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拾荒人

    該什麼該,孩子的天性過早的被固定不是一件好事,再說了,幼兒園就把一年級的內容都學了,那到了一年級要幹啥呢?上課的時候大眼瞪小眼??你看看我,我再看看你?現在的孩子啊,也真是可憐,那麼小就送到學校去了,都沒有玩耍的時間

  • 2 # 春風化雨花草香

    這個問題實在是見仁見智,沒有定論。但是作為一個二年級同學的家長,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還是有話要說。

    我的孩子在幼兒園也學習了一些幼小銜接的東西,但是他在幼兒園比較貪玩,不夠專心,學的並不好。在幼兒園畢業典禮上,透過和別的家長聊天,才知道自家的孩子和別的孩子差距有點大。但是由於工作忙碌,並沒有太多時間去關注他的學習,在即將升小學的暑假裡,扔給了他幾本兒童注音讀物,他很喜歡看。就這樣,在升入一年級的第一次單元測試時,他考了83分,很多孩子考了100分,當得知這個成績基本處於倒數時,我有點恐慌了,但是感覺又使不上勁,他學習習慣看起來還不錯,到了小學學習變得專心認真起來,對待作業也比較用心。但是接下來的幾次單元測試都不是太好,出乎意料的是,期中考試考到了100分。從那以後,算是跟上隊伍了,每次考試都還不錯。

    幼兒園的孩子提前學點小學的知識,在剛入小學的時候,是很有優勢的。這種優勢也有可能變成劣勢,他覺得老師講的全會,不會那麼專心聽講,養成不專心的習慣,可不是好事。零基礎入學的孩子,剛開始跟其他孩子比起來,會有點吃力,但是半學期或者到一個學期的時間以後,孩子就能跟上來了。

    到底要不要提前學,建議提前學點常識性的東西。例如數學中的比較大小、輕重,書寫數字之類的,語文可以接觸一下拼音,聽聽兒歌,看看相關的拼讀影片。

  • 3 # 三寸粉筆寫人生

    現在的家長都注重孩子的教育,甚至是胎教。孩子從一出生,我們就在教孩子認知,與孩子說話,教孩子認識各種物體的名稱,我們有意無意都在滲透著教育。

    幼兒園的孩子的認知也有個性差異,家長和老師根據孩子的情況因材施教,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孩子的數感,接觸一些簡單的加減法。如果學前的孩子不會數數,不認識一些簡單的字,也是教育的一種缺少。我一個親戚的孩子四歲多,會算二十以內的加減法,不是老師教的“湊十法”和“破十法”,而是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湊出來的。他媽媽平時就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數數,算數,孩子慢慢對數學產生了興趣,經常會問一些數學問題,有很強的求知慾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試想這樣的孩子以後數學怎麼會差。

    學前兒童不要教他們寫字,可以識一些簡單的字,早期閱讀對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發展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激發閱讀的興趣,培養閱讀能力。

    不是教育者推卸責任,有些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養成越早越好。當然這種教育要潛移默化的,不能當成一種學習任務,不要讓孩子有壓力,過猶不及,拔苗助長對孩子的成長都不利!

  • 4 # 女兒的玩具

    我的女寶四周半了,我覺得沒有必要刻意去學習一年級的知識,在生活中稍微引導她學習一些基礎知識,主要是培養一些愛好,從中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閱讀

    一週歲前,我都不在寶寶身邊,是她媽媽在帶著。週歲後,寶寶才來到身邊,從那時起,我就給她讀書了,什麼型別的書都有,主要是引起孩子對顏色產生興趣。指著書上圖畫,講給她聽。雖聽不懂,可是她愛聽。

    寶寶是先學會走路,到一週半以後,才慢慢學會說話的,當時想聽她叫一聲爸爸,真的是像等鐵樹開花一樣難。現在卻比我還能說,經常會問一些很特別的問題:爸爸,“2”是男孩還是女孩啊?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回答?

    女兒能有這樣的問題,歸功於閱讀。我們平常交流,都是口語化,詞彙量固定那麼多。多閱讀才能出現不同的詞語,聽到不同的詞語時,她會挑出來問你。有一次,我讀到“目標”這個詞,她馬上就問道:“目標是什麼?”

