儲存下來。除律外,還有令、格、式,法制成了完整的體系。四種法律形式互相協調,體現了唐朝立法技術的高度成就。

    唐太宗還設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對人命的重視。在京城要在兩日內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

    唐太宗發展經濟的措施很多,這包括:推行均田制,獎勵墾荒:頒行租傭調法,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不奪農時:設定義倉,救災備荒;增殖人口,獎勵婚嫁,發展生產;興修水利設施,疏浚河渠。

    當時唐太宗有一段話論述了國家的根本問題:“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根本的東西,國家以百姓為本,百姓則以衣食為根本,而生產衣食又以不喪失農時為根本。”這體現了他的重民思想,在正確的思想指導下才會有好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實施。

    為了增殖人口,唐太宗下令:民間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可以結婚,還將人口增長與否作為考核官員政績的一個重要標準。

    到了貞觀二十三年,全國的戶數增加到了三百八十萬戶,比他剛即位時增加了將近一倍。 有了上述這些利民措施,太平盛世很快到來,糧食連年豐收,糧價持續下跌。百姓開始安居樂業。到貞觀中期時,國家出現昌盛景象,貞觀之治就是指的這個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很難出現的太平盛世。

    三、和睦相處,融洽的民族關係

    唐太宗處理民族關係的做法也值得稱道,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出現了歷史上難得的民族關係。 唐太宗在處理民族關係方面最過人之處是他的寬容,因為寬容,貞觀時期的民族關係異常融洽。

    唐太宗採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任用少數民族人做官;准許少數民族內遷,定居長安,當時的突厥族就有萬家之多;採取和親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贊干布結婚;建立了州縣制度,仍然用少數民族領袖為官。

    現代想想,我們國家的民族區域自制制度都有李世民民族政策的痕跡。

    後來,在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於翠微殿召見群臣時,問了大家一個問題:“自古以來,有很多帝王能平定漢族地區,但卻無法制服四周的少數民族,我的才幹並沒有超過古人,但做到了他們做不到的事,這是為什麼呢?”

    他總結的最後一條是:“先前的帝王們只知道重視漢族,卻總輕視少數民族,只有我能像愛護漢族一樣愛護他們,因此他們才像父母一樣對待我。”唐太宗說的確實是實情,只有以誠相待,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族關係。

    在民族關係融洽的同時,唐朝的疆域也異常廣闊,東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萬六千九百十八里。

    四、對外交流,傳播世界的盛唐氣象

    貞觀時期,由於經濟的發達和邊境穩定,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經濟一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時期。包括亞洲、非洲許多國家的使臣、留學生和藝人、僧侶都來到唐朝,來到長安,使長安成了當時世界性的都城。為管理對外交往,唐朝政府還專門設鴻臚寺,負責接待工作。當時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國家有七十多個。大批外華人的到來,給唐朝注入了許多新鮮的文化內容,如佛教、伊斯蘭教。還有許多的植物也傳進來,如菠菜、胡椒、鬱金香等。

    同時,唐朝的先進文化也向外傳播,特別是對亞洲的影響尤其巨大。中國的瓷器、紙張、茶葉和絲綢運往波斯,再傳到歐洲。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便是在這個時期傳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透過阿拉伯傳到了歐洲和非洲,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由於唐朝當時在世界上的地位,加上中國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現在亞洲各國,所以外華人便將華人統稱為“唐家子”,現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稱呼華人為“唐人”,美國著名的“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

    總結唐太宗的主要政績。 (1)總結經驗教訓,選官任賢,大度納諫。(2)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節儉自律,厲行法制,發展國家經濟。(3)和睦相處,融洽的民族關係。(4)對外交流,傳播世界的盛唐氣象

    唐太宗在位23年,功大而過微。史稱“貞觀之治”!他使中國國土之大空前絕後!他上馬善打天下,下馬能治天下。他在位期間遠夷四服,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當時的長安是擁有100多萬人口的城市,是當時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那裡住著世界各國的人。

    下面看看李隆基的政績。

    玄宗在位共四十四年,前期年號叫開元(七一三 -- 七四一年),後期稱天寶(七四二 -- 七五六年)。這是唐朝社會經濟和國勢發展的重要時期。

    開元年間,因玄宗即位之初還注意政治,有所作為,他繼承“貞觀之治”及“武后之治”的政績,使唐朝的國勢發展到顛峰,是為盛唐之頂點。 開元年間鼎盛之世的主要政績分述如 下,要注意的是他的好多方面是學習並沿用李世民制定的制度。比如從(一)到(四),當然,他也革新,比如(五)到(七)。

