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宇宙裡的銀杏樹

    衛華人商鞅在公叔痤死後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透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孝公。商鞅先以帝道、王道之術說孝公,孝公聽後直打瞌睡並透過景監責備商鞅。商鞅再以霸道之術說孝公,孝公聽後改變態度但沒有重用商鞅。商鞅最後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後大喜,兩人暢談幾日後毫無倦意。

    在商鞅的勸說下,秦孝公決定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但變法遭到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守舊派的反對,雙方產生激烈的爭論。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於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佈《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主要內容為: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嚴懲私鬥、改法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

    經過第一次變法後,秦國國力開始強大。前358年,秦國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擊敗南韓。前357年,楚宣王派右尹黑來迎娶秦孝公的女兒,與秦國聯姻。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今陝西省澄城縣東)會盟,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諸侯會盟的局面。

  • 2 # 燎原之徒

    因為他牛逼啊,他不牛逼他老子不會把位子傳給他,他不牛逼他哥哥也不會全力鋪助他。他老子在位時候天天跟魏國打,國庫打空,壯丁打完,他老子跟他哥還要打。牛逼的人,有大局觀,懂得隱忍。他說不能打了,再打要亡國了。當時他老子被魏國毒狼箭射傷了,全軍殺紅了眼,就他主張退兵。這個主張對於尚武的秦國來說,慫到家了,他不怕別人閒話,隱忍仇恨,退兵,退兵以後把魏國丞相放了,還割地給他帶回去,求和。接著,他就想著怎麼壯大秦國,釋出求賢令,全世界求人才。聘請的人太多,你也不知道誰有真本事。牛逼的人看問題解決問題肯定是一針見血的,他說所有士子入鄉體驗走訪秦國各縣瞭解國情再出救國良策。衛鞅是實實在在走遍秦國,回來也是最晚的。出的策略也是實實在在符合秦國國情的。法制才是治國良策。兩人一拍即合。牛逼的人也是有魄力的。說幹不就幹了,。

  • 3 # 太史員外郎

    秦孝公為什麼支援商鞅變法,因為秦國窮,只有變法才能富國強兵。下面我仔細說說原因:

    (一)秦孝公臨危受命,忍辱負重

    秦獻公戰鬥中受了重傷,彌留之際將君位交給秦孝公。秦孝公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秦國和魏國之間多年的戰爭,讓秦國民生凋敝、國力衰弱,國家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他為了將秦國從滅亡的邊緣拉回來,贏得休養生息的機會。秦孝公開始自己繼承君位之後的第一個目標:要變法富國強兵!

    (二)求賢如渴,釋出求賢令

    為了讓秦國變成所有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秦孝公頒佈了求賢令。開始廣泛招納天下的能人異士,甚至不惜提出要與天下士子共享秦國。來自衛國的商鞅知道之後,便慕名趕來投奔秦孝公。從此便拉開了一場前所未有和轟轟烈烈的變法的序幕。來自衛國的商鞅知道之後,便慕名趕來投奔秦孝公。從此便拉開了一場前所未有和轟轟烈烈的變法的序幕。

    (三)變法圖強

    秦孝公把是商鞅當做自己的知音,他十分認同商鞅的法家治國的思想。於是秦孝公開始重用商鞅,讓他在秦國推行自己的主張和舉措。

    商鞅也不負眾望,經過他的幾年變法治理,秦國的國力得到了明顯的增強,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軍事上都取得了很多的成就,秦國也一躍而起,成為了令所有國家都不敢小看的強大諸侯國。

  • 4 # 萬卷古今情

    秦國的祖上並沒有什麼高貴的血統,乃是以養馬發家,在一路的坎坷中,到秦襄公時,終於迎來了秦國的發跡:

    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

    雖然得於立於諸侯之林,但作為西垂國家,尤其是在禮儀文化方面大相徑庭於東方的魏國、齊國等,諸侯等都將秦國作為戎狄之國,視之為野蠻、落後、殘暴、愚昧的國家,到後來秦國發展成為第一強國後東方六國又稱之為虎狼之國,虎狼二字所代表的內涵深刻地表達了對秦國那種根深蒂固的歧視和鄙視,這種觀念貫穿了整個秦國和歷史程序。

