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眾星的光輝

    漢帝國與匈奴最早的戰爭最早始於漢高祖劉邦期,最出名的就是白登之圍了!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開始扭轉局面,從西漢初期建國至東漢中期竇固,竇先徹底解決匈奴邊患長達300年,期間出現了許多名將包括早期程不識,李廣,中期扭轉乾坤的衛青,霍去病,出使西域的張騫,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在到東漢的班超,以及喊出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最後徹底擊潰匈奴遠逃到歐洲的二竇,期間徹底確立漢民族的稱呼和漢民族在這片區域的無上地位,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武力的最頂峰。

  • 2 # 七秒play

    西漢與匈奴戰爭,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至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漢與匈奴在中國北部和西北部廣大沙漠和山地進行的一場大規模的騎兵作戰。

    西漢學界討論情況來看,對景帝以前戰爭性質的認識大體一致,即漢朝進行的是自衛性的正義戰爭,而匈奴是“侵略”性的非正義戰爭。關於武帝與匈奴的戰爭,則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武帝對匈奴的戰爭是“侵略”性的非正義戰爭,另一種意見認為是“反侵略”性的正義戰爭。我認為這兩種意見都值得商榷。

  • 3 # 孤城影隨

    漢高帝六年,權將韓王信以馬邑(今山西朔縣)降匈奴,匈奴乘勢南下。七年,劉邦親率大軍反擊,被冒頓單于精騎圍困於白登山(今山西陽高東南大白登鎮。一說 今大同市東北)(參見白登之戰)。脫險後,接受劉敬建議與匈奴締結和親之約。西漢以宗女名為公主,嫁匈奴單于為妻;贈送金、絮、繒、酒、米等物於匈奴;開放關市,准許兩族人民貿易;漢與匈奴結為兄弟,以長城為界。此後,歷經惠帝劉盈、高後呂雉、文帝劉啟、景帝劉桓至武帝劉徹初60餘年,西漢一直對匈奴採取和親和防禦戰略。匈奴南下的次數減少,使西漢獲得廠鞏固政權和進行戰略反擊準備的時間 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決然放棄和親和防禦戰略,對匈奴實施戰略反擊。六月,西漢以精兵30萬,設伏子馬邑附近山谷和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代王城)西部,欲誘匈奴單于南下而擊之。伏兵被單于發現,未遂,但揭開了西漢對匈奴戰略反擊的序幕(參見馬邑之戰)。此後至徵和三年(前90年) 止,武帝採取集中兵力,主動出擊的方針,使用大騎兵集團深入大漠,以大縱深迂迴、遠端奔襲等戰法,對匈奴發動了10餘次反擊作戰。霍去病收復河西圖圖冊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匈奴襲掠西漢東部諸郡。西漢採取胡騎東進,漢騎西擊之作戰方針,以車騎將軍衛青、將軍李息率部出雲中(郡治雲中,今內蒙古 托克托東北),沿黃河西進,對河南地區匈奴樓煩王、白羊王部實施遠端迂回奔襲,一舉收復河南,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使匈奴失去水草肥美、對其生存和發 展十分重要的河套地區(參見河南之戰)。西漢在河南設郡縣,移民屯墾,修繕蒙恬所築之秦長城,將河南建成出擊匈奴的重要基地。戰後,匈奴南下襲掠更加頻繁,右賢手更是不斷襲掠朔方(郡治朔打,今內蒙古杭錦旗北),企圖奪回河南。為鞏固河南地區和打擊大漠以南匈奴,漢武帝於五年以 騎兵10萬發起漠南之戰。主要方向由衛青率3萬騎出高闕(今內蒙佔狼山中部計蘭山口)六、七百里,乘夜包圍襲擊了有賢王王庭(約在今蒙古南戈壁省內)。右賢王兵敗,率少數人逃走。漢軍俘右賢王男女1.5萬餘,削弱了匈奴在大漠以南的力量,阻隔了匈奴中、西部的聯絡。六年,為進一步打擊匈奴在漠南主力,武帝以大將軍衛青率將軍公孫敖等六將軍共10萬騎兩次出定襄(郡治成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擊匈奴,打擊了 單于主力,前後斬獲1.9萬人,漢亦亡兩將軍,損失3000人。此後,匈奴單于將主力轉移至大漠以北,河西(今甘肅武威、張掖、酒泉地區)匈奴勢單力孤。武帝抓住時機,於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發起河西之戰。是年春,以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精騎萬人自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出發,經五個王國,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西北大黃山)千餘里,斬俘8900餘(參見第一次河西之戰)。同年夏,霍去病率數力騎出北地(郡治馬嶺,今甘肅慶陽西北馬嶺鎮),再擊河西匈奴。漢軍渡黃河向北,採取大縱深迂迴行動。