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不留名

    竇嬰犯下偽造景帝詔書,冒犯皇族之罪,從而被下令處死。竇嬰,逝世於公元前131年,西漢大臣,字王孫,清河觀津人,是漢文帝皇后竇氏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任為大將軍,守滎陽,監齊、趙兵。七國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元光三年,竇嬰至交灌夫因為在酒席中對田蚡出言不遜,被田蚡以罪逮捕下獄,並被判處死刑。竇嬰傾盡全力搭救灌夫,並在朝會上就此事與田蚡辯論。但由於王太后的壓力,灌夫仍被判為族誅。竇嬰乃以曾受景帝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為名,請求武帝再度召見。但尚書經調查發現竇嬰所受遺詔在宮中並無副本,於是以偽造詔書罪彈劾竇嬰。元光四年初,竇嬰被處死。綜上所述,竇英是為朋友出頭所累而死的。

  • 2 # 浮生若淺

    看過《大漢天子》以及熟悉西漢初期歷史的小夥伴,想必對竇嬰並不陌生。看到“竇”姓,大家一定在想,這竇嬰應該跟竇太后有點關係吧。沒錯了,竇嬰正是竇太后的侄子。

    竇嬰的父親是竇太后的堂兄,漢文帝在位時,竇嬰任吳國國相,後來因病被免職。漢文帝去世後,漢景帝繼位為帝,他任詹事。景帝繼位後,發生了諸侯國叛亂,就是著名的“七國之亂”,竇嬰在這次叛亂中立了大功,被封為了魏其侯,一時聲名鵲起,遊士賓客都爭相歸附。

    漢景帝立劉榮為太子後,竇嬰被任為太子太傅。在劉榮被廢后,竇嬰曾為其據理力爭,可惜沒有效果,此後隱居表達自己的不滿。景帝駕崩後,劉徹繼位,即漢武帝,再加上竇太后病逝後,竇嬰愈發被冷落疏遠。而漢武帝的舅舅田蚡愈發顯貴得勢,與竇嬰之間的矛盾也愈發的多。

    其中最主要的一件事,便是灌夫的事。因與灌夫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竇嬰被冷落後與灌夫私交甚篤。灌夫因多次醉酒得罪了田蚡,田蚡便在武帝面前告發灌夫家在鄉間橫行秘事。竇嬰挺身而出營救灌夫,武帝便組織東朝廷辯。而這場辯論已經不是簡單的殺不殺灌夫的問題了,而是滿朝文武站隊問題,是太后與田蚡勢力能否在朝廷站住腳的問題。

    這場辯論之後,漢武帝派人去查了灌夫的事,發現很多與竇嬰所說並不相符,因此竇嬰以欺君之罪被拘禁。這時竇嬰搬出了當初漢景帝留給他的詔書,想得到漢武帝的再次召見救灌夫一命,誰知沒有任何檔案記錄,竇嬰就變成了偽造詔書,自身難保了。最終竇嬰被漢武帝判處斬首示眾。

    竇嬰的悲劇從他沒有擺清自己位置的時候開始就注。竇嬰確實是個有才華的人,但是他能躋身上位更多的是憑藉他外戚的身份,竇太后讓竇氏家族的人有較長時間的晉升機會。竇太后去世後,竇嬰還沒認清自己的位置,加上他本身爭勝心強、情商不高,沒有認清形勢,導致了他最終的悲慘結局。

  • 3 # 老王春秋觀史

    西漢是竇嬰是漢文帝皇后竇氏的侄子。七國之亂時曾被景帝任為大將軍,平定七國之亂,因功被封為魏其侯。可以說竇嬰對於維護漢室的統治是有功的,到了漢武帝初期,還曾擔任國丞相。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為什麼最終會彈劾處死呢?歸根結底是由於竇嬰自身的性格和看不清形式不識時務導致了自己最終的悲劇。

    竇嬰驕傲自大,隨心所欲的使得其得罪人太多

    竇嬰是竇太后堂兄的兒子,也就是竇太后的侄子。由於竇太后年紀輕輕就離開了家,與家人失去了聯絡,所以後來竇家的人找到了當時的竇皇后後,應該說在竇皇后的幫助下,竇家逐漸進入了漢朝的權力中心,權勢日長。

    竇嬰在漢文帝時曾經做過吳國的國相,可是當時的吳國就是個火坑。因為當時吳王劉濞的太子被漢文帝的太子給用棋盤砸死了,吳王劉濞已經有了反意。袁盎前往吳國為相的時候,得到了別人的勸說,表面上對吳王言聽計從,因此得到了劉濞的厚待,等到竇嬰去後,發現吳國的形式不對,得到竇太后的幫助才稱病跳出了這個火坑。。這時的竇嬰還沒有表現出什麼,這也可能是由於年輕或者是和竇太后當時失寵有關。

    到了漢景帝時,竇嬰擔任詹事。其性格開始表現出來了。有一次,漢景帝喝酒喝得高興的時候,隨口說道:“等我死後,會把帝位傳給梁王。”這梁王是漢景帝的弟弟,是已經成為太后的竇太后最疼愛的兒子。竇太后聽到這話,很是高興。可是當時陪在身邊的竇嬰卻出來大煞風景,不假思索的就反對到:“天下是高祖打下的天下,帝位應當父子相傳,這是漢朝立下的制度規定,陛下憑什麼要擅自傳給梁王!”看看,竇嬰這人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或許是為了拍漢景帝的馬屁,可是竇太后也在場,作為竇太后的侄子,可以說是後黨的一員,竇太后是你的靠山,不分場合的當著竇太后的面說這樣的話,也太沒心沒肺了,想說不會私下向漢景帝勸說嗎?這樣既能拍漢景帝的馬屁,又不得罪竇太后。可是竇嬰卻不考慮這些,想說就說。

