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董卓進入洛陽的初期,兵力只有三千人,袁紹為何不願意先下手為強誅殺董卓呢?
7
回覆列表
  • 1 # 笑看三國風雲

    何進失算被殺,京城洛陽大亂,皇帝在宦官的挾持之下逃出宮,奔向北邙山。袁紹,袁術等人則在宮中大肆誅殺宦官,將盤踞東漢王朝一百多年的宦官一舉剷平。

    當他們志得意滿的等待皇帝歸來的時候,才發現一切都是白忙乎:宦官們白死了,何進也白死了,所有的勝利果實卻被來自涼州的董卓竊取了。

    出勤出力的袁紹被邊緣化,被排斥在外。其實只要仔細的分析一下董卓進入京城洛陽的幾個階段,我們就發現,董卓也不是一直都是那麼強的。袁紹並不是沒有機會重新奪回朝政大權,也並不需要逃出京城從外面引兵來征討董卓。反觀袁紹卻白白的浪費了這個機會。

    董卓進入京城洛陽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董卓進入洛陽初期兵力不夠。

    董卓在白芒山找到少帝劉辨後,相當於搶先一步控制住皇帝,這是控制皇權的第一步,袁紹等人則失去先機。

    雖然袁紹等人失去了先機,但是並不代表著他們已經完全失去了機會。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騎都尉鮑信自泰山募兵適至,說袁紹曰:“董卓擁強兵,將有異志,今不早圖,必為所制;乃其新至疲勞,襲之,可禽也!”

    這個時候的董卓兵力不足三千人,如果袁紹能夠聯合其他的六個校尉,召集在京城的西園軍,聯絡何進部屬,突襲董卓,其勝算還真的未知。

    然而在這個關鍵時刻,袁紹暴露出他性格中的致命弱點,猶豫不決,甚至畏縮不前,徹底斷送了這個大好的機會。至此鮑信認為袁紹不能夠成事,就自行帶兵回泰山去了,西園軍也徹底潰散。袁紹手裡唯一的一點兵力也消失殆盡,在京城再也沒有力量抗衡董卓。

    第二個階段:董卓透過各種辦法來增強在京城洛陽的軍事實力。

    董卓進入洛陽的兵力不足,大約只有三千人,這個難不倒經驗豐富的董卓。他採取了三種方式來增強實力:

    第一種方式:虛張聲勢。他讓這三千人在晚上出城,第二天又大張旗鼓的進城,連續幾天如此迴圈,從而讓所有的人產生一個錯覺就是董卓每天都有兵馬進來,這個方式極大的迷惑了袁紹以及京城其他實力派,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第二種方式:招降納叛。何進被殺後,西園軍群龍無首,沒有一個實力人物來統領他們,而董卓站在朝廷的角度將他們招至麾下,總計兩萬多人的西園軍除了一部分人潰散回家外,大部分人都投靠董卓,包括當初殺死何苗的何進部將吳匡,張章等人。

    第三種方式:強力兼併。董卓搶先進入洛陽,將皇帝牢牢控制在手,將先前包圍皇宮的袁術虎賁軍趕出來,任用自己的西涼軍來守護皇帝。而在城中還有另外一個勁敵,那就是幷州軍丁原。董卓就以皇帝的名義敕封丁原為執金吾以穩住他負責洛陽外圍的治安。

    董卓派部將李肅以同鄉的名義接近呂布,許以重金引誘他背叛丁原,從而掌控了驍勇善戰的幷州軍,就這樣城內城外的勢力只受董卓一人控制。

    透過這三個方式,董卓在京城洛陽的實力大增,再無任何其他勢力可以與之對抗,即使四世三公的袁紹也無能為力,如果此時袁紹採取行動,憑藉手中的那點殘兵對抗董卓,完全是以卵擊石,反而引來全族之禍。

    因此,在董卓進入洛陽後的第二個階段,袁紹沒有采取行動也是正確的選擇。

    從上面兩個階段來看,袁紹要想在董卓進城後翻盤,只有在董卓進城初期,對於京城內外還不是很熟悉的情況,採取雷霆之勢迅速發動對董卓的攻擊,那麼袁紹還是很大的機會取得主動權。

