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北方割據政權只有一個,而南方好幾個。
8
回覆列表
  • 1 # 源稚生

    誠邀,在中國,宋太祖登基稱帝后,就開始著手統一事情了。

    當時有兩種建議:一種是先南後北,先易後難,消除南方各個政權後,再全力北上,消滅北漢,奪取燕雲十六州;另一種建議是先北後南,消滅北漢,奪取北方要塞,然後挾勝利之勢,平定南方各個政權完成統一。

    但是經過深思熟慮,宋太祖接受大臣趙普的建議:先南後北,先易後難,逐一消滅南方政權,然後消滅北漢,伺機北上。這個建議最終使得南方完成統一,也奠定了北宋百餘年的國祚,但是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奪取燕雲十六州,給北宋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假使宋太祖先北後南,那麼結局會怎麼樣呢?

    假如宋太祖先進攻北漢,在奪取燕雲十六州,那麼北宋有可能會成為北方第六個短命王朝,不僅不能完成統一,反而離滅亡不遠了。

    之所以會這樣因為:

    首先,北宋剛剛建立,根基不穩,貿然進攻不太明智,雖然北漢實力一般,但是遼國實力卻比北宋強大,這樣做無異於以卵擊石;

    其次,地理上不佔優勢,北宋的北方對手是北漢和遼國,他們熟悉當地的地利,而北宋並沒有,在不熟悉的情況下,北伐可謂是死局;

    最後,如果北宋北伐,南方各國肯定會蠢蠢欲動,倘若南北夾擊,北宋必然吃不消,抵擋不住必然離滅亡不遠;

    所以宋太祖倘若北伐,而南方又沒有平定,那麼宋估計又是一個短命王朝。

  • 2 # 香茗史館

    事實上趙匡胤選擇先南後北是無奈之下的選擇,北方雖然只有北漢一個割據政權,但北漢背後卻有已經立國50餘年的契丹(遼國)。南方政權雖多,但在五代十國後期這些國家的實力卻比較有限。如果北宋統一戰爭選擇先北後南,那麼必然會與遼國提前遭遇,極可能導致國力大損。

    五代十國後期形勢

    五代十國到了後期,基本形成了南弱北強的局面。(如下圖)

    北宋建立之初,南方割據勢力雖多,但都已經衰落,自保尚且吃力,更不用說向外謀求發展了。而北方雖然只有北漢一個割據政權,但北漢背後卻有契丹(遼國)的支援,立國比北宋還有早半個多世紀的契丹(遼國)此時正處於興盛時期,兵強馬壯,且有圖謀中原的野心。

    宋朝建立之初,趙匡胤也曾謀求吞併北漢,發動了幾次針對北漢的軍事行動,但都因遼國的出兵而不得不半途而廢。

    而南方地區,力量相對較為弱小,攻取比較容易,且極為富庶,對於剛剛建立,急需要擴充實力的宋朝來說是上佳選擇。

    為何會選擇“先南後北,先易後難”

    “先南後北,先易後難”這種統一思想最早是由後周重臣王樸在《平邊策》中提出來的,獲得了柴榮的認可。趙匡胤在篡周立宋之後,在權衡南北局勢之後,同樣採取了這一統一思想,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1、戰略形勢的必然選擇。趙匡胤不管是自願還是被迫,畢竟是透過篡位上臺的,因此他在發動統一戰爭時,首先就要考慮勝敗問題,如果出戰取勝對於提振士氣和穩固統治都有極大的幫助,而一旦首戰告負,那麼必然會造成內部的動盪,這對於趙匡胤來說是得不償失的。所以,先易後難的選擇對趙匡胤來說是必然的選擇。因此即使選擇先南後北,趙匡胤也放棄了較為強大的南唐,而是選擇了從相對較為弱小的後蜀開始下手。

    2、擴充實力的必然選擇。從古至今,戰爭對於經濟和國力的依賴都極為重要,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初,宋朝的經濟實力相對還是比較薄弱的,是根本不足以支援漫長的統一戰爭的。正因如此,趙匡胤在聽取了大臣們的意見後提出“中國自五代己來,兵連禍結,帑藏空虛,必先取巴蜀,次及廣南、江南,即國用富饒矣。河東與契丹接境,若取之則契丹之患,我當之也。姑存之以為我屏翰,候我富實則取之。”由此可見,趙匡胤知道如果先取北漢,必然要提前與遼國爭雄,而建立之初的宋朝是不具備這種能力的,即使能夠取勝,國力也必然大損。