越賀蘭山,向西北繞居延澤(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向西南進入祁連山觚得(今甘肅張掖)一帶,殲滅渾邪 王、休屠王部3萬餘人(參見第二次河西之戰)。此戰,打通了西域的道路,解除了匈奴對西部邊郡的威脅。西漢在河西設定郡縣,移民實邊,修築城塞,切斷了匈 奴與西羌的聯絡,進一步孤立廠匈奴單于。為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武帝於四年春令衛青;和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發起漠北之戰,並以“私負從馬”(運輸私人行李的馬匹)4萬匹(一說“萬匹)隨軍行動,步 兵數十萬轉運輜重。衛青率部出定襄。北進千餘至漠北,擊敗單于軍(參見衛青擊匈奴單于之戰),追擊至闐顏山(今蒙佔杭愛山南面一支)。霍去病率部出代郡 2000裡,至漠北遇左賢王,大破之(參見霍去病擊左賢王之戰),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國境內肯特山,一說今內蒙克什克騰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帶),大勝而 歸。漠北之戰,共殲滅匈奴9萬餘。漢軍亦損兵數萬,損失馬10餘萬匹。此戰,西漢準備充分,兵力優勢,充分發揮了騎兵快速、機動的優長,較圓滿地解決了大 騎兵集團的後勤補給,保證了決戰的勝利。“是後,匈奴遠遁,而幕(漠)南無王庭”(《漢書·匈奴傳》)。西漢也一時無力渡漠反擊,雙方暫時休戰。油畫《漠北之戰》圖冊此後,西漢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聯絡西域國家共擊匈奴。雖未成功,但加強了和西域各國經濟文化往來,相互友好,進一步孤立了匈奴。元鼎五年(公元前112 年),匈奴夏又南下襲擾,並遮斷西域通路。六年,為打擊匈奴,並與匈奴爭奪對西域的控制,武帝對匈奴繼續用兵。是年,在李息、徐自為率軍平定西羌的同時,又以公孫賀、趙破奴分別出五原(郡治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和令居(今甘肅永登西北)數千裡擊匈奴(參見浮沮井、匈河水之役),均未見匈奴軍。太和元 年(公元前104年),匈奴左大都尉欲降漢。武帝令趙破奴率2萬騎出朔方2000裡,欲至浚稽山(今蒙古國圖音河之,南)接應。左大都尉事洩被殺,趙破奴 撤軍途中被圍,全軍覆沒(參見受降城北之戰)。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五月,貳師將軍李廣利率3萬騎出酒泉(郡治祿福,今甘肅酒泉市),進擊右賢王於天 山(今新疆天山)(參見天山之戰)。初戰獲勝,撤軍途中,遭匈奴軍包圍,乏食數日,死傷十分之六、七,突圍返回,李陵被俘(參見浚稽山之戰)。四年,孿廣利率騎兵6萬、步兵7萬出朔方擊匈奴;強弩將軍路博德率萬餘騎出居延,協同李廣利作戰;遊擊將牛韓說率步兵3萬,因杆將軍公孫敖率騎兵萬餘、步兵3萬分別 出五原、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縣城南)擊匈奴(參見餘吾水之戰)。匈奴單于將輜重遠徙餘吾水(今蒙古土拉河)以北,率10萬騎迎戰李廣利於餘吾水 南。李廣利與單幹交戰十餘日,未能取勝而返。其餘各路軍亦無功。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三月,李廣利率軍7萬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率軍2萬出西河(郡治平定,在今內蒙古東勝境);重河侯馬通率4萬騎出酒泉。匈奴單 於聞漢大軍至,將輜重北徙至郅居水(今蒙古色楞格河),自率主力南渡姑且水(今蒙古巴彥洪格爾省南部圖音河)以待漢軍。李廣利出塞後,擊敗匈奴左大都尉衛律,乘勝追擊至郅居水,匈奴退走。李廣利以2萬騎渡郅居水,擊敗左賢王,殺左大將。漢軍撤退時,單于知李廣利疲憊,以5萬騎遮擊漢軍於燕然山(今蒙古杭愛 山),漢軍大敗,李廣利降匈奴(參見燕然山之戰)。馬通、商丘成兩路,亦未有斬獲。燕然山之敗後,漢武帝在經濟困難,人民疲憊的情況下,停止了對匈奴用兵,並下詔罪己,採取一些“思富養民”的措施,發展生產,恢復國力。漢宣帝劉洵時,西漢國力逐漸恢復,又開始對犯邊之匈奴進行反擊。本始二年(前72年),宣帝以祁連將軍田廣明等五將軍和校尉常惠監烏孫兵,六路擊匈奴(參見田廣明等六路擊 匈奴之戰)。五將軍少有斬,唯常惠監烏孫兵擊破右谷蠡王庭,殲匈奴4萬餘。匈奴避戰遠遁,人畜死亡不計其數。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內部爭鬥更甚;西漢設西域都護府,完全控制了西域。甘露元年(前53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呼韓邪單于率南匈奴附漢,郅支單于率北匈奴西遷至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東部築城而居。建昭三年(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矯詔發西城諸國兵及屯田吏士4萬人分兩路攻殺郅支單于,滅北匈奴(參見陳湯滅郅支單于之戰),從而結束西漢與匈奴的百年大戰。而“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就出於陳湯 。

