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沂生蒙長

    在很多影視劇中,高力士被塑造成了一個奸臣小人的形象,其實高力士並不是一個壞人,相反他還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好人。高力士本名馮元一,是偏遠的播州人,年幼的時候因為嶺南人謀反失敗,被朝廷俘虜做了太監。當時的皇帝還是武則天,她見到高力士聰明伶俐,而且長得還很英俊,於是就將高力士留在了自己身邊,但是伴君如伴虎,高力士後來因為一點小的過錯而被鞭打,還被逐出了皇宮。太監離開了皇宮就什麼也不會做了,幸好他在皇宮的時候結識了很多年老的太監,其中一個叫做高延福的老太監見他可憐,於是就將他收為了養子,讓他在武三思的府上做下人,這才使得他沒有流落街頭。

    一年以後,武則天又想起了高力士,於是再一次將他召進了皇宮,這一次因為辦得力,武則天將他封為宮帷丞,大小也是一個宦官了。當時武則天還政以後,李家和武家為了權利展開了一場鬥爭,而韋后聯合了武家將李旦殺死,眼看著李家的江山將要不保,高力士堅決站在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方,幫助兩人除掉了韋后,因為在這一次政變中立有大功,李隆基為他爭取到了太子太保的頭銜,成為了當時皇宮裡首屈一指的太宦官。

    李隆基即位以後,高力士又前後幫助李隆基除掉了其他很多威脅,因此成為了李隆基的心腹,官至青光祿大夫,甚至兼任門衛將軍。這也就開啟了高力士的掌權之路,隨後的幾年時間裡,高力士權傾朝野,就連楊國忠安祿山這樣的人也都爭相討好他,甚至他的義父高太監也因此得福,每月還能領取到豐厚的俸祿。高力士索然掌權,但是卻從不把持朝政,但凡大小事務都是自己看過之後在轉交給皇上,雖然很多大臣都不滿他有這樣的權利,可是他從不釋出命令,所有的大權還是掌握在唐玄宗的手上。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被迫逃跑,高力士一路跟隨從不敢懈怠。當時還有另一個太監和高力士一樣得寵,名叫袁思藝,在唐朝岌岌可危的時候,他馬上投靠了安祿山,而高力士則護送李隆基到了四川,這一點可以看出高力士的忠心。

    後來李隆基被逼禪位,高力士也因為是李隆基的心腹而遭到新皇帝的猜忌,被下罪關進了大牢,直到碰到了大赦天下才得以出來,但是他已經不是權傾朝野的大官了。在他回到家鄉之後,他才直到李隆基已經死了,他得知這個訊息又有,望著北面痛哭不已,直至吐血而死。

    當時的皇帝李豫感念他的忠心,特意下令高力士陪葬在李隆基的旁邊,而後人評價高力士也多位正面積極的,後代的唐朝皇帝也大多認同他是忠臣。高力士一生並沒有突出的政治才能,但是卻為李唐江山立下汗馬功勞,而且對皇帝忠心不二,完全可以稱得上一個忠臣。

  • 2 # 佃二代

    高力士(684年—762年),唐潘州人(今廣東省高州市城區),是馮盎的曾孫,馮盎被李淵封為越國公,掌管嶺南事務。10歲時,其家因株連罪被抄,高力士被閹為奴,後被嶺南招討使李千里送進宮當小太監,服侍武則天,後來協助李隆基上位有功,在開元初(714年),被封為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成為唐玄宗最為寵信的臣官。自此,力士權傾朝野,其家產富比王侯,一直到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力士兵隨玄宗入蜀,至成都後,力士因有功受封齊國公。天寶十五年(756年)肅宗稱帝,後力士隨玄宗還京,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賞五百戶。上元元年(760年),力士被誣流放巫州。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力士遇赦還京,歸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駕崩,力士面朝北哀慟嘔血而卒。代宗復其原官職,並贈封揚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人們對高力士的印象往往是邪惡的,習慣於把他歸於奸臣那類人,不過,當問及他到底做了那些壞事,好像又舉不出什麼例子,只因他是個太監,而在中國歷史上,太監十之八九都是壞人。

    歷史上的高力士真的是奸臣嗎?讓我們一同走進歷史,瞭解他的為人。

    太監一般都是放置在內宮,負責皇族的生活瑣事,唐太宗時就已有定製,“黃衣廩食,守門傳命而已”,“黃衣廩食”是指有職位的太監,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宦官。

    作為皇帝的貼身內侍,高力士的本職工作是很出色的,把玄宗的生活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深得玄宗寵幸,玄宗專門在自己的寢殿旁的帷幕後置一小床,讓高力士睡在那裡,以便隨時差遣,並感慨地說:“力士當上,我寢乃安”。在工作上,高力士無疑是個優秀的太監。

    高力士非常聰明,先不說別的,單觀他能服侍皇帝這麼長時間,就知道他很會審時度勢,靈活應變。俗話說:陪君如陪虎。在皇帝身邊的人被貶被謫甚至殺頭都是常事,當時著名的大臣姚崇、宋璟、張說、蘇頲等都因得罪過玄宗而被貶謫。只有高力士穩如泰山,從未被貶過。

    他的聰明不但表現在工作上,還表現在能揣摩皇帝的心思,並且還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很強的判斷力。

    在廢掉太子李瑛之後,在繼立誰為太子這問題上,唐玄宗猶豫不決,當時玄宗的寵妃武惠妃力薦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宰相李林甫等人也主張立李瑁,而玄宗想立年長的李亨,即後來的肅宗,一時拿不定主意,悶悶不樂,連飯都不想吃了,力士一看就知道怎麼回事,故意在旁邊說:“大家都不吃飯,是不是飯菜做得不好吃呢?”玄宗說:“你是我的老臣了,應該猜到我在想什麼?”力士說:“是立太子之事吧?依照歷代規矩,推長而立,誰還敢爭?”高力士這番話打消了玄宗的疑慮,他下定決心,將李亨立為了太子。

