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實際上,道光作為繼承人是滿朝基本承認的。

    嘉慶之前的表露,對道光的預設,都能夠說明問題。所以繼後及兩個兒子也早就放棄了奪位的想法。面對找不到遺詔的突發情況,繼後雖然手足無措但也明白乾不過道光,那還不如大度承認現實,這對自己的兒子也好。

    要知道,道光是清代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這不僅是嘉慶所期望的,也是大多數官員期望的局面。

  • 2 # 看遍山川

    道光皇帝繼位的時候雖然沒有像他祖爺爺雍正那檔口整出讓後人嘮叨的么蛾子事,但也讓他頭上冒冷汗,旻寧在邁向金鑾殿時的步伐絲毫沒有輕鬆,就因為他爹嘉慶皇帝死地太突然。

    嘉慶二十五年,嘉慶於熱河行宮避暑山莊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駕崩了,這事來得實在是太倉促,讓人措手不及。嘉慶的死因眾說紛紜給後人留下了遺案,連他的棺材板都一時半會兒沒有找到,更要命的是大行皇帝的繼位遺詔不見蹤影。

    按照道理嘉慶繼承祖制秘密立儲,早就傳聞他在嘉慶四年已經把這事辦妥了。遺詔皇帝自己身上帶一份,另一份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問題是皇帝嚥氣後,在他身上找不到繼位遺詔,乾清宮匾額後面也沒有找到,這下子旻寧尷尬了不是。

    雖然嘉慶立旻寧為儲君這在旁人看來不是什麼秘密,但畢竟事關重大,沒有文字證據那些軍機大臣可是會耍心眼的。嘉慶不止旻寧一個皇子,當時成年皇子還有二十五歲的皇三子綿愷和十五歲的皇四子綿忻,到底立誰,裡面牽扯到從龍有功和今後的身家性命問題,難保有人會鋌而走險。況且怎麼昭告天下,總不能說因為沒有找到遺詔,大夥猜先帝是立的旻寧吧。

    這時候皇太后的態度至關重要,道光心裡緊張的是,嘉慶的鈕鈷祿氏皇后正是自己兩個皇弟綿愷和綿忻的生母。嘉慶有意立旻寧為儲君,又封有兩個成年兒子的鈕鈷祿氏為皇后,看似沒有按常理出牌,但他也沒有料到自己會突然猝死,他想當然將來自己總會處理好這事。

    道光“命內務府大臣帶領首領太監等馳驛前赴圓明園”去“徵詢”皇太后的意思。可以想象鈕鈷祿氏當時的坐立不安和複雜心態,她當然想立自己親生兒子為嗣君了,但經過權衡,她下了一道頗具深意的懿旨,“大行皇帝未及明諭,為此特降懿旨,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 ”

    這位皇太后應該在清史裡留下一筆,她講明瞭雖然嘉慶“未及明諭”(也就是至少沒有在第一時間找到嘉慶的傳位詔書),但從大局穩定出發,鈕鈷祿氏還是選擇了眾望所歸的旻寧做了皇帝。

    畢竟旻寧是嘉慶的嫡長子,長期以來被嘉慶當作接班人培養,旻寧的勢力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雖然綿愷和綿忻是皇太后鈕鈷祿氏的親兒子,但他們倆人的胳膊無論如何都擰不過旻寧這條大腿的。與其冒險魚死網破,還不如明哲保身做個順水人情保全自己母子三人,鈕鈷祿氏是深宮一普通女子,她沒有翻天覆地近乎於政變的想法和能力。

    至於後來找到了嘉慶存放遺詔的小金盒,開啟後確實裡面存有讓旻寧繼承大位的詔書,但那是後來的事了,道光在打“補丁”。

  • 3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嘉慶帝駕崩之後,的確出現了遺詔下落不明的情況。但是,這所謂的遺詔並不是傳統意義上呢傳位遺詔,而是秘密立儲的詔書。換言之,這個東西並不是嘉慶帝臨終前才搞出來的,而是嘉慶四年嘉慶帝秘立嫡長子綿寧為皇太子時就已經存在的東西。之所以下落不明也並不是真正丟失了,僅僅是事起倉促、暫時沒有找到而已,這就是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不敢“自專”的原因所在。

    雍正帝在經歷過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之後,為了避免兄弟鬩牆的人倫悲劇再次上演,搞出了“秘密立儲”。即立皇太子,但是不明立,而是將秘密確定的皇太子書寫於密詔之上,一式兩份,一份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一份皇帝自己隨身攜帶。在皇帝去世之後,這兩份密詔才允許公開,而嘉慶帝去世後暫時沒有找到的就是他隨身攜帶的那一份。換言之,即便嘉慶帝隨身攜帶的那份密詔遺失了,密詔依然是有第二份存在的,只是遠在北京而不在嘉慶帝去世的避暑山莊!

    除此之外,所謂秘密立儲表面上看的確除了皇帝以外沒有誰知道這個密立的皇太子是誰。但皇帝也是人,也有好惡,對皇子的喜愛和重視程度自然也是有所區別的,群臣對於皇帝中意哪位皇子恐怕早已心知肚明。既然知道大概其誰是未來的皇帝了,站隊無可避免。如果說嘉慶四年嘉慶帝剛剛密立綿寧為皇太子之時群臣或許還有可能無從猜測,在嘉慶帝封綿寧為智親王之後,綿寧作為密立皇太子的身份恐怕已然不是什麼秘密了。由於群臣站隊以及綿寧的多年經營,其關係網早已根深蒂固,選不上綿愷等人可以企及的。嘉慶帝去世之後,其隨身攜帶的密立詔書暫時沒有被找到。由誰來即位表面上看,全憑孝和睿皇后鈕鈷祿氏一句話。但是,她面臨著兩個問題:一、詔書不僅只有嘉慶帝身邊的這一份,北京還有一份合法的詔書存在。二、綿寧作為密立皇太子幾乎早已是公開的秘密,群臣也早已開始站隊,綿寧的勢力實際上已經滲透到了各個角落。嘉慶帝去世,綿寧一黨早已在彈冠相慶,沒有誰會容許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在這上面作文章!