  • 4 # 智圓行方0906

    漢武帝時期,反擊匈奴的戰爭主要在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至公元前11

    年(元狩四年)間進行,先後打了十幾仗,其中帶決定性的大戰役有三次。第一次戰役發生在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這一年匈奴侵入上谷、漁陽(北京密雲縣)。漢武帝派車騎將軍衛青、將軍李息率兵出雲中,對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軍發起突然襲擊,匈奴白羊王逃走。西漢完全收復了河南地區,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西漢在這裡設定了朔方郡(內蒙古杭錦旗)和五原郡(內蒙古五原)。第二次戰役,在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出隴西,越過焉支山(甘肅山丹縣東南胭脂山)西進,入匈奴境千餘里,和匈奴軍短兵肉搏,大獲全勝。同年夏天,霍去病第二次西征,越居延澤(內蒙古居延海),攻到祁連山,大破匈奴軍,河西的匈奴貴族損失慘重。同年,匈奴貴族內部分裂,渾邪王率四萬人降漢。這次戰役後,漢在這裡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歷史上稱“河西四郡”。從此打開了漢通西域的道路。第三次戰役發生在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為了徹底擊潰匈奴,漢武帝召集諸將商議,決定深入漠北反擊匈奴。這一年,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十萬騎兵,分東西兩路進軍。針對匈奴貴族認為漢軍不能遠征的錯誤判斷,西漢採取了奔襲追擊的戰術。衛青率領的西路軍,從定襄,越沙漠,北進千餘里,對匈奴單于大軍進行包圍。經過激戰,匈奴單于率數百騎突圍遠逃,其主力全部被殲,漢軍直追至趙信城(蒙古杭愛山下)。霍去病的東路軍從代郡(河北蔚縣一帶)出兵,深入二千餘里,跨過大沙漠,同匈奴左賢王接戰,大敗對手,凱旋而歸。經過這次戰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無力大舉南下。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戰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制止了匈奴貴族的殘暴掠奪,保護了封建經濟的發展,使北部邊境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便利了漢與西域的交通。

  • 5 # 浮沉的歷史

    匈奴是一個很古老的遊牧民族,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匈奴在堯時稱作葷粥、在周代稱作獫狁、在秦代稱作匈奴。在漢之前這一段時期,匈奴的實力並不是很強大,北方大草原上的東胡和月氏都是一方霸主。直到秦末,秦國戍邊的軍隊都被調入內地平叛後,匈奴趁機侵入了河套地區,匈奴的邊界也重新回到了蒙恬北擊匈奴之前的地區。匈奴也在楚漢爭霸之際,迅速發展壯大,在匈奴單于冒頓帶領下,東破東胡、西擊月氏,南並婁煩、白羊河南王,匈奴擁有多達三十多萬可戰之士,成為了北方草原上唯一霸主。

    漢代建立初期,匈奴已經嚴重威脅到了邊地,於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決定親自征討匈奴,由此爆發漢匈之戰的第一戰——平城之戰。漢軍此次出征人數多達三十二萬,其中步兵佔多數;匈奴集結了四十萬騎兵(資料不可信,有四十萬匹戰馬參戰差不多)。匈奴採取誘敵深入的策略,把輕兵冒進的劉邦團團圍困在白登山上,但冒頓與韓王信的部將王黃、趙利二人的軍隊並未前來集合,而劉邦的援軍即將到來。於是在劉邦趁機突圍而出,與大軍會合。

    在經過了平城戰爭的失利後,劉邦深刻認識到了匈奴的實力,鑑於漢的國力所限。於是漢高祖開始到漢景帝時期,漢王朝都多次採取與匈奴換取和平的手段。和親本身就是常用外交手段,成本低效果好,在條件不支援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和親是很正常且有效的政治手段。

    在與匈奴和親的這一段時期,漢匈之間的和平關係多次破裂。漢文帝三年,匈奴右賢王入侵漢邊境,丞相灌嬰率車騎八萬五千北上反擊。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單于親率十四萬騎兵入侵漢邊境,漢軍車千乘、騎十萬北上反擊。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漢匈之間時戰時和,關係及其不穩定。

    經過文景之治的發展,漢王朝經濟達到了空前的強大,最終漢武帝結束了和親方式,對匈奴發起來反擊。

    馬邑之謀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二年),漢王朝在馬邑策劃對匈奴的一場誘敵殲滅戰。匈奴單于貪圖馬邑的財物,以十萬騎兵來襲,而漢軍則在馬邑附近埋伏了三十多萬兵馬決定伏擊來襲的匈奴騎兵。但匈奴單于在途中發現了問題,判斷出了漢軍有埋伏的可能性,於是全軍撤退。漢武帝的馬邑之謀宣告了失敗,但漢王朝對於匈奴的反擊卻正式開始了。