    還有一次,玄宗在五鳳樓宴請臣民,許多群眾都擠過來看熱鬧,亂成一團,導致樂隊無法奏樂,侍衛揮棍驅逐都沒有用,玄宗就很不高興。高力士就建議說:“河南丞嚴安之執法嚴厲,民眾很敬畏他,請他來維持現場秩序肯定沒問題。”玄宗就同意了,嚴安之一到,就用以手板繞場畫線為界,說:“犯此者死!”於是在宴會的三日內,人們指著畫線相互提醒,沒有人敢越過這條界線。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高力士是比較善於觀察人的,非常瞭解官員們的能力作風。

    對於楊國忠、李林甫、安祿山等人的本質,在這些人發跡之前他就看得比較透徹的。

    天寶中期,邊將爭著邀功,誇大戰績,玄宗得意地說:“唉,我年紀大了,朝廷細務交由宰相處理;守衛邊疆交付將領們處理,我都不用操什麼心了!”高力士冷靜地答道:“我聽說我們的軍隊在雲南打了幾次敗仗。北方的兵卒兇悍強大。對於這些邊事,陛下有什麼良策可以制服他們嗎?我真怕生出禍端無法阻止。”高力士在暗示安祿山有反叛的可能。玄宗聽了有點不高興,說:“你別說了,我會認真地考慮這個問題的。”此時的唐玄宗昏聵,聲色犬馬,根本聽不進高力士的忠告。

    無德無才的楊國忠是靠著楊貴妃的關係登上了宰相之位,經常做些欺上瞞下之事。天寶十三年(754年)秋,大雨成災,玄宗憂雨傷稼,就詢問災情如何,楊國忠故伎重演,找到一穗飽滿的稻穀欺騙唐玄宗說:“雨雖多,不害稼也”。宰相都不說真話,天下也就無人敢站出來說真話。玄宗退朝回宮後,見左右無人,便問高力士:“淫雨不停,還是你來告訴我真實情況吧。”高力士說道:“自從陛下把朝政大權交給楊宰相後,賞罰無章,陰陽失調,我又能說什麼呢!”玄宗聽後默然無語。可以看出,高力士對楊國忠的為人是很清楚的,只是因為楊貴妃的緣故,沒有說出來罷了。綜上所述高力士作為宦官他對自己的主子是忠心的,並沒有禍亂朝綱。

  • 3 # 蘑菇雅說

    幼年入宮

    高力士,原名馮元一。年幼的時候入宮成為太監。當時的皇帝還是武則天,她見到高力士非常聰明,有能力,於是就將高力士留在了自己身邊。但是高力士後來也因為一些小的過錯被鞭打,還被趕出了皇宮。後來武則天又想起了高力士,於是就將他再次喊進皇宮。這一次因為辦事得力,武則天把他封了一個官。武則天退位以後,李家和武家為了權力展開了鬥爭,眼看著李家的江山不保。

    效忠李唐

    這時的高力士站在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這一邊。 在政變中有大功,李隆基提升他為太子太保,也成為了當時皇宮裡最大的太監。李隆基登上皇位以後,高力士又幫助他除掉了很多威脅,因此高力士也成為了李隆基的心腹,甚至兼任門衛將軍,所以高力士也有人稱為高將軍。

    權大而不持

    高力士可以說是權傾朝野,就連安祿山都要巴結他。但是為什麼大多數的史書給高力士定性為“賢宦”呢?原因就是雖然高力士是權傾朝野,但從來不把持朝政,而是對唐玄宗忠心耿耿,侍奉一生。

    後來在被李輔國陷害之後,遭到流放,聽聞唐玄宗駕崩,更是痛哭流涕。

  • 4 # 尋根拜祖

    如果要評選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太監,非高力士莫屬。高力士恐怕是歷史上,唯一被稱為“賢宦”的太監,他官至驃騎大將軍,封齊國公,開府儀同三司。上有君王寵信,下有百官追捧,即便皇室子弟,都對恭敬有加,連太子都得稱他為“二兄”。最難得的是,高力士風光一輩子,除了受到李輔國陷害,被流放兩年,他可以算得上善始善終了。

    正確評價高力士,是一件比較難的事。如果放在古代的歷史環境,高力士無疑是純度很高的忠臣;如果以今天的環境,放在更寬廣的歷史視角里,高力士的“忠”,無疑要打折扣,但無論如何,滑落不到“奸”的行列。

    高力士的傳奇一生

    高力士有一個很厲害的祖先——冼夫人,南北朝時期,協助南朝鎮撫邊疆的巾幗英雄,高力士是她的第六代孫。高力士自幼捲入當地人的謀反罪,被閹割罰入宮中為奴,那一年他才九歲。

    高力士在武則天身邊度過了少年時期,景龍年間,得以侍奉比他小一歲的楚王李隆基。高力士的發跡,就是源於他參與了李隆基的唐隆政變和先天政變,成為李隆基登上皇位,最得力和最忠心的助手。

    開元初年,高力士接管內侍省,兼右監門衛將軍。李隆基說:“力士應承於前,我歇息則安穩。”可見高力士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基於李隆基的信任,高力士相當於半個宰相,所有呈報的公文,都先到他手上,小事直接裁決,大事再呈報李隆基。因而,高力士權傾朝野,無論王侯將相,還是皇親國戚,無不拜倒在他的門下。他所推薦的人,在朝中都是權傾一時。

    高力士受到的恩寵,福及父母,本是罪犯家屬的高力士父親,被追贈廣州大都督,母親被封越國夫人。高力士還娶了一個官宦人家女兒為妻,岳母去世,各地到京城來送禮的,擠滿長安大道!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一行逃往蜀地,在很多官員紛紛投降安祿山的危局下,高力士不離不棄,一路追隨唐玄宗。返回長安後,唐玄宗被幽居西內,面對李輔國的迫害,高力士正色怒斥李輔國,保護了唐玄宗,也因此得罪了李輔國。

    上元元年,76歲的高力士被李輔國矯詔,流放貴州。兩年後,唐代宗即位,大赦天下,高力士迴歸京城,剛剛走到朗州,得知唐玄宗駕崩的訊息,他“北望號慟,嘔血而卒”!

