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布ssp
-
2 # 歷史哆唻咪
萬曆北韓戰爭,又稱萬曆北韓之役,1592-1 599年間,因日本關白豐臣秀吉侵略北韓,北韓無力抵抗,明朝出兵抗日援朝,此戰在中國稱為“萬曆北韓戰爭”,在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在北韓稱為“壬辰倭亂”,是明朝萬曆三大徵之一。
萬曆北韓戰爭分為兩個階段,明朝先後多大十一萬人、北韓先後約四十餘萬、日本參戰兵力先後多達三萬餘人。在第一階段雙方都派出相當大的兵力對戰,明朝在後方資源和兵力上佔優勢,而日本在軍事策略上佔優勢,但是他們的騎兵遠遠不如明朝,所以對比下來,雙方的實力相差不大。但是第二次對戰中,明朝國內的情況複雜,農民起義頻繁,還有一些人忙著造反,所以對於這場戰爭的兵力輸出遠不如第一次,但是對付日本依然是足夠了。
戰前各國情況戰爭發生時明朝內部並不太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財政狀況本就堪憂,但大背景下已和平百餘年,部分軍隊實戰經驗並不豐富;而反觀日本,此時正值日本戰國,國內戰爭已持續了百餘年,剛剛被豐臣秀吉統一全國,士兵實戰經驗豐富且名將輩出,參戰的將領如小早川隆景,加藤清正,藤堂高虎,島津義弘,立花宗茂等皆是在日本耳熟能詳的名將。此外數量龐大的日本武士除了打仗什麼都不會,戰後正處於無事可做狀態。至於北韓則由於重文輕武,其軍隊實力幾乎不堪一擊。
戰爭傷亡情況《明史》總結曰:“自倭亂北韓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中朝與屬國迄無勝算,至關白死而禍始息。”但實際上對於此戰到底是由於明軍以少勝多,日軍慘敗導致了豐臣秀吉之死,還是明軍本無力抵抗,由於豐臣秀吉之死才導致了日軍撤退,兩種說法頗有爭議。
可以肯定的是,萬曆北韓戰爭雙方戰死人數不計其數,加上這場戰爭持續時間長達七年之久,對於雙方的各方面損耗來說都是相當巨大的。學界一般認為:萬曆北韓戰爭傷亡情況明朝合計三萬多人,北韓大約三十萬人,日本超過十四萬。另外由於萬曆北韓戰爭發生在北韓地區,至少有一百萬的北韓平民在這次戰爭中失去生命。
中國陣亡的將領有李寧,在戰爭中首當其衝殺敵,卻被敵人圍毆致死;鄧子龍,南原城守將副總兵,打島津義泓時死守露梁海,被活活燒死。
北韓方面犧牲將領最有名的就是李舜臣,在海之戰時率龜船以四打百,追擊殘敵時被冷槍擊中胸部而死。
日本方面,基本沒有什麼名字,最有名的也就是他們的將領豐臣秀吉,但是在戰爭的最後豐臣秀吉沒有陣亡,只是被日本視為這場戰爭失敗的主要因素。
這場戰爭中日朝犧牲將領按照戰役來劃分的話會更加細緻。在王京圍困戰中,日本的主要糧倉被明朝燒燬,本多重葵自殺;在蔚山大會戰中,雙方軍隊損失都相當慘重,中方將領盧繼忠犧牲,日方兩位將領陣亡。
最慘烈的戰役最慘烈的一次是「泗川之戰」,明軍將領董一元率部 2 萬多人進攻泗川,被日軍守將島津義弘以萬餘人擊潰,折損兵力約 7 千餘人。
第二為「第一次蔚山之戰」,明軍將領麻貴率部 4 萬 4 千人進攻蔚山,被日軍守將加藤清正以 2 萬多人擊潰,傷亡 4 千餘人。
第三為「南原之戰」,日軍主帥宇喜多秀家率兵 4 萬人圍攻南原城,明軍楊元部 3 千人幾乎被全殲,僅逃出 2 百人。
戰爭對各國影響此戰明朝“幾舉海內之全力”,調盡遼東騎兵精銳,據統計,遼東原有兵額95000,至萬曆二十八年(1600)只有40000,也就是說減少了60%。由於此役,明朝與北韓在二十年內無力進剿後金力量,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強大,對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脅。而龐大的軍費開支,更是給當時本就緊張的明朝經濟狀況雪上加霜。據記載,明朝為此戰支出不少於白銀2400萬兩,而當時全國年賦僅為2663.5萬石,按當時比價折算,這2400萬兩的軍費相當於米6400萬石。《明史·兵志》記載:“北韓用兵,百萬之積俱空。”
而北韓受戰爭的創傷更加嚴重,除了經濟遭到極大破壞,土地遭到日軍蹂躪,甚至可謂是到了民窮財盡的境地。豐臣秀吉曾命將北韓及明朝陣亡士兵的鼻子割下來以代首級,日本軍割取了北韓人鼻十八萬五千七百三十八個,北韓軍隊可謂被徹底擊垮;隨之而來的饑荒,瘟疫更是奪取百萬人的生命,北韓一蹶不振,從而徹底失去了對女真的控制權,反而被後金取代明朝,成為了北韓的宗主國。