    龍城之戰 公元前129年(漢武帝元光六年),漢王朝發動四路大軍各領一萬騎兵攻擊匈奴,代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出代,輕車將軍公孫賀出雲中。除了衛青卻得了直搗龍城,斬首了700餘人,其餘的三路漢軍或無戰績,或遭到了慘敗。由於衛青的勝利,使得漢軍士氣大增,衛青因此立刻封侯,以後漢朝對匈奴作戰就交由衛青指揮。

    河套之戰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元朔二年),衛青率騎兵出兵雲中以西道到隴縣西,擊敗依附於匈奴的白羊王、樓煩王。漢軍活捉敵兵數千人,奪取牲畜數百萬之多,重新控制了河套地區。此戰解除了匈奴騎兵對長安的直接威脅,在河套地區建立了朔方城後,擁有了一個反擊匈奴的前方基地。

    三次漠南作戰 公元前124年至公元前123年(漢武帝元朔五年到六年),在這兩年的漢匈戰爭中中,漢武帝連續三次派出十萬大軍,反擊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右賢王部和伊稚斜的作戰。

    河西之戰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遠狩二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進軍河西地區,打擊匈奴的作戰。第一次,霍去病入匈奴境千餘里,和匈奴軍短兵肉搏,大獲全勝。同年夏天,霍去病第二次出征,攻到祁連山,大破匈奴軍,河西的匈奴貴族損失慘重。經過兩次打擊,匈奴貴族內部分裂,渾邪王率四萬人降漢,成為了依附於漢王朝的南匈奴。這次戰役後,漢王朝徹底趕走了河西地區匈奴的勢力,漢在河西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為聯通西域奠定了基礎。

    漠北之戰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率10萬騎兵,數十萬步兵,分別從定襄郡和代郡出發,共擊匈奴單于漠北。 一路由衛青率領北進過大沙漠(戈壁沙漠),直抵闐顏山(蒙古杭愛山脈),殲敵1.9萬餘人。另一路由霍去病率領深入1000多公里,追擊匈奴左賢王兵到狼居胥山,俘敵七萬四千餘人。

    在漢武帝時期的對匈奴的作戰中,漢軍最終取得了勝利,對匈奴造成了沉重打擊。匈奴失去了河南、河西等水草肥美之地,迫使匈奴遠遁漠北,使得匈奴由盛轉衰,為日後匈奴的徹底覆滅奠定了基礎。