    如果袁紹真的這麼做了,那他就不是歷史中的那個多謀寡斷的袁紹,也就不會在擁有如此大勝算的情況下敗給曹操了,所以說袁紹此刻面對董卓不能夠勝利,那麼同樣在面對曹操的時候,同樣也不能夠取得勝利。

    而袁紹之所以沒有采取冒險的措施來誅殺董卓也是源於他本人優柔寡斷的性格,以及對於當時形勢的誤判,從而讓他錯失良機,最後不得不逃出京城,從外面聯合諸侯來討伐董卓。

  • 2 # 小義老師扯歷史

    袁紹性格缺陷太明顯,可以說誤了他的一生,每當在關鍵節點,袁紹總不能當機立斷作出正確選擇。董卓初入京城時,如果是曹操操盤,可能歷史就得改寫,後來的事實也多次證明了性格對一個人結局的影響力有多大,曹操隻身敢去行刺董卓,雖然沒有成功,但卻因此名揚天下,為日後起兵打下基礎,成為曹操一生的財富。

  • 3 # 散落君

    怎麼剷除?董卓帶了大部隊過來,要兵有兵,要將有將,威名在外;袁紹手上有什麼呢?靠幾個家奴去殺董卓嗎?

    當時長安城有三方軍隊勢力,最大最多的是何進的老部下,但何進死後群龍無首,除了給何進報仇、誅殺宦官能團結一致外,其他時候都是糾紛不斷,畢竟他們還發生內部紛爭,幹掉了何進的弟弟——車騎將軍何苗。袁紹個人威望不夠,控制不了這何氏軍隊。

    此外就是董卓的涼州軍了。實際上董卓幷州軍的先鋒只有三千多,但董卓很有計謀,讓這三千士兵晚上出城,白天進城,連續了一個星期,讓長安的官員們誤以為董卓有兩三萬部隊,更加不敢輕舉妄動。

    所以可以看出,袁紹手上根本就沒有兵馬,幹不過董卓。至於刺殺,你看看後面多少人刺殺董卓失敗就知道董卓的護衛多麼嚴密了。

  • 4 # 絕塵的時光

    董卓是西涼軍的首領,長期駐紮在邊疆,對於董卓進京。袁紹本可以直接斬殺他,況且董卓進京時只帶了三千兵馬,為什麼這個時候袁紹不乘機殺了董卓呢?主要原因如下:

    一、董卓和袁紹其實很早就有交情。袁紹有顯赫的家世,"四世三公,門多故吏",號稱東漢第一世家,而董卓曾經是他叔叔袁槐的屬吏,所以袁紹不會殺他。

    二、董卓進京是為了出去宦官之流,是奉的聖旨。如果袁紹殺了他,相當於抗旨,袁紹怎麼可能為了殺董卓去抗旨。

    三、最重要的一點是董卓是西涼軍的首領。西涼軍長期在邊疆和遊牧民族作戰,戰鬥能力極強,根本不是京城那些軍隊所能比的,況且西涼軍騎的都是體型彪悍的高頭大馬,戰鬥力就更加強悍,袁紹有些顧忌董卓的實力所以不敢輕舉妄動。