慶長文祿之役對於日本的影響同樣巨大,可以說是直接奠定了日本未來格局。豐臣秀吉在徵北韓前也許由於統一日本的驕傲自大,以及老年昏聵,對明朝軍隊的實力進行了錯誤的判斷,使得日本在經濟上遭到嚴重損失,給日本人民帶來空前災難。除去日軍超過17萬的傷亡外,日本水軍在此役中幾乎消亡殆盡。另一方面,文祿慶長之役的失敗使得日本在今後三百年未曾動過侵略中國的腦筋,使得東亞國際關係出現了維持了三百年之久的比較穩定的和平格局,直至甲午海戰。
戰爭最終雖以大明和北韓聯軍勝利而告終,卻使明朝與北韓由盛轉衰,並給予了女真以迅速崛起的機會,同時戰爭徹底改變了日本國內格局,豐臣勢力迅速垮臺,對整個日本戰國史產生了巨大影響。
-
3 # 歷史小浪花
萬曆北韓戰爭是由日本太閣豐臣秀吉挑起的,以爭奪更多的土地為目的,發起的對北韓的侵略戰爭。
戰爭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1592年至1595年 由明朝將領李如松和宋應昌統領,前往北韓作戰,在經過平壤大戰後,日本大敗後撤退,明軍也因入朝兵力不多,無法組織大規模作戰。而後又在碧蹄館之戰後雙方開始談判,議和,至此第一階段戰役結束。
第二階段從1957年開始,豐臣秀吉從釜山登入,率領15萬大軍開始對朝第二次作戰。明朝由總兵麻貴統領,後續有山東參政楊稿、兵部侍郎邢階趕到,總共8萬餘人。其中有很多經典戰役,而又數鳴梁海戰最出名。北韓水軍名將李舜臣是日本最為頭疼的對手,李舜臣憑藉幾艘船隻大敗日本統帥藤堂高虎率領的133餘艘戰船。具體情況可以觀看電影《鳴梁海戰》,而後,豐臣秀吉死於京都,日本士氣受挫,著手準備撤退。正在日本準備撤退之時,明軍又在露梁海戰大敗日軍。日軍至此以無還手之力。
1599年明軍班師回朝,萬曆北韓戰爭結束。
-
4 # 論史大能貓
萬曆北韓之役是四百年前發生在北韓半島的一場國際戰爭。日本史書把萬曆北韓之役分為兩次戰爭,分別叫作文祿之役和慶長之役。北韓史書則稱之為壬辰衛國戰爭。《明史》稱萬里北韓之役的勝利為“東洋之捷,萬世大功”。無法否認這場戰役的意義,如果日本在這個時期徹底佔領了北韓,恐怕侵華戰爭也不會拖延到二十世紀了。整個戰爭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開始至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結束,歷時七年。
雖然在戰役期間,日軍間或有一些戰術勝利,但從總體趨勢來看,日軍在明軍參戰以後處於被動防守地位。日本自封的所謂戰國猛將們,英豪們,與明軍交戰往往“舉陣驚駭奔散”,雖然取得過一些勝利,大都是在防守時取得的……
1、初戰不利
1592年7月17日黎明,祖副總兵長途奔襲以遊擊史儒、王守官等為先鋒統軍進迫平壤城,史儒率領千總馬世龍、張國忠兩官先入城,手斬敵首10級,由於連夜大雨導致遼東軍火器失效,加上祖承訓不熟悉日軍戰法導致軍潰將亡,史儒遭到鐵炮命中而亡。軍隊潰散,祖承訓僅以身免,一日之內敗退過大定江。
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糧草不繼,北韓方面無法提供明軍的糧草供應;第二,情報有誤,北韓方面指平壤有日軍1000餘人,實際交戰後日軍多達上萬人;第三指揮權的問題。要求指揮權交由北韓將領,大家可以想象如果志願軍的指揮權交到北韓將領手中的後果……
2、平壤大捷
明軍第二波增援自平壤兵敗後,同年10月16日,明朝命李如松總理薊、遼、保定、山東軍務,並充任防海御倭總兵官,其弟李如柏、李如梅為副總兵官,一同開赴北韓。明朝從全國範圍調集了4萬精銳。這支軍隊的主要構成如下:遼東鐵騎1萬;宣府、大同各選精騎8千;薊鎮、保定各選精銳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總兵劉鋌率川軍5千,做為後續部隊向北韓進發。元月5日進抵平壤城下,元月8日與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18000人戰於平壤(期間建州衛的女真人對北韓提出援助,9月辛未,大家熟悉的努爾哈赤在嚮明朝朝貢馬匹的貿易後,聽說日本軍入侵北韓之事,派使臣馬三非來北韓說:稱建州衛部下有馬軍三、四萬,步軍四、五萬人,皆精勇慣戰,聽說倭軍入侵北韓,因為跟北韓唇齒相依,願意出兵援助北韓,而後被婉拒了……)