    高力士的“紅黑歷史榜”

    一位太監,獲得如此大的權勢,與其身份極不相符,也與太監的形象相去甚遠。那麼高力士到底是紅是黑,是忠是奸?

    高力士的“紅”是基本色調,他作為唐玄宗的政治助手,無論在唐玄宗登基前的兩次政變,還是登基後的朝政協理,都為開元盛世的創造,做出了巨大貢獻。歷史雖然沒有詳細記錄下,高力士在驚心動魄的政治風暴中的表現,也沒有刻畫他處理朝政的苦心經營。但唐玄宗的信任,和開元盛世的局面,已經說明了一切。

    另外,作為唐玄宗最信任的人,高力士也對得起這份信任,他跟隨唐玄宗五十餘年,始終不離左右。即便在唐玄宗最落寞的時候,即使在大唐最危急的時刻。可以想象,即便面對安祿山的刀,高力士也不會改變他對唐玄宗的忠誠。

    高力士的“黑”大概主要有以下幾件事:

    第一件事是幫助唐玄宗納媳,娶了楊貴妃,這件事讓高力士成了一個不光彩的皮條客。其實這很可能是一個誤會,《新唐書》記載:“武惠妃薨,後廷無當帝意者。或言妃姿質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內禁中。”

    請注意,給唐玄宗出主意的那個人,史書記載是“或”,也就是“有人”,至於這個人是誰,不知道,賬算到高力士頭上多少有點冤枉。

    第二件事是,高力士舉薦過一些存在爭議的人物,這些人做出了很多玩弄權術、違法亂紀的事,讓高力士跟著吃了不少鍋烙。不過,對政治人物的評價,大多很難一刀切。

    比如李林甫,這位半白半黑的宰相,玩弄權術那是家常便飯。比如受到詬病最大的宇文融,這為被人說成惡人的大臣,在知人善任和解決農業問題上,就很有建樹,他解決了讓農民增收讓國家增稅兩頭難的事。這兩人都得到過高力士的保舉或庇護。

    高力士無論舉薦誰,都有一個基本原則:不護短,“雖至親愛,臨覆敗皆不之救。”即便最親的人,犯了法堅決不出手相救!這就是高力士即便受到拖累,也沒有被斥為結黨營私的原因。

    第三件事是,在馬嵬坡勸唐玄宗接受政變者要求,絞殺楊貴妃。有一件事要先確認,馬嵬坡事變,陳玄禮肯定是政變參與者,高力士應該不是。面對政變者處死楊貴妃的要求,唐玄宗不忍,高力士勸他說:

    “貴妃誠無罪,然將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

    這件事被人誤以為高力士是陰謀參與者,其實不然,高力士敏銳地觀察到,政變所蘊含的巨大危機,倘若處理不慎,唐玄宗命喪馬嵬坡也不是不可能發生。所以,他建議接受條件,處死楊貴妃,本質上還是為了保護唐玄宗。

    第四件事就是著名的“脫靴事件”,說李白酒後發狂,令高力士替他磨墨脫靴,讓他受盡侮辱。高力士為了報復李白,故意曲解李白的詩,挑撥楊貴說,李白將你比作作風不正的趙飛燕。由此楊貴妃很生氣,多次阻撓唐玄宗對李白的啟用。

    其實,這個故事是野史,當不得真,為了顯示李白的恃才傲物,拿高力士來襯托而已。

    可見,高力士的黑榜,大多都站不住腳。

    不同視角下的“忠”與“奸”

    關於忠和姦的界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內涵是不同的。放在君主專制時代的背景,“忠”首先是指對帝王的忠誠,其次才是對社稷的忠誠。而我們今天理解的“忠”,是指對國家的忠誠。

    這兩個視角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帝王的利益不一定就代表國家利益,在很多時候,這兩種利益是衝突的,至少存在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的衝突。

    毫無疑問,高力士對唐玄宗個人的忠誠,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唐玄宗的利益與國家利益衝突之時,高力士的選擇,在兩種不同視角下,就有截然相反的結論。

    唐玄宗晚年犯了太多的錯誤,如果高力士是一個以社稷為先的忠臣,他的選擇應該是竭力匡正。顯然高力士沒有做到,他眼看著唐玄宗,在昏聵的道路上越滑越遠。

    比如楊國忠的奸詐,安祿山的野心,這些人人皆可預知的後果,要說與政治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高力士看不清,那就太小看他了。可自始至終,不見高力士有重磅進諫。以古人的眼光看待,情有可原,以今人的眼光看待,他就是愚忠!

    不過,如論如何,高力士與“奸”的距離還是比較遠的。

    當時有個叫張少悌的書法家,在高力士的墓碑上寫下了這麼一段話,我覺得是對高力士最到位的概括:

    “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故近無閒言,遠無橫議。”

    高力士做人做事很公正,不偏激,得寵不驕,順從唐玄宗但又不諂媚,有不同意見又能做到不冒犯主人。這就是高力士能在幾十年的政治生涯中,能始終寵信不衰,周邊的人又對他無可指摘的原因!

    迴歸純粹的世界

    其實,拋開政治因素和歷史環境,單純回到人性的層面,也許高力士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副更加有血有肉的形象,這個世界也許更加純粹而又溫馨。

    高力士九歲進宮,在唐玄宗身邊生活了五十多年,對無兒無女的他說,一生的情感,都投注在唐玄宗身上了。而那個讓他傾盡心血的人,恰恰又是一個身份極其特殊的。

    所以,自始至終,高力士作為一個純粹的人,他扮演了兩個角色:親人和奴僕。

    我們再來對照張少悌的評價,解析一下高力士的內心。“中立”是親人身份,“不倚”是奴僕身份;“得”是親人身份,“不驕”是奴僕身份;“順”是親人身份,“不諛”奴僕身份;“諫”是親人身份,“不犯”是奴僕身份。

    也就是說,高力士一輩子就是在兩個身份之間跳躍,既維護了親人之間的感情,又守護了主僕之間的界限。正是這種恰當的關係處理方式,讓他和唐玄宗結成了牢固的情感紐帶,也成就了一段半是主僕半是親的君臣佳話。

    假如高力士打破一下他的“忠”內涵,顯然就破壞主僕關係,或者親人感情,那麼他與唐玄宗的和諧關係將不復存在,剩下的“忠”,又能維持幾日呢?

