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果果美食
-
2 # 有書博物館
中國2000多年封建歷史,作為天之驕子的皇帝,一直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自古以來,無數人為了這個位置前赴後繼,爭權奪勢,中國皇位也幾經更迭。
古代皇帝的最高權威顯示在哪呢?當然是吃穿住行,都不同於常人。今天有書君就和大家說說中國古代皇帝吃的故事。
御膳房,看過古裝片的人們應該都很熟悉了,是專門給皇帝做飯的地方。官家的話呢,就是掌管著宮內備辦飲食以及典禮、宴席,所用酒席等事務的機構。
作為國家專權統治者,皇帝的廚房都有級別內外之分。據史料記載,光是養心殿的御膳房,為皇帝食用服務的人就有幾百人之多。可見其用度之奢侈陣容之豪華,絕對是國內只此一人。
不過雖然伺候他吃飯的人多,其實皇帝真正吃飯的頓數並不多,一般一天兩頓飯。上午大約十點左右,下午大約三點左右。古人說,過午不食,一般過了三天就不再進餐,當然,零食,點心,夜宵等都是可以用的。不能餓著皇帝老爺呀。
而且為了讓皇帝能隨時隨地想吃就吃,御膳房一般是一天24小時都溫著飯食。皇帝吃飯的陣容也超級豪華,據《中國古代衣食住行記載》,皇帝每餐吃飯要有108道菜,這些菜從東北的熊膽狍子肉到南海的鮑魚刺參,幾乎無所不包。
當真是山珍海味,無所不用其極,不過有書君大膽猜測,這樣的美味佳餚,偶爾吃一兩頓還不錯,天天吃皇帝老爺也會吃膩吧?所以很多皇帝的飯量都不大,據傳一般也就吃其中四五個菜。
那麼就會剩下大量的菜嘍,這些菜該怎麼處理呢?別急,古人有古人的智慧,他們也是不願意浪費的。這裡我們就說一說他們的處理方法。
第一個方法,分給近臣以及皇帝親信的王公貴族等享用。要知道,皇帝是最有政治手腕的,籠絡人心是其常用方法之一,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賞賜美味佳餚。賜給你這麼美味的飯食,以示我對你的尊重和信賴。你還不得感激涕零,乖乖替我出力嗎?
第二個方法,由於所送人物有限,以及皇帝為了保持自己的尊嚴,不可能日日送菜,結果是每天都會剩下大量的菜食。
宮裡的人們想了個絕佳的妙法,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變現。他們與宮外大酒店合作,將剩菜裡品相較好的,收拾打包,運到宮外的大酒店,專門銷給有錢的富貴人。
當然,人家也知道這是宮裡傳出來的剩菜,可是皇帝吃剩的呀,平時想巴結皇帝還巴結不上,這會兒能吃上他吃過的菜也不錯。
而且的確是地道的御廚做出來的,味道獨特,所以一經推出就很受貴人們的青睞。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從御膳廚總管、副管到宮女太監等,均賺了個盆滿缽滿。
第三個方法,做成幹品喂鳥獸類。宮裡的貴人總喜歡養寵物,從鸚鵡貓狗到馬匹,各類動物層出不窮,也需要大量食品供給。有時吃不完的精品飯食,會加工製成寵物們的糧食,也消化一部分。
第四個方法,有部分品相不大好的菜餚,加工製作成粥類食品,運送街上賣給普通大眾,由於價錢低廉,也能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
第五個方法,御膳房伺候皇帝多年,也摸準了皇帝的喜好,菜再多,他喜歡吃的一般也就是十幾二十種,剩下那些作為配菜端上來,這次撤下後,下次再端上來。
反正皇帝也不喜歡不會去吃,湊個數就行了。這樣中間就有了極大的空檔,讓負責這個事的人得以中飽私囊。
從吃這麼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出為什麼古代人人都想爭著做皇帝了。古人說,天上神仙府,世上帝王家。誠不我欺。
一個小小的御膳房,竟衍生出若干條產業鏈,養活幾萬人,至於其它用度就更不可想象了。
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歷史的變遷,御膳房已經退出歷史舞臺,曾經由皇帝獨享的美味佳餚,如今也遍傳五湖四海,人人皆可享用。
-
3 # 順其自然65491946
古代皇帝吃不完的菜最後都怎麼處理了?
古代皇帝吃不完的菜最後都被大臣或下人吃了或被他們打包拿回家了。
-
4 # 跟我學公文
皇帝為何要擺譜?
