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駱可自話
-
2 # 鑑鏡
起初,晉國內亂,公子重耳出逃。他到了楚國時,楚成王熱情招待他。閒談中,成王問他: "你將來如回到晉國做國君時,如何來酬謝我?"重耳說: "像財寶這些東西,你們楚國均有的,如果我真能得返晉國,做了晉君,若我們兩國不幸要打仗的話,那我就退避你三舍。"
後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果真回到了晉國,做了國君,史稱晉文公。之後,楚國發兵進攻宋國,宋國派人向晉國求救。文公因宋公曾待他很好,便召開眾將商量,看如何救宋 。當時情況是:想向楚國去說情,怕楚國不肯,如和楚去打仗,自己也不大願意,而且又怕齊、秦不贊成,後來想出了一個辦法。先答應宋國,並說明原因,叫他先和齊、秦聯絡,請齊、秦與楚交涉,送些禮物給齊、秦。而晉先出兵伐曹、衛,把曹、衛滅掉,將他們的土地分一些給宋,以補宋人的損失。
楚成王見晉欲去救宋,便叫其大將子玉不要去逼近晉師,和晉師打仗。說晉侯在外面逃亡了十九年,才回到了晉國,什麼危險他都經歷過,人情世故他都明白,此是天意所決定的,像這樣的人是不能和他打仗的,告誡子玉要知難而退。可是這個子玉卻不肯聽,仍要和晉人打仗,於是派人向成王求戰,說:"我不敢說一定要立功,只是想堵一堵那些說閒話人的嘴。成王聽了不大高興,就給他比較少的部隊。
此後,子玉便派使者對晉人說,你們如放了曹、衛的國君,我們也就釋宋之圍。晉人聽了以後,一面將楚使者抓起來,一面私下對曹、衛說,許他們復國,並使曹、衛告絕於楚。子玉聽了非常生氣,就帶兵進逼晉師,晉文公便叫晉師向後退卻,為此,一些將領很不滿,說我們是國君率領隊伍,他們是臣子作帥,現在君避臣,不是太丟臉了嗎?而狐偃說: "出兵要理直,氣才會杜盛的。理虧氣就會衰。我們國君曾受過楚君的恩惠,也曾說過要退三舍以避之。若我們忘恩失信,那就是理虧,他們就理直,士氣就會高。如果我們退了以後,他們仍不撤兵,那就是他們理虧。"於是退了三舍(九十里)。
沒想到,子玉竟然追了上去,於是,戰爭開始了。
-
3 # 路遙lgy
城濮之戰,是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與楚國之間的一場戰爭,城濮是戰爭的地點,山東甑城一帶。
說起城濮之戰,就會聯絡到成語“退避三舍”。晉獻公之子重耳逃難流亡到了楚國,楚成王對他以國賓之禮,他覺得重耳必將有成就。
一日,楚成王宴請重耳時說,如果有一日你當上了國君,會怎樣報答我呢?重耳說,楚國物產豐富,絲綢美女什麼都有,我哪裡有什麼東西獻給你呢?楚成王說,那總的有點表示吧?重耳說,如果我真能做國君,我願與楚國交好。假如有一天我們兩國發生戰爭,我一定讓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如果你還不能原諒,我們再交戰。
楚國的勢力不斷擴張,聯合了鄭國,蔡國,陳國,許國等為聯盟,楚國稱王。但是晉國,宋國不同意加盟。楚王出兵攻打宋國,宋求救於晉國。晉國感覺是個機會,晉文公重耳決定出兵。
大約是公元632年,晉國軍隊與楚國軍隊相遇。晉國軍隊果然如重耳所說,連續退後三舍之地,在城濮與楚軍大戰,結果楚軍大敗而歸。這一戰,使晉文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退避三舍,其實並不是像重耳說的,先退後三舍再說,事實上是晉軍為了避讓楚軍的鋒芒銳氣,等其氣竭,再與其交戰。
退避
-
4 # 歷史風物誌
公元前505年,楚昭王將楚國都遷徙至郢都(紀郢),當時規模宏大的皇城郢都盛極一時,天下聞名,後來楚成王在位期間,楚國在令伊子文的治理下比之楚昭王時期更加強盛,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晉國大夫先軫認為幫助宋國是樹立晉國威望的良好時機,於是說服晉文公支援宋國。
而當時楚國已經和曹、衛兩國建立了盟約,公元前632年齊國和晉國也結為了盟國。後晉國攻下曹國,生擒曹共公,懾於晉國的聲威,曹衛兩國相繼的被判了楚國,楚成王也不願在晉國聲威正盛的時候和其交戰,於是命令將領子玉將楚軍撤出宋國。但子玉違背君命反而率軍而上試圖與晉國決戰。楚將宛春獻計建議先向晉國要求復曹、衛兩國,楚軍解宋國之圍,這樣成功的話可以讓宋、曹、衛三國感恩於楚國,如果晉國不允許,那曹、衛、宋三國都會記恨晉國,這樣進可攻退可守。子玉接受並派宛春為使者,但被晉國識破,反中了晉軍的激將法,繼續猛攻。
原來楚國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國時,楚成王問重耳如果得到國君之位,要如何報答楚國,重耳回答說如果今後戰場相見,晉國主動撤退三舍(九十里),所以晉楚交戰時,已經是晉文公的重耳、先軫等晉軍如約撤退三舍,楚國追擊,兩軍在城濮附近決戰。 這也就是著名的成語退避三舍的典故。
城濮之戰進行了三日,以晉軍佔據楚軍大營勝利的結果而終,戰敗後的楚將子玉在回楚國受責的途中在連谷自殺,城濮之戰讓晉國聲威大震,使楚國之後的多年不敢進近中原地區,晉國也因此戰奠定了其霸業的基礎。
-
5 # 寫天下
城濮之戰是發生在周襄王二十年(公園前632)的春秋時期,是北方的晉國與南方的楚國在衛國城濮(今山東菏澤下的鄄城西南部)地區進行了爭奪中原霸權地位的首次兩國大戰,此戰的勝負極為重要,勝者稱霸諸侯,敗者退出中原。此戰晉國大勝,從而奠定了晉國在春秋諸侯國之間的霸主地位。在三家分晉之前,晉國的霸主地位從未動搖過,稱霸春秋幾百年。
-
6 # 歷史爆破手
成語退避三舍就是從城濮之戰而來。古時候一舍相當於現在的30裡,三舍也就是90裡(45千米),這其實是晉文公採取的示敵以弱的策略。而城濮之戰發生的背景,是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一次典型鬥爭。但這事還要從晉文公流亡說起。
晉文公流亡當初晉國內亂,公子重耳逃亡。因為重耳的身份,在流亡的過程中,一般也能得到其他國君的禮遇。等到重耳流亡到楚國的時候,楚成王熱情地接待了他。酒酣耳熱之際,楚成王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假如你回到晉國,當上國君後,會如何酬謝我今日的盛情?”