    得罪了自己姑媽這個大靠山,竇嬰一點也不在意。後來,竇嬰認為詹事這個官職對於自己來說太小了,並不適合自己,自己應當擔任更高的官職。可是皇帝不提拔自己,又得罪了姑媽竇太后,沒門路了。於是竇嬰乾脆稱病辭職。你竇嬰年紀輕輕,身強力壯的,難道別人都是傻子看不出來你是故意辭職的?可是竇嬰就是這麼任性,驕傲自滿,說辭職就辭職。惱恨竇嬰壞了自己兒子梁王好事的竇太后趁機開除了竇嬰進出宮門的名籍,竇嬰因為自己的任性進不了皇宮了。

    三年後,七國叛亂,漢景帝派周亞夫平叛,可多疑的漢景帝又不放心周亞夫。那就要找個皇親國戚來牽制周亞夫,於是漢景帝在皇族成員和竇姓諸人之中尋找,可是最終發現只有竇嬰能夠勝任。於是就將竇嬰叫來。等竇嬰聽後,面對漢景帝的要求,卻推三阻四,藉口有病,就是不願意去。你這任性勁也太不分時候了吧,皇帝對你提要求,你還按自己的喜好來?最後還是漢景帝強令下,竇嬰才不情不願的就任大將軍一職,負責監視齊國和趙國平叛的兵馬。

    漢景帝立劉榮為太子的時候,竇嬰被派去擔任太子的太傅。等到劉榮被廢了太子後,竇嬰多次為劉榮爭辯無果後,任性的脾氣又來了,不管不顧的推說有病,跑到藍田的南山下隱居了。這一隱居就是好幾個月,後來還是在別人的勸說下才出山回朝。這隨心所欲,任性的性格也是沒有誰能比得了。如果不是竇太后的侄子,換個人或許早就人頭落地了。

    等到漢武帝初期,竇嬰終於在各方妥協的情況下成為了丞相。當時竇嬰的門客籍 福提醒竇嬰要他處理好人際關係,可是竇嬰依然我行我素,並沒有沒有聽進去。竇嬰不僅要滯留京城的列侯回到封地,而且檢舉譴責竇氏家族和皇族成員中品德不好的人,開除他們的族籍。這可是得罪人的事,可是竇嬰卻一點也不考慮其中的利害關係,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最終將這些達官貴戚得罪光了,還因為和竇太后在黃老之學和儒家學說方面產生了矛盾,被罷相。

    竇嬰看不清形式,不懂得因時而變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在竇太后在世的時候,雖說竇太后因為很多事情對於竇嬰這個侄子很不喜歡,可是竇嬰總歸是竇太后的侄子,看在竇太后的面子上和竇太后的維護下,無論竇嬰怎麼任性,隨心所欲,驕傲自大,就是犯了些錯,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可是等竇太后去世後,沒有了姑媽這個靠山,得罪了那麼多權貴,還不懂得韜光養晦,夾起尾巴做人,那就是看不清大勢,自己找死了。

    漢武帝繼位的時候,竇太后成了太皇太后。竇太后經歷了文帝和景帝兩朝,到了武帝的時候,後黨已經相當龐大,竇太后的權勢可以說比剛繼位的漢武帝還大。這對於想成為有為之君,想做一番事業的漢武帝來說,是想當難受的。可是由於竇太后勢大,漢武帝起初只能忍,等待時機。

    漢武帝初期的學說之爭,御史大夫趙綰等人試探讓竇太后放權,未嘗沒有漢武帝的原因在裡面。雖說最後失敗了,可是將竇嬰這個竇氏後黨之中的另類給罷相,未嘗不是削弱竇氏後黨的一種手段。

    等到竇太后去世後,竇嬰失去了靠山,朝堂上也進行了大洗牌,原來的竇氏一黨不論是丞相,還是其他人都被借各種理由罷免了。可以說到這時,在漢武帝的操作下,竇氏已經漸漸失勢了,王太后一黨起來了。面對這種情況,只要是稍微聰明的人都會明哲保身,不再去生是非,可是竇嬰卻看不清形勢。

    丞相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以前竇嬰當大將軍的時候,田蚡就跟著竇嬰混,像竇嬰的子孫輩一樣對待竇嬰。隨著田蚡得勢,竇嬰失勢,田蚡自然不可能還像從前一樣對待竇嬰。這世上趨炎附勢的勢利小人有很多,竇嬰得勢時巴結竇嬰的人如今都跑到了田蚡那裡,失勢的竇嬰很不舒服。最後因為田地和灌夫和田蚡起了衝突。

    竇嬰失勢後,只有灌夫還經常和竇嬰來往,兩人因此感情很好。竇嬰失勢了很不甘心,想和丞相田蚡搞好關係。灌夫知道後,在服喪期內去拜訪田蚡,田蚡隨口說要去拜訪竇嬰,過後就忘了,可是灌夫當真了,回到竇嬰家就告訴了竇嬰。竇嬰也很高興,特意買了很多酒肉,打掃房間,等著田蚡的到來,可是左等右等,田蚡就是不見蹤影。灌夫到田蚡家一看,田蚡還在睡覺。雖說田蚡赴宴了,可是竇嬰和灌夫卻很生氣,灌夫還在酒宴上諷刺田蚡。擺不正心態的竇嬰認為田蚡看不起自己,這就是看不清形勢了,還以為田蚡是自己的小弟呢。

