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挖機小毛

    黃連的種植技術:第一、種植條件。

    (1)、光照:黃連喜歡散射光,很怕被強光直射,如果剛出苗以後被強光直射,就會被燒死。因此,種植戶們在播種後要搭建棚子遮陽。

    (2)、溫度:黃連喜歡陰涼的天氣,最適合在15度-20度溫度範圍內生長,如果溫度太高或太低,黃連會逐漸停止生長。

    (3)、水分:黃連是喜溼的植物,對水分的要求很高,如果在苗期的時候,沒有澆足水,就會影響到植株的生長。但是不能澆水澆的太過,以免影響到根系的正常發育。

    (4)、土壤:黃連要在土層比較深厚、土質比較疏鬆、肥沃度比較高、通氣性很好的壤土上種。

    (5)、地勢:海拔要在1450米-2200米之間,如果在海拔很低的地方種植,由於溫度比較高,生長會很快,雖然枝葉茂盛,但是根莖會因吸收不足養分而品質變差。

    第二、種子繁殖。

    (1)、採集種子:要在生長4年以上的植株上採集種子,如果生長年份不到4年的植株,所結出的種子,播種後發芽成功率很低。採集的種子要飽滿、健康。

    (2)、處理種子:將採集回來的種子用篩子篩掉雜質後,種子和溼砂按照1比3的比例攪拌在一起,攪勻後放到木箱子裡放到陰涼的地方貯藏。

    (3)、播種方法:在10月初-11月初進行播種。將種子從貯藏的地方拿出來後,均勻的撒在苗圃上,再用木板輕輕鎮壓1次,等到種子和土壤很好的結合之後,上面覆蓋1層土雜肥,然後上面蓋1層草簾子。1畝地大約需要種子6斤-8斤。

    (4)、苗期管理:1、搭建棚子:播種之後,每個苗圃上面搭建一個矮棚子,高度只要60釐米左右就行。製作矮棚的材料可以用普通的樹枝。2、間苗定苗:播種後第二年春天3月份,幼苗生長出2片-3片真葉時,就要進行間苗,拔除弱苗、病苗,只保留健壯苗。間苗時按照每株距離1釐米-2釐米定苗。3、追肥管理:在定苗之後,每畝地潑灑兌完水的尿素6000斤,尿素只用6斤就行。到6月份之後,再施一次尿素,施完後幼苗根部上撒一些腐殖土。在8月份每畝地追施100斤-150斤餅肥和300斤-500斤腐殖土。

    第三、栽種。

    (1)、整地:選擇能一年四季常青的闊葉林當種植地。選好地以後,先將地面清理一遍,然後淺耕一次。

    (2)、移栽:黃連苗長出10片以上葉子以後,進行移栽。在種植地裡按照每株距離5釐米移栽就行。

    第四、田間管理。

    (1)、除草:移栽後要按時除草,最好能讓種植地裡沒有雜草。

    (2)、透光率:移栽之後,當年的透光率要在百分之25左右;第二年透光率要在百分之35-45;第三年要在百分之50;之後透光率要在百分之60。

    (3)、採收:移栽後第五年,才可以採收黃連。採收時間要在10月初。

  • 2 # 有點意思的事兒

    "黃連怎樣種植才高產?"針對這個問題,願意與你分享一下個人看法。

    那麼,如何進一步提高黃連的產量呢?要實現黃連的增產,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中耕除草要做好

    黃連以根莖入藥,要實現高產,必須要保護好黃連根部。特別是在苗期,至少需要進行3~5次中耕除草。幼苗移栽之後,還需要再進行2~3次中耕除草。有些注意事項,一是,在雨季過後,土壤出現板結的情況之下進行淺耕,避免傷害到黃連根部;二是,雜草要清除乾淨,以減少養分消耗。

    播種的時候,使用幹細腐熟牛馬糞便與種子攪均播撒於畦面;在黃連秧苗移栽之後,三天之內施肥一次;在黃連移栽當年的9~10月份期間,施秋廢;第二年、第三年和第四年,每年施肥2次,即2~3月份施春肥,9~10月份施秋肥;到了第五年,進入採收期,需要再施一次春季肥。

    正確的遮陰處理

    黃連對於光照的強度要求有些特別。在生長的第一年到第三年之間,它對光照的需求量不大。這個時候,需要搭建一個遮蔭棚,避免強光影響到黃連的生長。到了第四年的時候,可以慢慢降低遮陰度,逐步增加光照強度,確保黃連可以正常生長。

  • 3 # 壯鄉皮皮

    形狀特徵

    根狀莖黃色,常分枝,密生多數鬚根。葉有長柄;葉片稍帶革質,卵狀三角形,寬達10釐米,三全裂,中央全裂片卵狀菱形,長3-8釐米,寬2-4釐米,頂端急尖,具長0.8-1.8釐米的細柄,3或5對羽狀深裂,在下面分裂最深,深裂片彼此相距2-6毫米,邊緣生具細刺尖的銳鋸齒,側全裂片具長1.5-5毫米的柄,斜卵形,比中央全裂片短,不等二深裂,兩面的葉脈隆起,除表面沿脈被短柔毛外,其餘無毛;葉柄長5-12釐米,無毛。

    花葶1-2條,高12-25釐米;二歧或多歧聚傘花序有3-8朵花;苞片披針形,三或五羽狀深裂;萼片黃綠色,長橢圓狀卵形,長9-12.5毫米,寬2-3毫米;花瓣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5-6.5毫米,頂端漸尖,中央有蜜槽;雄蕊約20,花葯長約1毫米,花絲長2-5毫米;心皮8-12,花柱微外彎。

