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時年少為誰痴狂

    氣候變化對全球農業的影響

    農業生態系統是一種受人類強烈干預的人控系統,也是自我調節機制較為薄弱的生物系統,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承受者和受害者.已有不少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的影響即有不利方面,也有有利方面,它給農業帶來的機會與挑戰兼而有之.

    4.1 CO2濃度對農業的影響 4.1.1 CO2濃度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CO2是作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對作物生長至關重要.在一定的範圍內,CO2濃度升高,植物生長加快,所以有人認為大氣中CO2濃度升高,將會大幅度提高植物的生產力.但也有實驗表明,許多植物在高CO2濃度下有一段加速生長,之後生長緩慢,甚至停止生長[21].這可能是與植物的不同光合代謝途徑有關.C3植物(如小麥、水稻、大豆等)對CO2濃度升高呈較高的正反應,但C4植物(如玉米、高梁等)對CO2濃度增加的反應較弱.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CO2濃度升高,對農作物是有利的.但氣候變化會導致一系列生態因子的變化.實驗研究表明,大氣中CO2濃度加倍,主要分佈於溫帶、亞熱帶和溼潤熱帶地區的C3植物會受益增產,而主要分佈於半乾旱熱帶(非洲)的C4植物產量則會受到影響,並且前者的受益並不一定能補償後者的損失.在全世界糧食產量中,C4作物僅佔到20%,但在國際市場上交易的糧食中,C4作物佔到75%以上.如玉米在國際市場上交易量最大,其是全球飢困地區的主要食物.因此,氣候變化對C4作物產量的影響,將會使某些地區饑荒加劇。 4.1.2 CO2濃度對作物品質的影響

    CO2濃度的升高可能會導致農作物品質的下降,因為CO2濃度高的情況下,作物吸收C將增加,而吸收的N減少,體內C/N比升高,蛋白質含量將降低,作物品質降低.這一點已有實驗證實:大豆和小麥在CO2濃度倍增條件下實驗,結果大豆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分別下降2.3%和0.83%;冬小麥籽粒粗蛋白和賴氨酸分別下降12.8和4%。這樣人類人均需求的糧食量可能要增加,才能滿足自身的營養.同樣,農業害蟲可能也要攝取更多的植物才能滿足其營養需求,蟲害可能由此加重.這方面尚無實際研究資料. 4.1.3 CO2濃度對水分有效性的影響

    由於CO2濃度升高,植物較容易獲得CO2,因此氣孔開放程度將變小,開放時間也可能縮短,這樣植物蒸藤作用將減弱,植物體耗水降低,土壤水分利用率將提高,這對於旱半乾旱地區的農作物可能是有益的。但由於溫室效應,CO2濃度升高,氣溫也升高,水分蒸發速度會加快.這種蒸發加快和蒸藤減少是否能達以平衡,目前尚難以預料。有人認為總體耗水可能增加,起碼在某些區域可能是這樣。 4.2

    氣候變化對作物佈局和麵積的影響

    溫室較應會使大氣溫度升高,這樣對熱量有限的地區來說,可以延長生長季節,這一趨勢有著極地化和高山化的發展傾向,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這種變化可能是明顯的。就象前面講的植被地帶會因氣候變化而北移一樣,農業區也會大幅度北移,因熱量不足而分佈區受限的作物的分佈北界也會大幅北移,山地分佈上界會向上移動,這樣中緯度和高緯度地區的作物佈局和麵積將會發生較大的變化.這方面已進行不少的模擬研究。一些研究表明,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若平均氣溫升高1℃,作物的北界一般可以向北移動150~200km,而海拔向上移動150~200m。對冬小麥和玉米的分佈區變化問題已有多人做過研究.在歐洲現在的氣候條件下,玉米作物(指要收穫成熟種子的玉米,不包括只收青穗的玉米)需要氣溫≥10℃的天數850d,其分佈北界位於英格蘭的南部.當大氣中CO2濃度加倍後,研究認為,其北界移至莫斯科的南部,有的模型預測北移幅度更大。儘管不同模型預測結果有異,但其趨勢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在CO2濃度升高,氣溫增加的情況下,一些作物分佈北界要向北擴充套件,面積可能增加.按常理,這些作物的總產量應增加,但這必然是要將一些其它用途的土地轉為農田,比如原因熱量不足不宜作為農田的草地、林地等要開墾,這樣在作物產量增加的情況下,林產品和畜產品可能會減少,為人類提供的總產品是否增加,尚是問題.由於農業帶北移而增加的農作物面積在不同的區域或國家的相差懸殊,而且受政策影響甚大,所以,作物格局在未來幾十年中究竟如何變化,難以確切預測。 4.3 氣候變化與農業氣候災害對農業影響

    最大的可能是極端氣候條件,比如干旱、風暴、熱浪、霜凍等,全球氣候變化,對這些氣候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有什麼影響,目前知道的甚少。某些研究認為,氣候變暖會使熱帶風暴增強,從而對低緯度地區,尤其是海岸線上的農業有重大影響.有人認為,氣溫升高,大氣熱浪將會頻繁發生,從而影響農業生產,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更為突出.象冬小麥主產區的乾熱風可能會使小麥大幅減產。由於氣溫升高,大氣層中氣流交換增強,大風天氣會增加,風暴頻率和強度都會有所增強,某些區域(如中國黃土高原地區)風蝕作用導致水土流失會加劇,而影響農業生產.再則溫度升高,會使某些要求低溫春化階段的作物受到一定的影響。還有人認為,大氣溫度升高後會導致土壤耗水量加大,尤其是植被覆度低的乾旱和半乾旱地區耗水量會更大,旱災會更嚴重地發生而危脅農業的發展。這些方面的影響程度尚難確切估計。

