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芳說芳語
-
2 # 阿吉趣飛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漢族,濠州鍾離人,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於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一、出身布衣
朱元璋出生於1328年(天曆元年)在家裡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後改名朱元璋,朱元璋生長在濠州鍾離孤莊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其父為朱世珍,母為陳氏。
在明代徐禎卿的《翦勝野聞》中,他引用了朱元璋自己作的《朱氏世德碑》碑文,那上面是這樣記載的:朱元璋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屬通德鄉,其地在今江蘇省句容,朱元璋以上幾代人都以農業為生。
他的父親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數輩人都是拖欠稅款者,在淮河流域到處躲債,想找一個地方做佃戶,以便在這裡能過僅能餬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難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餘孩子都因無力撫養而送人或嫁出。
二、反元鬥爭
元朝末年腐敗,壓榨百姓,把人分為四等,蒙古人統治下的漢人、南人是賤民,蒙古人無需勞動就可以享有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財產,殺一個南人只需罰交一頭毛驢價錢。
北人之所以地位還稍微高一點,僅僅因為他們被殺得剩下不多了,漢人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為名,不能擁有武器,連一把菜刀也必須幾家合用,賦役沉重,再加上災荒不斷,廣大民眾在死亡線上掙扎。
1、加入義軍
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不料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陳氏先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裡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他們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在寺裡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裡每日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有時仍會受到老和尚的斥責,不久,寺裡的糧食不夠和尚們吃了,寺裡也得不到施捨,主持只好罷粥散僧,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這樣,年僅17歲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樣子,離開寺院託缽流浪。
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後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於1348年又回到了皇覺寺。
在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在外雲遊的三年,也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期,社會上廣泛流傳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觸到這樣的宣傳。
民族矛盾以及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災頻繁,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鋌而走險,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揭竿而起,士兵們頭裹紅巾,號稱“紅巾軍”,並推韓山童為明王。
接著,徐壽輝起於蘄州,李二、彭大、趙均用起于徐州,幾個月之間,各地紛紛響應,形成了滔天大勢,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遠土豪郭子興聯合孫德崖等人起兵於定遠、鍾離一帶,數萬百姓起而響應,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當地白蓮會的首領,二月二十七日,起義軍攻下濠州後,郭子興自稱元帥,隨後,郭子興據濠州而堅守,號令彰明。
2、成長之路
朱元璋入伍後,因為他作戰勇敢,而且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於是把朱元璋調到帥府當差,任命為親兵九夫長。
朱元璋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獲得的戰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興元帥,得了賞賜,又說功勞是大家的,就把賞賜分給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
當時郭子興有一養女,是其至交馬公的女兒,馬公死後,他最小的女兒便由郭子興收養,此時,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於是便把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從此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國瑞。
當時,在濠州城中,紅巾軍有五個元帥,郭子興一派,孫德崖與其他三個元帥一派,兩派之間矛盾重重,這年九月,徐州紅巾軍主將芝麻李被元軍殺害,其部將彭大和趙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與郭子興交好,而孫德崖等人則拉攏趙均用,在孫德崖的鼓動挑撥下,趙均用綁架了郭子興,並將郭子興弄到孫家毒打一頓,準備殺掉他,朱元璋聞訊後,在彭大的支援下,率兵救回了郭子興,從此,兩派結怨更深了。
朱元璋見濠州城諸將爭權奪利,矛盾重重,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新局面,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鄉募兵,少年時的夥伴徐達、周德興、郭英等和同村鄰鄉的熟人聽說朱元璋做了紅巾軍的頭目,紛紛前來投效,於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興十分高興,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鎮撫。
這年冬天,彭大的兒子彭旱住自稱魯淮王,趙均用自稱永義王,而郭子興等仍是元帥,朱元璋見這些人半年沒出濠州城,於是他從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選了心腹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略定遠,在南略定遠途中,朱元璋先招撫了張家堡驢牌寨民兵三千人,後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頭的八百人,統率著這支隊伍,朱元璋向東進發,乘夜攻破定遠橫澗山的元軍營地,元帥繆大亨投降,朱元璋從降軍中挑選了精壯漢人二萬人編入了自己的隊伍,並南下滁州。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遠名人李善長到軍門求見,李善長和朱元璋一見如故,李善長以漢高祖劉邦為例勸說朱元璋:只要效法劉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認為很有道理,於是留李善長做了幕府的書記,並囑咐李善長好好協調將領間的關係,共創大業。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親侄兒朱文正、姐夫李貞帶著外甥保兒(後來取名李文忠)前來投靠,從他們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時還有定遠孤兒沐英,於是,朱元璋就將這三個孩子收作養子,改姓朱,後來,朱元璋又收養了二十幾個義子。
