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豐都判官33號

    奧匈帝國分成奧地利和匈牙利,一個國家為什麼會解體?一是聯邦制,二是戰敗,三是王朝垮臺。奧匈帝國三者兼有,下場自然不會好。

    今天的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匈牙利、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黑,羅馬尼亞西部及義大利東北部分地區都屬於奧匈帝國範圍,解體了真是小國林立呀。

  • 2 # 8881金樽對月

    先了解一下統治奧地利600餘年的哈布斯堡家族,也就是後來的奧匈帝國皇帝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發源於阿爾薩斯(Alsace),後擴張至瑞士,1020年在瑞士北部築起鷹堡,起名為哈布斯堡。

    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魯道夫一世當選羅馬人民的國王,而後不斷擴張,1282年魯道夫一世奪取被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佔有的奧地利公國。

    從此以後奧地利一直在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下,直到一戰後。

    奧匈帝國內的王國及國家:

    內萊塔尼亞[20]:1. 波希米亞,2. 布科維納,3. 卡林西亞,4. 卡尼鄂拉,5. 達爾馬提亞,6. 加利西亞,7. 濱海省份,8. 下奧地利,9. 摩拉維亞,10. 薩爾茨堡,11. 西里西亞,12. 施蒂利亞,13. 提羅爾,14. 上奧地利,15. 福拉爾貝格;外萊塔尼亞[21]:16. 匈牙利王國,17. 克羅埃西亞-斯拉沃尼亞王國;帝國直轄省份:18.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

    19世紀,奧地利帝國的皇帝是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就是大家熟知的電影“茜茜公主”的丈夫。在他的統治下,把奧地利帝國轉變為了奧匈帝國。

    當時奧地利帝國境內的匈牙利對維也納的統治非常不滿(尤其是以匈牙利貴族為代表)。

    原因有很多,比如民族間的矛盾,還有奧地利在俄羅斯帝國的支援下對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鎮壓。

    生活在匈牙利地區的馬扎爾民族是奧地利帝國的第二大民族,一直都想脫離奧地利獨立。

    為了防止這麼一個強大的地區脫離奧地利獨立,在一些政府官員勸告下,奧皇弗朗茨·約瑟夫決定透過談判來解決問題。

    而勢力強大的匈牙利貴族只接受一個與奧地利傳統貴族之間的二元體制國家。最終在1867年組成一個共主邦聯──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

    奧匈帝國有三個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奧地利政府和一個位於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

    匈牙利和奧地利各有各自的議會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權力理論上是至高的,但實際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負責陸軍、海軍、外交和對外貿易。

    1889年,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的兒子,也是皇儲魯道夫在梅耶林神秘死亡,於是立三弟的長子弗朗茨·斐迪南為新皇儲。

    然後伊利莎白皇后(著名的茜茜公主)在日內瓦湖畔被一位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以錐子刺死。

    1900年,奧匈加入八國聯軍出兵中國,設立天津奧租界。

    1908年,吞併波斯尼亞,也是唯一一次奧匈帝國建立後吞併他國。但是這也導致了薩拉熱窩的暗殺事件。

    1914年,約瑟夫皇帝的侄子,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與妻子蘇菲在波黑首府薩拉熱窩遇刺。

    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由對塞爾維亞王國宣戰,隨後歐洲諸大國都加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6年,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去世,終年86歲。弗朗茨·斐迪南的侄兒卡爾即位為奧匈帝國皇帝。

    (1914年一戰時的奧匈帝國)

    1918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戰已展開了整整四年,而戰事對同盟國(奧匈帝國,德國等)越來越不利。

    雖然在開戰後的四年中奧匈帝國的少數民族都還對維也納的皇帝保持了忠心,但是他們現在開始考慮自己的利益和權利了。

    當協約國(英國,法國等)一方漏出了勝利的曙光,奧匈帝國內的不同民族也找到了脫離舊帝國的最佳時機,孱弱的奧匈帝國已經無法將這麼多不同的民族聚合在一起了。

    奧匈帝國的人民也對國家喪失了信心,因為戰爭使經濟發展停滯,許多戰前在奧地利部分引入的開放政策被取消。

    在這些因素下極端民族主義者獲得了許多擁簇者。

    1918年10月開始,一系列地區宣佈獨立: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首先宣佈獨立,匈牙利隨之。特蘭西瓦尼亞大多數地區加入羅馬尼亞,其中還包括了很多匈牙利少數民族。

    南部的斯拉夫地區聯合組成了後來的南斯拉夫王國。最終,奧匈帝國在1918年11月3日與協約國達成停火協議。

    戰後協約國作為戰勝國承認這些新的邊界,改變了當時的政治版圖。

    奧地利和匈牙利都成為共和國,哈布斯堡王朝被推翻,哈布斯堡家族皇室人員被迫流亡海外。

    解體後的原奧匈帝國領土被新生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義大利、波蘭、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繼承。