    3、攻守之勢的必然選擇。宋朝建國之初,國土面積僅佔全國一半,長江以南是大量的割據政權;而北方山西境內有北漢,燕雲十六州也被契丹所佔領;西北方面則有党項軍隊不斷擾邊。這種情況下,如果趙匡胤選擇先北後南,主要精力必然被牽扯至北方,且很難在短時間內分出勝負,而南方一旦發生異動,將很難再有精力予以應對。而選擇先南後北,趙匡胤先是和遼國議和,雙方互不干擾,於西北則藉助重要關隘予以防範,從而基本上獲得了“累年天西北之虞,得以盡力東南”的效果。

    綜上所述,“先南後北,先易後難”是趙匡胤綜合分析了當時局勢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是完全符合當時實際的。如果選擇先北後南,以當時宋朝的國力來說,不但很難統一天下,而且極有可能造成內部統治的動盪,或許也就沒有後來的宋朝了。

    趙匡胤的戰略其實是相當成功的,在完成了對南方的統一之後,北宋國力大增,之後開始積聚力量進攻北漢,不過在其有生之年由於遼國的支援,還是沒能拿下北漢,直到趙光義手中才滅掉了北漢,不過卻始終沒能將幽雲十六州收復。

  • 3 # 靜夜史

    如果先北後南,北宋將更加強大!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Yes”曾做過類似的分析,闡釋了先北後南的好處,分享和補充如下:

    960年,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成為北宋開國皇帝,一個全新的時代到來了。

    北宋初立,趙匡胤面臨的是北方日益強大的契丹和南方多個割據政權,形勢不容樂觀。而趙匡胤有一句名言,叫:“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所以,只要不是屬於北宋的政權,趙匡胤都看不上,看不慣,看不爽。所以北宋剛剛建立,就開始了馬不停蹄的統一戰爭。

    但是問題來了,四面臨敵,這把飢渴的大刀應該從哪裡砍起呢?

    首先,你要有一個計劃!

    趙匡胤當了領導後,還保持著微服私訪的好習慣,出訪的物件,是各個大臣的家。這種作風讓大家每天都提心吊膽,宰相趙普尤其如此。趙匡胤嘴饞,他喜歡吃趙普媳婦做的烤肉。於是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他叫著弟弟趙光義一前一後到趙普家蹭飯。

    趙匡胤對開國功臣是相當夠意思的,宋朝是士大夫們最幸福的朝代。而且趙匡胤對下屬很人性,稱呼趙普媳婦為嫂子,相當親切。

    吃著吃著,趙匡胤突然嘆了口氣,說出了目前的尷尬處境。

    趙普沒有著急發言,趙匡胤就將自己“先打北漢,後南平諸藩”的想法和盤托出。

    但對於老趙這樣的試探,趙普給予了否定,他為趙匡胤分析道:“北漢在西、北二邊,若一舉拿下,這樣就要與北邊契丹、西邊党項接壤了,壓力會陡然增大。不如先留著北漢,等搞定南方諸國,再收拾他們…”

    這一番高論指出了趙匡胤戰略中的不足,使趙匡胤心悅誠服。所以很快打圓場:“剛才是試試你小子,其實我也是這麼想的…”

    就這樣,一個平定天下,乾坤一統的戰略就這樣在一頓烤肉席上敲定了。

    1、為什麼“先南後北”不行?

    因為計劃制定得太過隨意,所以也產生了非常扯淡的效果。

    不過戰略本身是合理的,宋朝後來屢戰屢敗是有多方面因素的,罪不在戰略本身。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當時的條件下,即使先南後北的戰略可行性再好,也不可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加上執行不到位,結局就是十分扯淡。所以終宋一朝,始終沒有能夠消滅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反而是被周邊少數民族輪番敲打,想來也是十分痛苦的事情。

    我們回過頭來看:當時的情況下,為啥趙普的戰略不好使呢?

    其實也簡單。說到底,趙普的戰略是要服務於統一天下的,那就要包括征服周邊的少數民族契丹、党項等。所以不能將目光放在中原內部,因此趙普的戰略在今天看來相對短視。

    宋朝立國面臨著怎樣的外部環境呢?北方基本統一,北邊是北漢和契丹,南方有南唐等割據政權。

    趙普認為,北宋立國實力尚弱,應該小火慢燉,先把容易消滅的南部政權逐個抹去,然後再揮戈北進,最終統一天下。

    2、為什麼要“先北”?

    可是契丹不等人啊!趙普恰恰就沒有考慮北宋的北方強鄰契丹。,

    作為一個完成封建改革的少數民族政權,契丹很強大。特別是907年建國後,契丹有了強有力的國家機器。這還不算,後期契丹從“兒皇帝”石敬塘手裡得到了中原王朝的屏障“燕雲十六州”。這讓契丹對中原王朝的優勢頓時高屋建瓴。北宋立國時,契丹已經安安靜靜地發展了半個多世紀,而且還隔岸觀火,在中原撈了大把好處。這樣一個處於上升期的政權,消滅它當然是越早越好,越拖只能讓它越強大,對北宋越不利。而趙普的戰略讓契丹又積攢了幾年實力,等到宋大宗北伐,契丹已經成為北宋奈何不得的龐然大物。

    所以這就顯出後周世宗柴榮的高瞻遠矚了。這位老司機在位期間,後周不斷對北漢用兵,還多次在暴揍北漢一頓之後,順便給契丹一記猛拳,奪回了燕雲十六州的多座城池。可惜,柴榮英年早逝,趙匡胤又背離了他的初衷,所以也導致了北宋的悲劇。

    3、為什麼可以“後南”?

