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糖糖果果佟佟

    心悸是由於人們主觀感覺上對心臟跳動的一種不適感覺。心跳一旦失去固有的規律,人就會不舒服,也就是常說的心慌。如果你有類似情況,建義你去人民醫院查一下心電圖為好。

  • 2 # 白老師談健康

    心悸是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或見脈象遲、數、叄伍不調的一種病證。心悸包括驚悸、怔忡兩大類,病情較輕者為驚悸,病情較重者為怔忡。臨床有的呈陣發性,有的呈持續性。一般每因情志因素、勞累過度而誘發或加重,且常伴有失眠、健忘、胸悶、胸痛、眩暈、耳鳴等症。

    本篇討論以心悸為主要表現的病證,根據本病的臨床特點,西醫學中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動過速、心動過緩、期前收縮、心房顫動或撲動、房室傳導阻滯、病態竇房結綜合徵、預激綜合徵以及心功能不全、心肌炎、一部分神經官能症等,如以心悸為主要臨床表現者,均可參照本病辨證論治,同時結合辨病處理。

    【源流】

    《內經》雖無心悸或驚悸、怔忡之病名,但已有相關論述。如《素問·平人氣象論》指出:“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結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洩也。”《素問·痺論》曰:“心痺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對心悸脈象的變化也有認識,並闡述了脈象在本病診斷和預後判斷上的重要價值。如《素問·三部九候論》指出:“叄伍不調者病。”《靈樞·根結》指出:“持其脈口,數其至也……四十動一代者,一髒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髒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素問·平人氣象論》指出:“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

    漢代始有驚悸的病名。張仲景《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指出:“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心悸。”闡述了因驚而脈動,因弱而悸的病因病機。其對水飲為悸的探究尤詳,《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中說“水在心,心下堅築……水在腎,心下悸”,指明水飲作悸的病機。張仲景還制定了心悸的辨證論治,如《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提出:“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發熱,心下悸,頭眩,身[[!NFAB1]]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對驚悸、怔忡的病因病機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根據驚悸的發病原因設“金瘡驚悸候”、“心病候”、“虛勞驚悸候”等。唐代孫思邈提出治療心悸的方劑,如《備急千金要方·心脈論》提出:“陽氣外擊,陰氣內傷,傷則寒,寒則虛,虛則驚,掣心悸,定心湯主之。”宋代嚴用和對驚悸怔忡的病因病機、病情演變、治療方藥等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濟生方·驚悸怔忡健忘門》曰:“心虛膽怯之所致也。”“或因事有所大驚,或聞虛響,或見異相,登高涉險,驚忤心神,氣與涎鬱,遂使驚悸。驚悸不已,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體倦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皆心虛膽怯之候也。”治當“寧其心以壯膽氣”。選溫膽湯、定志丸作為治療方劑。

    金元時期,有關驚悸、怔忡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強調:“悸為怔忪,皆熱之內作。”李東垣在《內外傷辨惑論》中亦主張驚悸、怔忡“皆膈上血中伏火,蒸蒸而不安。”並創立了著名方劑硃砂安神丸。朱丹溪及其門人又提出了血虛致病的理論,認為驚悸怔忡皆由血虛引起,並突出了痰的致病作用。如《丹溪心法》中所說:“有思慮便動,屬虛。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瘦人多因是血少,肥人屬痰,尋常者多是痰。”

    明代虞摶《醫學正傳·驚悸怔忡健忘證》對驚悸、怔忡的區別與聯絡有詳盡的描述,曰:“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搖而不得安靜,無時而作者是也;驚悸者,驀然而跳躍驚動,而有欲厥之狀,有時而作者是也。”張景嶽《景嶽全書·怔忡驚恐》認為,怔忡由勞損所致,“蓋陰虛於下,則宗氣無根而氣不歸原,所以在上則浮撼於胸臆,在下則振動於臍旁”,因此,“凡治怔忡驚恐者,雖有心脾肝腎之分,然陽統乎陰,心本乎腎,所以上不寧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氣虛者,未有不因乎精”,提出了病本在腎的理論。

    清代醫家對瘀血作悸進行了發揮。王清任《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症因》雲:“心跳心忙,用歸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血府逐瘀湯)百發百中。”唐容川《血證論·怔忡》稱:“凡思慮過度及失血家去血過多者,乃有此虛證,否則多夾痰瘀,宜細辨之。”

    以上歷代醫家對驚悸怔忡的論述,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病因病機】

    心悸的發生多因感受外邪、七情所傷、飲食失節、體虛勞倦等,以致氣血陰陽虧損,心神失養,心主不安,或痰、飲、火、瘀阻滯心脈,擾亂心神。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痺證日久,復感外邪,內舍於心,痺阻心脈,心血執行受阻,發為心悸。或風寒溼熱之邪,由血脈內侵於心,耗傷心氣心陰,亦可引起心悸。如《素問·痺論》指出:“脈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溫病、疫毒均可灼傷營陰,心失所養,或邪毒內擾心神,如春溫、風溫、暑溫、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見心悸。

    2.七情所傷

    平素心虛膽怯,突遇驚恐,忤犯心神,心神動搖,不能自主而心悸。如《素問·舉痛論》所說:“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濟生方·驚悸論治》指出:“驚悸者,心虛膽怯之所致也。”長期憂思不解,心氣鬱結,陰血暗耗,不能養心而心悸;或化火生痰,痰火擾心,心神失寧而心悸。此外,大怒傷肝,大恐傷腎,怒則氣逆,恐則精卻,陰虛於下,火逆於上,動撼心神亦可發為驚悸。