    總而言之,放在封建社會的歷史環境,高力士的忠誠無可置疑,雖然以今人的眼光,這種忠誠要打折扣。迴歸到純粹的人性角度,高力士就是竭盡全力,來扮演好他對於唐玄宗的兩個角色而已,用“忠”或者“奸”來概括,顯得那麼蒼白無情。

  • 5 # 折緣

    縱觀高力士的一生,其伴隨了李唐四代帝王:唐睿宗、玄宗、肅宗和代宗,經歷了許許多多的風雨,平韋后使睿宗登基、玄宗立為太子,平太平公主而使玄宗太子位得以鞏固,鬥李林甫而使肅宗登太子位,鬥李林甫和楊國忠而鞏固肅宗的太子位,保護肅宗,代宗得以出生。

    在風雨飄搖的安史之亂中,其有不見風使舵從安祿山之逆,而是從玄宗避難四川,還老當益壯平南營之亂。安史之亂後,他也沒有趨炎附勢,甘於跟隨退居“二線”的玄宗,為保護玄宗而勇鬥李輔國,因此而被流放巫州。流放巫州期間,還《詠薺》表忠心,其忠心和功勞確實沒得說。

    高力士一定程度上講,也算是個賢臣,正是其不計私利與姚崇的合作,開元之治才有了和諧的君臣和合理的用人基礎;正是其與齊澣的合作,以往常有的因禁軍而起的宮廷之變,終玄宗朝才沒有發生。

    正是其與李禕的合作,以往常有的北方邊患,終玄宗朝才沒有發生;正是其與張九齡的合作,以往常有的爭皇儲引發的動盪,玄宗朝後期才沒有發生;正是其與張說和陳玄禮等賢臣的合作,削弱了奸臣的危害,延續了開元天寶的盛世。

    另外,宇文融、韋堅、楊慎矜、李林甫、楊國忠和安祿山等也不是因他而取得高位的。宇文融取得高位是因為括戶興利,也就是為朝廷增加了很多的戶口收稅,所收數百萬而讓玄宗大悅,從而取得高位。其中高力士並沒有成其助力,反而是他的絆腳石,這體現於宇文融兩次與高力士的鬥爭,一次是宇文融陷害張說時,高力士幫張說說情並帶《謝問表》,使宇文融陷害不成反而被貶;第二次是宇文陷害李禕時,高力士幫李禕,先一日揭穿了宇文的陰謀,使宇文融被罷相,結束其政治生涯。

    再來說說李林甫,李林甫的仕途初期是因得到到源乾曜、宇 文融提攜的,而起取得高位是因玄宗寵愛武惠妃,而武惠妃相要自己的兒子壽王為太子,需要人幫助,而李林甫正式願意提供幫助的人,故而在武的“內助”下,得以入相。

    至於楊國忠,則是因楊貴妃的原因,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但他取得相位鬥到李林甫,是因為楊國忠斂財厲害,以及在立儲鬥爭中,李林甫站壽王而最終失敗。

    安祿山的發家史裡,也沒有高力士的影子,安祿山這個人厲害的地方,主要在於善用鑽營,他在短短几年時間裡,能夠一路高升,最後執掌三鎮,是利用各種金銀財寶結交他仕途路上的所有有幫助的官員。用金銀賄賂不算什麼厲害的手段,真正厲害的是賄賂得體面漂亮,讓受賄賂的人心裡很舒服,老安就是這樣的人。

    當時朝中府裴寬、李林甫、張利貞等高官都為其說好話,甚至不要臉說安祿山公直無私。而高力士其實與這些人也一直都存在激烈的政治鬥爭。

    高力士的一生,其實十分謹慎,一直貫徹一個信念,那就是時刻謹記皇帝的家奴身份,其所參與的政治鬥爭,幾乎都是以維護皇帝的利益為主,即便到了唐玄宗被迫退居二線,怕老婆的肅宗讓張皇后的親信李輔國掌大權的時期,高力士依然對過得悽慘的玄宗不離不棄,最後導致自己被貶巫州,這樣的人,怎麼又會時奸臣呢?

    或許只是因為他宦官的身份,所以千百年來,被士大夫們口誅筆伐,而落下了個“奸宦”的標籤。

  • 6 # 七輩子向善

    首先,高力士的確是李隆基跟楊玉環之間的媒人,但是他也是為主分憂呀,從這一個角度上來說,不算是壞人。眼看著李隆基因為武惠妃的逝去而悲痛不已,於是乎他便向李隆基力薦楊玉環。想必他也是知道李隆基的喜好的。

    再來說說高力士的出身背景吧。他原本是現今的廣東省茂名市高州潘州的人,是馮盎的曾孫(馮盎被李淵封為越國公,掌管嶺南事務。)高力士十歲時候,全家因為犯罪被株連九族,滿門抄斬,剩下了高力士,無奈之下高力士去做了太監,服侍武則天。後來因為協助李隆基上位有功,他被封為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成為唐玄宗身前的大紅人。

    就當時的權位來說,他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見他那時有多威風凜凜。他的晉升之路尚未結束,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他護送李隆基到成都,因此被稱為護國公,回京後還有各種賞賜,真是羨煞旁人。然而,李隆基死後,他悲慟流淚,痛不欲生,可見他是忠心耿耿,為李隆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

    據傳,高力士這一輩子其實還算是可以的,他只是十分貪錢財,是各地官員為了巴結他而自動奉獻出來的,倒不是勒索黎明百姓的錢財。他這人起碼沒有損人利己,也算是好的了。他這一生沒有做過傷天害理的事情,也沒有做過完成千秋大業的事情,算是無大功也無大過了。

    況且,高力士當初也極力勸阻李隆基以下三件事:剋制李林甫、貶謫安祿山和棄用楊國忠,說明他也是為國君真心實意地著想的。如果當初李隆基聽了他的話,可能歷史結局就改變了。

    總而言之,高力士這人心不壞的,沒有損人利己之心,也沒有做出過什麼人神共憤、天地不容的事情,他還算是好人的,也算是個忠心耿耿的宦官。

  • 7 # 西府趙王爺

    《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原型,有著“千古賢宦第一人”之稱的高力士,本名馮元一,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宦官,更是以宦官的身份位列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爵封齊國公。

    一個太監能有這樣的官職,可以說是很厲害的了。而一直以來人們對高力士的評價也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是一代賢宦名流千古,也有人說他是無恥太監遺臭萬年。

    那麼,高力士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其實,歷史上真正的高力士是一個富有政治智慧但卻又心胸狹隘的人!

