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小曉生

    宋太宗趙光義才能不及其兄,卑鄙卻無與倫比。雍熙北伐便是宋太宗指揮的一場失敗的北伐戰爭,從此北宋就被遼國摁在地上各種摩擦,直到寇準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後,才獲得了少許安寧。

    01陰謀篡位後的宋太宗,做了一波籠絡人心的事情。

    很多人都在糾結雍正皇帝是不是康熙欽定的繼承人,其實跟這件謎案比起來,宋太宗的皇位來的才更加玄乎。

    這一年宋太祖趙匡胤剛剛50歲,正是要一統天下的好時候。因為趙匡胤在軍事上的成就非常高,北宋的疆土大部分都是他打下來的。

    趙光義這天晚上去找哥哥趙匡胤喝酒,晚上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也就是著名的斧聲燭影。第二天趙匡胤就駕崩了,可是趙匡胤駕崩以後,不是他兒子繼承皇位,而是他弟弟趙光義接替了皇位。

    趙光義在趙普等人的安排下,拿出了當年趙匡胤跟老太后的約定,也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這上面清清楚楚地說明了一件事,趙匡胤在老太后臨死前,決定將來要把皇位傳給弟弟,而不是兒子。

    太祖即位,以帝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親征澤、潞,帝以大內點檢留鎮,尋領泰寧軍節度使。徵李重進,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尹,再加兼中書令。徵太原,改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序班宰相上。---《宋史》

    其實這是早就竄通好的事情,不出意外趙匡胤也是被他弟弟給害死了。為了皇位的穩固,趙光義將哥哥昔日的部下們基本都打發出了朝廷,轉而換上了自己的親信。

    此外趙光義開科取士,這一年錄取的人數比趙匡胤活著的時候翻了一番。目的只有一個,讓天下人都知道,新上任的皇帝比過去那位要好。

    當然了誰做皇帝,對其他人來說沒什麼關係,只要他們得到好處了就行。可憐的是趙匡胤的那些兒子們一個個相繼死去,死得不明不白,瞎子都能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為了彰顯自己的文治武功,宋太宗趙光義打算帶兵南下,結果還沒打,吳越、閩地的諸侯們就投降了,所以很多人就吹噓宋太宗的軍事能力很強,其實他們投降還不是因為宋太祖留下的北宋基業非常龐大麼?

    不過在潘美等大將的努力之下,倒是將北漢給滅了,這是宋太宗可以吹噓一輩子的豐功偉績。由此北宋在形式上完成了內部統一,這是宋太宗的功勞。

    02雍熙北伐毫無勝算,宋太宗不敵遼國蕭太后。

    這個時候遼國的皇帝剛剛死了,宋太宗覺得是時候北伐了。所以就不顧群臣的反對,一心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土地。

    自從兒皇帝石敬瑭把這塊地盤送出去以後,就再也沒有回到中原王朝的手裡。所以趙光義想要完成這樣的壯舉。

    當時遼國的皇帝剛死,小皇帝登基什麼都不懂,執政的蕭太后是個年輕的女人。他們娘倆剛上臺,就遭遇了北宋北伐的危機。

    蕭太后當然非常慌張,但是沒有退卻,而是勇敢地迎了上去。當時趙光義安排了20萬大軍,分為三路進軍。其中主力大軍慘遭重創,運糧的路線被敵人切斷,最終死傷無數。

    主力大軍遭受慘敗以後,其他兩路人馬自然是無法北伐成功,所以他們只好撤退。可惜在撤退的過程當中,著名的楊家將領袖楊業在途中被敵人俘虜,無奈之下選擇絕食而死。

    朕昨者興師選將,止令曹彬、米信等頓於雄、霸,裹糧坐甲以張軍聲。俟一兩月間山後平定,潘美、田重進等會兵以進,直抵幽州,然後控扼險固,恢復舊疆,此朕之志也。奈何將帥等不遵成算,各騁所見,領十萬甲士出塞遠門斗,速取其郡縣,更還師以援輜重,往復勞弊,為遼人所襲,此責在主將也。---趙光義

    可悲的雍熙北伐,使得遼國堅定了對北宋的作戰信心。不僅是蕭太后變得更加堅強了,就連遼國的臣民們也認為北宋就是一隻羊,沒什麼好害怕的。

    宋太宗北伐的志向的確是好的,可是他被滅亡北漢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以至於遭遇慘敗。從此斷送了北宋北伐的信心。

    後來北宋的局面就非常尷尬了,一直被大遼欺負。什麼楊門女將其實就是在赤裸裸滴嘲諷北宋沒有人能擋住大遼的進攻。

    一直等到寇準主政以後,他跟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這才為北宋換取了和平的年代,宋太宗簡直一塌糊塗。

    03不服輸的宋太宗,還想著跟党項人對著幹。

    宋太宗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他就是沒有他哥哥厲害,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可以說就算沒有宋太宗,趙匡胤照樣可以滅了北漢,一統江山。甚至可以擊敗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

    雍熙北伐戰敗以後,宋太宗還是不知死,又跑去西邊跟人家西夏党項人打仗。西夏那是個彈丸之地,可是宋太宗的軍隊過去,那是屢戰屢敗,壓根就沒有任何勝算。

    這又是一次失敗的戰爭教訓,我想南方的吳越等國,在知道這些事情以後,一定非常後悔當初為什麼沒有跟宋太宗打一仗,說不定中原就是他們的了。

    西夏不屈服,所以宋太宗就沒辦法大敗西夏,同樣大理、大遼也是一樣。由此可見宋太宗的軍事能力實在是太次了,他管管內政也還湊合,打仗是真的不行。

    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續湘山野錄》

    歷史上一直責怪北宋重文輕武,其實這是頭號為宋太宗開脫的理由。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宋太宗時期,打算重用武將,可是他的那些武將親信全都是酒囊飯袋。

