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吾師魯達

    都是關於個人修養的。

    邊學邊實踐,提高令人愉快

    與朋友共同學習提高令人愉快

    人不瞭解我,也不生氣,因為我的修養已提高,不在意俗人之意。

  • 2 # 福垊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那麼在朋友間甚至陌生人間。因為不瞭解你而誤會你甚至冒犯你,你不應生氣而要保持君子涵養,用溝通和智慧,使其理解你,尊敬你,這是君子。還有一層意思是就是在學習或技能上,朋友和他人不如你,甚至天資愚鈍,您不要著急不要生氣,用他(她)能理解的話去溝通,從而讓朋友和他人進步,這才是君子。

  • 3 # 好玩的國學

    論語開頭的三句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這是大有深意啊。要正確理解這三句話在論語中的地位,我們首先要了解下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學派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關於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學問。孔子認為,人與人之間要有愛,所以叫仁者愛人。孔子的愛是有差別的,要先愛自己的父母親人,再愛朋友,最後再愛社會上的人。所以,儒家的仁學就是人學,就是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如何做人的學問。那麼如何做人,那就要提高道德修養,如何提高道德修養,那就要學習。所以,儒家是高度重視學習的。因此論語的第一章第一句話就是強調學習。孔子認為,不僅要學習,還要把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這就叫做知行合一。這是第一句話,強調學習的重要性,這也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之一。

    第二句話是有朋自遠方來,說的是朋友之間的關係。為什麼要強調朋友來了,就很開心呢?古人所說的朋友,其實是有不同的意思。古人認為,同門為朋同志為友,朋就是在一個老師下面共同學習的人,就是說是師兄弟,友就是擁有共同理想和志向的人。孔子之所以強調一個老師的重要性,乃是因為儒家學說強調朋友關係的重要性。在儒家學說中有五倫的說法,分別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可見朋友在人際關係之間的重要性。

    第三,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說的是個人的自我道德修養。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個人的修為,道德修養靠自己,工作生活靠自己,一切都要靠自己。所以孔子說,我欲仁,仁至矣。就是說我要想追求仁道,那麼就可以得到仁道。孔子還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意思是君子追求仁德,靠自己的修為,而小人做事老是要依靠別人,做錯了事情,也要怪罪別人,從來都是推脫自己的責任。因此,孔子認為君子之道,就是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和別人無關,所以,別人理不理解,其實並不重要。

    綜上,論語中的開頭這三句話,意義重大。分別闡述了儒家學說中的學習之道、人倫之道和君子修心之道!

  • 4 # 毋庸8822

    學完了在實踐中得到印證不是很愉悅嗎?有志向和愛好相同的人來拜訪,不是很快樂嗎?和別人打交道,他們有時會不理解我,我也不因此而生氣,不是君子的修為嗎?這三句說明人要終身學習,需要同黨,如何和他人相處,這三方面人人都無法迴避的問題,所以很重要,故列為論語首章。

  • 5 # 思考者J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對學習過的東西“定時”或者“時不時”再複習、溫習一下,這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這裡,這不是很令人高興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瞭解、不理解我我也不會生氣,這不正是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嗎?

    《論語》主要內容是講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思想品德修養的,是孔子的弟子弟孫們把自孔子以來這方面的心得體會以“警句”的形式編輯在一起。從文字上看以“警句”的形式出現,主要用直述式和反問式;從結構上看是鬆散的,雖然分章,但是各章的內容相互交叉,每一章沒有一個統一主題。

    回到題目上,我認為這三句話沒有必然的聯絡。第一句說學習方法;第二句有不拒人於千里之外的道德修養,又有同僚相互學習切磋的意思,有學習態度的含義;第三句是說思想品德修養了。確實《論語》中每一段話基本表述了一個意思,上面一氣說了三句話,人們不由得要找它們之間的聯絡。但是你說它們之間的聯絡在哪裡?把三個帶“乎”字反問句並列,或許只是作者的行文方法,有整齊順暢吸引讀者的效果。如果硬要說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絡,那就是作為《論語》開篇,有“開宗明義”的意思,就是說在個《論語》主要要說些什麼東西——這也是很勉強的解釋。