    換言之,如果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宣佈由自己的親生兒子綿愷、綿忻繼承皇位。首先,綿寧一黨就不會坐以待斃,即便綿愷或綿忻強行繼承皇位,能不能控制住局面就是個大問題。其次,一旦北京的詔書被綿寧獲取,孝和睿皇后母子轉眼便成了“篡位”的亂臣賊子,能夠善終恐怕都很難說。因為早在嘉慶四年,嘉慶帝便已經密立綿寧為皇太子。因此,在之後的二十多年裡,嘉慶帝對於孝和睿皇后母子一直是刻意壓制的,他們的實力根本不足以與綿寧抗衡。加之還有另一份遺詔存在,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根本別無選擇!選擇綿寧,她依然可以以繼母的身份成為皇太后。選擇自己的親兒子,自己無非也是皇太后。彼時不是清末,無論是綿寧還是自己的親兒子即位,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恐怕都成不了慈禧太后那樣的人物。如果選擇自己的親兒子,很可能不僅孝和睿皇后難得善終,她的兩個親生兒子恐怕下場也會非常淒涼。在權衡利弊之後,孝和睿皇后作出了明智的決定,那就是選擇綿寧。所以說,並不是孝和睿皇后不想讓自己的親兒子繼承皇位,而是根本做不到,她別無選擇。最終,綿寧繼承了皇位,更名旻寧,改元道光,是為道光帝。也正是孝和睿皇后的明智決定,換取了自己和兩個親兒子的終生富貴。雖然孝和睿皇后比道光帝大不了幾歲、而且其宗法地位也在道光帝生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之下,但是道光帝即位之後依然以對待嫡母一般對待她,對她的兩個兒子也是儘量保全,綿愷、綿忻皆得以善終。

    提問者刻意說什麼皇后有親兒子,殊不知,孝和睿皇后僅僅是繼後,在她之上還有嘉慶帝的原配皇后孝淑睿皇后!而這位孝淑睿皇后正是道光帝的親媽!也就是說,即便拋開其他的一切,從宗法制度而言,原配所生嫡長子的地位也遠在繼室所生嫡子之上。當皇帝作為清朝歷史上唯一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實至名歸。

  • 4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是為了保全自己母子。

    當集權帝制發展到清朝,皇帝的權力已然達到頂峰,帝國內部基本沒有能夠制約皇帝的勢力存在,外戚、宦官、文臣、武將,統統只有俯首聽命的份,但清朝的皇帝也有很多煩惱,其中一項就是怎麼選繼承人。

    中原王朝一向流傳有“立嫡不立庶,傳長不傳幼”的傳統,嫡長子是皇位繼承的優先選擇,只不過這個傳統貫徹得很不好,經常出現非長或者非嫡皇子繼位的情況。滿人入主中原後,更是基本摒棄了這個傳統,清朝十二帝只有一個是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這個皇帝,就是今天的主角——道光帝。

    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前,清朝(後金)的君主選擇更多的是幾個威望人物商量著來,背後往往伴隨激烈的權力爭奪,皇太極、順治帝和康熙帝都屬此例。到康熙帝手裡,他本想參照中原王朝預立太子的儲君制度,所立人選便是他的嫡長子胤礽。

    可惜康熙帝超長待機,皇子們各個羽翼豐滿,胤礽最終在皇位爭奪戰中敗落,但在這場幾乎席捲滿朝文武的爭奪戰中,康熙帝真正見識到了太子爭奪戰的激烈與殘酷,他最終決定把預立儲君制度掃進了歷史垃圾堆,實行秘密立儲制度,併為後世沿用。

    說是秘密立儲,其實一點也不秘密,畢竟儲君將來是要為君的,皇帝在世時肯定要著重培養儲君的政務能力,不能將來皇帝駕崩,詔書拿出來一看,拉個毫無政治經驗的皇帝就上去吧。

    或許你會說皇帝可以培養全部皇子嘛,這樣更不行,因為很容易重演康熙帝晚年那種激烈奪位的場景,就算沒上演,新皇帝上位後,也要著手對付圍繞在兄弟們身邊的一個個政治小團體,同樣是一種政治鬥爭。

    所以說,秘密立儲制度除了沒有明確的太子之位外,其他該有的都有,比如雍正帝把三子弘時趕出去過繼了,傳位給四子弘曆的意思再明確不過,他甚至曾將傳位密旨密示鄂爾泰、張廷玉兩人。乾隆帝更是生前退位,下一任皇帝都指定了,更無秘密可言。

    把這個道理套在道光帝身上,最是合適不過。

    道光帝旻寧是嘉慶帝的嫡次子,不過嘉慶帝嫡長子早夭,旻寧就是事實上的嫡長子。

    早在嘉慶帝未登上皇位之前,旻寧就得到了祖父乾隆帝的賞識,十歲時他曾隨乾隆帝打獵獲鹿,獲得乾隆帝賞賜的黃馬褂和花翎。

    嘉慶元年(1796年),剛剛退位成為太上皇的乾隆帝給旻寧操辦了大婚,還特許旻寧婚後仍可在宮內居住。

    到嘉慶十八年(1813年),清朝發生了千古未有的大事——天理教徒竟然在京城發動起義,還打進了紫禁城,直指嘉慶帝的寶座。當時大多數皇子和妃嬪都驚慌失措,唯有旻寧冷靜應對,帶著一隊人馬進行反擊,還用鳥槍射殺了幾名天理教教徒。

    經過這次事件,不僅是嘉慶帝,就連朝中文武大臣夜都認為旻寧處變不驚,頗有天子風範,嘉慶帝也不斷為旻寧培植政治勢力,等於向世人宣告旻寧就是他的接班人。

    然而,當嘉慶帝去世的時候,大臣們卻沒能找到立儲詔書。

    立儲詔書是清朝秘密立儲制度的關鍵,皇帝選定繼承人之後並不宣佈,而是預立密詔放好,一藏於幹清官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一藏於皇帝隨身所帶的金盒中。等到皇帝駕崩後,大臣們把詔書拿出來宣佈,新君於是登基。

    可現在嘉慶帝的詔書找不到了,嘉慶帝生前又沒有明確指定繼承人,皇位該由誰來繼承呢?

    關鍵時刻,皇后出場了。

    這個皇后可不是旻寧的生母孝淑皇后,而是他的繼母孝和睿皇后,尤其這個繼母自己也有兩個兒子,對旻寧可謂頗有威脅。

    不過最終孝和睿皇后沒有立自己的兒子,而是立了旻寧。

    二十五年八月,仁宗幸熱河崩,後傳旨令宣宗嗣位。——《清史稿·后妃傳》

    這應該是孝和睿皇后仔細考慮後的結果,她的兩個兒子一個25歲,一個15歲,比起38歲的旻寧來,飯都少吃了十幾年,別說沒什麼政治經驗,在朝中更是毫無根基。

    說白了,旻寧繼位本就是必然的結果,只是因為嘉慶帝死的突然,加上立儲詔書找不到了,少了名義上的東西,現在她這個皇后就是用來補這個東西的,如果她不想補或者說加點其他東西的話,樹大根深的旻寧豈會善罷甘休,等待她們母子的就是一股腥風血雨了。

    再算上孝和睿皇后是旻寧的繼母,對他是有足夠了解的,她認定自己下詔讓旻寧繼位,旻寧必定會善待她們母子。事實也的確如此,道光帝繼位後,對孝和睿皇后的供養問安都非常到位,直到孝和睿皇后去世。

