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閣村夫
-
2 # 路遙lgy
公元705年,發生的“神龍政變”也被稱作“五王政變”。這場政變是有張諫之,敬暉等五人合謀,趁武則天病重期間,帶御林軍殺了武則天的面首張氏兄弟,逼著武則天讓太子李顯監國。而後,又傳位給了太子李顯。
政變使李顯離開皇位二十年後,又重新登上皇位。於是,張諫之被封漢陽王,敬暉被封平陽王,桓彥範被封扶陽王,袁恕己封南陽王,崔玄暉封博陵王。
而武三思因為其兒子娶了李顯的女兒“裹兒”,更是經常出入後宮,與上官婉兒和韋皇后關係密切。李顯軟弱,韋皇后掌權,而武三思實際上是“內行相事”。
隨之而來的是,張諫之等五人,被韋皇后和武三思全部貶官。先是敬暉被貶崖州任職,赴任途中即被武三思派人給殺害;接著,張諫之在悲憤而死;崔玄暉在被貶嶺南後病死;桓彥範與袁恕己被李顯派人殺死。
-
3 # 歷史的影子
公元705年2月20日,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人突然逼宮,誅殺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張昌宗,並進一步脅迫武則天退位。
此時已經年逾八旬的武則天見大勢已去只得將皇位傳給太子李顯,政變成功後論功行賞,策劃實施政變的主要參與者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政變又稱為“五王政變”。
神龍政變雖然成功逼得武則天退位,,但是這次政變並不徹底,武則天退位後其黨羽並未被一網打盡,武三思就是五王悲慘結局得罪魁禍首。
武則天在位時曾有意立武三思為太子,但是在同情李唐王室的大臣勸解下武三思失去了當皇帝的機會,因此武三思對於忠於李唐王室的大臣非常憤恨。
按照常理在武則天退位後,武三思應該沒有機會東山再起,但是武三思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他是唐中宗李顯的親家,中宗最心愛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加之李顯昏庸,武三思和韋后的醜事李顯視而不見,反而對其愈發信任。
靠著韋后和安樂公主,武三思得以重新幹涉朝政,為了報“神龍政變”之仇更是為了掃清自己登頂權力巔峰的障礙,武三思誣告五王,將五人貶官流放。
五王中張柬之、崔玄暐在流放途中憂憤而死,相對於其他三人算是不錯的結局,為了永絕後患武三思假傳聖旨派人於流放途中將其餘三王虐殺,死狀十分悽慘。
“五王”不得善終一方面是當初沒有對武后退位後留下的勢力進行斬草除根,這一點就不如武三思果斷。另一方面五王雖然推動了皇族內部的權力交接,但是皇權一旦重新確立,五王的地位就顯得比較尷尬。再加上中宗李顯的昏庸怯懦,最終導致了五王的悲慘下場。
-
4 # 書法尊古
神龍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因為政變後,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時稱“五王”。
對於張柬之等人的政變行動,當時和後來的人都持支援肯定態度。唐人皇甫澈就在《賦四相詩·中書令漢陽王張柬之》一詩中寫道:
周曆革元命,天步值艱阻。烈烈張漢陽,左袒清諸武。
休明神器正,文物舊儀睹。南向翊大君,西宮朝聖母。
茂勳鏤鐘鼎,鴻勞食茅土。至今稱五王,卓立邁萬古。
但是張柬之五人的下場並不好,這和他們的政治幼稚病有關。當初,敬暉和桓彥範等人誅殺張易之兄弟後,洛州長史薛季昶曾經對敬暉說:“二兇雖除,呂產、呂祿那樣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們應該藉著兵勢誅殺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敬暉多次向張柬之提起,張柬之都不同意,敬暉也沒堅持。薛季昶感嘆道:“我不知道日後會死在什麼地方了。”之後,武三思勾結李顯的韋皇后,“內行相事,反易國政”,武氏家庭武三思等及其羽黨仍當權用事,“為天下所患”。一些議論就將責任推卸給敬暉。
武三思勾結韋皇后,譖毀張柬之等,最後抓住敬暉的一個把柄告發了張柬之等五人。唐中宗李顯下詔說:“則天大聖皇后,往以憂勞不豫,凶豎弄權。暉等因興甲兵,剷除妖孽,朕錄其勞效,備極寵勞。自謂勳高一時,遂欲權傾四海,擅作威福,輕侮國章,悖道棄義,莫斯之甚。暉可崖州司馬,柬之可新州司馬,恕己可竇州司馬,玄暐可白州司馬,並員外接。”張柬之五人都被貶官。敬暉在失掉權柄,受制於武三思後,每每推床嗟嘆惋惜,直至彈指出血。政治鬥爭往往是殘酷的,沒有後悔藥可吃。張柬之這時才說出當初不乘勝追擊,順便將以武三思為代表的武家勢力剷除乾淨的原因:“這應該是皇上的事情。皇上還是英王的時候,以勇烈聞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夠親自鋤奸立威。現在大勢已去,再來說這些都沒有意義了。”敬暉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殺。張柬之在新州憂憤病死。崔玄暐在嶺南病死,桓、袁二人則被李顯派遣的使者殺害。