    而宋太祖趙匡胤原來的那幫人,宋太宗打死了也不會用的。畢竟江山是搶的哥哥的,萬一這幫人為了給哥哥報仇,那宋太宗反而是得不償失。

    所以宋太宗寧可用一些酒囊飯袋,也不重用有能力的將領。所以才會造成了北宋軍事實力弱小的原因。這件事最初跟文人沒有半毛錢關係,沒必要往文人身上潑髒水。

    畢竟文人帶兵,在很多時候,比武將還真的要出色一些。比如著名的北宋大臣范仲淹,那是敵人聽了就會聞風喪膽的人物。

    總結:北宋軍事一塌糊塗,宋太宗需要負主要責任。

    雍熙北伐失敗以後,宋太宗並沒有吸取教訓,而是繼續西征,他是想要把所有敗仗都湊齊了才敢退位。

    因為宋太宗不懂軍事,可他偏偏要在軍事上有一番作為。這就是為什麼北宋初期的軍事實力就非常弱小的重要原因。

    他將優秀的將領全都撤職,換上那些沒什麼用處的親信,這些人除了貪贓枉法,哪有什麼能力去打仗呢?最後導致北宋軍隊上層一直都由這幫人把持著,很難有開拓進取的局面,所以不處於被動狀態,那也是怪事了。

    參考資料:

    《宋史》

    《續湘山野錄》

  • 2 # 星空芷舞

    主觀上,連皇帝親征都不行,一下子被打斷了脊樑骨。如果有人在趙光義在的時候,再北伐成功,那皇帝也有些不穩。

    客觀上,實力無法轉為軍力。

  • 3 # 微史春秋

    一、雍熙北伐,宋太宗舉全國兵力慘敗而歸,北宋從此患上“恐遼症”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派三路大軍,共計20萬人,第二次北伐契丹。

    東路軍以曹彬、米信為統帥,中路軍以田重進為主帥,西路軍以潘美,楊業為統帥。三路大軍的統帥都是當時大宋最傑出的將領。

    宋太宗吸取第一次北伐落得乘驢車逃亡的教訓,這次沒有御駕親征,但是坐鎮開封遙控指揮。

    順便說一下,宋太宗第一次北伐慘敗於高粱河,讓後世子孫一直都沒有忘記。

    宋神宗曾對大臣滕發說道:“太宗自燕京城下軍潰,北虜追之,僅得脫。凡行在服御寶器盡為所奪,從人宮嬪盡陷沒。股上中兩箭,歲歲必發。其棄天下竟以箭瘡發雲。”

    宋太宗大腿上中了兩箭,每年都發作,不敢在親自上前線了。

    但遼朝蕭太后和遼聖宗御駕親征,最終宋軍主力東路軍慘敗岐溝關。

    “宋師望塵奔竄,墮岸相蹂死者過半,沙河為之不流。”

    這一戰,東路軍十萬人幾乎損失殆盡。

    “岐溝之蹶,終宋不振”,從此,“宋人不敢北向”。

    自岐溝關大敗後,宋人患上了“恐遼症”,對契丹採取防禦態勢,再無半點主動進攻的念頭。

    二、宋太宗開始執行“守內虛外”的政策

    第二次北伐失敗後,從此宋朝在軍事上幾乎沒有主動性的行動。

    宋太宗專注於構築河北三道防線,又疏浚河道,種植林木,在自家境內想盡各種辦法來阻止契丹鐵騎。

    還警告邊將不要妄生邊事。

    他對近臣說:“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為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

    外敵契丹是次要的,國內的統治才是皇帝最關心的。

    由此北宋開始走“守內虛外”的道路。

  • 4 # 碼字的蝸牛

    雍熙北伐,宋朝失敗後,只是在河北區域轉為戰略防禦,並非是全面防禦遼。真正讓宋朝全面對遼防禦的,是君子館之戰後。

    這裡先說個題外話,有部分觀點認為君子館之戰應該屬於雍熙北伐的戰役中。因為這時候只是攻守雙方的一種轉換,遼從防守反擊轉為全面攻擊宋。

    雍熙北伐的背景

    976年十月二十夜,”燭影斧聲“後,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離世,二十一日,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

    宋太宗即位後,並沒有選擇誅殺宋太祖的直系以及其舊部,反而是透過一系類的加官進爵,迅速“安撫”了眾人躁動的心,他甚至還將之前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而離開中樞的老將們都調回了開封府附近給予大量的財富和土地,就近“安置”起來。甚至是開科取士,人數比宋太祖時期還多出一倍之多,比唐朝時期多出幾倍來。籠絡了天下士子的心。給了大蘿蔔之後的趙光義就是潤物細無聲的小棒槌落下,在他的不斷打擊之下, 那些忠於趙匡胤兒子的舊部,均被清除出朝局之外。

    經過兩年的時間裡,趙光義“穩固”好政權之後,就透過強大的武力作為後盾,政治外交手段逼迫了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割據兩浙的吳越錢氏相繼向宋廷納土歸降,然後率軍覆滅了北漢,使得傳統漢家區域再次統一起來。

    在滅亡北漢時,一直都活在哥哥趙匡胤的武功背影的趙光義膨脹了,因為這次他親率大軍阻擊了契丹來救援北漢的援軍。

    為了,他不顧文臣的勸阻,想趁機收復在安史之亂時就已經脫離中原政權一百多年的幽雲區域。

    這是北宋時期的第一次北伐,前期還行,“收復”了部分割槽域,但是在圍攻燕京城時,趙光義和他的文武大臣們沒有想到契丹的援軍來的如此迅速,而且作為漢人的幽州男兒在燕京抵抗得如此激烈。