  • 5 # 棍哥觀史

    歷1820年即嘉慶二十五年,9月2日,嘉慶皇帝暴斃在承德避暑山莊,清王朝又一次出現了國家領導人“出缺”的危機。如果按照雍正時期形成定製的立儲規矩來做,老皇帝生前就應該在立儲密旨上寫下繼承人的名字,一式兩份,一份由皇帝隨身攜帶,然後一份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之後,等到老皇帝撒手歸西的時候再分別取出這兩份密旨,印證之下再按照旨意行事。

    按理來說嘉慶皇帝死的時候已經年過六旬,應該對繼承人的問題也經歷過一番思慮才對。於是幾經權衡,大家還是決定對嘉慶的遺體、在世時候的親近物品進行搜查,希望在此能找到皇帝的立儲密旨,遵旨擁立新君主即位。大臣們之所以這麼著急,這是因為清朝皇族家法規定,沒有新的接班人,朝廷就不能向天下宣佈老皇帝的死訊,而此時又正值盛夏,恐怕耽擱不了幾天嘉慶的遺體就會腐化變味,由此也可知“國不可一日無君”絕非一句空話。

    “二十五年八月,仁宗幸熱河崩,後傳旨令宣宗嗣位”。——《清史稿·后妃傳》

    但是奇怪的是,軍機大臣們把嘉慶以及他從北京帶來的十幾口大箱子給翻了個底朝天都始終沒有發現密旨的蹤跡。這時候有人心裡就開始打鼓了:難不成皇帝將立儲密旨留在北京了?此行皇帝要離京好幾十天,把這麼個絕密檔案留在北京並不安全,這種做法的可能性並不是很大。這個時候,根據《清史稿·宗室禧恩傳》記載,群臣大致分為了兩派,以內務府大臣禧恩為首的認為不必再找了,再找下去也是白費時間,應該立即擁立皇次子綿寧繼承皇位;而軍機大臣託津、戴均元認為此事事關重大,必須以立儲密旨為準。結果這兩派人為此就吵起來了,爭得是面紅耳赤。而就在皇位空懸,大臣們爭論不休的情況下,這時候卻從北京傳來了孝和睿皇后的懿旨,命令綿寧繼位為帝。

    雖然後來據史料記載,大家還是在嘉慶的一個貼身小太監身上找到了他的立儲密旨,上面果然寫的是綿寧的名字,於是大家遵照聖旨所書,擁護綿寧為下一代君主。但是在聖旨尚未找到的當時,皇后一得到嘉慶駕崩的訊息就讓綿寧即皇帝位,無疑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綿寧安撫朝局,穩定人心,綿寧登基後為報她昔日的擁戴之功,對她是百般孝順,甚至直稱其為“皇母”,視親母一般,對她的兩個兒子也是高看一眼,極盡兄長之宜。

    那麼不禁有人就要問了,既然皇后此時自己有兒子,為什麼還要綿寧當皇帝呢?難不成真如野史所說,這年齡僅僅相差7歲的“母子”二人揹著嘉慶私通,有著不為人知的私情?

    我個人認為私通之說還是不可信的,尤其是像道光這麼古板的一個人,皇后之所以會贊成綿寧為帝,還是出於對當時形勢的合理判斷。

    身份尊貴

    綿寧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所生,嫡出,又在嘉慶活著的諸位兒子中居長,是名副其實的嫡長子,這點在封建宗法社會中無可逾越。

    綿寧深受祖父乾隆喜愛

    太上皇晚年不僅親手主持了綿寧的婚禮,還特許新婚夫婦可以接著住在皇宮裡面,這就是一次特例。況且此次綿寧大喜,祖父太上皇、皇父嘉慶接連出席替他操辦,其隆重程度在大清朝歷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乾隆對這個小皇孫的喜愛也是溢於言表了。

    事變中立下大功,獲得嘉慶讚賞

    嘉慶十八年爆發了以林清為首的天理教攻打紫禁城事變,綿寧在此次事件中指揮得當,事後又表現得很謙卑,很受嘉慶讚賞,止不住口地誇讚他說“忠孝兼備,豈容稍靳恩施”,為此還賞了他一個“智親王”的爵位,讓他成了在諸位兄弟中爵位最高的人。

    正是因為以上的諸點,皇后自知自己膝下兩個兒子綿愷、綿忻與綿寧爭奪皇位不是對手,加之自己深知他又是個“迂腐頑固”的人,必會知恩圖報,她也就只好借坡下驢,退而求其次,讓兩個兒子退出皇位爭奪戰,以保母子三人周全,這也足見她敏銳的洞察力與政治遠見了。

  • 6 # 尋根拜祖

    關於道光即位問題,就是個歷史冤案。後來的史書中,雖然對此事多有“彌補”,煞有其事地說,現場是如何開啟小金盒,找到了嘉慶四年就寫好的,冊立旻寧為皇太子的詔書。但前後記載說法的不一致,還是透露出玄機:道光即位,根本沒有遺詔!

    根據記載,嘉慶帝第一天出現不舒服的症狀,當天還出席了祭祀活動。第二天病情加重,當天就駕崩了,駕崩前肯定沒有留下關於繼承人的交代。

    所以,嘉慶駕崩後,熱河一片混亂,大臣們四處尋找皇帝遺詔。按史書說法,在嘉慶帝近侍身上,找到了小金盒,裡面有冊封旻寧為皇太子的詔書。

    不過,顯然這個說法疑點頗多。

    首先,宗室大臣禧恩“建議”立旻寧,軍機大臣戴均元、託津很猶豫。假如有遺詔,奉詔行事就好了,還需要禧恩的“建議”嗎?戴均元和託津又何來“猶豫”?

    其次,按秘密立儲規定,繼位詔書應該有兩份,除了皇帝隨身攜帶的一份,還有一份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可是,自始自終沒提正大光明匾後面的那一份,那一份去哪兒了?

    其三,遺詔的開啟和宣讀,應該有軍機大臣和眾皇子在場。可是當時連旻寧都不在場的情況下,就開啟了遺詔,不合法。

    其四,嘉慶皇后鈕祜祿氏,從北京發來懿旨,指令旻寧繼承大統。按照清廷的法律,鈕祜祿皇后的做法是違法的,她沒有資格指定接班人。那麼皇后為什麼違法,參與到立儲中來?只有一個解釋:皇帝的繼位詔書沒了,皇后迫不得已,以自己的特殊身份,為旻寧背書!

    鈕祜祿皇后的懿旨非常重要,在沒有繼位詔書的情況下,皇后的懿旨至少頂一半作用,也為旻寧繼位的合法性增添了砝碼。

    其實,鈕祜祿皇后有足夠的理由,不參與此事,甚至自私一點,讓她的親兒子繼位。那麼她為什麼沒這麼做?

