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極熊大大

      在談論少年Pi這部電影之前,需要預設若干個前提。這些前提就像是數學裡的那幾條公理,一切演繹,一切推理皆由此而來。如果我們不能在起點達成共識,那麼只會分道揚鑣,越行越遠。

      第一。少年Pi的小說屬於揚馬特爾,少年Pi的電影屬於李安。李安的電影基於原著,但又不盡相同。他保留了故事框架,進行了改動增刪,使之混雜入了李氏基因,從而變成另外一樣東西。因此,我在接下來的分析中,將會徹底拋開原著的干擾——不涉及原著情節,不涉及原作者用意,不比較兩版之間的差異,總之就當是我們從來不知道這部電影還有原著——只專注於導演在銀幕上給我們擺出來的東西。

      第二。成年Pi的演員伊爾凡可汗在接受採訪時說過:“這部電影表面上看是一個少年的冒險故事,實際上隱藏著很多隱喻,它有許多平行空間,很多層次。”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寓言性質的故事,裡面的隱喻表現手法剋制而簡潔,彼此的對映關係十分明顯。李安就是透過這種方式,賦予了揚馬特爾的故事框架一個“李安”靈魂。我們只有承認李安在這些細節上的處理是刻意的,每一處都經過精心設計,每句臺詞都有它的功能和指向,才能拼湊出他試圖表達的意義。否認了這一點,就成了聆聽雲天明童話的三體人,聽到的只是一個純淨、美好的故事。

      第三。我一向認為,影評是一件主觀的工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視角和觀感,他們都沒錯,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根本不存在客觀影評這種東西,自然也就不存在對錯。對寫影評的人來說,他唯一的責任,就是承認他的評價只是個人體驗,不是妄議別人對錯的客觀真理。所以這篇東西,只是我個人的一些想法,它不涉及微言大義,不談主題外延,只就電影本身的線索做一些分析。或許對,或許錯,或許過度解讀,或許牽強附會。如果得到大家的認同,我深感榮幸;如果你的意見與我大相徑庭,那說明這部電影存在多重解讀,更顯出它的神秘魅力。

      閒話少說,讓我們從那次晚餐說起。

      電影一開始,同時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Pi和他的父親母親在晚餐時進行了一次談話。這次談話非常重要,它是整個電影主題的第一次預演。

      少年Pi的父親說:“如果你同時信仰三個宗教,那等於什麼都沒信。與其如此,不如選擇相信理性,相信科學……我寧可你經過深思熟慮否認我,也不要不加分辨地盲目接受。”(憑記憶寫出,只是複述其大意,以下同。)

      而母親則說:“科學解決外在的問題,而不是內在的。”實際上是在暗示理性和信仰所發揮的作用不同,前者解決現實問題,後者解決心靈問題——要注意,母親這句話,實際上成為了Pi後來一切行動的心理淵藪。

      電影裡提及了兩人的背景:父親被現代醫學救了一條性命,所以他相信科學,代表著理性;母親傾向於宗教,代表著信仰。電影裡還特意強調,母親捨棄家庭跟隨父親,信仰是她與過去唯一的聯絡。

      父親和母親的說法不同,少年Pi面臨著抉擇。要理性還是要信仰,這是一個精神領域的經典困境,少年Pi最終做出的選擇是:“我決定去受洗。”也就是說,他選擇了後者,也就意味著他認同了母親的話,

      但信仰需要的是虔誠,Pi並非一個虔誠者,他是個泛神論者。成年Pi的一番論述表明,他需要的是一種超自然的、至高無上的力量作為信仰依靠。至於無論是上帝、安拉還是毗溼奴,並不重要。可以這麼說,他的意識裡,信仰的是信仰本身,而不是某種特定的神明。

      對虔誠者,他選擇信仰是去解決問題。而Pi這樣的人,他選擇信仰,只是為了逃避問題。信仰對他來說,不是一個具體膜拜的物件,而是一個寄託,一個可以逃遁的空間。

      這就是為什麼,Pi要講兩個故事。

      兩個故事的真假一直存在爭論。可在我看來,第一個故事毋庸置疑是編造出來的。李安很狡猾,他從不公開談論故事的真假,他知道保持一部電影的魅力就是讓觀眾無限地爭論下去。可他在電影裡的安排,卻表明了自己內心的態度。

      一個幻想故事,可以天馬行空無所顧忌;但一個真實發生的故事,必須符合現實。第一個故事裡有食人島,這是一座深海中的熱帶密林,中間生存著無數沙漠中才有的狐獴。沙漠和大海,這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意象。

      如果這個故事是真實的,那麼李安為什麼不設定一個長滿棕櫚樹爬滿老鼠的正常海島,使之看起來更加合理呢?可李安非但沒這麼做,反而煞費苦心地挑選了距離合理性最遠的沙漠狐獴,這是刻意放大不合理,以此來暗示第一個故事的虛幻性,告訴所有觀眾,這只是幻覺,這只是想象。我們都希望第一個是真實,但沒法說第一個就是真實的。

      這有點像我們平時開玩笑。比如我調侃一個姑娘說:“你真漂亮我特喜歡你。”這句話有可能會被當成玩笑,也有可能會被當真。為了避免被當真的風險,我會故意誇大這句話“你比林志玲還漂亮我天天想著你連肉都不願意吃了。”不合理的部分被無限放大,聽的人自然明白這只是個玩笑。

      所以,第一個故事是Pi所幻想出來的,第二個故事是真實的,是理性的。可Pi無法解決第二個殘酷故事給自己內心帶來的煎熬,他只能逃遁到第一個故事裡去,把周圍的遇難者幻化為各種動物,才能讓自己平靜——正如母親晚餐時所說,理性解決外在的,信仰解決內在的。他那一句“我決定去受洗”,實際上就是自己決定逃遁的預言。