-
5 # 奇趣講史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兵變,逼迫女帝武則天退位,使唐朝中宗復辟的事件。
神龍政變的事件過程晚年的武則天沉湎享樂,寵幸張昌宗,張易之兄弟,跟外界的聯絡減少,對朝政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而二張兄弟卻逐漸突破男寵的限制,抽朝政插手,男寵的介入引起了武則天母子、君臣關係的緊張,武周政權也因此陷入動盪,人心不穩。
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女兒永泰公主兄妹倆暗地裡討論二張專政,不想被張易之的耳目偵知,張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則天進讒言。武則天聽信讒言,不僅責罵太子李顯,還嚴令李顯鞫問子女,萬般無奈的李顯只得逼令兒子、女兒自縊。接下來,張氏兄弟又將永泰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下獄逼死。這件事情讓李顯失去了一個兒子,失去了一個女兒和一個女婿,更為重要的是,這件事情向李顯表明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對其包括其家庭構成了巨大威脅。在這種背景下,除掉張氏兄弟對於李顯來說勢在必行並且刻不容緩。於是,李顯、李旦、太平公主這些李姓子孫在共同的大局下,便聯合起來發起了一場政變。
正月二十三日,武則天頒下制書,決定由太子李顯代行處理國政,大赦天下。任命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派遣十位使者分別攜帶天子的璽書前往各州進行安撫工作。正月二十四日,武則天將帝位傳給太子李顯。
政變後,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時稱“五王”,所以,神龍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
神龍政變的參與者下場並不好張柬之等五人的下場並不好。當初,敬暉和桓彥範等人誅殺張易之兄弟後,洛州長史薛季昶曾經對敬暉說:“二兇雖除,但呂產、呂祿那樣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們應該藉著兵勢誅殺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敬暉多次向張柬之提起,但張柬之都不同意,後來他解釋說:“這應該是皇上的事情。皇上還是英王的時候,以勇烈聞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夠親自鋤奸立威。”後來,敬暉也沒有堅持,薛季昶曾感嘆道:“我不知道日後會死在什麼地方了。”
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薛季昶所料,武三思勾結韋皇后“內行相事,反易國政”,武氏家族中人及其羽黨仍當權用事,“為天下所患”。後來,張柬之等五人被武三思和韋后譖毀,全部被貶官。敬暉失掉權柄,受制於武三思後,每每捶床嗟嘆惋惜,直至彈指出血,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殺害。接著,張柬之在新州憂憤病死,崔玄暐在嶺南病死,桓、袁二人則被李顯派遣的使者殺害。
神龍政變它標誌著武則天政治生涯的結束。武周政權的更替 讓李唐王朝提前復辟,政權重新迴歸李唐王室,也回到了男人統治的時代。一切立法制度重新回唐到高宗時期。神龍政變之後,武則天自己又向李顯要求迴歸大唐皇后身份,也因此武則天沒有成為眾矢之的,避免了一般亡國之君的悲劇。
-
6 # 仁者厚德載物
公元705年的神龍政變是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的重大事件,以張柬之為首的五位大臣等忠於李唐勢力擁戴皇太子李顯發動軍事政變,殺死當權的張昌宗張易之兄弟,以武力迫使武則天退位,還政於唐中宗李顯,推翻了武周王朝,使滅亡了15年的唐朝得以恢復。
由於神龍政變的意義重大,張柬之、崔玄暐、袁恕己、桓彥範、敬暉五位恢復唐朝的功臣被唐中宗李顯進封為王。張柬之被封漢陽王,敬暉被封平陽王,桓彥範被封扶陽王,袁恕己封南陽王,崔玄暉封博陵王。因此,神龍政變也稱為“五王政變”。
雖然五王立下大功,但卻結局悲慘。僅僅在一年之後的神龍二年,五王便慘遭橫禍。張柬之與崔玄暐在流放途中被折磨而死,而袁恕己、桓彥範、敬暉等三人則被人用凌遲、毒藥等極其殘忍的方式殺死。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慘劇呢?
