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嘟嘟DUDU
-
2 # 八卦小黃鴨
首先,引一個原來看不上《甄嬛傳》,看完以後180度大轉變的觀眾的發言:“在這個電視劇市場普遍浮躁的情況下,不雷不紅似乎已成為一個怪圈,於是乎我們的導演很少有能靜下心來拍出真正的精品,但很顯然《後宮甄嬛傳》的導演鄭曉龍並沒有同流合汙,這個拍出《金婚》《刮痧》的導演把一本小言拍出了正劇範兒.甚至該劇的“溫太醫”兼禮儀指導張曉龍擔任過《孔子》《滿城盡帶黃金甲》《赤壁》《花木蘭》的禮儀指導,是中戲的老師!連劇中音樂都是由劉歡一手包辦,這樣的組合已經誠意十足,而劇中對於宮廷禮儀細節的嚴格遵循和場景道具的精緻大氣更是經過嚴格的考證和推敲,似乎是導演在向87版紅樓夢致敬。後來看訪談節目知道該劇不僅有一個愛新覺羅後裔做顧問,禮儀指導還曾就清宮禮儀請教婉容的弟弟郭布羅老人,試問現在有幾個古裝劇能做到如此嚴謹呢?”
我表示在這部劇之前沒有完整看過一部清宮戲,《還珠格格》、《宮》神馬的都是陪老媽看的時候瞟了幾眼。在這部劇很火的那段時間也沒湊熱鬧去看。但就在很無意間看到了幾張劇照,就被震住了,整個氣勢完全不同於《宮》、《步步驚心》神馬的。好奇心起,就去看了。
單是故事情節就很棒,沒有什麼漏洞,更不會像穿越劇那樣離譜扯淡,當然裡邊各種藥的使用就值得考究了,比如百合好像就不能寧神。沒有過多的兒女情長,但每個人物的愛恨都交織其中。有常見的勾心鬥角,但這都是用腦子的勾心鬥角。有心狠手辣,但不是沒有由頭的心狠手辣,想想都能理解劇中人物的種種做法。
70多集看下來,能看到甄嬛褪盡清純,安陵容從嬌弱變得陰狠,沈眉莊逐漸釋然,皇后自取滅亡……每個人的性格特點都在其中得到表現,流朱的直爽、槿汐的沉穩足智……就連戲份不多的葉瀾依和淳小主也能在死後惹人憐惜,主要是葉瀾依的至情至性和淳兒的天真爛漫在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研究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和行為動機也是相當有趣的。劇中固然有主配角之分,但配角也在其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這也是該劇嚴謹縝密的又一體現。
剛開始看的時候,總會討厭華妃、皇后、安陵容。但到了後邊就慢慢釋然了。華妃雖跋扈,但畢竟沒心機,她想得到的只是榮寵。皇后機關算盡,也不過為了保其後位。安陵容似乎就更不容易了,她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才學沒有出眾的容貌,性格多疑敏感,她能混到妃位、能在後宮得到立足之地也頗顯出她的膽謀。而作為正面角色的甄嬛,也不見得多麼招人喜歡。她只不過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最終勝出了而已。想想還是最喜歡葉瀾依和流朱的真性情。很少有哪部電視劇把所有人物都刻畫得如此細膩細緻的吧?
再有是演員和服裝造型設計、臺詞設計……。演員一個個都很耐看很漂亮,而且表演得也很傳神到位。
也不見得都是女生看這部劇,我認識些男生就看了,之後和我來聊這部劇。至於自稱小主什麼的,那還是個人喜好吧。小主不見得就是妾吧。沒記錯的話劇中的位份應該是官女子、答應、常在、貴人、嬪、妃、貴妃、皇貴妃,我還好奇去查了一下清朝的位份,發現還真的都是對的,連各種稱呼也幾乎都是符合“史實”的,這加深了我對這部劇的好感。
簡而言之,喜歡這部劇還真的有很多理由。這部劇是我看過的為數不多的製作精良的中國產電視劇之一。
《甄嬛傳》走紅,很大程度上是以思想的穿透力贏得了生命力,進而提升了影響力。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宮廷劇、戲說劇把封建王朝美化成才子佳人的舞榭歌臺,彷彿那是一個可以肆意撒歡的時代,一些年輕人甚至想穿越回去過浪漫生活。《甄嬛傳》則不同,它以一個純真少女在皇帝后宮幾經沉浮、生死搏殺的命運軌跡,狠辣地撕開封建宮廷的重重帷幕,讓觀眾真切地看到“顏色如花、命如一葉”的落寞與悲愴。 皇權之下,等級森嚴。從答應、常在、貴人、嬪、妃,到貴妃、皇貴妃,如登刀山,愈登刀愈尖。政治上的世襲制決定了皇帝必須綿延子嗣,這是後宮“最大的政治”。皇帝客觀條件下的不能專寵與後宮女子主觀意志上的競相爭寵,構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些日日自危的女性,為自己爭,更為家族爭,朝廷政治與後宮爭鬥絞合一起,成為權謀和腐敗滋生的溫床。《甄嬛傳》對後宮鬥爭的展示比一般宮廷劇更為辛辣,但這不是歌頌陰謀、欣賞鬥爭,而是借一個個青春女性理想和生命的慘烈毀滅,揭示出封建社會的腐朽本質。這正是《甄嬛傳》區別於一些同類題材劇的關鍵所在。 有人說,寫人性是《甄嬛傳》火的原因。但更深層的原因是它寫出了人性如何被壓制、扭曲、摧殘,表現出濃烈的批判性。馬克思說過,哪裡君主制的原則是天經地義的,哪裡就根本沒有人了。拔出人性中的“蕭艾”,培養人性中的“芝蘭”,是社會不斷髮展進步的標誌。《甄嬛傳》讓人思考的是,人性的“蕭艾”是在什麼條件下被扶植而滋長,而那些含苞挺秀的“芝蘭”又是怎樣漸漸枯萎? 甄嬛是後宮女子中一個突出的形象,在她身上比較集中地表現出封建社會中女性難得的自主品格和獨立意識。她與人為善,真誠待人,並以智慧和膽識與皇后、華妃為代表的邪惡勢力展開抗爭。她的美閃耀著人格的光輝,蘊含著正義感。