    (一)任賢納諫:玄宗曾先後任用姚崇、宋璟、張九齡等賢相。玄宗在執政前期也能明辨是非,勇於納諫。 這點與他太爺李世民很像。

    (二)澄清吏治:為革除韋后作亂時之敝政,玄宗特別注重吏治。他採用了內外官吏遷調之制,開元二年(七一四年)定製,選京官之有才識者外調為都督、剌史,而地方官中之佼佼者則擢為京官,以改變“重京官,輕外任”的風氣。

    (三)崇尚節儉:玄宗即位之初,也很儉,由於開源節流,國家財政日裕。 (四)弘揚學術:玄宗注重文教,對儒士優禮有加,曾置集賢院,命臣下搜求遺籍、整理繕寫,凡得書四萬八千多卷。

    (五) 把太宗時所分的全國十道改為京畿、關內、都畿、河南、河東、河北、山南東、山南西、隴右、淮南、江南東、江南西、黔中、劍南、嶺南等十五道,令各道採訪處置使巡視各地,考察地方政績,使吏治得以整飭。

    (六)革新科舉。

    (七)改革軍事:唐初實行府兵制,並間以募兵為補充。玄宗時,改行募兵制,招募壯士充當京師宿衛和鎮戍邊地。寓兵於農變成兵、農分離,使當兵成了專門職業。

    故開元年間經濟繁榮、倉廩充實、社會安定、國威遠揚。“

    故當時之詩人杜甫曾在《憶昔》一詩中歌雲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這說明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之發展,至此達於極盛,是為黃金時代。

    李隆基統治後期,寵愛楊貴妃,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政事,還重用奸詐的李林甫、楊國忠,政治十分腐敗,以致釀成安史之亂。持續8年的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使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人民流離失所,使唐朝由盛轉衰,從此唐朝開始走向了下坡路。 唐玄宗為唐的高度繁榮起過重大作用,但他晚年也給唐朝人民帶來巨大災難。

    所以說,李隆基是一位功過都很突出的歷史人物 。

    如果從功過方面來談的話,本人以為李世民更有資格是把大唐推上頂峰的人。

  • 3 # 墨小九

    李世民的治世被稱作“貞觀之治”,而他的曾孫子李隆基治世被稱作“開元盛世”,由此可以推斷出所謂的盛唐歸屬。

    從出生以及二者的關係來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雖然只在位二十三年,卻親身參與了唐朝的建立和各項政治制度的開創。而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第七位皇帝,他是李世民的曾孫,前面有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對於貞觀之治的延續和對開元盛世的鋪墊,類似於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和大漢王朝文景之治對於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用是相同的。

    從政績來看,唐太宗的改革有效而且徹底,自上而下,由內而外,從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使得國家富強,民族融合,著名的“貞觀之治”更是開創了盛唐一片繁榮的景象。

    唐玄宗李隆基相比較唐太宗李世民而言,雖然也開創了“開元盛世”使得唐朝走向鼎盛時期,但是盛極而衰,隨後因為李隆基過於寵愛楊貴妃和後期的剛愎自用,沉溺酒色而導致的“安史之亂”也使得唐朝開始走向衰微。

  • 4 # 兩年的海

    近期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讓觀眾重溫了大唐的深厚文化和長安城的一片繁盛。到底是李世民把大唐帶上了頂峰,還是李隆基?我傾向於李世民,雖然“開元盛世”時期是李隆基在位。

    人們評判好惡,不假思索的第一反應是最真實的。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後人會給出合理評判,時間越久遠,越能擦除權力的影響,越接近歷史真相。

    提起李世民,人們第一反應是“貞觀之治”,是房玄齡、杜如晦之類的諫臣;而對李隆基的印象,楊貴妃的光彩早已蓋過皇權的威嚴,還有李林甫、楊國忠之類的奸臣,最讓人不能下飯的是後來持續8年的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

    李世民給人們的印象,好比是一汪深水。李隆基雖然接過祖輩傳下來的盆盆罐罐,前期用心、用力繼續往這汪深水中加水,但後期他看著水已經這麼多、這麼深了,就產生了懈怠心理,開始偷懶。“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水深了也一樣,什麼魚都有。

    忽然一天,一條風情萬種的金魚在水中與一條青壯黃魚嬉戲玩耍,李隆基看得心裡酸爽:這水是我辛辛苦苦加滿的,憑什麼讓你們玩得這麼恣意。他把小黃魚攆走,自己陪著美麗的金魚玩耍,還給金魚更名為“貴妃”。

    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這不是隨隨便便哪個皇帝都能做到的。

    1、他知人善任、選官、納諫、勤政;

    2、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發展經濟;