重耳謙虛地說道:“美女珍寶,以楚國的國力,您都不缺,晉國哪有什麼能貢獻的呢!但假如我真的能當上晉國國君,晉楚兩國如果發生戰爭,我一定會退避三舍。如果這樣還不能取得您的諒解,我才會和您開戰。”楚國的大臣認為,重耳不過是一個流亡的公子,這樣回答是對楚王極大的不敬,想要殺掉他。不過楚成王認為重耳是受上天眷顧的,阻止了手下的想法。但“退避三舍”從此便流傳開來,也為城濮之戰埋下伏筆。
諸侯爭霸春秋以爭霸為主,戰國以兼併為主。自“尊王攘夷”的口號提出後,齊桓公實現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稱霸事業。在他之後的各個諸侯國,也想重現當年齊桓公的輝煌。齊國在齊桓公之後,國內發生諸公子內亂,使得國力大為衰弱。此時爭霸的主角,落在了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之間。為了獲得“霸主”的地位,兩個強國之間勢必會有一戰。
重耳結束了19年的流亡生涯後,回到晉國當上國君,是為晉文公。為了實現爭霸的目標,晉文公任賢使能、發展國內經濟,並且把原先的二軍,擴充套件成了三軍。經過晉文公的一番努力,晉國的國力得到大幅增強。而且,晉文公接過了“尊王”的大旗,幫助周王室平定了內亂,獲得了道義上的優勢。
而此時的楚國,國力也十分強大。但楚國曆來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楚國想要實現稱霸的目標,就要一直往北擴充套件自己的勢力。此時,鄭國、許國、陳國、蔡國等已經屈服。曹國、宋國、魯國等,也受到了楚國強大的軍事壓力。但楚成王要想稱霸,還要打敗齊、晉、秦這些中原強國。因此,楚成王派遣大將,訓練部隊,為北上做好準備。而此時,齊、魯恰好爆發衝突,楚王的機會來了!
楚國在魯國的幫助下,打下了齊國的東阿地區。但原先歸附楚國的宋國,眼見晉國一天天強大起來,便背叛楚國,投奔到晉國的懷抱。此舉惹怒了楚王,而且宋國的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是楚國北上的重要通道。於是楚王決定以武力打擊宋國,宋國不敵,向晉國求救。因為當年宋襄公對重耳十分禮遇,再加上宋國現在依附晉國,因此,晉國上下都認為應該出兵救宋,趁機確立中原霸權。
退避三舍此時的晉國,雖然得到長足發展,但對於實力強大的楚國,晉文公心裡也沒有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晉文公藉口打擊楚國的附庸曹國、衛國,並於齊國、秦國結盟,避免了和楚國直接開戰。曹、衛被晉國打下後,原先依附於楚國的那些小國,立場也開始變得動搖起來。但楚國卻揪住宋國不放,並沒有出兵救助曹、衛。此時的晉文公也很為難,不救宋國對不起宋襄公對自己的禮遇,也必將失去宋國這個附屬國。而此時,秦、齊都無意和楚國交戰。
晉文公君臣商議了一番後,讓宋國出面,給齊、秦兩國送厚禮,讓他們出面調停,但楚成王卻斷然拒絕了齊、秦的調解。感到面子下不來的齊、秦大怒,開始派兵幫助晉國。這樣,楚國的軍事壓力大增,要同時面對齊、晉、秦三方面的軍事壓力。楚成王一看形勢惡劣,便命令大將子玉撤兵。誰知道子玉根本看不起晉文公,公然違抗了楚王的命令,請求與晉國開戰。
楚成王在此事上有些優柔寡斷,派了少量兵力前去增援。晉文公後續又故意激怒子玉,讓他前來與自己決戰。性格暴躁的子玉果然受不了刺激,因此引兵前來。面對氣勢洶洶的楚軍,晉文公為了避敵鋒芒、誘敵深入,因此軍隊主動“退避三舍”,到達了預定戰場城濮。晉文公後撤的舉動,被子玉認為是膽怯的表現。而此時晉國只有700乘,楚國有1500乘,軍力上晉國屈於下風,因此楚國也有驕傲的資本。
楚軍到達城濮後,晉文公先集中優勢兵力,給馬匹蒙上虎皮,把陳、蔡兩國的軍隊打散。然後晉軍又故意做出撤退逃跑的樣子,引誘子玉前來攻擊。子玉果然驕傲自大,一步踏入晉軍早已準備好的埋伏圈。此戰,楚國的左右兩軍都全軍覆沒,只有中軍得以保全。城濮之戰以晉國的大勝告終,子玉自殺身亡。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向周天子獻俘,周王把晉文公分為“侯伯”(諸侯之長)。原先歸附楚國的曹、衛、魯、陳等國,開始歸附晉國。
城濮之戰是楚、晉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而進行的第一次戰略決戰,掀開了中原諸侯與楚國爭霸百年的篇章。此戰中,晉文公雖然好多次猶豫,但最終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在屈於劣勢的情況下,“伐謀”、“伐交”以及對軍事戰略純熟運用,最終才取得城濮之戰的勝利。此戰之後,晉、楚兩國長期爭霸,互有攻守,雙方相持不下。所以城濮之戰的意義,遠遠超過了這次戰役的本身。
-
7 # 熊二的每一天
起初,晉國內亂,公子重耳出逃。他到了楚國時,楚成王熱情招待他。閒談中,成王問他: “你將來如回到晉國做國君時,如何來酬謝我?”重耳說: “像財寶這些東西,你們楚國均有的,如果我真能得返晉國,做了晉君,若我們兩國不幸要打仗的話,那我就退避你三舍。”