    蓇葖長6-8毫米,柄約與之等長;種子7-8粒,長橢圓形,長約2毫米,寬約0.8毫米,褐色。2-3月開花,4-6月結果。[1]

    生長習性

    黃連喜冷涼、溼潤、廕庇,忌高溫、乾旱。一般分佈在1200~1800m的高山區,需要溫度低、空氣溼度大的自然環境。不能經受強烈的Sunny,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蔭。

    共6張

    黃連

    根淺,分佈於5~10cm的土層,適宜表土疏鬆肥沃,有豐富的腐殖質,土層深厚的土壤,pH5.5~6.5,為微酸性。生海拔1500~2300米間的高山寒溼的林蔭下,野生或有時栽培。

    地理分佈

    分佈於四川、貴州、湖南、湖北、陝西南部。生海拔500-2000米間的山地林中或山谷陰處,野生或栽培。模式標本採自四川城口。[1]

    繁殖方法

    用種子繁殖。種子底胚後熟型別。5月上旬種子成熟採收後,選擇陰涼較平坦的山坡用樹枝搭蔭棚,雨水能自然淋入棚內,挖20cm深地作窖,將種子與溼沙在窖內層積貯藏。經早晚及秋季低溫,

    共21張

    黃連的圖片

    胚逐漸發育形成。10~11月間種子裂口後撒播於高畦,每1hm2播種子22.5~37.5kg,用牛馬糞覆蓋。次年2月下旬在畦面搭矮棚遮蔭,3月初出苗,揀去畦面落葉,併除淨雜草。苗期5~6月間應追施速效性氮肥催苗,10~11月間撒細碎牛馬糞及火灰腐殖土以利越冬。

    傳統的栽連技術都採用搭棚遮蔭,於冬季砍樹搭1.2m高蔭棚,廕庇度70%左右,棚內作1.6m寬高畦(廂)。播種後第3年3月間苗圃幼苗已長出4~6片真葉時移栽,行株距10cm×10cm,栽深3~5cm,每1hm2栽苗75~90萬株。有用玉米間作與林間栽連技術,冬季在畦面以行株距1.6m見方,間隔栽植麻、桑等灌木及松、杉等喬木。早春2月末在塑膠矮棚中作營養缽培育玉米苗。

    苗高30cm左右時,在高畦溝兩邊以株距30cm,葉對葉定向移栽玉米苗,6、7月份玉米葉封壟後即在行間栽黃連。冬季玉米收穫後,用玉米稈編織矮棚,為黃連遮蔭。次年復栽玉米,約4~5年後灌木已成林,可為黃連遮蔭,不再栽種玉米。

    黃連收穫後在林間整地,施足底肥,還可再栽連;灌木林栽黃連2~3季後,喬木已成林,便可砍伐灌木,在喬木林下栽連。採用玉米和造林遮蔭技術栽連,不但不影響黃連產量,同時省工、省料、節約投資,活立木積蓄量比不栽黃連的樹林快1倍。[2]

    栽培技術

    栽培方式

    選擇土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力強、通透效能良好的油竹雜木林地,土壤以微酸性至中性,地勢以早晚有斜光照射不超過30度的緩坡地為宜。忌連作。

    黃連-藥用部分

    黃連的種植需選種、育苗、移栽等過程。一般育苗2年後移栽,春、夏、秋季均可移栽,栽後前3年,應及時補苗、除草。移栽3~4年的黃連,每年除草3或4次。從第2年起,除留種植株外,均應及時摘除花苔。在種植栽培過程中,要根據種植年限和植物的生長要求,調整蔭棚的鬱蔽度。

    栽種

    栽種時期

    每年有3個時期可以栽種:第一時期在2~3月雪化後,黃連新葉未長出前,栽後成活率高,移栽後不久即發新葉,長新根,生長良好,入伏後,死苗少,是比較好的栽連時間,群眾稱為“栽老葉子”。第二個時期是在5~6月,此時新葉已經長成,秧苗較大,栽後成活率高,生長亦好,群眾稱為“栽登苗”。但不宜遲過7月,因7月氣溫高,栽後死苗多,脫窩嚴重,生長亦差。第三個時期在9~10月,栽後不久即進入霜期,紮根未穩,就遇冬春冰凍,易受冰凍拔苗,成活率低,在低暖無冰凍地區,才在此時栽種。

    黃連——藥用部分

    準備秧苗

    栽前從苗床中拔取粗壯的秧苗。拔苗時用右手的食指和大拇指捏住苗子的小根莖拔起,抖去泥土,放入左手中,根莖放在拇指一面,秧頭放整齊,鬚根理順,不可彎曲,100株捆成一把。拔苗時鬚根多已受損,失去生機,栽後須重生新根,故栽前在距頭部1釐米處,剪去過長的鬚根。如果採用“通杆法”移栽,鬚根應留長一些,約1.2~2釐米。剪鬚根後,用水把秧苗根上的泥土淘洗乾淨,栽時操作方便,根莖易與土壤接觸誘發新根,同時秧苗吸收了水分,栽時秧苗新鮮,栽後容易成活。通常上午扯秧子,下午栽種,最好當天栽完;如未栽完,應攤放在陰溼處,第二天栽前仍須用水浸溼後再栽。用鉬酸銨1~2∶500千克的水溶液浸根2小時,能促進幼苗髮根,加速長勢;用高錳酸鉀0.5~1∶500千克水溶液浸根2小時,也有加速髮根和生長的作用。