      李安在這部電影裡,有兩種方式來引導觀眾巧妙地覺察到隱喻存在。一是預演。每一次大的行動之前,都會有一次小的行動作為預演;二是讓本體和喻體反覆出現,強化兩者之間的關聯,然後透過構建喻體之間的關係,來揭示本體的命運。

      晚餐談話,無疑就是Pi講述兩個故事的動機預演;而基督教牧師對Pi說的那句:“you must be thirsty。”和父親說“從它眼中反映出來的,是你自己的投影”,則是李安在不斷在我們腦海裡建立起Pi和老虎之間的本喻關係。

      有人說老虎代表了恐懼,我覺得應該更進一步,代表的是Pi的本能情感。在第一個故事裡,Pi把自己一分為二,自己代表著人性或理性,老虎是剝除了理性的原始本能——本能地發怒,本能地恐懼,毫無掩飾地表達自己最粗糲的慾望。

      換句話說,第一個故事裡的人與虎,是第二個故事人性與獸性之間天人交戰的投影。Pi不願正視吃人的現實,只得一分為二,變成人與虎的奇幻漂流。這在許多影評裡都有提及。

      可是,不要忘了,我們否定第一個故事真實性,理由是它存在著不合理,而且李安保留了“不合理”的標籤,以此提醒觀眾故事的虛幻。

      但第二個故事,就真的合乎情理了麼?

      回想一下第二個故事的過程:Pi、母親、水手和廚師登上救生艇。水手受傷,很快死去。廚師將其吃掉。然後Pi不小心放跑了一隻海龜,被廚師毆打。母親與廚師爭執,被廚師所殺。廚師把母親的屍體扔進大海喂鯊魚。Pi出於憤怒殺了廚師,並吃掉了他。

      在這個故事裡,各種元素和第一個故事完美對應,母親=猩猩,廚師=鬣狗,水手=斑馬,老虎=Pi的本能,看似完美無缺,合乎情理,連最理性的保險公司都快要認同,但其中卻存在著兩個破綻。

      第一個破綻,是香蕉。

      當Pi講述第一個故事的時候,說猩猩坐著漂浮的香蕉而來。保險調查員立刻指出,香蕉不會漂浮。當Pi講述第二個故事時,對這個細節居然沒有修改,仍舊堅持說媽媽坐著漂浮的香蕉前來。

      第二個破綻,是媽媽的死。

      廚師是一個對食物很執著的人,他會吃老鼠,會把水手殺掉用肉做魚餌。對他來說,每一塊肉都是極其寶貴的。可是媽媽死後,廚子沒吃掉她,扔到了海里餵了鯊魚——這是一種浪費,尤其是廚師已經吃過了水手,對他來說,最大的心理障礙已經消除,沒理由會做這種浪費行為。

      第二個故事本身已經非常圓滿,卻多了這兩個頗為醒目的蛇足。實際上,它們也是刻意被保留下來的標籤,用來提醒觀眾——第二個故事也並非真實——至少隱瞞了一部分真實。

      這兩個破綻,都與母親有關。毫無疑問,第二個故事隱瞞的真實,就是母親的下落,

      前面我說過了,李安喜歡用各種比喻反覆強化本喻關係。少年Pi和老虎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對,但還有一對本喻很容易被忽略。

      母親與蓮花。

      蓮花與母親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在此之前已經有兩次顯著暗示。一次是在開頭,母親在地板上用粉筆畫蓮花給Pi和拉維看。一次是電影中段,Pi俯瞰海底,先是魚形成蓮花,然後又變成母親的容貌(這裡Pi父和拉維的臉都沒出現,指向特別明顯),最後疊加到了沉船。所以準確地說,蓮花代表的是Pi對母親的思念和愛。

      與此同時,李安還特意安排了阿南蒂給Pi講解舞蹈,引出一個關於蓮花的重要比喻:林中蓮花。

      在Pi問阿南蒂林中蓮花是什麼意思時,她沒有回答。直到我們進入整個電影最關鍵的一段情節:食人島,才恍然大悟。

    Pi在夜晚的林中摘下一朵蓮花,開啟以後,裡面是一顆人牙。於是“林中蓮花”這個比喻和指向,在這裡得以完成。

      我們知道,第一個故事是Pi的幻想。那麼他在島上的動作,肯定是對各種現實發生的投射。蓮花是Pi對母親的思念;蓮花中的人牙,代表了母親的遺骸,也即死亡。而母親的軀體,實際上就是整個食人島。

      島是母親,而島下湧起的酸潮,則是母親的下場。

      酸潮是一個意義異常清晰也異常恐怖的比喻。如果想表達母親死亡的意象,有很多種辦法,最簡單的比如說潮水慢慢淹沒島嶼,代表母親的溺水;或者鯊魚啃噬小島的根莖,代表葬身鯊腹,等等……可李安選擇的是一個非比尋常,幾乎和海洋沒有一點關係的比喻:酸。

      這個酸,自然就是人的胃酸。酸潮撲上小島,這個意象表明母親是被吃掉的,被胃酸所消化,所以遺骸的代表物是牙齒。

    Pi在島上吃了植物根莖,老虎吃了狐獴,這是食母的暗喻。有一種說法認為,根莖和狐獴代表屍體的肌肉纖維和蛆蟲,代表了吃人,這兩個比喻在電影裡找不到可參照的點。李安如果要設一個比喻,一定不會只設一次,一定會重複多次,或者找另外一個參照點,所以這個猜想是否成立,需不需要影射到如此細緻,有待商榷。但食母是確鑿無疑的。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食母之前已經預演過一次。

    Pi是個素食主義者,他第一次抓到一條大魚,一邊大哭一邊用錘子把它砸死。砸死以後,Pi跪倒在筏子上,哭著對魚的屍體說:“毗溼奴,謝謝你化身為魚來救我。”他這麼做,是因為自己面臨著饑饉危機,理性告訴他只能吃魚渡日,為了能夠達成心靈妥協,Pi必須在信仰裡找了一個藉口。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關於道德的教義太過鮮明,沒辦法利用,於是Pi只能選擇毗溼奴作為理由。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應出Pi的宗教觀。