    對這些著名的東西,人們總希望它完美無缺,但是對《論語》這樣的文字表達和文章結構,就不用探究太深,說多了就是牽強附會了。

  • 6 # 命理師陳一宏

    關於《論語》很多內容,其實不需要通假字的,直接解讀,會更清楚明白,也會更合理,才更證明孔子所言不虛。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解釋給大家看看,參考下。

    對於已經學習了的內容,在有空暇時合適的時候,要拿出來複習一下,怎麼複習呢?就是閱讀啊。有朋友遠道而來拜訪自己跟自己切磋交流,會怎麼樣啊?不就是很愉快嗎?可是假如人家不知道你會你懂,不來拜訪你,你也沒有就此苦惱憋屈,那你這個不苦惱憋屈,也是君子所應有的素質啊。

    我看了很多的《論語》註解,像我這麼解釋的,還沒有。各位看官,您覺得我這樣解釋對嗎?我就覺得我這樣更合理啊。

  • 7 # 中華文化自信

    本人寫過這樣的文章,《論語》開篇三句話,其實是有很深刻的含義。這三句話講的是人生三種樂趣,也應該是每個人都要具備的。

    第一,人要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特別是現代的社會,知識更新特別快,更能說明這個道理。

    第二,人要交真朋友。人是群居動物,人的生活再怎麼樣也離不開與別人打交道。“仁,二人也。”,人與人之間關係和諧,就要有“仁”心。

    第三,保持平常心。人活在世上一天,就要受到外界方方面面的影響與誘惑,只有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能活出真實的自己。

    不得不說,《論語》開篇寫這三句話,是有考量的!

  • 8 # 平凡2850

    先說答案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是:

    學先聖之道並不斷的勤以修習,(得此道之後)難道不應該自覺地弘揚聖人之道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意思是:

    有同道中人(聽了我的學說)從遠方前來(問道),還有比這件事更令人高興的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

    (我向他論述了聖人之道,即便)他沒有領會,我也不會感到生氣和失望,因為一個人只要肯入道,即便沒有明道,他也已經是一個君子了。

    《論語·學而》篇開篇的這三句話,正是孔子自己人生的寫照。

    孔子

    開天而立人,則天而定人,是謂儒。

    儒家思想的內容,並不是孔子創造的,而是由孔子總結提煉前聖之學而來的。

    或者說,孔子之道,並不是自己創立的,而是師從周公;

    周公之道,也不是自己創立的,而是師從堯舜;

    堯舜之道,也不是自己創立的,而是師從黃帝;

    黃帝之道,從何而來?伏羲、神農這樣的開天古聖開天而得道。

    中國進入農業文明之後,以人為核心,以人倫為生存法則的儒家思想就誕生了。

    因為,農業文明時代,原本順應自然本能自然而然生活的秩序已經不能再滿足社會大規模農業生產的需求。

    那麼為什麼要從遊牧採集文明走進農業文明時代呢?

    因為從有巢氏築巢而居,躲避猛獸,到燧人氏教人用火防止食物腐敗變質便於儲存開始,華夏民族從一個小小的部落發展成一個人口迅速增長的族群。

    採集漁獵再也不能為族群提供充足的食物,農業生產,以植物代替動物作為主食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伏羲開天,建立了以天地為錨定的華夏文化,到了黃帝時代,以禮儀為核心的適應更加複雜社會關係的人倫秩序初現雛形。

    人倫是效法天倫而來。

    天無二日,所以人間也只有一個天子,國無而主;

    天地衣養萬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因此天子也應該愛民如子,體恤百姓,對社會的發展具有無限的責任;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因此,天子也應天下為公,平等的對待百姓;

    在儒家看來,聖王首先是一位修身有成的聖人,而後才可以有國,才可以成為天下王。

    然而,在西周末年,由於周王室治理不善,同時由於封建制的弊端,諸侯國的力量越來越強大,超過了周王室的力量。

    周王室用以維護統治的軍事力量,又在與外族頻繁的征伐中喪失殆盡;

    失去了軍事力量,經濟實力又比不上不斷開墾荒地、增加人口的諸侯國,維繫國家秩序的禮樂也不能再起作用。

    天子失去天下,天下百姓失去君主,人倫不復,禮崩樂壞,對儒家來說,人類社會的天,塌了。

    萬物失去了天,就會陷入一片黑暗,人失去了君主,就會陷入一片混亂。

    天塌了之後,我們應該怎麼辦?

