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七夕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因西漢時期產生“牛郎與織女”的故事,又名“乞巧節”。

    (鵲橋相會)

    每個傳統節日總是與一些美麗的故事聯絡在一起,這些美麗的故事大多都是由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糅雜而成的。

    據不完全統計,元朝之前有關七夕的詩詞就多達四百五十餘首,這樣的一個龐大的創作數量在整個詩詞史上也是少見的。尤其在元明清戲曲盛行的時期,七夕詩詞的創作依舊是士大夫們表達抒懷的直接方式之一。唐宋的七夕唱和詩典雅華麗但缺乏新意,而明代七夕詩歌則以詠唱詩人之間的友情為主要內容。前代的七夕唱和詩主要是描畫七夕風俗或者是極力用神話典故來宣揚詩人的才華以對景應時,而明代的七夕唱和詩在賓主酬贈中顯示著朋友之間的情誼,豐富了七夕詩歌的情感內涵和表達方式。

    比如明代後七子之一的李攀龍在王世貞家中七夕宴會上就即興賦詩給自己的友人謝榛:

    祖席陳瓜果,征衣理屏蘿。雲邊看露掌,花裡出星河。 仙吏揮金碗,佳人罷錦梭。新知天上少,秀句鄴中多。 疏拙時名忌,雄豪虜障過。秋風吹鬢髮,落日渡浮沱。 匕首荊卿贈,刀頭桂客歌。明年見牛女,能不憶羊何?

    表達了自己對這樣美好的時光的留戀。

    (明詩別裁集)

    同樣的明朝的七夕詩詞還強化了相似離別主題,從一般的男女愛情推及到親人和朋友的離別相思之情,這種相似離別的意蘊使七夕這個節日的內在意蘊、表達相似的意向擴大化,境界也更加開闊。

    (七夕乞巧)

    元代的戲曲標誌著俗文學的普及,明清的通俗文學大量出現,尤其是小說。民間文學與文人文學最大的不同是,民間文學通常都沒有一個固定的版本。象徵七夕美好愛情和離愁別緒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明朝就流傳著七個版本。明朝的文人們透過考察歷史資料和汲取民間生動鮮活的故事情節,再加上作者自身的經歷,和對牛郎織女故事的理解和解讀,進而創作出這些不同版本的作品。在創作這些作品的過程中,牛女的故事從簡單的“婚配—受罰—分離—七夕相見”這一母線為核心,進行故事情節的修改和增加,加入了“月老說媒”、“鴉雀搭橋”等遊離於核心之外的故事情節。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以來,除了少數文獻還把“牛郎”記載為“牽牛”之外,很多文獻都開始用“牛郎”一詞。通俗小說戲曲基本都依循這一稱呼。從稱呼的變化,也可以看出故事的本質在傳頌和創作過程中完全變化,傳說的故事性大大增強,人們對民間牛郎的關注已經超越了天上的星宿,而織女也從奉命成婚變成了主動下凡婚配。從這一系列變化中,更可以看出民間對七夕節本身之外帶有的美好的相似和期盼團聚的強烈願景的期望。

    參考文獻:

    1、七夕文化源流考論[J].劉學智、李路兵.陝西師範大學報.2007(06).ISSN:1672-4283

    2、七夕節的歷史與七夕文化的乞巧內容[J].趙逵夫.民俗研究:2011(03).ISSN:1002-4360

    3、元明清時期牛郎織女文學的傳承與嬗變[D].周玉嫻.首都師範大學.2009

    簡介:

  • 2 # 無仞乃剛

    ‍觀‍鵲‍橋‍相‍會‍有‍感‍而‍作‍。

    ‍自‍從‍七‍夕‍分‍離‍後‍,‍朝‍夕‍相‍盼‍七‍夕‍歸‍。

    ‍一‍年‍才‍得‍一‍相‍聚‍,‍銀‍鵲‍橋‍上‍相‍依‍偎‍。

  • 3 # 詩詞線上

    明代僅以“七夕”為題的詩歌就有近六百首,如加上以“乞巧”等別稱為題目的,或詩中提到“七夕”的,相信數量會過千。但是明代的詩歌地位和影響力,與唐、宋相比,要遜色得多,有影響的詩人和詩篇較少,大家會背的就更少了,更不用說與“七夕”相關的了。現僅選一些名家作品,供大家賞讀。

    七夕(元末明初·張昱)

    七夕佳期自古今,雙星有爛夜沉沉。

    可憐乞巧樓前月,曾照長生殿裡心。

    鵲引凡情瞻繡戶,蝶隨秋夢入羅衾。

    斜河已沒東方白,露溼幽蘭思不禁。

    【張昱,字光弼,自號一笑居士,廬陵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元文宗至順初前後在世,有說卒於明洪武四年,年八十三歲。】七夕有雨(元末明初·徐賁)

