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嬙遙度天際

    一個明君,一個心軟的政治家,一個殺伐決斷的文學家。

    無奈命太短無法有所大作為,但在他在位期間穩定了十多年以來混亂的內政,經濟發展,解決青州地方割據現象。那時候三國格局初現,三國鼎立,確實很難找突破口來攻打蜀吳。總之曹丕給他兒子留下一個很好很穩定的局面,不像老闆去世的時候青州兵鳴鼓而去,內政真的不穩。

    是個才華橫溢不比誰差的文學方面的開創者,文學家。七言詩鼻祖,文學批評史鼻祖。理智的同時又敏感任性,文人氣比較重,如果問文人當皇帝是什麼樣子,可以參照他。

    私德有缺,不如說是成長環境和性格原因造成的。黑點一般是:賜死甄夫人,關於這個我個人更願意相信是因為政治原因,畢竟算是髮妻啊,說賜死就賜死了感覺不太符合他的性格。甄夫人的家族是漢室時的豪門世家,懷疑是兩人理念不合。而且曹丕和卞夫人關係不算太好,卞夫人喜歡護人,甄夫人照顧過病重的卞夫人,但是甄夫人被賜死時都沒有站出來說話真的很奇怪...甄夫人跟曹植沒關係沒關係沒關係。

    殘害兄弟。關於這個,曹丕比他絕大多數弟弟死得早。曹丕確實管著他們,說他小心眼他確實小心眼,但是歷史上他和曹植這樣爭權的簡直能算是兄友弟恭的模範了。曹植是失敗的野心家,是曹丕的政敵,能在爭權失敗後,還想打親情牌祈求重用的也就仗著有曹丕這麼個哥哥了。世說新語看著就好。不是說他沒有價值意義,而是說這本性質是小說,主要文學價值在於反應了那個時代的風氣和各類名士風流,不是史料啊啊,野史都算不上。另外劉義慶本人(你看看他姓什麼)是一輩子活在他哥哥的陰影裡,所以七步詩洗腦包我就原諒他了。(別再黑曹丕私納曹操宮人了,這個也出自世說新語啊,兩個當時都不在一個地方,根本趕不上時間。)

    于禁那個就別吐槽了吧...于禁那是蜀吳輪著投降一遍啊。

    他是個多情兼併寡情的人,恩加百寵,仇還千倍。總的來說,他很有意思,有“公子氣,文世氣”,這點不僅表現在他隨性的性格上,也體現在各種關於美食衣服鑄劍的文章裡。某些小細節上也能說明這一點:有一次一個人提起韓宣的時候,曹丕的第一反應是:這是子建(曹植)提到過的韓宣。

    還有小他二十多歲的弟弟曹幹,很小年紀曹老闆和他娘都去世了,經常拉著三十幾歲的曹丕的袖子叫阿翁(阿爹),曹丕對他說“我,汝兄爾。”一邊說一邊哭。(想到曹老闆了)

    所以與其說他是多情還是寡情,不如說他只是忘不掉罷了。對他壞的他忘不掉,對他好的更忘不掉。

  • 2 # 歷史教堂

    曹丕,曹操次子,卞氏所生,在繼承權的搶奪中打敗了弟弟曹植,被立為王世子。

    個人認為曹丕也是一位雄主,畢竟可以壓得住司馬懿!

    曹操逝世後,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代漢稱帝,改國號魏,為魏國的開國君王,也是三國中第一個稱帝的君主。後劉備伐吳時,孫權假意向魏國稱藩,曹丕大喜,沒有同時結合蜀漢攻吳國。錯過了一次統一全國的機遇。劉備被孫權打敗,孫權隨之與曹丕反目。曹丕大怒才起兵伐吳國,結果被孫權的大將徐盛火攻擊敗。回洛陽後,曹丕大病不起,臨終託付曹睿於曹真、司馬懿等人,終年四十歲。

  • 3 # 史海釣客

    後人對曹丕的評價眾說紛紜。我僅就三國志略加梳理。曹丕字子桓,沛國譙人。生卒年為漢中平四年至魏黃初七年。(公元187年至公元226年)。建安16年,任性五官中郎將一職

    (曹丕畫像)漢建安22年,立為太子。漢延康元年十月庚午日,曹丕登壇,受漢祚之禪,立國為魏,改元黃初,大赦天下。黃初7年3月丁巳日。崩於嘉陽殿。評:帝博聞強識,下筆成章。若加之曠之大度,邁存至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建安三曹銅像。

  • 4 # 體制內的小青年

    其實我認為曹丕是曹操眾多兒子中最適合繼位的,曹丕不如曹操,但是最像曹操。單說智鬥司馬懿,司馬懿何等智商,在曹操面前隱忍,因為知道曹操是奸雄。但在曹丕在世期間,司馬懿也只有隱忍,這說明曹丕也一樣令司馬懿不敢放肆,甚至忌憚。曹丕的為人歷史評價褒貶不一,但是我認為曹丕一定是最適合繼位的

  • 5 # 春三月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與繼室卞夫人的嫡長子。

    曹丕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擊敗了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了魏國。曹丕在位期間,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對外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在西域的建置。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於洛陽,時年四十歲。諡號文帝,廟號高祖(《資治通鑑》作世祖),葬於首陽陵。

