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柯多萌
-
2 # 洛囈羽
劉伯溫是中國歷史上公認最聰明的謀士之一,朱元璋稱他是~吾之子房,這個比喻一點不假,劉伯溫最後配享太廟,也算是功成名就。
劉基自幼博學多才,博覽群書,喜歡研究對於當時比較高深的天文,兵法等學科。在關鍵時刻幫朱元璋指明道路,理清思路。經過他從大局,從細節遠見卓識的分析,讓朱元璋下定決心打敗陳友諒。從細節中分析問題,又能在宏觀角度定製戰略,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的缺點是持才自傲,不溶於世俗,看透了每個人,卻不放下面子,去迎合別人。
由於他太過精明,又多次拒絕高官封侯,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只要劉伯溫不在他的眼皮底下,他就不放心。
劉基一生辭官記錄,恐怕歷史上沒有幾個人能超越,因為他憤世嫉俗,在元朝當官時就曾因朝廷腐敗多次辭職。
等明朝建立後,又多次請辭,可惜他遇到的不是劉邦,不批准他急流勇退。
他已經算到朱元璋會火燒慶功樓,低調做人做事,最終還是死的不明不白。這就叫人算不如天算。
-
3 # 隨心隨琳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與宋濂、葉琛、章溢合稱浙東四大名士。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古往今來,對劉基人品的評價都很高,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目的,讚頌劉基的道德人品,但卻不外乎以下幾點:
(1)剛正不阿,不畏強暴。以劉基在元朝四次做官,三次辭職,一次罷職為例,說明他為人清正廉直,不避強御。尤其是建立明朝後,不顧丞相李善長情面,按律奏斬中書省都事李彬為例,說明他不畏權勢、疾惡如仇、秉公執法的高貴品質。
(2)不計名位,不貪爵祿。劉基堅辭公爵,一再辭讓相位。在洪武三年所封的37位功臣中,劉基列第36位。其他功臣都被封公爵、侯爵,只有他和汪廣洋兩人封伯爵。他的年俸是240石,而李善長的年俸是2400石,忠勤伯汪廣洋的年俸也500石。說明他一生不計名利、不謀私產,生活儉樸,住“茅舍”、炊“黍飯”,死後土墳一丘的崇高風格。
(3)顧全大局,不結黨營私。《明史·劉基傳》載:李善長有事得罪了朱元璋,朱想罷李善長的丞相職務與劉基商量,劉基卻說:李公舊勳,且能調和諸將,不可罷。朱元璋反問劉基李善長想多次加害於你,你卻還為他講好話?劉基說:“調換棟樑,必須先得大木,如果用小木捆紮起來代替棟樑,大廈馬上會倒塌了。”善長罷相後,朱元璋想用劉基好友楊憲為相,劉基說:“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已無與者也,憲則不然”。又問到汪廣洋可否任相,劉基回答說:“此褊淺殆甚於憲。”再問到胡惟庸,劉基說:“如小牛拉車,會僨轅破犁,誤國敗事。”朱元璋聽他說這個不行,那個不好,就說:“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劉基急忙回奏:“臣何敢貪天之功,我嫉惡太深,工作又不耐繁,為之且孤上恩。國內人才眾多,只要皇上仔細尋訪,一定能求得賢能人才的。”這個故事說明三點:劉基一再謙讓相位;劉基襟懷坦白,敢於直言;劉基能顧全大局,不計個人恩怨,不搞報復,不拉私人關係。
至於61歲千老還鄉後,杜門謝客,口不言功,以棋酒詩文自娛。當地縣令來訪,執禮稱民,韜跡不露,完全放下功臣的架子。後來遭受誣告被奪祿,也不辯冤,惟赴京引咎自責。所以劉基死後若干年,胡惟庸因結黨謀反罪被殺,朱元璋不無感慨地對劉基次子仲璟說:“你父在這裡時,滿朝都是黨,只他一個不從,你們應行好事,休汙了父親的好名。”
以上幾點都是劉基的高貴品德,永遠為人們所敬仰的。
劉基自幼潁悟絕群,讀書過目輒誦。如二十三歲赴京會試時,一天去書肄裡閱天文書一帙,第二天又去看。主人看這青年人如此喜歡這書,欲以書送他。劉基說:“已在胸中矣,無事於書也。”主人不信,即從書中摘段試考,他都能一字不漏,背誦如流,其人大驚。既長,於書無不讀,凡天文地理、陰陽卜筮、諸子百家之言,莫不涉獵。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各個領域,他都有過較深刻的研究,著作極豐。除子臨終前緘封石室,後被朱元璋派人取去沒有外傳的部分天文書、兵書外,有《誠意伯文集》二十卷,百戰奇圖等書問世。
劉基三分之二散文是透過寓言故事,形象地體現主題思想的。《古文觀止》中,收有劉基散文兩篇:《司馬季主論卜》、《賣柑者言》,都是一直為後人讚譽的名篇。散文名著《郁離子》是一部寓言集,寫了很多故事,講的卻是治國治軍、倫理、道德、對自然社會的認識等大道理。所以劉基可以算得上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寫寓言體散文數量很多,成就很高的一位傑出的文學家。
