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地航拍

    這六世,分別是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代君主。這六代人建立起來的功業經過秦始皇發揚光大,最終統一了六國。

    關係:秦孝公的兒子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嬴駟的兒子分別是秦武王和秦昭襄王,秦武王先繼位,但武王去周王畿舉鼎而亡,於是遠在燕國為人質的嬴稷(後來的秦昭襄王)在魏冉等大臣的保護下回國繼承了哥哥的大位,他在位時間非常長,滅六國格局基本在那時候已經非常明朗了。

    秦昭襄王的統治長達五十六年,他去世後,其子嬴柱繼位,是為秦孝文王。但嬴柱繼位僅僅三天後便去世,王位由其子子楚獲得,即秦莊襄王。

    子楚(莊襄王)繼位後,先是徹底剷除了東周政權,又繼續積極地對外擴張。在位三年後,莊襄王也去世,其子嬴政繼位,開啟了嶄新的時代。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指的便是嬴政繼承這六位國君留下的基業,從而建立了流傳千古的秦朝。

    1.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從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成為了七國中崛起最快的國家,在秦孝公時期,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

    2.秦惠文王,雖然車裂了商鞅,但是並未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武力上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3.秦武王在位時期不長,他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

    4.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大出函谷關,國力已經十分強盛,六國不得不合縱對抗秦國。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公元前256年攻陷東周王都洛邑,滅亡了周朝和西周國,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之一。

    5.秦孝文王在位時間不長,所做的功績沒有祖輩那麼突出,但是也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確保了之後秦國的穩定。

    6.秦莊襄王在位期間東周文公與諸侯密謀攻打秦國,秦莊襄王獲悉,命呂不韋率軍攻滅東周國,遷東周公於陽人聚(今河南省臨汝縣西),不絕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至此,周王朝最後殘餘的勢力被剷除。

  • 2 # 風馳電掣趕路人

    過秦論 賈誼

    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一、秦孝公 -- 商鞅變法,為一統天下奠定根基

    二、秦惠文王--合縱連橫,穩健發展

    三、秦武王--舉鼎絕臏,英年早逝

    四、秦昭襄王--長平大戰,奠定秦對六國的軍事優勢

    五、秦孝文王--即位三日,歷史留白

    六、秦莊襄王--奇貨可居,盛年早逝

  • 3 # 熱愛古文化的小青年

    第一位,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趙氏,《越絕書》作秦平王,《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秦獻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第二位.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稱秦惠王,嬴姓,趙氏,名駟,秦孝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第三位,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嬴姓,趙氏,名蕩,亦稱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記》),秦惠文王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在位。

    秦武王重武好戰,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秦武王身高體壯,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脛骨,到了晚上,氣絕而亡,年僅23歲。

    第四位,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稱秦昭王,嬴姓,趙氏,名則,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早年在燕國做人質。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與其弟爭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位時,秦國繼續擴張。最著名的、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發生的。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當權,外戚魏冉為宰相,史稱"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推薦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國的河東和南陽、楚國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聽從魏華人范雎的話,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宰相,改為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公元前256年又滅亡西周國(此西周不是作為朝代的"西周",而是戰國末期的西周公國),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昭襄王去世,終年有75歲。

    第五位,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 ),嬴姓,趙氏,名柱 (一作式 ),亦稱安國君,秦昭襄王次子,秦始皇祖父,戰國時期秦國君主。正式在位僅3天。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下令大赦罪人,按功表彰先王功臣,優待宗族親屬,拆除王家園囿。秦孝文王於前250年11月12日行改元繼位之禮,三日後為其父除喪期間去世,葬於壽陵(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北),其子秦莊襄王繼位。

    第六位,秦莊襄王(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亦稱秦莊王,嬴姓,趙氏,本名異人,後改名楚 (一作子楚) ,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戰國末期秦國國君。

    子楚早年曾在趙國邯鄲作質子,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後,追封秦莊襄王為太上皇。

  • 4 # 文藝青年Right

    “奮六世之餘烈”出自賈誼的《過秦論》,意思是秦始皇繼承和發揚六輩先烈的豐功偉績及秉承統一天下的遺志。這六代分別指的是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代,

    這六代人的功績分別是:

    一,孝文公任用商鞅變法,使弱小的秦國成為六國之中發展最快的,遷都咸陽,實行縣制行政,開阡陌,增加農業生產,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為秦朝統一全國奠定基礎。

    二,惠文王當政時期,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秦武王,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山川,修田律,改封疆,疏通河道,修築橋樑。

    四,昭襄王,拜范雎為相,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大敗趙國於長平之下。

    五,孝文王,大赦罪人,按戰績表彰功臣,穩定局勢。

    六,莊襄王,大赦天下,恩惠人民,蒙驁伐韓,將秦國的地盤進一步擴大到大梁。

    正是因為這些明君的篳路藍縷的奮鬥歷程,秦始皇才能奮六世之餘烈,完成一統天下的任務。

  • 5 # 伯虎42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賈太傅《過秦論》,二千載下。凜然有聲!