    3、他在位時期,民族大團圓。國家現在執行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與之類似;

    4、他改革開放,繁榮了唐朝文化。現在外華人還稱呼華人“唐人”,唐人街、唐裝也已經深入人心,蘸滿中國文化。

    李隆基只是普通接班,在位44年之久。

    他的作為類似清朝的乾隆皇帝,執政前期繼承併發揚了“師傅”傳給的本領,也想著做強做大。但在“師傅們”已經夯實、成型的地基上做久了,就開始懶政或者懶惰享受起來,總想著去“抽根菸”放鬆放鬆,或者去“水池子”裡面觀賞金魚。

    雖然“開元盛世”時期是李隆基執政,大唐處於鼎盛時期。但就像劇集《長安十二時辰》中每集開始的時辰介紹畫面一樣:日中而昃!

    總之,“吃水不忘挖井人”,是李世民勒馬駕車把大唐帶上了頂峰。李隆基只是推了推車子,後來誤以為車子能一直這樣行駛,就溜出去玩耍了。

  • 5 # 使用者高老虎

    當然是李世民!因以前的中國文化經濟工商農業教育!治國有方,解決家事、國事、大家事、人與人的矛盾、國與國的矛盾!他心能裝下世界、又能裝下萬民!不是單裝下自己的人!在他治理國家國泰民安!國民經濟建設!農民也安居樂業!絲綢之路暢通無阻!他的名傳與中外!國內的方方面面飛速發展!在大唐納盡國內可用的人才!化敵為友以前老臣留用,平等看待!他曾說:百姓如水,皇帝如舟!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可見他的遠見、理智!高老虎題詞

  • 6 # 趣翰林

    推上頂峰的是李隆基,但是居功至偉的是李世民,原因如下:

    1、就像蓋房子,李世民是那位把地基已經夯實,房屋規劃圖已設計好,把房子主體建築已經完成的人,而李隆基是那種在前人已經做好的基礎上對所建房屋進行裝修和點綴的那位;

    2、為了區別開兩位大能的功能,所以有貞觀盛世和開元盛世兩種叫法,開元盛世是對貞觀盛世的錦上添花而已,兩個盛世創立的難度貞觀盛世遠遠大於開元盛世;

    3、李世民去世後,雖武則天亂唐,但對唐朝的經濟基礎沒造成什麼大的破壞, 李世民建立的盛世底蘊還在,李隆基接手後趁熱打鐵很快就把盛世推到頂峰。

  • 7 # 趣向雜談

    一、唐朝!

    618年,太原留守李淵迫使隋恭帝退位,建立了大唐王朝。

    626年,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唐高祖傳位給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勵精圖治,把唐朝打造成為一個國力強盛、社會安定、文化繁榮、聲威遠播的東方大國,史稱“貞觀之治”。女皇武則天明察善斷,才幹非凡,對締造大唐盛世也頗有貢獻。

    唐玄宗在位45年,“開元之治”將唐朝推進詩聖引吭高歌的鼎盛時期。

    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和浩劫之後成為常態的藩鎮割據,以及南衙北司之爭、朋黨之爭,最終導致唐王朝走上了窮途末路。

    唐朝共22帝(不含武則天),建都長安,歷290年。

    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均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當時世界的強國之一。新羅、高句麗、百濟、渤海國和日本等周邊屬國在其政治體制與社會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響。 在唐朝的前半葉,社會、經濟處於上升階段,文化先進,是歷史上中國向周邊國家文化與技術的大輸出時期,相容幷蓄的社會風氣,也給十六國以來進居塞內的各個民族提供一個空前的交流融合環境,統治者亦從外族文明汲取諸多。唐朝後期,處於中國歷史的轉型期,土地、鹽鐵、賦稅制度的改革標誌著社會的變化,自中期以下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工商業的興盛上。

    二、唐朝到底是誰帶繁榮的!