劉基在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歷史活動中發揮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劉基的儒學思想對明初的學風產生了直接影響,其融會理學諸派,又以儒道互補,體現了明初思想的特徵,影響了明初學術思想的走向。
劉基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偉人,是有多方面造詣的優秀學者,是對祖國統一有過重大貢獻的功臣。
-
4 # 丹心詩詞
劉基名基 字伯溫,浙江青田人氏,自幼聰明好學,飽滿群書,民間傳說他上知天文、下知理,特別在政治、軍事上有才華作著。可與西漢“初漢三傑”之一張良,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孔明相提名。他早年是元朝進士出身,後因嫉惡如仇辭官回鄉,做了閒鶴野雲的隱士。
他才華橫溢,剛正不阿、清廉寡恥符合中國曆代傳統文人的正面形象。他視才傲物、表面驚世骸俗、沒有李善長的圓滑,沒有胡惟庸貪權,楊憲的毒辣,欲知還隱也為以後朱元璋對他既愛又恨最後導致不明不白的死埋下了伏筆。
洪武初年大明剛立,文臣武將們都急著給皇子皇孫封王、授勳加爵,而他最清醒皇帝忌大臣們擁權自傲卻獨自不附合,當朱元璋問他對封王加爵有什麼主張時,他極反對外姓武將罷兵權交皇子皇孫等番王戌邊會重蹈西漢“七國之亂”的覆轍,同時也堅銳指出淮西舊貴會變成禍國的淮西剽貴。朱元璋非但沒聽反而把他只封了年一千戶二百石的侯爵,他其實內心不貪圖最高加賞,只是他的建議非但沒有得到皇上認可,反而得罪一大幫淮西權貴最後落得個“浙黨”的頭銜,其實皇上內心是認可他的建議,只是覺得這個“浙黨”比這些從小一起出生入死的淮西舊故們有隔閡。
有了隔閡朱元璋既不能不用又不能完全依附於他,劉伯溫成了一根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還要借他一雙慧眼時時盯著這幫淮西舊部們獨攬大權操縱朝廷架空自己。於是給一個既不直屬中書省(相當於國務院),又能監督於中書省的中書監察御史(相當於中央紀委書記),讓他們相互制約自己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自楊憲入中書左丞相後,李善長、胡惟庸與楊憲的兩股勢力白熱化,導致楊憲徹底失敗朝廷只剩下淮西權貴(李善長和胡惟庸)勢力傾斜,朱元璋自然就拿劉伯溫問責,因為楊憲是翰林院出身與劉伯溫是師生關係,拿劉伯溫說事就能控制其在身邊又不讓他辭官回鄉,這時劉伯溫犯了一個既聰明又糊塗的錯誤,給自己一個失察之罪奪職回鄉的決定,在朱元璋失口放他回鄉又不能挽回的背影下,他使了一個空前絕口的“欲擒故縱”的計策還是把劉伯溫牢牢套在自己眼皮底下幫他“看瓜”的差事。
回鄉不到十天的劉伯溫又回到朝廷重溫舊職,並且交給他一個附馬司馬倫販鹽茶燙手案,他出於無奈經歷六個月走遍甘肅二十三州縣終於把附馬這樁走私大案偵破,涉及附馬在內的淮西舊部幾百高官軍部,導致淮西權貴對劉伯溫的空前的痛恨,也給獵人一個“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縱觀劉伯溫一生的結局,個人認為:再聰明的劉伯溫明知自古帝王們能“同患難不能享榮華”古訓,但你既踏進帝王門裡這道門檻就很難獨善其身,又則進亦難退亦難,他生不逢時沒有遇到象劉邦這樣只要退隱保其身的帝王。所以,大明帝國的開國元勳興亡都慘死這滾滾紅塵中也不為奇了。今天我們雖然不能看到大明王朝鬥爭的波瀾壯闊、我虞爾詐的囂焰,但我們在這滔滔封建的歷史長河裡感受到人性的忠惡良善,歷史終究歷史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豪傑消失這塵埃裡化著一片雲煙……一段笑談……
-
5 # 青年史學家
劉伯溫
著有《郁離子》《賣柑者言》等作品,在政治、文學、法治等方面都有貢獻,他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甚至幫助朱元璋謀劃佈局風水,深得朱元璋器重。
劉伯溫的主要成就
政治思想
施德政、得民心是劉基治國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業的思想理論依據。民本思想是劉基德政的出發點,不僅具有政治性,而且還有經濟性,是統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針,並透過生產實踐和一生的親民行動為表率。
建國謀略
對於消滅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先後問題上,劉基正確分析了當時的軍事形勢提出先滅陳友諒再取張士誠的正確建議,為朱元璋殲滅群雄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法治思想
明朝建立後,劉基建議實行的衛所制度,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對於鞏固中央集權起到了重要作用。
劉基一直來主張對民眾要教化,使其明法懂法,劉基對《大明律》的制定,也起到重要的的作用。