但等到眉莊被冤,陵容變心,父親因文字獄遭貶,她終於清醒地認識到,鑽入這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扽不脫的千層錦套頭,自己在皇宮的地位就如託在蘆葦上的鳥巢,大風一吹,葦折窠墜。於是,她人性中的“蕭艾”開始出鞘,以抵擋四射而來的風刀霜劍,這與其說是為“惡”變“壞”,不如說是在特定環境下的反抗方式。這一顆蒸不熟、煮不爛、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的銅豌豆,不論是柔順、韜晦,還是抗爭、還擊,人性中的“芝蘭”卻一直未曾凋萎。她如一道耀眼的閃電,刺破了封建宮廷的沉沉暗夜,彰顯出正面的力量,迴盪起進步的足音。 《甄嬛傳》的藝術成就 76集的篇幅不可謂不長,但很多人卻坦陳,這是近年來少有的看完整的一部戲,甚至還不止看一遍。《甄嬛傳》到底是憑什麼吸引了觀眾? “典型”歸來。只有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一部作品才能完美。《甄嬛傳》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以精雕細琢的工夫,塑造出一批生動而富有意味的藝術形象。皇帝、妃嬪、宮女、太監,個個有血有肉、鮮活欲出。比如,同樣是敢愛敢恨,甄嬛率性傾情、運籌帷幄,以自己的成功實現了對封建宮廷的反抗;眉莊卻是“寧可枝頭抱香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同樣是位高恃寵,華妃豔烈灼目、恣意張揚,皇后卻是將所有的恨意藏在一縷微笑中。每個人都是典型,是一個群體的代表,但同時又是獨特的“這一個”。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這些典型人物,藝術的傾向性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一旦失去了所生存依託的典型環境,也就失去了全劇震撼人心的批判力量。 講好故事。結構縱橫捭闔,情節環環相扣,是《甄嬛傳》吸引人的重要原因。而決定全劇敘事張力的並非只有歷史的大背景,更有起伏跌宕、揪心裂肺的矛盾衝突和情感糾葛。它以甄嬛的命運沉浮為核心,從歷史的深層發掘出了無數鮮活生動的細節,著力於在人與歷史相交匯的點、線、面上設定情節、鋪陳敘事。像文字獄勃興、“血滴子”行動、準噶爾叛亂,這些人物、事件交錯發展,彼此制約,立體地而不是平面地、多線地而不是單線地構成了一個懸念疊出的故事鏈條。觀眾被裹挾在波翻浪湧之中,欲罷不能。 精心磨礪。《甄嬛傳》的精品意識讓人叫絕。飲食、服飾、醫藥、器物、禮儀、官制,等等,足夠的細節真實把人物放在了特定的藝術氛圍裡,不僅烘托出人物的內心情緒,更給觀眾以強烈的感染。《甄嬛傳》的語言更是傳神而多彩,詩詞和人物、故事緊緊糅合,熔鑄在整個藝術形象中。不能不提的還有演員的表演,像皇帝的飾演者陳建斌,對角色的塑造高屋建瓴,於平實中見深度。甄嬛的飾演者孫儷,則於淡雅中見奇崛,將自己的激情潤物無聲般浸透到人物的每一個人生情境裡,讓觀眾切近地感受到人物的生命氣息和精神光澤。 《甄嬛傳》的啟示 《甄嬛傳》播出已逾兩年,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甚至還針鋒相對。但不可否認,《甄嬛傳》的受眾愈來愈廣,傳播天地愈來愈大,給整個電視劇的創作生產帶來深刻的啟示。 藝術規律不會過時。當前一些影視作品,有意無意忽略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忽視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的精心塑造,甚至認為創新就是專門和傳統“對著幹”,只有“奇觀”和“型別”才能與國際接軌。其實,最本真的東西恰恰是藝術作品最應堅守的魂魄。如何既維持住歷史與現實的基本色調,又能滿足觀眾的現代意識和個性要求,需要開拓出影視劇創作生產的新正規化。《甄嬛傳》不蹈歷史劇戲說的舊轍,也不循唯史實是瞻的圖解式老路,實現了一次頗具文化意義的藝術突圍。它讓我們深切地認識到,文藝創作的基本規律不會過時,如果不能用好看的故事吸引人,用生動的典型感動人,用精良的製作愉悅人,再深刻的思想都無從談起;自然,藝術也需蘊涵思想的精靈,否則就喪失了靈魂,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觀眾喜歡是硬道理。如何評判一部作品,由誰來評判,人民群眾喜歡不喜歡、滿意不滿意、接受不接受、認可不認可是根本標準。文藝評價不能與觀眾的評價背道而馳。傳播學中有個著名的“子彈論”,老假想觀眾是一群頭腦簡單的小兔子,看了言情劇,就學談戀愛;看了武俠劇,就學飛簷走壁;那麼看了《甄嬛傳》,可能就學權術和陰謀。這是一個極大的誤解。我們應當相信觀眾是有審美鑑賞力的。文藝批評要充分尊重藝術規律,充分尊重作家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最大限度地貼近社會大眾的審美心理,才能發揮好助推劑和清醒劑的作用,共同營造影視精品脫穎而出的良好