    4.4 氣候變化與農業病蟲害

    就象植被地帶和農作物帶北移一樣,全球氣候變暖會使農業病蟲的分佈區發生變化.低溫往往限制某些病蟲害的分佈範圍,氣溫升高後,這些病蟲的分佈區可能擴大,從而影響農作物生長。同時溫室效應還使一些病蟲害的生長季節加長,使多世代害蟲繁殖代數增加,一年中危害時間延長,作物受害可能加重。分析表明,在美國對豆類等作物嚴重危害的害蟲———馬鈴薯葉蝗,當氣候變暖時,越冬蟲口密度加大,假定作物種植時間不變,其危害時間提旱,這可能導致作物大面積受害.玉米螟對豆類的危害也會因提前取食而加重。另外,在溫帶地區某些病蟲害目前危害程度不大,但若溫度升高,危害會加玉米麵積的變化重,比如馬鈴薯枯萎病由於目前夏季氣溫較低而對馬鈴薯危害不大,但當平均氣溫升高4℃時,馬鈴薯會因此病而損失產量15%。全球平均雨量增加和平均溼度的變化會對病蟲害及它們的天敵發生什麼影響,目前尚不知.溫度和水分變化很可能導致害蟲種間及它們的天敵間種群相互作用關係發生變化。 4.5 海平面升高對農業的影響

    CO2濃度的升高可能會導致農作物品質的下降,因為CO2濃度高的情況下,作物吸收C將增加,而吸收的N減少,體內C/N比升高,蛋白質含量將降低,作物品質降低.這一點已有實驗證實:大豆和小麥在CO2濃度倍增條件下實驗,結果大豆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分別下降2.3%和0.83%;冬小麥籽粒粗蛋白和賴氨酸分別下降12.8和4%。這樣人類人均需求的糧食量可能要增加,才能滿足自身的營養.同樣,農業害蟲可能也要攝取更多的植物才能滿足其營養需求,蟲害可能由此加重.這方面尚無實際研究資料. 4.1.3 CO2濃度對水分有效性的影響

    由於CO2濃度升高,植物較容易獲得CO2,因此氣孔開放程度將變小,開放時間也可能縮短,這樣植物蒸藤作用將減弱,植物體耗水降低,土壤水分利用率將提高,這對於旱半乾旱地區的農作物可能是有益的。但由於溫室效應,CO2濃度升高,氣溫也升高,水分蒸發速度會加快.這種蒸發加快和蒸藤減少是否能達以平衡,目前尚難以預料。有人認為總體耗水可能增加,起碼在某些區域可能是這樣。 4.2

    氣候變化對作物佈局和麵積的影響

    溫室較應會使大氣溫度升高,這樣對熱量有限的地區來說,可以延長生長季節,這一趨勢有著極地化和高山化的發展傾向,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這種變化可能是明顯的。就象前面講的植被地帶會因氣候變化而北移一樣,農業區也會大幅度北移,因熱量不足而分佈區受限的作物的分佈北界也會大幅北移,山地分佈上界會向上移動,這樣中緯度和高緯度地區的作物佈局和麵積將會發生較大的變化.這方面已進行不少的模擬研究。一些研究表明,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若平均氣溫升高1℃,作物的北界一般可以向北移動150~200km,而海拔向上移動150~200m。對冬小麥和玉米的分佈區變化問題已有多人做過研究.在歐洲現在的氣候條件下,玉米作物(指要收穫成熟種子的玉米,不包括只收青穗的玉米)需要氣溫≥10℃的天數850d,其分佈北界位於英格蘭的南部.當大氣中CO2濃度加倍後,研究認為,其北界移至莫斯科的南部,有的模型預測北移幅度更大。儘管不同模型預測結果有異,但其趨勢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在CO2濃度升高,氣溫增加的情況下,一些作物分佈北界要向北擴充套件,面積可能增加.按常理,這些作物的總產量應增加,但這必然是要將一些其它用途的土地轉為農田,比如原因熱量不足不宜作為農田的草地、林地等要開墾,這樣在作物產量增加的情況下,林產品和畜產品可

    能會減少,為人類提供的總產品是否增加,尚是問題.由於農業帶北移而增加的農作物面積在不同的區域或國家的相差懸殊,而且受政策影響甚大,所以,作物格局在未來幾十年中究竟如何變化,難以確切預測。

  • 2 # 小芳De美食日記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氣候變化會引起農田生態系統的變化, 對未來農業生產將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們應瞭解這種可能的變化,

    以更好地適應氣候變化。

    (1)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對農作物的影響二氧化碳是作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會促進植物光合作用,提高 植物水分利用率。

        因此,有利於植物的生長及產量的提高。二氧

    化碳濃度倍增將導致作物生育期縮短。如棉花開花盛期和吐絮盛期提早6天和8天,大豆各生育期比對照平均提前2〜3天,冬小 麥抽穗、開花及乳熟期提早2〜4天,水稻生育程序加快且全生育 期縮短6〜9天。

      在二氧化碳濃度增高的情況下,蛋白質含量將降 低,作物品質下降。  冬小麥的粗蛋白質和賴氨酸含量分別下降 12。 80%和4%。玉米籽粒的氨基酸、粗蛋白質均呈下降趨勢。糧 食中蛋白質含量下降會導致人均需求的糧食量增加,需要生產更