平壤易守難攻,明軍採取了圍攻三門的戰略,東門留給日軍撤退以防對方做困獸之鬥。當時明軍配有佛朗機炮、虎蹲炮,滅虜炮...等等火炮數百門,在此戰發揮了巨大威力,守城日軍死傷慘重。祖承訓率領的明軍率先突破城南的蘆門,接著含談門、普通門、七星門、牡丹峰也相繼被明軍攻佔,日軍黑田長政曾派黑田二十四將之一的久野重勝前往偵查,也被明軍擊斃。
小西行長一看大勢已去,率領殘兵退守。入夜,日軍自東南方向突破,渡過大同江向漢城退卻。日軍這些身經百戰的戰國名將居然沒有半點軍事常識,其實在沿途早有李如松部署李寧和查大受的伏兵等候,一陣掩殺,擊斃數百日軍。李如松收復平壤、開城,並且進攻漢城,是役明軍付出陣亡790人的代價,給予日軍九千餘人的損失。
2、碧蹄館之戰
由李如松率領的明軍在平壤大捷後,為了快速緩解後勤危機,欲乘勝追擊日軍速戰速決,先遣副總兵查大受與北韓將領高彥伯領騎兵數百偵查開城至王京之間的道路,正月廿五偵查先鋒在碧蹄館南方的礪石嶺遇到日軍前野長康、加藤光泰的偵察隊數百名,一時之間,雙方前鋒交戰,查大受乘勝追擊,並派人將戰況傳給李如松。
26日提督李如松得報後,以為日軍如當地土民所說棄京城撤退,遂率領本部兵馬騎兵4000人從開城疾馳引援,與立花宗茂展開交戰。而後續的祖承訓,李寧,孫守廉等人相繼投入戰鬥,此時明軍人數增加到3000人。時近中午時分,突然20000名日軍先鋒軍如小早川隆景、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吉川廣家等部趕來佔領望客硯,後面還有日軍本隊20000人進軍。兩軍從午後交戰6個小時至黃昏後明軍終於等到左協大將副總兵楊元率援軍1000人到來。日軍小早川隆景因明軍援軍的到來方始退軍,而李如松則主動斷後,但從日軍小野成幸直接向李如松所在的方向突進,最後被李如梅擊斃,明軍撤退。
此戰歷時12小時,因為李如松的指揮失誤,明軍面對數倍日軍限於困戰。但是卻也突出了明軍騎兵的強悍戰鬥力,佔據參戰兵力優勢的日軍經過苦戰也無法消滅這支僅僅數千人的孤軍,反而自身損失慘重。
後續經過一系列戰事逐漸明軍將日軍趕出了北韓半島,下面是第二次的對日作戰。
3、稷山大捷
1597年初,日本出動陸軍141490人,水軍7200人,水陸並進再度入侵北韓。2月,明朝再次議定援朝徵日,以麻貴為總兵官,統率南北諸軍。在3月,明朝以山東右參政楊鎬為僉都御史,經略北韓軍務,並以兵部侍郎邢玠為尚書,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經略御倭。5月,邢玠趕至遼東,開赴至北韓的第一批明軍共約3萬餘人。
6日,麻貴為了拖住日軍北上的攻勢,為明軍動員爭取時間,決定伏擊日軍,命副總兵解生等率軍2600人奔赴稷山北部,鞏固漢城的前沿陣地。7日,於稷山附近與日本戰國名將黑田長政和率領的日軍第三軍團一部發生遭遇戰,日軍先頭部隊被擊潰,明軍的後續部隊楊登山率軍趕到,擊敗黑田長政。後因毛利秀元大軍趕到而從容撤退,黑田長政佔領稷山,但未能北上漢城。此戰為明軍以少勝多的戰例。雖然日軍最終佔領了稷山城,但日軍卻懾於明軍的野戰能力,未敢前進。永遠的喪失了戰爭主動權,對中朝雙方戰略意義重大。不久日軍全線撤退至釜山。而明軍組滯日軍攻勢,為明朝增兵北韓贏得時間,戰略目的完美實現。是役明軍傷亡兩百餘人,日軍傷亡六百餘人。
4、蔚山之戰
稷山之戰結束後於10月麻貴以李如梅率數千攻向星州谷城,小早川秀包、筑紫廣門起先死守,之後迎接小早川秀秋派出的援軍山口正弘、南部無右衛門後轉守為攻,如梅遂退去。同10月攻打青山的日軍毛利秀元等則被參將彭友德率領的中朝聯軍重兵包圍,死傷慘重,幸蔚山城將淺野幸長、宍戶元續、太田一吉的接應援護才撤退。日軍遭受慘敗後,明軍乘勝追擊,接連獲勝。於二十三日又攻打蔚山,是為第一次蔚山城之戰。明軍以茅國器率領的南兵作為先鋒,展開凌厲的攻勢,並迅速突破了蔚山倭城,把日軍將領加藤清正率領的軍隊圍困在島山城。然而楊鎬徇私,將馬上突入島山城的南軍部隊換成遼東軍去攻城,結果失敗,喪失最佳戰機。此時日本大批援軍到來,天又下大雨,明軍火器無法使用,解了加藤清正部隊之危難,這時候明軍的經略楊鎬又指揮失誤,倉促撤軍,明軍遭受了極慘重的損失。
5、露梁海戰
11月,日軍無心戀戰,由蔚山撤離,明軍分道進擊。加藤清正率乘船撤退。以戰艦數百,分佈忠清、全羅、慶尚各個海口。就在日軍將領撤退之時,陳璘派遣鄧子龍偕同北韓李舜臣聯合出擊,在露梁海上截擊想援救小西行長的日軍援軍立花宗茂、島津義弘、小早川秀包等部。
鄧子龍率三鉅艦向日軍進攻,並自為前鋒,與日軍決戰。戰鬥時曾攜壯士三百人躍入北韓戰艦以救援,直前奮擊。但其他戰艦卻誤擲火器於鄧子龍的戰艦,使戰艦起火,結果鄧子龍陣亡。最終日軍方面立花宗茂則作為殿後,接應小西行長使其成功逃離北韓。