    栽種方法

    秧苗須在陰天或晴天栽種,不可在雨天進行,因為雨天會踩緊畦面,使秧苗糊上泥漿,不易成活。栽種方法有3種:一是栽背刀,用具為專用木柄心形小鐵鏟。栽時右手握鏟,並用大、食、中指兼拿秧苗一把,左手從右手中取1株秧苗,用大、食、中指拿住苗子的上部,隨即將鐵鏟垂直插入土中,深4~6釐米,並向胸前平拉2~3釐米,使成一小穴,把秧苗端正地插入穴中,立刻取出小鏟,推土向前掩好穴口,用鏟背壓緊秧苗。由上至下,邊栽邊退,並隨之弄鬆畦土,弄平腳印。栽苗不宜過淺,一般適齡苗應使葉片以下完全入土,最深不超過6釐米,方易成活,行株距通常為10釐米,正方形栽植,每畝可栽5.5~6萬株。二是栽殺刀,即用鐵鏟壓住秧苗鬚根直插入土。這種栽法栽得快,但成活率不及栽背刀高,一般少採用。三是栽通杆,栽時一手拿秧苗,另一手食指壓住根莖,插入土中,食指稍加旋轉,抽出手指,隨即推土掩蓋指孔。此法栽苗較快,成活率也高。

    共6張

    黃連

    田間管理

    黃連栽植後,立即撒施少量牛馬糞及燻土稱刀口肥。每年早春、夏季種子收穫後及冬季10~11月間各追肥1次,春夏以氮磷等速效性肥料為主,冬肥以牛馬糞及燻土為主,施各肥後應培土。第1、第2年培土約1cm,第3、第4年2~3cm。[2]

    追肥前應除草,移栽後一二年苗小露地孔隙大,易生雜草,每年應拔草4~5次,四五年生黃連已封壟,結合追肥每年拔草3次。搭棚栽連,當年5月種子採收後應揭去蓋棚敞陽,抑制葉的生長,促使根莖充實;林間栽連,栽後第3年開始冬季應修枝亮棚,使廕庇度由栽連時的70%左右降低到20%~30%。[2]

    補苗

    栽種後常有程度不同的死苗脫窩,栽後第一、二、三年秧苗每年約有10%左右死亡,應及時進行補苗,一般補苗進行兩次,第一次在當年的秋季,用同齡壯秧進行補苗,帶土移栽更易成活。第二次補苗在第二年雪化以後新葉未發前。在冬季冰凍較大的高山地區,常把頭年秋季栽種的秧苗拱出地面,故在雪化後要詳細檢視,將拱出地面的秧苗用手按人土內,仍能成活。發現死亡秧苗應進行補栽。此後若發現缺苗,應選用與栽苗相當的秧苗帶土移栽,使栽後生長一致。

    除草

    因採取了苗前除草,故宜與化學除草相結合,在栽種當年和次年,每年除草4~5次,第三、四年每年3~4次,第五年1次,每次在草有2~3片葉時,用撲草淨250克、MAXIMA津25~30克、稻田一次淨(永川產)2包(三種藥施用時,只用其中的一種),與20~30千克沙或磷肥混合,在晴天下午或傍晚,以及陰天均勻撒施於畝黃連土中(只算廂面淨面積),用竹竿或樹枝掃落入地中。然後,認真觀察,若有沒有除淨的雜草,人工拔除。

    追肥

    栽後2~3日內應施一次追肥,用稀薄豬糞水或菜餅水,也可每畝用細碎堆肥或廄肥1000千克左右撤施。這次肥料稱“刀口肥”,能使連苗成活後生長迅速。栽種當年9~10月,第二、三、四、五年春季5月採種後和第二、三、四年秋季9~10月,應各施追肥1次,共8次。春季追肥每畝用人畜糞水1000千克和過磷酸鈣20~30千克,與細土或細堆肥拌勻撒施,施後以細竹枝把附在葉片上的肥料掃落。秋季迫肥以農家廄肥為主,兼用火灰、油餅等肥料;肥料應充分腐熟弄細,撤施畦面,厚約1釐米,每次每畝用量1500~2000千克;若肥料不足,可用腐殖質土或土雜肥代替一部分。施肥量應逐年增加。乾肥在施用時應從低處向高處撒施,以免肥料滾落成堆或蓋住葉子,在斜坡上部和畦邊易受雨水沖刷處,肥力差,應多施一些。

    黃連的根莖向上生長,每年形成莖節,為了提高產量,第二、三、四年秋季追肥後還應培土,在附近收集腐殖質土弄細後撤在畦上。第二、三年撒約1釐米厚,稱為“上花泥”;第四年撤約1.5釐米厚,稱為“上飽泥”。培土須均勻,且不能過厚,否則根莖橋梗長,降低品質。

    平衡施肥

    在追肥上泥的基礎上,廣大連農為了提高產量,還在每一次除草之後施用化學肥料促其生長。經對比試驗,每次每畝施用50千克過磷酸鈣和10千克碳銨為最佳比例。

    病蟲防治

    主要病害有白粉病,應降低廕庇度增加光照並可用石硫合劑防治。蟲害有蠐螬、螻蛄等,可用毒餌誘殺。早春有麂子、錦雞為害花苔和種子,應圍以籬笆,加強人工捕殺,減較為害。[2]

    藥用價值

    功效

    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用於溼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溼疹,溼瘡,耳道流膿。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用於目赤,口瘡。薑黃連清胃和胃止嘔。用於寒熱互結,溼熱中阻,痞滿嘔吐。萸黃連舒肝和胃止嘔。用於肝胃不和,嘔吐吞酸。[3]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抗真菌作用