其實嗎,那些電視劇編劇在情節構思上的能力真不能與人氣網路寫手比。 網路寫手看一下收藏,訂閱,推薦這些資料的變化,就能判斷自己的一個具體的情節怎麼樣,帶給讀者的爽感如何,是否有毒點。編劇能嗎? 人氣網路寫手是多少多少人中優勝劣汰,脫穎而出的。編劇能比嗎? 一部網路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只要能成功做到在改編時保留小說的爽點,保留小說的精華,那麼電視劇就必然會像甄嬛傳一樣大火。 網路小說改編而成的電視劇有很多,但其他的電視劇都不能與甄嬛傳相比,一個原因是鄭小龍懂網文,第二個原因是流瀲紫善於改編。 網路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很多都是讓不寫網文的編劇做改編,改得面目全非。像這些電視劇,在改編時,許多爽點,精華都被拋棄了,而進行改編的編劇在構思情節方面的能力根本不能與網路寫手相比。結果是,改編而成的電視劇的情節根本不能與網路小說比,大大降低了電視劇的魅力。 還有很多是讓網路寫手自己寫劇本的。像這些電視劇面臨的問題是,作者不善於在改編時保留爽點,保留精華。作者很清楚自己的書裡有那些爽點,但她們在寫改編的劇本時,不知道怎樣把這些爽點搬到電視劇裡去。 因為小說裡可以有說明文字,可以有大量心理描寫,可以將某些情節一筆帶過,電視劇不行呀。小說使用文字進行表達,電視劇是靠話語,靠人物的形象動作,靠背景。這使得,小說裡的很多爽點,要搬到電視劇裡,面臨很大困難。 而流瀲紫呢。我看過她寫的甄嬛傳,也看過甄嬛傳電視劇的開頭。雖然只看了一個開頭,但我發現流瀲紫在寫劇本時,將小說裡的爽點全部成功的搬到了電視劇裡面。像那些不好般進電視劇的內容,流瀲紫也用聰明的方式搬進去了。
因為真的拍得好,如果沒有看過,就不能妄下定論。 這部戲從各個細節都做到了誠意。 以下引一個原來看不上《甄嬛傳》,看完以後180度大轉變的觀眾的發言:“在這個電視劇市場普遍浮躁的情況下,不雷不紅似乎已成為一個怪圈,於是乎我們的導演很少有能靜下心來拍出真正的精品, 但很顯然《後宮甄嬛傳》的導演鄭曉龍並沒有同流合汙,這個拍出《金婚》《刮痧》的導演把一本小言拍出了正劇範兒.甚至該劇的“溫太醫”兼禮儀指導張曉龍擔任過《孔子》《滿城盡帶黃金甲》《赤壁》《花木蘭》的禮儀指導,是中戲的老師!連劇中音樂都是由劉歡一手包辦,這樣的組合已經誠意十足,而劇中對於宮廷禮儀細節的嚴格遵循和場景道具的精緻大氣更是經過嚴格的考證和推敲,似乎是導演在向87版紅樓夢致敬。 後來看訪談節目知道該劇不僅有一個愛新覺羅後裔做顧問,禮儀指導還曾就清宮禮儀請教婉容的弟弟郭布羅老人,試問現在有幾個古裝劇能做到如此嚴謹呢?
甄嬛傳在臺灣為什麼這麼火 原因會是這幾個嗎
甄嬛傳在臺灣為什麼這麼火 原因會是這幾個嗎? 甄嬛傳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看過,講的是清裝宮的鬥劇,在全國乃至全球都有播放,然而在臺灣甄嬛傳卻廣受歡迎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其中的原因吧! 《甄嬛傳》是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於2011年出品的清裝宮鬥劇,由鄭曉龍執導,流瀲紫編劇,孫儷、陳建斌、蔡少芬、劉雪華、李天柱、蔣欣、李東學、陶昕然等主演。 該劇改編自流瀲紫所著的同名小說,主要講述了少女甄嬛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單純少女成長為一個善於謀權的一代太后的故事。 該劇於2011年11月17日起陸續在中國大陸各地方臺播出。2012年3月26日,該劇在安徽衛視、東方衛視上星首播。之後,該劇在多個國家及地區播出。 日前,《甄嬛傳》的熱風吹到了臺灣,臺灣觀眾十分痴迷。小S在《康熙來了》上公開向“四爺”吳奇隆表白已經不算什麼,近期網路熱傳的帖子中有一則是臺灣一美女不僅模仿《甄嬛傳》“華妃”的妝容,還成功一秒鐘變“雍正”,更有甚者,有臺灣媒體報道,在近期整容醫院的病例中,許多少女要求整成“甄嬛”的電眼……臺灣上下無論明星還是普通民眾都爭相模仿後宮小主們對話,戲中的經典臺詞、經典句式都被大家活學活用。最近,在《甄嬛傳》中飾演溫太醫的張曉龍在臺灣頗受歡迎,《小燕之夜》《康熙來了》都邀請他去做客。採訪中,張曉龍透露,電影版《甄嬛傳》一定會拍,他爭取繼續演溫太醫。 《甄嬛傳》在臺灣為什麼這麼火? 雖然《甄嬛傳》在去年算是大陸收視口碑均第一的電視劇,但在大陸沒出現這麼多痴迷者,尤其是全民粉絲的瘋狂模仿。為什麼在臺灣,竟能引起如此大的反響?該劇在臺灣N遍重播後成為了熱播劇,每一次重播收視率都不減反增。 原因一:臺灣電視劇缺少古裝題材 《甄嬛傳》大火臺灣,也是因為臺灣的電視劇都市題材太多,古裝題材太少。對於這個轉變,說來可笑的理由是,臺灣沒有古裝戲的外景地!橫店每年出產上萬集古裝劇,秦漢唐宋元明清輪著來都可以,但臺灣完全沒轍,服裝可以借,但地方總不能借啊,在臺灣這麼寸土寸金的地方建一個大規模的影視城當然不可能,因此金超群要自己拍《包青天》還得專程跑到青島建一個影視城。 說到底,這是個生意的問題,大陸的影視劇產業正處於迅速膨脹的發展期,只要搭起一個班子,隨意都能找到上千萬元的投資,因此投資拍個《甄嬛傳》不是難事。但臺灣電視人聽到演員片酬上百萬元的第一個反應是:“不會吧,這麼多?”這種財大氣粗與精打細算的差別,決定了臺灣現在失去了古裝電視劇生長的肥沃土壤。 原因二:張惠妹等明星推波助瀾 別看《甄嬛傳》現在在臺灣播得紅火,當初該劇首登臺灣熒屏時可以說是遭到了觀眾的“冷處理”。臺灣資深媒體人趙志透露,《甄嬛傳》在臺灣很慢熱,當初主演孫儷、陳建斌等首次來臺灣做宣傳時,並沒有受到熱切關注。《甄嬛傳》真正火起來完全是明星效應和口碑宣傳。 