  • 6 # 五嶽獨尊—泰山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始於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歷時三、四十年之 久,其中又可以取得漠北決戰勝利為標誌,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而以第一個階段為主 體。在這一時期內,漢軍曾對匈奴展開三次重大反擊作戰(也有人稱之為五大戰役), 並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匈奴的南下騷擾問題。這三次戰略反擊,分 別是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現將它們介紹如下: 河南、漠南之戰。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騎兵進犯上谷(今河北懷來東 南)、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等地。 漢武帝避實就虛,實施反擊,派遣年青將領衛青率大軍進攻為匈奴所盤踞的河南地。 衛青引兵北上,出雲中,沿黃河西進,對佔據河套及其以南地區的匈奴樓煩王、白羊王 所部進行突襲,全部收復了河南地。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在河南地設定朔方、五 原兩郡,並築朔方城,移內地民眾十多萬在朔方屯田戍邊。漢軍收復河南地,具有重要 的戰略意義: 抽掉了匈奴進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對長安的威脅,併為漢軍建立了一個戰略進 攻的基地。 匈奴貴族不甘心失去河南這一戰略要地,數次出兵襲擾朔方,企圖奪回河南地區。 漢武帝於是決定反擊,發起了漠南之戰,時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春。當時衛青任車 騎將軍,率軍出朔方,進入漠南,反擊匈奴右賢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內蒙古寧 城西南),牽制單于、左賢王,策應衛青主力軍的行動。衛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長途奔 襲,突襲右賢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狽北逃。漢軍俘敵1萬多人,凱旋歸師。 這一仗的勝利,進一步鞏固了朔方要地,徹底消除了匈奴對京師長安的直接威脅,並將 匈奴左右兩部切斷,以便分而制之。 次年二月和四月,新任大將軍的衛青兩度率騎兵出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 前後殲滅匈奴軍隊一萬多人,擴大了對匈奴作戰的戰果,迫使匈奴主力退卻漠北一帶, 遠離漢境。這就為漢武帝下一步實施河西之役並取勝提供了必要條件。 河西之戰。河西即現在甘肅的武威、張掖、酒泉等地,因位於黃河以西,自古稱為 河西,又稱河西走廊。它為內地至西域的通路,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時它仍在匈奴 的控制之下,對漢朝的側翼構成威脅。漢廷為了打通通西域的道路和鞏固西部地區,遂 決定展開河西之役,為此,組織強大的騎兵部隊,委派青年將領霍去病出徵河西匈奴軍。 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霍去病率精騎萬人出隴西,越烏鞘嶺,進擊河西走廊 的匈奴。他採取突然襲擊的戰法,長驅直入,在短短的6天內連破匈奴五王國。接著翻 越焉支山(今甘肅山丹大黃山)千餘里,與匈奴軍鏖戰於皋蘭山下,連戰皆捷,殲敵近 9000人,斬殺匈奴名王數人,俘虜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多人,凱旋而還。 同年夏天,漢武帝為了徹底聚殲河西匈奴軍,再次命令霍去病統軍出擊。為了防止 東北方向的匈奴左賢王部乘機進攻,他又讓張騫、李廣等人率偏師出右北平,攻打左賢 王,以策應霍去病主力的行動。 這一次,霍去病率精騎數萬出北地郡,繞道河西走廊之北,迂迴縱深達1000多公里, 遠出敵後,由西北向東南出擊,一路狂飆猛進,追忘逐北,大破匈奴各部,在祁連山與合黎山 之間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與河西匈奴主力展開決戰,殺敵3萬餘人,取得決定性 勝利。是役,霍去病共俘獲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國、將軍等百餘人,收降匈 奴渾邪王部眾4萬,全部佔領河西走廊地區。漢廷在那裡設定武威、酒泉、張掖、敦煌 四郡,移民實邊戍守生產。 河西之戰,給河西地區的匈奴軍以殲滅性打擊,使漢朝統治延伸到這一地區,打通 了漢通西域的道路,實現了“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目標,為進一步大規模反擊匈奴提供 了可能。 漠北之戰。經過漠南、河西兩大戰役的打擊,匈奴勢力遭到了重創,漢軍已完全佔 有了這場曠日持久反擊戰爭的主動權。然而匈奴不甘心失敗,仍繼續從事南下襲擾的活 動。並採納漢降將趙信的建議,準備引誘漢軍主力至沙漠以北地區,尋機加以殲滅。 漢武帝為了徹底殲滅匈奴主力,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邊患問題,針對匈奴認為漢軍不 能度幕(沙漠)輕留(輕入久留)的心理,將計就計,在經過充分準備後,決定對匈奴 採取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並且因勢利導,乘敵不備,確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尋 殲匈奴主力的具體作戰方針。武帝集中了精銳騎兵10萬人,組成兩個大的戰略集團,分 別由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統率。另以步兵幾十萬,馬匹十餘萬配合騎兵主力的 行動。衛青、霍去病受命後,各率精騎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沿東西兩路北進,決心 在漠北與匈奴進行會戰。 匈奴單于聞報漢兵將至,採納趙信建議,將部眾、牲畜、輜重轉移到更遠的北方, “以精兵待於幕北”。衛青出塞後,得知匈奴單于的戰略意圖,即率主力直撲單于所在, 橫渡大沙漠,北進幾百公里,尋殲單于本部。同時命令李廣、趙食其率所部從東面迂迴 策應。不久,衛青部主力與匈奴單于相遭遇。衛青下令用武剛車環繞為營,以防匈奴軍 的襲擊,接著便指揮5000精騎向單于軍發起猛攻,單于即遣一萬騎應戰。 雙方鏖戰至黃昏,大風驟起,飛沙撲面,兩軍難辨彼此。衛青乘勢分輕騎從左右迂 回包抄。單于見漢軍人多勢眾,自度無法取勝,遂帶數百精騎突圍,向西北逃遁。衛青 發現單于潛逃,即派輕騎連夜追擊,自率主力隨後跟進。是役雖然未能擒服單于,但一 舉殲俘匈奴軍19000人,挺進到寘顏山(今蒙古杭愛山南端)的趙信城,盡燒其城和匈 奴積粟而還。 在另一個方向,霍去病率軍出代郡和右北平,北進1000餘公里,渡過大漠,與匈奴 左賢王部接戰,盡殲其精銳,俘獲屯頭王、韓王以下70400餘人。左賢王及其將領棄軍 逃逸,霍去病乘勝追殺,直抵狼居胥山(今蒙古烏蘭巴托東),然後凱旋班師。 漠北之役是漢匈間規模最大,戰場距中原最遠,也是最艱鉅的一次戰役。是役,漢 軍雖然付出了很大代價,但共殲匈奴9萬餘人,嚴重地削弱了匈奴的勢力,使得其從此 無力大舉南下,造成了“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的局面。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至此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從根本上摧毀了匈奴賴以發動騷擾戰爭的軍事實力,使匈奴 再也無力對漢王朝構成巨大的軍事威脅。戰爭中,匈奴被殲人數累計高達15萬之多,無 力再與漢室相抗衡。匈奴失去水草豐盛、氣候溫和的河南、陰山和河西兩大基地,遠徙 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銳減,開始走向衰落了。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的勝利,也為漢王朝 加強和鞏固邊防建設,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各華人民的友好往來開闢了道路。漢武帝 在反擊匈奴的同時,移民墾邊,加強了北部的邊防。在對匈奴作戰過程中,漢朝為了爭 取與國,曾派遣張騫等人通西域,擴大了中外交流。而對匈奴戰爭的勝利,則幫助解除 了東北、西北各少數民族所受匈奴的威脅,送去了漢族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和文化 成就,促進各族人民的通商和友好往來,推動了邊疆少數民族的發展和民族間的融合, 也使中國同中亞、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比較通暢地開展起來。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 的勝利,在軍事領域中也具有積極的意義。它推動了騎兵隊伍的建設,積累了大規模騎 兵作戰的經驗,促進了戰術的革新。對於古代軍事理論的建設和戰爭實踐的發展均具有 深遠的影響。當然,戰爭也帶來一定的後遺症,如嚴重損耗了軍隊的實力;財力、物力 損失慘重:“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漢書·昭帝紀》);階級矛盾尖銳,即所謂 “盜賊滋起”等等。但所有這些與這次戰爭的正面意義相比較,無疑是次要的問題。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在軍事上的成功經驗,突出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進行充分 的戰爭準備,做到了“勝兵先勝而後求戰”。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根據對匈奴作戰 特點,大量建設騎兵,選用青年將領;軍事和外交密切配合,以孤立匈奴;實施戰時經 濟體制,保障對匈奴作戰的後勤供應。第二,高明運用騎兵戰術,採取積極進攻的方針。 漢軍在幾次重大戰役中都充分發揮了騎兵快速機動的特點,實施遠距離迂迴、包抄、突襲,連續進攻,不給敵手以喘息的機會,既能出其不意,又能威加於敵,給匈奴軍以大 創聚殲,取得了巨大的戰果。第三,採取各個擊破的方針。漢軍先弱後強,循序推進, 切斷匈奴各部之間的聯絡,分而制之,始終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同時,還能注意主力 與偏師之間的戰略配合,以偏師牽制敵人,以主力重創敵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7 # 劇情大爆發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熟悉漢朝歷史的朋友一定知道,在漢朝尤其是西漢這幾百年的歷史中,有一個民族和我們漢民族之間發生了非常多的衝突,那就是北方的匈奴人。這個部族在中國的秦朝時期就已經發展起來了。由於他們這個民族以遊牧為生,部落並沒有固定的土地,再加上他們的軍隊大多數是以騎兵為主,因此這個民族對漢朝造成了非常多的麻煩。