萬曆北韓之役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影響。由於此役,北韓從亡國到復國,付出了數十萬軍民傷亡的沉重代價。由於此役,日本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元氣大傷,為其不久後的垮臺埋下伏筆,日本隨即進入德川幕府時代。由於此役明朝遼鎮精銳損失嚴重,短期內無力進剿後金力量,只能坐視努爾哈赤日益強大,最後對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脅。
-
5 # 老李淘書
最有名的
來島通總,來島通總在秀吉的奏請下敘任從四位出雲守。慶長二年,日朝之間的和談破裂,來島通總於八月下旬率六百人和藤堂高虎、中川秀成、菅達長組成水軍再度侵朝攻打南原城,後呼應陸軍沿全羅道的南海岸行進,於九月六日在蘭浦一帶與李舜臣率領的北韓水軍遭遇,北韓軍伺機退向鳴梁渡,十四日移進右水營衝,藤堂高虎遂於九月十六日發動全軍衝擊北韓水軍,但是卻被熟悉當地海域的李舜臣利用逆流時遊走炮擊,擊沉日軍三十艘戰船,日軍大敗,史稱「鳴梁海戰」,是役之中來島通總與兄長得居通年身中流矢陣亡,享年三十七歲。
-
6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我回答過了很多遍了,文祿慶長之役日本一共動員了差不多15萬人,明朝為了救援北韓前後一共動員了二十多萬部隊。
交換比並不算好看,明軍兩次救援北韓總共損失部隊七、八萬;日本的的損失,根據日本方面的資料,是損失過半,也就是說差不多也損失了七、八萬。不過日方的損失實在是高的有點離譜,可信度不高。
其實抗倭援朝之役明軍本可以打的很輕鬆,但是卻打的比較難看,而且曠日持久,靡費糧餉數百萬,可以說把明朝的家底全部掏空。
明朝出兵數量及損失明朝出兵數量說法不一,但是基本都在20萬這個數量上上下浮動。
《明代援朝逐倭探微》
《壬辰倭亂與明人抗日援朝》
《明代中朝關係史》
《試論壬辰戰爭對明朝的消極影響》
所以,現在可以斷定的是,明朝最少動員了19萬部隊支援北韓,而且損失慘重,戰損率達到了40%,按理說,這不應該。
13場主要戰役勝四敗九當然這一點明吹是不承認的,因為明吹只承認明吹願意相信的,但是凡事都架不住推敲。
平壤前戰,敗;平壤之戰,勝;碧蹄館之戰,敗;龍山之戰,勝;南原之戰,敗;稷山之戰,敗;蔚山之戰,敗;東南會戰,四路全敗;露梁海戰,勝;乙山海戰,勝。
而且,勝的四場當中有兩場還是豐臣秀吉死了以後,日本全面撤軍的事了。
而且,明軍在戰場上的表現也不咋地,可以用差勁來形容。
《明朝出兵參與平定壬辰倭亂原起考》,作者為南韓東國大學教授崔孝軾,文中提到了明軍搶劫北韓百姓,姦汙婦女的行為,而且特別兇狠、殘酷,破壞性不亞於日本人。
正在北韓打劫北韓人的明軍
而且明軍在碧蹄館戰敗後消極避戰,希望同日本議和,坐視友軍淪亡,甚至虐待、殺害北韓官員,搶奪軍功。
說實話,拿北韓人賺外快這個無所謂,因為明軍對本國百姓也是如此(其實歷朝歷代都一個德行),但是避戰這個問題實在是說不過去,有損大明的“光輝形象”。
其實說到底,明朝自身的問題根據拉達和利瑪竇的描述,明軍裝備落後,訓練沒有章法,而且只能同盜賊作戰。利瑪竇更是說,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把華人(明朝)稱為戰士。當然這已經算是給面子的了,魯日滿寫的《韃靼戰紀》對明朝更為誅心,雖然魯日滿等傳教士曾經幫著南明抗清,其筆下反而對韃靼人(滿洲人)充滿了好感,對南明的評價低的不能再低。
言歸正傳,日本在當時的軍事發展水平,可以用玩泥巴來形容,雖然日本戰國時代吹的恢宏壯麗,但是不過是閉門造車而已。
日本除了火繩槍有點建樹之外,在火炮方面則是短板;而且,日本缺乏大規模使用騎兵的經驗,也缺乏對付騎兵的經驗;武士仍然崇尚一騎討,也就是武士之間的決鬥。
雖然日本戰國並非中文網路抹黑的村戰,但是實際水平也並不高,和大規模械鬥沒什麼兩樣。明軍雖然過早衰落,但是其體系比日本完善許多,步兵、騎兵比日本體系成熟,火器雖然在火槍方面不如日本,但是在火炮上佔了不小的優勢。
但是結果卻是:小集團野戰明軍佔優勢,在攻克日本設防嚴密的堡壘時則十分困難。這也是十分搞笑的事,原因歸根結底就是明朝的制度導致明軍過早的衰退,因為明朝從明初開始就依賴於少數民族武裝,但是又有什麼用呢?