    原因有兩個,一是有難度,基本做不到,二是沒必要。

    先說做不到。旻寧作為接班人,其實毫無懸念,雖然沒找到繼位詔書,但朝野都心知肚明。當年乾隆皇帝對這個嫡長孫就疼愛有加,親自為他完婚,還賜他婚後不出宮居住的特權,早已默認了他作為繼承人的身份。

    另外,嘉慶對旻寧的偏愛也是有目共睹,鈕祜祿氏不可能不知道嘉慶的意圖。

    遺詔雖然一時沒找到,誰敢保證真的沒有?鈕祜祿氏假如有野心,遺詔又被找到了,她該怎麼辦?

    即便找不到遺詔,外朝的大臣們恐怕也不會答應鈕祜祿皇后,與他們相悖的決定。為大臣們背書沒問題,意見相左時,她想操控外朝,難度太大,幾乎不可能!

    再說沒必要。旻寧生母是嘉慶第一任皇后,去世早。母親去世後,嘉慶就將旻寧交由鈕祜祿氏扶養。鈕祜祿氏對旻寧視如己出,旻寧也是對鈕祜祿如生母,與鈕祜祿氏的兩個兒子,關係非常親密。

    也就是說,旻寧雖不是鈕祜祿親生,要論他們之間的感情,一點也不比親生的差。在這種情況下,鈕祜祿皇后沒必要,也不忍心做出對他不利的事!

    綜合了以上幾點,鈕祜祿皇后第一時間發出懿旨,扶立旻寧,就是意料中的事!

  • 7 # 才思敏捷胖虎

     對於道光大家知道的就是鴉片戰爭,他沒能阻止中國鴉片戰爭的爆發所以大家都定性他是一個昏君但其實也不是他的錯。

      嘉慶為什麼傳位給道光

      對於道光皇帝,很多人多他的瞭解僅僅是鴉片戰爭而已。由此就認為道光皇帝是一個昏君,這就太冤枉道光了。當時清廷已經全面糜爛,身為網中央的道光自己自然是什麼也做不了。要想打破大網的束縛,唯一的辦法就是全面重新洗牌。從當時的局面來看,嘉慶選擇道光是最好的選擇,也是他唯一的選擇。

    嘉慶為什麼傳位給道光 嘉慶錯立皇后和太子謎

      1 道光比較孝順,而且頗得乾隆喜愛

      在清朝的歷史上,道光是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道光生母是嘉慶正牌皇后,在古代選擇皇位繼承人時,要麼立長、要麼立嫡、要麼立賢。道光是嘉慶皇帝的嫡長子,這就佔了兩大優勢,這在古代分量是相當重的。而且嘉慶和皇后的關係很好,對這個兒子自然十分喜歡。至於個人能力方面,道光也是皇子中最強的。道光的名字叫做旻寧,他的學習成績非常好,儒家經典說的頭頭是道。嘉慶自己也是一個這樣的皇帝,自然對旻寧比較欣賞。最重要的是孝順,旻寧對嘉慶十分孝順,絲毫沒有說自己要接班的意思,也從來不打聽這些事情。這一系列的因素,使旻寧幾乎成了嘉慶的唯一人選。只要他不出什麼意外,熬死嘉慶繼位沒有任何的問題。

      還有一個原因是嘉慶不能忽視的,那就是乾隆對旻寧的態度。乾隆皇帝在晚年十分喜歡自己的這個孫子,嘉慶也似乎看出了什麼。在中國歷史上,有個好兒子得以接班的人大有人在。首先就是朱高熾,因為他的好兒子朱瞻基,朱棣才把皇位傳給了他。往近的說,當年康熙之所以把皇位傳給雍正,這其中就有欣賞乾隆的因素。現在自然也不例外,看到乾隆如此喜歡旻寧,這對嘉慶絕對是一件好事。其實在嘉慶登基的第四年,他就秘密立旻寧為儲君,這是嘉慶唯一的選擇。嘉慶皇帝的武力是不怎麼樣的,而它的兒子旻寧則是弓馬嫻熟。乾隆皇帝的口頭禪就是:“騎射乃滿洲立國之本。”旻寧從各個方面都符合皇帝的條件,最終成為了嘉慶的接班人。

      2 隨機應變的能力比較強,無力應對新時代的挑戰

      公元1813年,200多名天理教教眾突然衝入了紫禁城,甚至逼近了皇后的住所。當時嘉慶皇帝正在外地,宮裡是沒有說話有分量的重要人物的。巧的很,旻寧那一天正好在宮裡,他立刻指揮侍衛圍剿這些天理教教徒。旻寧自己使用鳥銃擊斃了兩名教徒,在旻寧的指揮下,這場暴動被成功鎮壓下去。嘉慶皇帝返回北京以後,加封旻寧為智親王。經過這一事件,旻寧在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站穩了腳跟。那些皇室宗親都認為旻寧是最合適的繼承人,對旻寧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1820年,嘉慶皇帝在承德突然去世。由於事發突然,一時找不到皇帝的詔書。因此一派貴族們認為應該立刻擁立旻寧登基,另一派則認為必須先找到詔書再決定。雖然他們也知道詔書上寫的就是旻寧的名字,這就是人大還是法大的問題。

      最終找到了詔書,上面果然就是旻寧的名字,就這樣,道光皇帝新鮮出爐。道光皇帝是清朝最為節儉的皇帝,甚至經常穿著打補丁的衣服。他希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來影響自己的官員們。可是清廷已經病入膏肓,依靠這點動作是起不了什麼作用的。很多人認為道光是一個昏君,這就有一些太難為古人了。作為一個傳統教育下誕生的皇帝,他無力應對近代發生的新威脅。說到當時的腐敗問題,在當時的統治框架下,皇帝處於統治網的正中心。他無法也不能摧毀自己依賴生存的大網,這也是歷朝歷代反腐都難見成效的最大原因。認真地說,道光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但是面對近代威脅,他立刻就手足無措了。

      嘉慶帝在選立皇太子與冊立中宮皇后這兩件重大事情上面,還真是犯了大錯,險些釀成大禍。

      立太子和立皇后之間有矛盾嗎?為什麼不可以同時冊立呢?事實證明這確實是一對矛盾,必須做出選擇,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問題。因為旻寧並非皇后鈕祜祿氏親生,如果嘉慶帝冊立旻寧為太子,再冊立鈕祜祿氏為中宮皇后,一旦他駕崩,中宮皇后就變成了太后,那麼,太后如果有自己的兒子,有可能會擁子自重,對太子的繼立構成很大威脅。所以,像這樣的事情,明智的皇帝是一定要避開的。

      可悲的是,嘉慶帝錯走了這著險棋,卻渾然不覺,這是否可以認為是應驗了他自己所說的“悟性遲鈍”呢?

      也難怪,嘉慶帝遇到了一個天大的難題,這就是他要在兩個最優秀的人之中進行抉擇。這兩個人,一個是他的皇二子旻寧,一個是他和乾隆帝都非常喜愛的貴妃鈕祜祿氏。在這兩個人之中,他要做一個決定:是如期立旻寧為太子,還是要在適當的時候立鈕祜祿氏為中宮皇后?