    孔子,便是站出來回答這個問題的人。

    孔子給出的答案是,我們一起努力,把塌下來的天再撐起來。

    這個宣言,就是克己復禮。

    我們經常說,不要怕,天塌下來也會有人頂著。

    孔子就是這種奮不顧身去頂天的人,這就是儒家以天下為己任的大儒精神,聖人之勇。

    孔子到處遊說諸侯國的國君和他一起來頂天,結果在天下大亂之際,沒有人願意出來挑擔子,和孔子一起恢復天下太平。

    屢屢受挫的孔子,對諸侯國的那些國君們徹底失望。

    而這時候,國家官學已經崩潰。

    孔子不得已,只好退而求其次,開始著書立說興辦私學,開壇講學授徒傳道,為的是把大道的種子播下去,把匡扶天下的希望寄託在後人身上。

    《論語》,便是孔子與他的學生們的論道之語。

    《論語》

    在《論語》這本書裡面,教與學,都是圍繞著聖人之道展開的。

    孔子和弟子們,以問答的形式,來論述什麼是儒家之道。

    它是孔子日常教學傳道過程中的解惑答疑言論集,也是一部生動的古代教學日誌。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還原孔子當年是怎麼傳道的,也可以看出來當時社會上有那些困惑,以及他的弟子們,是如何問道求道和學道的。

    《學而篇》的這三句話,講的是孔子對問道、求道、學道的態度。

    有道之人,應該主動傳道、樂於傳道、耐心傳道。

    這也是孔子對待向他求學的人的態度,同樣,也是孔子向老子問道時,老子對孔子的態度;同樣,也是一切有道之人對待問道者的態度。

    華夏

    站在《論語》面前,就如同站在孔子面前,站在老子面前,站在黃帝面前,站在伏羲面前,站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列祖列宗面前。

    我們是他們的子孫,他們的血脈在我們的血管裡流淌,他們的生命在我們的生命得到延續。

    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又如何不能不熱愛我們這個民族,熱愛我們這個國家,努力把它建設的繁榮昌盛,長治久安呢?

  • 9 # 迷途中的玖伍貳柒

    “聖人不可能將三句互不關聯的話放到一塊!”

    論語看起來很散亂,其實都是經過整理的,當然有一定的關聯。

    論語核心說仁,這三句話是論語首章,當然說的是仁。

    然而這三句話中並無一個仁字,何以看出?

    緊接著這三句話是有子說的孝悌乃為仁之本。

    悌即一顆甘當弟弟的心,就是敬。

    父慈子孝,兄惠弟敬。

    孝和敬是仁的兩端。

    孔子說的通俗不下定義,而有子說的學術一點。

    很多人不明白論語各章之間的關係,看上去像是毫不相關的話題,為何放在一起。

    讀者往往用現代漢語來理解古籍中兩千多年前古人說的話,這是漢語的優勢,但如果漠視兩千多年來漢語的演變,則難以正真get到古人的point。所以說,讀古籍建議先研究古字。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重點說三個字:說,學,習

    論語眾多註解中都認為說訓悅,其核心部首是兌。

    說就是言兌,悅就是心兌。

    言和心是一對,表示意識思維的兩種過程。

    就好比“記憶”中兩個字的偏旁,一個言字旁,一個心字旁。

    人的意識思維活動的主體不是單一的,而是一個組織。

    簡單來說,這個組織內有兩個成員,一個叫做意,一個叫做己。

    意就像我們的意識,己就像我們的潛意識。

    意對應心,己對應身,人是身和心的結合。

    意己就像君臣,就像CPU和硬碟。

    意對己說叫做記,己對意說叫做憶。

    粵語中,“兌”字文讀音如同“對”【dui】,如兌換兌水等;但白讀音如同“旭”【juk】,意思如同“動”。

    粵語說“不許動”為“咪【mai】兌【juk】”

    上古沒有【j】聲母,【juk】讀音由【iok】演變而來。

    兌字為何有“動”的意思呢?