趙志透露,蔡依林、張惠妹等明星在微博和公開場合的用力叫賣,使得《甄嬛傳》真正進入觀眾視線。據趙志透露,阿妹很早迷上《甄嬛傳》,無事時就在網上收看,曾經瘋狂熬夜一次看10集,現在她在好友裡自封為“惠貴人”。天后蔡依林更是入戲,她最喜歡劇中性格剛烈又跋扈的華妃,認為這角色有血有肉。此外,蔡依林愛在傳簡訊時以“娘娘萬福金安”問候。在眾星的推波助瀾下,臺灣媒體開始紛紛跟進報道。 原因三:劇的內容和品質確實有保證 臺灣的觀眾為何會如此瘋狂追捧《甄嬛傳》,又怎樣看待如今的後宮戲,趙志透露“甄嬛”能火還是品質的問題,這部砸錢拍出來的後宮大戲讓臺灣觀眾眼前一亮,剛開始大家沒有注意到,但是有了好口碑,口口相傳自然能火。同時,該劇展示的人性黑暗面,類似於職場和演藝圈的真實情況,“前段時間有臺灣媒體就寫出"金曲甄嬛傳",把蔡依林比作皇后、張惠妹比作華妃,連大陸那英都入圍成了齊妃。” 臺灣資深製作人阮虔芷分析該劇的宮鬥戲部分引發了臺灣觀眾的共鳴。“有人開始將嬪妃們之間的爭寵比喻為現代職場的勾心鬥角,有種接地氣的貼近性。此外,愛看感情戲的年輕人也在《甄嬛傳》中找到了歸宿,果郡王與甄嬛的虐心愛情、溫太醫對甄嬛的默默付出,滿足了各個年齡層觀眾的喜好。” 更何況,臺灣是一個多好的流行文化發酵容器。發達的媒體和並不遼闊的疆域,讓一件事迅速升溫的機會遠遠高過內地,而整個社會的泛娛樂傾向,讓社會名人並不羞於對於大眾流行表態(當年臺灣嚴肅作家駱以軍曾為林宥嘉、楊宗緯寫下多麼璀璨的華文),連明星也不吝於為這把火添磚加瓦(相形之下,你見過幾位非《甄嬛傳》相關的內地明星表示自己痴迷於這部電視劇?)。這些都加倍刺激著芸芸眾生的表現欲,這種表現欲早被綜藝明星盛行的風潮豢養著,在社會有著人人關注的熱點時加倍爆發出來——就如同國內公眾事件發生的時候,公知的慷慨激昂一樣,此事登臺燈光最明亮。 在眾多雷翻天的後宮劇中,《甄嬛傳》算得上是一部非常正統的劇了。認真的製作,令這部後宮劇有了不錯的素質。主演孫儷除了古裝扮相令熟悉她的觀眾有少許不習慣之外,其他的表現真的不愧為一線電視明星的水準。作為一部宮鬥劇,能做到不“雷”這一點,已經難能可貴了。
李建中雖說《甄嬛傳》火,但也有不少人對“宮鬥劇”持有嚴厲的批評意見。 批評的理由,無非因為宮鬥劇講的是“鬥”,是爭寵奪權,他們覺得,看這些劇,會刺激人們在生活中賣弄權術、使用陰謀。 對於這一批評,我的看法是:這種想法不過是傳播學中“子彈論”的翻版。 “子彈論”總喜歡假想受眾是一群頭腦簡單的小兔子:看了言情劇,就學人談戀愛;看了武俠劇,就學人飛簷走壁。 其實,我們何必諱言“鬥”字。因為,只要你人在社會中,終究不能逃脫一個“鬥”字。 資源和空間,在特定的範疇內,比如公司,比如朝廷,比如江湖,都是有限的,所以,每個人在不得不和別人分享共同的資源和空間時,必須面對規則,每個人都儘可能在規則允許的範圍裡為自己爭奪最大利益。這個藉助或者違反規則來解決資源和空間分配的過程,即所謂的“鬥”。 《甄嬛傳》,表面上,看的是弄權。但,“弄權”恰恰是描繪封建宮廷不能迴避的本質,名義上權力的所有者是君王,但實際上權力的使用者卻是從皇帝到臣僚、妃嬪的每個人。君權體制內,奸臣固然要靠皇權來剪除異己,而忠臣行事,同樣需要藉助皇權。這種制度下,決定壞人和好人的分野,不可能是他們的“弄權”。從這角度看,甄嬛註定是悲劇,因為無論哪個妃嬪上位——她和其他任何人都沒有本質區別。 但,這並不等於《甄嬛傳》本身揚棄道德。事實上,之所以很多人喜歡將“宮鬥”類比職場,就是先預設了人性的弱點:即我們在一個有限的資源環境內,必然會為了擴大自身的利益而進行鬥爭。那麼,“宮鬥”和職場鬥爭,就存在著一條“規則”。如果觀眾一集不拉追下來看,會非常清楚,從甄嬛入宮到結局,期間,她的哪些手段是在“合理”範疇內,而哪些手段是破壞規則。就好比之前的職場小說《 杜拉拉昇職記 》,大家之所以喜歡杜拉拉 ,並非她不諳熟辦公室鬥爭,而是因為,她在“上位”的過程中,“合理”利用公司環境或藉助他人資源。 而且,《甄嬛傳》是電視劇。是電視劇,就可以提供給觀眾一種全新的審視角度。現實中,我們因為身在此山,往往很難對自己或者“甄嬛”做出準確的評價;但在看劇時,故事是藏著自己的道德判斷的。就像昨天的大結局,甄嬛得到了她夢寐以求的皇太后寶位。但她幸福麼?她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這些褒貶,在現實的職場政治中,是永遠不會有一個畫外音來為你做出警示的。 失敗的影視劇,忽略了現實環境和人性的複雜,迴避可能存在的矛盾。固然,那種“單純”可以讓人疲勞的心理得到一時休憩,但你在休憩的同時,內心都會提醒你,那只是童話。 而《甄嬛傳》,它讓你去思考。
-
3 # 學霸HR燕不悔
我們這些70後80後,看著金庸武俠片和瓊瑤言情片長大的,還有四大名著和神話,歷史劇等。
看了宮鬥劇鼻祖《金枝欲孽》,大呼過癮。
後宮美女們個個身懷絕技,邏輯嚴密,鬥爭非常精彩。
而後就出了各種跟風宮鬥劇,但無有出其右者。
只有《甄嬛傳》,可以跟《金枝欲孽》相提並論。
雍正王朝實際上時間很短,大都是九子奪嫡之類的,後宮的事大家知道的很少,所以有了更多杜撰的空間,當然《甄嬛傳》是架空小說拍的,只是套在雍正皇帝身上而已,所以與歷史不符,也不要多爭論,只要考慮架空歷史下宮鬥精彩不精彩就夠了。
《甄嬛傳》的確精彩:
1、後宮女人的塑造各有特色
皇后、華妃、甄嬛、沈眉莊、安陵容、敬妃、端妃等等,每個人都獨具特色,各有優勢,都有辨識度。
讓人覺得皇帝把各類優秀女子都納入宮中了,後宮容納了各類優秀女子的極品。
比如皇后表面賢淑背後心計,華妃美豔跋扈,甄嬛淡泊智慧,沈眉莊賢良淑德,安陵容多才多藝......