    3.飲食失節

    嗜食膏粱厚味,煎炸油膩,蘊熱化火生痰,或傷脾而滋生痰濁,痰火擾心而致心悸。如唐容川《血證論》指出:“痰入心中,阻其正氣,是以心跳不安。”《醫學正傳》曰:“肥人因痰火而心惕然跳動驚起。”《丹溪心法》亦指出:“心悸時發時止者,痰因火動。”

    4.體虛勞倦

    稟賦不足,素體虛弱,或久病失養,勞欲過度,而致臟腑虛損,氣血陰陽不足,心失所養,心神不藏,發為心悸。《傷寒明理論》曰:“其氣虛者,由陽氣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內動而悸也。”《丹溪心法》指出:“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之所肇端。”陽氣虧虛,氣化失利,水液運化失調,停聚為飲,飲邪上犯,心陽被抑,亦可引發心悸。

    二、病機

    心悸的病因雖有上述諸端,然病機不外乎氣血陰陽虧虛,心失所養,或邪擾心神,心神不寧。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於心神失養或不寧,引起心神動搖從而悸動不安。但其發病與肝、腎、脾、肺四髒的功能失調亦密切相關。如肝氣鬱滯,氣滯血瘀,或氣鬱化火,火邪傷陰,陰虛陽亢,致使心脈不暢,或心神受擾,引起心悸。肺氣虧虛,不能助心治節以“朝百脈”,心脈執行不暢則心悸不安。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養則動悸;或脾失健運,痰溼內生,擾動心神。腎陰不足,不能上濟心火,腎陽虧虛,心陽失於溫煦,均可發為心悸。肺、脾、腎三髒功能失調,水溼運化失常而致水飲內停,飲邪上犯亦可致悸。

    心悸的病理性質主要有虛實兩方面。虛者為氣、血、陰、陽虧虛,使心失滋養,而致心悸;實者多由痰火擾心、水飲上凌或心血瘀阻,氣血執行不暢所致。虛實之間可以相互夾雜或轉化。實證日久,病邪傷正,可分別兼見氣、血、陰、陽之虧損,而虛證也可因虛致實,兼見實證表現。臨床上陰虛者常兼火盛或痰熱;陽虛者易夾水飲、痰溼;氣血不足者,易兼氣血瘀滯。

    總之,本病為本虛標實之證,其本為氣血不足、陰陽虧損,其標為氣滯、血瘀、痰火、水飲。

    【診斷與病證鑑別】

    一、診斷依據

    1.常由情志刺激如驚恐、緊張,及勞倦、飲酒、飽食等因素而誘發。

    2.自覺心搏異常,或快速,或緩慢,或跳動過重,或忽跳忽止,呈陣發性或持續不解,神情緊張,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3.伴有胸悶不舒,易激動,心煩寐差,顫抖乏力,頭暈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則喘促,汗出肢冷,或見暈厥。

    4.可見數、促、結、代、緩、沉、遲等脈象。

    二、病證鑑別

    1.奔豚

    奔豚發作之時,自覺胸中躁動不安,由氣自小腹上衝咽喉。《難經·五十六難》曰:“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金匱要略·奔豚氣病脈證並治》指出:“奔豚氣從小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其鑑別要點為:心悸屬於心中劇烈跳動,發自於心;而奔豚乃上下衝逆,發自小腹,其狀如豚。

    2.卑惵

    卑惵與怔忡相似,如《雜病源流犀燭》曰:“卑惵,心血不足病也,與怔忡病一類,其症胸中痞塞,不能飲食,如痴如醉,心中常有所歉,愛居暗室,或倚門後,見人則驚避。”怔忡亦胸中不適,心中常有所怯,與卑惵的鑑別在於卑惵之胸中不適由於痞塞,而怔忡緣於心悸,有時坐臥不安,並不避人。另外,卑惵一般無促、結、代、疾、遲等脈象出現。

    三、相關檢查

    心悸病人應進行心電圖檢查。心電圖是檢測心律失常有效、可靠、方便的手段,可區分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緩慢性心律失常;識別過早搏動及心動過速的性質,如房性早搏、結性早搏、室性早搏、竇性心動過速、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室性心動過速等;判斷I度、II度、III度房室傳導阻滯,心房撲動與心房顫動,心室撲動與心室顫動,病態竇房結綜合徵及預激綜合徵等。必要時應用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食道心房調搏、阿托品試驗,對評價竇房結功能,診斷病態竇房結綜合徵有重要意義。心室晚電位檢測判斷缺血性心臟病及心肌梗死後惡性心律失常與猝死有一定價值。臨床應當配合測量血壓、X線全胸攝片、心臟超聲檢查等更有助於明確診斷。

    【辨證】

    一、辨證思路

    心悸的辨證首先應分清虛實,虛者係指臟腑氣血陰陽虧虛,實者多指痰飲、瘀血、火邪上擾。本病多表現為虛實相兼,應分清虛實之偏重。

    二、類證鑑別

    1.辨驚悸、怔忡之不同

    驚悸、怔忡雖同屬心悸,但兩者在臨床表現、病因、病機和輕重程度等方面均有區別。驚悸常由外因引起,如情緒激動、驚恐、惱怒或勞累均可發病,時發時止,不發時如常人,病來雖速,但全身情況較好,病情較輕;怔忡則每因內因而引起,並無外驚,終日自覺心中惕惕,稍勞尤甚,病來雖漸,但全身情況較差,病情較重。但兩者亦有密切的聯絡,驚悸日久不愈可發展為怔忡,而怔忡患者又易受外驚所擾,使動悸加重。