      讓我們先認識一下讓嘉慶帝非常糾結的這兩個人。

      先說旻寧。旻寧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皇子,嘉慶帝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就屬意於他。

      第一,旻寧是嫡子。旻寧出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他的生母是嘉慶帝孝淑睿皇后。檔案中這樣記載:“宣宗成皇帝,仁宗第二子也,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清列朝後妃傳稿》)旻寧的生母喜塔臘氏,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進宮,奉乾隆帝之命成為顒琰的嫡福晉。與顒琰結婚後,喜塔臘氏生育了三個孩子:二女一子,那個皇子就是旻寧。嘉慶元年(1796年),乾隆帝禪位,顒琰繼立,嘉慶帝“奉太上皇帝命,冊立嫡妃喜塔臘氏為皇后”(《清仁宗實錄》)。喜塔臘氏既為皇后,那麼,她的皇子旻寧就成為了嘉慶帝的嫡子。

      第二,被爺爺看中。旻寧的爺爺是乾隆帝,他非常喜歡這個孫子。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81歲的乾隆帝率領文武百官,到威遜格爾圍場行圍打獵。這次,他特地帶上了10歲的旻寧。旻寧這麼小就被老皇帝帶出去見世面,說明他很是得寵。令人驚奇的是,小旻寧居然有出色的表現。旻寧引弓射箭,一舉中鹿。乾隆帝大喜,當即賞給旻寧黃馬褂和花翎,給予極大的肯定。同時,賦詩一首,以志其事:“堯年避暑奉慈寧,樺室安居聰敬聽。老我策驄尚武服,幼孫中鹿賜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爭先早二齡。”(《清宣宗實錄》)這件事,旻寧和他身邊的人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大概乾隆帝的這種做法,“期勖之意深矣”(《清宣宗實錄》)。意思是,乾隆帝對這個僅有10歲的孫子有所期待,進而加以勉勵。

      第三,被父皇看中。不管旻寧多麼優秀,被乾隆帝看中,作用並不太大,因為,他是否能夠成為將來的皇太子,不是爺爺說了算,而是由父皇說了算。那他的父皇是什麼態度呢?旻寧是一位文武兼長的人才,從小就顯露出才華。文的方面,資料中說他特別聰明,一目十行:“六齡就傅,聰明天亶,目下十行。”(《清宣宗實錄》)雖然這種評價來源於官方,難免有溢美之詞,但是,在《道光朝東華續錄》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就不會是阿諛之詞了。道光帝的文采確實不錯,他寫了好多詩文,還集結成書,出了詩集《養正書屋詩文全集》,收錄了道光帝近3000首詩文。武的方面,旻寧更是很神奇,有資料記載,他八歲的時候,參加了一次射箭比賽,他用小弓箭連中兩箭,在場的人都看得傻了眼。乾隆帝當即下令,如果能中三箭,就賞給黃馬褂。旻寧很較勁,張弓發射,一舉射中。乾隆帝必須兌現諾言,可是,哪有那麼小的黃馬褂啊,於是:“倉猝間不得小褂,則以大者裹之,抱而去。”(《清宮逸聞》)所以,我們可以認為,旻寧是被乾隆帝和嘉慶帝兩位帝王看中的接班人。

      接下來,我們再認識一下鈕祜祿氏。這個女人,在顒琰的後宮之中,很有優勢。

      第一,出身名門。鈕祜祿氏是清朝開國元勳額亦都的後代,她的父親恭阿拉是“額亦都五世孫”(《清列朝後妃傳稿》)。額亦都那還了得嗎?努爾哈赤稱讚他是佐命開國的五大臣之首,大清第一功臣,他的後代當然是名門之後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她的家境並不富裕。

      第二,丈夫喜愛。鈕祜祿氏出生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比丈夫顒琰小16歲。這樣一個年齡,顒琰是很喜歡的。鈕祜祿氏一入宮,就被封為顒琰的側福晉。嘉慶元年(1796年),是鈕祜祿氏發展最為關鍵的一年。這一年,她得到了最理想的封贈:“嘉慶元年正月,仁宗登極,冊封貴妃,時年二十一。”(《清皇室四譜》)嘉慶皇帝一即位,鈕祜祿氏就得到了這麼高的封贈,位居中宮皇后之次,是嘉慶帝后宮中的二號人物,這是宮中絕無僅有的特殊待遇,很不簡單。她這個不錯的封贈,主要是兩個人起了關鍵作用:公公乾隆帝和丈夫嘉慶帝。毫無疑問,乾隆帝很喜歡這位兒媳婦。因為,雖然此時顒琰已經繼承了帝位,但這麼高的宮中封號,是要稟明乾隆帝的。當然,嘉慶帝對於這位小自己16歲的女人,是寵愛不盡的。後來的發展也證明,嘉慶帝很喜歡這個女人。

      第三,很不錯的生育。鈕祜祿氏進宮後,深得嘉慶帝喜愛。嘉慶帝和她生育了三個孩子,這在嘉慶帝后宮之中是最多的了。尤其是鈕祜祿氏生育了兩個皇子,這在嘉慶帝后妃之中,再無二例。嘉慶帝一共有五個皇子,其中有兩個皇子是鈕祜祿氏所生。后妃能否生育,是她們能否得寵的條件之一,尤其是生了皇子,地位會有很大的提升。而在嘉慶帝並不多的皇子之中,鈕祜祿氏生育了兩個,實屬幸運,她在嘉慶帝心目中的地位應該是高於其他妃嬪的。所以,鈕祜祿氏焦急地等待著,有朝一日能打一個翻身仗。

      第四,太上皇的意中人。太上皇就是她的公公乾隆帝。這很奇怪,鈕祜祿氏作為兒媳婦,很得公公的寵愛。乾隆帝對於鈕祜祿氏印象很不錯,先在嘉慶元年(1796年)同意將她冊封為貴妃,為她以後晉升鋪平了道路。接著,在嘉慶二年(1797年),孝淑皇后死後,乾隆帝力推鈕祜祿氏,要進一步晉封她的封號。乾隆帝頒下敕旨:“今鈕祜祿氏,系朕從前選擇,賜皇帝為側福晉者。觀其人品,亦甚端謹莊重,且能率下。即將貴妃鈕祜祿氏冊封為皇帝之皇貴妃,俾正內,則上以孝養朕躬,佑皇帝以綏福履襄成內治。俟二十七個月後,除再舉行冊立皇后典禮外,所有封皇妃典禮者,著諸衙門照例辦理。”(《清列朝後妃傳稿》)乾隆帝高度評價鈕祜祿氏,認為她非常優秀,完全勝任中宮皇后之責。不過,由於還沒過皇后喪期,所以,先晉封她為皇貴妃,等到喪期一過,再晉封為中宮皇后。乾隆帝安排得真是太周到了。

      嘉慶帝身邊的這兩位最優秀的人,一位是皇二子旻寧,一位是皇貴妃鈕祜祿氏。那麼,一旦乾隆帝駕崩,面對這兩個非常優秀的人,嘉慶帝要怎麼辦呢?是封太子,還是封皇后呢?