    為什麼南方可以稍微放一放?

    柴榮為什麼執意要“先北後南”的戰略?

    因為雖然契丹很急,但是南方的藩鎮們不著急啊!

    很多人感覺趙匡胤的做法沒毛病,理由是拿下南方可以得到雄厚的江南稅賦支援。笑話,那會兒柴榮沒統一南方時靠什麼收拾契丹?況且當時的經濟重心還在北方。

    現實情況是:和契丹的強悍比起來,南方就顯得太安逸了。

    南唐後主李煜喜歡吟詩對句,日子賽神仙。南方的氣候讓人陶醉,“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有科學道理的。這樣的條件下,他們能翻起什麼樣的大浪呢?

    落到漁民簍中的螃蟹都不想讓別人出去,所以不需要漁民蓋蓋子,螃蟹就很“自覺”地相互掣肘。南方也一樣,大家都不希望周邊出現一個強大的政權,所以南方的政權相對均勢,這樣的條件下,南方藩鎮合力北伐就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童話。

    加上南方多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組建起強大的騎兵與北方政權決戰。所以只有等著北方來收拾的份兒,歷朝歷代北方統一南方有其必然性。

    朱元璋在南方和陳友諒及張士誠火併時,首先選擇的就是強悍的陳友諒,因為張士誠的身上有南方政權的普遍特質——“器小”,這注定成不了大氣候。

    所以這樣的條件下,趙匡胤只要不南下,南方藩鎮們也會乖乖待著的。即使他北伐契丹,南方藩鎮也只會袖手旁觀的。

    所以“先南後北”的戰略是有問題的。

    如果趙匡胤執行“先北後南”的戰略,繼續和契丹、北漢死磕,拿下北漢是時間問題,拖垮契丹也是時間問題,屆時北宋將會爭取到更大的主動,即使不能完全收復燕雲十六州,北宋也能在北方獲得更大的空間。

    而一旦北宋對契丹形成優勢,北宋的周邊環境特別是北部環境就會得到極大改善,屆時北宋再南征掃平南方諸國,北宋實現大一統的可能性將大大提升!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4 # 酷酷的大龍貓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說我只是對歷史有些喜歡完全談不上研究,所以有什麼說的不對的地方,多擔待,相互交流學習。

    我想當時的趙匡胤在這個問題上也考慮了很久,最終選擇先南後北的統一也是當時最正確的。當時的背面有北漢,北漢不難解決關鍵是他背後的遼,當時的遼已經建國幾十年社會狀態已經很穩定,又是遊牧民族戰力強勁。南面雖然眾多割據勢力,但都相互敵對沒法聯合對抗北宋。所以趙匡胤選擇先統一了南方,積累實力再與遼一較高下,如果沒有燭影斧聲,宋遼大戰情況也未可知。

    迴歸問題如果趙匡胤選擇先解決北方以當時的實力有能力解決北漢但這就必然會和遼對抗,滅遼是完全不可能,很可能會陷入膠著狀態,而這時南方各勢力必然會蠢蠢欲動想要瓜分北宋,這樣北宋就會覆滅,又會迴歸各方割據的局面,此時的遼如果有野心一路南下統一漢地也不是不可能,這樣歷史就直接跳過了兩宋的三百年進入了類似於蒙古遊牧民族統一中原的局面。

  • 5 # 奕天讀歷史

    北宋的統一戰爭原本就是“先北後南”,只是北漢一直都打不下來,更不要說打遼國了。這種狀況迫使趙匡胤只能先打南方比較弱的各國,使用“先易後難”的策略,造成了“先南後北”的事實。

    奕天的這一論斷是根據歷史事實,總結分析得到的。

    首先,遼國自從得到了燕雲十六州,滅亡後晉之後,已經變得越來越強大。即使是後周超人世宗柴榮,在付出了巨大代價後,也僅僅是收復了一點點被遼國佔領的土地。

    這已經足夠讓趙匡胤明白,他建立的北宋,是沒有辦法快速解決北方的遼國的。作為一個明智的君主,當然會選擇暫時擱置北伐遼國的計劃。但是,趙匡胤最大的心願是收復燕雲十六州,是希望“先北後南”的。