    錦機織初罷,鵲橋駕始成。

    每是經年別,寧辭冒雨行。

    雲帔從教溼,月殿不須明。

    但盡相逢意,無語別來情。

    【徐賁(1335-1380年),字幼文,南直隸毗陵(今江蘇常州市)人。後遷平江(今江蘇蘇州)城北,自號北郭生,元末明初畫家、詩人。吳中四傑之一,明初十才子之一。張士誠抗元,招為僚屬。張士誠死後,俆賁與張羽避居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洪武七年(1374),被薦入朝,洪武九年(1376)春,奉使晉、冀,授給事中。歷任御史、刑部主事、廣西參議,官至河南左布政使。洪武十一年(1378),大軍征討洮岷,以軍隊過境,犒勞失時,下獄。洪武十三年(1380),以“犒師不周”處死。】菩薩蠻 七夕作(元末明初·謝應芳)

    鋒稜磨盡方藏拙。老懷羞對天孫說。風葉動清商。依稀似九章。

    飄蕭雙鬢雪。臥看彎彎月。月缺有時圓。人無再少年。

    【謝應芳(1295-1392)元末明初學者。字子蘭,號龜巢,常州武進(今屬江蘇)人。自幼鑽研理學,隱白鶴溪上,名其室為“龜巢”,因以為號。授徒講學,議論必關世教,導人為善,元末避地吳中,明興始歸,隱居芳茂山,素履高潔,為學者所宗,有《辨惑編》、《龜巢稿》等。】霜葉飛  七夕(元末明初·劉基)

    鯉魚風起,津樑斷、盈盈一水難渡。藕花相向自成蓮,誰道中心苦。

    又不覺、明星在戶,鵲橋橫跨黃姑渚。怕喜極悲生,似那日匆匆,再把歡笑辜負。

    堪恨桂闕姮娥,乘雲驂霧,便踏龍尾先去。碧雞啼罷鳳樓寒,早漏聲催鼓。

    盼油壁香車駕了,踟躕欲覓頻回顧。但暗滴、真珠落,教向人間,散成飛雨。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七夕乘月下懷遠江作(元末明初·藍智)

    清風碧樹轉千峰,疏雨殘雲淨晚空。

    銀漢楂回烏鵲月,石門帆送鯉魚風。

    一時詩興來天外,半夜秋聲起夢中。

    絕似黃州遊赤壁,翩翩孤鶴渡遼東。

    【藍智(約1357-?),字明之, 明代福建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將村裡(今星村鎮)人。現代文學家鄭振鐸評價他倆的詩歌“老成熔鍊,似在十才子之上”(“十才子”係指以林鴻為首的明代福建十位著名詩人,號稱“閩中十才子”)。】七夕感興(明·于謙)

    燭燼香銷夜漏遲,人間天上共佳期。

    女牛有約通銀漢,兒女虛傳送綵絲。

    月色冷侵丹桂影,露華涼沁碧梧枝。

    客窗孤枕難成寐,臥聽誰家玉笛吹。

    七夕(明·于謙)

    鵲橋千丈跨銀河,夜靜風恬水不波。

    牛女相逢又相失,歡情不似別情多。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于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當時朝務繁雜,于謙獨運徵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于謙被複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諡“肅愍”。明神宗時改諡“忠肅”。有《於忠肅集》傳世。《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七夕詠牛女(明·于慎行)

    銀漢橫秋玉露涼,雙星猶自似參商。

    經年脈脈情難授,此夜盈盈路轉長。

    月迥應無鸞入鏡,河深寧有鵲為梁。

    佳期漫向君平卜,天上人間共渺茫。

    【于慎行(1545-1607),明代文學家、詩人。字可遠,又字無垢。東阿縣東阿鎮(出生地今為今東阿縣姚寨鎮前屯村,墓地為平陰縣洪範池鎮紙坊村)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萬曆元年(1573年)《穆宗實錄》成,進修撰,充日講官。後升禮部右侍郎、左侍郎,轉改吏部,掌詹事府,又升禮部尚書。萬曆三十三(1605年)年詔為詹事未上任,後朝中推出7位閣臣,首為于慎行,詔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歸家,後臥病不起,起草遺疏,請皇帝“親大臣,祿遺逸,補言官”。數日病死,年62歲,贈太子太保,諡文定。于慎行著有《谷山筆麈》(18卷)、《谷城山館文集》(42卷)、《谷城山館詩集》(20卷)、《讀史漫錄》(10卷);編纂《兗州府志》。】七夕有懷(明·區大相)

    銀漢鵲停飛,星橋婦下機。

    月華移寶扇,雲彩動仙衣。

    天作經年合,人憐此會稀。

    無由展情恨,獨步後庭歸。

    【區大相(1549-1616),字用孺,號海目,廣東佛山市高明區阮埇村人。為文有奇氣,援筆數千言。萬曆癸酉(1589年)與兄大樞舉於鄉,己丑(1589年)與弟區大倫中進士。官翰林檢討,同修國史,經筵展書,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詞恆十五年。萬曆乙巳年(1605),區大相調任南太僕丞。在任3年,稱病回鄉。居鄉8年。1616年病逝。著有《太史詩集》、《詩集》、《圖南集》、《濠上集》和《制誥館課雜文》等。工於詩,詩律板嚴,鑄必煉,為明代嶺南詩家之最。現佛山市高明區荷城街道阮埇村有故居遺址留存。】鵲橋仙 七夕(明·王世貞)