後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果真回到了晉國,做了國君,史稱晉文公。之後,楚國發兵進攻宋國,宋國派人向晉國求救。文公因宋公曾待他很好,便召開眾將商量,看如何救宋。當時情況是:想向楚國去說情,怕楚國不肯,如和楚去打仗,自己也不大願意,而且又怕齊、秦不贊成,後來想出了一個辦法。先答應宋國,並說明原因,叫他先和齊、秦聯絡,請齊、秦與楚交涉,送些禮物給齊、秦。而晉先出兵伐曹、衛,把曹、衛滅掉,將他們的土地分一些給宋,以補宋人的損失。
楚成王見晉欲去救宋,便叫其大將子玉不要去逼近晉師,和晉師打仗。說晉侯在外面逃亡了十九年,才回到了晉國,什麼危險他都經歷過,人情世故他都明白,此是天意所決定的,像這樣的人是不能和他打仗的,告誡子玉要知難而退。可是這個子玉卻不肯聽,仍要和晉人打仗,於是派人向成王求戰,說:“我不敢說一定要立功,只是想堵一堵那些說閒話人的嘴。成王聽了不大高興,就給他比較少的部隊。
此後,子玉便派使者對晉人說,你們如放了曹、衛的國君,我們也就釋宋之圍。晉人聽了以後,一面將楚使者抓起來,一面私下對曹、衛說,許他們復國,並使曹、衛告絕於楚。子玉聽了非常生氣,就帶兵進逼晉師,晉文公便叫晉師向後退卻,為此,一些將領很不滿,說我們是國君率領隊伍,他們是臣子作帥,現在君避臣,不是太丟臉了嗎?而狐偃說: “出兵要理直,氣才會杜盛的。理虧氣就會衰。我們國君曾受過楚君的恩惠,也曾說過要退三舍以避之。若我們忘恩失信,那就是理虧,他們就理直,士氣就會高。如果我們退了以後,他們仍不撤兵,那就是他們理虧。”於是退了三舍(九十里)。
沒想到,子玉竟然追了上去,於是,戰爭開始了。
戰爭經過
退避三舍
城濮之戰
子玉率軍急進,依託丘陵險阻紮營,兩軍對峙於城濮。晉文公退避三舍,既是報答以前楚成王給予的禮遇,也是運用"卑而驕之"、"怒而撓之"的誘敵之計,子玉上鉤了。
楚子玉派大將鬥勃向晉文公請戰說:"請與君之士戲,君憑軾而觀之,得臣(子玉名)與寓目焉,"晉欒枝答詞卻相當謙恭:"寡君聞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既不獲命,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相見。"
雙方陣容
城濮交戰時雙方的陣容是:晉三軍,即先軫為元帥,統率中軍,郤溱輔佐,狐毛統率上軍,狐偃輔佐。欒枝統率下軍,胥臣輔佐。楚國也是三軍,即令尹子玉以若敖之六卒統率中軍。子西(鬥宜申)統率左軍。子上(鬥勃)統率右軍。楚的僕從國鄭、許軍附屬楚左軍,陳、蔡軍附屬楚右軍。
兩軍交戰
城濮之戰-晉軍馬披虎皮猛衝楚軍
四月六日,晉軍在城濮嚴陣以待楚軍。子玉狂傲聲稱:"日必無晉矣。"當兩軍接觸之時,晉下軍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馬身上,首先衝擊楚右翼的陳、蔡軍,陳、蔡軍驚駭逃散,楚右軍潰敗。楚子玉、子上見右軍潰敗,怒火中燒,加強對晉中軍和上軍的攻勢。晉右翼上軍狐毛設將、佐二面旗幟,令二旗後退,引誘楚軍。晉下軍欒枝所部也以車輛曳樹枝賓士而偽裝後退。楚子玉以為晉右翼敗退,令楚左軍追擊,所以對陳、蔡及右翼軍潰敗並未理會。楚左軍追擊晉上軍時,側翼暴露,晉先軫、郤溱率中軍攔腰截擊,狐毛、狐偃率上軍夾攻楚左軍,楚左軍潰敗。楚子玉見左、右軍皆敗,遂下令中軍停止進攻,得以不敗。子玉率殘兵退出戰場,晉軍進佔楚軍營地,休整三日後,勝利班師。
戰術運用
城濮之戰開始前,晉國就定 下 了 “ 楚始得 曹,而新婚於衛,若伐曹 、 衛, 楚必救 之,則 齊、 宋免矣” 這樣一 個總 的作戰方針。
第一階段先從衛 國下手,初戰取勝, 為晉、齊之盟 奠定了基礎, 也逼迫魯國從楚的陣營中分化出來。
城濮之戰
第二階段圍曹,入曹。至此, 附於楚國的曹、衛兩國都被征服,大 地削弱了楚國的力量。接著又用先珍之謀使齊 、 秦兩國 “ 喜 賂怒 頑” , 與晉結為聯盟拒楚 , 以解除晉 國的 後顧之 優。 在第 三階段與楚國的正面交 鋒中, 晉 國恰當 地選擇了 戰場 , 避開楚國主 力部 隊的 鋒芒 , 以下 軍之 佐首 先對組成楚右翼部隊 的陳、 蔡兩國軍隊 發起進 攻, 楚右師戰敗。 然後 以 “ 偽循 , 誘敵深 念 以上軍合攻楚左翼部 隊, 楚左師潰。 這樣晉 國就造成了事實上對楚的優 勢, 掌握了主動權 , 使自己處於有利的 戰略地 位 , 從而取得了最後 決 戰的勝利。 《左傳》 城溉之戰的描繪令人信服地
