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空六航
-
2 # 東山老男孩
兩種武器都各有特色,鐵拳是火藥推進,裝填方式類似RPG,但比起RPG來,鐵拳的大頭讓發射手的重心向前傾了不少,而射程也近,彈頭穩定性也差。巴祖卡是第一代固體火箭推進技術的典範,使用發射筒發射,彈道效能穩定,彈頭質量小,但穿破甲厚度比鐵拳稍遜。
-
3 # 薩沙
老薩談--山姆大叔的長號 巴祖卡火箭筒
軍事專家曾經說過,有兩類武器在一戰中其實仍然處於幼兒狀態,幾乎沒有什麼有效的戰果,卻對未來的戰爭有著極大的影響。它們就飛機和坦克。
一戰之前的各種戰爭中,根本沒有坦克這種東西,自然也就沒有任何對付他們的武器。
一戰結束以後到二戰爆發之前的短短20年內,全世界各國瘋狂加快軍事科技的研發步伐,各項軍事技術飛速發展,其進步速度讓人幾乎 不敢相信。
到了二戰爆發之前,各國軍事學家已經驚訝的發現:坦克已經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開始成為戰場一個重要的決定性力量。
坦克裝甲車以團,旅,甚至師,軍的形勢投入戰場,一次使用少則數十輛,多則數百輛,甚至出現雙方1500餘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在一個區域激烈作戰的場面。
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個悖論:坦克裝甲車的技術發展極為迅速,成為戰場上司空見慣的武器。有矛就有應該盾,有了坦克裝甲車,就應該有對付他們的武器。可是,當時各國計程車兵們翻遍自己的軍火庫,居然發現沒有一種步兵武器可以有效安全的對付這些裝甲怪獸。
這些可憐的步兵們的反坦克武器,幾乎還是同20年前的一戰時期一樣。
實戰的要求
二戰中,步兵部隊對付坦克最有效的武器仍然是營團一級裝備的,各種口徑反坦克平射炮。
這種火炮對付坦克裝甲車有著很好的效果,但它們畢竟屬於重灌備。
一來火炮裝備數量較少,一個步兵團也沒有 多少門,不可能滿足戰場上覆雜的需要。二來他們的運載和使用都依賴車輛或者馬匹,在很多時候無法跟上步兵部隊的前行速度,更無法透過複雜地形。三來這些反坦克炮都有專業炮兵操作,一般都需要一個炮兵班,普通步兵是用不了的。
受到以上因素制約,在激烈的戰場中,步兵們大部分時候根本得不到平射炮的支援,只能依靠自己手中的反坦克武器作戰。
在當年,作為步兵反坦克武器來說,遠端的只有一款反坦克槍,其他都是在極近距離使用的反坦克手雷,集束手榴彈,炸藥包,甚至燃燒瓶。
就反坦克槍來說,它有著600米左右的有效射程,卻畢竟只是屬於大口徑槍械。反坦克槍的穿甲能力弱,對付裝甲武器的能力非常有限。實戰證明反坦克槍由於普遍穿甲能力不超過20到30毫米,只能對付敵方輕型坦克和裝甲車輛,對付中型坦克是基本沒有作用的。
以裝備反坦克槍數量最多的蘇聯為例,實戰中PTRD反坦克槍只能對付德軍輕型的1,2型坦克,對付其實裝甲防護能力平平的3型坦克已經無法勝任。蘇軍反坦克槍手只能射擊3型坦克的車輪,履帶,觀察口,油箱,發動機能特殊部位。而作戰中坦克基本是以正面裝甲面對敵人(不然各國不會盡一切力量增加坦克正面裝甲),反坦克槍僅在伏擊中才能有一定戰果。
這樣的效能,自然無法適應戰場的需要,實際上二戰後期反坦克槍已經逐步被淘汰。
--------------------------反坦克槍也好,反坦克手雷也罷,都無法對付日益強大的敵軍坦克,只能依靠新式反坦克武器。
而反坦克手雷,集數手榴彈,炸藥包,燃燒瓶都是近戰武器,他們使用距離不可能超過25米,甚至很多時候使用距離甚至是0,也就是士兵衝到坦克身邊使用。《拯救大兵瑞恩》中,美軍 依靠燃燒瓶和粘性TNT炸藥對付德軍坦克和自行火炮,擊毀擊傷了其中幾輛。但這個作戰時在一個小鎮裡面,裡面街道和建築物。在野戰戰場的開闊地,使用這些武器的危險極大。
二戰中坦克的火力已經很強,一般坦克均有一門主炮和兩挺重機槍機槍,火力相當於步兵一個連。
步兵想接近坦克,必然要冒著敵方坦克火力的密集射擊,是極為困難的。
除此以外,就二戰期間的德軍來說,他們步坦協同做的還是比較好的。坦克周邊都是掩護的步兵部隊,步兵的作用不是反坦克,就是打擊敵方的反坦克步兵。
在這幾層防護下,讓一兩個步兵摸到坦克身邊扔集束手榴彈或者燃燒瓶,基本等於一種半自殺行為。
實戰中,這樣的作戰方式也讓步兵付出的巨大的傷亡。以二戰後的北韓戰爭為例,在並不合適坦克作戰的北韓山地上,志願軍戰士由於缺乏反坦克武器,往往消滅美軍一輛坦克就要付出犧牲至少一個班戰士的傷亡。要知道,這一個班戰士並不是普通的步兵,而是專業的反坦克步兵。要是普通步兵,還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在很多作戰中,美軍將數量坦克配合火炮和機槍圍成一個圈,一遭遇志願軍攻擊就立即反擊,以火力壓制缺乏遠距離反坦克武器的中國士兵。而志願軍只能在近距離擊毀美軍坦克,所以只能拼死衝鋒,這種戰術在美軍坦克面前遭受了極大的傷亡。
以著名的砥平裡戰鬥為例,志願軍在兩天內使用了8個團攻打美法聯軍的2個團,最終結果是志願軍傷亡約5000人,美法聯軍傷亡1000多人,砥平裡並沒有被志願軍攻佔。