    其次,“先北後南”,先滅北漢的策略,趙匡胤在不斷的試探,結果次次失敗。

    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搖身一變成了北宋皇帝。北宋立國,趙匡胤先平定了李筠、李重進的叛亂。

    962年,湖南張文表又起兵反叛。趙匡胤用“假道滅虢”之策,輕鬆平定了湖南和荊南兩地。這是“先南後北”麼?奕天認為這只是趙匡胤善於把握時機罷了,為滅後蜀鋪平道路。

    963年,趙匡胤第一次攻打北漢失敗。

    趙匡胤打北漢可不是“先南後北”,而是“先北後南”。

    北宋安國節度使王全斌順利拿下了北漢的樂平,迫降了北漢遼州刺史,繼續進攻北漢石州。北漢向遼國求救,遼國派6萬大軍擊退了北宋軍隊。

    這次試探,讓趙匡胤明白了,北漢背後有遼國撐腰,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拿下來的。加上連年的戰亂,北宋的經濟及其薄弱,跟北漢和遼國打消耗戰,不如先解決經濟問題對北宋更有利。趙匡胤當然會明智的選擇先去伐後蜀。

    964年到966年,趙匡胤徹底滅亡了後蜀。南唐和吳越國看到趙匡胤滅了後蜀,也表示臣服宋朝,趙匡胤又開始打北漢,還是想“先北後南”。

    968年,趙匡胤第二次攻打北漢失敗。

    趙匡胤這次派出了豪華陣容,李繼勳、党進、曹彬、何繼筠、康延昭、趙贊等各率所部,同時從多個方向進攻北漢。在北漢發生內亂的情況下,久攻太原都不能拿下,在契丹援軍到來時,只能撤退,還被北漢趁機奪取了部分土地。

    969年,趙匡胤第三次攻打北漢失敗。

    趙匡胤這次派曹彬、党進、李繼勳等將領為先鋒,自己親率大軍征討北漢。宋軍築城包圍太原城,又引汾河之水灌城,持續進攻了三個月都沒能拿下太原城。遼國救援北漢的援軍將至,宋軍只能撤退。北漢和遼軍趁機追擊宋軍,宋軍大敗,損失物資無數。

    最後,趙匡胤不得已只能先去滅南漢,平南唐了。

    連續打了三次都沒能拿下北漢,如果我們是趙匡胤也要考慮改變策略了。

    970年到971年,潘美率軍滅亡南漢劉鋹。宋軍修整了兩年後,974年到975年,曹彬、潘美、王明率軍滅了南唐。

    注意,打南唐都是在滅了南漢之後進行的,因為之前趙匡胤跟隨柴榮徵南唐時,吃過大虧。所以,趙匡胤的策略很明顯是“先易後難”

    宋太祖伐北漢的最後一戰

    976年,趙匡胤再次派潘美、党進等將領兵分五路進攻太原,跟北漢軍隊和遼國援軍激戰於太原城下。結果,第四次徵北漢,剛開打,太祖就死於“燭光斧影”,只能停戰,全國為太宗守喪。

    宋太宗滅亡北漢

    趙光義繼位後,於978年,和平統一了南方十國中最後一個國家吳越國。

    979年,趙光義吸取了趙匡胤伐北漢的經驗教訓,採用阻擊遼國援軍,攻取太原城的策略。

    趙光義派遣潘美、崔彥進、李漢瓊、曹翰、劉遇、田仁朗、劉緒等將領主攻太原;郭進阻擊北面增援的遼軍;孟玄莆阻擊從東面增援的遼軍;趙光義親率主力一部牽制幽州的遼軍大規模西援或南下。

    最終,宋軍將遼國援軍擊潰,集合大軍全力圍攻太原城。北漢劉繼元在外無遼國援軍,太原又再次被汾水淹城的情況下,徹底喪失了鬥志,出城投降。

    趙光義終於完成了趙匡胤生前未竟的願望,但是這時候,南方還有大理國,西邊有西夏、吐蕃,北方還有大遼,宋朝根本就沒有完成統一。

    按照宋朝的實際統一過程,說成“先南後北”或者“先北後南”其實都不準確,應該是“先易後難”,這才是從後周時期已經確立的正確的統一戰略,也是趙匡胤被迫遵循的原則。

  • 6 # 國史記聞

    後世有很多人把趙匡胤制定的“先南後北”戰略視為宋朝不能完成統一的重要原因,認為如果先北後南、先難後易的話,早就收復了燕雲十六州,並且南方的割據政權大多數都比較弱小,遲早是宋朝囊中物。我們要不要替古人擔憂,得先看看趙匡胤到底是怎麼做出“先南後北”這個決策的。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地盤並不大,並且周圍全是敵人——北方有北漢以及給北漢撐腰的勁敵契丹,南方有吳越、南唐、南漢、後蜀等等多個割據政權。史書記載,趙匡胤即位之初,他本來就是想先北後南的。就此,他曾經向三個大臣詢問意見:

    第一位:宰相魏仁浦。趙匡胤說:“朕欲徵太原,如何?”魏仁浦回答:“欲速不達”。

    第二位:武勝軍節度使張永德。趙匡胤向他詢問“下並(今太原)、汾(今汾陽)之策”。張永德認為:“彼兵雖少而悍,加之北虜之援,未可遽也,待其困弊,乃可圖耳”。意思是北漢雖然地小兵少,但民風彪悍,況且,他們倚靠著契丹的勢力。現在大宋初肇,不該與契丹為敵。

    第三位:宰相趙普。這就是著名的“雪夜定策”了。趙匡胤在雪夜來到趙普家,說:“吾欲收太原”。趙普沉默了很久,說:“太原當西北二邊,使一舉而下,則邊患我獨擋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諸國。彼彈丸黑子之地,將何所逃?”意思是假如真的出兵北伐,並且順利消滅北漢,那麼我們就與契丹直接接壤了,勢必增加大量軍隊防守契丹。為什麼不留著這個軍事緩衝地?等南方平定之後,再收取這個彈丸之地不是易如反掌嗎?趙匡胤此前就已經有了先南後北的決定,所以他聽了趙普的話之後說:“吾意正爾,姑試卿爾”。

    魏仁浦、張永德、趙普三人的回答正好解釋了為什麼“先南後北”是最佳選擇:宋朝初建,不宜與強敵契丹直接產生衝突,否則自身難保!

  • 7 # 小約翰

    事實證明,趙普的戰略是錯誤的,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北宋立國的時候,完整的接過了北周的一切。無論是疆域還是軍隊、財政,只不過皇帝不姓柴而姓了趙而已。在宋朝剛剛成立的時候,天下諸侯認為這不過又是一次政變和改朝換代,五代十國時期太普遍了,沒人當回事。

    但北宋與後周相比,變的不僅僅是皇帝,還有戰略。

    柴榮在死前,一直積極的討伐遼國,準備收回燕雲十六州。可惜柴榮英年早逝,否則也許他真的能夠收回燕雲十六州。趙匡胤篡位後,對於大戰略,請教第一宰相趙普,在一個雪夜親自在趙普家問計。

    趙匡胤說,想要先進攻北邊的唯一諸侯北漢。可是趙普認為,滅掉北漢,宋朝與遼國之間就再無障礙。反倒是南方各諸侯,富裕且孱弱,應該先征討他們,擴充實力。總而言之八個字——先南後北,先易後難。

    趙匡胤聽完笑著說我早就是這麼想的了,我只是試探你一下。這場著名的對話,史稱“雪夜定策”。

    為什麼說這個策略是錯誤的呢?

    因為老太太撿柿子——撿軟的捏,這雖然沒錯,可是也要考慮現實情況。

    在趙匡胤的時代,遼國正處於歷史上最脆弱的時代——遼穆宗時代。遼穆宗耶律璟,外號叫“睡王”,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昏君、暴君。其人殘酷嗜殺,暴戾成性,對於大臣、皇親、左右近侍動輒殘殺,讓遼國內部人心惶惶,眾叛親離。而且他還嗜酒如命,動輒飲酒數天,然後倒頭大睡,每天活在醉生夢死之中。遼國內部已經在他的統治下眾叛親離,如果北宋能在這個時候推上一把,簡直是易如反掌。

    在趙匡胤以後,宋朝皇帝就再也沒有碰上過這樣的好機會,繼任的遼國統治者一個比一個厲害,所以幾年後就有了高粱河的大敗。

    而南方的諸侯,雖然的確如趙普所說,非常孱弱,但也恰恰是因為如此,南方諸侯根本沒有威脅北宋的意願。南唐的李煜天天吟詩作畫,錢越政權素來對中原王朝恭順無比,後蜀皇帝孟昶奢侈到連馬桶都是鑲寶石的。其他小國更不值一提,這個時候放著沒有威脅的南方諸侯而去討伐遼國,顯然更加合適。

  • 8 # 火器工坊

    不現實,非常不現實。

    統一戰爭打響之前,北宋的面積是這樣的。

    根據當時的經濟狀況來看,北宋只握著中國一半的經濟實力,還是經過了多年戰亂之後的。如果先北後南,那第一個目標肯定是北漢,但是宋漢之間並不是沒有過戰爭。公元963年,北宋安國節度使王全斌攻下了北漢的樂平,然後進攻北漢石州。北漢向遼國求救,遼國派6萬大軍擊退了北宋軍隊。從這一仗之後,趙老闆很清楚北漢和遼國是綁定了的,而自己現在的實力還不足以撼動遼國和北漢的聯盟。如果硬攻,即使佔據了太原,朝廷也該破除了。