    2.辨氣血陰陽之虧虛

    本病以虛為主,主要表現為氣血陰陽的虧虛。除心悸的主症外,氣虛者,兼見氣短,乏力,自汗,每遇勞累則病情加重,舌淡紅,苔薄白,脈弱;血虛者,兼見面色[[!NFBE2]]白,疲乏倦怠,頭暈失眠,舌淡苔白,脈細;陰虛者,兼見口乾口渴,五心煩熱,大便秘結,舌紅少苔,脈細數;陽虛者,兼見畏寒肢冷,胸悶胸痛,舌淡苔薄白,脈遲。臨床有的病人亦或表現為氣血兩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或氣血陰陽俱虛,其臨床表現較為複雜,病情亦較為嚴重。

    三、證候

    1.心虛膽怯證

    症狀:心悸,善驚易恐,坐臥不安,少寐多夢,惡聞聲響,舌苔薄白,脈象動數或結代。

    病機分析:本證乃氣血虧損,心虛膽怯,心神失養,神搖不安所為。心虛則神搖不安,膽怯則善驚易恐;驚則氣亂,心神不能自主,故坐臥不安;心虛不能藏神,則心中惕惕,少寐多夢,惡聞聲響;脈象動數或結代為心神不安,氣血逆亂之象。

    2.心血不足證

    症狀:心悸頭暈,面色無華,倦怠無力,少寐多夢,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沉細或結代。

    病機分析:本證因心血虧耗,心失所養,心神不寧而致。心主血脈,其華在面,心血虧虛,故面色無華;心血不足,不能養心,故心悸;血虛不能上榮於腦,腦失所養而頭暈;心血虛不能藏神,故少寐多夢;“血為氣之母”,血虧氣虛,故倦怠乏力;舌為心之苗,心血不足,故舌質淡紅;心主血脈,心血虧虛,血脈不能充盈,故脈沉細或結代。

    3.陰虛火旺證

    症狀:心悸失眠,五心煩熱,口乾口渴,盜汗,伴腰膝痠軟,頭暈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機分析:肝腎陰虧,水不濟火,以致心火內動,擾動心神,心神不安,故心悸失眠,五心煩熱;虛火耗津而口乾口渴;陰虛內熱迫津外洩則盜汗;陰虧於下,故見腰膝痠軟;陽亢於上,則見頭暈耳鳴;舌質紅少苔,脈細數為肝腎陰虛之徵。

    4.心陽不振證

    症狀:心悸不安,胸悶氣短,或胸痛,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質淡,苔薄白,脈沉遲或結代。

    病機分析:本證為心陽虛衰,無以溫養心神。久病體虛,損傷心陽,心失溫養,故心悸不安;胸中陽氣不足,陰寒之邪侵犯陽位,或陽虛血滯,故見胸悶氣短或胸痛;心陽虛衰,血運遲緩,故面色蒼白;肢體失於溫煦,故形寒肢冷;舌質淡,苔薄白,脈沉遲或結代,均為心陽不足,鼓動無力,陽虛內寒之象。

    5.心氣不足證

    症狀:心悸怔忡,因事煩擾即易觸發,神疲無力,自汗懶言,面色無華,頭昏頭暈,舌質淡,舌苔白,脈細弱或遲緩。

    病機分析:本證因心氣不足,運血無力,心失所養而致。心氣虛,心神無依,故心悸怔忡,因事煩擾即易觸發;心氣不足,氣血失調,血不上榮,故神疲無力,自汗懶言,面色無華,頭昏頭暈;舌淡苔白,脈細弱或遲緩,俱為心氣不足,氣血虧虛之象。

    6.水飲凌心證

    症狀:心悸眩暈,胸脘痞滿,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渴不欲飲,噁心吐涎,舌胖,苔白滑,脈弦滑或促。

    病機分析:本證乃脾腎陽虛,水飲內停,上凌於心,擾亂心神而成。水為陰邪,賴陽氣化之,今陽虛不能化水,水飲內停,上凌於心,故見心悸;陽氣虧虛,不能溫養四肢肌膚,故形寒肢冷;水飲內阻,清陽不升,則見眩暈;水飲內停,氣機不利,故胸脘痞滿;水液內停,氣化不利,故渴不欲飲,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飲邪上逆,則噁心吐涎;舌胖,苔白滑,脈弦滑或促,均為水飲內停,陽氣虧虛之象。

    7.痰火擾心證

    症狀:心悸煩躁,胸悶痰多,噁心腹脹,口苦不寐,舌紅,舌苔黃膩,脈滑數或結代。

    病機分析:痰濁內阻,鬱而化火,火邪擾心,故心悸煩躁;痰濁阻滯,上焦之氣機不得宣暢,故胸悶;中焦氣機不暢則腹脹;痰濁中阻,胃失和降,故噁心痰多;心火亢盛則口苦不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結代,為痰火擾心之候。

    8.氣滯血瘀證

    症狀:心悸怔忡,胸悶脅脹,心痛時作,急躁易怒,或脘腹脹滿,噯氣,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代。

    病機分析:本證由於氣滯血瘀,心脈瘀阻,心陽被遏,心失所養而致。心主血脈,肝主疏洩,心血的正常執行需依賴肝的疏洩功能的維持,肝氣鬱滯,氣滯則血瘀。心血瘀阻,心失所養,故心悸怔忡;肝氣犯胃,故見脘腹脹滿,噯氣;肝氣不舒則急躁易怒,胸悶脅脹;心血瘀阻,則心痛時作;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代,為氣滯血瘀之象。

    【治療】

    一、治療思路

    心悸的治療應分虛實。虛證分別予以補氣、養血、滋陰、溫陽;實證則應祛痰、化飲、清火、化瘀。但本病以虛實錯雜為多見,且虛實的主次、緩急各有不同,故治當相應兼顧。同時,由於心悸以心神不寧為其病理特點,故應酌情配合寧心安神之法。