使我們看到,晉國的每一步勝利,都是同充分發揮將帥的主觀能動作用,適應客觀規律,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分不開的。戰爭是敵我雙方力皿的 竟賽,但力量在戰爭中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變 化的 因素。人的主觀努力 , 指揮員的能動作用的 發揮,戰略戰術的恰當運用 , 對於敵我力盆的轉 化, 都起著極大的作用。孫子主 張在作戰指導上 要 “致人而不致於人”,主張 “廟算” 。孫臏主張 “ 變” 、 “ 權” 。 《左傳》透過城濮之戰記敘,在主 、 客觀關係的間題上,形象地反映了和孫子、孫臏同樣的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 。
戰爭結果
城濮一戰中,晉國大勝,晉文公建立了霸權,楚國北進鋒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別山以南地區。中原諸侯無不朝宗晉國。
楚國大將子玉羞憤自殺。
再之後,晉軍進入鄭國衡雍(河南原陽縣西,當時在黃河南岸),並在踐土(距衡雍較近,當時亦在黃河南岸,在河南花園口黃河北岸)修築王的行宮,向襄王獻俘。周襄王策命晉文公為"侯伯"。晉文公要求諸侯"皆獎王室,無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無克祚國"。晉文公在"尊王"的旗幟下,順理成章地登上了霸主寶座。
失敗原因
內部關係
晉文公長於收攬人心,一即位就採取子犯“入務利民”的建議,使民;教民以“義、信、禮”,使民能為己所用。因此,從圍曹救宋,拘楚宛春復曹、衛,到決戰城濮,晉國君臣將帥無不認真運籌策劃,甚至連役卒輿人也主動獻謀出策。內部和睦,君臣同心、軍民協力,為晉國創立霸業奠下堅實的政治基礎。反之,楚國君臣對戰爭形勢的估計和意見不一;子文傳楚軍統帥之職於子玉,蒍賈卻不認為子玉能勝任;面對晉、宋、齊、秦的聯盟,楚王“知難而退”、“楚眾欲止”,子玉則非戰不可。內部矛盾,君臣不和、軍民不協,抵消了應戰的力量,這是楚軍自取滅亡的主要原因。
外交策略
在外交上,晉文公長於爭取與國。他打著“報施救患”的旗號伐楚,一方面贏得周王室和諸侯國的好感和信任,另一方面乘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和領地範圍,達到“取威定霸”的目的。接著,巧施“喜賂怒頑”之計,利用楚國與齊、秦之間的利害矛盾,爭取齊、秦的聯盟,以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後又“私許復曹衛”,使曹、衛“告絕於楚”,以瓦解楚軍的聯盟;開戰時,又採取剋制態度,對楚履行若言,先“退三舍”,後發制人,使自己處於理直地位,獲得政治上的主動。反之,楚國為夷國,處於被周王室和中原諸侯排斥的地位,儘管宋、曹、衛等小國在其強權下屈服,但一遇晉國與之相爭,便迅速向晉國靠攏,楚國也因此陷入眾叛親離的被動局面。
軍事謀略
在軍事上,晉軍戰略正確,指揮有方。如前所說,晉軍一開始就採用“退三舍”之計,先避開楚軍的鋒芒,使其驕縱輕敵;後抓住彼竭我盈的機會,選擇有利的戰場,贏得主動權。決戰時,晉軍避強擊弱:先“蒙馬以虎皮”,使楚右師潰;再用佯敗之計,虛設“二旆”和“輿曳柴而偽遁”,誘敵深入,而後反攻夾擊,使楚左師潰;最後逼使子玉收兵。反之,楚軍的戰術不如晉軍靈活機動,缺乏清醒、明確的認識,**察覺出晉軍的退卻是以逸待勞,反而輕敵中計。另外,由陳、蔡等國臨時構成的軍隊實為烏合之眾,鬥志渙散,根本不能與訓練有方和驍勇善戰的晉軍相提並論;而左右軍受攻擊時,強大的中軍竟按兵不動,坐等晉軍將其各個擊破,這就使楚軍的優勢逐漸化為劣勢,終於全面失敗。
人的因素
政治、外交、軍事固然是戰爭勝負的重要原因,但在以弱制強的戰爭中,人的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早年的流亡生活為晉文公累積了豐富的政治經驗,以至他對戰爭態度謹慎,謀慮周全,知人善任,從諫如流;身邊的賢臣良將,如先軫、狐偃、**衰等,不僅具備高超的道德修養、軍事素質和謀略智慧,而且恪盡職守,信念一致,為城濮一戰稱霸的運籌和勝出起了極大的作用。反之,楚成王處事尚欠穩重,首鼠兩端,對戰爭抱存僥倖心態,對子玉的出戰不堅決加以制止;而子玉雖有一定的政治才幹,但治軍殘暴,剛愎自用,驕傲輕敵;只為消“讒慝之口”,不顧國家利益堅持出兵,視戰爭為兒戲,這就註定他最終被覆滅的悲劇。
戰爭影響
楚國
之前,楚國的勢力差不多已經蹂躪了整個中原,黃河下游的大國,如齊如宋都被楚所侵略,魯、衛、鄭、陳、蔡等國都已投降了楚人。一面狄兵也曾攻入王畿,逼得周天子蒙塵。……城濮一戰,楚軍敗績,南夷的勢力即退出了中原,北狄的勢力也漸漸衰微下去,於是華夏國家和文化的生命才能維持。
晉國
晉國擊破了瀰漫中原荊楚入侵勢力,壓迫其退回原有之桐柏山大別山以南地區,使中原覆呈安定之象。於是中原諸侯之逼於威勢而附楚者,魯、曹、衛、陳、鄭等國皆脫離楚國復回至中原集團,聽從晉國之領導。後,晉國舉辦“踐土之盟”。此次盟會,周襄王策命晉文公為 “侯伯 ”,並給了晉 文公“敬服王命,以綏四國 ,糾逖王慝 ”的任務,晉擁有了 代表周王室行使征伐大權的 “尚方寶劍 ”。
戰爭評價
勝敗原因