       秦,出自皇帝之孫帝顓頊後裔,始祖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受舜帝所賜姓嬴。大禹受舜禪,伯益受命執掌朝政,更繼為夏啟卿士,威望卓著。十一世孫飛廉(蜚廉)生子惡來、季勝,惡來即秦國先祖,季勝即趙國先祖,秦趙同源。

    飛廉善走,惡來可搏犀兕熊虎,勇力無雙,父子皆效力於帝辛(商紂)。 武王伐紂,革殷命,惡來效命帝辛,不從周,武王殺之。飛廉恰逢赴北方為帝辛立壇於(今山西沁源西),得石棺,銘文曰:帝令處父不於殷亂,賜爾石棺以華氏。飛廉又得報商亡,觸棺而死,葬霍太山。

    惡來死後,其子女防在周公旦平定三監之亂時,“......西遷商蓋之民於邾吾,以御奴且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危(衛)......。”-----《清華簡·系年.第三章》,由此西遷至周地。女防玄孫非子,為周室養馬有功,得周孝王賞識,天子以秦地(今甘肅天水)賜給非子,讓他再延續嬴氏的祭祀,號稱秦嬴。秦地初封不足五十里,既非諸侯,也非卿、大夫,地位低下,周王室附庸而已。非子為贏姓秦氏始祖

    周厲王十四年(前844年),非子曾孫秦仲繼位,周宣王四年(前824年),秦仲得封大夫,獲得車馬、禮樂和家臣,贏姓秦氏踏入貴族行列。受天子命討伐西戎。周宣王六年(822年),秦仲受天子命討伐西戎,並在與西戎作戰中陣亡。子秦莊公繼位後,受天子命,領天子所遣之軍軍七千,大破西戎,得周宣王封“西陲大夫”,周天子將秦莊公五世祖(秦仲高祖父、非子之父大駱)所居犬丘(甘肅禮縣)之地賜給秦莊公,秦氏封國開始擴充套件。

    周幽王四年(前778年),秦莊公與其父一樣,在與西戎作戰中陣亡,長子世父為報父仇,堅決不肯繼承家主之位,“西戎殺死我祖父、父親,我不殺死戎王,不敢進城安居。”將太子之位讓給弟弟,自己率軍攻打西戎,其弟秦襄公才繼位。

    周幽王六年(前776年),秦襄公遷都汧邑(今陝西隴縣),向東開拓。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進攻鎬京,周幽王死於驪山之下,秦襄公與衛武公、晉文侯以兵救周,待周平王迫於犬戎壓力東遷成周,秦襄公再出兵護送。

    周室東遷,無力控制宗周土地,周平王便將岐山以西被戎狄所佔據的土地賜予秦國,並與秦襄公盟誓“犬戎無道,掠奪我岐、豐,秦能克西戎,可領彼土。”,並正式封秦襄公為秦伯。自此秦國開始成為周之諸侯,與山東諸國往來使節,享有與齊、晉、鄭、衛諸國同等地位。秦襄公用三牲九牢大禮,祭祀白帝,慶賀秦國正式立國。秦襄公是秦國第一位國君(秦莊公為追封)。

    秦襄公後,歷五世八代秦伯,至秦穆公繼位,任用賢臣,,廣納賢士,秦國任用客卿的制度,由秦穆公始。他採用秦氏祖傳的“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相馬之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國在秦穆公時期,先後幫助過三代晉國國君(晉惠公、晉懷公、晉文公),創“秦晉之好”。又因利益糾葛,先後三次大敗於晉國之手,收穫了累累白骨和血的教訓,東進爭霸天下之路被晉國牢牢封死。

    無奈之下,秦國只得轉向西方,擊破西戎二十國,拓地千里,將周室陷於西戎的土地奪佔回來。周襄王得知秦國奪回周人故地,對秦穆公大加讚賞,賜金鼓與秦,意為繼續擂鼓出擊,討伐戎人之意。並封秦穆公為西部諸侯之伯(霸主),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周襄王三十二年(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自此,秦國中衰,後繼之君大都平庸無能,君位動盪,國勢不振。終之後春秋及戰國早中期,秦國默默無聞,勉力生存於西陲,旁觀山東(崤山)風雲變幻。

    周顯王八年(前361年),秦穆公十五孫秦獻公去世,次子渠梁繼位,即秦孝公,這就是賈太傅所說的“六世餘烈”之第一世!

    秦孝公繼位之初,戰國已進入中期,周室早已衰落不堪,山東諸侯國往來征戰多年,以武力相互征伐吞併。秦地處偏僻,各國盟會不常參加,中原諸國疏遠秦國,待之夷狄。

    秦孝公為扭轉不利局面,用衛人公孫鞅之策,以王霸之術展開變法,這段史實早已熟知於人心,不再加以詳述。

    秦於周顯王十年(前359年)開始變法,至周顯王三十一年(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國曆二十年變法,國勢大漲,先後擊敗韓、魏,奪取河西之地,並遷都咸陽,拓地至洛水以東,國力日強,秦國由此踏上統一天下第一步。

    周顯王三十一年(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子駟繼位,為惠文王(周顯王四十四年,惠文王十三年,前318年,秦公稱王),為六世之第二世。