首先,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功臣悲劇。
歷朝歷代的開國功臣由於功高蓋主,往往遭遇皇帝的猜忌。五王推翻了武周王朝,恢復唐朝,相當於是唐中宗李顯的開國功臣,李顯為了鞏固皇權,必須除掉功高蓋主的五王,雖然五王有李顯賜予的免死金牌也毫無用處。
其次,武則天授意李顯借刀殺人。
神龍政變後的第三天,武則天便傳位於李顯,隨後女皇遷居上陽宮,實際是被軟禁了起來。武則天非常善於打扮,雖然已經八十多歲,但面容卻看不出來,等她遷居上陽宮後,無心打扮,立顯老態。
李顯前去探望母親時,發現她面容憔悴,才短短几日就像變了一個人,心裡十分難過。武則天趁機對李顯說:“我將你從房陵接回,已經做好了傳位於你的打算,沒想到五賊貪功,竟將我驚動成這樣!”
忠厚孝順的唐中宗李顯十分愧疚,哭泣不已。武則天這麼說明顯是報復五王,想借刀殺人。
李顯殺五王是為了孝順母親武則天,遵守武則天的遺命。
第三,神龍政變是一場不徹底的政變,雖然除掉了張昌宗張易之兄弟的張家勢力,卻沒有清算武周皇族的武家勢力。
西漢開國皇后呂雉在劉邦死後當政,呂氏勢力炙手可熱,因此在呂雉死後,忠於漢朝的大臣與西漢皇族發動軍事政變,把呂氏家族勢力斬殺殆盡。而五王推翻武則天的統治以後,卻沒有斬殺武氏家族勢力。
洛州長史薛季昶曾經對敬暉說:“二兇雖除,但呂產、呂祿那樣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們應該藉著兵勢誅殺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
敬暉多次向張柬之提起,但張柬之都不同意,後來他解釋說:“這應該是皇上的事情。皇上還是英王的時候,以勇烈聞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夠親自鋤奸立威。”
後來,敬暉也沒有堅持,薛季昶曾感嘆道:“我不知道日後會死在什麼地方了。
張柬之等五王對武氏家族的心慈手軟,最終導致殺身之禍。
第四,武三思與唐中宗李顯的皇后韋香兒寵妃上官婉兒勾搭成奸,報復推翻武周的五王。
唐中宗李顯非常寵愛美若天仙的皇后韋香兒,他恢復唐朝以後,韋香兒就像武則天在唐高宗李治時期那樣垂簾聽政,掌握最高權力。
武三思是唐中宗李顯寵妃上官婉兒的情人,上官婉兒是唐朝最有名的才女,號稱巾幗宰相,她不僅是政治家而且是文學家詩人,但上官婉兒有才無德,她不僅自己與武三思通姦,還拉皮條幫助武三思與皇后韋香兒勾搭成奸。
武三思勾結皇后韋香兒與皇妃上官婉兒“內行相事,反易國政”,武氏家族中人及其羽黨仍當權用事,“為天下所患”。後來,張柬之等五人全部被武三思等人殺害。
-
7 # 致守仁
狡兔死,走狗烹。
發動神龍政變的五個人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五人,不管怎麼說他們對李唐天下的恢復是立了大功的。但是他們的下場卻都很慘。張柬之已經願意回鄉養病,還是不行,最終被流放廣東,在路上病死。崔玄暐遭到三次貶謫,在去古州的路上病死。敬暉也是屢遭貶謫,最終被周利貞假傳聖旨凌遲處死。桓彥範也是被一貶再貶,最終被周利貞虐殺。袁恕己也是被周利貞殺死,死相慘不忍睹。
翻閱史料你會發現這五個人死亡的原因都是因為武三思聯合上官婉兒陷害,比如說有人要刺殺武三思,刺殺失敗後武三思就對中宗李顯說是神龍政變的五個人要刺殺自己。後來韋皇后在後宮淫亂的事情被武三思知道後開始大肆宣揚,然後嫁禍給那五個人,最終導致五個人遭到貶謫甚至被殺害。
實際上五個人之所以有如此結局,完全是唐中宗李顯的授意或者說是默許。主要因為五個人對李顯的威脅太大了。
李顯雖然貴為太子,而且還當過皇帝,但是他在武則天的長期壓迫下可以說是孑然一身,自己絲毫沒有勢力可言,他被五個人抬上去後,雖然說他是皇帝了,但是以五人的能力完全有可能再把他拉下來,給你臉讓你當皇帝,不給你臉你就啥也不是。這就是中宗李顯的現狀。