    兌=召+兒

    這個兒字底就像兩條腿,你召它來它屁顛屁顛的跑過來。為了加深理解,再舉兩個例子。

    見=目+兒;

    光=火+兒。

    現如今“兌"字的這個"動"的意義幾乎已經消失,但在古代,兩字的意義有細微不同,否則,古人沒必要造兩個不同的字。

    “兌”是不施加外力而自主的動,“動”是施加外力而使動。

    你自己動一下,就是“兌”;你動我一下,就是“動”。

    兌字本身是八卦之一,即兌卦。

    兌卦對應澤。沼澤的澤。

    沼=召+水,兌=召+兒。

    說字常被解釋為悅字,即快樂。第二句中的樂也解釋為快樂。

    都快樂為何用兩個不同的字來說,聖人的話豈是為了修辭。

    說並非快樂。這句話並非聖人用以激勵大家在學習的苦中取樂。

    悅就是心兌,即心動,所以有快樂的意思。

    但這裡是說,即言動。悅在心,說在身。

    同樣的,學和習不同。

    學在心,習在身。

    學就像看游泳教程學理論;習就像跳到水裡操練。

    習字古文習。上面是羽,即翅膀,下面是白或日。習字就像太陽長著一雙翅膀。

    學的目的是為了知,習的目的是為了識。

    知和識也不同。

    知在心,識在身。

    知的是才,識的是能。

    知的是藝,識的是技。

    教練教你是讓你學,教練練你是讓你習。

    理解這句話的關鍵在於:兌卦。

    八卦是八個符號,對應意識思維的八種原子級別的思維過程,佛家稱之為八聖道。

    兌卦對應的是感。

    巽卦對應的是覺。

    乾卦對應的是知。

    坎卦對應的是識。

    坤卦對應的是理。

    震卦對應的是念。

    艮卦對應的是思。

    離卦對應的是想。

    讀論語為何要扯這些八卦的東西?

    大家不要將陰陽八卦和道家和迷信直接扯上關係,因為研究周易的是孔子,老子從來不提八卦。

    周易是五經之首,後世研究儒學而不顧陰陽八卦,那麼孔子晚年韋編三絕算是白費心機了。

    不是孔子搞迷信,而是我們誤以為陰陽八卦是迷信。

    說那麼多,第一句話應該怎麼“翻譯”?

    這種給定義的方式是西方學者慣用的方式,什麼都喜歡搞得清清楚楚。

    就像解數學題一樣,中間過程你別囉嗦了,直接告訴我,結果是什麼?

    然而歷朝歷代學者註解古籍,往往就其中字詞和用意發表各自見解,從不直接“翻譯”。

    別人問我,我無法給出直接的現代文翻譯。但凡給出一個翻譯,都無法和原文用意完全吻合。

    就像老子說的,道是什麼你只能意會,一旦給出一個定義,那麼你所定義的都不是道。

    古籍就像藝術品,如同蒙娜麗莎這幅名畫,欣賞即可,如何定義。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句話說的是兌卦,即八聖道中的感。

    2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論語為何開篇第一句話說“感”呢?

    這和仁有什麼關係?

    因為仁有兩端,感和覺。

    麻木不仁則有感無覺。

    顯然,第二句話說的是八聖道中的“覺”,即仁的另一端。

    “覺”對應巽卦。

    巽=甲+酉

    覺字繁體是覺,學字繁體是學。

    這兩個字的上面部分相同,兩隻手中間兩個交叉即“爻”字,中間一個“冂”。

    冂:讀冪。《說文》覆也。從一下垂。《玉篇》以巾覆物。《同文舉要》象布幕下覆。

    簡單理解,就是以外知內,猜一猜裡面蓋著什麼?