    開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建立的極盛之世,不論經濟、文化,均為空前絕後的中國封建社會最巔峰。 李隆基為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他儀表雄偉英俊,少年時便英明果決,曾當著祖母女皇武則天的面放言此乃“吾家朝堂”,武則天惜其才竟不加罪,被視為李氏皇族千里駒。 其伯父唐中宗李顯死後,李隆基暗聚才勇,結交禁軍萬騎將領,發動“唐隆政變”,誅除韋皇后及其黨羽,擁立自己父親李旦復位,因其功高,他的長兄李憲主動退讓,力薦他為太子。而李旦也以星象預示,數年後即讓位於他。 李隆基即位後,發動“先天政變”,誅除太平公主集團,終結自武則天起持續數十年的唐朝女禍。又先後任用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賢明良臣為宰相,革新吏治,精簡政府機構,嚴格考核官吏,檢田括戶,打擊豪門兼併土地,因此國家政令統一,社會安寧,東西方交流暢通,經濟殷富,達到大唐開國以來最高峰。 當時西京長安、東都洛陽米價一石不到二百錢,布帛等生活必需品同樣廉價,百姓們人人生活富足,戶戶安居樂業。而全國各州各縣,倉庫裡都堆滿了粟米和布帛。收藏天下賦稅的長安“左藏”府庫,財物更是多如糞土。 而從長安一直到蔥嶺以西,直達波斯、大食甚至東羅馬帝國的絲綢之路,有大唐騎兵常年遊弋,各方胡騎不敢侵犯,馬匪更已絕跡,商人旅者行萬里之路,也無需隨身攜帶兵刃防身,一路上村落相望,田野相連,昔日荒蕪的河西、隴右地區,更如江南魚米之鄉一般富饒。 杜甫:【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 同時李隆基又改府兵制為募兵制,招募名為“長征健兒”的精兵十二萬人,同時在邊疆地區設定多鎮節度使,大力孳息軍馬,擴充軍事屯田,用於對外戰爭。 李隆基先後派遣王忠嗣攻滅後突厥汗國,令漠北草原重新臣服;派遣楊思勖平定廣西、湘西等地蠻族叛亂,收復交趾;派遣哥舒翰連續擊敗吐蕃,取得青海高原的地形優勢;派遣高仙芝和封常清在蔥嶺以西的中亞地區和大食(阿拉伯帝國)爭霸,並攻滅大小勃律,奪取了青藏高原西北部。 當時之勢,大唐各鎮共有野戰精兵49萬,優良軍馬八萬餘匹,威加海內,滌盪八荒。回紇、渤海、新羅等藩國,契丹、奚、室韋等部族,皆臣服大唐,不敢二心,所謂【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新立國的南詔甚至苦求欲為臣屬而不可得,而和唐朝爭霸百年的吐蕃,也顯出頹勢,被唐朝同時奪取了西北和東北的戰略制高點,丟失了許多臣屬,眼看就要被東西合圍夾擊,走向覆亡。武則天時期以來的邊疆戰事不利局面,已經被李隆基徹底扭轉。 王維:【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菸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 李隆基又建立集賢殿書院,收集歷代藏書近五萬四千卷,和唐朝學者著述二萬八千四百多卷,所謂“藏書之盛,莫盛於開元”,編訂完了唐朝禮制大全《大唐開元禮》和律法大全《大唐六典》,並大力發展文化教育,培養人才,允許百姓設立私學,更令天下州縣,每鄉必設學校一所,因此哪怕鄉間童子,亦知禮讓。 而社會經濟的發達也導致文化空前繁榮,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賀知章、王昌齡、崔顥、王之渙、高適、岑參……這些中國文學史上的輝煌名字,還有書法家“草聖”張旭、畫家“畫聖”吳道子、音樂家李龜年等,都生活在開元時期,留下許多不朽篇章。 此時唐朝人口戶數達到960萬戶,5200萬人口(《舊唐書》),已經遠超唐太宗、唐高宗時期,甚至超過了隋朝最盛之時的890萬戶、4600萬人口(《隋書.地理志》),“開元盛世”,達到了之前歷朝前所未有的極盛之世,本足以光耀萬邦,流芳千載。  然而,誰也想象不到,如此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世,卻是盛極反衰,幾個高居帝國政治舞臺頂端的頂層精英的私心、野心,便終結了大唐盛世…… 談笑掃陰霾,自有一腔熱血,任英名天縱,爭一個錦天繡地滿目俊才。定國安邦經歷了多少刀光劍影,換來這九五至尊九殿華彩,原說是明月永照長生殿,萬國衣冠盡朝在,誰料到漁陽鼙鼓捲菸塵?辜負了大唐盛世千秋業,只剩得馬嵬坡下草青青!

    三、唐朝到底有多繁榮!

