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奧匈帝國曾經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重要強國,清末八國聯軍侵華,奧匈帝國就是其中一個實力強勁的侵略者。而後的一戰,也是強力的參戰國。就是這樣一個實力曾位於世界頂尖的國家,最終卻落得土崩瓦解的下場。究竟奧匈帝國是怎樣消亡的?
9
回覆列表
  • 1 # 狐狸晨曦

    拿破崙戰爭時,哈布斯堡家族被迫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的CROWN,以及德意志民族共主的地位,去選擇和匈牙利人、波西米亞人一起,在自己的管轄領地新成立了奧地利帝國。

    即使在戰後成為維也納體系的締造者,然而放棄統治數百年的傳統領地比利時地區,並不惜將工農礦業發達的萊茵地區交給普魯士人,倚仗他們去擋住法國東進,還是證明帝國的國勢不可逆轉的衰落了。

    哈布斯堡家族在歐洲最大版圖(1558年)維也納體系的歐洲版圖(1815年)

    法國大革命帶來的民族主義思潮高漲,深刻影響了這個既老且新的帝國境內各被統治民族。

    匈牙利人隨著在帝國內地位的不斷提高,日益要求和德意志人享有平等權益,1848年革命期間,他們的獨立建國嘗試,雖然在俄國騎兵的馬刀下被暫時鎮壓,只令詩人裴多芬留下“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的千古絕唱。

    但隨著1866年普奧戰爭的失敗,奧地利被擯棄於德意志邦聯之外,帝國國力進一步衰落,為了安撫匈牙利人這個帝國第二大民族,在帝國皇后伊麗莎白(“茜茜公主”)的斡旋下,終於建立了由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主導的二元帝國:奧匈帝國。帝國皇帝弗朗茨和皇后伊麗莎白,也被同時加冕為匈牙利的國王和女王。

    帝國皇后伊麗莎白(“茜茜公主”)

    19世紀下半葉的奧匈帝國,伴著轟轟烈烈的工業化程序,【神聖羅馬帝國的榮耀雖已是明日黃花,但在新的世紀,帝國似乎即將迎來他的偉大復興。】在數十年後,以茨威格為代表的共和國時代的文人們,將如此地懷念他們無比痛恨的這個年代。但最好的指揮家也沒法改變已經寫好的樂章,儘管他們自以為能做到。

    奧匈帝國版圖和人口數量為歐洲第三,農產品和原油產量為歐洲之冠, 機械儀器製造業和鋼鐵軍火工業為世界第四, 僅次於德國、英國和美國, 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為世界第一。

    只因為社會經濟固然飛速發展,卻難以掩藏國家明面上的巨大危機。自由貿易區裡,有精通帝國標準語卻呼籲著各民族方言地位的知識分子,從波西米亞到外萊塔尼亞,以及新近納入版圖的波斯尼亞,分離主義者們不斷試圖製造騷亂。

    二元化國家的實質,使得奧匈帝國始終不曾構築同一官方語言,同一國家認同,普遍的社會進步和工業化,並不曾讓讓現實的利益判斷壓倒看似“虛無”的民族情緒,只因在一個官方語言都遲遲難產的國度,在缺乏共同國家認同和價值觀的情況下,奧匈帝國內部在進行利益分配時,長期陷入混亂和尷尬。各民族之間表面的所謂“和解”,完全透過“皇帝敕令"的方式勉強進行。

    “帝國議會簡直亂象橫生,帝國大臣用德語發表講話宣佈政策,捷克民族主義議員用捷克語怒斥大臣……加利西亞烏克蘭人代表則藉此機會深情演唱一首歌。“

    維也納的帝國議會,各個民族的代言人靠著各種行為藝術,充分彰顯著帝國的“多元”和“民主”,長期吵成一團而一事無成,這本質上意味著行政管理和軍事動員的極度低效。

    而且更致命的是,正是普遍的社會進步和工業化,導致了匈牙利人對帝國的一系列不合作姿態和離心傾向。

    只因匈牙利人的外萊塔尼亞地區缺乏工業化所需的幾乎是一切資源,而長久作為一個日趨失去重要性的農業區存在,並在帝國工業化浪潮中,令匈牙利人半主動半被動的變成了被拋棄的一半人。

    這種經濟結構上的衝突,幾乎接近南北戰爭前的美國。而複雜的民族問題與糟糕的地緣環境,又使得奧匈帝國幾乎不可能像美國一樣,透過一場有限的內戰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重建帝國、接納匈牙利人的弗蘭茨皇帝陛下已經是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了,如果匈牙利人無法從工業化中得到足夠的好處,他們在帝國中的相對權重在溫水煮青蛙的程序中不斷削弱,甚至有被捷克人逐漸取代其既得利益的危險。

    那麼匈牙利人由懷舊而保守,由保守而傾向分離,不是再自然不過的邏輯麼?