    事實上,早在唐朝時期,幽雲區域的種族人口比例已經出現不對等的現象,大量的突厥人(康族人)被安置在燕地,而安史之亂後,當地的居民所祭拜的是“二聖”(安祿山和史思明)而非中原的各個皇帝神像。

    而且契丹人,在唐帝國衰亡的這段時間裡,不斷接納逃難的漢人,並且給予他們土地,在今內蒙和山海關區域修建了大量的集市(或城池),使得契丹人迅速從遊牧民族轉換成了二元制度的文明體系。同時由於契丹人不懂得如何管理農耕文明,因此契丹政權給予了漢人集市(城池)大量的自主管理權利,使得它統治下的內蒙區域內的漢人和幽雲區域的漢人集團的支援。

    因此當趙光義的宋軍在攻伐幽雲時,他們在佔領一些城市時,軍紀並非是很好,劫掠城裡居民以及姦淫的行為很快就傳到了燕京城,燕京城決定決死一戰,而且發出求援信。而同時契丹人也迅速摒棄了輜重,輕裝輕騎快速迂迴到宋軍背後。

    當宋軍還在全面攻城時,它的糧道就被忽略的契丹騎兵給斷了。隨後在高粱河畔展開激戰,趙光義中箭後摒棄軍隊,騎著毛驢逃回了宋境。

    戰後,宋人曾說“燕兒不識王道,協夷,實為助紂為虐”這類的話語。

    但這戰的失敗,並沒有讓宋朝傷筋動骨。

    十年後的雍熙北伐

    公元986年,契丹皇帝突然暴斃,只留下孤兒寡母。

    宋朝邊關將領探得到情報後,迅速上奏請求北伐——“契丹主年幼,國事決於其母,其大將韓德讓寵幸用事,華人疾之,請乘其釁,以取幽薊。”

    宋朝其實想的確實是對的,契丹內部確實出現了問題。可宋朝依舊和第一次北伐時一樣,忽略了北地漢人的能力。

    正如前面提到的,唐末時期,大量漢人逃難,被契丹人收留安置,歷經百年了。當遼景帝突然暴斃後,遼國確實出現了問題,二元政治體系中,以契丹族為本體的遊牧民族對於下層漢人的崛起是懷著戒備之心,由於孤兒寡母,因此遼景帝的遺孀蕭太后並不算找本族的幫忙,而是找到南院(漢人中樞)樞密使的韓德讓,並哭著請求幫助。

    泣言:"母寡子弱,族屬雄壯(指契丹皇族勢力),遼防未靖(宋軍威脅),我可怎麼辦呢!"

    也就是說這時候的遼國內部,皇族的希望是寄託在北地漢人這,而非契丹本族。因此抵抗的決心最大也是北地漢人。

    迄今對雍熙北伐,宋軍失敗的原因有兩種說法:

    一是:宋太宗趙光義事事親為的遙控指揮。理由是在諸將出發前,囑誡他們"持重緩行,毋貪小利以要敵",還有主將幾人都是老將了,參與的滅國戰爭許多次,可這次在進攻路線上唯唯諾諾,而且也發現在出徵時,趙光義竟然設定了一大批各種軍陣圖來,交予諸將,讓他們在不同的地形面對騎兵時,運用這些陣法。這時的趙光義和九百年後的光頭佬常凱申有得一比。

    而且曹彬作為主將、老將,之前輕軍前行,不顧後方、糧道,只為了保證與其他兩路軍隊構建成相互犄角形態,就很不符合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本質。之後也不能控制軍隊,又反過來說明了這些老將不能控制住軍隊的,軍隊中的少壯派其實都是趙光義的人。

    另一種說法則比較正規,是根據正史來推斷的

    如東路軍主將曹彬,他本身就不是什麼出色的名將,是最聽領袖話的將領而受到皇帝的認可,如在攻打後蜀時,趙匡胤就告誡不要亂殺人;在攻打後唐時,基本就是按部就班式的、依靠絕對實力一路平壓過去的。

    所以趙光義才會用他作為東路軍主帥,而這樣的人在面對突發的騎兵突襲時,會選擇一種固守的姿態,來等待救援(就和常凱申的軍隊一樣,只會叫拉兄弟一把),而不是選擇激進的突圍或反擊(步兵跑不過騎兵)。

    其實這樣做沒有錯,畢竟曹彬的任務就是吸引遼國來攻的誘餌,只要固守牽制住遼軍就行。但是他忽略了一點,此時的宋軍是繼承了五代十國時期的軍事性格,也就是唐朝時期的性格——進攻、進攻、再進攻。

    當曹彬選擇固守時,其內部的少壯派們就躁動起來了,而當糧道被斷後,堅守了十多日時,燥兵出擊("乃裹五日糧,再往攻涿州。"),被擊敗,使得戰略失敗,其他兩路的糧道被展現在遼國面前。最終潘美一路被擊敗,楊業孤軍奮戰,負傷被俘,絕食而死。但是中路軍卻能平安退出了戰場。

    雍熙北伐後的君子館之戰

    宋軍的東路軍是慘敗了——"為遼師衝擊死者數萬人,沙河為之不流,棄戈甲若丘陵"

    而西路軍的潘美,也敗了,雖然損失了楊業,可那是北漢的舊部。

    能給多點安慰趙光義的,還有中路軍的田重進聽話,帶回了部隊。至少沒敗得太淒涼。

    因此宋朝開始從戰略進攻轉成了戰略防守。

    宋軍撤至高陽(今河北高陽東)、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代州(今山西代縣(一線佈防。宋太宗趙光義命李繼隆為滄州都部署,楊重進為高陽關部署,劉廷讓為瀛州兵馬都部署,田重進為定州都部署,張齊賢知代州,分兵扼守邊郡要地,以御遼。