    漢朝從建國以來一直受匈奴的欺負,因為打不過人家,所以一直都是和人家笑臉相迎和親送東西。到了漢武帝的時候,這個局面終於要改變了。漢武帝先是在馬邑城設下伏兵要全殲匈奴主力,雖然匈奴人機靈逃走了,可漢匈之間也算是真正宣戰了。後來漢武帝幾次派兵攻打匈奴,衛青率領漢軍一舉攻下了匈奴的據點河南地(今黃河河套地區),從此以後匈奴人被趕出了黃河以南,再也不會對長安城造成直接的威脅了,漢軍也不再懼怕匈奴人了。

    鑑於匈奴人這麼喪心命狂的折騰,漢武帝只好重新召見出衛青,讓他率領三萬騎兵,去征討匈奴。當然衛青這次也不是一個人去戰鬥,漢武帝還任命衛尉蘇建為遊擊將軍,左內史李沮為強弩將軍,太僕公孫賀為騎將軍,代國相李蔡為輕車將軍,這四將都歸衛青調遣,大家一起從朔方出發。漢武帝覺得這樣分量還不夠,又命大行令李息、岸頭侯張次公為將軍,讓他們率軍從右北平出發,

    這次衛青大軍的主要目標,就是匈奴的右賢王,由於漢朝這次聲勢比較大,所以右賢王也得到了訊息、按行軍速度來說,這漢軍不走個一兩天是來不到這裡,這以後要是打起仗來,就沒時間了。乾脆今天晚上我來他個一醉方休,右賢王抱著酒罈子灌了大半宿才沉沉睡去。 那衛青是一般人嗎?他是連夜急行軍,還就在半夜時分趕到了右賢王的身邊,把沒有防備的右賢王軍隊團團圍住。不過這右賢王也不是一般人啊,被驚醒之後馬上帶著幾百騎兵向北突圍逃走了。得到訊息之後,衛青馬上派人去追趕,一直追出去幾百裡,右賢王已不見蹤跡。