戰鬥中,由於美軍使用了大量坦克和自行火炮,這些武器火力非常強大,對沖鋒的志願軍造成極大地傷亡。對於美軍的坦克,志願軍的步兵武器根本對付不了,依靠步兵拼死衝鋒上去使用炸藥包去炸坦克,卻又被敵人步兵機槍火力攔阻,無法成功。
而戰鬥最激烈的時候,美法聯軍一度頂不住攻擊,向指揮官李奇微將軍請求撤退。沒想到,此時美軍騎兵一師的20多輛坦克突然從後方趕來增援,幫助他們穩住了陣腳。
當時負責阻援的志願軍士兵沒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沒辦法攔住這些坦克,攔截中反而犧牲了不少優秀計程車兵。最終這些坦克在該戰鬥中其了非常大的作用,該戰鬥也成為北韓戰爭的一個轉折點,美華人由此聲稱的火海戰術完全可以擊敗人海戰術。
另一個例子是著名的金門戰役。
金門戰役中,美製 M5A1坦克22輛對登陸的解放軍造成極大威脅。當時一輛國軍坦克因為機械故障停在灘頭,剛剛修理完畢就遇上解放軍登陸。
這輛坦克使用國際法不允許的散彈猛烈射擊,每炮 下去,至少造成數十人死傷,甚至它衝入解放軍隊伍中來回碾壓。當時由於解放軍登陸部隊準備不足,火箭筒發射手找不到彈藥手,彈藥手找不到火箭筒發射手,導致反 坦克武器無法發揮作用。一般認為這支坦克部隊是金門戰役的關鍵因素之一,除了直接造成的傷亡以外,更大大挫傷了解放軍計程車氣。
現狀如此,那麼就等於步兵遇到坦克裝甲車輛就成為被隨意蹂躪的小雞,這自然是不行的。各國在二次大戰之前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們認為必須研究出一種可以在數百米的安全距離上使用,可以擊毀敵方輕型中型坦克,且重量能被普通步兵攜帶的反坦克武器。
---------------------------不要說坦克,就算下圖的半履帶裝甲車,普通步兵反坦克武器也很難對付。再弱的坦克和裝甲車,都可以輕鬆對付步兵。
需求一提出,接下來就看各國軍火設計大師的了。
這些大師們經過細緻的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結論。目前來說這類武器最現實的實現方法為兩種,一是反坦克輕型無坐力火炮,二是反坦克火箭筒。
經過仔細的調研後,專家們認為在現有條件上發明出一款能夠有效反坦克,重量能由步兵攜帶的輕型無坐力炮並不現實。
這主要是由於無坐力炮的炮彈仍然必須同普通火炮的炮彈一樣經過炮膛,自然對炮管有一定的壓力。所以無坐力炮的發射原理對炮管等部件是要有一定的要求的,必須有一定的厚度。
當時的冶金和金屬製造技術還比較落後,導致無坐力炮的重量不可能很輕,絕對不可能少於20公斤。
而20公斤對於一個普通步兵來說就是一個很重的重量,幾乎無法有效攜帶。
當時班用輕機槍一般只有10公斤,這已經需要步兵班中身體最好計程車兵攜帶。而且因為無坐力炮需要連續作戰能力,自然需要相當數量的彈藥,就至少需要一個副手幫助攜帶彈藥。
一發無坐力炮單約重4公斤,5發炮彈就40斤重量了,換句話說即使有副手幫助,也帶不了多少彈藥。
無坐力炮加上彈藥的重要已經超過了士兵所謂負擔的極限,自然是不能投入實戰實用的。
再加上無坐力炮由於自身特性導致穿甲能力並不強,就算50年後解放軍用於越戰的65式82無坐力炮的破甲厚度,也僅僅120毫米。
綜合各方面原因,這個方案最終沒有被各國重視。雖然二戰中發明了一些很成功步兵無坐力炮,但在戰場中並沒有廣泛使用。
無坐力炮不行,那麼自然就要看火箭筒的了。
專家們認為火箭筒其實比無坐力炮更適合步兵實用。火箭筒最大優勢在於火箭彈採用自己的燃料助推,火箭筒的鋼管只是設定火箭彈方向和射角。所以火箭筒無需像無坐力炮那樣承受巨大的壓力,自然就對發射管沒什麼要求。
火箭筒使用的發射管,其實只是作為瞄準的工具,只要一根普通的鋼管就可以,不會太重,單兵完全可以攜帶。
而火箭彈的射程可以輕鬆達到數百米,這個距離對於步兵來說已經是非常安全的發射距離了,符合實戰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火箭筒和火箭彈的製造技術沒什麼難度,材料也非常低廉,是最適合大量生產的反坦克武器。
由此火箭筒就成為的二戰期間步兵反坦克武器的主流,各國都投入了巨大的研發力量。
而二戰各國中。第一種大規模使用的制式火箭筒,就是美國的巴祖卡火箭筒。
巴祖卡的誕生
將話題轉到美國,說說巴祖卡的歷史。
巴祖卡的誕生很有意思。
早在一戰時期,美華人就已經意識到,需要一款遠端步兵反坦克武器,來對付日益強大的坦克裝甲車輛。
當時的負責人是R.H.戈達德博士。
達德博士可不是泛泛之輩,他是美國火箭技術界最有成就的科學家,被後世稱為現代火箭之父。
戈達德博士在美國卻一直不被重視,他一生窮困潦倒,幾乎從未收到美國政府和軍方的資助,直到他逝世。
德國火箭科學家對戈達德博士卻極為崇拜,他們就是利用戈達德博士的理論和研究成功為基礎,最終發明了V2導彈。戰後美國科學家,向V2導彈之父馮布勞恩博士等人學習。馮布勞恩極為驚訝的問:你們為什麼不去問你們的同胞戈達德博士?我們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是基於他的理論,他比我們知道的多得多啊。
可惜此時戈達德博士已經默默無聞的去世了!