    奧匈帝國皇帝:弗 蘭茨一世

    時間對誰是一種奢侈品,國境線外的敵人可不會任由奧匈帝國理順內部問題而袖手旁觀,當塞爾維亞人懷著對波斯尼亞地區的擴張野心,悍然在奧匈帝國的領土上刺殺了帝國皇儲,戰爭不可避免到來。

    戰爭機器一旦,總動員立刻成了災難,少數精銳的德意志軍官迅速淹沒在各民族士兵的汪洋大海之中,很快就帶來了軍隊在組織和行動上的遲緩。所以奧匈帝國坐擁紙面上全歐洲第三的兵源數和發達的軍工業,在戰場上卻屢屢被更加落後的俄華人吊打,甚至完全依靠著德華人來救場。

    後世推演歷史,也許只有奇蹟才能拯救奧匈帝國的命運,需要怎樣的奇蹟呢?就是如1918年戰時版圖那樣,同盟國聯軍在東線戰場一度大獲全勝,陷入內戰中的俄國割讓從白俄羅斯到烏克蘭的大片土地,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都被打成了流亡政府。奧匈帝國也達到了歷史最大版圖,獲得黑海出海口並確保其安全,從而使得外萊塔尼亞地區能夠依靠貿易轉運來分享工業化的成果,以此強化匈牙利對帝國的向心力。

    而奇蹟之所以被稱之為奇蹟,就在於人類幾乎不可能使之在現實中持久,那怕是全世界的日耳曼人聯合起來也做不到。

  • 2 # 桃花石雜談

    奧匈帝國是怎樣消亡的?當然奧匈帝國的解體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一戰戰敗,但如果深究其深層原因,則恐怕不能不提到奧匈帝國這個國家的先天不足了。奧匈帝國的前世

    其實說到奧匈帝國的解體,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這個國家在誕生時就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首先奧匈帝國本身就是神聖羅馬帝國解體之後的產物。在神聖羅馬帝國的末期,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主導了帝國的政治局勢,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事實上的統治者。

    但在公元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哈布斯堡王朝主導的神聖羅馬帝國針對法國革命和法國之後的政治演變犯下了一系列致命的時代性錯誤。首先是在爆發法國大革命,神羅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夫路易十六被推翻之後,神羅聯合歐洲各國君主,希望撲滅法國革命,在法國恢復君主制。之後在拿破崙上臺之後,神羅又再次聯合歐洲各國,先後三次組建反法聯盟,但卻三次被拿破崙擊敗。

    在神聖羅馬帝國廢墟上遺存的奧地利帝國

    特別是在公元1805年,神羅聯合俄國和拿破崙在今天德國的巴伐利亞地區進行了一場“三皇會戰”,結果拿破崙大獲全勝,不但守住了巴伐利亞,還攻入了神羅的領地摩拉維亞(即今天的捷克地區),使哈布斯堡王朝在神羅境內的威信掃地。

    奧地利帝國CROWN,原為神羅皇帝魯道夫二世的私人CROWN

    而之後志在統一歐洲的拿破崙更進一步,在一年後成立了萊茵聯盟,逼迫16個原本屬於神羅的德意志公國脫離神羅,加入由其主導的萊茵聯盟。之後為了徹底瓦解神聖羅馬帝國,拿破崙又對神羅末代皇帝弗蘭茨二世下達了最後通牒,要求其解散神羅。弗蘭茨二世無力抗拒,只好在公元1806年8月6日宣佈放棄神羅皇帝稱號,僅僅保留奧地利帝國的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解體,取而代之的是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的先天不足

    但雖然哈布斯堡王朝還保留了奧地利帝國,仍然擁有廣闊的領土,而且在拿破崙在公元1814年-1815年跨臺之後,再次成為了所有日耳曼國家的領導者,但這時它和其它日耳曼王國之間的關係就已經比神聖羅馬帝國時期鬆散多了。

    而且到公元1866年時,奧地利和在幾十年間崛起的普魯士為爭奪德意志地區的主導權爆發了普奧戰爭,結果奧地利戰敗,被排除出了隨後建立的德意志聯邦,奧地利主導統一德意志的希望破滅,迫使奧地利在後來幾十年間只能將國家的重心放在帝國東方,以穩固已有的多民族國家為唯一目標。

    奧匈帝國的行政區劃,也基本是其境內各民族區劃

    但在奧地利失去了對德意志地區的主導權之後,在奧匈帝國境內重要性僅次於奧地利的匈牙利地區離心傾向也變得非常明顯,各種叛亂不亂,奧地利帝國的應對也變得越來越力不從心。在這種情況下,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在公元1867年2月8日與匈牙利貴族達成了妥協協議,給予匈牙利完全的自治權,只是匈牙利同意在戰爭及外交事務上和奧地利仍然作為一個國家一致對外,以維護共同的尊嚴。

    奧匈帝國的建立者弗蘭茨·約瑟夫一世

    這個協議也宣告了奧地利帝國正式改組成為了奧匈帝國,雖然國家名義上的統一還得到了保持,但作為奧匈帝國皇帝的弗蘭茨·約瑟夫在匈牙利地區已經沒有了什麼實質性的權力,包括處理匈牙利人和其它民族事務的權力。能夠體現國家統一的基本上只剩下了皇帝的名譽,以及戰爭部和外交部兩個政府部門。除此之外,甚至連一個國家統一的內閣和首相都沒有。而且匈牙利還得到了每10年就複核一次聯盟協議的權力,而這項規定也幾乎讓奧匈帝國從誕生起就處在隨時解體的危險之中。

    奧匈帝國國旗,其二元體制一目瞭然

    不過由於當時的奧匈帝國確實還是歐洲的主導力量之一,因此這個隨時處於懸崖邊的國家在一戰之前維持的還算穩固。甚至在一戰打響之後,多數奧匈帝國的臣民仍然堅信帝國能夠打贏,因為畢竟一戰開始時只是奧匈對塞爾維亞宣戰,許多人認為這只是奧匈在找藉口再吞併一個斯拉夫民族的領土而已。