    雖然秦國加入了諸侯的行列,但卻以戰亂和動亂為主,自立國以來,只有秦穆公稱霸過諸侯,而到了秦孝公時,由於秦獻公長期和魏國交戰,致使國力空虛、人口凋零,加上恥於不和東方會盟,於是釋出了求賢令,就這樣,魏國中庶子衛鞅入秦,從此打怪升級,最後成為大boss。

    秦孝公支援商鞅變法的原因:

    扭轉局面、延續國脈

    作為得國不易的秦獻公,也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對秦國的落後非常痛心,加上目睹了魏國變法帶來的強大,所以回國後也採取了一些改革措施,比如遷都櫟陽、統計人口和推廣縣制,但主要的是多次發動收復河西失地的戰爭,在國力空虛、兵源不足的情況下,戰爭的損失是巨大的,在列國環伺之下,如何扭轉秦獻公造成的凋零局面,延續國家命脈成為雄主秦孝公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大問題。

    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

    面對著其他國家的強大,特別是因為地處偏僻的雍州,在諸侯會盟時從來不告知秦國,眼看著其他國家玩的不亦樂乎,而自己只能站在一邊,連小弟的資格都沒有,在精神上和心理上誰受得了,再加上本國各方面都非常落後,根本沒有加入他們的資格,如果要取得話語權,就必須行動起來,弱者,只能被淘汰。所以,必須變法強大。

    富國強兵的夢想

    作為有遠大理想的君主,秦孝公深諳社會局勢的發展,

    魏國變法的餘威深遠持久,作為第一個開展變法的國家,脫離於晉國的魏國迅速強大起來,在經濟、文化方面都欣欣向榮,尤其是吳起所帶來的軍事威脅並未隨著他的離開而消亡,吳起創制的魏武卒仍然作為一支強大的軍隊對秦國形成碾壓性的攻勢。

    齊威王勵精圖治、國內人才輩出,並且雄心勃勃,弱小的秦國面對的敵人不僅僅是三晉,還有遙遠的齊楚,如果不富國強兵,任由貧窮落後的局面維持下去,終究秦國要在自己手中滅亡。

    統一天下的深閎志向

    統一六國,是上天的選擇,是秦國的命運,自從周太史儋跟秦獻公說:“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歲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出。”後,對秦孝公無疑是一針雞血,這種看不見的高人預測更了他極大的動力和感召力,使他深信不僅秦國可以強大起來,而且還可以統一六國,為了實現秦國的偉大復興,實現秦國一統天下、號令無疆的雄偉局面,秦孝公行動了,釋出了大氣磅礴的求賢令。

    衛鞅的才能足以使秦國強大,對他人品和能力的信服

    秦孝公也是有識人之明的,經過重重篩選,衛鞅最終被秦孝公選中,尤其是變法條令的制定,不僅切中時弊,而且提出的強秦方案的可行性使秦孝公看到了希望的同時,也對衛鞅的才能深信不疑,而作為雄主,他知道疑人勿用,用人勿疑,疑事無功,只有全心全意地支援衛鞅,才能夠在變法的行動中取得成就。

    就這樣,秦孝公退居幕後,將秦國全盤交給了衛鞅,在二十多年的改革變法中,他默默地支援著商鞅,為他的改革消除阻力,這種巨大的魄力沒有幾個君主能夠達到。就這樣,秦國終於強大起來,可惜秦孝公一死,商鞅的支撐和護盾沒有了,自己也被處以極刑,死在了貴族的復辟中。

  • 5 # 中孚鑑

    秦孝公,是秦國的國君。他繼秦國國君位的時候二十一歲。後來秦孝公信用商鞅,並支援、推行變法,也就是商鞅變法。透過商鞅變法,秦國國力得到提高和強大,之後秦國開疆擴土,因為商鞅變法,也給後來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當然在商鞅變法的時候,還是苦難不少的,因為變法就是改變過去的法度,若要改變它,就會損害貴族的利益,從而就會遇到保守派的堅決反對。然而因為秦孝公對商鞅的絕對大力支援,所以這些困難都得以解決。主要的是商鞅所變之法在秦國大成,從而秦國國力得以強大。

    那秦孝公為什麼大力支援商鞅變法呢?