戈達德博士當時已經開始研究可以登月的火箭,這種火箭筒的小型火箭自然難不倒他。
接到軍方的合同以後,戈達德博士依靠自己卓越的才能,和同事克拉倫斯·希克曼博士合作開始研發。
前後僅僅用了半年時間,兩人就研究出了一款實驗性火箭筒,這也是有記載最早的一款反坦克火箭筒。
該火箭筒口徑51毫米,長1.68米,重量僅僅3.5公斤,使用的火箭彈也僅有不到3公斤。
11月,在阿伯丁火炮試驗場,戈達德博士用這款火箭筒對軍方做了多次演示。該火箭筒的效能相當優秀,最大射程高達685米,射擊相當精確。
成竹在胸的戈達德博士認為,如此優秀的武器必然會遭到軍方的重視,卻遭了迎頭一個悶棍。
當時一戰剛剛結束,協約國土崩瓦解,敵人似乎不存在了。美國軍人大規模退伍,留下了一些暮氣沉沉的老將軍。這些保守的老將軍根本不相信,一個小小的單兵火箭筒能夠擊毀幾輛幾十噸的坦克。
--------------------一生不太走運的戈達德博士,其實很多科學家,作家,藝術家都是死後才被別人發現。下圖是無坐力炮。用於重量太大,只能使用炮架移動。但作為一種使用炮架的火炮,它的射程和威力太小,特點就消失殆盡了。下圖的德國無坐力火炮只有小規模的投產。二戰步兵反坦克武器,自然是火箭筒的天下。
美國軍方對這個專案並不看重。
他們告訴戈達德博士,這個計劃的目的是研究單兵火箭筒是否可行,既然已經得到了結論就無需進行深入研究。
這個火箭筒計劃也隨即擱置下來。
戈達德博士聽到這番說辭以後,驚得瞠目結舌,但也沒有辦法。
此時戈達德博士已經有了比較嚴重的肺結核,身體一天比一天衰弱。
他很快停止火箭筒的研究,轉而到其他的火箭專案上去。
後來美國軍方分析當時的情況,認為他們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
如果當時美軍繼續這項研究計劃的話,以戈達德博士的超強能力,一定能在二戰爆發幾年前,研製出可以實用的巴祖卡火箭筒。
那麼,在二戰初期美軍和其盟友,也就可以使用這款優秀的反坦克武器了。
自然,盟國成員也就不會在波蘭戰役和法蘭西戰役,被德軍坦克部隊打的一潰千里,死傷數十萬之眾了。
時間飛速到了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使用閃電戰在二週內將百萬波蘭軍隊迅速吃掉。
波蘭戰役中,波蘭人少量的反坦克炮大部分被德國空軍和炮兵摧毀,全軍基本失去了反坦克的重武器。
而波蘭步兵和騎兵們又沒有一件可用的單兵反坦克武器,最終完全成為坦克炮的靶子。
戰鬥中,一些波蘭騎兵部隊被德軍裝甲部隊包圍,卻無力對付坦克。
強悍的波蘭騎兵寧可戰死也不願意投降,於是他們揮舞著馬刀向德軍坦克做自殺性的衝鋒,這個悲壯戰鬥的結果自然是波蘭騎兵傷亡殆盡,德軍坦克毫髮無傷。
德軍裝甲部隊的成功讓美國佬深感震驚。在目睹波蘭騎兵用馬刀將坦克裝甲砍的梆梆響這種可怕場景後。
美華人才突然醒悟其實他們的步兵也沒有一種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如果把美軍和波軍換一個位置,恐怕美軍難免也落到波蘭騎兵的下場。
於是,早已擱淺的單兵火箭筒計劃,迅速被從塵封的檔案庫裡面翻出來。
此時,有個人物浮出了水面,他就是萊斯利·斯金奈中尉。
斯金奈中尉是美國陸軍的一個自學成才的典型人物。他並非科班出身,也沒有在學校學習過任何有關於火箭筒的只是。
由於從小對火箭極感興趣,他自己學習了10年之久,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期間他加入美國陸軍,一直在美國軍械部所屬的阿伯丁試驗場任職。
1940年,年富力強的斯金奈中尉,被美國陸軍安排組織火箭筒專案。
接到任務以後,斯金奈中尉立即找到了戈達德博士要求幫助。
可惜當時戈達德已經身患喉癌重疾(5年後去世),根本不能加入研究小組。
在戈達德博士的推薦霞,他的副手克拉倫斯·希克曼博士代替他,參加了火箭筒專案的研究工作,併成為實際的負責人。
由於之前有成功的設計樣品和完善的研究資料,這個研究小組的研發進度極快。
他們很快的研製出一款火箭筒。