    二、基本治法

    1.益氣養心,鎮驚安神法

    適應證:心虛膽怯證。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減。本方安神定志,益氣養心,用於驚恐不安、睡臥不寧。

    常用藥:人參、炙甘草補益心氣;硃砂、龍齒、龍骨、琥珀鎮驚安神;茯神、石菖蒲、遠志安神定志。

    加減:若見氣短乏力,頭暈目眩,動則為甚,靜則悸緩,則重用人參,加黃芪以加強益氣之功;兼見心陽不振,用肉桂易桂枝,加附子,以溫通心陽;兼心血不足,加阿膠、首烏、龍眼肉以滋養心血;兼心氣鬱結,心悸煩悶,精神抑鬱,加柴胡、鬱金、合歡皮、綠萼梅以疏肝解鬱;氣虛夾溼,加澤瀉,重用白朮、茯苓益氣化溼;氣虛夾瘀,加丹參、川芎、紅花、鬱金活血化瘀。

    2.補血益氣,養心安神法

    適應證:心血不足證。

    代表方:歸脾東加減。本方健脾養心,益氣補血,用於心脾兩虛,氣血不足而致之心悸。

    常用藥:當歸、白芍、阿膠、龍眼肉補養心血;黃芪、人參、白朮、炙甘草益氣健脾以生血;茯神、遠志、酸棗仁寧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使補而不滯。

    加減:兼陽虛而肢冷,加附子、桂枝溫補心陽;兼陰虛,重用麥冬、地黃、阿膠,加沙參、玉竹、石斛滋養心陰;納呆腹脹,加陳皮、麥芽、神曲、山楂、雞內金、枳殼健脾助運;失眠多夢,加合歡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蓮子心等養心安神。若熱病後期損及心陰而心悸者,以生脈散加減,有益氣養陰補心之功。血虛有熱者,加黃連、黃柏清熱瀉火。

    3.滋陰清火,清心安神法

    適應證:陰虛火旺證。

    代表方:天王補心丹或硃砂安神丸加減。兩方均能滋心陰而安心神,但前方偏重於滋心陰,後方偏重於清心火。

    常用藥:天冬、麥冬、生地、玄參滋養心陰;當歸、丹參補血養心;人參、茯苓、五味子補益心氣;硃砂、遠志、柏子仁寧心安神;黃連、梔子、蓮子心清心瀉火。

    加減:腎陰虧虛,虛火妄動,遺精腰痠者,加龜板、熟地、知母、黃柏滋陰清熱;陰虛兼有瘀熱者,加赤芍、丹皮、桃仁、紅花、鬱金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陰虛兼有氣虛,加人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

    4.溫補心陽,安神定悸法

    適應證:心陽不振證。

    代表方:參附湯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東加減。前方益氣溫陽,用於心悸氣怯,汗出肢冷;後方溫通心陽,鎮心安神,用於心陽虛衰之心悸、怔忡。

    常用藥:桂枝、甘草、人參、黃芪、附子益心氣,溫心陽;生龍骨、生牡蠣安神定悸。

    加減:形寒肢冷者,重用人參、黃芪、附子、肉桂溫陽散寒;大汗者重用人參、黃芪、煅龍骨、煅牡蠣、山萸肉益氣斂汗,或用獨參湯煎服;兼見水飲內停者,加葶藶子、五加皮、車前子、澤瀉等化水利飲;夾瘀血者,加丹參、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兼見陰傷者,加麥冬、枸杞子、玉竹、五味子;若心陽不振,以致心動過緩者,酌加炙麻黃、補骨脂,重用桂枝以溫通心陽。若病情嚴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臥者,急用參附龍牡湯,加服黑錫丹以回陽救逆。

    5.養心益氣,安神定悸法

    適應證:心氣不足證。

    代表方:四君子東加減。本方甘溫益氣,健脾扶中,用於心氣不足之心悸、怔忡。

    常用藥:人參、茯苓、白朮、黃芪健脾益氣;甘草甘溫益氣,補中和胃;丹參、紅花、川芎活血通脈。

    加減:若合併心血不足者,加熟地、阿膠補血養心;兼心氣鬱結,見心悸煩悶,精神抑鬱,胸脅時痛者,加柴胡、鬱金、合歡皮、綠萼梅疏肝解鬱。

    6.溫化水飲,寧心定悸法

    適應證:水飲凌心證。

    代表方:苓桂術甘東加減。本方健脾利溼,溫化水飲,用於水飲凌心之胸脅脹滿、眩暈心悸。

    常用藥:茯苓、豬苓、葶藶子、澤瀉淡滲利水;桂枝、炙甘草通陽化氣;白朮健脾祛溼。

    加減:兼見噁心嘔吐,加半夏、陳皮、生薑以和胃降逆;兼見肺氣不宣,肺有水溼,咳喘,胸悶者,加杏仁、前胡、桔梗以宣肺,葶藶子、五加皮、防己以瀉肺利水;兼見瘀血者,加當歸、川芎、益母草活血化瘀;尿少肢腫,加車前子、冬瓜皮利水消腫。