    曹丕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 後世有名士評價:曹丕在政治見解上比其弟曹植高明得多,而在政治家的風度上有時還可以說是勝過他的父親。如令宦人為官不得過諸署,禁母后預政,取士不限年資但糾其實,輕刑罰,薄賦稅,禁復仇,禁淫祀,罷墓祭,詔營壽陵力求儉樸等等,可謂一代明君。

    如果說有偏頗的話,主要是認為曹丕有篡位之嫌,再就是《三國演義》中有曹丕令曹植七步成詩諸情節,因此事也有人認為,曹丕手足相殘,過於心狠。七步詩實在是太有名了,其實,在歷代帝王之中,曹丕還算是相對溫和的了。

  • 6 # 風吟者

    魏文帝曹丕——開啟三國之世的才子皇帝

    提起曹丕,大家可能第一印象就是他逼迫自己的弟弟曹植,使曹植不得不七步成詩以求活命(然而僅記載於世說新語,基本肯定是偽作),還有就是篡漢自立,以及和甄宓郭女王的三角戀。另外其他還有不少野史小說把害死曹昂、害死曹衝、害死曹彰的鍋讓他背。(這些是野史段子,不見於正史)。所以曹丕一直都屬於知名度高、路人好感度低的皇帝,在文學影視作品中大多以偏反派的配角形象出現。那曹丕到底是怎樣的人呢?今天就讓我們來探討探討!

    首先,我們來看看歷史上是怎麼評價他的。《三國志》中陳壽是這樣評價曹丕的:“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陳壽認為啊,魏文帝這個人,天資聰穎,文采不凡,下筆成章,博聞強記,才藝雙全,就是氣度不大,要是再具備博大的氣度,修養公平的德行,追求遠大的抱負,心存弘偉的道義,那麼與古代的賢君相比,也差不多了。也就是說陳壽是肯定文帝的文采的,但對於魏文帝政治上的作為是持否定態度的,基本算是說他政治上一事無成。而劉勰在他的《文心雕龍·才略》一篇中說:“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子桓慮詳而力緩,故不競於先鳴。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面減才,思王以勢窘而益價,未為篤論也。”

    這就是拿曹丕跟曹植做對比了,劉勰說魏文帝曹丕的文才,旺盛而清麗,過去的評論貶低他,認為比曹植相差千里。但曹植是文思敏捷而才氣俊秀,詩歌華麗而章表卓越;曹丕則思考周詳而才力遲緩,因此他的名聲不大。可是曹丕的樂府詩清新激越,《典論·論文》辯明扼要:注意到他們各有長短,也就可以做正確的評價了。但世俗之情對人的或抑或揚,往往是隨聲附和,於是使曹丕因身為帝王而降低了文才,曹植因處境困難而增加其價值,這並不是準確的論斷。此論,帶有為曹丕“平反”的意味,認為世人低估了魏文帝的才華,曹丕做了皇帝,而曹植懷才不遇,出於

    同情弱者的心態,人們往往褒曹植抑曹丕。

    不管是陳壽還是劉勰,亦或是其他人對曹丕的評價,都肯定了他卓越的文學才能以及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獨特的地位。但我們要知道曹丕他首先是一位皇帝,其次才是一位文人,所以我們先從政治的角度談談他,說一下作為政治家的曹丕。

    曹丕在即位魏王之初,便出臺兩項新政:第一項就是廢除中常侍和小黃門,改設散騎常侍,散騎侍郎兩種官職,定員各四人,同時又宣佈:嚴禁宦人干政、宦人為官,最高只能充任”諸署令“,從制度上剷除宦官干政的根源。第二項新政是採納陳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係,取得了他們的支援,為稱帝奠定基礎。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後,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但也導致魏國的統治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在文化上,曹丕他重視禮教文樂,禁止“非祀之祭,巫祝之言”,修正被戰亂毀壞的孔子家廟,回覆以前的制度規模。在各地大興儒學,立太學,設定五經博士,在短時期內使封建正統文化得以復興下令除禁輕稅,說關口渡口是用來便於商旅j通行的,池水林木是為了防禦災害的。設定禁令,家中稅收,於百姓不利,於國家不利。這對戰亂後恢復生產,重建家園,減輕人民負擔,促進貿易,發展經濟,都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他還下令殯葬死亡將士,禁誹謗,禁復私仇,議輕刑,以收拾散亂的民心,使北方地區出現多年不見的安定和平。

    此外,曹丕在位時,還假借徵吳之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地方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漢末以來,青、徐一帶存在著以臧霸、孫觀等為首的割據勢力,他們雖歸順曹操,卻擁有獨立的地盤和兵力,曹操不得不對他們採取羈縻政策。曹操剛死,在洛陽的青、徐兵就發生騷動,曹丕採取撫而不討的策略,穩住了他們,控制了局面;黃初三年(222年),曹丕以孫權不納質子為由,三路伐吳,藉機剝奪了臧霸的兵權;黃初五年、六年(224年、225年),曹丕兩次親自督師伐吳,均止步於廣陵,未與吳軍交鋒,卻平息了利城兵變,徹底解決了青、徐的隱患。因此後世推測,曹丕親征的真實目的不是伐吳,而是以此為幌子