李顯為了不受制於人,上臺之初就採取了措施,你們五人復國有功,給你們挨個封王:崔玄暐,博陵郡王;張柬之,漢陽郡王;敬暉,平陽郡王;桓彥範,扶陽郡王;袁恕己,南陽郡王。但是原來崔玄暐和張柬之是宰相,現在你們別當了,敬暉和桓彥範是大將軍,現在你們也別當了,袁恕己原來是管司刑的,也別幹了,五個人明升暗降全部丟了實權。而且只能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上朝面君。然後接著扶植武三思來制衡這五個人。失去權力的五王自然無法和武三思抗衡。
這就是帝王權術,不過李顯也沒想到武三思向來陰狠,我只要招你,就一定會把你往死裡招,五王兩個老死的已經算運氣好的了,剩下三個全部是被武三思指使周利貞給折磨死了。
李顯為了打壓五王,不惜濫用武三思,差點導致第二次武后之禍,多虧有個好兒子李隆基。
-
8 # 尋根拜祖
在這場政變中,真正的核心人物有李旦、太平公主、張柬之、姚崇等人,而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人只能算是執行人。我們先看一下政變參與者的結局:
神龍政變主要參與人的結局張柬之:
神龍政變發生在神龍元年正月,政變爆發前,張柬之已經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宰相),且年至八旬。
政變後,張柬之以宰相身份兼任天官尚書(吏部尚書),受封漢陽郡王,不到半年又被加“特進”(保留宰相待遇的虛銜),罷相權:
“中宗即位,以功擢拜天官尚書、鳳閣鸞臺三品,封漢陽郡公,食實封五百戶,未幾,遷中書令,監修國史。月餘,進封漢陽郡王,加授特進,令罷知政事。”不久,李顯又下旨,將神龍政變中的五王全部罷免宰相。張柬之被任命為襄州刺史,第二年又被流放新州,憂憤而死!
崔玄暐:
崔玄暐跟張柬之一樣,政變前就位居宰相,政變後他被授予中書令,博陵郡王。
“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博陵公崔玄暐為博陵王,罷知政事,賜金帛鞍馬,令朝朔望。尋又以玄暐檢校益州長史、知都督事。”宰相沒當幾個月,他就被明升暗降,第二年,直接發配均州當刺史,幾個月後,再次被降職為白州司馬,奪王爵。當年七月,崔玄暐再遭打擊,“(流放)玄暐於古州,子弟年十六以上,皆流嶺外。”
沒等走到流放地,崔玄暐就病逝於途中!
敬暉:
政變前,敬暉是左羽林將軍,政變後“加金紫光祿大夫,擢拜侍中,賜爵平陽郡公,食實封五百戶。”侍中,即宰相。
當年五月,敬暉被封平陽郡王,罷宰相。第二年,“武三思與韋后日夜譖敬暉等不已,復左遷暉為朗州刺史”,不久又被貶為崖州司馬,並被奪爵。七月,敬暉又被流放瓊州。
走在流放途中的敬暉,又被周利貞假傳聖旨,凌遲處死!
桓彥範:
政變前桓彥範是右羽林將軍,政變後“以功加銀青光祿大夫,拜納言,賜勳上柱國,封譙郡公,賜實封五百戶。又改為侍中,從新令也。”不久,因得罪武三思,被明升暗降:
“未幾,罷彥範等政事。五月,加特進,封扶陽郡王,賜姓韋,同後屬籍,錫金銀、錦繡,皆以鐵券恕十死,令朝朔望。”第二年,桓彥範被貶出朝廷,出任州刺史,又因王同皎謀反事件牽連,變貶為瀧州司馬,奪封爵。
七月,桓彥範被流放瀼州,途中被周利貞虐殺:“利貞至貴州,逢彥範,即縛曳竹槎上,肉盡,杖殺之,年五十四。”
袁恕己:
政變前,袁恕己是司刑寺少卿,兼相王府司馬,政變後他被提拔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並封銀青光祿大夫、南陽郡公,不久又升任中書令,加特進。
此後,袁恕己被罷相,封南陽郡王。第二年被貶出朝廷,出任豫州刺史,不久因王同皎謀反事件,被貶為竇州司馬,並被奪爵。
不久,袁恕己被流放環州,途中被周利貞虐殺:“為周利貞所逼,恕己素餌黃金。至是飲野葛數升,不死,憤懣,抔土以食,爪甲盡,不能絕,乃擊殺之。”
其他人物:
除了以上五王的悲慘結局,神龍政變中其他幾位重要人物,包括李多祚、王同皎都死於與武三思與韋后的陰謀。
五王的下場背後有什麼玄機按理來說,這些人幫李顯順利登基,不應該受到這種待遇,為何出現這種結局呢?除了他們幾位,其實還有兩位一直處於極度危機中的人物:李旦和太平公主!