    值得注意的是,肢解奧匈帝國並非協約國的最初目的,這個建議一直到戰爭後期才獲得支援。

    因為當初不少人認為奧匈帝國的解體,不但無助解決當地的民族問題、反而只會使這個地區的局勢更不穩定。這個看法應該是很正確的,後來的歷史證明了。

    這些國家雖然從奧匈帝國獲得了獨立,但無論從國際地位、經濟狀況(除捷克以外)、和軍隊實力都無法再與之前的奧匈相提並論。

    有些國家民族(例如:在波蘭的烏克蘭人、在南斯拉夫的克羅埃西亞人)的生活水平和國際地位甚至還不如奧匈帝國存在的時候。

    在這些分裂開的小國家中民族主義盛行、為了給本國爭取利益也不擇手段,結果給以後的東歐和巴爾幹地區埋下了很多戰爭的禍根。直到今天也還是問題。

  • 3 # 趣觀歷史

    ▲奧匈帝國版圖

    奧匈帝國,國名全稱為“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斯蒂芬王冠領地”,足有28字之多。在一戰前,奧匈帝國是名副其實的歐洲強國,其國土面積、人口數量都足以擠進歐洲前三甲,農作物種類、原油產量位居歐洲之冠,而帝國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更是遙遙領先,霸踞著世界第一的地位。如此強大的實力也是奧匈帝國參加一戰的重要原因。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與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外出視察

    公元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人刺殺,第一次大戰的序幕由此掀開。一戰前,德國、俄國及奧匈帝國曾秘密簽訂三國協定,但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德俄兩國就巴爾半島問題爭執不下,三國盟約隨即破滅。俾斯麥率先下手,聯合奧匈帝國、保加利亞王國結成新的同盟三國。

    ▲“鐵血宰相”俾斯麥

    戰爭剛開始時,德國負責牽制英、法、俄等協約國兵力,奧匈帝國則負責進攻覬覦已久的塞爾維亞。這時勝利的曙光還在同盟國上空,不久後,原屬於同盟國戰線的義大利出於利益加入協定國,隨即對奧發動多次攻擊,勝利天平逐漸傾斜。

    ▲一戰時期士兵舊照

    之後,英法聯軍使用坦克並在飛機的協助下發動突襲,取得了一些戰果。德國隨即開始無限制潛艇戰,但這一舉動將中立的美國推向協約國,許多中立的拉美國家遂加入協約國,同年中國對德奧宣戰,並派遣20多萬華工前往歐洲。勝利曙光逐漸來到協約國上空。

    ▲一戰時期奧匈帝國軍服

    1918年10月,德奧兩軍全線潰退,隱藏在水面下的矛盾開始逐漸顯露出來。奧匈帝國皇帝決定拋棄盟友,向協約國達成停火協定,卻不知一戰結束之時竟是奧匈帝國解體之日。由於長期戰事低迷及國內經濟停滯,帝國早已無法將眾多的民族聯合起來,喪失信心的帝國搖搖欲墜並在停戰時達到極致。

    ▲如今的布達佩斯

    《聖日耳曼條約》簽訂以後,奧匈帝國被整個肢解,分裂成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等十個國家,而波蘭、羅馬尼亞、義大利也獲得部分前奧匈帝國的領土。自此,強大的奧匈帝國退出來歷史舞臺。

  • 4 # 戰時燈火

    奧匈帝國(德語:Österreich-Ungarn;匈牙利語:Osztrák–Magyar Monarchia),又名雙元帝國(Duale Monarchy)、二元帝國,正式名稱為: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德語: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önigreiche und Länder und die Lä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匈牙利語:Birodalmi tanácsban képviselt királyságok és országok és a magyar Szent Korona országai),13世紀後成為哈布斯堡帝國(Habsburg Empire)的重要組成部分。

    哈布斯堡帝國實施聯合統治,其內部的奧地利、西班牙、匈牙利、勃艮第諸國在法理上和實質上均為獨立國家,但同奉一位君主作為國家元首。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奧地利改組為帝國,半個世紀後,弗蘭茨一世將匈牙利由王國提升為帝國,二元帝國正式建立。

    奧匈帝國是哈布斯堡君主國對匈牙利妥協的產物,奧匈妥協可以看作是哈布斯堡大君主國塑造一個統一的國家認同感的失敗。奧匈協約以前的哈布斯堡君主國試圖以德意志人的先進的文化來推進帝國的日耳曼化,這種推動實際上是有效果的,至少在經濟發達的地方比如波西米亞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布拉格如果你用捷克語向一個體麵人問路是會讓後者不舒服的,布拉格人驕傲的提醒大家,布拉格成為主教管區的時間比維也納還要早。