    總之,袁紹認為當時殺董卓並不能給他帶來多少利益,所以他不會冒著危險去殺董卓。

  • 5 # 人者仁義也

    其實三國曆史好玩的的地方就在這裡。按照歷史記載董卓此人曾經被袁紹的從父司徒袁隗徵辟為掾吏,此後出任幷州刺史、河東郡太守。這一點是很值得注意的。

    東漢的社會習俗裡有二元君主的概念,可以這麼通俗的理解,作為一個高階官員徵辟的吏員而言,這個高階官員就是自己的君主。這也是“故吏”的說法。這種習俗在東漢很流行,舉幾個例子,第一個是東漢名臣桓榮的曾孫桓鸞,他曾經被太守向苗舉為孝廉,向苗去世後,桓鸞當時擔任膠東縣令,他得知噩耗後,就辭去官職直接為向苗守了三年的喪,為時人所稱道。第二個是傅燮,傅燮是東漢名臣,他年輕的時候被郡裡太守舉為孝廉,之後當官,聽說所舉的郡守去世,於是棄官穿孝服前去奔喪。最後東漢末年的公孫瓚曾是太守劉氏的郡吏,當時劉氏犯事被朝廷召回,公孫瓚自稱是侍卒,一路追隨劉氏到達洛陽,而後劉氏被流放日南郡,公孫瓚還與劉氏訣別。此外還有很多記載,所以故吏對於所屬官員的忠誠有著對於君父一樣的忠誠,這一點影響一直延續到唐朝,宋朝之後基本上消失。

    同理作為袁隗的故吏的董卓按照當時傳統是應該向袁氏效忠的,當時袁紹的叔父袁隗擔任太傅一職,已經是東漢的最高官職,袁紹自己擔任的是司隸校尉,司隸校尉督管京師洛陽和京師周圍地區,手裡有一部分軍隊,不過是治安的軍隊。而袁術擔任的是虎賁中郎將,手裡有一隻部隊,大約有一千五百人,郎官一千人。這就是袁氏家族當時掌握的兵力情況。

    何進的死是突變性的。在189年大將軍何進進入皇宮和妹妹何太后再次商量誅殺宦官的事宜,由於是機密所以兄妹二人秘密商談,中常侍張讓、段珪擔心何進密謀殺死他們這些宦官,於是偷聽何進和何太后的談話,張讓聽到何進想要殺死他們之後,於是集合數十宦官穿戴兵甲,埋伏在尚書省。等何進出去宮後,他們假稱太后有詔命讓何進入宮,何進不知是計,進宮之後被宦官在嘉德殿前斬殺。何進死後,宦官立刻在尚書檯釋出命令,在尚書檯工作的尚書要求大將軍前來見面,結果宦官拿出了何進的頭顱。這一下何進死的訊息傳到了皇宮之外,何進的手下吳匡,張璋知道訊息之後,領兵攻打皇宮。從以後袁氏兄弟開始興風作浪,首先袁術火燒南宮青瑣門,攻入皇宮,袁紹則和何進弟弟何苗來到朱雀闕下面,之後吳匡殺死了不與何進同心的何苗,何氏兄弟一死,京城基本上大亂,袁紹和袁術帶著大部隊進入皇宮關閉宮門,殺死了所有的宦官。之後被宦官挾持的漢少帝劉辯和劉協被埋伏在洛陽城外的董卓找到,最後送入洛陽城。

    如果董卓出於故吏的原則對於袁氏效忠,基本上袁家就已經控制洛陽的政局,之後進入洛陽城的部隊比如丁原,比如鮑信,其中鮑信本人是站在袁紹一邊,而且袁紹的叔父還是太傅,是朝廷的第一大臣,這個時候袁紹基本上可以控制局勢,袁隗此人沒有野心也沒有本事,由於出自汝南袁氏,才得以進位三公,最後當上太傅,基本上沒有用。袁紹此時出於董卓是袁氏的故吏,心裡沒有提防,鮑信就曾經勸說袁紹除掉董卓,袁紹不聽。於是袁紹,袁術兄弟失去了先發制人的機會。

    董卓進入洛陽城後,先是派自己計程車兵白天進城,晚上跑出去,第二天又進城。以此大張旗鼓,搞得洛陽城的官員都是十分畏懼董卓,此後董卓又降服了何進和何苗所帶領的部隊,命令呂布殺死丁原兼併丁原的部隊,至此董卓控制了洛陽城中的軍隊。最後董卓開始試探性廢漢少帝立漢獻帝的意見,袁紹表示反對,董卓大怒,怒斥袁紹