    高力士年幼時被處閹刑,送入宮中,本該會是個平淡無奇的小太監,但他卻憑他非凡的政治智慧,一步步走向權利的中心。

    當武則天在位時期,李隆基還只是個宗室親王的時候,高力士就憑他過人的政治嗅覺,預感到了眼前的這個年輕人,日後必然會是大唐江山的執掌者,所以對其格外奉承,不敢懈怠,從而也獲得了李隆基的恩寵相待和信任。

    景龍中,玄宗在籓,力士傾心奉之,接以恩顧。(《舊唐書》)

    特別是唐隆年間,他過人的政治智慧告訴他李隆基這階段在不斷“招兵買馬”,一定是要有大動作了,於是他投誠於李隆基,為其傳遞訊息,積極參與了唐隆政變,平定了韋后之亂。

    至此,他成為了李隆基這位未來皇帝的心腹,一步步地靠近了權利的中心。據說,朝廷每當有奏本,都要經過高力士的手再到唐玄宗那裡。

    而凡有小事,則由力士裁奪,唐玄宗不僅覺得這沒什麼,反倒認為多虧了高力士,他才能更好的休息。

    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玄宗常曰:“力士當上,我寢則穩。”(《舊唐書》)

    高力士能有這麼大的權利和恩寵都在於當初他站對了隊伍,押對了人。而這些正是他那敏銳的政治嗅覺和智慧的體現。

    高力士雖然有著過人的政治智慧,但卻沒有容人的雅量,心胸狹隘。

    “高力士脫靴”為人所知,一代文豪李白醉寫國書,伸出腳讓高力士給他脫靴,礙於玄宗在場,高力士不好發作,只得為李白脫靴,從而為人所談笑。

    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高力士便恨極了李白,處處找機會針對他。

    當李白為楊貴妃寫下“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的《清平樂》後,高力士的機會就來了。他在楊貴妃面前進饞言。說李白寫《清平樂》是嘲諷貶低楊貴妃的。

    貴妃不解,高力士便進而說道:

    “飛燕以瘦得寵於漢帝,後又因作風不正,而被廢為庶人,李白把娘娘比作飛燕,不就是嘲諷貶低的意思嗎?”

    楊貴妃聽後,便惱怒起了李白。而後每當唐玄宗欲重用李白,貴妃都進言阻止。唐玄宗也因著貴妃不喜李白的緣故,而漸漸地疏遠李白。

    力士曰:以飛燕指妃子,賤之甚矣。太真妃頗深然之。上嘗三欲命李白官,卒為宮中所捍而止。(《松窗雜錄》)

    而這正稱了高力士的心,報了當年脫靴之仇。高力士為了報復李白,而專找李白詩詞中的錯處,向楊貴妃進言,可見,高力士的心胸狹隘,不能容人

    高力士能以一個太監的身份而位居高官,深得寵信,足可見他非凡的政治智慧。而他因李白讓他脫靴一事而耿耿於懷,睚眥必報又顯得他心胸狹隘,不能容人。

  • 8 # 史料未及爾

    高力士是一位宦官,不能一概而論說他是忠臣還是奸臣,要看他站的什麼隊,對於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唐玄宗來說,高力士無疑是位忠臣,他處處替唐玄宗考慮,在唐玄宗時期,他的最高官職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死後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

    出身官宦世家的高力士

    高力士原本不姓高,原名馮元一,他的曾祖馮盎在武德五年(李淵的國號)被上柱國、高州總管,封吳國公,不久改封越國公、耿國公,後來評定叛亂收到唐太宗嘉獎,最多是奴僕達到一萬多人,死後被追贈左驍衛大將軍、荊州都督。

    祖父馮智玳、父為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高力士幼年時,父親被誣陷牽涉到嶺南流人謀反案中,官職沒有,家產也被沒收,從此高力士從雲端跌入尼沼,充入宮中成為一名小太監,武則天看他機智聰慧,讓他留在身邊伺候,可能是年幼,好多規矩也不懂,不小心得罪了武皇,就被鞭打趕出宮去了。

    幸好此時有位好心的宦官高延福收他養子,改名高力士,這次的經歷讓高力士後怕,從此做事格外謹慎細密。到了武皇后期,高力士到了李隆基身邊伺候,此時李隆基還是藩王,高力士傾心侍奉,獲得李隆基的恩寵,李隆基登基時,高力士參與誅殺蕭至忠、岑羲等人有功,破格授官銀青光祿大夫,任內侍省同正員。從此走上Sunny大道。

    權傾朝野的高力士

    高力士前期幫唐玄宗平定“韋后之亂”,後期又幫誅殺太平公主黨羽蕭至忠等人,唐玄宗對他很是信任,每每有大臣的奏摺,都要先過高力士這關,小的事情高力士代皇帝就能裁決,大的不能做主的再呈給唐玄宗看,就跟那時武則天在高宗李治身邊幫著處理朝政一樣。

    由於小時候的經歷太深刻,高力士非常謹慎,好些事能不粘身儘量不粘身,他也善於揣摩唐玄宗的心思,所以在他身上根本抓不到什麼大的過失,哪怕是自己最親近的人犯了事,面臨傾覆敗亡,他都不會救的。

    正是他的細緻謹慎無大錯,玄宗常說“力士應承於前,我歇息則安穩”,只有高力士在他身邊,他睡覺都誰的安穩。史上最出名的公公扒灰就是高力士的傑作,那時武惠妃剛死,唐玄宗整天鬱鬱寡歡,有一次在宮中走廊看到楊玉環,驚為天人,高力士看到後極力促成了此事,由此,唐玄宗更是器重他感激他.