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河南鄭州西北)朝覲周王,會盟諸侯,向周王獻楚國俘虜四馬兵車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晉文公為侯伯。晉國終於實現了“取威定霸”的政治、軍事目標。
城濮之戰初期,晉軍兵力劣於對手,又渡過黃河在外線作戰,處於不利的地位。但是晉文公能夠善察戰機,虛心採取先軫等人的正確建議,選擇鄰近晉國的曹、衛這兩個楚之與國為突破口,先勝弱敵,取得以後作戰的前進基地。隨後又運用高明的謀略爭取齊、秦兩大國與自己結成統一戰線,爭取了戰爭的主動權。當城濮決戰之時,敢於貫徹後發制人的作戰方針,主動“退避三舍”,避開楚軍的鋒芒,以爭取政治、外交和軍事上的主動,誘敵冒險深入,伺機決戰。同時與齊、秦、宋各國軍隊會合,集中起相對優勢的兵力;並針對敵人的作戰部署,乘隙蹈虛,靈活地選擇主攻方向,先攻打敵人的薄弱環節,予敵各個擊破,從而獲得了這場戰略決戰的輝煌勝利,成就了晉文公中原霸主的地位。[2]
戰爭結論
1、研究城濮之戰的歷史教訓 ,有利於我們從歷 史經驗中正確看待當下國際競爭特別是中國 “和平崛 起 ”過程中“軟實力”的問題。
2、城濮之戰前晉楚兩國的對峙,實質上是兩種不同文 化擴張摩擦融合的必然產物。
3、晉國 “一戰而霸 ”。其關鍵就是把重點放在了自身 實力特別是 “軟實力 ”的發展上。晉文公繼位後不僅重 視經濟 、軍事的發展,而且特別注重 “文之教也”,教導人 民知義 、知信、知禮 。在物質上、精神上、制度上都做好了 稱霸的準備 。所以, 正是晉文公的 “韜光養晦, 有所作 為 ”才奠定了 “政平民阜”的稱霸基礎 。 儘管當前中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大有提高 ,但中國還 將長期堅持鄧小平同志制定的 “韜光養晦, 有所作為”的 方針。中國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必須首先做好自己的 事情,而這個事情之中的重中之重 。用鄧小平的話來說, 就是“埋頭實幹, 做好一件事 ,我們自己的事 ”。當前不 僅要繼續穩步增加 “硬實力”, “軟實力 ”的建設也需要 “韜光養晦、有所作為 ”。
4、春秋時代大部分時間所謂霸權均賴晉國維持。梁惠王向孟子所云 , “晉國天下莫強焉”,因為這一超級強國的存在 ,遂能北面阻止狄人南侵,南面阻止楚人北上,西 面阻止秦人東進。隨著當時中原華族與周邊少數民族 的融合 ,以地理位置、文化程度、血緣關係三要素為區分 標準的 “華夷觀 ”逐漸被以文化為區分標準的 “夷夏觀” 取代。每當強大諸侯崛起 ,他們都力求擺脫自己的夷狄 身份獲得諸夏認同 ( 如 :秦楚吳越)或者向夷狄開戰以服 人心( 如:齊晉 ),體現出當時的共同的 “文化認同 ”。可 見晉文公能贏得了周王室和其它中原諸國的支援 ,就是 利用了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晉國的勝利本質 上是文化的勝利。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 ,以其博大精深的 文化深深地吸引著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並對這些國家 和民族的文化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為世界文化的繁 榮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努力提升國家 “軟實力”,增強中 華民族文化的吸引力,讓世界瞭解中華文化 ,認同中華文 化,這是構建良好國際環境 ,讓中國 “和平崛起”的需要。 就像有學者描繪的那樣:“幾十萬美國、歐盟、日本 、澳洲、南非和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在中國的高等學府求學, 世界頂尖學者競相申請到北京、上海 、香港、臺北進行學 術交流 、開辦講座,各國政界、工商界領袖以獲得中國大 學授予的名譽學位為莫大榮幸, ……21世紀中國真正強 盛的標誌不是航空母艦在四大洋遊弋,耀武揚威,而是孔 子所說的`近者說( 悅 ),遠者來"。”這才是中國真正崛起 時的寫照。
-
8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晉國與楚國進行的一場爭霸戰爭。
晉文公重耳流亡。當時,晉國內亂,公子重耳被迫在外流亡十九年,經歷了齊、曹、宋、鄭、楚、秦等國。其中在楚國的時候,楚成王設宴款待公子重耳的時候問他“你如果回到晉國成為國君,拿什麼報答我呢”。重耳回答“珍貴寶物,您多得用不完,我不知道該用什麼報道您”。楚王仍然執意追問“雖然如此,你拿什麼報道我“。面對楚成王的一再追問,重耳就爽直地回到”假如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晉國與晉國兵戎相見,我一定讓晉國軍隊退避三舍,來報答您的恩情“楚國令尹子玉聽到後大怒,認為重耳回國後必定對楚國不利,請求殺死重耳,但楚成王表現卻很大度,認為重耳賢能,追隨的人都是國之大才,這是上天的安排,更何況話已出口,不能更改。後來,秦穆公想要擁立重耳為國君,就把重耳招到秦國,把女兒懷贏嫁給重耳,興兵送重耳到晉國,就是晉文公。