因為這些少數民族武裝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規模不大的僱傭軍,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重步兵或重騎兵,而且因為受僱於將領私人,不屬於明軍軍事序列,因此大量的軍事資源被被這些僱傭兵擠佔,而明軍本就不豐厚的軍餉被剋扣的更為嚴重,加速了明軍的衰落。
所以,整體衰弱的明軍才會在抗倭援朝之役中表現蹩腳,喪師七、八萬,靡費糧餉數百萬。毫不客氣的說,明朝實際上是利用自己的體量優勢拖的,因為把豐臣秀吉拖死了,日本人不想打了,全線撤退。
明軍將領的蒙古僱傭兵,基本上都是重騎兵,擅長小集團快速突擊
雖然明朝表現差勁,但是好歹是日本人不想打走了,因此明朝面子上還算過得去,不至於太丟臉。
但是明朝的卻因為在北韓表現不佳,導致戰爭拖拖拉拉,直接耗空了國庫。同時,即便戰爭如此艱難,萬曆仍然不忘享樂,搜刮民脂民膏。故史家有云:明實亡於萬曆。
全文完
-
7 # 老張教育新思享
為了北韓半島,明朝用七年打了一場得不償失的戰爭?萬曆北韓戰爭,一支強大的明朝海軍終於滿血復活。下面筆者為您帶來萬曆北韓戰爭的起源、評價及相關爭議。
萬曆北韓戰爭,明神宗PK豐臣秀吉所謂萬曆年間的北韓戰爭,是指發生在1592-1597年的日本侵略北韓的戰爭。明朝方面應北韓國王的請求,出兵援助,於是在北韓戰場上演一場持續數年的戰爭,戰爭的一方是豐臣秀吉指揮下的日本遠征軍,另一方是明朝和北韓的聯軍。這場戰爭明朝方面稱為東征御倭援朝,與平定寧夏哱拜之亂、平定貴州楊應龍之亂,並稱為“萬曆三大徵”。
1598年8月,日本朝野流傳著一條驚人的訊息:日本最高統治者豐臣秀吉病逝於大阪,時年61歲。據說,他臨死前最後一句話是:“快把我北韓的15萬大軍撤回來!莫使他們做了海外野鬼!”
當豐臣秀吉喊出這句絕望遺言時,那支七年前他雄心勃勃派到北韓去的侵朝日軍,此時卻被來自北韓“父母之國”的明朝大軍摁住了痛打。只能憑著北韓半島南部的“倭城”苟延殘喘。待到豐臣的家臣們一致贊同從北韓撤兵,急火火派使者去北韓送信時,卻見各路日軍早已聚攏。“滅北韓吞明朝”的美夢早扔到九霄雲外,就盼著趕緊跑路了。
萬曆北韓戰爭雙方戰死人數事實上,萬曆的抗日援朝戰爭,明朝是付出了極為巨大的代價,才最終確保了東亞地區長達300年和平局面!萬曆北韓戰爭雙方戰死人數不計其數,加上這場戰爭持續時間長達七年之久,對於雙方的各方面損耗來說都是相當巨大的。日軍選擇在這個時候出戰北韓主要是因為豐臣秀吉完成統一,軍力極其強大,但是民生凋敝,科技落後,他們需要資源來恢復。另一方面的北韓國泰民安,軍力鬆弛,是最好下手的物件。
萬曆北韓戰爭雙方戰死人數若按照日本的計劃來進行是不會犧牲那麼多人,但是當時的明朝剛剛完成張居正的改革,國庫豐盈,對於戰場戰爭的軍事分析會殃及到自己,於是加入戰爭,而當時的北韓幾乎已經被日本侵佔,即使是北韓人自己一直在鼓吹的最厲害的名將李舜臣,在明朝的軍隊面前也不值得一提。而當時的北韓犧牲的平民已經達到將近100萬人。這種情況下,明朝軍隊的加入無疑是最強大的後援。明朝軍隊在第一次戰爭中就顯現出自身軍力的強大,與日軍相持不下。
但是在第二次戰爭中,明朝因為內部的混亂,各種農民起義以及各路造反,所以放在這場戰爭的兵力銳減,但是好在當時明朝的國庫豐盈,將領優秀。即使是在當時日本的攻擊下也能取得勝利。
最後萬曆北韓戰爭雙方戰死人數統計出來的結果明朝傷亡共5萬,日軍傷亡超17萬,而北韓傷亡達到26萬,北韓平民的犧牲約為100多萬,整個國家在這場戰爭中大大受損。
可以說,抗日援朝戰以勝利告終,代價雖大,意義卻非凡。只是,這場戰爭,對於三國來說,都是不小的災難。三國都面臨著一蹶不振,實力大衰的境地。
萬曆北韓戰爭的評價對於萬曆北韓戰爭的評價爭議不多,明朝當時在北韓幾近滅亡的情況下出兵援助的行為也一直在被肯定,長遠來看,明朝為中國贏得了穩定的東北。而後來人對萬曆北韓戰爭的評價相當不錯,這場戰役被視為明朝歷史上較為精彩曲折的戰役之一。
總體來說,對於萬曆北韓戰爭的評價都偏向於這是一場相當公平的較量,日軍和明軍實力不相上下。當時的明朝經過張居正的改革,但是整個朝廷內亂不斷。之後萬曆廢除變法措施,長期不上朝,並且施壓百姓。整個明朝農民起義不斷,女真族也不斷的壯大。而日本之前一片混亂,也是被豐臣秀吉統一不久,內部矛盾頗多。再加上關東地區的德川家根本不服豐臣秀吉,所以日本的內部形勢也不樂觀。北韓更是如此,內部鬥爭激烈,外部長年無戰事,整個軍備廢弛毫無戰鬥力可言,所以輕而易舉就被日本打垮。
而真正的主角中日兩方,在這場戰役中都有過良好的表現,同時也都犯過錯,吃過敗仗。在雙方協議停戰期間,日軍和明軍雙方的外交手段和政策也是一波三折,精彩之處頗多。同時這段歷史自身就帶有野史色彩,不需要後人新增想象,戰爭期間也不乏極富戲劇化的人物和荒謬的事情。如今後人解讀起來,也會被其中跌宕起伏風雲變化的情節所吸引。
最後對於萬曆北韓戰爭的評價中,都對明朝出兵支援北韓的行為給以肯定。普遍認為如果北韓被侵佔,明朝邊境的壓力也會變大。
萬曆北韓戰爭的發生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這次戰爭消耗了明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導致明朝在北韓之役爆發後的二十多年內都沒有多餘的力量對抗後金,使得女真部落的力量逐日強大,成為日後明朝的致命威脅。