演員選的也非常好,演技也好,完美演繹出了各具特色的後宮極品女團。
單單欣賞各具特色的優秀女子都已經非常養眼養心了。
這方面妃嬪人數種類遠遠多於《金枝欲孽》。
2、鬥爭激烈,邏輯嚴謹
宮鬥要的就是鬥爭的激烈,所以就需要每個人都是高手,鬥爭才夠激烈,要是力量懸殊太大,太容易贏,就沒意思了。
而《甄嬛傳》正是充分利用了觀眾想要看精彩鬥爭的心態,完美演繹了激烈而又殘酷的鬥爭。
《甄嬛傳》之前除了《金枝欲孽》標杆,還有了大量宮鬥劇,如果不把鬥爭發揮到極致精彩,是不可能贏得觀眾好評的。
且主要角色不是一輪就鬥死的,而是起起伏伏,起死回生,給人一種不可預測的感覺。
3、後宮女子各懷鬼胎
雖然大家都在爭寵向上,但不是每個人都是真心喜歡皇帝的,每個人參與鬥爭的理由都不一樣,華妃可能是真的喜歡皇帝,而皇后就不一定了,甄嬛更是喜歡果郡王的,沈眉莊喜歡溫太醫,安陵容則是想為卑微家族活得更好,還有被迫入宮的。
所以各種不同的鬥爭目標,導致每個人的生存方法與鬥爭手段都不一樣。
所以《甄嬛傳》展現了後宮複雜多變的各種可能性與多樣性,才顯得更為精彩。
結局也相當戲劇化,以往都是爭寵互相鬥,而《甄嬛傳》最終的宮鬥贏家甄嬛,一步步升級打怪,無人可敵了,最終把鬥爭矛頭指向了皇帝,兩個都愛著果郡王的甄嬛和寧貴人聯手鬥死了皇帝,成為最大贏家。
此後宮鬥劇也無有出其右者。
唯一不好的一點是,甄嬛從冰清玉潔的小姑娘被後宮同化了,順應了後宮生存法則,黑化了而不是堅守自己的善,感化其他人。
-
4 # 彬林五木
電視連續劇《甄嬛傳》從2011年11月首播到現在,八年多時間過去,重播復重播,收視率依然高企。隨著它“闖美入韓又登日”,新一輪關注也風生水起。這種現象很值得研究。
《甄嬛傳》的思想傾向
《甄嬛傳》走紅,很大程度上是以思想的穿透力贏得了生命力,進而提升了影響力。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宮廷劇、戲說劇把封建王朝美化成才子佳人的舞榭歌臺,彷彿那是一個可以肆意撒歡的時代,一些年輕人甚至想穿越回去過浪漫生活。《甄嬛傳》則不同,它以一個純真少女在皇帝后宮幾經沉浮、生死搏殺的命運軌跡,狠辣地撕開封建宮廷的重重帷幕,讓觀眾真切地看到“顏色如花、命如一葉”的落寞與悲愴。
皇權之下,等級森嚴。從答應、常在、貴人、嬪、妃,到貴妃、皇貴妃,如登刀山,愈登刀愈尖。政治上的世襲制決定了皇帝必須綿延子嗣,這是後宮“最大的政治”。皇帝客觀條件下的不能專寵與後宮女子主觀意志上的競相爭寵,構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些日日自危的女性,為自己爭,更為家族爭,朝廷政治與後宮爭鬥絞合一起,成為權謀和腐敗滋生的溫床。《甄嬛傳》對後宮鬥爭的展示比一般宮廷劇更為辛辣,但這不是歌頌陰謀、欣賞鬥爭,而是借一個個青春女性理想和生命的慘烈毀滅,揭示出封建社會的腐朽本質。這正是《甄嬛傳》區別於一些同類題材劇的關鍵所在。
有人說,寫人性是《甄嬛傳》火的原因。但更深層的原因是它寫出了人性如何被壓制、扭曲、摧殘,表現出濃烈的批判性。馬克思說過,哪裡君主制的原則是天經地義的,哪裡就根本沒有人了。拔出人性中的“蕭艾”,培養人性中的“芝蘭”,是社會不斷髮展進步的標誌。《甄嬛傳》讓人思考的是,人性的“蕭艾”是在什麼條件下被扶植而滋長,而那些含苞挺秀的“芝蘭”又是怎樣漸漸枯萎?甄嬛是後宮女子中一個突出的形象,在她身上比較集中地表現出封建社會中女性難得的自主品格和獨立意識。她與人為善,真誠待人,並以智慧和膽識與皇后、華妃為代表的邪惡勢力展開抗爭。她的美閃耀著人格的光輝,蘊含著正義感。但等到眉莊被冤,陵容變心,父親因文字獄遭貶,她終於清醒地認識到,鑽入這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扽不脫的千層錦套頭,自己在皇宮的地位就如託在蘆葦上的鳥巢,大風一吹,葦折窠墜。於是,她人性中的“蕭艾”開始出鞘,以抵擋四射而來的風刀霜劍,這與其說是為“惡”變“壞”,不如說是在特定環境下的反抗方式。這一顆蒸不熟、煮不爛、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的銅豌豆,不論是柔順、韜晦,還是抗爭、還擊,人性中的“芝蘭”卻一直未曾凋萎。她如一道耀眼的閃電,刺破了封建宮廷的沉沉暗夜,彰顯出正面的力量,迴盪起進步的足音。
《甄嬛傳》的藝術成就
76集的篇幅不可謂不長,但很多人卻坦陳,這是近年來少有的看完整的一部戲,甚至還不止看一遍。《甄嬛傳》到底是憑什麼吸引了觀眾?
