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
2 # 老劉侃三國
清朝沒有出現像明朝大太監魏忠賢那樣,隻手遮天,連皇帝都要怕他三分。
可以這樣說,終清朝一代,都沒有出現太監專權的現象。 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清朝在入關前是沒有太監的 清朝開始有太監那是在入關後,從順治皇帝開始的,那時候的清朝剛剛入關,有很多制度還未建立,所以很多制度都是繼承明朝的。
順便就把太監這一制度給繼承了下來了,並且把十三衙門也給繼承下來了,剛開始時清朝的太監還不多,在康熙時期也才700餘人,比起明朝時期的數萬太監來確實少了很多,幾乎都可以說沒有太監存在了(在明朝據說還有由太監組成的軍隊)。
第二:雍正、乾隆、嘉慶都算是明君,不會允許出現宦官專權的。 清朝不會出現宦官專權主要是各種規定很多,如宦官私自出京的,地方官可以先斬後奏,如安德海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慈禧太后面前非常得寵的安德海原先以為同治皇帝採辦婚禮物品為由私自出京,被地方官直接殺了,朝廷與慈禧太后都不敢有任何的異議,並且殺安德海的官員後來還步步高昇。
第三:乾隆時期對宦官的打壓也是非常厲害的,他剛登基時就殺了幾個比較過分的太監,這對於太監群體的打擊也是非常厲害的,他後來又把太監全部改姓秦、趙、高這三個姓,以此來提醒自己宦官專權現象,且對於犯錯的宦官處罰也是非常嚴格的,動不動就把宦官發配東北為奴,在乾隆執政時期有個姓高的宦官因為在外把宮廷的時期說漏嘴了,就被乾隆施以酷刑。
-
3 # 歐洲軍武通訊
康熙後來把太監的十三衙門也給廢除了。到了雍正時期太監增加到了2000餘人,這主要是因為雍正時期國力大增、王公貴族也增加了很多,比起康熙,雍正還是比較信任太監的,而且太監的地位也提高了很多,但是雍正在位時間太短了。但是即使這樣,清朝也不會出現宦官專權,因為像雍正、乾隆、嘉慶等都是明君,絕對不允許宦官專權的出現。
清朝廷根本不會出現宦官專權的主要原因是,清朝廷有各種各樣的規定約束著太監,如太監不能私自出京,如果出京地方官可以先斬後奏,太監安德海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安德海是慈禧太后最信任的太監,他為了給同治皇帝採辦婚禮物品,私自離京,被地方官發現後,直接被殺了,慈禧太后知道後沒有提出任何的異議,而且殺安德海的官員還升了官。
乾隆在位時,他對宦官非常的嚴厲,他登基後,就斬殺了幾個犯規的太監,以此來殺雞儆猴,他還把宮中的太監的姓全部改為姓秦、趙、高這三個姓,以此來提醒自己宦官專權的現象,而且對於犯錯的太監,處罰非常嚴厲,只要有太監犯錯就會被斬殺,乾隆時期有個姓高的宦官,嘴不嚴,說了宮中的一些不該說的事情,立即就被乾隆斬殺了。
總結
清朝沒出現宦官專權的現象主要還是清朝有很多制度約束著太監,很多清皇帝都對太監管制的非常嚴格,清朝的皇帝也有很多明君,比如: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都是明君,這在很大程度上壓制了宦官專權發生的機率。
-
4 # 葉之秋
清朝為啥很少出現像明朝時期把持朝政權傾朝野的大太監?
咱們歷史上許多朝代都出了非常有名的太監,漢唐時代的大太監簡直不得了的囂張,有些人把皇帝當玩兒似的,有明一代,太監集團也相當恣意,王振魏忠賢之流,史上留名,但是清朝的太監們,卻集體啞了聲,幾個蹦達的歡的,也隨隨便便就被砍了,太監成了真正的奴才群體,為什麼呢?