    多的糧食才能滿足自身的營養。

      

    (2) 氣溫升高對農作物的影響溫度升高,作物生長髮育速度 加快,生育期縮短,也使作物的呼吸作用增強,而且溫度過高還會

    導致光合速率和作物產量下降。  在中高緯度地區,溫度的升高可 以延長作物生長季,向更高緯度擴充套件作物種植面積,因此氣候變暖 有利於這些地區的農業生產。

      在低緯度地區,氣候變暖將不利於

    這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特別是對那些溫度己經到達或臨近作物 最適生長溫度的地區。從大豆生殖生長過程看,當氣溫超過32°C 並伴有乾旱環境對開花和受精過程都有副作用。

        而對高緯度地

    區,如哈爾濱市及以北地區是氣溫較低的高寒地區,氣候變暖將明 顯改善大豆生育期內的熱量條件,大豆產量將增加。

    (3) 土壤含水量變化對農作物的影響氣候變暖對農業灌溉 需水量的影響很大。

      氣候變暖的結果可使作物生長季內的潛在蒸

    散量增加,導致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下降,從而增加農業灌溉的需求 量,加劇水資源供需矛盾,特別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  氣候變暖, 在中國雖然有部分地區可能有降水的增加,但由於水分蒸發量增

    大,最終使土壤水分減少11%。

      增溫將使中國北方和華中的土壤 水分減少,農業將減產。當黃淮海平原年降水量減少20%時,年 灌溉量增加66%〜84%,這對黃淮海平原的灌溉農業將產生很大

    的影響。據預測,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中國西北大部分旱作區降 水將要減少,對半乾旱地區的雨養農業產生重大影響,未來高山雪 線將因氣候變暖而上升,冰川融水量減少,對乾旱地區的灌溉農業十分不利。

        

    (4) 氣候變化對種植制度和種植區域的影響氣候變暖,影響氣候資源的時空分佈。中國地域廣大,各地的氣候、土壤及經濟

    條件差異顯著,種植制度也多種多樣,除東北、西北地區以一年一 熟為主外,多數農區的種植制度以多熟種植為主。

      氣候變化對中 國農業影響的研究表明,年平均氣溫增加1°c時,大於等於io°c積 溫的持續日數全國平均可延長15天左右,全國作物種植區將北 移。  據計算,到2050年,氣候變暖將使大部分目前兩熟制地區被

    不同組合的三熟製取代,三熟制的北界將北移500千米之多,從長 江流域移至黃河流域。

      而兩熟制地區將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區的

    中部,一熟制地區的面積將減少23。 1%。氣候變暖後,中國主要 作物品種的佈局也將發生變化。  華北目前推廣的冬小麥品種(強

    冬性),因冬季無法經歷足夠的寒冷期而不能滿足春化作物對低溫 的要求,將不得不被其他型別的冬小麥品種(如半冬性)所取代。

       比較耐高溫的水稻品種將逐漸向北方稻區發展。東北地區玉米的

    早熟品種逐漸被中晚熟品種取代。

    (5) 極端天氣、極端氣候事件與災害天氣對糧食產量的影響 氣候變化造成各地糧食產量波動較大,雖然使部分地區的糧食生

    產得到發展和提高,但綜合而言,氣候變化、尤其是極端氣候事件 對糧食生產的衝擊強度加大,食物問題將更加突出。

        中國是世界 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各類自然災害中,洪澇、乾旱等

    氣象災害佔70%以上。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農田受災面積達 3 400萬公頃,經濟損失平均達到2 000億元,農業直接經濟損失達 1 000多億元,佔國民生產總值的3%〜6%。

      而與氣象條件有關的 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原火災等生態環境災害的損失更大。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旱災,其次是洪澇和風雹災害。據1950—2001 年的旱災資料統計,中國年均受旱面積2 000多萬公頃,其中成災 930萬公頃,全國每年因旱災損失糧食1 400多萬噸,佔同期全國糧食產量的4。

       7%。另外,極端氣候也嚴重危害畜牧業生產,甚至

    導致致命的損失。  中國牧區在一般年份牲畜死亡率在5%左右, 但極端氣候條件下如寒潮、暴風雪、急劇降溫等重大災害年份的死

    亡率可高達24%。

      大氣溫室氣體增加不僅會使地面溫度變暖,還 會使地表蒸發加劇,使乾旱更容易發生,降水也將增長,容易發生

    洪澇災害。未來30〜50年,中國總的降水量變化趨勢不明顯,但 區域性變化增強,長江流域降水趨於增多,華北地區趨於減少,並

    伴隨雨日的顯著減少。

        氣候變暖的同時,低溫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也有可能增加,如2008年初中國南方的特大低溫雨雪災害對南方

    農業以及其他行業都造成了巨大損失。

    (6) 氣候變化對農藥、化肥用量的影響農業生產受病蟲害的 影響嚴重,而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分佈及危害程度又與環境條件

    特別是氣象條件密切相關。

        氣候變暖會使農業病蟲害的分佈區發 生變化。低溫往往限制某些病蟲害的分佈範圍,氣溫升高後,這些 病蟲害的分佈區可能擴大,從而影響農作物生長。同時,溫室效應

    還使一些病蟲害的生長季節延長,使害蟲的繁殖代數增加,一年中 危害時間延長,作物受害可能加重。

      如二氧化碳倍增後,黏蟲在各 地的年發生世代將普遍增加1代。  在青、甘、川小麥冬鏽病越冬、 越夏和南下流行,同時雜草蔓延加重,這意味著施用的農藥和除草 劑將會增加。氣候變化將改變施肥量。