也就是說,神龍政變的功臣們,都成了李顯一朝重點打擊的物件!背後的玄機就是,以李旦為首的神龍政變參與人,他們形成的政治集團,嚴重影響了以韋后、武三思為首的政治集團利益!
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以上五王及李多祚、王同皎,都是死於韋氏和武三思集團之手。李旦和太平公主雖然躲過了殺戮,但是距離被清算,也僅僅一步之遙。
如果按史書說,神龍政變是李顯支援和默許,政變參與人應該以李顯為核心,為何他們要團結在李旦身邊,跟韋氏集團為敵呢?如果李旦真的就是史書所描述的那樣,就是個淡薄名利的人,又為何不斷介入政治是非呢?
只有一個解釋:神龍政變原本就不是史書描述的那樣,為了防止二張亂政,而是另有所圖!
神龍政變的本質揭示個人認為,李顯復位太子後,在他身邊形成了以韋后、武三思和李團兒為首的新的政治勢力,這股政治勢力有明顯的架空李顯的跡象,大唐帝國很可能重蹈武則天稱制的覆轍!從李顯一輩子的作為來看,這個結果幾乎不可避免!
所以,必須在李顯登基前,佈局好未來的政治格局,讓一群足以對抗韋氏集團的官員,佔據中樞,以防亂政的情形發生。
假如李顯四平八穩即位,李顯可以按自己的意願,在韋氏的幕後操縱下,將韋氏一黨悉數安插進朝廷中樞,那時候天下立馬就是韋氏和武三思說了算。所以,必須搶班奪權,李旦就承擔了這個使命。
神龍政變就是好機會。首先神龍政變沒有難度,武則天不會想到政變會發生,二張兄弟其實是被冤枉的,他們也沒有能力阻止政變,況且武則天身邊還有李旦的內應: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
透過一場沒有必要的政變,可以輕而易舉地讓李旦集團控制未來朝局。事實上,李旦他們也達到了的目標,只是後期的政治鬥爭原比他們想象的要慘烈,在付出了五王等多人的性命之後,李旦集團再次發起二次政變——唐隆政變,一舉消滅了韋氏集團!
所以,唐隆政變和神龍政變,其實是一系列連貫的政治事件,唐隆政變是神龍政變的延續。
神龍政變的兩個猜測因為史料的缺失,神龍政變還存在一些疑點,以下是個人兩個大膽猜想:
一、神龍政變發端於誰?
一個以政變為目的的集團,其形成過程必然很艱難,充滿兇險。李旦作為政治焦點人物,其實是不大容易做這樣的事,他更多是以精神核心的價值出現,誰才是促成神龍政變的發端人物呢?
我認為是狄仁傑!
狄仁傑在神龍政變前五年就去世了,他怎麼會涉及其中?不是說狄仁傑直接參與政變,而是他在生前可能就預料到李顯即位後的政治格局,並將這個擔憂傳達給了幾個重要人物:李旦、太平公主、張柬之和姚崇。
這幾位人物跟狄仁傑交集頗多,張柬之和姚崇都是狄仁傑一手提拔重用的。姚崇還曾經出任相王李旦的長史,以狄仁傑的威望,將他們聚攏在一起不是難事。政變前,姚崇回京,張柬之高興地說“事濟也”,暴露了姚崇在政變中的作用。
所以,狄仁傑雖然沒有參與政變,但是對未來的政治規劃,很可能出自於他,正是在他的指導下,以防備韋氏集團篡權的政治團隊才得以形成。
二、李旦有可能是神龍政變的核心嗎?
很多人認為,李旦並不熱衷於權術,如果想上位,當年為何主動放棄太子之位?政變之後為何不直接登基?
其實李旦比李顯更適合接任皇位,但是李旦被老媽折騰幾年,變得老練了,在摸不清母親真實意圖的情況下,他選擇了安全的退保策略,自願讓出太子之位。這個不能說明李旦不關注權力場,只能說明他更老練了。
李旦後來禪位給李隆基,也不能證明這個時候他也是無心於政治。
即便李旦有謙讓之意,但是面對李唐可能再次被女主篡奪的危機,李旦不會坐視不管,何況他身邊還有一個女強人太平公主支援他,推著他!
至於政變後李旦為何不代替李顯登基,就很好解釋了,李顯身邊也有勢力集團,神龍政變對付武則天不難,如果同時對付武則天和李顯,那就不好說了!