    奧匈帝國末代皇帝卡爾一世

    但在一戰的最後兩年,協約國獲勝的局面已經越來越明顯,而以美國為首的協約國在1918年10月明確宣佈支援奧匈帝國境內的少數民族獨立建國,之後數天之內捷克、匈牙利先後宣佈獨立,波蘭復國,而羅馬尼亞人佔多數的特蘭西瓦尼亞地區則宣佈併入羅馬尼亞,南部的斯拉夫人則聯合成為南斯拉夫,窮途末路的奧匈帝國無力迴天,只好接受了解體的命運。而其末代皇帝卡爾一世最後則被流放到非洲西海岸之外的馬德拉群島,不到4年後在那裡去世,年僅34歲。

  • 3 # 清水空流

    首先要說明的是,奧匈帝國和今天的土耳其沒有任何關係,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可以說,奧匈帝國的覆滅是歐洲第一王室哈布斯堡王朝的千古遺恨。為了奪取這個衰老的帝國留下的鉅額遺產而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奧匈帝國,顧名思議就是今天奧地利和匈牙利為主體的聯合王國,在其哈布斯堡王朝全盛時期,奧匈帝國與英、法、德、俄並列為歐洲傳統五大強國。本土面積是本土676,615平方公里。國土覆蓋了今天原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部分羅馬尼亞、波蘭義大利。“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這是奧匈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豪言壯語,作為歐洲最為富足,文明的王朝,查理五世的話是絕對的真理。

    奧匈帝國的覆滅和消亡就是在於奧匈帝國的國家體制。奧匈帝國國家太鬆散了,帝國的體制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奧匈帝國有兩個首都。有三個中央政府,即匈牙利政府、奧地利政府和一個位於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匈牙利和奧地利都各自擁有屬於的議會和首相。奧匈帝國皇帝的權力理論上是至高無上的,但實際上只是具有本身中央政府負責陸軍、海軍、外交和對外貿易可以說是一個極其鬆散的邦聯。

    而在對外關係上,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是奧匈帝國消亡的開始,而實際上奧匈在1908年吞併波黑開始就種下了奧匈帝國覆滅的種子。一戰期間奧匈帝國隸屬於同盟國陣營,同盟國最終於1918年戰敗,此時就是奧匈帝國分裂之日,而戰勝國的禮品就是奧匈帝國的領土,殖民地。從1918年10月捷克獨立。到1920年匈牙利獨立。從奧匈帝國分裂出的國家有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此外波蘭、羅馬尼亞、義大利也獲得部分前奧匈帝國的領土。由此也可見當年奧匈帝國的強大。

    奧匈帝國的消亡原因是主要是,國家凝聚力幾乎沒有,沒有統一的向心力,和統一的思想意識,宗教觀念那,只是哈布斯堡王朝無法組成德意神聖帝國,只好組成了奧地利和匈牙利,結合成了奧匈帝國。這就好比兩個離異的男女從新結婚,不過是搭夥過日子而已,過的好自然都好,過得不好。那就只有“分家離婚了”這場“婚姻”持續了57年。

    頗為譏諷的是,奧匈帝國的國家格言叫做“牢不可破”和“不離不棄”,但這個帝國說散劉散散了、而且永遠無法恢復昔日榮光了。而一戰奧匈和德國結盟是最大的敗筆(當然除了德國也沒有國家與奧匈結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與德國等一方慘敗。戰敗就加具了社會的矛盾和民族矛盾。分裂勢力進一步擴大、民族矛盾被激化,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奧匈帝國各民族獨立。這樣一來,曾經有著悠久歷史的奧匈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徹底煙消雲散,永遠消失於歷史之中 了。

  • 4 # 半緣君49125921

    首先,作為德意志皇位的擁有者和最強大的邦國,奧地利皇室卻對統一德意志並不感興趣,在丹麥吞併荷爾斯泰因和石勒蘇益格時,是普魯士振臂一呼組成聯軍奪回,這讓很多德意志民族主義者對奧地利大失所望而轉投普魯士,奧地利被排除出德意志,轉而和匈牙利組成奧匈帝國。

    其次,一連串的錯誤外交讓奧匈帝國四面皆敵。奧地利是沙俄從拿破崙手裡解放出來的,1848年也是沙俄幫助奧地利鎮壓了匈牙利起義,但是在幾年後的俄土戰爭中奧地利卻站在了土耳其一邊,沙俄戰敗沙皇自殺,這是沙俄立國以來最大的戰敗,奧地利的背叛被沙俄恨入骨髓,時刻準備著教訓他。奧地利對義大利殘酷的統治讓撒丁王國獲得了英法的同情,而奧地利在法國已經不準備參戰時卻好死不死的羞辱撒丁王國,於是法國參戰,奧地利西方出現了一個統一的日漸強大且對奧地利懷有強烈仇恨的義大利。即使是這樣惡劣的形勢下,奧地利還是按耐不住自己的野心吞併了波黑,好戰的斐迪南和康拉德還想吞併塞爾維亞,這就是惹了馬蜂窩了,沙俄,塞爾維亞,希臘,法國紛紛備戰,戰爭一觸即發。