    秦惠文王在位時,繼續推行變法,以耕戰之策,激勵民眾,先後奪取魏河東並上郡諸地,將疆域推進至黃河以東。並於周慎靚王三年(前318年)破五國攻秦聯軍,斬首八萬。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破蜀,獲得蜀國全境。周赧王二年(前313年),以反間計使楚國背齊,瓦解齊楚聯盟,並設計誘使楚懷王冒險出兵攻秦,秦軍在丹陽大敗楚軍,獲楚地漢中,楚國一蹶不振,對秦本土和西蜀威脅不再。同時在西北方,秦惠文王於周慎靚王六年(前315年),出兵伐取義渠,獲二十五城,同時秦國佔領西北大片優良牧場,更是為秦軍日後征戰提供了有力幫助。秦國在惠文王時期,國勢持續上升,對山東六國建立了不可逆轉的優勢。

    周赧王四年(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長子蕩繼位,即秦武王,為六世之第三世。

    秦武王孔武有力,鋒武好戰。在位期間,平定蜀亂,聯越制楚,連橫魏秦(秦武王母魏人),並設立丞相,以別於山東六國。並於周赧王八年(307年),伐韓,破宜陽,斬首六萬,南韓被迫議和。但就在同年,秦武王因秦武王與大力士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在腳上,登時兩眼出血,脛骨折斷,到了晚上便氣絕而亡,年僅二十三。

    秦武王無子,秦人激烈爭論之下,並在趙武靈王強烈建議下,乃立遠在燕國為質的秦惠文王子,秦武王弟稷繼位,即為秦昭襄王,為六世之第四世。

    秦昭襄王繼位後,大權由其母宣太后(即大名鼎鼎的羋月)執掌,宣太后異父弟魏冉為相,操控朝政,同父弟羋戎亦同理國事。在宣太后實際主持下,秦國攜百勝之師,連連戰勝山東諸國,攻取魏的河東郡、南陽郡、楚黔中郡,並奪取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年),秦昭襄王與齊湣王相約互稱“西帝、東帝”,雖之後被迫取消帝號,但由此表明,秦已經有一統天下,取代周室之心。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秦參與六國攻齊,聯軍大破齊國,齊國幾乎滅亡。後雖經田單復國,但齊國已喪失對抗秦國的資本,從此再未參與所有對秦的戰爭,直至滅亡。秦國事實上已消滅最大的競爭對手。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秦軍統帥白起大破楚軍,攻佔郢都,楚軍潰散,不能抵抗,楚國被迫遷都陳,苟延殘喘,楚無力在與秦對抗。至此,六國只剩趙國,尚能與秦國抗衡。

    周赧王四十二年至四十九年(前273-265年),秦趙連年交戰,趙國本秦同宗,飛廉之子季勝後裔,秦昭襄王繼位趙武靈王出力甚多。但這個時候,血緣早已淡薄不知何處去,秦趙爭鬥不死不休。期間五戰,趙三勝而二敗,還稍稍佔了上風。

    周赧王四十八年(前266年),由於宣太后異父弟魏冉、,同父弟羋戎,及秦昭襄王同母弟公子芾、公子悝,依仗宣太后權勢,專權跋扈,長期弄權,致使秦華人心不附,秦王大權旁落四十年。魏人范雎入秦,一語道破秦王心病,秦昭襄王於是採取集權措施,免穰侯魏冉相職,改用范雎為相,“四貴”則全部驅出都城到封地,軟禁宣太后於後宮。秦昭襄王才於六十高齡始得親政。

    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0年),秦趙戰於長平,有關此戰,歷史文獻及藝術作品多如牛毛,在此不加詳細介紹,總之,此戰後,趙國精華盡滅,雖在日後邯鄲保衛戰絕地求生之中消滅秦軍三萬,及李牧將兵後北破燕軍,擊退匈奴,但是都是迴光返照,國力透支,再也無法抵擋秦軍持續不斷的攻擊。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周室暫居之西周國(非西周朝)由於參與聯軍攻秦之伊闕之戰,導致秦國震怒,出兵攻西周國,西周君抵擋不住,出城投降,以西周國城三十六,口三萬獻秦,周室最後一代天子周赧王也隨之歸秦,秦昭襄王憐憫周王年老,並無過失,不好降罪,只將其降為周公了事。

    周赧王及羞且愧,當年病逝。周自武王克商,至周赧王出降,歷時879年。自本年,至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無共主”時期。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秦昭襄王病逝,此時,秦國以虎狼之師,耕戰之策,席捲天下,並已獲周之九鼎,一統天下,為時不遠!

    秦孝文王,名柱,昭襄王子,原為安國君,周赧王四十七年(267年)昭襄王太子去世,於周赧王四十九年(前265年)被立為太子。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昭襄王去世,太子柱繼王位,服喪至次年十月(秦制,以十月為歲首),己亥日正式繼位,但是三日後,即告去世。史稱在位三日,實際也沒超過一年。秦孝文王為六世之第五世。

    秦孝文王元年(前250年),孝文王三日而崩,諸子中一個原本毫不起眼的庶子,因奉承嫡母華陽夫人之故,被其父立為嗣子,並將名字由異人改為子楚。這時得以繼承王位,成為秦王,即秦莊襄王。就是六世中的最後一世。