    7.清熱化痰,寧心安神法

    適應證:痰火擾心證。

    代表方:黃連溫膽東加減。本方清心降火,化痰安中,用於痰火內擾之心煩失眠、心悸眩暈。

    常用藥:黃連、黃芩苦寒瀉火,清心除煩;半夏和胃降逆,燥溼化痰;陳皮理氣和胃,化溼祛痰;竹茹滌痰開鬱,清熱化痰;枳實下氣行痰;甘草和中。

    加減:痰熱互結,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清熱通腑;心悸重者,加珍珠母、石決明、磁石重鎮安神;火鬱傷陰,加麥冬、玉竹、天冬、生地養陰清熱;兼見脾虛者加黨參、白朮、谷麥芽、砂仁益氣醒脾;若胸悶痰多,加瓜蔞、貝母寬胸化痰。

    8.理氣活血,通脈定悸法

    適應證:氣滯血瘀證。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或血府逐瘀東加減。兩方均能理氣活血,但前方偏於疏肝理氣,後方偏於活血化瘀。

    常用藥:赤芍、桃仁、紅花、丹參、川芎、三七活血化瘀;鬱金、延胡索、降香、香附行氣止痛;琥珀寧心安神。

    加減:兼心煩口苦者,加梔子、黃連、蓮子心清心除煩;腹脹噯氣,食慾不振者,加佛手、砂仁、生山楂、炒麥芽理氣助運;胸痛甚者,加延胡索、三七粉、乳香、沒藥活血止痛;心悸、失眠重者,加酸棗仁、柏子仁、生龍骨、生牡蠣安神寧心。因虛致瘀者,氣虛加黃芪、黨參;血虛加首烏、熟地、枸杞子;陰虛者加麥冬、玉竹、沙參;陽虛加附子、桂枝;夾痰濁者,加瓜蔞、薤白、半夏。

    三、復法應用

    化痰祛瘀,養心安神法

    適應證:痰瘀交阻,心神失養證。症見心悸怔忡,胸悶痰多,心痛時作,噁心腹脹,急躁易怒,口苦不寐,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舌苔黃膩,脈象滑數或澀或結代。

    代表方:溫膽湯合血府逐瘀東加減。前方長於化痰和中,後方長於活血化瘀。兩方合用化痰祛瘀,養心安神,主要治療痰瘀交阻,心神失養證之心悸。

    常用藥:法半夏、茯苓、陳皮健脾和胃;炙遠志、石菖蒲、鬱金、全瓜蔞、炒枳實、厚朴化痰;桃仁、紅花、丹參、川芎、三七、赤芍活血祛瘀;柴胡、香附、薤白理氣行滯開鬱,條達氣機;麥門冬、酸棗仁、柏子仁、人參、炙甘草養心安神。

    四、其他療法

    1.單方驗方

    (1)紫石英10~15g,水煎服。鎮驚定志,適用於心悸不寧。

    (2)苦參10g,水煎服。清熱寧心,適用於心悸而脈數或促者。

    (3)定心湯:龍眼肉30g,酸棗仁15g,山萸肉15g,柏子仁12g,生龍骨12g,生牡蠣12g,生乳香3g,沒藥3g,水煎服。適用於氣血虧虛,瘀血阻滯之心悸。

    2.常用中成藥

    (1)柏子養心丸:功能與主治:補氣養血,安神寧心。用於心氣虛弱,心悸易驚,失眠多夢,健忘。用量與用法:每次9g,每日3次,口服。

    (2)天王補心丹:功能與主治:滋陰養血,補心安神。用於心陰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大便乾燥。用法與用量:口服,每次9g,每日3次。

    (3)人參歸脾丸:功能與主治:益氣健脾,養心安神。用於心脾兩虛,心悸氣短,失眠頭暈,食慾不振。用法與用量:口服,每次9g,每日3次。

    (4)定志丸:功能與主治:補心氣,安心神。用於驚悸恐怯,失眠多夢,神魂不安。用法與用量:口服,每次9g,每日3次。

    3.針灸治療

    (1)體針:早搏:主穴取內關、神門、心俞、厥陰俞。心氣虛加關元、膻中、足三里;氣陰兩虛加三陰交、腎俞;血脈瘀阻加膻中、膈俞。手法平補平瀉,留針10~20分鐘。室上速、房顫:內關透外關、合谷、厥陰俞,強刺激不留著針。緩慢性心律失常:針刺雙側內關、太淵,捻針20分鐘;或取人中、膻中、心俞穴,人中穴向鼻中隔斜刺0.5寸,雀啄手法,另兩穴用捻轉補瀉法,每日施針1~2次。

    (2)耳針:耳針心、神門、皮質下、胸區、交感,每次2~3穴,留針20分鐘。

    (3)穴位注射法:主穴取內關、心俞、厥陰俞、足三里。心動過速配間使,心動過緩配通裡。每次選2~3穴,用當歸注射液1ml注射,隔日1次。

    五、臨證勾要

    1.病變部位重在心,重在調節

    對於心悸的治療,除按不同的證候處以相應的方藥外,還應抓住病變主要在心及重在調節兩個環節。因其病變主要在心,且表現為心神不寧,故常於方中酌用養心安神之品。凡活動後驚悸、怔忡加重者,多屬虛證,在補虛的基礎上應酌加遠志、酸棗仁、柏子仁,以助養心安神之功;凡活動後驚悸、怔忡減輕者,多屬實證,一般為氣滯血瘀,心脈不通,當加丹參、川芎、枳殼、紅花之屬,以增通脈之力。

    2.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對心悸的臨床辨證應結合引起心悸原發疾病的診斷,以提高辨證的準確性,如功能性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心悸,常表現為心率快速型心悸,辨證多為氣陰兩虛,心神不安,以益氣養陰、重鎮安神為法。器質性心律失常,臨床以冠心病、風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為多見。冠心病所致心悸,多為氣虛血瘀,或由痰瘀交阻而致,治以益氣活血之法,兼有痰瘀者,配以豁痰化瘀之藥;風心病引起的心悸,以心脈痺阻為主,故以“通”為主要治則;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多由邪毒外侵,內舍於心,常呈氣陰兩虛,瘀阻絡脈證,治療在益氣養陰、活血通陽的基礎上加用清熱解毒之劑。