    豎子敢然!天下之事,豈不在我!我欲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

    袁紹反唇相譏

    天下健者,豈惟董公

    此後袁紹逃跑到了冀州。另一個時代開始了。

  • 6 # 巴陵人說歷史

    董卓入京,袁紹不先下手鏟除董卓,有以下幾個原因:

    1、涼州兵團以剽悍著稱,戰鬥力十分驚人,讓朝臣們非常忌憚;

    2、董卓天性狡詐,鬼點子極多,喜歡虛張聲勢。董卓一方面嚴重誇大自己現有的兵力,一方面派三千兵馬每隔四五天就悄悄的出門,等次日清晨再大張旗鼓的進城,給外人造成一種假象,以為涼州軍在絡繹不絕的抵達。

    3、董卓加快吞併、招降其他部隊的節奏。董卓一進城,便指使弟弟董旻攻殺車騎將軍何苗(何進之弟),吞併他手下數千精銳,然後又招降何進舊部吳匡等人,就此接收何進萬餘名舊部屬。派人收買呂布,使得後者以誅殺丁原的方式投靠,收編了丁原舊部。

    4、袁紹四世三公,自以為董卓是袁家舊部,應該會投靠袁家的。再加上當初提議讓地方諸侯進京就是袁紹建議何進的,他的這個提議或許是有意為之,是想把局勢搞亂,袁紹就有機會可以從中獲利。此時將董卓誅殺就不能渾水摸魚了。

    5、董卓因救駕入京,給陳蕃等人平反,為董卓在士林中贏得了好名聲。所以袁紹雖為西園八校尉,但朝堂之上王允等並不同意誅殺董卓,袁紹行事有顧忌。而且董卓一開始也沒有造反,袁紹出師無名,沒借口討伐他。

    分析後就不難理解為何當時袁紹手握重兵,卻沒有采取行動突襲併除去董卓了。

  • 7 # 小小的酸奶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董卓進入洛陽之時只有三千人,但是身為當時的名門望族的袁紹為什麼不剷除董卓呢?我認為有幾個原因。

    第一,召外兵入京是袁紹出的主意。《後漢書·袁紹傳》:靈帝崩,紹勸何進徵董卓等眾軍,脅太后誅諸宦官,轉紹司隸校尉。

    根據記載所說,我們可以知道袁紹與何進為了誅殺閹宦,但是何太后不同意,因此想要召外兵入京,以此脅迫何太后就範,除掉閹宦之黨。而董卓就是其中之一。由於此計是由袁紹提出,這就說明,袁紹對於董卓並沒有清楚的認識,或者說袁紹並不認為董卓進京後可以產生多大的影響。

    當然也可以理解為,袁紹不下手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對董卓動手,不就證明當初自己的建議是錯誤的嗎,這對好面子的袁紹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

    第二,袁紹並不清楚董卓的虛實。

    別說袁紹不清楚,可能整個洛陽城的人都不清楚董卓到底有多少兵。

    首先是何進死的那個晚上,袁紹等人猝不及防,沒想到十常侍敢魚死網破,因此,袁紹等人第一個反應就是帶兵進宮除掉閹宦,為何進報仇,並穩定局勢。可以說當時洛陽城是一片混亂的,董卓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進洛陽的。

    但是董卓擔心自己的兵力不足,因此董卓還實施計謀,讓自己的三千軍隊晝進夜出,一連四五日,給洛陽城的人們一種董卓兵力源源不斷開進洛陽的錯覺。

    《後漢書·董卓傳》:初,卓之入也,步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恐不為遠近所服,率四五日輒夜潛出軍近營,明旦乃大陳旌鼓而還,以為西兵復至,洛中無知者。第三,袁紹關鍵時候慫了。《後漢書·袁紹傳》:及卓將兵至,騎都尉太山鮑信說紹曰:“董卓擁制強兵,將有異志,今不早圖,必為所制。及其新至疲勞,襲之可禽也。”紹畏卓,不敢發。

    其實就算董卓有著兵力,但是憑藉袁家的威望和在官場的地位,只要袁紹下定決心要剷除董卓,洛陽城中有著眾多的家族會相助,再加上董卓剛剛掌控洛陽禁軍,不可能掌控的十分穩當。但是袁紹關鍵時候慫了,說實話我真的不太明白為什麼當時袁紹會畏懼董卓。

    但是後來突然就又雄起了,敢於直接反抗董卓,前後有那麼大的反差,讓人不得其解。可能這就是袁紹吧!