我簡單說幾句個人的看法。
太監的出現是很久遠的事情,在皇帝及其家族眼裡,太監從來就都是家奴,太監的存在,既可以提供生活上的各種服務,也可以使他們成為自己的棋子,在必要的時候,是可以用來制衡群臣的,他們就是用來輔助鞏固的,當然了,玩得好就是棋子,玩過了王朝也危險了。(網路圖)
清朝的太監們,在清朝的政治格局裡,起不到一方獨大的作用。清朝和元朝其實有點像,他們本身有宗室諸王,也有文官集團,還有八旗集團,包括他們的包衣集團,在大部分時候,八旗宗室包衣,他們的利益和皇帝是一致的,相較而言,漢族文官集團的勢力就要弱勢許多。漢或明等時代的皇帝,都要倚重宦官集團才能和文官集團抗爭,所以不得不提太升宦官們的權力,可是,清朝的皇帝不需要靠這個,輕巧巧地就把士大夫們壓得死死的。
朝廷內部宗室貴族與文官集團制衡,宗室和文官兩個集團本身還有各種派系互相牽制,鬥得你死我活也沒什麼用,軍隊一直在皇帝手裡,八旗本身也相互牽制,八旗和綠營也互相牽制——反正國門關了起來,這一招一招得,玩制衡,玩得太溜了。要宦官幹什麼呢?服侍好就行了,想插手政治?安德海的頭就是這麼著,被人給砍了。
自從十三衙門被裁撤,上三旗包衣們組設內務府後,在各方勢力的支援下,宦官們就都老老實實地歸內務府管理,由原來地位較高的家奴,統統變成了普通奴僕,相較於其他朝代,權力少得太多太多了,要想幹政,先就被人滅了。
簡單說幾句,拋磚引玉,期待朋友們的關注。
-
5 # 種花家孤寡老人
清朝為什麼沒能出現類似明朝那樣的太監掌權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條:
第一: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皇帝在皇宮中立下太監不得干政的誓碑,以後的清朝皇帝都嚴格遵守了順治留下來的規定。
第二:清朝的皇帝之所以能遵守順治皇帝留下的太監不得干政的誓言是因為他們都相對比較勤政,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在皇宮中立過類似的誓碑,但明朝的後續皇帝沒有朱元璋那麼勤政,無法以一己之力完成皇帝該做的工作。
另外,明朝的文官集團勢力太強大,皇帝對付起來也是有心無力,在皇族全被圈在封地不能幹政,無法幫助皇帝的情況下,明朝皇帝需要找一批信任的人手幫助他們抗衡文官集團和處理公務,於是太監這個群體就被想起。
而清朝的皇帝不但勤政,在官僚集團的應對方面也比明朝皇帝從容的多,他們在入關初期用殺戮增加威懾力,在中、後期用文字獄的方式不斷打壓文官、士紳集團,一直保持著對文官集團的強勢,所以,沒必要藉助太監來干政。
第三:清朝最受皇族信任的不是漢族士紳,而是滿族官員,差一點的也至少要是漢八旗,而在太監的成分上,全是使用的漢人這個群體,滿人是不允許進宮做這種職業的,本來就是奴僕的身份,還是被清朝皇族警惕的漢人,就更不可能讓他們參與政事了。
綜合以上幾條原因,清朝沒有出現掌權的太監主要就是皇帝不需要,而且在清朝之前的唐、明等朝代太監干政的危害被清朝皇帝記在心裡,有經驗可借鑑,就摒除了太監干政的可能,即使是慈禧年間的李蓮英也都無法干涉地方事務,僅僅是對慈禧個人對官員的喜好略微有那麼點影響力而已。
-
6 # 大黃扯點歷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弄清楚一個問題,為什麼明朝會出現專權的太監?然後再來研究清代異於明代的原因。
明代太監專權的本質中國古代的政治權力,最主要的就是皇權和相權,其中明清兩代雖然不設丞相一職,但並不能改變相權依然客觀存在的現象,即出現了類似於丞相的大學士。
皇權和相權就像兩隊相持的拔河運動員,有時候這面拉過去一些,皇權大一些;有時候那面拉過去,相權大一些,但基本上處於一個平衡的態勢下。我們都說明清兩朝是封建皇權高度集中的朝代,但實際上,明代的皇權只在朱元璋、朱棣這兩個人身上體現了絕對權威性,幾乎不受制約,而更多的時候,是相權在制約皇權。
