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小桔燈

    科技在發展,現在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手機成為人們生活中最離不開的一種工具。人們用“低頭族”、“戳屏族”來形容沉迷於手機的人。

    孩子,作為未成年人,有著對新事物超強的接受能力。許多孩子,受到社會和大人的影響,不知不覺中已經沉迷於手機之中。有調查說,在某小學一年級,全班有一半學生喜歡手機上的一種短影片軟體,課餘時間大家多集在一起,討論或觀看。更有報道說,一些孩子,對於手機上的遊戲上癮,偷花父母帳戶上幾千幾萬元去充值購買裝置。一位老師說,手機遊戲就是新時代未成年人的“黑網咖”。

    手機對於未成年人,危害較多,比如,影響視力,限制相像力,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危害多多。面對沉迷於手機的孩子,作為家長和學校,應該怎麼教育?

    第一,學校老師和家長重視孩子沉迷手機問題,要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手機。

    手機不是洪水猛獸,但是,家長和學校教師也不能掉以輕心。可以透過開家長會和班會的形式,和家長交流觀點,形成一致的看法,教育學生,手機是工具,可以進行通訊、查詢資料,學習交流,其具有強大的功能。遊戲是手機的一種功能,過多的沉迷於手機和遊戲對成長極為不利。

    第二,學校老師和家長一起制定學生使用手機的規則和辦法,並且嚴格執行。

    教師、家長和學生可以一起,討論制定一個細緻可行的規則,比如學生是不是要有一部手機,用手機來做什麼,不能用手機玩遊戲,每週固定玩手機的時間,如何利用手機促進學習,對於違反規則進行怎樣的懲罰等,用詳盡的條款來規範孩子使用手機。

    第三,家長要成為孩子榜樣,在孩子面前儘量少玩遊戲。

    手機的社會交際功能,讓許多成年人慾罷不能,每天手機的開啟時間有的長達六七個小時。未成年人模仿性強,榜樣是最好的教師。家長和教師要給孩子說明白,我們一起少玩手機,不用手機玩遊戲,利用手機進行學習,並儘可能的減少玩手機的時間。

    第四,學校多引導,家長多陪伴,一起走出家門多運動,少玩手機。

    未成年人正是身體成長髮育的重要階段,家長多和孩子一起交流,引導孩子多學習和多讀書,一起運動,走向大自然,參加社會實踐,做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孩子是社會的未來,是每一個家庭的希望。家庭和學校要共同努力,讓沉迷於手機的孩子早日走出成長的陰霾。

  • 2 # 女王新知鄭莉

    你好,我是天然媽米……沉迷於手機的不只是孩子,更多的是我們大人!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養方式,我曾經有一段時間迷戀網上購物,整天盯著手機,今天這家搞活動,明天那家搞活動,不管有用沒用的,覺得超值的,就買,結果發現買了一堆用不上的東西,浪費時間,浪費金錢!

    現在回想,怎麼會這樣?空虛,內心越是空虛,越是沒有目標的時候,越容易陷入網路這種可以暫時帶來刺激的東西!

    而孩子為什麼容易沉迷於手機?恐怕也逃不掉這個原因:父母忙沒時間陪孩子,而手機成了孩子最好的玩伴,手機上的小遊戲足以彌補孩子的空虛!

    當我們找到原因,就會有解決辦法:我們可不可以找些比手機遊戲更好玩的事情來代替呢?比如帶孩子去戶外,騎騎車,撿樹葉,玩玩泥巴玩玩水,我不信孩子會拒絕這樣的活動!

    當然更重要的是,大人以身作則,儘量在孩子面前少看手機,比如我每次用手機答題時,都是在孩子中午睡覺時,一是能完全靜心,二是不會讓孩子看到我這麼認真看手機!