    冰盤薦巧,珠簾堆瑩,半捲生綃光致。嫦娥妒眼便西沈,又早倩、羲和催轡。

    多情瑞鵲,填橋度我,何不曉來回避。但教三萬六千年,也不弱、人間百歲。

    【王世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yǎn)州山人,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今江蘇太倉)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先後任職大理寺左寺、刑部員外郎和郎中、山東按察副使青州兵備使、浙江左參政、山西按察使,萬曆時期歷任湖廣按察使、廣西右布政使,鄖陽巡撫,後因惡張居正被罷歸故里,張居正死後,王世貞起復為應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卒贈太子少保。王世貞與李攀龍、徐中行、梁有譽、宗臣、謝榛、吳國倫合稱“後七子”。李攀龍故後,王世貞獨領文壇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藝苑卮言》、《觚不觚錄》等。】送錢象先遊楚(明·王稚登)

    七夕仍佳節,三湘乍遠遊。

    猿啼巫峽夜,人到渚宮秋。

    作客隨鷗鷺,離家望女牛。

    所嗟王粲老,不得共依劉。

    【王穉登(1535-1612),即王稚登,字伯谷,號松壇道士,蘇州長洲 (今江蘇蘇州)人。明朝後期文學家、詩人、書法家。王穉登少有才名,長益駿發,名滿吳會。嘉靖年間,兩度遊學京師,客大學士袁煒家。萬曆二十二年,與陸弼,魏學禮等召修國史。萬曆四十年(1612年)卒,年七十七。著有《吳社編》、《弈史》、《吳郡丹青志》。擅長書法,善書法,行、草、篆、隸皆精,名作《黃浦夜泊》存世。】七夕(明·貝瓊)

    滄江雨歇暑漸微,銀床一葉迎秋飛。

    牽牛相對織女出,明月不照征夫歸。

    寸心耿耿只自苦,雙鬢蕭蕭今更稀。

    仰候神光向中夜,秋螢暗度鴛鴦機。

    【貝瓊(1314-1379)初名闕,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別號清江。約生於元成宗大德初,卒於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餘歲。貝瓊從楊維楨學詩,取其長而去其短;其詩論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寧、元豐諸家。文章衝融和雅,詩風溫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領袖一時。著有《中星考》、《清江貝先生集》、《清江稿》、《雲間集》等。】七夕(明·盧楠)

    去年七夕登浮丘,今年七夕客燕州。

    仙槎獨憶銀河水,桂樹誰看玉露秋。

    葉下井床驚別淚,蟲吟花檻送深愁。

    平生自信庾開府,懷抱於今賦遠遊。

    【盧楠(1507-1560),字子木,大名浚縣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前後在世。以貲為國學生,博聞強識。負才忤縣令。令誣以殺人,榜掠論死,繫獄數年。在獄益奮讀書。謝榛走京師,適平湖陸光祖代為縣令,乃平反其獄,得不死。榛客趙康王,楠往訪,康王亦召為上客。酒酣耳熱,罵座如平時,客皆掩耳走。後遍遊吳會,無所遇。歸,益落魄,病酒三日而卒。楠所為騷賦,最為王世貞稱許,著有蠛蠓集五卷,《四庫總目》亦作傳奇,有想當然一本,《曲錄》傳於世。】河傳 七夕(明·葉小鸞)

    橋畔。鸞扇。星鈿霞釧。暫撇殘機。步移。思量去年今夕時。悽其。

    未期先慘離。借得嫦娥初月鏡。窺瘦影。拂試翠眉整。駕雲霓。河漢西。悽迷。只愁雞暗啼。

    蝶戀花 七夕(明·葉小鸞)

    飛鵲年年真不誤。機石停梭,掩映河邊渡。清露未消楊柳暮,落花借點疏螢度。

    月色風光都莫負。酒酌芳樽,不把佳時錯。女伴隨涼池上路,海棠花畔吹簫坐。

    【葉小鸞(1616-1632), 明末才女。字瓊章,一字瑤期,吳江(今屬江蘇蘇州)人,文學家葉紹袁、沈宜修幼女。貌姣好,工詩,善圍棋及琴,又能畫,繪山水及落花飛碟,皆有韻致,將嫁而卒,有集名《返生香》。小鸞性格高曠,厭繁華,愛煙霞,通禪理。自恃穎姿,視金錢若汙物,淡然無求,而濟楚清雅,所最喜矣。能飲酒,善言笑,瀟灑多致,高情曠達,仁慈寬厚。許配崑山張維魯長子立平為妻,婚前五日,未嫁而卒,時年僅十七歲(虛歲)。七日入棺,舉體輕盈。家人鹹以為仙去。其姐葉紈紈因妹逝,歸哭過哀,病發而死。】七夕有懷(明·孫傳庭)