    3.心律失常的急危重症及處理

    臨床上心律失常變化往往比較迅速。在猝死病人中有部分患者是由於惡性心律失常所致,如何防止心律失常中突發事件的發生,是臨床工作中的重要問題。首先是提高認識水平,再者掌握應急本領,同時發揮中西醫特長。一般來說,室性早搏較房性早搏病情嚴重,室性早搏中多源性室早、頻發室早、兩個室早聯發以及早搏的R波落在前一個心動週期的T波頂點上,均被認為是危險徵象,必須嚴密觀察,及時處理。室性心動過速及室性撲動是嚴重的心律失常,必須立即處理以防室顫。室顫是快速性心律失常中最為嚴重的情況,心臟已經失去泵血作用,必須爭分奪秒給予除顫。對重症心律失常患者,應採取綜合療法,中西醫結合,取長補短,協同作用,有助於療效的提高。

    【特色經驗】

    一、臨證經驗

    1.心悸之病,本虛標實,痰瘀同證,常是關鍵

    周仲瑛教授認為,心悸總屬本虛標實,心氣、心陽、心陰、心血虧虛為本;痰濁、瘀血阻滯心脈為標。其中,痰瘀同證常是此病中重要的病理環節,尤在心悸加重、發作之時愈加明顯。心氣、心陽不足,不能輸化津液,則聚而成痰,不能推動血行,則滯而成瘀。心陰虧虛,虛火灼津,煉液成痰,血液受熱煎熬,結而成瘀;另一方面,痰瘀之間亦可互生互化,痰濁阻滯脈道,妨礙血液循行,則血滯成瘀;瘀血阻滯,脈絡不通,影響津液正常輸布,或離經之血瘀於脈外,氣化失於宣通,以致津液停聚為痰。“痰亦可化為瘀”,“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痰阻則血難行,血凝則痰易生;痰停體內,久必成瘀,瘀血內阻,久必生痰,終致痰瘀共證,心脈阻滯的病理變化。

    2.臨證辨識,四診為綱,察舌切脈,甚為詳要

    周仲瑛教授指出,臨證識辨心悸之痰瘀同證,當以四診為綱。痰瘀同證的臨床表現不僅是痰、瘀的各自證候,而且應是兩者在病機上互為因果所致的綜合徵象。例如:望其面色,油光多脂,或晦暗、青紫、黧黑;望其唇齦,可見口唇青紫、唇部黑斑、唇肥厚、齒齦暗紅發紫;望其爪甲,可見爪甲青或紫,甲床下多瘀點、瘀絲,指甲菲薄、翻甲。又如:問診患者多在中年以上,老年人多見,女性多體胖且月經失調、不孕。患者性格內向,久坐少動,嗜煙好酒,喜食辛辣、酸、鹹味。心悸病史較久,反覆發作,可伴有胸膺部悶塞隱痛,咳喘,失眠,腹脹納少,伴噁心,口不渴,或但漱水不欲咽等。四診之中,周仲瑛教授認為以察舌切脈最為緊要,舌為心之苗,心之外象可從舌診上表現。臨證可見患者舌體胖大有齒印,或有裂紋,舌色暗紅、青、紫,有瘀斑瘀點,舌苔厚膩、濁膩、水滑,舌體運轉不靈;切脈為滑、澀、沉、弦、結代等,合參四診,則痰瘀同證昭然。

    3.攻邪治標,化痰祛瘀,症分主次,治有先後

    周仲瑛教授認為,由於痰瘀相伴為患,在具體治療時尚需分清兩者先後及主次關係,確定化痰、祛瘀孰主孰次,孰先孰後,或是痰瘀並治。常選用化痰之藥如陳皮、法半夏、雲茯苓、炙遠志、石菖蒲、鬱金、全瓜蔞、炒枳實、川厚朴等;祛瘀之品常用紫丹參、川芎、川紅花、單桃仁、景田三七、京莪術、赤芍、血竭、降香等。治痰治瘀雖然主次有別,但痰化則氣機調暢,有利於治血;瘀去則脈道通暢,而有助於痰清。此即所謂“痰化瘀消”、“瘀去痰散”之意。若痰瘀並重,則當兼顧合治,分消其勢,使其不致互相為患。周仲瑛教授還告誡,用藥不可孟浪過劑,宜“中病即止”,以免“耗傷氣血陰陽,變生壞病,選藥以平穩”為原則,慎用毒猛辛烈之品。

    4.從本圖治,養心通脈,調順氣機,助消痰瘀

    心悸之病,以心之氣血陰陽虧虛、心神失養為本;“君主之官”功能失調,津血不歸,正化變異可生成痰瘀,痺阻心脈,此為標。周仲瑛教授認為,扶正補虛,養心通脈,治本之道十分重要,此即古人所謂“不治痰而痰化,不治瘀而瘀去”之一。臨證在心悸發作加重期,一方面予以化痰祛瘀、攻邪治標的同時,仍不忘消補兼施、標本共治,常審證選用太子參、潞黨參、南北沙參、炒玉竹、大麥冬、炙甘草、生黃芪、全當歸、功勞葉、大生地等補益之品。當標邪漸祛及心悸發作間歇期時,更為重視養心治本,以翼氣血沖和,心脈流暢,而無生痰停瘀之患。