  • 8 # 仁者厚德載物

    道光是清朝歷史上著名昏君,重用奸臣琦善穆彰阿,迫害民族英雄林則徐,導致鴉片戰爭被英國軍隊打得慘敗,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鮮為人知的是,道光繼位時也曾經遇到麻煩。

    嘉慶二十五年即公元1820年9月2日,嘉慶皇帝於熱河行宮避暑山莊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暴亡,這事來得實在是太倉促,讓人措手不及。嘉慶的死因眾說紛紜給後人留下了迷霧重重的遺案,甚至有傳說嘉慶是被雷劈死的。

    因為嘉慶死得太突然,連他的棺材板都一時半會兒沒有找到,更要命的是嘉慶留下的繼位遺詔也不見蹤影。

    按照雍正時期形成定製的立儲規矩來做,老皇帝生前就應該在立儲密旨上寫下繼承人的名字,一式兩份,一份由老皇帝隨身攜帶,另一份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之後,等到老皇帝撒手歸西的時候再分別取出這兩份密旨,印證之下再按照旨意行事。

    問題是嘉慶皇帝暴亡後,在他身上找不到繼位遺詔,乾清宮匾額後面也沒有找到。

    大臣們之所以這麼著急,這是因為清朝皇族家法規定,沒有新的儲君,朝廷就不能向天下宣佈老皇帝的死訊,而此時天氣炎熱,恐怕耽擱不了幾天嘉慶的遺體就會腐化變臭。

    根據《清史稿·宗室禧恩傳》記載,群臣大致分為了兩派,以內務府大臣禧恩為首的認為不必再找了,再找下去也是白費時間,應該立即擁立皇次子綿寧繼承皇位;而軍機大臣託津、戴均元認為此事事關重大,必須以立儲密旨為準。結果這兩派人為此就吵起來了,爭得是面紅耳赤。而就在皇位空懸,大臣們爭論不休的情況下,這時候卻從北京傳來了孝和睿皇后鈕鈷祿氏的懿旨,命令綿寧繼位為皇帝。

    “二十五年八月,仁宗幸熱河崩,後傳旨令宣宗嗣位”。——《清史稿·后妃傳》

    雖然後來據史料記載,有人還是在嘉慶的一個貼身小太監身上找到了他的立儲密旨,上面果然寫的是綿寧的名字,於是大家遵照聖旨所書,擁護綿寧為道光皇帝。

    但在聖旨尚未找到的當時,鈕鈷祿皇后一得到嘉慶駕崩的訊息就宣佈綿寧即皇帝位,無疑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綿寧安撫朝局,穩定人心,道光登基後為報鈕鈷祿皇后的擁戴之功,對她是百般孝順,甚至直稱其為“皇母”,視親母一般,對她的兩個兒子也是高看一眼,極盡兄長之宜。

    那麼既然鈕鈷祿皇后此時自己有兩個兒子,為什麼還要綿寧當皇帝呢?難不成真如野史所說,這年齡僅僅相差6歲的“母子”二人揹著嘉慶皇帝私通,有著不為人知的私情?

    嘉慶皇帝在選立皇太子與冊立皇后這兩件重大事情上面,還真是險些釀成大禍。   

    立皇太子和立皇后之間有矛盾嗎?因為綿寧並非皇后鈕祜祿氏親生,如果嘉慶帝冊立綿寧為皇太子,再冊立鈕祜祿氏為皇后,一旦嘉慶皇帝駕崩,鈕鈷祿皇后有可能會擁子自重,對綿寧的繼位構成很大威脅。

    嘉慶帝錯走了這著險棋,卻渾然不覺,也難怪,嘉慶帝遇到了一個天大的難題,這就是他要在兩個最喜歡的人之中進行抉擇。這兩個人,一個是他的皇二子綿寧,一個是他和父親乾隆帝都非常喜愛的貴妃鈕祜祿氏。

    綿寧出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他的生母是嘉慶帝孝淑睿皇后。史書記載:“宣宗成皇帝,仁宗第二子也,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清列朝後妃傳稿》)

    綿寧的生母喜塔臘氏,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進宮,奉乾隆帝之命成為顒琰的嫡福晉。與顒琰結婚後,喜塔臘氏生育了三個孩子:二女一子,那個皇子就是旻寧。嘉慶元年(1796年),乾隆帝禪位,嘉慶帝“奉太上皇帝命,冊立嫡妃喜塔臘氏為皇后”(《清仁宗實錄》)。喜塔臘氏既為皇后,那麼,她的皇子綿寧就成為了嘉慶帝的嫡子。

    綿寧的祖父是乾隆帝,他非常喜歡這個孫子。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81歲的乾隆帝率領文武百官,到威遜格爾圍場行圍打獵。這次,他特地帶上了10歲的綿寧。綿寧這麼小就被老皇帝帶出去見世面,說明他很是得寵。令人驚奇的是,小綿寧居然有出色的表現。綿寧引弓射箭,一舉中鹿。乾隆帝大喜,當即賞給綿寧黃馬褂和花翎,給予極大的肯定。

    除了乾隆帝喜歡綿寧,嘉慶帝對綿寧刮目相看是因為天理教事件。公元1813年,200多名天理教教眾突然衝入了紫禁城,甚至逼近了皇后的寢宮。當時嘉慶帝正在外地,宮裡是沒有說話有分量的重要人物的。

    幸虧綿寧那一天正好在宮裡,他立刻指揮侍衛圍剿這些天理教教徒。綿寧自己使用鳥銃擊斃了兩名教徒,在綿寧的指揮下,這場暴動被成功鎮壓下去。嘉慶帝返回北京以後,加封綿寧為智親王。經過這一事件,綿寧在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站穩了腳跟。

    至於皇后鈕祜祿氏,這個美女在嘉慶帝的後宮之中,很有優勢。  

    鈕祜祿氏是清朝開國元勳額亦都的後代,她的父親恭阿拉是“額亦都五世孫”(《清列朝後妃傳稿》)。

    額亦都何許人也?努爾哈赤稱讚他是佐命開國的五大臣之首,大清第一功臣,他的後代當然是名門之後了。   

    鈕祜祿氏出生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比丈夫嘉慶帝小16歲。嘉慶帝是很喜歡年輕漂亮聰明的鈕祜祿氏,她一入宮,就被封為嘉慶的側福晉。嘉慶元年(1796年),是鈕祜祿氏發展最為關鍵的一年。這一年,她得到了最理想的封贈:“嘉慶元年正月,仁宗登極,冊封貴妃,時年二十一。”(《清皇室四譜》。