    等到田蚡想要竇嬰在城南的田地,於是派竇嬰曾經的門客籍福前去索取。竇嬰卻說田蚡仗勢欺人,灌夫也是大罵籍福。但籍福為了竇嬰和田蚡不產生矛盾,於是編造了理由勸說田蚡。可是後來田蚡得知了真相後,認為自己當年對竇嬰那麼好,什麼都聽竇嬰的,還曾經救了竇嬰的兒子,如今僅僅是索要幾頃田,竇嬰都捨不得。因此怨恨上了灌夫、竇嬰。不就是幾頃田地嗎?給了田蚡不就得了?這樣也不至於被人怨恨,還能搞好和田蚡的關係。可是竇嬰就是不明白這些。

    田蚡迎娶燕王的女兒做夫人,王后太下了詔令,叫列侯和皇族都去祝賀。在酒宴上,灌夫和田蚡徹底撕破了臉。作為丞相的田蚡哪受的了,於是以辱罵賓客,侮辱詔令,犯了不敬之罪為由,將灌夫囚禁起來並彈劾。一心想要救灌夫的竇嬰於是不顧自己夫人的勸阻,向漢武帝上書。於是有了後來的廷辯。田蚡是丞相,又是皇太后的弟弟,權勢滔天,事情哪有那麼容易解決。田蚡與竇嬰二人一個要殺一個要保,最後廷辯也沒有個結果。

    漢武帝之所以沒有下結論,任由爭辯,其實是漢武帝當時對於皇太后一黨已經有了警惕和削弱之意。想有一番作為的漢武帝剛剛清除了竇氏後黨,肯定不希望王氏後黨坐大,因此想以此遏制後黨。所以才會在王太后發怒後說:“俱外家,故廷辨之。不然,此一獄吏所決耳”。

    等到郎中令石建向漢武帝分別陳述了竇嬰、田蚡兩個人的事情後,漢武帝派人對灌夫的罪行進行追查,發現與竇嬰所說的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犯了欺君之罪行,於是竇嬰被打入了大牢。如果說到這時,竇嬰識時務,不再繼續動作,或許不久就可以免罪出來了。可是愚蠢的竇嬰為了救灌夫卻犯了其一生最大的一個錯誤,那就是拿出了景帝遺詔。

    孝景時,嬰嘗受遺詔,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及系,灌夫罪至族,事日急,諸公莫敢復明言於上。嬰乃使昆弟子上書言之,幸得召見。

    不拿出這個所謂的遺詔還好,拿出來竇嬰就是純粹的找死了。你竇嬰想幹什麼?什麼叫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這是要以先帝逼迫漢武帝啊。況且一旦這詔書被承認了,竇嬰豈不是可以憑藉此壓漢武帝一頭?無論什麼事都可以憑藉這個遺詔來和皇帝爭論?來一個權傾朝野?正準備大力打擊後黨的漢武帝肯定不會給自己再找麻煩。因此,不管這個詔書是真是假,最後結果就是書奏,案尚書,大行無遺詔。

    竇嬰聰明反被聰明誤,不明白當前的形勢,出了昏招,不僅沒有救得了灌夫,反而拿出的遺詔被認為是偽造的,害的自己也跟著丟了性命。

  • 4 # 娜家農村人

    竇嬰是西漢竇太后的孃家侄子,歷經三朝,身份不可謂不顯貴。正常情況下,只要不做什麼過分的事情,人生結局應該會很圓滿的,但最後卻落了個被武帝處死的結局。其實原因有很多,而主要還是因為他本人的性格所導致的。竇嬰本人相對來講還是一個比較耿直的人,他不懂政治,性子比較急,偶爾還有點小性子。正因如此,他做了幾件對自己非常不利的事情,最終下場自然不會好。

    首先是在竇太后舉行家宴的時候,漢景帝為哄太后開心,隨口一說將來傳位於弟弟梁王,然後率真的竇嬰信以為真,直接以祖制指出漢景帝傳位給梁王的做法是不對的,因此得罪了竇太后,自然也得罪了以竇太后為首的外戚竇氏集團,直接將自己掉出了外戚權力中心。他的耿直為他以後招致禍患埋下了隱患。

    後來在七國之亂爆發的時候,漢景帝讓竇嬰出任大將軍為國效力,他卻以稱病為由拒絕;還有因為太子劉榮被廢,竇嬰爭辯無果,又稱病退隱不上朝。兩次任性的拒絕,不僅讓他在漢景帝心中的地位下降,也使他錯過了進一步鞏固自己在朝中地位的機會。他的任性使他後來在朝中獲罪後沒人替他說話。

    竇嬰之前所做的那些事情所帶來的後果,並不會招致殺身之禍,而他為了灌膚和田蚡的爭鬥這件事才是關鍵,也是最致命的。田蚡是武帝的舅舅,王太后的弟弟。在竇太后去世後,王太后可是想做竇太后第二,權力很大,武帝都要讓三分,自然田蚡的權力地位也就很高了,所以竇嬰和田蚡之爭從一開始就註定竇嬰是要失敗的。無獨有偶,此時的竇嬰為了挽救敗局,拿出了漢景帝臨死時給他的詔書,可是這份先帝遺照在宮中卻沒有備份,於是田蚡一方便彈劾竇嬰偽造先帝詔書,這可是大罪,此時漢武帝不得不將他處死。他的不懂政治,讓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想想也確實夠慘的。