-
9 # 史事求是君
策劃與實施政變,幫助太子李顯上位的五位功臣,最後全被李顯流放,都死於非命,無一善終,其中細節聽我細細說來。
晚年的武則天內心空虛,逐漸變得昏庸荒淫,她寵幸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倆人倚仗女皇的寵信,專權跋扈,禍害朝綱。
武則天影視形象
704年,武則天病重,張柬之和桓彥範、敬暉等大臣決定乘機誅殺張易之兄弟,逼迫病重的武則天提前讓位,復辟唐朝。張柬之利用職權迅速安排桓、敬二人擔任羽林將軍,掌握禁兵,為政變提供保障。
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宰相張柬之與桓彥範、敬暉、袁恕己、太子李顯等人一起率兵斬關而入,來到了武則天的寢宮,殺死了張氏兄弟,逼迫武則天讓位,擁立李顯。武則天無奈,於次日傳位於李顯。
中宗李顯上位後,封張柬之為漢陽王、崔玄暐為博陵王、桓彥範為扶陽王、袁恕己為南陽王、敬暉為平陽王,稱為五王,所以神龍政變也稱五王政變。
張柬之像
但李顯上位後並沒有清算武氏外威,反而繼續重用武氏一族,將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而韋后荒淫無度,同武三思關係曖昧,並以此結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左右著朝政,韋后想效仿武則天,想做第二個女皇。李顯只顧享樂,對此也無能為力。
唐中宗李顯像
五王后來遭到武三思排擠,武三思以五大功臣誣陷韋后為由,透過唐中宗頒佈詔敕,將五位功臣流放邊疆。崔玄暐被流放到白州,死於白州官舍,年六十八;張柬之被流放到襄州,氣憤致死;桓彥範被流放到貴州,遭杖殺而死;敬暉被流放到崖州,被謀害身亡;袁恕已被流放到環州,被逼至發瘋,後遭擊殺而死。
發動政變幫助李顯繼位的五大功臣,最終卻無一善終,可見唐中宗李顯有多昏庸。
-
10 # AL世界觀
神龍政變是一場復辟唐朝的事件,唐朝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兄長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謀得太子之位,得以登上皇帝寶座,卻沒想到自己找了個小老婆差點讓大唐江山從此改易他姓,如果不是眾多心懷唐朝的大臣發動一場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結局還真是難說,然而對大唐有功的幾位大臣,所扶持的皇帝卻是個十足的窩囊廢和糊塗蛋,也使得幾位參與者結局悽慘,讓人唏噓不已。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心性狠辣,為了目的不擇手段,14歲時被選入唐太宗李世民的後宮,封為五品才人,唐太宗晚年廢了太子李承乾,改立李治為太子,李治在出入後宮時與武則天相識,兩人因此互生情愫,礙於李世民的威勢,兩人還不敢如何,李世民死後,武則天被送入感業寺出家為尼,李治登基後在寺中遇到武則天,就此天雷勾動地火,兩人在寺中歡好後海誓山盟,在李治脫掉孝服後,將武則天接入宮中,正式拉開了武則天篡唐的序幕。
武則天入宮後,殺死自己的女兒陷害王皇后,唐高宗李治一氣之下把王皇后打入冷宮,隨後武則天成功坐上皇后位子,殘忍虐殺了王皇后和蕭淑妃,武則天稱霸後宮還不過癮,又將魔爪伸向朝政,李治這人生性柔弱,在患了頭風病之後,讓武則天代理朝政,使武則天得以掌政,武則天由此更是野心勃勃,為了奪取李唐王朝政權,拼命打壓李唐皇室,不僅對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的子孫趕盡殺絕,對李治所生的兒子也是毫不留情。
武則天為了掌握王權,推行酷吏政治,唆使一般惡徒和酷吏到處告密和誣陷,將李唐王室和支援李唐的王公大臣們幾乎誅殺殆盡,為了奪取帝位,偷偷毒死了自己兒子李弘,逼二兒子李賢自殺,三兒子李顯登上帝位才一個月就被武則天貶斥到房州,朝中的阻力被消滅差不多後,四兒子李旦在做了六年傀儡後,武則天將他拉下馬軟禁起來,自己坐上了皇位,並將國號改唐為周,而此消彼長的是武氏一族多人封王,權傾朝野。
面對強勢的武則天,那些忠於李唐王室的大臣只好選擇隱忍,武則天登上皇位時已經66歲,卻仍然是精力充沛,更是先後養了幾個男寵,最出名的有四個,分別是薛懷義、沈南璆、張昌宗、張易之,武則天寵幸薛懷義之時,還保持著清醒,在薛懷義與宰相蘇良嗣起爭執時,武則天對士大夫保有敬意,並且善加利用,因此不是去責怪蘇良嗣,而是告誡薛懷義不要跟宰相爭鬥,薛懷義後來因為失寵燒了洛陽幾個重要建築,武則天最終痛下殺手,下令將薛懷義殺死。