“典型”歸來。只有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一部作品才能完美。《甄嬛傳》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以精雕細琢的工夫,塑造出一批生動而富有意味的藝術形象。皇帝、妃嬪、宮女、太監,個個有血有肉、鮮活欲出。比如,同樣是敢愛敢恨,甄嬛率性傾情、運籌帷幄,以自己的成功實現了對封建宮廷的反抗;眉莊卻是“寧可枝頭抱香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同樣是位高恃寵,華妃豔烈灼目、恣意張揚,皇后卻是將所有的恨意藏在一縷微笑中。每個人都是典型,是一個群體的代表,但同時又是獨特的“這一個”。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這些典型人物,藝術的傾向性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一旦失去了所生存依託的典型環境,也就失去了全劇震撼人心的批判力量。
講好故事。結構縱橫捭闔,情節環環相扣,是《甄嬛傳》吸引人的重要原因。而決定全劇敘事張力的並非只有歷史的大背景,更有起伏跌宕、揪心裂肺的矛盾衝突和情感糾葛。它以甄嬛的命運沉浮為核心,從歷史的深層發掘出了無數鮮活生動的細節,著力於在人與歷史相交匯的點、線、面上設定情節、鋪陳敘事。像文字獄勃興、“血滴子”行動、準噶爾叛亂,這些人物、事件交錯發展,彼此制約,立體地而不是平面地、多線地而不是單線地構成了一個懸念疊出的故事鏈條。觀眾被裹挾在波翻浪湧之中,欲罷不能。
精心磨礪。《甄嬛傳》的精品意識讓人叫絕。飲食、服飾、醫藥、器物、禮儀、官制,等等,足夠的細節真實把人物放在了特定的藝術氛圍裡,不僅烘托出人物的內心情緒,更給觀眾以強烈的感染。《甄嬛傳》的語言更是傳神而多彩,詩詞和人物、故事緊緊糅合,熔鑄在整個藝術形象中。不能不提的還有演員的表演,像皇帝的飾演者陳建斌,對角色的塑造高屋建瓴,於平實中見深度。甄嬛的飾演者孫儷,則於淡雅中見奇崛,將自己的激情潤物無聲般浸透到人物的每一個人生情境裡,讓觀眾切近地感受到人物的生命氣息和精神光澤。
《甄嬛傳》的啟示
《甄嬛傳》播出已逾兩年,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甚至還針鋒相對。但不可否認,《甄嬛傳》的受眾愈來愈廣,傳播天地愈來愈大,給整個電視劇的創作生產帶來深刻的啟示。
藝術規律不會過時。當前一些影視作品,有意無意忽略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忽視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的精心塑造,甚至認為創新就是專門和傳統“對著幹”,只有“奇觀”和“型別”才能與國際接軌。其實,最本真的東西恰恰是藝術作品最應堅守的魂魄。如何既維持住歷史與現實的基本色調,又能滿足觀眾的現代意識和個性要求,需要開拓出影視劇創作生產的新正規化。《甄嬛傳》不蹈歷史劇戲說的舊轍,也不循唯史實是瞻的圖解式老路,實現了一次頗具文化意義的藝術突圍。它讓我們深切地認識到,文藝創作的基本規律不會過時,如果不能用好看的故事吸引人,用生動的典型感動人,用精良的製作愉悅人,再深刻的思想都無從談起;自然,藝術也需蘊涵思想的精靈,否則就喪失了靈魂,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觀眾喜歡是硬道理。如何評判一部作品,由誰來評判,人民群眾喜歡不喜歡、滿意不滿意、接受不接受、認可不認可是根本標準。文藝評價不能與觀眾的評價背道而馳。傳播學中有個著名的“子彈論”,老假想觀眾是一群頭腦簡單的小兔子,看了言情劇,就學談戀愛;看了武俠劇,就學飛簷走壁;那麼看了《甄嬛傳》,可能就學權術和陰謀。這是一個極大的誤解。我們應當相信觀眾是有審美鑑賞力的。文藝批評要充分尊重藝術規律,充分尊重作家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最大限度地貼近社會大眾的審美心理,才能發揮好助推劑和清醒劑的作用,共同營造影視精品脫穎而出的良好生態。
-
5 # 一杯羹能吃飽
1 劇本未播先火。流瀲紫作品,觀眾期待高,已經有一批小說迷
2 陣容強大。實力派導演鄭曉龍不僅在觀眾中有影響力,功底深厚,並賦予劇歷史感,沒有同流合汙,成了一股清流。演員孫儷蔡少芬蔣欣陳建斌幾大重要角色,演技與顏值並存,沒有讓觀眾跳戲。
3 製作精良。注重細節,不管是宮廷禮儀,服裝頭飾,妝容臺詞,都為角色服務。
-
6 # 灰愛看娛樂
火的原因一:甄嬛傳改編自流瀲紫所著的同名小說,看過小說的肯定會追劇,因此電視劇版本部分觀眾是書迷,有書迷的基礎,甄嬛傳看的人自然不少。《甄嬛傳》小說主要講述了少女甄嬛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單純少女成長為一個善於謀權的一代太后的故事,雍正元年,十七歲的甄嬛與好姐妹眉莊、陵容參加選秀,她本抱著來充個數的念頭,可皇帝偏相中了她的智慧、氣節與端莊,最後三人一同入選。但因華妃囂張,步步緊逼,眉莊被冤,陵容變心,天真的甄嬛慢慢變成了後宮精明的女子。皇帝發現年羹堯的野心,令甄父剪除年氏一族,甄嬛終於鬥倒了華妃。但不久又遭人暗算,父親也被文字獄牽連而遭牢獄之災,生下女兒後,心灰意冷的甄嬛選擇出宮修行。在宮外幸得十七爺悉心照顧,二人相親相愛,只等有機會遠走高飛。後因誤傳十七爺死訊,甄嬛為保全腹中骨肉,設計與皇帝相遇,重回宮中。因生下雙生子,甄父的冤案得以平反,重新被皇帝重用,甄氏一族再度崛起。甄嬛多次躲過皇后的陷害,最終扳倒皇后。可造化弄人,享盡榮寵的甄嬛,最終卻只能看著心上人十七爺死在自己懷中。皇帝駕崩後,弘曆登基,甄嬛被尊為太后。電視劇版本很貼合原著,書迷們樂意觀看。