這款火箭筒同戈達德博士在1918年的設計基本一致,採用滑膛身管發射尾翼穩定的火箭彈。
火箭筒發明成功了,它的射程和精度經過多次測試也足以滿足戰鬥需要,遺憾的是,最大的問題來了,它的威力不足。
一戰時期的坦克裝甲厚度僅有6到8毫米,使用戈達德博士的火箭彈可以毫不費力的貫穿。
可惜此時已經是二戰,當時德軍的3號,4號主戰坦克的裝甲都在50毫米以上,使用當年的51毫米火箭彈是不可能擊穿的。
------------------------大兵瑞恩的巴祖卡,門羅效應讓火箭彈具備巨大的殺傷力。坦克從以往的肆無忌憚,變得小心翼翼。二戰初期,德軍坦克往往不等步兵掩護,直接突入敵軍陣地。但自從巴祖卡大量裝備以後,德軍坦克就再也不敢了,即使是虎式重型坦克也不敢同美軍步兵隨便近戰。下圖是被巴祖卡擊毀的日軍坦克。
在當年,火箭筒的特點制約了它的威力。
首先它依靠固體火箭燃料產生推力,這個火箭燃料顯然不可能有傳統炮彈的發射藥那樣厲害,能夠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所以火箭彈的初速遠不如傳統炮彈那麼大。大家都知道,炮彈的威力跟他的速度很有關係,出膛速度越快,威力越大。火箭彈初速這麼低,穿透力自然也就低了。
其次,步兵火箭筒的特性,也導致威力的減弱。如果不是步兵使用的單兵火箭彈,而是固定在某一個發射平臺的火箭炮,上面的這個問題就容易解決。
因為火箭彈的優勢在於可以持續點火燃燒,提供持續的推動力,即使在飛出火箭炮發射架以後仍然可以持續燃燒很久。火箭彈出膛速度可能不太高,他卻可以持續加速,這樣直到擊中目標時候,它的速度應該也很高了。
可惜,作為步兵火箭筒沒法這樣做。因為一旦火箭彈飛出鋼管還持續燃燒,產生的後噴尾焰必然會燒傷火箭筒發射手(如果燒中眼睛立即就會失明)。如果是在固定平臺上,因為附近沒有人,燒就燒好了,根本沒有影響。
但單兵火箭筒根本不可能做到這點。步兵使用火箭彈的燃料,必須在火箭彈離開鋼管前全部燒完。這也就意味著無法產生持續的推力,火箭彈的初速自然也就慢了,射程也不可能很遠。
最後,由於這種火箭筒需要單兵攜帶,也就說口徑不能很大,口徑越大鋼管就越粗,重量就越重。
火箭的射速遠遠沒有炮彈那麼快,對付坦克的裝甲無法依靠速度產生大的穿透力,而是隻能依靠戰鬥部的威力。而按照當時的口徑51毫米,即使將火箭彈頭全部裝備了高爆炸藥,也不能對坦克造成太大的威脅,穿甲厚度不可能超過30毫米。
這種威力跟反坦克槍類似,顯然不能滿足戰場的需要。
意外的收穫
倒黴的斯金奈中尉只得向軍方彙報了情況,軍方對此非常不滿,決定再給他幾個月的時間,如果沒有進展就暫停這個計劃。
正當斯金奈中尉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意外的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美國籍瑞士的移民亨利·莫豪普特,成功發明了一種錐形裝藥的榴彈。
這種榴彈採用了著名的門羅效應,從而產生優秀的破甲能力,足可以穿透60毫米的裝甲板。
美國陸軍此時還算嗅覺靈命,他們很快買下了生產專利,發明了M10反坦克榴彈。
M10反坦克榴彈研究成功以後,失策的美華人卻發現根本無法使用它。
該榴彈重達1.6公斤,依靠步兵用步槍做槍榴彈發射時沒有可能,甚至用在12.7毫米重機槍上都無法有效發射。
如果作為反坦克手雷,步兵也無法有效投擲這麼重的手雷(一般來說,即使反坦克手雷重量不能超過1公斤)。
於是,這個計劃也被暫時擱置起來。
一次偶然的機會,斯金奈中尉得知有一種破甲能力極強的榴彈。他大喜過望,認為火箭筒專案絕處逢生了。
斯金奈中尉想辦法搞了M10榴彈,經過同克拉倫斯·希克曼博士的研究,他們決定將火箭筒的口徑改為和M10榴彈一致的60毫米。
試驗中,門羅效應加上火箭彈自身的速度,讓火箭彈的破甲能力達到了驚人的100毫米。
當時世界上沒有一種坦克能夠有效抵抗該火箭彈的打擊,即使重型坦克也不行。
欣喜若狂的斯金奈中尉,立即將研究成功彙報給美國陸軍高層,卻再一次見識到了美國官僚的厲害。
當時美軍高層的老將軍們認為,短短時間內怎麼可能有這麼大的成績,難道斯金奈中尉是耶穌基督再世?
