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隅之見,僅供參考。
竊以為,可用四字評價之:可怖可嘆。
可怖者,在於其殺人如麻。史記明確記載白起所殺人數凡八十九萬,分別是:“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沈其卒二萬人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以及著名的長平之戰“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只算明確記載者便有八十九萬人。且殺人的招數也是不一而足,殺出了風格和水平:有坑殺、斬首、溺死。至少在殺降這一點上,白起可謂宗師級別。
白起為何殺降,史記明確記載:“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 恐其叛亂,不如一殺了之,省卻無數煩惱。可是上黨民為何不敢親附秦國,以暴虐為天下始的秦軍何時能自我反省?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只能摧毀問題。當然,按照秦國的觀點,問題被摧毀了自然也就解決了。這一點來看倒頗有千年後蒙古大軍的風韻。
白起的下場讓人三思。史記記載白起被秦王下令引頸自殺,為何?首先,白起軍功太高,引起其他臣子的不滿與覬覦,給白起下套。代表人物就是應侯。透過和議來消解白起的軍功,“無以為武安君功也”。這其實還好,畢竟白起的功績在那,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否定的。要命的是白起這個人的性格,孤傲,過於相信自己,在政治上一點都不成熟,且看他的表現:
大概是這麼個意思:秦王想繼續攻打邯鄲。白起一琢磨,心裡不是滋味,想你秦王前不久聽了應侯之言搞和議不相信我,晾我到一邊。現在好了,又要打仗了才想起我。要看月亮了就叫我小甜甜,不行,堅決不能答應,況且現在時機也不成熟。但君命難違,左右不是個辦法,我稱病吧。結果秦王找了王陵帶兵,亡五校,丟失了五個軍營。白起覺得差不多了,秦王也該消停了,所以病突然又好了,發表了一通言論,大意就是不能打。秦王說一定要打,白起一聽也來氣了,就是不出山,你愛找誰找誰,我繼續生病。如果說到此處還能說白起天生軍人的傲骨的話,那麼接下來的表現,只能用瞠目結舌來形容了。
不知諸君看懂了沒有。白起不是不肯出山嘛,是以秦王找了王齕,結果多有傷亡。然後更讓人吃驚的一幕出現了,白起居然跳出來說:“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你不聽我的意見,現在看看怎麼樣了!知道錯了吧!本來秦王就一肚子火,被白起這油一澆風一吹,立馬就怒了,拍案而起,質問他你到底赴不赴任!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正常人的邏輯都是趕緊認錯,但白起就是有性格,就是不服,我就是不赴任,而且被您一說我的病不知為何愈加嚴重了。
應侯去請他,他也不理。應侯此人確實老謀深算,就知道你白起犟,我偏偏去誠意請你,你肯定會更執意不肯出山。生動地詮釋了何謂老奸巨猾。
秦王怒氣值已達極限,直接將白起貶為士兵,一步從天堂墜至凡間,且“遷之陰密”,趕緊走吧,我再也不想看到你。秦王有多暴怒呢?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卻,使者日至。就在這軍情十萬火急時刻,秦王也硬要抽出時間下令趕緊讓白起滾蛋。後來秦王轉眼一想,白起不知是否會生二心,就用白起的方式來解決白起吧:殺之。
最後武安侯慨嘆:“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所謂天道輪迴,不知九泉之下白起面對他曾屠戮的百萬魂魄,又會作何感想。 性格決定命運,自古使然。 另補兩點: 其一:白起雖然雙手滿是鮮血,但秦人依然憐之,甚至鄉邑皆祭祀。這確實是秦華人的真實心理寫照,這也讓我們深思:站在不同的立場,或許我們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形象。 其二:史記將白起和王翦列入同一列傳。王翦此人,雖也是軍事家,但其政治智慧比之白起高出百倍,有興趣者不妨一讀。
感謝閱讀,祝好運~
一隅之見,僅供參考。
竊以為,可用四字評價之:可怖可嘆。