薛懷義死後,深深懂得母親寂寞的太平公主,將自己的情人張昌宗獻給武則天,隨後張昌宗又將自己的哥哥張易之推薦給武則天,這兄弟兩都是美男子,武則天對他們相當滿意,張氏兄弟得到武則天的寵信後,官職越來越高,這兩兄弟仗著武則天的寵愛,開始貪汙、索賄、買賣官職,武則天對此是放縱不管,張氏兄弟誣陷朝廷重臣等案件,統統赦免不予追究,而武則天的親孫子李重潤和親孫女永泰公主只是私下對張氏兄弟抱怨了幾句,結果是武則天下令殺死了自己的親孫子和孫女。
武則天如此寵愛張氏兄弟,使得兩兄弟逐漸勢傾朝野,連武氏一族都對張氏兄弟極力巴結,朝臣們不禁擔憂李唐的江山又出現什麼變數,張氏兄弟很可能會趁武則天年老多病,發起篡奪最高權力的陰謀,畢竟武則天曾經在皇位繼承問題上搖擺了很久,想過立武三思為接班人,幸虧狄仁傑等大臣始終堅持奏請立李唐後裔為繼承人,狄仁傑說了立侄子和兒子為接班人的區別後,武則天才下定決心立被廢的李顯為太子。
神龍元年(705年),81歲的武則天身染重病,居住在洛陽宮長生殿,武則天的男寵張氏兄弟日夜陪在武則天身邊,太子李顯和宰相張柬之都見不到武則天的面,這使得朝臣們越發擔憂,而洛陽城中也是謠言四起,說張氏兄弟要反了,在此情況下,80歲高齡的張柬之毅然聯合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人,推舉太子李顯發動政變,揮兵進宮殺了張氏兄弟,然後包圍了武則天居住的長生殿。
眾人秉承“趁你病,要你命”的宗旨,逼迫武則天禪位給太子李顯,政變第三天後,武則天下詔傳位給太子李顯,李顯第二次登上了帝位,張柬之等人在政變後搜捕張氏兄弟的黨羽,將他們一一拔除,期間有人提議將武三思等武氏家族一併剷除,可惜張柬之認為把武氏一族留給唐中宗李顯來處理更好,這樣李顯可以親自鋤奸立威,這卻為幾位政變功臣埋下了禍根。
李顯即位後,對韋皇后及其放縱,把他媽媽武則天的教訓都扔在了腦後,韋后這人是個有野心且水性楊花的人,很快就跟武三思勾搭上了,武三思得勢後,就開始對張柬之他們進行打壓,採用明升暗降的方法,先削掉他們的權力,後又設計誣陷張柬之幾人,幾人全部貶官,張柬之流放到新州憂憤而死,崔玄暐流放到嶺南病死,敬暉赴任崖州不久被武三思派人殺害,桓彥範、袁恕己則是被唐中宗李顯派去的使者殺害,五人落得如此下場,只因為錯估了李顯的能力,沒有及時剷除武氏一族,實在是可悲可嘆!
回覆列表
發生在公元705年的神龍政變是唐朝歷史中的大事,以張柬之為首的五位大臣與眾多王公文武一起發動軍事政變,以武力迫使武則天退位,還政於李唐,使中斷了十六年的大唐社稷得以恢復。
由於政變的意義重大,張柬之、崔玄暐、袁恕己、桓彥範、敬暉五人被封中宗李顯進封為王。所以,神龍政變也稱為“五王政變”。
雖然五王立下大功,但卻結局悲慘。僅僅在一年之後的神龍二年,五王便慘遭橫禍。張柬之與崔玄暐還好,病逝於流放途中,而袁恕己等三人則被人用凌遲、毒藥等極其殘忍的方式折磨致死。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慘劇呢?
歷史上流傳有兩種說法:
其一,武則天晚年已經立李顯為太子,做出了還政李唐的安排。五王發動政變純屬貪擁立之功,想以此為政治籌碼,在新朝廷達到專權的目的。所以,他們被李顯視為最大的政敵,從而被清除。
其二,五王是蟄伏於武則天朝多年的李唐忠臣。武則天寵信二張兄弟,使政局不穩,很可能出現對李唐不利的局面。所以,他們果斷採取措施,誅殺二張,匡復李唐,穩定了大局。
image.png
兩種說法各有道理,也都有很多史料為依據。帝王與功臣的關係,歷朝歷代都很難相處。特別是五王竟能在鐵腕女皇眼皮子底下將政變搞成功,這份魄力與能力,本身就讓李顯很忌憚,很容易對他們產生敵意。
這兩種說法我傾向於後者,分析一個歷史事情除了現象與結果外,還要分析事情的內在,才能撥開迷霧,看到事件的真實面貌。下面我透過起因、經過與人員背景來說明:
第一,貪功說法的由來
神龍政變後的第三天,武則天便傳位於李顯,隨後女皇遷居上陽宮,實際是被軟禁了起來。武則天非常善於打扮,雖然已經八十多歲,但面容卻看不出來,等她遷居上陽宮後,無心打扮,立顯老態。
李顯前去探望母親時,發現她面容憔悴,才短短几日就像變了一個人,心裡十分難過。武則天趁機對李顯說:“我將你從房陵接回,已經做好了傳位於你的打算,沒想到五賊貪功,竟將我驚動成這樣!”