    另一方面,因為痰瘀是津血停聚而成,津血賴氣化以宣通,所以調暢氣機,則可助消痰瘀,周仲瑛教授常酌情配以適量理氣藥,行滯開鬱、條達氣機,使“氣行則痰行”、“氣行則血行”,如配用醋柴胡、炙香附、薤白等,此即“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津液亦隨之而順矣”、“凡治血者必調氣”之意。

    二、驗案舉例

    案一

    鮑某,男,50歲。因“心慌陣作3月餘”而就診。患者近3個月來心中驚惕陣作,住本市某醫院近2個月,多次心電圖、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提示“頻發房早”、“房室逸搏”、“部分導聯S-T、T波改變”,擬診為“冠心病、心律失常”,服心可舒片、心元膠囊,靜脈滴注生脈注射液等,病情一度稍見好轉而出院。目前患者仍時作心慌,夜寐不酣,多夢早醒,動則易汗,心煩口乾,飲水較多,胃納尚可,苔黃薄膩有黏沫,舌質暗紅,脈結而澀。考慮乃心經鬱熱,痰瘀內阻,心神失寧,予清熱化痰、祛瘀活血為主治之。處方:川連4g,法半夏10g,石菖蒲12g,紫丹參15g,川芎10g,赤芍12g,苦參12g,功勞葉10g,蘇嚕子10g,煅龍牡各25g,熟棗仁15g。

    二診:7劑後患者症狀稍減,仍自覺心跳快,心煩,寐差早醒,苔脈同前。予原方中加入廣會皮6g,炒竹茹10g。

    三診:病家自訴症狀顯減,心慌有時發作,但程度較前大為減輕,夜寐改善,心中有虛懸、下沉感,動則易汗,口乾飲水較多,食納知味,苔黃薄膩,質暗紅,脈細澀而數。此乃氣陰兩虛為本,痰熱內擾,心營不暢未盡,遂改擬方藥用太子參15g,大麥冬10g,炒玉竹10g,炙甘草5g,五味子4g,煅龍牡各25g,川連5g,蓮子心3g,苦參10g,石菖蒲6g,蘇嚕子10g,熟棗仁20g,功勞葉10g,炙遠志5g,紫丹參12g,法半夏10g。

    四診:病人諸症俱平,複查心電圖未見心律失常,此後,常以生脈飲為主,增損調治。

    按:本案診斷明確,為“冠心病、心律失常”。根據心煩口乾,飲水較多,胃納尚可,苔黃薄膩有黏沫,舌質暗紅,脈結而澀,辨證為心經鬱熱,痰瘀內阻,心神失寧,故治以清熱化痰,祛瘀活血,療效明顯。三診時標邪減而未盡,本虛之象逐漸彰顯,在原法基礎上加強扶正固本,補益氣陰,故收全效。

    案二

    顧某,男,26歲。1年半前因工作勞累後始感心慌不安,陣發而作,西醫院心電圖、24小時動態心電圖等多項檢查提示“室性早搏”。先後服用心律平、乙嗎噻嗪等藥,取效不著,早搏仍時作時止。因服西藥後出現不良反應,故求治於中醫。初診時,患者時感心慌不適,心跳有停搏感,疲勞後易於發作,午後、傍晚時分發作較頻,休息後可稍穩定。伴胸悶不適,口乾乏力,夜寐一般,大便溏,小便自調,舌苔薄膩色淡黃,舌質偏暗。從陰陽失調、氣陰兩虛、心神失寧著眼,處方:炙桂枝10g,炙甘草5g,生龍骨(先煎)20g,生牡蠣(先煎)25g,潞黨參12g,大麥冬10g,五味子(杵)5g,紫丹參15g,苦參10g,熟棗仁25g,合歡皮15g,朱燈心3g,石菖蒲9g。

    二診:服藥7劑複診,心慌早搏有所穩定,但情緒激動後有影響,稍有氣短,舌象同前,脈來小弦。原方既效,無需易轍,前方中加入白檀香(後下)3g,陽春砂(後下)3g,炒玉竹10g,改炙甘草為6g。

    三診:患者告知早搏基本未發,疊進前方,以固療效。此後患者因感冒一度病情復發,俟治癒感冒後,仍以原方為基礎加減施治,患者室性早搏已極少發作。

    按:此案心悸因勞累思慮所致,心悸陣作,疲勞易發,休息可緩,伴胸悶不適,口乾,乏力,便溏,舌暗,苔淡黃薄膩。屬陰陽失調,心陰不足之候,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東加味調和陰陽,合生脈散益氣生陰,再加紫丹參、合歡皮、石菖蒲、白檀香、熟棗仁等順氣和血,寧心安神。藥證相合,取效迅捷。本案對當代中青年工作壓力大,出現不明原因早搏,呈現陰陽不調,心神不寧之候者有借鑑意義。

    【預後及轉歸】

    心悸初期,若治療及時,比較容易恢復,若失治或誤治,病情亦可由輕轉重,由實轉虛。如年邁體虛,心病及腎,真氣虧損者,治療較難,恢復亦慢。

    本病的證候特點是虛實夾雜,以正虛為主,故疾病的轉化主要是虛實的變化。其變化的決定因素是正虛的程度,即陰陽氣血和臟腑虛損的程度。本病發病初期,一般多表現為氣血陰陽的單一虧虛,且虧虛程度較輕,臟腑虧損以心、膽為主,此時如能及時治以寧心安神、培補虛損,避免外界影響,其症狀便可消失。倘若病情發展,氣血陰陽虧損程度加重,或由氣虛發展為陽虛,血虛發展為陰虛,或氣血雙虧,陰陽俱虛等。若見多個臟腑功能失調,則病情加重,非短時間所能治癒。若繼而出現痰飲內停或血脈瘀阻等實邪相兼,則病情嚴重。若表現心陽暴脫或水氣凌心、脈微欲絕之候,則病勢險惡難愈,預後不良。