    除此以外,還有數萬個匈奴男女被俘虜,上百萬頭的牲畜歸了大漢朝。衛青這次是立了大功,所以在剛剛回軍到邊塞的時候,漢武帝已經派使者來迎接了,他封衛青為大將軍。

    戰爭並沒有結束。隨後,伴隨著大漢王朝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的復甦,大漢的騎兵就越來越多,戰鬥力也越來越強。於是,漢武帝一看,天時、地利、人和已到,他馬上就以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主動出擊匈奴。然而,這一仗卻由於匈奴事先識破了漢軍的伏擊圖謀,進而導致馬邑之戰功敗垂成。此後,直到大漢王朝的另一位名將,也就是衛青將軍的親外甥——霍去病橫空出世,匈奴人才開始真正走向了窮途末路。只要開戰是屢戰屢敗,一仗打得比一仗慘。等到了大漢朝元狩四年以後,霍去病將軍更是直接帶領部隊越離侯山,渡弓閭河,與匈奴展開了激戰,一舉殲敵七萬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0餘人,從而使大漢朝百餘年的匈奴邊患得以基本上的解決。也正是因為這樣,才使漢朝面對強大的匈奴,打了100多年的仗。

  • 8 # Zh上善若水W

    我們知道,從古至今,如何抵禦外來敵對勢力或者民族的入侵一直是華夏民族要面對的問題。由於在中國歷史上的那麼多朝代中,大多數國家的疆域都非常廣闊,在國家的周圍一定會有非常多的異域小國或者遊牧民族。因此,這些敵對勢力為了掠奪資源,或者搶奪土地,總是會發動一些區域性的戰爭來迫使中國面對。因此,歷史上有非常多有關中國抗擊外來勢力的故事。今天我們講的這件事情,發生在漢朝,這場戰爭是漢王朝人民對北方的匈奴的戰爭。

    而漢朝時期,最大的敵人就是匈奴。漢朝和匈奴的百年戰爭,換來的是輝煌的漢朝。可你知道,漢朝對匈奴,一開始是處於弱勢的一方。所以西方初期,漢朝採起了和親政策,初漢六十餘年,有多位公主遠嫁匈奴,漢朝每年還贈送大量的財富給匈奴,雖然匈奴反覆無信,但好在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爭,為漢朝休養生息,發展經濟提供有利的機會。經過文景之治的發展,經濟達到了空前的強大,最終漢武帝結束了和親方式,對匈奴發起反擊戰爭,經過多年贏得了勝利。

    漢王朝與匈奴戰爭,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至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漢王朝與匈奴在中國北部和西北部廣大沙漠和山地進行的一場大規模的騎兵作戰。

    秦末漢初,中原戰亂。匈奴冒頓單于統一匈奴各部,軍事力量強大,號稱統率30餘萬騎兵,不斷襲掠西漢北部以及西北部的邊郡。但是西漢初年,由於長期戰亂,中原地區經濟殘破,人口銳減,百姓貧困,國庫空虛,軍力衰弱。又有異姓諸王的心腹隱患,急需一個較為穩定的發展期,無暇與匈奴進行較量,所以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進行休整。

    漢代政府在進行一系列調整之後,逐漸展開了與匈奴方面的對抗。早在元光二年(前133)的“馬邑之謀”雖未成功,卻拉開了與匈奴戰爭的序幕。

    元朔二年(前127),武帝遣車騎將軍衛青領兵出雲中,沿黃河北岸迂迴至隴西,奪取河南地,解除了匈奴對於長安地區的威脅漢在其地置朔方、五原郡,募民10萬徙居,又重新修繕蒙恬所築之秦長城,將河南建成出擊匈奴的重要地區。

    元狩二年(前121),武帝命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遠征。霍去病出隴西,越過焉支山1000餘里。之後渾邪王殺休屠王,率部4萬餘人降漢。漢在其地陸續設定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河西四郡。漢得河西四郡後,不但隔絕了匈奴與羌人的聯絡,而且打通了漢與西域的直接交通。

    元狩四年(前119),衛青、霍去病率領騎兵24萬,步兵及轉運者數十萬人,分東西兩路挺進漠北,窮追匈奴。衛青率西路軍北至寘顏山趙信城而還。霍去病率東路軍出代郡,出塞2000餘里,至狼居胥山,臨瀚海而還。這次戰役以後,匈奴主力向西北遠徙,而漠南無王庭。

    至此,漢王朝與匈奴之間的征戰基本結束。西漢王朝戰勝匈奴以後,對北方地區也加大了相對應的建設力度。邊郡和內地之間,郵亭驛置相望於道,聯絡大為增強。

    漢王朝與匈奴戰爭的性質問題,一直聚訟紛紜。從史學界討論情況來看,對景帝以前戰爭性質的認識大體一致,即漢朝進行的是自衛性的正義戰爭,而匈奴是“侵略”性的非正義戰爭。關於武帝與匈奴的戰爭,則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武帝對匈奴的戰爭是“侵略”性的非正義戰爭,另一種意見認為是“反侵略”性的正義戰爭。我認為這兩種意見都值得商榷。