  • 3 # MYGIFT美吉家族

    手機會偷走我們和孩子的靈魂。我們的生活可能已經難以離開手機了。在現實生活中,不僅僅青年人、成年人沉溺在手機的世界裡,連小朋友都沉迷在手機中。電子產品對孩子的副作用我們是不言而喻,養成一個培養好習慣需要時間,同樣的改變壞習慣更需要時間,根據一項調查顯示,瑞士的小朋友可不那麼愛玩手機,他們更喜歡到戶外玩耍。該項調查簡稱為MIKE,涵蓋了Medique(媒體)、Interaktion(互動)、Kinder(兒童)、Eltern(父母)四個方面:

    2017年的MIKE調查總共有超過1000名兒童和641名父母參與,這些兒童的年齡在6-13歲之間。調查顯示,90%左右的瑞士兒童每週至少進行一次室內或者戶外的活動,84%的小朋友會做一次運動、80%會見一次朋友。相比之下,選擇上網、玩手機的小朋友佔的比例是最小的。

    因此,借鑑國外的例子,作為家長我們應立刻行動起來,面對沉迷於手機的孩子,我們應採取如下的方法教育:

    1.父母的以身作則。我認識的一位朋友,是一位高中老師,為了不讓孩子玩手機,他和愛人約定,除了接電話以外,其他時間不看手機,所以,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儘量不看手機。

    2.規定孩子玩手機的時間,一開始徹底讓孩子不看不玩手機,也是不現實的,這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可以給孩子立規矩限制孩子看手機的時間,規矩立好以後,父母需要溫和堅定的執行,不能被孩子的反抗、 哭鬧半途而廢。

    3.高質量的陪伴孩子,如果孩子無聊無所事事的時候,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注和陪伴,這時候所父母高質量陪伴孩子很重要,和孩子全身心的投入活動中,一起遊戲、讀繪本、做手工、畫畫、戶外活動……

    4.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生活豐富多彩,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來轉移孩子對手機的注意力,讓孩子把精力和時間投入到自己的興趣中來享受到興趣愛好帶給自己的喜悅、滿足、成就感,除此之外,還可以多讓孩子參加戶外運動,帶孩子去大自然中,享受生活。

  • 4 # 黃崢博士

    沉迷手機類似於一種上癮。如果真的到了“癮”的程度,恐怕不止是教育這樣簡單,而是需要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孩子。下面一些思路供家長參考:

    1、手機和煙、酒、毒等成癮物不一樣,不能透過禁絕的方式戒斷。孩子未來的正常生活也要天天和手機相伴。所以簡單地沒收、管控等方式並不足夠,重點是要幫助孩子最終達到合理使用。

    2、現階段,孩子和家長對於“合理”使用的標準一致嗎?可能家長認為的合理是每天只玩半個小時,孩子認為的合理是放學後就可以隨便使用。家長和孩子之間應該明確界定這件事。對於小孩子來說,父母可以直接給出一些要求,就如同規定和要求幾點睡覺一樣;對於大一些的孩子,特別是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父母需要和孩子討論什麼是合理,甚至做出適度讓步。哪怕孩子多玩一小會兒,但他能接受一種“合理”的標準,有自控的意識,這是更寶貴的。

    3、雙方明確了“合理”的標準和規則後,如何執行?對於小孩子來說,仍需父母的監督管理陪伴,類似刷牙等個人衛生習慣一樣,沒有小孩子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自覺自動就養成了早晚刷牙。小孩子需要父母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提醒和管理其執行手機使用規則,這個過程家長最好不是疾言厲色,而是溫和而堅定。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內化父母這種管理和約束的功能,成為自控力的一部分。對於大孩子來說,因為這個自然形成自控力的過程可能有些錯過,孩子自我控制尚未形成,但對家長的逆反心理已經出現,就需要家長調整一下管理的策略,“抓大放小”,大的原則不能違反(比如先寫完作業再玩、11點前必須睡覺等),但細節方面可以允許其自行掌握。當然,只要違背了規則,都應有相應的懲罰(比如取消其週末可以多玩一小時的福利),這也應是事先約定好的。