明明吃不了那麼多菜,還要講排場,硬是一頓飯百十來個菜,下面廚師做著耗費人力物力;上面擺在桌上奢侈浪費;讓人們看著,純粹的奢靡之風啊。想那麼多民間窮人,一直得不到救濟接濟,而皇帝窮擺譜,吃不完的,成了剩飯剩菜。
北京人稱之為“派兒”。有“派兒”。這“派兒”最後形成了民間宴席,也延續了皇宮的做派,覺得這樣很有面子,浪費不浪費吧,先得讓別人瞧得起來。這種風氣助推了社會上好吃懶做的習慣,對普通人的生活沒什麼好處。可是皇帝就是過這樣的生活。
有一些皇帝是十分節儉的。道光,很多人的第一映象應該就是節儉吧?比如常穿補丁的衣服。據說,道光整天在宮裡仔細盤算各項花費的用度,計算出最低的花費,然後交給內務府,讓他們按這個標準去辦。據說有一次,清朝對回疆戰爭勝利了,回來慶祝,道光要宴請大夥,當時大家都很開心,因為道光已經節儉到“摳”的地步了,難得他說要宴請功臣,大家瞬間覺得榮幸之至啊!結果二十個人擠在兩個桌子上,每一桌只有五六個菜,搞的大家都不敢動筷子,生怕一下子就吃光了。不過,他如此節儉,宮裡花銷依然如流水。他吃的每一樣食物都是由內務府提供的,一隻雞蛋要幾兩銀子一個,外面只要幾錢,銀兩紛紛進了內務府的腰包。他餓了自己這麼久,都沒有明白要從源頭上治理奢侈,看來餓的還不夠清醒。
漢文帝劉恆是一個非常著名的皇帝裡面的一份子,這個人做皇帝的時候,那根本是不講究什麼排場的,能省的就儘量省,能不花一分錢他就不去多花了一分錢。在國家工作上面就這麼個態度如此的節儉,自己的這些個衣食住行就更不用說了,只要是吃飯的時候那是吃飽了就行,至於山珍海味這些得出高價錢購買了這些食品,那是人家根本就不會去享用的。他這個帶動下,那下面的這些個大臣們也是節儉成風,要知道就這麼一個環境下來,漢朝在他的治理下,那是真的是國富民強,沒有什麼鋪張浪費的這種情況大面積的發生過。
朱元璋出身最為貧苦,生性也最為節儉,堪稱登峰造極。當了皇帝后,他每天早飯,“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陳梧桐《朱元璋大傳》)。他所用的床,並無金龍在上,“與中人之家臥榻無異”。他命工人給他造車子造轎子時,按規定應該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銅代替。朱元璋還在宮中命人開了一片荒來種菜吃。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塊被單給大臣們傳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絲綢拼接縫成的百納單。朱元璋說:“此製衣服所遺,用緝為被,猶勝遺棄也。”傳說在朱元璋的故鄉鳳陽,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蔔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傳說是朱元璋在給馬皇后過生日時,只用紅蘿蔔、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皇帝吃剩的飯菜怎麼處理?肯定是內務府來處理。各朝代處理方式不同,但肯定有一條,皇帝用過的東西,別人是不敢輕易用的,皇帝吃過的飯菜,別人也是不敢輕易去吃的;但有一條,走了小道的(被想法鼓搗到宮外去的),自當別論了。
-
5 # 美食理想
曾看過清宮飲食檔案,宮廷飲食程式繁雜,要求較多,但絕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宮廷飲食就一定是山珍海味,清早期宮廷不太講究飲食,食品以滿族飲食為主,對比漢族飲食相對粗糙,隨著國力的變化,以及受漢族飲食的影響,清代宮廷飲食慢慢地增加了很多漢族飲食的元素。菜餚的製作技藝以及菜品的豐富程度也越來越多。皇帝也和普通人一樣,他也大多喜歡家常飲食。比如史料中記載,慈禧太后喜歡的四大抓、四小吃,都是我們平常老百姓最喜歡的美食。抓炒腰花、抓炒蝦仁、抓炒裡脊、抓炒魚片;四小吃:芸豆卷、豌豆黃、肉末燒餅、小窩頭。溥儀在其回憶錄中也描述了,每天御膳房做了很多很多菜品,但都不是他喜歡吃的,他更喜歡妃子們帶過來的廚師做的一些家常菜餚。那麼御膳房做了那麼多菜餚,吃不完如何處理呢?