    而南方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南唐已經被打得萎靡不振了,其他國家根本就是烏合之眾,各個擊破很容易,而且拿下南非,就可以有龐大的財政支援,然後便可以大氣的北伐,奪取幽雲十六州。

    其實北宋北伐真正失敗的原因不是太祖和趙普的“先南後北”戰略,而是太宗的貿然進兵、好大喜功。其實趙光義在軍事上真心沒有天賦,玩權謀厲害的一批,治國也是很厲害,但是打仗真心不行。滅北漢的時候,大宋成功的挑撥了漢遼之間的關係,然後一鼓作氣吞了北漢。雖說是贏了,卻也是惡戰。將軍和樞密使都諫言退兵養一養,日後再打,太宗非要繼續北上,可以說是疲兵必敗了。之後太宗分兵,三路進取,曹彬貿然突進,被遼軍斷了糧道,這次北伐也就開啟了失敗的序幕。

    說白了,對手從睡王到蕭太后的確是變強了,但如果是太祖這般通曉軍事的領袖,自然也是不在話下的。攤上太宗這麼個不會打仗的,也是沒辦法了,犯不著怪之前的南北政策。

  • 9 # 蘭臺

    預測都是講機率,而不是篤定某個皇帝英明神武,一定能如何如何。

    所以,從機率上講如果北宋先北後南,那麼很可能趙匡胤本人會和晉出帝一樣,去東北旅遊定居。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這是因為當時北方局勢所決定的。

    當時北宋是一個什麼局勢呢?雖然繼承了後周,但是後蜀、南唐、馬楚、吳越還在,北邊還有北漢虎視眈眈。

    再來看軍隊實力,趙匡胤當皇帝后檢點禁軍,也不過20萬人左右,而現在我們根據《遼史》可以看到,當郭榮率領十萬禁軍(這是後周全部禁軍人數)北伐時,所謂的“睡王”遼穆宗已經親率三十萬騎兵雲集幽州,如果不是郭榮生病,我們很可能在幽州看到一場十萬步兵VS三十萬騎兵的史詩作戰了。

    至於戰役結果,不好說,但是從史料看,後周將領都不看好這場對決,紛紛勸郭榮退兵,史料記載“諸將以為:‘……今虜騎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上不悅。”

    另外,當時遼國已經不是武則天時期入寇中原的單純遊牧民族了,遼已經是半遊牧帝國了,它的農業勢力搞不好比還沒能拿下江南的後周、北宋強,因為遼當時已經可以一次性拿出60萬斛糧食支援北漢這個傀儡政權了。(順便多說一句,根據這些年對遼國小字的研究,學者認為契丹就是中的意思,因此大契丹國如果意譯的話,應該翻譯成大中國)。

    而且事實上從郭後周軍與遼軍交戰記錄看,後周軍遇到真正的契丹軍隊時表現的並不好,後周與真契丹軍只有一次交手的記錄,是在晉陽之戰時,契丹軍支援北漢,交戰結果是周將史彥超在忻口被契丹陣斬,李筠僅以身免。

    所以,以北宋的軍力和國力,真的沒有這個實力去“先北後南”,其實這個問題後周張永德就看出來了,他在郭榮不願退兵時就認為後周局勢並不好,“天下未定,根本空虛,四方諸侯惟幸京師之有變。”

    同樣,趙匡胤上臺後也面臨“根本空虛,四方諸侯惟幸京師之有變”的問題,這個時候不解決“根本空虛”的問題而貿然北上與遼國決戰,這是非常不智的行為。

    在歷史上還真有一個皇帝是這麼做的,這個人就是我前面說的晉出帝,他面臨和郭榮、趙匡胤一樣的局面時卻做了不一樣的選擇,他選擇率軍北伐。

    “專發大軍,往平黠虜。先取瀛、莫,安定關南;次復幽燕,蕩平塞北。”又曰:“有擒獲虜主者,除上鎮節度使,賞錢萬緡,絹萬匹,銀萬兩。”

    但是結果卻是晉軍野戰被遼軍擊敗,自己去東北定居,“(石重貴)被遼主貶為負義侯,遷往黃龍府(今吉林省遼安縣),不久又被遷居遼陽(今遼寧省遼陽市)。一路上,顛沛流離,受盡苦楚,隨從的妃子也先後被遼將強索去,最後連親生女兒也被遼穆宗搶去,贈送給兀律妻兄禪奴為婢妾。不久,石重貴又奉命遷居建州(今遼寧省朝陽縣西南)。”