    不聲不響地平定青、徐割據勢力,充分表現出他作為政治家的小心謹慎又不失堅決果斷的素質。史學家田餘慶評價說:“曹丕在廣陵之役中最終解決了青徐豪霸割據一方的問題,增進了魏國的穩定,鞏固了北方的統一,可以說是他在位七年中的一件可以稱說而又被人們忽略了的政治大事……廣陵之役解決了青徐問題,使東方歸於一統,魏國國勢更加強大起來”。

    從政治家這個角度,曹丕和大多數政治人物並無什麼差距,他的文治武功在所有皇帝中只能算是中上水平。但從第二個角度則是獨一無二的,那就是作為建安時期文學家的曹丕。我們可以完全不假思索地說,三曹的文學地位還要比他們的政治地位重要得多得多。

    就先說《燕歌行》吧,這也是《大學國文》裡的選文,這是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詩。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第一”都可以說是具有極大開拓性的,是具有一定劃時代意義的。言志轉向抒情,也就是詩變成了真正的詩,為自己的獨特感情而寫的詩,內容拓寬了,形式也隨之拓寬是必然之事,開始做這件事的是曹丕。而他另一篇雜言體的詩《大牆上嵩行》,更是後世無數長篇歌行的師承。如果說《燕歌行》對詩歌的拓寬表現在字數方面,那麼這首詩的開拓則更加大膽,他幾乎是在宣示人們:詩就是詩,即使寫成散文的形式,它也一樣是詩,詩有詩的語言,有詩獨特的身份。王夫之評價這首詩時說:“長句長篇,斯為開山第一祖,鮑照、李白領此宗風,遂為樂府獅象。”看到這兩個璀璨的名字,我們或可一窺該詩的影響力。

    曹丕的另一鉅作《典論·論文》更是最早的文藝理論批評專著,雖然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它的大部分。從現在傳世的章節來看,除了對文學的空前重視,它同樣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及功業追求。無論如何,文學自覺性的旗幟在這裡高高升起,無論是為天下,還是為自己,至少它們已經能在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而不再是雕蟲小技。

    “載主而徵,救民塗炭。彼此一時,唯天所贊。我獨何人,能不靖亂。”我想,曹丕始終是一位才子,他內心充滿著建安精神——對價值與功業的追求,所以他成為當上皇帝的才子。

  • 7 # sunjin6278

    魏文帝曹丕,是曹操次子,卞夫人所生。後世對曹丕評價不高,主要基於曹丕陰險心狠。為了爭世子之位,有害曹衝嫌疑。曹衝從小就很聰明,曹衝稱象,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曹操很喜愛曹衝,曾在一些場合有寄曹衝以大事的言詞。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曹衝也就幼年早夭了。曹操很傷心,撫著曹衝的屍體,對著曹丕說:這也許對你們是好事!逼迫曹植詠七步詩。曹丕與曹植曾為爭奪世子之位,爭鬥不已,最終曹植敗給了曹丕。後來曹操死,曹丕上位,代漢稱帝,成了魏文帝。曹丕當了皇帝后,仍對曹植曾與自己爭位憤恨不已,但在眾臣的講情下,畢竟二人是親兄弟,就給曹植出了一個難題,限曹植在七步內作一首有兄弟情的詩,否則嚴懲不貸。最終曹植只好在朝堂按要求作出了那首有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了良心大發,就放了曹植。賜死甄夫人。甄宓本是袁紹的兒子袁潭的妻子,曹操打敗袁紹,大敗袁氏兄弟,佔領了袁紹的首府鄴城。曹丕衝進袁紹府中,看到袁潭之妻甄姬有國色,隨將其納為己妻。後來曹操進來看了,涎水滿嘴地說:“真可做我兒子的妻子啊!”曹丕開始很愛甄宓,與他住在鄴城,很過了一段幸福生活。甄宓也為他生了一個好兒子,就是後來的魏明帝曹睿。曹丕稱帝后,後宮佳麗眾多,開始愛博而情不專,在洛陽最寵一個郭氏妃子,慢慢淡忘了在鄴城的甄妃。其實甄妃侍奉卞夫人極孝,也很懂為婦之道,也不會在後宮勾心鬥角。但女無美惡,入宮見妒,甄妃不爭寵,卻有人視她為眼中釘,肉中刺,不斷在曹丕面前詆譭她,再加甄妃曾是他人之妻,對曹睿出身的閒言碎語,也讓曹丕惱怒。甄妃的失寵,得不到自己丈夫的愛,甄妃也許會有怨言出口,自然就傳到了曹丕耳朵裡,曹丕就賜死了甄妃。一代絕色佳人,就此香消玉隕。忘記曹操遺囑,重用司馬懿。司馬懿鷹視狼顧,有反覆之象,遭曹操畏忌,一直不加重用。曹操臨終也曾告戒曹丕,司馬懿是有野心之人,不可大用。但曹丕登基稱帝后,似乎忘記了曹操的告戒,不再唯才是舉,推行九品中正制,讓勳門望族有了得天獨厚的地位,身為隴西望族的司馬懿從此受到了曹丕重用,官職不斷得到提拔,到曹丕離世時,司馬懿已成了重要的託孤大臣之一,從此進入朝廷核心階層。陰險狡詐的司馬懿從此有了用武之地,得心應手地相繼擊敗一個個對手,最終成了曹魏王朝的掘墓人。正因為曹丕有如此惡跡流世,雖然在世為曹魏開基穩定發展有重大貢獻,但依然難堵幽幽之口,曹丕也只能定格在心狹胸窄、陰險殘忍上了。