    唐朝韓愈《論今年權停舉選狀》,稱“今京師之人,不啻百萬”,稱唐朝京師長安的人不止一百萬。(韓愈出生於公元768年,死於公元824年。《論今年權停舉選狀》寫於公元803年。 也就是說,公元803年左右,唐朝京師長安有超過100萬人。)

    嚴耕望認為唐長安人口為170-180萬。

    凍國棟指出唐長安人口超過100萬人。

    外山軍治、平岡武夫、日野開三郎、佐藤武敏等論證過,唐長安的人口超過100萬人。

    鄭顯文認為唐長安的人口沒有達到100萬人。

    皮特.N.斯特恩斯等學者寫的《全球文明史(第三版)》說唐長安及其郊區有接近200萬人口,還說從市場化程度、海外貿易的數量、平均面積產量及其手工業工具和技術的複雜程度方面看,中國經濟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是從唐朝開始。

    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說,在長安附近的一個小鎮,就有好幾家絲織工廠,工人數以萬計。

    羅茲·墨菲 《亞洲史》說唐長安居民達200萬人。

    伊佩霞(美)《劍橋插圖中國史 》說唐朝京師長安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居民百萬。

    很多朝代有坊市制,有宵禁。但是,唐朝中後期開始出現夜市。並且在唐朝中後期,坊市制與宵禁開始被打破。

    唐朝的坊內有商鋪、市場、酒樓,唐長安城中幾乎所有的坊都存在商業活動。

    唐朝前期,宵禁只針對坊間大街上,沒有資料顯示金吾衛會跑到坊內去抓人。長安的坊內有自己的十字街和小巷……

    唐朝中後期,坊市制與宵禁開始被打破,開始出現夜市。唐代中期,隨著農業、手工業的不斷髮展,商業出現了新的繁榮局面,單靠白天的市場交換商品顯然已不能適應,於是夜市正式出現,當時文人記載“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

    唐代後期,坊市制開始被打破。在繁華城市不論白天還是夜晚,集市貿易都相當發達。

    在許多商業城市出現的同時,在農村中或一些城市的郊區還開始出現定期的集市:草市、墟市。草市多分佈在水陸交通的要衝大大加強了城鄉之間的物資交流,為以後小城鎮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舊唐書》記載唐朝官方下令“食祿之家,不得與下人爭利”,禁止官員經商,有助於民間普通工商業者的發展、壯大。

    唐朝開元年間,呂向經商(賣藥),但是呂向看書“通古今”,被召入翰林。“(呂向)強志於學,每賣藥,即市閱書,遂通古今。玄宗開元十年,召入翰林。”

    另外,根據《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唐朝後期,工商子弟,商人子弟已經能參加科舉,並且有科舉及第、入仕的。

    《舊唐書》還記載唐朝官方下令“宜令諸道一任商人興販,不得禁止往來”。

    唐朝後期,工商業取得很大發展。

    《唐國史補》卷下 記載:“凡貨賄之物,侈於用者,不可勝紀。絲布為衣,麻布為囊,氈帽為蓋,革皮為帶,內邱白甕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唐朝人發明了飛錢、便換:商人將錢交給進奏院、各軍、各使或富商,取得憑證、券,然後可以攜券到其他地區取錢(以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號“飛錢”)。

    唐朝人發明的飛錢,減輕了攜帶大量錢幣的不便。

    後來,宋朝的會子、交子正是由唐朝飛錢發展而來。

    《新唐書》志第四十四:“時商賈至京師,委錢諸道進奏院及諸軍、諸使富家,以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號"飛錢"。”

    《宋史》志第一百三十四:“會子、交子之法,蓋有取於唐之飛錢。”

  • 8 # 三叔小記

    既然是要將唐朝帶上頂峰,這是一個爬山的過程。那麼,帶上頂峰的人毫無疑問肯定是唐玄宗李隆基

    為什麼?

    大唐是在這一朝,達到的鼎盛,進入的全盛時期,為區別李世民朝的貞觀之治,取名為“開元盛世”。當然,安史之亂後,就徹底走向衰落,下山咯。後來杜甫追憶這場如夢如幻的盛世,寫詩《憶昔二首》記錄說:

    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男耕女桑,百姓豐收,秩序安定,“天下朋友皆膠漆”,友善祥和。

    這一切的一切景象,唐玄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多世的努力,這才帶唐入頂峰,一覽眾山的風景。李隆基的確有功勞,李世民同樣有功勞,隋朝也是有功勞

    隋之功在結束四百年來的分崩動亂,統一南北兩方,造盛世,番息人口,出各項新的制度,如三省六部。

    可惜,隋煬帝雄心壯志,急功近利,親手葬送隋朝江山。

    李淵的功勞在建立唐朝,隋制唐承,又有所發展。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奪取皇位,是為唐太宗。不過,給子孫帶了壞頭,防火防盜還要防太子。

    唐朝百廢待興,這是事實。

    所以,君臣一心,“共同望治”。賢臣濟濟,數不勝數,而李世民又有英才,勤於聽政。因而成治世。

    到高宗朝,由於父親李世民的耀眼,加之李治身體不好,老婆武則天又閃耀,所以,高宗一直被貶。李世民百廢待興,築基,那唐高宗肯定繼承延續,並針對毛病,改善發展。實際上,他最大的政績在科舉制度,對它作出一系列重大改變,進而徹底改造官員選舉。並在這個時期,軍事力量更勝,疆土更加廣闊。