    而遼國呢?蕭太后透過阻擊宋朝的北伐成功後,獲得了巨大的威望,制約住了遼國內部契丹本族的不同聲音。並進行了反攻。

    雖然沒有直接證據顯示蕭太后、韓德讓、耶律斜軫在借用反攻宋國時,在借刀殺人,除掉遼國內部的一些王族。但從軍隊的部分調配來看,有這類的情況出現。

    如遼楮特部節度使盧補古,在之前阻擊宋朝北伐時,並沒有出現在遼軍序列之中,可當

    雍熙北伐後,這支部隊就出現在攻擊宋朝境內的序列之中了。楮特部本身就是契丹十三部中的一員。

    所以當楮特部節度使盧補古在進攻失敗後,"臨陣脫逃"(其實更加相信是遊牧民族常用的遊走行戰術)後,馬上就被奪其告身,向全軍宣佈其罪狀,其通判、都監一下一律施以杖責,並且以御盞郎君(皇室官員)化哥權楮特部節度使,等於這個部族成為蕭太后的人了。

    公元986年冬,經過之前的一系列試探性的進攻後,遼國發動了君子館之戰:

    天大寒,宋師不能彀弓弩,遼兵圍廷讓數重,敬源戰死,全軍皆沒,死者數萬人,宋立國之初所培植的禁軍精銳喪失殆盡,宋軍河北防線徹底崩潰。也讓一心要廓清北患的宋太宗差點蝕光了本錢,從此不敢再奢望收復燕雲,轉而在河北構築以定州、真定、河間為重鎮,以雄州、霸州、保州為據點的前沿防禦體系,對遼採取守勢

    此戰,遼軍在河北境內開始了燒殺搶掠,宋軍心理防線完全崩潰。各個州縣基本只能依靠平民守城,宋太宗封鎖黃河,下“哀痛之詔”。

    最關鍵是後面,當時的党項人李繼捧迫於族內壓力入朝,交出夏、綏、銀、宥、靜五州地給宋王朝管轄(公元982年),李繼遷一惱火,帶著十幾個人就離開部族,去外面反宋。結果君子館一戰後,北宋從各地調遣軍隊、民壯到河北一帶構建防禦體系時,給予了李繼遷機會,隨後他四處征討,為李元昊打下了西夏國的基礎。

  • 5 # 月夜羽夕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結束了中原割據勢力分治時代,一個繁榮發達的王朝建立。但宋朝建立之後面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幽雲北部屏障歸遼國所有,這是石敬瑭送遼。宋朝之所以念念不忘幽雲,主要還是解除北部威脅,拓展戰略空間。北宋直到滅亡,都未實現。不過趙光義在位時,曾經與遼國有一場大的戰事,此戰最有希望拿下幽雲,但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此戰事就是“雍熙北伐”。

    戰爭背景

    1.北宋氣勢。

    976年,趙光義接過兄長趙匡胤皇位,成為北宋第二任皇帝。暫且不說北宋初年這場皇位繼承之謎。趙光義這個人,可以算得上一個馬上皇帝,他與哥哥趙匡胤同是後周的將領,助哥哥黃袍加身成為北宋開國皇帝。趙光義繼位當皇帝后,979年,便出兵滅了北漢,甚至還擊敗了遼國南院宰相耶律沙派來的援軍,並奪取太原。

    此時趙光義實力大增,他雄心大長,認為遼軍並沒有如此可怕,可以一統天下。趙光義過於輕視遼國的實力了。無論從建國時間長短,還是遼國武力值,趙光義都沒有進行系統的分析,進而決定一舉收復幽雲之地。此時宋朝大臣都勸趙光義不要輕易打遼國。但趙光義堅持出兵進攻燕京。

    趙光義的心情可以理解,他剛繼位當皇帝,滅了北漢,打了遼國軍援,認為可以再次為子孫後代創立更輝煌的業績。在趙光義以及後來宋朝皇帝中,向北的眼光只到幽雲之地為止。

    趙光義與遼國戰爭打響,可以說趙光義親率宋軍,在與遼軍戰事中有優勢,而且遼軍節節敗退,幽州城效失利,眼看就要攻下幽州之地。在宋軍強大攻勢之下,遼國很多地方官吏紛紛投降趙光義,使趙光義的信心更加十足,勝利在望,宋軍以分兵四路圍困燕京。

    對於宋軍強大攻勢,遼國也著急了,遼景宗急派大將耶律休哥到燕京援助。耶律休哥一出場,趙光義悲慘命運就開始了。

    宋軍與遼軍在高梁河展開大戰,遼軍見到氣勢旺盛的宋軍真害怕,但耶律休哥不害怕,他既靠腦子打仗,也有武力。耶律休哥看準趙光義的中軍位置,集中優勢兵力衝向中軍大帳。宋軍一看遼軍不按常理出牌,頓時亂了陣腳。宋軍一亂便給了遼軍機會,宋軍全線敗退,趙光義倉皇逃走,差點被俘。此役宋軍心理輸了一程。

    2.主少母壯

    高梁河之戰後,趙光義感覺很沒面子,但又不得不面對戰爭的失利。982年,遼景宗耶律賢駕崩,兒子耶律隆緒繼位,也就是遼聖宗。此時遼聖宗只有12歲,由於年幼,耶律賢託付給皇后,也就是遼聖宗的生母蕭燕燕攝政,這個女人就是遼國曆史有名的蕭綽蕭太后。她的出現,成為趙光義剋星。