      氣候變暖,速效氮的釋放

    量增大。在15°c〜28°C條件下,溫度每升高1°C,速效氮釋放量將 增加約4%。肥效對環境溫度的變化十分敏感,溫度每增高1°C, 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釋放量將增加約4%,釋放期將 縮短3。

         6天。氣溫增加2°C,氮素每次施用量需增加8%左右;氣 溫增高4°C,氮素每次施用量需增加16%。因此,要想保持原有肥 效,每次的施肥量將增加。施肥量的增加不僅使農民投入增加,其 揮發、分解、流失的增加對土壤和環境十分不利。

      

    (7) 氣候變化對農業投入的影響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農業經營管理上必須採取一系列應對措施,從而導致生產費

    用的增加。  如土壤水分減少地區灌溉費用的增加,水土流失加重 及淋失侵蝕嚴重地區改善水利設施、整治改良土壤、開展水土保持 而增加的成本。

      氣候變化導致土壤有機質損失、肥力下降及病蟲

    害發生而用於增加肥力、病蟲害防治和雜草控制的化肥、農藥費用 增加等。二氧化碳倍增時,為適應氣候變化山東、河南兩省種植業 費用投入將分別增加12。   36%和10。

       44%。

    (8) 氣候變化對中國糧食產量的影響綜合各氣象因素的影 響,氣候變化對作物產量的影響因地區而異,一般來說高緯度地區

    作物產量將會增加,而低緯度地區將會導致產量降低。氣候變暖 在加速農作物生長的同時,也使農作物的呼吸作用增強,生育期縮 短,從而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

        氣候變化將導致中國大部分地區

    主要農作物產量下降。生長於北諱6°〜31°的水稻結實期在溫度 上升1°C〜2°C時產量將下降10%〜20%;緯度越高,影響越嚴 重。溫度每增加1°c,玉米平均產量將減少3%,小麥也將由於水 分條件惡化而減產。

      此外,氣候變暖導致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 解加快,將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農田生產潛力降低。  二氧化碳濃

    度倍增有利於作物產量的提高,能夠緩解由於氣候變化造成的減 產。

    (9) 氣候變化對農業病蟲害的影響中國農業因病蟲害造成的損失為農業總產值的20%〜25%。

      低溫往往限制某些病蟲害 的分佈範圍,但氣候變暖導致一些農業病蟲容易越冬,使病蟲害增

    加,也使農業病蟲害的分佈區可能擴大,從而對農作物造成危害。   同時,溫度增高還使一些病蟲害的生長季節延長,使害蟲的繁殖代 數增加,一年中危害時間延長,作物受害進一步加重。

      氣候變化對

    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發展有顯著的影響,特別是氣溫變化與農作 物病蟲害發生關係密切。持續暖冬會導致病蟲害大發生的可能性 增加。

  • 3 # 五峰土家小萬

    天氣變化對農業的影響是特別大!

    今年我們這裡是天氣乾燥少雨,包穀收了以後我們這是幾乎沒有下過雨。這一惡劣環境而導致不管種什麼都難生長,就算存活下來也沒有好的收成。

    我舅舅家他種了4次白菜,到頭來連個白菜苗的影子都沒有看到。都用了幾斤種子,土地乾燥的很一點水分都沒有,導致種子沒有萌發。最後一次實在沒有辦法只有從別處拉水來種菜,一共運了兩次水!才把菜種了起來。

    我們自家種的紅薯,開始長的蠻好。就是期間缺水,導致紅薯沒有果,我們去挖紅薯都沒有興趣!普遍的紅薯只有指頭粗,我爸媽說種了幾十年的地第一次遇見這樣的情況!不僅僅是我們家也這樣別人也都是這樣!

    農村做養殖都不敢輕易的亂用水,因為水是嚴重不夠!

  • 4 # 家鄉的田園風光

      氣候變化是氣候平均狀態出現統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或者持續較長一段時間的變動,具體指氣候平均值和離差值兩者中的一個或兩者同時隨時間出現了統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

      1、平均溫度明顯上升。中國近100年來年平均氣溫明顯增加,達到015~018度,比同期全球增溫平均值略高。近50年變暖尤其明顯,主要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如果年平均溫度上升1度,大於或等於10度積溫的持續日數全國平均可延長15天左右,這對於農作物生產來講具有重要意義。

      2、降水出現區域性與季節性不均衡。溫度的提高會加快地表水的蒸發,導致水迴圈加劇,使暴雨出現的機率增加,各地的降水量和蒸發量的時空分佈也會顯著改變。降水既會出現區域性不均衡,也會出現季節性不均衡,即在農作物最需要水的時候出現季節性乾旱,從而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影響。過去的概念是中國西北部缺水,但近年在中國南方已出現季節性乾旱,水資源短缺將成為一個嚴峻的問題。

      3、極端氣候現象增多趨強。極端氣候現象是指一些在特定地區和時間的罕見事件,這些極端氣候現象包括乾旱、洪澇、低溫暴雪、颶風、致命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和全球變暖有關,也是氣候變化的表現方面之一。在全球氣候變暖的總趨勢下,大氣的環流特徵和要素髮生了改變,引發複雜的大氣、海洋、陸面相互作用,大氣水分迴圈加劇,氣候變化幅度加大,不穩定因素增多,導致這些小機率、高影響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機會增加。極端氣候事件對農業系統的影響往往大於氣候平均變率所帶來的影響。