在朱元璋進攻滁州時,郭子興受到趙均用、孫德崖等人的排擠,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興也來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權,三萬人的隊伍,紀律嚴明,軍容肅整,郭子興見了十分歡喜。
1355年,朱元璋一舉攻克了和縣,郭子興即刻任命朱元璋為總兵官,鎮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個小孩在哭,朱元璋問他為什麼哭,答說是等父親,朱元璋仔細一詢問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都在軍營,父親在營中養馬,母親和父親不敢相認,只好以兄妹相稱。
朱元璋意識到,部隊軍紀存在問題,他們攻破城池後,擾民滋事,擄掠婦女,這樣下去,部隊將失去民心,於是,朱元璋召集眾將,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此事廣為傳頌,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中,郭子興病逝,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名義上,都元帥是軍中之主,右副元帥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帥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軍隊,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編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敘和張天佑有勇有謀,並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實上成了這支隊伍的主帥。
在朱元璋稱帝之前,在浙西駐紮6年,藉助覆船山為中心的秘密明教總舵,奉行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擴張自己的實力,這三條戰略是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3、決勝策略
朱元璋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後,糧食供應成了問題,與和州相對,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蕪湖是盛產稻米的地方,但是沒有船隻,這時恰好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朱元璋親自處理合併事宜;七月間,巢湖水軍千餘隻戰艦突破元軍封鎖抵達和州,朱元璋的步馬軍登上巢湖水軍的船隻,從和州東渡長江,到達對岸的採石,常遇春率軍衝殺,攻克採石,獲得大量糧食,將士想把糧食和戰利品運回和州慢慢享用。
見此,朱元璋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任船順流而下,斷絕退路,將士們見無路可退,一鼓作氣,在朱元璋率領下攻克太平,進入太平,朱元璋重申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
朱元璋於是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己做元帥,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這樣,朱元璋便開始了穩固根據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起攻勢,進攻江南元軍,乘此機會,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陳兆先軍營,其部三萬六千人歸降朱元璋。
但是,朱元璋看出降軍心存疑慮,軍心不定,於是朱元璋就從降軍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當親軍,在夜裡守衛,而自己身邊,只留有親兵統領馮國用一人。
第二天,降軍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動,疑慮全消,甘願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於是,戰爭進行得十分順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慶,朱元璋進城後,下令安撫百姓,改集慶為應天府。
小明王韓林兒獲報後,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朱元璋在應天則設天興建康翼大元帥府,以廖小安為統軍元帥,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
次年,耿炳文克長興,徐達克常州,而朱元璋親自率眾攻取寧國,隨後趙繼祖克江陰、徐達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繆大亨克揚州,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朱元璋陸續攻佔浙東餘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處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與陳友諒部相鄰。
此時,儘管朱元璋擁有十萬兵力,但是佔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敵,東面和南面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不過,北面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大大牽制了元軍,而且,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併朱元璋,這樣一來,朱元璋暫時面臨著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在完成了“高築牆”的部署後,朱元璋便著手實行“廣積糧”了,在初期,軍糧的解決主要是靠強徵,即徵收“寨糧”,但是長此以往,軍隊就會成為純粹的破壞力量,失去民心,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朱元璋除了動員百姓進行生產外,決定推行屯田法,大力開展軍隊屯田,任命元帥康茂才為都水營用使,負責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幾年工夫,到處興屯,府庫充盈,軍糧充足。
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徵收“寨糧”,以減輕農民負擔,為了積糧,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將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與別人違法犯禁,私自釀酒獲利,朱元璋知道後,下令殺了胡三舍,有人進諫說胡大海此時正在攻打紹興,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堅決嚴明軍紀,於是自己動手將胡三舍殺掉。
在爭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還不斷網羅人才,特別是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朱元璋在應天還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他們,這些人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見儒生唐仲實,詢問漢高帝、漢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這也表明朱元璋決心要開創一個新的封建皇朝。
三、統一江南
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在長江上游有陳友諒,長江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標在於保土割據,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佔領應天后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
1、大敗陳友諒