    而在匈牙利、波蘭的貴族階級中間,這種德意志化也是有效果的,奧地利帝國宮廷裡波西米亞貴族集團和波蘭貴族集團都是強有力的壓力集團,哈布斯堡透過對這些人的籠絡,以及奧地利客觀上在波蘭問題上的善意贏得了波蘭貴族的支援,但是這種德意志化的難度以及君主政體的不公平本身,決定了帝國的德意志化的緩慢,以及這種緩慢的同化中的帝國難以有效的應對19世紀的民族主義熱潮。

    1867年以前的奧地利帝國其各部分的同化水平各不相同,各部分對哈布斯堡君主國的態度也各不相同,1848年革命裡匈牙利貴族起來反抗帝國,波西米亞人卻鎮壓了布拉格的起義,克羅埃西亞人則因其一貫的反匈牙利態度而站在君主一邊。但是1860年代連續的兩次戰敗嚴重的刺激了帝國,於是弗朗茨約瑟夫皇帝最終向馬紮兒民族主義者妥協,《奧匈協約》意味著哈布斯堡王朝的同化政策和分而治之的政策的破產,現在統一的帝國民族理想已經被拋棄,帝國承認了帝國之內的各個民族的不可同化,同時也認為這些民族之不可靠,從而決心仰仗其中比較強大的兩個民族。日耳曼人和馬扎爾人。

    這是一個倒退,更糟糕的是一個錯誤。日耳曼人和馬扎爾人實際上都是不可靠的,德意志帝國的建立讓奧匈帝國之內的德意志人陷入迷茫,“我生而為德意志人,如今卻不復為德意志人”這句帝國德意志民族主義者的口號生動的概括了這種迷茫,所以帝國的德意志民族主義者的極端理想其實是讓德意志帝國來統治奧地利,舍內雷爾和希特勒都是這種民族主義者的代表。而馬扎爾人則一貫對哈布斯堡王朝三心二意,他們並不把奧匈妥協視為共同國家的起點,相反他們把協約作為擺脫共同國家的起點。

    更糟糕的是協約把原本不同程度的德意志化的斯拉夫民族不加選擇不加區別的拋棄給馬扎爾人,最感到被背叛的是克羅埃西亞人,協約把他們拋棄給傳統的仇敵。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帝國的滅亡實際上是哈布斯堡塑造統一國家和國家認同失敗的結果。哈布斯堡王朝試圖培養國家民族,試圖用詩歌、音樂、藝術來證明德意志人的優越性,同時讓各民族以德意志化的方式文明進步,其結果卻是在維也納的學校裡誕生了第一批匈牙利民族詩歌。19世紀的各民族文學、音樂、藝術實際上哈布斯堡培養獎掖的產物。

    哈布斯堡王朝塑造了帝國之內的各民族,同時又不能給各民族以公平的對待,它對其中比較有力量的民族的妥協,刺激了其他沒有起來反抗的民族,最終當帝國在世界大戰裡搖搖欲墜的時候,所有各民族都拋棄了帝國,帝國從它們的搖籃變成避風港,最終變成即將沉沒的船。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帝國解體之後的各民族國家的去德意志化,比如卡夫卡在捷克的地位就很尷尬,卡夫卡是一個說德語的猶太人,他在捷克國家裡是缺乏認同感的,他的作品也是用德語寫的,新的捷克國家的人對這種語言並不熟悉。熟悉這種語言的奧地利共和華人卻並不想要回到曾經的哈布斯堡君主國。

    從這一點上說奧匈帝國領土的去德意志化跟奧匈帝國的失敗是有關係的,但並不絕對。畢竟1918年卡爾皇帝退位的時候在奧匈帝國的廣闊領土上,還生活著大批德意志人和德意志化的其他民族的人。為什麼帝國在滅亡以後短短的幾十年間就被徹底抹殺了呢?