一、反覆加熱,下頓繼續端上來
溥儀回憶錄中寫過,御膳房的廚師欺騙皇帝,並且騙銀兩的手法就是,每天報了很多食材,也做了不少的菜,端給溥儀,把他最喜歡吃的放在他的面前,而皇帝也都大多吃麵前的幾道菜餚。以至於放的遠處一點的菜餚壓根沒動,又原封不動地撤回去。下一頓熱一下又端上來。
二、當做禮物,賞賜給有功的大臣
很多沒有動過的菜餚、筵席,直接賞賜給有功的大臣,這也是宮廷中常用的做法,而接受賞賜的大臣往往感受的是皇恩浩蕩,發誓死心塌地地為朝廷效力。很多接受了賞賜的大臣,還不忍心吃掉菜餚,帶回家供起,至其壞掉,倒掉。
吃對於華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儀式感,也有很多禮儀、要求在其中,我中華的飲食文化屬於優秀文化的一部份,值得我們深入的研究和傳統。
-
6 # 小小看歷史
我們就來說說清朝皇帝們吧,每一頓飯大約有一百多個菜左右,不過也有個別皇帝沒有達到這個數。例如道光皇帝崇尚節儉,平常用膳每頓一般不會超過二十個菜,而且很少會有山珍海味的出現。還有溥儀皇帝,他用膳也只有三十多個菜,他出生的年代,他當皇帝的時候清朝已經都要覆滅了。
說了兩位比較節儉的皇帝,下面再來說說十分奢侈的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繼承了一個太平江山,康熙雍正兩任帝王的勵精圖治,為他留下了富裕的王朝。因此乾隆也不會想著如何節儉,他奢侈一點也是應該的。
乾隆皇帝每次用膳至少不少於一百五十道菜,基本都是山珍海味,這裡面隨便一道菜都是民間很難才有的,可謂是奢侈之至。
皇帝們吃不完的剩菜一般是直接銷燬的,不會允許別人再去食用,甚至連看都不能看。因為如果去看剩菜你就可以知道皇帝飲食習慣,這就給了那些別有用心的人下毒的機會。
不過溥儀皇帝就比較特殊了,他那時候清朝都快完了,太監宮女經常私下裡拿皇宮裡的寶貝出去變賣,更別提溥儀用下的剩菜了。因此溥儀皇帝的剩菜也會經常被拿出去賣,而且價格高昂,來吃剩菜的人還特別多。
-
7 # 歷史壹加壹
那麼,古代皇帝吃不完的菜最後都怎麼處理了?
1.分給近臣以及皇帝親信的王公貴族等享用。皇上籠絡人心是他常用的方法之一,而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賞賜美味佳餚。
2.與外面的酒樓客棧合作,將剩菜裡品相較好的,收拾好打包後,運到宮外的酒樓客棧,專門賣給有錢的富貴人。由於是御廚做出來的,味道比較獨特,所以很受達官貴人們的青睞。生意那叫一個火啊,從御膳廚總管、副管到宮女太監等,都賺了不少。
3.宮裡的皇帝啊大臣啊也喜歡養寵物,從鸚鵡貓狗到馬匹,所以也需要大量寵物飼料。會加工製成寵物們的糧食,也可以減少一部分的浪費。
4.一些品相不大好的菜餚,加工製作成粥類食品,再賣給普通老百姓,由於價錢比較便宜,賣得也很好,既不浪費食物,又可以賺錢。
5.當然了,御膳房等摸準了皇帝的喜好後,知道菜再多,他喜歡吃的一般也就是哪些,所以,剩下那些作為配菜端上來,這次撤下後,下次再端上來。也可以減少對食物的浪費。
有所不足,還望諒解指出
-
8 # 歷史的視界
曾經看到一些清宮飲食檔案,皇宮飲食做起來非常麻煩,要求非常高,但並不像大家所認為的皇宮飲食就一定是珍饈美味。清朝剛開始對飲食並不重視,食品以滿族形式為主,沒有漢族飲食那麼精細,隨著國力的增長,以及受漢族飲食文化的影響,慢慢的,漢族元素開始進入清朝皇宮的飲食。菜餚的製作技藝以及菜品的豐富程度也越來越多,皇帝也和普通人一樣,正常吃的也就是家常菜餚。
比如史料中記載,慈禧太后喜歡吃的四大抓四小吃,都是我們平常老百姓最喜歡吃的,比如抓炒腰花、抓炒蝦仁、抓炒裡脊、抓炒魚片;四小吃:芸豆卷、豌豆黃、肉末燒餅、小窩頭等等。傅儀在回憶錄中也描述了,每天御膳房都做了很多很多的菜品,但都不是他喜歡吃的,他對嬪妃們帶來的家常菜餚更有興趣。那麼御膳房做了那麼多菜餚,吃不完會怎麼處理呢?