      4、冰川消融導致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在內陸地區增溫造成冰川退縮導致雪線上升,在南極冰川逐步融化、冰架面臨坍塌,而北極冰帽正在持續消融中,漂浮在北冰洋上的成年厚冰塊不斷融化,這些因素再加上海水受熱膨脹將會使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會帶來一系列問題。海水入侵還會使灌溉地下水水質變鹹,土壤鹽漬化,灌溉機井報廢,農田減產。

      二、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影響農作物生長髮育和產量。由於氣候變暖會對作物的生育期造成顯著的影響,因此未來氣候變化將影響中國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作物的生產和產量。在氣候變暖的條件下,如果沒有新的適應技術,作物的生育期會縮短,生長量會減少,這將會抵消作物全年生長期延長的效果,從而對作物產量產生影響。此外,在溫室效應的影響下,高溫熱害將是影響中國農業生產的嚴重問題。氣候變化將使得溫度繼續升高,高溫熱害、伏旱將會更加嚴重,這將明顯影響中國亞熱帶地區的農業生產。隨著高溫熱害的加劇,很多作物的生長髮育都受到了限制,高溫會影響到穀子、高粱、大豆、玉米等作物的產量,也會強烈抑制棉花和水稻的生長髮育過程。作物不同的生長季節,在溫度升高的情況下會導致不同的效果,隨著種植水平、作物種類和分佈地區的變化,其影響程度也會不同。

      2、影響農作物品質。氣候變暖會對農作物的品質產生影響。以水稻為例,氣候變暖將會影響稻米的外觀和品質,開花至成熟階段的高溫可顯著縮短水稻的成熟天數,造成成熟後的稻米籽粒充實不良,胚透明度低,籽粒不飽滿,精米率降低,米粒無光澤。光照強度對稻米品質也會造成影響,水稻生育期當中,如果光照不足將會影響作物光合作用,特別是在營養生長過旺、田間鬱閉、通風透光不良的情況下,則堊白米發生會增多。但如果光照太強,溫度相應提高,使水稻成熟過程縮短,則也會使堊白率增多。為了使作物莖葉所消耗的營養成分得到補充,更多的肥料就需要施加。

      3、引發農業病蟲害。農業病蟲害的發生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氣候變暖會加重農業病蟲害的發展,這是因為農作物害蟲的生態學特徵如分佈、生長髮育、繁殖和越冬等與溫度條件密切相關。氣候變暖會使中國主要農作物害蟲蟲卵的越冬北界北移,害蟲成活率提高,蟲口數劇增,蟲害發生期、遷入期提前,危害期延長。氣候變暖會改變農作物害蟲的地理分佈,低溫會使農作物害蟲的分佈範圍受到一定限制,而一旦氣溫增高,就會使這些農作物害蟲的分佈範圍擴大,從而使農作物的生長髮育受到影響。氣候變暖會加重中國農業病蟲害的危害程度,增加因農業病蟲害造成的糧食減產幅度。

      4、加劇乾旱局面。近年來,隨著全球溫室效應的加劇和氣溫的不斷升高,中國北方乾旱化問題日益突出。總體降水將相對減少,未來10年北方大部分地區將持續乾旱,短期內乾旱情況不會根本緩解。中國糧食生產的主產區主要分佈在南方地區,氣候變暖會導致高溫熱害的發生,使得伏旱更加嚴重。高溫熱害會使作物的生長受到限制,使穀子、高粱、玉米、大豆等的種植和產量受到影響。季節性乾旱會降低果樹、苗木和特種經濟作物等產品的質量和品質,使其經濟效益下降。隨著氣候變暖,乾旱發生頻率和強度不斷加大,嚴重影響到中國亞熱帶地區的農業生產,暖溫帶地區的農業生產也出現了類似問題。

      5、導致暴雨頻發,形成洪澇災害。極端天氣會造成大範圍的連續暴雨或雨量過分集中的降水,往往會造成山洪爆發,江河水位陡漲,甚至河堤決口,水庫垮壩,路基沖毀,農田受淹,房屋倒塌,城市積水等,釀成嚴重災害。在溫室效應作用下,中國南方地區的大雨日數極有可能顯著增加,特別是暴雨發生的天氣會增多,氣候趨於惡化,洪澇災害發生頻率增大。暴雨頻率增加,將直接導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蝕加劇,從而增加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強度,這些都將嚴重影響中國的農業生產。

      6、破壞農業設施。暴雨和暴雪等農業氣象災害也會對農業設施造成重大破壞,使大棚倒塌損毀,嚴重影響棚栽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破壞農業灌溉系統和水利設施,引起農業生產條件的改變,農業成本和投資大幅度增加,提高了農業成本。由於農田排灌設施建設滯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十分有限,加之投入不足,水利設施不配套,排灌能力較差,一旦遇到洪澇或乾旱等災害,水利設施難以發揮作用,會造成大面積的農田受淹受旱,從而嚴重影響當地農業生產。

  • 5 # 農村人阿雷

    氣候對農業的影響

    1.將使世界主要糧食帶向極地擴充套件,使較為寒冷的高緯度地區的農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相應增加。

    2.使中緯度地區地表的蒸發加大,地下水位下降,旱情趨於加重。

    3.使低緯度的高溫和伏旱加劇

    4.還會使農業病蟲大量繁殖,因此對農作物的危害也會加劇。

    5.中、低緯度地區糧食產量下降。(世界上主要產糧地區是分佈在中、低緯度地區,高緯度地區的耕地面積有限,因此高緯度地區所增加的糧食產量遠遠不能補償其他地區糧食的減產。)