在明朝多數時候,文官集團的權力很大,皇帝往往身不由己。比較著名的有嘉靖皇帝要追認自己的生父為皇帝,用了三年時間和文官鬥爭才搞定,史稱“大禮儀之爭”;而萬曆想改立太子,用了二十多年直到死都沒有幹成,二十多年裡鬱鬱寡歡不理朝政,不與文官們合作。因此,皇帝只有依靠宦官集團來和文官集團鬥爭。
因此明代宦官的權力,實際上是皇權的一種延伸,即皇帝將部分權力分給了太監,由他們來幫自己做事情,而皇帝可以隨時收回放出去的這部分權力。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明代著名的“權監”,除了死在戰場上的王振,此後的汪直、劉瑾、魏忠賢等人無論權勢如何熏天,皇帝一紙詔書就能將其打回原形。而出現這幾個權監的時期,無一例外都是皇帝不太想管事,出現懶政的情形,明憲宗、明武宗以及明熹宗基本上就是明代昏君前三名了。
此外,由於明朝特有的廠衛政治,也使得宦官在整體上具有了很高的政治地位。
綜合來看,明朝太監能夠把持朝政,實際是由於明朝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的矛盾,導致皇帝扶持起來的一個勢力集團,他們在為皇帝服務的同時,趁機為自己牟利。明朝太監集團和皇帝往往是一體的,相互依靠。
清朝不需要宦官勢力然後再回到我們的問題本身,清朝為什麼就沒有把持朝政的太監呢?對比清朝和明朝的不同之處,我們可以發現如下原因:
滿清由於是異族入主中原,因此在很多要緊職務上都是分設滿漢,尤其以執掌相權的大學士,更是滿人居多。這樣導致了兩個後果:一是相權被分裂為兩部分,難以形成合力對抗皇權;二是權力大的那部分控制在滿人手中,但皇帝也是滿人,少數統治多數的情況下,滿人需要抱團,以免漢人趁機鑽空子。因此,滿清的皇權才是真正意義上封建專制皇權的頂峰。由於皇權幾乎不受相權的制約,因此,皇帝也就沒有必要再找太監做幫手,來分自己的權了。
清朝沒有延續明朝的廠衛政治,明面上的理由是廠衛政治不得人心,被官民所深惡痛絕。而實際上的真實原因是,八旗子弟分散在全國各地,作為異族統治者,所有的旗人都會對漢人有提防之心,這也就導致了全天下的旗人都可以是滿清皇帝的密探。此外,還有密摺制度這種鬆散的情報組織。因此滿清不需要廠衛政治,也就不需要宦官作為一股政治勢力出現在朝堂上。
另外,清朝皇帝的平均能力與勤政程度在中國歷史上應該算名列前茅了,甚至有一種說法,滿清只有平庸之君而沒有昏君。前面說過,明朝幾個著名的大太監擅權,都是出現在皇帝懶政的情況下,而清朝皇帝(以及實際執政者如多爾袞、慈禧等)並沒有懶政的,所以太監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每朝每代在更替的時候都會吸取前朝的經驗教訓,自然清朝也會吸取明朝的教訓,所以清入關後就對太監做了防範,只准許他們幹一些粗重的活,只有四品以上的才能出宮居住,而且不允許洩露任何關於皇宮的事件,而且在每位皇帝在位時期都會設定關於宦官的一些規矩,這就保證了他們不會隨意破壞或者違反規則。
以上,就是我對清朝為何沒有出現明朝時期那種把持朝政太監的一些個人分析,歸納起來,主要還是滿清特有的政治環境以及政治制度造成的。 -
7 # 咕嘟趣話
在明朝和在清朝做太監可謂是冰火兩重天。明朝就像是一個暴發戶,透過養打手的方式來維持自己的權勢,殊不知這樣容易奴大欺主。而清朝,則更像是一個貴族,對於如何管教奴才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太監這個職業。
一、太監的由來在古代,皇室作為天下第一大家族,不但居住在奢華的宮殿裡,同時皇帝本人還擁有眾多嬌妻美妾,而皇帝同這些嬪妃所生的孩子中,只要是男性就有成為下一任君主的可能,所以在皇家威嚴和皇室血脈上,可算得上是國家的頭等大事。
為了不讓嬪妃給皇帝帶綠帽,保證皇室血統的純正,所以後宮女子基本上就被禁錮在高聳的宮牆之內,不要說其他的男子,就是想和自己的父母兄弟見上一面都難比登天。