陳友諒本是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部下,後來他殺死倪文俊,並於1360年挾持徐壽輝,攻佔了太平、採石,於是陳友諒以為應天唾手可得,就殺了徐壽輝,在採石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接著,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平分朱元璋的領地,應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眾將商量對策,一時眾說紛紜,惟有劉基默不作聲,朱元璋於是徵求他的意見,劉基認為目前最危險的敵人莫過於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雖然陳友諒勢力強大,但是他殺君自立,部眾離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難戰勝,只要等他們深入,再以伏兵擊之,不難取勝。
朱元璋同意劉基的判斷,於是設計誘敵深入,製造戰機,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於是康茂才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約陳攻擊應天,並說願意在江東橋作內應。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陳友諒率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才發現橋是石橋而非木橋,方知受騙中計,但為時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奮起攻擊,陳友諒大敗,朱元璋收太平,佔領信州、安慶,陳友諒敗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慶,於是朱元璋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東南部。
正在這時,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時,劉福通已被呂珍殺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韓林兒,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
朱元璋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於是率兵進攻洪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將士堅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後,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陳友諒被亂箭射死。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元旦,朱元璋稱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釋出命令,因1363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為吳王,故歷史上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理最終出城投降,在吞併了陳友諒後,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
2、消滅張士誠
張士誠早年販賣私鹽為業,元末發動鹽徒起義,於1354年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為周,建元天佑,1356年,建都平江,消滅陳友諒後,朱元璋於至正二十五年十月進攻張士誠,一舉攻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安豐諸州縣,將東吳的勢力趕出江北地區。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五月,朱元璋發表檄文聲討張士誠,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後投降朱元璋,平江成為孤城,於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圍平江,發動平江戰役。
在圍城的同時,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但在瓜州渡江時悄悄將船底鑿漏,小明王沉於江底,接著,朱元璋宣佈不再以龍鳳紀年,稱1367年為吳元年。
平江戰役開始時,朱元璋築牆圍城,並造有三層的木塔樓,高過城牆,以弓弩、火銃向城內射擊,還設襄陽炮日夜轟擊,城內一片恐慌,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張士誠反覆無常,貪圖享受,對部下也十分放縱,平江被圍困的最後一天,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仍不忘享樂,坐在銀椅上飲酒,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他,結果桃子還沒到口,恰好一炮打來,腦袋被打得粉碎。
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勸降,都被張士誠拒絕,張士誠死守平江,糧盡後,便以老鼠、枯草為食;箭盡了,便以屋瓦為彈,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則展開巷戰相抵抗,最後,張士誠被俘,解往應天,朱元璋問話,他不搭理;李善長問他,他則破口謾罵,無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衛士以亂棍打死張士誠,當時張士誠47歲,東吳滅亡。
3、殲滅方國珍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徵南將軍,討伐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後命胡廷瑞為徵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
四、建立大明
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
北伐中釋出《諭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
朱元璋對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佔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捲而下。
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後揮師潼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大封諸將為公侯,部份追封為王。
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勳,分別為:南韓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而後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
次年,明太祖於雞鳴山立功臣廟,六月初三日廟成,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
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佔通州,1368年八月,明軍進逼北京,元順帝帶領三宮后妃、皇太子等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棄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餘庫庫帖木爾、李思齊等手握重兵勇於內戰的軍閥,在明軍攻來時,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98年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中國再次迴歸到漢族建立的王朝的統治之下。
五、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六、憂勞而逝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朱元璋遺詔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葬紫金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諡曰“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