    長空雨霽月初波,恍見靈妃駕鵲過。

    對景不禁人去遠,舉觴無奈客愁何。

    乾坤七夕元無盡,今古雙星會已多。

    聞道橋邊猶悵別,此情吾欲問明河。

    【孫傳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鎮武衛(今山西代縣)人。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崇禎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總督陝西。次年升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帶兵鎮壓李自成、張獻忠民變。由於時疫流行,糧草不足,兵員彈藥缺少,朝廷催戰,無奈草率出戰,後兵敗,在陝西潼關戰死,馬革裹屍,年約51歲。《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追諡“忠靖”。】七夕醉答君東(明·湯顯祖)

    玉茗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湯氏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藥卜筮諸書。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明萬曆十九年(1591)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了皇帝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憤而棄官歸裡。家居期間,一方面希望有“起報知遇”之日,一方面卻又指望“朝廷有威風之臣,郡邑無餓虎之吏,吟詠昇平,每年添一卷詩足矣”。後逐漸打消仕進之念,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華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湯氏的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也是中國戲曲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演學起了拓荒開路的作用。湯顯祖還是一位傑出的詩人。其詩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1卷,《問棘郵草》2卷。】七夕(明·何景明)

    夜久高城風露收,微雲斜漢兩悠悠。

    閨中搗素思關塞,樓上穿針待女牛。

    屏燭夜深秋似水,池花香淡月如鉤。

    桂宮高處寒多少,誰念嫦娥此夜愁。

    【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 ),字仲默,號白坡,又號大復山人,信陽溮河區人。自幼聰慧,八歲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歲中進士,授中書舍人,並任內閣。正德初,宦官劉瑾擅權,何景明謝病歸。劉瑾誅,官復原職。官至陝西提學副使。何景明是明代"文壇四傑"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與李夢陽並稱文壇領袖。其取法漢唐,一些詩作頗有現實內容。性耿直,淡名利,對當時的黑暗政治不滿,敢於直諫,曾倡導明代文學改革運動,著有辭賦32篇,詩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復集》38卷。墓地在今信陽師範學院大復山。】七夕微雨(壬辰)(明·張煌言)

    碧漢生波盪素秋,良宵又向客中流;

    銀鉤暗處虛穿巧,玉璽分來總織愁。

    天上何嘗須駕鵲,人間那得似牽牛!

    故鄉風物空回首,誰買羅㬋戲綵樓?

    【張煌言(1620年7月8日-1664年10月25日),字玄著,號蒼水,鄞(yín)縣(今浙江寧波)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禎時舉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失守後,與錢肅樂等起兵抗清。後奉魯王,聯絡十三家農民軍,並與鄭成功配合,親率部隊連下安徽二十餘城,堅持抗清鬥爭近二十年。康熙三年(1664年),隨著永曆帝、監國魯王、鄭成功等人相繼死去,張煌言見大勢已去,於南田的懸岙(ào)島(今浙江象山南)解散義軍,隱居不出。是年被俘,後於杭州遇害,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諡號忠烈。其詩文多是在戰鬥生涯裡寫成,質樸悲壯,表現出作家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有《張蒼水集》行世。張煌言與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 清國史館為其立傳,《明史》有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諡忠烈,入祀忠義祠,收入《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白門七夕感懷(明·李流芳)

    舊日維舟處,懸情獨柳條。

    秋風又京國,客思正江潮。

    長路有時到,歡期難再邀。

    裴徊望牛女,愁絕向中宵。

    【李流芳(1575-1629年),字長蘅,一字茂宰,號檀園、香海、古懷堂、滄庵,晚號慎娛居士、六浮道人,南直隸徽州歙縣(今安徽歙縣)人,僑居嘉定(今上海嘉定),明代詩人、書畫家。三十二歲中舉人,後絕意仕途。詩文多寫景酬贈之作,風格清新自然。與唐時升、婁堅、程嘉燧合稱"嘉定四先生"。擅畫山水,學吳鎮、黃公望,峻爽流暢,為“畫中九友”之一,亦工書法。崇禎二年,卒於檀園,享年五十五歲。】七夕(明·李夢陽)

    雲寂露涼叢蕙悲,意銜情恨隔年期。

    殘機夜歇金螢度,怨女啼春玉箸垂。

    【李夢陽(1473年1月5日-1530年1月28日),字獻吉,號空同,漢族,祖籍河南扶溝,出生於慶陽府安化縣(今甘肅省慶城縣),後又還歸故里,故《登科錄》直書李夢陽為河南扶溝人。 他善工書法,得顏真卿筆法,精於古文詞。明代中期文學家,復古派前七子的領袖人物。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強調復古,《自書詩》師法顏真卿,結體方整嚴謹,不拘泥規矩法度,學卷氣濃厚。李夢陽所倡導的文壇“復古”運動盛行了一個世紀,後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為代表的“公安派”所替代。】七夕憶遠(明·楊慎)

    離人惜離景,星聚又星分。

    雙津烏鵲候,三山鸞鶴群。

    錦江澄夕浪,玉臺生曉雲。

    山途何渺渺,愁思極紛紛。

    鵲橋仙 七夕(明·楊慎)

    冰盤薦巧,珠簾堆瑩,半卷生綃光致。嫦娥妒眼便西沈,又早倩、羲和催轡。

    多情瑞鵲,填橋度我,何不曉來回避。但教三萬六千年,也不若、人間百歲。

    七夕曲(明·楊慎)