    卡爾皇帝表示這真的不能怪朕,朕沒讓阿道夫希特勒去慕尼黑。是的中歐各國巴爾幹各國的去日耳曼化最決定性的一步不是他們自身政治和文化發展的結果,相反是世界大戰的結果,希特勒匯出煽動德意志民族主義,並且到處利用其他國家的日耳曼少數民族,最終結果就是中歐、東歐、巴爾幹各國在世界大戰德國戰敗以後瘋狂的去日耳曼化。日耳曼少數民族遭到驅逐、迫害甚至屠殺,這一點比奧匈帝國自身的問題更有決定性。關於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參考相關問題的回答。

    今天之所以奧匈帝國在滅亡不到一百年的情況下,已經顯得毫無影響,被徹底連根拔起,其原因有內部和外部的兩部分,內部的原因決定了帝國自身日耳曼化的失敗,而外部的德國的法西斯運動的影響,決定了它舊日領土的去日耳曼化。決定了為什麼它的印記幾乎被徹底消滅。

  • 5 # 玄坤文史

    奧匈帝國是一個二元制帝家,從名字上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國家主要由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組成,要說奧匈帝國,我們要先提一下統治奧地利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是坐落在瑞士北部的一個城堡,這座城堡的領主被稱為哈布斯堡伯爵,在公元13世紀初哈布斯堡家族開始向外擴張,並建立了哈布斯堡王朝,在中世紀到近代哈布斯堡家族曾今擔任過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帝國、奧地利大公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的統治者。

    不同於其他的封建王朝,哈布斯堡王朝,在近代也隨著時代發展,開始對自身進行一些變革來適應時代的變化,奧地利帝國的境內有多個民族,在長久以來的歷史中,這些民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19世紀中葉,民族主義的抬頭,也使得奧地利帝國一些邊緣化的民族開始尋找擺脫帝國控制的機會,甚至由此還爆發了一些小規模的民族運動,雖然最後都被奧地利帝國鎮壓下去了,但是這也引起了奧地利的重視,統治者意識到,奧地利帝國必須開始從封建帝國逐漸向民主國家轉變。

    在當時形成民主國家的國際環境還不成熟,但是之後爆發的義大利獨立戰爭,普奧戰爭,俄國支援匈牙利對奧地利發動革命,都削弱或直接衝擊著奧地利政府的統治,在這樣的背景下,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被迫和匈牙利貴族談判,也就是在談判的過程中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找到了解決雙方衝突的方法,就是將兩個國家組成聯盟,雙方是平等的關係,雖然當時羅馬尼亞人,捷克人等,他們也希望像匈牙利人有權參與國政,組成多元政府,但是這個提案最終被拒絕了,奧匈帝國組建為二元帝國。

    奧匈帝國只存活了51年就因為一戰而解體了,這就算在人類的壽命裡也算是短命的,由於存在時間短,可能很多人就誤以為這個國家實力不怎麼樣,但是奧匈帝國在當時可是世界八大列強之一,面積在歐洲屈居第二,奧匈帝國的農業產量,原油產量,資源儲備量均位居世界前三,並且還有可以和德國聘美的基礎工業和軍械工業實力,在一戰爆發前人口約有五千兩百萬,奧匈帝國的實力不容小噓。

    在長達四年的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奧匈帝國作為戰敗國,也是下場最慘的一個,在殖民時期佔領吞併的非德語區被協約國全部剝奪瓜分,這片區域的民族互相之間也存在各種矛盾,有一部分早對奧匈帝國十分不滿,之前威懾於奧匈帝國的實力強大難以獨立,奧匈帝國戰敗後也藉此機會獨立建國,成為了後來的匈牙利,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南斯拉夫解體後曾經的奧匈帝國區域又建立了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兩個共和國,奧匈帝國還有一部分國土被併入了義大利,波蘭,奧地利帝國由此衰落,在二戰期間又成了德國的幫兇,二戰戰敗後,奧地利在1955年宣佈成為永久中立國。

  • 6 # 桃花石雜談

    奧匈帝國現在歸哪個國家了?它當初為什麼會解體呢?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分崩離析,其領土在戰後分別劃歸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聯合王國)以及義大利。而其解體的原因則跟民族、政體、經濟和戰敗都有關係。奧匈帝國為什麼選擇二元君主制?

    其實奧匈帝國解體的根源,可以說在其建立之時就已經種下了。奧匈帝國的政體在歷史上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特例,因為它實行的是所謂的“二元君主制”,即奧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名義上奧地利和匈牙利還是一個國家,但奧地利和匈牙利分別擁有自己的議會和政府,其內部的絕大多數事務都由其自己管轄,雖然在這兩個政府之上還存在一個皇帝領導的奧匈中央政府,但這個政府的許可權卻非常有限,基本只是負責外交和軍事等對外事務。

    歷史上的奧匈帝國

    而奧匈帝國之所以採取這樣一個奇葩政體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奧匈帝國其實是繼承自神聖羅馬帝國。是神聖羅馬帝國解體之後,在神羅曾經發揮主導作用的哈布斯堡家族所能控制的剩餘領地的集合。在公元19世紀上半葉,奧地利憑藉神羅的餘蔭,還能比較徹底的掌控住奧匈帝國的局勢。此外,當時它在整個德意志地區還力壓普魯士,擁有廣泛的影響力,甚至還能左右義大利的統一程序,在當時堪稱中歐霸主。