    嘉慶皇帝一即位,鈕祜祿氏就得到了這麼高的封贈,僅次於皇后,是嘉慶帝后宮中的二號人物,老公公乾隆帝很喜歡這位聰明漂亮的兒媳婦鈕鈷祿貴妃。當然,嘉慶帝對於這位小自己16歲的美女,是寵愛不盡的。後來的發展也證明,嘉慶帝很喜歡這個美女。嘉慶帝和她生育了三個孩子,這在嘉慶帝后宮之中是最多的了。尤其是鈕祜祿氏生育了兩個皇子,這在嘉慶帝后妃之中,再無二例。嘉慶帝一共有五個皇子,其中有兩個皇子是鈕祜祿氏所生。

    雖然嘉慶立綿寧為儲君這在旁人看來不是什麼秘密,但畢竟事關重大,嘉慶帝不止綿寧一個皇子,當時成年皇子還有二十五歲的皇三子綿愷和十五歲的皇四子綿忻,到底立誰,裡面牽扯到群臣從龍有功和今後的身家性命問題,難保不會有人鋌而走險。

    這時候鈕鈷祿皇后的態度至關重要,綿寧心裡緊張的是,鈕鈷祿皇后正是自己兩個皇弟綿愷和綿忻的生母。

    嘉慶帝有意立綿寧為儲君,又封有兩個成年兒子的鈕鈷祿氏為皇后,看似沒有按常理出牌,但嘉慶帝做夢也沒有料到自己會突然被雷劈死,他想當然將來自己總會處理好這事。

    綿寧“命內務府大臣帶領首領太監等馳驛前赴圓明園”去“徵詢”鈕鈷祿皇后的意思。

    鈕鈷祿皇后當然想立自己親生兒子為嗣君了,因為綿忻長到15歲時,嘉慶帝愈發看綿寧“望之不似人君”。再加綿寧生得面容委瑣,才能又很平庸。

    兩相比較,嘉慶帝更鐘意綿忻,所以竟有了改立儲君的想法。 所以,嘉慶帝將放在正大光明匾後面的傳位密詔,撤了回來。

    只是,嘉慶帝沒料到自己會突然被雷劈死,所以他還沒來得及把新的名字寫上去,這也是為何大臣們找來找去,找不到傳位密詔的原因所在。 嘉慶帝改立儲君一事,孝和睿皇后鈕鈷祿氏當然知道。

    但經過權衡,鈕鈷祿皇后下了一道頗具深意的懿旨,“大行皇帝未及明諭,為此特降懿旨,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 ”

    鈕鈷祿皇后講明瞭雖然嘉慶帝“未及明諭”(沒有在及時找到嘉慶的傳位詔書),以讓綿寧感激她的擁立之恩,而且她不徇私情沒有選擇自己兒子為皇帝,卻選擇了眾望所歸的綿寧做了皇帝。

    畢竟綿寧是嘉慶帝的嫡長子,長期以來被嘉慶帝當作接班人培養,綿寧的勢力已經羽翼豐滿,雖然綿愷和綿忻是皇后鈕鈷祿氏的親生兒子,但他們倆人的胳膊無論如何都擰不過綿寧這條大腿的。與其冒險魚死網破,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保全自己母子三人的榮華富貴。

    至於道光帝與嫡母鈕鈷祿氏之間有沒有私情,只有他們兩個人知道,別人都是憑空想象。

    孝和皇后即鈕鈷祿皇太后死於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享年73歲。道光帝傷心欲絕,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也駕崩,終年68歲。

  • 9 # 曉史才能明事

    前言: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即公曆1820年9月2日),嘉慶皇帝離奇暴斃於承德避暑山莊,成為清朝入關以來首次病逝於北京城之外的帝王。

    比起老皇帝駕崩的噩耗,人們通常更關心的是何人為繼位之君。

    按照雍正年間制定的“秘密立儲”家法,皇帝在臨終前就該叫來諸王大臣,然後當眾公啟钁匣(按照規矩,詔書本來是一式兩份,一份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一分放於皇帝隨身攜帶的小金櫃中),取出傳位密詔宣佈繼承人人選。

    然而嘉慶去世事起倉促,根本就沒來得及完成這傳位的最後一步。於是乎隨駕巡幸木蘭圍場的幾位親信大臣戴均元、託津、禧恩等頓時就慌了手腳,一個個的只得翻箱倒櫃找嘉慶帝留下來的金盒子,以期找到立儲密旨。

    可是多番查詢之下仍然無果。

    根據《清史稿·宗室禧恩傳》記載,這時內務府大臣禧恩建議乾脆就不用找了,大家直接擁護智親王綿寧即位:

    禧恩以內廷扈從,建議宣宗有定亂勳,當繼位。

    而軍機大臣戴均元、託津卻認為應該按照家法辦事,始終堅持應該找到嘉慶帝的聖旨,然後再行定奪。

    就這樣,大臣們分成了兩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互不相讓,結果鬧成了一個“眾不能奪”的僵局。

    正在局面持續數日僵持不下的時候,從北京卻傳來了孝和睿皇后的懿旨:

    今哀遘升遐,嗣位尤為重大。皇次子智親王(長子已經去世,綿寧此時已經是事實上的嫡長子),仁孝聰睿,英武端醇,現隨行在,自當上膺付託,撫馭黎元。但恐倉促之中,大行皇帝為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素所深知。為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尊正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以順天下臣民之望。

    皇后的這個諭旨確實有些讓人不解。要知道她自己本身就有兩個兒子:皇三子綿愷、皇四子綿忻,為何她在這個關鍵時候“胳膊肘往外拐”,不幫自己親生兒子反而助綿寧上位呢?難道真如野史傳聞所說他們兩個也有見不得人的“隱情”?(別看皇后和綿寧差著輩分,可他們年紀卻只相差六歲,這也更渲染了流言的“真實性”)

    筆者認為,憑著道光爺那個呆頭呆腦的老古板,是斷然不會行此“悖逆亂倫”之事的。孝和睿皇后之所以做出這種不合常理的事,主要還是有以下三個原因。

    情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

    嘉慶帝駕崩的訊息一傳來,皇后就能馬上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做出反應,顯然她是早就做好了擁戴綿寧的準備的。說不準就是嘉慶平時有意無意跟皇后透了點風,讓皇后已經知道了綿寧就是秘立儲君的事實,抑或是皇后從嘉慶對綿寧的態度中察覺出了他和其餘兒子不一樣的地方,於是她這才在此千鈞一髮之際果斷放棄爭奪皇位,退而求其次扶助道光這個嫡長子上位,這也是在順從嘉慶帝的旨意行事。

    反之,如果她悍然傳旨支援自己的親兒子登基,不但朝野上下會議論紛紛,說皇后袒親護短。更重要的是一旦後來嘉慶的遺旨被找了出來,上面寫的內容與皇后擁立之人相悖,這時她和她的兩個兒子該如何自處?事情又如何收場呢?