永樂元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諡“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朔,改諡“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回覆列表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於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一、出身布衣
朱元璋出生於1328年(天曆元年)在家裡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後改名朱元璋,朱元璋生長在濠州鍾離孤莊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其父為朱世珍,母為陳氏。
在明代徐禎卿的《翦勝野聞》中,他引用了朱元璋自己作的《朱氏世德碑》碑文,那上面是這樣記載的:朱元璋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屬通德鄉,其地在今江蘇省句容,朱元璋以上幾代人都以農業為生。
他的父親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數輩人都是拖欠稅款者,在淮河流域到處躲債,想找一個地方做佃戶,以便在這裡能過僅能餬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難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餘孩子都因無力撫養而送人或嫁出。
二、反元鬥爭
元朝末年腐敗,壓榨百姓,把人分為四等,蒙古人統治下的漢人、南人是賤民,蒙古人無需勞動就可以享有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財產,殺一個南人只需罰交一頭毛驢價錢。
北人之所以地位還稍微高一點,僅僅因為他們被殺得剩下不多了,漢人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為名,不能擁有武器,連一把菜刀也必須幾家合用,賦役沉重,再加上災荒不斷,廣大民眾在死亡線上掙扎。
1、加入義軍
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不料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陳氏先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裡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他們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在寺裡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裡每日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有時仍會受到老和尚的斥責,不久,寺裡的糧食不夠和尚們吃了,寺裡也得不到施捨,主持只好罷粥散僧,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這樣,年僅17歲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樣子,離開寺院託缽流浪。
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後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於1348年又回到了皇覺寺。
在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在外雲遊的三年,也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期,社會上廣泛流傳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觸到這樣的宣傳。
民族矛盾以及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災頻繁,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鋌而走險,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揭竿而起,士兵們頭裹紅巾,號稱“紅巾軍”,並推韓山童為明王。
接著,徐壽輝起於蘄州,李二、彭大、趙均用起于徐州,幾個月之間,各地紛紛響應,形成了滔天大勢,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遠土豪郭子興聯合孫德崖等人起兵於定遠、鍾離一帶,數萬百姓起而響應,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當地白蓮會的首領,二月二十七日,起義軍攻下濠州後,郭子興自稱元帥,隨後,郭子興據濠州而堅守,號令彰明。
2、成長之路
朱元璋入伍後,因為他作戰勇敢,而且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於是把朱元璋調到帥府當差,任命為親兵九夫長。
朱元璋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獲得的戰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興元帥,得了賞賜,又說功勞是大家的,就把賞賜分給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
當時郭子興有一養女,是其至交馬公的女兒,馬公死後,他最小的女兒便由郭子興收養,此時,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於是便把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從此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國瑞。
當時,在濠州城中,紅巾軍有五個元帥,郭子興一派,孫德崖與其他三個元帥一派,兩派之間矛盾重重,這年九月,徐州紅巾軍主將芝麻李被元軍殺害,其部將彭大和趙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與郭子興交好,而孫德崖等人則拉攏趙均用,在孫德崖的鼓動挑撥下,趙均用綁架了郭子興,並將郭子興弄到孫家毒打一頓,準備殺掉他,朱元璋聞訊後,在彭大的支援下,率兵救回了郭子興,從此,兩派結怨更深了。
朱元璋見濠州城諸將爭權奪利,矛盾重重,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新局面,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鄉募兵,少年時的夥伴徐達、周德興、郭英等和同村鄰鄉的熟人聽說朱元璋做了紅巾軍的頭目,紛紛前來投效,於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興十分高興,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鎮撫。
這年冬天,彭大的兒子彭旱住自稱魯淮王,趙均用自稱永義王,而郭子興等仍是元帥,朱元璋見這些人半年沒出濠州城,於是他從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選了心腹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略定遠,在南略定遠途中,朱元璋先招撫了張家堡驢牌寨民兵三千人,後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頭的八百人,統率著這支隊伍,朱元璋向東進發,乘夜攻破定遠橫澗山的元軍營地,元帥繆大亨投降,朱元璋從降軍中挑選了精壯漢人二萬人編入了自己的隊伍,並南下滁州。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遠名人李善長到軍門求見,李善長和朱元璋一見如故,李善長以漢高祖劉邦為例勸說朱元璋:只要效法劉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認為很有道理,於是留李善長做了幕府的書記,並囑咐李善長好好協調將領間的關係,共創大業。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親侄兒朱文正、姐夫李貞帶著外甥保兒(後來取名李文忠)前來投靠,從他們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時還有定遠孤兒沐英,於是,朱元璋就將這三個孩子收作養子,改姓朱,後來,朱元璋又收養了二十幾個義子。
在朱元璋進攻滁州時,郭子興受到趙均用、孫德崖等人的排擠,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興也來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權,三萬人的隊伍,紀律嚴明,軍容肅整,郭子興見了十分歡喜。