    但在後期普魯士崛起之後,奧匈帝國在德意志地區漸漸被邊緣化。特別是經過公元1866年的普奧戰爭之後,奧地利戰敗,被徹底排除在了統一的德意志聯邦之外,其國際影響力大幅降低。而在同一時期,義大利也實現了統一,奧地利對義大利的控制力也基本消失,其整體國力出現了明顯衰落。

    而在奧地利衰落期間,在公元1848年,整個歐洲發生了一系列革命事件,作為當時中歐最強國的奧地利帝國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匈牙利民族起義甚至一度迫使奧地利帝國同意實行君主立憲制度。雖然在沙俄的幫助下,奧地利帝國最終成功地穩定住了局勢,甚至強化了對匈牙利的專制統治,但因起義而覺醒的匈牙利民族意識卻使奧地利帝國繼續對其的統治出現了很大動搖。

    公元1848年匈牙利民族起義場景

    而在奧地利徹底被排除出德意志聯邦之後,等於奧地利人和德意志人已經成為了兩個族群,因此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奧地利人也失去了其它德意志人作為靠山。而奧地利人在奧地利帝國境內的人口占比連1/4都不到,以這種人口比例去控制民族構成極其複雜的整個奧匈帝國也確實力不從心了。所以在普奧戰爭結束一年之後,奧地利被迫和匈牙利達成了“折衷方案”,同意恢復匈牙利的傳統地位,也就是讓匈牙利自治,以換取匈牙利仍然和奧地利維持統一。

    奧匈帝國建立之後發生了什麼?

    但奧地利和匈牙利之間的妥協卻忽略了在奧匈帝國境記憶體在的無數其它民族,特別是廣大斯拉夫民族的類似訴求。而且匈牙利人獲得了和奧地利人同等的地位則又刺激了這些民族要求同等權利的意願,因為其實他們雖然單個民族都不大,但加起來人口卻超過50%,也就是說他們才是奧匈帝華人口的大多數。

    奧匈帝國的劃分,紅色為奧地利,粉色為匈牙利,藍色波黑地區為奧匈共管

    而匈牙利取得的自治地位也不僅僅侷限於匈牙利人,而是包含了對帝國東部大量其它民族的統治權。但匈牙利人將自己的自治權力視為了統治其它民族的權力。因此在奧匈帝國建立之後,匈牙利政府在其境內推行了一系列民族主義的政策,而這些政策卻加深了其境內其它民族受到壓迫的感受,更進一步激發了其自己的民族主義。很快同樣的情緒也蔓延到了奧地利所統治的區域內,特別是在公元1878年,奧匈帝國從奧斯曼手裡奪取了波黑的控制權之後,波黑境內的民族更是表現的非常桀驁不馴,而這種矛盾不斷積累,最終才釀成了斐迪南被波黑人刺殺的事件。

    在一戰期間奧匈帝國經歷了什麼?

    但刺殺事件其實還是少數激進分子的行為,此事發生後,當時在奧匈帝國並沒有立即發生大規模的民族起義等事件,如果沒有後來發生的一戰,其實奧匈帝國還能找到一個新的王儲,並使其帝國繼續得到維持。

    描繪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與德皇威廉二世統帥兩國將領的畫作

    首先是它因為傳統封建勢力強大,錯過了歐洲列強開拓海外殖民地的黃金時期,所以奧匈帝國基本沒有海外殖民地,這使它在一開戰就陷入了資源短缺的困境。最基本的一點是,雖然奧匈帝國在歐洲列強裡還是比較依賴農業的國家,但它竟然沒法實現糧食自給。在戰前,奧匈帝國的糧食主要從俄羅斯和羅馬尼亞進口,但在一戰中,這兩個國家都成了奧匈帝國的敵國,而且戰爭還導致奧匈帝國本身的糧食產量進一步降低,其國內迅速發生了饑荒。

    到1917年,奧地利境內的小麥產量降到了1913年的一半,黑麥和燕麥產量則降的更多。而這時其二元體制固有的脆弱性也很快突顯,擁有自主權的匈牙利也拒絕再向奧地利提供糧食,其國內的糧食除了供應國內需求外,剩餘大部分都出售給了同樣面臨糧食窘境的德國,這使得奧地利境內的饑荒進一步加重。