    秦國雖然曾經也強大過,但是因為秦國在秦孝公之前經歷了幾代君位的動盪,從而導致秦國國力很弱。而正當秦國力弱的時候,魏國又在此時奪取了河西之地。

    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很想收復河西之地,但最終還是沒有實現願望,到秦孝公繼位時,秦國國力還是很弱。

    所以秦孝公就想提高國力,同時還決定要恢復秦國在秦穆公時候的地位。所以這時最關鍵的就是提高國力,而前提就是人才。

    商鞅就是人才,商鞅和秦孝公談富國強兵之策,秦孝公深以為是。秦孝公覺得秦國只有透過變法才能真的國富兵強,而主持變法之人就是商鞅。所以秦孝公就決定變法。

    而當秦孝公決定變法的那一刻,就已經對商鞅深信不疑,出於對商鞅的信任、對變法的信任和希望國富兵強之心,所以秦孝公會大力支援商鞅變法。

  • 6 # 朝史暮想

    事實上,在當時變法是各個諸侯國的主流歷史趨勢,很多國家都進行了變法改革。

    但是秦國在秦孝公支援下進行的商鞅變法,是後世認為最成功的和最徹底的變法。

    我們迴歸到問題,就是為什麼秦孝公要變法,為什麼當時變法是各國的歷史趨勢?

    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個國家想要強大,就必須要做到兩點:耕和戰。

    耕是戰的前提。只有一個國家有足夠的糧食產量和經濟能力,才能動員組織龐大的軍隊進行對外戰爭。

    那麼當時的各國奴隸主貴族階層還是非常強大頑固的。很多土地都是掌握在這批舊貴族手裡,並且他們手中擁有大量的奴隸,這些奴隸其實對於國家來說是很好的壯勞力和兵源。

    但是奴隸主的土地是不給國家提供賦稅的,奴隸們也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國家也是不能用的。

    君主們希望強國的理想,遇到了障礙。

    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鐵質農具的出現和耕牛的使用,在同等耕地上,使得用更少的勞力收穫更多的糧食產量成為了可能。這是一個改革變法的巨大社會契機。因為隨著自由民和大地主在財富上快速累積,使得他們對政治話語權的訴求越來越大。而奴隸貴族們,也是這批人追求政治權力的巨大的障礙。

    奴隸貴族們這是同時得罪了兩批人。於是,要求改變現狀的聲音越來越大,各國就相繼出現了變法改革。

    你去觀察就會發現,諸侯國的變法改革,最基本的一條都是圍繞著土地制度的改革。說白了,就是打壓舊貴族,讓他們交出自己的土地,交出自己的奴隸。之後就位圍繞如何提高軍隊戰鬥力,如何完善國家體制,如何進行中央集權等一些列舉措。

    不過各國的情況又不盡相同。有的國家奴隸主貴族實力強勁,變法只能改變一些皮毛,無法真正撼動舊貴族的根本利益,所以變法就不這麼徹底。比如魏國李悝變法,比如南韓的變法。而有些國家因為變法的激進,造成了統治階層的內部分裂和動盪,比如燕國,比如楚國。

    但是秦國就比較幸運。因為一直地處邊陲,長期與西戎等少數民族融合,又遠離中原,中原文化正統那套對他們的影響又不是很大,所以相對來說秦國的貴族實力不是這麼的強大。再加上秦王又圓滑,忽悠得秦國奴隸主們一愣一愣的,硬是讓商鞅把變法徹底推廣開來。後來新秦王上臺,就殺了商鞅安撫奴隸主們,但是變法已經完成,且一直在推行下去。

  • 7 # 聽三哥說歷史

    秦孝公之所以大力支援商鞅變法,有兩大原因是不可忽略的:其一是秦國的形勢所迫和秦孝公個人的決心;其二是商鞅的變法主張切中秦國現實和秦孝公個人意願。下面我分別展開闡述:

    一、變法的背景:秦國衰落,諸侯卑秦

    在公元前7世紀中期,秦國還曾是春秋五霸之一,當時出了個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到前621年在位),任用百里奚等賢臣,接受東方中原文化,推動秦國進步,成為西方大國。

    到春秋後期,秦國開始中衰,國內政局動盪,文化風俗落後,被魏、趙、韓三國奪去了黃河以西的領土。到公元前362年,秦獻公死,秦孝公繼立的時候,秦國已經到了“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的地步,中原各國基本不帶秦國一起玩了,秦國要想立足生存下去,必須變革圖強。

    因此,秦孝公力圖改變秦國現狀,在國內外發布求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商鞅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來到秦國的。