隨著皇帝后宮的不斷壯大,就會出現各種事務繁雜的工作,而有些工作則需要重體力勞作,對於女性來講是很難勝任的,所以就有了將男子閹割後招入宮內,用以服侍皇帝和妃嬪們。
太監,伴隨著整個帝制時代,在歷朝歷代基本上都出現過太監禍亂朝綱的事情,尤其是到了明朝,太監的權勢可謂是達到了頂峰,而進入清朝之後太監的地位可謂是急速下滑,再也沒有出現太監干政的情況。再往下,下面就沒有了,呃,我是說,清朝之後帝制就終結了,你懂的。
二、明朝太監為何可以權傾朝野明朝廣被後世詬病的問題中就有寵信太監這一項,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除了朱元璋之外,基本上每一位皇帝身邊都有至少一位被寵信的太監。究其原因無非有以下幾點:
>大權獨攬,不信任臣子
明朝時期,丞相被廢,皇帝大權獨攬,但是士人階層依然是朝內的中堅力量。而對於皇帝來說,天底下的人都不可信,哪怕是自己的皇子皇孫也不可信。甚至為了對臣子們的一言一行了如指掌,從而設立了錦衣衛機構。
>忙不過來,不信任臣子
因為不信任臣子,很多事都要事必躬親,但又分身乏術,而錦衣衛屬於外朝機構,沒有辦法日夜待在皇帝的身邊,太監就不一樣,他們不但可以整日裡圍在皇帝身邊伺候,同時太監還可以出入外朝和內廷,所以自明成祖朱棣開始,由太監掌權的東廠開始粉墨登場。
>懶癌晚期,不信任臣子
作為明帝國的大家長,天下大事小情都需要皇帝定奪,久而久之皇帝便開始有心無力併為此感到厭倦了。到了明朝嘉靖時期,皇帝便開始長期不理朝政,乃至大臣相見皇帝一面都難。這時候皇帝就需要一個代理人,太監。
起初,內閣呈上來的票擬由太監念給皇帝而後批紅,後來皇帝索性將票擬批紅的權利完全下方給了太監,如此一來,皇帝便可安心的享受,國家大事就掌握在了太監們的手裡。而大臣如果想見皇帝一面,首先就要過太監這一關,有權有勢不如金銀好使,太監就從這中間賺得盆滿缽滿。
總的來說,明朝皇帝又想要大權在掌,又想做甩手掌櫃,但天底下哪有那麼好的事。隨著皇帝的懶癌晚期發作,太監的權勢越來越大,最後,你懂的。
三、清朝少有太監干政的原因由於清朝屬於少數民族政權,在清入關之前,雖然也存在這太監,但是人數很少。而清朝入關之後接收了部分明朝太監,從此清朝才開始大規模擁有太監群體。由於清朝統治者深知明亡的原因與寵信宦官禍亂朝綱有很大的原因,所以清朝統治者對於太監群體還是很警惕的。
比如康熙是這樣評價太監的:
“朕觀古來太監良善者少……太監原屬陰類,其心理與常人不同。有年已衰老而言動若嬰兒,外似謹厚中實叵測。必人主精明,此輩始無由弄權……朕從不用便捷伶俐、言語不謹、奸詐之太監。”因此,清朝對太監做了諸多限制。
首先,清朝將原來歸太監管理的內廷二十四衙門裁減為十三衙門,並且將太監群體交有內務府敬事房管理,且太監可以獲得的最高官階不得超過四品,而掌管內務府的人則是滿清的王公大臣,所以在管理層面上,太監不再由皇帝直接管理,避免了恃寵而嬌的狀況發生。
其次,清朝規定,太監不得擅自離京,並且不得直接與王公大臣們相接觸。清入關之初順治帝便頒佈了嚴禁太監干政的鐵牌三塊,分別立在交泰殿、內務府和刑慎司,用以告誡統治者太監干政的危害。
此外,滿族本身擁有奴隸制度。
清朝統治者雖然是滿族,但是其統治之下的偌大帝國卻以漢族人為主,所以在清朝皇帝看來,可以維持其統治基礎的只有滿族人,包衣奴才作為滿洲特有的奴隸制度正符合皇帝的要求,所以皇帝便會將一些秘密任務交給包衣奴才去辦理,而太監並不在皇帝的信任範疇之內。
再者,清朝甚少昏君。
清朝共有十二位皇帝,相較於歷朝歷代的皇帝來說,清朝可謂是少有昏君出現的朝代,從而在清朝少有權臣的出現。可想而知權臣都出現不了更何況是太監了!
綜合以上三點,大清的太監想要干政,可謂難上加難,就連慈禧身邊的大太監李蓮英也僅僅是略貪財的一個奴才而已。
四、結語綜上,我們可以看到,在明朝和在清朝做太監可謂是冰火兩重天。所以,如果你哪天穿越到古代去當太監,一定要選擇去明朝哦!