顯然,這一定是斯金奈中尉本人為了繼續這個專案而弄虛作假。
------------------------火箭筒最大的優勢是重量輕,所以步兵都喜歡火箭筒。就算中越戰爭中,解放軍步兵也很喜歡40火箭筒,不喜歡82無坐力炮。因為40火箭筒發射管僅僅重6公斤,82無坐力炮卻重達29公斤,這對於山地行軍來說就是惡夢。
斯金奈中尉的頂頭上司嚴厲指責了他的浮躁態度,並聲稱馬上就要停止這個專案的研究工作。
斯金奈中尉莫名其妙,灰心喪氣。他想直接向美軍高層彙報情況,可惜作為一個低軍銜的軍官,他根本沒辦法躍過美軍冗餘的官僚機構。
就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突然又遇到了另一個機遇。
一天,斯金奈中尉和副手在阿伯丁試驗場,進行例行的火箭筒實驗性實彈射擊。
他們突然發現試驗場的另外一端,正在進行M10榴彈的實戰展示。
當時美軍陸軍高層幾乎全部來了,他們坐在觀禮臺上,看著用M10榴彈對一輛試驗坦克的攻擊演示。
此時斯金奈中尉突然意識到,這是他唯一的機會。
於是他冒著很大的風險,不顧衛兵的阻攔(其實他常年在該處工作,本來就和衛兵很熟),帶著火箭筒走到了M10的展示場地。
斯金奈中尉架好了火箭筒,用一個金屬絲當做瞄準器(當時這個火箭筒還沒有安裝瞄準器),然後朝著試驗坦克發射了第一發火箭彈。
這發沒有裝藥的火箭彈準確射中了那輛坦克,也大大震驚了臺上觀禮的將軍們。
緊接著斯金奈中尉又發射了第二發火箭彈,再次準確的擊中了坦克,火箭彈發出的獨特聲音完全吸引住了將軍們。
也算斯金奈中尉運氣好,如果這種事發生在紀律嚴格的德軍中,斯金奈中尉立即會遭受嚴厲的批評,甚至被關禁閉和坐牢。
但美華人都有一種骨子裡的冒險精神和嘗試新事物的慾望。
地面軍械發展部的負責人巴恩斯少將第一個走下觀禮臺,來到斯金奈中尉身邊。他沒有指責斯金奈中尉,而是在他的指導下拿起了火箭筒,自己射擊了一發,這發火箭彈也準確擊中了目標。
其他幾個將軍此時也都圍攏過來,爭著試射,一會就把斯金奈中尉攜帶的9發火箭彈都發完了,幾乎每一發都打中了目標。
這些有著豐富實戰經驗的將軍們,對斯金奈中尉的火箭筒相當滿意。
在知道這個火箭筒將使用大威力的M10榴彈後,他們更是認為這是絕佳的配合。
他們當場作出決定,由斯金奈中尉馬上生產出500個火箭筒,交由陸軍使用,由此斯金奈中尉的專案起死回生。
第一批火箭筒裝備給士兵們使用,美國大兵們對這款武器讚不絕口。
由於當時這款武器還屬於秘密,並沒有正式的名稱。美國大兵們根據它的管狀外形,給它取了個名字巴祖卡。
這個巴祖卡是當時一位名叫鮑勃·彭斯(Bob Burns)的美國廣播喜劇明星,表演時使用的一種樂器—自制的粗管長號。
由此巴祖卡的名字就這樣流傳開,最終居然成為火箭筒的名字。
實戰顯威
在第一批巴祖卡使用成功以後,1942年5月19日,軍械部與通用電器公司簽訂了在30天內生產5000具火箭筒的合同,由此訂單源源不斷。
這批火箭筒的型號為M1型,在1942年7月正式定型,使用M6火箭彈(M10榴彈的改進型)。
它的主體是一根長 1.38米的無縫鋼管,左側焊接有簡易機械瞄具,下方有兩個帶有木製護片的握把和一個大型的木製肩託。在筒口部有一個不大的方形擋焰片,筒尾部有一個鋼絲焊成的喇叭狀支架,支架的作用並不是消除後噴尾焰,而是防止筒尾因磕碰變形而影響火箭彈的裝填。
巴祖卡採用兩端開啟的鋼質發射筒,靠彈內火箭發動機產生的推力推動火箭彈運動,發動機排出的火藥燃氣從筒後噴出,使武器無坐力。
1942年11月美軍在北非開始和德軍作戰,巴祖卡作為新武器裝配了美軍部隊。
由於巴祖卡是新武器,之前從沒有裝備過部隊,此次裝備又非常倉促,一些火箭筒甚至透過飛機直接空運到突尼西亞前線。
結果就是,當時的美國火箭筒兵都沒有受過完整的訓練,裝備的火箭筒數量也很少。
實戰射擊中,由於火箭筒手技術很差,不是提前開火,就是延後開火,最終只有少量火箭彈擊中了目標。當時德軍在北非的坦克並不是最好的,大部分仍然是2,3型坦克,而這些坦克是巴祖卡完全對付了得!
------------------------巴祖卡也有一些缺點,但並不嚴重。對於一款步兵在100米內使用的反坦克武器來說,這些缺點是可以接受的。
最初的一個戰例,一個德軍小分隊坐著兩輛裝甲車進行偵查工作,結果被美軍步兵伏擊。其中一輛裝甲車被擊毀,射擊另外一輛的幾枚火箭彈由於開火太早,從德軍的頭上飛過,沒有打中。
不過德軍之前沒有見識過這種武器,根據裝甲車爆炸的樣子認為美軍使用了105毫米重炮。他們感到無法抵抗,隨即舉手投降了。
1943年5月美軍攻打西西里島的時候,巴祖卡在一次戰鬥中成功的擊毀了德軍4輛4型中型坦克和1輛虎式坦克。但事後經過分析,擊毀虎式坦克的那法火箭彈是碰巧射中觀察孔,才得以穿入坦克內爆炸的。
除了打擊敵軍坦克以外,巴祖卡可以有效對付德軍裝備大量的裝甲車。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瑞恩第一次出場就是用巴祖卡擊毀了一輛德軍半履帶裝甲車。
要知道,在沒有巴祖卡的時代,這樣的裝甲車也是屠殺步兵的有效武器。一輛德軍半履帶裝甲車,相對步兵來說基本等同於一輛輕型坦克,它的機槍和機關炮可以在步兵火力射程之外輕鬆打死一排排的步兵。
在北非和西西里島的幾次戰鬥,美軍高層認為巴祖卡完全可以勝任單兵反坦克武器的重任,隨即下令繼續對其改進,並且停止了反坦克槍的研究計劃。
1942年12月根據北非戰場的經驗,M1型火箭筒又經過改造,比如改變的容易瞎火的M6火箭彈,最終在1943年7月推出了新式的M1A1火箭筒,這也是二戰中美軍主要裝備的火箭筒之一。
之後幾個月再次根據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場的經驗,推出了M9型和M9A1型火箭筒,主要用於在嚴寒冬季和叢林等地形下作戰,改裝光學瞄準器和點火裝置,總體來說它們各方面效能和M1A1火箭筒基本一致。