    以上所列出的事件就是導致竇嬰悽慘下場的原因。

  • 5 # 劉一千五

    漢武帝其實是非常欣賞竇嬰的。竇嬰後來之所以被殺,在於"不老實",也就是"遺詔事件"這件事上。

    之所以說竇嬰被漢武帝欣賞,有如次幾點,

    一是因為這個表叔有功於武帝之家。竇太后是竇嬰姑姑,她得寵後,福澤孃家,侄兒也就有個飯碗,走動宮門不禁。竇嬰在姑姑家宴上攪黃了姑姑的"梁王為嗣"問題,其實竇嬰看似魯莽,其實是一言救了三方人,A,維護了"白馬盟誓″。B,糾正了姑姑的錯誤觀念,不該因愛少子而廢國家大事。C,警告大侄子不要再聽母親的話,要不,漢景帝一房人與皇帝無關,那漢武帝自然就沒份了,景帝父子感謝竇嬰還來不及,豈肯橫加栽害。

    二是有能力封侯,七國之亂,竇嬰,周勃引三十六將軍屯滎陽,指揮平叛。有大功,封魏其侯,這是他掙來的。不像田蚡的武安侯是漢武帝給他的。

    三是對武帝爺孫三代有忠心沒的心,無論得意與否,竇嬰沒壞心,沒異心。田蚡在漢武帝活著時,竟然與劉安勾結,欲引之以為後嗣。這是大逆不道。漢武帝后來查淮南王謀反案說:"使武安侯在者,族也!"

    四是在竇嬰與田蚡之爭中,漢武帝一直同情竇嬰表叔,又舅舅田蚡得勢欺人非常看不起。也就是史書上大書特書的漢武帝直魏其,不直武安侯"。直,通"值",看得起,敬重,欣賞之類解釋。

    竇嬰和田蚡俱是外戚,這是漢武帝一貫打擊的物件,更要命的是兩個人都喜歡養門客。漢武帝堅決打擊掌豪強遊俠這些對社會治安有重大隱患的黑惡勢力,就包括官員,世家大族,豪強貴冑養門客。而竇嬰先盛後衰,田蚡先弱後強,門客滿街,到底是要幹啥?後來竇嬰的朋友灌夫喝醉了,得罪了丞相田蚡,被田蚡上綱上線打成鐵案,就是撞死在漢武帝打擊豪強黑惡勢力這條紅線上。

    竇嬰在朋友灌夫被判死刑後,拚命地去救朋友。他說,只要能救出朋友,魏其侯這爵位捐出去也值了。但他不知道人家田家和王家藉口灌夫是穎川的黑惡勢力,堅決打擊,毫不留情,皇上不是要澄清吏治,強化沿安麼?這是丞相的本職工作,諒不會錯,要不,就是皇帝朝令夕改了。

    竇嬰找朋友,同事,門客幫忙通融,丞相田蚡根本不聽,不但要治灌夫死罪,還要牽著你魏其侯下水,一併打入死地而後快。

    竇嬰不得巳,找到漢武帝,漢武帝留飯又安慰。竇嬰說有先帝遺詔,事不得已,可以救命。漢武帝一聽,讓表叔把遺沿拿出來,又讓左右去擋案室找遺詔副本。但是,找不到副本。(至於怎樣沒找著,暫且不論)明擺著這是"矯詔",而矯詔是大罪。

    漢武帝也沒辦法。認為表叔不老實,所持的遺詔,倒底是先帝給的,還是表叔偽造的?漢武帝想想都冒汗。如果今後再碰上相類的事,恐怕朕的位置也難保……

    御史審理之後,魏其侯竇嬰死於"矯詔"之罪。而內幕則是兩大外戚的權利之爭和撞在漢武帝打擊地方黑惡勢力的風暴之下。

  • 6 # 寧靜致遠11804

    西漢三朝名臣竇嬰,為何以悲劇結局遺憾收場?

    竇嬰年輕時侍奉漢文帝,中年時跟隨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晚年伴駕漢武帝劉徹,是漢文帝竇皇后的侄子,既是三朝元老,又是皇親國戚,本該安享晚年,得以善終,然而卻因為好友灌夫脫罪,把自個兒搭進去了,那麼西漢三朝名臣竇嬰,為何以悲劇結局遺憾收場?

    竇嬰出生在漢文帝劉恆的皇后竇漪房的堂兄家,與最強勢的皇后攀親帶故,官至吳國國相。漢景時因為一次酒宴得罪竇太后而閒賦在家,後來漢景帝重新啟重為大將軍平定七國之亂有功,封為魏其侯,與周亞夫平起平坐,但又因力阻景帝廢太子之事力開罪王皇后,漢景帝仍令他為託孤大臣。漢武帝時,因與灌夫情同兄弟,灌夫在丞相田蚡的婚宴上罵座被抓,竇嬰傾全力以救,漢武帝設東朝廷辯,最後田蚡狀告竇嬰偽造遺詔被斬首。 竇嬰以悲劇結局遺憾收場,究其原因,寧靜致遠認為一是竇嬰個性耿直對皇帝的家事管得太寬,惹惱皇家最頂層人物,埋下了禍根。二是竇嬰不懂進退,是新舊更替外戚爭鬥的犧牲品。三是竇嬰拿出遺詔,忤了漢武帝逆鱗,必死無疑。具體原因且聽我分析分析:

    一、竇嬰個性耿直對皇帝的家事管得太寬,惹惱皇家最頂層人物,埋下禍根。

    竇嬰三朝老臣,又為實權外戚,他因個性耿直,曾經得罪竇太后竇漪房、王皇后王娡。 先說說竇嬰如何得罪姑姑竇太后的吧,漢景帝在竇漪房太后的壽宴上喝高了,向太后敬酒時討好地說,將來朕百年之後,把帝位傳給太后的小兒子劉武。 當時眾臣有些驚愕,竇嬰雖為竇太后侄兒,卻站起來慷慨陳辭,自古以來,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皇上有這麼多兒子,何以要傳給弟弟? 弄得滿心歡喜的竇太后氣得臉紅脖子粗,一聲令下,把竇嬰進出宮門的權力都取消了。 再看看竇嬰如何開罪王娡皇后的,漢景帝聽從老姐館陶長公主的勸諫,要廢了太子劉榮立劉徹為太子。竇嬰聽說後,馬上向漢景帝諫言:廢立東宮太子,動搖國本,劉榮無過錯卻廢除,會影響江山社稷。這些話傳到皇后王娡耳中,她對竇嬰恨之入骨,一直尋找機會在景帝身邊說竇嬰驕橫行霸道,想讓景帝打壓竇嬰,後來漢武帝即位,王娡便囑咐兒子千萬提防竇嬰。 竇嬰為漢朝名臣,卻得罪後宮兩個最頂級人物,兩人對竇嬰都心生怨恨,連他的姑姑竇太后都看他不順眼,朝廷自然不可能重用他,使他從原來的候爺變成一個閒賦在家的老臣,他才會結交灌夫為友,這也為他留下了禍根。

    二、竇嬰不懂進退,是新舊更替外戚爭鬥的犧牲品。

    竇嬰軍事上有本事,但政治情商太低,竇太后是他的姑姑,他不但不傍著大樹,卻因耿直不阿而失去依傍。失去依靠後又得罪王娡皇后,皇后的哥哥田蚡為丞相,自然與老外戚勢力水火不融,再加上王娡一定與哥哥結成聯盟,與竇嬰抗衡。 田蚡過去是竇嬰的門客,自從王娡當了皇后,他搖身一變成了國舅爺,外戚專權,便向竇嬰索取田地莊園,竇嬰從沒受過這等氣,堅決不肯出讓田地,田蚡氣極,想當年自己地位低對竇嬰言聽計從,如今換了個兒,這老頭連塊地也不肯孝敬,兩人之間的樑子便結下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竇嬰當年掃七國之亂,功成名就,封候後得勢,千萬人追捧。如今田蚡為相,又是外戚,他不懂不爭不搶方能保全自己,爭得一時之氣,卻引人巨大的禍患。 外戚勢力新舊更替,竇嬰看不清形勢,不懂隱忍退讓,最終惹惱國舅爺,早晚都可能遭受清算。

    三、竇嬰為救友灌夫,拿出景帝遺詔,忤了漢武帝逆鱗,必死無疑。

    灌夫與落魄的竇嬰惺惺相惜,成為知己,灌夫喝醉為竇嬰出頭罵田蚡強搶他人土地,後又在田蚡娶燕國公主的婚宴上罵賓客。田 蚡以灌夫侮辱詔令,犯了不敬之罪而關押。 竇嬰為救好友,去求見漢武帝,可是都吃了閉口羹,於是他拿出漢景帝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 而當時田蚡正愁抓不到竇嬰的把柄,正好這份遺詔並沒有存檔,也許是漢景帝對外戚專權的預防之策,也許是田蚡做了手腳,田蚡以此上書彈劾竇嬰偽造詔書,竇嬰便因此而獲罪,以悲劇結局,慘淡收場。 竇嬰早年就主張不廢太子,早就在漢武帝心中裝了一根刺,如今又想讓漢武帝聽他的話,還用以故父皇來壓制皇上,這真是找死的節奏。

    竇嬰性情中人,性格耿直,重情重義,率真剛直,卻不懂隱忍與變通,亦不知朝堂險惡,得罪太后皇后,又與國舅爺鬥狠爭強,最後還用遺詔壓制皇上,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最高層領導被他得罪光了,焉有不殺之理?所以竇嬰的悲劇既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也是他自己作死的!

  • 7 # 老衲侃春秋

    公元前141年春正月,漢景帝駕崩於未央宮。太子劉徹即位。

    主少國疑。劉徹接過帝國的船舵,才年僅15歲。這艘航船將向何處航行,目標是什麼地方?這一點劉徹腦子中沒有既定的目標,眾位大臣心中也十分迷芒。

    劉徹的帝國班底,目前分成三股勢力:

    一股是“新貴派”,以其母親王太后、親舅舅田蚡為首;

    一股是“舊勳派”,以其祖母竇太皇太后和表叔竇嬰加上一些老臣為代表;

    還有一股就是“觀望派”,以沒有靠山的韓安國為代表。

    雖然是三個黨派,但他們的實力是恨不均衡的。

    作為漢景帝時期的皇太后,目前國家的軍權都掌握在竇太皇太后手裡,並且她有先帝的遺詔,所以國家的大事還是由竇太后做主。

    有那麼一次,劉徹觸犯了竇太后的逆鱗,差點讓她給廢了,可見其威力巨大。

    王皇后呢?雖然貴為皇帝的母親,但是頭上有這麼一個強勢的婆婆,她沒法施展自己的威力。

    在竇太后面前她顯得十分的謙卑。只有時不當的給劉徹施加點壓力罷了,而且這種壓力也是有限度的。

    她還有致命的弱點抓在竇太后手中,她入宮前曾嫁過人,還與一民夫生了一個女兒。這要讓宮裡人知道了,僅憑這個就可以無限延伸,懷疑劉徹到底是不是漢家的龍脈。因為宮廷鬥爭十分險惡,從來不需要太多的證據。

    第三方勢力就更不說了,他們都是些沒有背景的朝廷大臣,不能判斷以上兩派誰能勝出,對朝政進行觀望的同時,也在冷眼觀望著漢武帝的執政能力。

    公元前140年,丞相衛綰因病免職,漢武帝琢磨起來,誰能接替這個位置呢?