    蕭燕燕本為遼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蕭思溫之女,耶律賢即位後,冊封為皇后。《遼史》稱她“習知軍政”。這句評價,足以看出趙光義想成為她的對手,需要很大力氣。

    耶律隆緒使其後,蕭太后臨朝稱制,遼國內部皇位易人,女人掌權必然帶來不穩定。此時遼國的軍政大權都在宗室貴戚手中。遼國主少母壯,朝臣們都在觀望。而宋朝也在打幽雲之地的算盤,隨時可能兵臨城下,此時遼國形勢真的很緊張。

    不過蕭太后很有主見,他毅然啟用了守衛南京幽都府有功的南院樞密使韓德讓,後來改為耶律德昌,任遼國總領宿衛事,後又兼政事令;蕭太后又任命燕京、瓦橋關兩次大敗宋軍的北院大王耶律休哥為南京留守,兼任南面行營總管,總領南面軍務,可以相機行事。南院大王耶律斜軫提升為樞密副使,並任北院樞密使、都統。

    蕭太后把幾位受寵的重臣佈置完後,幾位重臣都能以蕭太后、遼聖宗為中心,而且同心協力,遼國政局很快穩定下來,國內矛盾也得到緩和。

    3.有機可乘

    遼國皇帝年少,女人當權的訊息傳到宋朝後,宋朝將臣們都認為這是絕佳的好機會,可以趁機北伐拿下幽雲。知雄州賀令圖等人上奏趙光認:“契丹主少,母后專政,寵幸用事,請乘其釁,以取幽薊。”在大臣們的建議之下,已經從“高梁河之戰”陰影中走出來的趙光義心動了,他決定利用遼國易主的機會,再次發動北伐。

    此時趙光義為何有底氣再次發動北伐呢?因為宋朝在3年的休整期,經濟發展迅速,980年,全國有649,9145戶,人口約3250萬,國富民強。但機會稍縱即逝,趙光義在準備戰爭的時間與蕭太后穩定遼國基本上同步。

    戰爭過程

    趙光義得知遼國易主而且換的小皇帝后,開始了戰爭準備。

    1.戰役籌劃

    986年正月,在經過一系列準備後,宋軍決定部署三路大軍北伐。東路以天平軍節度使曹彬為幽州道行前軍馬步水路都部署,是東路軍主將。河陽三城節度使崔彥進為副將,又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彰化軍節度使米信為西北道都部署,沙州觀察使杜彥圭為副部署,統兵10萬,從河北雄州出兵,進攻燕京。

    中路軍,以侍衛步軍都指揮、靜難軍節度使田重進為定州路都部署,是為本路軍主將,統兵自定州出飛狐直取蔚州;西路軍以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潘症狀為雲、應、朔等州都部署,為西路軍主將,任命雲州觀察使楊業為副將。率軍從雁門關出發,進攻山後諸州。

    趙光義在這次戰爭中,籌劃的很細,他要求中西兩路宋軍攻下各自的既定目標後,再與東路軍會師,然後三路大軍合圍燕京。可以說這一策略如果實現後,幽雲地區就被宋軍拿下。

    出兵前,趙光義反覆叮囑曹彬:“潘美之師但先趣雲、應,卿等以十萬眾聲言取幽,且持重緩和,不得貪利。彼聞大兵至,必悉眾救范陽,不暇援山後矣。”東路軍很關鍵,趙光義還是不放心,他讓曹彬率軍牽制遼軍主力,掩護西路軍進攻,等到中、西兩路宋軍得手,再集中兵力攻燕京。

    2.初戰階段

    986年三月,宋軍三路大國陸續出兵與遼軍交戰。戰爭剛打響後,宋軍士氣很旺,勢如破竹,接連取勝,捷報頻傳。東路軍曹彬率軍與遼軍第一戰在固安,他一舉攻佔了城池,隨即進攻涿州,再次取勝並佔領涿州。不久又在涿州城南大敗遼國援軍,斬殺了奚人宰相賀斯。

    中路軍在田重進的率領下,與遼軍大戰于飛狐北,田重進大敗遼軍。再次與遼軍作戰時,田重進採用定州路行營馬步軍都監袁繼忠計謀,設伏兵于飛狐南邊,取得大勝,生擒了遼軍猛將、西南面招安使大鵬翼及監軍康州刺史馬斌、副將何萬通,其屬下三千多渤海軍全部被俘。

    田重進這一戰斬首數千遼軍首級,俘虜了一萬多遼軍,取勝後,田重進繼續派兵追擊遼軍逃兵,長驅直入四十公里,並奪取了飛狐,遼守將呂行德、張繼從、劉知進等人只好獻城投降宋朝。宋朝下令把飛狐縣改為飛狐軍。隨後,田重進繼續擴大戰果,揮師進攻靈丘並圍困該城。

    潘美、楊業率西路軍從西陘進軍遼國境內後,與遼軍進行了一場遭遇戰,遼軍潰敗逃走,潘美追到寰州,遼軍守將寰州刺史趙彥辛出城投降。西路軍取得勝利後,繼續北進,幷包圍朔州,楊業之子楊延昭率軍與遼兵大戰於朔州城下,即使受傷也依然戰鬥,遼節度刺史趙希贊開城投降,宋朝佔領朔州,又進軍應州,遼守將也獻城投降。

    986年4月,潘美、楊業率西路軍繼續往北推進,再次攻陷雲州。田重進率中路軍在飛狐北邊兩次重創遼軍,斬殺了兩員遼將,乘勝揮蔚州,牙校李存璋、許彥欽誅殺大將蕭啜理,俘獲節度使耿紹忠。中、西兩路宋軍不斷取得勝利,取得很多遼城重地,使宋軍兵威大振。