    武則天給後代女人帶壞頭,防太子外,還得防著女人。韋皇后太平公主先後權傾朝野,唐朝朝廷一時烏煙瘴氣,秩序混亂不堪。唐玄宗是見證者,唐隆政變除韋皇后,上官婉兒……先天政變鏟太平公主。

    掃掃屋子,開啟窗戶,開闢新紀元,李隆基為此改年號“開元”,曆紀開元。

    綜上所述,誰將唐朝帶上頂峰?是唐玄宗,但隋朝,李世民等也功不可沒。尤其是李世民革新的那套行政體制,經受住內部的動亂,使得唐朝能迅速恢復。

  • 9 # 葛大小姐

    現在很多外華人稱呼華人為“唐人”,這個稱呼的由來就是來自唐朝,因為那時候唐朝很繁榮鼎盛,所以那時候的都城長安有很多慕名前來的國外友人,他們稱我們華人為“唐人”。這種稱呼直到宋朝還在使用,並且流傳至今,足以說明唐朝有多麼的強盛。

    那麼這麼繁榮強盛的大唐,到底是李世民的功勞還是李隆基的功勞呢?

    1、李世民對大唐的功績和奉獻。

    李世民少年從軍,算是在馬背上長大的,他輔助父親李淵南征北戰,最終建立唐朝。李世民算是大唐的開創者,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李世民接手大唐的時候,國家才剛從戰爭中安定下來,一切還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經過連年的征戰,剛剛成立的大唐還像是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嬰兒,需要時間去茁壯成長。此時大唐雖說不是亂世,但也談不上安穩,尤其是邊疆地區,野蠻的突厥人一直在不斷的騷擾。要知道攘內必先安外,所以李世民下定決心要剷除這個隱患,揚我大唐國威。

    經過一段時間的厲兵秣馬,唐朝軍隊的實力大增。於是李世民派出了一支訓練有素的精銳軍隊,與突厥人進行交鋒,最終打的對方丟盔棄甲。這一仗之後,突厥人再也不敢隨意前來冒犯了,做了大唐的附屬國,每年向我朝繳納上貢。李世民被當時的少數民族尊稱為天可汗,成為了當時的天下共主。

    李世民執政期間,國家繁榮發展,蒸蒸日上。李世民採用親民的政策,又重開了絲綢之路,讓國家的經濟和文化都得到巨大的發展。在政治上,李世民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治吏治;在經濟上,李世民薄賦尚儉,為政謹慎。

    在李世民手裡大唐政治清名,經濟復甦,文化繁榮,取得了“貞觀之治”。為後世大唐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良好的開端。

    2、李隆基對大唐的功績和奉獻。

    李隆基生長的時期正是武則天執政之時,李家的江山已經不姓李了。不過李隆基是一個有野心的政治家。起初他與姑姑太平公主合作,推翻了韋后,讓自己父親當上了皇帝。接著在李隆基登上帝位之後,為了防止太平公主成為第二個武則天,直接下旨賜死了太平公主。至此為止,大唐才又重新回到了李家的手中。

    李隆基當上皇帝之後,大唐的情況並不容樂觀,當時頻繁的兵變大大損傷了朝廷元氣,還有吏治混亂、官員腐敗、邊境不穩等等,這些都需要李隆基來整治。

    首先,李隆基知人善用,任用賢相。李隆基看人的眼光精準,是根據時代需求來任命官員的。李隆基曾頻繁的替換宰相,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人。

    任用姚崇是看中了他的多謀善斷,李隆基讓他當宰相時, 姚崇提出了“十事要說”,在李隆基全部同意後,他才同意當大唐的宰相。這十件事包括“為政先仁義”、“不求邊功”、“中官不預公事”、“國親不任臺省官”、“行法治”、“租庸賦稅之外杜塞貢獻”、“寺廟宮殿止絕建造”、“禮接大臣”等。姚崇在任時, 幫助了李隆基整治外戚、肅清官場等。

    任用宋璟是看中了他的為人耿直、原則性強。宋璟在任時,對姚崇的政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並且直言上諫、嚴於律己、公私分明。他幫助李隆基選拔人才、舉賢任能等。

    其次,李隆基看到了官場上的弊病,對吏治進行了整頓,提高了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為此李隆基出臺了很多政策。第一,就是精簡機構,裁減官員,裁撤了許多無用的官員,節省了一大筆朝廷支出。第二,制定官員考核、升遷制度,加強了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對違法亂紀的官吏,嚴懲不怠,絕不姑息。第三,是重新恢復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讓他們監督朝政。第四,是重視縣令的任免。因為李隆基認為縣令是最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的,縣令的好壞直接決定著老百姓生活的質量。所以,縣令的人選也是至關重要的,對縣令的任免也要慎重。