    這時的田蚡躍躍欲試。他的門客籍福勸他說:“魏其侯(竇嬰)顯貴已經很久了,天下有才能的人一向歸附他。現在您剛剛發跡,不能和魏其侯相比,就是皇上任命您做丞相,也一定要讓給魏其侯。魏其侯當丞相,您一定會當太尉。太尉和丞相的尊貴地位是相等的,您還有讓相位給賢者的好名聲”。

    田蚡覺得他分析的對,自己要想上位,那也不能搶班奪權,吃相太難看是要噎死人的。於是就把意思委婉地告訴了姐姐王太后。

    王太后一琢磨,雖然竇嬰把持了丞相之位,但自己的弟弟也位列三公了,假以時日,丞相之位還不唾手可得,馬上就同意了,把意思傳達給了漢武帝。

    竇太皇太后這邊,對自己這個侄子竇嬰,雖有親情,但並太不得意他。因為當年曾得罪過她。

    但現在再怎麼說他當丞相也要比外人強啊!所以劉徹一提這個建議,在她這裡很順利的通過了。當然,田蚡也如願的當了太尉。

    竇嬰現在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了,志得意滿,好不愜意。

    他昔日的門客,如今田蚡的跟班籍福前來道賀,提醒他說:“您的天性是喜歡好人憎恨壞人,當今好人稱讚您,所以您當了丞相,然而您也憎恨壞人,壞人相當多,他們也會毀謗您的。如果您能包容好人和壞人,那麼您丞相的職位就可以保持長久;如果不能夠這樣的話,馬上就會受到毀謗而離職。”

    竇嬰覺得籍福是在給自己繞口舌,把他的話當成了耳旁風。

    竇嬰和田蚡都愛好儒家學說,推薦趙綰當了御史大夫,王臧擔任郎中令。

    他們此時推行的許多政策,傷害了諸多外戚列侯,於是這些人開始毀謗魏其侯等人,並且有意把這些閒話傳給了竇太皇太后。

    竇太后喜歡黃老學說,而竇嬰、田蚡、趙綰、王臧等人則努力推崇儒家學說,貶低道家的學說,又惹得竇太后不高興。

    公元前139年,御史大夫趙綰上書,請漢武帝親政,今後不要把政事稟奏給太后。

    新班子前面的做法已經惹得竇太后很不高興了。現在又得寸進尺想要剝奪她最後的決定權,竇太后聞聽勃然大怒。

    俗語道,天子一怒伏屍百萬。太皇太后一怒,那也是雷霆之怒呀!

    於是朝廷來了個大換血。趙綰、王臧等人被罷免官職並被驅逐出京城,竇嬰和田蚡的丞相、太尉職務被一併解除。任命柏至侯許昌當了丞相,武強侯莊青翟當了御史大夫。

    竇嬰、田蚡從此以列侯的身份閒居家中。

    田蚡雖然不擔任官職,但因為有姐姐王太后在,仍然是熱點人物,依然受到漢武帝的信任。議論政事時,他的建議大多被採納。

    那竇嬰可就慘了,失去了官職,又惹惱了姑姑竇太后,那還有好日子過?過去那些趨炎附勢的官吏和士人,都離開了竇嬰而歸附了田蚡,田蚡日益驕橫起來。

    公元前135年,竇太后逝世,丞相許昌和御史大夫莊青翟因為喪事辦的不周到,都被免官。於是任用田蚡擔任丞相,任用大司農韓安國擔任御史大夫。

    天下計程車人有郡守和諸侯王,就更加依附田蚡了。

    竇嬰自從竇太后去世後,被漢武帝更加疏遠不受重用,沒有了權勢,昔日的賓客也漸漸自動離去。真到了“門前冷落車馬稀”的地步。甚至有些對他開始懈怠傲慢起來。

    這時候只有灌夫一人對他依然如故,成了他唯一的知己。

    竇嬰失去權勢,想依靠灌夫去報復那些平日仰慕自己,失勢後又拋棄了自己的人。灌夫也想依靠竇嬰去結交列侯和皇族以抬高自己的名聲。兩人互相援引借重,他們的交往就如同父子之間那樣密切。彼此情投意合,沒有嫌忌,只恨相知太晚了。

    田蚡為人相貌醜陋,生性自視尊貴。他認為當時的諸侯王都比較年長,皇帝年紀很輕又剛即位,他自己以皇帝親舅舅的身份擔任丞相,如果不徹底地整頓一番,用禮法來約束諸侯王們,天下人是不會服貼的。

    在那個時候,田蚡入內奏事,往往一坐就是大半天,他所提的意見武帝一概接受。他所推薦的人,有的才起家就到達到二千石的高待遇,其權勢幾乎超過了武帝。

    武帝有一次氣憤的說到:“君要任用的官吏夠了嗎?我也想委任官吏呢。”

    上次的事惹得武帝氣還沒消呢,田蚡又起了么蛾子,他向皇上請求撥劃考工室的官地供他擴建私宅之用,武帝大怒,對他說:“你何不也把我的武庫一齊取走呢?”