    此夕知何夕,今秋似去秋。

    涼風兼遠思,並在最高樓。

    【楊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 、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明朝著名文學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楊慎於正德六年(1511年)狀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參與編修《武宗實錄》。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他上疏抗諫。世宗繼位,復為翰林修撰,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於雲南永昌衛。曾率家奴助平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叛亂,此後雖往返於四川、雲南等地,仍終老於永昌衛。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楊慎卒於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時追贈光祿寺少卿,明熹宗時追諡“文憲”,世稱“楊文憲”。楊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覽群書。後人論及明代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楊慎為第一。他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其詩沉酣六朝,攬採晚唐,創為淵博靡麗之詞,造詣深厚,獨立於當時風氣之外。著作達四百餘種,後人輯為《升庵集》。】七夕(明·沈守正)

    家家乞巧設絲蘿,何事無能解帝呵。

    今日星稀初整駕,昨宵雲暮巳停梭。

    空閨月冷穿針縷,孤客衣單嘆漢河。

    共惜天孫多別怨,不知人世更愁多。

    【沈守正(1572—1623)字無回,錢塘人。《杭州府志》生有秀表,下筆千言立就。時黃卓甫、葛屺瞻兩先達,以文行相砥,為士人所宗。而一時吳伯霖、羅原父俱與守正友善。最後與胡庶常休復、卓吏部去病交。萬曆癸卯,舉於鄉,謁選得黃岩教諭。巖故近海而靠山,風氣尚塞。守正整齊規矩,開說文義,一方大為興起。有學田八百畝,向為域內奸胥所飽,守正設法清出之。貧士爭以為感。臺卒噪海噬、參政張師繹單騎人臺。守正謁道左。繹曰:“劇孟在,吳楚無憂。況得國士乎”!乃設方略,殲大憝,解株連。口不言功,中丞益重之。浙西銓部缺,鄉大夫欲推轂守正。守正以學博俸淺,破格驟遷,非國家愛惜名器意,力辭。秩滿,當遷國子助教。忌守正者沮之。會知錢塘令朱上愚,時為太常卿,故與董公見龍雅知守正,乃相與揚言於銓司曰:“以無回才何等不可哉!顧國學,自是平進耳。奈何又靳之。”遷國子監博士,擢都察院司務。甫任四十二日卒。識者嘆其年與官,俱不究其才具雲。】浣溪沙 七夕(明·沈宜修)

    落日妝成罷錦梭。步搖仙佩紫雲羅。銀河風靜出金珂。

    青鵲妝催眉月小,紫鸞彩簇步雲多。雙棲玉樹笑嫦娥。

    鵲橋仙 七夕(明·沈宜修)

    流螢度影,疏簾捲暮,銀漢波橫月小。鸞機停織晚妝新,看此候、吹簫人繞。

    湘裙帶緩,霧鬟釵墜,總有離懷休告。人間怊悵負佳期,枉自斷、乘槎去杳。

    滿庭芳 七夕(明·沈宜修)

    玉樹香浮,金波彩泛,細風輕送雲行。橋邊烏鵲,千古說多情。

    何事歡娛易散,空怊悵、玉鏡銀屏。堪憐處,年年芳草,青黛鎖秋橫。

    盈盈。增悵望、更更漏點,處處雞聲。看疏星漸曉,珠露飛英。

    腸斷鮫綃帕上,休回首、枉自魂驚。還須問,長河渺渺,流向幾時平。

    【沈宜修(1590-1635),字宛君,江蘇吳江人,明代才女。出生於書香世家,沈珫(1562-1622,字季玉,號懋所,官至山東副使)女,文學家沈璟侄女,文學家葉紹袁妻。她聰穎好學,才智過人,工畫山水,能詩善詞,著有詩集《鸝吹集》,收錄800餘首詩。其五男三女均有文采。長女葉紈紈、次女葉小紈、三女葉小鸞、五女葉小繁、三兒媳沈憲英均工詩詞,並著有詩集;葉小紈、葉小鸞文名更盛。詩論家葉燮為其幼子。1636年,葉紹袁將愛妻和子女的作品編成《午夢堂集》,流芳後世。】七夕(明·蘇葵)

    五更魂夢隔年情,雲霧綃衣織漸成。

    離恨未消榆莢老,佳期元在鵲橋橫。

    河邊有信鸞先度,海底無緣日緩行。

    賴是人間盡新巧,不勞分送下雲城。

    【蘇葵(1450-1509),字伯誠,別號虛齋。順德人。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孝宗弘治九年(1496),例當充會試同考官,會有權勢為其私人通關節,葵堅卻之,因朔望講堂,與諸生研求正心誠意之旨。修飾大益書院,擇文行之尤賢者讀書其中,賢聲丕著。屢遷至福建右布政使,卒於官,年六十。有《吹劍集》十二卷行世。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七六有傳。蘇葵詩,以清光緒六年蘇氏種德堂刊本《吹劍集》為底本。】七夕與客夜坐(明·陸深)