    4、豐富生活。手機成癮與其他任何成癮都具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某人來說,現實生活裡有趣、有意義的事情越少,“癮”就越重。所以,真正的戒癮重點不在於“戒”本身,而在於生活的建設。有意義的事情不僅在於學習(有些孩子對學習有畏難情緒,轉而沉迷手機來逃避。讓他們放下手機就得立馬學習,相當於好處沒了,還得馬上面對最頭疼的事,難度就會加大。父母可以考慮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孩子放下手機的同時,先增加生活裡其他有趣、有意義但難度不那麼大的活動,可以也帶有一些娛樂性質的,比如運動、看電影、家庭或朋友出遊等。當生活裡愉快活動增多、手機使用減少時,慢慢再加入新的任務和要求,可能更容易實現。

  • 5 # 兒科醫生魚小南

    以手機為代表的電子產品是寶寶視力的第一大殺手,它裡面的藍光會殺死光敏感細胞,就會讓寶寶的視網膜黃斑變性,導致視力下降。除此之外,沉迷手機的寶寶,吃飯睡眠、生長髮育、思考能力、想象力、人際交往等都會受到影響。

    但現在這個社會,一刀切粗暴地讓寶寶不讓玩手機不現實,爸媽想想自己,是不是走到哪都是低頭族?

    鑑於寶寶最會模仿家長,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寶寶的鏡子,所以教育寶寶不沉迷手機,首先爸媽要從自身做起,約束自己玩手機的時間、次數、地點,比如不當著寶寶的面長時間玩手機、不要邊玩手機邊吃飯、不要上廁所玩手機、陪伴寶寶不要變成抱著手機杵在寶寶身邊而已而且對寶寶的互動需求很敷衍等等。

    這些做到了,再去教育、約束寶寶玩手機的時間和頻率,就容易得多了,不然小傢伙一句“你都玩手機”就會嗆得爸媽啞口無言。

    你們說呢?

  • 6 # 超級爸爸

    隨著網際網路和移動媒體時代的到來,確實出現不少沉迷手機無法自拔的孩子,令父母頭疼,不僅擔心荒廢了學習,還有造成過度用眼、頸椎等方面的傷害。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先看看問題是怎麼發生的:

    1.首先,父母日常行為中的忽視可能是最大的“兇手”

    “爸爸,陪我玩一下”,此時此刻的你可能正在遊戲的世界中玩得起勁,隨口就不耐放的扔出一句:等一下!“媽媽,給我講睡前故事吧?”此時此刻你可能正沉迷在手機或IPad各種熱播劇中“步步驚心”,完全忘記了孩子那期待的眼神,假裝電視劇馬上結束,說:媽媽很快就好了,等一下哈。

    對孩子來說,這種期待的落空很容易造成內心的落差,從而減少與父母親密關係的建立。久而久之,孩子也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去手機的世界中尋找另一種“親密關係”。

    如果你是職場媽媽,或者作為爸爸你又經常出差在外,你真正能陪孩子的時間可以說是少之又少,難得的親子時光,他卻在你的“等一下”“再等一下”中寂寞而孤獨地度過,想象一下他未被滿足的心是不是也空落落的。你明明陪在身邊,於孩子來說卻遠在千里。別忘記,言傳身教的力量才是最好榜樣。

    2.其次,孩子玩伴間的相互“攀比”帶來的強大吸引力

    小孩子之間最容易出現的是相互攀比,你有一塊最新款的手錶,我也想回家叫媽媽買,你玩刺激的遊戲,我不玩,好像失去了點什麼,特別是和自己關係鐵的哥們或者姐妹,這個吸引力就更大了。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孩子之間的“社交”需求,他們也有自己的語言和需求。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身邊的小夥伴,交好真正的好朋友一起進步,這也是很考驗父母的能力的。

    如果確定不是自己常玩手機導致的孩子沉迷手機,那就好好觀察一下他身邊親密小夥伴的情況了,說不定有意外發現。

    3.最重要的是,給孩子創造更豐富的活動體驗

    想擺脫手機的吸引,除了以上兩方面,父母還需要做到這些:

    ①規定玩手機時間,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手機也不一定是壞的,要刨除這種思想,比如一些動畫片和古詩詞的學習,對孩子的素質教育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②為孩子創造接觸其他活動的機會。比如高質量的陪伴,一起看書,一起做手工,一起外出郊遊逛博物館等等。