    漢武帝這次發火,起到一定效果,從以後田蚡收斂了許多。

    公元前131年的夏天,田蚡迎娶燕王的女兒做夫人,王太后下了詔令,叫列侯和皇族都去祝賀。竇嬰和灌夫一同去的。

    由於竇嬰和灌夫都不過是落巢的鳳凰,所以在酒宴上,被大家所冷落。灌夫心裡不平,藉著酒勁,開始耍酒瘋。

    田蚡一看,自己好好的宴席被灌夫這個喪門神給生生的攪和了,十分生氣,命令衛士扣留灌夫。

    籍福過來做和事老,他替灌夫道了歉,並按著灌夫的脖子讓他道歉。

    誰知道這時候灌夫的死犟勁上來了,死活不肯道歉。

    田蚡心說,既然你小子要替魏其侯出頭,還這麼死硬,那我也不客氣了。他叫來長史說:“今天請宗室賓客來參加宴會,是有太后詔令的。”

    於是彈劾灌夫,說他在宴席上辱罵賓客,侮辱詔令,犯了大不敬之罪,把他囚禁在特別監獄裡。

    事情走入法律程式,那就新賬老賬一起算吧。廷尉開始追查灌夫以前的事情,並追捕其所有的分支親屬,都判決為殺頭示眾的罪名。

    在這個事件上竇嬰感到非常慚愧,回家後尋思要營救灌夫。他的夫人勸他說:“灌將軍得罪了丞相,和太后家的人作對,怎麼能營救得了呢?”

    魏其侯說:“侯爵是我掙來的,現在由我把它丟掉,沒有什麼可遺憾的。再說我總不能讓灌仲孺自己去死,而我獨自活著。”

    於是給漢武帝上書。漢武帝馬上把他召進宮去,竇嬰就把灌夫因為喝醉了而失言的情況詳細地說了一遍,認為不足以判處死刑。武帝聽了事情經過,認為沒有多大的事,賞賜竇嬰一同進餐,說道:“到東朝去公開辯論這件事。”

    廳辯時雙方唇槍舌劍,各不相讓。把所有的隱私和短處都公諸於世。這一下引起軒然大波。處於弱勢的竇嬰,逼不得已,拿出先帝漢景帝臨死時給他的詔書,那上面寫道:“假如遇到對你有什麼不方便的事情,你可以隨機應變,把你的意見呈報給皇帝。”

    這就相當於免死詔書了。

    奏書呈送漢武帝后,武帝派人到尚書房去查保管的檔案,但卻沒有找到存檔的原件!

    竇嬰出示的這道詔書,只封藏在竇嬰家中,是由竇嬰的家臣蓋印加封的。但是沒有存檔原件,那麼這個詔書就有了偽造的嫌疑了。

    案件陷入了撲朔迷離中。

    現在就看漢武帝對此怎麼定性了。

    漢武帝開始真正動起腦子來。

    自從自己繼位以來,竇太皇太后就一直主導著朝政大局,這筆賬是竇家在漢武帝心裡永遠抹不去的陰翳。

    當年母親四處活動,極力把自己往太子位上推。竇嬰是原太子劉榮的太子太傅。劉榮被廢時,竇嬰多次為劉榮積極奔走,極力爭辯,險使自己錯失機會,這又是竇家的一筆舊賬。

    竇嬰自罷相以後,雖然閒居在家,但他也不消停,和田蚡兩個斗的雞飛狗跳,破壞了朝綱。

    所以漢武帝逮著這個機會,豈能輕饒竇嬰。

    另外,王太后的勢力現在開始咄咄逼人,田蚡在朝堂上總是指手畫腳,也要給予一定的警示。那就以竇嬰來殺雞嚇猴吧。

    藉此機會殺掉竇嬰。竇嬰冤死,那所有的輿論焦點都會集中到“新貴派”的頭領田蚡頭上,畢竟事情的起因就是他。

    然後,在恰當時時候再以“正義的面孔”替竇嬰申冤,用竇嬰的血來埋葬田蚡,從而徹底端掉“新貴派”。新舊兩派被掃除,“觀望派”自然只能倒向自己這邊。

    經過深思熟慮的長考,漢武帝終於出手了。

    於是,自然而然的,“遺詔案”中的一個疑案,馬上就辦成了確鑿的偽詔案。

    最後的結果,灌夫被滅族。竇嬰也被斬首而棄市。

    結果這正如漢武帝設計的那樣,竇嬰一死,面對輿論,他把火撒在王太后和田蚡頭上,解除了田蚡丞相之職,勒令王太后從此不得干政。

    以韓安國為首的“觀望派”嚇得趕緊倒頭就拜,從此漢武帝乾綱獨斷。

    而他這一切成果的取得,就是以竇嬰的人頭為代價!

    那田蚡眼看著竇嬰的人頭落地,不但沒有絲毫的高興,還給嚇出病來。半夜裡驚醒後,嘴裡老是叫喊,講的都是服罪謝過的話。

    請來了巫師來診視他的病,巫師們看見竇嬰和灌夫兩個人的鬼魂共同監守著田蚡,時刻準備要殺死他,就在這驚恐萬狀中,田蚡也一命嗚呼。

    掃除了這些障礙以後,漢武帝真正執掌了帝國的船舵,他要帶領大家去遠航了。

    從此,帝國的航船在他的帶領下,乘風破浪,一往無前。 他的朝代,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還開闢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漢武帝也從此赫然入列於千古一帝的佇列中。

    參考資料:

    《漢書》漢·班固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 8 # 詩中的遠方

    竇嬰(?—公元前131年),西漢大臣,是漢文帝皇后竇氏侄。在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竇嬰是一個悲劇人物。