1355年,朱元璋一舉攻克了和縣,郭子興即刻任命朱元璋為總兵官,鎮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個小孩在哭,朱元璋問他為什麼哭,答說是等父親,朱元璋仔細一詢問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都在軍營,父親在營中養馬,母親和父親不敢相認,只好以兄妹相稱。
朱元璋意識到,部隊軍紀存在問題,他們攻破城池後,擾民滋事,擄掠婦女,這樣下去,部隊將失去民心,於是,朱元璋召集眾將,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此事廣為傳頌,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中,郭子興病逝,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名義上,都元帥是軍中之主,右副元帥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帥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軍隊,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編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敘和張天佑有勇有謀,並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實上成了這支隊伍的主帥。
在朱元璋稱帝之前,在浙西駐紮6年,藉助覆船山為中心的秘密明教總舵,奉行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擴張自己的實力,這三條戰略是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3、決勝策略
朱元璋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後,糧食供應成了問題,與和州相對,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蕪湖是盛產稻米的地方,但是沒有船隻,這時恰好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朱元璋親自處理合併事宜;七月間,巢湖水軍千餘隻戰艦突破元軍封鎖抵達和州,朱元璋的步馬軍登上巢湖水軍的船隻,從和州東渡長江,到達對岸的採石,常遇春率軍衝殺,攻克採石,獲得大量糧食,將士想把糧食和戰利品運回和州慢慢享用。
見此,朱元璋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任船順流而下,斷絕退路,將士們見無路可退,一鼓作氣,在朱元璋率領下攻克太平,進入太平,朱元璋重申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
朱元璋於是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己做元帥,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這樣,朱元璋便開始了穩固根據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起攻勢,進攻江南元軍,乘此機會,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陳兆先軍營,其部三萬六千人歸降朱元璋。
但是,朱元璋看出降軍心存疑慮,軍心不定,於是朱元璋就從降軍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當親軍,在夜裡守衛,而自己身邊,只留有親兵統領馮國用一人。
第二天,降軍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動,疑慮全消,甘願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於是,戰爭進行得十分順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慶,朱元璋進城後,下令安撫百姓,改集慶為應天府。
小明王韓林兒獲報後,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朱元璋在應天則設天興建康翼大元帥府,以廖小安為統軍元帥,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
次年,耿炳文克長興,徐達克常州,而朱元璋親自率眾攻取寧國,隨後趙繼祖克江陰、徐達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繆大亨克揚州,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朱元璋陸續攻佔浙東餘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處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與陳友諒部相鄰。
此時,儘管朱元璋擁有十萬兵力,但是佔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敵,東面和南面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不過,北面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大大牽制了元軍,而且,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併朱元璋,這樣一來,朱元璋暫時面臨著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在完成了“高築牆”的部署後,朱元璋便著手實行“廣積糧”了,在初期,軍糧的解決主要是靠強徵,即徵收“寨糧”,但是長此以往,軍隊就會成為純粹的破壞力量,失去民心,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朱元璋除了動員百姓進行生產外,決定推行屯田法,大力開展軍隊屯田,任命元帥康茂才為都水營用使,負責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幾年工夫,到處興屯,府庫充盈,軍糧充足。
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徵收“寨糧”,以減輕農民負擔,為了積糧,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將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與別人違法犯禁,私自釀酒獲利,朱元璋知道後,下令殺了胡三舍,有人進諫說胡大海此時正在攻打紹興,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堅決嚴明軍紀,於是自己動手將胡三舍殺掉。
在爭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還不斷網羅人才,特別是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朱元璋在應天還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他們,這些人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見儒生唐仲實,詢問漢高帝、漢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這也表明朱元璋決心要開創一個新的封建皇朝。
三、統一江南
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在長江上游有陳友諒,長江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標在於保土割據,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佔領應天后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
1、大敗陳友諒
陳友諒本是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部下,後來他殺死倪文俊,並於1360年挾持徐壽輝,攻佔了太平、採石,於是陳友諒以為應天唾手可得,就殺了徐壽輝,在採石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接著,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平分朱元璋的領地,應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眾將商量對策,一時眾說紛紜,惟有劉基默不作聲,朱元璋於是徵求他的意見,劉基認為目前最危險的敵人莫過於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雖然陳友諒勢力強大,但是他殺君自立,部眾離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難戰勝,只要等他們深入,再以伏兵擊之,不難取勝。