    3、抗病毒作用

    4、抗阿米巴作用

    5、抗炎、抗腹瀉作用

    6、對心血管作用

    7、解熱作用

    8、降血糖作用

    9、降血脂作用

    10、抗氧化作用

    11、對血液系統的影響

    12、抗潰瘍作用[2]

    適合人群

    胃虛嘔惡,脾虛洩瀉,五更腎瀉者,均慎服。

    藥用禁忌

    本品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忌用。苦燥傷津,陰虛津傷者慎用。

    藥方選錄

    《局方》三黃丸: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衝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心膈煩躁不美飲食;下焦有熱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五臟俱熱即生疽癤瘡痍及五般痔疾糞門腫痛或下鮮血:黃連(去須、蘆)、黃芩(去蘆)、大黃(煨)各十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熟水吞。如臟腑壅實加服丸數。小兒積熱亦宜服之。

    《傷寒論》黃連湯: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150克,甘草150克(炙),乾薑150克,桂枝150克(去皮)人參100克,半夏250克(洗)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晝三夜二。

    《直指方》黃連安神丸:治心煩懊依反覆,心亂,怔仲,上熱胸中氣亂。心下痞悶。食入反出:硃砂20克,黃連25克生甘草12.5克。為細末,湯浸,蒸餅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九食後時時津唾嚥下。

    《局方》瀉心湯:治心經實熱:黃連35克。水一盞半煎一盞食遠溫服小兒減之。

    《本草經集註》:惡菊花、蕪花、玄參、白鮮;畏款冬。

    《蜀本草》:畏牛膝。

    《綱目》:黃連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溼,中病即當止,豈可久服,使肅殺之令常行,而伐其生髮沖和之氣乎?

    《本草正》:黃連善瀉心脾實火,虛熱妄用,必致格陽,故寇宗熒日:虛而冷者,慎勿輕用;王海藏日:夏月久血痢不用黃連,陰在內也。

    《本草經疏》:凡病人血少氣虛,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驚悸不眠,而兼煩熱躁渴,及產後不眠,血虛發熱,洩瀉腹痛,小兒痘瘡,陽虛作洩,行漿後洩瀉,老人睜胃虛寒作瀉,陰虛人天明溏洩,病名腎洩,真陰不足,內熱煩躁諸證,法鹹忌之,犯之使人危殆。

    《神農本草經》:味苦,寒。主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久服令人不忘。

    《名醫別錄》:微寒,無毒。主治五藏冷熱,久下洩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治口瘡。

    《本草拾遺》:主羸瘦氣急。

    《藥性論》:惡白殭蠶,忌豬肉,惡冷水。殺小兒疳蟲,點赤眼昏痛,鎮肝,去熱毒。

    《日華子本草》:治五勞七傷,益氣,止心腹痛、驚悸、煩躁、潤心肺、長肉、止血、並瘡疥,盜汗,天行熱疾。豬肚蒸為丸,治小兒疳氣。

    《開寶本草》:味苦,微寒,無毒。五臟冷熱,久下洩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

    《本草圖經》:黃連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異。蓋眼目之病,皆血脈凝滯使然,故以行血藥合黃連治之。血得熱則行,故乘熱洗也。

    《本草衍義》:今人多用治痢,蓋執以苦燥之義。下俚但見腸虛滲洩,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顧寒熱多少,但以盡劑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氣實初病,熱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盡劑也。或虛而冷,則不須服。餘如《經》。

    《藥類法象》:瀉心火,除脾胃中溼熱,治煩躁噁心,鬱熱在中焦,兀兀欲吐。治心不痞滿必用藥也。仲景治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

    《藥性賦》:味苦,平,氣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瀉心火,消心下痞滿之狀;主腸澼,除腸中混雜之紅;治目疾暴發宜用,療瘡瘍首尾俱同。

    《湯液本草》:氣寒,味苦。味厚氣薄,陰中陽也。升也,無毒。

    《象》雲:瀉心火,除脾胃中溼熱,治煩躁噁心,鬱熱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滿必用藥也。仲景治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去須用。

    《心》雲:瀉心經之火,眼暴赤腫及諸瘡,須用之。苦寒者主陽有餘,苦以除之。安蛔,通寒格,療下焦虛,堅腎。

    《珍》雲:酒炒上行,酒浸行上頭。

    《本草》雲: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五臟冷熱,久下洩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久服令人不忘。

    《液》雲:入手少陰,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瀉心其實脾也,為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治血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

    海藏祖方,令終身不發斑瘡:煎黃連一口,兒生未出聲時,灌之,大應。已出聲灌之,斑雖發,亦輕。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

    《衍義》雲:治痢有微血,不可執以黃連。為苦燥劑,虛者多致危困,實者宜用之。

    《本草》又云:龍骨、理石、黃芩為之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鮮皮,畏款冬花,勝烏頭,解巴豆毒。

    《本草衍義補遺》:以薑汁炒辛散,除熱有功。

    《本草發揮》:成聊攝雲:苦入心,寒除熱。大黃、黃連之苦,以導瀉心下之虛熱。又云:上熱者洩之以苦,黃連之苦以降陽。又云: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黃連、黃柏之苦以安蛔。

    潔古云:瀉心火,除脾胃中溼熱,治煩躁噁心,鬱熱在中焦,兀兀欲吐。味苦,氣味俱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五:瀉心熱一也,去中焦火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溼四也,赤眼暴發五也。酒炒則上行。又云:去中焦溼與熱,用黃連瀉心火故也。眼痛不可忍者,用黃連、當歸根,酒浸煎服。宿食不消者,用黃連、枳實。