  • 8 # 史海撲通

    董卓進京初期,姿態擺的是很正的,他可是護送著少帝和陳留王回的洛陽。袁紹與何進企圖誅殺全部宦官,不料計劃洩露,外戚與宦官大血拼,搞得京城一片大亂。何進被宦官誅殺,少帝和陳留王被張讓等宦官劫持出逃,本來想剷除奸佞,卻把皇帝給弄丟了,所以董卓把小皇帝和陳留王給護送回來表面上是有功的。

    沒人知道董卓包藏著怎樣的禍心,只是當董卓率領大部隊人馬簇擁著皇帝進城時,眾人看到董卓帶領的西北軍,勇猛彪悍,一個個都不是善茬,鮑信提醒袁紹,“董卓有強兵,看著又有歪心思,如果不早作打算,將來就會被他所牽制,現在趁著他們遠道而來,人馬勞頓,突襲就能把他們拿下。”然而袁紹雖然也覺得鮑信說的有道理,他自己其實少謀寡斷,看董卓著實不好相與,心裡邊怕得很,猶猶豫豫的拿不定主意,最終也沒什麼動作。鮑信感到非常失望,就帶著自己的人回老家去了。

    董卓這廝也鬼得很,他雄赳赳的來了,就沒打算走。他讓自己那三千士兵,晚上穿便裝出城,早上再整軍入城,營造出一種自己帶了源源不斷的兵馬過來,沒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少兵。同時,進城後迅速收編了群龍無首的何進部署,又引誘呂布殺了丁原,吞併了丁原的幷州人馬,徹底站穩了腳跟。動作也是很迅速的,袁紹即便再想動他,已然不及。

    機會有時候就是這樣,抓不住就沒有了,形勢整個就會大逆轉,袁紹錯失良機,把自己反宦官取得的勝利果實拱手讓給了董卓,董卓很舒服,不費一兵一卒就控制了洛陽。

  • 9 # 呂大明

    說董卓進京初期,兵力三千,袁紹為什麼不先下手除掉董卓?叫獸認為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為什麼要殺?

    我們後人通過歷史,知道董卓進京,是奉旨而來,“目的”是清君側。常言道:名不正,則言不順。人家老董大老遠的來是來辦皇差的,這時候袁紹殺董,師出無名,他哪裡知道後來董老賊會霍亂朝綱。沒準兒他還等著這個顧吏門生前來請安呢,這樣一來朝廷就掌握在袁氏手中,是圓是方,他們姓袁的說了算。他萬萬沒想到老董心狠手辣,不吃那一套,什麼四世三公,根本不放在眼裡,只要咱家攥住皇帝,這朝廷就相當於姓董了。

    第二,拿什麼去殺?

    董卓看似只帶三千,可是在剛進城的時候,袁紹優柔寡斷,不聽勸阻,給了董卓操作空間,施展一連串迷之操作。首先,讓三千兵士夜出日進,增營加灶,偽裝西涼大軍源源不斷的跡象。其次,殺入群龍無首的西園,奉旨收編(皇帝在手,聖旨我有),人心惶惶之下,大部分投入董卓麾下。再者,挖幷州丁原的牆角,用重金(有說是赤兔馬)籠絡丁原義子呂布,使布弒父,將虎狼一般的幷州軍輕鬆收下。至此實力暴增,在成為京城第一大勢力。

    這時候你讓袁紹動一下試試?只能麻利兒的逃出京城,別無二法。

    所以說,歷史的車輪如何滾動,有一定的必然性,殺不殺董,不是他袁本初說了算。(也由不得他肆意去幹涉歷史,要不然《三國演義》就會失去很多精彩章節了)