    【預防與調護】

    對於心悸的預防,要做到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志刺激。驚悸怔忡往往每因情志因素和恐懼而誘發,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驚恐等因素,則可減少或防止心悸的發生。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平素飲食宜清淡,不宜過飽。生活要有規律,保證一定的休息和睡眠,以安養心神。注意寒暑變化,避免風、寒、溼、熱等外界的侵襲,以防止心悸的發生。

    對於心悸的調護應注意避免勞累過度,特別是重症患者,平時即感心悸、胸悶、氣短,甚者氣喘浮腫,則應臥床休息。輕度患者,可做適當的體力活動,以不感覺勞累為限度,避免劇烈活動和強體力勞動。患者堅持藥物治療非常重要,病情減輕或症狀緩解後,亦應遵醫囑繼續服藥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和防止復發。患者必要時應定期複查心電圖,嚴密的心電圖監測可減少嚴重的心律失常的發生,對嚴重的緩慢性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無效者,應及早安置人工心臟起搏器,以防發生暈厥、猝死。

  • 3 # UNU智慧

    心悸可引起心臟跳動或賽車脈搏的感覺。心悸也會讓人覺得胸部有一種顫動的感覺,或者像心跳一樣跳動。雖然可能需要醫療護理,但一些家庭療法可以幫助阻止心悸。

    生活方式因素可引起心悸。較不頻繁,潛在的醫療條件是負責任的。心悸可能由以下情況引起,需要醫生照顧:

    甲狀腺問題心律失常,稱為心律失常心房顫動心力衰竭,在極少數情況下

    家庭療法,以緩解心悸

    以下方法可以幫助減少心悸。

    1.進行放鬆技巧

    放鬆技巧,如瑜伽和冥想,可能有助於減少心悸。

    壓力會對一個人的健康產生很多不良影響。它可以誘發心悸或使其惡化。

    冥想深呼吸日記瑜伽花時間在戶外行使從工作或學校短暫休息使用引導影象的方法,可以線上購買2.減少或消除興奮劑攝入量

    使用興奮劑後症狀可能會變得明顯。

    以下含有興奮劑:

    菸草製品非法毒品一些感冒和咳嗽藥物含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茶和蘇打水食慾抑制劑大麻一些心理健康藥物一些高血壓藥物

    並非所有興奮劑都會引起每個人的心悸。

    3.刺激迷走神經

    迷走神經將大腦與心臟連線起來,刺激它可以幫助平息心悸。一個人可以這樣做:

    屏住呼吸,向下推,好像要排便一樣咳嗽將冰或冷溼的毛巾放在臉上幾秒鐘插科打諢把冷水潑在臉上唸誦“嗡”洗個冷水澡

    在嘗試這種方法之前,請諮詢醫生,醫生可以就最佳技術提出建議。

    4.保持電解質平衡

    鱷梨和香蕉富含鉀。

    電解質是遍佈全身的分子,有助於傳遞電訊號。這些訊號在調節心率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一個人可以透過食用富含以下物質的食物來增加體內電解質的數量:

    以下食物含鉀量高:

    土豆香蕉牛油果菠菜

    乳製品和深色綠葉蔬菜含有豐富的鈣。這些蔬菜以及堅果和魚類中也含有鎂。

    服用補品可能很容易獲得這些營養素。一個人在嘗試任何補充劑之前應該諮詢醫生,特別是如果他們也在服用處方藥。

    5.保持水分

    當身體脫水時,心臟必須更加努力地迴圈血液,這可能導致心悸。

    全天喝大量的水。根據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資料,建議的數量會因年齡,性別以及是否懷孕而有所不同。

    在下列情況下,一個人應該喝一整杯或一杯水:

    他們的尿液很黑他們的心率增加了他們有口乾他們感到口渴他們頭疼他們感到頭暈目眩面板乾燥或瘙癢6.避免過量飲酒

    酒精是一種抑制劑,通常不會提高心率。

    雖然適度飲酒不一定有問題,但一些研究表明,即使每天喝一杯也會增加患心房纖顫的風險。心悸的心臟只是這種情況的一種症狀。

    7.定期鍛鍊

    散步可以幫助加強心臟,減少心悸。

    運動可以改善整體心血管健康,恢復心臟的自然節奏。它還可以幫助減輕壓力和焦慮。

    心血管鍛鍊有助於強化心臟,可以預防或減少心悸。

    有益的練習包括:

    步行跑步賽跑騎腳踏車游泳的

    但是,運動可能會引發某些人的心悸,因此識別和避免有問題的運動很重要。

    在開始新的鍛鍊之前諮詢醫生。

    什麼時候去看醫生

    如果心悸的持續時間超過幾秒鐘,請就醫。

    醫生可以確定潛在的病情是否引起心悸。

    這些條件通常包括:

    心臟病甲狀腺問題焦慮心臟衰竭心臟瓣膜病

    心悸的其他原因包括:

    行使強調脫水疾病一些藥物非法使用毒品懷孕咖啡因菸草使用過量飲酒

    一些處方藥可引起心悸。此外,心臟病發作的人可能更容易出現心悸。

    治療取決於病因。醫生可能會推薦以下內容:

    手術藥物治療心臟起搏器改變可能引起心悸的藥物。

    心悸常見,常常持續幾秒鐘。上面列出的提示可以幫助阻止心悸並減少它們的發生。

    如果感覺持續時間超過幾秒鐘,請告訴醫生。這可能表明需要治療的潛在病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哪些深刻的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