在依法治國方面劉基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劉基認為法治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有力保證,法律的制定要相對寬鬆,但是在執行時一定要嚴格執法,特別是對執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劉基的法律思想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對打破中國古代“人治”傳統,並使法律日益走向客觀、公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符合法律制度發展的進步趨勢。
正史與名人評價:
《明史》:“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併為一代之宗。”
《明史》:“基、濂學術醇深,文章古茂,同為一代宗工。而基則運籌帷幄,濂則從容輔導,於開國之初,敷陳王道,忠誠恪慎,卓哉佐命臣也。至溢之宣力封疆,琛之致命遂志,宏才大節,建豎偉然,洵不負弓旌之德意矣。”
揭傒斯:此魏徵之流而特過之,將來濟時器也。
朱元璋:“(劉基)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議論之頃,馳騁乎千古;擾攘之際,控御乎一方。慷慨見予,首陳遠略;經邦綱目,用兵後先。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式克至於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王世貞:“有人將劉基比作張良,劉基在謀略上確實無愧於張良,但說到做官或不做官的氣節,卻差得遠了。”
蔡元培:“時勢造英雄,帷幄奇謀,功冠有明一代。”
-
6 # 禪心音畫
劉伯溫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歷史人物,幫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是“明初三傑”之一。
歷代名人對劉伯溫的評價
楊守陳《重鋟誠意伯文集序》:“漢以降,佐命元勳多崛起草莽甲兵間,諳文墨者殊鮮,子房之策不見辭章,玄齡之文僅辦符檄,未見樹開國之勳業而兼傳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謂千古之人豪矣。”
沈德潛在《明詩別裁》中說:“元代詩都尚辭華,文成獨標高格,時欲追韓杜,故超然獨勝,允為一代之冠。”
《明史》:“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併為一代之宗。”
《明史》:“基、濂學術醇深,文章古茂,同為一代宗工。而基則運籌帷幄,濂則從容輔導,於開國之初,敷陳王道,忠誠恪慎,卓哉佐命臣也。至溢之宣力封疆,琛之致命遂志,宏才大節,建豎偉然,洵不負弓旌之德意矣。”
蔡元培:“時勢造英雄,帷幄奇謀,功冠有明一代。”
奧野純:“際會風雲,平定海宇,既闢一代之規模,又闡一代之文章,蓋誠意伯劉公一人而已矣。”
民間諺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節軍事諸葛亮,後世軍事劉伯溫。”
朱元璋:“(劉基)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議論之頃,馳騁乎千古;擾攘之際,控御乎一方。慷慨見予,首陳遠略;經邦綱目,用兵後先。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式克至於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明末學者朱國楨:“劉基當初是元的進士,那時他忠於元;後來成為元的逐臣,他就隱居待時,終於輔佐朱元璋成就了事業。”
王世貞:“有人將劉基比作張良,劉基在謀略上確實無愧於張良,但說到做官或不做官的氣節,卻差得遠了。”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其詩沉鬱頓挫,自成一家,足與高啟相抗”。
-
7 # 每天瞭解一個人
劉伯溫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劉基,浙江省溫州市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後來,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
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過目不忘
劉基對於書籍,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他曾經在元朝大都的一家書店中翻閱一本天文書,翻過一遍後竟然立即能背出來,書店的主人便要將書送給他,他卻說:“書已經在我的胸中了,要書何用?”