    而在1916年,奧匈帝國長期的君主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去世。他的從侄卡爾一世繼承了王位。卡爾一世面對國內不同民族的呼聲許諾將進行改革,但其改革卻使相對保守的匈牙利政府面臨了更多挑戰,其國內主張徹底與奧地利切斷關係的獨立黨聲勢越來越大。而在此時,奧匈境內的其它民族,包括斯洛維尼亞人、塞爾維亞人、魯塞尼亞人和捷克人先後發動叛亂,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也在1918年1月趁勢提出了奧匈帝國民族自決的條件,要求奧地利必需接受這個條件才有可能實現停戰。

    捷克斯洛伐克宣佈獨立時的場景

    而此時已經四面楚歌的奧地利完全失去了對局面的控制。1918年10月,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先後宣佈獨立,特蘭西瓦尼亞併入羅馬尼亞,波黑和克羅埃西亞等地併入南部斯拉夫民族的聯合體。11月3日,奧地利被迫接受協約國提出的條件,並與其簽訂停火協議,奧匈帝國宣告解體。

  • 7 # 三井壽Mitsui

    奧匈帝國的版圖包括的裡雅斯特、波希米亞、摩拉維亞、西里西亞、加里西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以及現在的匈牙利和奧地利

    奧匈帝國在戰爭期間屬於同盟國陣營,同盟國最終於1918年戰敗。戰爭期間,奧匈帝國的政局空前動盪,由興起於歐洲中部地區的古老的皇室聯姻合併而來的舊帝國抵抗不過境內獨立運動的風起雲湧,終於解體、分裂為多個國家。

  • 8 # 地理郭郭

     奧匈帝國曾與英、法、德、俄並列為歐洲傳統五大強國,是當時世界列強之一,其國土面積之遼闊、在當時歐洲排名第三。然而,一戰結束後,龐大的奧匈帝國解體,分裂成多個國家。那麼,奧匈帝國為啥會解體?

      (奧匈帝國)

      一戰中,德國和奧匈帝國是一條戰線,關係也非常鐵。那麼,德國和奧匈帝國為啥鐵呢?其實,兩個國家很有淵源。西羅馬帝國解體後,分成了德意志,法蘭西,義大利,而三部分又各有自己的城邦組成。

      當時的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不是一個國家,境內的奧地利和普魯士兩個城邦都很強大。最後,普魯士統一了德意志的城邦,建立德國。期間,普魯士和奧地利曾經打過一仗,不過奧地利失敗了。

      雖然失敗了,德意志和以奧地利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奧匈帝國認為是一家人,所以關係一直很鐵。

      (奧地利帝國)

      匈牙利民族是奧地利帝國中第二大民族,奧地利皇帝無法忽視匈牙利貴族的勢力,所以經過談判,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也成為匈牙利國王。這樣,奧地利王國便升格為奧匈帝國皇帝。

      經過不斷的擴張,奧匈帝國的勢力非常強大。根據資料記載,奧匈帝國與英、法、德、俄並列為歐洲傳統五大強國,是當時世界列強之一,其國土面積之遼闊、在當時歐洲排名第三,僅次於俄羅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總人口數量之眾多、稍遜於俄羅斯和德意志帝國,位於歐洲第三。機械儀器製造業之繁榮、和鋼鐵軍火工業之雄厚,排位世界第四,僅次於德國、英國和美國之後。 資源總儲備之廣泛、和動員總兵力之龐大,亦是歐洲第四,只少於俄羅斯、德國和法國。 農產品種類之繁多、和原油產量之豐富則是超越擁有精緻農業的法國和以糧食出口為導向的俄羅斯,位居全歐之冠。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

      這些強大的經濟基礎,也讓奧匈帝國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捲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斐迪南大公夫婦)

      一戰的導火索發生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波斯尼亞原來是一個獨立國家, 19世紀淪為奧匈帝國屬地。1914年6月28是波斯尼亞的國慶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來到了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視察。此行,斐迪南大公想完成一個心願,想使妻子得到她在維也納得不到的皇室榮譽。

      然而斐迪南大公卻忘記了,這塊土地是奧匈帝國在1908年所吞併,對他充滿了仇恨、刺殺他的陰謀正在醞釀著。當槍彈打穿斐迪南的脖頸和他妻子腹部的時候,隨著兩股鮮血的噴出,一場把全世界都捲入的戰爭開始了。

      後來經過調查,槍殺斐迪南大公夫婦的是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不久,奧匈帝國宣佈對塞爾維亞開戰。塞爾維亞一直是俄國的小弟,看到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於是也捲入戰中。此後,德國、法國、英國等超級大國,都加入了一戰。

      (奧匈帝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奧匈帝國失敗。當時,奧匈帝國已經四分五裂。對戰勝國來說,按照美國總統伍德魯·威爾遜宣佈的十四點和平原則,奧匈帝國被肢解為多個民族國家是必然發生的事。