    太上皇時期的高力士

    玄宗晚年,李亨繼位,玄宗成為太上皇,有一次玄宗來到勤政樓向下看,老百姓都大呼“萬歲”被李林甫聽到,逐私自下令將李隆基趕往西內,護送的人只有二三十個老弱者,到了交叉路口時忽然就上來好多士兵包圍,且都聽李林甫的話,這下李隆基慌了神,好幾次差點掉下馬,高力士挺生而出,喝退眾人,保護李隆基回宮。

    這件事被李林甫陷害流放黔中道,後遇大赦迴歸,到達朗州時,聽人議論京中之事,才知李隆基已經駕崩,高力士北望號啕痛哭,吐血而死,肅宗李亨念他是長輩,這麼多年守護玄宗李隆基從無二心,追贈揚州大都督,陪葬玄宗於泰陵。

    縱觀高力士的一生,從雲端到泥沼,再到雲端,就跟過山車一樣刺激,在他權傾朝野時期也沒太大過錯,沒有干預朝政,只是幫玄宗出出點子,謀劃謀劃,那時的玄宗是比較勵精圖治,也不會任人擺佈, 他所作所為都為唐玄宗好,對於唐玄宗他絕對是位忠誠,對於整個歷史來看,他也沒有太大的過錯,算的上是位好人。

  • 9 # 暖歷史

    高力士,不是一般人,自小時候被人販子拐賣,發跡以後尋找到生身母親,全靠他媽說:“我兒子胸前有7顆黑痣”,母子才敢相認。熟讀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異人必有異相,比如劉邦痣有72顆。話說回來了,高力士是沒當上皇帝,不然他胸前那7顆黑痣被說成是“北斗之星”那樣的排列,也不出奇。

    高力士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太監,高力士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忠臣,而且他的忠是貫徹人生始終的。如今,像他那樣的人其實已經很少了。

    高力士,廣東人,先是被人販子賣給嶺南官員李千里,力士這個名字就是李千里幫他取的,取這個名字原因很簡單,為了討好武則天。高力士聰明伶俐,但是畢竟年齡太小,因小事惹惱了武則天被趕出了宮。宦官高延福把他收為義子。

    高力士和唐玄宗早就認識,而且意氣相投,深得唐玄宗信任,唐玄宗剷除太平公主,參與其事的親信中就有高力士。

    唐玄宗的前半生,是很靠譜的皇帝,但是做靠譜的皇帝,也是有代價的,比如要勤政,要重用有能力的大臣,唐玄宗早年的宰相是韓休,史書上說,韓休當了宰相之後,唐玄宗越來越瘦,原因很簡單,一天到晚被韓休教育,戰戰兢兢,恐怕又哪裡出錯。

    唐玄宗為了當個好皇帝,為了肥天下,就忍著唄,但是他畢竟是全天下權力最大的人,雖然忍著,心裡卻未必多痛快。

    回到後宮,皇后也總是勸皇帝要勤勉,要專心國事。

    唐玄宗這個時候,能說心裡話的,就是高力士了,對高力士的忠心,唐玄宗有一句發自肺腑的評價:“只要有高力士,我就能高忱無憂。”

    所以,你能說高力士不是忠臣嗎?以前,家國一體,對皇帝盡忠,就是對國家盡忠。

    高力士自己也覺得滿朝文武,沒有一個像自己這樣對皇帝忠心,他的想法很簡單,你本事大,能力高,但是如果你不能把全部的心思都用來為皇帝辦事,那就不是好官。

    唐玄宗時候,大臣之間也是明爭暗鬥,都想在皇帝面前表現自己,拓展自己一方的勢力,搞得唐玄宗其實是很煩的,這個時候,唐玄宗就派高力士去了解情況,這表達了對高力士充分的信任,你想啊,高力士要是幫著任何一方,那任何一方就可能占上方。

    高力士處理這類問題,原則基本是各打五十大板,互相爭鬥的大臣兩敗俱傷,皇帝的權威得到加強。

    這就是高力士表達忠心的方式,一句話,皇帝對,皇帝最親。

    高力士從來不結黨,不管他推薦過誰,也不借機培植自己的勢力,這個人就算是他提拔的,但是隻要你對不起皇帝,高力士馬上能和他翻臉。

    對於一個被稱為“孤家寡人”的皇帝來說,怎麼可能看不到高力士的忠心呢。所以高力士的權利也越來越大,錢也越來越多,巴結他的人也越來越多。

    高力士

    高力士的忠心,還表現在他能洞察皇帝的心思,配合皇帝演戲,高力士永遠是皇帝的“臺階。”

    楊玉環惹惱了唐玄宗,被趕回家思過,可是沒幾天,唐玄宗氣消了,就想讓楊玉環回來,可是自己又不好直接說,高力士就和玄宗說:“貴妃回家也好幾天了,衣服也該換了,您允許我給她送些衣物去吧。”

    唐玄宗說:“就送衣服?你乾脆連我吃的晚飯也給她送去算了。”高力士知道唐玄宗氣消了,趁機要求皇帝把楊玉環叫回來,唐玄宗一聽,立刻准奏。

    想皇帝所想,急皇帝所急,你說高力士是不是很忠心呢?