朱元璋同意劉基的判斷,於是設計誘敵深入,製造戰機,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於是康茂才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約陳攻擊應天,並說願意在江東橋作內應。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陳友諒率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才發現橋是石橋而非木橋,方知受騙中計,但為時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奮起攻擊,陳友諒大敗,朱元璋收太平,佔領信州、安慶,陳友諒敗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慶,於是朱元璋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東南部。
正在這時,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時,劉福通已被呂珍殺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韓林兒,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
朱元璋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於是率兵進攻洪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將士堅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後,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陳友諒被亂箭射死。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元旦,朱元璋稱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釋出命令,因1363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為吳王,故歷史上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理最終出城投降,在吞併了陳友諒後,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
2、消滅張士誠
張士誠早年販賣私鹽為業,元末發動鹽徒起義,於1354年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為周,建元天佑,1356年,建都平江,消滅陳友諒後,朱元璋於至正二十五年十月進攻張士誠,一舉攻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安豐諸州縣,將東吳的勢力趕出江北地區。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五月,朱元璋發表檄文聲討張士誠,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後投降朱元璋,平江成為孤城,於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圍平江,發動平江戰役。
在圍城的同時,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但在瓜州渡江時悄悄將船底鑿漏,小明王沉於江底,接著,朱元璋宣佈不再以龍鳳紀年,稱1367年為吳元年。
平江戰役開始時,朱元璋築牆圍城,並造有三層的木塔樓,高過城牆,以弓弩、火銃向城內射擊,還設襄陽炮日夜轟擊,城內一片恐慌,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張士誠反覆無常,貪圖享受,對部下也十分放縱,平江被圍困的最後一天,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仍不忘享樂,坐在銀椅上飲酒,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他,結果桃子還沒到口,恰好一炮打來,腦袋被打得粉碎。
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勸降,都被張士誠拒絕,張士誠死守平江,糧盡後,便以老鼠、枯草為食;箭盡了,便以屋瓦為彈,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則展開巷戰相抵抗,最後,張士誠被俘,解往應天,朱元璋問話,他不搭理;李善長問他,他則破口謾罵,無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衛士以亂棍打死張士誠,當時張士誠47歲,東吳滅亡。
3、殲滅方國珍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徵南將軍,討伐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後命胡廷瑞為徵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
四、建立大明
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
北伐中釋出《諭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
朱元璋對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佔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捲而下。
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後揮師潼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大封諸將為公侯,部份追封為王。
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勳,分別為:南韓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而後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
次年,明太祖於雞鳴山立功臣廟,六月初三日廟成,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
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佔通州,1368年八月,明軍進逼北京,元順帝帶領三宮后妃、皇太子等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棄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餘庫庫帖木爾、李思齊等手握重兵勇於內戰的軍閥,在明軍攻來時,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98年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中國再次迴歸到漢族建立的王朝的統治之下。
五、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六、憂勞而逝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朱元璋遺詔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葬紫金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諡曰“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
永樂元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諡“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朔,改諡“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