    《本草綱目》:黃連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溼,中病即當止。

    《本草經疏》:黃連稟天地清寒之氣以生,故氣味苦寒而無毒。味厚於氣,味苦而厚,陰也。宜其下洩,欲使上行須加引導。入手少陰、陽明,足少陽、厥陰,足陽明、太陰。為病酒之仙藥,滯下之神草。六經所至,各有殊功。其主熱氣,目痛眥傷淚出,明目,大驚益膽者,涼心清肝膽也。腸澼腹痛下痢。

    《別錄》兼主洩澼。洩者,瀉利也;澼者,大腸下血也,俗名為髒毒。除水利骨,厚腸胃,療口瘡者,滌除腸、胃、脾三家之溼熱也。久服令人不忘者,心家無火則清,清則明,故不忘。

    《本草蒙筌》:味苦,氣寒。味厚氣薄,可升可降。沉也,陰也,陰中微陽。無毒。治諸火邪,依各制炒。

    《本草乘雅》:苦寒凌冬,寒水之;有節色黃,中土之制,判為心之用藥也。熱氣上炎,即以炎上作苦之品,異以入之,變易其性,以致和平。

    《藥性解》:黃連,味苦,性寒,無毒,入心經。主心火炎,目疾暴發,瘡瘍紅腫,腸紅下痢,痞滿洩瀉,小兒疳熱,消中口瘡,驚悸煩躁,天行熱疾。

    《本草求真》:大瀉心火實熱。

    《得配本草》:黃芩、龍肌、理石為之使。畏牛膝、款冬,惡冷水、菊花、玄參、白殭蠶、白鮮皮、芫花。忌豬肉。殺烏頭、巴豆、輕粉毒。

    《本草經解》:黃連氣寒,秉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其主熱氣目痛也,心主火,火氣熱,心病舍肝,肝開竅於目也,黃連苦寒,所以清火也。手少陰之正脈,出於面,合目內眥,手少陰為心火,火盛,則心繫急而淚出;眥傷者,皆心火,黃連清心,所以主之。實則瀉其子,心者,肝木之子也,清心則肝邪瀉,所以明目也。

    《神農本草經讀》:黃連氣寒,秉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水而味水,一物同俱,故能除水火相亂,而為溼熱之病。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味苦寒。主熱氣,除熱在氣分者。目痛,眥傷淚出,明目,除溼熱在上之病。腸澼腹痛下痢,除溼熱。

    《本經疏證》:黃連根株叢延,蔓引相屬,有數百株共一莖者,故名連,其治亦多延淹久之證,如淫瘡黃連粉主之是矣,夫名浸淫,則非初起暴得之疾,亦非一治可瘳之候,故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從未有新得之病用黃連者。

    《本草新編》:黃連,味苦,寒,可升可降,陰也,無毒。入心與胞絡。最瀉火,亦能入肝。大約同引經之藥,俱能入之,而入心,尤專經也。止吐利吞酸,善解口渴。治火眼甚神,能安心,止夢遺,定狂躁,除痞滿,去婦人陰戶作腫。治小兒食土作疳,解暑熱、溼熱、鬱熱,實有專功。

    《本草分經》:大苦大寒。入心瀉火,鎮肝涼血,燥溼開鬱,能消心竅惡血,亦瀉脾火。酒炒治上焦火,薑汁炒治中焦火,水炒治下焦火。

    藥用毒性

    小檗鹼的治療量相當安全,副作用也很少,長期服用也未見任何障礙,一次口服小檗鹼2.0g或連用黃連粉100g未見任何副作用。在動物試驗中,毒性也很輕,給小鼠口服不易致死,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為0.01g/kg,亦有測得其半數致死量為0.066g/kg(黃柏或黃連則各為0.52,0.73g/kg)。

    貓口服0.1g/kg可引起全身抑制,嘔吐,於8~10天后死亡,呼吸由興奮轉向麻痺,死亡前可發生驚厥。小鼠腹腔注射硫酸小檗鹼的半數致死量為24.3mg/kg。四氫小檗鹼給小鼠灌胃、皮下及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940mg/kg、790mg/kg及100mg/kg。

    鹽酸小檗鹼腹腔注射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為24.3mg/kg。小檗鹼最嚴重的毒性為心臟毒性,在臨床可出現急性心源性腦缺氧綜合徵,100mg於葡萄糖溶液中滴注,病人有出現頭昏、氣急、心律紊亂、迴圈呼吸吸驟停等,並有死亡病例報道。過敏反應也較多見,小檗鹼針劑(0.1%)2~4ml,有出現全身搔癢、蕁麻疹、體溫升高、心慌、關節疼痛、呼吸迪促、煩躁不安、噁心、嘔吐、嚴重的可致血壓下降出現過敏性休克。[2]

    鑑別

    性狀鑑別

    根莖多簇狀分枝,彎曲巨抱,形似倒雞爪狀,習稱雞爪黃連;單枝類圓柱形,長3~6cm,直徑2~8mm。表面灰黃色或黃棕色,外皮剝落處顯紅棕色,粗糙,有不規則結節狀隆起、鬚根及鬚根殘基,有的節間表面平滑如莖杆,習稱過橋;上部多殘留褐色鱗葉,頂端常留有殘餘的莖或葉柄。質堅硬,折斷面不整齊,皮部橙紅色或暗棕色,木部鮮黃色或橙黃色,髓部紅棕色,有時中空。氣微,味極苦。[2]

    顯微鑑別

    根莖橫切面:

    鱗葉組織常脫落。木栓層為數列木栓細胞。皮層寬廣,有的可見根跡和葉跡維管束;石細胞黃色,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紙管束外韌型,呈斷續的環狀排列,束間形成層不明顯。韌皮部外側有纖維束,大小不等有數個至數十個或上百個纖維;有的還伴有黃色石細胞。木質部黃色,均木化;木纖維較發達。髓部薄壁細胞間有時可見少數單個或成群存在的石細胞。薄壁細胞均含澱粉粒。[2]