萬曆北韓戰爭的相關爭議《明史·日本傳》雖把戰爭的終結歸結為:“秀吉死,諸倭揚帆盡歸,北韓患亦平。然自關白侵東國,前後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中國與北韓迄無勝算。至關白死,兵禍始休,諸倭亦皆退守島巢,東南稍有安枕之日矣”。然而這一說法爭議很大,尤其是喪師數十萬之說,明朝從戰爭初期一直到最終結束兵員數量僅僅增添至八萬人,而且各路大軍英勇奮戰,軍隊統帥又都布兵合理。
-
8 # 縹緲峰下一粒沙
之前為了寫文章,我曾專門研究過這方面資料,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
萬曆年間的北韓戰爭,打的並不是北韓,而是援朝抗日1592年4月,日本豐臣秀吉發動14萬大軍侵略北韓,登陸之後19天內就攻陷了北韓王京漢城,一個月後北韓“三都守失,八道瓦解”,北韓國王李昖率著心腹大臣逃往宗主國,也就是明朝,求明朝相助。
萬曆皇帝朱翊鈞,雖說後來三十年不上朝,前期還是比較勤勉的,聽李昖說北韓被日本佔了,第一個反應是這小子有詐,小日本怎麼可能不到兩個月就滅了北韓?李昖不會是和日本合夥謀算明朝吧?
(朱翊鈞畫像)
明朝君臣全都把懷疑的目光看向李昖,李昖無奈之下只好交待了另一件事,豐臣秀吉之前就寫了信給他,說要借道北韓攻打明朝,還約他一起攻,他沒敢答應。順便表達了一番對明朝的忠心。
但這並不能證明什麼,日本如果攻北韓為的肯定是明朝,問題是小日本真有這麼大膽子嗎?這個李昖會不會是冒牌貨?
沒多久遼東傳回資訊,是真的,北韓真被日本佔了,李昖也是真的。
明朝君臣當時就怒了,認為“倭寇之圖北韓,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北韓實所以保中國”,雖然當時明朝也不安穩,但還是立刻決定發兵北韓,揚威國外。
(明朝出征)
朱翊鈞本著省一點是一點的原則,還想跟李昖要點糧草軍費。幫你復國呢,你出點軍費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結果李昖叫苦連天,別說提供軍費,他連手下大臣的薪資都發不出來了,生活艱難。
做為一個國王,落到這種地步實在太可憐了,朱翊鈞同情心大發,不但不要軍費,還又賞了他兩萬兩白銀安家。
就這麼著,明軍自備乾糧出征北韓這一打就打了很多年,中間還有一次雙方都被矇騙的議和,歷經多次大戰小戰、海戰陸戰,傷亡無數,直到豐臣秀吉被氣死了,這場漫長的戰爭才結束。
(北韓戰爭示意圖)
議和之前是第一階段的戰爭,時間是1592年4月—1593年7月,北韓稱為壬辰倭亂,日本稱為文祿之役;
議和之後是第二階段的戰爭,時間是1597年2月—1598年12月,北韓稱為丁酉再亂,日本稱為慶長之役。
兩次加起來,明軍的傷亡約是3-6萬,日軍的傷亡約是8萬,北韓軍隊未統計,但有十萬人口被日本擄走。
值得一提的是,朝軍在前期戰場上基本就是豬隊友,國家都快滅亡了,他們還弄不清來了多少敵人,數次誤報資訊,導致明軍傷亡。
舉個例子,兩萬日軍守著平壤城,朝方說日軍撤了,城裡只有一千多人,明朝副總兵祖承訓帶著不到三千人就去攻城,結果可想而知,大敗而歸。祖承訓氣得回來就告狀,李昖等人一再道歉,明朝才消了氣。
不過到了後期,北韓也出現了一些英雄人物。
(三國之戰)
這場戰爭中最奇葩的就是那次議和。整個中國古代史中,你都很難找出比這更搞笑的事情。一個商人,愚弄了明朝皇帝和日本隱形皇帝。這個人的名字叫沈惟敬,是浙江嘉興人,以經商為生,精通日語。他跟主和派的石星很熟,石星就推薦他為明方使者,前往日本談判。
做為商人,沈惟敬很討厭戰爭,發誓一定要讓三國休戰。
日本的談判人員則是徵朝第一軍團指揮官小西行長,妙的是,他也是商人出身,也討厭戰爭。
兩人一拍即合,定下了瞞天過海的計劃。
豐臣秀吉提出了七個條件,關於明朝的主要是迎明朝公主為日本皇后;關於北韓的就苛刻多了。
沈惟敬也不和誰商量,全都同意了,但對同行的使者說豐臣秀吉已經服軟,要嚮明朝稱臣,請求封貢,並退出侵朝日軍。
(豐臣秀吉)
小西行長則對豐臣秀吉說,明朝已經同意七個條件,只需派日使與明使一道去北京請萬曆帝最後批准就行了。
日本派去明朝的使者名叫小西如安,和小西行長一個家族的,早被他說服了。無論明朝方面提出什麼樣的要求,他全都答應。
朱翊鈞一看這小日本哭著喊著要歸順,也就很大度的答應了,下了詔書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態度高高在上,乃是天朝上國對於藩邦小國的封賞。詔書現存於大阪博物館。
豐臣秀吉氣得吐血,說“吾掌握日本,欲王則王,何待髯虜之封哉!”當時忍了,沒幾年又開始攻朝,第二階段的戰爭來臨。但沒多久他就死了,據說就是被這封詔書給氣的。
(神奇的沈惟敬)
朱翊鈞後來也知道受了欺騙,一怒之下砍了沈惟敬和當初推薦他的石星。
沈惟敬還想逃向日方,被抓了回來。
總之,萬曆北韓戰爭是不世之功,但遼東精銳損失過重,從此再無力節制後金力量,只能放任其發展壯大。
所以後世有些人認為不該打這場戰,可是,如果不打的話,明朝面臨的就不只是後金,還有佔領了北韓的日本,更危險。只能說萬曆君臣做出了當時最恰當的決定。
-
9 # 黑白文史mcn