可怖者,在於其殺人如麻。史記明確記載白起所殺人數凡八十九萬,分別是:“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沈其卒二萬人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以及著名的長平之戰“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只算明確記載者便有八十九萬人。且殺人的招數也是不一而足,殺出了風格和水平:有坑殺、斬首、溺死。至少在殺降這一點上,白起可謂宗師級別。
白起為何殺降,史記明確記載:“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 恐其叛亂,不如一殺了之,省卻無數煩惱。可是上黨民為何不敢親附秦國,以暴虐為天下始的秦軍何時能自我反省?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只能摧毀問題。當然,按照秦國的觀點,問題被摧毀了自然也就解決了。這一點來看倒頗有千年後蒙古大軍的風韻。
白起的下場讓人三思。史記記載白起被秦王下令引頸自殺,為何?首先,白起軍功太高,引起其他臣子的不滿與覬覦,給白起下套。代表人物就是應侯。透過和議來消解白起的軍功,“無以為武安君功也”。這其實還好,畢竟白起的功績在那,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否定的。要命的是白起這個人的性格,孤傲,過於相信自己,在政治上一點都不成熟,且看他的表現:
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癒,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大概是這麼個意思:秦王想繼續攻打邯鄲。白起一琢磨,心裡不是滋味,想你秦王前不久聽了應侯之言搞和議不相信我,晾我到一邊。現在好了,又要打仗了才想起我。要看月亮了就叫我小甜甜,不行,堅決不能答應,況且現在時機也不成熟。但君命難違,左右不是個辦法,我稱病吧。結果秦王找了王陵帶兵,亡五校,丟失了五個軍營。白起覺得差不多了,秦王也該消停了,所以病突然又好了,發表了一通言論,大意就是不能打。秦王說一定要打,白起一聽也來氣了,就是不出山,你愛找誰找誰,我繼續生病。如果說到此處還能說白起天生軍人的傲骨的話,那麼接下來的表現,只能用瞠目結舌來形容了。
秦王使王齕代陵將,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不知諸君看懂了沒有。白起不是不肯出山嘛,是以秦王找了王齕,結果多有傷亡。然後更讓人吃驚的一幕出現了,白起居然跳出來說:“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你不聽我的意見,現在看看怎麼樣了!知道錯了吧!本來秦王就一肚子火,被白起這油一澆風一吹,立馬就怒了,拍案而起,質問他你到底赴不赴任!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正常人的邏輯都是趕緊認錯,但白起就是有性格,就是不服,我就是不赴任,而且被您一說我的病不知為何愈加嚴重了。
應侯去請他,他也不理。應侯此人確實老謀深算,就知道你白起犟,我偏偏去誠意請你,你肯定會更執意不肯出山。生動地詮釋了何謂老奸巨猾。
秦王怒氣值已達極限,直接將白起貶為士兵,一步從天堂墜至凡間,且“遷之陰密”,趕緊走吧,我再也不想看到你。秦王有多暴怒呢?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卻,使者日至。就在這軍情十萬火急時刻,秦王也硬要抽出時間下令趕緊讓白起滾蛋。後來秦王轉眼一想,白起不知是否會生二心,就用白起的方式來解決白起吧:殺之。
最後武安侯慨嘆:“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所謂天道輪迴,不知九泉之下白起面對他曾屠戮的百萬魂魄,又會作何感想。 性格決定命運,自古使然。 另補兩點: 其一:白起雖然雙手滿是鮮血,但秦人依然憐之,甚至鄉邑皆祭祀。這確實是秦華人的真實心理寫照,這也讓我們深思:站在不同的立場,或許我們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形象。 其二:史記將白起和王翦列入同一列傳。王翦此人,雖也是軍事家,但其政治智慧比之白起高出百倍,有興趣者不妨一讀。
感謝閱讀,祝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