-
8 # 追劇阿三
明朝太監的權利為何大呢?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誅殺了宰相胡惟庸,同時廢除了丞相制度,把皇權和相權融於一身。雖然權利集中在自己身上,心裡踏實了,但是沒有宰相的輔助,一個人的精力有限,處理政務就有點力不從心了。當時的他已經53歲了,平均每天要處理400餘份公文,別說是五十多歲的老人,即使是年輕人也吃力,不得已,只能安排自己信得過的人幫助自己處理政務,先是輔官,再是翰林院的大學士,最後終於打破了自己一手建立的內臣不參政的禁令。
早期,宦官只是從事出使番邦的差事,或者外出巡查,權利並不大,靖難之役後,由於朱棣繼位的過程得到了南京皇城太監的幫助,朱棣把徵稅、監軍、探查大臣隱私的權利逐步放給了太監,直到後來朱棣設立了東廠,標誌著太監作為一支核心政治力量登上了明朝的政治舞臺。
那時候太監參與政事還存在一些問題,就是大部分太監不識字,基本都是窮苦人家的孩子才會被送入宮,識字的很少,哪怕皇帝再信任,能力有限也只能刺探刺探大臣們的隱私,做不成大事。
到明宣宗繼位,為了防範他的皇叔們有樣學樣,再搞一個“明成祖”出來,他更加重視培養太監力量,成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監學校——內書堂,請當朝大學士作為內書堂教習,讓太監學習文化,終於把老朱設立的規矩完全打破了!
在內書堂學成的太監,有了文化知識,更懂得了前朝太監專權的奧秘,正所謂不怕流氓會打架,就怕流氓有文化,從小耳熟目染宮中的爾虞我詐,又有知識有文化,如果心術不正的話非常容易走上邪路,後來的“九千歲”魏忠賢就是明證,當時的大臣以為魏忠賢設立生祠為榮,不得不說是莫大的諷刺。
清政府又是怎樣對太監約束的呢?
一、清朝降低了太監的官階品級,並且建立了複雜和苛刻的太監等級制度。太監內部層層牽制和約束,整天忙於內鬥,就沒有過多的精力來結黨營私,玩弄權術。
二、清朝斷絕了太監與外面的關係。乾隆剛當皇帝,就頒佈詔令,嚴禁太監在宮內傳言政事。太監違反了這個禁令,是要掉腦袋的。如此一來,太監就跟外面斷了聯絡,再大的權力也沒了用處。
三、清朝禁止太監入朝為官。而清朝大太監如李蓮英,哪怕他很受慈禧太后寵愛,也沒有擔任行政職務。
四、清朝刻意貶低太監的地位。康熙直言:“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這話說得很絕。事實上,清朝太監的地位的確如此。他們生前在宮裡做牛做馬,死了後,甚至連喪葬費用都出不起,只能是一張破席子卷出去,葬於荒山野嶺。
五、清朝嚴格控制太監數量。明朝宮廷中太監最多時超過10萬。而清朝的太監數量就遠遠不及。清朝初年,宮中大約只有1000多太監。後來,隨著宮廷規模的擴大,太監數量逐漸增加,但也基本上控制在3000人左右。這麼一點人,想鬧事也不成啊。
六、清朝從制度上限制太監權力。而清朝則將太監與皇帝隔開,皇帝之下,是內務府。內務府之下,才是管理太監的“敬事房”。這樣以來,皇帝就算想重用太監,也沒那麼容易。
-
9 # 五酒煮史
大概是明朝宦官專權亂政給清朝統治者留下了過於深刻的印象,康熙帝即位以後大力整改宦官制度,嚴格限制宦官職權。此後,雍正、乾隆時代依舊延續了康熙帝抑制宦官的政策,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宦官真正成了伺候吃喝拉撒的僕役,再沒有參政的機會。
但這並非清朝宦官難以參政的根本原因。明朝也好,清朝也罷,宦官能否參政,其實最終取決於權力鬥爭。我們便基於這一點逐一分析,何以明朝宦官能夠權傾朝野,而清朝宦官只能當伺候人的奴僕。
明朝宦官為何能權傾朝野皇權與內閣鬥爭,需要假手宦官
明朝自“仁宣”以後,內閣權力得到加強,此消彼長之下,皇權自然受到侵蝕。一旦皇帝自身的能力不足,威望不夠,皇權必然式微。為了維護皇權,便只能借力,而這個力,就是宦官。