    漢朝的七王之亂,就是竇嬰帶著兵前去平亂的,如果沒有此人的挺身而出,這天子後來還升了他的官職,封魏其侯。還他封為了太子太傅,並且還賞賜了他黃金萬兩。

    後來漢武帝時期,武帝看中了此人的忠心,加上朝中早就沒有可用的大臣了,於是,就將他封為了丞相,自此他的人生算是走到了輝煌的時期。

    元光三年,竇嬰至交灌夫因在酒席中對田蚡出言不遜,被田蚡以罪逮捕下獄,並被判處死刑。竇嬰傾全力搭救灌夫,並在朝會上就此事與田蚡辯論。但由於王太后的壓力,灌夫仍被判為族誅。竇嬰乃以曾受景帝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為名,請求武帝再度召見。但尚書很快就發現竇嬰所受遺詔在宮中並無副本,於是以“偽造詔書罪”彈劾竇嬰。元光四年初,竇嬰被處死。

    竇嬰所持遺照為景帝所頒,景帝早料到竇氏外戚和田氏外戚的交鋒只是時間問題,到那時作為竇氏外戚傑出代表的竇嬰,必為本族利益而戰。在田氏外戚佔優的情況下,他肯定會拿出這紙遺詔來自保。這樣一來,這紙詔書不僅成了空頭支票,更成了他的死刑判決書。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竇嬰並沒有為本族利益使用它,而是用在了灌夫身上。不過這也可能是景帝早已預料到的,因為他說過:“魏其沾沾自喜耳,多易,難以為相持重。”正因為竇嬰是那種“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的好漢,所以就算他不插手外戚爭鬥,他這麼多哥們哪個出了事,他也得拿出這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所以景帝知道無論如何,竇嬰這回是死定了。這就是景帝的陰謀。 他手持先帝託孤遺詔,而終被遺詔所害。

    個人認為,竇嬰的悲劇不但是性格的悲劇,也是封建社會階級鬥爭的犧牲品。

  • 9 # 四野後人論歷史

    竇嬰是漢景帝母親竇太后的孃家侄兒,曾經官至大將軍,歷仕文景武三帝,封爵魏其侯。漢武帝劉徹繼位後,竇太后為太皇太后,這個老人家是當時漢王朝最有權威的人,不但漢武帝的母親王皇后得看老太太的臉色行事,連漢武帝都需要按照老太太的意思辦事。竇嬰也是漢景帝時期,漢武帝初期最牛的朝中重臣。無論是京中眾臣還是外郡官員,每天想見魏其侯必須掛號,就是王太后的同母弟田蚡也得拍竇嬰的馬匹。漢景帝有次和小弟梁王侍宴竇太后,喝到高興處為討太后歡心,竟然不顧漢王朝的體制,聲稱自己千秋萬歲後當傳位於梁王。竇太后和梁王當然開心極了。可卻在這時,竇嬰開口反對此事,說什麼天下者高皇帝之天下也,父傳子是高皇帝定下的規矩,誰也不能破壞。這些話,讓漢景帝酒醒了,竇太后和梁王徹底掃興了。老太太一氣之下,令竇嬰以後不許入宮。也是為了這件事,漢景帝非常感謝竇嬰,為了保證竇嬰在自己身後永保富貴,漢景帝特意給竇嬰留下個保命詔書。可恰恰是這份詔書日後要了竇嬰的命。竇太后去世後,竇家的人漸漸失勢。王皇后的弟弟田蚡因為姐姐的原因當上了丞相。從此以後,那些趨炎附勢的朝中眾臣們開始紛紛跑向丞相府,竇嬰府前開始門庭冷落,除了竇嬰的鐵桿哥們灌夫等幾個人以外,其他的人基本不登竇嬰的門了。有一次,竇嬰邀請田蚡去他的府中坐客,田蚡隨口應付了一句。屆時,竇嬰沐浴更衣,殺豬宰羊,伸著腦袋整整等了一天也不見田蚡過來。這件事讓心直口快的灌夫得知後,在一次群臣宴會上,任性的灌夫藉著酒勁大罵田蚡不是東西。王太后得知弟弟被辱,立即命令漢武帝下令抓了灌夫,準備定完罪名族誅了灌家。竇嬰得知情況後,上書死保灌夫無罪。漢武帝下令竇嬰和田蚡庭辯,結果在朝會除了幾個人不吱聲外,幾乎一邊倒的說竇嬰的不是。這下子,竇嬰不但沒保住灌家連自己也進了大牢。在牢中的竇嬰自恃有先帝的詔書這個殺手鐧,於是他命探牢的家丞將詔書呈給漢武帝看。兩漢時期,皇帝頒給臣下的詔書為防他人偽造,都是一式兩份,一份給臣下,一份在皇宮大記憶體檔。漢武帝見詔書是先父親筆,立命管存檔的太監去查詢存在皇宮的那份。偏偏這個太監早被王太后和田蚡收買,去了一圈回報說沒有。這下子竇嬰的罪可就大了,本來漢武帝還想給這位功大於過的表叔留著命,但催命的王太后不幹,最終竇嬰家被族誅。竇嬰死後不久,做盡虧心事的田蚡便因病暴卒。王大後令人占卜,占卜之人說這是竇嬰的鬼魂作祟抓走了田蚡。王太后為此後悔不迭。

  • 10 # 大塊頭看古今

    竇嬰悲劇就是漢朝各個外戚家族縮影。漢朝自呂后開始一直事皇室於外戚家族共治,但外戚家族基本上一個皇帝換一幫外戚,因為太后皇后換了,很多過期外戚不甘心自然退出權利中心舞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屠殺,所以漢朝每次權利中心更迭就是對外戚一次集中屠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魯達幫助金翠蓮其實是因為喜歡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