    其三,戰爭爆發後,奧匈帝國立即把軍隊從二十萬擴充到三百萬!但是這樣的軍隊毫無戰鬥力,在東線被德國軍隊追著打的沙俄軍隊追著奧匈帝國軍隊打!奧地利的貪婪擴張導致了一個致命的問題:在整個帝國,德意志人口不到百分之二十,加上匈牙利人也不到百分之五十,佔大多數人的都是斯拉夫人,比如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蘭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等等,當一個國家的戰爭動員令都要十五種文字書寫,更多的語言宣佈時,這樣的國家離亡國也不遠了。

  • 5 # 漩渦鳴人yy

    提到奧匈帝國就不得不提到希特勒嘴裡面的第一帝國,也就是神聖羅馬帝國,話說當時在歐洲土地上有一個國王覺得教皇是上帝的代言人,這一點感覺不爽,我也要成為上帝的代言人,因此打到了梵蒂岡,把刀架在了教皇的頭上,堂而皇之的問教皇,你是上帝的代言人,還是我是上帝的代言人?教皇要保住自己小命就說都是,都是,然後就成就了中世紀時期怪物一般的神聖羅馬帝國。

    但是很顯然這個國家既不神聖,也沒有羅馬,更非帝國,三里一城,五里一邦!這個東西更像一個江湖,在這裡面實力比較強悍的就是奧地利,當時的奧地利向北可以踹死普魯士,向南統治匈牙利,可以說是神聖羅馬帝國裡面實力最強悍的一個傢伙!

    但是普魯士經過俾斯曼鐵與血的政策以後,開始崛起,崛起以後,直接就去打自己的老東家奧地利,最終,奧地利被擊敗,原本可以鎮壓其他聯邦的能力一下子受到了威脅,匈牙利開始鬧騰了,也要求向普魯士那樣獨立出來。

    奧地利的皇帝一咬牙一跺腳,行,咱們兩個先別打打下去,也是讓普魯士吃了便宜,咱們兩個先合作,你不是想當皇帝嗎?你不是想獨立嗎?我告訴你,咱們倆聯合起來,咱倆都是皇帝,咱倆一起行使統治權不是更好嗎?

    匈牙利同意了兩個皇帝並列成為了一個國家的皇帝,成立的國家就是奧匈帝國,我們去看奧匈帝國的國旗的時候我們發現有兩個不同的會徽並列在了一張國旗上面,這就是代表了兩個不同的皇室。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德國和奧匈帝國聯盟的協約國最後失敗,德國被當時的列強給肢解了,不僅一部分國土讓給了波蘭,而且還閹割了他的軍事能力,相比較而言奧匈帝國更加慘烈。

    首先是國內不可調和的民族矛盾本身,這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就已經開始顯現了,最主要的就是南斯拉夫人對於澳匈帝國的不認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點,薩拉熱窩事件本身就是南斯拉夫的青年不滿奧匈帝國皇族對於奧匈帝國的統治,然後刺殺了當時的王儲,如果說國泰民安國家榮譽達到頂點,大家本著對於國家的那種榮譽感,可以呆在一起,但是現如今國家破敗了,當然是抄起鋤頭抄起木棍跑到政府裡面去搶錢啊!原先對於政府的不滿一下子在社會各個階層開始爆發了出來,國家的分裂不可避免。

    但是與此同時,英國,法國等傳統列強在這其中扮演的角色也並不光彩!對於英國和法國來說,德華人這個問題還是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畢竟德國整體的軍事工業並沒有受到太大打擊,實力仍然尚存,對於德華人來說,他們要作戰就必須得找到一個向南可以發展的國家,能夠阻斷英國,法國與俄羅斯的聯絡,這樣的話可以直接避免兩線作戰的尷尬。

    奧匈帝國這個國家如果接著存在的話,德華人如果接下來還要發動戰爭的話,仍然還是可以選擇跟她合作!出於總體戰略來說,奧匈帝國必須要肢解,並且這樣一個國家,你第一次世界大戰把他打的這麼慘,如果說等他們人民自動反應過來要跟你開打的話,面對的報復,那是十倍百倍的償還在你身上!

    所以奧匈帝國在眾目睽睽,眾望所歸的情況之下被肢解了。

  • 6 # 玄坤文史

    奧匈帝國滅亡於一戰結束,其實準確的說法是,奧匈帝國在一戰結束後分解成了多個國家: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其他的土地被義大利,南斯拉夫,波蘭,羅馬尼亞佔領。

    奧匈帝國是一個二元制的君主國家,其實就是匈牙利王國和奧地利帝國組成的聯盟,雖然奧地利帝國在歐洲傳統上一直都能算得上一個強國,但其實從奧匈帝國的政府構成和政體上,就註定了奧匈帝國在之後大動盪的年代註定會走向分解,

    我們都知道薩拉熱窩是一戰的引爆點,薩拉熱窩屬於波黑,在1850年被奧匈帝國吞併,奧匈帝國存在51年,也是發展迅速的51年,但是發展的不均衡卻是非常嚴重的,奧匈帝國除了是二元制君主國家,同時也還是共和制國家,一個國家裡竟然包含了三個不同的政府,奧地利和匈牙利政府,還有一箇中央政府,這樣複雜的體系必然導致了行政效率底下,不同政府部門為各自利益摩擦不斷。