    莊襄王原本默默無聞,不受重視,早早被打發出去到趙國為質,生活困頓,十分失意。機緣之下遇見衛國商人呂不韋,之後的事情千百年來不知被述說了多少遍,不再累述。總之是異人趁機逃回秦國,依呂不韋計策討好嫡母,改名子楚,獲封太子嗣子。之後順利繼位,成為天下最有權勢之人。在位時最值得一書的就是於莊襄王元年(前249年),派軍滅周室最後的殘餘東周國(非東周朝,由西周國分裂而來,昭襄王滅西周國時倖存),徹底抹去周室在世間的最後遺存。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三月,魏公子信陵君魏無忌合縱燕、趙、韓、魏、楚五國聯軍,在黃河以南擊敗秦軍,聯軍乘勝追擊至函谷關,秦軍閉關不出,這也是秦國在即將統一天下之時,寥寥無幾的敗戰。五月,秦莊襄王去世,而統一天下的偉業,就此傳到了他的兒子,時年十三歲的政手中。

    身負五代六世先人重望的政,將在二十六年後,滅六國,四海一統,天下歸秦: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秦德昭昭,秦威烈烈。人跡所至,無不臣者!

    秦孝公渠梁----秦惠文王駟---秦武王蕩

                           ---秦昭襄王稷---秦孝文王柱----秦莊襄王子楚

     

     

  • 6 # 人者仁義也

    “奮六世之餘烈”出自西漢文帝時期賈誼的文章《過秦論》,講的是秦始皇在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等六位秦國君主的基礎上,一統中國。

    這幾代秦王的關係式是,秦孝公的兒子是秦惠文王,惠文王的兩個兒子秦武王和秦昭襄王,秦武王在前面,因為舉鼎而死,秦昭襄王繼位,秦昭襄的兒子是秦孝文王,秦孝文王的兒子是秦昭襄王的兒子,秦莊襄王是秦孝文王的兒子,秦始皇就是秦莊襄王的兒子。

    我以前寫過文章講過大秦帝國,這裡也可以說簡略的說一下

    秦孝公

    秦孝公繼位的時候只有二十一歲,是一個年輕的君王。與此同時期的六國都已經開始兼併國家,拓寬自己的國土和國家實力,緊挨著秦國的魏國已經經過了變法,經過兩代賢明的國君,向西打敗了秦國,是南韓和趙國的領袖,魏惠王在世的時期正是魏國的鼎盛時代。齊國經過齊威王的變革,齊國內外修明,開始了黃金時期。當時的天下只有淮河流域還有幾個小國存在,大部分都被東方的六國消滅乾淨。而這個時候的秦國地處西方的偏僻地域,不受當時候東方六國的歡迎,東方六國搞會盟或者聚會的時候從來不會叫上秦國,他們認為如今的秦國衰落就像西邊的那些戎人一樣。最終秦孝公釋出求賢令,招攬到了商鞅,發動變法,強大了秦國。奠定了秦國的強大的基礎。

    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選擇東出,面對已經疲弱的魏國,當然是不能放過,秦國在秦惠王八年破魏軍於雕陰,魏最後的河西地割讓給秦國,到了秦惠王九年,秦軍再次對魏國發動進攻,攻下河東的汾陽,皮氏,焦,曲沃四個地方。秦惠王十年,秦軍繼續乘勝攻魏,取魏蒲。魏國在秦軍數次強大攻勢之下,又被迫割讓上郡15縣給秦。秦軍在東方取得了完勝。在秦惠文王十三年的時候,南韓和魏國開始相互稱王,秦惠文王也不落人後,到了第二年,他改年更元元年,自稱王。更元七年,韓、趙、魏、燕、齊以及匈奴共同攻打秦國,秦惠文王派庶長樗裡疾破魏、趙、韓三國軍於修魚,斬首八萬。俘虜南韓將領申差。但是這個時候義渠人從西邊開始攻打秦國,襲破秦軍於李帛。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秦惠文王用司馬錯之策攻蜀,破蜀軍於葭萌關,伐滅蜀國。秦國取得了一個大糧倉,從此不再有後顧之憂,同年繼續攻打東方的趙國,伐取中都、西陽。又攻打南韓奪取石章。至此趙魏韓三國在秦國面前一敗塗地,秦國接下來就把目光瞄準了楚國。秦國在更元十三年大舉進攻楚國,在丹陽大破楚國,俘將楚將屈匄,斬首八萬。又攻打楚漢中地界,奪取土地六百里,置漢中郡。更元十四年,秦國再次攻打楚國,奪取了召陵。

    秦武王

    秦武王登基的時候。韓、魏、齊、楚、越五國開始服從秦國。秦武王在世的時候,秦國開始設定了丞相這一官職,並有左右丞相的官員。秦武王四年,秦國丞相甘茂攻取南韓宜陽,斬首六萬,而南韓的首都就在宜陽的附近。秦武王這個人有一個毛病不好那就是喜歡大力士,當時的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每一個人都當上了大官。秦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兩眼出血,脛骨折斷,到了晚上,氣絕而亡,年僅23歲。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是秦國在戰國時期執政時間第一長的君主,他從繼位開始到駕崩,秦國在秦昭襄手中經過了五十六年,也是在秦昭襄王年間,秦國對於六國完成了毀滅性的打擊,秦昭襄王去世後三年,秦始皇登基開始了統一中國的步伐,可以說是秦昭襄王最終奠定了秦國崛起的基礎。宣太后是秦昭襄王的母親,可以秦昭襄王的繼位和後來的施政都受到宣太后的影響,因為秦昭襄王統治的前期,秦國的軍政是掌握在宣太后的手中。