    6.海平面上升,海水會向內陸倒灌,鹽土向內陸擴充套件,使農作物生長地區的鹽漬化和沼澤化更加嚴重,靠近沿海地區的種植面積減少,糧食產量下降。

    7.使土地荒漠化加劇

  • 6 # 鄉村的花姑娘

    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是有以下幾點:1將主要糧食帶向極地擴充套件,使較為寒冷的高緯度地區的農作物長期延長,產量相應增加。2.使中緯度地區地表蒸發加大,地下水位下降,旱情趨於加重。3.使低緯度的高溫和伏旱加劇。4.還會使農業病蟲大量繁殖,因此對農作物的危害也會加劇。5中、低緯度地區糧食產量下降。世界上主要產糧地區是分佈在中、低緯度地區,高緯度地區的耕地的面積有限,因此高緯度地區所增加的糧食產量遠遠不能補償其他地區糧食的減產。6.海平面上升,海水會向內陸倒灌、鹽土向內陸擴充套件,使農作物生長地區的鹽漬化和沼澤化更加嚴重,靠近沿海地區的種植面積減少,糧食產量下降。7.一些作物分佈北界要向北擴充套件,面積可能增大,按常理這些作物的總產量應增加,但這必然是要將一些其它用途的土地轉為農田,比如原因熱量不足不宜你為農田的草地、林地等要開墾,這樣的作物產量增加的情況下,林產品和畜產品可能會減少,為人類提供總產品是否增加,尚是問題。由於農業帶北移而增加的農作物面積在不同的區域或國家相差懸殊,而且受政策的影響甚大,所以作物格局在未來幾十年中究竟如何變化,難以確切預測。8.使土地的荒漠化加劇!

  • 7 # 路易佳哥

    在世界範圍內影響農業生產的所有自然因素中最主要的應該是氣候因素。在中國氣候因素對農業的影響尤為重要。自然因素中,氣候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光、熱、水、溫度等能量和物質,某些地區的氣候因素往往是決定該地的種植制度的關鍵因素。下面我們來聊一聊氣候帶給農作物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一、影響中國農作物生長、發育和生產的主要因素之溫度

    正常情況下農作物活躍生長需要在日均溫≥10 攝氏度,所以持續的日均溫≥10 ℃的這段時間可視為農作物的生長期。那麼我們把農作物生長期內,每日的日均溫累加得到的溫總和,就叫做積溫。根據中國各地區積溫的情況,把中國從南向北可以劃分成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等五個溫度帶,此外,中國還有一個地勢非常高、氣候異常寒冷、面積十分廣大的青藏高原氣候區。

    二、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有氣溫中的日較差和光照

    正常氣溫情況下白天的氣溫較高,日照強烈,光合作用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能促進農作物更多的產生營養物質;而夜間氣溫較低,削弱了農作物的呼吸作用,減少了農作物對能量的消耗,使得營養物質得以有效積累。

    三、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水分,這恰恰是制約農作物生長的重要因素。不同農作物的需水量也不同

    需要水分比較多才能生長的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蔗、茶葉等,而需要水分較少的農作物主要有大豆、小麥、玉米和高粱等。其中棉花、大豆等在播種期和生長期的時候需水量較大,成熟期後採摘期時需水量則較少。在中國範圍內,降水的主要來源受到季風的影響較大,從分佈上來說,東南地區多、西北地區少。東西基本上是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為界,東部地區以種植業為主,而西部地區以畜牧業為主。南北基本上是以30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為界,南方地區以水田農業為主,北方地區以旱作農業為主。

    四、自然光照、溫度及水分等的組合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溫度和水等條件在特定的時間、空間上相結合得越好,那麼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越有利。

    在中國的東部地區,夏季季風氣候的顯著特點是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使得這一時期對農業的生產是十分有利的;但又因夏季季風不穩定,氣象災害比較頻繁,使得部分地區農業生產受阻。

    中國目前氣象災害主要有:乾旱、洪澇、低溫、凍害、乾熱風、沙塵暴等。其中,乾旱所影響範圍在中國最大。比如子中國華北地區,春季時氣溫回升較快,水分蒸發強烈,但降水相對較少,容易造成春旱;而七八月份,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在副熱帶高壓的強烈控制下,盛行的是下沉氣流,高溫而少雨,容易形成伏旱。寒潮是中國在冬季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強烈冷空氣帶來的的降溫會使大面積農作物遭受嚴重的凍害,主要是秋季和春季給農作物帶來的危害最大。

    小結

    季風氣候:夏季高溫且多雨,雨熱同期;對水稻種植業的發展有利;夏季季風不穩定,多旱澇等災害,興修水利設施可以解決實際問題。

    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且乾燥,光照比較強烈,雨熱不同期;解決好灌溉等問題,將有利於園藝業、水果等種植業發展。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降水比較均勻,缺點是熱量不夠,穀物不易成熟,但卻對多汁牧草的生長有利,發展畜牧業是個不錯的選擇。

    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較乾燥,太陽的輻射能力強,晝夜的溫差大,解決灌溉的問題,對優質的農產品,比如溫帶的水果、棉花、大豆、水稻等的生產。

  • 8 # 叫我長白山的小姐姐

    氣候變化對全球農業的影響

    農業生態系統是一種受人類強烈干預的人控系統,也是自我調節機制較為薄弱的生物系統,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承受者和受害者.已有不少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的影響即有不利方面,也有有利方面,它給農業帶來的機會與挑戰兼而有之.