  • 8 # 暮登天子堂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答。

    歷史上的曹丕往往被批判為奸險兇狠、陰謀篡位、加害兄弟的小人,但這對曹丕而言是不公平、不公正的。 我們應一分為二的來看待曹丕的為人,用他生平的所為來評定其人,而不應存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在談及曹丕逼漢獻帝 禪位時,後人應該拋棄陳腐的正統觀念,拋棄腐朽的教條,站在國家、百姓、社會發展的立場角度看到曹丕稱帝后為歷史 做出的積極貢獻; 曹丕在位期間所頒佈的法令政策在安撫百姓、促進社會發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是值得肯定的。 對於曹丕因為太子之位而害兄弟曹彰之說,這是無依據的; 而與兄弟曹植之間,曹丕所為確實過分,但是在權勢、國家利 益面前,權勢與手足情兩者難全。

    由於已有文獻對於歷史人物的記載是存在主觀 因素的,因此後人在對其進行綜合評價時是很困難 的。評價一個歷史人物,要看這個人物對整個民族 和國家,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是 否有貢獻。對其進行總結性評論,並全面衡量人物 的功過是非,做出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的結 論。事物的性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這是 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判定歷史人物的歷史地 位,也應遵循這一原理。用道德評價歷史人物,很 難客觀,政治是不講道德的,所以要憲政,政治家 多數有劣跡,所以政治人物的評價中批評的很多。

    東晉時期的陳壽在 《三國志》 中評論曹丕: “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 該; 若加之曠大之度,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 之賢主,何遠之有哉”。從中可以看出陳壽對 曹丕是譴責的批判,其措辭雖婉轉,但仍看得出其 是在批評曹丕氣度狹窄,缺乏君王應有的氣度和高尚品德。

    南朝宋時期的裴松之在為 《三國志》作注時, 廣泛蒐集各種關於曹丕人物形象的資料,如王沈《魏書》、韋昭 《吳書》、袁宏 《漢紀》 《世說新 語》及 《魏氏春秋》等等,透過前人學者各個關 聯人物的傳記,從各方面勾勒出曹丕的形象——— 篡位弒弟的奸臣; 心胸狹隘、奸詐狠毒、強取豪奪 的負面形象。蔡東藩所著 《中國歷史通俗演義· 後漢演義》第九十回 “濟父惡曹丕篡位 接宗祧蜀漢開基” 用 “篡位”一詞形容曹丕自立為王名 不正而言不順,可見編者對曹丕為人持不贊同的感 情態度。

    白樂天主編的 《中國全史·中國野史》描寫了曹丕逼漢獻帝退位而自立為魏文帝,成為曹魏政 權的第一位皇帝; 塑造了一個度量狹窄、毒害兄弟、喜新厭舊追求聲色享受的無恥之徒。在後來的 史論、野史和文藝作品中,或出於封建正統觀念, 把曹丕評述為 篡拭”的奸臣”或過多地強調個人 品質,把曹還描寫成心胸狹窄、奸詐狠毒、強取豪 奪的反面人物。其實,我們不是封建正統淪者,認 識一位改朝換代的帝王,主要是觀察他執政時期的 政治活動評價歷史人物,主要是考察他在歷史發展 中的作用,而不是強調其個人品質。這也如範 寧先生所說: “歷史事實的有無,我們是無法覆驗 的。我們只能根據現在的史料,推測這些記載符合不符合當時的情境,是一種可能性的假定,不是現 實必然的發生。所以,多多少少總帶有一點空想的 意味,想象的成分,普通所說的藝術性。”不管 是歷史記載的史料或是今人所著文獻,都不能與真 實的歷史完全一致,與之必定會有一定的差異,所以我們不能因這些史料所描述的內容而斷定曹丕的 為人。

    曹丕在位七年,治理國家還是值得肯定的。他 數次開倉賑濟災民,減低賦稅,和緩刑罰,臨死時 還學習曹操把後宮遣散,禁止厚葬。他頒佈實行的 九品官人法對後世影響甚大, “按九品之制,初因 後漢建安中,天下興兵,衣冠土族,多離於本土, 欲徵源流,遽難委悉。魏氏革命,州郡縣俱置大小 中正,各以本處人任諸府公卿及臺省部吏、有德充才盛者為之,區別所管人物,定為九品。” 由此可以看出,九品官人法的出現,是為衣冠士族服 務的。九品中正制的實施在後世看來反映了曹丕統 治下的政局的狹隘和猜忌,失去了曹操時期的相對 開明的色彩,但是在當今社會,評價歷史人物,特 別是對有爭議的人物進行評價容易出現一些認識上的偏頗。如 “以現代的標準衡量古人,以偏概全, 管窺蠡測,變得荒謬可笑。” 造成這種偏差是由 於脫離歷史背景,而用今天的標準去評價歷史人 物,列寧說過: “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 的歷史範圍之內。”如果用今天的眼光來審視 曹丕,那麼得出的結論只能是符合今天人們判斷是 非的標準的。評價九品中正制,我們應把它放置在 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中,在曹丕執政期間,世家高 門在當時是不可抗拒的社會勢力,司馬懿、陳群等 都是世家高門的代表人物,曹丕要鞏固政權,博得 他們的衷心為曹魏政權做貢獻,就要頒佈不損害他 們利益的法律政策,而九品中正制度就因此應運而 生了,可以說在當時具有一定積極的社會意義。