    宋朝雍熙北伐在這一個月內,戰果豐碩,如果照此發展,攻下燕京不成問題。但此時東路軍卻有出現焦躁心理。

    曹彬率東路軍也取得很大勝利,但按照先前的戰略部署,曹彬有些冒進,兵速太快,後續糧草供應不上。他率軍到達涿州後,呆了10天,城中沒有糧食,只得再次退兵回到雄州等待糧草供應。趙光義聽到這訊息後,十分惱火,他罵曹彬:“豈有敵人在前,後退軍以援芻粟,失策之甚也!”趙光義罵的有道理,拼命打下的城池,卻又退出,遼軍得到宋軍的動向後,當然想到就是糧草供應出問題。

    趙光義即刻派人到達曹彬軍中,命令曹彬快速率軍沿白溝河與米信會師,然後按兵不動,養精蓄銳,到時聲援宋軍,等潘美、楊業全部佔據山後重鎮後,與田重進合兵東進,到時三路大軍便可會師共取幽州。

    最後階段

    雖然趙光義下達命令,但曹彬手下各將領聽說潘美、田重進兩路大軍取得很多勝利後,而東路軍兵強馬壯,卻戰績平平,因此向曹彬建議出兵再戰。

    曹彬聽各位將領請戰心切,他也心動,決定冒險攜帶僅剩的糧草再次出兵涿州。此時遼軍將領耶律休哥勢單力寡,不敢貿然與宋軍戰鬥。但耶律休哥卻趁著夜晚派小股部隊騷擾曹、米兩軍之間的零散體弱宋軍,給宋軍造成了很大恐懼心理。白天時,耶律休哥率軍列陣,但虛張聲勢,就是不與宋軍決戰。宋軍忙於防禦,弄得疲憊不堪。此時已到五月,天氣開始熱了,宋軍人困馬乏,而且糧草已經快沒了。

    耶律休哥又派兵設伏,截斷宋軍的糧草供應,使曹彬形勢很危險,他只好命令宋軍移防到白溝。一個月後,曹彬指揮宋軍再度北伐涿州。耶律休哥則不斷派輕騎兵在路上騷擾,搶奪宋軍的糧食,甚至襲擊掉隊的宋軍,把曹彬率領的宋軍弄得顧此失彼,只好收縮陣容,集結方陣再行。

    由於天氣熱,沿途少河,宋軍乾渴難忍,只好在水泡沼澤地帶取水,因此進軍速度就慢了下來。當曹彬率軍到達涿州後,蕭太后已經親自率領援軍趕到城下,遼軍兵勢培僧。曹彬一看這形勢,肯定打不贏,只好率軍冒雨後撤。但蕭太后率軍緊追不捨。米信獨自率領手下三百龍衛卒斷後,被遼軍重重包圍,宋軍奮力拼殺,但終因寡不敵眾,基本都陣亡。

    宋軍邊打邊退,而且還要保護好攜帶的糧草,當宋軍行至岐溝關時,被耶律休哥團團圍住,米信率軍殺向遼軍,曹彬在將士護衛下突圍而去,此戰宋軍死傷無數。曹彬、米信只好決定連夜渡拒馬河,退守易州。但遼軍依然緊追不捨,當宋軍到易州東時,耶律休哥得知宋軍在沙河邊有數萬之多,急令遼軍前去攻打。沒想到宋軍聽說遼軍殺來,竟然逃走,還沒打仗,便潰不成軍,很多宋軍相互擠撞掉入河中,有的互相踐踏而死,導致沙河水被阻斷。

    東路軍的失敗,使趙光義的北伐戰略已經難以實現,他只好下各路人馬快速撤軍,並急招曹彬、崔彥進、米信等將領返回開封。命令田重進屯守定州,潘美退守代州,並率軍護衛雲、應、朔、寰四州的百姓及吐渾部族民眾遷入內地河東、京西地區。

    此時蕭太后也在排兵佈陣,她與耶律斜軫、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隱率10萬大軍攻陷了寰州,此時形勢對宋軍已經不利。

    楊業向潘美建議:遼軍兵勢正盛,不可與戰,皇帝只讓我們遷移四州民眾,可先派人密告雲、朔兩州守將,待西路軍從代州出發時,各州民眾也立即出城南下,我軍到達應州時,遼兵必然阻截我們,再令朔州民眾出城,直入石碣谷。再派千名強駑手佈陣於谷口,派騎兵於中途接慶,那麼四州民眾可安然撤退。

    如果按楊業的策略,成功可能性較大。但楊業是北漢降將,他的建議遭到監軍、蔚州刺史王優的嘲諷,王優認為楊業有數萬精兵,卻如此怕遼軍,而應該大造聲勢,直取雁門關,將領劉文裕也贊同王優的建議。楊業堅持自己的意見,不同意進兵。王優又笑話他:“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突擊隊百有他志乎?”這句話真是點到楊業痛處,他認為楊業有其他想法。楊業無奈說:“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業不死,當為諸公先。”他負氣的出征,但臨行前,他哭著對潘美說:“此行必不利,業,太原降將,分當死。上不殺,寵以連帥。近觀之兵杯,非縱敵不擊,蓋伺其便,以立尺寸功以報國恩,今諸君責業避敵,業當先死於死!”他指著陳家谷口,約潘美在此設伏接應他。

    楊業率兵出擊,已經預想到不可能成功,但宋軍的內鬥與矛盾,使雍熙北伐再遭受重創。耶律產斜軫聽說楊業率軍來攻,命令遼軍故意失敗,楊業率宋軍緊追不捨,但卻中了埋伏。等遼兵出擊後,耶律斜軫與蕭撻凜聯兵夾攻,楊業難以抵擋,於是敗退。遼軍也窮追不捨。此時潘美與王優等先是率楊業部下在陳家谷口設伏,但到了約定時間沒見楊業回來,命人去探察時也沒有發現楊業,王優以為楊業取勝,於是率軍離開谷口去爭功。