    粉末特徵

    黃棕色或黃色。

    ①石細胞鮮黃色,類圓形、類方形、類多角形或稍延長,直徑25~64μm,長約至102μm,壁厚9~28μm,紋孔明顯,有的層紋明顯。

    ②木纖維眾多,黃色,細長;直徑10~13ctn,壁稍厚,木化,紋孔稀疏。

    ④導管主為孔紋和螺紋導管,直徑8~20μm。

    ⑤澱粉粒多為單粒,長圓形、腎形、類球形或卵形,直徑1~10μm;復粒少數,由2~4分粒組成。鱗葉表皮細胞綠黃色或黃棕色,略呈長方形,壁微波狀彎曲。[2]

    理化鑑別

    (1)本品折斷面在紫外光燈下顯金黃色熒光,木質部尤為顯著。[2]

    (2)取本品粉末約1g,加乙醇10ml,加熱至沸騰,放冷,濾過,取濾液5滴,加稀鹽酸1ml與漂白粉少量,即顯櫻紅色;另取濾液5滴,加5%五倍子酸的乙醇溶液2~3滴,蒸乾,趁熱加硫酸數滴,即顯深綠色。(檢查小檗鹼)[2]

    (3)取本品粉末或切片,加稀鹽酸或30%硝酸1滴,片刻後鏡檢,可見黃色針狀結晶簇,加熱結晶顯紅色並消失。(檢查小檗鹼)

    (4)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約1g,加甲醇10ml,加熱至沸騰,放冷,過濾,濾液作為樣品溶液。另以鹽酸小檗鹼、鹽酸掌葉防己鹼、鹽酸藥根鹼及鹽酸木蘭花鹼為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液作為對照溶液。在矽膠薄層板上點樣品溶液1~2μm,對照溶液5μl,以氯仿~甲醇~氨水(15:4:1)展開,取出,晾乾。所得色譜圖,在自然光下小檗鹼及掌葉防已鹼顯黃色,藥根鹼在有氨存在時顯紅棕色,木蘭花鹼無色。在紫外光(254μm)下小檗鹼和掌葉防已減顯亮黃綠色,木蘭花減顯亮藍紫色,藥根鹼顯暗斑。[2]

    商品規格

    味連一等:多聚整合簇,分枝肥壯堅實,間有過橋,長不超過2cm。無不到1.5cm的碎節、殘莖、焦枯、雜質、黴變。二等:條較一等瘦小,有過橋。間有碎節、碎渣、焦枯。餘同一等品。[2]

    化學成分

    根狀莖為著名中藥“黃連”,含小檗鹼、黃連鹼、甲基黃連鹼、掌葉防己鹼等生物鹼,可治急性結膜炎、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腸胃炎、吐血、癰癤瘡瘍等症。[1]

    根莖含小檗鹼(berberine)5.56%~7.25%,黃連鹼(coptisine),表小檗鹼(epiberberine),小檗紅鹼(berberrubine),掌葉防已鹼(palmatine),非洲防己鹼(columbamine),藥根鹼(jatrorrhizine),甲基黃連鹼(worenine),木蘭花減(magnoflorine),阿魏酸(ferulic acid),黃柏酮(obakunone),黃柏內酯(obakulactone)。[2]

    歷史

    黃連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本草綱目》中記載:“其根連珠而色黃,故名。”自古以來即認為四川為主產地,例如《名醫別錄》上說:“黃連生巫陽及蜀郡大山,二月八月採。”而巫陽及蜀郡均指四川。此外,本草記載在長江以東以及湖南、安徽諸省也產,如唐本草記載:“蜀道者粗大,味極濃苦,療渴為最,江東(即今長江以東)者節如連珠,療痢大著,今澄州(即今湖南澧縣)者更勝。”再參閱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中“澧州黃連”和“宣州(即今安徽宣城)黃連”以及《植物名實圖考》中的黃連附圖,特別是後二者可以清晰地鑑定即系黃連屬(Coptis)植物無疑。因而可以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即以四川一帶的黃連C. chinensis及長江流域下游一帶的短萼黃連C. chinensis var. brevisepala同時一併藥用。[1]

    植物文化

    相傳,很久以前,石柱縣黃水壩老山上的一個村子裡,住著一個姓陶的醫生。他妻生下二男二女。有一年遇天災,妻子和兩個兒子相繼病死,因家境貧寒,無力撫養,三女兒也送給了別人家,只留下么女,父女相依為命。陶醫生僱請了一名叫黃連的幫工,替他栽花種草藥。黃連心地善良,勤勞憨厚。

    共2張

    黃連

    沒過多久,黃水壩一帶的老山上不少人都得了一種相似的疾病,患者多屬高熱煩燥、胸悶嘔吐、洩瀉瘌疾、腫痛,漸漸地一個個身強力壯的人都失去了勞動能力。懂事的陶家么女,算是個幸運兒,她沒染上這種怪病,還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務。

    有一年春天,陶么女踏青外出,在山坡上,她忽然發現一種野草的葉邊沿具有針刺狀鋸齒,長有很多聚傘花序,有黃色的、綠色的,也有黃綠色的,好看極了,順手拔起這些野草,乍看草根節形似蓮珠,或似雞爪,或似彎曲的過橋杆,她興奮地帶回家種在園子裡。