    爻:兩個交叉,其中一個交叉是五字的本字,五本寫作×,後來在上下各加一橫,表示天地,五就是天地交匯。

    天地交匯這個交叉就像兩儀生四象。兩儀就是陰陽,就是時間和空間,就是天地。

    古人說立天之道指的是時間,說立地之道指的是空間。

    為何兩個交叉呢?一個交叉代表八卦,兩個交叉代表六十四卦,即周易的易。

    學字和覺字的字頭表示的就是研究易,以外知內。

    一個交叉如同一張平面的相片,我們的視覺本身只能看到二維,為何我們的意識能感知到三維,因為“易”,即透過兩個時間點對應的兩張相片找不同,如同電影中的影片是多幅相片按一定的速度連續播放使我們產生錯覺。

    扯得有點遠了,之所以說這些,是為了解釋為何:

    巽=甲+酉。

    八卦來自天干地支相配,巽卦由天干的甲配地支的酉而來。

    天干地支都分陰陽,奇數屬於陽,偶數屬於陰。

    天干地支相配,必須陽配陽,陰配陰。

    然而甲是天干第一位,屬於陽;而酉是地支第十屬於陰,為何兩者能相配?

    因為甲比較特別,進位之前是1,進位之後是10。

    而天干的第十位癸則相反,退位之前是10,退位之後是1。

    艮卦=癸+戌

    戌是地支第十一位,屬於陽,癸本是陰但退位後為陽,因此能相配。

    說回論語中的這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論語有很多版本,齊論,古論,魯論等。不同版本中字句稍有不同。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就有不同的記載。

    差別在“有朋”這兩個字上,“有朋”是通行本,另外有“朋友”,“友朋”。

    真相不得而知,拋開這些出入,不妨按同行本解釋。

    重點說三個字:朋,方,樂

    1.朋

    同門為朋。

    朋不是朋友,古人認為同門為朋,同志為友。

    五貝為朋。

    貝有兩扇殼,如同門有兩扇戶,五貝則有十個扇殼。

    門是什麼門?為何有五扇門?

    目耳口鼻身。

    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

    門就是通聖之門。也就是老子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之又玄就是茲,加個心字底就是慈,儒家說父慈子孝的慈。

    這個門如果用一個字來總結就是:覺。

    外部刺激透過這個門進入我們的意識。由身外進入心內。

    朋是貝,如同甲,甲是天干之首,統領十天干,代表一又代表十。推十合一即為士。

    朋即大鵬。

    朋是鵬的本字。

    巽卦中的地支酉對應十二生肖的雞,也就是鳥類。

    鳥類之首是鳳凰,西遊記中鳳凰生孔雀和大鵬。

    其實鳳凰就是儒家代表的周易文化,孔雀是佛教,大鵬是道家。

    上古文化崇尚龍和鳳,其實都是太陽崇拜。

    龍對應的是太陽在時間上呈現出來的南北規律,鳳代表的是太陽在空間中呈現出來的東西規律。

    所謂東西規律,即太陽每天由東往西劃出一道弧線,正午時刻達到最高點。

    所謂南北規律,即太陽每日到達最高點的位置不同,一年下來,這些最高點連成一條南北朝向的線段;

    其中夏至這天太陽最高,冬至這天太陽最低,春分秋分處於中間。

    龍對應的是震卦的念,鳳對應的是巽卦的覺。

    東西為阡,南北為陌,阡陌為田,心田的田。

    東西對應仁,南北對應智。

    仁對應的是空間感性思維,智對應的是時間理性思維。

    2 方

    這個字雖然簡單,但很關鍵。

    很多人將方字和遠字連在一起,其實方字應該和來字連在一起。

    古文的遠字本身就是指遠的地方,而這裡的方字是動詞來的狀語,表示來的方式,一起來。

    《說文解字》:方,併船也。

    簡單說,方就是並,就是並行的放一起。

    舫:船隊。

    紡:將絲線纏繞在一起。

    3 樂

    繁體字樂。

    一般解釋為快樂的樂,其實是音樂的樂。

    樂字古文的中間是木字上面一個白,這是身字的古文,然後左右兩個小葫蘆,這個小葫蘆就是玄字的古文。

    玄即古人對天文學日行跡現象的記錄。

    每天在固定地點固定時刻觀察太陽的位置,一年下來,這些位置點形成一個如同數字8的形狀。

    這就是玄。

    為何兩個玄?

    兩個玄就是老子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樂就是身有所覺心有所悟。

    樂本事六經之一,後來失傳了,只剩下周易,禮記,尚書,春秋,詩經,並稱五經。

    孔子提倡的克己復禮,說的其實是周朝指定的禮樂文化。

    禮和樂是兩幅藥。

    禮強調不同,強調劃分等級。

    樂強調和諧,強調平等。

    何為平等?