  • 10 # 豹眼看歷史

    董卓三千人馬都是虎狼之士,在當時的京城是最強大的軍事實力。不過,董卓剛剛進京時,的確是除掉他的最好時機,但袁紹卻沒有這麼做。

    這與袁紹的本性有直接的關係,袁紹當初不殺董卓的情況與勢力最強大時被曹操消滅一樣,都是由於這同一個原因。

    01

    袁紹的為人及當時的地位

    別說曹操瞧不上袁紹,的確,正如曹操所說,袁紹就是:

    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

    郭嘉認為:袁公只想效仿周公禮賢下士,但不知道如何用人。多端寡要,好謀無斷。

    程昱認為:袁紹據燕、趙之地,有併吞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濟也。

    從有關史料來看,袁紹的確如此。

    就從袁紹的這個本性來看一下,當時袁紹是如何建議和決策的。

    袁紹出身於權傾天下的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其叔父袁隗是當朝太尉,與大將軍何進共輔朝政。

    中平五年(188年),漢靈帝為了控制何進的權力,設定西園八校尉。宦官蹇碩任上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任中軍校尉,曹操任典軍校尉等。蹇碩統領各軍,直接受命於靈帝,就連大將軍何進也要聽從他的排程。

    189年,漢靈帝去世,漢少帝劉辯即位。宦官專權,何進想收回權力,就與袁紹密謀誅殺宦官,但何進反被宦官殺死。袁紹誅殺了全部宦官,接管了八校尉,但終不能與董卓兵力抗衡。

    一箇中軍校尉、虎賁中郎將,本只是箇中級軍官,在朝廷中資歷太淺,所依賴的大將軍何進,是憑藉外戚的身份佔據了高位,既沒有足夠的能力,有沒有可以服眾的威望。同時,太尉袁隗,雖說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門生故吏很多,但也僅僅是威望較高,缺乏膽識與謀略。袁紹心比天大,但謀略及膽識差的不少,想成就大事很難。

    02

    京師軍事實力的對比。

    西園八校尉聽起來很酷,但究竟有多大的實力呢?

    校尉,是古代重要的武官官職。校,軍事編制單位;尉,軍官;校尉就是部隊長之意。

    戰國時期就有此官,秦朝為中級軍官,漢朝時達到鼎盛時期,其地位僅次於將軍。

    秦漢的軍事編制,將軍一般所轄五部,每部二曲。

    每曲軍士500人,設軍侯一人;每部二曲,設校尉一人,軍司馬一人,加上衛隊、屬官,一般在一千二百人左右。這是基本的軍事編制單元,有時候兵力可以適當加強,人數在幾千人不等。

    校尉直接掌管軍隊,具有實際兵權。將軍職位遠在校尉之上,但不直接掌握軍隊。

    何進身為大將軍,但手中並沒有直接掌管的軍隊。這是帝王之術,權力制衡的必然選擇。

    西園八校尉的設定,就是控制大將軍何進的軍事權力。

    靈帝劉宏自任無上將軍,宦官小黃門、上軍校尉蹇碩總管八校尉,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是靈帝利用宦官控制大將軍何進採取的策略,但八校尉並不是鐵板一塊,這為以後的爭鬥,埋下了禍根。

    太尉袁隗與何進一同輔佐朝政,在剷除宦官、收回權力上是一致的,是同盟關係,是一條戰壕的。

    看一下這八校尉的背景。

    中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是太尉袁隗的侄子,自然是緊跟何進的;

    下軍校尉、屯騎校尉鮑鴻,曾經與董卓一起討伐西涼叛軍韓遂,有過交集;

    典軍校尉、議郎曹操,初入仕途,製作五色棒,就把蹇碩的叔父蹇圖處死了,是死對頭,與袁紹又是發小,自然與袁紹混在一起;

    助軍左校尉趙融,後期加入曹操集團效力,為蕩寇將軍,跟曹操走得近;

    駐軍右校尉馮芳,是宦官曹節的女婿,這個應該是宦官一夥的;