      此後,奧匈帝國分裂成了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現在分成捷克、斯洛伐克二國)、 南斯拉夫(現在分成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等國) 、波蘭。 此外,羅馬尼亞和義大利也獲得部分奧匈帝國的土地。

  • 9 # 歷來現實

    1867年2月奧匈帝國誕生,它就是奧地利和匈牙利的結合體。原來奧地利是老大,可奧地利日漸衰落,奧地利帝國中的匈牙利民族日漸崛起,取得了日益重要的地位。

    奧地利皇帝為了維持對匈牙利的統治就跟匈牙利的貴族談判,雙方做了讓步,奧匈帝國就這樣誕生了。

    奧匈帝國裡頭不僅僅只有奧地利、匈牙利,裡面還有羅馬尼亞和斯拉夫人,但他們沒有話語權,只能忍氣吞聲,這也為日後的奧匈帝國解體埋下伏筆。

    1878年,奧匈帝國又添新成員:波斯尼亞及黑塞哥維那交由奧匈帝國管治,但名義上屬於奧斯曼帝國。

    此時的奧地利帝國是當時歐洲傳統強國,和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被稱為歐洲五強。

    而且奧匈地跨中歐、東歐、南歐,幅員遼闊,疆土遼闊。其領土面積廣大、人口眾多,跟德國和俄羅斯入圍歐洲前三。

    奧匈帝國是個多元的國家,光政府就有三個:匈牙利政府、奧地利政府和一個高於它們兩個政府之上卻在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

    而且這下面的兩個政府:匈牙利和奧地利五臟俱全,它們下面設立有自己的議會還選出了自己的首相。

    奧匈帝國的皇帝名義上很了不起,但權力有限。

    皇帝只能對陸軍、海軍、和外交方面有一定的權力。

    奧地利和匈牙利上面的中央政府是這兩個地區上司,他們由來自部長會議。

    這個共同部長會議等於是三龍治水:三個部長,分別負責內政軍事、以及外交。

    兩個地區的首相,以及裡面的一大公和皇帝本人加上兩個議會的120人,來審計共同部長會議的財政預算和議案。

    這樣的架構導致在行政上,共同政府的部長們只對皇帝負責,而不是議會及人民。

    而皇帝則是外交和軍事政策的獨裁者。

    兩個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權力交叉往往導致摩擦和低效率。

    軍隊在指揮權也是各自為政,互為制肘。

    儘管軍事名義上是中央政府說了算,可是奧地利和匈牙利政府他們都有對軍隊人員的決定權。

    因此每個地方政府都跟中央政府軟抵硬抗,中央政府受他們擺佈。

    而每個地方政府利用一切資源來擴大權力,增加自己的影響,取得跟中央分庭抗禮的籌碼。

    1867年開始兩個政府與中央政府開始為自己上繳的費用跟中央討價還價。

    原先奧地利負擔十分之七,匈牙利負擔十分之三。

    奧地利人覺得吃虧,要匈牙利人多拿點,可匈牙利堅持原來的方案。雖然這次爭執不了了之,但大家卻因此更離心了。

    儘管如此,奧匈帝國時期,它的經濟還是歐洲發展最快的,國力也非常雄厚。

    奧匈帝國的機械製造和軍火工業在歐洲名列前茅,在世界排名前五。

    奧匈帝國的戰略資源儲備量和軍隊戰鬥力之強大、在歐洲屈居第二。

    奧匈帝國的也發展也領跑歐洲,能源生產以及產量更是在歐洲首屈一指,無人能敵。

    除此之外,奧匈帝國的軍事技術和軍工製造也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前面說到,奧匈帝國是一個多民族、又是個多元化的君主國,這就註定了它的鬆散性,加速了它的離心性。

    雖然相比奧匈帝國的羅馬尼亞和斯拉夫來說,境內匈牙利人在君主國內的地位和話語權僅次於奧地利人,但匈牙利卻覺得自己最吃虧,獨立的呼聲喊得最高。

    匈牙利這種態度帶了一個不好的頭,它讓其它少數民族躍躍欲試。

    奧匈帝國的成員開始不安分,今天你叛亂,明天他造反,後天我也揭竿而起。

    這些風起雲湧的起義讓奧匈帝國焦頭爛額,按倒了葫蘆起了瓢,顧此失彼。

    這些起義越來越多,直接催生了薩拉熱窩事件的爆發。

    1914年6月,奧匈帝國在薩拉熱窩搞軍演,竟然把塞爾維亞當成假想敵,這還了得,塞爾維亞這麼多年心頭積壓的怒火噴發出來。

    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費迪南大公在薩市大街上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希普直接就幹掉了。