    故事要從燕國說起,秦昭襄王,姓贏,名稷。他的母親宣太后姓羋,但是名字卻不知道,也有人說宣太后叫做羋八子,但是八子是秦國妃子的稱呼,所以宣太后很有可能是當時在秦惠文王當妃子的時候的封號是八子,宣太后的宣誓她去世後大臣給她上的諡號,太后是尊稱,所以叫做宣太后。當時的秦昭襄王在燕國當人質,但是秦昭襄王的兄弟秦武王因為舉鼎而不幸脛骨被砸斷而死,而秦武王又沒有兒子,於是秦國的王位爭奪賽就開始了,遠在燕國的嬴稷其實與秦國的王位是在太遙遠,按照道理是根本不可能奪取王位的,但是當時內外有兩大勢力幫助他們母子兩,一個是宣太后的同母異父的弟弟魏厓,他在秦惠文王和秦武王的時候一直在秦國當官,於是他在內幫助姐姐,另一個就是趙國的趙武靈王,他安排代相趙固前去燕國迎接嬴稷,在這兩個人的幫助下,秦昭襄王得以繼位為秦王,這一年秦昭襄王十八歲。由母親宣太后和舅舅魏厓主政。也是在這一年,秦國開始了內亂,秦國的庶長贏壯自稱季君,他和宗室,大臣們一起謀反,但是被當時的宣太后發現,她讓自己的弟弟魏厓派兵保衛咸陽,於是一場叛亂被剿滅,這些謀反者都被誅殺,秦惠文王后因為參與其中被幽禁致死。秦武王的王后被趕回孃家魏國,那些秦惠文王的兒子中反對秦昭襄王的人全部被殺。至此宣太后的政治穩定在秦國得以構成。

    宣太后為了穩固政權,大力提拔自己的親屬,她讓自己最有能力的弟弟魏厓處理秦國的國政,封自己同父的弟弟羋戎為華陽君,秦昭襄王的弟弟贏顯為高陵君,贏悝為涇陽君。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四貴。秦國也開始了對外的前進步伐,開始攻打魏國。秦昭襄王十年的時候,楚懷王入朝秦國,被秦國扣留。第二年就發生了五國伐秦事件,齊、韓、魏、趙、宋、五國共同攻秦,這一次聯軍攻打得到了蒲州安邑縣,秦國被迫求和,割讓南韓、魏魏國河北以及封陵。

    在秦昭襄王十四年的時候一個人被當時的相國魏厓推舉,這個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名將白起。這裡閒話一句,白起是地地道道的秦人,他是秦國的郿縣人,但是白起到了現在的某些影視劇的編造總是變成什麼“狼孩”,少數民族的後裔,簡直改編的可怕。在秦昭襄王十四年,秦昭襄王啟用白起作為左更攻打韓魏聯軍,韓魏與秦在伊闕一代展開猛戰,這就是歷史有名的伊闕之戰,這一戰秦國完勝,韓魏兩國被斬首二十四萬,白起俘虜將領公孫喜,攻取五城。其後的三年裡,秦國攻打南韓,攻佔了宛城。迫使魏國割河東400裡、南韓割武遂地200裡給秦國。秦昭襄王十八年,秦國的大良造白起、客卿司馬錯,率軍攻打魏國,軍隊打到了軹城(河南濟源縣),攻佔了大小六十一個邑。韓魏就此衰落,再也無力對秦國發動猛攻。戰國七雄的兩雄已經無力與秦國爭天下。

    秦昭襄王十九年的時候,東方的齊國順利攻下當時的二等強國宋國,一時之間成為戰國時期最強的諸侯國。但是諸侯國開始覺得開始恐慌,於是乎四年之後,在燕國的號召下,秦國,趙國,南韓,魏國與燕國聯軍在濟西大破齊軍,齊國一瞬之間被覆滅,只有莒縣和即墨沒有攻破,後來秦趙韓魏撤軍,新任燕王與樂毅不和,導致樂毅出走,齊國得以復國,但是齊國從此元氣大傷,不再有能力爭雄天下。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之後,秦國開始打擊楚國,先是司馬錯從隴西發兵,從蜀地沿江開始攻下楚國的黔中,楚國割漢水以北及上庸之地給秦國求和。第二年,秦國派白起發兵打楚,攻佔了鄢城、鄧縣、西陵等地。到了第三年,白起攻破了楚國的都城郢都,楚國被迫東遷都城陳丘。楚國此後一直在消沉,等待著滅亡。