    兩子實力不敵,急流勇退實屬無奈綿寧深受祖父乾隆喜愛

    早在乾隆晚年,年僅十歲的綿寧跟隨祖父乾隆外出行獵,騎射俱佳的他便在乾隆面前嶄露了一番頭角:綿寧只發一矢就正中一鹿,惹得乾隆龍顏大悅,還賞賜了他不少東西。

    史書記載“引弓獲鹿,喜動天顏,黃褶翠翎,寵賚優渥”。隨後詩興大發的乾隆帝更是賜下御詩一首以紀念此番盛事:“老我策驄尚武服,幼孫中鹿賜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爭先早二齡。家法永遵綿奕葉,承天恩貺慎儀刑”。

    綿寧甚被嘉慶看重

    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嘉慶帝按例巡狩木蘭,以林清為首的天理教徒則趁機造亂起事,率領近百名教徒攻打紫禁城。

    綿寧在此次事件中表現極為優秀,不但親自動手擊斃了兩名造反的歹徒,而且他指揮得當,一方面等到宮內禁軍趕來時,命令禁軍繼續在宮內搜查,絞殺殘餘逆黨,另一方面自己則跑去儲秀宮保護嫡母孝和睿皇后去了(故皇后後來扶綿寧上位說不準也還有幾分報恩的想法在裡頭),可以說是進退得宜,考慮得十分周全。

    後來嘉慶就對綿寧在事變中的所作所為大加讚賞,稱其為“忠孝兼備,豈容稍靳恩施”,此外還賞賜了他”智親王“的爵位,給他加上了一萬多兩的俸祿。

    可以說在嘉慶身後,無論是功勞、爵位、威信,他都是繼任皇帝的不二人選,孝和睿皇后的兩個兒子屬實不是他的對手,若強行把他二人拉入這場勝負早已註定的皇位大戰,也只能是徒增痛苦罷了。

    順水人情,以期他日能得後報

    綜合前面兩點來看,皇后此時最好的選擇也就只能送綿寧一個順水人情,幫助遠在承德的他穩住京師後宮的人心,替他登基鋪平道路,希望他知恩圖報,當上皇帝之後能夠善待他們母子三人了。

    結語:

    人們不得不佩服孝和睿皇后的機智與果斷:她以一介女流之輩,卻能在殘忍激烈的權力鬥爭中及時地做出如此正確的判斷,最後成功地為自己和兩個兒子博得了一個好前程,也確實讓人由衷敬佩。

    參考資料:《清史稿·宗室禧恩傳》、《清史稿·仁宗本紀》、《清史稿·宣宗本紀》、《清仁宗實錄》、《清朝野史大觀》、《正說清朝十二帝》

  • 10 # 歷史轉身

    道光帝作為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按理說他的繼位應該毫無爭議,但是史書上對他繼承皇位過程的記載卻自相矛盾,成為清朝歷史上的一大未解之謎。

    正常情況下,嫡長子繼承皇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也是最符合法統的。但是清朝不一樣,清朝實際上執行的是“立賢不立長”,雍正帝首創了秘密立儲制度。秘密立儲的具體操作流程是:皇帝選定皇儲人選,然後親自寫下一式兩份聖旨,一份密封在錦匣內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另一份皇帝自己隨身攜帶。皇帝駕崩後,由大臣們將兩份聖旨取出,核對無誤後當眾宣佈皇位繼承人。

    “正大光明”匾

    但是到了嘉慶帝駕崩時,秘密立儲卻出現了問題。首先,嘉慶帝死得非常特殊,他是清朝入關以來第一個死在紫禁城外的皇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其次,嘉慶帝駕崩後,一方面群臣在熱河開啟“鐍匣”確立了旻寧為新皇帝;另一方面遠在紫禁城的孝和睿皇后在不知道“鐍匣”內容的情況下,快馬送來一份懿旨,也是讓旻寧繼位。這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正史記載互相矛盾之謎

    根據《清仁宗實錄》和《清宣宗實錄》記載,嘉慶二十五年秋,嘉慶帝在承德避暑山莊病危,馬上召集託津、戴均元、禧恩等八位大臣到自己的病榻前,然後命人找到自己隨身攜帶的鐍匣,取出立儲諭旨:“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硃諭一紙。”不久嘉慶帝就駕崩了,道光帝順利繼位。

    皇帝

    但是這個記載至少有兩處矛盾。第一個矛盾是上述記載與《清史稿.宗室禧恩傳》不相符,《清仁宗實錄》是道光修的,《清宣宗實錄》是咸豐修的,而《清史稿》是民國修的。它們都屬於正史,但是清朝皇帝自己修的史書不會把家醜往外揚,而《清史稿》儘管年代較遠但相對客觀公正一點。

    第二個矛盾是雍正的祖制規定,寫有皇位繼承人的鐍匣是放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後面的,而嘉慶帝卻把它帶到了承德避暑山莊。

    禧恩擁立之謎

    根據《清史稿.宗室禧恩傳》記載:“仁宗崩於熱河避暑山莊,事出倉猝,禧恩以內廷扈從,建議宣宗有定亂勳,當繼位。樞臣託津、戴均元等猶豫。”嘉慶帝死得倉促,內務府大臣禧恩建議讓旻寧繼位,但是託津、戴均元等大臣猶豫不決。

    道光帝

    作為內務府大臣,禧恩雖然管著皇帝的家事,但是按照清朝祖制,他是沒有資格對皇位繼承人作出建議的。而上面又明確說了是禧恩提出的立旻寧的建議,這就說明當時的情況很複雜,處於不正常狀態,但是具體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也成為一大未解之謎。

    太后懿旨之謎

    更奇怪的是,遠在紫禁城的孝和睿皇后在不知道鐍匣內嘉慶遺詔內容的情況下,卻向承德發出了一道加急懿旨:“但恐倉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素所深知。為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

    皇太后

    意思是說,由於擔心嘉慶帝死得倉促,來不及留下明旨遺詔,所以我作為剛剛升任的皇太后,就給你們下一道懿旨,讓皇次子(嫡長子)旻寧繼位。

    這一道懿旨實在是太奇怪了!第一,在清朝,皇太后下懿旨指定皇位繼承人是不合祖制和家法的;第二,幸虧承德那邊立的新皇帝也是旻寧,如果太后懿旨中的皇位繼承人與承德那邊不一致,這就成了一個死局,必將引發重大危機;第三,孝和睿皇后自己有兩個親生兒子,她為什麼不立自己的兒子為繼承人,卻急匆匆地下旨讓非親生的兒子旻寧繼位呢?這道太后懿旨也是一大謎團。

    上面這三大謎團互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這都表明道光帝的即位絕對沒有那麼簡單。但是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不可告人的事情,我們不得而知。

  • 11 # 白龍王劉亞福

    從嘉慶帝突然駕崩,看到當一個皇帝多不容易,這個和沒有完成嘉慶的天命有關,那時候比較難啊!這個五行之功。

    要成一番大事,要天時地利人和。現在到了末日,就具備完成這個五行,之功的天時地利人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入秋了,茶葉種植應該注意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