    在當時,歐洲各國其實也是矛盾不斷的,主要的矛盾就是沙皇俄國和奧匈帝國的矛盾,英法和德國的矛盾。俄奧的矛盾主要是圍繞著長久以來巴爾幹半島的爭奪展開的,兩個帝國都想佔領這片地區。一戰看起來是薩拉熱窩事件導致,然而實際上多國的矛盾早就長久積攢了下來,就如同火藥桶越攢越大,薩拉熱窩只是一根點燃的導火索罷了。

    一戰之後奧匈帝國分解,其實除了戰敗的原因外,另外之前我們說的國家內部政權不統一,發展不均衡,同時國家內部也分為多區域,多個王國組成的聯邦有關,戰爭結束後也一定程度代表現行制度,整體的失敗,自然也會促使國家的解體。

  • 7 # 一枚明粉

    奧匈帝國的問題比其他帝國較多,在1867年已經成為奧地利與匈牙利二元帝國;到了一戰,殘酷的戰爭與民族自決,直接讓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奧斯曼帝國一塊消亡了。1、靠生育的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是典型靠生育、聯姻湊出來的帝國,自然也就色彩斑斕,族群眾多,地域廣闊。但也有個問題就是族群利益平衡。

    (二元帝國)

    在1867年,這一年李鴻章在對捻軍騎兵作戰。匈牙利貴族也獲得了統治權。但問題是斯拉夫人與其他族群沒有。

    2、殘酷的一戰

    一戰是帝國的收割機。相對於德國的兩線、甚至三線作戰。奧匈帝國壓力相對小點,主要是東線作戰,還有義大利戰場。

    (一戰)

    1916年,俄軍勃魯西洛夫攻勢,奧匈帝國傷亡慘重,損兵折將。之後隨著戰爭形勢的惡化,國內政局漸漸不穩。

    3、民族自決

    在民族主義形成過程中,民族自決逐步深入人心。在奧匈這個多元族群的地國內更是如此。一戰的結束就是帝國的結束。捷克、匈牙利相繼獨立。協約國自然也希望奧匈帝國的瓦解。土耳其何嘗不是如此呢?

    (一戰後的歐洲)

    帝國的衰亡史本身就是歷史必然演化的規律,只是一戰與民族主義的盛行加速了這個帝國的衰亡。

  • 8 # 歷史有知社

    提起一戰與二戰,總讓人覺得德國是孤軍作戰。一戰前夕,德國有兩大盟友--義大利與奧匈帝國。可是,義大利在大戰之際,就被對方陣營誘惑而變換了門庭。而奧匈帝國,為歐洲五強之一(英國、法國、德國、奧匈、沙俄),就傳統上的歐洲而言,其疆域僅次於沙俄,為歐洲第二大國(近70萬平方公里),人口位於歐洲第三(位居沙俄、德國之後)。且奧匈帝國的軍工業也不弱,擁有當時歐洲第二大軍工廠。

    但是,奧匈帝國在一戰中的表現卻著實一般,擁有戰場優勢,卻與沙俄爭奪巴爾幹半島不利,而要請德國幫忙。結果,德國既要在西線與英、法、比等國鏖戰,還要分兵於東線以抵抗沙俄軍隊。那為何奧匈帝國的戰鬥力與其國家的國際地位卻極度不匹配呢?

    奧匈帝國擁有無比光輝的歷史,其前身奧地利公國在德意志邦聯(神聖羅馬帝國)中長期居有支配地位。故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長期獲得“皇帝”的頭銜(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

    同時,哈布斯堡家族還透過廣泛的聯姻,控制了當時的很多國家與地區。世界上的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西班牙)的榮譽,就是哈布斯堡家族透過聯姻而獲得的(奧地利的菲利普王子娶了西班牙的胡安娜公主)。菲利普與胡安娜之子查理(也稱卡爾或卡洛斯,即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奧地利的查理五世),成為了世界上首位日不落帝國皇帝(擁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查理五世有句名言: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

    除了西班牙之外,哈布斯堡家族還控制波西米亞王國(今捷克)、匈牙利王國、義大利部分地區、法國的勃艮第地區以及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地,並且還曾據有葡萄牙王國(1580年--1640年)及其廣大殖民地。哈布斯堡家族曾控制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廣闊的領土,並長期擁有Continental霸權,就連拿破崙也迫切與哈布斯堡家族聯姻。

    但是,自從在普奧戰爭中戰敗,而被普魯士排擠出德意志聯邦之後,奧地利在實則上就已經淪為了歐洲二流強國。1866年,奧地利敗於普魯士,次年(1867年)就在匈牙利貴族的逼迫之下,不得不提升匈牙利的地位,而改組了舊帝國,成立了“二元制帝國”,即: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雖具有大國的框架,但民族成分卻極為混雜,其他民族對帝國並沒有向心力。德意志民族僅佔奧匈帝華人口的23%,即便算上匈牙利人,也只佔總人口的43%。而其餘的捷克人、烏克蘭人、波蘭人、羅馬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等都不在少數,且對自己的民族地位不滿。

    除了民族因素之外,在宗教信仰方面,第一宗教為天主教,約佔總人口的44%。東正教約佔18%,新教4%,伊斯蘭教遜尼派3%,其餘為其他宗教及無信仰者。在語言上,更是令人錯亂,奧匈帝國有20餘種主要語言,據說在歷史上只有一位帝國皇帝能聽懂這些主要語言。