    二、變法的主張:富國強兵,實施霸道

    在魏國沒有得到重用的商鞅當時是攜帶著李悝的《法經》跑到秦國的,並透過秦孝公身邊一個叫景監的寵臣得到了晉見秦孝公的機會。

    剛開始兩次的見面中,商鞅以帝道和王道的主張來試探秦孝公,結果秦孝公不感興趣。到第三次見面時,商鞅提出了自己富國強兵的霸道主張,才正中秦孝公下懷。

    商鞅的主張雖然遭到了秦國一些保守勢力的反對,變法前有大夫甘龍和杜摯的反對,變法過程中又有太子的老師公孫賈和公子虔的搗亂,但由於秦孝公對商鞅一邊倒的支援,商鞅變法得以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並收到了實效。

    商鞅變法的核心思路就是獎勵耕戰,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社會風俗,廢除世襲貴族特權,強化王權。變法最終也取得了經濟快速發展、軍事日益強大的效果,新法前後實施近20年,奠定了日後秦統一六國的基礎。

  • 8 # 凌煙閣論史

    秦孝公大力支援商鞅變法,國弱被人欺是一大原因,連老國王都在戰爭中被欺負的受了重傷,秦孝公僅僅為了復仇,也要圖強。因此,秦孝公支援商鞅變法的主觀動因有了。

    僅僅有這個主觀願望就行嗎?不行。還需要客觀條件具備。

    客觀條件是:戰國時的生產力大提高,已經深刻地改變了社會組織形態

    因為,鐵器和牛耕,從根本上改變了社會形態。此時變法已經不僅是圖強的問題,而是不變法連生存都成了問題。

    原來的生產方式是:貴族佔據田地,因為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的限制,需要大量農奴一起在井田上協作才能生產。

    (鐵器與牛耕,改變了生產關係,也就是改變了社會形態)

    但是,在近百年之前(戰國時代開始的前475年),東方諸國所處的中原已經逐漸開始廣泛使用了鐵器和牛耕,生產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因為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大規模勞動力協作不必要了,單個家庭就可以獨立進行農業生產;因此民眾紛紛脫離井田,自己開荒謀生去了,而且活得比原來還好。

    國家管理的局面也因此變了。原來國王管好屬下的各個大貴族就行了,大貴族再管理小貴族。國家需要兵、糧,向貴族徵繳就行。但是現在貴族家不行了,人都快跑光了,地主家也沒餘糧了;國家的力量就變弱了。

    因此,變法就是為了適應新生產力造成的新社會形勢。

    魏國身處中原腹地,是生產力最先進的地區之一,魏國社會也因此最先發生了上述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重大變化,所以,魏國最先進行了變法。魏國就率先實現了生產方式和國家組織方式的轉變,因此魏國的實力在當時各國中具有碾壓性的。魏文侯在位時,魏國一直就是牛哄哄的,欺負秦國的主要就是魏國。

    從魏文侯繼位(前425年)後不久開始變法,到秦孝公變法時(前356年),時間差了近70年;可以想見這期間秦國活得多憋屈。秦國處在偏西的位置,生產力變化發生的晚,因此變法也就發生的晚。

    秦孝公為什麼大力支援商鞅變法?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秦國主觀上生要生存、要圖強;客觀上生產力已經發展、社會條件已經具備,此時必須要實現國家管理形式的轉變。而且,社會趨勢在向前,不能主動適應它就將被淘汰,秦國可能就將因此被其他國家吞併。因此,秦孝公必須大力支援商鞅變法。

    (完)

  • 9 # 扶蘇有酒

    秦國弱,一直被壓制。

    從根上說,春秋時期東方六國一直視秦國為野蠻的國家,上面有野蠻的人民,這是因為靠近西戎,秦華人普遍都養成好戰的性格。秦國後來扶晉文公上臺,開啟晉國百年霸業,和晉國之間經常打仗,秦國是屢戰屢敗,無法東出。後來三家分晉後,三晉總是壓制秦國,尤其是魏國派吳起差點滅了秦國,秦國自那立志要變強大,可惜秦國沒人才,於是秦孝公上臺,在東方六國廣發求賢令。