城濮之戰背景。晉文公回國後,就開始了他的爭霸之路,在國內修明德政、安撫百姓,並整頓軍隊,並建立了上中下三軍。為了爭霸,晉文公積極向中原發展勢力,不可避免的與同樣正在謀求霸權的楚國在中原相遇。從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圖霸不成,中原無主,像三流的衛、鄭、許、陳等都依附楚國。導火索是中原的宋國,這個也曾妄圖謀求霸主,卻被楚國擊敗的國家,雖然不得已臣服楚國,但卻始終耿耿於懷,在看到晉國強大起來後,馬上就背楚投晉。楚國看到自己的小弟,轉投他國,如果任由這樣的事情發生,自己顏面何在,威信何在,以後怎麼在中原爭霸,更重要的是宋國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地處楚國盟友中央,如果宋國背叛,就會把楚國盟友分割。於是,楚成王親自出徵,帶領鄭、陳、蔡、許等國諸侯,包圍了宋國。宋國只能向楚國求救。這時,晉大夫先軫對晉文公說”報施圖霸,就在今天了“。而狐偃給為晉文公建議,先攻打剛歸附楚國的曹、衛,引楚國來救,解除楚國對宋國包圍,這也可以說是春秋時期的圍魏救趙了。
城濮之戰經過。很快晉國就攻破了曹國的都城。但是宋國被楚國圍困的也很急。晉國勢必與楚國有一場決戰,面對曾經對自己有恩的楚成王,以及當時齊國、秦國不肯輕易與晉國合作,晉文公對與徹底與楚國決裂還是心有顧慮。先軫建議,讓宋國賄賂齊、秦,請齊、秦替宋國給楚國講和,然後把曹、衛土地分給宋人,楚國愛護曹、衛,一定不答應宋國講和,這樣就能爭取齊國。晉文公照辦後,楚王只得從宋國撤兵。但是,楚國令尹子玉執意不肯,楚王惱怒,只留給了子玉少量兵力,回國去了。子玉得到楚國援兵後,派人對晉文公說,只要你們恢復衛侯地位,歸還曹國土地,我也可以從宋國撤兵。這時,晉國暗地裡恢復曹、衛兩國,迫使兩國與楚國絕交。
子玉聽說曹、衛與楚國絕交後大怒,便起兵攻打晉軍。這時,晉文公下令,晉軍後退。軍士們詢問何故。晉文公說“從前我在楚國答應楚王的退避三舍,能背叛嗎”。這時,楚軍也想撤兵,但是主將子玉執意不肯。於是,楚國與晉、宋、齊、秦四國軍隊在城濮展開大戰。當時,晉下軍胥臣抵擋楚國方面陳、蔡的軍隊,胥臣在戰馬上蒙上虎皮,向陳、蔡發起衝擊,陳、蔡士兵抵擋不住,四散逃奔,楚國大軍也跟著潰散了。在另一方面,晉將狐毛、欒枝假意撤退,引誘楚兵來追,楚軍子西的部隊中計,遭到圍攻,被擊潰。雖然楚軍中軍由子玉坐鎮沒有大敗,但卻改變不了楚國失敗的命運。最終,城濮之戰以楚敗晉勝而結束。
尾聲。之後,晉、齊、魯、衛、宋、鄭、陳、蔡等國結盟,晉文公正是成為了霸主。而楚國在中原的勢力一落千丈,在中原成了孤立者,楚國令尹子玉在回師的路上被楚成王逼迫自殺。直到楚莊王繼位後,在邲之戰中,戰勝晉國,成為春秋霸主,實現了幾代君主稱霸的願望。
-
9 # 風光藝境
晉、楚城濮之戰發生於春秋時期,是晉、楚兩強為爭奪霸權在城濮進行的一場重要戰爭。
春秋首霸齊桓公於前643年去世後,齊國勢漸衰,無力繼續維持霸業。而南方的楚國則日益強盛,楚成王遂萌稱霸之雄心。由於宋襄公欲繼齊桓公而為霸,楚成王遂與宋發生戰事。前638年,楚與宋進行泓之戰,楚於泓水(故道在今河南柘城縣西北)大敗宋師,宋襄公負重傷而辭世。中原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國皆與楚結盟,受楚控制,楚自此稱雄中原。
正當楚成王顧盼自雄之時,憑空殺出一匹黑馬,中止了楚成王的稱霸之路。
前636年,在外流亡十九年的晉公子重耳被晉人迎回國,重耳即王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即位於亡國之際,發憤圖強,改革內政,擴建二軍為三軍,國勢漸強。前635年,晉文公討伐周室王子帶叛亂,護送周襄王回王城(今河南洛陽市),安定了周室,其功不小,襄王賜以陽樊、溫、遠、攢茅四邑。晉遂有太行山以南、黃河北岸之地。
晉文公有功於王室,既贏得了政治聲譽,又獲得土地的實惠,實力益盛,亦萌生進入中原爭霸的雄心。楚意欲北上中原稱雄,晉圖謀南下中原稱霸;楚、晉南北兩大強國,楚成王、晉文公兩大雄主之間,必然要發生爭奪霸權之戰。
宋畏晉威而叛楚親晉,楚成王怒不可遏,遂於前634年發兵攻宋,圍緡邑(今山東金鄉縣)。轉年,楚成王又與盟國陳、蔡、鄭、許圍宋(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宋成公急忙向晉告急求援。