    數學啟蒙

    對數學啟蒙教育就行了,不要逼迫孩子去做什麼演算,3+7、10-4,這樣的練習和死記硬背沒有區別。從辨認多和少、識別各種形狀、學習分類、排序,這些簡單易學的,能弄明白就達到啟蒙的效果了。

    這是女兒的書,玩具玩夠了,她就一個人找一本書,抓一支筆,自己在那裡寫寫,畫畫的,看著她那個認真勁,還真是有意思。

    儘量給孩子一個輕鬆點地成長環境,不要去逼迫她們去學習,有些事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認真學習的人,不論開始早晚,她都能學得很好,走得很穩。不愛學習的話,從懷孕開始教也是白費。

  • 5 # 浩墨香教育

    幼兒園的孩子是不應該學習一年級的知識的,這是因為

    根據孩子身心發展規律,這個年齡段無論從孩子的認知水平還是孩子身心發展來看,都不適合學習一年級的知識,因為他們的思維能力身心發育情況不利於學習知識,孩子這個階段應該以活動為主,過早學習會加重孩子的身心負擔,不利於孩子成長和發育,甚至會扼殺孩子學習的興趣,所以,根據孩子心身發展規律這一特點,國家教育部多次發文,嚴禁幼兒園過早學習一年級知識,這是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做出的正確決策,是有科學道理的。至於個別幼兒園違規學習一年級的知識,這是錯誤的做法。我們還是不讓孩子過早地學習一年級的知識為好。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

  • 6 # 知臨教育

    不應該!小學才是真正學習文化知識的開始,也是形成學習習慣的階段,如果提前學習了小學的內容,在剛進入小學時的確會輕鬆許多,但這也極有可能讓孩子以為學習內容很簡單,不用認真聽課就能完成學習任務,從而養成不好的學習習慣。

    另外小學和幼兒園的老師本身所學的知識就不一樣,平時積累的教學經驗也不一樣,工作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也不一樣,所謂“術業有專攻”嘛。那她們在教學中的方式方法就會存在差異,對小學階段的教學從內容、目標、方式方法等方面全不一樣的情況下,孩子也會得到完全不一樣的結果,從一定程度上會對後面的學習造成困擾。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該幹嘛就幹嘛,不要隨意越位。只要你沒確定自己的孩子是“笨鳥”,就不必讓他“先飛”,畢竟脫離群體還是有相當大的風險的!

  • 7 # 雙子座視角

    謝謝提問! 小編覺得幼兒園孩子,無所謂該或不該學什麼知識,不管是什麼知識都可以教,只要在方法上下點功夫,就可以了!所以只要小孩有興趣的,就可以多教一些。我們老一套的有一句話,“小孩三歲定八十!“,就是說孩子在這個階段,就能表現出他們的興趣。這樣說來,我們當家長的,怎樣才能發掘他們的興趣呢?因為孩子在這個階段是一張白紙,教什麼他們就能吸收什麼,所以我們在這個時段,儘量給他們接觸不同的知識,透過觀察他們對不同知識(畫畫、數學、體育、音樂、說故事、外語等等)的反應和接受程度,可以比較能夠發掘他們的潛能、興趣,這樣的話家長跟著下去就可以集中培養,不是很好的事情嗎?

    但是在這階段的孩子對很多抽象的知識、概念(如數字、顏色、好、壞、美、醜),都不容易理解,所以如果給他接觸比較深的知識,恐怕會有反效果,以後會害怕接觸這類知識。 所以如果想要教他們多學一些一年級的知識時,我們一定不能用一年級的課本上的方法去教,而是家長需要多動腦筋,把知識靈活地融入一些遊戲中,這樣自然而然,他們就能在遊戲中學到很多知識。

    小編可以算是一個比較另類的家長,而孩子都喜歡模仿,當孩子小時候過春節時看到老人們搓麻將,他們也要湊個熱鬧,也要玩,我就拿了另一套麻將(作為工具)開始教他認字,所以幾次下來,三歲小孩就學會了麻將牌上的,東、南、西、北、中、發、萬,和中文一至九的中文和1 - 9數字。當然我們教的時候,要有合適的輔導。這可能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小編所要表達的重點是什麼知識都可以教,但一定要用一些比較輕鬆、遊戲形式的方法。

  • 8 #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看完題主的問題描述,可以肯定的是題主自己的問題自己已經有了答案了。那就堅持自己人為對的就行了,至於別人怎麼做,也自有別人的道理不是嗎?