    孝公識人

    而此時,在魏國的商鞅不得重用,帶著他的法家學派來了秦國。給秦孝公傳授王霸之業和富國強兵之策,他們相見恨晚,一直聊了三天三夜。商鞅的理論大膽而且先進,遇到了識人的伯樂,他們一拍即合,商鞅給他三天考慮的時間,考察他的意志堅不堅定。孝公考慮了三天,才果斷的任用商鞅。商鞅有多大膽,孝公就有多大膽,這2人真是刎頸之交,世間罕有,在中國歷史上君和臣的關係,沒人能超越他們。

    商鞅變法才是強大的根本

    商鞅的變法主要是耕戰制度,耕地和戰爭都有軍功爵位制,這提高了國民的積極性,平民都有機會建立功業,把國家變成戰爭機器,不過這也得罪了秦國老氏族。沒有大膽的決心肯定進行不下去。後來商鞅和魏國來了一戰,變法效果顯著。孝公一死,老氏族恨不得商鞅馬上死才好,他曾經也得罪過太子,就是現在的秦惠文公,他要安撫老氏族就車裂了商鞅,商鞅死後,變法的線路一直沿用,直到秦朝滅亡。

  • 10 # 尋根拜祖

    商鞅變法的本質是加強君主專權,削弱守舊貴族勢力,從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這種變法,哪個君主不喜歡?

    商鞅一共給秦孝公獻了三策,即帝道、王道和霸道。頭兩次商鞅大談帝道和王道,秦孝公聽得快要睡著了,弄得推薦者景監都受到秦孝公責備。

    當第三次見面,商鞅大談霸道,秦孝公眼睛直髮光,多次移動坐墊,靠近商鞅。君臣倆一連談了三天三夜,絲毫不見疲倦。

    雙方交談過後,秦孝公立刻以商鞅為左庶長,拉開了改變中國歷史程序的商鞅變法。在變法過程中,阻力重重,秦孝公堅定不移地做商鞅的後盾,強行推進變法。

    果然,一個強大的大秦帝國,突然崛起於列國之間!

    那麼,商鞅變法到底變的是什麼?為什麼帝道、王道讓秦孝公提不起精神,而霸道就能成功?

    帝道和王道的沒落

    帝道,是指三皇五帝上古時期的治國之道。嚴格意義上講,那時候還沒有“國”,只是部落聯盟的生態模式。帝道治國,講究無為而治,民如野鹿,上如標枝,原生態的治國方式。

    王道,是指西周分封制下的,君主與貴族共治模式。天子分封,諸侯與天子共治天下,諸侯分封,諸侯與大夫共治邦國。

    中國的諸子百家,孔子推崇的就是王道,儒家思想本質上就是恢復西周的治國理念;老子推崇的就是帝道,道家思想的本質,就是迴歸到三皇五帝時期的自治狀態。

    難怪儒家和道家治國不能成功,這兩種理念,都是開了歷史的倒車,而不是面向未來。帝道和王道,是基於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和特殊的政治環境,而發展出來的治國策略。

    比如帝道,三皇五帝時期根本沒有國家形態,黃帝、堯、舜、禹等,只是各大部落推選出來的聯盟首領,行使的是部落讓渡的部分權利,管理上是鬆散的,部落還保留了很大的自治權。

    王道時期有了統一的國家機器,社會結構也由部落聯盟,跨入城邦聯盟。人口多、地盤大,是這個時期與上古時期的顯著差別。王道既有帝道時期的聯盟特性(只不過改成了分封分治的模式),也有帝道時期所沒有的國家機器。

    如果說,隨著人口和經濟水平的發展,由部落到城邦是必然,由帝道到王道也是趨勢,那麼王道為什麼也不合時宜了呢?

    霸道霸在哪裡

    自周公設計分封制後,中國的社會結構,形成一個“眾星拱月”的模式。看起來這是一個很完美,很牢固的結構,事實上,隨著年代的推移,建立在血緣關係基礎上的宗法制,慢慢崩塌了,周天子對各諸侯國的授權治理,早已失效,天子號令如橡皮圖章。

    位於分封制結構最中心的部分失效了,外圍的諸侯國結構還能穩固嗎?不能,一樣處於崩塌狀態,只是表現出症狀,要大大晚於中心部分。

    按照分封制結構,各諸侯國的國君,也要分封自己的宗室子弟,即大夫,大夫的領地也叫“家”。西周晚年,諸侯國的君主視自己的“國”為私產,不再理會周天子的“天下”,於是“天下”的概念崩塌了。同樣大夫視自己的“家”(封邑)為私產,不再理會國君的“國”,那麼諸侯國難道不會崩塌?