    花外闌干雨乍稀,早秋風候報羅幃。

    億千萬劫俱遭遍,四十九年都是非。

    白石清泉初已遂,高山流水願多違。

    誰雲白髮三千丈,信手梳來不過衣。

    【陸深(1477-1544) 明代文學家、書法家。初名榮,字子淵,號儼山(此號取之於所居後樂園“土崗數里,宛轉有情,儼然如山”之景),南直隸松江府(今上海)人。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遭劉瑾忌,改南京主事,瑾誅,復職,累官四川左布政使,嘉靖中,官至詹事府詹事。卒,贈禮部右侍郎,諡文裕。陸深書法遒勁有法,如鐵畫銀鉤。著述宏富,為明代上海人中絕無僅有。上海陸家嘴也因其故宅和祖塋而得名。】七夕(明·陳子龍)

    輕飆流海月,仙瀣落庭柯。

    杳杳飛雕鵲,沉沉失絳河。

    針樓秋思滿,玉宇夜情多。

    永夕愁無寐,清輝奈爾何。

    【陳子龍(1608-1647年),初名陳介,字人中,改字臥子,南直隸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明朝末年大臣,著名學者,工部侍郎陳所聞之子。崇禎十年,中進士,論功擢兵科給事中,命甫下而明亡,繼而任南明弘光朝廷兵科給事中。清兵攻陷南京,糾集太湖民眾武裝組織聯絡,開展抗清活動,事敗後被捕。永曆元年(公元1647年)五月十三,投水殉國。陳子龍不僅是明末著名烈士與英雄,也是明末重要作家,具有多方面的傑出成就。他的詩歌成就較高,詩風或悲壯蒼涼,充滿民族氣節;或偉麗穠豔,直追齊梁初唐;或合二種風格於一體,形成沉雄瑰麗的獨特風貌,為雲間詩派首席,被公認為明代最後一個大詩人、“明詩殿軍”,並對清代詩歌與詩學產生較大影響。】七夕(明·陳邦瞻)

    歲時還七夕,風俗更杭州。

    聞道湖船女,爭歸乞巧樓。

    輕雲籠月度,疏樹帶星流。

    不有乘槎客,憑誰識鬥牛。

    【陳邦瞻(1557-1628年),字德遠,號匡左,江西高安荷嶺上寨村人。明萬曆26年進士,史學家,明朝重臣。歷任南京大理寺評事、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廣東、兵部左侍郎兼戶工兩部侍郎等職。天啟三年(1628年)卒於任上,詔贈兵部尚書。】七夕立秋二首 其一(明·歐大任)

    桐院秋先到,雙星此夕看。

    客心銀漢水,嶽色白雲壇。

    厭巧寧須乞,憑虛自不寒。

    中原朋好散,何地憶長安。

    【歐大任(1516-1596)字楨伯,號侖山。因曾任南京工部虞衡郎中,別稱歐虞部。廣東順德陳村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出生於一個世代書香之家。他從小就聰穎好學,家中廣有藏書,給他提供了有利條件。他“博涉經史,工古文辭詩賦”,並喜體育運動,擅長踢球、擊劍。14歲時,督學曾集中十郡的優等生會考,他三試皆列第一,名噪諸生。他和梁有譽、黎民表、梁紹震等人是十分友好的同學,在著名學者黃佐門下讀書,很有得益。無奈文運不佳,八次鄉試均落榜,直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47歲的歐大任才一鳴驚人,以歲貢生資格,試於大廷,考官展卷閱覽,驚歎其為一代之才,特薦御覽,列為第一。由是海內無不知歐大任,名聲遠播。】七夕曲(明·範欽)

    波瀰瀰,天蒼蒼,牽牛織女停七襄。

    不道停時樂,祇恨別時長。

    倏忽日御薄扶桑,駕牛服軛心內傷。

    百媚郎,千花女。

    爭來乞巧巧不與,一曲霓裳淚如縷。

    服箱弄杼殊未央,明年此夜渡河梁。

    【範欽(1506-1585),字堯卿,號東明。明代著名藏書家,浙江鄞縣(今浙江寧波鄞州區)人,公元1532年(嘉靖十一年)舉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與張時徹、屠大山稱為“東海三司馬”。他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的主人。】閏七夕(明·皇甫汸)

    情是經年約,歡逢閏月催。

    臨妝憐窈窕,欲渡思徘徊。

    鳥訝香車轉,鸞驚繡閣開。

    今宵絳河上,應不厭重來。

    【皇甫汸(1497-1582),明嘉靖時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子循,號百泉、百泉子,齋名浩歌亭。明朝官員,詩人。兄弟排行第三,七歲能詩,又工書法,嘉靖八年(1529)進士,以吏部郎中左遷大名通判,官工部主事,因監運陵石遲緩,貶為黃州推官。遷南京稽勳郎中,再貶開州同知,量移處州同知,擢雲南僉事,以計典論黜。浮沉不廢吟詠,與皇甫衝(字子浚)、皇甫涍(字子安)、皇甫濂(字子約)為四兄弟,人稱“皇甫四傑”。時吳人有云:“前有四皇,後有三張。”汸和易,近聲色,好狎遊。於兄弟中最老壽,年八十乃卒。】七夕夜女兒歌四首 其一(明·胡應麟)