    先有等,等就是等級。如天子,諸侯,大夫,士,庶民。再如五服等。

    平就是不同等級該得多少就多少,不逾矩。

    部長級享受部長級待遇,廳級享受廳級待遇,普通幹部享受普通級別待遇。

    規矩不亂就是平。

    關於禮樂,易中天說的精闢。

    禮就是社會上不同階層如同音階有高低,樂就是這些不同音階組合成旋律和樂章。

    和而不同,和對應的是樂,不同對應的是禮。

    "有朋"是"不同","方來"就是"和"的過程,"樂"是"和"的結果。

    這個結果就是覺。

    這句話就像說人的不同感知系統共同發揮作用,從而使人產生覺悟認知。

    樂對和。

    樂就像藥(藥的繁體字),將不同的草方在一起煮,相互中和毒性,達到治病的整體功效。

    第二句話說的是八卦中的巽卦,即八聖道中的覺。

    3.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重點講君子,知,慍。

    君子的子字上古發音【gok】,與第一句中的兌【iok】和第二句中的樂【ngok】押韻。

    子字在閩南語中聲母【g】,在日語中【gok】舒化為【go】。

    君子就是未來之君。

    君子之道:正直,中立,平和。

    仁對立,義對平,禮對中,智對直,信對正,樂對和。

    如果把君父比喻為樹幹,那麼樹枝就是臣子。臣子之中有君子和小人,君子是太子嫡長子是未來之君。

    眾多樹枝中那根將會成為新的樹幹呢?

    仁對立就是說樹枝要長在樹節上,節外生的枝成不了氣候。

    義對平就是不節外生枝,保持平衡。

    禮對中就是樹枝要將能量集中在內,不開花結果。

    智對直就是樹枝要長得直,不要彎彎曲曲。

    信對正就是樹枝要垂直向上長,不能左右斜著長。

    樂對和就是和其他同輩的樹枝相連。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說的就是想成為新的樹幹的這根樹枝的小心機。

    只有這樣才能成為最茁壯的樹枝,從而成為新的樹幹。即成為新君。

    這一句說的是仁。

    慍往往解釋為怨恨意義。

    慍字和溫字有相同的部首,還有氤氳的氳字等。

    這個部首上面是日下面是皿,其實古文上面是囚,下面是皿。

    昷,溫字的古文,就是給囚犯送吃的免其餓死。

    人的心裡有天使和魔鬼兩面,心對應天使,身對應魔鬼。

    天使主知,即好奇心,對應乾卦;魔鬼主想,即慾望,對應離卦。

    對待人的慾望,就是把心裡的魔鬼鎖入牢籠,但偶爾給他點吃的免於餓死。

    君子雖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但完全不吃不喝居無定所呀。

    給囚籠中的魔鬼送食,就是滿足目耳口鼻身,就是給點感覺,就是仁。

    溫=水+囚皿。給水一點溫度,否則就結成冰,但不能給太多,多了就沸騰成汽了。

    孔子溫良恭儉讓中的溫,溫和的溫,對應的就是仁。

    氤氳的氤是氣的擴散,氳是氣的籠聚;所謂氣霧氤氳就是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始終沒凝結成煙塵而只是氣霧。

    氤=因+氣,氣的擴散

    姻=因+女,女的擴散

    茵=因+艹,草的擴散

    洇=因+水,水的擴散

    蘊藏的蘊本字縕,《說文解字》解釋為亂麻,即絲線的籠聚,但不過度,過度就是繩了。

    氳是氣的適當籠聚,溫是水的適當籠聚,縕是絲的適當籠聚。那麼慍就是心的適當籠聚。

    慍就是心裡有那麼點小旮沓,你要理解為怨恨也不是不行,只是為何不直接用怨字或恨字而用慍字。

    總之,慍字如同昷字,與仁有關。

    佛教說五蘊,這個蘊就像一扇門,門外是物質世界,門內是精神世界。

    蘊就像感與覺之間的一個閥門,把它關了,即便身有感心也無覺。

    這個介於感和覺之間的蘊,就是儒家所謂的仁。

    儒家不說蘊,而說慍。

    心魔被鎖於牢籠之內,給點吃的,就是慍。

    道家強調無為,無為即無感,對外部誘惑看都不看。

    佛教強調空,空即無覺,對外部誘惑視而不見。

    儒家溫和,不搞極端,對外部誘惑適當看看,但不亂來。

    然而理解這句話,斷句很重要。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別人不知道咱,咱也不生氣,這不就是君子了?