    這就是孔子痛心疾首,高呼“禮壞樂崩”的原因!只不過,老夫子方法比較粗暴,想把社會趕回到過去,而商鞅則看到未來,即法家的霸道!

    霸道到底“霸”在哪裡呢?一句話——徹底摧毀分封制下,君主與大夫的共治模式,實行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需要指出的是,商鞅所謂的“法”,其實跟我們今天的“法”完全不一樣,它的宗旨就是為君主獨裁統治服務,跟現代法律的“民主精神”背道而馳。“法”是霸道的刀把,操控在君主手中。這樣的變法,哪個君主不喜歡?秦孝公怎麼能不兩眼放光。

    商鞅變法肥了誰

    商鞅變法無疑是適應了社會發展的潮流,所以他成功了。

    變法首先讓君主成為第一個拿到改革紅利的人;

    戰國時期,由於分封制作祟,貴族階層壟斷了仕途,形成與君權分享治國權力的格局。君權分享的危害,最典型的就是晉國,結果導致三大家族分晉。同樣的情況還有齊國的國、高,及魯國的三桓。孔子說“君不君臣不臣”,就是指這個現狀。

    商鞅變法,剝奪了貴族的分治權力,國君成為獨裁者,貴族成了打工仔,帝國的產權本上,國君是唯一的主人。

    變法讓平民百姓有機會改變命運

    變法在廢除了世卿世祿制的基礎上,建立了軍功爵制,這個制度的先進性,在於它不看門第出身,只看你砍了幾顆敵人的人頭。也就是說,帝國從此拆除了門禁,只要你手持“投名狀”,就能進入帝國大堂,從此出人頭地。

    這就不是改革了,而是純粹的革命,也是思想史上的一次地震。從此以後,大秦帝國的老百姓,不再按貴族、平民、百姓劃分,而都是編戶齊民,可以獲得平等的機會,也完全可能一日間,從雞窩裡飛出金鳳凰。

    從此,大秦帝國的臣民,眼不花了,腰也挺直了,砍起人來也有勁了,連走路都踩著鼓點。

    變法讓秦國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

    商鞅變法讓秦國重塑筋骨,它所煥發出的生命力,光耀天下。還有什麼,比讓所有人當主人所激發出來的動能還要大的呢?

    大秦帝國就是人人自以為是主人,把一畝三地的小賬扒得清清的,甚至連六國的人,也爭著跑到秦國來當主人。

    經歷過從集體所有制,到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人,都親眼見識過那段時間,中國農民所迸發出來的驚人創造力。

    此理相同。所以,秦國能兼併六國,其實是人家早就設計好了,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藍本!

    堅強的後盾

    商鞅變法,皆大歡喜嗎?要是這樣,商鞅就應該被秦華人當神供起來,而不是被車裂。就在帝國大多數人,歡欣鼓舞地分享商鞅變法的紅利時,有一個階層,成了徹頭徹尾的受害人,這個群體就是舊貴族階層。

    舊貴族階層就是士族階層,就是秦氏家族的後裔們。他們本來可以靠宗法制,當一條帝國的寄生蟲,生下來,朝堂就有他們的座位等著他們,他們可以不勞而獲,還可以與國君分享治權,並且將這種特權,代代相傳。

    現在這個特權被取消了,心情比被挖了祖墳還難受,反抗是必然的。

    甘龍、杜摯、贏虔等就是代表人物,若無秦孝公這個堅強後盾,“挖祖墳”的商鞅,不被撕碎才怪。事實上,這股勢力的強大,除了已經坐穩王位的秦孝公,能做商鞅的後盾,連惠文王嬴駟都做不到。這就是嬴駟即位後要車裂商鞅的原因,並非他反對變法,而是必須丟擲商鞅,才能保住商鞅的變法成果。

    幸運的是,秦國並不是舊貴族勢力最強大的諸侯國,因而反抗力量有限,倘若變法是在齊魯這樣的諸侯國,恐怕是寸步難行。

    但即便如此,秦孝公能敏銳地認識到商鞅變法的歷史價值,並且終其一生,都堅定不移地站在商鞅身後,為變法大業護駕保航,秦孝公不愧為千古名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殲10c戰機有哪些優勢和劣勢?為何殲10c的服役會引起各方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