    但是到了馬嵬坡前,士兵要求唐玄宗殺了楊玉環,唐玄宗不捨得,這個時候高力士說:“楊貴妃,楊國忠都是將士們一心要殺死的,他們一天不死,皇帝的安全就一天得不到保證,請皇帝三思。”

    所以你看,高力士心中真正在乎的就一個人,唐玄宗,其他的人都是可以為皇帝送命而不足惜的。

    安史之亂,太子肅宗即位,平亂之後,李輔國在迎玄宗回宮的路上,要對玄宗不利,還是高力士盡力保護唐玄宗,才避免了在路上被李輔國殺掉。

    回宮以後,玄宗被軟禁,高力士也被從玄宗身邊趕走,流放湖南,兩年後,得到玄宗的死信,高力士對著國都的方向跪下,嚎啕大哭,他辛苦追隨了一生的玄宗歸天,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義。臨死都沒有見玄宗最後一面,更讓他死不瞑目。

    後來,高力士的屍骨被移葬到玄宗陵墓之側,永遠陪伴唐玄宗,高力士在地下也應該能瞑目了。

    高力士,對唐玄宗絕對是忠心的。他被認為是奸臣,主要是因為他提拔的李林甫,安祿山,楊國忠等最後都成了奸臣或者叛臣。從這個意義上說,高力士也成了禍國的元兇。

    但是,正如把所有的責任推給女人,說“紅顏禍水”是不靠譜的一樣,把禍國的責任全部推給一個太監,也是不公平的。原因很簡單,太監,本來沒有權力,他的權力來自於皇帝。皇帝靠譜,太監想禍國也沒那個能力,所以真說禍國的元兇,那最大的元兇其實還是唐玄宗。高力士這輩子都是給唐玄宗幫忙的而已。

  • 10 # 河東河西3141

    (原創)過去的君主,都有幾個用著貼心、舒心的“小棉襖”。唐玄宗李隆基自不例外,他的小棉襖,前有王毛種,後有高力士。這些人談不上賢不賢的,哄得他開心,就行了,並沒有道德或者情操方面的要求。高力士是內臣,宦官,由他而始,宦官在宮廷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過去宦官最高品位不過五品,而他,卻以將軍的銜位,參與朝政。由此,宦官在宮廷中,逐漸形成了一股勢力,最後,可以左右朝局,導致宦官專權,成了大唐後期一個無法克服的痼疾,以致成為唐亡的一大因素。盛世之時,已有危機潛伏,只是為當時的繁榮所遮蔽,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而已。終明皇一世,始終屹立不倒,恩寵未衰的惟高力士一人而已。明皇當政,他紅極一時,大可影響朝局,決人生死,但他不等同於史上那些有名的宦官,他的存在,還不至於禍亂朝綱。

    他對大唐天子李隆基的耿耿忠誠卻是不容懷疑。他是勸說玄宗要注意李林甫的第一人。李隆基對他的信任,也是無以復加。自是在他的周圍也就形成了一個小小的親密階層。攀附權貴,是人的本性,只是有人熱衷於此事,毫不遮掩,表現得比較無恥罷了。有人出於種種的考量,表面上顯得不屑或是冷漠,而內心裡何嘗不想。追逐名利,是人的本性之一,誠如飛蛾逐光,天性使然。

    高力士是嶺南人,原本姓馮,在大的地域概念上,與名相張九齡是同鄉。其曾祖馮盎,在太宗時就深受朝廷器重,一直代表朝廷鎮守嶺南。後來,高力士的父親犯了事,家道中落,幼年的他便流落到了街頭。

    則天女皇時,派人到嶺南選孌童,入宮為太監,高力士因而被閹割而成太監。中間不知因為什麼緣故,被則天皇帝攆出過宮廷。後來,他結識了一個名喚高延福的老太監,並拜為乾爹,從此改姓高,再次進入到掖庭宮中,並逐漸取得了明皇李隆基的信任。在玄宗發動的針對韋皇后和太平公主的二次政變中,高力士串通聯絡,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開元之初,他與王毛種在玄宗面前的受寵,不分伯仲。高力士卻比王毛種聰明老練的多,用司馬溫公的評價便是“性和謹少過,善觀時俯仰,不敢驕橫,故天子終親任之,士大夫亦不嫉惡也。”做人做到這份上,實在是不容易。

    天寶七年,身為太監的高力士,已經做到了左監門大將軍、知內侍省事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如同三司,齊國公。當時的權勢地位,可謂是一人之下了。作為人臣,宦官,他混到了什麼份上?太子呼他為兄,諸王公呼之為翁,就是伯、叔的稱呼,駙馬輩見了他,更是低了三輩,喊他為爺。李林甫、安祿山因為走的是高力士的後門,才最終做到了將相的位子。高力士影響力有多大,從下面的兩個例子中可見一斑。

    開元十四年,當時的宰相張說,為李林甫、宇文融等參劾,“引術士占星,徇私䁮侈,受納賄賂。”張說因而下獄。明皇遣高力士前去探監。高力士回來上奏:“說,蓬首垢面,席藁,食以瓦器,惶懼待罪。”才高八斗,學富五車,風流倜儻,俊逸灑脫的大學士,當朝的宰相,淪落到這般田地,明皇李隆基不由心中一陣酸楚。高力士趁機進言:張說有功於國,可否從輕處理。明皇認為言之有理,敕下:但罷張說中書令,餘如故。可謂是一語救張說了。

    而就王毛仲而言,又是另一番的景象了。王毛仲本是高麗人,是玄宗龍潛藩邸時的舊人。玄宗第二次政變所依靠的主要力量就是王毛仲和他的三百閒廄兵。明皇正式接過政權,便擢拔王毛仲為內外閒廄使,成為飼養培訓天下戰馬的最高長官。要知道,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騎兵是世界上最為精銳的部隊,是國家的重器!交付於他,其實表明了玄宗的絕對的信任。王毛仲確也是不負重託。開元之初,全國戰馬不足二十萬匹,到了開元十二年,就已達到了四十三萬匹。同年,玄宗泰山封禪,以戰馬萬匹相從,以顏色分別為群,踢騰嘶嘯,五色斑斕,望之如雲錦,使得此次的封禪儀仗有了更宏大的氣象。明皇為之讚歎不已,加王毛仲開府儀同三司。嫁女,明皇問他:還有什麼所缺。王毛仲答:萬事俱備,只是缺了一個重量級的嘉賓。誰?大名鼎鼎的宋璟啊!“朕為你請客!”玄宗一口應允。第二天朝會已畢,玄宗特意對宋璟道:“朕的奴才王毛仲,明天家裡有婚事,卿等諸位大臣一定要前去赴宴。”這是何等的恩寵!