    總而言之,善於發現孩子世界的“喜怒哀樂”,才能更好的為他出謀劃策,培養一個健康活潑的孩子,而不是沉迷手機忘記了這個世界豐富多彩。

  • 7 # 養育女兒

    隨著網際網路和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手機對於我們來說是不可替代的存在,有的甚至還利用手機來完成工作的。所以手機是不可能消失的,起碼短時間內不會。

    越來越多的孩子沉迷於手機的問題,也讓很多家長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辦。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問,家長,你是不是也是經常機不離手,沉迷於手機不能自拔呢?是不是在陪孩子的時候經常低頭刷手機呢?當孩子叫你陪的時候你是不是因為手機而經常推脫呢?

    孩子沉迷於手機,其實根源還是在於家長。

    一、家長要以身作則。

    上班的時候刷手機,下班路上刷手機,回家窩在沙發玩手機,吃飯的時候拿手機看一看,吃完飯了又拿起手機......你是這樣的家長嗎?如果是,你千萬別怪孩子太過沉迷手機。父母應該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而你,把自己孩子往深淵裡引卻怪孩子把路走錯了。

    所以,你想要孩子不沉迷手機,第一步你就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二、規定孩子玩電子產品的時間,不能縱容。

    這個時代從小不接觸手機等電子產品也是不現實的,多多少少都會接觸到,就算家裡沒有,在學校跟同學朋友交往也會接觸到。所以比一味的強加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我更提倡適度地給孩子瞭解多點電子產品,讓先進的電子產品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但是每天玩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時間不宜過長,一次最好定在15分鐘左右,以免玩的時間過長讓孩子形成心理依賴,對孩子視力等各方面的發育也有不利的影響。

    第三、提高陪伴的質量。

    陪孩子的時候儘量不要拿手機出來玩,如果有工作需要手機處理,就先處理完工作後再陪孩子。如果陪孩子的過程突然有緊急的工作需要手機處理,那也要告訴孩子現在爸爸/媽媽要先用十分鐘處理工作,等處理完再陪他,我相信只要你對孩子足夠坦白,他一定不會胡攪蠻纏的。

    第四、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愛好。

    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很大,枯燥的學習生活需要適當的娛樂專案勞逸結合。可以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多到戶外活動,探索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多姿多彩的業餘生活,孩子便沒有更多時間和精力耗在手機上,而且他會發現原來外面的世界比手機裡的虛擬世界更好玩,多樣的興趣也讓孩子全面地成長。

  • 8 # 鵜鶘心理

    從心理的角度來看,這個題目有幾個關鍵詞,我們必須拆解來逐一分析。

    其一,孩子。多大的孩子?對父母來說,成年了依然是孩子。記得經常看到這樣的畫面,過年過節雖然帶著孩子去看老人,但餐桌上各玩各的手機,讓老人們備感孤獨和焦慮。若題主指的是低齡的孩子,如讀小學或以下的孩子,那我覺得孩子的父母非常有問題。為什麼要給孩子配手機呢?即便是平板電腦也希望儘可能不要裝聊天和遊戲軟體,同時限定娛樂的時間。不要跟我說你管不了孩子,十幾歲的孩子你都管不了,將來他長大了還會聽誰的?!

    其二,沉迷。對於沉迷的定義,不同的父母會有不同的標準。很多父母由於擔心和焦慮,在經常看到孩子玩手機的情況下,就判定孩子沉迷了,並沒有做過科學、系統地測評,只是憑感覺而已。根據網路成癮的評定標準,每天上網6個小時,連續超過3個月,可作為一個量化的指標。在我看來,是否影響正常的社會功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如能正常上學、工作,僅在週末或假期瘋狂玩手機或遊戲,則也不能算沉迷。

    其三,如何教育。現代的孩子自主意識都很強,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簡單的限制式的教育不然發揮不了作用,反而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因此,我們需要將被動式的教育轉變成參與式的教育。這就需要父母能走近孩子的生活,從孩子的視角去看問題,如孩子一直在玩手機,不妨先了解下孩子在玩什麼。若是在玩遊戲,也不要先急著發火,不妨跟孩子一起玩玩看。有時疏比堵來得更有效。