    而在民族主義日益高漲的情況下,奧匈帝國的龐大體量不但不能為之帶來相應的戰鬥力,反而要消耗自身的兵力與物力(奧地利、匈牙利)以對抗帝國境內的民族分裂勢力。正因為德意志人、匈牙利人,在奧匈帝國境內並不佔據絕對性的主導優勢。才導致了奧匈帝國的向心力不足、戰鬥力不強的局面。

    一戰之後,在美國提倡的“民族自決原則”下以及奧匈帝國自身的內部民族矛盾影響下,奧匈帝國慘遭肢解。至此,歐洲歷史上的傳統強國--奧地利,徹徹底底地淪為了小國。

  • 9 # ruixuezhaofeng

    1278年,德意志軍隊擊敗波西米亞,哈布斯堡家族成為奧地利的統治者,此後的640年裡,哈布斯堡時代的奧國經歷擴張—輝煌—衰落的歷史週期。統治者將聯姻作為擴張的重要策略,家族觸角遍及歐洲大陸。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哈布斯堡擊潰奧斯曼帝國入侵後疆土空前擴大。1815年維也納會議,奧國外交大臣梅特涅建立歐洲大國均衡格局。1867年,奧與匈牙利成立二元制奧匈帝國。1918年,被稱作“民族監獄”的奧匈帝國解體,奧“盡喪元氣”,其悲劇在於統治者占人口少數而堅持大民族主義統治(奧、匈兩族佔帝華人口的44%),奧地利第一共和國成立。1938年,“尋求均衡”的20年結束,它被納粹德國強行合併(合併後奧公決贊成票佔97%),成為其戰爭機器的一部分和迫害猶太人的同謀。

  • 10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要知道奧匈帝國是怎樣消亡的,那麼我們有必要先回顧一下奧匈帝國是如何誕生的,因為事實上奧匈帝國從一誕生其實就潛伏下了導致日後消亡的種子。奧匈帝國是在1867年由奧地利帝國改組而來的,那麼奧地利帝國是如何誕生的呢?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奧地利帝國改組為奧匈帝國呢?今天的奧地利是中歐的一個內陸國,國土面積83878平方公里,人口在875萬左右。奧地利和鄰國德國一樣是以日耳曼人為主體民族、以德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事實上在歷史上奧地利本身就是德意志的一部分。中世紀的德意志更多的是一種文化和地理上的概念,而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在當時的德意志境內分佈著大大小小的諸侯國,而奧地利只是其中之一。奧地利這個名字最早見諸歷史記錄是在公元996年,是當時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巴本堡王朝統治下的邊疆領地。1156年在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奧地利邊疆領地的基礎上建立了奧地利公國。1192年統治奧地利公國的巴本堡王朝又獲得了施蒂利亞公國。1246年奧地利的腓特烈二世死後巴本堡王朝絕嗣,奧地利遂落入波希米亞的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二世之手,但奧托卡二世在1278年的邊疆領之戰中敗於德意志的魯道夫一世手下,出自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就此成為奧地利的新統治者,從此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止奧地利一直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

    哈布斯堡家族不僅成為了奧地利的統治者,後來還被選舉成為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不過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這一頭銜更多隻具有象徵性意義,因為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各諸侯國處於實際上的獨立狀態,哈布斯堡家族能實際控制還是自己賴以起家的奧地利。在此後的二百年間奧地利逐步吞併了斯提里亞、蒂羅爾等地,使國土面積增加了三倍,成為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境內首屈一指的大邦國。1806年稱雄Continental的法蘭西皇帝拿破崙勒令奧地利君主弗朗茨二世於8月6日放棄其兼任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尊號,僅保留奧地利帝國皇帝稱號,德意志歷史上的第一帝國就此滅亡,從此德意志諸邦連名義上的共主也不復存在,成為徹底獨立的主體。在放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尊號後哈布斯堡家族開始專心經營自家的奧地利帝國——和歷史上其他帝國所不同的是奧地利帝國並不是一個金戈鐵馬馳騁沙場打出來的帝國,奧地利皇室哈布斯堡家族有一句格言“讓別人去打仗;快樂的奧地利人喜歡結婚”。奧地利透過政治聯姻的手段建立起了一個囊括現在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北義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亞等廣大地區在內的國土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120萬的龐大帝國。

    時光流轉到19世紀後半期德意志形成了普魯士和奧地利雙雄爭霸的格局:奧地利的優勢在於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然而奧地利國內民族成分極其複雜並缺乏足夠的凝聚力維繫,內耗極其嚴重。普魯士則抓住工業革命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成為德意志諸邦中工業生產能力和軍事實力最強大的。與此同時夾在二者之間的諸多德意志小邦則試圖締造一個政治經濟體系的德意志共主邦聯。1864年普魯士拉攏奧地利以收復德意志失地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為名對丹麥作戰,以此爭取德意志諸國的好感,獲得師出有名的大義名分。接著又在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兩地的分割問題上刻意製造同奧地利的矛盾,與此同時穩住西部的法國,拉攏德意志諸小邦以及渴望從奧地利手中收復失地的義大利撒丁王國。在普奧戰爭中普魯士展示了高昂計程車氣和先進的技術:普魯士在火力、後勤運輸以及情報傳遞等各方面無不優於奧地利,最終戰爭以普魯士的勝利告終。然而正當普軍上下打算趁勝追擊直入維也納時普魯士宰相俾斯麥在審時度勢後堅決阻止了這一行為,因為他知道同樣圖謀Continental霸權的法國不會坐視德意志的統一,如果奧地利被徹底擊敗,也許普魯士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法國。為了避免法國的干涉,俾斯麥當機立斷決定將奧地利從德意志排擠出去,然後建立一個以普魯士為主導的不含奧地利在內的德意志國家。儘管這樣做看似是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東西,但俾斯麥就是這樣的人——絕不允許所謂的勝利果實干擾到自己的通盤計劃。1871年又取得普法戰爭勝利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的鏡廳加冕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皇帝,由此形成了以普魯士為核心的將奧地利排擠在外的德意志國家。