明英宗朱祁鎮即位時年紀尚幼,“三楊輔政”為內閣擴大權力,加強地位,提供了絕佳的機會。但太后張氏去世以後,親政的明英宗便再無法容忍內閣對皇權的侵蝕,於是臭名昭著的王振橫空出世了。
為了打擊內閣,明英宗藉助身邊最信任的宦官與大臣們鬥爭。這對於皇帝來說,本也無可厚非,但偏偏英宗是個能力不足的人,又馭下無道,這才給了王振狐假虎威的機會,藉此打擊異己,培植屬於自己的宦官勢力。終至朝政混亂,差點讓“仁宣之治”的大好局面一朝盡喪。
所以,終明一朝,每當皇帝能力稍差、君權闇弱時,便更容易出現宦官專權,這其實是維護皇權的無奈之舉。但明朝宦官也並非全都是王振、劉瑾之流,如萬曆早年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在萬曆親政之前便出色的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
馮保於隆慶帝死後深得重用,兼總內外,權傾一時。不過,他並沒有藉助手中的權力禍亂朝綱,反而積極配合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使大明一度出現中興景象。
然而,宦官即便能夠權傾朝野,他的權力之源還是皇帝。當萬曆帝親政以後,便絕難容忍身邊存在馮保這樣的權宦。於是,馮保只落得了個“謫死於南留都,葬於皇廠”的慘淡下場。
可見,明朝皇帝為了奪權或固權,才不得不需要假手於宦官。這也成為明朝宦官專權的肇因之一。然而,若要宦官能夠參與控制朝政,僅有皇帝的支援還遠遠不夠。
宦官機構完備且龐大,提供了專權的基礎
明朝為制衡文官,設定了龐大且完備的宦官機構,有十二監、四司、八局,共稱二十四衙門。十二監內的司禮監和御馬監,在明中葉以後權力擴大,成為皇帝制衡大臣的主要力量,也是宦官專權的重要基礎。
其中,司禮監於“仁宣時期”掌握了票擬大權,若遇皇權闇弱時,司禮監掌印太監甚至還可趁機弄權,一手操弄大臣的生殺大權。御馬監名為養馬,但卻執掌著明朝皇宮禁衛,由秉筆太監提督四衛軍。
土木堡之變以後,瓦剌大軍圍攻北京,京師三大營盡歿,由御馬監掌管的這支禁軍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御馬監所領諸軍分守各門,抵抗瓦剌攻城,且駐守彰義門的衛軍甚至一度主動出城,攻擊瓦剌軍。
而時任御馬監太監劉永誠更是屢次出兵塞外,屢立戰功,歷事成、仁、宣、英、代、憲六朝,名臣楊廷和曾直言:
“劉永誠者,歷事累朝七十餘年,出入中外,多効勞勩……”
可見,明朝宦官中,不乏能文能武者,完全具備與文官集團分庭抗禮的實力。
但這也遠遠不夠,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設立東緝事廠,賦予監察特權,以司禮監秉筆太監執掌,負責刺探機密,拷問重犯。此後百年間又先後設立西廠、內廠,進一步擴大廠衛權力。當宦官專權而亂政時,廠衛就成了宦官集團迫害大臣的得力爪牙。
除此以外,宦官還負責監管國家稅賦徵收,明中葉以後,財賦大權幾乎都落入宦官集團手中。
以上種種,明朝屢屢出現權傾朝野的宦官也就不足為奇了。
清朝為何鮮有宦官專權獨有八旗制度,清朝皇帝不需要宦官鞏固權力
清朝皇帝之所以不需要宦官協助鞏固權力,全在於其獨有的八旗制度。這種軍民合一的組織形式作為清朝立國之本,在奪取天下以及穩固江山兩方面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努爾哈赤於萬曆二十九年整頓部族,將其分別整編,設黃、白、紅、藍四旗,此後又再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八旗中所有男丁平時為民,戰時皆兵。
及至清朝入主北京以後,八旗又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前者包衣佐領由皇帝親領,作為天子近臣多供職於宮廷,;後者則由諸王、貝勒統領,但在雍正削奪諸王、貝勒權力以後,實際上也為皇帝所有。
如此一來,八旗內部再無二主,全由皇帝一人控制,八旗徹底成為皇帝如臂使指的政治力量。