隨後,這三種型號的巴祖卡大量裝備美軍,每個美軍主力步兵師裝備557具巴祖卡,每個團裝備112具,每個營29具,每個連5具。隨著美軍參加了西線全部的戰役。
實戰中,美軍士兵對巴祖卡非常喜愛。他的重量僅有6公斤,最遠射程可以達到400米,實際的有效射程一般是100米左右。
他的破甲能力理論上達到100毫米(實戰中約75毫米),可以擊穿當時大部分坦克的裝甲,這對於步兵來說已經足夠了。
不過實際上美軍在諾曼底登陸以後,並沒有太多的機會使用這款武器。這主要是盟軍不但掌握了絕對的制空權,也在重炮,坦克等各個方面相對德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德軍的坦克裝甲部隊一般在行軍路上就被盟軍空軍毀傷一半,剩下的還要面對數量佔絕對優勢的盟軍重武器。
在西線戰場使用巴祖卡的最多的部隊,就是《兄弟連》裡面的主角,美軍101空降師,第82空降師這些需要在敵後作戰的傘兵部隊。
------------------------德華人的88毫米坦克殺手火箭筒,注意他有一個防盾,這主要是防止火箭筒出膛以後,燒傷火箭筒手。這個坦克殺手火箭筒的威力更大,讓盟軍坦克吃盡苦頭,它主要原理和巴祖卡一致。下圖是解放軍使用的巴祖卡。
即使這樣,由於傘兵其實也沒有太深入敵後,通常作戰2,3天以後就可以得到後方援助,所以也很少在沒有重武器支援的遇到德軍裝甲武器。
在《兄弟連》中他們曾經在法國遭遇到德軍的裝甲部隊。電視中,傘兵中的一個反坦克手使用巴祖卡在大約幾十米的距離擊中了一輛3型坦克,將這輛坦克打癱。但這並不能阻擋德軍裝甲部隊的進攻!就在傘兵防線全面崩潰的時候,美軍裝甲部隊趕到。M4謝爾曼打退了3型坦克,才守住了防線。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面體現了巴祖卡的一個比較大的缺點,他需要一人瞄準一人裝彈。
由於巴祖卡的彈藥保險機構不是很可靠,提前裝彈容易出現走火的情況,所以一般都是在臨發射前才裝填彈藥。發射時,射手肩扛火箭筒對準目標,裝填手從專門的彈藥攜行具中取出火箭彈,經過除去保險,填入火箭筒內(完成這個動作一定要小心,因為解除保險的火箭彈在很小的撞擊下就有可能爆炸),連線導線,然後才能發射。
在裝彈這段時間內,射擊手和彈藥手都必須保持站姿或者立姿這樣的射擊姿勢,所以目標很大,極容易中彈。
《兄弟連》中火箭筒手保持射擊裝置讓彈藥手裝彈時,彈藥手卻慌手慌腳的裝了很久。這段時間內,火箭筒手就暴露在敵方輕重武器的殺傷範圍內,一串串的子彈從他身邊飛過,非常的危險。他急的對彈藥手大叫:我就知道你遲早會害死我。但仍然迎著子彈等到裝彈完畢,然後趕快射擊。
而巴祖卡真正最大規模的使用,主要是在之後的市場花園戰役中。當時美國101空降師,82空降師都被空投到德軍後方,為了奪取萊茵河上的橋樑。結果他們正好投到黨衛軍第2裝甲軍的控制地域,被迫和德軍裝甲部隊交手。兩個空降師都遭受慘重傷亡,10天內傷亡總數接近一萬人。
實戰中,傘兵沒有重武器,只能依靠巴祖卡對付德軍的坦克,此時就發現了巴祖卡的嚴重問題。
不錯,巴祖卡在對付裝甲車和輕型坦克的時候具有很強的威力,在對於早期中型坦克時也勉強勝任,但他對付不了德軍的黑豹,虎式以及防禦能力優秀的一些自行反坦克炮。
德軍坦克在對付巴祖卡的時候吃了虧,他們經過研究,很快對坦克的裝甲進行了改進。1943年開始,德軍坦克上使用了更厚的新型鑄造裝甲,裝甲側裙以及間隔裝甲,這樣巴祖卡的威力大減。
以德國4型坦克的H型和J型為例,它們在炮塔的側後方和車體側面均安裝了與主裝甲有一定間隔的薄鋼板,它可以使巴祖卡使用的破甲彈提前起爆,這樣金屬射流到達主裝甲時已不是最佳構型,從而削弱了它的破甲能力。
除此以外,德軍坦克手還精明的儘量在坦克外部放置其他物品,以削弱巴祖卡的破甲能力,比如備用履帶、負重輪、沙包和各式各樣的補給品掛在坦克的車體外部。。
巴祖卡M1A1型的破甲能力在實戰中約75毫米,這也針對垂直裝甲的情況。巴祖卡對付黑豹的傾斜裝甲時極容易產生跳彈,所以很難對黑豹坦克造成威脅。
而對付垂直裝甲的虎式坦克時,又無法擊穿虎式坦克120毫米裝甲厚重灌甲。
實戰中,美軍火箭筒手在對付中型重型坦克的時候,只能射擊其履帶,觀察孔,車輪或者是後發動機。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在最後守橋戰鬥,有經驗的中士湯姆就用巴祖卡擊中了一輛德軍的中型自行火炮後部裝甲,將其擊毀。
這主要還是巴祖卡火箭彈擊穿不了他們的正面裝甲,對於有經驗計程車兵一般都找它們的薄弱方面打擊。而稍後美軍士兵曾經用巴祖卡在幾十米距離兩次射擊虎式坦克,但都被虎式坦克厚重的正面裝甲彈飛,根本沒有作用。
好在市場花園戰役時候,盟軍仍然有著絕對的制空權,所以傘兵仍然有著空軍的強大支援,巴祖卡的問題沒一定程度的掩蓋了。
---------------------------某種意義上,巴祖卡也是二戰美軍的一個象徵。
美軍高層得知巴祖卡威力不足的情況以後,讓後方立即進行改進,很快推出了88.9mm超級巴祖卡。它的威力巨大,可以有效擊毀重型坦克。但美軍卻最終沒有將其裝備到部隊,甚至在二戰結束以後的5年內仍然沒有裝備。
為此最初一批在北韓參戰的美軍被北北韓人民軍的T-34坦克痛宰了一頓。
為什麼這樣?這主要還是美軍作戰思維的限制。以巴頓將軍為例,他認為:讓步兵用輕武器去消滅坦克是極為愚蠢的,消滅坦克應該由坦克,坦克殲擊車或者反坦克火炮來實現。裝備巴祖卡的目的只是讓坦克在步兵面前,無法過於囂張,巴祖卡使用距離不應該超過30米。
所以直到二戰結束,美國大兵使用的仍然是威力較弱的60毫米口徑的巴祖卡。就這點來說,德華人比美國佬務實的多!