    作為建安文壇領袖人物之一的曹丕,算得上是 一個全能的人才,無論是在詩歌、辭賦、散文的創 作,還是在文學專論的著述,以及文獻作品的整理 編輯等方面,都取得顯著的成就。魯迅說: “曹丕 的一個時代可說是文學的自覺時代……曹丕的詩賦 做得很好,更因他的 ‘氣’為主,故於華麗以外, 加上壯大”。

    歷代學者對於曹丕文學方面的成就大都是肯定 的,而對曹丕為人方面的品性卻多為批判否定,留 給後人的曹丕形象更是一個負面的無恥之徒。這個 負面的形象只是我們根據史料記載及前人學者的評 論而得出,並不代表歷史上真實的曹丕,畢竟今人 重新閱讀認識歷史,僅是利用史料進行研究和推 理,真實的歷史是鮮活的,稍縱即逝的,而記載的 歷史卻是與真實有所差異的,所以我們只能是透過文獻資料的描述去接近它,從中尋找歷史的啟示。

    然而我們要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要求,對於在 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的人物,我們應該看到他們在 歷史上所起的積極作用; 對於那些在歷史上起過消 極作用的人物,我們也應該看到他們在歷史上所起 的積極作用,哪怕這種作用是微小的,任何全盤肯 定或者是全盤否定都是錯誤的。人是社會性生物, 一個人只有在社會之中,才能生存,才能有所作為 才能實現他的人生價值。無論在任何社會發展階 段,也無論在何種形態的社會當中,每個人只要成為社會中的個體,他就必然成為社會中的一員,在 擔任一個角色,同時也擔負起社會賦予他那個角色 的責任,並履行相應的義務。在曹丕所處的年代, 曹丕是代表進步的一面,漢政權是沒落的。我們要 看到曹丕在位期間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百姓 生活方面的發展貢獻。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史學家 的身份對曹丕的英雄風格、歷史功績和文學成就作 出恰如其分的肯定性評價。

  • 9 # 漫步者旳Vlog

    作為政治家的曹丕。應該說,他的政治思想是相當扭曲與尷尬的,一方面,以大族代理人的地位被推上皇位的他必須注意維護大族的利益,另一方面,作為魏家的皇帝,他的核心治國思想應該是,也只能是法術之治。這不僅是曹丕身上不可調和的矛盾,同樣也是曹叡的。於是,一方面,洛陽在文帝時期再次成為儒學勝地,太學重新繁榮,朝堂上九品中正制則為世家子弟們鋪平了道路,另一方面,這個新興國家的另外一些政策又是向著反方向而去的,最典型的就是苛禁宗室的政策,這應該算曹丕的創舉。不過,如果歷史自然發展下去,令曹操面臨行封建的問題,他同樣也不會在現實中學習“天下歸心”的周公,根源在於發達的封建與法家思想格格不入,按曹丕的話來說,“自太祖受命創業,深睹治亂之源,鑑存亡之機……重諸侯賓客交通之禁,乃使與犯妖惡同。”曹丕個人對宗室的提防與爭儲對他造成的心理陰影只不過是加重了這一點而已。顯然,這就使魏國面臨極其尷尬的局面,他們與宗室不尷不尬地互存著,火山不溫不火地奔湧著,站在火山上的人卻失去了強有力的藩衛。當司馬懿振臂一呼時,他們連一個合適的曹家傀儡都很難找出來了。作為一個政治家,曹丕總體上是失敗的,儘管這並非全部歸咎於他自己。

    從第一個角度看,我們很難看出曹丕個人的特點,這是由角度來決定的,和大多數政治人物一樣,曹丕在政治網路中只不過是特殊的一個節點,甚至並非最重要的節點。

  • 10 # 最愛歷史

    說起曹操,後人褒貶不一:有人視他為梟雄,有人稱他為大奸,不過總的來說,譭譽參半。

    然而,作為曹操的兒子,曹丕就沒有他爹那麼幸運了。不僅為政治國被批沒業績,甚至被冠上了陰險荒淫之名。

    最近《虎嘯龍吟》熱播,颳了很多次的三國風,又一次颳了起來。藉著這股風,最愛君今天就說說魏文帝曹丕。

    他的黑歷史,最愛君就不再翻啦,大家都熟。

    他的才氣文筆,最愛君也不提了,俗氣~

    只講他在位期間的三件事。

    ▲魏文帝曹丕。

    1. 青徐豪霸

    拜小說和段子所賜,人們對曹丕篡漢普遍的認識大概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曹丕的父上曹操,對內掃平了北方各路諸侯,對外壓制南方的孫劉,功高蓋世卻以漢家丞相自居,雖然出格的動作很多,但始終沒有行廢立、禪代之事。哪怕蠢笨的漢獻帝在許昌玩衣帶詔,曹操都沒有對他動手,甚至一口氣嫁了三個女兒給他,自己當起了外戚。

    然而曹操一死,曹丕這個狡詐陰險貪權變態狂就火急火燎地搞事情:魏王的位子還沒坐熱,就逼漢獻帝禪讓,送大漢入土,建立魏王朝……

    “曹操統一北方”,曹丕只是坐享其成,真的是這樣嗎?