    這可真是造反了,奧匈帝國立刻大兵壓境要碾碎塞爾維亞。

    哪裡想到一戰就此爆發。

    以德、奧、意三國組成的"同盟國"向英、法、俄"協約國"開戰。

    奧軍多行不義必自斃,境內被欺壓多年的各少數民族紛紛揭竿而起,奧匈帝國這個龐然大物轟然倒下。

    1918年11月,奧匈帝國的卡爾皇帝正式宣佈退位。與此同時,奧地利第一共和國誕生。

    可是奧地利代人受過,吞下了戰敗的苦果。

    奧地利從一個世界前列的龐大帝國變成了中歐的一個彈丸小國。

    新生的奧地利百廢待興,但沒有一個從容建設的環境,因為奧地利與周邊國家的邊界被封鎖,讓奧地利衰退的經濟雪上加霜。

    戰勝國和新獨立的國家合夥整奧地利,奧地利的產品賣不出去,所需的原料買不進來,經濟面臨崩潰。內外交困的奧地利走投無路無奈轉向德國求援助,正好為希特勒兼併奧地利提供了良機。

    1938年3月,德國法西斯出兵佔領奧地利,奧地利併入德國版圖,直到希特勒滅亡,奧地利才獲得新生。

  • 10 # 溫讀

    奧匈帝國是由奧地利和匈牙利帝國為主要國家,組成的一個二元政體的國家,我們可從這個國家的兩個政治點,就可以看出來。

    奧匈帝國的首都在維也納,而匈牙利的首都,也就是成員國的首府建在布達佩斯。而在政治自由度上,匈牙利在帝國的境內享有較高的自由度,它擁有海關、鑄幣、司法、行政等方面的高度自由,雖然從名義上來說,匈牙利是屬於奧匈帝國的,是受維亞納中央政府管制的,但在平時的話就相當於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和國家。

    這樣的國家雖然給人一種高大上的感覺,但是它當中所隱藏的矛盾是很多的,例如多民族的問題,例如行政高效的問題,例如國民愛國熱情的問題。因為就當中很多的公民來說,他們在小的時候,或是在年輕的時候,通常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明明是匈牙利的公民,可是還要對奧匈帝國盡忠。

    奧匈帝國現在歸哪個國家了?

    奧匈帝國在後來沒有歸哪一個國家了,而是分裂成了很多的國家,它的遭遇就好像以前的蘇聯一樣,都是一種聯邦制度下的國家,但蘇聯和奧匈帝國不同的是,蘇聯的政治中心享有高度的統一管理嗎,高度的統治力度,以及高度的權力集中,因為這三個高度是決定一個國家是否強大,是否厲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為參與一戰,並在後來遭到了毀滅性的的打擊,整個帝國的都出於一種風雨飄搖的狀態,本來這樣一個矛盾重重的帝國,在其內部就已經有了很大的問題,在這個時候又受到了戰敗的重創,使得這個國家被這種突如其來的災難,打擊的很是狼狽。最終迫於新思想的壓力,迫於戰敗的懲罰,以及迫於各種各樣的壓力,使得這個國家轟然倒塌,從一個曾經被列為歐洲五強的大帝國,逐漸分裂成為了奧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黑山、塞爾威亞、克羅埃西亞、波黑、馬其頓以及斯洛維尼亞等多個國家。

    在奧匈帝國最為強大的時候,它擁有5820萬的龐大人口,也擁有遼闊的676,615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而在這個國家中卻擁有很多不同的種族,當中最為主要的便是日耳曼人,匈牙利人,捷克人,這些都是該國家規模較為龐大的人種;而就信仰來說,他們因為有很多的人種,所以這就使得他們的信仰會很是多元化,當中最為主要的便是天主教,新教,希臘東正教。

    它當初為什麼會解體?

    首先它一個由多種多樣的人種、多種多樣信仰,以及二元的政治中心所組成的國家,是一個存在著問題的國家。可能大家會覺得這樣的國家模式很是民主,很是人性化,但大家要知道的是,一個國家是二元或者是多元統治的話,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中央最高政府的公信力,往往會使得中央政府所下達的號令,會被地方另一個同時政治中心的政府所選擇性的排斥和較量。而且有時多元化所產生的不一定只是民主,還有各種各樣黨派之間的鬥爭,大家想一想,如果在一個國家中,這二元的兩個大山,分別的進行對抗,分別的進行博弈,甚至將他們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權力的維護上,那麼這樣的國家,這樣的領導人又怎麼會有大把的時間去改善民生問題呢?

    其次,它之所以會解體,也因為戰敗所帶來的壓力,這樣的壓力使得這個帝國中的成員大難臨頭各自飛,使得它們這樣的一個帝國轟然倒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遷安有什麼好玩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