所以,有了八旗這個體量巨大又組織嚴密的爪牙,皇帝自然沒有必要再橫生枝節,只要著意控制八旗,皇權自然也就穩固如山。
而且,清朝畢竟以異族身份入關,數量相對較少的滿人統治著相對佔絕大多數的漢人,使得他們天然的對漢人有著本能的不信任,也正因為這種本能的不信任,他們只能團結一致,小心翼翼的把持權力。
再看宦官,既是外人,又是漢人,對比滿是宗室貴戚的八旗,自然很難得到信任和重用。
康雍乾嘉道五帝防備宦官極甚
帝制時代,一個政策能否長久執行下去,人的作用佔據八成以上。清朝自康熙開始,制定的一系列限制宦官的制度雖然很是完備,但如果沒有皇帝長時間的大力推行,也未必能夠取得如此效果。
康熙在制定了相對完備的制度以後,雍正不但延續其父的政策,在此基礎上又補充了更多種類與內容。其整治宦官手段之殘酷、嚴厲,堪稱空前絕後。乾隆時期雖稍有懈怠,但大體上還是維持了康雍時代的基本政策。
及至嘉慶朝,反清勢力天理教滲入宮廷,在宦官的協助下,甚至一度攻入紫禁城。這給了嘉慶極大的刺激,於是大力整頓內務府,嚴格管束宦官,“以絕萌奸”,防微杜漸,以斷絕宦官和外界的溝通。
道光時期,雖然國勢日衰,但對宦官的管理仍舊沒有一刻放鬆,甚至連出入宮禁,均需造冊記錄,嚴格執行銷假制度,令每一個宦官出入,無論時間地點,都有據可查。
如此嚴防死守,宦官們連日常活動都在內務府的嚴密監視之下,就更別提干政、專權了。
清朝宦官由內務府管理,權力受到極大限制,不具備專權的客觀條件
正因為有著明朝的前車之鑑,清朝自康熙以後歷代皇帝才始終不移的遏制宦官,不給他們絲毫鑽權力空子的機會。但這種遏制,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清朝入關之初,順治帝親政以後,便在太監吳良輔的建議下,裁撤內務府,模仿明制設立專門的宦官機構,十三衙門。
雖然十三衙門比之明朝二十四衙門相差甚遠,可司禮監、御馬監等各監也一應俱全。由此以後,宦官權力開始得以提升,干預政事的情況也屢屢出現。雖然仍舊不能與明朝時的宦官專權相提並論,但假若時日漸長,難免又會走上明朝的老路。
然而,康熙帝即位以後,立即誅殺吳良輔等宦官,裁撤十三衙門,恢復內務府,管理所有宦官。同時,再增設敬事房,負責宦官的選用、晉升與賞罰。比之順治朝,監管愈加嚴格。
沒了司禮監、御馬監、東緝事廠這種權力機構,宦官們便似被拔除了賴以作威作福的獠牙,徹底成為內務府管理下的僕役,既沒地位,也無權力,除了搞一些內外勾結的小動作,干預朝政已經成為很難做到的事情。
宦官亂政之所以在清朝被杜絕,總結一下大致有三點:1,清朝獨有的八旗制度成為穩固皇權的最佳臂助,宦官不再被需要;2,清朝皇帝吸取了明朝宦官擅權的教訓,制定了完備的制度,用以限制宦官,不給他們干政的機會;3,從康熙至道光五代皇帝近二百年時間裡,都沒有放鬆過對宦官的嚴密監視和控制。
清朝享國二百六十八年,沒有權傾朝野的大太監全賴於此。
-
10 # 中國歷史探索者
明朝為什麼會有太監集團參政,因為皇室的權力被官僚集團侵吞了,不得已透過扶持一個特定集團來抗衡官僚集團。
明朝初年的政治格局,皇室高高在上,底下宗室,勳貴,文官互相制衡,皇帝遊刃有餘。
隨著朱棣靖難之役結束,宗室逐漸被削減權力,最後圈禁,這一政治集團基本沒有影響朝庭的實力了。
勳貴隨著土木堡之變全滅,于謙救國,同時使文官掌控的兵部剝奪了勳貴掌控的五軍都督府的兵權,勳貴從此一蹶不振,不能夠抗衡文官集團。
這樣一來文官一家獨大,逐漸能夠與皇權對峙,甚至壓在皇帝頭上,看看中後期的皇帝與文官們的鬥爭都明白了,太費勁太難堪。
皇帝們於是設法抗爭,想要重新提高宗室權力,因為靖難的教訓已經是絕不可能了。剩下的只有兩種,一是重新培養新的勳貴集團,二是扶持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抗衡。
培養勳貴就需要戰功,不斷髮動戰爭,這是文官集團最不喜歡的,同時因為兵權受文官集團掌控,很難完成。於是正德皇帝嘗試了,親近武將,疏遠文官,學祖先親自帶兵打仗,結果英年早逝,死的也很蹊蹺。