  • 9 # 愚人之娛

    這是一場持續了一個幾個世紀的戰爭,長達三百多年,一場國力民力的消耗戰。

    從先秦開始,中原王朝便開始消耗大量的精力去抵禦北方的少數民族。公正的講,一個民族的崛起勢必會壓榨到其他民族的生存空間,甚至有滅族之禍。於是就有了戰爭,為了生存,為了利益。

    匈奴崛起

    在秦初,匈奴王朝便開始崛起,厲兵秣馬,四處征戰。終於,向下發現了新大陸,開始入侵中原領土。秦始皇耗舉國之力,修建萬里長城,以圖把威脅阻攔在長城之外。可惜事與願違,沒有看清中原王朝已暴亂四五百年的事實,以至於留下萬古罵名,實在可悲可嘆,千古一帝啊。

    百姓不理解秦始皇的好心,於是幾個帶頭分子大力搞破壞,於是烽煙四起,遍地狼煙。匈奴趁中原王朝互相殘殺之時,順黃河而下,搶佔大片領土,只待進一步攻擊。

    久戰不利

    最終,帶頭分子劉邦承襲帝位,建立漢朝。這期間,匈奴也多次侵犯漢朝,劉邦也無可奈何。終於,漢高祖以為逮著了一個天大的機會,所謂狡兔死,走狗烹。漢高祖懷疑韓信造反,便把他發配到與匈奴靠邊的地帶,以假借匈奴之手除掉韓信,又可以用韓信阻擋匈奴。韓信封地屢受匈奴騷擾,苦不堪言,最終揭竿而起,匈奴也趁此機會,一舉把前來的劉邦圍困在白登山,漢軍大敗,史稱“白登之圍”。

    以和養戰

    劉邦敗走後,攝於匈奴的威猛,從此便不敢再言戰了,每年都會贈送匈奴大批財物,與此同時,以公主和親,以求平安。因為中原王朝也打不起,國內到處都是事兒。

    此後的六十年,漢朝多次以公主下嫁,大量的財物也源源不斷進入匈奴人的腰包。似乎所有的忍辱負重都是為了等來光輝的到來,終於六十年後,漢武帝出現。

    漢武大帝

    漢武帝也是個暴脾氣,看祖輩忍氣吞聲六十年,氣不打一處來,於是決定全面反擊。因為這六十年的與民休息,無為而治,漢朝的實力大大增強,不再是任匈奴欺辱的物件。

    漢武帝元光六年,以衛青為車騎將軍,兵出上谷,斬獲敵首七百,首站告捷。

    元朔元年秋,將軍衛青出雁門(山西代縣),匈奴人又送了幾千個人頭。

    元朔二年春,將軍衛青出雲中,置五原,朔方,也就是當今的內蒙古烏拉特旗東一帶。

    三年後,衛青出朔方,斬敵五萬。

    。。。

    此後捷報頻傳,最終匈奴投降。在這四十年的時光裡,漢武帝愣是把匈奴趕到了沙漠以北的遼闊大地,不敢再輕易南下。愚人只想說,厲害了,漢武大帝!

    昭君出塞

    漢武帝后,耗光了國力,西漢開始慢慢式微。到漢元帝,又開始以和親的方式來緩解北方壓力,一個男人不行,往往讓女人付出代價。最終,孤苦無依的王昭君以公主的身份出塞和親,傳聞,北上途中,凡是大雁瞅到王昭君,一時紛紛看呆,心裡琢磨:你長這麼漂亮,讓我鳥族如何是好。於是大雁們紛紛五體投地,跌落空中。莫非,王昭君是花族的?

    遠走中亞

    到了漢和帝,這位年紀輕輕的小夥子,勵精圖治,將反覆的匈奴人徹底趕出了漢朝的視野範圍,從此匈奴終於意識到漢族人不是好惹的,於是遠遁中亞歐洲,開始折騰遠方的勞動人民。

  • 10 # 獨秀文苑

    匈奴崛起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來自北方草原的霸主,歷來是中原王朝的隱患。早在戰國時期就有趙國李牧大破匈奴,秦朝也有蒙恬北伐匈奴修住長城。

    漢高祖劉邦為了抵坑匈奴而有白登之圍,漢初國力衰弱而和匈奴實行和親的政策。

    漢武帝時期國力提高而對外改變了和親的政策改用武力征服,漢武帝大量進行對外戰爭先後任用李廣,衛青,霍去病討伐匈奴。

    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從此以後匈奴實力開始削弱。大漢王朝開始掌握了主動權,漢武帝對匈奴的大規模的作戰,改變了漢初屈辱的和親政策對匈奴每年給以大量的金銀財物。

    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是一次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一次激烈的對坑。確立大漢王朝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強了民族的自信心。漢朝對西域等地區的收服打開了漢朝對外交往的大門。中外互通有無。

    漢武帝的對外戰爭是多方面的,打開了對外交往的大門,中外文化的交流,外來人員的流入對內由於連年的戰爭,導致國庫空虛,百姓生活艱苦,農民揭竿而起。

    總之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是一次偉大的戰爭,它影響深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 第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