    ▲劇照:漢末梟雄曹操。

    初高中教科書裡,早已把“統一北方”劃為曹操的業績,但事實上,所謂曹操的“統一北方”水分很大。而曹操留給曹丕的,也不是一個可以樂享其成的江山:

    有兩塊地,名義上聽曹操的話,但其實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而曹操對他們,也很無奈。這兩塊地,一東一西,分別在兩撥豪族的控制之下:東邊的即以青州、徐州為中心的豪族;西邊的則是以涼州的敦煌、酒泉、金城為中心的河西豪族。

    ▲東漢末年政區簡圖。

    河西豪族對曹魏的主要威脅,在於勾結羌氐,隔絕西域併為亂西垂。但不管怎麼說,畢竟遠離曹魏的統治中心,難以成氣候。而青徐豪族就不一樣了。青州徐州,距離曹魏的統治中心許昌、鄴、洛陽一帶,近在咫尺。而青徐兵悍勇,一旦亂起來,曹魏可是吃不消。於是對於青徐豪族,曹操的態度“撫”字當頭:你別鬧事兒就行。

    史載曹操“割青徐二州,委之於霸”。

    “霸”,即臧霸,泰山華縣人,打黃巾起家,本附陶謙,陶謙死後曾助呂布攻曹,後又降曹,被曹操委任為二州之主。既為地方豪強之一,又總攬該地的豪強,足見此人在地方上的影響力。而青徐二州,也的確很不消停。諸葛亮《後出師表》裡說曹操“五攻昌霸不下”。此處的“昌霸”,即昌豨[xī],徐州豪強,東海太守。

    而曹操去世後,青徐兵果然生事了。史載:

    “會太祖崩,霸所部(即徐州兵)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

    曹操一死,青徐兵居然騷動,一夥人擅自離開洛陽,不幹了。相當於給了初登王位的曹丕一個下馬威。

    當時曹丕的臣子,很多人主張發兵征剿,並更易青徐地區的長官,即“易諸城守,用譙沛人”

    曹丕不糊塗。

    他深知此時自己的首要任務是繼承王位,掌握要害,安定局面,再從長計議,以求解決之道。如果此時動武,引起曹魏內亂不說,甚至有可能引起連鎖反應,在青徐之外的地區引發更大的動亂。

    所以曹丕用賈逵、徐宣等人的策略,以屈求申,撫而不剿

    代漢建魏之後,曹丕以“天命”代替“丞相魏王之子”來加強自己的權威,也同時開始張羅收服青徐之事。

    首先是青徐官職的變動:曹丕稱帝,百官多有晉升,而青徐豪族之首臧霸卻未得升遷。不僅如此,曹丕還累次提拔宗室曹休,以防吳為名,總督青徐軍事,位在臧霸之上。曹休到任後,便著手排擠青徐豪族。

    ▲劇照:曹休,“魏二代”的帥才,被曹操贊為“千里駒”。

    待曹休在青徐略有活動後,曹丕便趁吳蜀猇亭之戰結束的當口,以孫權不質子為由,先後三次興兵伐吳。然而事實上,曹丕伐吳並沒有做滅吳準備:第一次伐吳打得最歡,然而曹丕起初連渡江的意思都沒有,後兩次伐吳用兵廣陵更是對吳“不尋戰機”。而從用兵的實際效果看,曹丕反倒以伐吳之名,把青徐的問題給解決了。

    第一次伐吳,曹丕便趁機將臧霸明升暗降,趁機削奪兵權,令其去洛陽入朝任職。而臧霸本人“無復他望,但欲終其天年,保守祿祚而已”。很乖地聽安排了。

    然而臧霸被調走後,青徐,尤其是徐州果然不穩。於是曹丕第二次伐吳,率軍進駐徐州廣陵,“赦青徐二州,改易諸將守”,將青徐地區的官員大換血。

    一年以後,曹丕捲土重來。其時琅琊郡所屬的利城,在郡兵蔡方等人的鼓譟下叛亂。曹丕抓住機會,平定兵變又順道“幸徐”,再至廣陵,“耀兵十萬”,震懾青徐豪族。

    至此青徐徹底收服,不再是曹魏的問題。

    2. 西戎北狄

    作為一個國君,治理一個強敵環伺的國家,首要的一點是知己知彼:清楚自己的斤兩,清楚對方的斤兩。這樣才能捏對柿子。

    在這一點上,曹丕做得很到位。

    《三國演義》裡說,曹丕曾趁蜀主劉備去世,興兵五路伐蜀。在正史裡,這是沒有的事。曹丕對蜀漢,最多是佔了孟達、劉封不和的便宜,收了孟達和上庸三郡而已。而對吳,上面已說了,三次伐吳,志不在吳。

    曹丕心裡清楚,以目前魏蜀吳三國的國力,誰也吃不了誰。任何兩家大動兵戈,無非是便宜了第三家,而絕無鯨吞彼此的可能。所以曹丕當政的七年裡,曹魏對吳蜀,區域性戰爭有,但大規模衝突並沒有發生。

    然而曹魏的其他敵人,可就沒有吳蜀這麼幸運了。

    其他敵人?除了吳蜀,曹魏還有敵人嗎?