    可憐天下父母心,但願方法用得當!祝福題主。

  • 9 # 名校速遞

    隨著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孩子也擁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機,還有些家長在給不給孩子買手機方面猶豫不決,害怕孩子過度使用變得失控反而引發親子矛盾。如何指導孩子使用手機讓很多家長頭疼,來看看這位媽媽與兒子關於使用手機的約定。

    親愛的兒子:

    現在你終於如願了,也是有手機的人了。媽媽知道,你是一個優秀的、有責任心的13歲男孩,理應得到這份禮物。不過在接受這份禮物的同時,你還得遵守一些規章制度。

    請把下面的我們的約定從頭至尾認真讀一遍。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職責是把你培養成一個全面發展、身心健康、對社會有益的年輕人,從而能夠適應新技術且不被其左右。

    如果你沒能遵守下列約定,我將終止你對這部手機的所有權。

    第一點

    這部手機是我掏錢買的,所以它是我的。我現在只是把它借你用。

    第二點

    手機密碼必須要讓我知道。

    第三點

    如果電話鈴聲響了,就一定要接聽,因為這是一部電話。接起電話要說“你好”,要有禮貌。永遠不要因為來電顯示是“媽媽”或者“爸爸”,就裝聽不見,故意不接。

    第四點

    不建議你把手機帶到學校。你現在這個年紀更要學會與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因為這是一種生活技能。如遇到上半天課、有課外活動等情況,可另行考慮。

    第五點

    如果手機掉進廁所、摔到地上或是不翼而飛,你得負責維修,維修的費用需要由你承擔,你可以用平時積攢的零花錢,也可以用你的壓歲錢。這樣的事難免發生,我現在提醒你,你應當做好準備。

    第六點

    遠離色情內容。用手機上網時,只能搜尋和瀏覽那些可以坦然與我分享的資訊。如果你對任何事情有疑問,問我或者你爸。

    第七點

    在公共場合要把手機設成靜音,並收起來放好,尤其是在餐廳、電影院、圖書館。

    第八點

    允許你用手機玩遊戲,但需要在完成作業的前提下,寒假馬上到了,你休息在家的時間多了,但不等於可以隨便玩,一是為了保護你的視力,二是遊戲只是對你學習生活的調劑,它不是你生活的全部。

    第九點

    不要無休止地拍照和錄影,沒有必要把一切都記錄下來。要用心體驗生活,這些生活經歷將會在你的記憶中永存。

    第十點

    有的時候可以不帶手機出門,出門前提前告知我們是否回家吃飯,避免有事沒事總打手機,辦完事及時回家。

    第十一點

    不要總盯著手機,抬起頭來,留意你周圍發生的事情,看看窗外,聽聽鳥鳴,散散步。保持一顆好奇之心,作業不會,不要總用百度查詢答案。

    第十二點

    假設有一天你的表現讓我太失望,我會隨時收回你的手機。

    我希望你能同意這些條款。以上所列舉的大部分告誡,不僅僅適用於這部手機,也適用於你的生活。

    這封信不僅是一個母親約束孩子使用手機的寶典,更是一位母親完整的教育理念,用手機做載體,對孩子做人做事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簡直就是一部“中小學生守則”!

    手機已經完全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將來會更深刻地融入孩子的生活。孩子對智慧手機的渴望,不是因為通訊交流的需要,而是對外面世界精彩的好奇。這份好奇心,實在是太強大了,也是孩子對自己未來生命建立信心的很重要因素。對待孩子使用手機,宜疏不宜堵。

    如果孩子對手機或者其它電子裝置上癮,問題一定不在裝置本身,而是孩子的生活環境、親子關係和真實社交出了問題。當父母的教育理念明確而堅定,孩子就會感受到來自家庭的巨大力量,而不會被短暫的快樂與虛無感俘虜。

  • 10 # 人間小妖

    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家長起帶頭作用,家長放下手機,多帶孩子去戶外活動

    多和孩子交流,親子閱讀啊

    培養孩子其它健康的興趣愛好等等

    讓他們生活充實起來,沒機會玩手機,電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籃球,護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