      於是,魚成了毗溼奴的化身,Pi有了一個可接受的理由,內心迴歸平靜。

      這次吃魚事件非常重要,承前啟後。

      往前看,它與晚餐談話相對照。父親在晚餐時說了句話:“今天的羊肉很美味,可惜你們享受不了。”說明父親是家裡唯一一個肉食者,他代表著理性,理性是要吃肉的。母親則告訴Pi,理性可以解決外在,信仰可以解決內在。這一點是食魚事件裡也得到體現,Pi理性地殺魚吃肉,然後用信仰給自己內心找了個避難所,一個藉口。這個很變通甚至有點狡猾的舉動,與Pi在餐桌上輕鬆地說“我決定去受洗”的精神是一脈相承。

      往後看,母親就是魚。魚是毗溼奴所化,那麼母親也一定是毗溼奴Pi來的。Pi吃魚是因為這是毗溼奴的化身,Pi吃母親也是因為她是毗溼奴的化身。一個化成魚,一個化成了海盜。食魚事件就是食母事件的預演。

      宗教變成了Pi的心靈庇護所,他給自己構築了一個堅固的殼。對Pi來說,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教義太過清晰,對善惡的道德評判太過清晰,他唯一能選擇的——同時也恰好是她母親所信仰的——只有印度教。只有毗溼奴的神話特性,才能為Pi食母構造出一個合理的藉口。

      李安唯恐觀眾還搞不清楚這個比喻,還特意給出一個島的輪廓特寫。有人說這是毗溼奴的側影,有人說這是一個女人,都沒錯。這個輪廓本來就兼具了母親與毗溼奴兩種特性。蓮花是毗溼奴的象徵,而母親信仰的是印度教,毗溼奴的神話就是她講給小Pi聽的。從這個特寫鏡頭,母親-蓮花-毗溼奴這三個元素的連線,得到了一次明白無誤的強化。

      這就是為什麼島的輪廓既像毗溼奴,又像是母親,Pi為了給自己的食母尋找了個宗教理由,早視它們為一體了。

      在這之前,Pi應該已經做過類似的事情。在幻想層面,鬣狗殺死了猩猩,老虎殺死了鬣狗,但很快鬣狗、斑馬和猩猩的屍體全都消失了,全都被老虎吃掉了。投射到現實層面,廚師殺了母親,Pi殺了廚師。然後面臨饑饉的Pi吃掉了水手的剩餘部分和廚師,最後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母親的屍體。

      食人是一回事,食自己的母親又是另外一回事。Pi在吃水手和廚師時還能保持正常——食魚事件裡,Pi殺死了魚自己卻沒吃,而是餵了老虎,表明他把吃人歸咎為自己的獸性,自己的人性還保持著清醒——但面對自己母親,他內心的驚慌和掙扎可想而知。

      在登島之前,故事一里有一場驚天動力的大風暴,老虎在瑟瑟發抖,Pi在呼天搶地。開始時Pi還呼叫著神明,但很快就放棄了。這說明他的人性和獸性同時遭遇大了現實中的大挫折,這挫折可能是真正的風暴,也可能是其他災難,總之造成的結果是食物匱乏至極,陷入極度的飢餓。唯一的食物,只有母親。

      吃了,自己心理絕對無法接受;不吃,一定會餓死。

      可這場危機太過強烈,於是Pi的人性和獸性不得不暫時達成統一,或者說妥協,把母親當成毗溼奴的化身,重演吃魚時的故事,並且構造出一個毗溼奴食人島的幻象。正如電影開頭講述的,到了夜晚,我們都生活在毗溼奴的夢裡。

      然後,在幻想層面,人與虎同時登島,Pi吃了植物根莖,老虎吃了狐獴。不知大家還記得不記得,當Pi告別阿南蒂的時候,阿南蒂給他手腕繫了繩子,代表了與最愛之人的告別。再回想起Pi一登島便在島上繫了一段繩子,便會豁然開朗。Pi是在告別,與母親告別,因為他即將要吃掉她。

      到了夜晚,酸潮湧動,蓮花裡只殘存一顆牙齒。等到Pi夜晚開啟蓮花看到人牙時,林中蓮花的暗喻發揮了作用,他的理性之火終於覺醒,意識到自己做下的極恐怖的事。

    Pi自己說擔心被食人島吞噬,才決定離開,實際上擔心的是食母這件事吞噬掉他的精神,讓他瘋掉,乃至死亡。所以他選擇了逃離這個島,也就選擇了忘記。這同樣也在阿南蒂的情節裡得到了呼應:“我記得那一天發生的每一件事情,但是卻忘記了是如何告別的。”

      結果Pi把這件事徹底忘掉了。他給保險員講述第二個故事時,只講到自己暗示吃了廚師,就停止了。他不是刻意隱瞞,而是自己也忘了,唯一殘留的記憶,只有他自己編造出來保留在第一個故事裡的食人島。

      阿南蒂的情節在整個電影裡地位獨特。如果把她的戲單獨抽出看,根本沒有任何意義,這段情節跟後面一點關係也沒有,這女人也再沒出現過。但李安從來不做無用功,他加入阿南蒂的戲,正是為了給後面食人島的一系列活動建立比喻的對照系。

      繫繩子、忘記告別、林中蓮花,這些都是食人島中的重要暗喻,同時又與阿南蒂的故事要素全部照合。沒有阿南蒂的故事,食人島的行為就會讓觀眾覺得不知所云。沒有食人島,阿南蒂則變得毫無意義。兩者實際上是一個彼此呼應的隱喻體系的兩端。