十四歲時劉基入府學讀書。他從師學習春秋經。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有許多人讀了很長時間也不解其意。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師見此大為驚訝,以為他曾經讀過,便又試了其他幾段文字,劉基都能過目而識其要。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
三年以後,他離開府學,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習程朱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鄭復初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讚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陰了後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劉基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有一次,探訪程朱理學故里—徽州,得知歙縣南鄉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書》,便探秘覆船山,原來這裡隱藏了一個完整的明教社會,不僅找到了《奇門遁甲》而且還結識了一大批明教聖者,劉基的虛心好學和出眾才智,使他在這裡學就和掌握了豐富的奇門斗數知識,回家後就在家鄉出了名,大家都說他有魏徵、諸葛孔明之才。
助明開國
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請至南京,委任他為朱元璋的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
此時,陳友諒攻陷太平,意欲東向,氣勢甚為囂張。朱元璋帳下各位大將,有的勸朱元璋投降,有的認為必須避其鋒芒,再據守南京。朱元璋意猶未決,劉基也沉默不言。朱元璋知其自有見地,遂召入內室與之決策,劉基以為凡言降者或議逃者,應盡誅之,以免擾亂軍心。劉基認為,陳友諒驕氣衝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們放在眼裡,我們應利用其驕傲自滿、聽不進不同意見的時機,誘敵入伏,一舉重創之,滅其銳氣。劉基說:“天道後舉者勝,吾以逸待勞,何患不克,莫若傾府庫,開至誠,以固士心,伏兵伺隙擊之,取威制勝,以成王業,在此舉也”。正是在吳國初創、百事待興,又突臨強敵、內部看法不一的危難緊急關頭,劉基寥寥數語,撥開迷霧,點破形勢,議定決策,團結人心,去為完成王業而進取。
至正二十七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域性。
太祖因事要責罰丞相李善長,劉基勸說道“:他雖有過失,但功勞很大,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太祖說:“他三番兩次想要加害於你,你還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我想改任你為丞相。”劉基叩首說道“:這怎麼行呢?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樑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後來,李善長辭官歸居,太祖想任命楊憲為丞相,楊憲平日待劉基很好,可劉基仍極力反對,說:“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為相之人,須保持像水一樣平靜的心情,將義理作為權衡事情的標準,而不能攙雜自己的主觀意見,楊憲就做不到。”太祖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回答:“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太祖接著問胡惟庸,劉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太祖於是說道“:我的丞相,確實只有先生你最合適了。”劉基謝絕說:“我太疾惡如仇了,又不耐煩處理繁雜事務,如果勉強承擔這一重任,恐怕要辜負皇上委託。天下何患無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擔任丞相之職。”後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因事獲罪。
洪武八年,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裡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藥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兒子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後,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儘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後,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迴圈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儘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儘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儘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農歷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於鄉中
-
8 # 歷史秘密
楊守陳《重鋟誠意伯文集序》:“漢以降,佐命元勳多崛起草莽甲兵間,諳文墨者殊鮮,子房之策不見辭章,玄齡之文僅辦符檄,未見樹開國之勳業而兼傳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謂千古之人豪矣。”
沈德潛在《明詩別裁》中說:“元代詩都尚辭華,文成獨標高格,時欲追韓杜,故超然獨勝,允為一代之冠。”
《明史》:“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併為一代之宗。”
《明史》:“基、濂學術醇深,文章古茂,同為一代宗工。而基則運籌帷幄,濂則從容輔導,於開國之初,敷陳王道,忠誠恪慎,卓哉佐命臣也。至溢之宣力封疆,琛之致命遂志,宏才大節,建豎偉然,洵不負弓旌之德意矣。”
蔡元培:“時勢造英雄,帷幄奇謀,功冠有明一代。”
奧野純:“際會風雲,平定海宇,既闢一代之規模,又闡一代之文章,蓋誠意伯劉公一人而已矣。”
民間諺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節軍事諸葛亮,後世軍事劉伯溫。”
朱元璋:“(劉基)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議論之頃,馳騁乎千古;擾攘之際,控御乎一方。慷慨見予,首陳遠略;經邦綱目,用兵後先。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式克至於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明末學者朱國楨:“劉基當初是元的進士,那時他忠於元;後來成為元的逐臣,他就隱居待時,終於輔佐朱元璋成就了事業。”
王世貞:“有人將劉基比作張良,劉基在謀略上確實無愧於張良,但說到做官或不做官的氣節,卻差得遠了。”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其詩沉鬱頓挫,自成一家,足與高啟相抗”。
-
9 # 李三萬的三萬裡
劉基劉伯溫,元朝進士出身,後輔佐朱元璋剪滅中原群雄,驅逐蒙元,建立了大明王朝,屬於青史留名的歷史人物,還是那種史家不吝大段文字記錄的人物。正史上,對劉伯溫的評價是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家和文學家。我覺得劉伯溫呢,就是古代最高版本的軍地兩用人才,最高階那種。不過在我們國家,類似這樣的,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精彩的歷來不是正史,而是傳說、演義、野史,諸葛亮只是多智而近妖,劉伯溫不對了,一直就能封真五百年,封法三百年!