    左校尉、諫議大夫夏牟,與曹操、袁紹共事,因與何進舊部為爭奪糧草被殺;

    右校尉淳于瓊,後期追隨袁紹,曹操火燒烏巢,就是燒得他,與袁紹走得近;

    一般而言,各校尉統帥的軍隊不會是一致的,是有多有少的,勢力並不均衡。

    八校尉的構成,是靈帝平衡各方面的勢力妥協的結果,各有背景,也就代表著不同的利益集團。在政權穩定的情況下,相互牽制,可以起到制衡的作用;但遇到事變,就會為了各自的集團利益,分崩離析,形不成統一的合力,只能是相互殘殺。

    蹇碩、馮芳是宦官一派,袁紹、曹操、趙融、淳于瓊是支援何進誅殺宦官的,其他人態度不很明確。

    就一般校尉帶兵規模來看,都掌握千人以上的部隊,是京師洛陽的實力人物。

    但由於是靈帝設立,宦官蹇碩統領,而且建制時間較短,各校尉掌管的部隊未必就是靈帝、蹇碩的嫡系,也未必一定會效力於各校尉,情況複雜,軍心不一。這樣的禁衛部隊抓一下偷雞摸狗的地痞無賴,欺壓百姓還可以,如果與董卓的虎狼之師對戰,恐怕不給力。

    這就是當時京師八校尉軍事力量分佈。

    03

    董卓率領三千虎狼之士入京師。

    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想要誅殺宦官,何太后堅決反對,袁紹等掌握的兵力沒有把握解決問題。於是,袁紹就向何進獻策“調集四方猛將豪傑,領兵開往京城對太后兵諫。”

    何進採納了袁紹的建議,下令召幷州刺史董卓帶兵進京,又派遣部下王匡、騎都尉鮑信回家鄉募兵。

    還沒有等到董卓進京,何進就被宦官誅殺,袁紹、曹操命令袁術帶兵,同何進舊部一起攻入皇宮,斬殺宦官二千多人,無論老幼,只要是不長鬍須,一律不留。

    少帝劉辯與陳留王被迫逃亡北邙山,正遇到董卓的部隊。於是,董卓護衛少帝,浩浩蕩蕩開進了洛陽。

    在何進決定調遣董卓入京之前,主薄陳琳就提醒說:“大兵一到,強者稱雄。這樣做是倒拿干戈,授柄於人。不但達不到目的,恐怕還會引起混亂。”

    曹操、鄭泰、盧植都認為召董卓進京,必然招致變亂。

    但何進、袁紹並沒有採納,太尉袁隗也沒有阻止,可見此舉之草率,眼光之短淺,的確難以成事。

    目睹董卓八面威風,不可一世的模樣,剛剛從泰山募兵回到洛陽的鮑信憂慮地對袁紹說:“董卓擁有強兵,居心叵測。如果不能及早採取措施,就要陷入被動。現在趁他長途行軍,士馬勞頓,發起突然襲擊,還能擒拿他。”

    但袁紹看到董卓兵馬強壯,心裡害怕,不敢輕舉妄動。

    鮑信不覺大失所望,帶兵回到泰山去了。

    曹操不願與董卓同流合汙,害怕被加害,也逃離京師。

    董卓要廢掉少帝,另立陳留王劉協。袁紹一聽,非常生氣,說:“天下強大的人,難道只有董公你一人嗎?”