    在奧地利帝國的擴張過程中其國內出現了比較尖銳的民族問題:奧地利本來是德意志民族的一個分支,然而透過政治聯姻將中歐大量斯拉夫人國家合併到奧地利皇室的統治之下。1859年在撒丁王國發起的義大利統一戰爭中奧地利被從義大利北部的倫巴第地區逐出。七年後奧地利又被普魯士打敗,從而被迫放棄對德意志諸邦的領導權。在被排擠出德意志邦聯後奧地利轉而同境內的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大臣妥協——奧匈帝國這一二元制帝國由此誕生:奧地利皇帝和總理兼任奧匈帝國皇帝和總理,在軍事、財政、外交三大權力的執行上由位於維也納的帝國政府控制,除此之外在其它方面構成帝國的兩大主體奧地利和匈牙利則保持高度的自治,彼此互不干涉。由奧地利帝國改組而來的奧匈帝國在國土面積上位居歐洲第三,僅次於俄羅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人口同樣位居歐洲第三,僅次於俄羅斯帝國和德意志帝國;機械儀器製造業和鋼鐵軍火工業的發達程度位居世界第四,僅次於德國、英國和美國之後;資源總儲備量和所能動員的總兵力位居歐洲第四,僅次於俄國、德國和法國;農產品種類和原油產量則超過了擁有精緻農業的法國和以糧食出口為導向的俄羅斯,位居全歐之冠;奧匈帝國的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正因為奧匈帝國的領土、人口、農業、工業、軍事等各領域的實力使其被視為是與英、法、德、俄並列的歐洲五大列強。截至1913年奧匈帝國的工業產值已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4.4%,環顧當時世界其他七大列強的工業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資料比例分別為:美國35.8%、德國15.7%、英國13.6%、法國6.1%、沙俄8.2%、義大利2.4%、日本2.0%,奧匈帝國得以躋身為僅次於美、德、英、法、俄的世界第六大工業國。奧匈帝國不只是工業產值規模可觀,其經濟發展速度也是較為耀眼的:從1870年到1913年奧匈帝華人均生產率每年約提高1.45%,而同一時期其他歐洲列強的同類資料分別為:英國1.00%、法國1.06%、德國1.51%,一時間奧匈帝國成為歐洲僅次於德國的又一個高速增長的新興經濟體。從1854年到1879年奧地利地區的鐵路網延長了7952千米,匈牙利地區的鐵路網延長了5839千米。從1879年到1900年奧匈帝國又新建了25000千米鐵路。

    一戰前奧匈帝國擁有62個奧地利步兵團、40個匈牙利步兵團、4個波斯尼亞-黑塞哥維納步兵團、28個戰地獵兵營、1個波黑戰地獵兵營、4個蒂羅爾獵兵團、42個野戰加農炮團、14個野戰榴彈炮師、11個乘騎炮兵師、14個重榴彈炮師、11個山地炮兵團、6個要塞炮兵團、10個獨立要塞守備炮兵營、41個騎兵團。奧匈帝國還擁有相當數量的海軍:1911年6月24日奧匈帝國下水的“聯合力量”號無畏艦——這是當時世界海軍強國競相建造的威力巨大的新式戰艦。奧匈帝國的同級無畏艦有4艘,都在2年內下水。奧匈帝國在艦船上安裝了馬可尼無線電、防空炮和魚雷發射管。1859年捷克人阿爾諾在捷克西部城市建立了一個機械工廠,1868年這個工廠被奧地利一個名叫斯柯達的伯爵買去,次年該工廠被命名為斯柯達工廠。除生產民用產品之外這家工廠還大量生產獵槍、機關槍和大炮戰車等等,因此成為奧地利最著名的軍事工廠之一。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大口徑火炮和裝甲車輛在當時可謂是獨樹一幟。斯柯達兵工廠最大的廠房設在捷克西部的工業重鎮比爾森和維爾茲姆,一共有十萬人為其工作。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之先進被公認為世界之最。憑藉歐洲第三的龐大人口基數使奧匈帝國可動員的兵源數量雄厚:一戰爆發後奧匈帝國在經過初期動員後的軍隊規模達到了230萬人,而在整個一戰期間奧匈帝國累計動員了900萬人。早在1911年奧匈帝國的武器設計師庫克•博斯丁就設計出將裝甲車和履帶式拖拉機合二為一的坦克雛形,然而這一設計超出了當時奧匈帝國的工業承載能力,最終未能應用於實戰,直到1916年9月15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中英軍率先使用了這種新式武器。