德華人在北非戰場繳獲到一些巴祖卡,經過分析以後,他們認為這是非常有效的單兵反坦克武器。不過德華人也認為它的威力有不足,隨即對其進行了改進,最終退出了巴祖卡的孿生兄弟88毫米坦克殺手火箭筒。
該火箭筒的威力和超級巴祖卡差不多,破甲能力達到160毫米,射程150米,可以有效對付美軍和蘇軍的中型,重型坦克,尤其可以有效對付蘇聯的T34坦克。1944年7月前88毫米坦克殺手火箭筒已經生產了38.2萬具。
在著名的阿登反擊戰中,德軍使用大量黑豹和虎式坦克攻擊盟軍步兵部隊,將其重創。
戰役開始由於天氣原因,盟軍沒有空中支援。以101空降師為例,他們步兵只能以巴祖卡對付德軍的坦克。雖然它們擊毀了一些德軍坦克,但遭受了極為慘重的傷亡。該戰役僅僅美軍就傷亡了7萬多人。
實戰中,巴祖卡體現了它的最大問題,也就是它的射程畢竟有限,火箭彈在較遠射程上容易遭遇橫風等惡劣氣候的影響導致不走直線。所以這也要求火箭筒手儘量靠近敵方坦克開火,最好在100米內。即使是這樣,由於巴祖卡畢竟不是無坐力炮,它的火箭彈出膛速度不快,在100米距離要飛行約1.5秒鐘,200米就是3秒鐘左右。這段時間敵軍坦克裝甲車在高速運動,就要射手根據經驗算一個提前量,不然肯定無法打中。這自然就造成了火箭筒手的大量傷亡。
好在阿登反擊戰中,德軍消耗了最後的一點實力,隨後就是兵敗如山倒,很快投降。
在太平洋戰場,日軍只有極少的坦克用於海島爭奪戰,而這些坦克一旦出現就立即被美軍的空軍和重武器擊毀,所以巴祖卡主要用作打擊地方碉堡工事。
實戰中效果也還可以,可以有效擊穿日軍中小型碉堡的牆壁,殺傷裡面的日軍。
但巴祖卡畢竟屬於輕型武器,無法對付日軍修建比較堅固的重點防禦工事,這些工事還需要依靠諸如噴火器其他武器對付。
話雖如此,在對付日軍大量的防禦碉堡時,使用巴祖卡畢竟只需要在100米的距離上發射,這種方式遠比使用射程只有幾十米的噴火器,幾米的手榴彈,炸藥包要安全的多。
所以巴祖卡仍然擊毀了大量的日軍工事,他也被艾森豪威爾稱作和同原子彈,吉普,C-47運輸機並稱的四個勝利工具。
到二戰結束時,各型巴祖卡的總產量為47萬具(其中有27萬具為M9A1型)。
瑕不掩瑜,美軍在研究布萊德利步兵戰車時候,因為這種步兵戰車防禦能力差,小口徑火炮和反坦克導彈的打擊能力也有侷限,曾經被各方面攻擊。
美軍的解釋是:你們說的沒錯,雖然布拉德利無法對付戰場上的所有目標,但他可以有效對付戰場上百分之九十三的目標,這對於一款武器來說就足夠了。
對於巴祖卡也是這樣,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它可以由步兵使用,對付戰場上的絕大部分裝甲目標。至於對付不了敵人的中型,重型坦克,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要知道,即使當時美軍主要裝備的價值數萬美元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也對付不了他們,你又怎麼能期待一個價值僅僅數十美元的巴祖卡可以對付的了它們呢?