一、反覆加熱,下頓繼續端上來,
傅儀在回憶錄中寫道,御膳房的廚師欺騙皇帝。並且騙人的手法就是,每天報了很多食材,也做了不少菜端給傅儀,把他最喜歡吃的放在他的面前。皇帝經常吃的,也就是面前的幾道菜,放得遠一點兒的菜餚根本沒動,又原封不動的撤回,下一頓熱下再端上來。
二、當做禮物,賞賜給妃子們已經有功的大臣
很多沒有動過的菜餚、宴席,直接賞賜給妃子們,還有的是賞給有功的大臣,這也是皇宮中常用的方法,而接受賞賜的大臣往往感受的是皇恩浩蕩,發誓死心塌地的為朝廷效力,很多接受了賞賜的大臣,還不忍心吃掉菜餚,帶回家供起,結果導致壞掉,最後倒掉。
三、被太監宮女們吃掉
被皇上吃剩下的那些,有些就被御膳房的太監以及宮女們給吃了。
四、被賣到宮外
皇上吃剩下的御膳其實是很值錢的,就算壞掉了,也有很多人想嘗一嘗。所以宮外的酒樓就會想辦法打動宮內的太監,這就形成了一個產業鏈,這也是太監們撈外快的手段之一。
吃對於華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很有儀式感,也有很多禮儀。我中華的飲食文化屬於優秀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們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
9 # 私塾師兄
要看哪個時期,每個朝代的飲食習慣不同,處理方式也不同。遠的不說,以明清朝代為例來講。
現實的情況跟我們看宮廷劇是不同的,我們在電視劇上看到皇帝跟皇后、太子們、貴妃同進餐的畫面,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史書記載皇上若無旨意,其他人不能同餐,突顯龍威所在。
先科普下,皇帝吃飯的專用術語,在清朝叫做“進膳”或“用膳”。,一天兩正餐,早膳為卯正一刻(早上的六點以後),有時會推遲到八點以後。晚膳的時間為正午一刻(中午12點以後),有時推遲到下午兩點。
老百姓一天三餐,皇帝自然不止,除了正餐之外,還有非正式餐,稱之為“點”。意思是指各種酒膳,粥品、糕點、小吃,“點”是不限時間段,不限次數的,旨意一下,隨意命進。
皇帝到吃飯時間,命身邊的太監“傳膳”,負責用膳的官員、太監,從養心殿開始接連傳到御膳房,餘聲未完,佈置用膳場所完成,迅速將預備好的膳食進行佈菜。知道為什麼這麼快麼?首先御膳房的人多達70人以上,專門負責皇帝一人的膳食。而且所有的菜餚都是提前半天準備好的,煨燒保溫著,隨時等等旨意。
以乾隆皇帝時期,每餐的菜餚有18品(18種菜式),每日花掉膳食這一項高達白銀五十兩(相當於人民幣30000元),而乾隆後期更是達到菜餚40品以上。這還不算什麼,還有更厲害的,比如慈禧太后每餐固定是120道菜品,摺合成人民幣的金額可不少。皇帝吃飯有奏樂伴興,而皇子、功臣、寵臣們,不能同席而坐,皇后也不例外。(只有除夕夜,或者是皇帝高興,或者是想與臣僚談事情,才會賞賜其他人陪餐)。唯獨身旁的太監除外(身負重任在肩)。皇帝命為天子,害怕被毒死,所以每道菜品都有一塊小銀牌,專門來測試菜有沒下毒。不止,皇帝並不吃第一口菜,而是由身旁的太監先嚐試,術語叫“嘗膳”,確保無異後才吃。
皇帝眼神看哪,太監就夾一筷。不過每道不會超過三口,即使再好吃也不行,第四次眼神往那看,隨即太監一聲“撤”,之後這道菜十天內不會出現。預防有人得知皇帝的偏好,投毒其中。