    所以,如果趙匡胤一定“中二”到非要“先北後南”,那麼他十有八九會去東北和後晉出帝石重貴先生做鄰居。

    ps:其實真正成熟的政治家不會拘泥什麼方案的,只要有機會,他們都會嘗試的,宋太祖儘管在策略上執行和周世宗郭榮一樣的“先南後北”的方針,但是宋太祖並不拘泥這個方針,在平定南方過程中,一有機會,他一樣會師北上打北漢啊,宋太祖在滅後蜀、南漢、南唐、荊南過程中,也曾經三次北上攻打北漢。而在這三次攻打北漢過程中,宋軍都和遼軍有過接觸,宋軍在這三次接觸過程中逐步熟悉遼軍,瞭解遼軍,這才有了第三次攻打北漢時胸有成竹的做好了與遼軍全面作戰的準備。

    這種謹小慎微才是一個合格而成熟政治家應該具備的風格,而不是去學中二病嘬死。

  • 10 # 君山話史

    中國向來有大一統的觀念,大宋開國後,擺在宋太祖趙匡胤面前的一件艱鉅任務,就是如何一統中國。

    當時中國境內還分佈許多地方割據政權,北方有北漢,南方有南唐、吳越、後蜀、湖南、南漢、荊南等。這些割據,有的稱帝,有的稱王,有的稱節度使,各據一方,擁兵自重。

    從表面上看,大宋帝國在北面只有一個敵對政權,也就是北漢,而南面卻有諸多政權,似乎應該先北後南,即先平定北漢,再統一南方。然而,實際情況是比較複雜,北漢國家面積雖不大,但有契丹人撐腰,並不容易對付。因此,宋太祖趙匡胤與趙普商量之後,決定先對南方用兵。

    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是正確的。從後來北宋統一中國之戰來看,對南方諸政權用兵,基本上是一戰而平。攻略湖南、荊南、南漢等地方政權,都是勢如破竹;攻破“蜀道難,難以上青天”的後蜀,只用了六十六天;攻破擁有長江天險的南唐,也是一鼓作氣;吳越等小政權則是奉表請降。

    與南方用兵不同,宋太祖在對北漢用兵時,屢屢敗北。

    公元964年,宋昭義節度使李繼勳率部進攻北漢遼州,北漢緊急向遼國求援,遼國派耶律達裡率六萬騎兵入援北漢。宋軍敵不過強大的遼軍,落荒而逃。

    四年後(公元968年),北漢皇帝劉鈞去世,國內政局動盪。宋師果斷抓住機會,越過邊界發動進攻。北漢新主劉繼元向遼國求援,耶律達裡再次臨危受命,入援北漢。李繼勳不敢戀戰,撤去對太原的包圍,撤回國內。

    公元969年(開寶二年),此時北宋已平湖南、荊南、後蜀,宋太祖御駕親征北漢,包圍太原,引河水灌城。由於遼國處於政權交接時期,直到太原被圍兩個月才出兵救援。北漢抵抗之頑強,出乎宋太祖所料,堅守太原城五個多月。此時遼國政局趨穩,大舉增兵北漢,宋太祖最終沒能啃得動北漢這根硬骨頭。

    直到公元976年,宋太祖已掃平南方諸勢力,以党進為統帥,下轄潘美等將領,兵分五路,討伐北漢。宋軍很快逼近太原城,北漢只得祭出法寶:向遼國求援。遼國的救援相當迅速。九月,南府宰相耶律沙率遼師入援。就在大戰一觸即發之際,宋太祖意外暴死,這一突發事件,令征伐北漢一事戛然而止,宋師放棄圍城,撤回國內。

    從宋與北漢交戰史可以看出,一個北漢政權,比南方几個政權加起來還難對付。因此,宋太祖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是沒問題的。

  • 11 # 史無止境

    北宋建立後,繼承了後周的疆域,如果採取先北後南的戰略,先攻打遼國,可能的結果會是怎樣呢?

    1遼國和北漢:遼國是漁獵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政權,當時擁有十幾萬騎兵,軍事力量強大,和北宋旗鼓相當。北宋如果先攻遼,不僅要面對強大的遼國騎兵,還要面對北漢的騷擾攻擊,想要滅亡整個遼國是不可能的,還不具備這樣的實力,所以只能是以奪回幽雲十六州,改善北方防禦形勢為目的。如果北宋勝了,遼國必不甘心失敗,宋遼之間將面臨長期的戰爭;如果敗了,北宋的國力將嚴重消耗,被迫將主要精力用來抵禦遼國入侵,短時間內無力南下。所以採取先攻遼的政策,由於遼國的強大無論勝負都會嚴重消耗國力,不利於統一南方。萬一是慘敗,南方諸國必將蠢蠢欲動,甚至和遼國勾結夾擊北宋,北宋有滅國之禍。再說北漢,北漢國力弱小,但易守難改,如果先攻北漢,遼國必定來援,即使攻下了也對國力的增強沒有多大幫助。