    最後,李隆基對邊疆進行了整治。早在武則天執政期間,中國北方邊境就已經不安穩了,契丹和突厥蠢蠢欲動。武則天也曾派兵出擊,結果失敗而歸。此後突厥斷了大唐的絲綢之路,嚴重的影響了大唐的聲譽和對外經濟貿易。對此,李隆基改革了兵制,建立僱傭兵制度,這次改革實現了從府兵制到僱傭兵制的轉變。改變了以往兵源不足,戰鬥力低下等弊端。

    隨後李隆基出兵把失地逐步地收復,取消了長城以北的回紇等族的獨立割據稱號,使之重新歸附唐朝。還恢復了安北都護府,使大唐重新行使對長城以北土地的管轄權。經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唐朝重新在邊疆和少數民族中建立起威望,讓他們臣服於大唐,不敢再輕易來犯。

    在李隆基手裡大唐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得到了新的發展,超過了李世民的“貞觀之治”,開創了自己的“開元盛世”,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強盛的時期。

    3、李隆基把大唐帶上了頂峰,但李世民也功不可沒。

    一個王朝的興旺昌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個皇帝的治理就能實現的。雖然毋庸置疑的是李隆基把大唐帶上了頂峰,但是如果沒有前人勵精圖治所打下的堅實基礎,李隆基也不能厚積薄髮帶大唐走向巔峰。

    大唐盛世,是一個令人懷念、神往和值得中華兒女驕傲自豪的時代。那時候有明君良臣,社會安定和諧、政治清名;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疆域遼闊,無外敵入侵;內無憂患,外無強敵。

    那時候的大唐四方臣服,八方來賀,是極盛之世。帶大唐走向盛世的是李隆基,不過遺憾的是物極必反月滿則虧,讓大唐從盛世走向衰敗的還是李隆基,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總而言之,唐朝的興旺發達離不開唐朝幾代君主的共同努力,李隆基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把大唐帶上了頂峰。如果沒有李世民“貞觀之治”的積澱,就很難會有李隆基“開元盛世”的輝煌。但不可否認的是,確實是李隆基把大唐帶上了最強盛的時期。

  • 10 # 週週說古今

    李世民和李隆基都是大神級的人物,都有十分了不起的成就,但論是誰把大唐帶到巔峰,我認為單從紙面成績來講他們誰都不是。真正把大唐帶入頂峰的另有其人。

    唐高中李治——李世民的兒子、武則天的丈夫,唐王朝的第三代帝王,是盛唐時期一眾明星皇帝中最不起眼的那一位。在小說和歷史劇中,那個在父親李世民面前唯唯諾諾,在老婆武則天面前俯首帖耳的皇帝已經在人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軟弱無能、庸庸碌碌幾乎是唐高宗李治的專有形象標籤。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唐高宗李治真是這樣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來看看近代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怎麼評價:對高麗"高宗乘其內亂,把百濟和高句麗先後滅掉",對突厥西方的疆域"高宗亦因其內亂,把他戡定。其所轄的羈縻府、州,西至波斯。唐朝對外的聲威,至此可謂達於最高峰了。"有唐一代,統治疆域是在高宗時期達到極盛!

    誠然,對統治者的評價不能僅靠疆域的遼闊程度。事實上唐高宗李治的歷史功績也絕不僅僅限於開疆擴土這一個方面。究其一生,無論是文治武功、民生福祉還是駕馭各方政治勢力,李治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就整體而言,李治的歷史功績雖不及彪炳千古的李世民,但在整個唐王朝絕對屬於佼佼者。尤其是在對待人的問題上,李治更是體現出了高超的政治手腕。當時在李治身邊的各類人物,如李世民、武則天、長孫無忌等,哪一個是等閒人物,可謂是群雄環視。處理好與他們的關係,並最終成為權力鬥爭的最大的受益者,無疑是一套高難度的技術動作。但是,李治做到了。無論後世怎麼評價,若論人生贏家,李治當無異議!