    儂家白揄樹,一年一開花。

    郎如牽牛星,一年一來家。

    七夕夜女兒歌四首 其二(明·胡應麟)

    不恨歡意薄,但願歡情長。

    牽牛與織女,一年一成雙。

    七夕夜女兒歌四首 其三(明·胡應麟)

    一年但一會,一夜一年周。

    猶勝儂兒郎,十載客巴州。

    七夕夜女兒歌四首 其四(明·胡應麟)

    都將一年意,一夜申繾綣。

    橋畔烏鵲聲,天河漸清淺。

    【胡應麟(1551年-1602年),字元瑞,號少室山人,別號石羊生,浙江金華府蘭溪縣城北隅人。明代著名學者、詩人和文藝批評家。他在文獻學、史學、詩學、小說及戲劇學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他布衣一生,卻廣交天下,無論貴賤。深諳浙東學術之真諦,吸取宇內文章之精華,身處偃蹇而志堅若磐石,終為一代學術巨匠。著有詩論專著《詩藪》,詩文集《少室山房集》,論學專著《少室山房筆叢》(含《四部正訛》3卷)等。】丁卯七夕謝興化公孫海門偕浩上人鬍子文餉予以系得牛字(明·徐渭)

    天上分銀漢,人間隔畫樓。

    並時雙眼淚,啼斷一年秋。

    贈鵲金釵解,辭歡寶帶留。

    莫因河間住,也學禍牽牛。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漢族,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漁隱、金壘、 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 )。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曾擔任胡宗憲幕僚,助其擒徐海、誘汪直。胡宗憲被下獄後,徐渭在憂懼發狂之下自殺九次卻不死。後因殺繼妻被下獄論死,被囚七年後,得張元忭等好友救免。此後南遊金陵,北走上谷,縱觀邊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貧病交加,藏書數千卷也被變賣殆盡,他自稱“南腔北調人”,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年七十三 。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國“潑墨大寫意畫派”創始人、“青藤畫派”之鼻祖,其畫能吸取前人精華而脫胎換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以花卉最為出色,開創了一代畫風,對後世畫壇(如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等)影響極大。書善行草,寫過大量詩文,被譽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諳音律,愛戲曲,所著《南詞敘錄》為中國第一部關於南戲的理論專著,另有雜劇《四聲猿》、《歌代嘯》及文集傳世。】七夕偶成 其一(明·袁宏道)

    天上一昏一旦,人間甲子週年。

    不分黃姑織女,夜夜烏鵲橋邊。

    七夕偶成 其二(明·袁宏道)

    兒女紛紛乞巧,先吐老矣何求。

    不用丐靈烏鵲,唯宜拙守斑鳩。

    【袁宏道(1568年12月23日─1610年10月20日),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為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史稱公安三袁,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賀新郎 七夕(明·高濂)

    風洗雲痕淨。展藤床、天街傍晚,羅衫較冷。銀燭畫屏螢拍扇,最好今宵夜景。

    看黃姑、試開妝鏡。姱容為怯經年病。漫勻霞、腮頰填桃杏。

    把眉月,鬢雲重整。痴呆銀漢窺橋影。鵲聲喧、香車七駕,綵鸞雙逞。

    玉殿瑤階傳密意,寶枕華燈歡慶。且莫話、別來孤另。

    此夕人間心上事,指雙星、暗把盟言訂。更乞與,紅絲勝。

    【高濂,明代著名戲曲作家、養生學家、藏書家,字深甫,號瑞南道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以戲曲名於世。約生於嘉靖初年,主要生活在萬曆時期。曾在北京任鴻臚寺官,後隱居西湖。能詩文,兼通醫理,更擅養生。所作傳奇劇本有《玉簪記》、《節孝記》,詩文集《雅尚齋詩草二集》、《芳芷棲詞》,其養生著作《遵生八箋》是中國古代養生學的集大成之作,另有《牡丹花譜》《蘭譜》傳世。所作《玉簪記》被評為“中國古典十大喜劇”之一。】

    銀漢夜迢迢。風露無聲溼翠翹。只恐明朝容易過,何勞。瓜果庭中遠見招。

    【黃淮(1367-1449),明朝內閣首輔,字宗豫,號介庵,永嘉(今溫州市鹿城區)人。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進士。永樂二年主會試,五年進右春坊大學士。仁宗時,任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洪熙元年,進少保戶部尚書兼大學士。宣德間,曾以八十歲高齡主持會試。他歷事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五朝,為一代名臣。83歲卒,諡文簡。】七夕敬誠二君餞別得秋字(明·謝榛)