    黃連每次給花草上肥澆水,也沒忘記給那野草一份。天長日久,野草越發長得茂盛,蔥綠滴翠。

    次年夏天,陶醫生外出治病,十多天沒回家,其間,陶么女也臥病在床,厭食不飲,一天天瘦下去,只剩得皮包骨頭了。陶醫生的幾位同鄉好友煞費苦心想盡辦法,也沒治好陶么女的病。

    黃連心想,陶姑娘在園子裡種下開黃綠色小花的野草,怎麼不可以用來試一試?於是他就將那野草連根拔起,洗乾淨,連根鬚葉一起下鍋,煮了一會兒功夫,他揭開鍋蓋一看,鍋中的野草和湯全都煮成黃色的了。

    這時黃連拿起湯勺舀了一碗,正想給么女送去,突然想到,萬一有毒,豈不是害了陶姑娘?不如自己先嚐一下,只要自己沒被毒死,就讓陶姑娘喝這湯。他隨即一飲而盡,只是覺得味道好苦。

    隔了兩個時辰,黃連見自己還活著,手腳都動得,話說得,耳聽得,眼見得,方信這野草無毒,這才端一碗讓陶么女服下,說來也怪,陶么女喝下這野草湯,病竟然就好了,她對黃連說:“這是一味好藥,就是太苦了。”此時,已暗戀陶么女許久的黃連聽後黯然神傷地說:“我苦等一個人兒,卻沒等到,也許和我的命一樣苦吧!”

  • 4 # 陝南小夥子

    黃連產於海拔900~1500米的潮溼、多陰少陽、中性土質地帶。黃連屬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種類頗多,產區亦廣,有野生與種植之分,育苗生長期1年,移栽生長期4年,株高15-45cm.

    一、育苗

    1.採種與儲存。栽種2~4年的黃連均開花結果,採收季節為每年夏季,採收時將種子柄輕輕採摘裝入布口袋裡,陰乾,除去殼和雜物即得到純淨的黃連種子。種子休眠儲存期一般採取泥沙拌儲。用1kg黃連種子拌入3kg乾溼適度泥沙中,再用透氣布口袋裝封好放在陰涼通風處,隨時檢查,以手捏成團、手鬆散得開為宜,發現沙種過幹應噴灑少量清水保溼,等秋冬季再播種下地。

    2.整地與做架。黃連育苗地應選土質肥沃的生荒地,除去樹根雜草,用鋤頭淺挖深度10cm,以1.5m溝排溝開箱,將土壤整細整平。搭遮陽棚順著箱地中間每隔2米打一根木樁.木樁長約2.2m.頂端做成“Y”型便於搭放竹、木橫條枝丫遮陽。

    3.播種與遮陽。播種時間在深秋初冬為宜.每畝地用純種子約0.5kg,計泥沙種為2kg均勻撒播,然後用樹枝蓋在上面防日曬和雨淋,又可保溼防旱提高出苗率,促進苗壯苗齊。每畝苗圃地出苗10萬株,可移栽生產面積3~4畝。

    4.施肥與防病。苗期精管很關鍵,播下的種子在初去氣溫回升時開始萌芽生長,檢查發現60%以上種子已發芽變綠色時就應揭開覆蓋物,隨即將枝丫均勻地搭放在遮陽架上,接著清除苗箱上的枯枝落葉和雜草。等黃連苗長到4葉以上就可以增施苗肥,每畝用尿素0.5-lkg,幹撒或加水噴施均可,春夏秋冬各施一次。撒施草木灰可以預防白粉病,每畝可施50kg施後用竹、樹丫輕輕將葉面上的草木灰掃落,以免燒苗。如果苗發生了白黴病和白粉病,可每畝撒生石灰1kg也可以選用多菌靈25%可溼性粉劑兌成500倍液噴灑,也可交換使用託布津50%可溼性粉劑1000~1500倍液噴洶,每隔5~10天一次,連噴2-3次效果良好。

    二、栽培

    黃連生長於海拔900~1500m地帶.喜陰少陽,需豐富的水分和養料,栽後4~5年可收穫。

    1.選栽壯苗。黃連秧苗可自己培育也可購買,一般選1~1.5年生的無病嫩苗、壯苗移栽最佳,產量最好,苗齡兩年以上為老苗弱苗,栽後產量較低,不宜選用。黃連生產地應選擇生荒地最好,因為生荒地較少長雜草和發生病蟲害,選地整地與育苗地基本相同,可適當留樹遮陽。

    2.精心栽秧。一年四季都可以栽植黃連秧苗,但以春秋為最佳季節,栽植方法是每株栽一窩、窩行距約15cm,正方形栽植,栽時用細土壓緊鬚根,苗芯與土壤表面平齊,不可栽得太深。

    3.除草上土。黃連的種植管理是奪取高產的主要保證,除草保苗,每年春夏秋共除草三次,冬季以覆土為主。黃連每年分櫱新長一批新芽露出土面,覆土能促使其根莖長勢茁壯,方法是將箱溝和地邊挖取肥沃土壤均勻撒在黃連箱上.覆土前先撒施一次底肥,每畝用草木灰50kg、複合肥50kg然後蓋土。

    4.追肥防病。春秋季是黃連生長旺盛期,也是營養需求量最大時期,去秋季各施一次尿素,每畝每次用5kg栽後兩年的黃連地要增施農家肥,以促進其根生長。

  • 5 # 小浣優鮮

    黃連是一味名貴的中藥材,隨著市場需求量的增加,人工種植的規模也在不斷地擴大,現在主要分佈在中國的四川、貴州以及湖南、湖北等地。如果黃連要高產,田間管理就是關鍵,那麼我們要如何進行田間管理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1、苗期管理