    4.1 CO2濃度對農業的影響 4.1.1 CO2濃度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CO2是作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對作物生長至關重要.在一定的範圍內,CO2濃度升高,植物生長加快,所以有人認為大氣中CO2濃度升高,將會大幅度提高植物的生產力.但也有實驗表明,許多植物在高CO2濃度下有一段加速生長,之後生長緩慢,甚至停止生長[21].這可能是與植物的不同光合代謝途徑有關.C3植物(如小麥、水稻、大豆等)對CO2濃度升高呈較高的正反應,但C4植物(如玉米、高梁等)對CO2濃度增加的反應較弱.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CO2濃度升高,對農作物是有利的.但氣候變化會導致一系列生態因子的變化.實驗研究表明,大氣中CO2濃度加倍,主要分佈於溫帶、亞熱帶和溼潤熱帶地區的C3植物會受益增產,而主要分佈於半乾旱熱帶(非洲)的C4植物產量則會受到影響,並且前者的受益並不一定能補償後者的損失.在全世界糧食產量中,C4作物僅佔到20%,但在國際市場上交易的糧食中,C4作物佔到75%以上.如玉米在國際市場上交易量最大,其是全球飢困地區的主要食物.因此,氣候變化對C4作物產量的影響,將會使某些地區饑荒加劇。 4.1.2 CO2濃度對作物品質的影響

    CO2濃度的升高可能會導致農作物品質的下降,因為CO2濃度高的情況下,作物吸收C將增加,而吸收的N減少,體內C/N比升高,蛋白質含量將降低,作物品質降低.這一點已有實驗證實:大豆和小麥在CO2濃度倍增條件下實驗,結果大豆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分別下降2.3%和0.83%;冬小麥籽粒粗蛋白和賴氨酸分別下降12.8和4%。這樣人類人均需求的糧食量可能要增加,才能滿足自身的營養.同樣,農業害蟲可能也要攝取更多的植物才能滿足其營養需求,蟲害可能由此加重.這方面尚無實際研究資料. 4.1.3 CO2濃度對水分有效性的影響

    由於CO2濃度升高,植物較容易獲得CO2,因此氣孔開放程度將變小,開放時間也可能縮短,這樣植物蒸藤作用將減弱,植物體耗水降低,土壤水分利用率將提高,這對於旱半乾旱地區的農作物可能是有益的。但由於溫室效應,CO2濃度升高,氣溫也升高,水分蒸發速度會加快.這種蒸發加快和蒸藤減少是否能達以平衡,目前尚難以預料。有人認為總體耗水可能增加,起碼在某些區域可能是這樣。 4.2

    氣候變化對作物佈局和麵積的影響

    溫室較應會使大氣溫度升高,這樣對熱量有限的地區來說,可以延長生長季節,這一趨勢有著極地化和高山化的發展傾向,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這種變化可能是明顯的。就象前面講的植被地帶會因氣候變化而北移一樣,農業區也會大幅度北移,因熱量不足而分佈區受限的作物的分佈北界也會大幅北移,山地分佈上界會向上移動,這樣中緯度和高緯度地區的作物佈局和麵積將會發生較大的變化.這方面已進行不少的模擬研究。一些研究表明,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若平均氣溫升高1℃,作物的北界一般可以向北移動150~200km,而海拔向上移動150~200m。對冬小麥和玉米的分佈區變化問題已有多人做過研究.在歐洲現在的氣候條件下,玉米作物(指要收穫成熟種子的玉米,不包括只收青穗的玉米)需要氣溫≥10℃的天數850d,其分佈北界位於英格蘭的南部.當大氣中CO2濃度加倍後,研究認為,其北界移至莫斯科的南部,有的模型預測北移幅度更大。儘管不同模型預測結果有異,但其趨勢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在CO2濃度升高,氣溫增加的情況下,一些作物分佈北界要向北擴充套件,面積可能增加.按常理,這些作物的總產量應增加,但這必然是要將一些其它用途的土地轉為農田,比如原因熱量不足不宜作為農田的草地、林地等要開墾,這樣在作物產量增加的情況下,林產品和畜產品可能會減少,為人類提供的總產品是否增加,尚是問題.由於農業帶北移而增加的農作物面積在不同的區域或國家的相差懸殊,而且受政策影響甚大,所以,作物格局在未來幾十年中究竟如何變化,難以確切預測。 4.3 氣候變化與農業氣候災害對農業影響

    最大的可能是極端氣候條件,比如干旱、風暴、熱浪、霜凍等,全球氣候變化,對這些氣候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有什麼影響,目前知道的甚少。某些研究認為,氣候變暖會使熱帶風暴增強,從而對低緯度地區,尤其是海岸線上的農業有重大影響.有人認為,氣溫升高,大氣熱浪將會頻繁發生,從而影響農業生產,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更為突出.象冬小麥主產區的乾熱風可能會使小麥大幅減產。由於氣溫升高,大氣層中氣流交換增強,大風天氣會增加,風暴頻率和強度都會有所增強,某些區域(如中國黃土高原地區)風蝕作用導致水土流失會加劇,而影響農業生產.再則溫度升高,會使某些要求低溫春化階段的作物受到一定的影響。還有人認為,大氣溫度升高後會導致土壤耗水量加大,尤其是植被覆度低的乾旱和半乾旱地區耗水量會更大,旱災會更嚴重地發生而危脅農業的發展。這些方面的影響程度尚難確切估計。