實際是他本人後來就被胡惟庸排擠,死的有點不明不白。他的名氣是正德 九年,明朝第十代帝王追贈太師,誥文裡提到“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從那時起,劉伯溫才火起來,尤其是在民間,說他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啥的,但在洪武皇帝面前,他的主要工作還真就只是占卜問卦,洪武皇帝文臣第一,不說李善長,也得是汪廣洋,甚至是給洪武皇帝提出“高築牆,廣積糧,晚稱王”的朱升,功勞也高列在前,劉伯溫作為從龍之臣,大明開國後,官只做到二品,爵只封到三等誠意伯,說什麼文臣第一?
功勞能力是有的,但最多算勉強壓住前朝貳臣的難聽名聲吧,後世說的神奇,就是民間傳說的功勞了。
-
10 # 唐家小小天
劉伯溫其人,人們說他與諸葛亮類似,現在看來也確實如此。一樣的具有極高的政治軍事水平,一樣的有文學才華,一樣的教完老子教兒子,一樣的據說頗通陰陽術數之學,也一樣因為這些而被後人神化。不同之處在於劉基沒有鞠躬盡瘁的託孤史,當然這主要是因為老朱太能活,太子都死了他也沒死。——還有一點,靖難之後,劉基的次子劉璟因為忠於建文帝而下獄自殺,這和戰死的諸葛瞻好像也確實有點相像。
回覆列表
劉伯溫,原叫劉基,明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生於公元1311年,卒於公元1375年,明朝的開國元勳,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封誠意伯,又稱劉誠意。
劉伯溫出生在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的武陽村,南田山在青田縣城南一百五十里處。南田山的地勢乃是“萬山之巔,獨開平壤數十里,號南田福地”。劉伯溫少年時期比較好學,又加天資聰慧,開始是由父親啟蒙識字,十分好學。他記憶力非凡,閱讀的速度非常快,據聞七行俱下,也就說一目七行。在劉伯溫十二歲的時候,就考中了秀才,鄉親父老都稱劉伯溫“神童”。
古往今來,對劉伯溫的評價是非常之高的,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目的,都對劉伯溫進行了極高的評價,稱讚劉伯溫品德高尚。
1、劉伯溫剛正不阿,不畏權勢、嫉惡如仇、秉公執法。這個評價可以從劉伯溫的仕途來說,劉伯溫在元朝四次為官,其中三次辭官,還有一次是直接罷官,這就足以說明劉伯溫清正廉潔,正直不畏權貴。在太祖建立明朝之後,當時中書省都事李彬犯了王法,劉伯溫不顧丞相李善長的情面,按大明法律斬了李彬,足以說明這一高貴的品質。
2、生活簡樸、淡泊名利。這一高尚的品質可以從太祖所封的功臣之中就可以看出,當時太祖初定天下,分封功臣三十七位,而劉伯溫位列三十六位,倒數第二,足以說明劉伯溫不計名利。
3、襟懷坦白、敢於直言,顧全大局,不結黨營私。丞相李善長得罪了太祖,劉伯溫替李善長說好話。
4、被後世稱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偉人。
明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號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