李顯十分愧疚,哭泣不已。武則天這麼說明顯是報復五王,想借刀殺人。
加之,李顯在房陵流放了長達十四年之久,沒有機會培養自己的政治勢力,在朝中形不成有效的統治手段,所以,他准許韋后垂簾聽政,重用親家武三思,想打壓異己,形成自己的勢力。
後宮干政、外戚掌權是封建帝王時代的兩個弊病,張柬之、桓彥範看到這樣的苗頭立馬向李顯進諫。這樣的舉動讓水平本就十分有限的李顯更加嫉恨,更將他們視為異己,視為自己掌權道路上的絆腳石。
所以,李顯心裡認定了五王發動政變的動機是貪功,認為他們是一個想把持大權的政治團伙。
第二,發動政變的組成
張柬之等五人雖是政變的領頭羊與組織者,但並不是全部,政變的參與者非常多,力量十分強大。
image.png
首先,政變的起因是二張兄弟恃寵弄權,在武皇病重時除了二張,誰都見不到她。所以,大家擔心二張假傳聖旨,做出什麼對李唐不利的事情。於是,提出“誅殺二張,匡復李唐”的口號,發動了政變。
其次,在政變過程中,五王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動員與聯絡,所參與的人員還有:
太平公主,她是唯一能見到女皇的人,負責刺探女皇的動態,並聯系宮女作為內線;
相王李旦,把持著南衙禁軍,負責包圍皇宮,清除二張黨羽,維護長安治安的責任;太子李顯很尷尬,要與母親正面衝突;
李顯的女婿王同皎與楊慎交,在政變中也發揮了作用;
另外還有一些禁軍將領。
可以說,整個政變中李唐宗室的作用很大,他們是怕戴上不孝這個大帽子,才不敢衝到最前面,這也是要與女皇正面衝突的李顯唯唯諾諾,不肯前去的重要原因。
所以,雖然五王在政變中衝在最前面,但他們對軍隊與朝局沒有控制力,憑著這點功勞,遠達不到可以把持朝政的地步,相王李旦、太平公主這些宗室,哪一個也不是省油的燈。
第三,五王的為人
張柬之出道很早但得不到重用,他很早就以匡復李唐為志向,得到狄仁傑與姚崇的推薦,才被武則天提拔到中央,發動政變時張柬之剛剛成為宰相半年,並沒有很深的根基,而且他也八十一歲高齡了。一個耄耋老人,大半截都進了黃土,還貪什麼擁立之功呢!只是為了自己的志向,臨終之前再為之奮鬥一把。
崔玄暐出身高門大戶博陵崔氏,門第的優越感使他曲高和寡,人緣很差。他擔任吏部侍郎時管理十分嚴格,手下沒有一點油水可撈。調走後,吏部諸官竟然高興的設宴慶祝,武則天知道後對他讚賞有加,又將他調回了吏部。二張弄權,崔玄暐與弟弟不避權貴,建議武則天處死張昌宗,並建議由太子與相王入內侍疾。
桓彥範經常在女皇面前上表直言,批評女皇的過失,痛陳二張的罪行,並建議赦免女皇臨朝以來無辜獲罪的官員,這種勁頭與當年的魏徵頗為相似。
敬暉與袁恕己為官也十分清明,經常得到女皇的賞賜與慰勞。
五人均是心向李唐的大臣,都與二張有過堅決的鬥爭,在政變中是十足地激進派,而李唐宗室則屬於保守派。
但是,僅僅處死二張,不逼迫女皇退位,在那種形勢下是無法達成的。在大內禁宮不經過皇帝殺人,本身就是大逆不道。如果不將武則天趕下臺,將來她秋後算賬,誰能受到了呢!
所以,五王發動神龍政變是正確的,是符合歷史潮流的,誅殺二張、匡復李唐的口號是深得人心的。這一切促成了政變的成功,而不存在貪功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