      這就是充斥於細節中的各式隱喻所構築出的第三個,也是真正的故事。

      李安把第一個故事描繪的極為精美,對第二個故事卻吝嗇到一個鏡頭都沒有,對第三個故事甚至只肯用隱喻來承載。他把現實包裹在美好的糖衣之內,又在現實裡放入殘酷夾心,遞給大家。作家和保險公司相信了第一個故事,Pi本人相信的是第二個,為了強化自己的信念,他甚至還多信了一個猶太教。至於觀眾願意剝開幾層糖紙,則取決於他們自己。

      李安用這種極度不均衡的手法,把選擇權出讓給觀眾。他打開了許多條路,每一條都沒有設定終點。《盜夢空間》裡,陀螺是旋轉還是倒下,主角究竟是在夢裡還是現實,觀眾可以予以猜測解讀,也可以隨時齣戲,起身走人,歸根到底這是主角自己的問題,觀眾們是無關的客觀者。但觀眾們在看少年Pi的時候,不得不面臨一個問題:我究竟該相信哪一個故事。這個選擇權不再取決於故事的解讀,而是取決於觀眾的內心。宗教者從中看到信仰的力量,無神論者從中看到對宗教的否定與稀釋,心靈純淨者與疲憊於現實都市的人傾向於相信第一個故事,而內心黑暗的悲觀主義者,則對背後隱藏的真相不寒而慄。

      當李安在採訪時被問起關於第二個故事,他的回答避重就輕,說故事拍完就交給觀眾了,這是個聰明的做法,他放棄了最權威的導演闡釋權,讓觀眾保持爭論。莫衷一是是電影保持長久魅力的不二法門。所以我們不必奢望從他那裡得到明確的答案,相信自己的本心就好。

  • 2 # 郡主看影片

    一.導演簡介

    李安,生於中國臺灣,父親是江西人。由於家庭的原因,李安從小就受到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薰陶,這也為其在之後的拍攝家庭倫理和人物心理刻畫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有一些遺憾在於他並不適合拍攝大片,即強烈的視覺衝擊感和高科技化效果。例如在《綠巨人》和《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也只是注重刻畫人物的心理和劇情的表達,並不能讓觀眾大呼過癮。

    二:劇情梳理

    影片開頭部分略顯冗長,先從少年派的接生講起,他的出生就是一個因果,因為昆蟲學家給他接生,導致了一條孟加拉巨蜥被火雞踩死。這個心理蒙太奇隱喻了佛教的因果論思想。

    緊接著花了一些篇幅去描寫派這個名字的演變,由便辛這個法國泳池的名字變成無理數,派。派這個名字也是一個隱喻:世界永恆變化發展,沒有停歇。 片中的背景是印度與法國兩個國家的殖民地遺留問題,主角一家之所以要遷到加拿大也來自於這個背景矛盾。

    然後是神學觀念的衝擊,派在印度這個多神教國家,信仰了不同的教派,這為他後來的所做所為做了鋪墊。

    毗溼奴與後面吃魚想照應

    派的父親過小兒麻痺症親被科學所拯救,派的母親因為印度的種姓制度被家族拋棄,宗教是她與過去的唯一聯絡,母親的宗教隸屬是船上父親與廚師爆發矛盾的導火索。

    接著是派貪玩私自去喂老虎,被父親看到後用羊被老虎當場吃掉這個事例,告訴他老虎的兇狠。其中一句臺詞“那隻老虎不是你的朋友,當你凝視它的眼睛,你看到的是自己的倒影”以及老虎在吃羊的期間與派之間的鏡頭快速轉換暗示了派與老虎互為一體。

    阿南蒂的出現按劇情來講是為了情感,而我認為其給派的手鍊和她的出現是為了更深層次的故事隱喻。

    劇情逐漸進入正片,派在和阿南蒂告別後踏上了船。在吃飯時,暴躁的廚師因為母親要吃素食要求和父親打了起來,從中看出廚師是個肉食主義者,為派所講的第二個故事提供了證據。一名水手過來和他們一起吃飯,他告訴他們吃飯配肉汁並不算吃肉,既暗示了他在第二個故事中的位置,又暗示了接下來派會吃肉。

    夜晚,他們馬裡亞納海溝遇到了海難,派回去救父母,從它遇到斑馬這一刻開始,內容開始變得半真半假(動物們都在地下室,此時應該是救了他父母)。當沒救到父母卻把老虎惹上了船時,派在水底下的縱橫一遊,暗示了與老虎合作的開始。

    在救生船上漂泊時,船上已經沒有家人,只剩下斑馬,鬢狗,猩猩,和老虎理查德帕克。這也是本片技術層面最高的一段,3D的效果帶來巨大的視覺衝擊,也有著很多的隱喻。 首先注意到猩猩是乘香蕉船逃到救生船上的,這個香蕉線索在第三個故事中會有重要作用。接著派問猩猩你的兒子呢?這便是在隱喻猩猩是他的母親。

    此時注意到鬢狗和派產生了一段對峙,接著鬢狗咬死了那隻斑馬,又殺死了猩猩,派忍無可忍要殺鬢狗。這時理查德帕克就衝出來咬死了鬢狗,派一直在喊comeout 就是在釋放自身的獸性。在這之後,派跑到了救生圈上,老虎得到了船的統治權,即獸性戰勝了人性

    只剩下老虎和派之後,出現了全影片中一人一虎絕美的鏡頭,李安用不真實的美來告訴觀眾這一切都是幻想。

    老虎與派在海上漂流的場景就是大多數人能記得的畫面,其中派與老虎在船上共生,有時是老虎佔據船的主導權,有時是派佔據,老虎和人不能夠在一起生活,但如果誰離開誰都不能活下去。將老虎看成是派的獸性,派需要獸性,也就是活下去的理性。但為了活下去他需要吃肉,於是他將吃肉這個違背宗教精神的行為推給老虎。期間老虎曾被派趕下去過,但最後派還是自己把老虎救了上來,暗示獸性主導了這搜救生船。