    秦昭襄王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70年,一個窮困潦倒的人物來到了秦國的都城咸陽,他將為秦國提出謀劃,並且會大大改變秦國的政治格局,這個人就是範睢。當時的秦國雖然秦昭襄王已經掌握政權,但是由於宣太后的存在,使得四貴也就是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以及他的舅舅穰侯魏厓依舊權勢十分的大,這就使得秦昭襄王十分的不滿,而範睢就是透過這個機會來到了秦昭襄王的身邊,他見到秦昭襄王時候提出要求廢除四貴,加強王權,他說自己在東方六國的時候只聽說秦國有四貴,不知道秦國有秦王。這一舉試探到了親王內心的最深處,於是範睢被拜為客卿,但是知道四年之後,秦王才採取行動廢太后,驅逐四貴,緊接著第二年宣太后就去世了。範睢在此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秦國結交齊國等國,進攻在身邊的韓魏趙三國,此後秦國的政策基本就是按照這個策略來實施。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國取得南韓的上黨,但是上黨的居民不願意臣服秦國,於是向趙國求助,於是戰國時期的大戰,長平之戰拉開了序幕。秦軍一開始的主將是王齕,這場戰爭從四月份開始打起,先開始雙方進行了先頭部隊的試探,但是趙軍被打的慘敗,於是趙軍的主將廉頗從七月開始修築壁壘,以此防守秦軍。秦軍隨後奪取趙軍的西壘壁,但是面對堅守不出的趙軍,秦軍也沒有辦法,雙方就這麼僵持著對峙。於是秦國開始在政治上想辦法,秦國派人拿著千金之多的財富前去趙國行賄,趁機實施反間計,說秦華人就害怕趙括。趙王也因為廉頗帶兵已經失敗了好幾次,而且在壁壘堅守不出,於是派趙括為將,秦國得到趙括為將的訊息後,偷偷把主將換為白起,白起帥兵攻打趙軍的壘壁,假裝失敗,趙括一高興就帥兵前去追趕,秦軍趁機奪取了趙軍的壁壘,將趙軍圍困在山谷之間的平原地帶,趙軍四十多萬人被圍困後就斷了糧草,秦昭襄王為了秦國能夠打贏這場戰爭,於是親自到了河內,將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調往長平,前去運糧和阻隔趙國對於長平戰場的救援,到了九月份,趙軍已經沒有糧食四十六日,內部已經開始偷偷吃人,同時不斷組織部隊攻擊秦軍,以求得突圍,但是都被秦軍擊退,最後主將趙括帥軍突圍,最後被秦軍射殺,趙軍此後投降,但是白起認為之前上黨人已經做了背叛秦國的事情,如果趙軍四十萬再做如此反覆的事情,那麼事情就嚴重了,於是這些人除了二百四十人年幼被放走外,其餘全部坑殺,趙國勢力大衰,從此無力再和秦國爭霸。

    此後,白起功高為範睢所嫉,最終落得自殺身亡。範睢也由於自己的推薦的鄭安國帥軍投降趙國,而推舉的王稽做河東太守的時候與諸侯相通,最後被誅殺,範睢感到害怕,於是退位讓賢,最後隱退。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秦國攻滅西周公國,得到了天下重器九鼎,五年之後,秦昭襄王去世,戰國時代也即將結束。

    秦孝文王

    無事,秦孝文王登基一年就去世。

    秦莊襄王

    登基三年去世,去世後兒子秦始皇登基,開始了征服六國的舉動。

  • 7 # 尋根拜祖

    西漢才子賈誼在《過秦論》中說:“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六世是指秦始皇之前的秦國六位先王,分別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

    正是這六位先王的累世貢獻,讓秦始皇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成就了統一六國的偉業,所以才有賈誼所說“奮六世之餘烈”。這六位先王,除了秦武王和昭襄王是兄弟傳承,剩下都是父子相傳。我們分別說說,這六位先王對秦國統一所做出的貢獻。

    變法圖強,奠定大秦強盛基礎的秦孝公

    秦孝公在位二十三年。

    要論功勞大小,我認為秦孝公功推首位。正是秦孝公的變法圖強,為大秦帝國建立了一套強盛的長效機制,才改變了秦國積貧積弱的根子。

    商鞅變法讓秦國站在歷史潮流的最前沿,秦國對六國的勝利不是無源之水,這個源頭就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社會結構層面的革新,讓大秦帝國煥發了勃勃生機。

    後人對商鞅的推崇遠超秦孝公,其實如果不是秦孝公卓越的政治遠見,和堅強的後盾作用,商鞅這樣的才俊,根本無用武之地。所以,秦孝公才是秦國變法圖強的沃土!

    繼往開來,連橫六國,開疆拓土的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在位二十六年。

    古代君王的家天下,最大的弊病就是政策的不連貫,往往新王登基,人亡政息。秦惠文王上臺後,毫不猶豫地處死商鞅,但同時又堅定不移地堅持變法路線,使變法成果得以鞏固和發展。

    秦惠文王在位期間,任用張儀為相,施展高超的連橫術,把六國玩弄於股掌之間。西平巴蜀,北定義渠,東出函谷,南下商於,把強大的魏、楚兩國折磨得元氣大傷。

    秦惠文王的積極進取,改變了秦國長期以來被動挨打的局面,從此以強者的姿態,走出國門,縱橫天下。

    拔宜陽,定三川,積極東進的秦武王

    秦武王在位三年。

    因為離奇的死亡,歷史上對秦武王黑得比較厲害,常常將他形容成粗俗無能的莽漢。其實,秦武王在他短暫的三年君王生涯中,所做出的貢獻足夠閃耀。

    三年間,秦武王平定巴蜀之亂,揮兵東進,攻伐宜陽,窺視周室。尤其是攻佔宜陽,對秦國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宜陽位處秦國東進路線中,毗鄰韓、魏和東周王室之間,對於將來攻伐中原具有戰略意義。

    秦武王拿下宜陽,為後來秦國在此設定三川郡奠定了基礎,也為攻伐中原鍥下了一枚釘子。

    滅東周,殘六國,奠定一統格局的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四年。

    秦昭襄王無疑是繼秦孝公之後,對秦國統一六國貢獻最大的君王。秦國曆史最精彩紛呈的篇章,就是由他在位書寫。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採取範睢的遠交近攻策略,結好齊國、楚國,兵出三晉,把韓魏趙三國幾乎打殘。南韓從此成了秦國堅定地“拎包客”,趙國長平一戰,僅剩倒氣的份,魏國也只求夾縫中生存的資格。

    可以說,昭襄王后,六國統一的大勢已經不可遏制!