    有,當然有。那便是,

    五胡

    ▲三國時期的邊境局勢。

    曹丕時期,威脅中原政權的胡人,主要是兩部分。一部分是西北的,常常與河西豪族勾結的羌氐;另一部分則是虎視曹偉北境的匈奴和鮮卑。

    有賴於曹魏強悍的軍事實力,以及一堆猛人的存在,西戎北狄在曹丕時期是妥妥的軟柿子。

    蘇則,字文師,扶風武功(今陝西武功西)人。演義裡面沒有這人,但這傢伙懂內政,懂外交,還懂軍事,典型的文武全才。

    涼州河西之地,自曹操時代就不太平,當地豪強常常叛亂,邊陲的羌氐也時常侵擾。平定漢中張魯後,蘇則便受命安撫下辯(今甘肅成縣)的氐人部落,後轉任金城(今甘肅蘭州)太守,鎮守河西的東大門。隴西李越叛亂,蘇則率領羌胡軍隊平之。

    公元220年,河西西平的[qū],張掖的張進、酒泉的黃華舉兵叛亂,又勾結胡人,一起圍攻武威。武威太守[guān]丘興向蘇則告急。當時郝昭等人的軍隊正在金城,但受詔只能駐守,不得西進。而蘇則卻認為叛軍雖盛但終是烏合之眾,若急襲便可擊潰,但若等朝廷下令發兵,恐怕就遲了。所以便違詔發兵,不僅解了武威的圍,還與毌丘興一併剿平了叛軍。

    蘇則後來因觸犯曹丕被貶。但河西的局面並未因蘇則的離開而惡化,因為當時總督河西軍事的是另一個猛人,曹真

    ▲劇照:曹真,魏明帝時期曹魏抵抗諸葛亮北伐的頭號主力。

    與曹丕相似,在演義裡,曹真也是一個被黑出翔的角色。然而歷史上的曹真,可謂曹魏的常勝將軍,不僅臨陣指揮頗有章法,更具帥才,可統御三軍諸將。魏明帝時期街亭一戰,張郃即在曹真的統籌下擊敗馬謖,保住了曹魏西垂。

    公元221年,河西胡人叛亂。時為鎮西將軍的曹真統領諸將及州郡兵平叛。史載“討破叛胡治元多、盧水、封賞等,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河西遂平。”自東漢末年斷絕的河西走廊,至此再度打通。次年鄯善、龜茲、于闐王各遣使奉獻,曹魏恢復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統治。

    西邊武功如此,北邊也毫不遜色。在梁習田豫牽招等人努力下,無論是匈奴、鮮卑、還是烏丸,在曹魏身上佔不到一點便宜。鮮卑首領柯比能率眾次次犯邊,結果來一次被吊打一次。史載“胡人膽破”,而曹魏“威震沙漠”

    曹丕時期的邊功,固然與曹魏實力對西、北遊牧民族尚處於優勢,以及良將善戰有關。但倘若曹丕真如演義中所述,對吳蜀大動干戈,為了一統天下而熬兵數年,恐怕曹魏再好的底子,再多的良將,對遊牧民族的入侵都難以抵禦。

    五胡亂華一般從304年氐族建立成漢政權算起,一直到439年北魏統一北方,有的學者稱之為“永嘉之亂”。

    若非曹丕不以滅吳蜀為功,而西拓北守,五胡亂華不用等到西晉永嘉年間,可能會提前80年左右發生。

    3. 九品中正

    讀歷史有一大忌諱,即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

    因為一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人們對九品中正制大多持否定態度,而對確立這一制度的曹丕,自然也不會有什麼誇讚之詞了。

    這實在是歷史的誤會。

    雖然在今人看來,九品中正制有這樣那樣的弊端,然而在當時,卻是一個創舉。

    先說這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此語出自西晉大臣劉毅(216-285)給晉武帝的上疏《疏請罷中正除九品》。上疏的時候,距九品中正制確立尚不足70年。在這封上疏中,劉毅列數九品中正制的種種弊端,請求廢除並重新實施漢代察舉制。劉毅主張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援,比如衛瓘。但最終,晉武帝司馬炎沒有采納劉毅的意見,而九品中正制,也在曹魏至隋確立科舉制的四百年間,成為王朝主打的選官制度。

    那麼晉武帝為什麼拒絕劉毅?既然這制度這麼爛,魏晉之後的皇帝、賢臣,為何不廢止它呢?四百年間的君臣,都是白痴嗎?