    我這裡不談有沒有必要提前學的問題,只談談如何學,可能就不會出現題主認為的“不快樂”了。

    在介紹我的經驗之前我必須強調一句話:學習未必不快樂,不學也未必是真快樂!

    生活處處皆學問

    很多人把“學習”定義為“書本學習”,認為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才叫學習。所以他們因為並沒有學習書本,就認為自己“不學習”,這是不準確的。

    生活中的字、詞、數量(長短、大小、多少、高矮、胖瘦、左右、上下、裡外、時間……)、數量之間的關係(算術)……“學習”內容無處不在!你敢說這些東西你從來都不會給孩子講?小學數學為例,事實上書本學習不過就是把這些生活中的東西抽象成數字、圖形等讓孩認識並理解而已!

    再有那些品德、習慣、三觀等問題,學習書本課文實際上也是在傳遞這種思想和理念,而並非只是為了考察你幾個字詞掌握的情況。而這些事兒,生活中也是處處存在不是嗎?你會給孩子講道理吧?你會給孩子分析很多事物的吧?你會談一些感受感想的吧?……所有這些實際上它的本質也是“學習”!

    你會幫助孩子把一句話說的更加通順嗎?你會引導孩子更準確的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意思嗎?……這些東西實際上不就是上學後的“習作”內容嗎?只不過上學後會落實到筆頭、會有老師批改、會有規範約束而已。

    所以生活中不存在絕對的“不學習”!只不過有的人能做到,系統學,而有的做不到罷了。

    如何利用好“黃金期”入門和培養習慣

    但是在上學之前,我們就會發現他們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的意識裡,任何東西並不是“學習”,而都是新鮮、好玩、神奇的東西!

    都說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是3到6歲。如果這個事情你讓孩子在接觸一些英語方面的學習(方式很多聽說讀為主即可),那麼你會發現,等到孩子大了之後,還是學習英語,並沒有我們當年學習那麼費勁。

    親子閱讀是越來越被重視的一項活動。而聰明的家長,無論是在選擇書籍上,內容上還是在親子閱讀過程中的分享討論等等這些具體細節性的活動都會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透過這個活動,既能讓孩子認識很多的字詞(比如指讀法),還能讓孩子明白,懂得很多的道理(大人講),更能讓孩子鍛鍊自己的表達表述能力(孩子講)。而國學方面的孩子完全不需要去理解,只需要一起去讀即可,而這本身也是親子閱讀的一部分。

    以上的“學習”是不是學習?它們都是學習。27上,你給孩子報個班也好,或者是拿本教材給他來講也好,那本習題集給她來做也好,實際上都是把以上我所說的這些內容進行具體的量化而已。它們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讓孩子透過某種活動,某種方式來獲取一定的知識。顯而易見,並不是只有透過看課本,你才能瞭解這些問題。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小學裡面最早容易困擾孩子的一個問題是人民幣的問題,另外一個問題是時間的問題。而這兩個問題在孩子上學之前,完全是可以在生活體驗裡讓孩子理解,並且掌握到了。可是你會發現有多少家長根本無視這些問題,反而等到他們孩子上學之後,再這種問題反覆出錯的時候才會意識到:啊,我應該用食物來讓孩子感受一下。那麼在上學之前,我不相信你從來沒有帶過孩子去買過東西,哪怕你是用微信支付呢,口頭上仍然可以給孩子做一些簡單運算的練習不是嗎?而時間是每個人幾乎天天都會關注的問題,給孩子在時間上去認識、計算這個不需要依賴課本的!

    ……

    這種例子非常多,我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我想說的是:上不上各種各樣的班,要不要超前,提前學,這問題不單純取決於孩子的年齡。最重要的是取決於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你家理解不了,和接受不了,這並不意味著別人家做不到。你家認為做這個事情是有害的,這並不意味著別人家做這個事情時解決不了你認為存在的問題……想在多沒有用,只有你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的去實踐,才能發現更多的問題,也才更可能更好的解決問題!總是坐在那裡去想問題,而不去實踐,也不去解決,那麼這些問題永遠都在那裡,還是會因為這個能力就得到提升嗎?