    赦罪人,修功臣的短命君主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在位兩個月,傳說三天是誤傳。

    昭襄王活了七十五歲,壓縮了兒子們的空間,長子沒等到繼位就去世了,次子就是孝文王。孝文王在位時間太短,沒來得及做什麼大貢獻,雞蛋裡面挑鮑魚,他的貢獻就是保證了王權平穩過渡,“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襃厚親戚,弛苑囿。”

    師出函谷,打殘三晉的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在位三年。

    莊襄王就是秦始皇的生父,被呂不韋運作上位的那一位。他最大貢獻就是在昭襄王基礎上,繼續打擊三晉,包括逼南韓割地,設定三川郡。攻伐趙國,獲取趙國西部三十七座城池。又打下魏國高都、汲和上黨郡,將秦國國土直接擴充到三晉腹地。

    三年時間獲得如此多的戰績,前人的積累發揮出巨大價值,也跟莊襄王銳意進取的精神密不可分。

    秦始皇統一六國,僅僅用了九年時間,之所以進展得那麼順利,其實並非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六世君主銳意進取,功績疊加的結果!

  • 8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指的秦國曆史上最有名的六位君主,分別是秦襄公、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王政。

    一、秦襄公

    秦襄公是秦國曆史上作為諸侯國存在的開創者,公元前778年~前766年在位,秦襄公是秦莊公的次子,他的父親與犬戎作戰時被殺,秦襄公的大哥為了專心與犬戎作戰,將國君之位讓給秦襄公。

    秦國在秦襄公之前並不是一個諸侯國,而是一個部落,而之所以成為諸侯國,全是秦襄公的功勞,要是沒有秦襄公,秦國也不能被稱為秦國。

    公元前771年,當時的廢太子宜臼聯合自已的岳父申侯,並勾結犬戎攻打自已的父親周幽王,最終周幽王被犬戎所殺,之後宜臼即位為周平王,請神容易送神難,犬戎自從進入周朝的都城後,就不願意離開,經常來騷擾和威脅周平王,周平王為了避開威脅,決定遷都洛邑(今洛陽)。

    而正是秦襄公率領秦軍為周平王護駕有功,秦襄公受到了周平王的封賞,正式被冊封為諸侯,並將岐山以西的土地封給秦襄公,由於當時這塊土地還是犬戎所控制的,所以秦襄公需要靠武力奪取這塊土地,不過秦襄公已經拿到了周天子的土地證和諸侯證,使秦國正式成為一個諸侯國,也就是有了開始爭奪天下的權力。

    周平王的遷都也成為西、東周的分界線,自此開始了東周。沒有秦襄公,秦至今也不能稱為一個國家,秦襄公是秦國曆史上最重要的奠基人和開創者。

    二、秦穆公

    秦穆公是開創秦國霸業的第一位國君,是秦國曆史上第一位刻意東進的國君,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是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在位期間,秦穆公重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大舉向東發展,並一度擊敗了晉國,在協助重耳即位為晉文公後,秦國受到晉國的打擊,東進無望。

    在東進失敗後,秦穆公開始專心向西發展,利用計謀,輔以武力,消滅了西戎人建立的12個國家,一舉掃除了大量的戎人國家,為秦國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的保證,為日後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石。

    三、秦孝公

    秦孝公是秦國統一天下貢獻最大的國君之一,是秦國建立強大制度的開創者,是秦國改革變法的第一位國君,也是秦國曆史上有名的賢君。

    秦孝公是公元前361年~前338年在位,秦孝公在位期間只幹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就是支援商鞅變法,而且是非常堅定的支援,從來也沒有動搖過,正是秦孝公的大力支援,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變法平臺,才最終使商鞅變法成功,這是戰國時期,各國變法唯一成功的一次。

    而正是商鞅變法的成功,讓秦國率先在戰國時期強大起來,讓秦國有了同其他諸侯國爭奪天下的資本,讓秦國有了統一的野心和實現統一的資本,秦孝公功不可沒。

    四、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的兒子,同時也是以殘酷刑法車裂而殺死商鞅的那一位秦國國君,秦惠文王雖然殺了商鞅,但並沒有廢除商鞅之法,商鞅之法已經深入秦國骨髓,成為秦國強大的制度保證。

    秦惠文王時期,嚐到商鞅變法的甜頭,秦國開始大舉東進,不斷攻打魏國,吞併了魏國黃河以西的地盤,並在黃河的東岸建立了東進的前進基地。

    秦惠文王時期,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攻下巴蜀之地,讓巴蜀之地作為秦國的大後方,在巴蜀大興水利,種植糧食,讓巴蜀之地成為秦國的後方糧倉,為前方秦軍提供大量的糧食和物資裝備,為秦國統一提供了物資保證。