萬曆北韓戰爭(1592年—1598年),又稱萬曆北韓之役、萬曆援朝戰爭(北韓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之役),指明朝萬曆年間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北韓的戰爭。
1588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分封不均的不滿併為削弱各個諸侯勢力。決定對外發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1592年[1] 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20萬人渡海至北韓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豐臣秀吉以北韓拒絕攻明為由,於4月正式開始了對北韓的戰爭。
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一個月攻陷北韓京城,驅逐北韓國王李昖。明朝集結遼東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由李如松統領,奔赴北韓作戰。日軍在平壤之戰大敗後後撤,而明軍因兵力也無法進行大規模作戰,在碧蹄館之戰後雙方開始議和。在1595年,戰爭第一階段基本結束。
1597年正月,日軍14萬大軍再侵北韓。北韓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調集4萬兵力赴朝救援,後續不斷增兵,最高至7萬。日軍在豐臣秀吉死後難以為繼,遂全部從北韓半島撤退。
萬曆援朝戰爭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影響。此役是明朝對外戰爭最後的輝煌,不僅保衛了北韓半島,進一步鞏固了中朝友誼。 而北韓從亡國到復國,實力被嚴重削弱。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被削弱而間接導致德川幕府崛起。明朝的國力也受到相當損耗。因此,從長遠來看,萬曆北韓之役實際上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奠定了之後三百年的東亞的和平局面。
因為這場戰爭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所以中國稱為萬曆北韓戰爭、萬曆抗倭援朝、北韓之役,與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稱為萬曆三大徵。
還因1592年是壬辰年,北韓及南韓稱為壬辰倭亂,第二次稱為丁酉再亂,或將兩次合稱為壬辰衛國戰爭;日本天皇在戰爭爆發的那一年改年號為文祿,日本稱為文祿之役,第二次稱為慶長之役,或合稱為文祿-慶長之役、秀吉北韓征伐、徵韓之役、日明戰爭、太閣西征。
《明史》總結曰:“自倭亂北韓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中朝與屬國迄無勝算,至關白死而禍始息。”但實際上對於此戰到底是由於明軍以少勝多,日軍慘敗導致了豐臣秀吉之死,還是明軍本無力抵抗,由於豐臣秀吉之死才導致了日軍撤退,兩種說法頗有爭議,甚至有豐臣秀吉是被沈惟敬以毒藥毒死的說法。但這都不是今天討論的重點,無論戰爭真相如何,其對明朝的影響都是及其巨大的。
此戰明朝“幾舉海內之全力”,調盡遼東騎兵精銳,據統計,遼東原有兵額95000,至萬曆二十八年(1600)只有40000,也就是說減少了60%。由於此役,明朝與北韓在二十年內無力進剿後金力量,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強大,對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脅。而龐大的軍費開支,更是給當時本就緊張的明朝經濟狀況雪上加霜。據記載,明朝為此戰支出不少於白銀2400萬兩,而當時全國年賦僅為2663.5萬石,按當時比價折算,這2400萬兩的軍費相當於米6400萬石。
《明史·兵志》記載:“北韓用兵,百萬之積俱空。”
為了填補軍費開支赤字,明朝政府轉餉半天下,加重賦稅,使得“夷狄盜賊,莫不生心”。更加惡化了明朝農民起義的問題。而遼東軍的巨大損失直接導致了對後金鎮壓能力的衰減,努爾哈赤趁機發展。種種方面都加速了,甚至可以說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故清代史學家認為“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而北韓受戰爭的創傷更加嚴重,除了經濟遭到極大破壞,土地遭到日軍蹂躪,甚至可謂是到了民窮財盡的境地。豐臣秀吉曾命將北韓及明朝陣亡士兵的鼻子割下來以代首級,日本軍割取了北韓人鼻十八萬五千七百三十八個,北韓軍隊可謂被徹底擊垮;隨之而來的饑荒,瘟疫更是奪取百萬人的生命,北韓一蹶不振,從而徹底失去了對女真的控制權,反而被後金取代明朝,成為了北韓的宗主國。