    北斗掛城頭,明河迥不流。

    人間清露夜,天上白榆秋。

    聚散多岐路,悲歡自女牛。

    誰知老來拙,回首故鄉樓。

    【謝榛(1495-1575)明代布衣詩人。字茂秦,號四溟山人、脫屣山人,山東臨清人。十六歲時作樂府商調,流傳頗廣,後折節讀書,刻意為歌詩,以聲律有聞於時。嘉靖間,挾詩卷遊京師,與李攀龍、王世貞等結詩社,為“後七子”之一,倡導為詩摹擬盛唐,主張“選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讀之以奪神氣,歌詠之以求聲調,玩味之以裒精華。”後為李攀龍排斥,削名“七子”之外,客遊諸藩王間,以布衣終其身。其詩以律句絕句見長,功力深厚,句響字穩,謝榛詩文,著有《四溟集》共24卷,一說10卷,《四溟詩話》(亦題《詩家直說》)共4卷。】七夕 其一(明末清初·屈大均)

    天上惟今夜,歡娛世所知。

    終年隔河漢,未夕罷機絲。

    雨溼愁烏鵲,雲晴見翠旗。

    穿針有兒女,悵望過橋時。

    七夕 其二(明末清初·屈大均)

    向夕陳瓜果,樓端片月新。

    言觀渡河女,因憶弄機人。

    烏鵲能相助,鴛鴦不自親。

    盈盈皆一水,悵望溼羅巾。

    七夕(明末清初·屈大均)

    天上依然攬玉珂,人間不復畫青蛾。

    而今卻羨雙星好,猶得年年一渡河。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龍,又名邵隆,號非池,字騷餘,又字翁山、介子,號菜圃,漢族,廣東番禺人。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詩人,與陳恭尹、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大家”,有“廣東徐霞客”的美稱。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避禍為僧,中年仍改儒服。詩有李白、屈原的遺風,著作多毀於雍正、乾隆兩朝,後人輯有《翁山詩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廣東新語》及《四朝成仁錄》,合稱“屈沱五書”。】浪淘沙 長安七夕和稱六(明末清初·龔鼎孳)

    璧露乍驚秋。月滿西樓。江南簫管正悠悠。報到天邊今夜會,綵線穿愁。

    薄倖是牽牛。會少離稠。鵲槎一夕錦雲收。我做牛郎他織女,夜夜橋頭。

    【龔鼎孳(1616年1月5日-1673年10月12日),字孝升,因出生時庭院中紫芝正開,故號芝麓,諡端毅。安徽合肥人。與吳偉業、錢謙益並稱為“江左三大家”。崇禎七年(1634年)進士,龔鼎孳在兵科任職,前後彈劾周延儒、陳演、王應熊、陳新甲、呂大器等權臣。明代諫官多好發議論,擅於彈劾別人。龔鼎孳在明亡後,可以用“闖來則降闖,滿來則降滿”形容。氣節淪喪,至於極點。風流放蕩,不拘男女。在父親去世奔喪之時尤放浪形骸,夜夜狂歡。死後百年,被滿清劃為貳臣之列。著有《定山堂文集》、《定山堂詩集》和《詩餘》,後人另輯有《龔端毅公奏疏》、《龔端毅公手札》、《龔端毅公集》等。】七夕(明末清初·彭孫貽)

    斜漢中天沒,西風大火流。

    微涼回海甸,炎月報新秋。

    烏鵲頻翻樹,星文一倚樓。

    機頭有織婦,應不羨牽牛。

    【彭孫貽(1615-1673年),字仲謀,一字羿仁,號茗齋,自稱管葛山人,浙江海鹽武原鎮(今浙江海鹽市)人。明末清初學者,彭孫遹從兄,南明隆武朝太常寺卿彭觀民之子。博聞才辯,五試於學使,皆列第一。明崇禎十五年( 1622 )鄉試,經同考官紹興府推官陳子龍推薦,主試翰林院編修吳國華、吏科給事中範淑泰,皆極為讚賞,定為第一。未料因病不能終場,報罷。陳子龍語海鹽知縣劉堯珍說:“恨彭生不得出吾門。吾雖不及歐陽(修),此子實不愧子贍(蘇軾)也。”孫貽感知已,遂稱弟子,次年以貢生首拔於兩浙。明朝滅亡後,杜門侍母,終身布衣蔬食。當道有重其才,勸其出仕,謝絕勿應。自負文名,亦節義自許,不妄交遊,人皆服其品格。卒後門人私諡為"孝介先生"。彭孫貽對經史百家,乃至氏族、方技、釋老、稗乘之書,靡不畢究,且纂輯釐正,各自成帙,為文皆有法。於詩則無體不備,學各家亦無不逼似,為明季一大家。工畫山水墨蘭,又頗留心於史事,曾與吳蕃昌創“瞻社”,為名流所重,時稱“武原二仲”。其著作甚豐,有《茗齋詩文集》、《茗齋詩餘》、《茗齋雜記》、《彭氏舊聞錄》、《客舍偶聞》、《方士外紀》、《國恩家乘錄》、《明朝紀事本末補編》、《虔臺逸史》、《甲申以後亡臣表》、《靖海志》、《平寇志》等 10 餘種。清康熙十二年( 1673 ),與童申祉同纂《海鹽縣誌》10卷,未刊,抄本今藏南京圖書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嫁出的女兒父母住院手術,嫂子要求必須我出一半醫藥費,必須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