    為了餵飽老虎,派選擇了殺生,在屠宰魚的過程中,他說這是毗溼奴化身為魚來拯救他,多信仰的宗教觀讓他有各種理由撫慰自己的良心。

    接下來是兩幅不真實畫面,一副是電水母組成的座頭鯨,另一幅是飛魚。這兩個分別代表不同的暗喻,在之後會講解。這兩幅畫面毫無疑問是他編造的。

    關鍵仍是老虎與派為了一條魚打了起來,按之前的邏輯講,他們兩個不應該為了魚而爭吵,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派不想讓老虎吃,而派此時也不需要獸性就可以吃肉了。

    一天夜晚,從老虎的視角看海底,看到了那些死去的動物,最後又看到了阿南蒂,之後又從派的視角切出。第二天暴風雨來臨,派不斷地的呼喚神靈,希望神能夠原諒他吃肉的行為。事實上,也是宗教信仰讓他能夠活這麼久的。我用線性蒙太奇將這四幅圖拼接起來。

    在他們快要死的時候,到達了一座島,在島上獲得了充分的補給活了下來。我記得我二刷的時候,看到這個島有種陰森,古怪的感覺。這座島是本片最明顯最大的隱喻,在之後的故事中他是一個很大的證據點。

    三:關鍵臺詞整理

    喝口水不會要命,但驚慌會。

    我只能說出我的故事,要相信什麼由你決定。

    我們能悔罪的神不只一個,有好幾百個

    你不能什麼都信,因為同時什麼都信等於什麼都不信

    科學能叫我們認識外在世界,而非內在心靈

    有人吃葷 有人吃素 我們不可能事事同調

    那隻老虎不是你的朋友,當你凝視它的眼睛,你看到的是自己的倒影

    我可以吃餅乾,但是上帝讓老虎吃肉

    即使看似不關心我生死,神也持續觀望。

    我猜人生就是不斷的放下,但永遠最令人痛心的,就是來不及好好告別

    臺詞總結:主要關注於宗教哲學與理性思考,外在的身體需求與內心的精神力量是派漂流過程中的矛盾二者,也是是整部片的中心。

    三:主題闡釋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關於人性的片子,甚至比今年最火的《調音師》更值得推敲,《調音師》只是留下了開放性結局,而《少年派》卻留下了無數個故事版本和多重隱喻鏡頭。並且會讓我們認識到人性的極致之惡。

    這也是一部宗教和科學二元對立的片子,科學能讓我們認識外在世界,宗教關心我們的心靈。

    四:隱喻線索

    成年Pi的演員伊爾凡可汗在接受採訪時說過:“這部電影表面上看是一個少年的冒險故事,實際上隱藏著很多隱喻,它有許多平行空間,很多層次。”

    1.花中蓮池

    這是片中最早提到的線索

    林中蓮花暗示了最後食人島的出現,而這個線索也直接指向了阿南蒂。

    影片有一個對食人島的遠景鏡頭

    這是一個女人的屍體,聯想一下,這應該就是阿南蒂。也就是說,根本就沒有食人島,派吃掉了阿南蒂。按照一個人一隻動物的理解,阿南蒂是那隻老鼠,那隻老鼠被吃也是劇中唯一一個老虎直接吃動物的鏡頭。

    也就是說,派一直在吃阿南蒂,吃到牙齒的時候突然醒悟了過來。

    那些海草就是胃裡的器官,而狐獴就是屍體長久維持腐爛的蛆蟲。

    現在再看一遍這些可愛的小傢伙,你會覺得他們可愛麼?

    白天是食物補給

    晚上是食物消化。

    2.理查德帕克

    老虎並沒有上船,老虎是派分裂出的二重人格

    分開來講,老虎和派確實有相像之處,彼此都在動物園動物園長大,都是被其他人養活,但現在卻都失去了所有的親人。

    派在剛開始的時候拒絕吃肉,但為了活下去不得不吃,於是幻化出了老虎也就是他自己的獸性來幫助他完成這些。他並不是想要騙取保險公司的保費,而是作為一個人來說,不可能接受自己吃人的事實,於是分裂出了老虎替他承擔。上了岸,老虎頭也不回的走了,人類的文明社會不需要獸性。

    在暴風雨中,他呼喚神,神父告訴他神會幫助他。在他呼喚神的過程中,老虎躲在一旁,獸性和神性不能共存。經歷這些後,神性佔據了上風,但他仍不能擺脫獸性。

    理查德•帕克”原是歷史上真實吃人海難故事的主人公名字。1884年,Mignonette號沉沒,4名船員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員,還有一個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歲男僕。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3名成年船員殺死了孤兒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還。老虎的名字也是本片的一大暗示。

    3.船艙布

    也可以理解為遮羞布,注意到,當老虎殺死鬢狗之前,一直是躲在船艙布底下不敢出來的,派的獸性在危難時只是剛剛萌發,並沒有徹底爆發。而鬢狗在殺死斑馬和猩猩時都也會躲進去,這個布底下就是人性與獸性的抗爭。

    4.π

    π是一個無窮無盡的迴圈數,英文是irrational,也可以理解為無理性。本片拿了那麼多篇幅講解派名字的由來,也是在暗示一個信仰宗教的人是無理性的。

    同時也是無限迴圈的意思,暗示了人吃人是不會停止的,注意到最後他孩子和他哥哥是一個名字。故事開始於蒙特婁也結束於蒙特婁。吃人與被吃,白天與黑夜,這就是人類繁衍的真相。

    還有照應他小時候聽到的神話:神張開嘴是整個世界,也出現在之後巨大的鯨魚張開嘴吃水母的奇異現象。

    最深層的隱喻在於他吃掉了他的哥哥拉維,並給他的孩子起名叫做拉維。

    5.阿南蒂

    阿南蒂的作用更像是一個證據,來印證我們的種種猜測。讓我們更加確定:這是一個人吃人的故事。

    可以發現,派在最後沒有回去娶阿南蒂,而他在片中承諾自己一定會回去。

    但最後卻沒有回去,娶了別人,對於一個信仰宗教的人來說,只能說明阿南蒂死了,也就是被吃了。

    6.香蕉船

    派的第一個故事中,猩猩是乘著香蕉船來到救生艇的。這個版本被保險人員提出質疑,香蕉是不會飄在海上的。

    我親自去試了一下,香蕉是可以浮在水上的,但是猩猩是不可能乘坐香蕉船的,派也不可能把香蕉都扔掉的。

    所以香蕉船這個荒謬的事是為了證明第一個故事的虛假。

    四:三個故事

    第一個版本:

    這是個美好的故事,一個人和一隻老虎在海上漂流,歷經艱難萬險,在途中經歷眾多奇異的無法被解釋的景觀,最後活了下來。

    第二個版本

    在船上只有四個人乘坐了救生艇,兇狠的廚師在船上為了活下去殺掉了一名瘸腿的水手,在於派的母親爭執的時候把派的母親殺了,派為了復仇也殺掉了廚師,並吃掉了他,最後活了下來。

    第三個故事

    船上四個人分別是派的父親,母親,哥哥拉維和派,同時還有偷渡上船的阿南蒂。

    我根據影片動物一一對應,時間順序應該是:拉維(鬢狗)殺死了父親(斑馬),在與母親(猩猩)的爭執中殺死了母親,派化身成獸性(老虎)殺死了鬢狗。可以注意到每次有動物死,船上就會發現補給品。

    而在第二次供給品出現時,阿南蒂(老鼠)也在旁,為了獨佔所有的補給品(屍體)他殺死了阿南蒂。在吃阿南蒂的過程中突然醒悟,呼喚神性。就這樣,屍體吃完了,派也得救了。

    五:總結

    影片應該用他的英文名稱更易理解

    《life of pi》這不是一次奇幻漂流,這是一次神性與獸性的鬥爭。

    小說家和保險人員選擇第一個故事,他們選擇相信了上帝,上帝會拯救一個漂泊虔誠的人。

    看完影片對現實有所透徹的人會選擇第二個,因為他覺得這是常人應該會做的,雖然為了活下去,但合乎倫理綱常。

    我選擇第三個,這是社會是黑暗的,人吃人才能活下去,要麼你極端無知,要麼你掌控一切,中庸和符合倫理不能生存。

    我不否認每一個故事,我只是在探討隱喻。

  • 3 # 聽說關懷小組

    直奔主題!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故事採用倒敘的方式,從一個印度的動物園老闆的兒子,也就是主人翁派的幼年時講起,介紹了派的家庭、文化、社會風俗等背景,而他的漂流是從他們舉家乘船帶著動物們遷徙到加拿大時開始的。不幸的是他們遭到暴風雨的襲擊,輪船沉沒了。派失去了家人,他和鬣狗、斑馬、猩猩、老虎登上了救生艇,而斑馬、猩猩、鬣狗也先後死去,只剩派和老虎同舟共濟。這兩個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雙方開始了不依亦不棄的長達227天的生死之旅。

    一個作家為了尋找創作靈感,來家裡找派。他聽說派這裡有一個故事能讓他相信上帝的存在。派於是講起了他漂流的故事。

    派的本名不叫派,而叫皮辛墨利多·帕帖爾,由於他的名字跟“小便”的發音很像,常被大家嘲笑。於是11歲那年他給自己取了派這個名字,就是數學裡面的圓周率π,併成功的用一天的時間讓大家記住他的新名字。

    派的家裡是開動物園的,派從小就把動物們當做朋友,他認為人和動物是平等的。有一天派和哥哥拿了一塊肉去餵動物園裡的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被哥哥叫來爸爸阻止了,並讓年幼的派見識了食肉動物的兇殘。爸爸告訴派,人和動物永遠不可能成為朋友。

    隨著派逐漸長大,在舞蹈課上結識他的初戀女友阿南蒂。由於生計派一家要移民加拿大,並把動物帶到那邊賣掉。派不願意離開印度,並表示很難理解父親。但最終還是一起走了,他離開的那天女友將手繩系在派的手上,他們說了很多話,派卻不記得他們最後是怎樣告別的。

    在船上派的父親因為素食的問題跟廚師發生了爭執,導致他們最後只分到了米飯。一位隨喜的水上告訴他們在船上肉汁不算肉,但一家人堅持吃素。以前父親從來不會親自照顧動物,晚飯後父子二人來到貨倉,看到父親瘸著腿給動物

    夜晚暴風雨襲擊了輪船,派很幸運的活了下來。他跟一隻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一條鬣狗,一隻瘸腿斑馬一隻母猩猩共處在一條救生船上。第二天鬣狗咬死了瘸腿的斑馬,後來又咬死了母猩猩,最後老虎竄出來咬死了鬣狗。

    派為了和老虎保持距離,用救生衣和船槳做了木筏。他在船上發現了大量水和餅乾,擔心帕克餓了會來吃他,於是派試圖釣魚喂帕克。

    一天趁帕克跳下船捕魚,派打算藉機把船開走,但最後還是將它救上了船。

    這天,派釣到一條大魚在向印度神毗溼奴禱告後滿懷歉意的殺死了它,並將魚給了帕克。

    有一天,派看到一條大船經過,他趕緊用訊號槍發射了訊號,但沒有人來救他們,派再一次陷入了失望。派將水和食物般到木筏上,卻被一條大魚打翻到了海里,他只能被迫開始吃魚。派設法馴服了帕克,一天晚上他們躺在船上,海面突然出現了母親的臉。

    就在派以為快死的時候,他們遇上了一個島嶼,島上有充足的淡水,遍佈植物和丁滿,派吃了島上植物的根莖得以存活,帕克也吃了一隻丁滿充飢,奇怪的是這些丁滿不懼怕帕克和派。派本來想在島上多待一段時間。到了晚上派發現島上的水變成了酸液溶化了裡面的魚,他還在一朵蓮花上發現了人類的牙齒。他發現這是一個食人島,於是第二天在船上裝滿水和食物後便離開了。