    黃連在播種之後,我們要及時的將覆蓋在土壤上層的地膜或稻草揭除,以免影響黃連幼苗的生長。在這段時間,我們要觀察田間土壤的溼度,合理的進行澆水,促進幼苗的生長。等幼苗生長出兩三片真葉的時候,就要開始進行間苗。還有就是我們在黃連出苗之前就要搭建好遮陰棚,以免出苗之後光照強度過大,曬傷幼苗。

    2、補苗定植

    一般等黃連幼苗生長到八到十五釐米左右的時候,我們就要開始進行勻苗、移苗以及補苗的工作,簡單的來說就是定植。我們在移苗的時候首先就是要將苗地的部分幼苗進行勻苗,然後其餘的幼苗再進行栽種,但在栽種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死苗現象,所以我們每各一段時間就需要去觀察幼苗的成活情況,及時的進行補苗,以保證田間齊苗。

    3、中耕除草

    黃連在幼苗期間,至少需要進行三到五次中耕除草,而等到幼苗移栽之後,一般就只需要兩到三次即可。為了不影響黃連的生長,我們通常都是在雨季過後,種植地土壤出現板結的情況下進行淺耕,這樣不會傷及黃連的根部。其次就是在雜草較多的時候,我們可以人工將雜草拔除,或者是進行中耕,將雜草清除,減少養分的消耗。

    4、科學水肥

    在黃連幼苗生長期間,我們需要追施三次肥,主要是以糞尿水進行澆灌,並且要控制糞尿水的濃度,最好是低濃度的,以免造成燒苗。移栽之後我們需要先追施一次稀糞水,等到春季用速效氮肥進行追施,然後就是要等到秋季追肥了,秋肥主要是以農家肥為主。每畝施肥量不宜過大,但也要保證黃連生長的需求,一般控制在三千斤左右。

    5、調整遮陰

    黃連的生長我們是需要搭建遮陰棚的,但是我們也是需要合理的調節光照強度的。在黃連生長的第一年到第三年之間,這段時間它對光照的需求量並不大,所以我們要經常檢查遮陰棚是否有缺陷,要及時的進行修補。等到第四年的時候,就可以慢慢的降低遮陰度,增加光照強度,如果這時的光照太弱,也是會影響黃連的正常生長的。

  • 6 # 三農大觀

    感謝邀請!

    黃連作為一種名貴的藥材,隨著中草藥的發展,需求量越來越大,受到人們的追捧與喜歡!近年來隨著行情的上漲,更是有不少人在人工種植黃連!但黃連的生長期長,種植要求比較高,管理不好的話可能沒有收成,因此,黃連的種植技術就成了關鍵,接下來三農君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講述黃連的種植技術,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環境要求

    黃連喜冷涼、溼潤、廕庇,忌高溫、乾旱。自然野生的一般在1000~1800m的高山區,需要溫度低、空氣溼度大的自然環境。不能經受強烈的Sunny,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蔭。黃連的根淺,分佈於5~10cm的土層,適宜表土疏鬆肥沃,有豐富的腐殖質,土層深厚的土壤,pH5.5~6.5,為微酸性。喜歡長在海拔1000~2300米間的高山寒溼的林蔭下。

    因此,人工種植的環境儘量滿足這些條件,才能令黃連更好的生產。

    2、繁殖育苗

    黃連主要用種子進行繁殖。一般為每年的5月上旬種子成熟採收後,選擇陰涼較平坦的山坡用樹枝搭蔭棚,雨水能自然淋入棚內,挖20cm深地作窖,將種子與溼沙在窖內層積貯藏。經早晚及秋季低溫,胚逐漸發育形成。到了10~11月間種子裂口後撒播於高畦,每公頃播種子22.5~37.5kg,用牛馬糞覆蓋。到了次年2月下旬在畦面搭矮棚遮蔭,3月初出苗,揀去畦面落葉,併除淨雜草。

    播種後第3年的3月間苗圃幼苗已長出4~6片真葉時移栽,行株距10cm×10cm,栽深3~5cm,每公頃(15畝)栽苗75~90萬株。移栽3~4年的黃連,每年除草3或4次。從第2年起,除留種植株外,均應及時摘除花苔。

    3、田間管理

    黃連栽植後,立即撒施少量牛馬糞及燻土稱刀口肥。每年早春、夏季種子收穫後及冬季10~11月間各追肥1次,春夏以氮磷等速效性肥料為主,冬肥以牛馬糞及燻土為主,施各肥後應培土。第1、第2年培土約1cm,第3、第4年2~3cm。

    除草,移栽後一二年苗小露地孔隙大,易生雜草,每年應拔草4~5次,四五年生黃連已封壟,結合追肥每年拔草3次。搭棚栽連,當年5月種子採收後應揭去蓋棚敞陽,抑制葉的生長,促使根莖充實;林間栽連,栽後第3年開始冬季應修枝亮棚,使廕庇度由栽連時的70%左右降低到20%~30%。

    黃連種植的成活率根管理的好壞相關,一般移栽一年的黃連,會有10%左右的死苗,需要及時補苗。由於黃連的生長週期長達幾年,田間除了補苗外,要及時清理雜草,一般每年3-5次。及時除草,才能不被搶掉肥料。

    4、病蟲防治黃連易生的主要病害有白粉病,應降低廕庇度增加光照並可用石硫合劑防治。蟲害有蠐螬、螻蛄等,可用毒餌誘殺。早春有麂子、錦雞為害花苔和種子,應圍以籬笆,加強人工捕殺,減較為害。

    這幾年黃連的市場行情還不錯,但因為種植週期長,從事黃連種植的風險較大,要謹慎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先推薦一些有社會意義的故事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