    4.4 氣候變化與農業病蟲害

    就象植被地帶和農作物帶北移一樣,全球氣候變暖會使農業病蟲的分佈區發生變化.低溫往往限制某些病蟲害的分佈範圍,氣溫升高後,這些病蟲的分佈區可能擴大,從而影響農作物生長。同時溫室效應還使一些病蟲害的生長季節加長,使多世代害蟲繁殖代數增加,一年中危害時間延長,作物受害可能加重。分析表明,在美國對豆類等作物嚴重危害的害蟲———馬鈴薯葉蝗,當氣候變暖時,越冬蟲口密度加大,假定作物種植時間不變,其危害時間提旱,這可能導致作物大面積受害.玉米螟對豆類的危害也會因提前取食而加重。另外,在溫帶地區某些病蟲害目前危害程度不大,但若溫度升高,危害會加玉米麵積的變化重,比如馬鈴薯枯萎病由於目前夏季氣溫較低而對馬鈴薯危害不大,但當平均氣溫升高4℃時,馬鈴薯會因此病而損失產量15%。全球平均雨量增加和平均溼度的變化會對病蟲害及它們的天敵發生什麼影響,目前尚不知.溫度和水分變化很可能導致害蟲種間及它們的天敵間種群相互作用關係發生變化。 4.5 海平面升高對農業的影響

    CO2濃度的升高可能會導致農作物品質的下降,因為CO2濃度高的情況下,作物吸收C將增加,而吸收的N減少,體內C/N比升高,蛋白質含量將降低,作物品質降低.這一點已有實驗證實:大豆和小麥在CO2濃度倍增條件下實驗,結果大豆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分別下降2.3%和0.83%;冬小麥籽粒粗蛋白和賴氨酸分別下降12.8和4%。這樣人類人均需求的糧食量可能要增加,才能滿足自身的營養.同樣,農業害蟲可能也要攝取更多的植物才能滿足其營養需求,蟲害可能由此加重.這方面尚無實際研究資料. 4.1.3 CO2濃度對水分有效性的影響

    由於CO2濃度升高,植物較容易獲得CO2,因此氣孔開放程度將變小,開放時間也可能縮短,這樣植物蒸藤作用將減弱,植物體耗水降低,土壤水分利用率將提高,這對於旱半乾旱地區的農作物可能是有益的。但由於溫室效應,CO2濃度升高,氣溫也升高,水分蒸發速度會加快.這種蒸發加快和蒸藤減少是否能達以平衡,目前尚難以預料。有人認為總體耗水可能增加,起碼在某些區域可能是這樣。 4.2

    氣候變化對作物佈局和麵積的影響

    溫室較應會使大氣溫度升高,這樣對熱量有限的地區來說,可以延長生長季節,這一趨勢有著極地化和高山化的發展傾向,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這種變化可能是明顯的。就象前面講的植被地帶會因氣候變化而北移一樣,農業區也會大幅度北移,因熱量不足而分佈區受限的作物的分佈北界也會大幅北移,山地分佈上界會向上移動,這樣中緯度和高緯度地區的作物佈局和麵積將會發生較大的變化.這方面已進行不少的模擬研究。一些研究表明,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若平均氣溫升高1℃,作物的北界一般可以向北移動150~200km,而海拔向上移動150~200m。對冬小麥和玉米的分佈區變化問題已有多人做過研究.在歐洲現在的氣候條件下,玉米作物(指要收穫成熟種子的玉米,不包括只收青穗的玉米)需要氣溫≥10℃的天數850d,其分佈北界位於英格蘭的南部.當大氣中CO2濃度加倍後,研究認為,其北界移至莫斯科的南部,有的模型預測北移幅度更大。儘管不同模型預測結果有異,但其趨勢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在CO2濃度升高,氣溫增加的情況下,一些作物分佈北界要向北擴充套件,面積可能增加.按常理,這些作物的總產量應增加,但這必然是要將一些其它用途的土地轉為農田,比如原因熱量不足不宜作為農田的草地、林地等要開墾,這樣在作物產量增加的情況下,林產品和畜產品可

    能會減少,為人類提供的總產品是否增加,尚是問題.由於農業帶北移而增加的農作物面積在不同的區域或國家的相差懸殊,而且受政策影響甚大,所以,作物格局在未來幾十年中究竟如何變化,難以確切預測。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9 # 花圃那些事

    1:準備熟糞土。

    2:種子確保未加過農藥。

    3:種植過程絕對不可用化學肥料及藥品。

    4:生蟲的話人工撲捉。

  • 10 # 大美西域胡楊57312731

    謝邀!說點個人看法與大家交流。 一,氣候,不必解釋了。氣候與農業,生產等的關係,農民朋友深有體會。我們說靠天吃飯,其中,氣候有不可或缺的利害關係。 二,我們生活的地球,從一定角度講,有其自然的執行系統,如:春夏秋冬,四季輪迴,從大處講是地球運動的規則,從小處說是氣候輪迴。 三,人類對氣候與農業,生產等的研究始終在科研,探索。 天時,地利,亦是說氣候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這些年,因人為貪焚,只講開發,掠奪,輕科學保護,致各地反常的自然災害多發,頻發,極端天氣給人們生活,生產帶來無法估量的災害。 由上,氣候反常,好多與人們無視生態,輕視環保引發。 近年中央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心是要呵護生態,保護生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第一次進入世界500強,小米真的有那麼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