附註:解放軍的巴祖卡。摘錄一段:1950年10月19日誌願軍出國時,蘇聯雖答應先提供36個步兵師的輕武器,但卻不肯提供РПГ-2(RPG—2)型步兵反坦克火箭筒。志願軍出國作戰 時,反坦克武器奇缺,當時全國全軍只有繳獲的美式60及88.9毫米火箭筒642具,57毫米無後坐力炮29門,但火箭彈、炮彈有限,入朝部隊每個營只有 火箭筒3具,每個軍只有81具,其中的60毫米火箭有效射擊距離為50~70米,只能打輕型坦克和汽車,對中型坦克效力不足。更糟糕的是當時國民政府從美 國獲得火箭筒以後就沒有組織仿製生產,解放軍接收的兵工廠自然沒有能力生產火箭筒和火箭彈,用一發少一發,庫存很快見底了。而美軍每師有M20式88.9 毫米“超級巴祖卡”火箭筒543具,彈藥充足。該火箭筒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曾經擊毀大量北韓人民軍的T34坦克。
1950年10月底,最早入朝作戰的志願軍第40軍在坪洞戰鬥中,率先繳獲了一具美軍裝備的M20式88.9毫米“超級巴祖卡”和一發火箭彈,根據北韓戰場 的作戰需要,它們隨即被送回國內進行研究和仿製,並於1951年初投產,這種仿製品稱為51式90mm火箭筒。謝光選(後來成為中國著名運載火箭專家)為 火箭筒研製了241式單噴口尾翼穩定火箭彈,該彈吸取了繳獲的美製88.9毫米火箭彈的優點,構造比135式更加簡單,飛行穩定,準確性也有相應提高,由 於採用了尾翼穩定,克服了135式旋轉火箭彈高速旋轉造成的破甲射流發散,垂直破甲可達120毫米。到1951年末,51式火箭筒就生產了4800多具。
-
4 # 浴火
鐵拳和巴祖卡--這兩款武器都屬於步兵使用的反坦克武器,在戰爭中都大量地加以使用,它們的原理基本相同,但是區別也不小,一個被為火箭彈,一個是火箭筒。結構上有所不同,鐵拳屬於一次性使用,巴祖卡則可以重複裝填,在操作上也有不同,鐵拳屬於單兵武器,直接配備個單兵,幾乎不佔編制,也沒有固定的使用者,甚至許多平民也可以使用,巴祖卡則屬於步兵班組的武器,有固定的編制,以及指定的操作者。
既便區別不小,但是它們實質都屬於步兵分隊的反坦克武器,在大戰中確實都是大量使用的,也確實發揮了不著的作用,只是從實際效果來說呢,也許鐵拳的表現更大,因為鐵拳的威力要更大一點,因為一直在不斷的加以改進。
相比之下,美國巴祖卡實際沒有服役之後,進度大的改進,它的威力不足問題在戰爭後期顯現得非常的突出。
-
5 # 科羅廖夫
美軍巴祖卡是德軍鐵拳的師傅。巴祖卡是單兵反坦克武器界的“開派祖師”,就是二戰時期的黑科技大國德國也競相仿製。
盟軍士兵正在使用“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
反坦克火箭筒,有時候簡稱筒子,是二戰時期出名及常用的單兵反坦克武器,但真正到其家喻戶曉的那一步,也是二戰後期的事情了,類似於“巴祖卡”,德華人研製出了“鐵拳”和“坦克殺手”,英華人研發了“皮阿特”,而蘇聯得益於《租借法案》,二戰前中期使用的大都是美國援助“巴祖卡”。
二戰前中期,美國坦克明顯效能上弱於德國,即使美國於1941年才參戰,但是美國軍方早就比較過:M2和M3並沒有抗衡德國的三號坦克的能力,除了加緊研發M4坦克外,一款具備反坦克能力的單兵武器,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之後兩年“巴祖卡”正式閃亮登場後,德國坦克除了要將最堅硬的正面裝甲對敵外,還要時刻小心,草叢裡是否冷不丁地冒出一個盟軍士兵,手持“要人命”的筒子。
1942年11月,盟軍對北非維希法國所控制的地區發動猛烈進攻,德華人有幸見到了這款新式反坦克武器:巴祖卡火箭筒。於是參考研製了鐵拳系列反坦克火箭筒,得到了大量的生產,最高月產量超過20萬枚。其中1944年夏天開始生產的鐵拳60火箭筒,射程60米,破甲深度超過200毫米,足以摧毀敵軍的重型坦克,成為德軍最普遍使用的一個單兵反坦克武器型號。
回覆列表
巴祖卡是美軍乃至全世界上最早的一種反坦克反裝甲武器研製上世紀40年代由美國火箭專家羅伯特戈達德博士設計由美國陸軍上尉萊斯利斯金奈研究製造彈頭為錐形裝彈彈頭有m6和m4系列。
巴祖卡系列反坦克火箭筒最初為m1型後至1945年,逐漸發展為m1A1型巴祖卡系列反坦克火箭筒是由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製造,於1942年初,透過試驗,1942年5月由美國軍方與通用電氣公司達成合作協議,開始小批次生產八克卡系列反坦克火箭筒首批火箭筒被送往蘇聯,參加了火炬行動,在德軍佔領突尼西亞之後,其又被送往了北非,去支援那裡的英軍反坦克作戰在很多情況下都是由工廠直接送往碼頭,然後直接開往前線的由於其構造簡單便於維護,受到了使用者的一致好評但是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所限巴圖卡系列反坦克火箭筒射程較近,而且精度較差往往士兵為了擊中一輛裝甲武器要冒很大的風險喬治巴頓將軍曾經說過巴祖卡系列反坦克火箭筒只是在坦克沒有將步兵打死之前最後一種反坦克方式而已。雖然如此,但其也不失為一款良好的反坦克反裝甲武器。在世界武器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鐵拳系列反坦克火箭筒:鐵拳系列反坦克火箭筒是由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的一款廉價的由低等的鋼材製造預製裝藥的一款反坦克武器。
其型號有: 鐵拳30型
鐵拳60型
鐵拳100型
鐵拳150型
鐵拳250型
我們一般主要說的是從鐵拳30型至鐵拳100型之間所有型號的反坦克火箭而且是在蘇德戰爭暴發後為了對抗蘇聯T34洪流而緊急製造的一款裝備。
鐵拳30射程為30米。
鐵拳60射程為60米。
鐵拳100射程為100米。
鐵拳系列反坦克火箭筒總產量6億7100萬發/枚鐵拳150型以及鐵拳250型由於戰爭的原因,並未投入實際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