    然而這個看似強大的帝國也有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尖銳的國內民族問題:其實這點早在奧匈帝國誕生之初就表現得極為明顯。奧匈帝國的誕生本身就是其前身奧地利帝國民族矛盾發展的產物,儘管隨著奧地利帝國改組成為二元制結構的奧匈帝國使匈牙利這個帝國境內第二大民族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帝國境內還有很多斯拉夫系的民族,他們的人口數量加起來超過了奧地利人和匈牙利人的總和,但卻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當時的奧匈帝國日耳曼人佔其總人口的23%、匈牙利人佔21%、捷克人12%、波蘭人佔11%、烏克蘭人佔8%、羅馬尼亞人佔5%、克羅埃西亞人佔7%、斯洛伐克人佔3%、塞爾維亞人佔6%、斯洛維尼亞人佔3%、義大利人佔3%。尖銳複雜的民族問題使看似強大的奧匈帝國不僅難以形成合力,甚至從一開始就潛伏著分裂接替的風險。19世紀晚期在奧匈帝國南部的巴爾幹半島上希臘、阿爾巴尼亞、黑山、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紛紛擺脫原宗主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而獨立。對這一幕奧匈帝國其實是不願看到的,尤其是其中的塞爾維亞更是被奧匈帝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因為塞爾維亞一直試圖建立一個統一的南部斯拉夫民族的國家,而這實際上是在鼓勵奧匈帝國境內的斯拉夫民族爭取獨立地位。本來已被國內民族問題搞得焦頭爛額而無意繼續擴張的奧匈帝國為了在本國境內的南部斯拉夫人聚居區和塞爾維亞之間構建緩衝區而佔領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而塞爾維亞將此舉視為對南部斯拉夫民族的侵略行為,就這樣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的矛盾日積月累,終於在1914年6月28日這種矛盾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以一聲槍響爆發出來——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波在這裡刺殺了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由此引發了奧匈帝國於當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一直鼓吹泛斯拉夫主義的沙皇俄國立即站在自己的斯拉夫兄弟塞爾維亞一邊對奧匈帝國宣戰,威廉二世統治下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則作為奧匈帝國的盟友對俄宣戰,同沙俄訂有協約的法國也隨即對德宣戰,此後比利時、英國、希臘、黑山等國相繼捲入戰爭,戰火甚至從歐洲蔓延開來:美國、日本、中國、泰國等都被捲入了這場戰爭,後來人們管這場戰爭叫做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6年11月21日已86歲高齡的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茨•約瑟夫在距離自己等級68週年的紀念日到來前11天溘然長逝。奧匈帝國境內的各民族之間缺乏維繫統一的紐帶,事實上精通國內各民族語言且長壽的皇帝本人成為了維繫帝國統一的最後紐帶,而隨著他的死亡終於導致維繫奧匈帝國的最後一條紐帶也斷裂了。約瑟夫皇帝的獨子魯道夫早在1889年1月30日就已死亡,隨後被立為皇儲的約瑟夫皇帝的侄子斐迪南大公又在薩拉熱窩事件中遇刺身亡,最終十年29歲的約瑟夫皇帝的侄孫卡爾一世繼位成為”奧地利皇帝與匈牙利國王“,然而這時他已完全無法力挽狂瀾了:1917年奧匈帝國徵召16萬1900年出生的少年入伍,在這次徵兵後奧匈帝國剩下的人力資源只有受傷的老兵和釋放回的戰俘可以上戰場了。煤、鐵、槍炮、彈藥、糧食等物資均出現極度短缺的現象:步槍的月產量從1917年3月的11.3萬支一直降到一年後的9000支;馬鈴薯取代麵包成為奧地利人的主食;前線的數萬匹戰馬也因缺乏草料而餓死。1918年6月奧匈軍隊在總參謀長康拉德指揮下發起了最後一次進攻,在經過20天的戰鬥後義大利人在英法軍隊的支援下給予奧匈軍隊毀滅性打擊。此時奧匈帝國的死亡已進入倒計時:奧匈帝國鼓起勇氣向柏林方面告知自己已無力再戰的情況,隨後與協約國方面接觸,然而奧匈帝國的媾和要求遭到了協約國方面的拒絕,因為後者已向義大利人、捷克人、波蘭人、羅馬尼亞人、塞爾維亞人紛紛許下獨立或領土擴張的諾言,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瓜分奧匈帝國的基礎之上。1918年9月協約國軍隊在馬其頓戰線發起總攻,11天后作為同盟國成員的保加利亞退出戰爭,至此奧匈帝國南部門戶洞開。奧匈帝國內部的民族矛盾在外部打擊的刺激下進一步發酵,最終處於內外交困中的奧匈帝國走向了崩潰:1918年10月4日奧匈帝國議會的議員宣佈所有帝國的民族都享有自決權。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在布拉格成立;10月29日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在從奧匈帝國獨立出來後同塞爾維亞合併組建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並於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11月2日匈牙利也宣佈脫離二元制帝國;而作為帝國核心區域的奧地利事實上早在10月21日就已自行成立了“獨立的德意志奧地利國家臨時國民議會”,可想而知這樣的行為對帝國境內的非德意志民族的離心傾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除了上述獨立建國的地區之外,原屬奧匈帝國的蒂羅爾州併入義大利,伏伊伏丁那併入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特蘭西瓦尼亞併入羅馬尼亞,加利西亞併入波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甄嬛傳》為什麼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