    最終,他們漂流到墨西哥的海岸,靠岸時帕克頭也不回的鑽進了叢林,派被幾個當地人救起。那時派哭得像個孩子,不只是因為他獲救了更是因為帕克離開了他。

    輪船公司的人來找派調查沉船的原因,因為保險理賠需要一份可靠的沉船報告。派給他們講述了這個故事後,輪船公司的人表示無法理解,於是派給他們講述了另一個故事。

    當時,船上有廚師、水手、媽媽和派。廚師殺死了水手,並用水手的屍體捕魚,後來廚師又殺死了母親,最後派殺死了廚師用他的屍體捕魚活了下來。輪船公司的人聽完後不再提問。

    這時作家發現兩個故事裡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鬣狗其實是廚師,斷腿的斑馬是那個水手,猩猩是派的媽媽,帕克就是派自己。派則問作家你更喜歡哪個故事,作家說他更喜歡那個有老虎的故事,派說現在這個故事是你的了。這時派的妻子帶著孩子們回來了,派向作家介紹了他們並留他下來吃飯,作家說這個故事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這一次,他的故事依然有很多隱喻。《少年派》裡面的隱喻卻不像《斷背山》那樣晦澀,李安似乎是第一次這麼直白的借角色之口來傳達主題。將一顆純善的心放在惡劣的環境之下與之搏鬥,便會被現實的殘酷一點點腐蝕。人性醜陋的一面出於自保的本能被放大,生存與人性,可以平行卻又不可避免的對立著。在生存面前一切情感似乎都顯得蒼白而無力。

  • 4 # 愛生活的喵嗚先生

    影片講述了信仰與生存,人性與獸性之間的矛盾。當信仰與生存發生衝突時,該選擇什麼?信仰還是生命?他吃魚、吃龜,甚至吃人,就連人身上的蛆也不放過,他違背自己的信仰,是錯嗎?在派第一次殺死一條魚時,他對著魚說“對不起,感謝你化身為魚拯救了我,毗溼奴”,他痛哭不已。甚至那座食人島和海底生命幻化成的母親也暗喻了神的化身來拯救他。在生存與信仰之間,他違背了自己的信仰,但並沒有拋棄自己的信仰,他仍舊用毗溼奴化身為魚來欺騙自己。 老虎的存在,則是人性與獸性的較量。從派小時候就把老虎當成好朋友,開始父親就一直告訴他,你看見的老虎不過是自己眼中的倒影。在飢不擇食的時候,老虎會不由分說的吃掉一隻山羊,在生死麵前人同樣也會為了活命而吃掉自己的同類。這隻老虎其實就是派內心獸性的一面,電影結尾派和老虎上岸的場景老虎頭也不回的走進了森林。這也就暗示著派重新迴歸了文明社會。為了掩蓋自己的獸性,派和警察說了人與動物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理查德帕克這個名字卻有其人,1884年的海難事件中,理查德帕克是倖存四個人中身體最虛弱的一個,於是另外三個人分食了帕克而得以獲救。這充分表達了人性的陰暗面。

    關於信仰,影片裡討論了很多。派年少時,同時信奉三個宗教,母親說,他在尋找方向。而在海上的漂流也幫他找到了正確的方向,派最後選擇用一個夢幻的童話代替殘酷的現實,和老婆孩子一起過著平凡的生活,這其實就是一種信仰,信仰不是你相信什麼神,而是你相信有什麼力量能幫助你,能支撐你的信念,就像父親相信科學,母親相信印度教,都可以算作信仰。 關於人性,電影裡提到不多,但與我們更加貼近,對於人性善惡的討論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人性是存在善惡,但是不存在一直善或一直惡。派是一個虔誠的教徒,除了在海上漂流的日子,他始終都是吃素,但是迫於生存,在海上他也殺過生,甚至吃過人,難道能說他是惡的嗎?離開實際情況談人性的善惡,是不成立的,人們永遠無法透過一件事或一段時間的事來評判一個人的善惡,誰又知道他們面臨過什麼呢? 當所有的故事都講完時派問作家,你更喜歡哪一個故事。正是這一個簡單的問題,可能卻恰恰是電影所想傳遞的東西,不在於去糾結哪一個故事是真實的,而是讓你自己來選擇。其實最終的故事無非只有兩種,一個是那恍如夢境的真相,一個是你理性思考的現實。最後李安導演藉助角色之口說:這個故事是你的了。既然這樣,你更願意相信哪個故事呢?

  • 5 # 哈哈一家人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記》這部電影看似是在為我們講述一個與現實毫無關聯的故事,但實則是對人生的領悟與對人性的解讀。電影比人生簡單,也比人生理想化,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全篇的故事圍繞著派這個主人公展開,儘管他常常被夥伴們嘲笑名字的怪異,但他卻從不迷茫,一直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定義自己,用自己的智慧與堅持讓人們明白與理解,派對神的虔誠使他同時接納不同宗教與不同的信仰,他認為宗教與科學本就沒有衝突,而宗教造就了信仰,人一旦有了信仰生活將會一片光明。他相信一切美好,認為就算是動物甚至是最兇殘的老虎也是通人性的,而面對愛情派也是純真的,從派的身上人們看到了質樸與單純。

    在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記》中,派身上集齊了人類的所有美好本性,單純、善良、天真、堅持,也正因如此派才能在突如其來的海難中倖存,在信仰的支撐下派沒有倒下,也沒有絕望,他始終堅信會有奇蹟發生,而上帝是眷顧他的。

    派與老虎在一艘小船上漂泊兩百多天後獲救,期間老虎一直威脅著派的生命,但他沒有選擇殺死老虎或是被老虎吃掉,而是呵護和安撫老虎,並最終馴服它與其相依為命共同逃離困境。有時打倒人的往往不是災難本身,而是災難帶給人的恐懼,正是因為派一直保持著一個善良與相信美好的心才最終獲救。

  • 6 # 黑佳真的黑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據揚·馬特爾於2001年發表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一部3D電影,由李安執導,蘇拉·沙瑪、拉菲·斯波、伊爾凡·可汗、阿迪爾等主演。影片講述的是少年派遇到一次海難,家人全部喪生,他與一隻孟加拉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了227天,人與虎建立起一種奇特的關係,並最終共同戰勝困境獲得重生。

    如果說是簡單的道理的話,從派遇到的事情來看,可以說是面對困難不放棄,不逃避,勇敢的接受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然後利用手頭的條件去克服,而老虎呢,一隻嚮往自由,渴望生存,從回王者的堅持,這是我自己的觀點,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為何不交代清楚片中的隱喻?