火的原因二:甄嬛傳算得上是一部非常正統的劇了。三觀很正,符合大家的口味。認真的製作,道具,服裝,演員演技各方面都做的非常好,所以提升了全劇的質量。主演孫儷粉絲很多,不僅僅只是個演員,生活中的孫儷很和氣,接地氣,非常受歡迎,偶像有新作品,粉絲必須支援。
火的原因三:宮鬥是一個熱門且主流的元素,近年來非常多的古裝劇橫空出世,但是質量一般。真正能把宮鬥劇拍好的作品少之又少,《甄嬛傳》拍攝時間長,導演非常用心,劇中主演都很努力,大家對它關注度期待值非常高,電視播出沒有讓觀眾失望,因此一度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並且一直是熱度不減。
火的原因四:導演眼光犀利,選用的演員與她演的角色形象非常貼合。眉莊高貴美麗典雅,安陵容謹小慎微又腹黑,皇后深謀遠慮機關算盡。而且也顛覆傳統宮鬥劇,女主聖母瑪麗蘇主角光環到最後。甄嬛後來心機上位,拯救家族,得到了關注的認可。所以民心之所向,愛看《甄嬛傳》。
-
7 # 影視電影院
《親愛的,熱愛的》、《陳情令》、《長安十二時辰》掀起了整個夏天的追劇熱潮,不過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劇霸屏熱搜,有的卻是無人問津,改編自同名小說的上星劇《時間都知道》慘遭滑鐵盧,甚至收官都悄無聲息,按理說這部劇集合了唐嫣,竇驍,楊爍,藍盈瑩這些偶像派,實力派演員,收視率不應該如此淒涼,究其原因部分網友批其劇情俗套,也有人推斷是暑期檔競爭激烈,《親愛的,熱愛的》一部劇就已分羹大半,更別說後續接連上映的熱門IP。無論原因如何,對於演員們來說,這樣的成績難免會有些失落,而對於處於事業上升期的藍盈瑩來說尤為可惜。
因出演《甄嬛傳》中的浣碧一角走紅,藍盈瑩迅速走進觀眾視線,但由於這一角色塑造的太過於深入人心,網友們把對劇中人物的情感代入到了演員本身,相對於讚賞藍盈瑩收穫更多的是網友的質疑。影視劇中的反派總是招人恨的,塑造的太深刻反而會招來觀眾的討伐,但對於演員來說,“角色無好壞”,正派反派總要有人演,而身為演員要做的就是盡全力去詮釋這個人物,“浣碧”一角的演繹無疑是成功的,但對於藍盈瑩本人來講網友們的評價卻稍顯不公平了些。
直到參加《演員的誕生》,網友們自帶的有色眼鏡才被藍盈瑩用實力摘下。怎樣才能證明自己是個合格的演員,《演員的誕生》似乎就是個展現自身實力的最佳舞臺,雖說節目本身一直爭議不斷,但網友們對節目中演員的演技還是看的一清二楚的,舞臺表演不同於拍戲,沒有NG,實力的強與弱都會赤裸裸的展現給觀眾,對於藍盈瑩來講,這是個為自己撕下“浣碧”這個固有標籤的大好機會。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的”這兩句話在藍盈瑩身上得到了驗證,《演員的誕生》她獲贊無數,力排眾敵獲得第二名的成績,在一眾參賽女演員中她是唯一一個拿到名次的,除此之外,她成功的撕下網友為她貼上的標籤,重新以演員的身份站在大眾眼前。當今的時代,流量明星佔據主要市場,對於這些少有流量卻演技線上演員們來說,拍戲的機會大不如前,很多角色都要自己去爭取,相比於《甄嬛傳》,《演員的誕生》才算是真正的讓藍盈瑩立足於演藝圈。
近日《精英律師》曝光劇照,首次合作靳東,藍盈瑩擔任女主角。《時間都知道》雖然沒有掀起太大的水花,但好在也沒有不利於藍盈瑩的評價,目前新劇熱拍,搭檔實力派演員靳東,又有王鷗,劉敏濤的加盟,看點多多。無論是從題材還是合作演員來看,《精英律師》都是值得期待的,早先姚晨和吳秀波的《離婚律師》就廣受好評,身為同題材影視劇不知能否趕超。
走流量這條路總歸不會太長久,而自身實力強勁才是日後發展的關鍵,現在流量演員的市場,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逐漸被後輩取代,憑《古劍奇譚》爆紅的李易峰近年也已轉型,目前的藍盈瑩,雖沒有流量傍身,但穩紮穩打,自身實力也是能碾壓一眾流量藝人,是90後女明星中少許不靠流量吃飯的演技派,單憑這一點就為其加分不少,未來可期。
從小對演戲就懷有憧憬,即使家人反對也義無反顧,憑著自己一股不服輸的韌勁,藍盈瑩獲得了參演《畫壁》的機會,處女作首秀就合作鄧超,孫儷,不過當時大家對配角的記憶點或許都停留在了鄭爽身上,很少有人注意到藍盈瑩。但《畫壁》就此開啟了藍盈瑩的演藝生涯,雖是個小配角也給予了她對演戲的期待與希望,“有夢想就不應該放棄”說的就是像藍盈瑩這樣的人,此後的演繹生涯雖不算順利,但也從未認輸,演藝圈走走停停的藝人太多,數不清堅持不下去半途而廢的,只有對目標明確,堅定心中所想的演員才有機會成功,藍盈瑩便是其中之一。
未來是怎樣的誰都沒有辦法保證,但對於演員們來說,既然選擇了這樣的一份職業,就只有用心去做好,盡力去詮釋每一個劇中人物,期待日後能看到藍盈瑩更好的作品,也期待看到未來不斷成長的藍盈瑩。
-
8 # 懶貓藍毛
《甄嬛傳》之所以走紅是有原因,這部劇講述清朝時期圍繞後宮日常發生的事展開的,引人深思,請了很多的實力派演員,在這部劇裡基本上的演員都火了,可以說這部劇是個經典之作,無法超越,最火的就是孫儷扮演的甄嬛、蔡少芬扮演的皇后娘娘,現在網路流行語:臣妾做不到,對於細節的把握到位,每個人的情感路線一清二楚,未播先火,如此好評也實至名歸了。
回覆列表
因為真的拍得好,如果沒有看過,就不能妄下定論。
這部戲從各個細節都做到了誠意。
以下引一個原來看不上《甄嬛傳》,看完以後180度大轉變的觀眾的發言:“在這個電視劇市場普遍浮躁的情況下,不雷不紅似乎已成為一個怪圈,於是乎我們的導演很少有能靜下心來拍出真正的精品,但很顯然《後宮甄嬛傳》的導演鄭曉龍並沒有同流合汙,這個拍出《金婚》《刮痧》的導演把一本小言拍出了正劇範兒.甚至該劇的“溫太醫”兼禮儀指導張曉龍擔任過《孔子》《滿城盡帶黃金甲》《赤壁》《花木蘭》的禮儀指導,是中戲的老師!連劇中音樂都是由劉歡一手包辦,這樣的組合已經誠意十足,而劇中對於宮廷禮儀細節的嚴格遵循和場景道具的精緻大氣更是經過嚴格的考證和推敲,似乎是導演在向87版紅樓夢致敬。後來看訪談節目知道該劇不僅有一個愛新覺羅後裔做顧問,禮儀指導還曾就清宮禮儀請教婉容的弟弟郭布羅老人,試問現在有幾個古裝劇能做到如此嚴謹呢?”