慶長文祿之役對於日本的影響同樣巨大,可以說是直接奠定了日本未來格局。豐臣秀吉在徵北韓前也許由於統一日本的驕傲自大,以及老年昏聵,對明朝軍隊的實力進行了錯誤的判斷,甚至此役的目標可以說根本不是北韓,而是以北韓為跳板,一舉攻下大明。
秀吉的錯誤決定使得日本在經濟上遭到嚴重損失,給日本人民帶來空前災難。除去日軍超過17萬的傷亡外,日本水軍在此役中幾乎消亡殆盡。秀吉之死也導致了豐臣家的內部分裂,文治派與武功派的矛盾被德川家康利用。
由於豐臣秀賴年幼德川家康徹底消滅了豐臣氏,結束了持續了一百由於德川家康的勝利,其被轉封的江戶城(即今天的東京)迅速成為了全國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從不毛之地發展成了全國大都會,可以說如果豐臣秀吉不發動北韓征伐,德川家康不見得可以當上“天下人”,如今的東京也根本就不會成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了。
另一方面,文祿慶長之役的失敗使得日本在今後三百年未曾動過侵略中國的腦筋,使得東亞國際關係出現了維持了三百年之久的比較穩定的和平格局,直至甲午海戰。
還有更多爆款回答,如:胡雪巖臨死前說“白虎勿近”白虎是什麼?西遊記女兒國真的有嗎?青樓女子生活?日本“帝銀事件”?阿房宮有多大?“試婚格格”是什麼?等有趣的歷史問答?請關注@@鑑史以明志 鑑史以明志 ,帶你瞭解歷史的故事。
-
10 # 歷史鋭鑑
明朝時期,日本屢犯北韓,當時的北韓君主是李昖,都城被攻破後被破逃離,嚮明朝皇帝明神宗請求救援,由此引發了明軍和日軍的戰爭,這場戰爭就是萬曆北韓戰爭。明軍與日軍的兩次交戰,最終以日軍戰敗告結。
1592年3月,在豐臣秀吉統治下的日本對北韓發動了進攻,這是萬曆北韓戰爭的第一戰,在北韓被叫做壬辰倭亂。豐臣秀吉為進攻找了一個藉口,就是北韓拒絕和日本一同攻佔明朝。明朝出動了有名的戚家軍加上遼東軍一共有4萬人左右對抗日軍,日本派到北韓的軍隊當時是15萬人,由宇喜多秀家指揮,日本九個軍團很快佔領了北韓都城。在平壤戰役失敗後,日軍撤退,明軍由於其實力而無法進行大規模行動。 1595年,戰爭的第一階段基本結束。
1597年的第一個月,14萬日本軍隊再次入侵了北韓。北韓第二次請求援助,明朝首先動員了40,000名士兵前往北韓進行營救,隨後又繼續增兵至70,000人。豐臣秀吉去世後,日軍無法繼續作戰,他們全部撤出了北韓半島。
當時的萬曆北韓戰爭對東亞的政治和軍事結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場戰鬥是明朝對外戰爭的榮耀,它不僅捍衛了北韓半島,而且進一步鞏固了中朝友誼。從淪陷到復活的國家,北韓的實力被嚴重削弱。日本也同樣受到了極大的傷害,豐臣秀吉集團的力量被削弱,這間接導致了德川幕府的崛起。明朝的國力大大受損。
因此,從長遠來看,萬曆北韓戰爭實際上在重新融合東亞國家的政治和軍事力量中發揮了作用,為亞洲三百年的和平奠定了基礎。
回覆列表
萬曆北韓戰爭(1592年—1598年),又稱萬曆北韓之役、萬曆援朝戰爭,指明朝萬曆年間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北韓的戰爭。
1588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20萬人渡海至北韓作戰。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一個月攻陷北韓京城,驅逐北韓國王李昖。這時,明朝集結遼東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由李如松統領,奔赴北韓作戰並暫時擊退日本。1597年正月,日軍14萬大軍再侵北韓。北韓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調集4萬兵力赴朝救援,後續不斷增兵,最高至7萬。日軍在豐臣秀吉死後難以為繼,遂全部從北韓半島撤退。
明軍的傷亡如何?
《明史》對這場戰爭的評價也是由此著手:
“自關白(豐臣秀吉)侵東國,前後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
但《明史》的說法並不準確,明廷在「北韓之役」中投入兵力雖巨,到戰爭末期(公元 1598 年),明軍在北韓的總兵力已達 12 萬人左右(陸軍、水軍合計),卻也遠遠達不到可以「喪師數十萬」的規模。
明軍在北韓的兵力折損到底有多少呢?
造成明軍傷亡較多的戰役,總體上共分三次。
最慘烈的一次是「泗川之戰」,明軍將領董一元率部2萬多人進攻泗川,被日軍守將島津義弘以萬餘人擊潰,折損兵力約7千餘人。
第二為「第一次蔚山之戰」,明軍將領麻貴率部4萬4千人進攻蔚山,被日軍守將加藤清正以2萬多人擊潰,傷亡4千餘人。
第三為「南原之戰」,日軍主帥宇喜多秀家率兵4萬人圍攻南原城,明軍楊元部 3千人幾乎被全殲,僅逃出2百人。
算上其餘戰役中零零星星的損失,明軍在北韓的總傷亡數約有2萬人左右。這個數字雖然不小,卻遠不及《明史》批判的程度,也尚不至於對明朝的邊軍實力造成致命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