正欲用兵中原、稱霸諸侯的晉文公接到宋成公的求援信,立刻整軍南下,攻打楚之盟國曹、衛二國以激怒楚成王。晉軍破曹(都陶丘,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執曹共公。衛人畏晉,成公出奔。
楚成王見晉國氣勢正盛,不願與晉決戰,遂命令尹子玉(得臣)解圍退兵,子玉抗命不從。晉文公為了壯大同盟,遂許諾曹、衛復國,曹與衛絕楚親晉。子玉大怒,釋宋之圍而揮師北上,進兵逼向晉軍。
上述內容,便為晉、楚城濮之戰的歷史背景。
楚、晉兩軍對壘。晉文公為報答流亡時楚成王對他的接待之恩,實踐了其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的諾言,將晉軍撤至城濮(今山東鄄城縣西南)。子玉率領楚軍追至,兩軍對陣。晉軍七百乘與宋、齊、秦之師大破楚、陳、蔡之軍;子玉兵敗自盡。
楚國大敗,北進中原發展之宏圖受阻,中原各國則紛紛離楚親晉,楚成王霸業美夢遂告破滅。
晉獲城濮之戰大捷,中原諸侯國相繼投靠。晉文公主持會盟,與齊、魯、宋、鄭、蔡、莒、衛諸國君在踐土(今河南原陽縣西南)結盟。晉文公一舉成就霸業,稱霸諸侯,繼齊桓公後而成為新霸主,名列春秋五霸之一。
-
10 # 怪蜀看史
春秋時代,五霸爭雄。齊國的齊桓公由管仲輔佐而率先稱霸,帶領聯軍南征北戰,致力於解決因周王室衰落後蠻族入侵的問題,重振華夏。齊桓公去世後,真正能夠繼承齊國霸業的,非晉即楚,晉楚兩個大國的戰爭是不可免。
而晉楚兩國正式交鋒的第一戰就是城濮之戰。
公元前632年四月,驕傲自負的楚國令尹成得臣(字子玉),不顧楚成王的勸阻和反對,率領楚軍和鄭、許、陳、蔡等小弟,氣勢洶洶,如同尋食的野獸一般一路北上,不顧一切地尋找晉軍主力決戰。眼看雙方就要狹路相逢,晉、齊、秦、宋四國聯軍突然出乎楚軍的意料撤退了,一退就是足足的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是晉文公的主意,為此,一些將領很不滿,認為晉文公堂堂一國之君率領軍隊作戰,主動撤退,而對方不過是楚國的臣子在統帥軍隊,現在的情況屬於君避臣,實在是太丟臉了。晉文公對將領們解釋說,他這次撤退是履行當年的承諾,給的是楚成王面子。
當年晉文公還是被人稱為公子重耳流亡天涯的時候,路過楚國,楚成王沒有輕視落魄的重耳,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以國禮相迎,待如上賓。 在一次招待重耳的宴席上,楚成王問重耳:“你如果有朝一日回到晉國即位為國君,應該如何報答我呢?”重耳思考了一下說:“美女和珍寶之類,大王你應有盡有;珍禽、象牙和獸皮更是楚國的特產,晉國哪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東西獻給大王呢?”楚成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如此,你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了笑說:“如果託大王的洪福,我果真能回國即位的話,願晉楚兩國修好。假使晉楚國之間真的發生了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首先退避三舍,如果還不能得到你的諒解,我再與你交戰。”
而今,晉文公這樣做,除了履行當年的承諾,又顯得自己有氣度,賺足了道義的上風。大臣狐偃深解其中之意,說: “我們出兵要理直,氣才壯。理虧氣就會衰。國君受過楚王的恩惠,也曾經承諾過要退避三舍。若我們不退,就是我們忘恩失信,理虧的是我們,氣壯的是楚軍。現在我們退避三舍,楚軍仍然不肯撤兵,理虧的是他們,氣壯的是我們。”
先軫也贊成晉文公退避三舍,他是出於軍事方面考慮的,楚國的軍隊勞師遠征,已經疲憊,讓他們再多跑三舍,會更加疲憊。同時,晉軍避開楚軍鋒銳,接近晉國本土,縮短補給線,選擇有利於自己的時機和地形決戰,掌握先機佔得天時、地利、人和,哪有不勝之理?
決戰終於來臨了,晉軍在城濮嚴陣以待緊追不捨的楚軍。成得臣依舊狂傲地聲稱:"過了今日就沒有晉國了。”
兩軍接觸之後,先軫命令晉軍下軍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馬身上,首先衝擊敵軍的右翼即陳蔡兩國軍隊。人能分得清楚對面衝過來的是蒙著虎皮的馬,但是戰馬分不清楚,一看老虎來了,嚇得掉頭就跑,拉都拉不住。陳蔡兩國軍隊本來就是三流水平,戰馬一旦不聽指揮,頓時被被晉軍打得驚駭逃散,潰不成軍。
成得臣見右翼潰敗,不禁大怒,命令加強對晉軍中軍和上軍的攻勢。晉軍處於右翼的上軍佐狐毛(狐偃的弟弟)虛設將、佐兩面旗幟,令人引旗後退,引誘楚軍。晉軍下軍將欒枝所部也以車輛拖著樹枝製造後退的假象。成得臣以為晉軍右翼敗退,大喜之下命令楚軍左軍追擊,對於陳蔡兩國的右翼軍潰敗沒有救援。楚軍左軍追擊晉軍後,側翼暴露,先軫率領中軍把楚軍攔腰截擊,狐偃、狐毛率上軍殺個回馬槍夾擊楚軍左軍,楚軍左軍潰敗。成得臣眼見左、右兩翼盡都潰敗,迫不得已下令中軍停止進攻,率領殘兵退出戰場。經此一役,不可一世的楚軍在城濮損失兵馬七萬,逐鹿中原的霸業暫時告一段落。成得臣在回楚國的途中,自覺無顏面見楚成王,半路伏劍自殺了。