    2:南方諸國:南方諸國都比較富庶,同時軍力又比較弱小,除了南唐大都偏安一方,沒什麼野心。有野心的南唐自稱李唐裔,想要恢復李唐,一度滅閩滅楚,又勾結遼國夾擊後周。可是面對一代雄主後周世宗柴榮終究不如,被奪去了江北之北。被迫稱臣納貢,去帝號,實力大損。所以北宋可以較容易地平定南方各國,事實也是如此,而先南後北又可以奪取富庶的南方,增強國力,這無疑是比先北後南更高明的手段。

    3北宋平定南方後國力大增,強於遼國。在遼國援助下仍輕易地滅了北漢,所以沒有什麼軍事才能的宋太宗信心滿滿的攻遼,結果遭到慘敗,精銳部隊損失殆盡,再也無力攻遼,雙方又變得勢均力敵了,因此長期對峙,形成又一個南北朝時期。如果不是柴榮病死在徵遼路途上,應該可以攻取幽雲十六州甚至滅遼,這顯示了柴榮的軍事自信,採取先難後易的戰略。而後來的趙匡胤才能遠不及柴榮,沒有這樣的自信,所以採取了先易後難的戰略。再後來的趙光義更是遠不如其兄,只不過是弒兄篡位的小人罷了。

    這個開腦洞的問題其實也可以用事實作答,桑乾河以南大部分地方已被後周世宗柴榮在959年攻取並掌控。

    先看契丹人對柴榮北伐的看法

    “周主復北侵,與其將傅元卿、李祟進等分道並進,圍瀛州、陷益津、瓦橋、淤口三關,垂迫固安,(遼幽州守將蕭)溫思不知計所出,但云車駕旦夕至,麾下士奮躍請戰,不從。已而陷易、瀛、莫等州。京畿人皆震駭,往往遁入西山。溫思以邊防失利,恐朝廷罪己,表請親征。會周主榮以病歸,溫思退至益津,偽言不知所在,步卒二千餘人來拒,敗之。是年,聞周喪,燕民始安,乃班師。”

    柴榮959年從汴京出發北伐,僅42天便攻取三州三關,遼國守將唯一能做的就是請“睡王”親征,騙手下將士說大隊援兵馬上就能趕到以穩定軍心,遼國援兵到幽州附近也沒敢對後周軍隊發起攻擊。此時柴榮病重,後周班師,遼軍不敢大規模追擊,只做了做樣子,派二千多步兵阻擋,又被打敗。後周軍壓境時,大批契丹人嚇得躲進山裡,直到聽說柴榮死後才敢回去。

    宋人看柴榮北伐

    “戊申,定州節度使孫行友奏攻下易州,擒偽命刺史李在欽來獻,斬于軍市。已酉,以瓦橋關為雄州,以益津關為霸州,是日,先鋒都指揮使張藏英破契丹數百騎於瓦橋關北,攻下固安縣”

    “六年,世宗北伐,次博州,(李)重進來朝,賜宴行宮,即命將兵趣北面,及世宗駐瓦橋關,重進與諸將率師而至,時關南已平,議取幽州,會世宗不豫而止”

    遼國有援軍,後周也有,平定關南後,李重進等悍將率兵馬至,準備攻取幽州城,因柴榮病重而退兵。

    其時燕雲被契丹佔領23年,燕雲人心向漢,後周退兵時,幽雲二十萬漢民隨軍內遷,直到太宗雍熙北伐(986年),依然很多漢人願意跟隨宋軍內遷,其時,遼國穆宗耶律璟(951~969年在位)昏庸殘暴,濫殺至極,晝寢夜飲。大臣貴族頻繁謀反,內訌不斷,甚至有遼國大臣請後周北伐。

    趙老大得到的後周禁軍兵勇將悍,這幫人有事無事靠幾十個胖子降兵來吃掉;抓幾個酋長來斷臂、割耳、削鼻,以圖感化這些野蠻人……在後蜀、南唐、湖南人看來,宋軍才是“食人族”。

    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迅速平定了後周宗親大將李筠、李重進,換上了趙家親信。燕雲東南是遼國的一個突出部,在軍事上處於不利位置,唯有堅城可固守。

    天時、地利、人和,趙老大獨得其二,地利算是與遼國共佔。若在宋初舉國北伐,宋軍的贏面極大。

    趙老大終身未對收復燕雲做實質努力,南方各政權都比較弱,攻取南方,至少可保趙宋有地盤,有皇帝做。

    如果先謀北方,萬一兵敗,五代也許就成六代了。不能做皇帝,趙老大是萬萬不肯的,哪怕萬分之一的風險,趙老大也是不肯去冒的。

    所以,柿子還是軟的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枝玉葉怎麼扦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