培養宦官集團比較容易,畢竟是自己的奴才,生死由自己掌控,出了什麼事除掉也很容易,比如劉瑾就被正德皇帝一張小紙條就解決了。於是許多皇帝扶持宦官作為自己的利益代理人,形成特定的勢力集團,許多文官政治鬥爭失敗也想投靠皇權東山再起於是紛紛歸附,被稱為閹黨。
閹黨勢力最大的時候,其實就是皇室權力最大的時候,他們的身後就是皇帝,這也會引發文官集團強烈不滿,天啟也因此死的不明不白。
到了清朝,皇室有了自己的特定勢力集團的擁護,即八旗,相當於明朝的宗室集團加上勳貴集團,掌握了武力。
因為是異族統治,皇室和八旗天生就與漢族文官集團對立,傳統漢族官僚士紳在滿清的地位遠不如明朝,從統治階級變成了被統治階級,看看江南三大案就懂了,稅收特權沒了。因為他們不是自己人,而旗人都是免稅的。
因為對漢族勢力的不信任與提防,八旗與清朝皇室互為一體,誰也離不開誰,這個政治結構非常穩固,處於絕對統治地位,漢族官僚士紳勢力弱的可憐,根本不需要扶持宦官集團來幫助皇室。
漢族的重新崛起是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八旗的軍事實力和政治勢力受到了極大打擊,也代表了皇權的衰弱,被迫重新依靠漢族地主武裝,傳統的漢族官僚士紳集團勢力重新翻身。但是八旗的勢力並沒有完全削弱,基本能夠抗衡對手,並在皇權的幫助下處於上風。
這樣一來仍然無需扶持第三勢力,扶持宦官集團也需要利益分配與成本的,這也是難題。
-
11 # 歷史的塵埃zhy
因為清朝的努爾哈赤、皇太極這些開拓者是非常清楚明朝是怎樣在太監這個坑裡掉進去一次又一次。最後硬生生的把國家給拖垮了。其他的坑他們避免不了也會踩。但是在太監干政這個問題上他們肯定會留下祖訓。免得兒孫重蹈明朝的覆轍。所以至始至終清朝的統治者都在遏制太監的權利提防著他們。所以這就是清朝沒有權傾朝野的太監的緣故。
-
12 # 宇宙大魔神
1、民族歧視,清朝絕大部分太監都是漢人,統治階級是滿族,漢人在清朝的官僚體系中受到排擠
2、清朝看到明朝太監的弊端,所以清朝皇帝留下祖制,太監不能干涉朝政
3、清朝皇帝前中期皇帝還不糊塗
4、清朝體制不同,有軍機處,輪不到太監插手
回覆列表
一、清朝降低了太監的官階品級,並且建立了複雜和苛刻的太監等級制度太監內部層層牽制和約束,整天忙於內鬥,就沒有過多的精力來結黨營私,
二、清朝斷絕了太監與外面的關係,乾隆剛當皇帝,就頒佈詔令,嚴禁太監在宮內傳言政事太監違反了這個禁令,是要掉腦袋的如此一來,太監就跟外面斷了聯絡,再大的權力也沒了用處
三、清朝禁止太監入朝為官在明朝,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等大太監之所以權力很大,是因為掌握了東廠等具體的行政機關,擁有錦衣衛這種準軍事機構而清朝大太監如李蓮英,哪怕他很受慈禧太后寵愛,也沒有擔任行政職務,和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沈葆楨這些文官比差的太遠了
四、清朝刻意貶低太監的地位
康熙直言: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這話說得很絕事實上,清朝太監的地位的確如此他們生前在宮裡做牛做馬,死了後,甚至連喪葬費用都出不起,只能是一張破席子卷出去,葬於荒山野嶺
五、清朝嚴格控制太監數量明朝宮廷中太監最多時超過10萬而清朝的太監數量就遠遠不及清朝初年,宮中大約只有1000多太監後來,隨著宮廷規模的擴大,太監數量逐漸增加,但也基本上控制在3000人左右這麼一點人,想鬧事也不成啊
六、清朝從制度上限制太監權力明朝太監與皇帝朝夕相處皇帝下達命令,都是由司禮監的太監用硃筆記錄,再交內閣撰擬詔諭,交由六部校對頒發而清朝則將太監與皇帝隔開,皇帝之下,是內務府內務府之下,才是管理太監的敬事房這樣以來,皇帝就算想重用太監,也沒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