    潘美見王優率軍走了,他無法阻止,只得隨軍出擊。但走了二十多里路,才聽說楊業已經大敗,宋軍此時緊張害怕,潘等人不顧與楊業的約定,竟然率軍迅速後撤。楊業孤軍奮戰,邊戰邊退,等退到陳家谷品後,竟然無一宋軍,楊業知道這是自己的死期到了。他再次與其子延昭率軍殺入遼軍,但終因寡不敵眾被俘,其子延昭戰死。楊業被仍後對遼將說:“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近,至王師敗績,何面止求活耶!”隨後絕食而死。

    宋軍北伐全部受挫,遼軍乘勝進攻到宋遼邊境,奪回了先前丟失的城池,趙光義無奈,只有對北伐失職的將領進行處罰:貶曹彬為右驍衛上將軍,崔彥進為右武衛上將軍,米信為右屯衛上將軍,潘美連降三級,改授檢校太保,監軍王優、劉文裕除籍發配到金州、登州。對北伐陣亡計程車兵進行賑撫。追贈楊業為大同軍節度使,贈其家眷布帛千匹、粟千石。

    趙光義重新調整部署邊境駐軍,阻止遼軍進一步南下。此後宋軍在定州還取得小勝,穩住了北部邊境。

    高速發展

    雍熙北伐失利後,遼軍佔據上風,986年冬天,蕭太后率軍南下,以耶律休哥為先鋒,大敗宋軍於望都,宋軍瀛州守將劉廷讓率軍迎敵,讓李繼隆殿後,但由於冬科,宋軍連弓都拉不開,劉廷讓大敗,李繼隆見狀也不相救,反而率軍退走。劉廷讓突圍,其部下楊重進戰死。遼軍攻陷深州、祁州、德州等城,殺宋朝官員,俘獲百姓,這些宋城成為空城。

    趙光義雍熙北伐後,宋軍從攻勢徹底迴歸守勢,雖然之後有範圍的衝突,但基本上以守為主,遼國也沒有大舉進攻宋朝。宋朝呈現出戰略收縮態勢,但此時卻能保全宋遼邊境。

    此後,宋朝經濟文化出現大繁榮,創造了輝煌時代。到北宋鹹平三年(1000年),宋朝的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按當時演算法),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2280美元,西亞人均GDP才為621美元;超過當時西歐人均GDP427美元。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富有國家。

    宋朝的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

    宋朝的人口數量也達到了巔峰,據《太平寰宇記》所載,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全國有649,9145戶,人口約3250萬。據《元豐九域志》記載,元豐(1078年—1085年)年間,全國1600萬戶。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全國有戶1730萬。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戶數達到20,882,258戶,人口約1億1275萬。

    結束之語

    宋朝發動雍熙北伐後,雖然宋遼實現了和平,遼國也致力國內的發展,宋朝發展基礎及速度更快。特別是後來宋遼簽訂了“澶淵之盟”,宋遼以兄弟國相稱,應該說宋朝的發展得益於此後無戰事。更重要的是宋遼和平時期,使兩國都實現了共同發展,而且促進了民族融合。

    從宋朝來看,經濟文化的發展,國力大增,但軍事實力並未增強。雖然宋遼之間還有矛盾,基本面卻是和平。但宋朝太看重經濟與文化的發展,而忽略了軍事發展,致使後來西夏崛起後,宋朝也無能為力。

    而遼國也有失誤之處,如果遼國控制西夏崛起,宋遼基本平反中國南北。照此發展,遼國向北,宋朝向南。但西夏崛起,雖然成為制衡宋朝的一股力量,但同樣也限制了遼國向西的發展,也變向削弱了遼國的實力。

    後來金朝崛起後,遼國更喪失了阻止其勢力的機會,致使金朝滅北宋,其勢力延續到中原。宋朝經濟文化太發達,其向心力吸引了遼國,遼國也忽略了北方。在古代北方是蠻荒地帶,人口較少,但金朝就是從此崛起後。此後蒙古也基本沿著這條崛起路線而向發展。不得不說宋朝經濟文化發達吸引了遼、金、元三朝。

    因此,換個角度看雍熙北伐,雖然宋朝戰略收縮,把中心移到經濟文化發展,但經濟文化也具有強大的“戰鬥力”,也是導致遼、金、元先後被滅亡於中原的一個因素。

  • 6 # 聽白處

    背景介紹

    雍熙北伐,指986年,北宋為收復遼佔領下的燕雲十六州(遼稱南京,宋稱幽州,本文統稱為燕京地區),宋太宗派遣出近二十萬大軍分兵三路伐遼的歷史事件。

    先來介紹下大背景,宋遼戰爭。

    看歷史地圖可以發現,燕京地區的地理位置對於中原王朝來講,極其重要,一來,燕京地區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之間的力量緩衝地帶,它起一個門戶、屏障的作用;二來,此地是一個多次境域伸縮與多民族融合形成的政治領屬空間,而遼又屬於一個塊頭和宋一般大的國家,故而在戰略競爭上,如果誰想壓過誰的話,就要看此地的力量對比了,進而導致宋對此地的歸屬,十分看重。

    公元的936年,石敬塘為達到自己在政治上的訴求,不恥地用燕雲十六州換取了契丹(遼)的幫助,在北宋建立以後,宋遼之間對燕京地區的爭奪,就成了一種必然。而拿回燕雲十六州,對趙匡胤來講,同樣是一種必然的追求,這裡面有以下的幾個原因。