我表示在這部劇之前沒有完整看過一部清宮戲,《還珠格格》、《宮》神馬的都是陪老媽看的時候瞟了幾眼。在這部劇很火的那段時間也沒湊熱鬧去看。但就在很無意間看到了幾張劇照,就被震住了,整個氣勢完全不同於《宮》、《步步驚心》神馬的。好奇心起,就去看了。
單是故事情節就很棒,沒有什麼漏洞,更不會像穿越劇那樣離譜扯淡,當然裡邊各種藥的使用就值得考究了,比如百合好像就不能寧神。沒有過多的兒女情長,但每個人物的愛恨都交織其中。有常見的勾心鬥角,但這都是用腦子的勾心鬥角。有心狠手辣,但不是沒有由頭的心狠手辣,想想都能理解劇中人物的種種做法。
70多集看下來,能看到甄嬛褪盡清純,安陵容從嬌弱變得陰狠,沈眉莊逐漸釋然,皇后自取滅亡……每個人的性格特點都在其中得到表現,流朱的直爽、槿汐的沉穩足智……就連戲份不多的葉瀾依和淳小主也能在死後惹人憐惜,主要是葉瀾依的至情至性和淳兒的天真爛漫在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研究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和行為動機也是相當有趣的。劇中固然有主配角之分,但配角也在其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這也是該劇嚴謹縝密的又一體現。
剛開始看的時候,總會討厭華妃、皇后、安陵容。但到了後邊就慢慢釋然了。華妃雖跋扈,但畢竟沒心機,她想得到的只是榮寵。皇后機關算盡,也不過為了保其後位。安陵容似乎就更不容易了,她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才學沒有出眾的容貌,性格多疑敏感,她能混到妃位、能在後宮得到立足之地也頗顯出她的膽謀。而作為正面角色的甄嬛,也不見得多麼招人喜歡。她只不過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最終勝出了而已。想想還是最喜歡葉瀾依和流朱的真性情。很少有哪部電視劇把所有人物都刻畫得如此細膩細緻的吧?
再有是演員和服裝造型設計、臺詞設計……。演員一個個都很耐看很漂亮,而且表演得也很傳神到位。
也不見得都是女生看這部劇,我認識些男生就看了,之後和我來聊這部劇。至於自稱小主什麼的,那還是個人喜好吧。小主不見得就是妾吧。沒記錯的話劇中的位份應該是官女子、答應、常在、貴人、嬪、妃、貴妃、皇貴妃,我還好奇去查了一下清朝的位份,發現還真的都是對的,連各種稱呼也幾乎都是符合“史實”的,這加深了我對這部劇的好感。
簡而言之,喜歡這部劇還真的有很多理由。這部劇是我看過的為數不多的製作精良的中國產電視劇之一。
《甄嬛傳》是一部非常用心的戲,觀眾的狂熱喜愛就是對整個劇組用心的最好褒獎。整部劇著重描述了深宅大院、多角博弈、後宮傳說等,更細節化、故事化、情感化,用跌宕起伏的勾心鬥角和恩怨情仇堆積出人物的命運,描繪了時代的樣貌、向觀眾們展示了封建社會的宮廷生涯。
甄嬛傳劇照
首先導演在選演員的時候,就是看演員是不是這個角色的感覺,而不是外表漂亮不漂亮。導演尋找的每一個嬪妃,都希望每一個妃嬪的人物性格、外形與演員的內在有關係。
華妃
再者,整部劇的服飾佈景都很講究,服裝大氣沉著,顏色搭配豐富,雍容華貴,最重要的是還讓人感覺很真實。
劇照
每一件旗袍上的花色配色在服裝設計上都很優秀,髮飾和服裝的搭配也讓人感覺很大方得體,且對應了主人的性格。
甄嬛
劇組一共為主角孫儷準備了近70套衣服,試裝的時間從上午10點一直到半夜,導演累的吃了速效救心丸,孫儷當晚也累吐了,劇中的一百多套首飾價值高達上百萬元。飾品的用料選材也很考究,每件金飾都是24K鎦金,鍍銀也全部使用真銀。
孫儷頭飾
而且,如此多的演員,所有人都很用心演繹自己的角色,也很努力。孫儷的演技就不說了,大家有目共睹,確實演繹的極好,從這個角色使她成功躋身一線女星可見一斑。皇后蔡少芬在拍戲時已有身孕,但她還是堅持穿著有七八公分高的花盆鞋拍戲,敬業精神讓人稱讚。
沈眉莊
甄嬛傳全劇幾乎沒有一句廢話和一個多餘的動作,這點每一個看過甄嬛傳的人都感受到。這部劇是可以作為古裝劇的教科書的。當然也有人說,甄嬛傳戲說成分太過明顯,由於在細節等方面非常真實,反而會讓人誤以為這就是真實的歷史。
不過從全劇所創造的種種紀錄來看,若干年後這部劇依然不會被遺忘。此劇極其細緻,邏輯嚴密,劇情,服裝,道具都堪稱完美,全劇各處都充滿了精妙的伏筆。這是中國產劇的燈塔,也是中國產劇的榮耀。得到大家的喜歡理所應當,情理之中。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