    孩子就因為沒“學習”就會變得更快樂嗎?有本事你讓他永遠永遠不會遇到學習,生活,交友等等各個方面的困難,這個誰能保證?遇到困難從來都不是問題,遇到了,就跟孩子一起去解決就是了!多大點事兒呢?你們不要只盯著那些孩子在學習,你們也要看到那些孩子背後的父母們也在同樣的學習!

  • 9 # 希望星晨58298869

    我覺得這樣做是拔苗助長的行為,堅決不支援!因為,在幼兒園、學前班、小學及至後來的大學,什麼年齡階段、什麼學習階段接受什麼知識內容是有研究的、是有科學依據的,這要遵循教育規律!如果被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觀念所左右、急於求成、人為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有可能效果適得其反,讓其對學習失去興趣.因為

    1幼兒園時期,孩子處於天真爛漫狀態,貪玩、任性、活潑、好動幾乎是主要行為特徵。這個時候主要注重家庭教育即基礎教育.在完成幼兒園教師佈置的學習任務的前提下,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性格、意志、品質的培養,要給他很好的良善觀念、植埋道德種子、培養踏實誠懇處理人事的態度。而不是讓其花費時間與精力去接受與年齡和智力並不相稱的學習任務,這樣會剝削他的歡樂。

    2這個時候的兒童往往離不開父母。雙親的舉手投足、音容笑貌就是他的活教才,最善於模仿和記憶大人的儀表、態度、儀容.所以,應該以形成良好的言談舉止與品德行為作為主要教育內容,把提高其強大的心理素質與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到日程上來。

    3一個人的幸福是道德,品行作為根基的,要用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孩子的指導方針,落實優秀古典文化的教誨是第一要務,給其講解下《增廣賢文》,《三字經》等優秀古典文化孕含的道理!這叫“磨刀不誤砍柴工”!切忌為了成績與考學單一地進行文化知識的灌輸,得不償失!

    4“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主要體現在這個階段.人出生後都單純而善良,如果良好的即時的家庭教育沒有到位,長大後,受到社會不良習氣的汙染就會學壞。相反,如果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做為基礎,就能奠定長大後做人處事方面的基礎,(學習上處事內容之一)提高成績是水到渠成的事.而成人後一定是對家庭、社會、國家有用的人!

    所以,作為家長,要懂得因“時”因人施教的道理,每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孩子還在智力與行為的養成期,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不把提高學習成績作為幼兒園時期的主要學習任務!良好的品格與高尚的行為是幼兒園時期接受教育的主要內容.

  • 10 # 九月風滿樓

    比較認可某位教授的觀點。早學古文,晚學科技。

    具體到幼兒園,可背誦名家名篇,一入腦中深似海,從此厭學是路人。那位教授的建議是三步:《論語》、《老子》、唐詩,其他隨意。我的理解是:學做人、學智慧、學技巧。

    至於數學能知識就不必那麼早學。

    這點俺有親身體會,中學數學的那些看不懂的公式,長大工作後偶爾翻一下,很容易就能理解。但小時候缺乏的為人處事上的學習,這一生都很難追回來了。

    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 11 # Annie媽媽育兒

    現在國家提倡素質教育,避免幼兒園小學化,這樣的初衷是很好的,能夠避免孩子過早的被過度開發,反而影響孩子的正常發展。

    但是,令人悲哀的是,幼升小以後,孩子面臨環境的轉化,教學方式的轉化,教學目標的轉化。從以前以遊戲為主的學習方式,變成了坐在課堂裡認認真真的聽老師講課的模式。被動的教育方式導致孩子,很難突然轉化過來。

    而如果以前在幼兒園的時候,從來沒有接觸過小學方面的教育,孩子幼升小以後可能會很吃力。

    這兩者形成了一個悖論。要想孩子正常發展的好,就不應該給孩子上過多的小學化的內容。但要想孩子順利的度過幼升小的轉換期,孩子就應該掌握一些小學的內容。

    所以家長要注意的是把握“度”,既不要讓孩子過小的時候就變成了學習機器,又不能讓孩子懵懵懂懂,一無所知。

    這時候就要特別注重方式方法,來幫助引導孩子學習更多的知識。

    孩子學習知識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有幾個特徵,大家可以注意一下:

    1.孩子學習的時候,注重從日常生活中得到知識。一些簡單的東西可以融合到日常生活中,比如顏色的變化,黃色加藍色可以變成綠色,在日常生活中,只需要給孩子多做這方面的實驗,讓孩子進行觀察,孩子就會覺得很有趣,從而得到掌握。

    2.注重孩子學習的有趣性。可以透過遊戲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學習,比如,有的家長注重孩子的英文啟蒙。如果要讓孩子學會英語,並不是把孩子塞到培訓班就夠了,而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這樣的英語環境。跟孩子在家裡做一些英語遊戲、角色扮演,都可以幫助孩子快速的掌握一些詞語。

    3.注重孩子獲得知識的直接體驗性。直接體驗性是指孩子透過自己的眼睛去看,手去摸,鼻子去聞,來直接去體驗這樣東西,從而孩子會對這樣東西獲得一種感性認知。這比生硬的傳授孩子一個概念,要好得多。

    4.這種孩子的日常積累。從生字的角度來說,孩子在一年級需要掌握很多生字。如果家長經常在家裡給孩子讀繪本,繪本上就會有很多文字,透過反覆的閱讀,孩子慢慢的會把字和語言相匹配,可能突然有一天孩子,孩子會突然指著書上的字告訴媽媽說,這個字讀“媽媽”。這種潛移默化的學習,有利於孩子大腦的發育。

    因此家長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方法,可以提前瞭解一些,一年級所需要學的內容。然後因材施教,見縫插針的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進去。減少孩子幼升小的衝突和矛盾。當然,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很不錯的培訓班,家長也可以進行選擇。

  • 12 # 幼兒園張老師

    我的觀點是:孩子用合適自己年齡的方式去學習那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幼兒園這個年齡學一年級的知識真的不應該。

    孩子上了小學之後,在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所以才會有教材,有系統的知識體系,這個時候,孩子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再去關注別的事情了,這其他的事情指的是什麼呢?就是在幼兒園應該學習的東西,幼兒園真的有學習很多東西哦,我來舉例說明:

    第一個內容 生活能力 比如穿衣服,很多家長說,這個有啥好學的,大了不就會了麼?沒錯,長大肯定就會了,但是幼兒園階段學穿衣服,學自己吃飯、自己照顧自己可不僅僅是為了學習這些技能。而是為了感受做一件事是有順序的,有流程的,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要有主動性的,這樣上了小學,他才知道,要有好的成績那就需要自己主動去爭取,做一件事情要先想該怎麼做,然後再去做。

    第二個內容 運動能力 上學以後,孩子們多數時間坐在教室裡面,在幼兒期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身體,怎麼應對一天天坐著學習,所以幼兒園有每天不少於兩小時的戶外活動,在蹦蹦跳跳中,體質增強了,動作靈活了,到了小學,不用擔心動不動摔倒,不會因為學習太累而吃不消。

    第三個內容 學習能力 學習兒歌、歌曲不是為了背詞,而是對語言的韻律感去感受和體驗,到小學學語文的時候,好處就出來了;學習畫畫不是為了比誰畫得像,而是為了用畫筆展現想象中的世界,激發想象力,敢於大膽假設,這樣才不會循規蹈矩,墨守成規。畫畫多了,握筆的能力增強,為小學學習寫字打好基礎;學習簡單的科學數學知識,是為了有一定的生活常識,能夠解決問題;這些內容看著好像不打糧食,其實影響都是長遠的,家長們不要總是急功近利,認為眼前的學到才叫學到。

    第四個內容 遊戲能力 在遊戲中,孩子們要互動,互動了就需要交往能力,怎麼和同伴相處,怎麼去交流,怎麼說服別人,怎麼在一個小團體中活動?我們誰也不想要一個只會學習,情商很低的孩子對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崔順實已經正式“翻供”,否認對她的一切指控,她如成功,朴槿惠也會重獲自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