    政治影響:趙匡胤必須補齊大一統王朝的疆域版圖,這樣北宋政權的合法性才會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地理影響:燕京地區一日不收,遼就像一把豎立在宋朝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要命的很。帝王的武功,就在於領土的鞏固、開拓上。

    但在趙匡胤執政期間,一是處於戰略優先順序的考量,當時的戰略大方向是先南後北,先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對北方的遼國則是採取一種戰略守勢的策略,回過頭來再收拾北方,最後完成定天下於一的歷史使命。

    “中國自五代以來,兵連禍結,帑廩虛竭,必先取西川,次及荊、廣、江南,則國用富饒矣。”

    二則是宋遼之間的中性關係,早在五代時期,後漢與遼就經常遣使交聘、慶弔相通,雙方的關係尚可,到了後周,959年,世宗伐遼,雙方關係破裂,因為北宋算是他倆政治遺產的繼承者,所以兩國的關係就算中性,加上兩國實力相差不大,遼方亦不像日後的既有南侵之意,更有南侵之舉。

    所以武力奪取燕京地區就是不可行的。

    在這種情況下,宋太祖趙匡胤折中地作出了奪回燕京地區的政治姿態。

    利用和平手段:宋太祖專門設定了名為封樁庫的機構,積極儲備贖金,力求贖回燕京。客觀來講,宋太祖此舉,絕不是有些人臆測的軟骨頭,因為五代十國的兵連禍接給當時的人民和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苦難,人民厭惡了戰爭,希望和平,而燕京地區又是以合法手段被石敬堂賣給遼的,故而宋太祖想要以和平手段贖回燕京地區,還是很合理的。二就是宋遼對峙前沿設定了幾個力量橋頭堡,原因一就是宋欲在燕京地區保持一種政治存在,原因二就是宋與遼在潛流下進行著政治搏奕。

    結果最後終其一生,宋太祖也未完成自己的志願,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到了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

    因為趙光義的上位,肯定是屬於不正常的,故而他就需要急切地做一些事情,用來穩固自己的皇位,太祖趙匡胤的先南後北政策,裡面的南方早己納入本國的疆域,那麼,對於趙光義來說,就只剩下北方的北漢可供操作了,緊接著,趙光義就選擇了對北漢動手。

    太平興國四年,宋伐與遼交好的北漢,遼景宗遣使來問原因,宋的答覆是:“河東(北漢)逆命,所當問罪,若北朝不援,和約如舊,不然則戰”

    在這份外交辭令中,有這麼幾點需要我們注意

    宋將北漢稱為河東,一來是為自己的軍事行動找藉口,二來就是視北漢為下一級行政單位,而不是與之平等的邦交國。撕破了與遼的和平局面,因為是宋先動的手。宋遼的直接對決,就是在遼南下援漢之際。

    這下,雙方的予盾朝著一個不可挽回的地步爆發了,宋在攻滅北漢之後,意欲一鼓作氣,奪回燕京地區,六月初,宋伐遼,六月中旬,宋太宗親自出徵,同時間內,宋的兵鋒即達到了燕京城郊,宋軍看到的情況,就是城內空虛,遼守軍自分無幸,緊接著雙方大戰於城北沙河,遼軍敗。

    六月下旬,宋軍圍攻燕京主城,戰事失利,七月上旬,宋遼之間決戰於高梁河,戰況激烈,屢有反覆,宋太宗在幸哉西北隅、督諸將攻城的過程中,被箭射中,隨即宋太宗便帶著宋軍,開始了大潰敗,一直逃入宋境方才安歇。

    兩個月後,遼軍即在燕王韓匡嗣的統下,侵入宋境,意圖報復!在這之前,恰好宋太宗重新安排了北方的對遼防務,故而導致遼軍寸功未建,大敗!最後只得匆匆潰走。

    太平興國五年,遼景宗為報仇,親自領兵侵入宋境,一連串戰鬥下來,遼軍再敗,太平興國七年九月份,遼景宗架崩,遼聖宗即位,日後鼎鼎大名地蕭太后攝政。

    雍熙北伐

    雍熙三年、趙長義第二個年號的倒數第二年,他再次嘗試以武力手段奪回燕京地區,於是派出了近二十萬大軍分三路伐遼,這就是題主問題中的雍熙北伐,但在最後卻失敗了。

    同年冬天,新朝新氣象的遼聖宗、蕭太后二人決定報復,這次戰爭的結局依然是遼軍敗,由此,宋遼之間進入到了長達十年的和平期,雙方也在為下一次戰爭的來到作準備。

    可以這麼說,雍熙三年之前的宋遼戰爭,從它的總體來看,雙方的戰略態勢呈現一種此消彼長的狀態,而雍熙之後宋對遼的戰略防守姿態,就是源於這種此消彼長。

    正如基辛格在他的《論中國》中說道:“華人是實力政策的出色實踐者”中國的統治者認識到“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過分強調對具體事件的架馭可能會打亂大同世界的平衡”

    當時宋遼之間的軍事實力,其實差不多,在戰略上,就是誰也吃不掉誰的狀態,就像下圍棋一樣,關鍵在於佔空,從地理上來看,遼的地形佔了一個攻擊上的強勢,因為它掌握有燕京地區,踹開了我們的門,而宋則是佔了一個防守上的便利,因為它的國力比遼要雄厚,加之其軍事上的防禦理念比遼要先進,故而,雙方的戰略競爭是均勢的,宋朝幾次想把遼踹出自己的家門,反覆拉據了幾次,都沒成功,那麼接下來肯定就要防備對方的報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曾國藩和咸豐是如何結下樑子的,為何總有穿不完的小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