    秦惠文王時期,也曾利用義渠內亂攻打義渠,攻佔了不少地盤,但始終沒有消滅義渠。

    五、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是秦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在位時間55年,秦昭襄王同時也是秦國統一天下之前,最重要的國君。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解決了秦國最後一個西部邊患義渠,在宣太后的幫助下,秦昭襄王攻滅了義渠,義渠的地盤正式成為秦國的郡縣。不僅如此,秦昭襄王在位期間,還消滅了東周王室。

    秦昭襄王使用遠交近攻的戰略,不斷的依靠強大的國力打擊東方六國,不斷的東進蠶食六國的領土,最為著名的就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一舉擊殺了趙國20萬降卒,整個趙國青壯年男子幾乎全部戰死,此戰讓東方六國中最強大的趙國從此失去了對秦國的抵抗能力,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同時也由於秦昭襄王在位期間不斷的對外發動戰爭,秦國國力也有較大的消耗,在晚年的時候,東方六國聯合起來也曾迫使秦國噴出佔有的原六國部分領土。

    但不管如何,秦昭襄王給後世的秦始皇提供了統一天下的最好條件和環境,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而已。

    六、秦王政

    秦王政就是秦始皇,13歲登基為秦王,22歲親政後,依次除掉了威脅到王權的嫪毐、呂不韋等人,親自掌握朝政,並提拔了一大批人才,如李斯、尉繚等人。

    之後秦王政開始了統一天下的步伐,用了十年時間,秦國先後消滅了南韓、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在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天下,開始稱皇帝,自稱秦始皇,開創了一系列影響中國歷史數千年的制度,比如說皇帝制度、郡縣制及各種統一制度。

    秦始皇之所以能夠統一天下,與他的祖先提供的各種有利條件是密不可分的,正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正是由於秦襄公、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秦國曆代國君的不懈努力,秦國最終由秦始皇完成並統一天下,秦始皇完成了秦國數代人,甚至數十代人的心願和理想。

    秦始皇嬴政是秦莊襄王嬴子楚的兒子,是秦孝文王嬴柱的孫子,是秦昭襄王嬴蕩的重孫,是秦惠文王嬴駟的四世孫,是秦孝公嬴渠梁的五世孫。

  • 9 # 閒話讀史

    從《過秦論》的內容來看,“奮六世之餘烈”中的“六世”應該就是從始皇帝往前推的六位秦王,依次是秦莊襄王,秦孝文王,秦昭襄王,秦武王,秦惠文王,秦孝公。

    一、秦孝公,公元前361年到公元前338年在位。

    為什麼是從秦孝公開始算起呢?

    因為秦孝公時期進行了商鞅變法,富國強兵,一改秦國往日經濟落後,軍備乏力的狀況,造就了一個強盛的秦國,把秦國打造成了一個以軍功晉升爵位為基礎的戰爭機器,可以說,就是在秦孝公時期打下了秦國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基礎。

    (影視劇中的秦孝公和商鞅)

    二、秦惠文王,公元前337年到公元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的兒子,他在位期間最重要的成就就是抵抗住了宗室和貴族的壓力,把商鞅變法繼續推行了下去。

    殺商鞅而不廢商法。

    也是在他手上,秦國的國力和軍力得道了進一步的發展,消滅和瓦解了五國聯合攻秦的軍隊,收服了西北方最大的威脅義渠,敗楚國滅巴蜀,東出函谷關。

    可以說,正是在秦惠文王的統治下,秦國漸漸有了併吞八荒的氣勢。

    (影視劇中的秦惠文王及此時還是羋八子的秦宣太后)

    三、秦武王,公元前310年到公元前307年在位。

    秦惠文王的嫡子,這位秦王在位時間極短,他對秦國最初的最重要的貢獻是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異母弟弟,後來的秦昭襄王。

    四、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到公元前251年在位。

    秦昭襄王是秦武王的異母弟弟,秦惠文王的兒子,這位秦王也非常重要,號稱戰國所有國君中最長“待機王”,在位時間長達55年。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的前幾十年,是與其母后秦宣太后當權,後期才是他親理朝政,總的來說,在其統治期間,秦國的國力得到進一步發展,長平之戰直接擊潰了趙國,後又滅了東周,長達八百年的周朝至此終結。

    可以說,在秦昭襄王時期,秦國開始有了傲視天下諸國的實力。

    (影視劇中的秦昭襄王)

    五、秦孝文王,公元前250年在位。

    也就是安國君,秦昭襄王的兒子。在位僅三天就去世了。

    六、秦莊襄王,公元前249年到公元前247年在位。

    秦莊襄王是秦孝文王的兒子,在位時間也很短。也是秦始皇的父親。

    這位秦王並沒有什麼重大的歷史作用或成就。

    實際上,自從商鞅把秦國改造成了一具巨大的戰爭機器,秦國就走上了一條不斷進攻和蠶食周邊土地和國家的道路,歷代以來,國土不斷增加,周邊小國或蠻族也不斷被收服或消滅。

    六代沒有遇上特別不肖的子孫登上王位,這固然是因為秦國的制度有其固有的特性,也是因為運氣。也許真的有一部分原因是天命歸於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裡面的茶文化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