    李治是怎麼做到了,如下幾個方面可見一斑:

    意外奪嫡: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有三個兒子,李承乾、李泰、李治,李治排行老三。排他前面的李承乾、李泰不僅位置靠前,而且能力也比他突出。按照封建禮教的規矩,皇太子的位置怎麼都不會輪到李治身上。但李治為何能最終勝出呢?除開運氣成分外(李承乾、李泰為了太子位爭得來兩敗俱傷),李治最大的特點是"孝"。的確,在李世民眾多的皇子當中,李治既不是出生最早的,也不是能力最強的,但他卻是最孝順的,至少在父親李世民眼裡是這樣!對待這位皇子,李世民有過這樣的評價:"汝能孝愛如此,吾死何恨!"你能像這樣孝順,我就是死也沒有什麼遺憾啊!可見李世民對李治孝順的充分肯定。李治對父親真的很孝順嗎,筆者不敢苟同,僅從其與武媚偷情這件事就可見一二。那在父親心目中,他孝順的形象是怎麼樹立的呢?因為他實在是太瞭解自己這位父親了,要在一眾哥哥弟弟中脫穎而出,示強不是自己的長項,唯有示弱才有可能另闢蹊徑。有這麼一個最好的例證:李承乾被李泰斗倒之後,李泰為打壓李治,就威脅他說:你跟漢王(李承乾)那麼要好,現在漢王出問題了,你的心還安嗎?暗示李治主動退出太子爭奪戰,要不下場跟李承乾一樣。面對這樣赤裸裸的威脅,李治沒有當場反擊,也沒有跑去父皇那告狀,而是採用了讓人大跌眼鏡的辦法——"裝慫"!史書記載,李治當時十分慌張,整天戰戰兢兢、魂不守舍的,太宗覺得很奇怪,問他怎麼回事。他不說,太宗一連問了好幾次,他才勉強說了,說李泰跟他說的那些話,他不知道怎麼回答。太宗一聽,這個兒子是真好啊,人家威脅他,他還在想著保護人家。於是那句著名的評價從太宗口中脫出:"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晉王(李治)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只有立李治這位最孝順的兒子,其他皇子才可能得以安寧。這也是奪嫡之戰李治"意外"勝出的關鍵原因。

    奪權元老:李治剛當上皇帝時才二十二歲,實際權力基本掌握在輔政大臣長孫無忌和李勣手上。長孫無忌是李治的母舅,歷史上著名的權臣,對逐漸成熟的李治基本沒有讓權的意思,而李勣又耍滑頭,不願意為這個年輕皇帝而得罪長孫無忌。面對這個難題,李治沒有著急,而是靜待時機,靜觀其變:李治首先是培植自己的親信,親自提拔多名幹臣,以對沖元老派的影響力。他身邊諸多賢臣如:辛茂將、盧承慶、杜正倫、許圉師、韋思謙、薛元超、張文瓘、戴至、魏元忠等人都是在他執政後得以大展拳腳的。羽翼漸豐後,李治果斷利用廢立皇后的契機,以天子家事為由一舉打壓了長孫無忌為代表的元老派的勢力,兵不血刃地掌握了權柄。

    壓制武后:高宗執政中後期,由於身體不好,把一些常規工作交給了聖恩正隆的武后(即武則天),武后藉機做大。對於武后的野心高宗也不無擔心,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壓制。一方面是培養接班人。與對待朝務不同,李治對培養接班人之事非常重視,早做安排。李治的太子大多命運多舛:最早立的是長子李忠,武則天得寵後改立其子李弘;上元二年(675年),李弘死於合璧宮,六月時改封李賢為皇太子;調露二年(680年),李賢被廢,改封李顯為皇太子。這一眾太子的廢之頻、立至速,歷史上十分罕見。這正反映了在接班人問題上,帝后之間的博弈有多門激烈。縱然武后手段多端,廢掉或殺掉多個太子,但在確立新太子問題上李治都是親力親為,期間基本沒有出現過斷檔期。也就是說,不管你武后多麼能幹,皇權的接班人一定要是李氏子孫,其它人想都別想。太子李弘被謀殺之前,李治曾提出要將皇位禪讓給他。這固然有李治身體不好想頤養天年的意思,更多的還是想讓皇權平穩過渡,以免旁落。另一方面是以退為進。高宗後期,天后(武后)的政治才能進一步得到展示,權力愈發鞏固。由於皇帝身體日衰,在朝廷中漸漸有讓武后攝政的呼聲,天后當然樂觀其成。對此,高宗是不願意見到的,但礙於天后的情面以及背後的勢力,不得不採取了更加藝術的手段解決。上元二年,李治主動與大臣們商議,準備讓武后攝政。宰相郝處俊諫道:"陛下怎麼能將高祖、太宗的天下,不傳給子孫而委任給天后啊!",李治"不得不"暫時停議。擁護天后的朝臣不得不暫時閉嘴。

    所以,在跟武后的博弈上,李治終其一生也沒有讓權力真正旁落過,至於身後之事就不在他的能力範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亮和星星相關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