城濮之戰中,齊、秦、宋三國的軍隊雖然到了城濮,但並未參加戰鬥,晉國以戰車七百乘、五萬多兵力擊敗楚、陳、蔡、鄭、許五國聯軍十餘萬眾,完全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其後,晉文公率軍進入鄭國衡雍(河南原陽縣西,當時在黃河南岸),在踐土(距衡雍較近,當時亦在黃河南岸,在河南花園口黃河北岸)向周襄王獻俘,順理成章地登上了霸主寶座。
晉文公在打敗楚國後,繼承齊桓公遺志,北卻北狄,將齊桓公去世後,趁機入侵中原的各蠻族驅逐,重新扛起“尊王攘夷”的大旗。
回覆列表
城濮之戰的導火索,是楚國入侵宋國。
幾年前宋襄公小霸,泓水之戰,宋軍被楚軍所敗,宋襄公身負重傷,不久身亡,宋楚結下大仇。宋成公身背殺父之仇,對楚國恨之入骨,卻只能含恨與楚國結盟,加入楚國大同盟圈。
隨著晉文公即位,晉軍在東周大發神威,奪得河內郡,晉國與楚國地緣衝突明顯,宋成公撕毀與楚國的盟約,轉而投向當年晉文公流亡宋國,宋襄公以諸侯之禮相待,讓晉文公在宋國過三年瀟灑舒服的日子。宋國有大恩於晉文公和他的追隨者,這是宋成公投向新靠山的重要原因。
面對宋國的背盟,楚國上下怎能坐視,不然其他諸侯紛紛效仿,楚國的同盟圈就會土崩瓦解。
公元前633年,楚國令尹鬥得臣,親率楚國大軍,殺奔宋國。面對志在必得,咄咄逼人的楚軍,宋成公一面堅壁清野,一面頻頻派人向晉國求援。
晉文公和他的一干大將,大多都在宋國呆過三年,對宋國軍力非常瞭解。宋國肯定不是楚國對手,但若據城堅守,楚國也討不到太大便宜。
但宋國必須救,因為這是晉楚大戰很好的一個藉口,當年晉文公流亡楚國,楚成王對他也相當不錯,晉文公似乎沒有任何好理由主動找楚國開戰。而眼前這個救宋的機會,便是開戰的好藉口。
晉文公並沒有立刻救援宋國,而是調動三軍,開赴楚國的盟國,衛國和曹國。
戰爭進行到這裡,楚國再圍攻宋國就沒有任何意義了,要麼北上與晉軍決戰,要麼撤圍退兵。
楚軍如何選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令尹鬥得臣,他既是前線指揮官,又是楚王之下最高指揮官。鬥得臣對於晉文公等人,其實早就看不順眼,欲與之一較高下。
當初晉文公流亡楚國,與楚王狩獵,晉文公手下的人射藝精湛,楚成王不斷稱讚:“公子的諸位豪傑,文武俱備,寡人國中很難有這樣的英雄人物!”
當時楚成王說這麼一番話,一半是實話,一半是客套,但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楚成王身旁的鬥得臣可不甘心楚成王這麼貶低楚臣,直言道:“我王誇晉臣之武,臣願與之比試騎射。”
楚成王只好敷衍道:“晉人是客,我們當敬之。”說罷轉移話題,命人準備野外大宴,這才化解一場爭鬥。
另有一次,楚成王大宴,問晉文公道:“公子若回國,如何報答寡人?”
晉文公先客套一番,最後說道:“若兩國交戰,兵車會於平原廣澤之間,晉軍當退避三舍。”退避三舍,就是撤退九十里,以示尊重對手。
事後鬥得臣找楚成王提出不滿道:“重耳出言不遜,楚、晉若交鋒,何用晉軍退避三舍。”
當然楚成王並沒有怪罪晉文公,始終厚待他和一干追隨者,只是鬥得臣對晉國君臣,早就欲除之而後快。
公元前632年春天,陳兵在外一年的鬥得臣,又從國內調來援軍,兵車一千多乘,北上尋找晉軍主力決戰。
晉軍的主力,本來集結在曹國南部,聞楚軍來襲,果然退避三舍,後撤九十里,到達城濮。
城濮這個地方,地形開闊,一馬平川,確實很適合春秋車戰。雙方擺開陣勢,晉軍兵車七百乘,兵力超過五萬;而楚軍兵車超過千乘,總兵力超過八萬。
晉國分三軍,中軍將先軫,中軍佐郤溱;上軍將狐毛,上軍佐狐偃;下軍將欒枝,下軍佐胥臣。
與晉國三軍類似,楚國也分為三軍,分別由鬥得臣、鬥宜申、鬥勃統領。
比較雙方的將領,最大的不同,楚軍三位主將,全都是楚國宗室成員,而晉軍的六位大將,無一是晉國宗室,全都來自各大豪族。這種配置,也是晉楚內部權力鬥爭的一個縮影,楚國是宗室內鬥,晉國則是豪族互毆。
兩軍對壘,楚軍的右軍,對壘晉軍的下軍,戰爭首先從這一個方向發起。
春秋車戰,與春秋賽馬的規則相似,講究下駟對下駟,中駟對中駟,上駟對上駟,順序和位置不能亂。也就是說,晉國下軍對楚國右軍,晉國上軍對楚國左軍,晉國中軍對楚國中軍。
此戰楚國中軍,刨去傷亡和掉隊的軍士,依然還有十之六七,而申息之師則折損嚴重,只剩下十之一二,以至楚國用了好幾年才恢復元氣。
鬥得臣倒也是英雄人物,他領敗軍安全撤回楚境,便引咎自殺,一了百了。
晉軍方面,全軍尚存十之七八,繳獲楚軍戰車幾百輛,俘虜對方數千人,戰果頗豐。
晉軍回師路過東周洛邑,周襄王率領大臣出洛邑三十里外迎接,晉文公將繳獲的戰車一百乘,步卒一千人贈送給周襄王,另有器械衣甲十餘車。得到這麼厚重的禮物,周襄王喜不自禁,命晉侯為方伯。賜方伯之華服,彤弓一把,彤矢百支,同時還有虎賁之士三百人。
晉文公重耳,繼齊桓公之後,成為春秋第二位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