    袁紹嘴上很硬,但還是連夜逃走了。

    曹操、袁紹起兵征討董卓,董卓一怒之下,就把太尉袁隗及在京師的袁氏家族全部誅殺。

    04

    何進、袁紹失敗之原因。

    從整個過程來看,召董卓進京就是昏招,漢末大亂就是從此開始,袁紹就是罪魁禍首,是始作俑者。

    從結果來看,何進、袁紹等掌握的軍事實力,斬殺宦官還是沒有問題的。之所以遲遲不敢動手,還是在於權力平衡的問題。

    何進儘管不直接掌管軍隊,但畢竟是大將軍,也有自己培植的嫡系力量;何進之弟車騎將軍何苗也有自己的軍事勢力;何太后臨朝稱帝,需要依賴宦官掌控權力。

    根本而言,靈帝死後,是何太后與何進在爭權,袁紹本來是打醬油的。

    最有意思的是,何進是何太后的同父異母兄妹,何苗是何太后的同母兄妹,何進與何苗是異父異母兄弟。何苗本姓朱,隨其母嫁入何家,也叫朱苗。這個關係看著就眼暈,豈不亂套。

    何太后需要依賴宦官掌控權力,何進想除掉宦官把權力搞到手,何苗又與宦官搞到一起。一紮不如四指近,說起來何太后跟何苗還是走得近一些。

    何進既怕除掉宦官後,權力再次落入袁氏手中,又想利用袁氏宗族的力量除掉宦官。

    既然何進、袁紹召董卓進京,就自以為董卓是何進、袁氏提攜、培植的勢力,是能夠掌控的,否則也不會輕易召董卓進京。

    不曾想何進沒殺得了宦官,反被宦官所殺;何進部下吳匡懷疑是何苗通風報信,就誅殺了何苗。如此一來,儘管袁紹與何進舊部一起殺掉了宦官,但彼此的勢力和合作的意願,由於何進被殺,變得七零八亂。

    宦官被除、何苗被殺,何太后徹底失去掌控力;何進被殺,其部下也樹倒猢猻散。

    如此一來,本是打醬油的袁紹,就處在了風口浪尖上。

    風大豬也可以飛起來,但風一停就摔成死豬了。

    袁氏家族樹大根深,但還不足以與何進相抗衡,企圖依賴董卓的勢力牽制何進。

    但何進一死,袁氏卻難以獨自對抗董卓。再加上曹操、盧植等人,本來就不贊成召董卓進京,是否會跟袁氏一起對抗董卓,很不確定,因為那是自取滅亡。

    鮑信本是何進的部下,儘管支援袁紹殺掉董卓,但袁紹顧慮很大。

    其一,能不能殺掉董卓?殺不掉董卓就會被董卓所殺,風險太大。

    其二,殺掉董卓之後,能不能控制得了鮑信也是個大問題,控制不了又是另一個董卓。如此一來,袁紹就是為人做嫁衣。

    總之,袁紹多端寡要,好謀少決。總想算計別人,最後被人家算計了。

    董卓自領兵征伐羌胡、鎮壓黃巾軍以來,因為戰功顯赫,受到朝廷重用,不斷升遷。但其野心也日益膨脹,野心勃勃,目中無人。

    屯兵河東以後,整個隴西都成了董卓的勢力範圍。不僅掌握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地方軍閥豪強,而且是朝廷命官、邊陲重臣。極度膨脹的野心,促使他積極積蓄力量,策劃問鼎中央政權的行動。

    何進徵召董卓進京,正中其下懷。董卓所帶領的三千人馬,都是經過千挑萬選,歷經百戰的鐵甲將士,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董卓是精心策劃、早有預謀的行動,絕不會帶著一批酒囊飯袋來京師做一日遊。

    如果真要動起手來,鮑信臨時招募的那些軍士,恐怕不會是董卓的對手。

    看一下董卓被殺之後,董卓部將李傕、郭祀、樊稠、張濟等人的霸道行徑,就可以看出,只要董卓能夠堅持幾天,幾十萬西涼軍就會趕到京師。

    袁紹畢竟也是後來了不起的軍閥勢力,並非想象中那麼菜。這個後果,袁紹一定會想象得到。

    其實,袁紹當初選擇不直接與董卓對抗是明智的。否則,連之後佔據河北成為一時諸侯的機會也沒有了。

    就當時的情況看,袁紹比曹操勢力大一些,但與董卓相比就微不足道。

    曹操是看明白了,悄悄地溜了,但袁紹想留下性命,也只有逃走這條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公式相聲創始人李宏燁博士在微博評《老師好》稱主演于謙為“于謙兒”,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