用膳完畢,將未曾動筷和吃過的食物,恩賜於皇帝看重的人,不過只有皇子皇女、妃嬪、皇后、軍機處、內務府、等寵臣才能得到這樣的皇恩。當然還是吃不完的,剩下的全部棄之倒掉。其他人怎麼能與皇上吃一樣呢?那就體現不出無上皇權了,即使是剩菜剩飯,也是“龍食”,就連皇上的口水都叫“龍誕”,就不難想象了。所以得到恩賜的寵臣們比須叩恩言謝。
佘小廚(完)
-
10 # 吳才講文學
清朝108道固定的菜,成為佳餚。
每到皇帝一吃飯,就有108道菜。,每次一吃飯,就108道菜。無論是哪個頂尖的大廚,或者御膳房的大廚們都沒法做。所以,有三四十到,菜都是剩下的菜。而實際差不多隻要六七十道菜。六七十道菜,又要分給皇妃,嬪妃,太子。兒子。和一些不寵幸的妃嬪們子。實際上皇帝吃的也就五六道菜吧。
腹裡藏刀。這個成語,提醒了每個皇上。所以他們身邊總會有太監,為他們是試毒先吃。然後皇帝在吃,嬪妃們在吃,太子兒子在吃。
宋朝以前,都是隻有兩餐的。早餐和晚餐。直到宋朝以後才出現了3餐。宋朝的宋仁宗。發現了,許多菜都吃不光,就叫人讓底下的人吃。或給那些牲畜吃。
這個方法延續了很久。直到清朝末期。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吧,賞給大臣們吃剩下的菜給太監,宮女吃獲得給那些御膳房的人截下來。等下一趟吃的時候把它熱下就行了,在或者就是御膳房的人吃掉。
而慈禧呢,還是固定的108道菜。吃不完就倒掉。怎麼也不給那些下人吃,
回覆列表
帝貴為天子,每天的吃穿用度自然不凡。如今我們去故宮的時候,已經看不到御膳房,但是可以看到慈禧的餐桌,非常氣派奢華。
據溥儀在《我的前半生》說,皇帝吃飯講究的就是一個排場。每天皇帝吃飯都沒有一個準點,想吃的時候說一聲,傳膳,然後一傳十 十傳百地傳到御膳房。御膳房立即派太監在養心殿擺上桌子,然後捧著漆盒魚貫而入。為什麼御膳房能這麼快就把菜端上來呢?
其實,御膳房都是提前做好菜,放在火上熱著的,聽到一聲令下,立即就把菜端了上來。 我們來看看皇帝吃飯的排場有多大,在平時,菜品兩桌,冬天還要擺一桌火鍋。點心、主食、粥各一桌,鹹菜一桌,可以說皇帝吃一頓飯就要擺至少七桌。
為了防止有人下毒,每盤菜裡都有一個銀牌,即便如此,還有試菜太監,每道菜都要試吃後,皇帝才會動筷子。 前面說了,菜都是事先做好的,對於紅燒肉之類的肉菜來說提前做好不影響口感,可是對於蔬菜來說還是現炒的好吃。
那麼皇帝就喜歡吃一直熱在火上的菜嗎?不是,其實皇帝吃飯就是擺個排場,這七桌菜,他基本不吃。那他吃什麼呢? 他吃的是太后和妃子們送過來的菜,基本每頓飯有20個菜。太后和妃子都有小廚房,所以菜都是現做,也保持了口感。
那麼那滿滿的七桌菜豈不是浪費了?大部分時候,不會浪費,賞賜給下人吃一些。還有一些擺的比較遠的菜,每天都會擺上來,直到變質。咸豐的餐桌上就出現過變質的菜。
當時,還有一條灰色產業鏈,就是把皇帝吃剩的菜再賣給百姓。有些飯館說自己請的是御廚,不過是個噱頭,其實就是回收皇帝吃剩的菜,再加工一下就賣了個好價錢。
普通百姓對皇帝吃什麼非常感興趣,我們來看一下,溥儀的餐桌上,都有哪些菜?
口蘑肥雞、三鮮鴨子、五綹雞絲、燉肉、燉肚柿、肉片燉白菜、黃燜羊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藥。
驢肉燉白菜、羊肉片川小蘿蔔、鴨條溜海參、鴨丁溜葛仙米、燒茨菇、肉片燜玉蘭片、羊肉絲燜跑、炸春捲、黃韭菜炒肉、燻肘花小肚、滷煮豆腐、燻乾絲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絲、五香乾、祭神肉片湯、白煮塞勒、烹白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