    我是這樣想的,每個人看待事情都不一樣,從而獲得的道理和感悟也不同。

    (藝術有一個優點就是針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解方式,可能不會百分百符合,但是處於特定環境會有其合理性)引用知乎使用者少年派出生在動物園世家,十七歲那年,家裡決定移民追求更好的生活,他們一家人帶著動物開始了航程。然而非常不幸的,他們遇到了海難,家人全部喪生,派奇蹟般地倖存了下來,同樣被幸運之神眷顧的,還有有一隻名為“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儘管內心充滿了恐懼,派依然不得不與這位唯一的夥伴在救生小船上開啟了長達227天的漂流之旅。在這趟旅程中,人與虎之間,建立起了一種奇妙的聯絡。最終,他們共度患難,獲得了重生。表面上來看,派的那種面對危險與恐懼,始終堅持不放棄,為了在重重困難中求得一線生機,一方面與老虎作鬥爭,一方面更與自然作鬥爭的精神確實讓人敬佩。然而從更深的層次來看,我們更願意相信那在漫長的漂流之旅中陪伴著派,一直與他鬥爭,激發派的求生慾望的老虎,其實是派的第二個人格。當先後來到船上的斑馬水手與猩猩母親被豺狗廚子給殘忍吃掉後,激發了他內心的血性,內心的惡被無限激發,促使著他化身兇猛的老虎,殺掉了豺狗。讀後感·在漫長的漂流之旅中,正直,善良,理性的人類化身少年派,與兇猛,充滿慾望與惡的獸性進行著鬥爭。以弗洛伊德的理論來說,少年派代表著理性,有意識的自我,而老虎代表著遵循本性,潛意識裡的自我。摘自《學習啦》小說讀後感

  • 7 # 老丁侃劇

    影片開頭部分略顯冗長,先從少年派的接生講起,他的出生就是一個因果,因為昆蟲學家給他接生,導致了一條孟加拉巨蜥被火雞踩死。這個心理蒙太奇隱喻了佛教的因果論思想。

    緊接著花了一些篇幅去描寫派這個名字的演變,由便辛這個法國泳池的名字變成無理數,派。派這個名字也是一個隱喻:世界永恆變化發展,沒有停歇。 片中的背景是印度與法國兩個國家的殖民地遺留問題,主角一家之所以要遷到加拿大也來自於這個背景矛盾。

    然後是神學觀念的衝擊,派在印度這個多神教國家,信仰了不同的教派,這為他後來的所做所為做了鋪墊。

    毗溼奴與後面吃魚想照應

    派的父親過小兒麻痺症親被科學所拯救,派的母親因為印度的種姓制度被家族拋棄,宗教是她與過去的唯一聯絡,母親的宗教隸屬是船上父親與廚師爆發矛盾的導火索。

    在救生船上漂泊時,船上已經沒有家人,只剩下斑馬,鬢狗,猩猩,和老虎理查德帕克。這也是本片技術層面最高的一段,3D的效果帶來巨大的視覺衝擊,也有著很多的隱喻。 首先注意到猩猩是乘香蕉船逃到救生船上的,這個香蕉線索在第三個故事中會有重要作用。接著派問猩猩你的兒子呢?這便是在隱喻猩猩是他的母親。

    此時注意到鬢狗和派產生了一段對峙,接著鬢狗咬死了那隻斑馬,又殺死了猩猩,派忍無可忍要殺鬢狗。這時理查德帕克就衝出來咬死了鬢狗,派一直在喊comeout 就是在釋放自身的獸性。在這之後,派跑到了救生圈上,老虎得到了船的統治權,即獸性戰勝了人性

    老虎與派在海上漂流的場景就是大多數人能記得的畫面,其中派與老虎在船上共生,有時是老虎佔據船的主導權,有時是派佔據,老虎和人不能夠在一起生活,但如果誰離開誰都不能活下去。將老虎看成是派的獸性,派需要獸性,也就是活下去的理性。但為了活下去他需要吃肉,於是他將吃肉這個違背宗教精神的行為推給老虎。期間老虎曾被派趕下去過,但最後派還是自己把老虎救了上來,暗示獸性主導了這搜救生船。

    接下來是兩幅不真實畫面,一副是電水母組成的座頭鯨,另一幅是飛魚。這兩個分別代表不同的暗喻,在之後會講解。這兩幅畫面毫無疑問是他編造的。

    關鍵仍是老虎與派為了一條魚打了起來,按之前的邏輯講,他們兩個不應該為了魚而爭吵,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派不想讓老虎吃,而派此時也不需要獸性就可以吃肉了。

    一天夜晚,從老虎的視角看海底,看到了那些死去的動物,最後又看到了阿南蒂,之後又從派的視角切出。第二天暴風雨來臨,派不斷地的呼喚神靈,希望神能夠原諒他吃肉的行為。事實上,也是宗教信仰讓他能夠活這麼久的。我用線性蒙太奇將這四幅圖拼接起來。

    在他們快要死的時候,到達了一座島,在島上獲得了充分的補給活了下來。我記得我二刷的時候,看到這個島有種陰森,古怪的感覺。這座島是本片最明顯最大的隱喻,在之後的故事中他是一個很大的證據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藥明康得持有十年會翻兩番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