    太簡單了吧,那人人都可以做君子,不用學習,不用修煉。

    難道聖人是想提醒學者就這麼簡單也極少人能做到?實在費解。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君子應當既智且慍,君子應仁智雙全。

    仁是感性思維,智是理性思維。

    君子是什麼?

    朱子建議讀論語先讀《大學》,理解了大學中的八目才好讀懂論語。

    八目分為身外四目,和心內四目。

    君子是相對的稱謂,相對小人而言。

    君子小人一起又相對大人而言。這些都是說一個組織中的關係。

    大人就是領導,就是君,君子是未來之君,小人是未來之臣。

    用佛洛依德的術語:

    意是君,即超我,如同CPU;

    己是臣,即本我,如同硬碟;

    吾是君子,即自我,如同記憶體。

    我們的意識思維活動如同電腦的記憶體中執行的程序,介於CPU和硬碟之間進行資料交換,如同人的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相互作用。

    仁在內,故我仁與不仁,他人不可知。

    仁有兩端,感和覺,麻木不仁則有感無覺。

    這三句話中,第一句話說“感”,第二句話說“覺”,第三句話說“仁”。

    理解兩千多年前古人說的話,對外華人來說是難以想象的,然而咱們老百姓可以天天捧著古書各抒己見津津樂道,可以說這是我們漢語的一種優勢。得意之餘,我們還得冷靜對待,畢竟那是兩千多年以前的話,當時漢語的漢字對應的漢代還沒存在呢。

    無疑,要理解古人的話,必須理解古人說這些話時所用的詞彙,即漢字在當時的含義。

  • 10 # 借我三分鐘邱明速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評述】

    學指的是讀書。習,指的是反覆的練習。朋,志同道合的意思。慍,是怒。君子,君子放在古代是賢達,在如今應該是事業有成,名聲很好的人。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透過不斷的讀書和反覆的學習,使得自己對道的理解與運用越來越熟練(不懂到懂,知識到智慧),這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記得讀書的時候,碰到數學難題,反覆的計算,總是解答不出來,但是當解答出來的時候,那一刻得心情是欣喜若狂。而這種心情,放在研究哲學得叫做頓悟,而頓悟所帶來得快樂不為外人道也。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透過學習,人就會有本事;有本事,就會有名聲;有名聲,就會有志同道合得朋友。而能與遠道而來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坐而論道,交流各自的心得,加深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這難道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君子放在古代是賢達的意思,在如今應該是事業有成,名聲很好的人。所以作為一個追求成功的人,怎麼能去做因別人不瞭解而生氣的事?怎麼能去做因別人褒貶譭譽就改變自己理想?李敖大師說過一句話:我尋找快樂都沒時間呢!哪有時間痛苦。所以人想成功,就要專注自己的事業。不要去做跟事業不相關的事。這就好比我們的父母,一心只為自己的子女,哪裡有心情考慮自己是不是失去了什麼?

  • 11 # 玫瑰家途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透過學習而擁有偉大的思想,與

    萬物和諧共生的理念。

    這是世界觀。

    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偉大的思想,感召一群偉大的靈魂,聚集在一起,建立聖王的事業,惠澤天下蒼生。

    這是價值觀。

    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了偉大的思想,建立了聖王的功

    業,但面對無垠的宇宙,坦承自己

    的渺小和無知,始終保持謙卑的態

    度,開放的心胸,學習,學習,再

    學習,永做謙卑的學習者。

    這是人生觀。

    4.統而言之,論語學而體現了:

    天人合一的世界觀。

    惠澤天下的價值觀。

    謙虛好學的人生觀。

    立德,立功,立言,君子之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朗普的夫人因為翹起了二郎腿而飽受熱議,問這種坐姿為什麼叫二郎腿?有什麼不雅麼?