    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而所有的因果,都離不開兩個字:時局

    九品中正制,最早發端於曹操時期。之所以要突破兩漢時期的察舉制,轉而尋求新的選官辦法,那是因為看似完備的察舉制,在漢末已然變了味兒。

    所謂察舉制,簡單地說是一種自下而上的人才推選制度:透過鄉里的評議,推選賢能之人入朝接受策問和考核,能者仕官。

    察舉制確立於漢武帝時期。初創的時候,鄉里評議尚能公正,察舉制也確實可以舉賢。但隨著時局的變化,察舉制越來越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時局發生了什麼變化呢?世家豪族崛起了。

    到東漢末年,九州分崩離析,漢朝已有名無實,而察舉制則完全為地方上的世家豪族所把控。換句話說,察舉制“舉上去”的人,大多是世家豪族看上眼的。而這些舉上去的人若做了官,不論入朝還是外放,也多是世家豪族利益的代言人。

    官員對一個王朝的執行,何其重要,然而在晚期的察舉制之下,最高統治者卻幾乎喪失了對官員選拔的話語權。

    對此,曹操一家人是不開心的。

    然而到曹丕時代,時局又變了。

    曹操的家族,由於認了宦官乾爹,以致名聲一直不好,不被世人當做名門,曹操本人的施政對世族豪強也多是打壓。然而曹操的兒子,無論曹丕還是曹植,都喜歡結交士人,與世族打成一片。尤其曹丕的擁護者司馬懿陳群賈詡等人,皆有名望,是一方望族。

    所以,曹丕的上臺,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曹魏的統治者對世家豪族的態度,從曹操時期的提防、壓制,開始向曹丕時期的合作轉向。

    在選官這件事上,曹丕的訴求很明確:以前那種“舉誰”你們說了算,我是不答應的,但我也不會完全將“舉誰”的權力收上來,我只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我能有一點存在感。

    於是“中正官”出現了。

    中正官的職責很簡單:定品。根據品級為賢才申請相應的官職。中正官的產生,則由各郡長官推選,並由現任官兼任。這樣一來,曹魏家族就可以透過九品中正制影響官員的選拔任用了。

    值得注意的是,曹丕時期的定品,不完全以出身而論,道德和才能也在考察之列。畢竟曹丕骨子裡跟他父上是一個路子的。於是很多有才能得人得以衝破地方世家豪族的屏障,走向仕途,而曹魏統治者與世家豪族的關係,也在這一制度下得到緩和。

    不管從哪個方面說,曹丕所立的九品中正制都比察舉制進步多了。

    等到司馬氏專權的時候,時局再變。

    司馬氏,河內大族,司馬懿兄弟八人,號稱“司馬八達”,名滿天下。司馬家族本身就是世家豪族,所以到了司馬氏手上的九品中正制,很快演變成了“察舉制2.0”:專門為世家豪族服務,定品時漸漸變為以出身為主了。

    到了東晉南北朝,門閥政治興起,經過司馬氏加工的九品中正製成了門閥制度的好搭檔,因而一直延續下去,直到隋唐因門閥的衰落才被科舉徹底取代。

    作為察舉制和科舉制的過度,九品中正制在歷史上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畢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兩漢的察舉制已經不能滿足政治需要;而世家豪族遍地,即使出現科舉制也沒有施行的政治基礎。曹丕時期所確立的九品中正制,堪稱時代產物。

    能順時而為,當給曹丕記一筆才對。

    4. 後世風評

    所以曹丕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劇照:曹丕,被後世黑慘了的帝王。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價說:

    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前半句誇,後半句則委婉指出曹丕不夠大度,也因此不能與“古之賢主”比肩。

    南北朝人士顏之推說:

    “自昔天子而有才華者,唯漢武、魏太祖、文帝、明帝、宋孝武帝,皆負世議,非懿德之君也。

    有才,但品德不過硬。

    總的來說,唐代之前史家學者對曹丕的評價還算中肯,既承認他的才能,同時也不否認他的道德汙點

    然而自唐起,輿論開始轉向了。

    最典型的是唐朝史家劉知幾

    “文帝臨戎不武,為國好奢,忍害賢良,疏忌骨肉。”

    沒一個好詞。

    到了宋代,對曹丕的評價也是一路走低,如范仲淹說:

    “魏文帝寵立郭妃,譖殺甄后,被髮塞口而葬,終有反報之殃。”

    家事都被翻出來說了……

    明代之後,由於《三國演義》的助攻,曹丕的形象就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了。

    然而最早黑曹丕的還不是《三國演義》。早在東晉時期,劉義慶所編的《世說新語》,就已經把曹丕黑出翔。

    在《世說新語·賢媛》裡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宮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後出看疾;太后入戶,見直侍並是昔日所愛幸者。太后問:“何時來邪?”雲:“正伏魄時過。”因不復前而嘆曰:“狗鼠不食汝餘,死故應爾!”至山陵,亦竟不臨。

    曹丕把父上曹操的宮人全收了,惹得卞太后大怒,痛罵病中的曹丕死了活該,以致曹丕去世,卞太后都不曾再探視親兒子一眼。

    從《世說新語》的這段記載開始,“荒淫”成了曹丕甩不掉的一個標籤。

    然而《世說新語》,是小說啊……

    曹丕,冤不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對“錯換人生”當事人郭威的態度持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