    開元十八年,王毛仲生兒子,第三天,玄宗派遣高力士代表自己,欽賜酒饌、金帛,並授以剛滿三天尚未睜眼的嬰兒五品官銜。高力士和王毛仲之間早就有了矛盾,且不可調和。王毛仲依仗著皇帝的寵愛,根本不把皇帝身邊的這些太監們放在眼裡,動輒詈罵,如辱童僕。高力士懷恨在心,卻又無可奈何。這次,報復的機會總算來了。高力士回宮,玄宗問他,朕的賞賜,王毛仲可還滿意?高力士眼珠一轉,計上心頭:“嘿,王毛種懷抱嬰兒給我看,並怏怏道‘這小兒怎麼也得授個三品官銜啊’!”這當然是高力士臨場的發揮,玄宗聞聽火冒三丈:“昔日誅韋氏時,此賊便心持兩端,朕原諒了他。今天,竟敢以剛出生的嬰兒怨恨朕!”高力士趁熱打鐵:“北門奴才,權力過大,若果上下團結一心,日後定生大患,不如趁早除掉!”開元十九年,正月,以王毛仲為臣不忠,對皇上有怨懟之語為名,貶襄州別駕。王毛仲至永州,追賜死。高力士一語殺人。

    對於朝局的左右,其實取決於對於玄宗隆基的影響力。雖然身為閹人,眼光和能力有限,但是他對玄宗乃至於大唐的忠誠不容置疑。他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或者說是觀點,大多還是站在皇家的最高利益之上的。李林甫權勢過大,已有危及朝廷利益的可能,這一點高力士看得比較明白。李林甫屬意於壽王李瑁,勸上立之。而忠王李嶼年又最長,仁孝恭謹,又頗好學,玄宗頗為中意。二人都很優秀,二人之間,玄宗有些舉棋不定,以至於精神都有點恍惚,“寢膳為之減”。高力士趁機問其原委,“聖上最近可是有什麼心思?”玄宗嘆氣:“你是我家老奴了,難道還不知我的心思!”高力士叩頭:“莫非郎君未定耶!”隆基頷首。高力士朗聲道:“這有何難,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玄宗心中豁然開朗。當下決定,立忠王李嶼為太子。高力士微妙的粉碎了李林甫的陰謀。

    天寶十三載,盛唐已近尾聲。楊國忠欺下瞞上,一手遮天。劍南平六詔,一敗再敗。楊國忠扣兒不發,仍以捷聞。而此時的明皇,仍未從李林甫造設的幻境中醒悟過來,依然堅持原來的觀點:朕現在老了,朝中大事託付宰相,邊境大事交付諸將,吾復夫何憂!

    高力士再也不能旁觀,他向玄宗據實反映:“臣聞雲南數喪。又,邊將擁兵太盛,陛下將何以治之!臣恐一旦禍發,不可復救,何為無憂也!” 高力士眼光不可謂不敏銳,他已經看到了大唐潛在的即將爆發的危機,他為之憂心忡忡,再也忍無可忍,直言玄宗。玄宗遽然一驚,他若有所思:“卿不要再說了,容朕想個萬全之策!”高力士的話音尚未在太極殿的上空散盡,漁陽的鼙鼓便已敲響。鐵騎狂飆,風馳電掣,一路向南。萬馬奔騰,鐵蹄如雷,大地顫抖,大唐顫抖,興慶宮的獸脊上,簌簌落土!高力士的擔心變作了現實。洛陽失陷,潼關失守,情勢已是無可改變。他陪伴玄宗只有倉皇出逃,直下成都,避亂西南。再返西京時,已是大唐易主,明皇隆基只做了個有名無實的太上皇了。

    高力士往往為後人誤解,好像也將他列入亂唐的人物之一。細讀大唐,琢磨一下,高力士的得寵並未對大唐構成實質性的危害,反倒是在幾個關鍵的節點上,他倒是表現出特別的清醒和冷靜。比如,李林甫專權的危害,他是第一個敢於揭發的人物。天寶三年,玄宗曾對高力士說:“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玄宗是道家的虔誠信奉者,無為而治已是深入骨髓。高力士道出了他內心真實的憂慮:“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勢既成,誰敢複議之者!”見解何其深刻,分析何其精闢,一語道出了這樣做容易產生的嚴重結果,可謂是有先見之明。我們不能不佩服高力士的頭腦!可惜,玄宗不但未能採納高力士的見解,而且是龍心不悅,高力士畢竟是個太監,沒有朝士們身上有著士大夫的骨氣。見其光景,慌忙下跪叩頭,“臣犯了風疾,胡言亂語,罪該萬死!”他想的首先是自保,自己的榮華富貴。他缺少的是士大夫的家國情懷。不要怪他,他是太監。

    高力士在玄宗的開元年間,得益於玄宗的無限信任,的確是一個炙手可熱的人物。

    史載,高力士的母親麥氏去世,那群攀援附勢小人醜態百出,“擗踴哭泣,過於己親”。高力士新建一寶壽寺,擊鐘一杵,施錢百緡,有求媚者連擊二十下,少的也有十下。整個的就是變相的行賄。但在當時,只是說是人情世故而已,並不見有御史參劾。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高力士一生真的是從未負過玄宗。玄宗回京後,肅宗在李輔國的挑唆下,將玄宗由興慶宮遷至太極宮,高力士也被流放到了遠離京城的黔中。其間他還寫下了一首名曰《巫州薺菜》的詩,以明自己對於明皇的忠貞無二之志:“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問採。夷夏雖有殊,氣味都不改。”

    放歸,途中得聞玄宗離世,哀痛欲絕,嘔血而死。後來,朝廷念其忠心可鑑,特敕,陪葬泰陵。他對玄宗乃至於大唐的感情是真摯的,故而,我們在寫到他的時候,並不怎麼厭惡。但他也絕不屬於正人君子之列。由他而始,宦官在大唐朝廷中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終至成了亂唐的一禍,倒是事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法國隊奪冠後華帝被曝退款難,這涉嫌消費欺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